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为长寿不好的有观点认为有哪些

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生命与长寿
&&&&&&&&&&&&&&&&
/ 生命与长寿 
序 言  20 年前我对生命与衰老的认识,还是一知半解,但一个偶然的机会,我 阅读了法国著名生物学家梅奇尼柯夫所著的《生命的延长》,继而又阅读了 法国老年学家鲍里埃尔所著的《衰老与老年》、胡夫兰德发表的《人生延寿 法》,还有德国学者格罗伯尔撰写的《新长寿学》以及日本学者长谷川和夫 编著的《老年学》及森下敬一博士所著的《长寿学入门》、《自然医学基础》 等,这些书藉启蒙了我,使我对生命与衰老的探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成 为我热衷于老年学研究的入门书。我开始认真考虑“在生命的延长中,先天 的界限是没有的”这句话所包含的道理。人类的生命正面临着一场深刻的变 革,千百万年来大自然所规定的“衰亡时间表”,将被人类彻底改写,人类 必将推迟自身的衰老和延展自身的生命。为了便于深入研究,1982 年我与老 一辈专家在哈尔滨创立了黑龙江省老年医学研究所,陆续装备了衰老监测 室、疾病预测室、功能诊断室、实验研究室、康复治疗室、电脑咨询室,还 开办了老年专科门诊。  在这 10 年的实践中,我在国内较早地提出衰老的检测方法和中西医系统 工程诊治老年病的独到见解,并把计量医学引入诊断学,把生物医学工程学 引入治疗学,建立了三度(衰老度、动脉硬化度、血液粘浓聚凝度)、四龄(心龄、脑龄、肺龄、肾龄)、五个医疗专家系统(心脑血管病预报系统、人体老化度的监测系统、糖尿病合并血管病变重症度的判别系统、脑血流定 量分析诊断系统、老年医学电脑咨询信息系统),试图使医学模式得到全方 位的转变。这些设计与成果分别获得了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科研成果三等 奖、省卫生厅科研成果三等奖。我被推选为中华老年医学学会第二、三届全 国委员、中国老年学抗衰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黑龙江省老年医学研究会秘 书长、省老年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省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会 副理事长、省康复医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并担任《中国老年学》杂志、《实 用老年医学》杂志、《中国老年保健医学》杂志、《伤残医学》杂志的编委。 曾出席在泰国曼谷与日本横滨、神户、东京等地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在这 些学术活动中,使我对老年特有的多发病,如骨质疏松症、骨质增生症、高 血压病、动脉硬化症、老年性痴呆症、结石症等是由骨代谢障碍引起的细胞 内钙过盛造成的,有了崭新的认识。同时,对脑性偏瘫运用大脑功能重组理 论,有了正确的评价,并加深了我对老年人社会价值及老年学研究的广阔前 景的理解,为实现人类共同愿望——健康长寿而不懈地努力。为总结经验, 推广和普及生命科学和老年学知识,我已独自撰写或与同道合编出版了“老 年学丛书”(《现代老年学》、《不老学》、《老年生活百科》、《养生指 南》),获 1992 年黑龙江省第五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更年期 卫生》获 1989 年全国第二届计划生育书藉评比二等奖;以及《老年病与心电 图》、《理学检查与鉴别诊断》、《临床释疑》、“人生历程丛书”(《晚 霞一片情》)、《人生知识大辞典》、《中国老年学》、《中国老年医学》、《老年病药疗与食疗大全》等书籍,并入选《中国当代高级医师大全》、《黑 龙江科技精英》。曾获省政府授予“科技兴省做贡献积极分子”光荣称号及 省级各种先进奖励 13 次。我这次接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的邀请,撰写《生命 与长寿》这本小册子,旨在介绍 21 世纪的生命观、人类寿命的种种考究、衰 老诸种因素的相关分析,人体必需的元素与维生素。此外还介绍了性是人类生命的源泉、钙是人体健康的新观念。同时,阐述了老年保健医学与新兴的 康复医学以及临终关怀学,并且展望了抗老延寿的技术与方向,揭示了人类 生命的未来。  本书若能使读者受益,对延年益寿起到一点微薄的作用,那将是我的最 大欣慰。但由于本人知识浅薄,水平有限,有错误之处实难避免,敬希同道 指正。张韬玉内容简介  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期望长寿是人之本能。本书从 21 世纪的生命观 开始,详细阐述了人类寿命的种种考究、衰老诸因素的相关分析、人体必需 的元素与维生素,以及性是人类生命的源泉、钙是人体健康的新观念。此外, 还介绍了老年保健医学和新兴的康复医学,以及临终关怀学,并展望了抗老 延寿的技术与方向,揭示了人类生命的未来。  生命与长寿一、生命起源(一)21 世纪的生命观  生命这个概念,包含了许多丰富的内容,在地球 40 多亿年的历史长河 中,生命的存在大约有 38 亿年,经历了一个相当长期而复杂的演变过程。古 希腊亚里士多德曾经提出用“生机”来解释生命,后来比沙说过,“生命是 抵抗死亡机能的大合唱”。在生命科学不发达的古代,当然只能有这样模糊 的认识。尽管人们经常使用“生命”这个词,但对它的本质却并不十分了解, 更不能把握生命的本质,只能就生命的一些现象论事。例如,我们确实感受 到人在生活着,心脏在跳动着,细胞在活动着,这些现象是能够掌握的,但 所掌握的只能说是现象,而不是生命的本质。所谓企命现象,实际上是形而 上的问题。“形而上”这个词较早地出现在东方,在《易经》等书里就有“形 而上”和“形而下”两个词,而解释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 之器”,具体地说,所谓形而上,就是超越形体而存在的事物,即是指“超 越现象的事物的本质”或“存在的根本原理”而言。因此,形而上者就是“道”, 生命恰恰是形而上,生命的问题实质上是形而上的问题。生命的问题就是门 学问。与此相反。科学这门学问是形而下,就是有形态的东西,是看得见模 得着的东西,否则就不能成为科学的对象。为此,我们通过支配现代医学和 生物学的四大定律来识别生命究竟是什么?第一定律是奥巴林(苏联生化学家,)的生命自然发生论,集中体现在《生命的起源》一书中。他认为,过去地球曾经是一个火球,没 有任何生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火球逐渐冷却而变成了地球,这就是地 球在 47 亿年前仅仅是个凝集的灰尘团的假说,在离现在 13 亿~36 亿年前, 地球上面的无机物逐渐发展成为有机化合物,其中一部分变成了蛋白质,再 由这种蛋白质产生极其原始的生命。这种变化的事实通过试管实验亦可得到 证实,将氨气同其他一二种无机物放入烧瓶进行火花放电,便可制出相当高 级的蛋白质,这种由无机物制出的蛋白质,再发展下去便产生生命(象变形虫那样的原始生命)。目前这种理论仍为现代医学与生物学所承认。  第二个定律是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的进化论。他的名 著是《物种起源》。进化论也是彼现代医学与生物学广泛承认的,他的主要 论点是,象变形虫那样的原始生命,在适应生活环境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 然淘汰,逐渐地进化、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一切生命都在拼命地适应生 活环境,根据自然淘汰的规律能够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的强者才能生存下 来,即适应者生存。在这种适应生活环境的过程中,产生出各种不同种类的 生物,即相继出现了藻菌植物和海生无脊椎动物,生命在地球上蠕动了,大约 400 万年前,地球上才出现了人类。 奥巴林与达尔文论点相同,都认为生命在不断地变化着,现在数百万种动植物存在的事实就是雄辩的证据。 第三个定律是魏尔啸(德国病理学家,)的细胞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生命来自细胞。它的基本论点是:生命是固定不变的,一个细胞分 裂成两个细胞,两个细胞再分裂成四个细胞。这个理论在医学和生物学领域 的统治竟达 100 年之久,最初细胞究竟来自何处,结果只能是相同细胞不断 分裂,既没有进化,也没有变化,这就是生命不变学说,它阻碍了现代医学 与生物学的进步。第四个定律是孟德尔(奥地利遗传学家,)与摩尔根(美国遗传学家,)的遗传理论,认为“生命是固定不变的”。孟德尔 是奥地利寺院的修士,他在庭院里播种豌豆,对各种豌豆的生长情况做了详 细的研究。其结果便形成了孟德尔理论。后来摩尔根继承并发展了孟德尔的 研究结果。其基本论点是细胞内有核,核内有染色体,染色体内有基因,基 因决定遗传,这是以魏尔啸观点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理论,二者均持生命是固 定不变的“固定观念”。就是说,生命的本质是不会改变的,他们认为,一 个细胞分裂成性质完全相同的两个细胞,再分裂成四个细胞,即使是其中有 基因决定遗传,只要基因不变,就不会产生变化了的原生质,因为这是父母 遗传下来的,谁也无法改变。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与父母相异的孩子,自 然界也有许多变异的生物。因此,德弗里斯(荷兰植物学家,) 提出了突变学说。这样,孟德尔—摩尔根的遗传理论证必须加上德弗里斯的 突变学说。在今天的遗传学领域里,生物进化的原因全部可用突变学说来解 释,而且不同的原生质的出现,人们也都以突变来作解释。奥巴林和达尔文 认为“生命是运动的、变化的”,与此相反,魏尔啸的细胞理论和孟德尔— 摩尔根的遗传理论认为“生命是固定不变的”。二三百年前的遗传学认为在 生殖细胞中事先就已具备了“该动物的完备的小雏形”,之所以有这种想法, 是因为当时还不清楚为什么精子与卵子结合就能生育成小孩。当时的想法是 精子内已经具备人的小雏形,这个小雏形进入卵子,在卵子内获取营养而逐 渐长大。现在看来,这种说法显然是荒谬的。研究证实,当烧瓶里装入甲烷、氨、水之后施以火花放电,确实可以生成蛋白质,但是,蛋白质是如何达到具有生命的呢?奥巴林学说的阐述是不 够的,达尔文对此亦未涉及。上个世纪伟大的德国动物学家、达尔文进化论 的热烈支持者海克尔(),曾提出“无核原虫”这一概念。他认 为细胞的构造是中心有核,周围有胶状的细胞质,是蛋白质团,再往外有包 围细胞质的细胞膜。就连此种形态清晰的细胞,也可以假定在进化之前的阶 段是以“无核细胞”的形态存在的。根据此种想法把这种无核细胞命名为“无 核原虫”。所谓的无核原虫就是不完全象细胞,但迟早又会发展成细胞的, 是处于细胞前阶段状态的物体,也可以说是“未完成的细胞”。前苏联生物 学家勒伯辛斯卡娅女士提倡把这一重要概念命名为“活质”。她认为“活质 是物质,但同时是具有生命的物质”,这就是她把无生物与生命体,这种差 别很大的两种存在物联系起来理解,并把它作为一种连续的概念。我们想用 发展的观点而不用固定的观点理解生命现象,就必须应用上述这两种概念, 即海克尔的“无核原虫”与勒伯辛斯卡娅的“活质”概念。正是这两个人的 理论填补了物质与生命之间的空白。  根据魏尔啸的细胞学说,认为细胞来自细胞,机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细 胞是生命的最小单位”。对此,日本森下敬一博士提出 21 世纪生命观,即革 新的血液理论,也就是肠造血学说。该学说用血细胞生成体细胞的事实,否 定了魏尔啸认为人的身体是由细胞构成的观点。实际上,有很多不具有细胞 结构的组织,如脂肪组织就不是细胞组织,横坟肌组织也不是。此外,连结 细胞的结缔组织也是无细胞结构的,再有骨和牙齿等硬组织也是没有细胞结 构的,显然“那种细胞来自细胞”的观点是错误的。魏尔啸还说细胞是生命 的最小单位,具有细胞结构时,该处才会有生命存在,细胞一旦被破坏,生 命也就不存在了。但实际并非如此,即使细胞被破坏了,生命依然存在。森 下敬一博士认为,应在构成细胞的小颗粒中寻求生命的最小单位,实际上,  即使细胞被破坏了,里边的内容物溢出,也完全是活的,生命存在于其中。 因此,认为生命的最小单位是细胞质颗粒。他观察到红细胞的细胞膜破裂时, 在溢出的细胞质中出现许多小颗粒,这些小颗粒逐渐浓缩变成核,最后诞生 了新的自细胞。他是世界上最先观察到这种现象的人,人类躯体的细胞不是 以细胞分裂的形式增多的,而是通过血细胞的融合、转化使细胞新生繁殖的。 虽然在 150~200 年前,德国生理学家施万就已观察到此种现象,但是,把这 一事实用彩色幻灯片拍摄下来的却是森下敬一博士,他观察到从红细胞膜表 面上以“发芽”的形式产生白细胞的现象,并把这种现象摄成了幻灯片和电 影。1955 年前后他发表这一观点时,许多学者认为是荒唐的。因为他否定了 “细胞通过细胞分裂来增多”、“一切生命体都只能由细胞构成”、“细胞 是生命的最小单位”这些经典理论。他认为造血是在肠内,而并非在骨髓里 发生的。他的这一观点通过对蝌蚪与青蛙的研究结果得到证实,在进行青蛙 血液实验的时候,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取下有很细骨骼的四肢,并将其折成两 段。把截面上的一点点骨髓涂抹在载玻片上,通过这样的实验,得出了血液 是从骨髓中造出来的结论。然而,蝌蚪没有四肢,所以采用上述研究方法是 不可能的,但如果实际去研究青蛙和蝌蚪的血液状态,并无明显差异,所不 同的只是从蝌蚪的血液中很容易发现有卵黄球,称之为“有生命的物质”或 “活质”。总之,无论是青蛙时期,或者是蝌蚪时期,只有两期均有的器官 才是造血器官。那种认为“以后长出了四肢,造血这种极为重要功能也随之 转移到这里”,这种说法显然是错误的。森下认为食糜变成绒毛组织、绒毛 组织变成红细胞母细胞,以后红细胞母细胞粘附在毛细血管壁上并在该处形 成孔隙,把其内容物即红细胞释放到血流中,这就是在肠内由食物制造红细 胞的过程,如果没有食糜,绒毛组织日渐消瘦。因为没有食糜就无法补充绒 毛组织,当然也就不会出现绒毛上皮细胞被挤到里面变成红细胞母细胞的现 象。这就是说,不能按正常程序进行造血活动。此时,产生代偿性造血,简 单地说就是组织细胞逆转,还原为红细胞。他用幻灯片出色地记录了肠造血 和白细胞生成的过程,从而揭示了造血生理的奥秘。如幻灯片上观察了肠内 进行生理造血的活动,在肠内产生的红细胞在体内循环,并构成骨髓组织、 皮下脂肪组织、肌肉、肝脏以及其他各种组织细胞。在绝食或疾病等不利条 件下,原由红细胞构成的骨髓组织及其他组织细胞向反方向、不断地还原为 红细胞以维持机体的需要,这就是代偿性造血。动物机体是由机体组织、消 化器官和血液细胞三个要素组成的。骨骼的出现,从种系发生上是很晚期的 事,血液和肠管之间的关系可追朔到原始时代。所谓肠管造血,应该说是在 肠壁上制造红细胞,然后,红细胞如进入肝脏就变成肝细胞,进入肾脏即成 为肾细胞,如此演变成所有的机体细胞,这是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食物来 自物质世界,经过红细胞这一原始细胞阶段,向着生命的高层次发展、过渡。 仅限于对生命世界的观察,也是从较原始的血细胞层次,向着分化程度较高 的机体细胞演变,也就是说机体是以食物为中心,呈离心性发展,根据需要 发展成为红细胞、白细胞和机体细胞,继而便是消耗、脱落,一刻也不停息 地在变化着,在此基础上才能保持着人们的机体。所以说,食物等于血液, 等于体细胞,体细胞就是食物,人们的身体就是食物的化身。因此,他认为 体质是可变的。可见森下敬一是以这一全新的血液理论为基础,来重新认识 生命的本质,这就是 21 世纪的生命观。(二)生命的根本是碳水化合物  近几十年来,生命科学正突飞猛进地发展,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就是发现 了核酸具有自我复制和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的功能,揭示了生命完全是由物质 构成的。蛋白质加上有遗传活力的核酸,就等于生命。蛋白质是由多种氨基 酸组成的。该酸的形成过程比较复杂。首先出现的是碱基和糖“复合”形成 核苷,核苷和磷酸“结合”,形成核苷酸。这个过程叙述起来比较简单,但 在自然界中,蛋白质和核酸都是无机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经过亿万年的演 化才形成的。美国著名的科学家米勒发明创制了米勒球,使用这种仪器模拟 几十亿年前地球的自然环境和条件,于 1953 年第一次成功地从人工合成的溶 液中分离鉴定出氨基酸,树立了生命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里程碑。按照唯物辨 证法的观点,生命存在的方式是一种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因此,生命有 物质基础。现代生物学完全支持这个论点。从低等的病毒、细菌到最高等的 人类,一切生命都具有共同的主要的生命特征,即遗传与代谢。生命的遗传 与代谢特性,按近代观点来说,表现在核酸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以蛋 白质和核酸为基本成分的蛋白体,是决定生命运动主要物质。蛋白体的最基 本运动方式就是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是最基本的生命过程,例如目我繁殖、 生长发育、变异、遗传、适应、进化等,都是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进行的。 自从有了显微镜,生物学家逐渐知道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而每个细胞 则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有些生物(某些低级的生物)只有一个细胞;而较 高级的生物则由互相协作的细胞构成,我们人体就是由神经细胞、肌肉细胞、 骨细胞、血细胞、脂肪细胞、肝细胞以及腺细胞等有机地组成的,而且数量 是惊人的。就大脑来说,至少有 150 亿个神经细胞,它们又由一定组成成分 按严格的规律和方式组合而成。生命的基本特征——遗传与代谢,就在这一 个个独立的小生命中进行,而它们的本质表现在核酸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 用上。把人体分解一下,从分子水平来看,若以蛋白质为例,人体内的蛋白 质分子据统计不下 10 万多种,每一类生物都各有其一套特有的蛋白质,不同 种类的生物体内完全相同的蛋白质分子是罕见的,所以生物体表现了千差万 别的功能和特性,其他几类物质,如核酸、脂类、糖类的分子类别也不少, 在生命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蛋白质与核酸,它们是生命特征的物质基础。代谢过程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它全部的化学反应,几乎都是在酶的催化下进行的,迄今已知的酶有 1000 多种,它们也都是由蛋白质构 成。此外,对代谢起调节作用的许多激素,也是蛋白质或其衍生物。代谢过 程的顺利完成,使得每一类生物都有着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衰老和死 亡过程。过程的长短是由各类生物的进化地位、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以及适 应环境能力而决定的。  生命的全过程,可看作是生物个体不断建造、修复与分解、破坏两个过 程的对立统一。外界的物质被生物个体选择性吸收后,在体内一方面进行建 造、修复,另一方面是分解、破坏。当建造、修复过程超过分解、破坏过程, 生物个体就生长、发育、繁殖,而当分解、破坏超过了建造、修复作用,机 体就衰老,且逐渐趋向死亡。生命的死亡,意味着机体不能维持正常生命活 动所必需的起码条件。随着代谢的停止,生命也就停止了,人类衰老与死亡 也同样遵循这一自然规律。遗传是生物体有别于非生物体的另一个突出的生命特征。一切生物体都能自身复制,复制品与原样几乎无差别,而且代代相传。孟德尔认为是基因 控制,30 多年前基因还是一个神秘的术语,只代表遗传中的一个因子,其化 学本质还未弄清。近年来随着生物化学的进展,已经证实,基因是具有特定 的核苷酸顺序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区段,基因是组成染色体的遗传单位, 并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如人类细胞的细胞核里有 46 个染色体,但它们包 含着数以万计的基因。  核酸包含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两类,它广泛存在于 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和微生物细胞中。DNA 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98%以上), 它与遗传信息的储存、复制和传递有密切关系。核酸的遗传信息决定着蛋白 质的性质,蛋白质(酶)的催化作用控制了核酸代谢,组成了一个“遗传与 代谢相互控制的体系”。现在人们已逐渐揭开了蒙在蛋白质上的神秘面纱, 认识到“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换句话说,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基础, 它参与了生命的一切活动。  然而,森下敬一博士提出“生命的根本不是蛋白质,而是碳水化合物”。 他认为从古至今现代医学与营养学家把三大营养素看成是相互之间没有联系 的物质,认为“碳水化合物只是能量的来源,实际构成人体的是蛋白质。” 但是成为我们生命发展基础的食物,毫无疑问是碳水化合物。故认为蛋白质 与脂肪都是由碳水化合物形成的。所以说,碳水化合物是生命的根本。其理 由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三种物质只不过是一个物质演变的各个侧面, 而不是分开的。当生命活动处于高涨状态时,其物质基础是蛋白质,它的前 期状态则是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就是生命活动还没有开始时的状态。当 有充足条件,生命活动处于高涨状态时,碳水化合物不适于机体物质基础的 要求,这时碳水化合物就转变成蛋白质。另一方面,当生命活动减弱时,则 变成脂肪,这属于另一类物质基础。由此可见,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 只不过是生命物质的演变,仅为生命活动每个时期的不同侧面。如果使用更 符合实际的话,碳水化合物是“前蛋白质”,脂肪是“后蛋白质”。可见, 这三种营养素并不是没有联系,而是一个物质的演变过程。实际上,在人体 内,这三者相互之间的变动是自由自在的,即碳水化合物变成蛋白质,蛋白 质又变成脂肪,脂肪又还原到蛋白质。例如,植物的种子含脂肪最多,若给 与适当温度、水与阳光,这些种子就会发芽,发芽现象就是生命活动。因此, 蛋白质就成了这一生命舞台上不可缺少的东西,由此可见,体内碳水化合物、 蛋白质、脂肪这三种物体是相互转换。那么说,最重要的营养成分是什么, 应该说是碳水化合物。因为从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这三种物质的演变 来看,基点仍然是碳水化合物。追朔地球上最早存在的元素是碳,也可以说 是碳水化合物。氮即蛋白质是很久以后才出现的物质。而且最初覆盖地球表 百的生物是植物。植物,换句话说就是碳。接着才出现了动物,这些动物就 是以先住者的植物为营养而生存的。从地珠的形成和生命诞生时的各种状况 看,还是碳出现的较早。所以说,碳在人体是非常重要的物质,是营养的基 础,这就告诫人们耍重新认识植物性碳水儿台物就是最主要的营养成分。然 而,现代医学、营养学家以前多认为蛋白质是主要营养成分,当然现在已不 再这么认识了。实质上,碳水化合物在消化道变成蛋白质这一过程,就已证 实了森下敬一提出的肠造血这一观点,所以仅吃植物性食物,就能产生新鲜 红细胞,也就是说,细胞是蛋白质,植物是碳水化合物,那么吃植物性食物, 就能生成红细胞,这就证明是碳水化合物确实在向蛋白质转化,换句话说碳  水化合物能生成蛋白质这一道理是完全正确的。(三)生命的活力来自血液细胞的分化  在生物界中,不论是单细胞生物还是动植物,乃至人类,都具有自身发 展的巨大生命力。如果我们能用科学方法,一方面排除妨碍它们应有的生命 活力发展的因素,另一方面提高它们应有的生命活力的因素,那么,每一种 生物的生命活力将是无限的。  乌都洛夫在 5 年内观察了纤毛虫连续不断地进行细胞分裂竞达到 2029 代。他估计,如果这种小生物不因环境恶劣而死亡的话,用不了 5 年,它们 的总体积就要超过整个地球,而且看不到有什么衰老现象。陆米叶估计,分 裂到 40 代的纤毛虫,它们从原母体所得到的物质还不到万亿分之一。可见, 在单细胞生物界中,由于繁殖周期短,它们的生命似乎是无止境地延续下去。 如把单细胞放在适宜的环境里,而不因为外在原因而使它们死亡的话,那么, 这种生物就可以给人一个永久不灭的印象。可是乌都洛夫与陆米叶只观察到 纤毛虫细胞巨大的紊殖能力,而没有看到细胞繁殖能力的限度,因而没有注 意到还有衰老与死亡的过程。当时人们产生了一个错误观念,认为生物是不 会衰老或死亡的。后来见到生物界确有自然死亡现象,又认为死亡的来临是 因为生命发展到很复杂的形态结构,特别是发展到最复杂的人类脑髓的形态 结构时才发生的。另外,乌都洛夫还混淆了单个细胞的分裂与个体变化的界 线。还有一位著名生物学家也做了一个实验,培养了一种小如针尖的草履虫。 当一个草履虫分裂成二个草履虫时,就把它们分开培养,一个草履虫培养在 新鲜的干草汁中,以后每分裂一次,都移置到新鲜的干草汁中。另一个草履 虫仍培养在旧的干草汁中,不加新的干草汁。结果培养在新干草汁中的草履 虫,在 7 年时间内一共繁殖了 4500 代,代代相传,没有死亡,但是培养在未 更新的干草汁中的草履虫到了 107 天只繁殖了 138 代就死亡了。为了寻找引 起草履虫死亡的原因,这位科学家又把活的草履虫再放进上述旧干草汁中, 结果刚放进去的草履虫仍可分裂繁殖,因而推想草履虫的死亡,并不是因为 旧干草汁中缺乏营养,而可能是由于在培养到 107 天后,所有草履虫的代谢 废物都留在旧干草汁中,草履虫不断地吞食这种废物,引起了体内生理发生 改变,导致了衰老与死亡。由此可以推想,生命活力表现在人体上时,虽和 单个细胞分裂情况不同,但其生命活力是相当强的。100 年前俄国巴舒茨基 出版的《圣彼得堡大观》一书里,曾记载:“1755 年在费登斯基村,有一个 农夫叫克利洛夫,当时他已经 60 岁,结过两次婚,他的第一个妻子受孕 21 次,共生了 57 个孩子(四胞胎 4 次,三胞胎 7 次,双胞胎 10 次)。他的第 二个妻子受孕 7 次,共生了 15 个孩子(三胞胎 1 次,双胞胎 6 次)。这位老 人一共有 72 个子女。”1782 年 2 月 27 日莫斯科尼科尔斯基修道院的一份报 告中说:在苏伊斯基有一个农民叫瓦西里耶夫,曾结过两次婚,一共生了 87 个孩子。当他 75 岁时,活着的子女有 83 个。由此可见,不论是单细胞个体 或多细胞个体,不论是低等生物或高等生物,都蕴藏着巨大的生命活力。然 而,现代医学和生物学家均认为细胞是通过分裂而增殖的。但是,日本森下 敬一通过基础研究认为,细胞并不进行什么分裂,而是确证了“白细胞是红 细胞产生”的事实。因此,他提出了“白细胞起源于红细胞的学说”。所以 说机体细胞的增殖不是通过细胞分裂,而是通过血液细胞的分化而增殖的。 实际上细胞分裂现象是观察不到的,在日本,山崎正文氏曾主张这个观点, 这与森下放一坚信“由食物制造出红细胞,再演变成种种机体细胞”的主张  是一致的。实际上,他们经过十几年的研究都没有发现所谓的细胞分裂现象。 他们夜以继日地每天 24 小时,目不转睛地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了 15 年,也 完全没有看到细胞分裂现象,而是从物质演化生成最原始的生命体(血液细 胞),然后再进一步分化成为固定的组织细胞(机体组织细胞),如此掌握 生命的规律与本质,才能证实生命的活力不是来自细胞分裂,而是通过血液 细胞的分化而增殖的。(四)生命的限度是可以延长的  生命的活力是相当旺盛的。但是否能够永存?这要决定于每种生物都有 它一定的自然寿限。如果任何一个个体的寿龄无限延长,那对该种生物的生 存是不利的,这就是老年进化论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因此,在长期进化 过程中,物种都获得了一种遗传特性,即规定该种生物每个个体何时停止生 长,何时衰老及死亡的寿限。但对任何一个生物个体,它的生命长短都是不 一样的,它们都遵循着有生有灭这一自然规律,人类也是一样。过去对影响 生命的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无法认识或认识不足,因而无法去探讨和解决延 年益寿的问题,那时的人疲于奔命,维持着最简单、最原始的生活、饥饿、 疾病、灾害,常使他们过早地失去了生命。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 人们对于生命的秘密以及影响生命的种种因素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于疾 病,现代医学、生物学的主流是“病原体说”,与此相反的则是“自然疗能 说”。其主体思想是把自然界与人的身体理解为一个整体,把自然界看作是 一个大宇宙,人体则彼看作是个小宇宙。因此,从本质上说,两者是非常相 似的。所以,人体强烈地受着自然界的影响,加涨潮和落潮是受月的圆缺的 影响,人体精神状态变化也受到月的盈亏的极大影响等等,这些容易被误解 为患病仍是由外因引起的。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而是“特定人身体本身 具有某种原因”。也就是说,真正的原因是身体内部失常(调),引起体内 出了毛病,这才是出现各种异常现象的根本机制。由于人体对疾病具有一种 自身治疗的能力,故称之为“自然疗能力”。由于对待疾病的观点不同,世 界上就出现了两种本质上不同的对立观点。站在自然疗能说的立场上,认为 疾病并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必然发生的,故认为由于精神紧张有时也引起 疾病,而多数情况下,疾病是由错误地选择食物而引起的。由此得出一个结 论,着想增进身体健康,就要注意选择合理的食物来增强健康,这一看法决 不是个着眼点的问题,而是一个更为本质的问题。假如不理解其本质性问题, 就不可能正确解决健康问题。为了真正能治疗、预防疾病,必须提高与增强 自然治愈力。因此,首先应搞清阻碍自然治愈力的四个因素:第一,不具备 健康三大条件(①精神轻松愉快;②充分的体力活动,③合理摄取饮食), 第二,机体的调节机能易紊乱;第三,对身体的基本结构无正确理解,第四, 酶系统功能障碍。从自然医学角度,强调健康最重要的条件是饮食问题,那就是号召人们摄取人类自古以来就食用的谷物、蔬菜类等食物,经常食用精白食品、动物 性蛋白质食品等对人体是有害的。因此,要求人们应以谷菜食为主要饮食模 式。  这样,人类有意识地去改造自己,再认识,再改造,直至生命限度得到 延长,让生命进发出更亮、更长久的光辉。  (五)劳动能够改变人类的体质  从人类的发展史看,人类经过猿人、古人、新人三个阶段的发展,充分 证明了劳动改变了人类的体质。回顾我国最早发现的猿人化石是在云南出土的“元谋猿人”,那是距今约 170 万年以前的原始人类,他们已经使用石器,已经会用火,是现在知道 的世界上最早的“用火人”。在陕西省蓝田县发现的“蓝田猿人”,距今约50 万~60 万年以前。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发现的“北京猿人”,距今约40 万~50 万年以前。北京猿人已经能够制造多种类型的石器,加工也比较精 致,猿人洞里的灰烬成堆,有的厚达 6 米,说明北京猿人已有了长期用火的 经验,但还只是“用火”,而“造火”则是到了“古人”阶段创造出来的。 我国现已发现的“古人”化石有广东韶关的“马坝人”,湖北的“长阳 人”和山西的“丁村人”等。“古人”大约生存于距今 10~20 万年前,他们 能制造几种式样不同的标准化石器,能够人工取火。这时的社会组织开始由 “原始人群”向“氏族公社”转化,他们大体上已脱离了原始群居的乱婚状 况,进入血族群婚阶段,到离现在大约 4 万~5 万年的时候,“古人”发展 到“新人”(即“现代人”)阶段。我国已发现的“新人”化石有广西柳江 县的“柳江人”和来宾县的“麒麟山人”,安徽泗洪县的“下草湾人”,四 川的“资阳人”和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生活 在距今 1 万~2 万年前的山顶洞人,他们不仅能使用石器,还有磨制器物的 技术,如在洞内发现有磨光的鹿角,可能是用来作矛头的,洞里还有长 82 毫米的骨针,表明他们已能用兽皮缝制衣服了。山顶洞人过着母系氏族公社 的社会生活,从婚姻关系上说,氏族内不得通婚是氏族根本规则。那时可能 已排除了直系父母兄弟姊妹间的婚配关系,而实行了一氏族的一群兄弟和另 一氏族的一群姊妹之间的相互群婚。直系父母兄弟妹妹间的婚配关系的排除,对于改善人类的体质是非常有利、非常关键的。  我国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之一是 1973 年在浙江余姚县出土 的“河姆渡遗址”,距今约 7000 年。那时除广泛使用磨制石器外,还使用骨 器、陶器,发现农耕用的骨耜多达 76 件以及大量稻谷遗迹和家养猪、狗等动 物的遗骸,可见那时已掌握了水稻栽培技术,农业与家畜饲养业已相当发展。 在黄河中下游发现的“仰韶文化”,即因最先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而得 名,是母系氏族社会的文化遗存的代表。西安半坡村遗址也是仰韶文化的重 要遗址之一,是一个典型的母系氏族村落,距今约 7000 年,那时男性打猎捕 鱼,女性采集,管理氏族内务,占有中心地位。大约在 5000 年前,黄河流域 和长江流域的氏族部落先后进入了父系氏族公社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 的代表是“龙山文化”,即因最先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广泛分布 于黄河中下游。这时不仅石器多达 30 多种,而制陶中已经开始用轮制。  17 农业与养畜业也有很大发展,使用了牛、马畜力。这时男性已在社会 中占支配地位,婚姻关系由对偶婚已转变为一夫一妻制。随着个体家庭私有 经济的出现,原始共产主义社会也逐渐解体。对于原始人和原始社会发展的 概况的描述,可以反映出一个与生产发展密切相关的医药起源的过程。传说 医药是“圣人”伏羲氏、神农氏、黄帝、歧伯等人创造的。但从根本上来说, 人类社会医药的起源,正是人类社会劳动生产实践的产物。没有劳动,没有 在劳动中形成的人类的手,任何人类的医疗活动根本就不可能存在。曾有人  以为原始人体魄健壮,身材高大,少有病痛,寿命很长,其实这只是一种想 像,北京猿人的身长约为 156~157 厘米,比起今天同地区的人来说,还颇为 矮小。寿命也短得惊人,在已发掘出的 40 多个北京猿人中,1/3 以上活不到14 岁就死去了。死于 30~50 岁之间的约有 1/4,寿命最高的也不到 60 岁。 山顶洞人死于童年的也高达 43%。江苏邳县大墩子新石器时代(距今 5000 多年前)人骨的研究也表明,死者年龄多在壮年与中年,青年期死亡率则妇 女明显高于男子,可能与有些妇女死于孕产有关。又如,由于内脏、软组织 未能在古墓中遗留下来,因而限制了人们对原始人疾病的全面研究,但他们 受到野兽、毒蛇、饥饿、风雨寒暑等大自然的威胁却是比较注目的。在江苏 邳县大墩子新石器时代人骨可见骨镞造成的箭伤,毒蛇猛兽的咬伤也常见。 盘古氏活了 18000 岁的传说,只不过是人们希望长寿的一种幻想。原始人是 依靠他们的双手和语言,依靠他们掌握的工具和火,依靠集体的辛勤劳动和 大脑的智慧,克服了重重困难,才生存下来,并抚育了自己的后代,创造了 人类的文化,可见劳动使人类体质逐渐变得更加强健,寿命也一代一代地延 长。  然而,体格大型化,是否对人的健康有益处?这是目前医学界争论的问 题。作为一种现象,吃肉能使人的身体大型化。因此,吃肉食的欧美人与基 本上吃菜食的东方人相比,体格差别很大。现代营养学者认为形成细胞材料 的蛋白质得到充分地供给,食物中含有大量蛋白质,不断地彼吸收并积存在 体内,故使身体渐渐变大。这是由于肉类最本质的生理性影响,是“在肠内 腐败,产生很多腐败的代谢产物,如胺、氨、硫化氢、酚、甲基吲哚等,这 些有害物质都会被血液吸收,使血液遭到污染,这种状态长期下去,生命就 会受到威胁。受体为了稀释体内危险的有害物质的浓度,便增大身体的容积, 也就是由于解毒的必要而代偿性地变大。当然,如果有害物质不断地进入血 液,肝肾等解毒器官要不断地进行生理性处理。但由于经常或过多地吃肉食, 单靠这种处理也是不起作用的。靠吃肉食使身体大型化的人,体质非常不好, 并且没有体力,寿命明显缩短。欧美人是狩猎民族,祖祖辈辈过着肉食为主 的饮食生活,所以他们没有想到肉食不好。然而,东洋人尤其是日本人是以 谷菜为主食的民族,但近年来鼓励食肉,结果给健康带来了决定性的不良影 响。据报导,长寿将不再属于日本人,日本人的寿命最高值将滑向 41 岁。因 此,“自然医学”呼吁人们恢复自然饮食,减少污染,防止公害等等,称之 为“警世钟”。所以说,体格大型化是体质恶化的表现。按着新的血液生理 学观点,号召广大人民群众应减少肉食,多吃谷菜类食物,以使生命的限度 得到延长。  (六)性是人类生命的源泉  笔者于 1991 年 10 月 31~11 月 3 日在日本横滨市参加第四届亚太地区国 际老年学学术会议之后,又出席了在神户市国际交流会馆召开的“日本第七 次健康科学学会”。会上就何谓健康以及影响健康的因素,日本学者做了特 别演讲与大会发言,其中对“性问题与人体健康”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一致 认为性是人类生命的源泉。1.性科学及其发展史 自地球上出现人类,男女两性关系就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形态,在原始社会,实行群婚杂交,性行为没有什么隐蔽性,没有羞耻,只是性欲的发泄。 随着社会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呈现一夫一妻制,家庭妇女隶属于男子, 这就出现了性行为的隐蔽性,产生了性神秘感,不能公开研究性科学,使之 成为一个“禁区”,在性问题上存在着许多荒谬而愚昧的观念。人类的性观 念,都是当时的社会文化的产物,被打上了社会的烙印。我们必须以历史的 眼光来看待人类的性观念和性活动。性是整个人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性 不仅仅是反映着人的生殖特征,也反映着人的素质。作为整个人体的性功能 与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文化的变量都有密切关系。在人生 的每个阶段,性的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对于儿童性是游戏;对于青春期少 年,性是强烈憧憬的源泉;而对于成年人,性则是爱的粘合剂,是一种生育 方式;对于老年人,性是健康长寿、欢渡晚年的重要条件。回顾历史,性存在于人类文化遗留下的最早的作品,旧石器时代晚期(大约 4 万年前~l 万年前)的塑像和洞穴壁画艺术作品是早期文化的源泉。公 元三世纪时,罗马帝国出现了奥罗德的专著《爱的艺术》,其后不久,印度 也出现了包罗万象的《性典》。中国在东汉时代班固著《房中术》。西汉时 代的《养生方》,汉代以后,道教徒写的《玉方秘诀》《玉方宝典》等多种 性学著作。我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性问题变成禁区。西方在基督教禁欲 主义的禁锢之下,性知识也未得到发展。19 世纪中时达尔文研究进化论时, 对性科学进行了初步探讨。最初开拓性科学领域的是克拉夫特—埃宾于 1886 年写了《性心理学》,布洛赫主编了《性学手册》(1906 年)、霭里士(1896~1928 年)写了《性生理学研究》7 卷。伊斯奇菲尔德(1908 年)出版了第一种性学杂志。他 1919 年建立了第一家性学研究所,并在 1921 年组织了历史 上第一次国际性的性学会议——《性改革国际大会》。中国的张竞生(1924 年)写了《美的人生观》,强调性生活应当“灵肉并重”,强调了性知识对 于性生活满足和身体健康的重要性。1926 年他又主编了一本《性史第一集》, 他是我国现代性学教育和宣传活动的开拓者。但是性科学的发展并非一帆风 顺,如霭里士受到了法庭审判,判他贩淫秽出版物的罪名,毕生和他的女助 手(美国)积累的数箱子研究人类性反应的资料,尚未执笔写前,法院把全 部资料洗劫。中国的张竞生《性史第一集》出版后受辱,国内无法生存,于1928 年去欧州留学。1931 年回国后,给他带上了“性学博士”的帽子,无法 谋生,于 1932 年服毒自杀。性,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封闭状态。性科学黎明 的到来,只是近几十年的事,即 1945 年后,世界性的性科学研究才打开了新 局面。美国迪金的《人类性解剖学》,开辟了性生理研究的新领域,玛斯特 等人的《人类性反应》突破了性实验的禁区。然而,对于男性的研究远不及 女性,众所周知,专门研究女性学问的妇产科学,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到今天妇产科学已经向纵深发展为许多新的分科,但是专门研究男性学问的男科 学,只是本世纪近二三十年的事情。不要说细致分科,就是真正了解它的存 在的人也并不多,这种颇为反常的现象,已引起专家们的极大关注。  事实上,专门研究男性生殖系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2 世纪,当时希腊著 名的科学家和哲学家 Aristoue 已经记录下与男性解剖学和生理学的一些知 识,遗憾的是以后很久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有关男性生殖方面的研究并无很 大进展。直到 17 世纪 70 年代(1677 年 11 月),荷兰学者雷文虎克首次在 刚刚发明不久的显微镜下观察到男性生殖细胞——精子,使男性学进入新的 历史阶段,而女性生殖细胞——卵子,是在 18 世纪(1827 年)方被发现。到 1969 年,经过德国学者 Carl—Schirren 的努力,在联邦德国科学杂志上 开始正式使用“男性学”这一名词。同年,“国际男性学杂志”问世,同时 成立了“国际男性学协会”。1981 年国际男性学协会正式改称为国际男性学 学会,至今已有 43 个会员国,15 个国家的男科学学会加入该组织。这样, 男科学做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才得以建立起来。迄今国际上已召开了三次大规 模的男性学会议,1976 年在西班牙的巴赛罗那召开了第一届国际男性学会 议,1981 年在以色列的特拉维夫一雅法召开了第二届会议,1985 年在美国的 波士顿召开了第三届国际男性学会议。这次会议,我国派有专家代表参加。 我国性科学的发展由于受到历史上诸多因素的影响,起步较晚,发展缓慢。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性科学才有新的发展,使被压抑了几个世纪的性 科学,成长为专业化学科,成为研究人类性行为的科学,研究两性生活及其 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科学,也是人类性 行为活动心理过程的一门应用科学,现在正在逐步形成完整的性科学体系。 我国在漫长的近 2000 多年的封建社会历程中,性被渲染成淫秽的行径, 道德沦丧,禁谈论性,男女有别,授受不亲,这些观念汇成了巨大的统治力 量,形成了对性极端压抑的态度。我国是文明古国,固有的文化传统随着改 革开放,人们的视野开阔了,不仅要改变历史遗留下来的经济和科学文化的 落后状态,而且要加强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 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其中普及性科学,进行科学的性知识教育,树立 良好的性道德观念,建设文明的、科学的生活方式,促进人的身体素质、科 学文化素质、思想德道素质的不断提高,促进社会安定团结、家庭和睦幸福,人格健全发展,也是利国刊民,造福于子孙后代的事业。  我国现代性科学的发展十分迅速,在 10 年左右的时间内走完了西方六七 十年走过的道路。80 年代初,我国性科学研究机构逐渐在各省、市、自治区 相继建立。从 1985 年召开第一次全国性学学术会议以来,已出版性教育学、 性社会学、性心理学、性医学、性文化学等专著 300 多种。我国现代性科学 坚持服务于“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宗旨,性科学工作者积极探索创立符合 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的性文化模式,创立了不同层次的、综合性和专业性的 专业机构,把普及性生物学、性心理学和性社会学这三大基础知识与社会主 义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结合起来。2.性生活与性器官卫生 大家都知道,性生活是人类性生理活动集中发挥的一个具体实践,是夫妻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保持性生活的美满,对这一十分复杂而又有 条不紊的过程能顺利完成,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先决条件。第一,有健全的神经系统:首先是中枢神经系统,也就是神经的“司令部”,包括脑和脊髓。大脑皮层和它下属的间脑和丘脑下部以及脊髓中的勃 起和射精中枢,都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其次是周围神经系统,众多的神经, 宛加通讯网络一般,将司令部与完成性生活的性器官联系起来。  第二,有足够量的性激素:男性体内以睾丸酮为代表的雄激素;女性体 年以雌二醇为代表的雌激素,是驱动性功能充分发挥的强大“支力”。有资 料表明,性器官上有许多专门负责接受性激素作用的受体,能一呼百应。  第三,有健康的性器官:性器官的解剖与生理功能正常与否,直接与性 生活的质量休戚相关,男性阴茎畸型,女性阴道狭窄等,无疑会妨碍性生活 的正常进行。  第四,有必须的性刺激:性欲的激起。有了上述三个先决条件之外,再 通过夫妇双方彼此给予的,来自视、听、触、嗅等备方面的性刺激诱导,性 欲骤增,才能在此基础上完成性生活。具体地讲具有性心理的驱动、性器官 的成熟、性分泌的刺激、性生活的经验,协和完成诱发性欲的一种力量。  性生活对身体不能带来有害健康的影响,必须讲究性生活的卫生,其中 首当其冲的便是讲究性器官的卫生。由于性生活时,男女性器官交媾,所以 无论男女,性器官都必须保持清洁卫生,来自任何一方的污垢与腌,不但 会影响自己的健康,连配偶有时也会遭殃。对于男性,重点保持阴茎与阴囊 的清洁卫生,尤其是包皮垢本身还是一种致癌物质,不仅会诱发阴茎癌,还 可诱发女性的子宫颈癌。一般说,包皮过长容易发生包皮炎或阴茎头炎,所 以有人主张,遇到这种情况应趁早施行包皮环切术。至于阴囊卫生,因为阴 囊皮肤处容易积聚污垢,如不清洗掉,性生活时十分容易污染妻子的外阴部。 对女性,重点要保持外阴部及接近肛门处的清洁卫生,否则容易来自便的污 染。再说外阴部本身又富有腺体,不断有分泌物出现,会发生气味,倘若不 注意外阴清洁卫生,必然会传染疾病。所以,性生活前后应该额外地清洗, 每天必须更换内裤,这样才能防患于未然。3.性生活的技术指导  从科学和实践的观点上讲,性交的体位在实践中具有提高快感与防止出 现损害或损伤身体健康的情况以及控制怀孕(促进或避免怀孕)等作用。为 此,应对所有与婚姻有关的问题,对与性交有关的每一件事情都应有准确、 渊博的知识。我国古代曾将仿生学引入性生活中,总结了性交九法。国外许多学者承认,中国性学发展早于其他国家。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对“标准”的姿式 提出挑战。通常性快感强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交高潮阶段的体位和运 动。由于性交双方联接的体位的不同,刺激的程度和部位也不同,因而由刺 激产生的感觉也不同。这种感觉上的区别不仅仅是感觉程度上的,还有类型 上的,因此牲交体位的变化也应该是多样的。反复地使用某一种性交体位时, 可使性交失去新鲜感;适当地变换体位对增进婚姻、保持性乐趣是非常重要 的,在婚姻生活中,性交并非是唯一的性爱形式,也可从拥抱、抚摸、诉述、 倾听情感表达和情感接受等性活动中得到性感情的交流和满足,这在一切年 龄中都是性生活的重要内容。  另外,医生应当在渴望怀孕的情况下,以及性生活不和谐而使幸福的婚 姻受到摧残时,应运用基于生理学知识,给予科学、准确的性技术指导来援 助他们,这才是一个医生的责任。而强有力的帮助正是未自于医生自己这方 面的知识的积累。对不懂医学的外行,这些知识也是适用的。特别是强调性  活动中触摸与爱抚的重要性,让美好的性活动涉及两个完整的身体,两个完 全的灵魂,互相探索彼此的敏感点,拥抱和爱抚,温柔和沉静,彼此清醒地 知道对方的存在,使感受增强,反应强烈,性乐趣得到延长,这正是性技术 指导的宗旨。4.老年人性机能的变化 长期以来人们把性视为淫秽、羞耻、污浊和罪恶,难以启齿的“禁区”,无人敢于问津。特别是对老年期的性问题,看法就更不公正,认为老年人被 弃之为性科学研究对象之外。人到老年似乎不应再有性要求,性关系已不再 是夫妇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显然是不对的,但历来对老年人性问题的错 误看法,始终未得到重视与研究。国外专家认为,老年人性欲退化的早晚存 在着非常明显的个体差异,从而为阐明性机能与老年人生活的心理机能和社 会环境有着密切的相关性。中国老年人对性观念、性兴趣和性能力有很大的 个体差异,一对健康夫妇,性兴趣的能力可以持续到 70~80 岁,个别的到90 岁。性功能不会因年龄的增长而丧失,丧失的只是生殖功能(主要指女 性),而生殖能力与性功能是两回事。然而大部分老年人性能力会减弱或消 失,这并不是性激素减少,多数是心理上的因素。社会上因性愚昧,对老年 人不理解,老年人有性欲要求时,认为是老不正经,老人也自认为老之将至, 儿孙满堂,过性生活,既有失尊严,也影响健康。因此,老年夫妇在性问题 上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淘汰”。但在实际生活中仍具有与青壮年人同样的 性生活的欲望,性生活和谐的老年夫妇,直到临终前都保持着良好的性欲望。 老年人永远不要停止性生活,否则会使生理机能老化,促进衰老和死亡,因 此说,适当的性生活有益于健康。(1)男性性器官的变化  ①老年男性的睾丸逐渐萎缩变小,阴茎勃起硬度有所减弱,射精强度降 低,性欲低下,生殖力下降。老年男性仍保持一定性生活,可刺激睾丸分泌 一定量的男性激素,延缓性器官的衰老过程,阴茎定期勃起,可加强阴茎器 官的弹性,使阴茎不至长期疲软,而产生血管收缩和海绵体肌的弛张,出现 “用进废退”的现象,从而产生“惰性反应”引起老年性阳萎。长期无性生 活,前列腺液的聚积,可导致充血,不仅腰痛,还可发生无菌性炎症,会出 现一系列症状,如尿急、尿频、尿痛。个别人还有血尿和神经官能症,影响 食欲、睡眠和心脏功能性变化等。对终身不娶或梦欲的人,容易得前列腺癌。 据文献记载,独身者如和尚得前列腺癌的机会比结婚男性、有正常性生活的 人的比率高。(2)女性性器官的变化 老年女性因绝经,阴道壁变薄,皱褶消失,阴道变短变浅,扩张能力减弱,卵泡停止发育,生育力完全丧失,男女性欲虽都减退,但性功能并不完 全消失。但老年女性,其性器官,性激素和性生活的能力同男性比较,有很 大差异,因为女性的性欲除了女性激素的作用外,还要一定量的男性激素维 持,女性没有睾丸,仅靠肾上腺分泌占男性 1/12 的睾丸酮维持性欲,平素性 欲就较男性为弱;老年时分泌会更少,而女性激素由于卵巢功能减退,致使 阴道分泌物减少,弹性降低,性交时会发生困难和疼痛,性欲会更弱,形成 性厌恶,性生活可以激发性腺激索的分泌,以维持一定的性功能,如缺乏性 生活,对阴道的物理扩张作用,性激素的反馈作用,阴道接受精液的化学作 用和心理作用,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阴道的扩张要靠阴茎支撑,阴茎不仅撑张阴道壁,还对其深度有作用。老年时,阴道上皮细胞老化,分泌物减少, 阴道干燥,粘膜纤维化,阴道变短变窄,本身的伸展就较差,如果长期没有 性生活,失去了阴茎扩张作用,则更容易萎缩、狭窄,形成“废用性萎缩”, 更加剧性生活的困难,偶而为之,因干燥插入困难,由于心理挫伤以致完全 放弃性生活。另外,精液的化学作用,可阻止细菌抗核糖核酸的合成,使细 菌无法生长繁殖,在阴道的精液通过子宫逐渐流动到子宫体内和输卵管等 处,从而对阴道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等致病菌有杀灭作用,没有正常 而规律的性生活,就减少了抗菌能力,失去了防止阴道病的一道屏障。(3)性激素的作用 性激素的反馈作用,要靠性生活的刺激,失去了性生活,这种刺激原也就不存在了,激素分泌越来越少,发生隋性反应。老年夫妻性生活可使精液 和阴道分泌物互相交汇可刺激内分泌,消除性紧张、性饥饿,防止心理上的 忧郁、消极、沮丧。性生活与免疫机能有密切关系,性生活受到限制。性出 路无法满足,容易使人压抑,免疫机能和性机能同时下降,抵抗力减退。易 于患病。年老多病是由于胸腺活动逐渐减弱造成,这就是自组织全息性的理 论。性激素是引起中枢兴奋的主要动力,性器官的作用是接受性刺激,性生 活的刺激性腺分泌激素的能力加强,性激素又促进了性器官的功能。所以说, 必要的性生活能调节激素水平的动态平衡。男性睾丸酮水平下降,性欲减退, 精液量减少,阴茎疲软、勃起需要的时间延长,射精无力,性生活不能达到 最佳状态,加上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自责心理支配,社会偏见的影响,主动 放弃性生活,结果形成性欲的惰性反应。女性由于卵巢功能减弱,雌激素和 孕激素水平降低,肾上腺分泌睾丸酮含量更为减少,因而引起性欲减退和月 经停止,影响性交快感,发生性冷漠和性厌恶造成神经衰弱,情绪不稳,失 眠烦燥,性器官出现了废用性萎缩,性激素分泌减少,过早衰老。如果老年 人停止性生活,使性器官的能量效应难以释放,产生性饥饿,故易造成一定 的疾病,如溃疡病、癌症、高血压病。总之,老年人正常的性需求的满足是健康长寿的重要条件之一,长期性压抑,性需求得不到满足是患多种疾病、危害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性生活 可使β—啡肽分泌增加、内啡肽使神经免疫功能增加,使自然杀伤细胞和巨 噬细胞活力增加,因而使机体免疫功能、抗病机能提高,有利于健康长寿。 尤其是女性性功能障碍问题却一直没受到人们的重视,更缺乏认真系统的研 究。因此,妇女遇到性问题时,几乎无处求治,特别是长期以来,传统文化 对女性的性权力总是歧视和践踏,不承认妇女有性需求和夫妇性生活中追求 性快感的正当权利,由于生理的原因,在性行为中主动性本来就比男性差的 女性,性功能就更容易受到压抑。所以,造成许许多多本来可以具有正常性 功能的女性,由于客观上的压抑而更加受到抑制,许多有性功能障碍的妇女 就更得不到重视,甚至自身也否定自己有接受指导和治疗的权力。于是造成 自己的更大痛苦和心理的不平衡。可见,对老年期的性问题,始终没有受到 应有的重视和研究。5.性生活的适度标准的判断 怎样的性生活次数才算适度,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统一的回答。因为男女双方,或者每对夫妇,除了性生理功能各有差别外,还要受年龄、体质、体 力、性格、职业、环境、感情、疾病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年龄正处于青 壮年,体质好、体力强、环境良好、夫妇间感情笃热,又没什么疾病,加上性欲又旺盛,即使性生活次数多些也无碍健康,特别是初婚阶段,每周 2~3 次,也不能说不正常,到中年之后,数周 1 次,数月 1 次也是很普通的,据 有关资料表明,大多数夫妇是采取每周 1~2 次的频率性生活,并且以不引起 疲劳或不引起第二天工作与学习时无精打采为原则。  现代医学认为,判断老年人的性生活是否适度,其标准应该与青年人一 样,坚持三条标准:①性欲是自然而然激起的,其强烈到愿意性交的程度, 任何勉强的性交或应付式的性交都是过度;②性交的全过程是自然而然地完 成的,并没有出现身体上和心理上的不舒适感觉;③性交后,不影响睡眠及 次日的精神状态。只要符合这三条标准就属于正常范围。所以说,适时、规 律、健康的性生活,使性器官能量得以释放,是人们心理的需要,心理的满 足,是性的正当出路。应消除部分老年人,不分具体情况而绝对相信“纵欲 伤身”之说。有的人明明有正常的性要求,却不敢过性生活,他们没有弄清 什么才是“纵欲”,尤其是没有正确认识到,什么方式、频率、和时间才真 正算得上“纵欲”。现代医学证明,并非每个人的性欲和性能力都必然随年 龄的增长而下降,有些人却反而增强。老年人性生活总水平有一个最高限度 和最低限度,超过最高限度就是纵欲,低于最低限度则会造成性压抑,两者 都会引起身体不适和心理上的苦恼与损害,其结果都不利于健康。当然,这 两个限度在个体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据国外资料统计,60~64 岁性生活频 率为每周为 0.7 次,65~74 岁每周为 0.4 次,75~79 岁每周为 0.3 次,故提 出要适时,适度和适力。由于老年人的应期长,性兴奋降低,每次性生活维 持时间较长,大多数 50 岁以上的男性同房者 12~24 小时,阴茎不能再次勃 起。老年女性因阴道壁变薄,不能缓冲性交时,阴茎插置对附件器官的机械 刺激,再加上无充分的阴道润滑,故容易刺激尿道和膀胱,引起排尿时的烧 灼感,甚至发生膀胱三角炎,所以女性也需要规律的性生活,时间间隔稍长 一些,等使局部充血消散后,再进行下次性生活,女性老年阴道萎缩干燥, 性交痛疼或困难,可服一定雌激素,阴道内使用一些雌激素乳膏或抗菌素油 膏,即可得到比较满意的性生活。对于老年病患者,不仅要听取医生的劝告, 还应找性医学医生咨询,因为有些疾病,如神经系统和精神方面的病,适度 和谐的性生活还会起到辅助治疗作用,即使表面看来不适宜再过性生活,只 要经性医学医生的正确指导,不盲目地终止性生活,往往也会对治疗有所帮 助。总之,无论是正常的还是患有老年病的老年人,都不要轻信“纵欲伤身”, 但应根据自己的感受掌握好适度。通过研究发现,夫妻恩爱,精神愉快,可 使体内分泌出一些有益健康的激素、酶和乙酞胆硷等物质,这些物质能把血 液的流量、神经细胞的兴奋程度以及心理和身体各种机能调节到最佳状态, 从而保证食欲旺盛,睡眠香甜,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抵抗疾病能力增强, 祖国医学也认为恬静愉快的心情,可使人体气血流畅,脏腑协调,经络疏通, 外邪难袭,自然有益于长寿。据日本朝长教授提出老年人适当的性生活,有 助于保持脑年轻,防止脑老化及性萎缩。他认为人的下丘脑和脑下垂体,专 司分泌性激素,性活动刺激使激素分泌良好,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和提高新 陈代谢水平,使肌肉关节富有弹性,扩张动脉可防治血管疾病。这项研究充 分证实,老年男女仍能维持正常的性欲及性活动,改变世俗偏见,为老年晚 年幸福生活创造必要的条件。6.老年人性恋与伴恋应当并存 婚姻早期,青壮年时期,夫妻间均以性恋为主,从壮年向老年过渡时伴恋随之上升,伴恋占上峰,性恋减弱。因此,对老年人的性问题,全社会都 应当重视,并应持以下正确态度:①不带有任何偏见,给予科学上的肯定;②了解性功能和性活动情况,并给予科学指导;③老年人应享有性生活的权 力,应予以协助;④教育老年人,性也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放弃 性是淫猥的陈腐的道德观念,不要认为老年人对性恬淡无欲是高尚的人格,⑤让老年人了解性,并不单纯意味着性欲的满足,更重要的是互相增进爱情, 相互鼓励,相互支持,加深夫妻间的伴恋,共同分享晚年的欢乐,达到健康 长寿。7.老年人性生活的帮手 通常性生活水平的降低表现为①性冷漠;②性厌烦;③性生活的生理限制;④文化意识的抑制;⑤性功能废用性衰退;⑥夫妻双方感情对伴恋的影 响。此时,老年人可采取性生活的补充与帮手,选择一些油膏和润滑剂,如 凡士林、橄榄油、石腊油、避孕软膏等,用来代替女性分泌物不足,服用尼 尔雌醇也可防止阴道干燥。激素与维生素、盐酸普鲁卡因复合注射液是以孕 妇尿中提取的性腺刺激素为主制备的,对保持性欲有很好的作用;雄激素对 一时性性行为有效,高剂量的维生素 B12 有增强勃起的作用。另外,使用助 勃器,即用器具把阴茎根部勒紧,以防止血液倒流,从而使勃起力加强并持 久,也可用柔软的、衬有布绒的宽皮筋代替,效果也是很好的。此外,针对60 岁以上的老年人采取新型的性治疗程序,即将性交放在清晨;若有前列腺炎的人,前列腺按摩亦有助于性机能恢复。(七)生命科学将解决人类的生老病死  随着原始人的诞生,原始的医疗活动的萌芽,促进了人类的进化与文明。 在千变万化的自然界里,最大的奥秘莫过于生命。多少个世纪以来,无数的 探索者,为揭示生命之谜作了种种努力。直到近代,人们对包括自身在内的 生命的研究才形成专门的科学——生命科学。生命科学是研究、利用和改造 生命的科学,是近代生物学及其有关自然科学发展的产物。目前人口、粮食、 能源、资源、环境等问题,包括人的保健与生态污染等成了全社会共同关注 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只有依靠多学科协同研究才有可能,于是生命科 学便应运而生并日益发展。此时,世界上出现了东方逻辑与西方逻辑,这是 东方人与西方人在对待生命科学的不同态度。日本学者森下敬一认为:“西 方思想是现实主义的,机械的物质文明,直线式思考问题,把生命看成不变 的、固定的;而东方思想是理想主义的,自然的精神文明,螺旋式思考问题, 把生命看成变异的、动的”。森下敬一指出,在生命科学里,只有在整体的、 曲线的、可逆的、自然推移的原理基础上认识生命才是正确的。一般认为,21 世纪将是物理科学时代结束,成为生命科学蓬勃发展时代。实际上物理科 学差不多已到达顶峰,以西方逻辑为依据的学术领域几乎已全部开发,但是 关于生命世界的问题却远未解决。生命世界和物理科学是两个层次完全不同 的问题。在生命现象中,固然也有物理科学的触及,但仅是很小一部分。对 这个很小一部分,如果也用与物理科学同样的思维逻辑和实验方法,并投入 足够的资金,就能说明全部生命现象,那就太天真了。要进行生命科学的研 究,实际上必须彻底改变思维层次,要用动态的,变化的整体的观念去认识 生命。生命科学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要解决人类的生老病死问题。从目 前的研究成果看,它与人类健康长寿、医疗保健的关系日益密切。在解决“生” 的问题上,当前应着重解决少生、优生的问题,严格控制人口增长过快;同 时研究农畜产品增产、改良途径,开发新的食物资源(如海洋开发)。另外, 采用生物净化污水和大气,尝试应用昆虫激素代替毒化环境的农药杀虫剂, 保护野生动植物,维持生态平衡,建立良好的生存环境。在解决“老”的问 题上,着重研究衰老机理,延缓老化,筛选抗衰老的一切措施等等。关于解 决“病”、“死”问题,世界各国都在加强现代医学研究的同时,掀起了振 兴传统医药的热潮,推出自然医学与自然疗法,提出“返回自然”,转向天 然物质研究,重点攻克癌症等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那么,在文明的国家里,尤其是被称为医学很发达的现代社会,为什么癌症一直不减少,反而增加呢?对此,森下敬一指出现代医学对癌症的认识 是完全错误的。第一,给癌下的定义是错的,“由于某些原因,正常的细胞 突然发生变异,变成异常细胞,而这种异常细胞无限地分裂增殖下去”。所 谓的“发生突然变异”,在自然界里发生的现象,一切都是自然变异,所说 的突然变异是不可能的。至于提出“突然变异”这种概念,就是放弃了科学 的责任。其次,是“发生突然变异的细胞无限制地增殖下去”中的所谓“无 限”是没有的,我们居住的世界上的事物,一切都是有限的、相对的。因此, 纵然是癌细胞也不会无限制地增殖下去。所说的“癌细胞分裂增殖”也是完 全错误的,癌细胞分裂增殖决不存在。第二个问题是现代医学关于人体的构 造没有正确的理解,也就是说,“食物变成血,血变成肉”的想法不存在, 这是对癌认识错误的根本原因,结果将癌的防治引向歧途。第三个缺陷是思想方法是直线的。癌细胞是有“从血细胞产生,又可返回到血细胞”这种循 环功能的,但现代医学竟不承认。实际上,血细胞和癌细胞间是存在着可逆 关系的。第四个问题,是没有重视对癌症治疗中最重要的手段是饮食疗法。 总之,现代医学已在部分证实了森下敬一的主张,“不以植物性食物为主, 就不能防癌也不能治癌”。现已站在全新的立场上的革新医学,在临床治疗 上也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人们已开始注意防治和减少环境因素的恶化污染与 致癌物质的泛滥以及致癌食物的摄入,这就大大降低了癌症的发生率。  由于生命科学所要解决的问题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因而受到全 世界科学家的高度重视,已成为当代的“热门”科学。  不少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研究,日本将其列为本世纪末到下个世 纪的科学技术的重要课题。我国也很重视这方面的研究,不少理化工作者开 始转向生命科学,一些工科大学也设立了生物工程专业科系,中小学普遍加 强生物课与生理卫生知识教育,所有这些,都是为了适应生命科学发展的重 要措施,并且不少学者预言,在下个世纪将是生命科学的世纪,那时生命科 学必将得到更为全面而迅速的发展。物质、能量、信息为当代自然科学的三 大要素,被认为是研究生命科学的三个重要途径。能量、信息均以物质为载 体,生命是物质的高级运动形式。因此,目前公认为阐明生命的本质,首先 要弄清人体及各种生态体系中的各类生物活性物质,这是生命科学研究中的 重要环节。最近,日本科学界对人类,各种动植物、微生物及其生态体系中 的生物活性物质作了广泛调查研究,综合了世界各国的研究成果,编纂成《生 物活性天然物质》一书,这对生命科学的研究,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深信 21 世纪医学将发生重要转变,人们会逐渐认识到东方医学的重大价值及 时人类的伟大贡献。  (八)人类生命的历程  人类生命的发生、发展、衰老、死亡的全过程,是生物界的普遍规律。 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从精卵结合开始,经怀胎而诞生,此后又经历了幼年、少 年、青年、壮年及老年的各个时期,这些时期的划分均按年龄段划分,实际 是依据人体的解剖、生理的特征加以概括。人们以时间单位计算人类个体生 存的时间,叫时序年龄,也叫日历年龄。按日历年龄将人的一生分为发育期(20 岁以前)、成熟期(20~40 岁)、渐衰期(40~65 岁)和广义的老年 期(65 岁以上),在广义的老年期中又可分为狭义的老年期(65~79 岁)、 高龄期(80~89 岁)、长寿期(90 岁以上)。从生物学观点区分年龄,可分 为妊娠、出生、青春期(12±2 年)、生育期、更年期(47±5 年)及老年期(70±10 年),称此全过程为加龄,即成熟或老化过程。为此,医学家将若 干不同的生理阶段,给予相应的称呼。从出生至 28 天前叫新生儿期,未满 1 岁为乳儿期,1~5 为幼儿期,6~11 岁为学龄期,12~17 岁为青春期,18~24 岁为青年期,25~44 岁为壮年期,45~59 岁为老年前期,60~89 岁为老 年期,90~99 岁为长寿期,100 岁以上为寿星。  从预防医学的观点,很多学者主张划分一个老年前期,这是为什么?因 为大多数的老年病不是到了老年期才发生;而是在老年前期,甚至在更早时 期即开始发生。老年保健不能等到老年期才开始注意,应在老年期前,甚至 更早期就有所准备,采取措施。可见,“老”是生命的一种现象,在人体内 细胞不断地新生,又不断地衰亡,通过衰老和死亡,生物不断地用新个体代 替旧个体,以更强的生命力战胜环境中各种不利因素,以保持种族的延续。 从受精卵的发育到人体的衰老和死亡,全过程中都体现着生和死的矛盾,而 同一个人在每一瞬间也都处在不断地更新过程之中,这些变化过程就是新陈 代谢,也就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通常把 60 岁以后叫做老年期,把达到这 个年龄的人称之为“老人”。然而,由于人的平均寿命在不断延长,健康长 寿人越来越多,把 60 岁以后当成老年期的结论,实际上需要商榷,是否应该 把老年的界限提高。国际上对老年人的年龄界限也无统一标准,多数是根据 各国国情及所在地区的情况来规定,老年人的起点年龄可变化。世界卫生组 织(WHO)规定欧美发达国家多是以 65 岁以上为老年期;1980 年亚大地区第 一届老年学学术会议规定 60 岁以上为老年人;我国中华老年医学会 1982 年4 月规定 60 岁以上为老年人,将年龄分期为 45~59 岁为初老期,60~89 岁为老年期,90 岁以上为高龄期(长寿期);美国学者斯蒂格尔兹提出以 70±10 岁为老年期;日本学者金子仁主张以 75 岁作为老年期界限,可见以年 龄界限划分老年期只是一个相对的标准而已。  在长寿时代的今天,与过去短命相比的确老化在推迟,所以人口学者们 重新将老年期进行分类:65~74 岁称初老年,75~84 岁称中老年;85 岁以 上为超老年。日本的菱沼徒尹考虑到日本女性平均寿命已超过 81 岁,寿命中 位数己超过 84 岁,所以 65 岁已称不上老年,至少再提高 5 岁为宜。他提出,70 岁为初老年;80 乡岁为中老年,90 多岁为超老年。也就是说,只有超过90 岁的人,方能真正称为老年人。二、寿命之谜(一)什么是寿命  人的寿命应从作胎时算作起点,但一般多采用出生时间,所以将出生到 现在的期间算作年龄;将现在到死亡的期间算作余寿;从出生到死亡的期间 叫寿命。也就是说,是指生命从受精开始,以死亡告终的这段时间,即生命 的存续期间,它经过了发育、成长、繁殖、萎缩、变性的过程,然而寿命有 长有短。虽然生物都有固定年龄,但由于人类在生长过程中受许多因素的影 响,如疾病、遗传、饮食、环境、社会、政治、经济等,使人体生命细胞提 前衰老甚至死亡,因此,达不到预期的年龄。寿命是利用统计学的方法,从 各年龄组人数的死亡率中计算出来的,而年龄则是衡量不同物种的寿命的尺 度,不同种生物与同种生物不同个体的寿命不同,往往差别甚大。例如,在 任何情况下,只有 2~3 年寿命的家鼠,绝对活不到大象的寿命,大象的寿命 则是 150~200 年,但是有的个别生物却能活到本种族平均寿命的 2~4 倍左 右。  任何个体的生命在时间上都是有限的。生物的死亡有两种情况:一种情 况是因疾病或因意外事故、灾害而死,另一种情况是自然衰老而死,即自然 死亡。我们所说的寿命并不是指由于与生命本身过程毫无关系的外因结束生 命,而是指自然存在于机体内部的原因,使生命结束的生理上的死亡。这种 死亡不要说人,就是动物也不会有的。生命总是由于某种偶然的原因或身体 某部位的障碍而中断的。阿肖夫解剖了 400 具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尸体,原来 认为是因衰老而死亡,经解剖证实,全都是因患某种疾病而死亡的。塞涅克 说:“人都不是自然死亡的,而是自杀的”,这就是说,所谓能终享天年的 理想生活环境只不过是人们的幻想或是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所著《失去 的地平线》一书中构思的“香格里拉”而已。据统计死亡原因,因衰老死亡 的占优势地位,这是由于诊断不确凿造成的假象。从生物寿命来看,一切生物都具有一定的寿命,其寿命长短因种类而异,这是遗传学所决定的。(1)植物: 种子植物是高等植物,树龄从数十年、数百年以至达到数千年。我国有许多长寿树,其中梨树 800 年、柳树 400 年、松树 1000 年、杉树 2000 年。(2)动物: 按种类相差悬殊,如蜉蝣生物,只在朝夕,而龟则达数百年之久。哺乳类动物的寿命,如鼠是 2~3 年、野兔是 7~8 年、犬是 10~15 年、牛是 30年、马是 30~40 年、大象是 150~200 年。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各种动物寿命长短没有一定的规律,一般说出生动物为个体的,寿命比较长些,代谢率高的动物寿命就短些,体积大而重的 动物寿命长些。(二)人的寿命有个极限  迄今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准确地预测人类寿命的方法。对一组人群来说, 往往用平均寿命来衡量该人群寿命之高低。对于任何个体来说,平均寿命不 是生命的极限。根据对哺乳动物寿命的观察,可以推断人的寿命是有极限的, 但这个极限到底有多大呢,各国学者们意见是不一致的。  意大利统计学者勃第认为,人的寿限正常是 70 岁;佛列朗、法尔、巴甫 洛夫等人则认为是 100 岁;博瓦曼依据生物统计学观点,认为 150 岁左右。 但根据毕欧特尔的意见,人的寿命由于人体内在特性,超过百岁是不可能的。 麦其尼克夫、佛尔姆赞、勃哥莫列茨等人认为是 150~160 岁,佛尔姆赞说: “人是至少能活到 150 岁的生物体,但由于人对生命规律完全无知的结果, 使生命只活到一半,精神和肉体的活动没能充分发挥。”  我国曾有一句“人寿天定”的古话。这句话固然包含着不少迷信色彩, 但也道出了一个决定人类寿命的“神秘东西”。近代科学对这个寿命之谜进 行了大量探索。经研究表明,一切活着的生物都像一个时钟,它的寿命长短 是由预先的时刻表所规定的,这就叫生物钟学说。从动物的生长期和动物寿 命的比例关系中看到,生长期长的,寿命也长。从动物的骨骼停止生长作为 生长期的终止,科学家提出了一个“寿命系数”,正常寿命一般是生长期的5~7 倍,如狗的生长期为 1~2 年,其正常寿命应为 10~18 岁,马生长期为3~4 年,其正常寿命应是 40~50 岁,人的生长期约 20~25 年,正常寿命应为 100~150 岁。还有人按人的性成熟期计算 8~10 桔,认为性成熟期为 14~15 岁,则寿命为 110~150 岁;也有人按人的青春期计算 5~6 倍,认为青春 期为 20~22 岁,因此推算寿命力 110~120 岁。另外,按细胞分裂次数,平 均每次分裂周期为 24 年,其分裂 50 代。因此,人的寿命应为 120 岁。世界 著名细胞学家海弗利克经过反复实验,证明人的寿命与细胞分裂 50 代极限, 把这个极限叫做海弗利克极限。从上述几种比较科学的推算方法来看,多数 学者认为人类的最高寿限大致为 110~115 岁,实际上人类的寿命极限比这个数字还要高。
成为本站VIP会员,
若未注册,请点击 成为本站会员.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电子书均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
                                   
蓝田玉PDF文档网致力于建设中国最大的PDF格式电子书的收集和下载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现在有种观点认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