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RTK在铁路定测中的rtk测量精度是多少

GPS-RTK技术在铁路定测中的应用;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经济的迅速发展;本文详细的介绍了GPS在铁路定测应用的过程、工作;关键字:RTK;铁路;定测;应用;Abstract:Thispaperdescri;中图分类号:F530.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引言;Rtk技术又称载波相位差分技术,是实时处理两个测;本文以铁路定测项目为例,深入R
GPS-RTK技术在铁路定测中的应用
摘要: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经济的迅速发展,交通运输的经营管理和铁路建设工程将是一个重要问题。过去,铁路建设的测量任务主要靠经纬仪、全站仪等来完成,随着GPS技术发展,GPS在铁路建设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本文详细的介绍了GPS在铁路定测应用的过程、工作方法及精度要求,阐述了RTK技术的高精度和可靠性,并通过作业分析,总结了RTK技术在铁路定测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字:RTK;铁路;定测;应用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GPS application process, working methods and accuracy requirements in railway location survey, described the accuracy and reliability of RTK technology, and through job analysis, summed up the value of RTK technology in the railway location survey.Key words: RTK;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F530.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12)
Rtk技术又称载波相位差分技术,是实时处理两个测站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差分方法,是以空间大地坐标(WGS-84)为实时观测数据源,利用实时数据处理技术和数据传输技术,在RTK的作业模式下通过数据链在系统内组成差分观测值,实时处理流动站观测值及由基准站发射电台传送给流动站的指定坐标系统下的高精度定位结果的一个测绘系统。RTK系统的组成:基准站、流动站、观测手簿等三部分组成。
本文以铁路定测项目为例,深入RTK在中线测量、断面测量中是如何展开工作,以及达到的精度标准、误差影响进行分析,他对进一步加强RTK在铁路定测中的应用具有很大的意义。随着GPS RTK技术的广泛应用,参与大量工程的施工建设,足以证明RTK测量技术精度较高,能达到厘米级别的精度,他是GPS应用伴随着科技的进步而出现的里程碑式测绘技术,在铁路定测中能够为中线放样测量、纵横断面测量以及桥涵、隧道等测量任务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也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1 RTK在铁路定测中的应用分析
2009年某项目铁路专用线进行定测。该专用线全长15.2公里,测区地势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外语学习资料、应用写作文书、中学教育、各类资格考试、专业论文、37GPS-RTK技术在铁路定测中的应用等内容。 
 GPS-RTK 技术在铁路中线放样中的应用 RTK 定位技术是以载波相位观测值为根据的...1.RTK 在铁路定测中的作业模式 1.1 选择作业时段 铁路沿线地物地貌复杂多变...  在铁路勘测中对实时动态定位技术 的应用则更为广泛。 2. 铁路定测中 GPS-RTK 的作业模式 2.1 在测区中建立平面控制网 铁路定测在铁路的勘察设计阶段是一项...  新建铁路 眉山金象化工专用线 定测技术要求 中铁二 院工 程 集团有 限责 任...表格格式见 《新建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附录 B 1、记录本类: (1)GPS 观测...  随着 RTK 技术的不断完善, 技术被应用在铁路测量的初测和定测阶段。 GPS 初测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图上选定的线路布设初测导线和水准点, 并施测 1: 2000 带状...  2.3 测量内业工作测量 工作包括将铁路的起点位,方向要素及曲率等参数输入程序,...3 .GPS―RTK 工程应用实例 黄延项目,需进行沿线定测,该工程新建 TF 线全长...  GPS-RTK 在输电线路定测中的应用 摘要通过 RTK 技术在输电线路定测中的应用, 探讨 RTK 作业的精度影响因 素,并说明 RTK 技术在高压输电线路定测中的优越性...  RTK 技术在道路定测中应用的研究姚连璧 朱照宏 RTK 是 GPS 应用中的最新技术,...线性带状工程(如铁路、公路)在纵向有时可达到几百公里,在横向上却一般 只有几...  GPS-RTK 技术在铁路地质钻孔放线测量中的应用 摘要:RTK 技术的出现,使得野外实时测量精度达厘米级,它具有实时性 好,精度高,速度快等优点,是常规测量所无法比拟的...  国产GPS-RTK 技术在公路线路定测中的应用 摘要 本文阐述了 GPS-RTK 技术在公路线路定测中的应用,明确指出国产 GPS-RTK 接收机的广阔前景。 关键词 GPSRTK 精度...,内容来自筑龙网相关的培训课程、论坛帖子、行业资讯等。筑龙网为国内最权威最专业的建筑工程学习。交流平台,超过1000万设计师、工程师和造价师在筑龙网交流、学习更多相关资料请访问日更新500篇的!(发布于:日)
此时有人在和您一起浏览筑龙优搜库
填写您的问题
筑龙网以1040万会员的建筑社区为基础,为建筑师、工程师及相关人员提供建筑行业资讯、技术资料下载、招聘求职、技能培训、建材查询等服务,同时也是建筑人展示自我,增加业务合作与交流的平台
曲线定测相关专题推荐GPS连续参考站系统(CORS)在铁路定测中的应用研究--《铁道勘察》2015年01期
GPS连续参考站系统(CORS)在铁路定测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CORS-RTK作为一项成熟技术在铁路初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铁路定测中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对CORS-RTK技术在铁路定测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和试验,并在铁路定测项目中与传统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无论是采用CORS基站法还是采用CORS-RTK法,其测量精度均可达到平面高程±5 cm以内,满足定测要求;采用CORS-RTK开展定测工作时,需联测CPⅠ控制点,其联测密度为10~15 km。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P228.4;U212.2【正文快照】:
ZHANG Yun-hua1概述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Continuous Operating Refer-ence Station,简称CORS系统)是由一个或若干个固定的、连续运行的GPS卫星参考站,利用现代计算机、数据通信和互联网(LAN和WAN)技术组成的网络,实时地向不同类型、不同需求、不同层次的用户自动提供经过检验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中新;朱丽强;;[J];测绘科学;2011年01期
刘德胜;甄鑫强;郭英起;;[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0年02期
刘喜;;[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1年04期
黄育华;倪宏宇;;[J];地理空间信息;2008年01期
金国清;;[J];铁道勘察;2009年05期
贺俊伟;李春华;刘俊;邓芳;;[J];铁道勘察;2011年05期
唐卫明;楼益栋;刘晖;陈日高;杨秋;;[J];通信学报;2006年08期
熊伟;吴迪军;;[J];铁道勘察;2013年03期
刘经南,刘晖;[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3年03期
姜卫平;袁鹏;田挚;肖玉钢;;[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4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章皖秋;赵柱国;张加龙;;[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8期
蔡建德;;[J];北京测绘;2007年04期
李军国;翁丰惠;刘松林;;[J];北京测绘;2009年01期
朱建伟;;[J];北京测绘;2009年03期
朱建伟;;[J];北京测绘;2010年02期
朱建伟;;[J];北京测绘;2010年03期
胡昌华;陈志扬;郑炎兵;;[J];北京测绘;2011年01期
张留见;白文斌;方向平;;[J];北京测绘;2011年02期
朱小玉;赵丽;王延国;孙善一;;[J];北京测绘;2011年04期
王智超;伊晓东;刘兆民;;[J];北京测绘;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邓琳;李广侠;田世伟;刘良凯;刘洪;;[A];第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电子文集[C];2011年
郭思彤;刘晖;向锋;;[A];第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电子文集[C];2011年
孟灵飞;王佩贤;韩永亮;;[A];第三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电子文集——S07北斗/GNSS用户终端技术[C];2012年
马洪滨;宋金龙;尤聿坤;万小军;凌爽;;[A];第二届“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论文精选[C];2010年
周立;谢宏全;史建青;;[A];第二届“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论文精选[C];2010年
晏红波;黄腾;;[A];现代空间定位技术应用研讨交流会论文集(第5卷 第3集)[C];2007年
周立;史建青;蒋廷巨;孔令杰;;[A];现代空间定位技术应用研讨交流会论文集(第5卷 第3集)[C];2007年
祁芳;;[A];现代空间定位技术应用研讨交流会论文集(第5卷 第3集)[C];2007年
唐长增;曾教胜;张兢;李毅;;[A];中国测绘学会九届四次理事会暨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徐永书;张黎;夏定辉;;[A];重庆市测绘学会第三届优秀论文评选获奖论文暨年度学术交流会论文选编[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春华;[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李昌贵;[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李健;[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刘晖;[D];武汉大学;2005年
周乐韬;[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李成钢;[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邹璇;[D];武汉大学;2010年
沈飞;[D];武汉大学;2012年
徐彦田;[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陶叶青;[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史珂;[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李强;[D];中南大学;2011年
钱文进;[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陈昇;[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王克晓;[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1年
孙勇;[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宋雪源;[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李永川;[D];昆明理工大学;2006年
李昌贵;[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吴俐民;陈云波;丁仁军;;[J];测绘科学;2006年03期
马建平;高星伟;程鹏飞;杨一挺;胡有顺;;[J];测绘科学;2008年05期
王晖辉;战兴群;翟传润;;[J];测绘科学;2009年02期
韩国超;刘莉萍;李春华;王洪伟;;[J];测绘通报;2010年06期
吴迪军;熊伟;;[J];测绘通报;2012年01期
陈俊勇;;[J];测绘学报;2008年03期
魏子卿;刘光明;吴富梅;;[J];测绘学报;2011年04期
陈俊勇;[J];测绘学报;1999年01期
张西军;唐卫明;曾广鸿;马强;姜卫平;;[J];测绘信息与工程;2008年05期
郭敏;金蕾;韦四江;;[J];测绘信息与工程;2009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黄育华;倪宏宇;;[J];地理空间信息;2008年01期
周炯;赵景瞻;;[J];四川测绘;2008年04期
杨光;;[J];测绘通报;2008年11期
冯宇华;黄吉来;徐爱功;;[J];矿山测量;2009年01期
孙伟;王祥;周剑;;[J];测绘信息与工程;2009年02期
张小波;张俊;陈小虎;;[J];测绘通报;2009年06期
张俊礼;;[J];太原科技;2009年07期
胡立新;汤仲安;;[J];测绘工程;2009年03期
王红闯;程连柱;;[J];国土资源信息化;2009年03期
蔡荣华;苏立钱;杨一挺;王解先;;[J];全球定位系统;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严津;朱丽强;陈中新;;[A];华东六省一市测绘学会第十一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李荣杰;李鸽;;[A];创新发展——河南省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9年
阳力;刘文建;李土旺;;[A];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中南分网第二十四次学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陈文波;卢俭;;[A];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中南分网第二十四次学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阳力;刘文建;李土旺;;[A];广东省测绘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廖永生;钟承志;;[A];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中南分网第二十一次学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苏占新;苏赫;马云飞;;[A];吉林省测绘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8年
刘曦灿;武丰雷;刘成宝;;[A];华东六省一市测绘学会第十一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周庆冲;;[A];中国航海学会航标专业委员会测绘学组学术研讨会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9年
李海洋;王丹;黄吉来;;[A];2010全国“三下”采煤与土地复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范俊劼 黎柏良;[N];中国测绘报;2009年
张悦;[N];中国测绘报;2014年
;[N];江苏科技报;2007年
韩沛?通讯员
韦绍宁;[N];现代物流报;2007年
;[N];凉山日报(汉);2009年
李道广 李文忠;[N];中国建设报;2010年
徐俊科 李芳;[N];石油管道报;2010年
唐广生 通讯员
李运健;[N];广西日报;2011年
廖永生 唐长增
黎柏良;[N];中国测绘报;2009年
张庆英;[N];中国测绘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沈飞;[D];武汉大学;2012年
张恒璟;[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卢辉;[D];西安科技大学;2009年
管健安;[D];长安大学;2010年
王林;[D];西安科技大学;2010年
李强;[D];中南大学;2011年
王智超;[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王恒;[D];山东大学;2013年
商振伟;[D];兰州交通大学;2013年
李晓亮;[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陶叶青;[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张晨晰;[D];山东科技大学;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相关内容:
  【摘要】RTK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测量手段,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测量模式,提高了铁路定测作业效率,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为测量工作带来了巨大变革。本文将对如何提高RTK在铁路定测中的精度做相关研究。   【关键词】RTK 铁路定测 精度      一、RTK测量及其精度研究概述      1.RTK测量   RTK(Real Time Kinematics)是一种基于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实时动态定位技术,它能够实时地提供测站点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并达到厘米级精度。在RTK作业模式下,基准站通过无线电数据链将其观测值和测站坐标信息一起传送给流动站。流动站不仅接收来自基准站的载波相位信息,还要接收来自于GPS卫星的载波相位信息,并组成相位差分观测值进行实时定位。载波相位差分GPS分为两类:一类是基准站将载波相位修正量发送给用户站,以改正其载波相位,然后求解坐标;另一类是将基准站采集的载波相位发送给用户进行求差,解算坐标。前者为准RTK技术,后者为真正的RTK技术。   为取得高精度的实时动态坐标,RTK仪器现在一般采用载波相位差分测量。进行载波相位差分测量的关键是要求取整周模糊度。   2.RTK测量精度   RTK作业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例如其在测量过程中要求基准站与流动站共同观测五颗以上GPS卫星,因此容易受到测站周围地形地物的影响,另外地物反射造成的多路径效应也是影响RTK测量精度的一个重要因素。RTK基准站的差分数据是通过无线电台发射的数据链传送的,因此对无线电造成干扰的各种因素都会对RTK作业造成影响。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降低了RTK的测量精度,目前测绘工作者对于这些影响因素的研究已经进行得很深入,也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同时还对各种精度损失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建立了数学模型予以消除或减弱。但对测量作业方式造成的精度损失的讨论却很少。   RTK仪器的标称精度都采用a+b×D的表示方式表述,其中a为固定误差,一般以mm为单位;b为比例误差,以ppm(即10-6)为单位。D为基准站到流动站之间的距离。由RTK仪器的精度标称方式我们可以看出,利用RTK测量时得到的点位误差随流动站到基准站距离的增加而增大。从RTK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情况来看,使用RTK进行两点校正后进行点位的测量与放样是一种常见的作业方式,研究在这种作业方式中测量点位误差变化情况以及如何估计RTK的测量精度对于实际工作具有指导意义。RTK测量得到的三维坐标中,高程为大地高,而我国使用正常高高程系统作为工程测量的依据,因此测绘工作中并不使用大地高,造成了数据的浪费。为了能够有效地利用大地高数据,研究区域范围内大地高与水准高程的转化问题具有实际意义。      二、RTK测量特性分析      GPS生产商在RTK出厂时都会标明其测量所能达到的精度水平,即以“a+b×D”的形式给出RTK仪器在测量过程中所能达到的精度水平。实际工作中,RTK流动站的测量结果往往不稳定,以Trimble R8为例表现为在20mm范围内变化。若进行地形测量或dm级的定位测量中,可不考虑此影响,但若要提高测量精度进行mm级的定位时,则必须考虑RTK测量结果达到最优所需的条件。   为研究RTK测量结果达到稳定与时间的关系,对RTK测量的三维坐标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实验。首先,选取接收GPS卫星信号好的开阔场地架设基准站。然后在其附近架设流动站,要保持由基准站与流动站之间电台信号通讯良好,设置好采样间隔,进行连续采样。   综合相关结论可以看出,RTK测量坐标具有明显的偶然误差特性。在增加测量时间后可以提高精度水平,采样时间逐渐增加后观测结果的平均值趋于稳定。可以利用增加观测时间并取均值的办法来提高测量精度。
相关内容:
内容提要:中国证监会2004年的第一号文件就资产评估使用收益现值法做出了精度方面的刚性规定。本文以系统论的思维方式使用一般的误差理论用收益现值法为对象分析了评估的精度与误差问题。本文重点分析评估的系统误差;指出评估理论的不完善,并提出解决的方案;最后指出了收益现值法的几种可能的命运;给出了衡量评估工作的综合评价体系。  一、问题的来由和分析  中国证监会2004年的第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的通知》对收益现值法使用预测收益数据和评估结果提出了严格的刚性规定:与实现的利润相比低于0~10%内是不需要进行解释工作的;10%~20%应当做出解释和道歉;超过20%时需要被审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财政部令2004年第03号《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当交易价格低于评估结果的90%时,应当暂停交易。或者换一种表达方式:当交易值与评估价值之间差异超过10%应当暂停交易。资产评估理论对于评估精度也规定评估的精度应当达到10%,房地产评估教科书有15%的规定。  这些都是针对评估的精度或者误差,尤其是关于收益方法。但是:评估理论上对评估的精度或者误差问题无明确的分析,教科书也没有给出科学的解释,很少人对此进行研究,今天这个问题已经牵涉到评估师的法律责任。本文的中心是:围绕评估误差的产生从系统误差角度分析,以期望实现90%的精度要求。让大家衡量是否可以达到这个精度,怎样达到这个精度。对此问题的分析我们采用了收益现值法为典型对象,接着我们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待和讨论评估的性质,以得到对于评估的综合评价标准。  二、一般的背景和分析工具  (一)评估的内部工作的系统分析  对于使用收益现值法评估,我们首先整理从理论模式到解决实际问题的逻辑步骤:1.建立基础理论;2.设定资本化率或收益率为已知;3.建立数学模式库;4.判断收益流和求取资本化率;5.选择数学模式进行计算得到结果。前面的步骤是现有的三个理论步骤,后面的步骤是我们进行操作时的步骤。这个整体安排对于目前解决实际评估问题是必须的,在历时性的操作层面上也是必须的。  (二)评估工作外部环境的系统分析  评估工作的外部环境系统就是总的社会系统:包括法制、经济、技术、市场等,基于本文的任务只是分析评估工作,所以给出具有时间先后性的完整的交易评估的背景程序:1.国家、市场提出资产交易和评估的要求;2.资产评估行业接受评估业务进行评估;3.市场或者交易相关方依据评估结果或报告进行交易;4.实现和完成交易。  (三)误差或精度分析的一般工具或理论  目前的评估理论或实际工作都没有提供一套现成的衡量评估精度或者误差的方法,因此必须从外部或者相关的领域来获得解决问题的工具。评估误差作为误差应当有误差的共性,也应当有其个性。一般的工程测量误差理论、数学的统计方法、数学的数值分析科学都可以成为我们的工具。  首先引进一般的测量误差理论和概念:(1)系统误差:系统误差是指在同等观测条件下进行一系列观测时,误差出现的符号和大小均相同或按一定规律变化。(2)偶然误差:指误差出现的符号和大小都表现为偶然性,这种误差叫做偶然误差,也叫做随机误差,是许许多多微小偶然因素的综合影响。(3)中误差和极限误差,根据误差原理,通常用偶然误差的中误差作为衡量误差大小的指标。  (四)使用极限误差来衡量评估的精度  极限误差的定义: 观测值-真实值,那么对于评估就是:评估极限误差=评估值-实际价值或者评估极限误差=评估值-交易值。中国证监会、国资委、财政部的规定都是以评估极限误差=评估值-交易值为最后的标准来衡量评估精度以及评估工作的。但是这个误差我们无法事先计算和知道,甚至事后也不一定准确的知道。本质上这是一种预测,而且这种预测是一个精度逼近的过程。必须明确和强调的是评估的时候我们无法知道评估的准确的极限误差。因为在未来没有变成现实的时候,我们不能够说未来等于现实。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达到这个目标和怎样达到这个目标?  (五)系统误差的分析  按照一般的误差理论:在存在系统误差的前提下,偶然误差的分析和讨论是没有意义的事情。首先应当解决的是系统误差,同时找到了系统误差产生的原因就可以消除系统误差。用一个简单的比如来说明此点:使用一把有毫米刻度但是短了2厘米的尺来量物体,得到一组数据:84.52,84.53,84.54,84.52(单位:厘米),偶然误差讨论的最终是小数点后第二位估计数的偏差问题,可是这批数据却存在2厘米的系统误差。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应当分析使用收益现值法产生系统误差的原因和方面。这也是前面之所以给出两个相关系统(收益现值法的内部系统、评估的外部系统)的原因。  三、评估内部工作系统的分析——理论和数据的分析  (一)收益现值法的应用问题  收益法在各种实际操作中有一定的困难。总结如下:一是确定性的收益现值法理论模式与不确定性的现实的不匹配;二是资本化率或者贴现率的操作手段只是逼近内部收益率。其原因在于:1.资本化率的非独立变量本质和定义的循环性导致共时性分析时无确定解或无解。2.对于未来预期必然是困难的。这样就导致评估精度方面必然有隐患,这是理论的责任和实务的无奈。  当然评估界在尝试各种解决的办法。解决的方案有两个:1.将不确定性理论、模糊理论、概率理论、非线性数学等引入对于预期的分析;2.放弃对于未来预期的深度和长远分析,从现在和过去的角度,以市场观察的方法,使用效用分析理论来分析收益与价值之间的稳定关系,并且将这种关系形成规律或运用于评估对象。  (二)评估的数据来源的分析  评估是怎样得到基础数据的?这样就要讨论评估是怎样工作的或者说评估工作的性质。具体来说:统计、调查、研究市场、企业和基本的国情,应用经济学的理论成果;使用科学理论、工具或方法来进行工作。但是我们无法像测量那样有激光测距仪或者哪怕是一把简单的尺来度量评估的基础测量数据,这一切都只是一种观察统计分析的结果。在这一点上,评估没有硬工具,只能够广泛的使用——统计分析、建立数学模型、预测等这样的软工具。这样就不可避免做一些有误差的事情。这样就引申出一个结论:评估工作首先应当解决定性的问题,再解决定量的问题。对于评估的评价也应当注意这个方面。  四、评估的外部环境的系统分析——交易的参与  我们以上的工作还只是假定不与实际的或者事后的交易值这个数据进行比较,也还只是分析第一个系统——评估的内部工作系统,没有考虑事后的交易问题。但是现实的要求是:不仅仅要考虑评估结果与交易的关联,还有要承担精度责任的可能;还有未来若干年的现金流量的问题,因为通常使用收益现值法评估需要将预期的收益贴现。所以必须进行外部系统的分析,看看这个方面对于评估的精度或误差有什么影响。本部分讨论交易这个环节的评估处理。  (一)交易分析的困难  老实说考虑事后的交易,处理未来的事情对于经济学理论和评估工作是困难的。目前,一般的评估理论是不考虑评估以后进行的各种特殊的、具体的交易情况,当然评估理论给出了各种价值标准。但是从局部来看(起码收益现值法理论模式)这个标准跟不上丰富的实践。这样做的理由主要是:1.评估价值通常是公开市场价值这样一种理想的价值,而不是一个具体的实现的个别的价格。当然也有考虑的但是并不是理论的自觉。如:市场比较法考虑对于不正常的交易情况进行修正,房地产估价规范在处理拍卖价值的评估时要乘一个折扣(实际上折扣是小于1的数)。2.交易理论怎样彻底纳入评估理论大家意见没有统一,也没有彻底的好办法。  有必要对于市场和交易进行简单研究:众所周知资产或者商品市场有不同的分类或表现为不同的结构。以下只是给出几个简单的概念。比如市场有:一手市场、二手市场;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公开市场、特定市场。交易有:强制交易、自由交易、关联交易;真实交易、虚拟交易等。按照一般的市场理论和交易理论:不同的市场有不同的结构特征,其中交易是市场这个系统概念的核心机制;可以认为不同的交易决定了不同的市场。按照理论经济学的“一种市场决定一种价格的观点”(所以微观经济学划分了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四种基本的市场),交易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进入不同的细分的市场。所以不同的交易(交易的时间、时机、交易双方的能力和力量的对比、交易的方式、交易的动机等)交易物会有不同的价值实现和表达方式。
相关内容:
一、引言  市场比较法是国际上通用的。经典估价方法,也是房地产估价中最常见,最重要,应用最多的方法之一。过去,我们采用市场比较法在进行市场转让。抵押拍卖。中外合资交易中,得到了市场的接受,获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今天面对以倾向补偿为前提的拆迁评估,由于其技术要求高,案例选择困难,政策性强,社会责任重,所以如何进一步应用好市场比较法,如何收集有可比性的交易案例,如何选择典型案例,如何在拆迁评估标准规定的要求下,正确确定评估参数,并进行合理修正,也显得非常重要。  下面,笔者就市场比较法在房地产估价中的应用,以及案例的选择和修正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如何采取措施提高市场比较法评估精度谈谈自己的看法,希望广大估价师共同探讨,发表真知灼见,进一步发挥市场比较法在房地产估价中的作用,共同提高房地产估价业的水平。  二、当前市场比较法应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采用市场比较法估价,理论和实践是脱节的。因为市场比较法适用的前提是市场交易频繁,但客观上估价师搜集案例困难;市场比较法另一个适应前提是市场充分发达,上海的房地产市场是快速发展的市场,但又是一个有待规范的市场。  当前,在估价机构中,一般估价师都能熟练应用市场比较法,对市场比较法的原理也有一定的理解和认识。  但从评估结果的准确程度来说,市场比较法的应用还存在着主观和客观方面的一些问题:  1.信息不对称,导致案例搜集困难,尤其是成交案例更加难以获得。这是广大估价师普遍感到比较棘手的问题,也是制约市场比较法评估精度的主要因素。  由于估价师获取案例的机会较少,信息不对称,客观上给估价师搜集案例来难度。上海市房地产估价师协会组织开通的上海市房地产市场信息网,确实对提供成交案例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但是,由于单项信息成本较高,信息搜索也必须支付一定成本,信息需及时更新,有些在市场上有影响的热销楼盘,在网上未能及时反映,尤其是不可售公房的交易案例未列入网。  2.具有一定从业经验的估价师都明白,另一个制约评估精度的重要因素,是信息资料不清,交易背景不透明,交易情况这一项几乎无法修正。  3.主观上,估价师搜集案例的方法单一,不主动出击。  有的估价师只闭门造车,单凭从报上剪下来的一些房地产售楼信息和送上门的楼书,进行评估,缺乏市场调查的主动性。  4.不按技术规范操作。《上海市城市房屋拆迁评估技术规范(试行)》规定,拆迁评估一定要用成交案例,而有的估价师,没有全部采用成交案例实施评估。  5.对非拆迁评估,一般情况下,可能采用报价、挂牌价进行评估,但方法简单、粗糙,不加以调整分析修正,剔除不可比的因素,就直接应用到评估中。  6.估价经验不足,所选择的案例没有考虑非市场行为对价格产生的影响。  7.地评估物业所在地区房地产走势把握不准。  8.对房地产中各类不同物业的特征,缺乏了解,没有抓住评估对象类似物业的主要特征,对影响评估物价值的主要因素的修正与次要因素修正主次不分。  9.应该注意估价师选择案例往往带有倾向性,在估价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的估价师是带着结果去选择案例,整个估价过程受结果支配,严重的会产生重大的价格偏差。  10.同时也应当注意估价师在实际操作中,对大部分案例,由于主观原因和时间的限制,不一定去现场勘察,没有亲临现场踏勘,就很难准确找出案例与评估物的差异性,就会给量化带来困难,最终影响评估结果。  11.在估价中“重效益、轻声誉”,迎合委托方。  12.对估价结果的风险和由此引起的社会责任重视不足。  如不及时统一认识,给予必要的重视,将会给目前正在实施的房地产拆迁评估留下隐患,带来负面影响,将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旧区改造的全面推进,将不利于上海房地产估价整体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将会制约上海房地产估价行业的蓬勃发展。  三、面对问题,如何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笔者认为,主观上应从估价师的执业态度和对市场法的认识。以及案例的选择和案例的修正三个方面,采取措施,提高市场比较法的精度。掌握信息的政府主管部门,应进一步敞开渠道,实行信息共享。  我们认为,市场比较法的精髓:就是选择的案例要具有可比性,系数修正要具备准确性,评估中善于抓住不同物业的主要特征和重要因素,这是决定评估结果的价格基础。  (一)估价师的态度和认识  1.要求估价师要有极强的敬业精神,对所从事的每个项目都要认真负责。  2.从事房地产估价尤其是从事拆迁评估,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和社会责任心,以及职业的使命感和荣誉感,要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理论为指导,心里装着老百姓,要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水准,这是从事房地产估价的行为准则和指导思想。  3.认真执行国家规定的房地产估价标准和规范以及当地的有关规定,尤其是拆迁评估,应严格按照技术参数和量化标准,认真实施必要的流程和步骤。  4.对于每个项目,估价师都要亲临实例现场进行现场勘察,有条件的应该到交易案例的现场进行勘察,实地了解情况。  (二)案例的选择  由于案例选择会直接影响估价结果,因此,正确选择案例是市场比较法评估的基础。  1.选择案例要准确  我们认为:选用市场比较法,首先就是要选择好恰当的、合适的、具有可比性的交易案例。在选择中,要重点注意几种不可比的情况;  。不同级别(地域)的物业,没有可比性;  。成交价格调整幅度超过了30%,没有可比性。拆迁评估规定单项因素不超过调整幅度的10%,综合因素不超过调整幅度的15%;  。用途不同,不具备可比性;  。交易时间超过半年,房地产指数波动幅度超过15%,不具备可比性。  通过不同的信息资料。不同的调查渠道,筛选出具有可比性的参照物,通过现场勘察。市场调查,再对参照物进行筛选。  在操作中尽可能多搜集交易案例,对搜集到的案例,选择要慎重,严格实施必要的选择程序。尤其是拆迁评估,我们规定,要对所有的案例经过筛选-调查-了解-专家评审四阶段,最终选择出具有可比性的案例。  当选择到案例以后,要多方了解案例的真实性,通过中介公司了解和验证。例如,上海市中心某区有一套新式里弄,在2001年6月份挂牌时,每平方米6000多元,由于7月份,上海房地产市场内外销并轨,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积极政策,这套房产在10月份,实际成交价为每平方米10000元,而房屋中介公司挂牌的价格一直未更改过,如不了解实际情况,未经修正,直接用挂牌价去评估,所导致的评估结果必然失实。  2.案例的搜集渠道要通畅  客观上,大量的信息在行业内部也很难共享。目前虽然上海市房地局做了大量的组织。协调工作,上海房地产估价师网站,提供了不少信息,但相对于日益繁荣,交易频繁的上海房地产市场来说,其包含的信息量较小,政府。房地产主管部门如能尽快打破屏障,敞开渠道,尽可能多的提供不可售公房(尤其是门面房)。私房租赁信息,尽快更新、增加新的交易案例,将会给案例的搜集工作,带来突破性的进展。这将会提高房地产估价结果的准确性,促进房地产交易,带动所在区域乃至全上海房地产交易量的上升,促进房地产市场的进一步繁荣。我们期待着这一天。
相关内容:
摘要:简要指出测绘学科和仪器学科之间的精度概念的不一致问题,测绘学科中存在的对测量平差成果的滥用问题,测绘学科中存在的对系统误差的片面认识问题。   关键词:精度;精密度;精确度      一、精度概念问题      在仪器学等相关学科,精度是对测量可靠度或测量结果可靠度的一种评价,是指测量结果与真值的接近程度。精度乃精确度的概念,精确度乃精密度加之准确度。所谓精密度即多个测量结果的离散程度,反映测量结果对被测物理量的分辨灵敏程度,是由测量误差的分布区间的大小来评价,其主要来源于随机误差;所谓准确度是指多个测量结果的整体性偏差程度,其主要来源于系统误差,其表述方式就是系统误差值。例如打靶,如果弹着点分布很松散,射击精密度就低,如果弹着点密集在一起,则射击精度高。在射击精密度高的情况下,若弹着点密集于靶子中心部分,则准确度也高。射击的优劣视其射击精确性如何。测量结果也要要求精确性好。   基于精度包含精密度和准确度双重概念的相对笼统属性,精度是一个定性的概念,难以定量。譬如精度好精度差等。而定量也只能分别按精密度和准确度人为设限定量到分等级的程度,譬如精度S1级、S2级、S3级,J1级、J2级、J6级等。但在测绘学科中,精度其实就是单纯的精密度的概念,是测量结果对其数学期望的离散程度的描述,不涉及真值,不包含准确度的概念,其表述方式就是标准差。   就是说,测绘学科中的精度实际只是测量成果的随机误差甚至是部分随机误差特性的描述,更多的是对测量过程的部分精度损失量的估计,根本不是对测量成果的绝对误差范围的描述!测绘学对精度的追求其实只是单纯的对测量的重复性的追求,并不完全追求测量结果与真值的接近。正因为测绘学科的精度仅仅是测量结果对其数学期望的离散程度的描述,不涉及真值,甚至也不强调分辨力和有效位,所以才有了甚至降低测量分辨位反而可能实现更高精度的逻辑。      二、综合精度问题      这里姑且撇开其他学科不谈,姑且精度概念就是精密度概念。那么现在又有一个问题名词叫综合精度,由于没有找到这一概念的明确定义,只是在诸多仪器精度表述中经常见到。譬如:经纬仪的综合精度为±2〃,测距仪的综合精度为±(2mm+2ppmD)等。然而从这些综合精度指标的测试方法却看到的是:经纬仪的所谓综合精度实际是把经纬仪的轴系误差、度盘偏心误差等进行了抵偿剔除处理、对调焦误差等进行了回避处理后的残剩误差的离散程度的评价,其实质主要是对度盘刻画不均匀误差的一个单项误差的评价。而测距仪的综合精度是对加乘常数误差、周期误差等进行了改正剔除处理后的残剩误差的离散程度的评价。这样把主要的误差进行剥离处理后的残剩部分或单项指标冠之以“综合”指标的做法再次为精度一词加重了混乱。就是说,所谓的“综合精度”实际是精度的   进一步剥离分解的含义而恰恰不是综合的含义。      三、精度计算方法问题      不仅精度的计算方法是要将许多主要误差进行剥离剔除处理、具有一定的自我安慰色彩,而且在精度的起算数据的使用上也存在不加区别的问题。是单仪器的同时期的测量重复性?还是单仪器不同时期的测量重复性?还是不同仪器同时测量的结果的重复性┅┅,任意改变一个测量条件就能获得一组不同的测量结果,也没有谁去仔细区分这些不同的精度所代表的物理意义。譬如水准测量的一公里往返标准差。请注意,一公里往返标准差的直接原始起算数据是环路高程闭合差,而不是每一测量点的真误差!所以一公里往返标准差反映的是水准测量环路闭合差的离散特性,而不是水准测量点位误差的离散特性!拿高程闭合差的离散特性与点位高程的误差的离散特性进行关联是存在概念偷换色彩的。   最能证明水准测量点位误差的离散度和水准测量闭合差的离散度没有数学上的直接或间接关联的证据就是:1、水准标尺的尺长比例改正误差(系统误差)对水准测量点位误差的影响是直接的,而它对水准环路闭合差却不产生影响;2、测量参考起点本身的误差对每一个测量点的精度的影响是直接的,但它却也不影响环路闭合差;3、仪器的分辨误差对每一测量点的精度的影响是直接的,但分辨误差足够大时却反而能导致闭合差为零。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以闭合差来评价精度,才有了甚至测量结果的精度反而比测量参考起点的“精度”更高的反逻辑,才有了“精度”越测越高的反逻辑,才有了经过绵延数千公里测量路径而“精度”丝毫不受损失。实际上,测量成果的精度=测量参考源的精度+测量过程的精度损失量。所以一般的原理是:测量过程实际都是精度的损失过程,被测量的结果的精度不可能超过测量参考源的精度,只能是相对的和局部的定论。   测量平差可以对测量误差进行估计评价,但平差结果却因统计起算的原始数据不同而有着决然不同的含义:如果以真误差直接统计,则当然可以获得结果的总体误差评价;如果虽然以真误差为统计起算数据但却将系统误差模型纳入进行最小二乘平差,则获得的平差值将是测量结果的随机误差部分的评价。当然,实际测量中的点位真值的确是不知道的,以点位真误差为统计起算原始数据多半不现实,所以以组合值的真误差作为平差统计的起算数据来评价成果的可靠度也仍然有着很重要的参考意义,但要求测量人员应当熟悉误差的形成机理、规律和总误差的逻辑结构,不至于出现以偏盖全的错误;也应当善于估计那些被剥离的误差的大小。   许多测量仪器的工作过程,实际上也是进行了大量的多余观测,利用平差技术给出最佳估值的过程。
相关内容:
论文摘要摘要:本文针对《互换性和测量技术》教学中标准的贯彻、应用和精度设计的关系提出看法,指出在强调精度设计的同时不能淡化互换性和标准化的意义;目前本课程有多种教学模式,为保持本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笔者认为本课程仍应单独设置;实验课应加强学生精度设计和标准应用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围绕《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内容和体系的改革,不少高校已将《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改为《几何精度设计和检测》,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基于这一思路,不少教材压缩和淡化了互换性标准的相关内容,力图改变过去传统教学中以贯彻标准为主线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笔者认为这种思路应充分肯定,但对如何处理好互换性标准贯彻和提高学生精度设计能力的关系,笔者想就此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有关互换性和精度设计在课程中的定位新问题   互换性和精度设计确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互换性是指同一规格的零部件按规定的技术要求制造,不需经过任何挑选或修配就能够互相替换使用,而且替换后能达到规定的功能要求。精度设计则要求经济地满足零件的功能要求,无论零件是否要求互换,必须规定一定的公差。公差大,精度低,则加工轻易,公差小,精度高,则加工难度大。   互换性是对重复生产零件的要求,只要按照统一的设计生产,就可实现互换性,互换性要靠公差来保证。互换性给定公差强调的是统一,精度设计给定公差强调的则是合理。由于现代工业生产具有互换性高的特征,公差必须标准化,标准化是互换性生产的基础。而精度设计不论从设计还是制造角度也都需要遵循标准化的原则。所以,以标准化为基础的互换性和精度设计是很难分开的。   《互换性和测量技术》的主要内容是尺寸公差、外形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工程应用的目标是在机械图上合理标注。合理标注的实质是合理的精度设计,所以本课程的核心还是精度设计,新的教学体系应该加强精度设计的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不过我们在强调精度设计的时候不能淡化互换性和标准化的重要意义。由于互换性在产品设计制造和使用维修过程中的巨大功能,已成为现代制造业中一个普遍运用的原则。精度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满足零件的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对互换性标准的选择和应用,即使不要求互换的场合,在设计制造等各种环节,也需要遵循互换性和标准化的原则。   《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尤其有关互换性和标准化方面的内容,在生产实际中有着大量的运用,但在其他课程中鲜有介绍,学生普遍缺乏这方面知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我国各项标准逐步和国际接轨,把握标准化知识已成为时代的需要。这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对将来从事工程技术和管理工作非常有益,符合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所以笔者认为摘要:在本课程的教学中,不应将互换性和精度设计人为地分割开来,应让学生在充分了解互换性原则和各项基础标准的前提下合理地进行精度设计。当然笔者并不赞同把《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变成纯粹的标准宣讲课,而应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和标准应用能力,对原来的教学模式应当进行改革。      二、有关新的教学模式   目前《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有几种不同的模式摘要:一是在原课程内容基础上拓展提高、组合后仍单独设课;二是将课程提高到机械精度设计的高度组合、拓展设置成一门课程;三是把教学内容分成几块,穿插到《机械制图》、《金工实习》、《机械设计》等课程中合作完成教学任务[1。在这个新问题上笔者以为摘要:   第一种模式基本保持了原《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体系主要内容,系统阐述了互换性和测量技术的基本知识,分析介绍了我国极限和配合的新标准、工程应用以及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这种课程体系把标准化和计量学领域有关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具有学科化特征,形成了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2。但随着新的教学要求的提出及课程教学学时的减少,原来模式中认知性内容多、创造性内容少、以介绍基础公差标准为主的教学体系已不能完全适应发展要求,应该进行改革和创新。目前本课程一般只有30多学时,其中还包括几次实验。在有限的学时内要想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笔者认为标准方面的内容可主要从应用的角度去讲,其构成原理可适当简略,重点还是互换性和精度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其中又以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为主。有了这些基础,其它章节均可略讲,学生可通过练习、实验和综合实践环节进一步提高精度设计能力。   第二种模式是针对《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而重新拓展设置成一门课程《几何精度设计和检测》。该课程已有多种版本的教材,从笔者了解到的一些版本来看,大多在绪论中已强化了几何精度设计的相关内容,并增加一些典型零件几何精度设计综合应用实例,但大部分章节和原教材体系没有实质变化。也有的版本对原教材体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基本摆脱了以介绍基础公差标准为主的教学体系,但这种形式目前无论从教学还是学生自学角度看都还有些难度,几何精度设计离不开公差标准的应用,脱离互换性标准讲授几何精度设计,不利于标准化的贯彻和应用。   第三种模式把教学内容分成几块,穿插到《机械制图》、《金工实习》、《机械设计》等课程中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笔者感觉这种模式虽然避免了原来模式中各相关课程之间的交叉和重复,但打破了本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也增加了各相关课程之间的协调和配合难度,较难保证分块教学后的内容衔接和教学质量。
相关内容:
论文关键词:GPS工程测量精度体会   论文摘要:在总结多年从事GPS城市工程测量生产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介绍了提高GPS测量精度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1、引言   采用GPS技术进行城市工程测量具有精度高、灵活性强、工作效率高等特点。近年来,我们应用GPS技术完成了多项大型的城市工程测量工作,其中包括哈尔滨市哈双北路、机场快速路、三环路、磨盘山水库输水管线等重点工程的控制测量、施工放样和验收测量等,包括群力、呼兰、平房等地区GPS城市四等控制网的测量以及齐齐哈尔市和富拉尔基市GPS城市首级控制的测量等。通过多年应用GPS技术到城市工程测量的生产实践,下面重点总结一下在如何控制GPS测量的质量,提高其测量精度方面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2、提高GPS控制测量质量及精度的做法   2.1布网方案GPS网应根据任务的要求、测区自然状况、交通条件进行设计,既要考虑近期建设的需要,又要考虑城市长远规划的需要及1:500数字化测图,图根点加密的需要,本着确保测量精度、速度快、费用省的原则布设。   (1)首先根据GPS网的等级确定其规范要求的精度和密度。例如GPS四等平面控制网要求平均边长2km,边长相对误差限差为1/4.5万,故布设四等GPS网就要考虑边长在2km左右,精度要求:点位中误差绝对值不大于5cm,各边边长相对精度不低于1/4.5万。   (2)布网设计中要考虑旧有控制点(有国家或城市测绘成果资料)及其标石的利用。特别是作为GPS网平差的约束点、校核点的利用和在网内的位置是否有利于平差精度的控制,如约束点均匀地分布在四周有利于精度的控制。   (3)布网应从起算点开始,以边连、点连混合方式连续构成整体网。连接后,应便于组成较长的同步环、异步环及复测基线,使GPS网具有较强的几何强度和多余观测及尽量做到重复设站,使GPS网具有一定的可靠性,为GPS网的整体精度提供保证。   2.2选点选点的科学与否,也是影响GPS外业观测质量和GPS网的精度的重要因素。选点应考虑GPS网的设计要求及测区的自然地理情况并结合规范的要求,一般说来选点应满足如下要求:   (1)点位应选在交通方便、便于埋设和长期保存的地方。便于安置接收设备,安全、便于接观测操作的地方。   (2)点位应选在视野开阔处,高度角15°以上的天空没有障碍物。   (3)距点位200米范围内没有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50米以内没有高压输电线,并应避开强烈干扰接受卫星信号的物体。   (4)原有旧控制点的利用,应选成果精度符合要求的点,且其点的名称不易改变,对仅有标石无成果或无符合要求的成果时,可借用其标石作为新点选取。   (5)点位应考虑日后用常规加密的方便,点位之间最好通视,或至少有一个方向通视。   2.3外业观测外业观测测的质量是保证GPS测量原始数据的质量的重要环节。为提高其观测精度,在外业观测前要制定科学周密的观测计划。 首先通过微机设置测区近似经纬度,作业日期及时间,编制GPS卫星可见性预报表,包括可见卫星数、号,卫星高度角、最佳观测卫星组,最佳观测时间,点位精度因子等。根据上述预报选择最佳观测卫星组,最佳观测时间,制定好观测计划。确定每组观测使用接收机的台数和型号。具体还应满足如下要求:   (1)全网的同步观测时间均应安排在每天的最佳观测时段,每时段最少跟踪4颗卫星,精度因子PDOP值均小于6。  (2)在测站上,天线严格整平对中,天线固定标志大致朝北,天线高在测前、测后精确量取,互差不得超过3mm,采用平均值,读数精确到1mm。   (3)每时段观测时间根据规范要求,其时间长短,应根据基线的长短而定,基线长小于20km时,观测时间取90分钟为宜,数据采集间隔为10-60秒,一般采用15秒。   (4)观测过程中,观测者应坐在接收机旁,头顶不要超过天线,观察数据接收情况,如卫星数、信噪比及精度因子变化及点位周围环境、观测边的长度等因素,灵活掌握观测时间,若出现观测质量不佳的情况应及时联络各测站,可延长观测时间。   (5)为确保数据安全,每天的观测数据应及时传输至微机存盘保存。每天测站的点名、点号、仪器高、天线高的输入应准确无误。   2.4GPS的数据处理及GPS网的平差   (1)GPS基线解算及质量控制要提高GPS网基线解算的精度,必须做好观测数据的处理工作,检验每天观测数据的精度和有效性,每天必须及时地对外业观测数据进行计算、检验,即进行基线解算及同步环、异步环坐标分量相对闭合差、复测基线较差的统计和误差衡量,对误差超限的基线进行适当处理或进行复测,以确保外业观测数据的质量和精度。
用百度搜索本站内容
用360搜索本站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rtk测量精度是多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