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趋势胖子是不是都有脂肪肝就是得了脂肪肝了

脂肪肝究竟是不是病|脂肪肝_新浪健康_新浪网
脂肪肝究竟是不是病
  随着身边人群的检出率逐渐增多,人们对它越来越不以为然,总认为脂肪肝至多算是一种亚健康状态,不是真正的疾病,根本无需治疗。那么脂肪肝究竟是不是病,要不要治疗呢?北京佑安医院中毒性肝病科高冀蓉主任医师和您说说这个事。
  一、什么是脂肪肝?
  简单说来脂肪肝是肝细胞内异常蓄积增多的脂质,主要为中性脂肪甘油三酯(>50%),其他脂类成分、糖原含量、蛋白质及水分也相应增加,但常伴磷脂/胆固醇酯比例下降。脂质是自然界中能为机体利用的有机物质,可分为脂肪和类脂两大类,脂肪即三酯酰甘油或称甘油三酯,类脂主要包括磷脂、糖脂、胆固醇及其酯等。肝脏是机体脂类代谢的中心,它能合成和储存各种脂类,不仅供应肝脏,而且供应全身的需要。脂质成份在体内是处于相对平衡而又是不断变化的,它们在体内受饮食、营养、激素及肝功能状态等影响而进行调节。正常情况下在肝脏与脂肪组织之间经常有甘油三酯的反复循环,而肝脏氧化脂肪酸的能力是有一定的限度,但再酯化成甘油三酯的能力几乎无上限,如此结果经常发生则导致肝脏甘油三酯的堆积,形成脂肪肝。过去医学界曾认为,脂肪肝是一种肝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理状态,不会引起和,但大量的临床研究结果已经证明,脂肪肝是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临床最常见的慢性肝病。
  二、脂肪肝要经过哪几个阶段?
  脂肪性肝病是遗传-环境-代谢应激相关性疾病,它包括(ALD)和(NAFLD)两大类。当前酒精性肝病的患病率居高不下,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率也正不断攀升,且起病渐趋低龄化,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第一大肝病,在我国亦有望成为慢性肝病的首要病因,所以其流行现状也愈来愈不容忽视。数据表明,西方国家普通成人NAFLD患病率为20%~33%,患者单纯性脂肪肝患病率为60%~90%,亚洲国家略低,但呈现快速增长且呈低龄化发病趋势,2型和高脂血症患者NAFLD患病率分别为28%~55%和27%~92%。在我国,虽然得到了有效控制,但脂肪性肝病却也以惊人的速度在增长,有数据报告,白领中检出脂肪肝的比例已达到20%以上,且也有渐趋低龄化的倾向,更为严峻的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还与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及其相关心脑血管事件密切相关,已发展成为公共健康问题。
  酒精性肝病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都可以根据疾病进展的不同病理阶段分为,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及,甚至肝癌。脂肪肝的临床表现一般与脂肪肝的程度及其病理分期密切相关,轻度单纯性脂肪肝可无临床症状,大多数患者常在健康体检或因其他疾病进行肝脏影像学检查时发现,从而确诊脂肪肝。中度或重度脂肪肝特别是病程长、并发脂肪性肝炎、进展性肝纤维化的患者,临床表现比较明显,与其他慢性肝病一样,出现的症状无特异性,主要的表现有食欲减退、恶心、乏力、肝区疼痛、,以及右上腹压迫感或胀满感,肝脏轻度或中度肿大,肝脏表面光滑,边缘较圆钝,质地正常或稍硬而无明显压痛,肝功能酶学指标异常等,但肝脏肿大程度与病情轻重无关。
  虽然肝活检仍然是诊断脂肪肝及其分型和分期的金标准,但是在临床实践中,肝活检诊断往往不太可行,因此,目前主要依据生化指标和肝脏影像学(B超、CT、磁共振)检查诊断。生化指标主要是血清转氨酶,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迄今为止仍被认为是反映肝细胞损害的“金标准”,通常脂肪性肝炎时伴血清转氨酶增高,但部分单纯性脂肪肝患者血清ALT亦可增高,故生化指标亦难以与肝脂肪变程度相一致,因此影像学诊断成为十分重要和实用的临床诊断手段。目前国内外专家都推荐影像学检查作为脂肪肝诊断的重要方法。当肝脏脂肪化达到10%时实时超声图像便可出现异常,若肝脏脂肪变达到30%~50%以上时超声多可准确诊断。所以腹部超声检查简便、实用宜行。
  三、脂肪肝有什么危害?
  研究报告,长期大量饮酒,首先造成脂肪肝,然后可经和(或)酒精性肝纤维化发展为肝硬化,严重者发展为或肝细胞癌。在欧美国家中,大量饮酒(男>80g/天,女>40g/天)引起脂肪肝和肝硬化的时限分别为5年和20年,但有患者在小于上述饮酒量及饮酒时限时也发生了肝硬化。慢性嗜酒者中约57.7%发生了脂肪肝,20%~30%最终发展为肝硬化。非病必须经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这一中间阶段才会发生肝硬化,研究表明,部分NASH患者在初诊后10年内可发生进展性肝病和肝病相关死亡。此外,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代谢紊乱相关事件也已成为影响脂肪性肝病远期预后的重要因素。因此,已成为21世纪全球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也是我国越来越重要的慢性肝病问题。而随着当代医学模式的改变,社会现实要求临床医生必须将预防保健与医疗工作相结合。
  四、面对脂肪肝,我们应该怎么做?
  1.培养健康行为。有研究表明,在相同年龄情况下,基本健康行为越多,健康状况越好。基本健康行为或生活方式包括,每日正常规律的三餐而不吃零食,每日吃早餐,每周2~3次的适量运动,适当的睡眠(每晚7~8小时),不吸烟,保持适当的体重,不饮酒或少饮酒,心理平衡与自我调适等。
  2.平衡膳食、合理营养。防治脂质代谢紊乱性疾病的膳食设计特点应该为:低热能,即不超过标准体重热能要求;低脂肪,烹调方式以蒸、汆、拌、煮;高蛋白,尽可能选用一些优质蛋白的原料;高纤维素,适量碳水化合物,选用粗糖,含糖量低、纤维素丰富的蔬菜;多维生素,选用含维生素B、C丰富的荤素食物与水果;少盐忌刺激性的调料;食物品种多样化;少喝含糖饮料和果汁。一日三餐定时限量,早餐要吃饱、中餐要吃好、晚餐大半饱,避免过量摄食、进零食(特别是甜食)、吃夜宵等不良习惯,以免扰乱代谢功能,诱发肥胖、糖尿病和脂肪肝。
  3.健身与增加运动。应根据自身情况,坚持参加中等运动量的体育锻炼,并持之以恒。避免养成久坐少动的习惯,就增加热量消耗而言,能坐则不躺,能站则不坐,能走则不站,能快则不慢。坚持体育运动可以培养正常而有规律的生活习惯。
  4.重视体检。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具体包括身高、体重、腰围、血压、血糖、血脂、肝功能及肝脏B超等,以早期检出和发现肥胖症、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其相关疾病,及时采取措施阻止病情发展,做到未病先防,有病早治。
  然而,生活中人们对脂肪肝的认识尚存在许多误区,导致一些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至今仍未得到很好的实施。
  五、脂肪肝误区不可小觑?
  误区一、脂肪肝是身体肥胖人的“专利”,不会“光顾”瘦人。
  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准确。是的全球脂肪肝的流行主要与肥胖症患病率迅速增长密切相关,肥胖症患者发生单纯性脂肪肝的患病率可以高达60%~90%,但即使应用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的标准诊断肥胖症,体重指数和(或)腰围均正常的脂肪肝患者在亚太地区仍不少见,所以,瘦人同样也是可以患脂肪肝的。此外,一些药物和工业毒物也是引起脂肪肝的病因,而与体重没有关系,当及时停药或脱离有毒工作环境后,肝内脂肪沉积在数月内就可完全消退。
  误区二:患有脂肪肝的人血脂都高,那对应治疗就需要服降脂药。
  尽管高脂血症与脂肪肝关系密切,但两者之间通常并非因果关系,至今国内外尚缺乏降血脂药物能够有效减少肝脏脂肪沉积的临床循证证据。目前脂肪肝病指南建议,如不伴有高脂血症,就不需用降血脂药;若脂肪肝伴高脂血症,需根据高脂血症的原因、程度以及发生性心脑血管病变的概率,酌情决定是否需用降血脂药。对于肥胖、糖尿病引起的高脂血症,主要通过节食、运动等措施控制体重和血糖,达到调整血脂和防治脂肪肝的目的。对有高脂血症家族史并且血脂增高明显者,则需用降血脂药物治疗,此时降脂药可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
  误区三:都说脂肪肝是大鱼大肉(吃荤)吃多了所得,那患有脂肪肝就得吃素。
  脂肪肝病人的饮食治疗就是要控制饮食,合理分配蛋白质、脂肪和糖的比例。在总热能一定的情况下,给与脂肪肝病人高蛋白、低脂肪、适量糖类的膳食,蛋白质占总热能的15%~20%,其中1/3以上为动物蛋白,脂肪占20%~25%(包括食物中所含脂肪及烹调油在内),碳水化合物占50%~60%。脂肪肝病人若饮食过分强调吃素,易造成营养不均衡,导致部分营养素缺乏,甚至发生,反而加重脂肪肝。
  误区四:脂肪肝若不重视,最后会转成肝癌
  这种说法有误。单纯性脂肪肝进展缓慢,随访10~20年肝硬化发生率低(0.6%~3%),如已发展为脂肪性肝炎,则病变完全康复常需半年乃至数年以上。在其他慢性肝病患者中,并存的单纯性脂肪肝及其基础疾病可能会促进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发生。因此,对脂肪肝患者应早期、合理诊治,部分脂肪肝患者难以康复可能是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方法不当及疗程不足等所致。
  访问专家:高冀蓉,主任医师,北京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库专家。从医29年余,积累了大量丰富的临床经验。熟练对重症肝炎、、难治性及等急危重症的抢救治疗。擅长慢性乙型、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及对肝癌、肝硬化、门脉高压症、、遗传代谢性肝病、药物性、脂肪性肝病及酒精性肝病等的诊治,对肝病合并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疾病的治疗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脂肪肝门诊出诊时间:周二上午
  肝病门诊出诊时间:周三上午、周四下午
从原料、工艺、器具到耗时,酿一瓶陈年的Balsamic可是比酿一…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茅益民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 大夫个人网站
& 文章详情
脂肪肝:你可能不知道的9个事实
全网发布: 16:18
&专家支持/曾民德、范建高、茅益民&说起“脂肪肝”,相信绝大部分读者都不会感到陌生。每逢体检之后,饭桌之上,聚会之时,我们总会听到诸如此类的对话:“我被查出有脂肪肝,以后不能再大鱼大肉了。”“瞧我这啤酒肚,还有脂肪肝,都是吃出来的!”“现在脂肪肝怎么那么多,都快成时髦病了!”这些“玩笑话”大致能体现出老百姓对待脂肪肝的态度——脂肪肝是吃出来的,小毛病,不痛不痒,没啥大碍。脂肪肝真的是小毛病吗?真的没啥大碍吗?答案是否定的。研究显示:脂肪肝并非“善类”,它的危害并不亚于被人们视为“洪水猛兽”的病毒性!但遗憾的是,长期以来,脂肪肝并没有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脂肪肝的诊治也欠规范。近日,我刊联合新浪网健康频道开展了一次“脂肪肝防治知识”调查,共有  3604位网友参与。调查结果如下:80.34%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的家人、朋友中有脂肪肝患者。60.97%的被调查者认为脂肪肝是一种慢性肝病,有一定的危害性。但也有39.03%的被调查者认为脂肪肝是一种富贵病,没什么危害。81.63%的被调查者认为,脂肪肝只要肝功能正常、没有症状,就不需要治疗。73.22%的被调查者不知道脂肪肝与糖尿病密切相关。62.39%的被调查者不知道脂肪肝容易复发,需要终身预防。82.05%的被调查者不知道减肥过度会导致脂肪肝。32.48%的被调查者认为脂肪肝患者需要吃保肝药。&从上述调查数据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虽然脂肪肝“声势浩大”,其“规模”并不亚于心脑血管疾病,但人们对脂肪肝的认识与重视程度,却出人意料地粗浅。究其原因,主要与脂肪肝不痛不痒,以及人们对脂肪肝的危害认识不足有关。为提高大众对脂肪肝的关注度,激发脂肪肝患者的“忧患意识”,把脂肪肝对人类健康的危害降到最低,本刊特邀国内脂肪肝研究领域的专家向大家介绍有关脂肪肝诊治的9大新观念,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事实一:脂肪肝是一种疾病,不是亚健康。大众观点:脂肪肝不痛不痒,不算疾病,最多也就是亚健康了。曾民德教授观点:脂肪肝是一种代谢应激性肝病,是体内的一种慢性炎症,是慢性的常见病因,是代谢综合征在肝脏的表现,而不是一种“亚临床状态”。茅益民教授观点:得了脂肪肝,通常提示身体的能量代谢失调,因此,脂肪肝不仅是肝脏的疾病,也是全身系统性疾病的一部分。脂肪肝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世纪60年代~80年代,当时,脂肪肝仅是肝病领域中的一个“小角色”,与病毒性不可同日而语,且以酒精性脂肪肝为主要。第二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末,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检出率大幅增加,西方国家的患病率为10%~15%,我国约为10%。第三阶段为2000年至今,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队伍更趋庞大,发达国家的患病率高达30%,发展中国家也上升至10%~15%(中国约为15%)。在我国,20个成年人里面,就有3个脂肪肝患者。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将脂肪肝,特别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性质判定为良性。然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医学界对脂肪肝性质的判定发生了重大转变,认为脂肪肝很可能是一种非良性疾病!更有专家预言:在未来的20年内,脂肪肝将成为慢性肝病、肝功能衰竭的首要病因!研究显示:15%~20%的单纯性脂肪肝会在未来的5~10年内发展为脂肪性,30%~40%的脂肪肝性将通过肝纤维化进展为肝硬化,最终导致肝功能衰竭或肝细胞肝癌的发生。50岁以下脂肪肝患者寿命比普通人群缩短4年,50岁以上脂肪肝患者寿命比普通人群缩短10年!更值得注意的是,50%~80%的脂肪性患者伴有代谢综合征,脂肪肝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是普通人群的3~5倍,且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往往早于肝功能衰竭。因此,脂肪肝患者所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肝病本身的危险,还需要面对其他代谢综合征、心脑血管疾病的侵袭。&事实二:脂肪肝治与不治,结果大不相同。大众观点:脂肪肝可治可不治,自己注意点就可以了。范建高教授观点:得了脂肪肝,都应及早干预。关注健康,不能忽视肝脏,因为肝脏功能无法替代,没有肝脏就没有生命(no liver means no life)。关注肝脏,就不能忽视脂肪肝,因为脂肪肝现已成为我国发达地区和富裕阶层慢性肝病和肝功能异常的首要原因,且其发病率仍在不断增加并呈低龄化和全民化的趋势。脂肪肝是各种原因所致的以肝脏脂肪沉积为主要表现的一大类疾病,原发的病因包括、糖尿病/糖耐量异常、高脂血症、高血压等,继发的因素包括酒精、药物、营养不良、脂肪营养障碍及急性妊娠脂肪肝等。酒精性脂肪肝与肝脏炎症、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癌关系密切,约40%的酒精性脂肪肝合并酒精性,酒精性患者若不及时戒酒或减少饮酒量,则其5年生存率不到50%。可以说,酒精性脂肪性的预后并不比胃癌等恶性肿瘤好。以为主因的非酒精性脂肪肝同样也会发生脂肪性、肝硬化,最终也会像酒精性脂肪肝一样,死于肝功能衰竭和肝癌。脂肪变的肝脏是一个既不称职又极其脆弱的器官,极易受到药物、工业毒物、酒精、缺血及病毒感染的伤害,从而导致其他类型肝病发生率增高、病情进展加快、治疗难度加大等问题。另一方面,由于脂肪肝是代谢综合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脂肪肝患者很容易伴发高脂血症、糖尿病和高血压,10年内发生冠心病和卒中(中风)的概率亦显著增加。脂肪肝的危害似乎不胜枚举,但值得庆幸的是,只要发现早、治疗及时,早期轻度的脂肪肝可以被逆转,而且其他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及进展也会减慢。例如,戒酒对酒精性脂肪肝绝对有效;性脂肪肝如能有效合理控制体重,则肝内脂肪沉积亦可很快消退。反之,发现脂肪肝若不及早治疗,任其发展,当病情进展到脂肪性阶段,想要完全康复就难了。不仅治疗时间会大大延长(常需半年以上乃至数年时间),治疗效果也会大打折扣(部分患者即使去除了病因,仍有可能进展)。&事实三:脂肪肝不是胖人的专利,减肥过度也会得脂肪肝。大众观点:只有胖人才需要脂肪肝“找上门”,瘦人大可不必操心。曾民德教授观点:得脂肪肝的并不都是胖子。这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看似瘦,其实胖的人。所谓“胖人有胖肝”,胖人脂肪肝发病率高、病情也相对较重,这点大家都能理解。但与欧美人的“大块头”不同的是,中国人不少是“肚子大、腿细”,可能体重并未超标,但腹部脂肪或者说内脏脂肪已经超标。这种人属于腹型,与大胖子一样容易得脂肪肝。还有一种情况,确实是瘦人,但也得了脂肪肝。这主要是因为人体摄入食物以后,多余的热量会转变成脂肪储存在脂肪组织内。体内的脂肪组织就像是一个储存脂肪的“仓库”,有一定的容量。若体内合成的脂肪太多了,超过了“仓库”的储存能力,脂肪细胞就会到处“跑”,“跑”到肝脏、心脏等处。瘦人脂肪组织少,“仓库”小,储存脂肪的能力差。脂肪更容易“跑到”肝脏里,导致肝脏脂肪变。值得注意的是,减肥过快过猛,或者一段时间体重波动很大,也容易诱发脂肪肝。这主要是因为减肥实际上也是一个脂肪动员的过程,脂肪动员过快过猛,超过了机体的代谢能力,脂肪就会到处“跑”,跑到肝脏、心脏等处,危害更大。同样道理,对性脂肪肝患者而言,虽然减肥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必须有度,即要有一个合理的目标。目前认为,半年内减重10% 较为合适。若每个月减重超过5千克,将会导致肝功能异常和增加发生胆石症的危险性。除此之外,酗酒、用药不慎或滥用药物也会导致脂肪肝的发生。研究显示:数十种药物可能与脂肪肝有关,如长期大剂量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四环素、合成雌激素、硝苯地平、丙戊酸钠、胺碘酮,及部分调脂药等。&事实四:肝功能正常与否、临床症状有无,与病情轻重无明显相关性。大众观点:只要肝功能正常,没有不适,有点脂肪肝问题不大。肝功能不正常或感觉不舒服了,说明病情严重了。 茅益民教授观点:脂肪肝病情轻重的判断要有全局的观念,不仅要关注肝脏的病变,同时也需要关注伴发的其他代谢综合征的进展。研究显示:脂肪肝的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大部分患者可无自觉症状,部分患者可表现为乏力、肝区胀痛等不适或其他代谢综合征相伴随的症状。大部分单纯脂肪肝的患者转氨酶正常,少数单纯脂肪肝的患者转氨酶可升高,40-50%的脂肪性患者出现转氨酶升高,升高幅度通常低于3倍正常上限。也就是说,即使转氨酶不高(肝功能正常),也可能患有脂肪性。由此可见,症状的有无、轻重,肝功能是否正常及异常的程度,与肝脏组织学中的炎症和纤维化程度并不成正比,同样,也与伴发的其他代谢综合征的进展无明显相关性。因此,千万不能凭感觉根据临床症状有无、肝功能是否正常来判断脂肪肝的轻重,以免贻误病情。&事实五:脂肪肝的治疗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个人行为,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大众观点:治疗脂肪肝无外乎“少吃多动”,自己多注意就行了,没必要去医院。曾民德教授观点:光凭一句空洞的“少吃多动”,是治不好脂肪肝的。控制饮食和加强运动固然是治疗脂肪肝的基础措施,但大家必须认识到,脂肪肝的治疗是一项长期、系统、因人而异的系统工程。以减肥为例,减肥并不仅仅代表减轻体重,而是一个严肃的科学行为。减肥力度不够,达不到治疗目的;减肥过度,不仅不易坚持,还会引发诸多并发症,得不偿失。脂肪肝患者该怎么吃、吃什么、吃多少、怎么运动、采用什么运动方式、运动量如何控制,以及是否需要辅以药物治疗,这一切都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而不是单纯的个人行为。目前,国内部分医疗机构如我们仁济医院开设了脂肪肝专病和特需门诊,由消化内科医生、内分泌科医生、营养科医生和康复科医生同时应诊,给予脂肪肝患者全方位的诊疗服务。具体的诊疗过程是这样的:第一步,预检。测量身高、体重、血压、腰围、腹围、体脂,供医生参考。第二步,诊断及药物处方。患者至消化科和内分泌科医生处就诊,医生会根据病史、体检及化验情况,制定明确的诊断及药物治疗建议。第三步,营养处方。营养科医生根据患者的身高、体重、腹围、体脂、肝脂肪程度及基础疾病等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营养处方,包括每天总热量摄入多少、营养成分如何合理搭配、哪些食物一定要吃、哪些食物最好不吃等。第四步,运动处方。康复科医生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基础心率等情况,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如怎么运动、何时运动、运动多久等。也就是说,脂肪肝患者在就诊以后,应该得到三张处方——药物处方、运动处方和营养处方。临床实践表明:唯有“三管齐下”,才能收到显著疗效。偏废任何一方,都会“事倍功半”。&事实六:治疗脂肪肝,不靠药物靠毅力。大众观点:生活习惯一时半会没法改变,有没有能够治愈脂肪肝的药?&范建高教授观点:天下没有能治愈脂肪肝的“灵丹妙药”。尽管如今医学发展迅速,新药层出不穷,但迄今为止,尚无防治脂肪肝的灵丹妙药。目前,对酒精和引起的脂肪肝患者,治疗主要致力于去除或减轻导致肝脏损害的两大危险因素----嗜酒和。也就是说,依靠自身的毅力长期坚持戒酒和减肥,就能达到减轻甚至治愈脂肪肝的目的。对脂肪肝这种不良行为相关疾病,节制饮食、增加运动、减少饮酒等措施比药物治疗更为重要,尤其是单纯性性脂肪肝。戒酒对酒精性脂肪肝绝对有效,肝内脂肪沉积一般在戒酒数周内减少或消退,肝脏炎性损伤亦可在半年至一年内恢复正常。同样地,对所致的单纯性脂肪肝患者而言,减肥可能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必须明确,在脂肪肝的综合治疗中,药物治疗仅仅是一种阶段性、辅助性治疗措施。而需要患者长期高度重视和调整的,是其饮食、运动和不良行为的修正。这些非药物治疗措施是脂肪肝整体治疗的基础,通常需要贯彻终生,否则脂肪肝就是治好了也会复发。因此,脂肪肝患者一定要了解主动参与治疗的重要性,力争找出并纠正自己不良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千万不要以为单纯依靠花钱买药就可求得健康。如果只把希望寄托在药物上,而不重视基础治疗,肯定不会取得满意的疗效,并且可能会诱发药源性疾病。对已经解决温饱问题的广大群众而言,缺少的不是营养,而是运动;急需的不是补品,而是科学的生活方式。只要做到“合理膳食、少饮酒、多运动、合理用药”,我们就能够远离脂肪肝的威胁。需要提醒的是,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一种疗效确切,可使各种脂肪肝完全逆转的中药方剂。一些广告上宣称的能治愈脂肪肝的特效中药是不可靠的,这些药方均未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验证。此外,长期大剂量服用中药,特别是复方中药,有可能导致肝肾功能损害等药源性疾病,“中药无毒”的观念应当摒弃。&事实七:脂肪肝的危害不仅仅局限于肝脏。大众观点:脂肪肝就是肝脏里脂肪太多了,没啥大危害,比糖尿病、冠心病“善良”多了。范建高教授观点:脂肪肝与糖尿病、冠心病一脉相承,脂肪肝患者面临众多慢性疾病威胁。与慢性病毒性和酒精性脂肪肝不同,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危害不仅仅限于肝脏。脂肪肝对糖脂代谢紊乱及其相关事件的促进作用远远超过和肝纤维化。影响广大脂肪肝患者生存和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是糖尿病和动脉硬化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而非肝硬化。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脂肪肝的患病率高、病情重。不少脂肪肝患者在确诊时,体重、血脂、血糖、血压均在正常值范围,但进一步的跟踪研究发现,这些患者在发现脂肪肝的数年内迅速出现高脂血症、糖尿病和动脉硬化及其相关并发症。我曾对358例B超发现的脂肪肝患者以及788例上海某企业职工平均随访6年。结果发现,脂肪肝患者比对照人群更容易发生新的代谢紊乱——、高三酰甘油血症、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病率均显著高于对照人群。目前认为:脂肪肝是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脂肪肝是糖尿病和动脉硬化的早期病变,脂肪肝与糖尿病和动脉硬化一脉相承。对脂肪肝患者而言,心脑血管事件和糖尿病可能比肝硬化更早见、更多见且更致命。因此,脂肪肝患者在治疗脂肪肝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全身性疾病的治疗,如降压、降糖、降脂等。&事实八:超声报告正常,不能完全排除脂肪肝。大众观点:去年做B超,说我有脂肪肝。今年再做,说没有脂肪肝了。这下,脂肪肝的“帽子”应该可以摘了吧?茅益民教授观点:超声检查仅能发现中度以上肝脏脂肪变的病例。超声检查诊断脂肪肝的准确率一般为60%~70%。超声所能发现的脂肪肝,一般是脂肪变在33%以上的中度脂肪肝。也就是说,肝脏脂肪变在33%以下的轻度脂肪肝很容易被漏诊。为提高脂肪肝的检出率,CT、波谱磁共振检查已在临床逐步开展。特别是波谱磁共振,它能够发现肝脏脂肪变仅5%的轻度脂肪肝病例而且可以测定肝脏的甘油三酯含量。需要注意的是,脂肪肝的诊断不能单纯依靠超声检查,而应根据病史、体重、腹围、体脂、是否合并其他疾病等情况来综合分析、判断。美国的研究人员曾对数百例无症状,肝功能、超声检查皆正常的性代谢综合征患者行肝穿刺检查,结果发现:98%的人有非酒精性脂肪肝,73%的人存在非酒精性脂肪性。国外有专家主张:即使超声检查无异常发现,只要有糖尿病病史达5年以上,即可被认为是脂肪肝患者。&事实九:儿童脂肪肝的危害比成人脂肪肝更大。大众观点:脂肪肝是成人病,小孩一般不会得。即使得了脂肪肝,也是良性的,没啥大危害。曾民德教授观点:过去曾认为儿童脂肪肝是一种良性疾病,但现在认为儿童脂肪肝是一种后果极其严重的疾病。国外多项研究表明:儿童脂肪肝患者出现肝脏炎症和肝纤维化的机会多。儿童脂肪肝若不及时治疗,将来发生糖尿病和高血压的危险性大大增加。儿童脂肪肝患者若同时合并其他肝病,治疗难度将大大增加。值得关注的是,当前儿童脂肪肝的患病率在不断攀升(由2000年前的3%上升至目前的6%~8%)的同时,还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由以前的12~16岁多发,变为目前12岁之前就发生)。有报道称,世界上最年幼的脂肪肝、肝硬化患者仅6岁!与成人脂肪肝不同的是,儿童脂肪肝的治疗面临更为艰巨的考验:由于儿童正处于快速生长发育期,如何把握减肥的度,做到既保证疗效,又不影响其生长发育,是第一关;在治疗同时,时刻关注重视儿童的心理状态,不让脂肪肝成为儿童的一种心理负担,是第二关;儿童自制力差,如何保证治疗措施的顺利实施,是第三关。如果说,成人脂肪肝的治疗是医患双方需要关心的事的话,那么儿童脂肪肝的治疗就是医生、患儿、患儿家属及社会,四方需要齐心协力去关心的事。由于儿童脂肪肝的主要病因是和糖尿病,故积极做好预防工作,鼓励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杜绝儿的发生,是预防儿童脂肪肝的关键。&专家忠告曾民德教授:治疗脂肪肝需要“全局观念”脂肪肝是代谢综合征的一个组成部分,脂肪肝的危害不仅仅在肝脏,因此,脂肪肝的诊治不能局限于消化科,还涉及内分泌、心血管、营养、康复等多个学科,提倡个体化治疗、综合治疗。作为患者,一旦被确诊为脂肪肝,就要做好长期治疗的心理准备。作为医生,绝不能把看病的过程看作是“开处方”的过程,以为一张处方就能一次性解决疾病,要重视基础治疗(饮食、运动、生活方式改变)的重要性。医生每接诊一位脂肪肝患者,就要做好认真随访20年的准备。&范建高教授:脂肪肝患者服药应仔细斟酌单纯性脂肪肝病人经饮食、运动等基础治疗后半年,体重无明显减轻、肝内脂肪沉积无明显改善者,可适当选用减肥药。脂肪性(有转氨酶升高)患者可选择多烯磷脂酰胆碱、维生素E、益肝灵、熊去氧胆酸等保肝药物,以促进肝内脂肪沉积消退,阻止肝内炎症和纤维化进展,减少肝硬化的发生。有高脂血症的脂肪肝患者需根据高脂血症的类型、程度,酌情决定是否要用降脂药。儿童、青少年、孕妇,以及75岁以上老人新发高脂血症一般不用降脂药。有高血压、糖尿病的脂肪肝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降糖、降脂等治疗。为避免服药可能导致的病情加重,建议患者在服药期间务必注意以下两点:①严格遵医嘱服药,不要道听途说自行买药服用。用药剂量不宜过大,用药种类不宜过多,为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中西药物最好分别服用。若必须同时服用,应间隔2~3小时。②服药期间加强监测,定期复查肝功能和肝脏B超。需要使用降脂药的脂肪肝患者更应加强定期随访,原因有二:一是降脂药存在一定的肝脏毒性;二是降脂药在降低血脂的同时,会促使肝脏摄取、合成脂肪增加,可能会加重肝脏的脂肪变。茅益民教授:重视对脂肪肝患者治疗效果的定期评估及长期随访脂肪肝的治疗,一半靠医生,另一半靠患者自己。医生根据患者的病因、肝功能、糖脂代谢紊乱等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药物、营养和运动处方,即综合治疗方案;患者应根据医生要求改变已形成的不良生活方式。治疗的有效与否,取决于医生制定的合理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及患者的执行情况。脂肪肝的危害性决定了对治疗效果的定期评估除关注肝脏病变的进展外,还应关注其他代谢综合症的发生及进展状况。在治疗的不同阶段,患者的肝功能情况、糖脂代谢紊乱情况和其他代谢综合症情况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变化,定期监测、调整综合治疗方案是有效治疗脂肪肝的重要手段。对肝脏而言,脂肪肝是一种慢性的肝病,对全身而言,脂肪肝是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其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高于普通正常人群,因此,对脂肪肝患者应长期监测、随访,采取合理的综合治疗措施,尽可能减低疾病对身体的危害。
网上免费问医生
看更多“脂肪肝...”新文章>>
1.扫码下载好大夫App
2.在知识中添加您关注的疾病
3.添加成功后,最新的医生文章,每天推送给您。
发表于: 03:01
茅益民大夫的信息
网上咨询茅益民大夫
在此简单描述病情,向茅益民大夫提问
茅益民的咨询范围:
各类肝胆系疾病
茅益民主治疾病知识介绍
脂肪肝注意事项
消化内科好评科室
消化内科分类问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脂肪肝如何消除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