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兵黄帝内经讲座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可信度有多少

相关资源推荐
作者其它资源推荐
【doc】从《黄帝内经》的角度看灵性的实相的用户评论
12345678910从文化角度看传承《黄帝内经》的重要性
我的图书馆
从文化角度看传承《黄帝内经》的重要性
从文化角度看传承的重要性
张其成(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我想讲三个问题,一个是的学术定位;一个是《黄帝内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关系;另外再讲一下《黄帝内经》的现实意义。
《黄帝内经》到底是本什么样的书?由广州电视台拍摄的60集大型纪录片《黄帝内经》中,各位专家的说法很多:焦树德先生说是一本养生的书;有人说是医学著作;还有人提出来是一部人文学著作,因为它包罗万象,里面有医学的、伦理学的、哲学的、天文学的、地理学的、心理学等等的内容。那么究竟怎么定位这本书呢?首先,它当然是一本包罗万象的书。现在要用科学的角度来看问题,我下一个不太恰当的定义,它可能是一部人文科学和生命科学相结合的书,或者说它是一部具有人文科学特色的医学著作,它创造了一个以人文科学为特征的医学体系。这个体系与西医是不同的,西医是以自然科学为特征的医学体系。《黄帝内经》里面讲到了藏象、经络,体现在哪些篇目呢?主要有、、、,还有、《皮部论》等等,这些是讲中医的生理的。《内经》还讲到疾病的病因、病机、病证,如《风论》、《痹论》、《咳论》、《痿论》、《疟论》、《厥论》等等。讲诊断治疗的篇目也有很多,如《素问》里就有《脉要精微论》、《三部九候论》、《诊要经终论》、《刺热论》、《刺齐论》、《刺禁论》等等。因此它无疑是一部医学著作,是中国传统生命科学的著作。
第一、《黄帝内经》是人文的,而不是纯自然的。它是以人为核心,讲的都是人,而不是物质。它具有一种强烈的人文关怀,具有人文性。
第二、《黄帝内经》讲人的生命都是有差异的,而不是普遍的。比如说,它强调的是“辨证论治”,注重人的特异性、特殊性。它还非常强调人的体质,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所指。实际上,人还不止二十五种体质,还可以再扩展。《黄帝内经》就强调人的个体性,或者叫特殊性。
第三、《黄帝内经》讲人的生命是整体的,不可分割的。人和自然不能分割,人自身各脏象之间也是不能分割的。比如说《生气通天论》、《四气调神大论》、《阴阳应象大论》等等篇章,都是强调人与天的不可分割性,整体性。
第四、《黄帝内经》认为人的生命是可以感知、感受的,可以给它定性的。但是人的生命不是通过现在试验室里面试验分析的,不是可以用数学描述的,不是定量的。这可以称为直观性或模糊性。
第五、《黄帝内经》认为人是生动的、鲜活的,不是冰冷的。也就是说,它不太重视尸体解剖。《黄帝内经》以前是讲解剖的,雷公学派就强调解剖。比如在《灵枢?经水篇》就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后来《黄帝内经》却不讲解剖了,这是一个转变。这一点可称为动态性。
所以《黄帝内经》所建构的这门中医科学,是一种具有人文科学色彩的医学体系。人文科学不是社会科学,也不是自然科学。它具有主体性、独特性、个体性。《黄帝内经》以先秦人文哲学为基础,不仅将先秦人文哲学作为建构医学体系的指导,同时还把哲学的概念范畴直接运用于医学。我坚持认为只有明确了《黄帝内经》这种人文科学的医学著作的学术定位,才可以认清中医体系与西医体系的差别,传统中医是以人文科学为基础的医学体系,现代西医是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医学体系。
第二个问题,简单地介绍一下《黄帝内经》的文化渊源。我认为《黄帝内经》成书时间是在汉武帝以后,但不排除它的一些篇章是在战国时期形成的,但最后出版的时间应该是在汉武帝以后。由此它必然受到汉武帝之前的先秦哲学思想的影响,诸子百家对《黄帝内经》都有影响,但主要是儒家和道家。先看儒家,《周易》、《尚书》可以看成主要是儒家的著作(当然也有一些道家的思想)。《周易》里面的“阴阳”哲学,《尚书》里面的“五行”学说,还有《论语》里讲的“两端”、“中和”、“和为贵”、《孟子》、《中庸》的“阴阳五行”构成论、“中庸”方法论,对《黄帝内经》都有直接的影响。现存《孟子》、《中庸》里面虽然没有“阴阳五行”的记载,但是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五行篇》,学者经研究认为就是思孟学派的著作,思孟学派的五行是:仁义礼智圣(信)。阴阳家的代表人物邹衍也可以看成是儒家。儒家思孟学派、邹衍阴阳五行派的“阴阳五行”学说对《内经》理论体系的建立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道家对《黄帝内经》的影响就更大了。比如王冰编的《黄帝内经》中的第一篇“上古天真论”中非常强调上古真人,这是道家的一种理想人格。还有为什么《黄帝内经》托名“黄帝”?这可能是受西汉初年黄老学派的影响。黄老也属于道家。《内经》重“道”,讲“阴阳之道”、“天地之道”、“升降之道”、“医之道”、“养生之道”、“养长之道”,这是受到《老子》万物源于“道”思想的影响。此外老子、庄子的“清静无为”、“道法自然”、“聚气养气”、“求生之厚,长生久视”等思想,更是直接影响了《黄帝内经》的养生、预防、医疗等博大体系的形成。
最后一个问题,讲一下《黄帝内经》的文化地位与现实意义。从文化意义上来说,中国传统文化说有儒家、道家,这个中间差一个医家。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从阴阳角度来看,儒家是崇阳抑阴,道家是崇阴抑阳,医家是既崇阴又崇阳,既不抑阴也不抑阳。《易传》说:“一阴一阳之为道”,《黄帝内经》说“一阴一阳谓之道”,强调了阴阳的不偏不倚。如果偏阴偏阳,那就是病态,中医的目的就是调整阴阳,达到“平”“和”的状态,到了“和”的状态,病就治好了。医家是阴阳的和合派,可以看成是《周易》阴阳和合思想的最完美的继承者,它对中国历史上的君主治理国家可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历史上的开明的君王都强调阴阳的和合。以至后来明朝的皇宫--紫禁城的太和殿、保和殿、中和殿,其取名就是出自《周易》的《乾卦?彖传》“保和太和,乃利贞”。“和”是一种调和的状态,“和”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价值趋向。
《黄帝内经》在医学上的意义就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有别于西医的医疗思想、医疗方法,即非对抗性治疗的思想,和合的思想,以调和为主的治疗方法。《黄帝内经》在科学上的意义是建立了另外一种科学形态。科学也应该是多元的,科学绝对不仅仅是17世纪牛顿力学以后的现代科学这种形态。现代科学有三个特征:一是逻辑推理,二是数学描述,三是实验验证。它有一个物质实体和形态。而《黄帝内经》提供了以整体论、模型论、过程论等等为特征的科学形态。它具有人文科学的性质,强调个体性、特殊性,它不提供一种公理。西方科学是唯物论的,是建立在物的层面上的。陆广莘教授刚才提到了“唯实论”,陈立夫先生提出“唯生论”。实际上中国的哲学不能用西方哲学唯物、唯心的模子来套用,中国哲学是物心合一的,是生生不息的,不是物的哲学,而是人的哲学,是生命哲学。中医就是以这么一种哲学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在这么一种哲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科学当然不可能等同于西方在唯物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科学。长期的实践证明,中医学这种科学形态对解决人的生命问题是有用的、有效的。
《黄帝内经》所建立起来的中医学在现代社会如何发展?这的确是一个战略问题,是一个关系到中医学生死存亡的问题。面临现代化的挑战,现在提出了“中医现代化”的口号,我并不反对中医的现代化,问题的关键是怎样现代化?现在绝大多数人认为中医现代化就是要中医现代科学化,这是本人不敢苟同的。我曾经在1999年发表了一篇《中医现代化悖论》的文章,我想说明的是这样一个悖论:中医能够实现不改变自己非现代科学特色的现代科学化吗?毫无疑问中医不是现代科学的,其理论内涵、思维方式、学科特色都不同于现代自然科学,所以中医的现代科学化就必然要把中医的理论内涵、思维方式,把中医的特色都抛弃掉,试想这种“现代科学化”的结果,中医还存在吗?因此我给出了一个等式:中医现代科学化=中医西医化=中医毁灭化。因为在目前的医学领域,代表现代科学的学科就是现代西医,所谓中医现代科学化实际上就是中医的西医化。这在我看来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西医已经按照现代科学的模式在飞速发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们只需要拿来为我所用,而不必要把自己变成他的样子。
再看目前的中医现代研究,很多人都是努力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寻找或证明在中医理论中、在《黄帝内经》里有很多观点和西医是一致的、相同的,以说明西医有的内容,我们中医也有,由此证明我们中医是科学的。这种研究的结果导致了西医的讥笑,因为在他们看来我们中医里那些和西医相同的内容,是西医里最粗浅的东西,如一些解剖常识等。如果从这方面去比较,就是用我们的短处比人家的长处,这是没有意义的。解剖可以说是最初级的,《黄帝内经》以前中国是讲解剖的,而到《黄帝内经》却不讲解剖了,可能这正是《内经》的伟大之处,因为它不是从物质层面,而是从信息层面来看待人的生命;不是用对抗性手段,而是用调节、调和的手段来处理生命问题。我认为中医应该对自己有信心,而且一定要以实践为评价标准,而不是以符合不符合现代科学为评价标准,要唯实,检验中医是否科学的标准不是西医,也不是现代科学,而是实践,只要有效、有用就是科学的。这次抗击sars过程中,中医就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它的科学性。总之,《黄帝内经》作为中医药文化的源头,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应做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传承下去。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就是四个字“顺其自然”。天地自然永远是从春到夏,从秋到冬,这是一个固定的顺序。人体也应该按照这个顺序去生长、生发、收敛、收藏,这样你的身体才是健康的。这是《黄帝内经》告诉我们的一个很原则的问题——顺其自然。《黄帝内经》是唯一一本以圣王命名的书,首先它传达给我们一个信息,生命之学是帝王之业,是大功德,大慈悲。在古代,人们是非常讲究养生之道的,而现在我们是把身体当作可以不断去消耗和损害的东西。在古代是养它,很认真、很爱惜的对待自己的身体,而现在的人对身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非常的不爱惜,真正好的理论是很难听到的,所以要学懂《黄帝内经》是非常不容易的。圣王为什么重视医学和生命学方面的书?实际上所谓圣王就是顺从自己本性的人,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生发、生长、收敛、收藏的这种人。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圣王通常是能够掌控自己的人,不仅能够掌控自己的身体,还可以掌控自己的欲望的人。要想真正做一代圣王,不仅要掌控自己的欲望,同时对自己的身体要有一个非常深刻的认知。可以看一下曲黎敏讲的黄帝内经。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水是一种惊人的存在_论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水是一种惊人的存在
||暂无简介
中国最大最早的专业内容网站|
总评分0.0|
该文档仅有一页,您已阅读完毕,如需下载请购买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从养生实践的角度谈谈《黄帝内经》的学术思想
已有 558 次阅读
|系统分类:
《黄帝内经》是学习中医理论的一个门径。我认为即便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如果不全面学习《黄帝内经》,学习效果是大打折扣的。因为《黄帝内经》是中医的源头,而后才有中医的各个支流。学习如果不知道来龙去脉,理解必然不深刻。学习如果缺乏批判精神,则我们只能抱残守缺,躺在老祖宗的功劳簿上睡觉。下面我主要想从自身的养生实践来谈谈《黄帝内经》的学术思想,有些条文我按照自己的理解,做了必要的修改。1.阴阳的概念及规律:▲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阳气者,若天用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2.情志内伤:▲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百病生于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3.治未病的思想:▲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4.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包括劳力、劳心、劳房):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5.道家思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宇,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6.四气调神的养生之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7.心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8.五脏与六腑的功能特点:▲心、肝、脾、肺、肾,此五者,地气之所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五脏。▲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此六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六腑,此不能久留,疏泄者也。▲粕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9.重视脾胃的思想: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掌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10.正气不足在发病过程中的主导作用: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猝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11.水肿的治法:活血化瘀,微动四肢,温衣,发汗,利小便,精以时行,五阳已布,疏涤五脏。12.因势利导的治疗法则: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泻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消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剽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位。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13.正治与反治的治疗原则:▲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14.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疗原则:▲治病求本: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先小大不利而后生病者治其本。▲标急则先治标: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大小不利治其标。▲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待修改补充!)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陈明亮科学网博客。链接地址:
上一篇: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1
评论 ( 个评论)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热门博文导读
Powered by
Copyright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黄帝内经原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