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什么在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

热门推荐: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南京招考】
  招考信息一手发布 升学政策权威解答
  名师专家考情分析 社会实践量身定制
  对于独生子女为主流的现代家庭,家长越来越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孩子的学习成绩好不好,除了学校以外,家庭环境因素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对四省市小学生家庭教育状态的调查显示,学前班、课外班等家长热衷的学业支持因素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影响并不大,相反,家庭对孩子的隐性学业支持因素更值得关注,那些善于听取孩子意见、正能量多的家庭,孩子的学习成绩会更优秀。
  正向影响
  1.正能量家庭的孩子学习成绩会更优秀
  好家庭就是一所好学校。调查显示,家长对孩子的一些隐性学业支持将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带来积极、正向的影响。
  2.善于听取孩子意见的家庭 孩子成绩更优秀
  成绩优秀的学生家庭更多采用协商、民主的亲子互动模式。数据显示,“会听取孩子意见”的家庭,子女成绩优秀的占39.11%,而子女成绩较差的比例仅为19.90%。
  面对教育分歧,父母选择“私下再协商”的家庭,其子女成绩优秀的比例高达76.10%,而成绩较差的学生家庭选择比例仅为11.98%。
  在民主、友好的家庭中,学生能充分发挥自主性和能动性,信任感被学生内化为学习潜力和动力,运用于学习的自我管理中,继而促进学业水平的提高。
  3.父母情绪越正向 子女成绩优秀比例越高
  家人间的情绪理解与反馈不容忽视。调查显示,家庭成员间对情绪的理解和反馈越好的家庭,其子女成绩优秀的比例越高。
  如当父母情绪不好时,“能感受到家人支持和关心”的家庭,其子女成绩优秀的比例最高,为74.12%,而冷漠、疏离的家庭中,如“不如不说,说了更闹心”和“说了他们也不能理解”,子女成绩优秀的比例仅为12.48%和5.41%。
  本次调查还发现,家庭结构对小学生学业水平有显著影响。离异和再婚家庭中孩子成绩优秀的比例大大降低;而在成绩较差的小学生中,单亲和再婚家庭又占了相对较高比例。
  4.父母经常读书看报 孩子成绩更优秀
  数据显示,“阅读型”家庭子女成绩优秀的比例更高。闲暇时父母经常“读书看报”的家庭中,其子女成绩优秀的比例为31.31%,高于“看电视、玩电脑、手机”(27.43%)、“朋友聚会、打牌娱乐”(24.90%)等家庭。
  调查还发现,学业水平较高的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也相对更多。由此看来,为孩子创设良好的“阅读型”家庭氛围对小学生学业成长的意义不言而喻。
  5.家人共进晚餐 孩子成绩普遍更好
  小学生学业水平与家庭组织娱乐活动的频率密切相关,家庭组织娱乐活动的频率越高,小学生成绩优秀的比例也越高。数据显示,选择“从不”、“偶尔”和“经常”组织家庭娱乐活动的家庭,成绩优秀的小学生比例分别为17.74%、27.35%和39.19%。
  进一步对每周家庭成员共进晚餐的情况进行调查时发现,成绩优秀的学生家庭,“几乎每天”和“每周2-3次”家人共进晚餐的比例均高于成绩较差的学生家庭。
  有意思的是,“爸爸经常和孩子做的事”对小学生的学业水平影响明显。
  6.会管理零花钱的孩子 学业水平更高
  主管理能力高的小学生学业水平也更高。数据显示,当问及小学生“兴趣班是怎么选的”,能表达自己喜好愿望、独立做出选择的小学生(“我自己选的”)和能与父母商讨听取父母意见的小学生(“父母和我商量的”),成绩优秀的比例相对“同学上,我也上”、“父母决定的”的比例高两倍。
  在成绩优秀的小学生中,随着自主管理零花钱能力的提高,其学业优秀的比例也直线上升。53.30%学业水平较优秀的学生会将零花钱“攒起来,有计划地花”,比成绩较差的小学生高17.97%。
  7.孩子是否做家务 成绩反差比较大
  自理能力强的小学生学习能力也强。当问及“孩子分内的事情总让您帮忙,您会怎么办”时,在成绩优秀的小学生中,“要求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比例最高,为43.11%,“有求必应”的比例最低为2.12%。在孩子专门负责一两项家务活的家庭里,孩子成绩优秀的比例也相对较高。
  那些认为“只要学习好,做不做家务都行”的家庭中,子女成绩优秀的比例为3.17%,而持有“孩子应该做些家务”观点的家庭中,此比例为86.92%。
  非正向影响
  1.学前班课外班都没多大用
  学前班教育、择校行为、课外班学习或者课外作业,这几项是小学阶段最为常见的家庭教育行为,但调查显示,家长对孩子的这几项显性学业支持并不能换来小学生学习上的优势和理想的成就。调查同时指出,近三成家庭感觉教育支出负担过重,逾五成家庭仅“刚好能承受”教育支出压力,不难看出,课外班等显性学业支持投入过度,而性价比较低。
  2.学前班没给孩子带来任何学业优势
  在“幼儿园小学化”被明令禁止后,出现在幼小衔接交叉路口的学前班,能否让孩子在小学低年级出现短暂的学业优势呢?本次调查中有高达八成的小学生入学前都上过学前班,但成绩优秀的小学生中,“没上过学前班”的比“上过学前班”的孩子多10.89%,在成绩较差的小学生中,上过学前班的比没上过的多大约10%左右。可见,学前班不仅不能帮助小学生在学习早期赢得任何学业优势,而且也不能对其小学阶段的学业产生积极作用。
  显然,这种让孩子提前脱离幼儿园、过早小学化的学业支持,看似先行一步,实际意义不大。从某种程度上讲,反而因为使孩子过早接触学科知识,学习与之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不符合的过难学习内容而引发其挫败感,降低孩子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调查中还发现,家长们一致有“学前班毕竟不是正规小学教育”的想法,所以一开始就弱化了培养孩子良好学习意识和习惯的想法,自身也未能适应孩子角色的转变,不知如何进行学业辅导和支持。以上种种原因,都使上过学前班的孩子进入小学后,反而会有学业上的倦怠和松懈。
  3.择校的效果令人失望
  家长的择校动机源于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希望让子女享有更优质的教育资源,获得学业上的长足动力与支持。但是,择校到底能不能提高小学生学业水平?本次调查通过对比“择校生”和“就近入学”小学生的学业情况,发现择校生中成绩优秀的学生为29.95%,就近入学学生中成绩优秀的为28.48%,二者相差甚微;同样,在良好、中等和较差等其他学业水平中,二者的数据也较为接近。可见,择校并不能让成绩优秀或良好的小学生比例因此升高,并不能给家长带来期待中的效果。
  4.课外班与课外作业并不能提升孩子的成绩
  现今的教育市场上各种儿童兴趣班、补习班五花八门。访谈发现,家长给孩子报班的目的,无论是短期提高学习兴趣和能力,还是觉得对子女未来发展有好处,都对课外班抱有提升孩子学习成绩的期望。本次调查显示,近九成小学生都在上“班”。成绩优秀的学生中,有63.82%的参加了课外班;成绩较差的学生中,更有高达93.95%都参加了课外班。由此看来,学习成绩欠佳的小学生是报课外班的主力,而在课外班上耗费的大量金钱、精力和宝贵时间是否能扭转“学习成绩较差”现状,还需进一步关注。
  课外班的作业能否促进小学生的学业表现呢?调查中表示有课外班作业的小学生高达81.50%。其中,79.08%成绩优秀的小学生和91.79%的成绩较差的学生每日都会有课外班作业。访谈中问及家长“作业对孩子成绩的提高有作用吗?”受访的10位家长中有7位觉得“作用有限”,有1位觉得“应该有作用”,另外2位表示“没感觉”。而这10位家长的子女却一致认为“不知道”、“说不清楚”。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额外作业时间与小学生学业水平之间并没有直接关系,更多的作业时间并不一定带来更好的学习成绩。
  正如美国家庭作业问题专家所说,学生家庭作业的时间与学习成绩呈曲线关系,即当作业时间达到最佳时间点时,学生成绩最好,一旦超过这个时间成绩会下降。库伯也曾指出,家庭作业时间所产生的效果与学生年龄密切相关,低年龄段(小学中低年级)孩子家庭作业时间与学习成绩的相关性几乎为零。由此看来,给孩子布置额外作业的效用确实有待斟酌。
  总之,学前班教育、择校行为、课外班学习或者课外作业,这三项小学阶段最为常见的家庭教育行为,并不能换来小学生学习上的优势和理想的学业成就。可以说,此类投入性价比较低,不仅不能带来合理的收益,反而存在投入过度造成的负面效应,如孩子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的减弱,重复学习带来的倦怠、注意力涣散等不良学习习惯,过度、过早学习让孩子身心俱疲,易产生厌学、逆反等不良心态等,这都会在基础教育阶段给孩子带来难以预计、不可估量的消极影响。
  来源:百分家长
  南京招考微信号:jlwbxjz(←长按复制)
  第一时间掌握南京教育升学资讯 关注我们妥妥的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
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评论部评论员.....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美国独立教育顾问协会认证顾问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热门推荐: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为人父母最关心的就是孩子的成绩,只要能和孩子成绩挂钩的任何事情都全力以赴,每每听到别人对孩子的评价:“你家孩子学习成绩真好”“你家孩子又得第一了”......心里多少都是自豪的,究竟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因素有哪些?
  一、智力因素
  从乡村中学到北京的人大附中,什么样的学生都教过的王金战老师凭他30年的教育经验,得出一个结论,智力因素占成功的比重不到10%。难道王老师是说,智力因素对于学习成绩来说并不重要吗?
  当然很重要。但是王老师认为,大多数人的智力水平差距不大,而真正的成功,并不主要因智力水平的差异决定。每一个智力正常的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理想的大学。
  智力水平较高的学生,他们可能学起来要容易一些,快一些。但是如果不能很好的处理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不能调整好师生关系,无法坚持,也会遇到很难化解的矛盾。所以,在任重而道远的学习问题上,真正的差别并不是体现在智力水平的高低,而是在其它方面。比如心态、行为习惯、人际关系等。
  智力水平高的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优势:
  1、求知欲较强,喜欢阅读和思考
  2、专注力较好,较能坚持做好一件事情
  3、记忆力强,学习东西很快
  4、喜欢有智力挑战的事情,比如玩高深的游戏,捉弄别人..
  我们可以发现,智力水平高的学生,具有学习上的先天优势,这些优势只有在如下条件具备的前提下才能发挥出来:
  1、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得到保护,允许他们去深度了解一个某个领域的各个方面,比如自然的探索,宇宙的探索;
  2、有好的成长环境去满足他们专注的阅读和工作的机会,比如父母关系和谐,家庭条件优越,他们不被经常性的打扰;
  3、他们被允许去学习他们喜欢的事情。不会因为父母在学习方面的过高要求,而拒绝他们的主动学习的需要,比如编程、创新设计等等。
  4、能够提供足够的智力挑战的游戏或活动。比如围棋、桥牌、填字游戏等。
  5、有足够的爱的感受,被尊重的感受,以及相对自由的成长空间。
  现实情况是,有很多智力水平高的学生,因为父母的教养方式,因为教师的错误教育方式,让他们失去了这些好的成长前提,他们的能力被限制,他们的思维被限制,他们探索的精神和能力被限制,他们的心灵被挫败,最后一样会遭遇失败。
  大多数家长和教师,高举应试教育的指挥棒,简单粗暴的向孩子索取成绩,索取好的行为习惯,用学习成绩来绑架成长的正当需求,大量占用孩子的业余时间,用痛苦的方式去逼迫孩子学习,这样不仅败坏了孩子的心态,对孩子的智力有极大的损伤,最后孩子在痛苦的过程中,慢慢的失去了他们应有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最后泯然众人,甚至彻底变成废人。
  由此可见,现实生活中,智力因素占成功比重不到10%,因为大多数家庭都不能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也不懂正确的教养方式。出于对孩子天生使命的尊重,父母真的应该尽快加入到家庭教育的学习中来。
  二、非智力因素
  30年专注帮助差生成功的经验,让王金战老师深深地认知到,非智力因素对于孩子整体的学习状态影响更为深远,占成功比重的90%。
  这里,非智力因素,用大家耳熟能详的话来说,就是情商。但是情商这个概念远不能代表这其中的内涵。
  那么非智力因素的哪些方面会影响到学习结果呢?
  1、稳定而健康的心理状态最重要。我们试想,一个患得患失的人,一个遇到困难忐忑不安的人,一个不敢面对变化的人,他们能够在漫长而繁复的学习过程中保持坚定的方向和不屈不折的心态,去面对和解决他们所遇到的困难吗?
  2、健康的身体状况。一般来说,不良的嗜好会影响到孩子的身体健康,比如经常暴食暴饮,不能基本的定时定量饮食均会影响到身体健康。
  更为严重,但是极其隐性的一种影响身体状况的现状是,父母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简单粗暴的教养方式,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不仅让孩子心理状态极其糟糕,还会带来身体上的各种不适,且无法从病理学上找到原因。
  还有一种隐性的健康杀手是,父母对孩子正常的生活环境缺乏安全感,过度焦虑。比如害怕感冒逼迫孩子喝水,害怕营养不良逼迫孩子吃饭,害怕生病逼迫孩子多穿衣服,害怕孩子小病好不了,动不动就送医院,这些源自父母的心理问题,也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一个不健康的人,不正常的人,从而变得真正的不健康。
  3、父母关系水平。父母之间关系好,互相懂得爱,能够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彼此能够妥协谦让,则会让孩子感觉非常安全可靠,并能从中习得良好的沟通和交际能力。而那些不能通情达理,总是把问题推卸到他人身上,遇到问题不能正常交流和解决的父母关系,则会让孩子感到非常紧张,担心家庭会崩溃。同时也从来不知正确而良好的沟通是什么,如何去表达爱。这样的孩子,不仅在家里受折磨,在社会上也会遇到非常多的挫折,从而人生走向悲惨的苦境。在这种状态下,他们怎么可能有心思把学习搞好?生活对他们来说就是万般的不如意,未来根本就没有什么意思,活着就是一种痛苦。
  4、老师的影响力。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某些学科上找不到感觉,甚至厌恶学习,都与老师的影响有关。如果师生关系不好,如果老师经常在精神上忽略孩子,在尊严上打击孩子,在行为上孤立孩子,那么孩子必然会厌恶老师,看到老师就紧张,就害怕,肯定学不好这个学科。但是,大多数情况并不是那么极端,多数情况都是因为老师没有处理好一件事情,没有完全考虑到孩子的感受,说话方式不是很到位,让孩子厌恶老师从而厌学。不解决这种问题,你给孩子多报几个课外班也是于事无补,毕竟孩子在学校学习生活的时间更多一些。
  由此可见,有很大一部分孩子,学习搞不好,有厌学的情况,并不是讨厌学习本身,而是他们自身心态不佳,健康情况不妙,讨厌父母的关系,讨厌父母的教养方式,讨厌老师的不公平或者错误的看法和行为。他们往往会用放弃学习的方式来惩罚父母,惩罚老师,其实最后真正受到伤害的是自己。这就是:拿着自己的前程来惩罚别人,实在是不高明啊。
  三、如何从非智力因素方面帮助孩子呢?
  1、因为厌恶老师而厌学。作为学生,需要善于发现老师的优点和可爱之处,同时要明白每一个人都不会完美,要学会接纳老师的不完美。作为家长,需要帮助孩子改变对老师的看法,同时也要向老师传递孩子的善意和努力。
  2、父母关系和亲子关系不好而厌学。作为孩子首先要学会和父母关系划清界限,父母的问题是他们的问题。然后要善于明确的向父母表达你的意愿,确保他们明确你的想法和感受。同时,仍然需要理解和接纳父母的不完美。作为家长,首先需要处理好夫妻关系,学会正确的沟通方式,以及爱的表达。降低对孩子的要求,努力帮助他们发展核心能力。
  调整好家庭关系,师生关系,孩子的心理状态就能越来越健康,他们的精力就会逐渐用在自身的发展上,那么作为学生,他们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把学习搞好,而不是放在各种纠缠不清的事情上情绪上。
  德智教育机构首创中国第一家中小学在线学习会员制服务平台秉承教育均衡化的宗旨,以“教育即服务”为核心理念,理解并尊重每一位用户的价值需求,为中小学生提供开放、系统、全面的在线学习资源及服务。德智会员可以畅听全站一线名师课程,畅享诊断、测试、答疑等定制式服务,快速有效地提升学习成绩。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德智教育机构首创中国第一家中小学在线学习会员制服务平台,秉...
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
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评论部评论员.....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美国独立教育顾问协会认证顾问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家庭哪些因素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呢?
家庭哪些因素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呢?
家庭哪些因素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呢?
在当前社会,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孩子学习成绩好坏,不光和学校教育相关,家庭教育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对小学生家庭教育状态的调查显示,学前班、课外班等家长热衷的学业支持因素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影响并不大,相反,家庭对孩子的隐性学业支持因素更值得关注,那些善于听取孩子意见、正能量多的家庭,孩子的学习成绩会更优秀。1.正能量的家庭 孩子学习成绩会更优秀好家庭就是一所好学校。调查显示,家长对孩子的一些隐性学业支持将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带来积极、正向的影响。2.善于听取孩子意见的家庭 孩子成绩更优秀成绩优秀的学生家庭更多采用协商、民主的亲子互动模式。数据显示,“会听取孩子意见”的家庭,子女成绩优秀的占39.11%,而子女成绩较差的比例仅为19.90%。面对教育分歧,父母选择“私下再协商”的家庭,其子女成绩优秀的比例高达76.10%,而成绩较差的学生家庭选择比例仅为11.98%。在民主、友好的家庭中,学生能充分发挥自主性和能动性,信任感被学生内化为学习潜力和动力,运用于学习的自我管理中,继而促进学业水平的提高。3.父母情绪越正向 子女成绩优秀比例越高家人间的情绪理解与反馈不容忽视。调查显示,家庭成员间对情绪的理解和反馈越好的家庭,其子女成绩优秀的比例越高。如当父母情绪不好时,“能感受到家人支持和关心”的家庭,其子女成绩优秀的比例最高,为74.12%,而冷漠、疏离的家庭中,如“不如不说,说了更闹心”和“说了他们也不能理解”,子女成绩优秀的比例仅为12.48%和5.41%。本次调查还发现,家庭结构对小学生学业水平有显著影响。离异和再婚家庭中孩子成绩优秀的比例大大降低;而在成绩较差的小学生中,单亲和再婚家庭又占了相对较高比例。4.父母经常读书看报 孩子成绩更优秀数据显示,“阅读型”家庭子女成绩优秀的比例更高。闲暇时父母经常“读书看报”的家庭中,其子女成绩优秀的比例为31.31%,高于“看电视、玩电脑、手机”(27.43%)、“朋友聚会、打牌娱乐”(24.90%)等家庭。调查还发现,学业水平较高的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也相对更多。由此看来,为孩子创设良好的“阅读型”家庭氛围对小学生学业成长的意义不言而喻。5.家人共进晚餐 孩子成绩普遍更好小学生学业水平与家庭组织娱乐活动的频率密切相关,家庭组织娱乐活动的频率越高,小学生成绩优秀的比例也越高。数据显示,选择“从不”、“偶尔”和“经常”组织家庭娱乐活动的家庭,成绩优秀的小学生比例分别为17.74%、27.35%和39.19%。进一步对每周家庭成员共进晚餐的情况进行调查时发现,成绩优秀的学生家庭,“几乎每天”和“每周2-3次”家人共进晚餐的比例均高于成绩较差的学生家庭。有意思的是,“爸爸经常和孩子做的事”对小学生的学业水平影响明显。6.会管理零花钱的孩子 学业水平更高自主管理能力高的小学生学业水平也更高。数据显示,当问及小学生“兴趣班是怎么选的”,能表达自己喜好愿望、独立做出选择的小学生(“我自己选的”)和能与父母商讨听取父母意见的小学生(“父母和我商量的”),成绩优秀的比例相对“同学上,我也上”、“父母决定的”的比例高两倍。在成绩优秀的小学生中,随着自主管理零花钱能力的提高,其学业优秀的比例也直线上升。53.30%学业水平较优秀的学生会将零花钱“攒起来,有计划地花”,比成绩较差的小学生高17.97%。7.孩子是否做家务 成绩反差比较大自理能力强的小学生学习能力也强。当问及“孩子分内的事情总让您帮忙,您会怎么办”时,在成绩优秀的小学生中,“要求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比例最高,为43.11%,“有求必应”的比例最低为2.12%。在孩子专门负责一两项家务活的家庭里,孩子成绩优秀的比例也相对较高。那些认为“只要学习好,做不做家务都行”的家庭中,子女成绩优秀的比例为3.17%,而持有“孩子应该做些家务”观点的家庭中,此比例为86.92%。
发表评论:
馆藏&53865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到底是什么在影响着孩子的学习成绩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到底是什么在影响着孩子的学习成绩
上传于||文档简介
&&影​响​和​决​定​个​体​学​习​成​绩​的​关​键​因​素​到​底​是​什​么​?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5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