20岁刚出头的年轻人读完《道德经感受》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看唐嫣20岁刚出头的照片 我终于相信她是中戏校花了
最近,锦绣未央的预告片一出,吃瓜群众们又开始吐槽唐嫣的造型了。都知道唐嫣的脑门儿大,需要饰品来遮挡。然而预告片里唐嫣脑门儿前那一片刘海,真的是让人一言难尽。脑门不但没变小,反而更突出了!这还是那个原著小说里貌美机敏的李未央吗?
这两年,唐嫣饱受演技不好、嘴里片刻不离口香糖耍大牌的传闻困扰。之前与邱泽无果的恋情更是让唐嫣饱受煎熬,身形也迅速消瘦下去。这样一来,唐嫣脸上饱满的苹果肌没了,腮帮子也凸显出来了,整个人变成了"竹竿",弱不禁风,颜值不如当年,在群星闪耀的娱乐圈也并不显眼。
其实唐嫣现在已经三十岁有余,颜值自然会有所下降。然而,你可知道她当年可是中戏的校花!中戏是一所著名的演艺学校,学生们的颜值自然都是出众亮眼的,所以身为校花的她容貌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当时,小透明时期的唐嫣不带美瞳不施脂粉,皮肤依然吹弹可破,圆溜溜的大眼睛灵动艳丽,身材瘦而不柴,玲珑曲线一览无余。2006年,唐嫣出演电视剧《没有语言的生活》。她要挑战的角色是孕妇,这对初出茅庐才刚20岁出头没有任何经验的唐嫣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很幸运的是,她的演技虽然青涩,但是可以看出她努力钻研演技的用心。
拍电影《假装》时海岛上没水没电没信号,房间里蜘蛛爬虫满天飞。但唐嫣依然乐观,不闹不吵,安然跟蜘蛛同住,没事的时候吹吹海风看看海景,心里还是悠然自在的。
看到这些图片,小编终于明白粉丝们为什么亲昵的称呼唐嫣为糖糖了。那时候的唐嫣像一颗甜甜的糖果,脸上还没有被世俗名利的烦恼所沾染,笑容灿烂甜美如纯真的少女。对于那时候没出名的唐嫣来说,可能必胜客就算一道大餐,去没电没水的不知名的小海岛拍戏就算一次旅游,手机差点掉了也要心惊胆战好久。
希望以后唐嫣调整好自己的状态,静下心来磨炼演技,再带给我们一个比紫萱印象更深的角色吧。
看唐嫣20岁刚出头的照片 我终于相信她是中戏校花了
最近,锦绣未央的预告片一出,吃瓜群众们又开始吐槽唐嫣的造型了。这两年,唐嫣饱受演技不好、嘴里片刻不离口香糖耍大牌的传闻困扰。但唐嫣依然乐观,不闹不吵,安然跟蜘蛛同住,没事的时候吹吹海风看看海景,心里还是悠然自在的。
最近,锦绣未央的预告片一出,吃瓜群众们又开始吐槽唐嫣的造型了。都知道唐嫣的脑门儿大,需要饰品来遮挡。然而预告片里唐嫣脑门儿前那一片刘海,真的是让人一言难尽。脑门不但没变小,反而更突出了!这还是那个原著小说里貌美机敏的李未央吗?
这两年,唐嫣饱受演技不好、嘴里片刻不离口香糖耍大牌的传闻困扰。之前与邱泽无果的恋情更是让唐嫣饱受煎熬,身形也迅速消瘦下去。这样一来,唐嫣脸上饱满的苹果肌没了,腮帮子也凸显出来了,整个人变成了"竹竿",弱不禁风,颜值不如当年,在群星闪耀的娱乐圈也并不显眼。
其实唐嫣现在已经三十岁有余,颜值自然会有所下降。然而,你可知道她当年可是中戏的校花!中戏是一所著名的演艺学校,学生们的颜值自然都是出众亮眼的,所以身为校花的她容貌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当时,小透明时期的唐嫣不带美瞳不施脂粉,皮肤依然吹弹可破,圆溜溜的大眼睛灵动艳丽,身材瘦而不柴,玲珑曲线一览无余。2006年,唐嫣出演电视剧《没有语言的生活》。她要挑战的角色是孕妇,这对初出茅庐才刚20岁出头没有任何经验的唐嫣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很幸运的是,她的演技虽然青涩,但是可以看出她努力钻研演技的用心。
拍电影《假装》时海岛上没水没电没信号,房间里蜘蛛爬虫满天飞。但唐嫣依然乐观,不闹不吵,安然跟蜘蛛同住,没事的时候吹吹海风看看海景,心里还是悠然自在的。
看到这些图片,小编终于明白粉丝们为什么亲昵的称呼唐嫣为糖糖了。那时候的唐嫣像一颗甜甜的糖果,脸上还没有被世俗名利的烦恼所沾染,笑容灿烂甜美如纯真的少女。对于那时候没出名的唐嫣来说,可能必胜客就算一道大餐,去没电没水的不知名的小海岛拍戏就算一次旅游,手机差点掉了也要心惊胆战好久。
希望以后唐嫣调整好自己的状态,静下心来磨炼演技,再带给我们一个比紫萱印象更深的角色吧。
[责任编辑:
新闻热词搜索
来源:360新闻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华龙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最佳浏览环境:分辨率以上,浏览器版本IE8以上)
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青枫北路18号凤凰座A栋7楼 邮编:401121 广告招商:023- 传真:023-
经营许可证编号:渝B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208266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新出网证(渝)字002号老师读道德经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 11:22:57
来源:街道网
1老师读《道德经》心得体会用智不及无知《道德经》通篇潜藏的一个主题意识是,反对技巧,反对知识、反对乱为,主张静待事务自身的发展,自然成。道家强调乱用知识、乱用技巧、乱用智力,是很危险的事情。不作为,无知识、无智技在道家眼里是成功者的基本特征。主张靠事物发展的根本道理,靠事物的自行演化,不劳而获,是道家的根本思想。几千年来,道家的以上思想被视为保守、落后甚至反动。我现在认为这种看法可能是不识货的体现。道家强调不作为,无知识、无智技的基础是认为大自然自身会以最合理的方式存在和发展,顺着自然本有的发展事态、追随自然的节奏是最聪明的做法。乱思、乱想、乱研究、乱动颠倒了本末,把人的参与视为自然发展的主要条件,其实事物的发展是事物的自然属性,没有人的干预就能自然发展下去,如果人过度干预会破坏事物最合理的自然发展。一个“有知者”在干预自然的过程中,造成的麻烦比产生的利益大得多!人类那点可怜的“智慧”在大自然的固有智慧面前往往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我个人认为道家的思想是非常高深的哲学,对投资有强大的指导意义。道家强调知道最根本的道理、逻辑和规则后,必须要追求愚、笨、傻、呆,必须少做少为,少思少想,别求知、别发展智力、别发展技巧。严格来讲,道家这个思想对现代科学技术不是一个正确的理论指导。但是对投资来讲,道家的这些观点是最正确的。投资你想得越多,出错的概率越大,你操作的越多,赔钱的风险越大,掌握的知识越多,自以为是的可能性越大,你觉得自己聪明,乱为乱动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少掌握点知识,能不做尽量不做,投资成绩自动提高。你知道终极的总道理就可以了,你知道真正的本质性逻辑和法则就可以,其他的东西能不知道就不知道,能不清楚就不清楚,太知道太明白是有害的。圣人不为大《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提出了一个与巴菲特的想法一致的观念:“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圣人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意思是说,杰出的人并不直截了当的去追求大事,难事,而是有意识的不做大事,不做难事。他们做什么呢?他们做的是比较容易成功的小事。对大事难事的把握和控制,在于从简单容易的方向下手,实现远大的目标,不与高难度的问题正面交锋,主动的避开高难度的问题。从小的地方做大事,而不要直截了当的构建一个大的格局,大场面。这样因为没有难度,就没有太大的失败可能性,不断的积累小的成功就能实现成其大的目标。把老子挖出来进入中国股市,会做得好,老子肯定是不懂现在经济,财务经济,金融学说,但他有大智慧,从简单入手,从易处入手,避开难的和大的,从而终成其大。这个理念也正是巴菲特的核心理念之一,甚至也是巴菲特成功的根源之一,巴菲特:“我从不试图跨越七英尺高的栏杆,我所寻找的,只是容我轻易跨越的一尺栏杆”。巴菲特的意思是“我不做高难度的事,只做杀鸡宰羊的事!问题的难度降低后,错误自然不会发生。”提升成功率的根本办法是为其易,为其细,为其小,不为其难,不为其大,不为其烦,逐步积累在时间的作用下能够成其大,成其功。这其实才是根本的成功之道。2上善若水--读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近期以来,我抽空读了老子《道德经》一书,受益匪浅。“上善若水”,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八章第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能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这段话的意思是:最高境界的善应当像水那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上善的人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待人善于真诚相爱,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掌握时机。正因为上善的人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老子是我国先秦道家学说的创立者,他十分推崇“上善若水”。老子以水为喻,择其善者,利者而论之,体现了老子的道德理念,更深刻地反映了老子的处世哲学。因为这“七善”蕴含了立身处世的方方面面,老子把他理解的天人关系、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处世谋略,社会管理和国家治理等一系列思想融合到一种理念当中,归结到“上善若水”这一“水德”上。老子从水的品德出发,阐述圣人的高贵品质和处世原则,最后总结归纳为“夫唯不争,故无忧”。这句话是老子论述“上善若水”的根本主旨,他认为,唯有做到不争名、不争功、不争利,才不会有任何过失和过错,也不会有任何忧患。水的特性近于道的特性,而圣人的特性就是水的特性,圣人与世无争不主观妄为,其结果是能获得别人得不到的东西,这是不争的好处。要做到不争,就要顺应自然法则,只有效法自然,按客观规律办事,才不会有过适和忧患。老子用水性来比喻上德者的人格,有道德的人,就应当效法水的柔性,温良谦让,无私奉献。那么,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园丁,我觉得确应如此。“上善若水”启迪我们做人要光明磊落,襟怀坦荡,做一个清纯如水的人,洁身自好,纤尘不染,永远保持健康的肌体;启迪我们即使是处于艰苦的环境,也要安贫乐道,恪尽职守,有一份热,发一分光;启迪我们不盲从、不盲争、不争名、不争利,将个人的价值体现在默默奉献的三尺讲台中。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曾说,地球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作为一名经历风雨洗礼过的一名老教师,理应由比年轻人更为宽广的心胸与气度,更厚重的处世态度,理应有更为高尚的“水德”。年轻时的叱咤风云不再,如何面对年轻人的超越,如何接受即将退休的无奈,都是一个人必然面临的问题。这时候学会“上善若水”,就显得尤为必要,特别提醒自己保持一颗宁静的心,去领悟“老牛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幸福真谛。年老是必然趋势,年老是阅历的丰富和内涵的积淀。老教师需要超越自我的樊篱,勇于并善于接纳和认可他人,并也得到众人的接纳和认可,就能够拥有一种清新、质朴、快乐的生活。大海之所以能容纳百川,是因为他的位置最低。老教师更需要不断地超越自我,以博大的胸襟对待党的教育事业,净化自己的道德心灵,不断在工作中取得新的业绩。老子教诲我们不争,不是让我们消极避世,听天由命,他是在教导我们不要去争权夺利,要团结友爱,和睦相处,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老子用“上善若水”讲述了一连串人生哲学的行为准则,无疑对我们立身处世具有重要的启迪。水能以娇弱之躯将顽石击穿,让我们看见了它的执着;水从万丈悬崖飞流直泻,让我们看见了它的勇气;水百转千回终究东去,让我们看见了它的坚定;水潮来汐去从不违天地,让我们看见了它的诚信;水滋生万物无有所取,让我们看见了它的无私;水蒸升九霄千姿百态,让我们看见了它的超越。水对我们如何做人的启迪是如此丰厚广博,难怪先哲要生发出“上善若水”的赞叹!3初读《道德经》的一些心得对于《道德经》一书早已有所耳闻,很多经典名句都出于此书。但总是觉得此书太深奥、太玄,一直都不敢真正的接触它。在去年回家过年返回之时为了打发坐火车的时间,在一地摊买了一本《道德经》,上火车后一口气读完近二十章,回来很快读完这本经书。才发现《道德经》它包含了古人如何治国、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等诸多方面的道理,涵盖古今,包罗万象。《道德经》是一部生活百科全书,感到从中获益匪浅。最令我难以忘记的是此书的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说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水是最普通最常见的东西,老子借用水的无形无体的特征来比喻人的心法(思维)也应该达到无形无体的境界。人因为受到形体的影响,所以总是难于达到“无”的境界。老子认为心法就要如同水一样不受形体的拘束,如此才能使心法获得无所不能的效果。老子把“道”作为宇宙的第一个因素,把“德”作为宇宙的第二个因素。能找到这两个因素,就等于达到了“上善”的境界。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就会表现出:“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水无私地滋润万物而不图回报,就象今年5、12汶川大地震中来自四面八方的救援队员以及那些为灾区人民慷慨解囊的社会各界人士都充分体现出了这种上善的境界、大爱的境界。第八十一章所讲“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一章我觉得也很有意思,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说的就正是这个道理。真话,可信的话说起来一般不那么好听,因为这样的话常常指出你的缺点或错误。在古代,很多有作为的皇帝都设有谏官一职,用以专门给皇上进忠言。连自认为是天之子的皇上都认为自己有不足之处,何况一般的人呢?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听到逆耳之言时,不要反感,应冷静的自我反省一下。“美言不信”即好听的话往往不可轻信,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善良的人不巧说,巧说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而是尽力照顾别人,他自己也更为充足;他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还有在第七十九章里教会我们做人应想得开点,大度点,不要总记着一些怨恨,这样才能活得更洒脱点。“大怨”里说:“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如果把一个人所有的怨气都翻出来,不就会越想越气,甚至使怨恨更盛,而心中充满怨气,又哪能会有心去作善事呢?这样是修不好道的,做人也会觉得很累。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整天不开心,人更容易衰老,有时甚至会生病。若人的一生总是处于这样一种心境之下,那该是多么悲惨!若换一种心态,胸怀广博一点,把众多怨气都抛于身后,洒洒脱脱,这样才会感受到原来生活如此多彩!《道德经》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故名《道德经》。是一部值得仔细阅读好书。鲁迅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胡适说:“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卢川芳郎说:“《道德经》有一种魅力,它给在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量”。
赞助商广告:
频道总排行
频道本月排行中华五千年-中国道教-怎样学习《道德经》
怎样学习《道德经》
文章出处:中华五千年网 ()
  人和动物的不同除可直立行走外,还在于人的头脑可以认识世界,学习知识,改造世界,如牛顿看到苹果自树上掉下来,而引发牛顿定律。老子在2500多年前,也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发现了一些物质和事物的生长、发展、转化是有各自规律的问题,只是由于历史的局限,使他没能对此作更深入的研究,只好笼统地以“道”来概括之。他的一些理论,如“故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就是讲物质结构和物质不灭的,这在2000多年后才被世人以科学的实验所证实,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而分子是由原子和核子组成的。这中间都有一个认知的过程,由于人具备这个特性,才推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否则只有吃、拉、睡、繁殖的本能,则无异于动物,等待自然的淘汰,就不会有人类的今天。时至今日,人们还是在不断地认识世界,眼下流行的“非典”,也正在被人科学的认知,这也正说明人是可以由不知到知,进而去驾驭、改造世界的。
  认识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的过程,人要知道、掌握、运用一项知识、技能,都要经过学习,才由不知到知,不会到会。但在这学习过程中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去学,也是很重要的,为什么同样是学绘画,有的人就成了大师,有的就很一般。这里除了有天赋和勤奋的差异外,学习的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有些人由于没有用好的、科学的方法去学习,结果事倍功半,而用好的学习方法,则会事半而功倍。
  学习《道德经》也会因学习的方法不同而效果不同。由于《道德经》本身就文涩意深,学习起来很不容易,再加之历来人们对《道德经》的看法不同,学习方法也就各不相同。如有人把《道德经》当作安邦治国的方略,他就会从这一角度去学习、理解《道德经》;如有人把《道德经》当作是讲辩证法的哲学,他就会从哲学的角度去学习、理解《道德经》;如有人把《道德经》当作修身养性的方法,他就会从气功的角度去学习、理解《道德经》;如有人把《道德经》当作道教的经典,他就会从宗教的角度去学习、理解《道德经》……所以我认为在学习《道德经》时最好要先明确为什么要学习《道德经》,从什么角度去学的问题,这个前提定下来,再去从这个角度去学习、理解、诵经、修炼、入道。
  例如老子说“以百姓之心为心”,如你是从政治角度去看,就会理解成这是老子在告诫统治者要关心百姓的疾苦,自己的行为、制定政策要符合百姓的需要。如你是从气功的角度去看,就会理解成这是老子在教人“行气”,以“神气为心”。老子说“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你如从政治角度去看,就会理解成这是老子在讲国与国之间要和平共处的道理。如你从气功的角度去看,就会理解为这是在教人“闭气咽液,下流丹田”。把大国理解成脑袋,小国是丹田,要“胎息行之,还补其脑。”
  实话实说,我是从政治哲学的角度去学习《道德经》,我很清楚《道德经》和老子其人一样,带有浓厚的、神秘的、朦胧的色彩。对《道德经》怎么看都无可无不可,不存在哪个流派、哪个人理解的对还是错的问题。我不反对从什么角度去看《道德经》,但这里还是有个如何看待历史,如何结合现实去学习理解的问题,在科学极度发达,已远不是老子生活的时代所能比的今天,如还把《道德经》当作气功的理论,去背诵、修炼,以求禅宗开悟,治病健身,长生不死,恐有失科学的真谛。诚然,我很佩服葛玄等人把老子的话和长生、气功、修炼联系到一起的丰富想象力,但其把大国理解成脑袋,小国是丹田等牵强附会的解法,实在是可笑,不敢恭维。
  为什么会有人把《道德经》当气功书看,当道教的经念呢?我想这和老子神秘的身世有关,司马迁就听世人传说,老子因修道而长寿,活了160多岁。西汉末年还有人说老子活了好几百岁,是他“恬淡养性”,不追求物质享受,保持心灵宁静,身体少动的结果。老子既然长寿,他的《道德经》所讲的就是修身养性,长寿不死的道理??。同时神化老子的现象也在大行其道,在东汉末年老子就被奉为太上老君了,就是在《西游记》里用八卦炉火炼孙悟空的那个道长,本领大得很,在神界的地位仅次于原始天尊的。老子被如此神化、
抬高,其言语能教导人长寿也就理所当然的了。可实际是如此吗?我想在21世纪的今天,但凡有些科学头脑的人,不迷信他人他说的人,经过独立思考都会得出正确答案的。
  至于把《道德经》当经念,这本是道教徒的日常作业。而朗读、背诵文字是我国传统的、重要的文化学习的方法之一,历来学习四书五经都是要会背诵的,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习《道德经》也不例外,多读能背自然对认识《道德经》有益,但读上万遍可以修炼成什么我是怀疑的。当然在轻松自如的环境下,多读几遍《道德经》对身体也不会有害,如同在掌握正确的姿势下练习书法,通过气息的调节,臂腕指的运动,手眼神的配合,对身体会起到保健作用的。这好像练太极拳,柔中有刚,静中有动。可如今认可这种看法的并不乏人,听说还有教授,我就奇怪了,这些人是否已背诵《道德经》万遍了?是否已达到什么境界了?高寿了?是否可不食人间烟火了?可以不教书了?如不是,是否这种说法不灵?我可能是孤陋寡闻,我是没有见到哪个人,即便是道长,因修炼《道德经》成了什么了。(神话故事和金庸武侠小说里有,可那是虚构的。)我觉得任何事物都不要神化了,走到“心诚则灵”“的分儿上就不是科学了,科学是要让事实证明的。
  在学习目的明确后,边看书边思考也是很重要的,完全信书则被书拖着走,进入迷信的境地。在通读几遍某个版本的《道德经》后,可再找来另一个版本作比较的学习,看看其中那个讲的有道理。如只读《道德经》的原文,对时下的年轻人和古汉语欠缺的人来说是较困难的。在这学习的过程中,还要不时地对一些章句进行反思,这既可加深对章句的理解,也可找出一些人超乎老子本义的判断,这就是独立思考。但这个独立思考要思之有理,考之有据,要结合老子的身世和他所处的社会背景去思考,不能抛弃历史事实任凭自己随意的想象,尽情地发挥,甚至武断地结合眼下的社会去解读老子。如把老子的“不出户,知天下”说成是老子在2500多年前就知道有网络了,岂不笑话!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道德经》,可以有上千种解释,但老子只有一个,老子就是老子,历史上有这么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太上老君那个神。
  另外,对大多数学习《道德经》的人来说,不必拘泥原文的某个字,因为《道德经》版本成百上千,至今没有一个标准的原版。2000多年来历经历代多人的传抄、编辑,在文字上出现差异是很正常的。校正、厘定这些版本应是专家学者的事,历代不少专家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如不再出土新的《道德经》版本,再重复做这些考证,似无太大的现实意义。现在对多数学习《道德经》的人来说,读懂原文,理解其意是主要的,不然易陷入咬文嚼字的误区,而偏离了认识《道德经》的本意。
  以上拉杂地谈了些学习《道德经》的方法,不一定全面和正确,仅供初学《道德经》的人参考,还望得到专家的指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岁年轻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