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不喜欢学习?

如果你不喜欢读书阅读答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如果你不喜欢读书阅读答案
上传于||文档简介
&&如​果​你​不​喜​欢​读​书​阅​读​答​案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5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我喜欢你,你为什么不喜欢我?
| 科学人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我喜欢你,你为什么不喜欢我?
自我评价较低的人不喜欢别人喜欢自己。
本文作者:弯兔123
先请各位思考几个问题:
你喜欢被人鄙视的感觉吗?
当得到他人的赞许,你是否感到不自在?
成功让你焦虑吗?
选择伴侣时,你是否更喜欢那些经常否定你的人,而不是喜欢你的人?
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些问题问的很奇怪。正常人的回答当然是否定的,谁喜欢听人说自己坏话呢?如果有人偏要回答“yes”,那要么他脑子有问题,要么他在装X。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经验认为大部分人都喜欢被他人喜欢,实际上,科学研究发现,有些人需要的却正相反。
不喜欢赞美,更喜欢同意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丁分校的比尔o斯旺(Bill Swann)提出了“自我验证理论”(self-verification theory),该理论主张人们一旦有了关于他们自身的想法,他们就会努力证明这些自我观念。就是说,人们不仅有获得他人认同的渴望,更关心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是否与自我评价一致。比如,那些自视甚高的人很乐意听到他人对自己的褒奖,这当然很正常。
但是那些不喜欢自己的人,例如自卑者或抑郁症患者,他们会喜欢别人说自己好话吗?答案是否定的。研究发现,对自己持有负面印象,认为自己不高不富也不帅的人,他们更喜欢别人也像他们自己一样看不起自己。怎么会这样?
安全感比欣赏更重要
为什么有人会喜欢他人讨厌自己而不是喜欢自己呢?根据自我验证理论,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的一致是对个人预判能力的确认,使人增加自我掌控感。于是,人有信心预判他人将如何对待自己,即使预估到他人的回应可能是负面的,自己也有时间准备应对,因此自我确认可以给人在社交时带来安全感。 自我验证到底如何运作?研究人员做了大量的实验同时在实际生活中做了大量研究。在一组研究中发现,消极的人喜欢朋友和伴侣看低自己(谁没有几个喜欢互相斗嘴抬杠的哥们呢?);在另一项实验中,研究人员用几种测评系统对消极者进行测评,结果发现,被测评者更喜欢对自己评价较低的测评系统,甚至他们认为这些倾向给予负面评价的评测系统更加准确。 自我评价较低的人喜欢负面评价来获取自我验证,那些自我评价较高的人就完全不需要负面评论吗?实际上也未必。研究发现,人们不仅在总体上寻求自我验证,在某些特定的方面同样如此。就算是那些总体上自我感觉良好的人,在自己不擅长的方面,也会寻求负面评价以满足自我验证。就拿我自己来说吧,就算我认为自己总体上还算受欢迎,我也知道自己总有不擅长的地方,例如跳舞。但当音乐响起,我还是会情不自禁地去舞池中间笨重的扭动身躯。如果有谁夸道:“你跳得真不赖!”我立刻意识到和这家伙的关系将会下降一个档次。这都是自我确认的影响!
自我验证无法满足时会发生什么?
我们无法控制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这会产生什么后果呢?一项研究发现,那些认为配偶对自己的评价和自我评价有较大差距的夫妻会有更高的离婚率。另外一项实验表明,当人们面对与自我感觉严重不一致的评论时,会感到焦虑。这种焦虑被称作解体焦虑(disintegration anxiety),指的是因自身的不稳定状态产生的焦虑,像是感觉到一些事情出了大错。
难道真有人不喜欢听好话吗?
自我验证理论并不是说正面评价不如负面评价有吸引力,实际上人的天性都喜欢正面评价。然而,那些对自己有负面印象的人会将正面评价与自身评价相比较,两者的不一致性会使他们产生焦虑,随后便产生对负面评价的偏好。研究人员发现,将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做比较的过程是需要耗费精力的,而如果预先消耗掉这种精力(例如背几个list的GRE单词,做几道高数题),那些对自己有负面印象的人也会像其他人一样喜欢正面评价了。
赞美有风险,开口需谨慎
研究发现,对自己有消极态度的人会建造一个被消极信息围绕的世界。由于长期无法从正面评价中获得信心,无法改变对自己的负面看法,他们的心理会一直消沉低落。那么,有办法改变这种情况吗?
尽管消极的人在消极信息中寻求自我验证是他们的天性,但总有办法改变人长期消极的态度。一项研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研究人员要求一些自我评价较低的参与者互相恭维,结果发现,在恭维他人后,他们自己的心态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似乎对自己的评价有了提高,也更能接受他人的赞美了。大概是因为反正已经对别人说了谎,突破了道德底线,也不妨欣然接受来自他人的恭维了。在另一个实验中,研究人员找来一帮研究对象,其中既有自我感觉良好的人,也有自我感觉较差的人。研究人员给予他们大多数人都具备的特征评价,其中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结果发现,得到这些回应后,那些原本自我感觉较差的参与者也提高了自我评价。这些实验表明,通过一些手段使自卑和抑郁症患者提高自我感觉是可能的,但需要使用严谨细微的语言,既能肯定其个人价值,又不完全与他的自我认识相抵触。
总的来说,自我验证理论表明每个人都希望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自己对自己的看法是一致的。它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的社交方式,尤其是对较为自卑者而言。对自我确认理论的理解能帮助我们更好的与人交流,同时找到合适的方法帮助自卑者提高自信。
本文翻译自
还没有约会对象?
不知道怎样选择约会的时间、地点、话题?
也许能帮你
你可能感兴趣
看到标题的时候以为这次终于可以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了,读完发现是标题党……
显示所有评论
全部评论(191)
这个问题是个问题,我要好好思考一下。
安全感是什么 喜欢是不安全的么
心理学控,人类性行为研究爱好者
专喜欢讨厌自己的人和得不到的东西之类的病是不是也差不多是这样
为什么。。
看到标题,再次想到这学期被拒绝了三次。想死的心都有了。尼马照这速度,大学被拒绝24次,我的人生啊!!!先感慨,然后看文章。。。
地铁信号工
的回应:专喜欢讨厌自己的人和得不到的东西之类的病是不是也差不多是这样有歧义,建议改为:专喜欢讨厌自我的人;
这不是在说我吗??
看不懂的我,表示产生这样的行为一般是给人抛弃的那个。
我就是不喜欢被人夸。。喜欢的人一夸我我就脸红。。。不喜欢的人一夸我我就觉得对方是献殷勤。。。
貌似真的是这样的···如果别人把我想得太好,我会本能想跑,压力太大···
果壳谣言粉碎机编辑
看到标题的时候以为这次终于可以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了,读完发现是标题党……
的回应:貌似真的是这样的···如果别人把我想得太好,我会本能想跑,压力太大···我也觉得是这样
的回应:看到标题的时候以为这次终于可以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了,读完发现是标题党……同!
我觉得有道理,不习惯别人夸我
所以是不是可以假设一下,我们需要的是中性的认同,而非带感情色彩的赞美或贬损。
我看到此篇的同时桌子对面就坐着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哎
视觉影像控
的回应:看到标题,再次想到这学期被拒绝了三次。想死的心都有了。尼马照这速度,大学被拒绝24次,我的人生啊!!!先感慨,然后看文章。。。不厚道地笑了……
电影视觉导演,艺术电影制作者
根据标题所画
这个现象是确实存在的,我就本能式地非常非常非常讨厌别人称赞自己,甚至每次被称赞后都要反复告诉自己“他们是好心,这是正常的一种沟通交往方式”,这样才能不至于显得神经质。我觉得这种现象非常有趣,不过其理论解释应该不仅仅是文中列出的自我评价验证和解体焦虑那么简单。就我个人的感觉来说,如果本人并非全无自信或者极其消极悲观的话,那么往往问题的关键在于对方称赞的点与自身建立自我认同的地方不同,甚至截然相反。也就是说,真正让人觉得痛苦和寂寞的是亲近的人眼中看重的,不是自己真实的一面这一点。据此可以假设,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与内部心理活动差别越大,其越可能对于他人的称赞感到厌恶。这种厌恶的出现频率越是频繁,就越容易发生泛化。如果有觉得上述假设与自己情况相符和相反的话都请务必引用回复简单介绍下自己在这方面的心路立场,尤其是后者,因为得到中肯的批评是我最乐见的~
呃,读中学的时候更喜欢父母来批评我,现在有科学解释了,安全感比欣赏更重要
的回应:看到标题的时候以为这次终于可以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了,读完发现是标题党……握爪,我也是抱着解决问题的态度来看文的,结果该文验证了我一直以来用合适的措辞印证对方自我评价的正确做法,而没有解决我这样做了之后他还是没有喜欢我的困扰。
是因为别人在赞美我们时,我们会以为对方说的是反语吗?
的回应:所以是不是可以假设一下,我们需要的是中性的认同,而非带感情色彩的赞美或贬损。对,你夸一个人的新衣服,说“这件衣服真漂亮,千鸟格图案很别致”比说“哇,好漂亮的衣服”更能得到对方的欢心。
表示原来自己不是消极的
同感,很讨厌被别人赞........而且如果有什么排名的话,希望自己名列前茅,但不希望自己第一
中枪。。。
沙发的回应真是……= =
将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做比较的过程是需要耗费精力的,而如果预先消耗掉这种精力(例如背几个list的GRE单词,做几道高数题),那些对自己有负面印象的人也会像其他人一样喜欢正面评价了。看到了这句,可以帮助自己。
显示所有评论
(C)2016果壳网&&&&京ICP证100430号&&&&京网文[-239号&&&&新出发京零字东15000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举报电话:符号学解释生活很有趣 为什么你会讨厌“4”?-中青在线
符号学解释生活很有趣 为什么你会讨厌“4”?发布时间: 07:43 来源:华西都市报 作者:曾洁
  如果你是一个烧脑爱好者,或者符号学发烧友,大概不会错过正在热映的电影《但丁密码》。只看剧情简介,这部电影都足够让人心动:由汤姆·汉克斯饰演的符号学教授罗伯特·兰登,一天从噩梦中醒来,他惊奇地发现,自己居然在一间病房,周围是一堆医学仪器,和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失忆,枪伤,追杀,逃亡……而摆脱眼前困境的关键,则是手中一幅小小的图画。
  当你为汤姆·汉克斯揪心的时候,千万不要忽略他在剧中的身份——哈佛大学符号学教授。他用自己的符号学知识以及对但丁《神曲》的解读,破解图画中的谜题。
  年过花甲的汤姆·汉克斯,在荧幕上饰演了一个风度翩翩的符号学教授,他在一路奔跑之中,突然灵光一现,就能解读密码背后隐藏着的谜题。电影热映之后,不少网友对符号学兴趣浓厚,知乎网站就有数百个关于符号学的提问。那么真实的符号学研究什么?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符号学现象?四川大学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所所长、国内知名符号学专家赵毅衡用一些生活鲜活的事例,给我们普及一下符号学。
  “符号学”这门自带“神秘光环”的学科,往往令人望而生畏。就连赵毅衡教授也笑言,听他的学术研究,十有八九的人会以为“原来你是研究《达芬奇密码》的”。他向记者科普了一个概念:“符号存在于我们每时每刻的生活之中,就是被认为携带着意义的某种感知。”为什么新娘子结婚那天要披着红盖头?为什么大多数人喜欢数字8而忌讳4?这些生活中的现象,都可以用符号学的理论给予解释。
  为什么要有符号?
  一提起符号学,电影迷们大概不会陌生,除了前文提及的《但丁密码》,还有一些电影用符号来推理判断,延续剧情。
  比如电影《风声》,地下党用摩斯码传递密电,用唱歌识别自己人;又如电影《达·芬奇密码》,罗伯特·兰登得知卢浮宫博物馆馆长被害,对博物馆里一系列与达·芬奇的艺术作品有关联的神秘符号进行分析和调查。
  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老百姓对符号学有着自己的理解。
  不知你是否留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在传统婚礼上,新娘子一身簇新的红装,虽然妆容精致,首饰闪闪发光,却要用一方红盖头遮面?明明你去参加这场婚宴,最关注的是新娘子的装扮,而她却不能抛头露面,躲在洞房内等待新郎用一杆秤“掀起了你的盖头来”,新婚生活就会“称心如意”。
  新娘子的特点是“新”,要大家注意到这个意思,只好跟一瓶酒一样,盖上然后打开。这样的习俗与新式婚礼如出一辙,现代的新娘子虽然不需要“红盖头”,但仍然要用一身簇新的婚纱,再不济也要在胸前别上胸花作为符号,要不然,宾客连敬酒都不知道找谁去呢。
  符号是用来表达、传送、解释意义的,任何意义必须靠符号才能表达,符号是所有意义活动的根据。为什么要有符号?因为解释意义不在场,这是符号学的第一必要条件;意义一旦在场,符号就退场。比如一个家财万贯的老板,不可能穿一身钞票在外面行走。那如何才是富呢?“男人看表,女人看包”,手表、皮带、钱包、手袋。如果一个人从不露富,也从不享福,那他就是不富。
  符号学就是意义学,是研究意义活动的学问。人的社会生活与个人生活,都浸泡在符号的意义活动之中,任何时候,当我们不追求意义时,我们的意识就停止了,因此,我们哪怕睡觉做梦,都在通过符号追求意义。
  象征是一种特殊的符号
  老百姓可能不懂符号学的深意,但是在生活中,我们常用的“象征”,就是“特殊符号”。有一则关于象征的小故事与大家分享,有一位年轻的老师,在课堂上给大学生讲生活中的象征。他举了个例子,某个领导觉得单位黑色的公车太过单调,想换个颜色。有人提议用红色,喜庆,老百姓不干了,说“这一辆辆红色的小汽车多像红包呀,这些人是想受贿呢”;另有人提议用绿色,环保,老百姓又吐槽“这一辆辆绿色的小汽车多像绿毛龟呀,这些人想长寿呢”。
  在哈哈大笑中,这位老师结束了讲课,急急忙忙地跑去菜市场买鱼。原来他和女友约定这天上门提亲,岳母要求得买一条10斤重的大鱼。当他拎着鱼走进女友家时,丈母娘看着开膛破肚的鱼一时傻眼,你怎么把鱼给破了?老师还纳闷,天气太热,破了方便。谁知丈母娘暴跳如雷:“让你买10斤重的大鱼,是象征着我女儿十全十美,你却把鱼给开膛破肚,这不是笑话我女儿不完整吗?”说话间,她抄起一把菜刀,剜掉鱼的眼睛,吼道:“快拎着鱼出去走一圈再回来,我要告诉邻居,不是我女儿不完美,而是你‘有眼无珠’。”
  除了由红色象征喜庆,用10斤重的大鱼象征着十全十美的姑娘,我们还用大山象征父爱的坚韧,用大海象征母亲的包容,用绿色象征生命,用金黄象征财富,等等。这许多的符号,因为被反复使用,累计意义,最终都变成了象征。
  象征,是意义积累到一定程度,可以只是某种抽象品质的特殊符号,代表着使用过多、积累更深的某种意义,有时候就是一种约定俗称的规矩。还是以结婚习俗做个举例,布置婚房的时候,我们习惯在大红色的婚床上,铺放大枣、花生、桂圆、莲子,取其谐音“早生贵子”。你说我嫌这些零食硌人,换个梨子可以吗?当然不行!你说梨子“立子”,他们说梨子“分离”,任何象征的意义积累,都是一个集体行为在文化上的烙印,单凭一己之力、脑洞大开,无法让这个“梨子”替代“早生贵子”。
  空白也可能是符号
  既然符号用来表达意义,符号学是文科的总方法论,可以用来解释所有的文化现象,那么空白是不是一种符号呢?
  假设一种情景,一个周而复始的星期一,你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向拥挤的电梯,正在脑海里谋划一周的工作计划,抬头看见自己的顶头上司站在身旁。你满脸堆笑地打了一个招呼,却换来对方目不斜视、面无表情。这种空白的表情符号,连emoji表情包都没有办法模拟。于是你的大脑开始飞速运转:老板没有听到我打招呼吗?他会不会误以为我没礼貌?又或者他对我心存不满,哦,天啊,他是不是想把我开除?
  你瞧,老板的一个面无表情,就能被下属解读出这么一长串意义。如果遇上胆子小的职场菜鸟,说不定要上演一场现实版的《小职员之死》——在俄国作家契诃夫笔下,就将这种揣测描写得淋漓尽致。一个小公务员在剧场打了个喷嚏,不慎溅到前排将军头上,他的诚恳道歉换来将军的漠然,结果被活活吓死了。
  由此可见,既然这种空白被接受者认为是有意义的感知,那么空白就变成了符号。开车的朋友可能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在一个十字路口处,如果你前面的车没有打向左转或者向右转的指示灯,也没有踩刹车或者亮红灯的指示,那么你就可能做出判断,对方要直行,此时的空白“没符号”就是直行的符号。
  符号学的制胜法宝
  电影《但丁密码》作为罗伯特·兰登教授演绎的“符号学三部曲”之一,依然延续了前两部作品的大团圆结局,这个自带招黑体质的老头儿,在无妄之灾中惊险烧脑,又一次用符号学拯救了全世界。
  既然意义是符号的生命,那这个生命就掌握在解释者的手中。如果解释者就不接招,不把这个符号解释成某种意义,那它就不是某种意义上的符号。还是前文和领导打招呼的例子,如果小职员脸皮厚点,或者心宽一点,就当领导没听到又怎样呢,就不会让自己徒增烦恼,这个“面无表情”就不是领导生气的符号。
  今年中秋,乾隆皇帝带着140多件文物从故宫移驾到成都博物馆,展出两个月的时间,迎来了60多万的客流量。闭馆前夕,记者再次探馆,试图了解这么多金器、瓷器、书画等文物中普罗大众对哪件文物最感兴趣。采访结果出人意料,国宝金瓯永固杯竟然被青玉龙纽宝印比了下去。据成博讲解员透露,展柜中的这方象征着皇权的玉玺,最让观众拍照不止,提问不休。
  玉玺原本是象征皇权的符号,是证明皇位归属的绝对证据,分分钟引起一场军阀战争或者朝野动荡。不过也是一块石头。《三国演义》记载,“王莽篡逆,孝元皇太后将印打王寻、苏献,崩其一角,以金镶之”,在老太太打人的一刹那,那玉玺也就不是皇权的符号了。
  因此,物不断被符号化获得意义,或者去符号化失去意义,符号可以上下滑动,这取决于解释者的感知。《史记》就记载了一场符号学的心理战:项羽俘虏了刘邦的父亲,在阵前叫嚷着要把刘父烹食。刘邦泰然若素,既然我和你项羽结拜为兄弟,我的老父亲就是你的老父亲,如果你想烹饪自己的父亲,一定要记得跟我分一杯羹。在这种比谁更流氓的心理战之中,刘邦拒绝承认煮父亲的意义,项羽只能兀自哀叹“虞姬虞姬奈若何”了。
  “叫了个鸡”有何不妥?
  有次我在办公室加班,帮同事的孩子丢个垃圾,蓦然回首,这个盛放着炸鸡、散发着喷香的包装盒上赫然印着店家的招牌“叫了个鸡”。我忍不住惊叹,现在的00后已经这么彪悍了吗?没过多久,就有媒体报道,“叫了个鸡”炸鸡店因招牌和菜单内容恶俗,被城管部门责令整改。一时舆论哗然,谴责这种“无下限”的营销套路。炸鸡店不得不在官方微博上道歉,并承诺整改。
  符号学与广告学的结合,最后的成果就是品牌设计。无论是店铺取名,还是广告营销,或重外延,或重内涵,第一要义就是用符号把自己区分出来,标新立异,和别人就是不一样,这样才能扯人眼球,令消费者过目不忘。
  还是以这家炸鸡店举例,如果店家想突出自己的外延,可以标榜自己新增了一款“咖喱鸡”产品;如果想强调产品的内涵,就可以打出“黄金鸡块”的噱头。还是原来的鸡块,还是熟悉的味道,只是取名时沾染了土豪金的味道,说不定能让消费者趋之若鹜。
  如今商界竞争残酷,店家取名另辟蹊径,让人哭笑不得。有人自轻自贱搏出位,“厕所串串”“畜生包子”“妈的酸梅汤”都冒出来了,不知道执意试吃的消费者内心有多强大,反正取名者胆识过人。不过这些大胆出位还是有边界线的,诸如“强盗之家”“饭醉团伙”,一不留神就会被公安局认定为“违反社会公序良俗”,勒令停业整顿。
  为什么你会讨厌“4”?
  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在下海经商这条路上前赴后继,沿海一带人们的方言把数字“8”念作“发”,于是8就成了一个吉利的数字。而数字“4”就没有那么幸运,因为谐音“死”,为普罗大众忌讳。有人开业、乔迁、结婚选日子要避开
4号,有人买房子避开 4、14、24的楼层,还有人连身份证、学号这样的指代符号沾了4的边,也会深恶痛绝。
  今年教师节,有一个热点话题在网络上引起极大的争议。学号原本是学校为了方便管理学生才给每个人设置的编码符号,没想到一个孩子学号被分到了14号,而家长认为这个数字不吉利,希望老师能够换个数字,最后竟因换号不成,用各种英文单词辱骂老师,对于其他家长的劝解也是置之不理。忌惮数字到这个地步,这家长也太刁钻了。
  在赵毅衡教授看来,这种现象源于人们希望通过一套规则来掌握自己的命运,而在现实生活中对自己的命运掌控无力,只能欺凌各种符号——譬如折腾数字符号。对这些人的主观感觉而言,符号形式经常比符号的意义更为重要。
  这种对数字的迷信,还不仅仅是个人行为。1996年,广州与北京同时将电话号码升级为八位数,北京统一加“6”,寓意“六六大顺”;广州原本拟加“5”,但是遭到群众极力反对,因数字“5”谐音“无”,于是改为“8”,谐音“发财致富”。
  无论“顺”还是“发”,这种美好的期盼是心理感受,还是符号制造出来的呢?只能说,这些符号至少从形式上给人带来片刻的欢愉。我们只能换一种方式去理解,生活在一线城市,既然房价、薪水、空气已经让人那么糟心,幸福指数高开低走,如果连数字这种形式上的吉祥美好都不复存在,那我们的幸福感只能每况愈下了。
  因此,我们可以做一个小小的测试:你可以不用任何符号(包括语言符号),表达一个意义吗?赵毅衡老师保证你不可能做到。
  华西都市报记者 曾洁
【责任编辑:齐琪】
你可能还喜欢看
冰天雪地里吃饭、宿营、行军是什么体验,“冰马俑”告诉你!
中青报派出多路记者,历时半年采写了这组全景报道,希望能给这个现象留下一个记录。
想知道此次习主席的拉美之行有何亮点?戳这里,一起来了解!
新闻排行榜}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