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屌丝wbs 博士 offer该选择哪个offer

小木虫 --- 500万硕博科研人员喜爱的学术科研平台
&&查看话题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or Duke大学phd
如题,两个offer,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提供北京户口,国家电网编制,做电力方面的科研项目,地点在北京海淀区清河; Duke大学phd是材料物理方向,偏理论物理,结合实验测试。
各位前辈,还望指点迷津,楼主最近特别特别特别纠结。
:hand:硕士念完对科研还是一知半解,能静下来,但又心有不甘
:hand:北京那边是挺好的,犯愁的是进去之后是个硕士,又没有什么过硬的关系,今后的发展不知道会不会受到限制;duke那边就是时间太长了点,你现在phd感受如何呢?我倒挺希望通过phd的机会留在美国,希望大吗?
感谢回帖,phd时间太长了点,,,但是还是有些诱人的,毕竟北京单位很好但是工资很难支撑房价
杜克大学不错的,但是不知道你这个专业在那边怎么样。
在美国留下了现在不容易了。美国经济形势不好,除非你很厉害或者跟着老板很牛项目做不完,需要人手。
现在很多美国的博士博士后争先恐后往国内跑。
我当时硕士毕业要我的那个事业单位说的是硕士年薪六七万,博士年薪比硕士多个三万左右。
但是三年以后我硕士同学在哪儿工作的年薪都是十多万。日子过得爽爽的。
像我博士毕业后如果再想进那个单位,门儿都没有了。
真是哭晕在厕所里啊。。。
刚好有需求-_-#
读博奖学金也是一月至少10000,美帝的话接近15000,毕业还能更高起点,何乐而不为
你说的是人民币吧?我在ucb读博 奖学金是一个月2400usd 和国内生活水平一致(该吃吃该玩玩)刚够维持生计吧 所以美帝的奖学金并没有什么诱惑 如果拼命攒钱 那可能能省下点 但是为啥不在国内攒钱 非得跑到美帝呢 一直感觉小木虫那些秀一年能省下都少钱的人都有病 读博本来就心累 还要攒钱让自己身体也累 何苦……
UcB这么牛逼的学校读了几年显然不损失什么啊,你说的同学月薪10000了,你不也是吗,而是你还有学位。更何况一旦美帝找到工作随随便便都很多钱啊。。。
亲哥……找个工作随随便便……就是计算机这种神专业 美帝也很难留下 计算机工作好找待遇高 然而签证抽签是难关 至于其他专业 不吹不黑 就业前景比计算机差几十倍吧 有人是小时工 有人甚至0工资工作……
说的好,体制内的工作有时候恶心死你
我这专业 前两年经济不好 中国人全是小时工 一小时12美元 今年好了些 17美元吧
我们系现在全部都在学计算机 课题嘛能毕业就行 博士期间修完计算机的本科课程才是王道
每个出来读博想留下的人 都是这条路
好吧,关键你是UCB啊,要是普通渣渣学校就算了,这种我心中的神校简直,算了,感觉你在虐我们。。。大神,膜拜一个。。。
我来作为工作了又想读博了的案例来回复一下。。。。综上,我觉得还是得考虑清楚了选择这个工作你会不会快乐,你是不是喜欢科研?喜欢科研就不要多想回国或者在哪儿找工作的事,而是要努力创造一个学术的生涯,有了这个做支撑,不怕你找不到各种大小院校,科研机构的工作吧?如果不喜欢科研,赶紧工作去吧。
那么,你去读博没有?我自己是先工作,在职脱产拿的博士。看看这里的帖子,觉得我的生活压力比大多数人小
楼主的口气说明心头偏向工作,但又不甘心。发帖希望有人能支持他的选择。楼主很优秀,我还是建议楼主读博。楼主提到的去工作的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读博会有什么问题还没想过呢。
关键是看还有没有心气,心气不足,犹豫犹豫就不想奋斗了。
我正在工作中,现在正在申请博士位置,其实一直想去美国,所以套瓷都是美国的学校。自己研究方向的大牛在欧洲,无意间给他发了一封,没抱多大希望,他还是给了我一个skype的面试机会,不过要20多天以后,回复了我第一次邮件后再也没消息了,我联系他的时候他刚好要出长差,所以定在了20多天后面试,不知道他还能不能记得啊。。
总之已经准备好了网申美国院校的材料,已经陆续提交了。虽然我去美国读书的初衷是因为想去找一个人,但是渐渐的,在准备和申请的过程中,我也意识到了,去读书,我内心深处并不是完全为了那个人,现在即使没有他,我也会想办法出去的。虽然我硬件不是很好,但还是想圆了之前的留学梦。
:hand:真是知己!其实内心更偏向于去工作,毕竟phd变数比较大。只是身边的长辈都觉得出国深造更有出息
我本科毕业工作,然后在职硕士在职博,都是脱产。硕士国外拿的,所以也没有什么遗憾。现在回想,当初选择工作不遗憾。
顺便,据我所知,现在经济不景气,欧美招人都招小圈子里面的熟人。申请的难度比前几年大。
是啊,对我来说,难度很大,硬件不够好,但想楼主这样的,如果真的喜欢科研,应该果断去深造啊!不过既然他提出这样的选择问题,我估计他并不是那么喜欢科研吧。个人猜测。
:P感谢云哥的建议,我好好努力,尽可能做出好成绩来
是的,真正稳定下来之后就面对这些问题了,虽然都说帝都的教育资源好,但也是建立在这种选择制度上的,您看的长远
:hand:您了解电科院吗?
也许说的是对的,对科研的确谈不上热爱,只是喜欢把事情做好的感觉;关于是留下来还是出去读书,考虑的因素比较多,性格上不希望今后进学校走学术路线,所以很犹豫
:D感谢您的回复!也许是这样的,世界那么大~
十年后的样子。。。 是的,还是要有盼头的
非常感谢您的点拨,受益匪浅!
浏览器进程
打开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聊科研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614|回复: 30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3907 小时荣誉0 星注册时间积分9212帖子主题精华0UID2316798
精华0 积分9212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2011届本科毕业生全奖出国、就业、保研与读研去向
南大物理是全国师资最强的专业,也是最容易申请到全奖的专业之一。
南大物理本科成绩只有年级倒数约10%、GRE只有1210、托福只有84分并且无SCI论文的申请者都足够同时申请到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等多个全奖。
未统计匡亚明学院,该院物理方向有MIT等多个牛校全奖
1. 全奖出国、去香港深造去向 (仅列出最终去向,一个人只能接受一个offer,其余拒掉的Offer不再列出)
美国 斯坦福大学全奖 (综合排名全美前三,理工科全美第二,物理全美第一)
美国 斯坦福大学全奖 (综合排名全美前3名,理工科全美2名,物理全美第1)
美国 宾夕法尼亚大学全奖 (综合排名全美第5名,常青藤名校)
美国 耶鲁大学全奖 (综合排名全美前3名,名气全美前3名)
美国 康奈尔大学 电子工程全奖 (综合排名全美第15名,常青藤名校,工程类全美顶尖)
美国 芝加哥大学 金融工程 (综合排名全美第9,商科全美顶尖,金融工程、经济学全美第一)
美国 布朗大学全奖 (综合排名全美第15名,常青藤名校)
美国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全奖 (公立院校全美前3,理工科牛校,物理全美第9)
美国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全奖 (公立院校全美前3名,理工科牛校,物理全美第9)
美国 西北大学全奖 (综合排名全美第12名)
美国 密歇根大学全奖 (公立院校全美前三,理工科牛校,物理全美第11名)
美国 华盛顿大学全奖 (综合排名全美第13名)
美国 乔治敦大学全奖 (综合排名全美第21名)
美国 rice university全奖 (综合排名全美前17,物理全美第26名)
美国 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全奖 (综合排名全美第30名,物理第36名)
美国 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全奖 (综合排名全美第30名,物理第36名)
美国 马里兰大学全奖 (综合排名全美第56名,物理全美第14)
美国 乔治华盛顿大学全奖 (综合排名全美第51名)
美国 克莱姆森大学全奖 (综合排名全美第63名)
美国 佛罗里达大学全奖 (综合排名全美第53名,物理全美第36名)
美国 俄亥俄州立大学全奖 (综合排名全美第56名,物理全美第22名)
美国 杨百翰大学全奖 (综合排名全美第75名)
德国 慕尼黑工大全奖 (德国名校)
美国 TAMU,PHY全奖 (综合排名全美第63名,物理第40名)
欧盟EM项目全奖
法国 巴黎综合理工全奖 (法国名校)
美国 威斯康辛医学院 医学物理专业全奖
加拿大 滑铁卢大学全奖
法国 巴黎高等矿业大学全奖 (法国名校)
加拿大 滑铁卢大学全奖
美国 加州大学河滨分校(UCR)全奖 (综合排名第75名,物理全美第52名)
美国 University of Memphis全奖
香港科技大学全奖
香港大学全奖
香港科技大学全奖
2. 国内保研与考研 (注:大部分为保送研究生,而且大部分都在教育部物理排名第一的南大物理学院深造)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
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
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
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
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国防科技大学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
中科院材料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
中科院高能所理论室
中科院高能所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
中科院西北核技术研究所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
北京物理研究所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
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
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中科院神经所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
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
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
南京电子器件研究所
中科院高能所
中科院半导体物理所
中科院半导体物理所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
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
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
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
3. 本科生就业去向
常州亿晶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常州亿晶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电气电站集团
远见风能(江阴)有限公司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分行
常州顺风光电
南京傅远科技
苏州巨岩景观有限公司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分行
上海汉得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无锡华润华晶微电子有限公司
上海神州数码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
阳江核电有限公司
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山西路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江阴支行
无锡华润华晶微电子有限公司
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
曲靖市明恒贸易有限责任公司
深圳市普联技术有限公司
南京Louis Vuitton管培生
瑞声声学科技研发(南京)有限公司
无锡阿尔卑斯电子有限公司
南京芯创微机电技术有限公司
南京芯创微机电技术有限公司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3907 小时荣誉0 星注册时间积分9212帖子主题精华0UID2316798
精华0 积分9212
南大物理的无数个第一
新生代校友(1952年后毕业,主要是1977年后毕业):
福布斯富豪榜校友:高振东,全国名校物理系唯一
中国两院院士:章综、戴元本、经福谦、乔登江,闵乃本、于全、张淑仪、郑有炓、都有为、张裕恒、吴培亨、方家熊、邢定钰、吴岳良、祝世宁,全国物理系第一,远远超过北大之后的第三名
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郭金龙,全国名校物理系唯一?
现任副国级校友:郭金龙,蒋树声,全国物理系第一,远远超过北大之后的第三名
国家杰青(吴岳良、王牧、王炜、张荣、吕力、王强华、王贻芳、马红孺、程建春、章维益、沈波、黄振春、张志东、徐骏、彭茹雯、周仕明、沈肖雁、于扬和胡征、马余强、任中洲、吴兴龙、施毅、陈延峰和王振林):全国物理系本科第一、研究生第一、博士后第一,远远超过第二名
长江学者(王牧、王炜、张荣、马红孺、于扬、王强华、尤力、陈健、陆延青、肖强、胡征和沈波、马余强、任中洲、刘俊明、陈延峰、施毅、王振林、汪子丹和吴兴龙):全国物理系本科第一、研究生第一、博士后第一,远远超过第二名
现任中国科学院(院)所长:吴岳良、田静、王贻芳,全国物理系第一,远远超过第二名
美国工程院院士:张翔,并列全国物理系第一,远远超过科大之后的第三名
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得主:闵乃本,全国物理系唯一
美国TOP 20名校系主任:金建铭(美国UIUC 电气计算机工程系主任),全国物理系唯一
美国华人金融学泰斗:王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金融学正教授,全国物理系唯一
美国金融业界巨子:Lu Li(巴菲特可能的接班人),全国物理系第一
中国卫星领域突出贡献:陈宜元,中国第一颗应用卫星总设计师(物理54),闵士权,东方红二号总体研制负责人(物理58),全国物理系第一,远远超过第二名
中国3G通信之父:李世鹤,全国物理系唯一
2012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个人):王贻芳(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发言人,项目经理,首席科学家),全国唯一
本科生发表Science论文:2004届本科毕业生缪峰在Science上发表论文一篇( Science 317, )),1998届本科毕业生刘兆伟在Science上发表论文一篇((Science 315, )),全国第一
美国名校校董:2003届毕业生宗兴,在杜克大学年度校董选举中当选为校董。由此成为该校历史上第一位外国校董。
中央研究院院士:张翔,全国物理系唯一
老校友(1952年前毕业或全职任教):
中国科学院创院正副院长:吴有训、严济慈,全国第一,其余高校均无
美国最高科学奖得主:吴健雄,全国物理系唯一,迄今未被打破
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全国物理系第一,远远超过北大之后的第三名
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院士,全国物理系第一,远远超过北大之后的第三名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物理系第一,远远超过北大清华之后的第四名
国立中央研究院数学物理组院士,全国物理系第一,远远超过北大之后的第三名
美国物理学会会长:吴健雄,全国物理系唯一
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程开甲、钱骥等,全国第2-3,远远超过北大清华之后的第四名
副国级校友:朱光亚、严济慈,全国物理系第一?
大学校长:严济慈(中科大前校长)、吴有训(南大前校长)、叶企孙(清华前校长)、张绍忠(浙大前代校长)、谢立惠(电子科大前校长)、查 谦(华中科技大学创始人),全国物理系第一,远远超过北大之后的第三名
台湾经济发展奇迹的缔造者:李国鼎,全国唯一
名校创校校长:查 谦,1953年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筹建委员会主任、首任校长,全国第一
剔除各校官方网站的兼职双聘院士水分后,全职院士全国第一,明显超过北大之后的第三名。不仅在所有物理系中居首,在全国所有大学院系中全职院士也是全国第一
最近3届院士增选:并列全国第一,远远超过全国第三名
长江学者:全国第一,远远超过全国第三名
国家杰青:全国第一
973首席:全国第一
本科毕业生全奖出国:
GPA年级倒数10%都能同时申请到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等多个全奖
凡是愿意报考托福、GRE、愿意申请从来没有一个申请不到世界一流大学全奖
实验室与国际声誉:
南京大学微结构物理实验室
被美国《科学》杂志列为中国实验室榜首
被英国《自然》杂志列为除日本以外的东亚地区“已接近世界级水平”的两个科研机构之一
中国高校全职院士最多的国家实验室主要依托南大物理学院
物理学一级学科学科方向:
物理学院现有“物理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覆盖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声学、光学、原子分子物理、粒子物理核物理、生物物理与软物质、原子与分子团簇物理、应用电子学与技术物理等
凝聚态物理:绝对第一(凝聚态物理普遍是中美大学物理系的主流学科,占所有物理系的50%以上规模,即使不擅长凝聚态物理的高校,绝大部分也占一半以上规模)
声学:绝对第一
理论物理:第二
与物理学交叉学科方向:
天体物理:绝对第一,美国不少大学将天文学归入物理学科
物理电子学:全国第一
无线电物理:全国第二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全国第二
最近10年唯一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物理学科
最近10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最多的物理学科
最近10年增选院士最多的学科
最近10年校友当选院士最多的学科
教育部学科排名:
全国唯一一个连续2次排名全国第一的物理系
中国第一个物理实验室
中国第一个开设近代物理课程的物理系
中科大2个物理系的创始人——严济慈、赵忠尧,全是南大本科毕业生
2013年中科大共18位左右全职院士中有5位是南大本科毕业生
而南大30多位全职院士无一位是中科大毕业生
南大物理学科(广义物理学科)拥有17位全职院士,摇摇领先
王业宁(凝聚态物理)
冯& & 端(凝聚态物理)
邢定钰(凝聚态物理)
闵乃本(凝聚态物理)
龚昌德(凝聚态物理)
祝世宁(凝聚态物理)
方& & 成(天体物理)
曲钦岳(天体物理)
孙义燧(天体物理)
陆& & 埮(天体物理)
苏定强(天文光学)
张淑仪(电子声学)
魏荣爵(电子声学)
吴培亨(半导体物理、微电子)
郑有炓(半导体物理、微电子)
都有为(电子磁学)
王广厚 (原子分子与团簇物理)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3907 小时荣誉0 星注册时间积分9212帖子主题精华0UID2316798
精华0 积分9212
2012年信息科学领域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计算机类南大国家重点实验室唯一优秀
(实验室按汉语拼音排序)
实验室名称& && &&&依托单位& && &&&主管部门
优秀类实验室(8家)
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 &&&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 && &&&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
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 &&&浙江大学(自动化系)
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吉林大学、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 && &&&天津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
瞬态光学与光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 && &&&东南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系)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3907 小时荣誉0 星注册时间积分9212帖子主题精华0UID2316798
精华0 积分9212
本帖最后由 版主 于
09:47 编辑
商界巨子——2014年中国大学福布斯、胡润等富豪榜校友排名
南京大学毕业生16人+教授2人
本科校友:
杨休(捐给南大4.1亿,南大历史系本科、历史系教授)
高振东(捐赠额不详但肯定捐赠过,南大物理系本科)
高纪凡(捐给南大100万,南大化学系本科)
李文正(南大哲学系本科)
潘琦(捐给南大2000万,南大商学院经济系本、硕)
赵令欢(捐给南大1000万,南大物理系本科)
杨宗义(捐给南大1100万,南大化学系本科)
唐越(捐给南大100万,南大商学院本科)
研究生校友:
薛光林(捐给南大1100万,南大哲学系博士)
潘琦(捐给南大2000万,南大商学院经济系本、硕)
杜厦(捐给南大3650万,南大经济系硕士)
陈光标(捐赠社会近30亿,南大商学院硕士)
张雨柏(南大商学院硕士)
蒋加平(捐赠社会3000万,南大商学院硕士)
刘正云(南大商学院硕士)
罗钊明(南大商学院硕士)
徐连宽(南大商学院硕士)
教授校友:
杨休(捐给南大4.1亿,南大历史系本科、历史系教授)
翟韶均(向南大捐赠2000万元,南大客座教授)
南大本科校友余纪忠向南大捐赠893万美元(当时美元汇率8.37)
南大本科校友徐新向南大捐赠1000万元
南大本科校友杨丹向南大捐赠150万美元(当时美元汇率8.37)
南大本科校友邹祖焜向南大捐赠35万美元(当时美元汇率8.37)
南大本科校友高震东向南大捐赠150万美元
南大本科校友陶建幸向南大捐赠500万元
南大本科校友陶炜向南大捐赠500万元
南大本科校友胡志宏向南大捐赠1010万元
南大本科校友李淳朴向南大捐赠313万元
南大本科校友潘龙泉向南大捐赠200万元
南大本科校友李国富向南大捐赠150万元
南大本科校友傅和亮向南大捐赠200万元
星云大师(向南大捐赠3000万元,南大中华文化研究院院长)
。。。。还有很多
北京大学 7
本科校友:李彦宏(42岁) 俞敏洪(49岁)黄怒波&&邓 伟& &罗韶宇& &叶立培&&李非列
本科校友:郭广昌(44岁)&&陈天桥(38岁)&&梁信军(43岁)&&卢志强(59岁)&&王长田&&柴国生
中南大学 6
本科校友:梁稳根 (54岁)&&唐修国 (48岁) 毛中吾(49岁)&&袁金华(52岁)&&周福贵(54岁)&&王传福(45岁)
清华大学 5
本科生校友:张朝阳 吕慧
研究生校友:文一波 莫天全 陈光标
西安交通大学 5
本科校友:雷菊芳(58岁)&&周鸿祎(41岁)仇建平&&蒲忠杰 赵步长(原西安医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4
本科校友:刘强东(37岁)叶澄海 ? 戴志康 ?王玉锁
张剑(远大集团总裁)、张思民(深圳海王集团)、李书福(吉利汽车集团),还有张宏民
华中科技大学 3
本科校友:龚虹嘉(46岁)&&易小刚(47岁)&&黄&&立(48岁)&&
西北工业大学3
本科校友: 吴亚军&&张长虹&&吴长江
武汉大学 2
本科校友:孟庆南(53岁)& & 许晓明(48岁)&&
华南理工大学2
本科校友:黄宏生(54岁)
在职硕士:张志东(39岁)
北航大学 2
本科校友:姜滨(44岁)& &高云峰(44岁)
上海交通大学 2
本科校友:沈南鹏(44岁)&&沈锦华(44岁)
北京理工大学 2
本科校友:杜江涛
研究生校友:袁志敏
东南大学 2&&
本科校友:张桂平
硕士校友:沈锦华(44岁)
李锂(47岁)
电子科大&&
丁磊 (39岁)
向文波(49岁)
大连理工大学
向文波(49岁)
重庆大学&&
任正非(67岁)(原重庆建工大学)
吉林大学&&
施正荣(48岁)
华东师范大学
荣智健(69岁)
中国科技大学
南京大学2012校庆获得高达11.5亿元捐赠,比肩清华或北大获校友历年重大捐赠总和
中国校友会网2013中国大学校友捐赠排行榜100强
根据中国校友会网2013中国大学校友捐赠排行榜100强的报道,
南大2012校庆获捐11.5亿元 VS 部分名校截至2013年获校友历年重大捐赠总和
截至2013年:
北京大学获校友历年重大捐赠总和 12.48亿元
清华大学获校友历年重大捐赠总和 11.45亿元
浙江大学获校友历年重大捐赠总和 5.8亿元
人民大学获校友历年重大捐赠总和 5.9亿元
复旦大学获校友历年重大捐赠总和 0.6亿元
上海交大获校友历年重大捐赠总和 0广州九微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GTER All Rights Reserved人类学申请总结:PhD Offer@Harvard, Michigan and Duke
马上就要结束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硕士两年的项目,上个学期做了人类学博士的申请,结果还算满意。在这个过程中收集摸索了一些关于博士申请已经硕士期间做小型研究的经验,在这里分享给需要申请人类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博士/硕士的同学。前几天跟一个本科同学通电话,她感慨我的学术历程十分励志,于是也触动我想把这个励志的故事分享给大家,让国内对人文社科感兴趣的朋友了解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你可以到你想到的地方。
一般写长篇大论都不知道如何下笔,就先从最简单的一些申请注意事项讲起吧。我在这里就不完整的梳理申请过程了,就几个比较容易改进的点稍微题一下。
1)Statement of Purpose (SOP) 的长度,长度,长度。
稍微了解一些申请工作的同学都知道SOP是整个申请中最重要的东西。很多学校申请的网站上都有对SOP长度的要求,什么1000字,1500字,两页 double-spaced,各种要求层出不穷。但是这里请注意,写SOP时,请忽略那些要求的长度。这个不是我自己发明的,是我们系PhD Workshop的时候指导老师自己说的,对于申请博士的SOP,长度一般是3页,single-spaced.我的SOP长度是2000字左右,正文3页多一些,加上reference是4页。大多数网站是上传word/pdf文档的形式提交SOP,所以有多少页根本没关系。即使是需要复制黏贴的网站,就我申请的几个学校,也没有长度的限制。
长度对一篇好的SOP非常重要。成功的proposal里面要有你最复杂,最原创,最思辨的想法。复杂 —- 哥大文理学院副院长原话:“要把你最complicated东西写到statement里”(知道她的人都知道,Darice Birge说话特别直接);思辨 —- 波士顿大学人类学系系主任如是说:“在fieldwork能力与analytical thinking中,我们更重视后者,因为我们觉得前者更容易培养”;原创—-这个是很多人赞赏我的project的地方,因为之前的一个暑假在上海做了两个多月的fieldwork, 而且我个人比较喜欢跨学科的研究,所以我的statement结合了人类学与architecture, physics, computer science的一些内容,可能跟传统上的人类学研究比较不同,所以大家觉得比较original and refreshing.
SOP其实是非常学术的一篇文章。我们导师一直非常反对有人把它叫做personal statement,因为她觉得不应该写personal的东西。如果说个人经历完全不能写有些武断,如果能很好的融入自己的论述,也是可以的。但是有一点是确定的,就是如果你把SOP写成一篇类似于grant proposal一样的文章,全学术没有一点个人经历,也是非常可行的,我自己的statement基本上就是这样的。所以SOP后面一般要有reference,中间要提一些影响你的著述。但是不是需要一个正式的literary review,这样反而显得呆板,而且会占用很多你可以表达自己见解的空间。
2)如何选择并且发展一个Project.
身边硕士班里申请博士的朋友不少,最近参加了两个学校的Campus Visit (学校录取之后一般有组织活动让申请者熟悉科系,吸引他们进来)碰到了很多申请比较成功的同学,我自己一直在暗暗揣摩申请成功/失败的关键究竟在哪里。手头的信息有限,我也很难进行全盘的分析,但是目前我自己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有一个好的project. 什么是一个好的project?
探索你的领域比较fundamental的问题。学术研究区别于新闻、市场调研等的区别就在于,学者需要对自己的领域有深入、哲学的思考。经常碰到许多人问我“什么是人类学”,其实如果要总结,人类学就是研究 “what makes us human”的一个学科,从生物、语言、社会、文化、历史各个方面。于是我们有生物人类学,语言人类学,考古,社会文化人类学。所以我们尽量要用自己的研究去试探最根本的那个问题“什么是人类”。
抓住热点。在学术界说追随热点似乎有些俗气,但是从实际的角度来讲,在学校看你的SOP的时候,他们会展望三年之后你的grant proposal能不能拿到NSF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的funding.虽然大家都明白进入博士之后project会有很大的改变,但是这仍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展示你有没有抓住你的领域热点的眼光。
Project的丰富性,多变性,延展性。很多人会问需不需要根据每个学校的不同特点来cater自己的project/SOP. 我个人建议是最好不要。因为一个project不是一拍脑袋出来的,它需要很长时间的思考探索。比如说我是从硕士第二学期一开始就开始思考自己的project,它基本上建筑在之前的研究兴趣之上。学期中间读了一些相关文献。暑假的时候回上海做了fieldwork,然后回来之后开始更有针对性的阅读,找老师讨论,写材料。田野中间有好几次推到重建的过程,比较完整的形状是田野回来之后几个月才建立起来的,这个探索的过程还是很艰难。另外一点,学校的心思其实很难猜,你觉得你cater他们的想法了,其实不一定。老师一般已经出书出文章的是他们已经做完的想法,有很多新的想法你不一定知道,所以我个人认为,与其投其所好,不如把自己的东西做好。当然一般申请博士都要申八九个学校以上,如何让自己specific的project有最大的打击面?我采用的方法就是——多写点!从各个角度来阐释自己的project,有哲学的思辨,有engaged fieldwork,有人类学的角度,有跨学科的角度。让各个program各取所需。
3)关于套磁的很多问题
到底要不要联系教授?这个问题被问了无数次,我每次都吐出it depends这种说了等于没说的结论。这次我豁出去了,现身说法一下。就说这次申请的几个学校来说。
University, 电邮联系了老师,还去波士顿与研究中国的老师面谈了。录取了。
Michigan University, 电邮联系了老师,回复相当冷淡,研究中国的老师没回我。录取了。
University, 电邮也没有发,因为申请这个学校的决定做得有点晚。录取了。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电邮联系了老师,回复还凑合。录取了。
UC Berkeley, 电邮联系了老师,回复还不错。拒了。
Chicago University, 电邮联系了老师,回复还不错。拒了。
NYU, 电邮联系了老师,去办公室见了研究中国的老师,聊得很开心。拒了。
Rutgers University, 去了Open House, 和speed-dating 一样见了各位老师。Waiting list了。
我差不多把套磁中可以遇到的各种情况都遇到了一遍,由此可见效果各异。所以如果有人再要问我套磁效果,我还是只能说it depends. 哈佛的录取跟我积极联系相关教授绝对关系很大,因为她告诉我去年秋天几乎没有见其他想要申请的学生,我们聊得异常开心,她对我的SOP大为褒奖。密歇根大学的话对待学生的申请书非常认真仔细,上周去了他们的recruiting weekend,得知最后一轮入选的学生,每个人的申请书都被主要委员会成员看过三遍,而且老师之间还有SOP debate环节。在跟几个老师单独详聊的过程中,也惊异于他们对我的project的了解程度,每个细节都牢记于心。所以可能对这样的学校来讲,他们不会太多在意与老师联系这件事情,单个老师的意见也不会有决定性因素。
对于申请人文社科类专业,我觉得联系教授首先要广泛,每个系至少联系3-4个老师。因为你进入一个科系是跟科系的很多老师对话,而不是一个。在密歇根,学生第二年有个review环节,他/她提出的申请书至少要得到五个老师的首肯才能继续第三年学习。(五个!少一个的话学生就被扫地出门了,每年都有2-3个学生退学。)其次,有机会与老师见面,一定要见面。与老师见面能给他们留下的印象决定是电邮无法比拟的,但是,印象也不一定是正面的哦,就相当于一个小型面试,见面有风险。不过很多学校也有面试环节啦,anyway.
4)关于学术背景
好吧,难道总算要开始讲我的屌丝故事了么。我本科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在大三之前从来没听说过人类学这三个字。虽然我非常为我们的母校自豪(每次去会议做presentation我自我介绍下面第一行都会赫然注明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对我影响最大的导师也是在上外遇到的),但是确实的说上外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滋养学术研究的土壤。大学是一个人生追求养成的时期,虽然有不少同学有不错的学术素养以及涉足学术的想法,但是身处商业大赛,模拟招聘以及500强宣讲会充斥的大学校园,不把商业精英作为自己楷模也真的很难。在这里上外可能不是一个特例,许多的研究型大学也日渐如此。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寻找自己的学术潜力,以及培养与美国本科生比肩的学术能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有几个简单的想法,跟大家分享。
去参加一次海外交流:
美国,欧洲,香港,澳洲,只要是严肃的研究型大学,都可以。一个正式的学期或者一年最好,暑期的交流效果如何我不大清楚。离开自己所熟悉的“养老院”(我真的很爱松江,但是这里的课业负担简直是,除了考试前的一个月,基本上都是天天看闲书和搞各种课余活动啊),去一个学术范式比较认真,选课面比较广,以及能遇到各种学者的地方,会受益不少。我在大三上半学期去了香港城市大学交流。去之前的确也有些疑虑,因为城大不是那种特别人尽皆知的著名大学,不知道学术水平究竟如何。但是得知张陇溪和朱纯深都在我要去的翻译系的时候,我毅然决然地去了。虽然城大的课业现在看来也实在是非常轻松,但是当时确实给在上外待了两年的我敲响了警钟。每节课都有阅读,时不时有各种作业,城大的整个学术训练还是非常认真的。在那里我第一次听说了列维斯特劳斯,福柯,以及人类学,从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
此处往后翻有许多香港交流心得,当时so young so na&ve 写的多是流水账,请见谅。http://lushuangmaggie.blog.163.c &#/
寻找校外的学术资源:
回到上外的我基本上对人类学还是七窍通了六窍,这时我碰到一个BBY的一个免费咨询,那个咨询师居然是从挪威读人类学硕士回来的一个女生(上帝真是非得把我带上这条不归路),一场咨询下来她基本上告诉我两件事:你这个学术背景要是想申人类学博士还是免了吧;如果你非得这么干,那就赶紧增强学术背景。几天后她带我去听了一个陈映芳老师的读书会,陈映芳老师告诉我想读人类学就去找吴旭老师。我愣头愣脑地就这么跟她拜拜了,结果上网一搜,坑爹的华师大网站上连吴老师的邮箱都没有。于是我借助于万能的人人网,加了一堆华师大社会学的同学,结果有两个人理我了,其中一个女生居然给了我吴老师的手机号(虽然后来因为得寸进尺被骂了一通)。善良的吴老师接待了素不相识的我,还鼓励了我申请人类学博士。通过他我认识了阎云翔老师(虽然我propose的几个暑期项目几乎全被他否定了),参加了Melissa Brown的暑期研究,认识了老王(Nicholas Tapp)等等。
另外我发动老爸兜兜转转在复旦找到一个人类学老师,他带我去了Helen Siu的field trip,几个慈祥的Yale教授,认识了两个他的博士生,居然都是上外本科毕业的学姐,工作数年之后回来读博,倍受鼓励。在那次field trip前后我也发展了自己的一个project, 写了一个writing sample. 于是一个夏天下来,我从一个一无所知的学术小屌丝成长成为 — (虽然还是很屌丝)有一次跟Stanford人类学教授的RA并拿了她的推荐信;一个自己的小project;认识一些人类学者也让他们认识了我,建立了一个自己的社科小圈子。接下来的一个学期我继续跑复旦听了两节潘天舒老师,朱剑锋老师的课,通过BBY认识了另外一个申请人类的战友(有战友实在是太重要了)。
虽然有的学校某个科系不是很强,但是在上海,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可以利用很多其他学校的好资源。比如说华师大现在引进了好几个海外归来的年轻人类学者,还有不少优秀的社会学者可以对话;复旦有我刚才提到的两个;上海大学也有不错的社会学系,去年暑假回去我还碰到两个NYU-Shanghai的社会学者,等等。
独立做一个研究:
本科大三的暑假我做了一个非常蹩脚的独立研究,fieldwork时间前后不到两周,最后也没有能帮助我进入一个人类学博士项目,但是现在回想起来,我还是觉得它对我意义很大。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再小的研究也能让你有一点做一个真正人类学研究的感觉。从前期的构想,到找田野地点,找暂住的地方,寻找提供信息的人,被拒绝,被冷遇,在寄宿处感受寄人篱下的感觉,站在“田野里”不知道自己到底要研究什么,自己的想法被各种质疑,实在忍不下去了打包回家。痛苦还远没结束—-回到家之后开始真正思考研究的主题,因为要开始动笔写论文。于是开始探索各种可能性,疯狂地看各种文献,经过几次推倒重建终于找到一个勉强可以写的点,慢慢探索,有时有夹缝见光的欣喜,有时又质疑自己的判断。硕士的时候做的田野也几乎如此,我坚信博士的田野也是,只是各种挣扎继续放大而已。
当然做一个自己的独立研究的意义不仅仅是先把这些痛苦经历一遍(虽然也很重要,如果实在不喜欢可以先行告退,也是好事),更加是为了在学术上有点自己的东西。而这,比任何华丽的实习经历,交流经历,甚至RA经历,更有用。这么说吧,如果你有一张华丽的CV,但是没有一个好的project,你基本上不会被博士项目录取;但是如果你有一个很出色的project,有一张平庸的简历,你很有可能被博士录取。怎么样制造出一个出色的project,是需要时间摸索的。所以不如赶个早吧~
(此处几篇是本科做RA以及自己做田野的心得,多为田野中的痛苦扭曲,请见谅:http://lushuangmaggie.blog.163.c &#/
此处几篇是硕士期间暑期田野调查的心得:http://lushuangmaggie.blog.163.c &#/)
5)关于选校
刚才唠叨了很多如何在国内大学建立自己的学术背景。前景是广阔的,现实也是残酷的。就我知道的情况来看,从国内本科直接申请到美国(比较优秀的)人类学博士项目的几率,是渺茫的。目前我只认识两个,都来自北大社会学本科。所以大家不如一试,但是同时再申几个不错的硕士项目也是明智的选择。有一些社科硕士项目是有奖学金的,比如我的好朋友yuhao(寄托号:synchronization)刚申请到了芝加哥MAPSS(社会科学硕士)学费全免,大家可以咨询他。有一部分博士项目是允许转一部分硕士学分的,所以硕士的修课也不浪费。据我知道的哈佛,芝加哥可以,密歇根,杜克不可以,其他未知。从战略上来讲,先读个硕士也是不错的选择,可以大大增加申到优秀博士项目的几率,但是这事根本没有保证。
关于各个学校的特色我实在难以妄加评论,大致情况可参照排名,其实还是蛮准的,总体来说Michigan, Chicago, Harvard, Berkeley一直是排名前几名,几十年没变过了。我在前段时间选学校做决定的时候,做了一个小的市场调查。看了大概排名前二十的人类学系的junior faculty都是哪些学校毕业的,大家也可以在自己的领域做一下这样的调查,基本上能对自己的领域近十几年的情况能有个大致的了解。
关于各个系的风格,就我所在的哥大和访问过的几个学校简单说一下。哥大是美国人类学发源地,也是传统名校。更由于地处纽约黄金宝地,大多知名学者都喜欢在此驻扎/到此一游,所以系里群星云集。很多学术争锋其实与学生无太大关系,但是跟学生有切身关系的是,这里的老师没有很多时间照顾你。如果你想要那种传说中去老师家party,课后跟老师吃饭喝咖啡畅聊学术的生活,那还是别来哥大了。我见过有老师两个小时的office hour有十几个人排队的(我后来跟学姐抱怨这件事,她的反应居然是“你竟然约到那个老师的时间了!她竟然答应见你了!”我瞬间昏倒),有老师一学期下来居然有三次让我们在上课时间去听她的会议发言的,每学期还有许许多多老师是on leave的。
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Duke,在阳光灿烂的北卡小镇,老师和学生都格外热情。Michigan也差不多如此,学生老师都经常在家搞party,请整个系的人过来。但是密歇根由于天才老师众多,难免有几个性格比较奇葩,所以还需要担待一下。要是要严肃的比较各个系的情况,篇幅实在是太长,以上这点是我觉得除了学术兴趣合适之外也很重要的一点。我自己是比较喜欢放羊风格的,对“手把手”风格反而有点抵触,所以还比较适应哥大的情况。但是在这样的系需要学生的主动性很强,抗压力很大,没什么太大的人情味。
6)好好学英语
好好学英语这件事情实在是太重要了,以至于我要列出一个section来写。我从小爱好英语,高中在上海读的,大学读的又是上外,新东方学了很多种:口语班,高口,托福,GRE,在上外好歹也读了些英美文学,自我感觉英语在中国学生中还是不错的。但是到了哥大还是遭受打击,当自己的阅读速度,写作质量,上课抢着发言的水平与一群学文科的美国学生较量,还是觉得有些疲软啊。
比较容易提高的是阅读量和阅读速度。在我们项目一个星期的阅读量—-四本书以上吧。比如说一学期选3-4门课,一般level略低的课老师会选chapter和文章,统共加起来能有2/3本书那么多,level略高的课,老师一般眼镜都不眨就是一本书+几篇文章,有时候还有两本书。所以平均一下就是三四本书。另外还得写期中期末论文吧,一篇research paper起码得看20+本书的量吧。于是,如果不练就至少一天看一本书的速度真得有点吃力啊。去密歇根访问的时候一个学长提到看一本书的时间最好控制在6个小时,再加上上课与写response,一周花在一门课routine上的时间一共大概10个小时。想当年我看一本英文书可以拖沓一个学期(还是为了要写宋柯的书评),到来哥大第二学期的时候硬把自己训练成每天看一本,还真是费了好大劲,所以同学们多看点英文书吧~
但是最后我想说的是,作为国际学生我们也不用气馁。有人说什么英语水平永远不能超过native speaker,这点我是不相信的。只要肯花功夫,不仅阅读,我觉得写作也是可以超过美国人的,而且是做学术的美国人。学术阅读与学术写作是一种能力,有许多方面是超越语言的。
7)最后关于申请一些七七八八的贴士
很多人也问我推荐信要问谁要,效果怎么样啥的,我能给的回答也是it depends. 我的推荐人里的确有一个教授是“地球人都知道”那个级别的,我跟她上过课,写了一篇不错的research paper,在office hour交流过几次。对于争取好的推荐信,要稍微strategic一些。我跟几个在美国的学妹说过,硕士第二学期的课很重要,因为一般这个学期的老师都是给你写重要推荐信的。第一学期一般刚来学术都比较弱,很难留下好印象,第三学期晚了一点。所以选课的时候可以多做点功课,不仅看看课的兴趣是否符合,也可以问问学长学姐老师是不是比较热心帮忙的类型。刚才我说的推荐老师是做伊斯兰女性研究的,跟我的兴趣八竿子打不着,但是还是可以进行很好的学术讨论。所以不用一定被relevance困住。
另外一个关于推荐信的贴士,就是一定一定一定要有备胎!特别是在美国读书的同学们。有些美国人,就是做事有点不靠谱。我原先说好的三封推荐信,除了那个大牛老师,其他两个老师都中途消失在人海了。发邮件不回,打电话不接,堵教室门口也不管用。这两人老师之前跟我都关系甚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我唯一知道的就是他们幸福快乐地生活着,这学期还开课呢。结果我只能紧急找了两个老师,一个是哥大博士后,一个是国内老师。所以要问推荐信有多重要,应该其实也没有那么重要 =
能高则高吧。其实来了美国才发现有些学校的GPA比中国有些学校的要高,特别是研究生院。除了一些比较严格的学校,一般研究生期间B+就要捏鼻子了,B最好去跟老师negotiate一下。A-是一般成绩,所以总绩点最好比A-略微高一点。所以对于一心想申博士的同学,挑战上课难度似乎不是一件特别明智的事情。如果特别喜欢那个老师,可以做individual study,下课去找他/她,选特别advance的课既占用自己很多时间,用不利于GPA。
关于修课:
我个人是没有把修课看得很重要的,我觉得我自学得到的东西比上课多得多。可能这只是我个人的学习习惯,但是我觉得作为研究生很重要的一点是不能再把自己当一个单纯的学生,学分修完就能毕业,而是要把自己当做一个independent scholar. 有一些没有人会来给你评分的功课到最后才是对自己的研究最重要的:比如说定期浏览自己领域的重要期刊;去找不给你上课的老师,博士后(这个是很多人经常忽略的资源,研究型大学往往有一大把博士后在做很有意思的研究),学长学姐等交流研究想法;有空去听听博士生分享自己的研究。比起大的conference,以及大牛教授的seminar,我最喜欢这类讨论会,因为最有可借鉴性。大家有什么有效学习方法也跟我分享下哈!
关于选课我自己的策略是尽量较少自己的workload,选少而精的课,不够的学分可以选一些不是太重的课(比如说我有两个学期都选了museum anthropology的课,阅读很少还很有意思,在我在每周被各种理论轰炸的时候有一些愉悦有益的调剂)和independent study。有时候课太重会有些意想不到的负面效果,我自己第一学期的时候就是,每周都赶着deadline交各种各样的作业,但是结果就是读完reading根本来不及消化,能产生的最多只是response,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主动的思考。这点我一直觉得是美国研究生教育很大的弊端,课业把研究生压得很累,大家每天都气喘嘘嘘,做完一大堆事之后自己觉得完成了很多事情很有成就感,结果根本没有philosophical thinking的空间,大多数研究都只是RE-search! 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有好几个朋友跟我说,在课业压力大的时候,感觉自己都变愚钝了,开始怀疑自己到底适合不适合做学术,其实是大脑没精力去思考罢了。
另外减少工作量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健康很重要啊!要努力地学习,更要聪明地学习。我也不得不承认有时候还得用蛮力,每天少睡两个小时的确能多看好几个chapter =
= 但是经常通宵熬夜这种事情我觉得还是尽量少干吧,比较忙的时候我一般睡6个小时,不忙的时候7,8个小时,这辈子都没通宵过……反正废话不多说,好好安排时间,以后多活五年十年,也能干好多事情呢~
希望以上这些乱七八糟的tips能给大家一些帮助,祝大家都一切顺利,心想事成:)
Tags: , , , ,
相关留学申请总结推荐阅读随着昨天早晨收到了NYU的AD,这一季的申请也尘埃落定。在申请的12所学校中,有8所录取,两所WL,两所REJ。具体情况如下:
AD: HARVARD(enrolling),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NY...基本背景:
综排名校 五年制建筑
G 620+780+3.5
T 109(口语24)
Offer/AD: GSD Maud, Columbia Msaad, Cornell March2, Umich ...
今天收到了LSE的邮件,通知我在waitlist上待了半年之后被第二志愿录取,我的申请之路就此告一段落。奇妙的是,我的录取过程以LSE始(LSE最先给我回应的学校),以LSE终,半年的时间走过一个螺旋的圆周,终于来到新的起点。半年只是一...
看刚了木哈哈同学的总结经验,突然心中一阵感慨。憋了许久想写又没写的总结终于都有了下笔的动力。本人写东西一向都很松散,请大家不要见怪。
04同济园林本科
4点零几吧我忘了(5分制,且换不成4分制)
GRE:...长期受益于gter, 申请能有今天的结果,全赖版上各位前辈的无私奉献。如今尘埃落定,也来添砖加瓦。
B.ArchTianjin University
GPA 3.40Rank 16/75
IBT 29+29+20+24=102
GR...本科=THU建筑MAJOR+英语MINOR
毕业设计方向=景观
Destination=GSD MLA I AP
GPA 3.65 Rank 5/62
IBT=28+26+23+27=104
GRE=620+800+4.0...为了避免浪费读者的宝贵时间,首先说明一下,此文的阅读对象主要是
研究生,本科毕业的申请者就可以不必往下看了。另外本文假定申请者的
硬件条件已经确定(包括 GPA,英语考试成绩等),至于如何提高 GPA之类
的技术问题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Admitted: (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Civilizations)
UC LA/Irvine (PhD)
Yale, (PhD)
出国的事情前前后后一年多的时间,感觉基本上可以告一段落了.报一下申请结果,给学弟
学妹们做一下参考,也给自己做个小结.
申请还是挺漫长的,感谢好多人,尤其是一起申请的兄弟姐妹们.mengniu,daini,
KCUD,enli...本人其实是09年飞跃的,读的是1年的老流氓,到现在其实已经可以掰着手指头算毕业了。
为什么拖到现在才写申请经验,额额,good question。最近身边一个非常亲近的朋友也要
申请,于是想写一篇自己的申请经验作为礼物送给他。转念一想,...
This entry was written by
and posted on <abbr class="published" title="T18:28:48+年08月28日 at 6:28 下午 and filed under . Bookmark the . Follow any comments here with the .
or leave a trackback: .
还没有评论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华为博士特招offer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