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新时代空气能破产了吗 大学教育是“破产”还是“重塑”

- 新时代·新动向 霍韬晦著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and this application utilizes JavaScript to build content and provide links to additional information. You should either enable JavaScript in your browser settings or use a browser that supports JavaScript in order to take full advantage of this application.
Item Details
书目相关信息
保存本阅览室(209室)
人文社科区(E2-1室)
图书馆公告面向新时代 大学教育是“破产”还是“重塑”
我的图书馆
面向新时代 大学教育是“破产”还是“重塑”
面向新时代&大学教育是“破产”还是“重塑”作者:席酉民&《光明日报》(&日&13版)&CFP&大学教育已远远落后于时代的需求&&&&面对全球化和网络化的世界,当我们讨论教育的时候,一定要问一个问题: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只有知道未来对人的需求,才能做好教育。应该说未来之人才像是在全球背景下骑在疯牛背上的斗牛士,面临全球化的背景和动荡不安的环境,还要驾驭一个“狂野暴躁”的事业。大家知道斗牛士能够在牛背上坚持几秒钟就很不容易,什么样的人才能待得更久?&&&&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析这个时代的趋势和特征。首先是链接革命,会改变很多个人、组织和社会行为,自然包括学习的行为。我们传统的教育是以教知识为主,现在一个芯片、可穿戴设备或者智能手机,所需知识就可以全带在身上或通过搜索获得,为什么还要记忆这些知识?现在可以随时随地廉价获取知识,如果大学还是以教知识为主,这样的大学的意义何在?其次,由于互联网和物联网,人和所有东西被一网打尽,社会将形成一种新的生存状态,叫做共生(Symbiosis),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运用得好,将会达到共生共赢的状态;再次,一系列颠覆性技术在不断颠覆着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组织、我们的教育,在不少领域,范式革命正在涌动;最后,要赢得未来,世界需要一种全球的竞合。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要从过去消除无知转变到应对新的挑战,我将这种挑战总结为UACC,即由四个变量构成了人类生存空间:不确定性(Uncertainty)、模糊性(Ambiguity)、复杂性(Complexity)和快变性(Changeability)。谁也无法逃脱这四个变量的影响,也就是说未来大家都生存在UACC这样一个空间里面,我们的教育和未来的人怎样在这样的时空里面对生存和竞争?应该说当下教育的改革对这个问题的回应还不多。&&&&为什么现在的大学教育远远落后于时代的需求而又难以产生根本的变革?管理大师德鲁克先生曾指出:任何公益事业和非营利组织的结构变革大部分不是来自于内部,而是来自于外部。比如大学发展史上很重要的洪堡大学,其诞生不是由大学教授而是由一个外交官来推动的。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大学的迅速变革不是来自于内部,而是来自社会对于大学的不满。现在社会迫切需要大学变革,家长和孩子都不满意,甚至连教育者自己也很不满意,更何况还有一系列的颠覆性技术会颠覆中国大学的生态,然而,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似乎都被锁定在一张无形的网中,难以自拔,大学的变革步履艰难。更有意思的是哈佛商学院战略教授Clayton&Christensen&2014年预测:“未来十五年内一半美国大学会面临破产”。他的话让很多人感到震惊。&&&&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是行动还是观望?实际上迫于社会舆论和压力,国内现在也有各个层面的教育改革方案,但这些方案基本都是针对琐碎的内部管理问题,很少思考时代对教育的挑战以及我们如何应对挑战。然而,只有前瞻教育面临的大挑战,才能真正让改革有希望。&&&&大学教育目标需要为新时代而重塑&&&&为了应对这样的挑战,教育要能培养出在疯牛背上长袖善舞的国际玩家(Global&Player)。只有正确理解我们的培养对象和培养目标,教育变革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行在可行的轨道上。国际玩家必须面对的挑战包括:首先是应对本土文化的影响,本土文化对于中国教育的影响太深刻了。应试教育扼杀了学生兴趣、创造精神。课堂上学生永远是静默地“学”(记)知识,不愿意去挑战已有知识和老师。因深层的社会结构,甚至科举制度的根深蒂固的影响,我们擅长通过“相马”选人,而不是“赛马”,如果应试教育无法根本改变,学生就会继续沦为“考生”,大学也会沦为考证机构。其次是外部文化的冲击,他国或他民族的文化、习惯可能冲破国界直接影响我们的生活,如宗教、恐怖组织等。第三是多元文化共处,我们必须生存在一个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比如我现在工作的西交利物浦(西浦)大学,学生和老师来自五十多个国家,我必须天天面对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的行为特征和文化,面对来自于不同的教育体系训练出来的人。第四是日益国际化的生存环境,即使你蜗居在一个小地方,现在也难以逃脱全球化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要成为一个有竞争力的国际玩家必须具备的才能之中,最重要的就是跨文化领导力(Cross&Culture&Leadership)。&&&&什么是跨文化领导力?至少包括四点:首先是跨文化的理解力,然后是复杂脑袋,西点军校曾针对现代社会的挑战,提出了人们需要从当下脑袋(Current&Mindset)转变成复杂脑袋(Complexity&Mindset),另外还有整体思维和变革管理。不管学什么专业,这些方面是我们必须加强的,但现在学校缺乏有意识的课内外活动设计,以帮助学生训练这些素养和能力,这也是教育的严重问题。&&&&那么适应未来的教育是什么样的?在新时代到底应该如何定位大学的价值?传统的教育因为害怕无知,所以设法教学生更多知识。现在的技术可以让人们很容易获得知识,面对知识爆炸和大量涌来的似是而非、真真假假的信息或知识,挑战是否意味着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如何适应UACC环境?有教育专家说现在人缺乏智力的宽度,即知识的丰富度,但我认为现在很难解决的是智力的深度,即认识知识的价值,并能解决实际问题,更难提升的是智力的高度,以使人在此基础上培养自己的造诣,拥有智慧。现在一些“先进”的教育工具也只是把传统教育计算机化,并没有改变教育的实质,懂教学的人很多,但懂教育的人很少。我们需要培养具有造诣的人,让未来的人才同时具有知识广度、深度、高度,而且具备跨文化的领导力,这才是适应未来的教育。&&&&为此,我们要开始做三件事情:重新塑造学与教,重新思考教育,重新定义大学。&&&&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既然我可以随时随地廉价地学习,为什么还要花钱来上学?学校必须为学生提供增值服务。在世界重塑教育的时代,我们对大学的意义要有独特的认识,即大学不是教知识的地方,而是帮学生健康地成长。何为健康成长?学校至少应帮助学生在五个方面有长足进步:1.知识积累在人类发展进程中依然重要,所以需要学习和继承;2.面对知识更新日益加速,新技术源源不断,教育更重要的是要帮学生学会学习;3.未来社会因共生人与人合作日益变得非常必须和重要,所以要擅长处理人际关系,学会与别人合作;4.全球竞合要求有追求的世界公民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国际视野;5.要立足于世,每个人应该知道自己之于组织和社会的价值,未来如果我们对这个社会没有价值贡献,就基本上没有发展空间。总之,真正实现育人目标,帮助学生在大学实现从孩子转变到年轻的成人再到世界公民,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再到研究导向型学习,从盲目学习到兴趣导向再到关注人生规划。&&&&重塑大学的学习与教学&&&&传统的教育模式是老师教学生学,现在很多大学基本还是这样。过去是灌输式的,现在很多学校还依然是灌输式的;过去我们习惯把学生比喻成为海绵,就是让其吸收或记忆尽可能多的知识,现在学生很容易变成气球,年轻人几乎无所不知,但如果深入地探究就露馅了,太肤浅和浮躁,没有知识的整合。如果要改变这种状态,你会发现课堂在学校学习中只占很小一部分,学校需要创造更丰富的学习过程和环境,如项目、团队合作、研究、实习、实践等,才可能培养出有知识广度、深度、高度和有造诣的人才,才利于训练他们的跨文化领导力。&&&&另外,教育的另一个探索是跨专业(Trans-discipline&Education)的整合,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其实这一理念还需更进一步,即从整合转变到融合。我们最熟悉的是专业化教育。高教至少可分两类:职业化教育,和全人教育或博雅教育或精英教育。前者以就业为导向,强调专业化教育当然没错,但现代社会的技术更新节奏不断增速、社会形态日益快变,人们面临不断的职业转化和专业调整,让学生具有更强适应性和专业转化能力的教育可能更重要,因此后者成为教育的另一种重要选择,该模式不应该过分强调专业化教育。实际上全世界都在探索这个问题,跨专业教育等尝试层出不穷,但如果面对未来挑战作更进一步思考,我们发现仅有跨专业还远远不够,跨文化领导力的很多方面依然得不到有效训练,也就是说,我们在尝试专业整合的同时,应该探讨如何超越专业而训练学生的跨文化领导力。这里有一个词非常有意思,叫作融合(Syntegration)。在西浦,我们依此理念的具体做法是提倡研究导向型的学习(Research-led&Learning&&&Teaching),我们给学生两次专业调整机会,以实现以兴趣为导向的专业融合,另外还探索如何营造课内外结合的学习过程,训练和提升学生的跨文化领导力。&&&&什么叫研究导向型的学习?最根本的是整合线上和校园学习优势,构造超现实的学习环境,以问题和现象为导向,引导学生通过研究进行学习,以激发学生好奇心,塑造学生批判思维、创造行为、复杂脑袋和终身学习能力,这些都比简单学习知识更为重要。有人很好奇,为什么西浦的文科生可以转到理工科专业并取得不错的表现?为什么文科生也可以参加美国数学建模比赛?因为我们从不为了成绩事先筛选学生,只要有兴趣统统参加,目的是让学生积极寻找机会、学会解决问题、学会整合知识、学会面对挑战,从而实现研究导向型的学习。&&&&大学结构的根本性调整&&&&德鲁克先生还讲过一句话:二十世纪已经解决了管理的效率问题,留给二十一世纪的挑战是如何提升知识工作者和知识组织的效率。大学是典型的知识组织,当前全世界百分之九十的大学依然采用层级式的管理结构,在大学工作的人都深知这种体系的制约。与其他大学党委、董事会、校长、副校长,部、院、系层级结构不同,西浦在努力打造一个由学生、学术、信息、行政四个服务中心无缝链接的网络化的支撑平台,所有的学生和老师在上面可以自由合作和开展学术活动,根本不需要谁去指挥。当然,在这种对大学结构的根本性调整中,必然面临很多冲突和隔阂,至少需要实现三方面的跨越:一是要架构东西方文化、育人理念、教育模式和最优实践间的桥梁;二是构架西浦探索与中国制度、文化环境、教育观念间的桥梁;三是架设员工原有的训练和习惯模式与新探索间的桥梁。&&&&另外,要真正形成前面所讲的共生状态,融入社会,贡献社会,大学还需着力构建自己的生态系统,即物理生态、知识生态和社会生态。物理生态在于引导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知识生态在于共享知识、产生新知、传播新知,社会生态在于发挥学校之于社会的价值,以实现学校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最后,在人们唏嘘教育质量的形势下,再强调一下质量控制体系。即使教育管理部门和不少学校也强调质量评估,但其重点在教学环节,控制教学过程的严谨,但如果教育理念错了,教学过程越严格错得越远。对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理解应该涵盖育人理念、育人模式、治理结构、管理体系、教学过程、全程评估整个系统,而且每个方面还有健全的支撑系统予以保障,这样才能真正把教育质量落到实处。&&&&&(作者系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转]&[转]&【什么是大学,什么叫专业】_会泽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50,166贴子:
【什么是大学,什么叫专业】收藏
恢复高考33年来,中国共选拔了5438万名大学生。千军万马过的不再是独木桥,大学也不再是从前的大学。近三十年来,中国的大学经历了市场化(如取消毕业分配和实行收费制)、国际化(如“建世界一流大学”和大规模合并)、产业化(如疯狂扩招和建大学城)三大高潮。
3D双端东方魔幻网游「大青云」勾魂公测,穿越逆转,封神故事,全新演绎!
它变得像奇怪公司:是公共服务,却由家长们高额支出;是产业经营,却背负了2500亿元债务;出售产品,却没有售后服务;是投资,却不保证你的回报。
&&&& 大学的理念越来越混乱,而其管理、评估体系、课程、老师和学生,都出了问题。大学的定位和专业设置同质化严重,从教授到学生的造假舞弊令学术成为笑话。大学的腐败、两性和安全乱象总在社会新闻版出现。大学不再精心培养能独立思考的“人”,而热衷于培养“就业员”。
&&&& 大学从残酷社会中的象牙塔,堕落成了生产不合格产品的坏公司,这是可怕的事!少数好教师和好学生在此瑜不掩瑕,更多人的青春在此虚掷,梦想没来得及描绘就已挫败,这是可怕的事!大学不教新生代做“人”和做事,只教他们听话和考试,这是可怕的事!大学生相信关系和潜规则,甚于相信知识和能力,这是可怕的事!&&&& 2010年,957万名考生参加了高考,其中657万人有机会成为大学新生。&&&& 大学,将如何面对他们?
这间公司是怎么做市场的&&&& 一个高三学生如果有幸连续看过这十多年的高考志愿填报手册,一定会晕掉。十多年来风水轮流转,各种热门专业层出不穷,如果大学是公司,那它们就是深圳华强北那些山寨手机厂商,iPhone流行时就做HiPhone,什么流行就一窝蜂仿它、山寨它、做滥它。&&&& 早些年流行经济类专业,各个大学学院纷纷开设国际贸易、货币银行学、金融学、应用经济学等等;后来又流行法学,人人都想着进公检法,过“律考”;接下来是工商行政管理、公共关系学、广告学、市场与营销等市场管理专业;没几年风头又转到了IT行业,于是计算机类学科汗牛充栋;然后是影视、艺术、表演、播音与主持类专业挤破了头,连工科院校都敢设影视学院;最后是物流管理、电子商务、艺术品投资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物业管理、动漫设计等面向新时代的专业热得烫手。&&&& 看看十多年来的大学热门专业,几乎就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走向。经济数字虽然高亢,可经济学的学生大多不过在当会计和营业员。“律考”通过率低得可以媲美公务员考试,而公检法早就人满为患,没有后台你想都别想。学商科的去卖保健品、搞传销,学计算机的在网吧里当管理员。学表演的如今连潜规则都不一定捞得上了,转年又有一茬水灵的新人。播音主持、影视编导想去电视台?你等着去当栏目聘的编外民工吧。物流管理去快递公司,电子商务在淘宝卖外贸货,动漫设计的要么在熬命,要么在画山寨动画。唯有房地产红旗不倒,如果你运气好早点去卖楼,你就算赢了。&&&& 十多年的大学专业热潮,每一次大学里的专业热潮之后都预示社会上这个行业的烂掉。你必须相信这一点,当下最热的专业,等你毕业的时候一定会烂掉,中国的大学有这个能力。因为它们是山寨公司,它们看重的是“快速反应能力”,谁能短平快地抓住热点,大量吃进原料囤积,迅速做出仿版,就算战略上的成功。
&& 这间公司是怎么做运营的&&&& 你总算入学了,来到学校之后你才发现,你所在的校区居然离照片上那个著名的学校大门有几十公里远。这还算好的,要是你在挂着一个城市名前缀的校区里,你会发现它在地图上和本校相距上千公里,要用谷歌地图才能览其全貌。&&&& 现在的大学流行开分公司,所有大学都到一个地方去开子公司,于是称作大学城。整合资源、辐射效应、集约模式、融资管理、引领发展、促进转型,这些在大学城建设中经常出现的词汇,就如同商业教科书。大学既然是一间公司,大学城自然应该是一盘生意,这盘生意的体量大得惊人,占地动辄几十平方公里,建筑面积动辄几百万上千万平方米,投资金额是天量,流水账目自然也是天量。&&&& 有知名大学的生意好做,没有知名大学的城市也有新招,便由政府出面撮合当地二三流学校与外地知名大学联办分校。对于当地来说,可算得上是招商引资,对于外地大学则算是拓展业务。负责一点的,隔三差五有本校教师飞行执教,算是连锁经营;不好的则是自生自灭,留个招牌而已,只能算是授权加盟。&&&& 有分自然有合。大学公司的生意还有一种是兼并。院校合并算是我国教育界的一项盛事,学院合并升格为大学,专业性大学合并升格为综合大学,理工大学有人文学院,科技大学有影视学院,更不用说如今几乎每所大学都有医学院。合并风潮据说目的是为了集中师资力量、加强学科水平,为合出几所世界级大学而努力。最高目标自然是全国合为一所大学,如此一来,世界大学排名榜必然会有一所仰之弥高的中国大学,再不济,学生人数也是世界前列。&&&& 兼并重组到最后,难道就是公司运营手法的尽头了?不,大学们不久后一定会发现资产剥离、拆分上市其实是资本运营的更好办法,这样合并的大学又可以拆开来各自挂牌,再来一次资产评估、征地搬迁、结构调整、资源重组、院系学科调整。
&& 这间公司的收入与支出&&&& 既令人惊讶又在意料之中的是,大学这间公司运用了如此多的手法,最后它的资产负债表却如此不堪入目。&&&& 大学负上巨债已经不是新闻,燕山大学、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吉林大学等学校都欠下了几亿、十几亿乃至几十亿的债务,曾有媒体报道的数据说,我国高校负债实际的数字可能在4000亿到5000亿元之间。&&&& 这真是任何一个职业经理人的噩梦。但好在大学这间公司,有着不同凡响的翻身策略:“扩招负债,卖地偿还”。以平价征得的教育用地,再以数十倍的价格拍卖出去,偿还债务不成问题。别的公司负债搞到破产,大学这间公司负债还会微赚。&&&& 也有大学校长提出,因为“大学不印钞票,也不卖产品,大学的主要产品是人才,但是大学人才送出去是不收费的……培养的人才是无偿供应给社会的”,所以大学的债务应该全社会承担。有总经理如此,董事局主席当笑而不语。&&&& 大学固然不印钞票,可学生们的钞票却是源源不断地流进来,教育体制改革中的诸多口号中,高等教育产业化是执行得最有力的,这直接就意味着学费连年上涨,扩招年年实行。大学这间公司的生产方式本来就特殊,先收钱,后办事,赢得口碑继而趋之若鹜。如果,学生进大学要交学费,毕业后有公司买走还要花钱,如同机场高速公路一样,进出都收费,那真算是一大经营创新,世界企业史的一朵奇葩了。&&&& 大学这间公司美妙的地方是,它的收入既来自政府拨款,又来自学费等自创营收,它的产出既算是公共服务,又算是商品。这样哭穷、赖债时两头都有道理,排列组合一下有不少选择可用。所以我们看到,既有校长呼吁增加拨款,又有校长抱怨学费太低,硬件不够时怨钱少,就业率低时怪社会,负债时它说自己公共服务,收钱时它又成了产业经营。&&&& 当然,最美妙的还在于,它永远不用对资产负债表负责,永远不用对股东负责,永远不用对产品质量负责,永远不用对客户负责。作为普通公民的我们,以纳税人的身份已经为这间公共服务公司缴过税,再为子女入学向这间经营性公司交一次费,然后毕业就业再由自己解决,最后它负债还要所有人一起承担。&&&& 即使这样,我们也永远看不到它的账单。
&& 大学的企业文化&&&& 没有哪间公司的新闻比大学这间公司更像娱乐新闻了。&&&& 这里有学术抄袭,从博导到校长,学术抄袭新闻的频发程度比起音乐圈歌曲抄袭来,有过之而无不及。这里有男女关系的潜规则,从艺术院校到外语院校,年龄跨度、爆料程度比起影视圈来也不遑多让。这里有骂战,有炒作,有勒索,有杀人,有指桑骂槐,有暗箱操作,这里不仅有情色故事,居然还有推理小说。&&&& 这就是为什么大学新闻总是能上网站新闻头条——猛料迭出,随便拎个元素出来就是上好的标题。&&&& 历数一下近年的大学,从招生、教学、考研、学术、收费、征地、贷款、就业乃至师生关系、校园生活、社会活动,无不是丑闻连连。一间公司做到整条生产线从头到尾全都有新闻亮点,不能不说是企业文化培育的经典案例。&&&& 一名学生,自入学到毕业,从原材料到成品,从产品继而变为员工,经历过这间公司完整的生产线。你以学费为投资,试图换取一个未来,终于——&&&& 恭喜你,你毕业了。
太多,没兴趣看完!
太多,没兴趣看完!
在职研究生报名入口,在职研究生名校报名
快试试吧,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写得很好,真实到位,大学扩招了,现在就这样,扫帚能扫出一堆大学生来。博士满街走、硕士本科生不如狗……
能力强才是硬道理,否则考个4、6级还是作弊整来的那就冒噌死先人了。。。
改变不了这个世界 就学着适应它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面向新时代 大学教育是“破产”还是“重塑”-光明日报-光明网
您想去哪里?
13版:教育周刊·高等教育
&& 往期回顾 & && &
争鸣与探讨
面向新时代 大学教育是“破产”还是“重塑”
作者:席酉民
《光明日报》( 日&13版)
大学教育已远远落后于时代的需求
&&&&面对全球化和网络化的世界,当我们讨论教育的时候,一定要问一个问题: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只有知道未来对人的需求,才能做好教育。应该说未来之人才像是在全球背景下骑在疯牛背上的斗牛士,面临全球化的背景和动荡不安的环境,还要驾驭一个“狂野暴躁”的事业。大家知道斗牛士能够在牛背上坚持几秒钟就很不容易,什么样的人才能待得更久?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析这个时代的趋势和特征。首先是链接革命,会改变很多个人、组织和社会行为,自然包括学习的行为。我们传统的教育是以教知识为主,现在一个芯片、可穿戴设备或者智能手机,所需知识就可以全带在身上或通过搜索获得,为什么还要记忆这些知识?现在可以随时随地廉价获取知识,如果大学还是以教知识为主,这样的大学的意义何在?其次,由于互联网和物联网,人和所有东西被一网打尽,社会将形成一种新的生存状态,叫做共生(Symbiosis),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运用得好,将会达到共生共赢的状态;再次,一系列颠覆性技术在不断颠覆着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组织、我们的教育,在不少领域,范式革命正在涌动;最后,要赢得未来,世界需要一种全球的竞合。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要从过去消除无知转变到应对新的挑战,我将这种挑战总结为UACC,即由四个变量构成了人类生存空间:不确定性(Uncertainty)、模糊性(Ambiguity)、复杂性(Complexity)和快变性(Changeability)。谁也无法逃脱这四个变量的影响,也就是说未来大家都生存在UACC这样一个空间里面,我们的教育和未来的人怎样在这样的时空里面对生存和竞争?应该说当下教育的改革对这个问题的回应还不多。
&&&&为什么现在的大学教育远远落后于时代的需求而又难以产生根本的变革?管理大师德鲁克先生曾指出:任何公益事业和非营利组织的结构变革大部分不是来自于内部,而是来自于外部。比如大学发展史上很重要的洪堡大学,其诞生不是由大学教授而是由一个外交官来推动的。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大学的迅速变革不是来自于内部,而是来自社会对于大学的不满。现在社会迫切需要大学变革,家长和孩子都不满意,甚至连教育者自己也很不满意,更何况还有一系列的颠覆性技术会颠覆中国大学的生态,然而,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似乎都被锁定在一张无形的网中,难以自拔,大学的变革步履艰难。更有意思的是哈佛商学院战略教授Clayton&Christensen&2014年预测:“未来十五年内一半美国大学会面临破产”。他的话让很多人感到震惊。
&&&&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是行动还是观望?实际上迫于社会舆论和压力,国内现在也有各个层面的教育改革方案,但这些方案基本都是针对琐碎的内部管理问题,很少思考时代对教育的挑战以及我们如何应对挑战。然而,只有前瞻教育面临的大挑战,才能真正让改革有希望。
大学教育目标需要为新时代而重塑
&&&&为了应对这样的挑战,教育要能培养出在疯牛背上长袖善舞的国际玩家(Global&Player)。只有正确理解我们的培养对象和培养目标,教育变革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行在可行的轨道上。国际玩家必须面对的挑战包括:首先是应对本土文化的影响,本土文化对于中国教育的影响太深刻了。应试教育扼杀了学生兴趣、创造精神。课堂上学生永远是静默地“学”(记)知识,不愿意去挑战已有知识和老师。因深层的社会结构,甚至科举制度的根深蒂固的影响,我们擅长通过“相马”选人,而不是“赛马”,如果应试教育无法根本改变,学生就会继续沦为“考生”,大学也会沦为考证机构。其次是外部文化的冲击,他国或他民族的文化、习惯可能冲破国界直接影响我们的生活,如宗教、恐怖组织等。第三是多元文化共处,我们必须生存在一个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比如我现在工作的西交利物浦(西浦)大学,学生和老师来自五十多个国家,我必须天天面对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的行为特征和文化,面对来自于不同的教育体系训练出来的人。第四是日益国际化的生存环境,即使你蜗居在一个小地方,现在也难以逃脱全球化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要成为一个有竞争力的国际玩家必须具备的才能之中,最重要的就是跨文化领导力(Cross&Culture&Leadership)。
&&&&什么是跨文化领导力?至少包括四点:首先是跨文化的理解力,然后是复杂脑袋,西点军校曾针对现代社会的挑战,提出了人们需要从当下脑袋(Current&Mindset)转变成复杂脑袋(Complexity&Mindset),另外还有整体思维和变革管理。不管学什么专业,这些方面是我们必须加强的,但现在学校缺乏有意识的课内外活动设计,以帮助学生训练这些素养和能力,这也是教育的严重问题。
&&&&那么适应未来的教育是什么样的?在新时代到底应该如何定位大学的价值?传统的教育因为害怕无知,所以设法教学生更多知识。现在的技术可以让人们很容易获得知识,面对知识爆炸和大量涌来的似是而非、真真假假的信息或知识,挑战是否意味着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如何适应UACC环境?有教育专家说现在人缺乏智力的宽度,即知识的丰富度,但我认为现在很难解决的是智力的深度,即认识知识的价值,并能解决实际问题,更难提升的是智力的高度,以使人在此基础上培养自己的造诣,拥有智慧。现在一些“先进”的教育工具也只是把传统教育计算机化,并没有改变教育的实质,懂教学的人很多,但懂教育的人很少。我们需要培养具有造诣的人,让未来的人才同时具有知识广度、深度、高度,而且具备跨文化的领导力,这才是适应未来的教育。
&&&&为此,我们要开始做三件事情:重新塑造学与教,重新思考教育,重新定义大学。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既然我可以随时随地廉价地学习,为什么还要花钱来上学?学校必须为学生提供增值服务。在世界重塑教育的时代,我们对大学的意义要有独特的认识,即大学不是教知识的地方,而是帮学生健康地成长。何为健康成长?学校至少应帮助学生在五个方面有长足进步:1.知识积累在人类发展进程中依然重要,所以需要学习和继承;2.面对知识更新日益加速,新技术源源不断,教育更重要的是要帮学生学会学习;3.未来社会因共生人与人合作日益变得非常必须和重要,所以要擅长处理人际关系,学会与别人合作;4.全球竞合要求有追求的世界公民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国际视野;5.要立足于世,每个人应该知道自己之于组织和社会的价值,未来如果我们对这个社会没有价值贡献,就基本上没有发展空间。总之,真正实现育人目标,帮助学生在大学实现从孩子转变到年轻的成人再到世界公民,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再到研究导向型学习,从盲目学习到兴趣导向再到关注人生规划。
重塑大学的学习与教学
&&&&传统的教育模式是老师教学生学,现在很多大学基本还是这样。过去是灌输式的,现在很多学校还依然是灌输式的;过去我们习惯把学生比喻成为海绵,就是让其吸收或记忆尽可能多的知识,现在学生很容易变成气球,年轻人几乎无所不知,但如果深入地探究就露馅了,太肤浅和浮躁,没有知识的整合。如果要改变这种状态,你会发现课堂在学校学习中只占很小一部分,学校需要创造更丰富的学习过程和环境,如项目、团队合作、研究、实习、实践等,才可能培养出有知识广度、深度、高度和有造诣的人才,才利于训练他们的跨文化领导力。
&&&&另外,教育的另一个探索是跨专业(Trans-discipline&Education)的整合,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其实这一理念还需更进一步,即从整合转变到融合。我们最熟悉的是专业化教育。高教至少可分两类:职业化教育,和全人教育或博雅教育或精英教育。前者以就业为导向,强调专业化教育当然没错,但现代社会的技术更新节奏不断增速、社会形态日益快变,人们面临不断的职业转化和专业调整,让学生具有更强适应性和专业转化能力的教育可能更重要,因此后者成为教育的另一种重要选择,该模式不应该过分强调专业化教育。实际上全世界都在探索这个问题,跨专业教育等尝试层出不穷,但如果面对未来挑战作更进一步思考,我们发现仅有跨专业还远远不够,跨文化领导力的很多方面依然得不到有效训练,也就是说,我们在尝试专业整合的同时,应该探讨如何超越专业而训练学生的跨文化领导力。这里有一个词非常有意思,叫作融合(Syntegration)。在西浦,我们依此理念的具体做法是提倡研究导向型的学习(Research-led&Learning&&&Teaching),我们给学生两次专业调整机会,以实现以兴趣为导向的专业融合,另外还探索如何营造课内外结合的学习过程,训练和提升学生的跨文化领导力。
&&&&什么叫研究导向型的学习?最根本的是整合线上和校园学习优势,构造超现实的学习环境,以问题和现象为导向,引导学生通过研究进行学习,以激发学生好奇心,塑造学生批判思维、创造行为、复杂脑袋和终身学习能力,这些都比简单学习知识更为重要。有人很好奇,为什么西浦的文科生可以转到理工科专业并取得不错的表现?为什么文科生也可以参加美国数学建模比赛?因为我们从不为了成绩事先筛选学生,只要有兴趣统统参加,目的是让学生积极寻找机会、学会解决问题、学会整合知识、学会面对挑战,从而实现研究导向型的学习。
大学结构的根本性调整
&&&&德鲁克先生还讲过一句话:二十世纪已经解决了管理的效率问题,留给二十一世纪的挑战是如何提升知识工作者和知识组织的效率。大学是典型的知识组织,当前全世界百分之九十的大学依然采用层级式的管理结构,在大学工作的人都深知这种体系的制约。与其他大学党委、董事会、校长、副校长,部、院、系层级结构不同,西浦在努力打造一个由学生、学术、信息、行政四个服务中心无缝链接的网络化的支撑平台,所有的学生和老师在上面可以自由合作和开展学术活动,根本不需要谁去指挥。当然,在这种对大学结构的根本性调整中,必然面临很多冲突和隔阂,至少需要实现三方面的跨越:一是要架构东西方文化、育人理念、教育模式和最优实践间的桥梁;二是构架西浦探索与中国制度、文化环境、教育观念间的桥梁;三是架设员工原有的训练和习惯模式与新探索间的桥梁。
&&&&另外,要真正形成前面所讲的共生状态,融入社会,贡献社会,大学还需着力构建自己的生态系统,即物理生态、知识生态和社会生态。物理生态在于引导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知识生态在于共享知识、产生新知、传播新知,社会生态在于发挥学校之于社会的价值,以实现学校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
&&&&最后,在人们唏嘘教育质量的形势下,再强调一下质量控制体系。即使教育管理部门和不少学校也强调质量评估,但其重点在教学环节,控制教学过程的严谨,但如果教育理念错了,教学过程越严格错得越远。对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理解应该涵盖育人理念、育人模式、治理结构、管理体系、教学过程、全程评估整个系统,而且每个方面还有健全的支撑系统予以保障,这样才能真正把教育质量落到实处。
&&&&(作者系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光明网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生活重塑教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