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中学生德育德育科研的有效性性

浅谈如何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内容摘要:学校的德育工作直接关系到学校所培养的人才质量,是学校各项工作中的首要工作。作为学校管理者,要明确的是如何顺应新课程改革,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为此,我们必须正确分析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有效的途径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关键词:德育工作&&&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但近年来,德育实效性低下却是困扰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大问题。当然,德育实效性低下的问题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其中既有社会环境方面的因素,也有学校德育方面的因素。前者是教育工作者难以改变的,但学校德育自身的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学校德育是一项带有明显目的性和强烈主观能动性的社会实践,是一种讲究效益的活动。对于学校的德育工作,广为流传的一句话是“看起来重要,做起来忘掉,忙起来不要”,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迫在眉睫。那如何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呢?下面将从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提高德育工作有效性的途径上进行分析.
一、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德育内容滞后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体质改革的推进,商品经济的发展,竞争机制的广泛引进,使得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但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然而德育内容显得陈旧、单薄,不足以解释当前复杂的社会现象,也不能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于是德育就成了与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不相干的东西,既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其认同,更难促使其内化。
2、德育方法理想化
德育方法理想化一直是小学德育教育的一大特色。长期以来,小学德育注重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给他们提供过分理想化、完美化的生活环境。久而久之,学生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势,认为理想与现实情况是完全符合的。而一旦他们步入社会,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会使一部分人猛醒,也会使部分学生产生心理失衡,并最终导致他们对学校德育的怀疑,德育的持久作用必将难以为继。这不是一种实事求是、辩证施教的方法。
3、德育方法简单化。
一些教师不辞辛苦,但方式方法简单粗暴,令学生难以接受。他们不懂得德育的过程是情境体验的学习过程,不懂得德育不能使学生被动地接受既有的伦理规范,而是必须将之内化为个人的道德需要,进而外化为行为准则。
4、德育工作单兵独进
学校德育工作单兵独进由来已久,且较为普遍。学校往往仅重视思想品德课、班主任队伍和学生团队建设,忽略挖掘与发挥学科教学之德育功能。一线教师多数扮演着“经师”的角色,而非“人师”。这种状况已造成学校德育丧失学科教育主阵地,使得德育效果难以彰显。
5、德育评价机制形式化。
周恩来同志指出: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这正是强调良好人生观与世界观形成的长期性。这是德育区别于知识技能教育的根本所在。这一特点要求有科学的德育评价机制与之相适应。然而,一些教育行政机构评价一所学校德育工作之优劣,则往往有流于形式之嫌,其常规做法是提前通知。而作为应对,学校常采取突击准备与强化训练并举,以便获得好评。这种评价尚未形成制度化,随意性很强。至于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如何,则往往在评价之外,而形式化的评价机制必然会使学校德育工作边缘化和实际上的弱化。
二、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有效性的途径
1、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德育资源,做到学校的德育活动和教学活动两者的有机结合。通过学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感染学生,通过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隐性功能教育学生。各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经常的途径,因为这里的德育教育往往是潜移默化、紧密联系具体情境的。但如果我们各学科教师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没有冲破传统德育的束缚,没有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德性发展的主体,没有启发、引导学生开发自我的潜能和智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的话,德育渗透很容易步入空洞说教的境地,这样的德育势必是乏味的、无效的。
2、建立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用教师人格激励学生。教师的人格事事时时处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育对象,教师有祟高思想境界,远大抱负,勇敢顽强的奋斗精神,可以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种信奉感,从而形成—科无声的感召力,教师廉洁奉公的思想品格,勤奋踏实的工作态度,任劳任怨的奉献精神,可以产生一种信任感,形成一种无声的感染力;教师精深的科学理论素养和广博的知识储备可以产生信服感,形成无声的感应力,教师待人热情、善解人意、宽容随和、坦诚相交、平等相处、感情相通可以产生信赖感,形成无声的感化力。因为学生不是看你在说些什么,而是看你在做些什么怎么做。如果教师不仅言传而且身教,以身作则,表里如一,带头以自己的行动实践自己所提倡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那么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为心悦诚服,并乐意接受其所讲的“道理”,而且容易产生激励作用,转化为自己的积极行动。
3、从生活细节开始,把德育落到实处。小学德育更没有多少豪言壮语的惊人之举,更多的是在细节中落实德育。例如:对学生进行守规教育,守规到底体现在哪里?说教固然需要,但更多的还是应该在行为的训练中落实。我们学校空间小,楼道窄,学生行走规则方面教育尤显重要,大家都遵守靠右行的行走规则,安全事故就可以不发生或少发生。学校先从“知”上做工作,首先是“知规则”,讲解为什么要靠右行,并在楼梯口做了右行标志;然后在“情和意”上做工作,进行倡议和发动,让学生自觉主动靠右行;最后在“行和训”上做工作,训练落实到位。
4、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逐步培养德育自主性。学校少先队大队设立少年先锋岗,开展每周一天的少先队自主日活动,提出的口号是“我的阵地我做主,我的中队我管理”。这一天每个中队都有一个中队干部,在中队辅导员老师的帮助下,处理这一天中队的事务性工作;大队干部在大队辅导员的帮助下处理学校这一天大队管理方面事务性工作,每个教室门前的队旗就是少先队自主日的标志。每周一个自主日活动主题,让学生在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规则的理解,从而促使自己自觉遵守规则,主动承担班级管理责任;在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过程中,理解老师工作的辛苦和不易,从而发自内心的感谢老师的辛勤劳动,将感恩教育逐渐内化为自我行动。
5、开展班风建设综合评比活动,促进班集体"争优创先"。由少先队为龙头,制定学校班风评比办法、标准,确定评比项目----升旗仪式队列、课间操、眼保健操、自行车停放整理、行为规范、卫生责任区、花草责任区、学生出勤、纪律遵守和不定期抽查,发动保卫人员、大队干部参与评比工作,每周定期进行评比、登记,统一量化,以年段为单位,成绩优秀的班级授予流动红旗,成绩不理想的班级则限期整改。把班级的常规工作进行细化,统一衡量,有效促进班集体"争优创先"工作的长期开展,使校园环境、教学秩序、校风建设不断优化。
6、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让学校的每一块墙壁都说话。”为此,可以对学校的每一个环境都进行精心设计,让这些环境获得最大的教育效果。可以在学校醒目的地方张贴“教师人文规范”、小学生人文规范“等,可以在公共场所悬挂历史人物画像、中外著名科学家的肖像以及校训校风标语牌等,让学生通过这些接受教育。通过开展各种比赛和游戏,吸引广大学生主动参与,表现自我、超越自我;正常开展班级小报工作,为学生习作发表、参与各种讨论提供阵地;做好“校园之声”播音工作和校园宣传栏和学科园地的定期出版工作,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7、做好心理辅导,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学生由于社会、环境和经历有时会产生不良的心理,这些心理影响良好品德的形成。在中小学生中不难发现,有些学生很要强,总是担心自己不如别人,就是事情做得很好,也怕别人挑毛病,每天都很紧张,这种就叫“紧张的心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多次找他们谈话,帮她树立自信心,要有意识地发现他们的优点,比如劳动积极,作业写得工整,作文写得好等等,就得当着全班同学表扬他们。令他们的紧张心理在一点点清除。这样,同时他们的良好的品德也得充分的展现,不至于总是囿于自我的小天地中了。
8、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管理水平。学校可利用班主任例会和学校德育经验交流会等场合,组织学习德育文件、文章,围绕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交流、讨论,统一认识,提高班主任教师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全体班主任、副班主任观看教育片和报告,学习他人他校的先进经验,促使班主任讲究育人艺术,提高班级管理水平,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不断提升。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只有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懈地努力,讲方法,求实效,我们的学生必定能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欢迎来到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
您当前的位置:&>&&>&
摘要:提高德育课的教学水平,增强德育课的有效性是确保德育课作为学校德育主渠道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从教育观念、班级文化、以生为本、德育课堂的开放性等几方面研究德育课教学的规律,探索德育课教学的有效方法,积极开展教学改革。论文关键词:学校德育,有效性,实践,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主要阵地,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但是,许多年来,德育课教学的效果没有明显的提高,而且在学校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低。但是,德育课的重要性是勿庸置疑的,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一步展开,学校德育的价值日益突出。但是学校德育却不能根据社会存在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从而表现出与变化的社会环境间的种种不适应,这直接表现为其有效性的不同程度的弱化。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德育课的有效性主要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预设目标的实现程度,其教育内容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的素质影响的深刻性、持久性,以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意识的判别、选择、理解力等诸方面所产生的强化作用。提高德育课的教学水平,增强德育课的有效性是确保德育课作为学校德育主渠道的重要途径。研究德育课教学的规律,探索德育课教学的有效方法,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是每个德育课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新课程观要求德育应树立“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要始终把人放在第一位,改变以前那种在教育工作中“只见物不见人”的异化现象,要把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和根本归宿。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培养人,人获得自主和谐全面的发展是教育的终极目的。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的新世纪人才。  二、学校德育的有效性实践与思考  (一)关注新理念,转变教育观念  先进的教育理念是治校、治班之本。注重学校德育的有效性,必须以先进教育理念来指导德育老师工作。  在德育过程中,应积极创造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受自我意识支配的教育活动方式。做到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参与相结合;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课堂教育中决不能采取“满堂灌”。对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应在学生精心准备的前提下,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和争辩,使学生的不同看法和思想观点有机会和场合进行表达、交流和沟通,以达成共识,使学生从过去的被动地接受教育转化为主动地自我教育  一方面,要健全完善班级的管理系统,实现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的协调运转。因此,德育课必须要坚持“育人为本”的管理原则,形成人本化的教育理念,人性化的管理思路的教育特色,以全新的教育观、教学观和人才观,努力构造全方位、立体型、开放式、多层互动的教育新格局,炼就学生“高山一样的气魄,大海一样的胸怀,岩石一样的性格,蓝天一样的志向”,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全面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要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班级管理主要是对人的管理,对人的成功管理关键在于能否调动人的最大潜能,这就要求学校德育在完善科学的规章制度的同时,进一步推行人性化管理,用科学的激励方式去引导人,而不是用单纯的惩罚方式去束缚人。提倡在谅解宽容、促进公平与公正、团结协作的和谐氛围中增强竞争实力。教师作为一个班级的主要管理者,在努力加强教育思想建设的同时,还要注重在班级里营造这样一种氛围:完善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争取多种激励方式,如目标激励、荣誉激励、经济激励、情感激励、环境激励、物质激励等,关注后进生,不岐视任何一位学生;努力为广大学生创造人人参与竞争,人人机遇均等,人人心情舒畅,人人都能发挥最大潜能的环境,让每个齿轮都转动,每片绿叶都闪亮,每块宝石都发光,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发展。  (二)营造班级文化,构建和谐育人环境  班级文化是一个班集体的灵魂,是属于一个班级自己的“永恒的风景”。作为德育课老师要根据学校大校园文化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突出自然景观与人文气息的和谐统一,精心设计育人环境;在努力体现校园环境、办学理念、校风校貌等校园文化方面的育人因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班级集体的力量,让班集体每一个角落都会说话,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班级文化设计方面要有独特的构思,突出自然景观与人文气息的和谐统一。除了学校方面的如开通校园网站,创作校歌,设计校徽、校旗和校园广场,教学楼和校道的名称分别用充满人文气息内容进行命名,在校园里建立“爱我家乡文化长廊”,在教学楼上设立“人物画廊”,“书画长廊”,“家乡名胜风景画廊”等之外,每个班级还可设计自己班级文化环境,如教室学习专栏、小组竞赛目标、手抄报、小组口号等,这一切都要巧妙地与学校的办学宗旨、培养目标融为一体,构建起意境深远人文校园、书香校园。  班级文化与校园文化一样,也要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尊重人格,也尊重个性发展,为学生展示出一片发挥想象、认识自我、发挥潜能、完善个性的广阔天地,让学生们每时每刻在充满爱意、催人奋进的环境中学习生活,从而鼓起追求上进、渴望成功的理想风帆,使心灵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升华。  (三)坚持以生为本,搭建学生发展平台  “以生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只有科学发展才能实现校园的真正和谐,因而科学发展是和谐的根基。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
上一篇论文:
下一篇论文:
相关德育论文
最新德育论文
读者推荐的德育论文
热门:&&&&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论文)浅谈如何提高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下载积分:1500
内容提示:(论文)浅谈如何提高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3|
上传日期: 19:02:22|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论文)浅谈如何提高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官方公共微信新时期德育工作有效性的再思考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4、学校德育工作往往重灌输、轻交流;重外律、轻内修。忽视了德育过程中由知到行的转化环节和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没有充分考虑到人的独立个性和内在需求等因素,缺少应有的人文关怀、平等交流和自我教育。
原标题:新时期德育工作有效性的再思考
当前,我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基础教育也迎来了更为广泛的课改进程。时代要求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既能适应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又要有较高的文化品德修养,而我们目前面对的却是这样一个情况:1、学生思想状况喜忧参半。现阶段学生呈现出视野开阔,求知欲强,追求个性发展,对各种实践活动有强烈的兴趣,但传统的伦理道德、审美情操在青少年头脑中的地位越来越脆弱,青少年犯罪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有相当一部分老师不能以身示范、严格要求自己,在对德育工作的认识上存在误区,少部分教师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3、家庭德育工作方式亟待提高。部分家长要不然就是将孩子全推给学校,要不然就是粗暴简单地解决问题,使学校德育工作又化为零。4、学校德育工作往往重灌输、轻交流;重外律、轻内修。忽视了德育过程中由知到行的转化环节和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没有充分考虑到人的独立个性和内在需求等因素,缺少应有的人文关怀、平等交流和自我教育。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深思:一、立足当今时代,重新审视德育内容1.德育的工作目标要分清从基础性目标来说,德育应该是可见的、可感知的做人的教育。如日本中小学的校训通常是一句话“把一件事情坚持到底,不给别人添麻烦”等。德国幼儿园只要求孩子们能养成三个习惯:认识红绿灯;知道怎样扔垃圾;能分辨男女厕所。我认为基础性目标应该立足于先引导学生学会做人。从发展性目标来说,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信仰,树立起无产阶级世界观这一高远目标应该体现在德育工作更高层次目标中。在中学阶段,可以根据课程的设置侧重高尚情操、良好道德品质、遵纪守法意识和辨别是非能力的培养,开展国情教育、法制教育,进而引导学生初步树立起共产主义理想信仰。终极性德育目标,是理想的德育目标,表示德育活动在人的培养上最终要实现的结果,它蕴涵着人的发展要具有“完人”的性质。道德修养的成长具有阶段性,如果不分德育的阶段,不关注德育对象的年龄阶段,把终极性的德育目标当作每一个阶段的德育目标,那就违背了德育的规律,将会欲速则不达。2.德育基本内容范畴及其相互关系学校德育内容应该包括四大板块: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政治教育是导向性内容,它要解决的是立场、方向和道路问题;思想教育是根本性内容,它为其他教育提供价值理念支撑和世界观、方法论基础;道德教育是基础性内容,通过道德教育而形成良好的品质成为现代德育的出发点;法纪教育是保障性内容,它使德育的内容体现出必要的刚性;心理教育是前提性内容,它通过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为其他教育的实施提供赖以依靠的基础和平台。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政治、思想、道德、心理品质方面都应提出适合他们的不同要求,从而分出层次,循序渐进,以求实效。二、把握德育与教学的关系1.德育与教学分属两个范畴长期以来,人们把德育与教学混同在一起,或者等同于一个概念。“德育”这一词是与“德智体美劳”五育的概念一起提出的,我们说,要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并不是指要将德育单列出来凌驾于教学工作之上,而是指在“五育”目标中要把德育放在第一位。“教学”这个概念是相对于“科研”这个概念提出来的。这样看来,德育和教学应该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两个不同角度,是两个渠道,共同奔向一个目标。基于这种认识,教学工作也不能简单地与智育等同起来。高中新课程中已经将教学目标分为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最后这个目标才是与德育目标相吻合。2.教学是“五育”共有的基本途径按照新课程所倡导的将知识与能力目标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学习过程中整合,抓住课堂主渠道,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情感体验,认识真善美,辨别假恶丑,使教学过程既是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增长过程,也是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品德的发展过程。3.德育中有教学,重视在德育中的教学活动德育应该如同教学工作一样,试想如果我们总是长篇大论、老生常谈地用会议代替有组织的教学,能有几个学生保持持久的兴趣呢?年年搞活动,年年老样子,没有新意,没有创造,怎么能吸引住不断成长、不同面孔的学生?4.重视教学中的德育任务(1)在教学中德育是无处不在的, 如:学习中相互帮助做作业的诚信问题。教师让学生坦白谁上课调皮了,如果自己承认的话,老师保证不批评。可是当学生承认错误后,老师却不守信用地惩罚了学生。这说明,教师的诚信和心理都有问题。(2)教材中有明确的价值选择, 要让学生领会和感受这种价值选择(长期影响,使其接受)。在新课程的综合实践课程中,要不断积累经验,充分挖掘地方人文、历史与社会等德育资源,形成有学校特色的德育教材。三、德育与社会的统一1.引导学生辩证地认识社会当前来自社会负面的“冲击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利益分配不均和价值观念的扭曲现象,使得出现了新“读书无用论”;二是市场经济的利益最大化原则、等价交换等原则被引入社会政治生活和人际关系,扭曲了学校德育的社会价值;三是音像书刊、网络游戏等社会生活及娱乐环境中存在的“病菌”,侵蚀着中学生的灵魂。对于此类社会影响,德育工作者队伍中也出现了这样一些不和谐的声音:(1)把困难和问题归咎于社会。部分德育工作者将目光过多地投注到社会消极面,强调社会作用对德育带来的负面影响。(2)社会虚无论。学校德育工作者队伍中出现了虚无论,认为社会本身就是这样的,丧失了对社会的信心与理想的追求。2.组织学生了解社会、亲近社会德育工作者必须打破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开发、推行多种多样立体化、开放式的德育模式。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投身于火热的社会生活,体验复杂多变的社会道德情境,尝试进行道德抉择。学生在与人交往中体验情感,在克服困难中磨炼意志,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履行道德行为。具体来说,可以到农村体会科技农业、规模农业以及农业人口的流动;可以到厂矿企业体会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经营创新;也可以组织到信息产业体会电信、网络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新变化;也可以组织到文化事业单位体会传统艺术与新文化的融合与创新。四、德育与家庭的统一1.正确认识家庭及其对学生的重要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中国家庭出现了分化倾向,并有逐步加大差距的趋势。从经济收入方面看,这些家庭可以分为:贫困型、中产型、富裕型。不同家境的家庭对学生的教育方式也有很大的不同,不能一概而论。2.发现与宣传多种积极的家庭影响模式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等多种形式,学校德育工作者要善于发现好的家庭教育方式,并引导家长积极学习。如:创建学习型家庭、节约型家庭、环保型家庭等。3.引导家庭正确地认识目前的困难学校要利用家长学校,指导广大家长学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当前社会存在的贫富不均、收入差距拉大等现象,在家庭教育中要重视对孩子正面的教育,要看到社会的主流与人生的积极意义。4.让家庭了解并支持学校为实施素质教育而做出的努力,通过各种宣传手段,积极宣传素质教育理念,促使家长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引导广大家长积极推进家庭素质教育,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真正形成合力,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五、改进德育方法德育形式的选择必须“以人为本”,关键在于是否受学生欢迎,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可接受性。只有受教育者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才能愉快地接受教育,从而得到情感的陶冶和理性的升华。1.德育的方法论(1)由小及大, 从小事做起。(2)由近及远,从身边做起。(3)由浅及深,由事及理。(4)由表及里,由低及高。2.校园文化构建一个合理、向善和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于道德的成长至关重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建设好校园文化,发挥艺术、体育、科技等活动育人功能,办好校园文化节、科技节;通过校训、校徽、校歌、学校人文生态景观等,促进校园文化建设。(1)净化: 在空间上、语言上、心灵及行为的净化。(2)美化:创设一种舒适的环境,使人流连忘返。(3)文明化:把校园的艺术性和教育性完善地结合起来。(4)精神化:塑造一种校园精神,它的外在表现就是学校的校风。3.全员德育的氛围明确全员德育要求,每个岗位均有相应的德育要求,班主任是德育工作的最重要的实施者,除此之外,广大教师、医务室工作人员、食堂后勤工作人员、门卫保安、图书管理员、实验员、教务处职员等教辅人员,均应在本岗位工作中尽职尽责,以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良好德育氛围。全体教职员工面对学生都是德育的引导者,责无旁贷、不可推卸。要敢管,还要会管。敢管,是责任体现,会管则要求管理的技巧甚至是艺术。杨学东(1962年12月——),男,汉,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中学物理特级教师,新疆兵团二中校长。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04/26 09:49
04/23 08:47
04/23 08:57
04/23 09:14
04/23 09:22
凤凰新闻官方微信
播放数:124531
播放数:211435
播放数:104787
播放数:229996
48小时点击排行贾兴忠 新疆兵团第十四师224团中学 848116
  摘 要:德育教育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是基本的教育,很多中小学生德育教育需要有待提高,好的德育方法是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教师要根据一定的教育手段来让中小学生在德育过程中将学习、修养、内化道德转化为自己的品德。
  关键词:德育方法 交往活动 弘扬美德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学校最重要的任务之一,首先要学会做人,才能够做好事,如今中小学生对德育的理解不够,随着社会风气的影响,中小学生对德育的理解越来越背离,用怎样的方式来培养中小学生对德育的全面认识就成了当今教育最关键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中小学生对德育的正确认识,是现在教育的核心任务。
  一、德育教育的途径
  1.科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我国一直以来把德育课与其他学科教学相结合,学校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中小学生德育的教育,通过教学过程把科学的知识与学习文化科学相融合,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实践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品德,当然,教育不是万能的,会存在与实际脱节的现象,所以在实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加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力度,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2.家长以及教师的影响。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也是影响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主要因素,良好的社会环境,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家长要做好榜样,不要向孩子展示不好的做法,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来教育孩子,让孩子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德育思想观念,这样在今后的生活中孩子都会自觉地遵守道德。
教师在课堂上要向学生传授科学的文化知识,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要让学生培养正确的德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向学生展示什么是好的品德,让学生能够自觉辨别善恶和美丑,真正的把课堂教育深入到学生的心里。
  二、德育教育的方法
  德育教育的方法分为: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法。说服法:成年人要通过讲事实、摆道理的方法,让学生形成正确观点。榜样法:要给中小学生树立一个榜样进行学习,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引导学生在榜样的力量下提高自己的修养。锻炼法: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品德,并严格要求学生进行锻炼,培养学生坚持不懈、不怕吃苦的精神,尽量避免让学生养成不好的习惯。陶冶法:创设美好的环境,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包括对人格的陶冶,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尊师爱友、团结友爱,培养学生的能力。表扬奖励与批评:适当的奖惩能够更好地让学生从根本上了解德育的重要性以及德育所存在的意义。
  三、培养学生德育的重要性
  学生是未来发展的主力军,德育是一个民族教育的核心内容,热爱祖国等优秀传统美德需要从小进行培养。好的美德要从小开始培养,德育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拥有的,要从生活中不断的去培养,让中小学生明白美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好的美德的必要性。
  四、中小学生德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1.社会风气过于复杂。现在社会风气越来越成问题,美德已经开始慢慢从社会上消失,当今社会好的品德已经受到很多的不良行为的考验。中小学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守护者,形成一个好的社会环境对于美德的培养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2.教育体制存在缺陷。一个民族德育的好坏,主要看这个国家的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施,我国对于德育没有明确且严格的要求,教育没有跟着时代的步伐进行相应的改革,教育只是简单地进行说教,国家没有指定出相应的德育教育的模式,没有专业的德育教师队伍,没有形成良好的德育教育体制,对于中小学生德育的教育不够重视。
  3.法律对于道德的评判标准。我国现行的法律中没有对德育有一个很明确的界限,道德问题出现没有能够制约的条例,这样就对民众没有太多的管制,误导民众德育的好坏是不受法律管制的,道德的好坏不会存在触犯法律这一说。
  五、提高中小学生德育的方法
  1.国家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大力宣传传统的美德,开展相应的活动,把传统的尊老爱幼等美德进行放大,提倡全民进行美德传承和发展,对于那些在美德方面做出贡献的人加大表彰力度,让社会形成一种文明之风,彻底清除不正之风,把那些有违美德发扬的不和谐声音进行严格处理,把宣传做到最基层。
  2.营造一个好的社会氛围。环境的好坏是关系到文明程度的,好的社会环境需要民众共同来维护,为祖国的下一代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要把我国传统美德在下一代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3.拟定相关的教育改革试行草案。教育部门应该加大改革的力度,把中小学生德育课程的改革放在重要位置,教育是美德继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大力培养专业的教师队伍,形成专业的德育教师,对于学生德育工作进行周密的计划,以用来提高中小学生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贾金怀 当前德育教育中的几个新变化[J].职教论坛,2012,(12)。
  [2]王新强 刘阳 德育教育的&三性&[J].职教论坛,2011,(7)。
  [3]肖徐波 王晨曦 试论新时期的德育教育[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您可能感兴趣的其他文章
&&站长推荐
&&期刊推荐
&&原创来稿文章
&&网络读者服务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邮件地址:
写信给编辑
您的邮件地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提高激励的有效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