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吃一惊的成语背后的故事总结故事

大吃一惊的意思_拼音是什么_成语解释_造句_近义词_反义词_汉辞网
-& 在线查询大吃一惊的意思,读音、大吃一惊的拼音是什么,怎么造句:
前一篇: 后一篇:
大吃一惊的意思:
【成语】: 大吃一惊
【拼音】: dà
【解释】: 形容对发生的事感到十分意外。
【出处】: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28卷:“则一张那员外,回身便走,来到后边,望后倒了。”
【举例造句】: 那个朋友和他再次见面,不禁。 ★巴金《等着盼着》
【拼音代码】: dcyj
【近义词】: 惊诧万分、
【反义词】: 、
【歇后语】: 一口吞下十市两
【灯谜】:
【用法】: 作谓语、宾语;形容非常吃惊
【英文】: jump put of one's skin
【故事】:
◆更多内容: 可查看含有
大家都在看:
&&&相关成语:
常用成语导航:
成语分类导航:
《汉语大辞典》成语词典大全(界面见下图),提供成语故事、成语接龙、成语游戏等等。
下载网址:
更多内容请查看【汉语大辞典】。关于大吃一惊是什么意思,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Copyright(C)2005 汉辞网?版权所有 可搜索:微信公众号 hydcd_com 加入我们 Email:QQ邮箱 QQ:7117780
软件著作权登记号: 备案号:沪ICP备号大吃一惊的成语解释及意思
惊诧万分、大惊失色
心平气和、和颜悦色
偏正式;作谓语;形容非常吃惊
形容对发生的事感到十分意外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28卷:“则一张那员外大吃一惊,回身便走,来到后边,望后倒了。”
成语故事:
相关成语32条
&&&版权所有 在线成语词典 在线成语字典 &&浙ICP备号&洋洋自得的成语故事
洋洋自得的成语故事
&&& 【释义】形容神情十分得意。
&&&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
&&& 春秋时代齐国宰相晏子手下有一个车夫平时很倨傲,一次驾车拉晏子外出,他意气扬扬春风得意的样子恰被其妻看见,其妻见丈夫的样子与晏子谦和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顿时生气,待回家后,提出要与丈夫离婚。
&&& 丈夫大吃一惊:&你为什么要离我而去?&
&&& &晏子身高不到六尺,满腹经纶,做了齐国的宰相,名扬于各地诸侯,可以称得上是一方豪杰了。然而今天我看见他坐在豪华的车子上,态度谦恭和逊,一点也没有居功自傲的神色。可是你呢,虽然身长八尺,不过是个为人赶车的车夫。我看见你赶车时的样子很有点自以为是,所以我想离开你。&
&&& &请不要再说下去了,&丈夫打断了妻子的话,&我领会你话中的意思了。&从此,赶车人仗势自恃,骄矜傲慢的态度不见了,代之以谦逊和谨慎。
&&& 车夫前后判若两人的态度引起了晏子的注意,便问他事情的真相,他对车夫有错就改的态度深为赞许,就让他做了齐国大夫。
(编辑:好词好句,转载请保留源网址/h/gushihui/.html)
数据统计中,请稍等!
评论或分享相关内容历史成语故事40篇
历史成语故事40篇
编辑:haiming
  ●. 安步当车
  战国时期,齐国有位隐士名叫颜(ch&)。齐宣王听说他很有名,就召见了他。
  颜呓螅胄醢谅厮担&颜撸愎!&颜卟槐安豢旱囟云胄跛担&大王,你过来!&齐宣王很不高兴,旁边的大臣也都责怪颜摺Q弑闼担&如果我走到大王面前去,说明我羡慕他的权势;如果大王走过来,说明他礼贤下士。与其让我羡慕大王的权势,还不如让大王礼贤下士的好。&
  齐宣王恼怒地问他:&到底是大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颜咚担&当然是士人尊贵!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的时候,秦王下令:谁敢在距离高士柳下惠坟墓五十步以内的地方砍柴,格杀勿论!另外还悬赏:谁能砍下齐王的脑袋,就封他为万户侯,赏金两万两。由此可见,一个活着的大王的头,还抵不上一个死去的士人坟墓呢。&
  齐宣王觉得自己理亏了,便请求做颜叩难⑺担&您和我在一起,食有美味,出必乘车,妻子儿女可以穿上华美的服装。&颜吆敛欢模峋龃切唬&我还是希望让我回去,每天晚点儿吃饭,也像吃肉那样香;慢慢地走路,就当是坐车一样;不犯罪过,就是保持自己的尊贵。清静无为,纯正自守,乐在其中啊!&颜咚蛋眨娲嵌ァ
  后来,人们就以&安步当车&表示不乘车而安然步行,又比喻安于现状,不求显贵。安,安详,不慌不忙;步,步行。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传说古时候有八个神仙,他们分别是铁拐李、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蓝采和、吕洞宾、何仙姑与韩湘子。这八个神仙外貌和脾气都各有特色,经常在一起聚会论道,展示自己的独门法术。
  有一天,他们一同去参加王母娘娘的蟠桃大会,途中需要渡过东海。茫茫东海,浩瀚无边,天下的凡人和船只根本就没有办法穿越它。于是吕洞宾就提议:&不如我们八个人每人都将自己随身所带的一件宝物投进大海,让这些宝物载我们过海。&大家一致同意吕洞宾的意见。铁拐李首先把拐杖投进水里,自己稳稳地站在上面,屹立在浪花之上。接下来,韩湘子投下花篮,吕洞宾投下箫,蓝采和投下大拍板,汉钟离投下鼓,张果老投下一个纸驴,曹国舅投下玉笏,何仙姑投下竹罩。他们各自站在自己投放的东西上面,依靠自己的神力,乘风破浪,终于顺利地到达了东海对岸,如期参加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大会。
  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概括成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用来比喻在某一个集体中,每个人都拿出自己的本领去完成共同的任务。
  ●.班门弄斧
  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这是明朝梅之涣写的《题李白墓》诗。李白是唐代伟大的诗人。关于他的死,有种种神话般的传说。有的说李白晚年游览洞庭、岳阳和金陵(现在的南京)等地,有一天夜晚他的小船停靠在采石江边(采石,今安徽当涂县境内,北临长江),月明如昼,李白在舟中对月畅饮,喝得大醉,见水中月影,竟探身去捉,便落江而死。因此在采石便出现不少以李白的事迹为主题的名胜,不但有李白墓,还有谪仙楼、捉月亭等,引来了很多的文人雅士前来参观。但是也有一些人在李白墓上胡诌乱题,留的诗十分可笑。梅之涣的这首诗,就是讥讽这类游人的,他认为在大诗人的墓上乱题歪诗,简直是&鲁班门前弄大斧&&&自不量力。
  鲁班,据说姓公输,名般,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也称鲁般。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鲁班奉为木匠的始祖,因此自然没人敢在鲁班面前卖弄自己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要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被称为&鲁班门前弄大斧&,简作&班门弄斧&,这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是差不多的。
  ●.半途而废
  战国时期,黄河岸边有个叫乐羊子的人,他的妻子是个十分贤惠懂事理的妇女。有一次,乐羊子在路上拾到一块金子,拿回家交给他的妻子。他的妻子劝告他说:&我听说有道德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廉洁的人不接受带有污辱性的施舍,更何况捡到别人丢失的东西使自己得利而玷污自己的名声呢?&乐羊子听了,惭愧万分,便把捡到的金子放回了原处,并且外出求学访师,以求能在学问上有所进步。
  然而过了一年,乐羊子便回到了家中。妻子问:&你怎么刚刚学了一年就回来了呢?&乐羊子说:&我在外面待时间长了,非常想念你,于是就赶回来看望一下。&妻子听后,就拿起一把剪刀走到了织布机旁,说:&这些丝绸,是把蚕茧抽成丝,再通过织布机织成,是一根丝一根丝通过长时间的积累而成寸、成尺、成匹的。现在如果把这匹丝绸剪断,以前的劳动就会白费。你在外求学也要日积月累,要通过不断钻研才能提高自己的学问和修养。如果学了一半就回来,这不是与剪断织布机上的丝线一样会前功尽弃吗?&
  乐羊子听了妻子的这番话,非常感动,随即又外出继续求学。七年之后,乐羊子学成归来,得到了魏国国君的重用,成就了一番大事业。
  后来人们就用&半途而废&来比喻某些人做事有始无终,不能坚持到底。
  ●.抱薪救火
  战国时期,许多小国都先后被大国吞并了,最后只剩下秦、楚、齐、赵、韩、魏、燕七个国家。七国之中,秦国的实力最强,它不断地派兵向邻国进攻,实行蚕食政策,扩大自己的疆土。
  从公元前 276年开始,魏国连续三年都遭到了秦国的攻打,不但损兵折将,而且丢失了很多城池。三年之后,秦军终于打败了魏、赵、韩三国的联军,杀了十五万人,并且俘虏了魏国大将芒卵。这时,魏国的另一名大将段干子向魏王出主意,建议把魏国的南阳城割让给秦国以换取暂时的和平。谋臣苏代对魏王说:&想要得到大将印玺的人是段干子,想要得到魏国土地的是秦国。现在,大王却让想得到土地的人掌管印玺,让想得到印玺的人管理土地。我看,在魏国的土地没有割让完之前,他们是不会罢休的。此外,用割地的办法去讨好秦国,就好像是抱着柴草去救火一样,柴草没有燃烧完之前,火是不会熄灭的。&
  魏王听了段干子和苏代的话,始终拿不定主意,致使魏国的土地不断地被秦国侵占,国力也不断地遭到削弱。公元前225年,魏国还是被秦国灭掉了。
  后来,人们就用&抱薪救火&来比喻一个人处理问题不得当,结果形势发展和最初的愿望相违背,不但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反而增添了许多新的困难。薪,柴草。
  ●.闭门思过
  韩延寿是西汉时期一个著名的官吏,他做官崇尚礼义,以教化感人向善,以礼让解纷息讼。因为在淮阳太守任上政绩显著,朝廷让他到更难治理的颍川任太守。
  有一次他出去巡行,经过高陵县,看见兄弟二人为了争夺田产而大打出手。韩延寿见此情景十分沮丧,他觉得这是对他一贯推行的礼义教化的巨大嘲讽。他于是说:&我有幸成为这里的长官,却没给老百姓做出表率,百姓没有蒙受教化的熏陶,以致兄弟失和,骨肉争讼,这个责任全都是因为我无德无能造成的,我必须引咎辞职,关起门好好反省检讨自己的过失,听候朝廷处分。&说完之后就回到住处不再出门,终日反省自己的不足。
  他的行为,使当地的官员都不知所措,最后只好也一个个把自己捆起来自投监狱表示请罪。争田产的兄弟俩这下全傻了,连他们的家族也都惶恐不安,指责他俩犯了大罪。兄弟俩被深深感动,痛悔自己的错误,剃光了头,裸着上身到县衙请罪。俩人都表示愿将田产让给对方,希望韩太守能原谅他们。韩延寿于是出门和县里官员及兄弟两个见了面,并大设酒宴与他们同欢共乐。
  后来,人们就用&闭门思过&来比喻有了过失和错误之后要自我反省和检讨。过,过失。
  ●.鞭长莫及
  春秋时,楚庄王派申舟访问齐国。从楚国到齐国,要经过宋国,按理应事先通知宋国。可是楚庄王自恃大国之君,不把宋国放在眼里,说:&不用通知宋国,只管过去就是!&申舟经过宋国的时候,宋国就把他扣留了。当时执掌宋国国务的华元对国君宋文公说:&楚国使者经过我国,事先连通知都没有,简直把我国看做已经亡了,成为它的属地了,这是不能容忍的!我们必须维护主权独立和尊严,不能受这样的侮辱!他们如果借此发兵,我们大不了也是亡国,我们宁愿战败而亡,决不可屈辱而亡!&于是,宋文公把申舟杀了。
  楚庄王知道这个消息后马上派兵攻打宋国,宋国急忙向晋国请求援助。晋景公怕不出兵会遭到天下人的耻笑,便准备出兵帮忙。晋大夫伯宗认为出兵援救宋国对晋国非常不利,就劝阻晋景公说:&古人说过,即使马鞭子再长,也打不着马的肚皮。如今,老天爷要让楚国逞强,怎么能和它相争呢?遇事要心中有数啊!河水可以容纳污浊的东西,山林之中可以隐藏毒虫,美玉也难免含有瑕疵啊。所以,我们要容忍一时的屈辱,不要因为不救宋国就感到羞耻,这是普天下的人都知道的道理。&晋景公听了这番话,于是只派了一位大夫叫解扬的,到宋国去安慰一番。
  后来,人们引用&鞭长莫及&来比喻现有力量所不能办到的事,或者是虽有力量也难以办到的事。
  ●.不耻下问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有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仪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yǔ),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人们会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号。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卫国国君就赐他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孔子回答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作为他的谥号。&
  后来人们常用&不耻下问&来比喻向地位和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或形容谦虚好学,不自以为是。耻,以为耻辱。
  ●.不得要领
  西汉的时候,汉武帝一直想消灭边患匈奴。他听说匈奴打败了月氏,月氏人家破人亡,对匈奴怀着强烈的仇恨。因此他就想联络月氏共同进攻匈奴,但是到月氏必须经过匈奴的地界,于是他就派郎官张骞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
  但是张骞经过匈奴的时候还是被抓住了,他被匈奴人软禁了十多年,不能离开匈奴。匈奴给了他妻室,使他有了儿子,但张骞始终保存着汉朝交给他的使节。
  后来,匈奴放松了对张骞的监视。于是,他与随从们一起向西北逃走。他们走了几十天,来到了大宛国。大宛国王听说汉朝非常强大,于是就对张骞很热情,并为他派出向导和翻译,一直送到了康居国。康居国又派人把他送到了月氏国。但是此时的月氏国因为迁徙到了更偏远的地方,没有了匈奴的侵略,所以他们只想太平无事,不再有向匈奴报复的心愿了。因此,月氏国王虽然对张骞非常友好热情,但是始终不肯表露是否与汉朝联合进攻匈奴的明确态度。张骞在那里居住了一年多的时间,觉得月氏国并没有联合起兵的意思,就启程回国了。
  后来人们就用&不得要领&来表示有些人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看不到问题的关键。要,古&腰&字;领,衣领;要领,比喻关键之处。
  ●.不寒而栗
  西汉时期,有一个名叫义纵的人。由于他的姐姐医治好了汉武帝的母亲王太后的病,因此义纵也得到了汉武帝的任用。他先是在几个地方担任县令,后来又多次升迁。在任职期间,义纵公正无私,不惧怕权贵,严格执行各种法令,使当地的秩序有了极大的改观,那些违法乱纪的人都非常怕他。后来,义纵又升迁为南阳太守,他听说有一个名叫宁成的都尉横征暴敛,残暴无比,于是就派人查实了宁成的种种罪行,根据法律给他治了罪。
  不久,由于定襄地区秩序非常混乱,犯罪分子十分猖獗,汉武帝便把义纵派到定襄担任太守。义纵一到定襄,就采取了十分严厉的措施。他从在监狱服刑的罪犯中挑出二百多名重罪轻判并且有私自解脱桎梏行为的犯人,从重判决,斩首示众;同时,将二百多名私自到监狱探望这些重犯并帮助他们逃跑的人一并斩首。
  这件事在定襄地区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大家都在议论义纵一天杀死四百多人这件事。此时虽然天气不寒冷,可是有些人却心惊胆战,浑身发抖。那些过去有过犯罪行为的人,从此之后便老实多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一故事概括出&不寒而栗&这个,形容非常恐惧的心情。栗,战栗,颤抖。
  ●.不可救药
  西周后期,奴隶主贵族日益腐朽,不断搜刮钱财,发动战争,压迫百姓和奴隶。周厉王即位后,对百姓和奴隶的剥削压迫更重。他贪财好利,独占山林川泽,不许百姓打猎、砍柴、捕鱼,还派人监视他们的言行,谁议论他,他就把谁杀死。人民忍无可忍,到处都有人起来反抗,周王朝的统治越来越不稳固。
  眼看周王朝政权摇摇欲坠,关心国家的大臣都很痛心。忠心耿耿的老臣凡伯极力劝谏周厉王改变暴虐的政治,力修德政,挽救国家。可是周厉王不听,一些权臣也嘲笑凡伯,说他昏庸无能,不识时务。凡伯非常气愤,挥笔写了一首长诗,表达自己焦急的心情。这首诗很长,其中有一节是这样的:&上天正在逞威肆虐,不要这样盲目快乐。老夫我一片诚意,小子们却是骄傲自得。我进谏的并非老昏之言,你们反倒拿来取笑戏谑。你们的气焰炽盛如火,真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
  这首诗的内容,是劝说周厉王千万别把忧患当做儿戏,应趁它还没有全面爆发的时候尽力防止它。若是忧患越积越多,就像病重一样无法治愈了。后来的势态果然不出凡伯所料,国都的平民和奴隶们拿起武器,冲进王宫,周厉王仓皇逃走。西周从此衰落下去,出现了分崩离析的局面。
  后来,人们就用&不可救药&来形容病情已经严重到无法用药医治的程度,或比喻事情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东汉明帝时,班超同匈奴打仗,立了大功,于是皇帝便对他委以重任,派他出使西域。班超先到了鄯善国。鄯善国王知道他很有才干,对他十分敬重。但过了一些时候,国王却对他怠慢起来了。
  班超感到形势不妙,便召集同行的三十六人研究对策。他分析当时的情况,说:&最近,鄯善国王之所以对我们冷淡,一定是北方的匈奴派了人来联络,使国王犹豫起来,不知道应该和谁修好。我们已经处于很危险的境地了。匈奴人才来了几天,鄯善国王对我们的态度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说不定再过些日子,他就会把我们绑起来统统送给匈奴。那样,我们的骨头就要被豺狼吃掉了啊。大家说该怎么办呢?&同行者异口同声地回答道:&不管是死是活,我们都听你的!&班超十分激动地说:&对!不进老虎洞,就得不到小老虎。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今天晚上去杀掉匈奴派来的使者。只有这样,才能使鄯善国王归顺汉朝。&
  于是,班超和属下在晚上发动突袭,一举消灭了匈奴派来的使团。第二天,班超便提着匈奴使者的脑袋去见鄯善国王。国王大吃一惊,马上表示愿意和汉朝永久友好。
  后来,人们就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来比喻不下决心、不深入险境、不经历艰苦的奋斗,就不能获得胜利。
  ●.不遗余力
  战国时期,秦国实行商鞅变法,国力逐渐强盛,不断派兵去攻击其他国家。公元前 260年,秦王派大将白起,在赵国的长平一举歼灭了由赵括率领的四十万赵军。秦王趁机派出使者要挟赵王,要赵国割让六座城池给秦国,作为讲和的条件,否则就要将赵国踏为平地。
  于是,赵王召集楼昌、虞卿来商量对策。赵王说:&我们的军队在长平一带吃了败仗,我准备率领赵国的全部人马与秦军决一死战,你们有什么意见?&楼昌表示反对,他主张派出重要使臣到秦国去讲和。虞卿对这两种意见都不同意,他首先指出楼昌的意见不切合实际,然后针对赵王的意见,问道:&按照大王的看法,秦王能不能打败您带去的全部兵马呢?&赵王说:&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意思是说,秦国进攻我们,已经把所有的力量都用上了,一定要打败我们才肯返回的。虞卿于是说:&希望大王能听从我的意见,派出重要使者带着珠宝礼品到楚国、魏国去。楚王和魏王贪图我们的礼品,必然会很好地接待我们的使者。秦王看到这种情况,必然会疑心各国诸侯要联合抗秦。秦王就会心生顾虑,不敢贸然进攻我们,我们与秦国讲和才能成为现实。&但是,赵王没有听从虞卿的意见,结果军队也吃了败仗。
  后来,人们就用&不遗余力&比喻把全部力量都使出来,没有一丝一毫的保留。
  ●.长驱直入
  公元 219年,刘备夺取了汉中,随即命令驻扎在荆州一带的关羽攻打曹操部将曹仁占据的襄阳、樊城。关羽占据了有利地形,利用汉水猛涨的时机,放水淹了曹仁率领的军队,又将驻守在樊城的曹仁团团围住,随时准备攻城,并生擒曹仁。
  曹操得知部将失败的消息,就派徐晃率军前去支援曹仁,同时派人联合孙权夹击关羽。关羽于是就在营寨四周挖战壕,以抵御徐晃的进攻。而徐晃带领军队越过重重障碍,直攻关羽的大本营,大败关羽。在曹操、孙权军队的夹击下,最后关羽败走麦城,最终被孙权杀害。
  徐晃使曹军反败为胜,因而威名大震。曹操为了嘉奖徐晃,专门写了一封书信《劳徐晃令》,让人带给徐晃。信中说:&吾用兵三十余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也。&意思是说:我带兵打仗三十多年,也知道不少善于用兵打仗的著名军事将领,却还没有遇到像你这样远距离不停顿地快速前进,直冲入敌人重围而打胜仗的人。
  徐晃胜利后回到曹操驻扎的地方,曹操走出七里之外去迎接他,并举行了隆重的庆功宴会。
  后来,人们就用&长驱直入&来形容进军十分顺利迅猛,不可阻挡。长驱,不停顿地策马快跑;直入,一直往前。
  ●.车水马龙
  东汉时,汉章帝的母亲马太后是一个非常明理的老太太。有一年,汉章帝准备根据汉朝的旧制,对他的母亲马太后的弟兄们加官晋爵,但是马太后不同意。
  第二年夏天,全国发生了特大旱灾。一些迷信的大臣就认为,这是皇帝不给马太后的兄弟们加官晋爵所带来的后果,因此,很多官员再次提出了封官的事情。马太后仍然不同意,她义正词严地说:&提出要对我的兄弟们封爵的人,都是想讨好我,以达到为自己捞取高官厚禄的目的。我身为太后,平时节衣缩食,周围伺候我的人也很简朴。我这样做正是要用自己的行动为下面的人做个好样子,我以为我娘家的人知道后也能像我这样。但是,他们却不以为然,还嘲笑我。前几天,我路过我娘家,看到去家里请安问好的人多得不得了,车马来往不断,像流水游龙一样,十分热闹繁华。家里的佣人,衣服考究得连给我驾驭车子的马夫都自叹不如。我对他们实在是太了解了。他们只顾着自己享乐,根本不关心国家的安危,我怎么能同意给他们加官晋爵呢?&听了这些话,那些主张给他们加官晋爵的人就再也不敢提这回事了。
  后来,人们便以&车水马龙&作为成语,用来形容繁华热闹的景象。
  ●.惩前毖后
  周武王伐纣,建立了西周王朝。但是没过几年,周武王就死了,儿子周成王继位。由于成王年纪太小,所以由他的叔父周公旦辅佐,实际上由周公旦代替他管理国家。
  但是成王的另外两个叔父管叔鲜和蔡叔度,因为看到周公旦握有大权,便心怀嫉妒。他们在外面散布谣言,说周公旦自己想做天子,将来要谋害周成王。周公旦听说后,为了避嫌便离开京城,住到另外一个地方去了。
  后来,成王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就把周公旦接了回来。尽管成王没有治另外两个叔父的罪,但是这二人却慌了手脚,急忙怂恿殷纣王的儿子武庚起兵造反,最后还是周成王命令周公旦带兵把他们消灭了。
  过了几年,成王长大了,周公旦就把政权还给了他。成王亲政的那天,带了很多大臣到庙里祭拜祖先,并告诉大家:&我后悔以前听了管叔鲜、蔡叔度的谣言而误会了周公旦叔父,今后应当慎重,以防再发生祸患。&
  后来,人们把周成王的话概括为&惩前毖后&,用来表示接受了以前的教训,今后就要小心谨慎,不能再重犯以前的错误。惩,警戒;毖,谨慎小心。
  ●.出尔反尔
  战国时期,有一次邹国和鲁国之间发生战争。由于邹国的人民对统治者不满,当邹国的官吏遭到鲁国军队的攻击时,人民群众并不相救。结果,邹国被打败,并被鲁国杀死了三十多名官吏。邹穆公非常气愤,但是又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只好请孟子帮他出主意。邹穆公对孟子说:&这次战争,我的官吏死了三十多人,而百姓却没有一个去援救的,这些百姓实在可恨极了。杀了他们吧,杀不了那么多r不杀吧,他们又是那样可恶。你看该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听了邹穆公的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人民之所以见死不救,完全是这些官吏自己的责任。他说:&在饥荒的年月里,你的百姓受到饥饿的威胁,老弱病残者都被活活饿死,身强力壮一点的,也被迫四处逃荒。而在你的谷仓中,却堆满了粮食,在你的库房里,也装满了财宝。你的官吏明明知道百姓的疾苦,却不向你报告,对于百姓的生死,根本就漠不关心,只知道自己高高在上。孔子的学生曾子说过:&你怎么对待人家,人家也怎么对待你。&(原文是:&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过去,你的百姓无法报复,这次刚好有了机会。我看,你还是应该改变一下对老百姓的态度才对。&邹穆公听了,默默无言。
  成语&出尔反尔&由&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压缩而来,原意是你怎么对待人家,人家也怎么对待你。现在意思发生了变化,多用来比喻言行前后矛盾、反复无常。
  ●.初出茅庐
  东汉末年,隐居在南阳隆中的诸葛亮很有才学,号称&卧龙&。刘备曾三次拜访他,请求他出山辅佐自己打天下。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所打动,终于出来做了他的军师,并得到了他的高度信任。
  有一次,曹操带兵十万,向新野进军进攻刘备。面对曹操的进攻,诸葛亮建议诱敌深入,然后一举歼灭。但是诸葛亮又考虑到自己刚刚出山,担心关羽、张飞不服气,计划难以实现。刘备知道后,就赐给他帅印和尚方宝剑,并嘱咐其他人必须服从指挥,如有违抗,一律斩首。
  于是,诸葛亮便命令关羽和张飞带兵埋伏在豫山中,让赵云打头阵,以假装战败诱敌追击。曹操看到刘备的军队乱七八糟,便哈哈大笑,直奔刘军杀来。赵云假装战败,引诱曹军追击。当曹军走到狭窄的山路时,诸葛亮命令早已埋伏在四周的关羽和张飞的部队立即火烧曹军,十万曹军被全部击溃。
  之后,有人作诗称赞诸葛亮:&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初出茅庐&原指诸葛亮首次指挥作战就打了胜仗,后来用以比喻才进入社会,缺乏经验。
  ●.唇亡齿寒
  春秋时候,晋献公借口虢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消灭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国。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国罢了。&晋献公于是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晋国送来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他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攻打虢国,当时就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互相帮助,万一虢国被消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就像没有嘴唇,牙齿就会感到寒冷一样啊!&虞国国君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后来,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国国君抓住,灭了虞国。
  后来人们就总结了&唇亡齿寒&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打草惊蛇
  唐朝有一个人名叫王鲁,他在当涂做县令。这个王鲁爱财如命,经常掠夺老百姓的钱物。王鲁手下的那些大小官吏也变着法子贪污受贿,巧立名目搜刮民财。因此,当涂县的老百姓真是苦不堪言,一个个从心里恨透了这批狗官,总希望能有个机会好好惩治他们,出出心中的怨气。
  有一次,适逢朝廷派官员下来巡察地方情况,当涂县老百姓一看机会来了,于是大家联名写了状子,控告县衙里的主簿等人营私舞弊的种种不法行为。状子首先递送到了县令王鲁手上。巧的是,状子上所列举的罪行,和王鲁平时的违法行为几乎一模一样。这可把王鲁吓坏了,冷汗不停地往下滴,他一边看着手中的状纸,一边发着抖,心里想:怎么会这样,这&&这不是在说我吗?王鲁想着想着,惊恐的心怎么也安静不下来,他用颤抖的手拿笔在状纸上写下了他此刻内心的真实感受:&汝虽打草,吾已惊蛇。&意思是你控告主簿,虽然目的就像是为了打地上的草,但是我就像那条躲在草里的蛇,被大大地吓了一跳了!写罢,他手一松,瘫坐在椅子上,笔也掉到地上去了。
  后来,人们从这个故事引申出&打草惊蛇&这一成语,用来比喻一方面给予甲惩罚,另一方面乙也受到了警戒。现在人们多用这一成语比喻做事不够机密,往往由于一些不必要的举动,导致对方察觉到了自己秘密的意图。
下页更精彩:1
本文已影响人
历史成语故事40篇相关推荐
[历史成语故事40篇]网友评论
<div class="ds-thread" data-thread-key="859047" data-title="历史成语故事40篇" data-imag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历史故事的成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