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合理建构散文阅读教学的教学内容

  摘 要:《老王》是杨绛写于 1984 年的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本文以黄厚江执教《老王》为课例,解析散文阅读教学内容选择"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散文阅读教学内容选择与反馈话语分析
2016年30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 要:《老王》是杨绛写于 1984 年的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本文以黄厚江执教《老王》为课例,解析散文阅读教学内容选择的问题与困惑,并分析教师反馈内容,以期揭示在师生对话中教师语言运用的规律。 中国论文网 /1/view-7644790.htm  关键词:阅读教学;反馈话语;《老王》   一、散文教学内容选择   黄厚江老师执教的《老王》为一篇描写人物的散文,《老王》是杨绛写于 1984 年的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黄厚江老师执教的对象为苏州中学的高中生,黄厚江老师将该文设计为指向“体验”的阅读,独辟蹊径,突破以往,把教学重点聚焦在散文的作者的解读上,通过对散文中字词句的细细揣摩品位,不仅解读散文中“老王”的形象,更深入一层透过字里行间去解读文字背后的作者杨绛这一人物。   先看黄厚江老师的教学目标:①揣摩语言,读懂老王。②转换视角,读懂杨绛。很多教师将教学目标定在理解老王这个小人物的悲哀上,感受作者杨绛对老王的同情之情。对比这些老师的教学目标,黄厚江老师的教学目标更为深入,学生的感悟也会更深一层。   然后是教学内容。黄厚江老师指出:“作为现代散文或者说作为写人的现代散文,它的教学内容应该重点关注什么呢?这就首先要把握现代散文的个性特点。现代散文的特点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话题,简单来说,现代散文,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个性化地抒写作者的心灵和性灵,表达作者内心的个我。和小说相比,写人的现代散文不能或者说不能主要关注作品中作者所写的人物,而应该更多地关注藏在字里行间的那个‘我’。”   黄厚江老师解读视角比较独特, 由“读老王”转向“读杨绛”。杨绛是不幸的,但和老王相比,她太幸运了。她经济还过得去,她还有钱钟书先生。当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作者认识到,在我们这个社会中,最不幸的是老王这样一类人,虽然杨绛和老王的交往关系是不对等的,但是杨绛先生在文中敢于深刻剖析自己,反思与老王的交往,带有一种文化人的清高,杨绛先生勇敢地将自己的内心剖析敞开在世人面前,并为此感到深深的愧怍。这种知识分子的自我反省,是对灵魂进行拷问后的精神升华。   教学内容应该少而精,黄厚江老师的课程擅长抓住课文中的细节,带着学生抠字眼,揣摩心理活动,最终达到其教学目标,过程看起来比较散,但正如散文一样,形散神不散。   黄厚江老师从文学作品的作家解读视角来解读杨绛先生的《老王》,运用的是知人论世、读文论人以及作品解读视角里的文本细读解读方法,“形散而神聚”是散文内容与形式方面的基本特征,“形散”主要指散文形式上的自由灵活,“神聚”是就散文立意而言,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散文教学时,应通过咀嚼关键的词句及标点来品味语言深意。   二、教师反馈话语分析   例如,在整体感知阶段,黄厚江老师抛出一个问题:“老王的‘不老实’,可能指哪方面的问题?”学生没有反应。这个时候黄老师没有刨根问底,而是提示学生看第三段。黄老师第一次引导后,学生没有给予明确的回应,黄老师第一次的引导不成功,然后就修正了自己的问题,使得问题更加明确,从而让学生发现老王的诚实、善良、正直的品格。   例如,对“脑袋慢”这个词的解释,学生一开始回答说“滞笨”,黄厚江老师并没有立刻否定学生答案并给出所谓的正确答案。黄厚江老师让学生用课文里的一个词来解释另一个词。对于学生的回应,黄老师并没有立即给予反馈,当学生的回应不是教师所希望得到的答案时,黄老师往往会给予学生一些提示,并一再启发,通过与学生反复讨论,最终得到答案。辛克莱和库尔特哈特称此为“bound initiation(系列引发)”。   三、对散文阅读教学名师经验的思考   这节课的重点是对老王的解读以及对作者杨绛的生平及作品的深入剖析。整个课程流程是非常流畅的。关于语文教师反馈话语的有效性,我们可以从黄老师的课堂中得到一些启示:一是教师应当多启发,多提供积极性的而非否定的反馈;二是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三是对学生不明白的问题,教师可以采用一再启发的策略。   参考文献:   [1]黄厚江.《老王》教学实录及反思[J]. 语文教学通讯,2012(25).   [2]余 虹.文学作品解读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您的位置: &
散文阅读中的空间建构与转换——以散文《树》的教学为例谈阅读策略的教学
优质期刊推荐基于文章体式的“阅读教学链”建构
孔小波目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重复、散碎、低效的情况仍然比较严重。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是主题组元的代表,在培育学生人文精神、重塑学生健全人格的同时,还应注意“语文能力”的系统培养和高效养成。提高阅读教学效益,可以整合阅读文本,重构新的阅读课程体系。潘新和认为,阅读和写作本质上是一种文体思维。失去了体式感的统摄,基础语感和语境语感就无所依归。阅读离开文体,必然不得要领。①每一类文体都具备各自不同的典型特征。按照文本本身的存在特性和结构要素,文章体式可以分为小说、诗歌、戏剧、散文四种。每一种体式都可以细化为更多的“体式节点”,如:小说可以细分为小说中的人物、小说中的叙述、小说中的情节等“节点”。将这些确定的“体式节点”融入到听说读写的教学行为中,串成一串珍珠,整合形成“效应链”,即“定点·成链”。每当完成一个教学链的学习,即把若干个“体式节点”掌握,打通各个“节点”融会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体式思维的形成,有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下面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分体建构不同的“阅读教学链”。一、现代诗歌教学链现代诗歌教学不仅仅要上好每一首诗歌,重要的是从现代诗歌的本体特征出发考虑教学统筹问题。现代诗是新文化运动时兴起的一种比较自由的文体。跟其他文学样式相比,诗歌比较注重情感的抒发,如洛夫所言:“诗是情感的结构”。②所以,诗歌教学时要格外注意诗歌的抒情性。此外,隐喻、想象、语言、意象、省略、时空关系等都是解读一首现代诗的有效路径。《沁园春·长沙》采用古典诗词的外套,表现的是极富时代性的内容。在回忆与现实的交织中,词人通过对湘江勃勃秋景的展望和对青年生活的澎湃回忆,展现了气盖苍穹、威震山河的家国情怀。这是一曲年轻人的自信之歌,是一种旧社会变革的希望,是一个时代的庄严呐喊。深刻体会诗歌中洋溢着的激烈情感,树立家国情怀和舍我其谁的责任精神是本诗教学的关键。《相信未来》是旧时代生命力量的滚动之声。诗人为什么要寄希望于未来呢?仅因为“贫困”和“鲜花”,未免过于拔高事件的因果逻辑。诗中诗人欲言又止,欲说还休,似乎隐藏着自己的诉说,又不得不说。诗人的话语里充满隐喻,“手指”与“排浪”、“手掌”与“大海”之间的隐喻,极限夸张的渲染中,暗示未来的光明与力量。故把握全诗的隐喻成为本课的“课核”。《致橡树》最显著的特征是诗中出现了除“木棉”“橡树”意象外的大量其他意象,如: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等。通过这些意象的延展与铺排,形成一个意象群组,来表达诗人对两性关系的深度认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对未来理想生活的憧憬与向往,对理想生活的想象是对现实生活的极力反拨,越是“春暖花开”的美好,越让人体会世俗的残酷与强大,越让人敬佩诗人的温度与情怀。《雨巷》是当时时代青年共同的“苦闷象征”,引起广大青年的强烈共鸣。回环往复的舒缓悠长与情感的凄婉迷茫相互应和。诗歌语言的音乐性是主要特色。《断章》的篇幅虽小,却意蕴丰富。洛夫说,诗歌有“无理而妙”的神奇,而卞之琳的这首现代诗反其道而行之。诗中充满了“关系逻辑”,是“有理而妙”的典范。至于这种“关系逻辑”如何解释,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见解。有人说,这是母子之间关系的写照,孩子的每一步脚印都走不出母亲心灵的广场;有人说,这是一首教育诗,是当代班主任与学生关系的投射;还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无法摆脱的自嘲……诗意的不确定性给我们带来了妙不可言的模糊体验。《错误》不同于以往女性视角,是从男性视角出发写闺怨的作品,产生的一个动人的故事。《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中随着诗人的骤然转折,诗人将时间拉回到母亲的针线活时间,物理时间(四点零八分)转变成心理时间,心灵发生巨大的触动。随着时间的流逝,火车缓缓移动,空间也发生变化。离别与不舍相互纠缠,时空关系的交织变化促进诗人情感流动,也带来诗歌结构的复杂性。综合以上分析,一个清晰的现代诗歌教学链基本形成。如下表:在课程系统的整体观照下,从诗歌的本体性特征来排列组合现代诗的各种元素,从情感、隐喻、想象、语言、逻辑、视角、时空等角度入手鉴赏现代诗歌,重构一个教学链。这样不仅抓住每首诗的个性,还考虑到诗歌的文体体式,更重要的是避免教学的重复单调,形成现代诗歌教学的小系统,强化学生学习现代诗歌的美感体验和整体提升。二、散文教学链散文被称为“文体之母”,古代有一种很宏观的分类方法,凡不是韵文的,都可以称为“散文”。后来人们发现这样的分发过于宽泛,大量非典型的文章成为散文,破坏散文的文体特性。一种常见的观点是认为散文是一种非虚构的文体,分为叙事散文、议论散文、抒情散文三种。③这样的分类方法简洁明了,但表达方式的严格划分使人不知如何归类几种表达方式并存的文章。近年有一些新的分类方式,如陈剑晖将散文分为性灵散文、絮语散文、智性散文、纪实散文和说明散文。④“性灵散文”指向写景状物叙事一类的文章;“絮语散文”是以闲谈式的方式谈笑风生,以张中行、金克木等人为代表;“智性散文”意指文章中充满见解与智慧,融入作者的深刻思考;“纪实散文”主要是写实,类似人物传记;“说明散文”指一些介绍性质的科学小品文。按照这种分类方法,我们将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中的散文进行大致归整,如下表:1.性灵散文自从明代提出“独抒性灵,不拘一格”的口号,散文成为一种自由的表达自我的方式。散文是一种最具个人性、心灵性和自由性的文学样式。⑤性灵散文即是典型。《江南的冬景》通过对江南地域的界定,将江南的冬景和北国的冬景、国外的冬景对比,呈现微雨中淡疏的冬景以及寒雪中江南的情调,营造恬静明朗的意境。《荷塘月色》营造的朦胧淡雅高洁的散文意境,是理想的避难所。沉浸在荷塘的夜景中,作者产生对采莲往事的臆想以及江南水乡的回忆。不知不觉中,作者与周遭的月色荷塘融为一体,暂时忘却了烦恼,很快作者又从美好的意境中回归到现实。理想与现实在淡雅优美的意境中交织,恰恰是作者真实的心灵羁绊。《想北平》中,作者将自己对北平的爱融入到北平的点滴之处:什刹海的蜻蜓、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胡同里的院子和树、靠山竹与草茉莉、带着霜儿的玉李等等。这些细小的物什不同于伟大的建筑,却恰恰给人“家”的感觉,构成温暖平易的散文意境,分布在各处文字当中,轻轻的、淡淡的,又灌注作者个人生命体验的。就个人层面而言,是思乡之情;就国家层面而言,是知识分子关切兴亡的历史惯性;就文化层面而言,是作者对一座历史文化古城的痴迷,是“与心灵粘合的历史”。
对于这些性灵散文进行梳理,发现“意境”是其文本的共性。所以,抓住“意境:散文中的景与情”,通过对散文中的景物的描写,洞察意境的构成及其背后意蕴,体会作者的心思和性情。2.智性散文《我与地坛》围绕“生命”内核,阐发动人的真理。地坛中,史铁生发现生命的本真;母亲身上,作者读懂母爱的无私和生命的传承。文章俨然是一篇关于“生命的意义与延续”哲思的文章。《我心归去》中,作者是一个多余的零余者形象流落异乡的。作者身处异乡又心系故乡,温暖与孤独,焦灼与皈依,希望与绝望萦绕在作者心头,窒息的氛围与陌生的环境让作者浸沐在绝望的孤独体验中,内心产生剧烈的撕裂式痛苦,触发作者关于故乡的哲学审视。《前方》是作者关于“家”“路”“前方”的思考,人不断地离家、在路上、回家,形成一个关于“家”的循环。生命的意义不断重复,无休无止,无法突围,如同宿命。人生是一场苦旅。在旅途中不断碰撞生命的力量,深入发掘充满变数的人性内涵,体味现代化进程中人的蜕变。归纳知性散文的共同特征,我们可以用一个核心词概括:“哲思”。通过发掘散文中的哲思,找到鉴赏此类散文的锁钥。3.纪实散文《老王》《金岳霖先生》《记念刘和珍君》都是回忆型写人的散文。老王送比人家大一倍的冰,送钱钟书看病,送香油和鸡蛋等细节,刻画出一个善良的、令人唏嘘的底层苦难者形象;金岳霖先生特别的提问方法,悼念林国达,与王浩的课堂交流,上课不脱帽的诚恳解释,纪念林徽因的宴请等细节,足见金岳霖先生的至真至善至纯至痴;刘和珍始终微笑的面容,担心母校的落泪,预定全年杂志,中弹喋血的几个细节,清晰再现了刘和珍的与众不同与悲惨遭遇。虽然是寥寥可数的几个片段,但却能以小见大,连成一体,令人扼腕叹息。纪实散文不仅仅是再现人物的生活细节和生命个性,更重要的是透过这些零碎的小细节可以抵达人物的心灵。所以,关注纪实散文中的细节,品味纪实散文中的动人之处,是纪实散文的重要教学路径。4.说明散文说明散文与“说明文”的相似性为我们提供了启迪。《物种起源绪论》的语言准确严谨,《南州六月荔枝丹》的语言生动形象,《景泰蓝的制作》的语言详细明白,“语言”成为说明散文的锤打之处。综合以上分析,一条现代散文教学链基本形成:三、小说教学链必修课本中的小说主要有:《最后的常春藤叶》《说书人》《一个人的遭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祝福》《边城》《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林黛玉进贾府》《品质》。《最后的常春藤叶》中的一个重要人物是贝尔曼先生,他的第一身份是年老的画家,第二身份是酗酒的糟老头,第三身份是拯救他人的天使。在贝尔曼身上,既有底层的悲哀,又有性格的缺陷,还有人性的崇高。职业与性格的悖反,行为与形象的反差,造就崇高与卑微的糅合体。聚焦到这样的“圆形人物”上,课堂的人物讨论将变得复杂而多变。《说书人》跟一般小说的不同在于它使用散文化笔法。小说中没有典型的环境,完整的故事情节,重要的是说书人的人物象征意义。所以,教学时可以沿着特殊笔法这条线来探讨小说的主题:对以说书人为代表的通俗文化消逝的痛心。《一个人的遭遇》以旁观者的视角聆听了索科洛夫一生不幸的遭遇。索科洛夫成为战俘,可能再也回不来,却在一天成功逃出敌营;他医院养伤时,开心地写信给妻子,等待团聚,却收到妻女被炸死的噩耗;他回忆起妻儿的美好时,悲伤万分,又传来儿子战斗的好消息;索科洛夫开始编织自己的“老头梦”,结果儿子却阵亡了;送葬完儿子,他做了司机,遇到新儿子凡尼亚;正当生活充满希望时,又遭遇了车祸。情节始终发生变化,给人光明的时候,伴随着黑暗;给人绝望的时候,又带来希望。情节的摇摆避免叙事的线性单调,让读者在摇摆中领悟战争的罪恶以及对人心灵的巨大创伤。《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以一个受伤士兵的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叙述故事。他始终不能像上帝那样明白自己到底在哪里,伤兵反复确认自己现在呆的医院和以前学校的关系,从以前黑板残留的字迹中,突然明白自己在哪里,受了什么伤。《祝福》从祥林嫂的死亡写起,从故事的结局追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倒叙是小说结构的重要特色。它给读者留下巨大的悬念:祥林嫂是谁?为什么死了?发生了什么事情?《边城》是一篇人性与美的小说。端午节赛船时的热闹场景、老船夫和老朋友喝烧酒的场景、傩送和翠翠见面时的场景、老船夫和过渡人之间因为船钱争持的场景等等,编织了一个关于湘西的美丽童话。《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中行刑场上的场景,展现美丑对比下的众生相。《林黛玉进贾府》中居住区域的场景、母孙相见时的场景、堂中器物陈设的场景、家族吃饭时的场景等,都是一个高级官宦家庭的表征。《品质》中的格斯拉兄弟发出坚守品质的声音,年轻人发出因时而变的声音,“我”则既渴望品质又感到时代潮流的力量。三种声音的互相交织构成小说表达的“复调”,启迪我们如何取舍。考察必修课本中的主要小说篇目,从人物、主题、情节、叙述、结构、场景、复调等角度进行教学链构建,有利于学生小说知识的系统形成和阅读策略的逐步建立。小说阅读教学链如下:四、戏剧教学链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学样式,需要舞台、演员、剧本、道具、说唱等多种要件。我们课本所选的戏剧都是从剧本的角度来理解,当然,适当的片断表演可以强化过程体验。《雷雨》《罗密欧与朱丽叶》《长亭送别》是高中必修课本中出现的三篇戏剧体裁的文章。《雷雨》作为成熟的现代话剧,尖锐的戏剧冲突是典型特征。周朴园不知道眼前四凤妈真实身份的时候,对当年死去的侍萍充满怀念,当他通过一些非常隐私的对话“发现”眼前的人即侍萍时,戏剧冲突遽然暴露出来。周朴园的极力斥责与陡然翻脸,均是惧怕自己的名誉、地位受到影响,周朴园和鲁侍萍之间的矛盾构成节选部分戏剧的主要冲突。细读戏剧冲突,可以深化对人物形象的层递性理解。《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的片断并不存在所谓的“冲突”,倒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夜晚相会时的对话让人震撼不已。语言的变异、感叹与陌生化,对话的迫不及待和冠冕堂皇地与“爱”相关,让人深刻体验爱的狂热、无畏与年轻的力量。《长亭送别》中崔莺莺和张生的难舍难分打动了无数少男少女。到长亭途中的风景画面、送别时的举杯共饮、别离前的担忧与嘱咐,三个场面构成戏剧的一个意义片断。“单个场面难以凝聚足够的爆发力,戏剧以场面连缀的方式组合更具规模的构造。”⑥场面一的风景渲染离别的氛围,场面二的举杯共饮是离别的常态,场面三的叮嘱与前两个场面联系在一起,形成巨大的故事张力。崔莺莺的“愁”不仅是离别之苦,更要紧的是担心张生的变心。如此看来,不难理解红娘的疑问原来另有深意。考察必修课本中的主要戏剧篇目,从人冲突、台词、场面等角度进行教学链构建,有利于学生初步建构戏剧的基本知识,整体感受戏剧的艺术魅力。戏剧阅读教学链如下:“要注意从单篇文本中,读出文体的共性。”⑦抓住文本的文体特征,建构阅读教学链,遵体识文,因体而教,重构语文阅读课程体系,有利于将单篇文本的阅读教学上升到“类”的教学高度上,促进学生迅速认识某类文体的关键品格,培养学生的文体知觉和文体思维,避免单一文本的据点式教学带来的知识碎片现象。参考文献①潘新和:《阅读和写作是一种文体思维》,《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6年,第3期,第4-5页。②洛夫:《洛夫谈诗:有关诗美学及人文哲思之访谈》,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5年第66页。③邓利编:《中国现当代散文文本细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第1-15页。④⑤陈剑晖:《诗性想象:百年散文理论体系与文化话语建构》,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35-39页,218页。⑥孙祖平:《戏剧小品剧作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43页。⑦潘新和:《语文:我写故我在》,海峡文艺出版社,2014年第126页。[作者通联:江苏常州高级中学]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6年12期
中学语文·教师版的其它新闻明月独举-----李解泽语文工作室
当前位置:&&&
如何进行散文阅读教学
上传: 易欢欢 &&&&更新时间: 10:09:17
&&&&&& 中国文学源远流长,早在&殷商时代就有了文字,也就有了最早的记史散文。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演变,散文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也不断推陈出新。从最早的史传散文及百家争鸣的诸子散文到现代散文,其演变历程充分展示了一幅文质相生,异彩纷呈的文学景象。散文作为&集诸美于一身&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不同于小说、诗歌、戏剧在结构、格律、剪裁和对话等安排布局上的严格要求。它取材广泛自由,表现手法不拘一格,结构成篇相对自由,即所谓的&形散而神不散&,有聚有散,能放能收,疏密有间,但其表述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正因散文的特性,对教师的散文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尊重散文本身的个性化审美阅读;另一方面更要尊重学生在学习散文过程中的个性化审美体验。 &&&&&& 发展学生个性,使学生形成健康健全的人格,这些都贯穿语文阅读教学的始终。&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就散文阅读教学本身而言,散文的个性化阅读在提高学生散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散文审美情趣、积淀深厚的文学素养甚至在完善学生的健康人格方面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但目前散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散文个性化阅读准备欠佳,散文阅读教学模式程序化,散文阅读结果功利化。要摒除散文阅读教学存在的诟病,散文阅读的审美个性教学应通过多种策略,使得文本、学生和教师之间开展多重对话,激发学生散文个性化阅读的审美感悟,丰富师生的情感体验,建构丰富多彩的散文阅读审美个性教学内容,让学生充分把握文本所蕴含的深厚意蕴,达到对散文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 &&&&&&& 一、学生之个性化阅读体验 &&&&&&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课前适当的自我解读,对文本知识的积累和情感的初步体验是必要的,这也初步体现且落实了个性化阅读。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均有自身与众不同的生活积累与体验以及不同的思维方式,且将自我生活积累体验带进文本,初步从心灵情感角度与文本展开对话,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审美解读,以实现学生自我个性阅读行为的目的,优化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行为,充分体现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主体性,同时也为提高散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质量做了良好铺垫,不仅初步达到教学的目的,而且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 要实现散文个性化阅读,第一步就是要让学生课前自我解读过程中展示个性。正如所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融己于境,呈现对文本个性体验主要从以下方面做好课前准备:对散文文体本身解读,包涵文体的特点,鉴赏技法等方面的资料的收集积累;对新授课文写作背景、作者简介以及对其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相关信息的搜集准备;在前面准备基础上,对新授课文从不同角度进行个性探究:或从语言切入,或从意境突破,或于情感落脚等。通过读之初体验,自我自主个性化解读,用笔记录自己的阅读感悟和体验和对文本的疑惑不解之处,在课堂上与大家共享探讨,各抒己见,独抒性灵。展现才能,展示个性。自己付诸实践的劳动成果记忆最为深刻,也是最具个性化阅读体现的。毫无疑问,读之初体验,自我解读文本,是实现散文个性化审美阅读的基石。 &&&&&&&学生课前的自我解读是必要的,课后的总结感悟也是必不可少的。相对于课前的初步体验探究,课后的升华突破显得更加的必要。散文之美在语言,美在意境,美在情感。通过学生的课前个性化阅读的初步探索,教学过程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意识的引导解说,课后的个性化审美更为突出。散中见整、清新自然的散文语言,经过情感的包装有很强的抒情味和感染力。学生充分可以模仿借鉴文本中语言的特点,加以加工整合,形成自己独特个性化语言。用以指导自己的说与写的能力。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达到散文个性化阅读的审美体验。 &&&&&& 二、教师之个性化教学意识 &&&&&& 学生既是教学的主体,又是独特的个体,作为教学的引导者的教师,对于散文教学,要树立散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意识,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机械式程序化的散文教学模式。转变散文阅读教学观念,更新散文阅读教学意识。为此,教师首先要意识到散文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学习的主体,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问答等模式来代替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实践。其次,给学生创设积极主动个性化阅读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从广度、深度等多角度进行个性化阅读,真正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重视他们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让学生有章可循又不失个性地讨论,给予学生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阅读体验,让学生情感真实地流露;允许有不同的声音,这也充分说明他们在阅读、在思考,投入情境,有个性化阅读体验,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散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作用。因此,应切实转变师讲生听、师问生答的陈旧教学模式,教师要针对学生实际和文本本身特点,把握学情,吃透文本,对文本适当取舍,创设情境,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服务于学生,使散文阅读教学更具有时代牲,鲜活性,丰富性。 &&&&&&& 要求教师树立个性化教学意识,教师必须以独到的阅读见解影响、触动和启发学生个性化的阅读。相对于其他文体,散文这种文体的独特性,更要求教师要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博闻疆识的视野和不可或缺的语文素养,借以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联系实际,才能多层次、多角度地深入文本,解读文本,感悟文本。发散思维,张扬个性,才能使散文阅读教学有新意有创意,达到带动学生个性化阅读、审美阅读探究的目的。为让学生阅读更充分、更深入、更具个性,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情境的创设、探究性问题的设计。情境的良好设置,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对整个教学活动有积极的作用。探究性的问题的设计要具备激活思维能力,张扬个性的体现,不追求答案的唯一,尽量做到丰富多彩,只要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即可。 &&&&&&& 总而言之,散文阅读教学是一种知识情感再创造的过程,它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没有个性的阅读,就没有创造性的阅读。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激励鼓舞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不断的创新,多层次、多角度和有创意地进行个性化阅读。如此能更好的促进学生更全面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努力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切实转变个性化教学观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思考总结,才能真正做到张扬学生阅读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审美体验。 &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
您是本工作室第位访客,欢迎您常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