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滴小柴胡注射液会不会损害肾功能损害

亮菌甲素和地塞米松能不能同时静滴_百姓问医生
扫描二维码
亮菌甲素和地塞米松能不能同时静滴
来自:广西 北海 浏览 834 次
提问时间:
最佳回答百姓健康网 53642 位专家为您在线解答
病情分析: 可以同时用药的,积极治疗。还是需要注意营养均衡的,少吃油性大的食物,。
TA帮助了1526人
热门关键词
您可能还关注
疾病大全自助查询
按疾病查找
按症状查找
按疾病查找
按症状查找
按疾病查找
按症状查找
按疾病查找
按症状查找
按疾病查找
按症状查找
按疾病查找
按症状查找
按疾病查找
按症状查找
按疾病查找
按症状查找
按疾病查找
按症状查找
按疾病查找
按症状查找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柴胡注射液不良反应或不良事件的系统评价,柴胡注射液,柴胡注射液说明书,小柴胡注射液,柴胡注射液配伍禁忌,不良反应,药品不良反应,药物不良反应,麻风疫苗不良反应,吃糖丸的不良反应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柴胡注射液不良反应或不良事件的系统评价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柴胡肝损害资料
草药小柴胡汤引起的肝损害
【摘要】:正小柴胡汤自中国汉代即开始用以治疗类似感冒症候群如发热、疲乏以及腹部不适及恶心。过去10年中日本用小柴胡汤治疗肝病被认为安全而无副作用,因而常用于肝病患者,本文报告4例因小柴胡汤所致的肝损伤。例1:51岁女性因疲乏、轻度转氨酶升高而用小柴胡汤7.5g/d。7周后出现黄疽,血胆红素、转氨酶及ALP显著升高。停药10d后转氨酶突然下降,再用该药17d转氨酶又上升。停药26d肝活检见有亚大块融合性架桥样坏死。例2:52岁女性用taximofen(抗雌激素制剂)后出现转氨酶及ALP轻度升高。停该药而
【关键词】:
【分类号】:R595.3
【正文快照】:
小柴胡汤自中国汉代即开始用以治疗类似感冒症候群如发热、疲乏以及腹部不适及恶心。过去10年中日本用小柴胡汤治疗肝病被认为安全而无副作用,因而常用于肝病患者,本文报告4例因小柴胡汤所致的肝损伤。例1:51岁女性因疲乏、轻度转氨酶升高而用小柴胡汤7.59/d。7周后出现黄疽
来源:《国际中医中药杂志》1994年第03期作者:刘德山
小柴胡汤引起药物性肝损害1例
试验引起嗜酸性细胞增多及GOT,GPT,ALP,丫一GTP,IgE升离。对组成小柴胡汤的7味药物角原末分别进行LST,结果半夏、人参及柴胡呈阳性反应,甘草呈很阳性反应。因此认为本例为小柴胡汤的4种成分所致的药物性肝损害。患者40岁,男性。入院检查GOT355(U/L),GPTi
205,LDH535,ALp990,LAP382,丫一GTP681,但各类肝炎病毒标记均为阴性。因入院前服用小柴胡汤,疑为药物性肝损害,而停用全部药物。以休息、饮食疗法、静滴保肝为主治疗,约2周后肝功能改善。腹腔镜检查及肝组织活检为非特异性反应性肝炎。电镜观察肝细胞内细胞器及毛细胆管无明显变化。尽管小柴胡汤的LST(淋巴细胞刺激试验)呈阴性,但少量再服小柴胡汤引起药物性肝损害1例@刘德山&正&
患者40岁,男性。入院检查GOT355(U/L),GPT1
205,LDH535,ALP990,LAP382,γ-GTP681,但各类肝炎病毒标记均为阴性。因入院前服用小柴胡汤,疑为药物性肝损害,而停用全部药物。以休息、饮食疗法、静滴保肝为主治疗,约2周后肝功能改善。腹腔镜检查及肝组织活检...
小柴胡汤剂引起肝脏副作用分析
发表时间:&&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5期供稿&&
作者:罗伟华
[导读]&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为中医科门诊患者,用药前没有其他用药史,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11-73岁。
罗伟华(广东省兴宁市中医院& 514500)
【中图分类号】R5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
【摘要】目的 分析小柴胡汤剂引起肝脏的副作用。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30例我院应用小柴胡汤复方、配伍减方等治疗后,10例出现肝功能异常及相应的临床表现。结果&
小柴胡汤剂致肝脏损害的占33.33%(10/30)。结论& 应警惕小柴胡汤肝脏毒副作用。
【关键词】小柴胡汤剂& 肝脏& 副作用
【Abstract】 Purpose& Analysis of Minor Bupleurum
Decoction on hepatic side effects.Method Through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30 cases of our hospital,Minor Bupleurum Decoction
compound,with reduced side after treatment,10 cases with abnormal
liver function and corresponding clinical manifestations.Result
Minor Bupleurum Decoction induced liver damage accounted for 33.33%
(10/30).Conclusion Should be wary of minor Decoction of Bupleurum
liver toxicity.
【Key words】& Minor Bupleurum
Decoction& Liver& Side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方由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七味药组成。其功效主要是和解少阳,和胃降逆,扶正祛邪。方中柴胡苦平,是一味疏气行滞的解热药,而有治胸胁苦满的特点,方中用为主药。佐以黄芩除热止烦,半夏、生姜逐饮止呕,复以人参、大枣、甘草补胃以滋津液。在日本小柴胡汤是作为肝硬化和肝纤维化的对症方,在临床上一直广泛使用[1]。我们回顾性分析了我院中医科2006年1月-2008年10月应用小柴胡汤复方、配伍减方等治疗后,10例出现肝功能异常及相应的临床表现,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为中医科门诊患者,用药前没有其他用药史,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11-73岁。平均年龄(28±10.3)岁,用药前肝功能正常,全部病例排除病毒性肝炎及遗传性疾病。所有患者服用小柴胡汤复方、配伍减方2-18天。
记录患者的服药史(用药种类、剂量、症状出现的时间、有无合并用药)、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肝功能、血凝功能、病原学检查),药物性肝损害不良反应处理情况及最后结局。
2& 结果&&&&&&&&&
30例患者中,10例患者出现了肝功能异常及相应的临床表现。其中用药后出现乏力4例,乏力伴纳差2例,乏力伴纳差、皮肤巩膜黄染、小便黄1例,乏力伴纳差、恶心1例,右上腹不适伴皮肤瘙痒、皮疹1例,乏力伴纳差、右上腹不适、发热、皮疹1例。出现症状的时间为2-12天,平均(4.5±3.8)天,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或碱性磷酸酶(ALP)升高,大部分患者出现血清总胆红素(TBiL)升高,但血清总胆红素(TBiL)&85.5
μmol/L。其中1例老年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或碱性磷酸酶(ALP)升高&正常值10倍,且血清总胆红素(TBiL)L≥85.5
μmol/L。出现肝功能异常的时间为3-14天,平均(6.5±3.2)天,所有患者经一旦明确诊断立即停用有关药物、卧床休息、高蛋白(无肝性脑病先兆时)、高糖、丰富维生素及低脂肪饮食、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以稳定机体内环境,促进肝细胞再生、严密监测肝功能、早发现和治疗感染、出血、肝性脑病、暴发性肝衰竭等并发症,当血清转氨酶、胆红素升高或血浆白蛋白降低时,可酌情应用护肝退黄药物等治疗。所有患者经治疗后好转,无1例患者死亡。
肝脏是人体的解毒器官,药物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进行转化、代谢。因此肝脏较其他脏器更容易受到药物毒性损害。尤其是当肝脏发生病变,如各型肝炎、肝硬化或肝癌时,其解毒功能将因减退而影响对某些药物毒性的解除,从而使肝脏的正常结构受到破坏或损害,继发中毒性肝病或加重肝硬化发展的进程,使肝病经久不愈甚至恶化。
以往认为,中药(包括草药及中成药)为天然药品,与化学合成药物相比,安全无毒。但是随着中医药事业和中西医结合的进展,国内外对中药疗法的广泛应用,中药不良反应报道的日益增多,以及我国对中药毒理学的深入研究发现:中药也可引起药物性肝损害及药物性肝炎。近年来,中药引起的肝损害的报道明显增多,这一方面是与中药的广泛应用,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增多有关;另一方面也表明,人们对中药引起的肝损害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药物性肝病的治疗措施较为统一,而且若能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预后大多良好,但若延误诊治,病死率则升高。
中药药物性肝病的诊断和分型目前仍沿用药物性肝病的诊断和分型标准。但是药物性肝病的诊断,国内至今尚无一个很好的确诊方法和非常规范可靠的诊断标准。目前较常用的诊断标准如下。①用药后1~4周内出现肝损害(睾酮类、肾上腺皮质激素等除外);②初发症状可有发热、皮疹、瘙痒等过敏征象;③末梢血嗜酸性粒细胞超过0.06;④有肝细胞损害或肝内淤胆的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⑤药物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或巨噬细胞移动抑制试验阳性;⑥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均为阴性;⑦有药物性肝病史,再次应用相同的药物可诱发(有危害,不可用)。凡具备上述第①条再加上②~⑦条中任何2条即可考虑药物性肝病
一些文献资料认为:服用中药及中成药至发现肝功能异常时间为8~40日,平均21.8日[2]。中药的注射液发病时间最短为用药后1.5h[3],最长时间为2周[3],口服制剂发病时间一般均在用药后几个月内,最短为用药后2h[4],最长为3年[5]。老年患者与中、青年组比较肝损害出现时间晚,且持续异常时间长,并认为与老年人多脏器功能差,临床表现不典型,一旦出现症状肝功能恢复缓慢有关[2]。
从文献报道看,中药引起肝损害的因素包括药物本身的毒性,患者的生理、病理状态,使用不当和滥用、误用等不合理用药等。因此,为减少中药引起的肝损害,应采取如下的预防措施:①重视中草药的毒性,提高对中药肝损害的认识,不仅仅是针对医务工作者,同时对广大群众亦应加强宣传教育。②中药的管理应严格,完善和规范中药的生产、加工炮制、保存等标准。在剂量、疗程、配伍、给药途径等环节应有严格的规定,以防止因使用不当而致中毒。③临床医生应严格遵循中医辨证施治的治疗原则。④用药期间应密切观察肝功能的变化。一旦发现皮疹、黄疸,应立即停药,并查肝功能。⑤对有药物性肝病病史的患者,应避免再度给予相同或化学结构相类似的药物。
小柴胡汤是一个含有多种成分的复杂化学体系,其肝毒性作用物质基础可能是单一或多个成分。亦可能是多个成分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综合结果。中医认为柴胡有劫肝阴的副作用,其机理可能与柴胡的原浆毒作用有关,一般不宜长期服用。含有柴胡的逍遥丸也有导致肝损伤的报道[6]。有文献报道小柴胡汤水煎液具有肝细胞毒性,小柴胡汤中起主要毒性作用的药材为黄芩,柴胡本身无毒,但可能与黄芩协同作用并增强黄芩的毒性,半夏可减轻黄芩和柴胡的毒性作用。
除了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和患者的特异体质以外,中药的不合理应用也是引起肝损害的一个重要原因。许多患者与医生认为中药安全无毒,而忽略了它的合理应用,出现长期服用,非处方用药及不辩证用药,有些中药说明书的介绍也过于简单。因此,进一步规范中医用药,对中医处方者普及中医辩证知识均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对于中药所致药物性肝病的中医药辨证分型和治疗的开展是非常少的,在这方面积累的经验也很有限。所以我们用中医学的理论对药物性肝病进行分型和治疗是非常必要的,并对进一步发展中医药同样有积极的意义。
中药的毒性成分十分复杂,引起肝损害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而我们对其认识还是相当肤浅的。但是,它的发病数量和危害性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因此,我们应重视对中药不良反应的监察与研究,为减少中药药源性肝病的发生而做出努力。
参 考 文 献&[1]叶放.小柴胡汤治疗病毒性肝炎的理论基础与研究依据
[期刊论文] -江苏中医药2004(7).
[2]严迎娣,唐锡尔.重度药物性肝损害:附19例临床分析 [J].中国综合临床,):713-714.
[3]张强,区静,谢景文.静滴黄芪注射液致肝及肾功能损害1例[J].华西药学杂志,):127.
[4]胡文凤,李淑敏,阎丽霞,等.静脉滴注复方丹参注射液出现肝损害1例
[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154.
[5]赵蕾,叶元林.逍遥丸引起药物性肝损害1例[J].时珍国医国药,):350.
[6]陈达民.草药小柴胡汤引起的肝损害[J].国外医学消化系统疾病分册,):61-65.
天然药物也会引起肝损害
发表者:施维群 4538人已访问
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中华民族积累了使用中草药治疗各种疾病的丰富经验,天然药物成为中医治病的主要手段。在重视药物疗效的同时,对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的观察也一直受到重视。天然的东西不一定是安全无害的。和其他药物一样,中草药也会有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全球有350多种植物含有肝毒性的生物碱,欧美国家也有用野石蚕减肥、虫痢草保健戒酒等引起肝毒性的惨痛教训。能引起肝损害的各类药物(包含中成药在内)达数百种,中草药引起肝损害的发病率占药源性肝病的32.6%,据综合国内文献报道,年,国内杂志公开发表中药致肝损害病例共800多例,并表现逐年上升趋势。近来,又有人把中药不良反应,列入药品不良反应“三大祸害”之一。近年来各类药物引起肝损害的构成比看:抗痨药33.7%,中草药23.7%,解热镇痛药10.8%为前三位。所治疗的原发病对引起肝损害的中药分类:骨关节的中药33.4%,肾疾病的中药25.9%,皮肤科的中药20.3%,甲状腺疾病的中药7.3%为前四位。
怎么来看待天然药物的不良反应?我们首先必须区分中药和草药的不同之处:中药是比较安全的,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辨证组方、辨证用药,经过千百年来的医药实践,经严格加工炮制,且有理论上的配伍禁忌等,入国家药典的药材,而草药则是民间根据经验用来治疗或缓解某一病痛的天然植物。
古代对药物的“毒性”均有不同的概念:
1.早期所谓“毒药”是泛指所有能治病的药。
2.药物“毒性”又指气味的偏性。
3.专指对人体有害的毒副作用,如《神农本草》载药365种。按功效和毒性分上品-无毒;中品-无毒有毒,斟酌其宜;下品-多毒不可久服。
中医文献中的“十八反”、“十九畏”说明古人已注意对某些药物配伍时可产生的毒副反应。而草药则为民间以所习用的同物不同名,同名不同物的现象较为普遍,不良反应难以追踪观察,更别说药理的毒理实验了。
天然药物的副作用分类常见:1、副作用;2、毒性作用;3、过敏反应;4、特异质反应;5、依赖性;6、致癌致畸;7、致突变。然而引起的的肝损害,不仅仅发病率明显上升,而且死亡率偏高,很值得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重视。特别是滥用、误用、长期过量服用、营养健身保健饮用、明间偏方等中毒发生的机会更多。因此,要认识药源性肝损害发病的特点与机制,严格用药原则,注意配伍禁忌,保证安全用药,对减少药源性肝病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一)医患双方在使用上的问题
&过量用药:传统概念和广告宣传的误导。中药无毒无副作用,超量无妨。黄药子致药物肝,人参60g致失明等。
2、 &药不对症:撇开中医临床用药的精髓,辨证施治中的寒者热之……等原则用药。
3、 &滥用药物,受中药可有病治病,无病补身的错误观念影响。
4、 &用药持续时间过长,以致蓄积中毒。如甘草长时期服用致假性醛固酮增多症。
&药物配伍不当:中药配伍不当尚不多见。中西合用引起不良反应日益引起重视。如麻黄与优降宁,石膏与强心甙类。
总之为医患双方缺乏对某些中草药及其制剂具有潜在肝毒性的认识。
(二)药物本身的问题
1、 &药材的药理作用及化学成分。甘草——水钠潴留,排钾等。
&中药品种混淆而错用误用。木通——通草混用,广防己(马兜铃科)代替粉防己,欧洲用于减肥药,造成十余例肾衰等。
&药材质量问题:环境,收获季节,药用部位,储运等可影响质量。如环境污染致药物重金属含量超标,储运不当药物霉变等。
4、 &炮制煎煮不当,本身为了降低其毒副作用,不按规程适得其反。
(三)机体因素
1、 &性别: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2、 &年龄:老人,幼儿高于青壮年。
3、 &特殊生理病理状况:妊娠,哺乳,肝肾功能不良者。
4、 &个体差异。我们在临床中亦见到一些使用当归致月经不净或遗精的。
按照损害肝脏表现的类型分类
1、可致肝细胞型损害的药物
主要表现为中毒性肝炎类型的中药有黄药子、苍耳子、蓖麻子、土三七、鸦胆子、五倍子、川楝子、雷公藤、千里光、艾叶、白芨、防己、青黛、大黄、泽泻、姜半夏、桑寄生、地榆、密陀僧、虎仗、石榴皮、酸枣根皮、天花粉、雄黄、砒石、复方青黛子、农吉利(野百合)、鱼胆、蒲黄等。
2、可致胆汁淤积型或混合型的药物
引起胆汁淤积型或混合型肝损害的中药有苍耳子、贯众、红茴香、铜绿、复方丹参注射液、壮骨关节丸、金果榄等。
按照中草药所含主要有毒成分及化学性质分类
含生物碱类
生物碱是一类含氮的结构复杂的杂环化合物,其毒性除了对神经系统的损害外,近年发现能损害肝脏的生物碱也不少见,可分为以下数种。
含羟基双稠吡咯啶生物碱
含有羟基双稠吡咯啶生物碱的中药有野百合、千里光、土三七、大白顶草、猫尾草等。这类生物碱摄入后在细胞色素P450的作用下转化为吡咯衍生物,这种不稳定的代谢产物除了引起计量相关性肝损害外,而且能导致实验动物肿瘤生成。急性中毒类似肝炎表现,慢性中毒类似肝硬化表现。
含有延胡索的中药有元胡、金不换,这类中药常用作镇痛剂,不曾重视其肝毒性。国外发现健康人服此类药物20周后发生急性肝炎,故这类生物碱对肝细胞代谢有直接毒性。
中药麻黄所含麻黄碱,对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及呼吸系统均有兴奋作用,除了发现头痛、头晕、震颤、心律失常及高血压外,还发现中毒性肝炎的报道。
其他含生物碱的中草药
其他含生物碱的中草药有雷公藤、乌头及常山等,均有不少引起中毒性肝炎或慢性肝损害的报道。
苷类由糖类和非糖部分组成,其非糖部分称为苷元,依苷元结构的不同可分为皂苷、黄酮苷、强心苷、氰苷等。含有皂苷、黄酮苷的中药如黄药子、柴胡、广豆根、芜花、黄芩等可引起肝损害。黄药子既能损害肝细胞,又能影响胆汁排泌,损肝的轻重程度与计量有关,多数服入总量达500~1500g后发病,发病后症状严重。与其毒性成分薯蓣皂苷、薯蓣毒皂苷、黄独素、黄毒萜A、B、C等有关。黄芩、柴胡、苍术、番泻叶等损害肝脏的表现均与其相关苷类有关,表现为中毒性肝炎或肝坏死。黄药子损害肝脏单味药中,国内文献报道46例,居第二位。
含萜和内酯类
&含萜和内酯类的结构复杂,包括有酸和酚等化学物质。代表药物有雷公藤、苦楝、艾叶、决明、贯众等。雷公藤含有二萜类、三萜类、倍萜类对心肝肾均有损害作用,可引起中毒性肝炎及慢性肝损害,国内文献报道雷公藤所致肝损害91例次,居单味损肝中药的首位。
苦楝全株有毒,其毒性成分含苦楝素、苦楝萜酮内酯,均可刺激和损害胃肠粘膜,吸收后作用于肝脏,表现为纳差、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肝肿大及黄疸等。艾叶主要含挥发油和苦艾素,内服除刺激肠道外,亦可引起中毒性肝炎。
含毒性植物蛋白类
此类植物蛋白,多存在于种子内,具有细胞原浆毒的作用,如苍耳子、蓖麻子、油桐子、望江南子,毒性作用不仅损害肝脏,还损害胃肠粘膜及肾脏。
动物及矿物质类
动物类中药如红娘子、鱼胆、猪胆、蟾蜍、穿山甲、蜈蚣、以及矿物类中药如雄黄、密陀僧均可引起中毒性肝损害。
动物实验有肝损害的中草药
根据全国中草药汇编及中药大辞典,注有肝毒性(多有动物实验)的中草药有白花、丹参、五色梅、丁香、芄铁、土荆芥、大风子、大白顶草(含千里光生物碱)、千里光、天花粉、冬青叶、肉豆蔻、合欢皮、麦角、芸香、麝香草、七叶一枝花、冬青草、喜树等,其中多已提出有毒成分。上述有肝毒性的中草药,不宜与具有肝损害的西药合用,合用可以加重肝毒性反应。也有进行药物淋巴细胞刺激试验呈阳性的复方中药,而单味药则为阴性,如葛根汤,其可能是相互作用的结果。
含有水解鞣质的药物
五倍子、诃子、石榴皮、酸枣根皮、虎杖、老虎泡叶、黄沧叶、橡碗等均含有水解型鞣质,对肝有严重毒性作用,这类药用于烧伤外用药时亦可吸收造成重度肝小叶中心坏死。
中成药对肝脏损害
中成药乃复方制剂,由于服用及携带方便,近年来应用非常广泛,引起不良反应的报道也逐渐增加。致肝损害最突出依次为壮骨关节丸、疳积散、复方青黛丸、克银丸、小金丹(片)、首乌片、增生平、润肤丸、昆明山海棠、银屑散、六神丸、状骨粉等,其他可见湿毒清、状骨伸筋胶囊、养宝伸筋胶囊、骨仙片、妇康片、化淤丸、双黄连口服液、银翘片、川琥宁注射液、人参白术丸、牛黄解毒片等。几种引起肝损害较多的中成药有以下几种:
1.壮骨关节丸
壮骨关节丸损害肝脏的药物主要是独活、淫羊藿。独活中的有效成分佛手柑内酯、欧芹酚甲醚、欧芹属乙素、花椒毒素等,均直接损害肝细胞。其病理变化为肝细胞肿胀、脂肪变性等。淫羊藿有雄激素样作用,干扰肝细胞的代谢及干扰胆汁的排泄,可引起胆汁淤积。
疳积散含有广丹和朱砂,均属有毒物质,其主要成分为四氧化三铅及硫化汞,久服或过量均可引起中毒。
3.复方青黛丸
复方青黛丸(胶囊)含有土茯苓、丹参、白术、建曲等。用于治疗银屑病,引起肝损害的表现为肝炎型,病理以肝细胞坏死为主。
4.雷公藤片
雷公藤片多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肾病,表现为单项肝功能异常,如转氨酶升高,少数发生黄疸。
5.何首乌片
何首乌片用于抗衰老、养颜健身,其主要成分为蒽醌衍生物,对肝脏具有毒性作用。引起肝损害表现主要是轻或中度的黄疸。
六神丸中的明雄黄含有毒的砷化物,长期或大量服用后会发生砷中毒,药物可在体内蓄积,作为原浆毒,引起肝脏、肾脏及多脏器损害。方中的蟾酥含有蟾酥毒,具有洋地黄样作用。
7.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由柴胡、半夏、生姜、黄芩、大枣、人参(或党参)、甘草七味草药组成。柴胡能改变细胞原浆表面,因而是一种原浆毒。新近研究提示肝损害更可能与黄芩的原浆毒有关。
较少文献报道有肝损害的中成药还有疏风定痛丸、防风通圣丸、龙蛇追风胶囊、除风丸、血毒丸、九厘散、追风透骨丸、复方丹参注射液、葛根注射液、麻仁石甘汤、宁红减肥茶、消渴丸、川楝素片(驱虫)、千里光注射液、丁香油、鼻康片、猪苓多糖、参麦注射液等。
天然药物肝损害的诊断与治疗
(一)天然药物肝损害的诊断
1、服药后一般1~4周出现肝功能损害,亦可在服药后数月甚至更长时间出现。
2、临床症状可有发热、关节酸痛、皮疹、抓痒、黄疸等。
3、有肝内胆汁淤积或肝实质细胞损害的临床或病理征象。
4、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或淋巴细胞转化试验阳性。
5、肝炎病毒标志物均为阴性。
6、偶然如再次给药,又可发生肝损害。
如有上述(1)项,加上第(2)至第(7)项中任何二项,即可考虑药物性肝损害。另有认为作尿葡萄糖二酸测定有助于诊断。
(二)鉴别诊断
药源性肝损害主要应注意与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鉴别。另外,在一些可伴有肝损害的全身性疾病,在服药时出现肝损害,应注意区别是原有疾病伴发肝损害,还是药源性肝损害。
1、与病毒性肝炎的鉴别要点①急性药源性肝损害须与甲型和戊型肝炎鉴别。后二者多有肝炎接触史,经常在外就餐或出差史。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在发病初期可有发热,一般3~5d体温恢复正常,但消化道症状加重,并出现黄疸;药源性肝损害一般先出现消化道症状,在出现肝损害的同时发热,并伴有皮疹、瘙痒、关节痛等过敏性表现。②慢性药源性肝损害须与乙型和丙型肝炎鉴别,乙型和丙型肝炎多为隐袭起病,并有肝病的家族史或输血史等。③无用药史及药物过敏史④肝炎病毒学检查为阳性。
2、与酒精性肝炎的鉴别要点①酒精性肝炎的患者有长期大量饮酒史;药源性肝损害患者有服药史。②酒精性肝炎患者多有酒精性周围神经病性损害;药源性肝损害患者可有皮疹、瘙痒等过敏性表现。③酒精性肝炎患者的血清γ-GT明显升高,AST/ALT升高。④酒精性肝炎患者戒酒后,酒精戒断反应明显,戒酒后肝病好转;药源性肝损害停药后肝功能好转。
3、与自身免疫性肝病的鉴别要点①自身免疫性肝炎多见于女性;②常伴有肝外系统表现;③血沉加快,血清球蛋白明显升高;④自身抗体检查为阳性,有30%的患者可检出狼疮细胞。
4、鉴别是原有疾病伴发的肝损害,还是治疗药物引起的肝损害①治疗前无肝损害或肝损害不明显,在治疗后若原发疾病好转,而出现肝损害,应多考虑为药源性肝损害;若有原发疾病加重时,多考虑为原有疾病伴发的肝损害。②发生肝损害后,更改原治疗方案,注意选用肝损害较小的药物。在原有的药物停用后,肝损害减轻,多考虑药源性肝损害;若停药后,肝损害不好转,应注意可能是原发病伴发肝损害。
(三)防治
针对目前天然药物所致肝损害的原因与现状,我们今后的临床工作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认识中草药的毒性,严格剂量、疗程、配伍、给药途径等环节,防止中毒的发生。
2、对有过敏史,年老体弱、肝肾功能不健全者应特别注意。
3、用药期间监视毒副反应,定期测定血象、尿液、肝功能检查。
4、一旦发现皮疹、黄疸、肝功能异常,应立即停药。
5、停用致病中草药。
6、支持疗法:卧床休息,维生素B及维生素C的应用,消化道症状严重者除对症治疗外,静脉滴注高渗葡萄糖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7、明显淤胆者可应用腺苷氮氨酸及熊去氧胆酸治疗。
8、暴发性肝功能衰竭者,按暴发性肝炎治疗原则处理。
9、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某些药物肝病有较好的疗效,可静脉滴注600mg/d,2~4周为1疗程。
10、加速药物的排泄,如急性中毒的可给予洗胃、导泻、活性炭吸附等,还可通过渗透性利尿、血透等。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肾功能损害的治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