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科学技术应用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国家应怎么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各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 &
为加强安全生产科学技术成果奖励工作管理,促进安全生产科学技术成果研究和推广应用,根据《安全生产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制定了《安全生产科学技术成果奖励工作管理规则》,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原国家安全监管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开展安全生产科技成果奖励工作的意见》同时废止。
二○○七年十月三十一日 
&&& 安全生产科学技术成果奖励工作管理规则
&&& 一、为促进安全生产科学技术成果研究与推广应用,加强安全生产科学技术成果奖励工作管理,根据《安全生产法》,制定本规则。
  二、安全生产科学技术成果奖励(以下简称"成果奖励")活动每两年开展一次。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科技管理机构负责成果奖励组织工作,主要承担推荐项目的受理、形式审查、组织评审、异议处理等。
  三、成果奖励评审设立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评委会"),评委会委员由组织单位聘任,每届任期4年。评委会委员由具有高级以上技术职称,实践经验丰富、学术造诣较深、学风正派的专家担任。
  四、成果奖励的推荐和评审工作坚持科学、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凡涉及安全生产领域科技项目的完成单位,均可申报。
  五、成果奖励范围
  (一)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类:在安全生产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发现或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具有重要科学价值,且得到科学界公认的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项目;
  (二)技术研究与开发类:在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中,具有创新性的技术、产品、工艺、材料等,取得明显安全效益("安全效益"是指预防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发生,提升企业安全生产整体水平的效果)的科技项目;
  (三)技术应用与推广类:将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应用和推广到安全生产领域,对安全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做出贡献,取得明显安全效益的科技项目;
  (四)软科学类:在安全生产理论、战略、政策、管理、评价、标准、信息等方面取得明显安全效益的软科学研究项目;
  (五)重大工程安全类:在完成重大工程项目中,有效保障工程实施和运行安全的科技项目。
  六、成果奖励等级
  一等奖:授予在安全生产科学技术上有重大意义和作用的科技项目。总体技术水平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技术难度大,成果转化程度高,得到广泛应用,取得显著安全效益;或在理论上有重大创新,对提高安全生产理论水平起到关键作用,取得显著安全效益。
  二等奖:授予在安全生产科学技术上有重要意义和作用的科技项目。总体技术水平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技术难度较大,成果转化程度较高,在较大范围应用,取得较大安全效益;或在理论上有较大创新,对提高安全生产理论水平起到重要作用,取得较大安全效益。
  三等奖:授予在安全生产科学技术上有较重要意义和作用的科技项目。总体技术水平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接近国内领先水平,技术难度较大,成果得到转化,在一定范围应用,安全效益较好;或在理论上有创新,对提高安全生产理论水平有促进作用,取得较好安全效益。
  七、推荐单位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各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国务院有关部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中央管理的企业、科研院所,各全国性协(学)会、联合会、研究会,省(部)属高等院校,安全监管总局直属事业单位等。
  推荐单位负责对推荐项目进行资料(含证明)完整性和真实性审查。
  八、推荐的项目为安全生产领域近5年内完成并通过省(部)级科技管理部门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验收、评审或获得发明专利后实际应用1年以上的科技项目,且提供应用证明和近两年内的查新报告。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成果,应在国内核心期刊或国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或者正式出版专著;软科学研究成果,应被有关部门或行业、企业在安全生产决策和管理实践中应用或引用。涉及有关许可的科技成果,应提供具有相应资质机构出具的有关检测检验、计量、安全标志等证明文件。
  成果权属有异议的项目不得作为推荐项目;已获国家、省(部)级科学技术奖的项目不作为推荐项目。
  九、项目完成人员主要包括对项目的总体方案设计、科研实施、关键技术和疑难问题解决、转化和推广应用等方面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员以及论著主要作者。
  政府部门公务人员或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作为项目完成人,应有发现、发明或技术研发成果证明,项目完成人排序一般应与发现、发明成果或技术鉴定文件中的排序一致。
  十、项目完成单位应是在项目研究、开发、投产及推广应用中提供技术、设备和人员等条件,对项目完成起到组织、管理和协调作用的主要单位。政府行政部门一般不作为项目完成单位。
  十一、安全生产科技成果奖每项推荐项目的完成人和完成单位实行限额管理。申报一等奖不超过15人,10个单位;二等奖不超过10人,7个单位;三等奖不超过5人,3个单位。
  十二、成果奖励评审
  专家主审:每项推荐项目由3名熟悉专业的专家主审。主审专家应在专业组评审会前独立提出书面意见。
  专业组评审:专业组对推荐项目进行评议,以无记名投票方式产生专业组评审结果。各等级候选奖励成果获得参加评审的三分之二以上委员票数的为通过。
  评委会评审:评委会评审须三分之二以上委员参加,各等级候选奖励成果获得参加评审三分之二以上委员票数的为通过。
  十三、评委会委员和相关的工作人员应当对候选人和候选单位所完成项目的技术内容、知识产权及奖励评审情况严格保密。候选人系当届评委会委员的,在与其有关的成果评审时应回避。
  十四、通过评审的候选奖励成果,在专业媒体上进行公示。自公示之日起30日内为异议受理期,逾期不予受理。异议受理到期后30日为异议处理期。
  十五、提出异议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提供书面异议材料,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文件。个人提出异议的,应当在书面异议材料上签署真实姓名,提供个人身份证复印件;单位名义提出异议的,应当加盖本单位公章。
  参与异议调查、处理的有关人员应当对提出异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保密。涉及推荐项目完成人和完成单位排序的异议,由该项目的推荐单位负责处理,处理意见报组织单位审定。
  十六、组织单位对获奖成果主要完成单位及主要完成人员进行表彰奖励,并向社会公告。
  十七、获奖单位和企业应积极推广、应用获奖成果。管理部门应跟踪管理,促进获奖成果转化与推广。
  十八、剽窃、侵夺他人科学技术成果,或者以其他不正当手段骗取安全生产科技成果奖的,经查证属实,撤销奖励,追回证书和奖金,并给予通报。安全生产科技成果推广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安全生产科技成果推广
上传于||文档简介
&&安​全​生​产​科​技​成​果​推​广​文​件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安全生产的发展
时间: 14:32&10:30&&来源:&&作者:&&责任编辑:admin
  【 】国家鼓励和支持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研究和安全生产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本条是关于国家鼓励和支持提高安全生产科学技术水平的规定。
  一、国家鼓励和支持安全生产的科学技术研究。
  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重点,是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生产安全事故虽然有意外性、偶然性和突发性,但它又总有一定的规律。要达到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的目的,就要努力去发现这种规律,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加以防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安全生产的科学技术研究工作。要针对各行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特点,加强对安全高效的设备、工具、工艺方法和有效的安全防护用品的研究开发,加强对安全生产先进管理方法的研究,依靠科学技术保障安全生产。政府及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从资金、税收、人才等多方面采取优惠措施,鼓励和支持安全生产的科学技术研究工作。
  二、国家鼓励和支持安全生产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
  安全生产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只有在生产经营实践中得到推广应用,才能发挥保障生产安全的实际作用。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以对人的生命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努力采用能保障生产安全的先进适用技术;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鼓励和支持安全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例如,在矿山井下等恶劣的作业环境中,大力推广采用机械化、自动化的先进开采技术;在一些高危作业的岗位,尽可能用机械手来代替人工操作;大力推广应用保障安全生产的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以确保安全生产,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内容:不用注册快速提问,3分钟内100%回复
找法网-中国律师门户,中国最大的在线法律咨询中心,Copyright&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推动安全生产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
中国安全生产协会 www.china-    日    来源:安全监管总局规划科技司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推动安全
生产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
安监总科技〔2016〕10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各省级煤矿安全监察局,总局和煤矿安监局机关各司局,应急指挥中心,有关直属事业单位、社团组织: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加快推动安全生产领域事故预防、职业病危害防治、应急救援和监管监察执法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安全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大力弘扬创新驱动发展理念,全面提高安全生产科技创新能力,坚持改革创新,强化问题导向,夯实科技基础,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科技创新氛围,深入开展安全生产科技重大技术难题攻关、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切实提升安全生产风险防控能力,为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频发势头、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保障。
(二)工作目标。
力争到2020年,一批国家、区域重点实验室和研发试验基地建成运行,安全生产基础理论研究取得新的进展,重大事故致灾机理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原创性科技成果数量、质量稳步提升,灾害事故和职业病危害预防与风险控制技术日趋成熟,安全监管监察执法和应急救援科技含量明显提高,事故调查处理的科学性和时效性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结构更加合理,安全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基本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科技创新体系,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安全发展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二、夯实安全生产科技创新基础
(三)推动安全生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不断健全完善安全生产科技支撑体系,充分发挥现有矿山、非矿山、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监管和安全技术基础研究中心的作用,加快推进13个矿用新装备新材料安全准入分析验证中心实验室、国家安全工程技术实验与研发基地建设,组织实施8个矿山事故与职业病危害分析鉴定实验室建设,新建一批金属冶炼、危险化学品、城市安全、烟花爆竹、职业病危害等重点行业领域国家安全生产科技创新平台和科技支撑综合基地,筹建安全生产国家实验室。
依托所在省级行政区域内处于领先地位并具备较好基础条件的科研院所及技术中心,建设一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可为所在行政区域提供技术服务的专业实验室,形成区域一线安全生产技术创新体系的骨干力量,重点开展安全生产科技研发试验、成果转化、技术推广、事故检测鉴定、安全技术评估论证。
(四)引导企业安全生产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引导规模以上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重点企业加大安全科技资金投入,建设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实验室和试验站。鼓励中小企业与优势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开展互利合作,共建科技创新平台,搭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提升企业安全生产科技保障水平。支持和鼓励企业将科技创新与生产实践结合,加快先进安全生产技术装备应用,提高防范生产安全事故和职业病危害能力。
三、强化安全生产科技攻关
(五)加强安全生产基础理论创新。
以安全发展、安全监管、事故防范基础理论研究为突破口,加大安全生产基础研究投入,组织实施一批安全生产基础理论课题。围绕安全生产长效机制,重点开展安全生产发展战略、法规标准、安全行为、安全文化、安全经济、安全产业、安全管理、监督执法等理论研究,为安全监管监察和企业安全生产提供科学指导。围绕工矿商贸企业典型重大事故风险辨识、致灾机理、演化过程、多灾耦合,重点开展深部开采煤岩动力孕灾机理、隐蔽地质异常体煤岩致灾机理、超大超深金属非金属矿山完整性安全开采理论、尾矿高应力多场耦合作用下致灾机理、多因素耦合驱动下典型易燃易爆危险品起爆机理及演化规律、地下综合管廊内部多灾种耦合事故致灾及演化机理、可燃性粉尘爆炸机理等研究,揭示各类事故发生发展规律。
(六)推进安全生产重大共性关键技术攻关。
建立主动预防型的安全生产科技研发机制,积极争取在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中开展安全生产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和重大智能装备研发。矿山领域重点开展煤矿隐蔽致灾因素动态智能探测、软岩巷道支护、超深矿井重大灾害防控、煤矿智能开采安全技术、露天矿山高陡边坡安全监测预警、高尾矿库溃坝灾害监测预警、海洋石油天然气开采事故防控、矿山安全生产物联网等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危险化学品领域重点开展化工园区多灾种耦合事故防控、典型化学品爆炸事故防控、重大危险源事故预警与防控、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过程安全保障等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冶金等工贸领域重点开展高温熔融金属作业事故预防、粉尘爆炸事故防控等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职业病危害防治领域重点开展作业场所粉尘、毒物、噪声、振动等职业病危害防护技术与装备研发。城市安全领域重点开展市政管网(地下综合管廊)运行安全保障、城镇安全风险评估等技术与装备研发。应急救援领域重点开展矿山、危险化学品事故及城市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院前医疗救护技术与装备研发。
(七)攻克安全生产急需破解的技术难题。
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同类多发和典型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技术原因分析,对于急需破解的技术难题,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组织科研团队、集中优势资源进行攻关。近期重点破解煤矿综放工作面自动化放煤、快速掘进工作面随掘随探、主运输系统无人值守及机器人巡检,金属非金属矿山危险岗位无人操作值守、未知空区探测、超深矿井热害控制与地压监控、无轨运输防碰撞,油气长输管线泄漏智能化检测与监测,危险化学品泄漏高效灭火,“两客一危”车辆防碰撞和城镇地下管网安全保障等方面的技术难题。
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广
(八)着力推进“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
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本着先重点后一般和步步为营的原则,在高危行业领域深入实施“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建设一批示范应用性强、实际使用效果好的先进安全技术示范工程,推动危险化学品领域“两重点一重大”控制系统自动化,间歇式化工生产机械化、自动化,固体产品包装机械化。烟花爆竹领域大力推广药物及产品自动化生产线。建设“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安全保障指导中心和综合实验系统。
强力推进单班入井超千人矿井科技减人工作。研究制定科技解决方案,通过综合施策,力争到2018年底,单班入井超千人矿井入井人数减少30%以上,全国矿山单班入井人数不超千人,大幅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水平。煤矿领域重点推进采煤和掘进机械化自动化,推广应用综采工作面可视化、智能化控制技术和采煤工作面端头支架及两巷超前支护液压支架、大功率岩巷掘进机等成套装备和锚杆(锚索)支护台车、掘锚护一体机、煤流运输设备远程集中监控技术,鼓励使用井下物联网技术,全程跟踪、定位物料运输,减少运输作业人员。推动金属非金属矿山凿岩、装药、支护、出矿、运输机械化和自动化改造提升。推动矿山实施井下排水系统、变电所等机电设备的智能监控,实现无人值守。
(九)大力推广防治事故灾害先进技术装备。
以“超前预测、主动预警、综合防治”事故灾害为重点,加大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先进技术装备推广。煤矿领域重点推广地面瓦斯抽采、新型瓦斯传感器、煤与瓦斯突出灾害监测预警、突水水源快速判别与治理、深部开采冲击地压综合防治技术等。金属非金属矿山领域重点推广高陡边坡安全监测技术、撬毛台车、膏体及高浓度尾矿充填技术与装备等。危险化学品领域重点推广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泄漏快速封堵技术、危险化学品便携式多组分气体检测关键技术等。职业病危害领域重点推广高危粉尘和高毒危害综合防治技术等。
(十)推动建设一批技术防范重点工程。
针对可能引发重特大事故的重点区域、单位和关键部位、环节,通过法律、行政、市场等多种手段,积极推进高风险企业开展安全技术改造和工艺设备更新,加强远程监测预警、自动化控制和紧急避险、自救互救等设施设备的使用,建设一批重点安全技术示范工程,强化技术防范。完善危险化学品生产装置、储存设施自动化控制和紧急停车(切断)系统,可燃有毒气体泄漏报警系统。在建设实施保护生命重点工程中,注意发挥先进科技成果的保障作用。
(十一)加快信息技术与安全生产的深度融合。
围绕提升安全风险辨识管控能力、事故隐患预测预警能力和新情况及时发现感知能力,全面推进安全生产信息化。加快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化工程和大数据平台安全生产预警与防控工程建设,推进跨行业、跨地区数据资源共享与应用,推广使用智能化安全监管执法装备,形成全国安全监管监察执法、企业在线监测和预警防控等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信息化“一张网”体系。建设一批国家级经济开发区、重点化工园区等功能区安全监管信息化示范基地。建设国家矿井安全生产监管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和煤矿风险防控预警平台、危险化学品过程安全管理平台,推进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在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金属冶炼等高危行业领域的创新应用。
(十二)加快完善安全生产技术标准体系。
加快煤矿、金属非金属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金属冶炼、职业病危害防治、应急救援等高危行业领域及个体防护领域安全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提升标准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在科研项目立项考核指标中加大技术标准的比重,注重与国际先进的安全生产技术标准接轨,推动先进适用技术创新成果向标准规范的转化,促进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在安全生产领域的应用。
(十三)不断壮大安全产业。
以监测预警、预防防护、处置救援、安全技术服务和监管监察执法技术装备为重点,适应现代产业发展规律,加强规划布局、指导和服务,构建互联网+智能安全产业体系和安全产业投融资服务体系,加快做大做强安全产业,提升安全生产先进技术装备供给能力。鼓励有条件地区发展各具特色的安全产业集聚区,打造区域性创新中心和成果转化中心,建设一批国家安全产业示范园区,推动安全产业集聚发展,促进安全监管模式创新发展。及时发布《推广先进安全技术装备目录》和《淘汰落后安全技术装备目录》,试行负面岗位清单制度,淘汰一批不符合安全标准、安全性能低下、职业病危害严重、危及安全生产的工艺、技术和装备,引导企业使用先进安全技术装备。大力发展安全生产技术服务业,重点开展技术咨询、检测检验、安全评价、安全培训等社会化服务。坚持安全科技创新与节能降耗相结合,大力推广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
五、加强安全生产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十四)加快安全生产科技人才培养。
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安全生产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改进安全生产科技人才培养与形成机制,完善人才培养、评价、流动、激励、保障政策,积极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工作环境;着力建设一支有较强影响力、竞争力的高层次安全生产人才队伍。依托省部共建院校,建设一批安全工程学院、院士工作站。用5年时间,在安全生产基础理论研究、科技研发、成果推广、工程实践、教育、职业卫生、新闻、出版、文艺、宣传等方面,各培养造就若干名杰出专家、领军人物、安全生产青年创新英才。依托安全生产重大基础理论研究、重大关键技术研究和重点实验室,建设煤矿、金属非金属矿山、危险化学品重大灾害事故和职业病危害防治等创新团队。
(十五)打造安全生产科技智库。
以高度专业化、学术化、技能化为导向,组建运作高效、勇于担当、可依赖的专家队伍。围绕事关安全生产科技创新发展全局和长远问题,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学科、人才和对外交流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建设安全生产科技智库,准确把握安全生产科技发展趋势,敏锐捕捉安全生产科技创新战略方向,为安全生产科技发展战略、规划、政策的制定以及重大科技项目实施等方面发挥支撑作用。
六、营造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环境
(十六)构建产学研用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加快建设需求牵引、市场与应用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建立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社会多方参与的安全生产科技创新体系,推进国内外顶级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开展战略合作。组建企业发起,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实施的产学研用战略创新联盟,实现企业安全需求、科技资源、人才资源等有机结合。
(十七)加大安全生产科技创新投入。
加快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安全生产科技创新投入体系。以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为契机,充分发挥中央、地方财政经费对安全生产科技创新投入的杠杆作用,引导社会加大对安全生产科技创新投入,带动企业加大对新技术、新装备和新工艺的转化应用推广。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开展知识产权作价、参股入股等多种形式的合作,拓展安全生产科技投入渠道。运用市场化机制,打通商业保险机构与社会相关技术服务机构合作通道,有效运用保费收入,加大安全科技投入,提高投保企业安全风险评估和预防控制能力。
(十八)完善安全生产科技激励政策。
建立健全以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科技成果分类评价体系,合理评价安全生产科技成果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鼓励企业利用好安全生产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企业税收优惠等有关政策,推进安全生产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应用。发挥好安全产业基金对安全产业的推动作用,撬动社会资本充实安全产业发展基金,缓解安全产业发展融资难题。
(十九)引导全社会参与安全生产科技创新。
积极凝练安全生产科技需求,及时向社会发布安全生产科技攻关重点课题(安全生产科技攻关重点课题&一&见附件),设立指导性研究计划,引导广大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社会力量有序开展安全生产科技攻关,鼓励社会资源积极参与安全生产科技创新,壮大安全生产科技创新力量。
(二十)宣传推广安全生产科技创新成果。
依托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万里行、安全科技活动周、警示教育活动周等大型活动,利用网络、手机、广播电视等媒体,面向企业职工,覆盖社区群众,针对高危作业人群,大力宣传安全生产科技创新成果。开放安全生产科普宣传培训教育基地、安全生产实训基地、安全生产重点实验室,增加现场实感体验,推动安全生产科技创新成果普及,提高全社会安全生产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
(二十一)加强安全生产科技国际交流合作。
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掌握世界安全生产科技发展的新趋势、新动态,加强国外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中资源支持有条件的安全生产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争创世界一流安全科研机构和安全学科。积极参与国际劳工组织和国际标准化组织有关安全生产标准起草工作,努力扩大我国参与安全生产国际事务影响力。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
2016年9月21日
安全生产协会信息员& 国家安全生产科技发展规划煤矿领域研究报告()
国家安全生产科技发展规划煤矿领域研究报告()
目&&&&&&录 一、形势与现状 1.面临的形势 2.煤矿安全生产的现状3.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存在的重大问题 4.煤矿安全生产的科技需求 二、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目标 1.煤矿安全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 2.煤矿安全科技发展的思路3.煤矿安全科技发展的目标三、重点任务1.基础理论研究2.重点科技攻关研究3.重点推广项目 4.示范工程四、保障条件和措施1.搭建煤矿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平台,建设煤矿安全科技创新体系&&2.创建煤矿安全科技发展良好的政策环境3.拓展资金筹集渠道,增加煤矿安全科技投入4.加强煤矿安全科技发展支撑体系的建设,创造良好的运行机制&&24 5.注重人才培养,实施人才战略 6.建立有利于煤矿安全科技发展的文化环境7.建立符合煤矿安全科技发展特征的激励机制8.加强学术研讨,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国家安全生产科技发展规划》 煤矿领域研究报告 () &&&& 安全是煤炭生产的头等大事,安全对煤炭生产起着保证、支撑和推动作用,煤矿安全生产也是国家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来年,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取得巨大的成就,但我国煤矿安全生产面监的形势、机遇和挑战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等方面,又对煤矿安全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满足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对煤炭资源需求不断增加的需要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高度上,来认识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实施科技兴国、科技兴煤、科技兴安战略,建立煤矿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是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必由之路。因此,按照煤矿安全生产的客观规律,制定适合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科技发展规划,以指导政府乃至全社会的煤矿安全生产科技工作。通过对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对关键共性技术的攻关、对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确保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促进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 一、形势与现状&&&&& 1.面临的形势&&&&& (1)安全生产是煤炭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的重要保证,安全生产越来越突显其重要地位和作用&&&&& 煤炭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始终占70%左右。预测到2010年煤炭占60%左右,2050年将占50%以上,因此,煤炭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是我国的主要能源。2000年全国煤炭总量为9.9亿t,&亿t,2002年煤炭产量尽管达到了13.9亿t,仍不能满足需求。当前,快速增长的经济,对煤炭工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必须确保煤炭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我国煤矿主要是井工开采,生产环境条件复杂,与其它行业相比,煤矿安全尤为重要。安全是煤炭生产的头等大事,安全对煤炭生产起着保证、支撑和推动作用。保证煤矿职工的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是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能源供给问题。&&&&&& (2)煤炭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煤矿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对煤矿安全生产科技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十六大报告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安全生产是煤炭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安全生产的各项工作要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的正确道路上来,通过科技创新,提高煤矿的安全管理技术水平、煤矿灾害事故的预警能力和防治水平、煤矿安全生产的监察技术水平。&&&&& (3)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形势依然严峻,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我国煤矿事故死亡人数是世界上主要采煤国家死亡总人数的4倍,百万吨煤死亡率是美国的近200倍(2002年)、印度的12倍。煤矿灾害事故的消极影响远远超过了经济范畴,每发生一起事故,都会引起国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使煤矿企业形象受到巨大损害,企业市场亲和力受到削弱,严重的影响了煤炭企业后续发展的动力。我国严峻的安全生产问题还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和严重的环境危害,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电视、报纸和网络等新闻媒体对煤矿灾害事故进行深入的报道,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另外,我国严峻的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直接影响着我国的形象和对外贸易。&&&&& (4)我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趋势为煤矿安全生产科技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科技创新能力是国际竞争的主导因素,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关键。二十世纪中期以来,科学理论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了一系列高技术成果,推动了高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同时,高新技术和传统产业结合,促进了传统产业技术进步,加速了传统工业的高技术化,形成了新型工业化的产业发展模式。发达国家各类产业知识和技术含量不断增加,科技和经济竞争力不断增强,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格局中,取得了对发展中国家的巨大技术优势和高额经济回报。进入新的世纪,国际竞争格局正从经济竞争、资源竞争和科技应用竞争向科技原始性创新竞争演变发展,原始性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成为国家间科技乃至经济竞争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煤矿的安全生产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迅速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逐步提高的过程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煤矿的安全生产愈来愈影响国家之间的竞争和国际贸易。面临良好的国内外形势,抓住机遇,勇于面对挑战,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科技工作是历史赋予的责任。 2.煤矿安全生产的现状&&&&& (1)煤矿自然条件差,灾害多 我国大多数煤矿地质条件复杂,导致自然灾害多,容易引发重大事故,给安全生产造成极大的困难。&&&&& 煤矿瓦斯大,煤与瓦斯突出越来越严重,危险性增加。我国所有煤矿均为瓦斯矿井。在100个国有重点煤炭生产企业的609处矿井中,高瓦斯矿井占26.8%,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占17.6%,低瓦斯矿井占55.6%。国有地方和乡镇煤矿中,高瓦斯矿井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占15%左右。部分局矿的情况更为严重,如淮南煤业集团公司所属11对矿井均为突出矿井,平顶山煤业集团公司所属的13对矿井也全部为高瓦斯或突出矿井。随着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瓦斯涌出量不断加大,煤与瓦斯突出危险也不断增加,高瓦斯突出矿井数量也在增加。&&&&& 自然发火危险性严重,比例大、覆盖面广。据2002年的统计,原国有重点煤矿中有自然发火危险的矿井占51.3%。自然发火危险矿井几乎在所有矿区都存在,因自燃而造成煤炭资源的破坏,每年达数十亿元的经济损失。&&&&& 冲击地压危险性增大,个别煤矿十分严重。据统计,1999年17处大中型煤矿就发生1377次冲击地压,最大强度达到里氏4级。辽宁省抚顺矿务局老虎台煤矿,2002年发生各类冲击地压6127次,其中大于3级21次,平均每天发生冲击地压17次,严重威胁煤矿安全生产和城市的公共安全。 煤尘爆炸危险普遍存在,危害严重。我国煤矿爆炸危险普遍存在。2002年原国有重点煤矿有532处矿井煤尘有爆炸危险,占87.4%。小煤矿中91.35%煤矿的煤尘具有爆炸危险,其中高达57.71%的具有强爆炸性。&&&&& 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水害制约安全生产。我国大中型煤矿中,水文地质条件属于复杂或极复杂类型的煤矿占25.04%。2002年,全国煤矿共发生水灾事故146起,死亡463人,占重特大事故死亡人数的比例仅次于瓦斯事故。&&&&&& 煤矿热害已成为矿井新的灾害。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围岩温度提高,矿井热害问题越来越突出。1999年,70处大中型生产井工煤矿的采掘工作面最高气温超过《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其中26处超过30℃,最高达到37℃。&&&&& (3)煤矿数量多,大、中、小并存,差异大&&&&& 我国煤矿数量多,超过世界上其他主要采煤国家的煤矿总数。截止2002年底,全国共有各类煤矿26395处,国有重点和国有地方煤矿2704处,乡镇煤矿23691处。按矿井能力划分,大中型煤矿532处,占煤矿总数的2.01%,小型煤矿25863处,占97.99%。 我国煤矿的生产能力分散。根据1999年统计分析资料,全国煤矿平均每处生产能力5.85万t/a。其中,大中型煤矿总设计生产能力7.25亿t/a,占全国煤矿总设计生产能力的41.43%,平均每处109.66万t/a;中型煤矿342处,能力2.18亿t/a,占16.6%,平均每处63.7万t/a。这些数据充分反映出我国煤炭生产分散,生产集中度过低,大多数小煤矿安全生产技术与装备水平低下、抗灾能力差,给安全生产管理带来困难。&&&&& (4)煤矿机械化程度低,安全技术装备不足 2001年,原国有重点煤矿的采煤机械化程度75.43%,综采机械化程度59.42%,综掘机械化程度15.03%。而原国有地方煤矿和乡镇煤矿机械化程度普遍较低,全国平均采煤机械化水平还不到40%。&&&&& 2002年统计,原国有重点煤矿有35处高瓦斯突出矿井没有按《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配备瓦斯抽放装备,47处高瓦斯和突出矿井没有装备瓦斯监控系统,占高瓦斯突出矿井总数的17%。现有煤矿多数矿的监控系统装备不全,尚未实现网络化管理,部分设备功能落后。44处自然发火危险的矿井,尚未建立防灭火系统。66&处矿井尚未建立防尘供水系统,占矿井总数13%的煤矿需要更换防尘供水管路。不少的矿井没有安设防隔爆设施,既使配备了隔爆设施的矿井,设置的数量少,没有达到安全规程的要求。相当一部分原国有重点煤矿的甲烷传感器、便携式甲烷检测仪、光学甲烷检测仪、甲烷断电仪等必备的安全仪器仪表配备不足。有164处矿井50%以上的电气设备超期服役。数量众多的小煤矿安全装备水平更低,有的根本不具备防御灾害的能力,多数小煤矿仍旧沿用落后淘汰的电气设备,电气防爆性能差,失爆率高。&&&&& (5)煤矿从业人员结构复杂,综合素质差,管理落后 我国煤矿用人过多,农民轮换工等从业人员构成煤炭生产一线主体,整体文化水平低,素质差,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许多企业又不进行岗前安全培训,违章作业现象严重。许多小煤矿经营者没有基本的安全生产管理技术知识,不懂安全,不管安全,不顾安全。据2000年的调查,30万t以上大中型煤矿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62.67%,大专以上只占5.44%,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占0.3%。30万t以下小型煤矿中,中专以上职工平均每矿不到3人。另有资料表明,在现代化大型煤炭企业中,拥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数仅占职工总数的2.93%。2001年国有重点煤矿原煤生产人员效率为2.78t。&&&&& 目前,我国煤矿的安全管理主要是由管理人员凭主观意志和经验进行工作,管理技术和手段落后。这种管理模式,由于受管理人员的知识、经验和责任心的限制,很难适应矿井灾害事故的复杂多变条件,这也是煤矿灾害事故多发的原因之一。 3.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存在的重大问题&&&&& (1)煤矿重特大事故多 当前,全国安全生产形势总体上呈现稳定好转的态势,但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仍然十分严峻。煤矿是工矿企业中事故死亡人数最多的行业。2002年全国工矿企业共发生伤亡事故13960起,死亡14924人,其中煤矿企业共发生死亡事故4344起,死亡6995人,占工矿事故总数31.1%,死亡人数的46.9%。在煤矿事故当中,重特大事故多,并呈上升趋势。2002年全国共发生一次死亡30人以上的特别重大事故12起,煤矿占了9起,分别占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的75%和66.9%。据统计,乡镇煤矿死亡人数占全国煤矿死亡人数的64%以上,事故次数占全国煤矿事故起数的60%以上。2002年乡镇煤矿占全国煤矿死亡人数的72.5%。&&&&& 我国煤矿事故类型当中,瓦斯和顶板事故最为严重,在煤矿事故死亡人数中,瓦斯和顶板死亡人数占全国煤矿死亡人数的74%以上,事故次数也占全国煤矿事故次数的70%。2002年,全国共发生瓦斯事故743起,共死亡2407人,分别占全国煤矿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的17.1%和34.4%。一次死亡30人以上的特别重大事故中,由于瓦斯(瓦斯爆炸和煤与瓦斯突出)引起事故7起,死亡357人,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重特大事故次数和死亡人数的77.8%和85.6%。从事故起数统计,顶板事故是最严重的,顶板事故发生的频率较高,死亡总人数较多,2002年,全国共发生顶板事故2364起,共死亡2766人,分别占事故次数和死亡人数的50.71%和34.69%。&&&&& 由于煤矿事故多,死亡人数多,造成了我国煤矿的百万吨死亡率一直高居不下,与先进采煤国家的差距很大。1999年我国煤矿的百万吨死亡率为6.08,2000年为6,2001年为5.85,2002年为5,其中国有重点煤矿为1.25,国有地方煤矿为3.83,乡镇煤矿为12.1。国外先进采煤国家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非常低。2000年,南非煤矿的百万吨死亡率为0.13,印度为0.42,波兰为0.26,俄罗斯为0.46。2002年美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只有0.025。由此可见,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与国外先进采煤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解决我国煤矿的安全生产问题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 (2)职业危害严重 我国原国有重点煤矿现患尘肺病人数约17.5万人,而且每年还在增长,每年因尘肺死亡人。这些数字还不包括职业危害更严重的原国有地方煤矿和乡镇煤矿。煤矿的其它职业危害,如噪声、震动等也相当严重。&&&&& (3)重大事故隐患和重大危险源大量存在 由于煤矿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开采条件的多变性,而且存在着瓦斯、火灾、水灾等自然灾害,这些灾害往往可能存在于一个矿井,增加了矿井的不安全度。加上煤矿作业空间十分狭小,照明条件差,大量隐患存在于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和井下各个场所,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重大伤亡事故。因此,煤矿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苛刻的作业条件,形成了大量的危险源和事故隐患。&&&&& (4)安全技术和装备尚不能保障安全生产 由于对煤矿主要灾害的致因缺乏深入研究,使得采取的技术措施针对性、可靠性和配套性不强,只治标,难治本,还不能从根本上杜绝煤矿灾害的发生。如煤与瓦斯突出的机理研究仍停留在假说阶段,尚没有成熟的理论来指导煤与瓦斯突出防治技术的开发和研究,致使突出事故时有发生。随着煤矿向深部延伸,诸如延期突出、矿震、热害、高地应力等灾害更为严重,对这些灾害缺乏必要的研究,还不能找到完全有效的治理措施。&&&&& 煤矿安全装备是防治煤矿事故的重要手段,在防治灾害事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仍有许多装备存在适应性不强、可靠性差的问题。另外,面对新出现的灾害,缺乏必要的控制灾害的专用装备。煤矿安全的监测仪器仪表也存在着寿命短、精度低、稳定性差,满足不了安全的需求。设备短缺仍是煤矿存在的另一个突出问题。&&&&& (5)煤矿安全科技的投入严重不足&&&&& 安全科研投入对煤矿安全生产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国家对安全生产科技工作的直接投入不足,影响了煤矿安全科技的发展。由于煤炭工业部和国家煤炭工业局的撤销,行业性科技攻关和原煤炭基金随之取消,使得煤矿安全科技的投入明显下降。由于我国煤矿企业长期以来执行的是低价位运营,企业效益差,无力对安全科技进行投入。据1999的统计数据表明,全国大中型煤矿中只有191处有安全科研投入,仅占大中型煤矿的总数的36.77%,安全科研投入总计5878万元,平均每矿不足10万元。安全科技投入的严重不足,影响了对煤矿自然灾害防治技术的研究。&&&&& (6)安全监察技术手段缺乏 煤矿安全监察是一项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需要技术标准、技术法规、检测设备及仪表等技术装备的支持,以保证监察工作的科学、准确。煤矿灾害事故的勘测与分析,事故模拟验证、责任认定也都需要借助于强有力的技术装备手段。但是,目前还未针对煤矿安全监察所需的技术和装备进行研究与开发。比如在处理事故时缺少取证的技术分析手段;抢险救灾时,缺乏救灾通讯设备和快速救灾装备。因此,急需对监察急需的技术、仪表现装备进行开发研究。&&&&& (7)行业技术基础亟待加强 安全技术标准是指导、保障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也是煤矿安全监察的重要依据,现行的数百个煤矿安全技术标准急需修订以满足当前安全生产的要求。近年煤矿因采用的新生产工艺技术而出现的安全问题,也需要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技术标准。 煤矿安全产品质量直接关系到煤矿安全生产。安全标志的准入制度对确保进入煤矿的产品的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承担产品安全性能检验的各质检中心的检验装备存在着设备老化、测试技术水平降低等突出问题,急需更新和提高。&&&&& 4.煤矿安全生产的科技需求&&&&& (1)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建立适合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科技发展阶段的科技创新体系;整合社会资源,建立煤矿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平台,这是煤矿安全生产科技工作得以蓬勃发展的重要基础。&&&&& (2)加强煤矿安全的基础理论研究,摸清灾害的致灾机理、发生演化过程,如煤与瓦斯的突出机理、瓦斯与煤尘爆炸机理等。攻克主要灾害防灾抗灾和救灾的重大理论问题及重大技术难题。&&&&& (3)对煤矿安全生产的关键性应用技术进行攻关研究,为控制矿山重特大事故提供有效的技术;发展煤矿安全生产的高新技术产品,并促进其产业化。&&&&&& (4)培育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的市场机制,建立主要灾害治理的示范工程。&&&&& (5)加强煤矿安全技术基础性工作。健全和完善煤矿安全标准化体系,改善重大技术与装备研发的实验条件,提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的能力,为煤矿安全形势的全面好转提供技术基础。&&&&& (6)解决安全监察工作的技术难题。建立和健全完善的煤矿安全监察技术支撑体系,提高我国煤矿安全监察能力和水平。&&&&& (7)加强对生产技术进步所出现的新的技术难题进行攻关。&&&&& (8)加强煤矿安全科技的评估工作。 二、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目标&&&&& 1.煤矿安全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 为实现党的十六大所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发挥科技进步对安全与健康事业的促进作用,紧密结合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抓好“三件大事”,建设“六个支撑体系”,推进“五项创新”的工作思路,贯彻“科技兴安”的战略思想,与实施国家科技发展纲要相协调,促进煤矿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建立。&&&&& 2.煤矿安全科技发展的思路 整合全国煤矿安全科技资源,创立国家煤炭安全科技创新体系。在国家的支持下开展煤矿安全基础研究、科技攻关;在国家资金引导下以企业投入为主,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建立示范工程。为国家煤矿安全监察提供技术支撑,为煤矿企业改造升级、提高安全生产水平提供技术保障。&&&&& 3.煤矿安全科技发展的目标 以煤矿主要灾害为对象,提高煤矿防灾抗灾能力和煤矿安全监察水平为重点,扭转煤矿安全生产的严峻形势为目的,在煤矿安全基础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基础上,攻克30项关键技术,推广35项先进适用技术,建设5个灾害治理示范工程,煤矿安全技术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构建新形势下的煤矿安全科技创新和技术保障体系,建立国家和企业相结合的煤矿安全科技投入机制。为煤矿灾害治理长效机制的基本形成、煤矿事故的有效控制、职业危害显著降低、煤矿安全生产保障能力的全面提高提供技术支持和科技保证。 三、重点任务&&&&& 1.基础理论研究 煤矿安全科技的基础理论研究是灾害防治工作的源泉和根本。开展基础理论研究,揭示煤矿事故的致因和灾害发生机理,摸清事故发生发展及演化过程,探索灾害预测预报的敏感性指标或参数,寻找防止事故发生的途径和方法。以煤矿事故因素――瓦斯、火害、水灾、顶板和机电等为重点研究对象,开展15项基础理论的研究。&&&&& (1)瓦斯、煤尘爆炸机理及传播规律&&&&& (2)承压瓦斯在孔隙介质、松散介质中的渗流特性&&&&& (3)煤与瓦斯延期突出及预测的基础研究&&&&& (4)煤自然发火热物理特性及火源点探测基础理论的研究&&&&& (5)矿井通风系统安全可靠性评价和优化设计理论基础的研究&&&&& (6)突出煤层高产高效开采的安全基础理论研究&&&&& (7)突出煤层放顶煤开采与突出危险性之间的关系&&&&& (8)深部开采条件下冲击地压防治技术研究&&&&& (9)矿井顶板灾害发生机理及其控制技术研究&&&&& (10)矿用隔爆箱体防爆性能的评价方法和专家系统&&&&& (11)新的采矿方式和采矿环境下,煤矿水害突发机理、条件及关键控制因素的研究&&&&& (12)煤矿呼吸性粉尘和悬浮颗粒物的扩散特性&&&&& (13)煤炭中硅酸盐粉尘的产生和稀土元素特性&&&&& (14)煤矿安全经济理论研究&&&&& (15)建立煤矿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理论研究 2.重点科技攻关研究&&&&& 针对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共性、关键性和前瞻性的技术问题,加强科技攻关,提高对煤矿主要灾害的识别能力、监测预警能力、防治与控制能力;提高矿井的防灾抗灾水平、事故的抢险救灾水平、安全生产管理的科技水平、事故的鉴定分析水平等。以危险源辨识、监测预警、灾害防治、应急救援、事故分析处理、科学管理等6方面为主线,开展30项重点科技攻关。 煤矿重大危险源辨识&&&&& 以煤矿作业活动场所、巷道峒室及采矿影响范围内的自然灾害因素、机电设备为对象,对可能存在的危险点、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危险性分析,对事故隐患进行诊断、鉴别和分级。&&&&& (1)煤矿重大灾害危险源辨识、评估及分级标准的研究煤矿灾害的监测预警&&&&& 灾害的监测和预警是防治事故发生的关键,加强对煤矿瓦斯煤尘爆炸的监测预警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的煤矿安全工作的重点,监测监控、预测预报和预警是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的前提和保障。&&&&& (2)瓦斯煤尘爆炸动态监测、预警技术&&&&& (3)煤矿突发性动力灾害(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矿震等)的预测技术&&&&& (4)煤矿采掘工作面、采空区自然火灾连续监测与控制技术&&&&& (5)煤矿主要灾害的预警技术的研究&&&&& (6)呼吸性粉尘浓度和沉积煤尘强度监测传感器的研究 灾害事故的防治&&&&& 根据煤矿灾害存在和发生的条件,有针对性地采取必要和准确的技术措施消除事故隐患,但现有的技术手段还不能满足防灾抗灾的迫切要求,还需要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科技攻关。&&&&&& (7)瓦斯灾害易发区判识系统和防爆脉冲雷达的研究&&&&& (8)低透气性高瓦斯松软煤层瓦斯抽放成套技术&&&&& (9)高瓦斯煤层强化抽排技术及规模开发利用技术&&&&& (10)区域性煤与瓦斯突出预测及控制技术&&&&& (11)电磁辐射法预测冲击地压等动力灾害的研究&&&&& (12)井下隐蔽火源的探测技术&&&&& (13)防治井下自燃和外因火灾的新材料、抑制剂和新工艺的研究&&&&& (14)瓦斯煤尘爆炸自动抑爆技术的研究&&&&& (15)综采工作面实时跟踪降尘成套技术的研究&&&&& (16)原位动态地质及诱发水害相关信息的适时监测、快速处理与灾害预报技术与装备&&&&& (17)非拆卸式安全矿灯的研发&&&&& (18)防范和控制灾害性突水事故的导水通道高效精细探查技术&&&&& (19)采区高压安全供电集中控制技术与装备的研究 重大事故的应急救援与分析处理&&&&& 我国煤矿主要是井工开采,一旦发生诸如瓦斯爆炸、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突水等重特大事故,先进的救灾技术和装备是挽救生命、减少人民财产损失的保障。当前,井下无线救灾通讯、井下人员的跟踪管理、遇难人员定位等技术装备是急需开展攻关研究并产业化的。事故的分析处理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对灾害发生的过程的智能仿真,勘察和技术分析都必须借助于必要的技术手段。&&&&& (20)煤矿重大灾害事故的应急预案及救灾辅助决策系统&&&&& (21)煤矿重大灾害的救灾技术与装备的研究开发&&&&& (22)煤矿主要灾害的智能诊断和仿真模拟技术研究 煤矿安全管理科学技术&&&&& 传统的煤矿安全管理依靠管理人员的主观意志和经验来进行的。这种管理模式无法适应现代化矿井管理工作的需求。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矿山灾害事故数据库、知识库和专家系统,提高煤炭企业的管理水平。&&&&& (23)我国煤矿防灾抗灾的地理信息网络(GIS)&&&&& (24)以矿井通风和预防瓦斯灾害为主线的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研究&&&&& (25)重大灾害现场勘察技术研究&&&&& (26)建立矿山灾害事故动态数据库、知识库和专家系统&&&&& (27)矿井安全生产评价方法与动态评价系统以及评价的方法和标准 煤矿安全监察工作的技术保障&&&&& 煤矿安全监察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技术法规和标准的制定、煤矿安全装备的监督检验、事故的责任认定等都必须强化技术的作用。&&&&& (28)为制订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标准体系所进行的基础研究&&&&& (29)重大灾害事故的抢险救灾及其鉴定技术与装备&&&&& (30)煤矿事故预防、工伤保险与安全监察机制的研究&&&&& 3.重点推广项目&&&&& 我国煤矿大、中、小并存,技术装备水平参差不齐。近年来煤矿安全科技经国家科技攻关、国家&&&& 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等科技计划的支持下取得了一批先进、适用的技术成果。为了认真贯彻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提出的“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的十二字方针,推进安全生产工作。本着推广先进、成熟、适用的科研成果,及时淘汰技术落后、安全生产程度低的技术与装备的精神,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遴选出了7类35项煤矿安全技术与装备重点推广,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煤矿防治灾害事故的能力。&&&&& 矿井通风技术&&&&& 推广通风系统优化技术,提高矿井通风系统的可靠性和抗灾能力;推广高效节能的通风设备,提高矿井和掘进工作面的风量供给,以及处理瓦斯积聚的能力。&&&&& (1)高效节能小矿井主要通风机&&&&& (2)高效低噪声对旋局部通风机&&&&& (3)局部瓦斯积聚处理技术与装备&&&&& (4)矿井通风参数测定技术与装备&&&&& (5)通风系统优化技术 瓦斯抽放与防止瓦斯煤尘爆炸技术&&&&& 推广“九五”以来科技攻关的系列成果,提高低透气性煤层、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煤层的瓦斯抽放率,使矿井的瓦斯抽放率和抽放量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推广自动抑爆装置,为采掘工作面大型装备提供安全保障技术和小煤矿防止瓦斯爆炸及传播爆炸技术,提升小煤矿的安全保障能力。&&&&& (6)突出煤层定向长钻孔预抽本煤层瓦斯技术与装备&&&&& (7)定向水平长钻孔抽放瓦斯工艺技术与装备&&&&& (8)采空区瓦斯自动抽放技术与装置&&&&& (9)本煤层长钻孔超前预抽瓦斯技术&&&&& (10)煤矿瓦斯抽放管道多参数监控系统及安全保护装置&&&&& (11)移动抽放泵站&&&&& (12)瓦斯、风、电闭锁装置&&&&& (13)爆炸危险性监控和自动抑爆技术与装备 煤与瓦斯突出防治技术&&&&& 推广区域煤与瓦斯突出预测技术和日常预测技术,降低防突成本,提高突出矿井生产效率。推广电磁辐射法,无线电波透视法等探测突出构造新技术,提高突出预测的准确性、推广严重突出矿井综合防突技术,减小突出灾害次数,保障安全生产。&&&&& (14)煤与瓦斯突出区域预测技术&&&&& (15)煤与瓦斯突出预测敏感指标及临界值确定技术&&&&& (16)长钻孔控制爆破防止突出技术&&&&& (17)机掘、机采工作面防突措施及配套装备&&&&& (18)煤与瓦斯突出监测技术与装备&&&&& (19)突出危险预报仪等便携预测仪器&&&&& (20)煤与瓦斯突出综合预测技术与装备 安全监测监控技术 推广总线式实时监控制技术,促进信息化技术在煤矿安全监测监控中的应用,提高监测监控技术水平,为安全管理和安全监察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21)全矿井综合监控系统&&&&& (22)乡镇小煤矿安全监测系统&&&&& (23)各类便携式安全测定仪 煤矿火灾防治技术&&&&& 推广内因火灾和外因火灾监控技术、监控采空区等火灾易发场所的火灾隐患,减小矿井火灾发生的次数和频率,提高矿井安全生产水平。&&&&& (24)自然火灾束管监测系统&&&&& (25)胶带输送机监控技术&&&&& (26)井下移动式制氮装置及氮气防灭火技术&&&&& (27)三相固态泡沫防灭火新材料&&&&& (28)自然火灾的综合防灭火技术与装备 煤矿粉尘防治技术&&&&& 推广以降低呼吸性粉尘产生量为中心的防尘技术,改善作业环境,保护工人健康&&&&& (29)呼吸性粉尘采样器&&&&& (30)通风除尘技术&&&&& (31)高压喷雾技术&&&&& (32)煤层注水技术与装备 应急救援技术&&&&& 推广一批新技术,提高对危险场院所作业人员的保护和救灾人员自我保护能力和救灾能力。煤为事故勘查提供技术手段,实现科学取证。 (33)氧呼吸器&&&&& (34)防爆摄录系统&&&&& (35)救灾无线通信系统&&&&& 4.示范工程&&&&& 目前我国在防治瓦斯煤尘爆炸、内外因火灾、水害和围岩破坏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并逐步形成了我国煤矿灾害治理的成套技术。针对我国煤矿主要灾害的特点和主要灾害类型,采用既有关键技术突破又有系统集成的成套技术与装备,通过建立5个示范工程,每项示范工程在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矿井或矿区应用。&&&&& (1)煤矿瓦斯高效抽放技术示范工程&&&&& (2)煤与瓦斯突出综合防治技术示范工程&&&&& (3)瓦斯监测监控技术示范工程&&&&& (4)煤矿自燃火灾综合治理技术示范工程&&&&& (5)水害防治示范工程 四、保障条件和措施&&&&& 1.搭建煤矿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平台,建设煤矿安全科技创新体系 安全科技创新是实现煤矿生产安全状况不断好转的原动力。搭建良好的科技创新平台,不断挖掘和提高煤矿安全生产科技的原始创新力,促进煤矿安全科技工作蓬勃发展。煤矿安全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坚持面向煤矿安全生产、坚持煤矿安全监察,整合我国的煤矿安全科技资源,构建技术研发、技术服务和推广、技术标准和法规、技术与产品监督检验的科技平台。&&&&& 建设我国完善的煤矿安全科技创新的体系,促进科技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配置与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和有效利用。在这个体系中既能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又能根据国家战略和煤炭安全科技发展的迫切要求有效地动员和组织创新资源;既能够激发各创新行为主体自身活力,又能够实现系统各部分有效整合的煤矿安全创新体系。形成我国煤矿安全科技基础研究、应用技术开发,装备研制和成果推广及示范的科研体系和队伍。以市场为导向和重点,深化研究机构的改革,建立科研内部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良好机制。建立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三层科研机构网,确立煤矿安全科技的骨干研究机构,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投入和组织的主体。建立与煤矿安全科技发展相适应的科技评价体系。减少和简化科研项目评估程序,完善评估的监督机制。&&&&& 2.创建煤矿安全科技发展良好的政策环境 煤矿安全是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煤矿灾害的治理由于灾害因素多、治理难度大,因此尤其需要有良好的政策来支持和促进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煤矿安全科技发展的政策支持主要就是要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技发展和煤矿安全生产现状完全适应的体制和政策的保障体系,建立煤矿安全科技发展良好的政策环境、体制环境和外部条件。煤矿安全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由于煤矿安全工作的特殊性,国家应给与足够的重视,把煤矿安全科技发展作为安全科技的重点来对待,把煤矿安全科技工作作为煤炭工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来对待。在条件成熟时,应制定独立的煤矿安全科技发展计划。&&&&& 3.拓展资金筹集渠道,增加煤矿安全科技投入 煤矿安全科技发展属于社会公益事业的范畴,煤矿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的复杂性给煤矿灾害治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技术难题,加强煤矿安全科技工作是改善煤矿安全生产状况的重要保证。资金投入是保证安全科技发展的最重要的措施,国家应当重视并加强对煤矿安全科技的投入,并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一方面,国家应设立稳定的煤矿安全科技投入渠道;另一方面,企业要增加对安全生产的投入,吨煤提取1元作为煤矿安全科技的科发基金,专款专用,并由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指导资金的投向。&&&&& 4.加强煤矿安全科技发展支撑体系的建设,创造良好的运行机制&&&&& 煤矿安全科技发展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事情。煤矿安全科技的体系建设应由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统一进行规划、建设和实施管理。 煤矿安全科技发展的各项工作由煤矿安全监察局的归口部门进行管理:进行煤矿安全的科技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制订,管理煤矿安全科技基金项目的立项、审批、管理和鉴定验收,组织学术交流和成果推广会议,煤矿安全科技普及、教育培训等。 加大对高校的基础理论研究的科技投入;重点支持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进行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等工作;促进煤炭企业进行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广和技术革新。形成三层科技发展创新工作机制。 完善煤矿安全产品检测检验体系。以安全检测检验机构为主休,加强安全检测检验技术的研究和检测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检测检验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 健全和完善煤矿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完善煤矿安全量值传递体系。以技术标准促进煤矿安全生产科技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的升级,加强技术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实施标准战略,跟踪国际标准现状并逐步与国际接轨。&&&&& 5.注重人才培养,实施人才战略&&&&& 建立和完善与煤矿安全科技发展相适应的人才教育与培养体系,加强对安全科技人员特别是高级专业人才的锻炼、培养和使用,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在人才培养中的骨干作用,并创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树立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用人环境。在稳定科研队伍的基础上,加强对优秀安全科技人才的支持,注重科技人员的知识更新,全面提高人才素质。&&&&& 6.建立有利于煤矿安全科技发展的文化环境&&&&& 广泛宣传和贯彻“科技兴安”战略思想,加强宣传教育的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媒体,传播灾区煤矿安全生产科技知识,推广应用科学技术。加强安全科技文化的建设,出版安全科技的论著、专著和科普读物,制作发行有关的音像制品,营造良好的科技发展环境,真正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社会监督支持”的安全生产工作新格局。&&&&& 7.建立符合煤矿安全科技发展特征的激励机制 煤矿安全生产科技发展是社会公益性事业,科技的作用主要为社会效益。同时,鼓励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在市场中实现其价值和取得相应的回报。鼓励原始创新,对获得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的科技人员进行奖励。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建议设立煤矿安全科技奖励基金。&&&&& 8.加强学术研讨,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煤矿安全科学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生产企业和政府管理部门等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开展多种形式学术交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与国际组织、世界各国及民间的科技合作关系,不断扩展新的合作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地推进国际安全生产科技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全球性、区域性、科学研究合作项目。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 二OO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工控产品体验中心活动
工控网客服热线:9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应用市场推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