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日的教育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创新怎样体现创新思路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青界小学&&&&&&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国际国内日趋激烈的各种竞争,归根结底取决于人才的竞争,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综合素质的竞争。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要提高全民族素质,创新教育是关键。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仅关系到我们的教学质量,而且关系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人才素质。
新时期语文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然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如何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成为我们必须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 牢牢地把握课堂教学,在问题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想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牢牢的把握住课堂,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要善于营造宽松愉悦的教育氛围
心理专家指出,紧张的学习气氛,制约着人们智慧的潜能的发挥,而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可以诱发学生创新潜能的萌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允许学生议论,相互交流,争议辩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表不同的见解。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标新立异,给学生创造一个思维的环境,以鼓励的手段,去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及时捕捉学生的智慧灵感。对学生在学习中敢于创新的行为,加以表扬肯定。使学生养成敢于探索、敢于开拓,敢为天下先的求新精神。另外,教师还应关怀,尊重、信任、理解和热爱每一个学生,要全心全意地和学生交朋友,使这种新型师生关系成为一种友好的合作关系,从而形成师生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使学生具有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想学、乐学、创造性地学。
(二)成立各种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能创新
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多人合作的结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学习小组可由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学生组成。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和“顾问”等多种角色,把自己视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合作者。要真正“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使“合作”体现在意识和行为的统一上,从而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此时,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逐渐变成了“指导—参与”的关系。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系统材料和问题展开研讨交流,这样优等生可以得到发展,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的到帮助和提高,群体之间的互补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可以得到发展。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会创新
布鲁纳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问题,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提问的空间和氛围,变学生做答为集体研讨后予以归纳。要让学生亲自参与收集、分析信息,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以主动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内因,教师、教材是外因,教师就是要通过种种渠道,采用种种方法,通过外因促进内因的转化,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目的。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习的内驱力,他能使学生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质疑问题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题的氛围,交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比如,教学《伤仲永》时,有个学生问:“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书具”是指什么?”我首先表扬了这位学生的质疑精神,但不马上回答,而是把问题交给大家去思考。经过认真思考,学生有了正确的理解。类似这样的有价值的发问,每个教师都会遇到,只要我们有针对性地给予疏导、释疑,就会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质疑能力不断增强。同时,为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使用“我认为”“我发现”“我同意”“请问”等词语探讨问题,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疑议,发表新见解。
二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越来越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何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从本质上说,阅读活动,是一种存在差异的交流(交往)活动。如何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创新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开联想、想像,培养阅读创新能力
在阅读活动中,根据文字材料的描述进行想像,是阅读创新不可缺少的一环,它是主动阅读、活化信息、形成新见解的必要条件。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①发挥丰富想像,再造作品境界。如读《孤独的收割人》,我们边读边展开想像的翅膀,在我们的眼前会呈现出一幅图画:在一望无垠的高原上,轻风吹动着白云,在蓝天上缓缓移动,成熟的庄稼泛起微微的波浪,在阳光的照射下泛起金色的光芒。这时,传来阵阵凄凉的歌声,循声而望,是位姑娘。她“又割又捆”,“边干活儿边唱歌”……由于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创造出了一个更为丰富的作品的艺术境界,并将自己不由自主地融入到作品的境界中,在感染、共鸣、激动中不能自已。②发挥丰富的想象,再造人物。《孤独的收割人》中的姑娘,诗中仅写到她的唱歌与收割,至于其他情况没有写及。阅读此诗我们可根据姑娘唱歌和收割的情况,对她的外貌、心理、语言、行动等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再造一个完整而鲜活的人物形象。只有如此再造人物,才能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甚至“与之共语”。③发挥丰富想象,去填补艺术空白。如《孤独的收割人》中的姑娘家世如何?经历如何?她过去怎样?现在怎样?歌声为何这般凄凉?为何这般哀伤?……我们可发挥想象,去填补这些艺术空白。
阅读中的联想主要有四种方式:①接近联想。如阅读郦道元的《山峡》,联想到李白的《朝发白帝城》,眼前呈现出“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情景。②相似联想。如读王安石的《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此梅此景,可联想到人的坚韧品质,不屈精神,顽强斗志。③对比联想。如读欧阳修的《秋声赋》,从萧条凄凉的秋联想到峻青《秋色赋》中所描写的丰收的秋。④因果联想。如阅读鲁迅小说《孔乙己》,可根据孔乙己所生活的环境以及他自身等因素,联想到孔乙己的结局。运用阅读联想对读物进行理解、追忆和创造性的思考,应注意材料之间的联系,尽量形成广泛而多样的联想,以努力提高阅读创新能力。
(二)进行逆向、发散思考,培养阅读创新能力
在阅读作品时,我们主张不但要顺思,而且要反思。如阅读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对玛蒂尔德的解读就可以从正向与逆向两个方面去思考。可以说玛蒂尔德很虚荣、追求享乐;但用“人本”理论去分析,就可以看到她有许多可贵的品质:坚强、纯真、质朴、讲信用、吃苦耐劳、对命运努力抗争等。人物形象的矛盾与复杂,构成了艺术典型。我们如果用固定的思维思考问题,那就只能看到一层不变的东西,假若在顺思之后,再作一番逆向思考,那就会领悟到意想不到的内容。
此外,在阅读中还可进行发散思考。如阅读杜甫的七绝《江南逢李龟年》,对“落花时节”的理解,就可作发散思考:可将“落花时节”与诗中“江南好风景”联系起来思考,“落花时节”当是指春天;可将“落花时节”与李龟年的经历联系起来思考,“落花时节”是说李龟年昔盛今衰的境况;可将“落花时节”与杜甫的经历联系起来思考,“落花时节”应是杜甫自身不幸的慨叹;可将“落花时节”与唐代的状况联系起来思考,“落花时节”可视为对国运的感慨
(三)勇于质疑,培养阅读创新能力
阅读中的质疑,表明阅读者处于积极思考之中,有了积极的思考,才会有深入的发现。那么,在阅读中怎样质疑呢?就阅读教学的组织形式来说主要有两种质疑方式:一种是由教师质疑,并由此激发学生的思考,调动其积极性,通过引导、讨论获得新的见解。一种是由学生质疑。学生在阅读中记下疑点,通过小组讨论归纳出本组共同的疑点提交全班。全班同学根据小组的疑问,展开讨论,各抒己见,鼓励在各种意见的交汇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就质疑的性质来说,主要有下列几种方式:①对比质疑。它是将不同的文章加以对比,在比较中创新。如《祭十二郎文》与《祭妹文》在叙事、描写、抒情上有什么异同?②因果质疑。它是对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分析,或由因析果,或由果探因,悟出新意。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恋爱失败的原因有哪些?③关联质疑。它是指就事物间的相互联系作思考,从人物或事件的关系中,探究出新意。如《雷雨》中的周朴园对鲁侍萍究竟有没有感情?
(四)开展研究性阅读,培养阅读创新能力
研究性阅读是一种为了研究或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的有步骤的阅读行为。开展研究性阅读应力求做到:①由课本向课外读本的延伸。先阅读课本中所确定的内容,然后阅读与此内容相关的课外读物。②由课本向的延伸。在阅读课本及其相关内容的基础上,作社会调查,以丰富阅读的内容。③边读边悟边总结,培养阅读创新能力。如在阅读李煜《虞美人》一词时,就可以布置“走进李煜”的研究性阅读专题,组织学生阅读李煜其他的词。
三 在写作训练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我们知道,一切需要创新的活动都离不开思考,思考就要有一定的思维方法。因此,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开始,而中学阶段最能体现学生创新活动的教学就是作文教学。写作是充满创新性的心智活动,属于精神产品。因此,写文章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最好的训练方式,将创新思维引入作文教学可以大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文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主题思想的创新
主题在文章中具有灵魂和统帅的作用,是文章中的核心及最本质的东西。主题的创新要在广泛掌握信息的基础上,在实践活动中产生自己的独特的感受。要破除流俗的观点和自己的单纯的主观认识,“发前人所未发”。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进行主题创新。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很形象的说明这种方法的奇特作用。
在命题作文中,同一题目可以写成不同主题的几篇文章,原因就在于对这个题目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如《滥竽充数》,从结果入手,可以谈南郭先生不懂装懂而贻笑天下;从原因入手,则可以谈齐宣王搞大锅饭,未建立严格的人才考核制度。又如以《雪》为题:从雪的颜色可以赞美雪的洁白无暇、一尘不染;从雪的作用可以赞美雪温暖大地、滋润万物的奉献精神;从雪的覆盖大地可以批评雪的虚伪懦弱,即以洁白的外衣掩饰世间的污秽;或者鞭挞雪的冷酷无情,所到之处雪压冰封,千山枯寂,万木萧条。再如《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篇作文的主题是一种自信的表现,一种对科学、真理执著追求永不妥协的精神的体现。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有人用“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作为挡箭牌,固执己见、我行我素,不能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建议,这显然是错误的。角度的不同还体现在涉及的不同的知识,如《伊拉克战争》这一时事作文,就涉及到历史问题、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及军事问题等,要对之进行综合研究,才能有所发现。同时,选择主题的角度可以大到国家大事,小到个人修养、理想与前途、学习经验、人际之间的思想交流等;也可以从社会生活和材料中发现出人所未见或不曾注意的本质和规律。
(二)选择材料的创新
选择材料的创新即选择新颖的,别人不注意的,或不了解的材料,且具有典型性,能准确地为主题服务。我们的生活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周围新的人,新的事,新的物随处可见。对于我们来说,生活不是缺少新颖的材料,而是缺少发现。最佳材料的选用,需要独具慧眼,匠心独运。
选材的创新,要着眼于材料的“新”。“新”即体现它的价值,要注意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材料。众人瞩目、议论纷纭的各种社会现实情况、看法、意见等。如今年发生的几件大事:美国进攻伊拉克,中国新一界领导班子的换届选举,突如其来的“非典”灾祸等。为此必须树立强烈的信息观念,教师应在作文教学中想方设法给学生提供各种丰富、实用的新信息,要注意无人涉足的“短缺”材料。如在世界范围内爆发的非典型性肺炎事件中,有的媒体提到了“当自然界某一生物大量繁殖到一定程度时,往往会产生大的瘟疫以减少它的数量,人类能否逃脱这种自然法制?”这样的材料。又如温家宝总理曾在4月13日公共场合说:“我们如果应对得当,措施有力,战胜疫情,就可以使坏事变成好事,增强我们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变能力。”同时还可以检验我们应急指挥系统的准确高效。“非典”
事件还将逐步改变人们的个人卫生习惯,提高了人们对环境的保护意识等,可见“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相反,选择材料一定要避开“熟”,避开大家已感到落俗套了的题材内容,当我们所写的事物与过去已写过的同类事物处于同一水平、程度和状态时,人们就会产生“似曾相识”之感,降低了对文章的兴趣。因此,人云亦云的,我则不云,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材料的创新是一篇好文章的鲜明特点,但并非任何新材料都能写出好文章,还要看它是否具有内在的价值。因此既要抓新材料,又要重视深入挖掘材料所具有的价值,使下笔的文章既避免了俗套,又有很强的思想性、针对性。
&(三)写作方法的创新
写作方法是指一篇文章主要运用的表现方法。诸如象征、对比、衬托、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扬先抑等。不同的文体还有不同的写法:记叙文可用顺叙法、倒叙法、插叙法,也可以用补叙法、追叙法等;议论文可用归纳论证法、对比论证法、比喻论证法、举例论证法、归谬法等;说明文可用综合说明法、举例说明法、比较说明法、类比说明法、图表说明法等。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可以灵活应用,也可以自创新法,只要利于文章的表达,什么方法好就运用什么方法。如节外生枝法:在写作过程中,有意地突然加入一些读者意想不到的偶然因素,从而改变读者对文章内容和发展趋势的猜想,得出另一种意想不到的结果。曹雯的《家庭的喜剧》便是一例:妈妈回家发现两个孩子一个烧糊了饭,一个打碎了碗,按事情的逻辑发展,可能有两个结局:要么做一番检讨,承认错误,保证不再犯;要么与妈妈顶嘴,母子争吵。可是作者巧妙放进偶然因素,在行文中添枝加叶,先是加上爸爸的烟头烧破了衣服这个偶然因素,使故事有了喜剧色彩;然后加上妈妈烧菜不放盐这个情节,把矛盾推向高潮,充分显示了家庭生活的和谐和欢乐。两个孩子在这种喜剧的矛盾中明白了事理,文章读来新鲜有趣。
普通的写作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已然接触不少,有些如象征、对比、欲扬先抑等。学生在作文中已经有所练习,但如何使写作方法更好地表现主题,更吸引读者,更好地创新,则是无止境的,需要师生共同探讨,共同创造。
(四)语言表达的创新
大凡优秀作家的优秀作品都是认真下过一番语言锤炼的苦功,都力求语言的创新,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和独特的语言魅力。如:老舍的小说语言具有纯正的京味;鲁迅的杂文如匕首投枪式的辛辣、幽默;朱自清的散文婉约柔顺,娓娓道来,颇具情趣;赵树理的文学作品具有浓郁的山西“山药蛋”的气息,作家们以自己的创新的语言风格,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教师指导学生语言创新先要学习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反复吟诵,仔细品味,以语言大师的代表作品为养料滋润自己。同时还要向生活学习。生活中常有许多生动形象,简洁明了的通俗语言。多学习日常用语并借鉴使用,常常能收到奇效。
语言创新的前提是语言要准确,要遵守语言的逻辑规律,准确无误地表达思想内容。要创新必须使语言鲜明、生动。“鲜明”就是要使文章的语言感情色彩褒贬分明,不能含糊其辞,要充分发挥它的表达效果。“生动”就是指语言的艺术性,这表现在语言运用中要具有最大限度的生动性和活泼性。生动的语言能够真实而恰当地再现说话人的语气、声调、感情、神态;能够注意句式的选用和变化;能够恰当地运用各种修辞方法和表现方法,使语言自然和谐,富有创造性。如《湘西的水》中“那里的水都是山裁剪的涓流,水依山脉而绕,山脉多变,水也曲折;山皆石而少土,水也清澈透底;因为水清,更因为水曲,所以水势舒缓如镜,这样溪水就有足够的耐心将两岸的景致,一纹不折地很工笔地摄入涧底,漂在水中,非常自然主义的铺陈;深秋就是一卷铺到天涯的画不尽的油画;稍有风起,就有些中国文人画的写意;倘若暴雨骤至,那就是一川烟雾泼墨的效果图了。”其语言独特之处就在于灵活自由的词语搭配方式及修辞手法的自然和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语言的创新需要大量的积累,只有做到“厚积”才能独特地“薄发”。
总之,作文的创新需要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个性的集中体现,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最高形式,将创新思维引入作文教学中,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新灵感,迸发创新的火花,产生优秀的佳作新人。因此,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不断地创新,才能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
初中语文教学肩负着极其重大的责任,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同时,创新教育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当然,创新教育这一课题,也离不开语文教学这一庞大的载体,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并从某种程度上指导语文教学,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山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创新是人类改造并超越现实的活动,是人产生新经验的活动。对小学生而言,创新是指他们发现新事物、掌握新方法的活动。那么,什么是创新教育呢?简单地说,是旨在培养人才的教育;具体地说,是一种宏扬人的主体性,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的创造性的培养人的健全的新型教育。下面我结合山区教育现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问题作一个肤浅的探讨。
一、山区教育的现状
在贫穷落后的山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交通不便,人们的思想意识落后,给山区教育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障碍。多少年来,山区教育仍在传统的“应试教育”徘徊。“创新教育之风”虽然吹到了山区,由于种种原因,也只是提在嘴上,写在纸上,却没有落实在行动上。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居主宰地位,单向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处于被动适应和服从教师的状态,教师低估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总是不放心学生去做,时刻压抑着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认为教师灌输得越多,学生就会学得越好。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讲得筋疲力尽,而学生却似听非听,思维处于半睡眠状态。即使有时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目的也是启发学生得出一种标准答案。教师只教会学生记忆、考试,只把学生当作记忆的“容器”,考试的“工具”。
毛泽东强调“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能力的养成是教育的归宿。“注入式”教学,只能使学生成新的孔乙己。在当今知识竞争的社会里,传统的教学方法已被社会所淘汰,传统的教学方法必须改进。
二、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教育观念支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首先应从转变观念入手。
1、领导思想观念的更新,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
在边远的山区,很多领导嘴上号召大家搞创新教育,但行动上仍只注重学生的卷面成绩。“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评价一个教师,只看这个教师的学生成绩,只要学生的分数高就是好老师,否则,他就是一个不称职的教师。在这种制度下,老师们不得不抓应试教育,采取题海战术。老师评价学生,也只是片面看成绩,“分分,老师学生的命根”,正是山区教育的真实写照。多少想读书的孩子,在老师的“皮鞭”下,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校园。这样,山区的教育能发展吗?我认为要使山区教育发展,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首先学校领导的思想观念必须更新,要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在学校管理上为教师、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为教师实施创新教育提供坚实的保证,鼓励教师大胆创新,为教师提供创新舞台。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中集中精力开展创新教育。
2、教师观念的更新,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关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好比撑船的舵手,学生思维的发展完全掌握在教师的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潜能的开发。因此,要实施创新教育,教师的思想观念必须更新,这样才能有一套良好的搞创新教育的方法。具体来说,教师观念的更新有以下几方面:
(1)、专业知识和业务素质的更新
俗话说:“强将手下无弱兵”,要开展创新教育,教师必须要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业务素质。在今天“学习化社会”中,知识的更新异常激烈,今天知道的东西,明天就可能过时,如果停止学习,就会落后。一个教师如果只满足于在学校学到的知识,那他终究在知识的竞争中被淘汰。“正人先正己”,要想教会学生有不断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那我们教师就应该有不断学习、奋发向上,对知识永不知足的精神。在创新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进行双向交流,相互质疑问难,成为信息交流的伙伴,教师应充分展示自己的魅力,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活跃学生的思维,融洽师生关系。因此,我想作为教师,除了必须具备正确的教育观、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业务基本功外,还应该全身心投入并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和业务素质,使自己在学生心中天天都是“新老师”的形象,这样才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教育观念的更新
随着创新教育理论的讨论和开展,教师们已接受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观念,但仍出现教师中心这种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把“教师主导”误解为“教师主导学生活动”,学生只能在教师主导作用涉及范围内发挥主体作用,课堂仍由教师支配。上课就是演教案,剧情甚至台词都是教师预先安排好的,学生作为演员,只能在剧中打转,而不是超出剧情。我们应该把“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立足点放在学生身上。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应该围绕学生的主体活动进行,使受教育者充分发挥它们的主体作用,发展创造性思维,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3)教师教学方法的更新
教学是达到教育目的的主渠道。传统的课堂教学是统一性教学,教师独占课堂,造成教师教死书,学生学死书,这样不但费时费力,而且教学效率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只是死记硬背,而不会灵活运用。实施创新教育就是要更新传统的教学方法,具体来说有三点:一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自学、获取信息、学会科学创新。二是改变注入式教学为创新性教学,改变学生 “启而不发”或“沉默不语”的状态。三是加强实践性教学,多给学生一些自我表现、自我锻炼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3、学生观念的更新
(1)学生学习态度的更新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教学成果如何,只有在学生身上才能体现出来。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低估学生的能力,把学生当作客人,一切事情由老师包办。时间一长则使学生养成惰性,久而久之,会做也变成不会做。而创新教育是要求学生反“客”为“主”,由教师的“教”为中心转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由传授知识转为发展思维,培养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由全班统一的教学目标转化为保底不封顶的分层教学目标,由封闭式练习转化为开放的练习和开闭结合式练习。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精讲、少讲、让每个学生主动学习,思考和讨论,使学生自始至终参与教学全过程,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2)学习方法的更新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只会死记硬背,比葫芦画瓢,平时作业只是为了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课堂中回答问题也只是照着书本读,脑子里根本没有思考。在创新教育过程中,学生应该主动思考、敢疑、敢思、敢说、敢做,摆脱旧思想的束缚,这样才能使自己成为创新性人才。
三、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仍起着主导作用,学生见老师总是“怕”,害怕自己说错,受到批评或指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充分认识到学生是一个有着自主意识的主动活动的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坦率、真诚地面对学生,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创新,以创新为荣,充分营造以守旧为耻的生活氛围。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1、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新的环境和气氛,使学生做到“五敢”
环境对每个人的成长过程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人经常所处的环境状况,对个人的气质、性格、 智力发育,有着密切的关系。“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小学生的个性特点,思想特征,行为习惯都还没有定型,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和感染。对他们来说,创造一个适合他们全面发展的健康环境,是实施恰当、合理的教育的第一要义。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不敢提问。教师的“师道尊严”和拘束的课堂教学氛围是重要的原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改变观念,营造良好和谐、民主、平等的创新环境和氛围,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帮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内在潜能,使学生在思想上消除一个“怕”字,使学生在课堂中敢想、敢疑、敢问、敢说、敢做,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2、鼓励学生质疑,教给学生质疑方法
我国古代学者朱熹指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不淮书,不淮上,学生只有敢疑、善疑、多疑,不断地从中寻找创新方法,才能更好地发展创新能力。在实际生活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了宽松的环境要学生敢问,但并不等于会问,能问在点子上。为了让学生掌握质疑的实质,不能漫无边际地东拉西扯,没有实效。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套质疑的方法,让学生模仿质疑:①利用课题质疑,利用课题资源鼓励学生质疑,能开发学生的智力,诱发学生进行创新学习的兴趣。比如教《你们想错了》时,开始我这样问:这话是谁说的?“你们”指谁?他们想什么?错在哪里?引导学生从文中寻找答案,使学生明白,可以在课题上质疑。②抓住重点难点质疑,引导学生在重难点处质疑是学生读懂课文的关键,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途径。如《惊弓之鸟》一课,教师让学生读课文后提出:更羸为什么只拉一下弦,那只大雁就掉下来了?魏王为什么不知道会有这个结果?为什么魏王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引导、点拨,范围不能要求过大,先阅读一小节或一段课文,仔细研究其中的字、词、句、标点,把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共同讨论。再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读课文,要他们思路开阔了,问题也就多了。长期训练他们,就学会了从文章的课题,句,段,篇以及文章的重难点等去质疑。使学生在学、思、疑、问、解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发展思维。
3、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机会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有个性的认识主体、实践主体和自我发展主体,教师不应该一味地要求学生循规蹈矩,而应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由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认识规律和认识水平,本着“教”为“学”服务的观点,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身积极性和主体作用,把“练”的过程放给学生,为学生提供更方便更多自主创造、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以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注入式”的传统教学模式,构建“自治主体式”的创新教育模式。
4、提高质疑质量
小学生的思维通常由事物的结果追溯到原因或从目前追溯到过去,属于顺向思维向逆向思维发展阶段。由于事物之间常常互为因果,客观上具有可塑性,因此,在引导学生多思考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利用逆向思维质疑较容易引发超常思维,有时对解决问题会有突破性的作用。例如《狼和小羊》一文中,可引导学生质疑:狼到底有没有吃掉小羊?按顺向思维,小羊死了,按照逆向思维,学生的看法就不一样,有的说猎人来了,把狼杀死了,有的说狼掉进河里淹死了……通过自己提问,自己突破定势思维,表达了学生美好的愿望,体现了创新精神。
5、分层训练,形成能力
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质疑能力,它是一个思维进步的过程,也是创新思维的形成过程,需要分步训练,形成能力。大致分四步:①、范疑,这个阶段大部分学生不会质疑,需要老师作示范,让其他学生会质疑。②、诉疑,这个阶段学生提出的问题多少不一,应鼓励较差学生多提问,让他们在提问中体验学习乐趣。③、褒疑,这个阶段是充分调动学生的质疑积极性,对有深度的给予表扬。④、评疑,让学生对自己所提问题进行筛选评议,说说自己哪些问题提得好,为什么?通过四步训练,最终形成能力,这些都是学生自身学习的一种创新。
总之,在山区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的要求,作为教师,任重而道远。要求我们教师有一个创新的观念和创新教学方法,使我们的学生成为创新意识的新一代。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创新工作思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