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苏格拉底使古希腊哲学的产生思考方式发生了转变

&&&&好文值得收藏,转帖不无道理
分销马熊马辰
EveningSongs
中年女孩唱晚
zaizai1999
顶贴专用章
收藏数:356
浏览数:390680
星期三 &&&
&转帖:为什么苏格拉底会被处死?
[灌水]为什么苏格拉底会被处死?
文章提交者:独孤铭 加帖在 文化散论 【凯迪网络】
公元前399年6月的一个傍晚,雅典监狱中一位年届七旬的老人就要被处决了。只见他衣衫褴褛,散发赤足,而面容却镇定自若。打发走家属后,他与几个朋友侃侃而谈,似乎忘记了就要到来的处决。直到狱卒端了一杯毒堇汁进来,他才收住话匣子,接过杯子,一饮而尽。之后,他躺下来,安详地闭上双眼,去了。
这位老人就是苏格拉底,一位被世人褒贬不一、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
苏格拉底(希腊文:Σωκρ?τη?,前469年―前399年)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出生于伯里克利统治的雅典黄金时期,死于雅典的败落时期。他出身贫寒,个性鲜明。父亲是雕刻师,母亲助产士。苏格拉底主张,哲学的目的不在于认识自然,而在于“认识自己”。
青少年时代,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手艺,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
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他一生未曾著述,其言论和思想多见于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著作如《苏格拉底言行回忆录》。在逻辑学方面,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认为,苏格拉底提出归纳论证,从具体实事中找出确定的论点,并注意一般定义的方法,对概念作出精确的说明。
* 谦逊的导师
苏格拉底的哲学主要探讨的是伦理道德问题。他以传授知识为生,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许多有钱人家和穷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围,跟他学习,向他请教。苏格拉底却常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他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认为一切都是神所创造与安排的,体现了神的智慧与目的。
他提出了“自知自己无知”的命题,认为只有放弃对自然界的求索、承认自己无知的人才是聪明人。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最有知识的是神,知识最终从神而来。他因为这种认识和学说,被一些世人说成是在贬低自然科学的地位。其实从古今修炼界的观点看,苏格拉底那时就已经看到了内修和外求所带来的结果足有天壤之别,以及上天与个人的关系。
苏格拉底重视伦理学,是道德哲学的创始人、古希腊第一个提出要用理性和思维去寻找普遍道德的人。他强调道德是由理性指导的,“美德就是知识”――道出修德能让人产生智慧这个天机。
* 智慧、独到的思想言行
无论酷暑严寒,苏格拉底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只是专心致志地做学问,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
苏格拉底一生中经常和人辩论。辩论中他通过问答形式使对方纠正、放弃原来的错误观念并帮助人产生新思想。有人说,苏格拉底的一生大部份是在室外度过的,因为他常常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他曾三次参战,当过重装步兵,不止一次在战斗中救助受了伤的士兵。40岁左右,苏格拉底成了雅典远近闻名的人物。
苏格拉底的教学方式独特,常常用启发、辩论的方式来进行教育,从不给学生现成的答案。他用反问和反驳的方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他的思想影响。请看一个他和学生问答的有趣的例子:
  学生:苏格拉底,请问什么是善行?
  苏格拉底:盗窃、欺骗、把人当奴隶贩卖,这几种行为是善行还是恶行?
  学生:是恶行。
  苏格拉底:欺骗敌人是恶行吗?把俘虏来的敌人卖作奴隶是恶行吗?
  学生:这是善行。不过,我说的是朋友而不是敌人。
  苏格拉底:照你说,盗窃对朋友是恶行。但是,如果朋友要自杀,你盗窃了他准备用来自杀的工具,这是恶行吗?
  学生:是善行。
  苏格拉底:你说对朋友行骗是恶行,可是,在战争中,军队的统帅为了鼓舞士气,对士兵说,援军就要到了。但实际上并无援军,这种欺骗是恶行吗?
  学生:这是善行。
这种教学方法有其可取之处,它可以启发人的思想,使人主动地去分析、思考问题、他用辩证的方法证明真理是具体的,具有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自己的反面转化。这一认识论在欧洲思想史上具有巨大的意义。
苏格拉底认为各行各业,乃至国家政权,都应该让经过训练、有知识才干的人来管理,而反对以抽签选举法实行的民主。他说:管理者不是那些握有权柄、以势欺人的人,不是那些由民众选举的人,而应该是那些懂得怎样管理的人。比方说,一条船,应由熟悉航海的人驾驶;纺羊毛时,妇女应管理男子,因为她们精于此道,而男子则不懂。他还说,最优秀的人是能够胜任自己工作的人。精于农耕便是一个好农夫;精通医术的便是一个良医;精通政治的便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他的这种认识,触动了当时的一些奴隶主的利益。
* 浩然正气面生死
公元前404年,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失败,“三十僭主的统治取代了民主政体。”三十僭主的头目克利提阿斯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据说,一次克利提阿斯把苏格拉底叫去,命令他带领四个人去逮捕一个富人,要霸占他的财产。苏格拉底拒不从命,拂袖而去。他不但敢于抵制克利提阿斯的非法命令,而且公开谴责其暴行。克利提阿斯恼怒地把他叫去,不准他再接近青年。苏格拉底对他根本就不予理睬,依旧我行我素。
后来,“三十僭王”的统治被推翻了,民主派重掌政权。有人控告他与克利提阿斯关系密切,反对民主政治,用邪说毒害青年,云云。苏格拉底因此被捕入狱。按照雅典的法律,在法庭对被告判决以前,被告有权提出一种不同于原告所要求的刑罚,以便法庭二者选其一。苏格拉底借此机会发表了恳切、犀利的演说:
“公民们!我尊敬你们,我爱你们,但是我宁愿听从神,而不听从你们;只要一息尚存,我永不停止哲学的实践,要继续教导、劝勉我所遇到的每一个人,……我不做别的事情,只是劝说大家,敦促大家,不管老少,都不要只顾个人和财产,首先要关心改善自己的灵魂,这是更重要的事情。我告诉你们,金钱并不能带来美德,美德却可以给人带来金钱,以及个人和国家的其他一切好事。这就是我的教义。……我是决不会改变我的行径的,虽万死而不变!”
“公民们!我现在并不是像你们所想的那样,要为自己辩护,而是为了你们,不让你们由于定我的罪而对神犯罪,错误地对待神赐给你们的恩典。……我说我是神赐给这个国家的,决非虚语。你们可以想想:我这些年来不营私业,不顾饥寒,却为你们的幸福终日奔波,一个一个地访问你们,如父如兄地敦促你们关心美德――这难道是出于人的私意吗?如果我这样做是为了获利,如果我的劝勉得到了报酬,我的所作所为就是别有用心的。可是现在你们可以看得出,连我的控告者们,尽管厚颜无耻,也不敢说我勒索过钱财,收受过报酬。那是毫无证据的。而我倒有充分的证据说明我的话句句真实,那就是我的贫寒。……”
苏格拉底在法庭上为自己所作的申辩词中,以蔑视死亡的浩然之气,一步步、一件件辩驳了法庭和原告强加在自己头上的所谓罪名,陈述了事实的真相,揭露了对方的无知,使法官和原告处于真正的被告席上。他的每一句话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结果,他被判了死刑。在监狱关押期间,他的朋友们拼命劝他逃走,并买通了狱卒,制定了越狱计划,但他宁可死,也不肯违背自己的信仰。就这样,这位70岁的老人平静地离开了人间。
苏格拉底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有一大批忠实的崇拜者和一大批激烈的反对者。他一生没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哲学史家往往把他作为古希腊哲学发展史的分水岭,将他之前的哲学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作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后世的西方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按:西方文化中的两大圣人都被处死,这绝不是非同寻常的问题,为什么会如此?这表明了什么?欢迎讨论!
文章提交者:独孤铭 加帖在 文化散论 【凯迪网络】
苏格拉底小传(节选)
&&&&哲学家们往往以两种方式影响着他身后的世界:他们的著作和他们的生活。康德和苏格拉底分别是着两种方式的极端代表。康德几乎没有什么生活可言,也很少有佚事或随口道出的警句供后人谈论,要了解他的哲学唯有通过他那些体系森严的著作。苏格拉底正好相反,他没有留下任何著作,一天到晚在街上闲逛,与人争论。一群游手好闲的贵族子弟跟着他招摇过市,记录他的辨词和佚事――他的一生就是一部哲学。
  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城邦附近的一个小山上,那是公元前469年,父亲是个铁匠,母亲是个接生婆,苏格拉底长得其丑无比:他的脸面扁平,像被平底锅砸过一样;嘴唇肥厚;鼻子扁大而向上翘,集狮子鼻与朝天鼻之大成;两眼相距甚远,有“眉间尺”的风范;眼球凸出,眼放凶光。这样的长相实在不应该一天到晚在街上闲逛,不过正如罗丹决定砍去那过于漂亮的双手以免使人忽视整个雕像的美感一样,上天造就他这副尊容也许是想让人们看清楚哲学家真正的魅力所在。
  苏格拉底生活的年代,正是雅典帝国盛极而衰的时代。他的前半生是雅典的黄金时代,那时雅典经济繁荣,奴隶制民主制十分发达,艺术成就非凡,成为其它城邦羡慕的对象,被称为“全希腊的学校”,与当时的军事奴隶制城邦斯巴达同为希腊的霸主。在公元前492至449年波斯入侵希腊的西波战争中,斯巴达人坚守的温泉关要塞失守,而雅典则在萨拉米大海战中重创波斯海军,威望大增。希腊胜利以后,雅典联合周围城邦建立了以自己为核心的提洛同盟,并与斯巴达签订了十年的和约,建立了海上霸权。然而,没有共同敌人的朋友是危险的。雅典和斯巴达很快爆发了长达28年的伯罗奔尼萨战争。苏格拉底作为一名士兵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且表现勇敢,以至于雅典方面的指挥官说:如果所有人都像苏格拉底那样勇敢就好了。但一个士兵的勇敢拯救不了整场战争,雅典帝国在战争中崩溃。傀儡政权建立了,而其首领正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克里底亚。虽然民主派很快夺回政权,但社会的秩序和道德却被破坏无余。经过战争洗礼的人们不禁要问:在强大的武力面前,所谓的公平,正义,民主,德性怎会如此的不堪一击?让成千上万的人为国家的霸权去牺牲是否值得?人的生命如此脆弱,人生的意义何在呢?这些问题是平庸的头脑所无法回答的,或许他们根本就不想回答,人们在战争中学会了争权夺利、苟且偷生、亵渎神灵,正义、道德、信仰都被认为是骗人的东西――整个雅典社会不可避免的沉沦了。
  苏格拉底陷入了沉思。以前,他也是自然哲学的崇拜者,跟早期的希腊哲学家一样,醉心于自然万物的存在、生长、灭亡的原因。他还提出一种观点,即人生长的原因在于吃喝,人吃的食物中,肉加到他的肉上,骨头加到骨头上,这样,人就由小块变成大块,小人变成大人。但是,这样的思考有什么用呢?它对人生有什么改进呢?即便我们知道了自然的本原,人的形成,它又如何能够指导我们的生活,使我们富有道德何信仰,使我们的生命幸福而有意义呢?显然,这些是自然哲学无法解决的。于是,苏格拉底的目光由自然转向人本身,探求人内心深处的秘密。“认识你自己”是最早的哲学命题之一,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深刻含义。亚里士多德说:“哲学起源于诧异”。当人类惊异于自然的神秘莫测之后,终于发现了比自然更加神奇的人的 心灵,赫拉克利特第一个表示除这种惊讶,他说:“你永远都找不到心灵的边界,不管你从哪个方向走进去,它的逻格斯如此之深。”而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则标志着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阿拉克萨戈拉提出人的心灵(即“奴斯”)是万物运动的原因。苏格拉底在先哲们模糊的探索中发现了哲学的曙光,开始了哲学史上第一次伟大的转折:
  哲学的任务不应该是探索自然事物,而应该是人自己,人的心灵,人的德性。在人的生活问题上,自然的东西只是条件,真正的原因乃是人的心灵。不进食人就不能生活,没有身体人就不能生活,但它们并不能实现生活的目的。“去过好的生活远胜于生活本身”,苏格拉底如是说。正是心灵支配我们去寻找一种好的生活,心灵是去生活的原因。那么,心灵的本质是什么?苏格拉底认为是“善”,亦即德性,它包括正义,勇敢,节制,友爱等美德。这些东西并不是人创造或自然形成的,人一生下来,神就将它们放进人的灵魂中,但它藏而不露,必须通过理智的思考才能把握,“美德即知识”。所以人生的使命,就是去认识那藏于灵魂深处的德性。――这样,苏格拉底达到了对人本身的认识,完成了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伦理学体系。
  可以肯定,在伯罗奔尼萨战争以前,苏格拉底就已经开始了对人本身的思考,但战争的灾难性后果无疑加深了这种思考。据说,在波提狄亚战役中,有一次军队驻扎休息,苏格拉底早上一起床就站在一个地方陷入沉思,一直站了一天一夜,连饭也不吃,直到第二天太阳升起的时候才开始挪动脚步,祈祷着向太阳走去。这个奇异的举动让人禁不住问,他在想什么?也许正是这次思考让他大彻大悟,看破了世界和人生的本质;也许他预料到战争的后果必然是秩序的破坏和道德的沉沦,拯救人们的灵魂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雅典好像一匹纯种的骏马,因为高大而变得臃肿,需要一只牛笔倍RР拍苁顾卣窬瘛6俗约海鼓艿4舜笕危恳残硭瓜氲较虻赖掳芑档拿裰谛镎胬硎且患湮O盏氖拢约菏欠裼姓庋挠缕咳绻幸惶煲虼硕蝗萦谡飧錾缁幔鞘弊约菏茄≡裉幼撸故茄车馈
  我们还可以作出种种猜测,但那一天他究竟在想些什么,已没有人能够知道。即便是他留下来的哲学体系,也是后人的记录和总结。而真正的苏格拉底,正在雅典街头游荡:
  这是一支真正奇异的队伍,他们的首领相貌丑陋,衣衫偻烂,赤着大脚,而随从们大都衣着漂亮,年轻俊美――他们是来自希腊各地的贵族子弟,把苏格拉底当作神来崇拜。随便遇到一个人,不管他是政治家还是鞋匠,是将军还是赶驴的,苏格拉底都会上去和他交谈。谈话的可以从任何一方面开始,但总会被巧妙的转移道人生的道德的问题上来。苏格拉底不喜欢告诉别人结论,而是不断地向别人提问,然后归纳对方的观点,再进行反问,使对方在不知不觉间发现自己已经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这一谈话方法被后世称为“苏格拉底方法”,而他自己则称之为“精神助产术”――也许是受他妈妈是接生婆的影响。有一次苏格拉底和别人讨论“美德是什么”便是他的“精神助产术”的典型应用:(据柏拉图《斐洛篇》,有改动)
  斐洛:请你告诉我,究竟是通过教育还是实践来获得美德的?
  苏格拉底:十分抱歉,我不知道该怎样回答你的问题,因为我连美德是什么都不知道。
  斐洛: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对男人来说,懂得如何管理国家就是美德,对女人来说,尽到料理家务、侍奉丈夫的职责就是美德。人因为年龄的不同,生活状况的差异,而拥有不同的美德。
  苏格拉底:多么遗憾,我问你美德是什么,你却给我一打美德。这就好像我问你蜜蜂是什么,你却告诉我蜜蜂有马蜂、土蜂、长脚蜂、赤尾蜂等很多蜂。你说了那么多行为,我们都称之为美德,说明它们有共同之处,你能告诉我它们的共同之处,也就是美德的定义或本质是什么吗?
  斐洛:那么让我来告诉你,所谓美德就是统治整个人类的力量。
  苏格拉底:你的定义能包括一切合乎美德的行为吗?它对于奴隶和小孩也适用吗?难道小孩统治他的父亲也是一种美德吗?
  斐洛:当然不是。
  苏格拉底:统治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难道不正义的统治也是美德吗?
  斐洛:看来我刚才说的不全对,应该说,美德就是正义的统治。
  苏格拉底:斐洛,你说的是“美德”还是一种合乎美德的行为?
  斐洛:这话什么意思?我不明白。
  苏格拉底:让我来举例说明一下。我们常说圆是一种图形,而不是圆是图形,因为图形之外还有其他图形,比如三角形、长方形等。
  斐洛:喔,我懂了。正义是一种合乎美德的行为,除了正义之外,还有别的美德,如勇敢、节制、智慧等。
  苏:你这不是又在给我一大堆美德么?
  斐洛:……
  辨到最后,对话者不得不承认自己对“美德是什么”这个平时觉得再简单不过的问题竟然一无所知。这正是苏格拉底进行“精神助产”想要达到的目的,所谓“知耻而后勇”,只有让无知的人从自以为无所不知的迷梦中惊醒,才能激发他们的斗志。苏格拉底就认为自己“最大的智慧就是知道自己很无知”。……
文章提交者:独孤铭 加帖在 文化散论 【凯迪网络】
苏格拉底的思想倒是与东方文化息息相通!他与人辩论而从不下结论,就是对西方人重视概念、定义和逻辑推理的西方哲学传统的否定!科学正是这些思维方式的产物。西方人没有听他的,于是有了今天的科技时代,可是苏格拉底的死又说明了什么呢?
文章提交者:knightlz 加帖在 文化散论 【凯迪网络】
曾经听人说起苏之死是“民主暴政”的代表,我的理解就是说有时候人性中的负面反应能使得大多数人做出错误甚至残暴的决定。这也是全民直接民主的负面效应。比如当年德国的纳粹和中国的十年文革,还有袁承焕之死。难道当年的德国人就没有错误,错误都是因为纳粹?难道当年的普通中国老百姓就没有错误,错误都是“四人帮”造成的?难道北京的老百姓一口一口把袁活活咬死,咬死为他们守护边疆的恩人只是因为皇帝的错误?!
当然,最现代最接近我们的例子我认为是“超女”和“中国好男儿”。
不知道理解有什么错误,请高手指教!
(请的是高手,粪粪滚开!)
文章提交者:老猫神 加帖在 文化散论 【凯迪网络】
孔子述而不作和苏格拉底辩而无著,都以道德为出发点,有异曲同工之秒.
文章提交者:周公梦蝶 加帖在 文化散论 【凯迪网络】
西方文化中的两大圣人都被处死,这绝不是非同寻常的问题,为什么会如此?这表明了什么?
.............................
人类文明只有一个,并无东西方之分.所谓西方文化中的两大圣人都被处死,恰恰说明西方古代文明的古老.其状如文革中,中国人津津乐道地批东方先哲孔子之落魄一样.
圣人也罢,先哲也罢,无非是说,个别人的目光如炬,洞悉未来,先知先觉,超乎常人.既是先知,必然不是现实中的强势者.在人类已知的文明中,强势能礼贤下士者少,专横拔扈者多.如此,危机就出现了.远的不说,当今世界,前伊郎国王为自己古老的国家现代化,却失掉王位就是明证.按说国王该算强势者,但碰上势力更大的宗教力量,他也是一愁莫展,一败涂地.
先哲被杀,是为信仰献身.对先哲本人来说,丝毫不是遗憾.从事理角度,恰巧表明其永恒.值得思考的还我们作为芸芸众生的选择.是追求呢,还是止步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20:54:05编辑过][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15:13:22编辑过]
发表于: 20:52:00
Powered by 凯迪中途岛
Copyright & 曼德拉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查看: 7316|回复: 1
古希腊哲学笔记——早期四大学派(上)
一般战友, 积分 299, 距离下一级还需 201 积分
在线时间87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
一般战友, 积分 299, 距离下一级还需 201 积分
一般战友, 积分 299, 距离下一级还需 201 积分
德国古典哲学集大成者黑格尔曾说过“一提到古希腊,我们欧洲人都会有种家园感,尤其是我们德意志民族”,黑格尔这句话直接反映了,古希腊在整个欧洲文明发展进程中的轴心作用。同样,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严格意义上的哲学是发源于古希腊的,这点毋庸置疑。当我们跨入西方哲学的殿堂,首先呈现的便是令人惊叹的古希腊哲学,任何学习西方哲学的人不得不面对的也是古希腊哲学。然而,随着时间地流逝,早期的名哲洞彻的思想只剩下一段段残篇。但这并不妨碍,后来者从那一句句经典的命题,领悟其思想。古希腊哲学,是整个西方哲学的源头,往后哲学们无一不从对古希腊思想开始其思考。在邓晓芒教授、赵林教授合编的《西方哲学史》一书的序言中提到“任何一个具有基本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兴趣的年青人,都不会对人类思维是如何从童年的天真逐渐成熟起来,并发展到今天如此复杂高深的程度这个问题无动于衷。
的确,当我们用古希腊哲人们的眼光仰望星空并思考万物的本源时,我们会唤起自己童年时代的回忆,那时我们小小的身体里蕴含着多么丰富的哲学灵感啊!”
两位先生的文笔无疑是诗意的,其实意是指古希腊哲学近似人类童年对世界之的思考。然而,让我们细细想来,果不却然,古希腊哲人中从自然哲学向形而上学转变者的思想无疑具有很高的理论深度,更不用说后来巅峰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古希腊哲学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
近来两天,在看尔雅学术视频中武汉大学赵林教授关于古希腊哲学的系列讲座视频,收获颇丰,疑问不少。概括其讲座风格:深入浅出,能把晦涩的哲学讲得通透,且对各派各家思想做到了内在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时而幽默夹杂着论辩般地机智。
那么,现在我对其讲座做一个笔记式地梳理,力图再现古希腊哲学丰富哲学思想的内在逻辑与历史的统一,而不是简单的列举(一般哲学史书做法),由于形式的限制,在空间里少有原著的引用以及参考书目。
一,古希腊早期四大学派四大学派,指米利都学派、艾菲斯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艾利亚学派,他们之间的共同点都是相信有本原。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两条对本原问题探讨的路线:一是从物质形态上寻找万物的起源,换言之,是从质料和动力角度来寻找万物本原,即属于自然哲学;二是从万物背后共同的规定,换言之,是从形式上探讨事物的本质规定性,即属于形而上学。以上为,早期希腊哲学发展的脉络,下面依次展开.1.米利都学派(小亚细亚城邦名)(1)泰勒斯——西方哲学之祖A.世界是水B.万物有灵,为其动力说,因为世界是水组成的必然需要一个动力因来解释,是如何构成的,而万物有灵,相当于万物之间有相互吸引力之说。(2)阿那克西曼德A.无定说B.第一个提出本原(arche)C.热冷、干湿动力说在老师泰勒斯基础上,阿那克西曼德提出了比其老师更具有形上学色彩的“无定说”,因为水为万物之本原,毕竟是具体的有限的东西构成了万物,而要成为本原的东西肯定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在此,“无定形”显然较之“水”更具有普遍性。然而,阿那克西曼德在这里只是告诉我们,本原是一个没有具体形状的东西,而没有告诉我们它到底是一个什么东西。换言之,这个“不是任何东西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东西”?(3)阿那克西美尼A气本原说他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为“气”,表面上看来是对其老师阿那克西曼德无定学说的倒退,因为又回到了对具体事物的探讨。其实,这里恰恰,隐含了阿那克西美尼对阿那克西曼德和泰勒斯两人观点的超越,是一个合题。我们来看,泰勒斯提出世界是水相当于从具体事物阐述,把这点作为一个正题。阿那克西曼德提出世界的本原是无定形的,是一个反题,阿那克西美尼则克服阿那克西曼德无定说之缺陷即不确定性,又克服泰勒斯水本原说之具体性,从而气本原说作为一个合题,完成了对泰勒斯和阿那克西曼德两人学说的超越。并且,阿那克西美尼进一步提出气的“稀散和凝聚”动力说以之形成万物,气变厚了变成云,在发展则成水,气变薄了则成火,这样的演变,其实为后来的赫拉克利特和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发展提供了挈机。再来看看其动力说,既然本原是最最根本的东西,那么在气之下还有火,岂不意味着,火是世界的本原?很显然,有西方哲学常识的人已经猜到,这是赫拉克利特的主要思想。再者,通过气的量得变化,稀散和凝聚的程度不同导致了不同事物的产生,那是不是也等于在说“量决定质”呢?,而量决定质的思想在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本原学说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2.毕达哥拉斯学派(师从阿那克西曼德)A..数本原说:认为万物皆数,数是众多的、不变的。最基本的数是“一”,故,“一”亦是万物的本原。(1)万物的共同规定性在于数量的规定性(2)对数构成万物的解释仍没有抽象化后期遇到了数学危机即不可公约数危机,然而这次危机并没有对其内部立场产生动摇,相反却越发地导致一种观点即既然一个确定的形不能用数表示(等腰直角三角形,两边长皆为1,斜边长却不好表示,那是还没有无理数),那说明数更神秘、隐蔽,更具深刻性。由此,一股形而上**流开始涌现把能思维者与能感觉者相混,即“眼见为虚,思想为实”,把思想的对象看得比感官对象更真实更趋近于真理,从而导致了整个西方哲学史的主流——形而上学。无怪乎,黑格尔评价说:“毕达哥拉斯哲学实现了由实在论到理智论哲学转变。二十世纪另一位重要的哲学家罗素认为西方哲学和神学的种种错误的形而上倾向是从毕达哥拉斯开始的。 那么,在此,我们认为,西方哲学的真正开端并不是从泰勒斯开始的,而是由毕达哥拉斯哲学开始,哲学才真正摆脱广义自然科学,具有了形而上学的特点。 WANGXIAOLEI整理,如果你也喜欢西方哲学,希望可以和你交流,QQ
中级战友, 积分 540, 距离下一级还需 2460 积分
在线时间28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
中级战友, 积分 540, 距离下一级还需 2460 积分
中级战友, 积分 540, 距离下一级还需 2460 积分
您还剩5次免费下载资料的机会哦~
扫描二维码下载资料
使用手机端考研帮,进入扫一扫在“我”中打开扫一扫,扫描二维码下载资料
Powered by Discuz!}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希腊哲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