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公平视角是什么意思? 请联系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解释一下。谢谢。

协调发展的含义是什么-区域协调发展的含义及内容 _心理观察网
《协调发展的含义是什么 》
协调发展的含义是什么
协调发展的含义是什么
要推进是什么意思 ……
一是创新发展。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什么 ……
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体型转变,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什么...
实施协调发展原则的制度措施是什么 ……
协调发展原则,是指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统筹规划、同步实施、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
五大发展理念中什么是基本的发展理念 ……
党十八届五全确立创新、协调、绿色、放、共享发展理念视关系发展全局场深刻变革 十八众创业、万众创新京津...
增强发展协调性什么意思 ……
我觉得你这个不是WOW问题。是国家经济发展规划的问题。 好吧,我平时工作之一就是写这些材料的。 “增...
文明城市的含义是什么? ……
文明城市是指在全国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物质...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是什么?怎么理解 ……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   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
区域协调发展的前提是什么 政治 ……
自然禀赋相同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社会公平视角下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完善--《山东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社会公平视角下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完善
【摘要】:
本文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展开全文,在介绍国外比较成熟的生态补偿机制的基础上,运用概念分析、比较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进行对我国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研究。本文的主要任务是借鉴国外较为成熟的生态补偿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在社会公平的视角下研究分析我国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基本问题。文章主要探讨了生态补偿的界定、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生态补偿的法律制度与法律救济等几个问题,在分析国外生态补偿成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完善我国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初步设想。
文章共分引言、正文和结语三大部分。
引言部分。作者介绍了本文的选题意义,国内和国外的研究现状。近年来,对生态补偿的制度研究已经成为生态环境建设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国内外的许多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很多国家的生态补偿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也有很多成功的实践案例。我国有些地区也实施了一些生态补偿政策,但还处于探索阶段。构建健全完善的生态补偿法律制度是当前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
正文共分四章。
第一章,介绍了生态补偿的基本问题与法学理论基础。由于学者们研究角度不同,我国对于生态补偿的具体概念存在多种表述,由于依据不同,对生态补偿也存在不同类型的划分。在社会公平的视角下,作者分析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概念描述,进而得出较为恰当的定义,并且认为生态补偿主要分为国家生态补偿与社会生态补偿两种类型。生态补偿制度的法学理论基础是用来解释为何国家需要用法律手段来调节生态补偿相关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及将生态补偿纳入法律制度在理论上的必要性。生态补偿制度的法学理论基础有三个:环境权理论、环境正义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其中环境正义理论是最重要的,是社会公平在环境法领域的具体表现
第二章,我国生态补偿制度的缺陷分析。针对我国生态补偿制度的实施情况,分析了我国生态补偿制度的存在的一些缺陷,主要是缺乏健全的法律规范和法律制度;生态补偿标准不合理;没有形成较为统一的生态补偿制度立法原则;缺乏对生态补偿实施情况的评价制度;生态补偿缺乏对社会公平的关注,补偿观念淡薄,群众基础薄弱。
第三章,国外生态补偿制度的实践及经验。生态补偿制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在一些国家已经比较成熟,比如美国、德国、瑞士、法国、哥斯达黎加等。这些国家在农业、矿产资源的开发、森林资源的保护以及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方面进行的生态补偿实践都是比较成功的,非常注重对相关公众利益的保护以及社会公平的实现,取得了良好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在介绍这些成功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我国可以从国外这些成功实践中借鉴的实践经验。
第四章,中国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完善。针对目前我国生态补偿存在的不足之处,结合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在社会公平的视角下,从以下六个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建议:第一,建立、健全生态补偿的相关法律法规。第二,明确生态补偿的范围与标准。第三,确立适当的生态补偿模式。第四,生态补偿的法律救济制度。第五,将公众参与纳入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第六,建立对生态补偿实施情况的评价制度。
结语部分。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建立健全需要进行长期的探索与实践。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情况,目前我国的生态补偿制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现存的一些分散的生态补偿政策大多侧重于经济效益,生态补偿的政策设计缺乏对社会公平的关注,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我国缺乏一个健全的生态补偿法律制度作为支撑。构建完善的生态补偿法律制度是当前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和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由于作者的理论功底薄弱,占有的外国相关资料有限,以及缺少法律事务经验,本文的一些研究还有待在今后的研究探索中进一步深化。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0【分类号】:D922.6【目录】:
内容摘要6-8
ABSTRACT8-11
一、生态补偿的基本问题与法学理论基础14-23
(一) 生态补偿的界定14-16
(二) 生态补偿的主要类型16-19
(三) 生态补偿制度的法学理论基础19-23
二、我国生态补偿制度的缺陷分析23-27
(一) 缺乏健全的法律规范和法律制度23
(二) 生态补偿标准不合理23-24
(三) 缺少统一的生态补偿立法原则24-25
(四) 缺乏对生态补偿实施情况的评价制度25
(五) 缺乏对社会公平的关注且生态补偿观念淡薄25-27
三、国外生态补偿制度的实践及经验27-31
(一) 国外生态补偿制度的实践27-30
(二) 国外生态补偿制度的经验30-31
四、中国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完善31-47
(一)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的相关法律法规31-34
(二) 明确生态补偿的范围与标准34-35
(三) 确立适当的生态补偿模式35-38
(四) 生态补偿的法律救济制度38-41
(五) 将公众参与纳入生态补偿法律制度41-44
(六) 建立对生态补偿实施情况的评价制度44-47
参考文献48-5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53-54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54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崔广平;;[J];当代法学;2007年04期
;[J];郑州市人民政府公报;2009年07期
武奕成;;[J];邢台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刘思典;展洪德;;[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0年04期
郭恒哲;;[J];法制与社会;2007年10期
陈晓勤;;[J];海峡法学;2011年01期
吴瑞;;[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陶君平;[J];理论前沿;1989年57期
吴以国;[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4期
胡长满;[J];理论建设;199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小萍;;[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唐正彬;刘艳琳;;[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二册)[C];2011年
侯思琰;王伟;刘德文;;[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赵雪雁;董霞;;[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马彩华;游奎;戴星翼;李凤岐;;[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蒋莉莉;;[A];贵阳市经济社会文化大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C];2010年
杨磊;;[A];“经济转型与政府转型”理论研讨会暨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马存利;;[A];第二届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与政策设计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陈利顶;傅伯杰;;[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沈根祥;黄丽华;钱晓雍;潘丹丹;施圣高;M.L.G;[A];第二届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与政策设计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康守永 王玲
 ;[N];经济日报;2004年
北疆;[N];联合时报;2005年
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
吴玉萍;[N];中国环境报;2010年
王帅;[N];陕西日报;2009年
彭兴庭;[N];中国信息报;2005年
陈西湖;[N];经理日报;2005年
本报记者 郝东方;[N];大众科技报;2004年
本报实习生
来洁;[N];经济日报;2004年
彭兴庭;[N];中国社会报;2005年
本报记者 李坤;[N];中国水利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金艳;[D];浙江大学;2009年
斯丽娟;[D];兰州大学;2011年
马爱慧;[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冯思静;[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刘玉卿;[D];兰州大学;2012年
潘仁飞;[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王辉民;[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蒋姮;[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林清山;[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尤艳馨;[D];河北工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雪;[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谭延巍;[D];山东理工大学;2010年
尤立杰;[D];新疆大学;2010年
陈旭;[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杨国霞;[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邵江婷;[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汤明;[D];南昌大学;2010年
韩磊;[D];苏州大学;2010年
吴鹏;[D];海南大学;2010年
许斌;[D];郑州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百度题库旨在为考生提供高效的智能备考服务,全面覆盖中小学财会类、建筑工程、职业资格、医卫类、计算机类等领域。拥有优质丰富的学习资料和备考全阶段的高效服务,助您不断前行!
京ICP证号&&
京网文[3号&&
Copyright (C) 2017 Baidu> 问题详情
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点原则,坚持这一原则有利于: A.扩大
悬赏:0&答案豆
提问人:匿名网友
发布时间:
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点原则,坚持这一原则有利于: A.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B.区域间优势互补,促进经济共同发展 C.不同区域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D.生产要素在区域间合理流动和配置此题为多项选择题。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为您推荐的考试题库
网友回答(共2条)展开
匿名网友&&&&&&&&提问收益:0.00&答案豆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 ,解放生产,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概括对社会主义传统认识的突破主要体现在:A.破除了脱离生产力水平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认识B.否定了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的认识C.摆脱了长期以来忽视建设社会主义根本目的和目标的认识D.制止了把社会主义本质等同于社会主义具体做法的认识2PM2.5(细粒颗粒)这个大家原本很陌生的专有名词,因为2011年10月我国多地灰霾天气造成严重大气污染而迅速成为社会热词。2012年2月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了PM2.5指标,该指标随后又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既折射出当前我国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同时也反映了党和政府治理环境污染、建设生态文明的决心。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是(  )A. 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B.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C.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D.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3年的大革命规模宏伟,内涵丰富,与辛亥革命相比较,其不同点在于(  )A. 它广泛而深刻地发动了工农群众B.它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C.它的革命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D.它是在以国共合体为基础的统一战线的组织下进行的4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错误给中国革命带来严重危害,其主要错误有A.排斥和打击中国势力B.将反帝反封建与反资产阶级并列C.集中力量攻打大城市D.主张“一切经过统一战线”
我有更好的答案
请先输入下方的验证码查看最佳答案
图形验证:
验证码提交中……
找答案会员
享三项特权
找答案会员
享三项特权
找答案会员
享三项特权
选择支付方式:
支付宝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QQ:
请您不要关闭此页面,支付完成后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QQ:
恭喜您!升级VIP会员成功
常用邮箱:
用于找回密码
确认密码:统筹区域发展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统筹区域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的,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在“”中,统筹区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提出既是发展战略理论发展的结果,又是的现实需要。
统筹区域发展概念
统筹区域发展,是政府在指导下,从全局出发全面综合地考虑区域发展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以政府资源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整合社会资源,逐步协调区域关系并促进各种类型区域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动态的。其要点如:
第一,全面综合地考虑——体现科学发展观;
第二,区域发展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体现的层次;
第五,动态的——体现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在这里,把鼓励发展、控制差距、重点治理和协调关系定义为统筹区域发展的四大主题。
统筹区域发展基本思路
统筹区域发展是在差距不断扩大、冲突频繁发生以及各种区域病同时并发的背景下提出的。统筹区域发展是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下政府区域管理的重要内容。统筹区域发展不是短期的权宜之计,而是一个长期的战略过程。统筹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是:明确统筹区域发展的目标、确定统筹区域发展的内容、选择统筹区域发展的途径。
1、明确统筹区域发展的目标
统筹区域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实现。可具体表述为:综合治理领域中已经存在的落后病、衰退病和防治潜在的膨胀与萧条病,逐步缩小区域差距,形成区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区域经济新格局。
统筹区域发展的具体目标对于不同的发展时期和不同的区域是不相同的。就目前我国的发展情况来说,控制区域差距是一个近期的具体目标,而缩小区域差距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是一个长期的目标。从统筹区域发展的四大区域来说,各自的目标重点也不同:主要是落后问题,主要是萧条问题,主要是膨胀问题,主要是经济地位下滑问题。
2、确定统筹区域发展的内容
统筹区域发展的内容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区域发展问题;二是区域关系问题。统筹区域发展的内容只能在全面、科学分析的历程与现状的基础上,并结合统筹区域发展的目标才能确定。统筹区域发展内容的确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3、选择统筹区域发展的途径
选择统筹区域发展的途径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区域制度基础建设;二是区域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但是选择统筹区域发展的途径必须要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明确区域战略。完整的战略已经形成,即:通过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等老工业基地,促进崛起,鼓励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区域格局。能否实现统筹区域发展的目标,还取决于区域管理的制度基础是否完善和区域政策是否合理。
(1)加快建设区域管理的制度基础。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都是政府区域管理的工具,而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的制定、实施和效用评价,都需要一定的机构来负责。鉴于的情况,区域管理机构的设置显得非常紧迫和重要。
(2)完善与落实区域政策。区域政策是统筹区域发展的主要工具,其重点与方向随着形势的变化不断地进行调整,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区域政策的价值取向和作用强度都是制定区域政策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效率与平等是中央区域政策需要解决的两个目标,区域政策必须具有规范性、系统性和权威性。区域政策必须由负责区域管理的职能部门负责制定,并经过法律上的认可程序,使其具有法律效率。
统筹区域发展指导思想
统筹区域发展以为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从的角度说,全面发展就是发达和等各种地区都要得到发展;就是各种区域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区域关系融洽、区域处于良性互动的发展状态;可就是区域发展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重点是加强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注重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统筹区域发展是在区域层面的战略要求。通过统筹区域发展,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目标,缩小区域发展的差距,从区域的层面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打好坚实的基础。
统筹区域发展基本要求
根据我国的客观实际,我们提出以下统筹区域发展的基本要求:
第一,把统筹区域发展与树立、构建和谐社会结合起来,从区域的层面为和谐社会建设做出贡献。
第二,设立专门的区域管理机构,明确中央政府与各级区域管理机构的职能和任务。
第三,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研究标准区域与问题区域的划分框架,建立标准区域与问题区域的划分与识别体系。
第四,要求各级制定本地区的发展战略,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完善的区域与程序。
第五,建立区域利益协调机制,打破地方保护和封锁,建立的全国统一市场。
第六,促进由政府主导型向企业主导型转换,协调企业跨区域行为。
第七,进一步完善中的经济发展条件,促进与传统产业转移,实现各区域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四要素
第一,统筹区域发展的主体是政府。区域发展的统筹是对社会关系中区域关系的统筹,它的主体是政府,目标是国家经济整体实现平稳、持续和协调地发展。突出政府也是统筹区域发展区别于的关键特征之一,是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思考的进一步深入。
第二,统筹区域发展的客体是区域经济活动和区域经济关系。统筹区域发展的客体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各区域的,另一个则是中央政府与各区域之间以及各区域彼此之间构成的关系。
第三,统筹区域发展的关键在于发挥政府的杠杆作用。在统筹区域发展中,政府应当利用好杠杆作用,充分发挥“”的功效,整合和综合利用庞大的社会资源,实现的目标。
第四,统筹区域发展的层次涉及标准区域和问题区域的划分。的层次应该在两种区域划分框架基础上展开讨论:第一种是标准区域划分。标准区域的划分从空间上看是覆盖全部国土的,标准区域的分类还只是停留在战略区域的层次上;第二种是问题区域划分。这是针对特殊区域问题所设计的,不需要覆盖全部国土,它会随着老问题的解决和新问题的出现而不断调整变动。标准区域与问题区域划分相结合,区域划分以标准区域为基本框架,以问题区域为重点作用对象。
其要点如下:
第一,全面综合地考虑——体现;
第二,区域发展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体现区域统筹的层次;
第三,以政府资源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整合社会资源——体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第四,鼓励各区域在发挥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发展,合理控制区域间发展差距,有重点地治理区域问题,逐步协调区域关系并促进各种类型区域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体现统筹区域发展的四大主题;
第五,动态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体现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在这里,我们把鼓励发展、控制差距、重点治理和协调关系定义作为统筹区域发展的四大主题。
统筹区域发展四阶段
区域开放:就是指打破区域间的界限,按照和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使区域相互开放,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向一体化方向迈进。区域开放是统筹区域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统筹区域发展的最基本要求。离开区域开放,统筹区域发展就成了一句空话。
:区域开放仅仅是统筹区域发展的第一步,区域开放只是为统筹区域发展创造了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统筹区域发展还必须全面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这种合作应该是在遵循和体现主体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的前提下,以提高效益为核心,自愿地平等地进行的多形式、多层次的合作。从的规律看,区域之间的合作具有必然性,从区域发展的现状看,区域之间的合作又具有必要性。
区域平衡:区域平衡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为一种状态的描述,即区域发展过程中各个层面所表现出来的相对均衡状态,这种相对均衡状态集中体现在区域从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出发,相互取长补短、合理分工、共同发展;另一方面它是一种行为,即政府为实现区域发展的相对均衡所进行的调节、引导,通过调节和引导,促进社会各个层面、各个环节有序、高效地运行。
区域融合:也叫空间一体化,这是统筹区域发展的一个根本任务,也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目标。它是指区域之间十分密切、非常协调、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新型关系。区域之间相互支撑和依托,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以其他方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相互依存、相互交融是区域繁荣的真谛。区域融合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从根本上优化区域,有利于加快区域发展速度并提高效益;二是在共同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国民经济的整体协调、健康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的含义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统筹区域发展、形成促进协调发展机制的目标和任务。深刻理解统筹区域发展的含义,是实现的基础和前提。
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实现共同发展。也就是说,要使我国东中之间和地区内部的不同区域之间相互适应、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相互衔接、相互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相互配合。这里所讲的统筹,是要实行非均衡与均衡相结合的发展战略,或者称为“适度”的。这是从我国东中西部各地区实际存在非均衡格局的国情出发,从国家的整体利益出发,寻求最有利于东中西部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措施。也就是说,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调整战略重点和政策倾斜的“度”,从而以适度的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
我国掌握着较先进的技术,有着较强的经济实力;技术力量薄弱、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资源比较丰富;落后于东部地区但比西部地区先进。这种梯度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统筹区域发展,努力促进,首先需要协调好地区之间的发展关系。从总体上来说,就是要考虑东中西部的,从全国经济的战略高度,着眼于地区优势的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实现东中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应在相互开放和平等交流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交流与合作,把的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优势与中的资源、市场和劳动力优势结合起来,形成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新格局。其次需要协调好地区内部的发展。既要有重点地推进生产力空间布局和的优化升级,实现的高速增长,又要按照完善的要求,协调同其他产业的关系;既要推进的发展,也要推进、的发展,使关系趋于合理;既要推进经济的发展,也要推进各项的发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