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肘关节肌肉解剖图内旋的主要肌肉

肌肉起止点图示及说明(02):上肢肌群
人体的肌肉按部位可分为躯干肌、上肢肌、下肢肌和头颈肌。
其中,上肢肌包括肩带肌、上臂肌、前臂肌和手肌。
一、肩带肌
肩带肌起自锁骨和肩胛骨,止于肱骨。
包括三角肌、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肩胛下肌和大圆肌。
其中,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的肌腱共同构成一种叫做“肌腱袖”(又称“肩袖”)的结构,有加固和保护肩关节的作用
部位:肩部皮下,呈倒三角形。
起点:锁骨外侧半、肩峰和肩胛冈。
止点:肱骨体三角肌粗隆。
功能:近固定时,前部纤维收缩使肩关节屈、水平屈和内旋;中部纤维收缩使肩关节外展;后部纤维收缩使肩关节伸、水平伸和外旋;整体收缩,可使肩关节外展。
1.2&肩袖肌群&
(01)冈上肌
部位:肩胛骨冈上窝内。
起点:肩胛骨冈上窝。
止点:肱骨大结节。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外展。
(02)冈下肌
部位:肩胛骨冈下窝内。
起点:肩胛骨冈下窝。
止点:肱骨大结节。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外旋、内收和伸。
(03)小圆肌
部位:冈下肌下方。
起点:肩胛骨外侧缘背面。
止点:肱骨大结节。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外旋、内收和伸。
(04)肩胛下肌
部位:肩胛骨肩胛下窝内。
起点:肩胛下窝。
止点:肱骨小结节。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内旋、内收。
部位:冈下肌、小圆肌下方。
起点:肩胛骨下角背面。
止点:肱骨小结节嵴。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内旋、内收和伸。
二、上臂肌
上臂肌包绕肱骨周围,分前、后两群。
前群(屈肌群)包括肱二头肌、喙肱肌、肱肌。
后群(伸肌群)包括肱三头肌和肘肌。
部位:上臂前面浅层,有长、短两头。
起点:长头起自肩胛骨盂上结节,短头起自肩胛骨喙突。
止点:桡骨粗隆和前臂筋膜。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屈、肘关节屈和外旋。远固定时,使上臂向前臂靠拢。
肱三头肌、肘肌
(01)肱三头肌
部位:上臂后面,有长头、外侧头和内侧头三个头。
起点:长头起自肩胛骨盂下结节,外侧头起自肱骨体后面桡神经沟外上方,内侧头起自桡神经沟内下方。
止点:尺骨鹰嘴。
功能:近固定时,使肘关节伸,长头还可使肩关节伸。远固定时,使上臂在肘关节处伸。
(02)肘肌
部位:位于肘关节后面,呈三角形。
起点:起于肱骨外上髁。
止点:止于尺骨背面上部。
功能:近固定时,使肘关节伸并加固肘关节。远固定时,使上臂在肘关节处伸。
肱肌、喙肱肌
(01)肱肌
部位:肱二头肌下半部分深层。
起点:肱骨前面下半部分。
止点:尺骨粗隆和冠突。
功能:近固定时,使肘关节屈。远固定时,使上臂向前臂靠拢。
(02)喙肱肌
部位:位于肱二头肌上半部内侧,为长梭形肌。
起点:起于肩胛骨喙突。
止点:止于肱骨中部内侧(与三角肌粗隆相对应)。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屈、内收和外旋。
三、前臂肌群
前臂肌分化程度较高,多为具有长腱的长肌,分为前后两群,每群又分为浅深两层。前群肌位于前臂前面及内侧,后群肌位于前臂后面及外侧。
前群肌的浅层主要有肱桡肌、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尺侧腕屈肌等。
后群肌的浅层主要有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尺侧腕伸肌等。
前臂前肌群
(01)肱桡肌
起点:肱骨外上髁上方
止点:桡骨茎突。
功能:近固定时,使肘关节屈,并使前臂内旋或外旋和保持正中位。
(02)桡侧腕屈肌
起点:肱骨内上髁及前臂筋膜。
止点:第二掌骨底。
功能:近固定时,使桡腕关节屈,参与手关节外展、辅助肘关节屈和前臂内旋。
(03)尺侧腕屈肌
起点:肱骨内上髁、前臂筋膜和尺骨鹰嘴。
止点:豌豆骨、第二掌骨底。
功能:近固定时,使桡腕关节屈、参与桡腕关节内收和肘关节屈。
(04)旋前圆肌
起点:肱骨内上髁和尺骨冠突。
止点:桡骨外侧面中部。
功能:近固定时,使前臂内旋,辅助肘关节屈。
前臂后肌群
(01)尺侧腕伸肌
起点:肱骨外上髁、前臂筋膜及肘关节囊。
止点:第五掌骨底。
功能:近固定时,使桡腕关节伸,参与手关节内收。
(02)桡侧腕长伸肌
起点:肱骨外上髁。
止点:第二掌骨底。
功能:近固定时,使手关节伸,参与桡腕关节外展及肘关节伸。
(03)桡侧腕短伸肌
起点:肱骨外上髁。
止点:第三掌骨底。
功能:基本与桡侧腕长伸肌相同。
(完善补充中)
微信公众号:俊宇健身&&&
(扫描以下二维码)&&&&&&&&
&俊宇微信:junyu2046junyu&
我的更多文章:
( 16:07:42)( 16:05:58)( 12:39:17)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人体的主要肌肉有哪些肌肉
时夏AU80GT
下面简要介绍人体主要肌肉群的位置与功能. 一、颈阔肌位于颈部前面皮下最浅层,收缩时拉口角向下,并拉紧颈部皮肤. 二、胸锁乳突肌这是颈部浅层最显著的肌肉.下固定时,一侧作用可使头转向对侧,并向同侧倾斜;当头部处于正常姿势时,肌肉合力通过寰枕关节横轴的后面而使头前屈.上固定时,上提胸廓帮助吸气 三、斜方肌位于颈部和背部的皮下,一侧成三角形,左右两侧相合构成斜方形,称为斜方形肌.近固定时:上部下行纤维收缩,使肩胛骨上提、上回旋、后缩;中部横纤维收缩,使肩肿骨后缩(靠近脊柱);下部上行纤维收缩,使肩胛骨下降和上回旋;上下两部纤维同时收缩,则使肩胛骨向上移动,如臂上举动作.远固定时:一例收缩,使头向同侧屈;两侧斜方肌收缩使头和脊柱伸直.采用提拉杠铃耸肩、负重直臂侧上举、负重扩胸等练习,可发展该肌的力量.斜方肌充分发展时,肌肉变短,向后拉收双肩,使肩更加宽阔,保持背部正直,头部后仰,可矫正驼背、双肩内扣、头前伸等缺陷,赋予正确的直立姿势.斜方肌发达是一种健、力、美的标志,是业余健美运动员参加健美竞赛的有利条件 四、三角肌位于肩部皮下.它是一个呈三角形的肌肉,肩部的膨隆外形即由该肌形成.两侧肌肉纤维呈梭形,中部肌纤维呈多羽状,这种结构肌肉体积小而具有较大的力量.近固定时,前面肌纤维收缩,使上臂屈和旋内;中部收缩,使上臂外展;后面收缩,上臂伸.外旋,前、中、后三部分同时收缩,使上臂外展,如臂侧举动作;采用负重直臂平举和侧平举等练习,可发展该肌力量.宽阔、有力、浑圆发达的双肩,是优秀健美运动员的标志. 五、背阔肌位于腰背部和胸部后下外侧的皮下,是全身最大的阔肌.上部被斜方肌遮盖.近固定时,使上臂伸,如向后摆臂动作,还能使上臂内收和旋内.远固定时,可拉引躯干向上臂靠拢,如单杠引体向上等动作.由于背阔肌部分纤维起于肋骨,在远固定时,可提起肋骨,所以也称吸气辅助肌.采用单杠引体向上、向后拉力器、俯立划船等练习,可发展该肌的力量.背阔肌有助于体形的改善.当其高度发达时,显赫地映现出肩宽、腰细,将上体烘托的更加魁梧呈“V”型. 六、骶棘肌背部一细长的肌肉称为骶棘肌.位于脊柱两侧,象两根大立柱从头部的枕骨到脊柱的最末端(骶骨),脊柱置于骶棘肌之间明显的凹形槽内,是一块强大的脊柱伸肌.下方固定时,两侧同时收缩,使头及脊柱伸,抬头、挺胸、塌腰动作;一侧收缩时使躯干向同侧屈,如体侧屈运动. 七、胸大肌位于胸前皮下,为扇形扁肌,其范围大,分为锁骨、胸肋和腹三部.近固定时,可使上臂屈,内收和内旋.远固定时,拉引躯干向上臂靠拢,如跳绳和爬杆等动作.此外,该肌还能提肋,是吸气辅助肌.胸肌发达时,胸脯高挺,呼吸更为充分和畅通.采用双杠支撑摆动臂屈伸、卧推和引体向上等练习可发展该肌力量. 八、前锯肌位于胸廓的外侧皮下,上部为胸大肌和胸小肌所遮盖,是块扁肌.近固定时,可使肩胛骨前伸,上回旋.采用持哑铃侧上举、提拉杠铃耸肩和负重扩胸等练习可发展该肌力量. 九、腹直肌 位于腹前壁正中线的两侧.上固定时两侧收缩,可使骨盆后倾或保持较高水平位置,即收腹;下固定时使脊柱前屈.采用仰卧起坐、仰卧举腿、仰卧直角坐等练习可发展该肌的力量.腹部肌肉比体内其它肌肉更易消退,缺乏运动时,因营养过剩,腹部脂肪大量堆积而下坠时,最易使腹肌松弛.腹部下垂(或下坠)和身体发胖,是人体一般健康水平开始下降的标志.而腹肌发达,呈“波浪形”肌块,则是自我健美训练者训练有素的标志. 十、腹外斜肌 位于腹前外侧浅层,为扁阔肌.下固定时,两侧同时收缩使脊柱前屈;一侧收缩可使脊柱向同侧屈和向对侧回旋;上固定时,两侧同时收缩使骨盆后倾.采用负重体侧屈和负重体侧转等练习可发展该肌的力量. 十一、腹内斜肌 位于腹外斜肌深层,与腹外斜肌形状相同,走向相反.下固定时,两侧收缩与腹外斜肌作用相同;一侧收缩时除使脊柱向同侧屈外,还使脊柱向同侧转动,此作用与腹外斜肌相反.所以,体侧转的运动实际上是同侧腹内斜肌与对侧腹外斜肌协同作用的结果.采用负重体侧屈和负重体侧转等练习可发展该肌的力量. 十二、肱二头肌 位于上臂前面皮下.近固定时,使上臂在肩关节处屈,前臂在肘关节处屈和旋外.在屈肘时,前臂先旋外再屈,才能发挥最大的力量;远固定时,使上臂向前臂靠拢,如单杠引体向上动作.采用负重弯举、引体向上等练习可发展该肌的力量 十三、肱三头肌 位于上臂后面皮下.近固定时,使前臂在肘关节处伸.有长头、外侧和内侧三个头.采用倒立臂屈伸,负重臂屈伸等练习可发展该肌的力量. 十四、 腰肌位于脊柱腰部两侧和骨盆内.由腰大肌和髂(qia)肌两部分组成.近固定时,使大腿屈和旋外;远固定时,两侧肌肉同时缩,能使躯干前屈和骨盆前倾,如仰卧起坐动作.采用悬垂举腿、高抬腿跑、仰卧“剪腿”和仰卧起坐等练习可发展该肌的力量. 十五、臀大肌这块肌肉很发达,直接位于骨盆后外侧面,维持人体直立姿势.近固定时,使大腿后伸和旋外,如后摆腿和后踢腿动作.该肌上半部使大腿外展,下半部使大腿内收;远固定时,一侧收缩,使骨盆向对侧转动,如转体动作,两侧收缩使骨盆后倾,维持人体直立姿势.采用俯卧“背腿”,负重腿屈伸和负重体屈伸等练习可发展该肌的力量. 十六、股四头肌这是人体最有力的肌肉之一,位于大腿前表面皮下,有四个头,即股直肌、股中肌、股外肌、股内肌.近固定时,使大腿屈、小腿伸;远固定时,使大腿在膝关节处伸即牵拉股骨向前(如由下蹲到站立的动作);保持股骨垂直,维持人体直立姿势.采用负重深蹲和负重伸小腿等练习可发展该肌的力量. 十七、缝匠肌这是大腿前细长的肌肉,贯穿大腿至小腿,常涉及交叉或合并的肌肉,对大腿前群肌起加固作用和用于腿的整体动作.近固定时,使大腿屈、旋外,小腿屈、旋内.采用仰卧“剪腿”,负重深蹲和负重半蹲等练习,可发展该肌的力量. 十八、股二头肌位于大腿后面外侧皮下,有长短二头.近固定时,使小腿屈和旋外;小腿伸直时可使大腿伸,如后踢腿跑和后蹬跑动作.远固定时,使骨盆后倾.采用负重腿屈伸,深蹲起和后蹬跑可发展该肌的力量 十九、胫骨前肌位于胫骨的外侧.近固定时,使足伸(背屈)、内收和外展,如勾脚动作.远固定时,拉小腿向前,以维持足弓.采用负重勾脚等练习可发展该肌的力量. 二十、小腿三头肌位于小腿后面浅层,特别发达,使小腿后部隆起,它由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组成.比目鱼肌位于腓肠肌的深层.近固定时,能使小腿和足屈.远固定时,使股骨远侧端和小腿骨拉向后方,使膝关节伸直,从中维持人体的直立.采用负重提踵、足尖行走、后蹬跑、原地纵跳、跳绳和蛙跳等练习可发展该肌的力量.尤其是腓肠肌能展现小腿的形态和发达程度.所以,促进腓肠肌的发展对自我健美训练者是非常重要的. 二十一、肱桡肌 位于前臂的最外侧皮下,呈长扁形.近固定时,可使前臂屈.远固定时,可使上臂向前臂靠拢.采用负重弯举和引体向上等练习可发展该肌的力量. 二十二、桡侧腕屈肌 位于前臂前面的内侧皮下,能使手屈和外展.采用正缠重锤和正握负重腕屈伸等练习可发展该肌的力量. 二十三、桡侧腕长伸肌位于前臂背面的浅层外侧,能使手伸并外伸和外展.采用反缠重锤和反握负重腕屈伸等练习可发展该肌的力量. 二十四、尺侧腕屈肌位于前臂前面的全部浅层肌的最内侧,有两个头,能使手屈和内收.采用正缠重锤和正握负重腕屈伸等练习可发展该肌的力量. 二十五、尺侧腕伸肌位于前臂的背侧皮下,能使手伸和内收.采用反缠重锤和握负重腕屈伸等练习可发展该肌的力量.自由泳是锻炼:三角肌,胸大肌,肱三头肌等.仰泳是锻炼:肱二头肌,胸大肌,背阔肌等.蛙泳是锻炼:臀大肌,小臂肌群,三角肌,胸大肌等.蝶泳是锻炼:背阔肌,胸大肌,胸小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三角肌等.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华东医院 郑洁皎
写在课前的话
脑卒中后偏瘫是临床上很常见的疾病之一,本病起病急、变化快、病情重、并发症多、死亡率高,也是让临床医生头疼的难治疾病。近年来本病的发病率不断增高,死亡率也是逐年上升,但是在临床上并没有得到合理规范的诊治。本课件就该方面进行详细阐述,旨在促进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在临床工作中得到更加合理而有效的应用。
一、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的概述和基本理论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采用了神经生理学上的促进或易化原理(facilitation),故又称神经促进疗法。此法的基本原理:是以神经生理、运动学习和运动行为方面的研究成果归纳出来的。利用牵张、关节压缩和牵引、施加阻力等本体刺激和应用螺旋对角线运动模式来促进运动功能恢复的一种治疗方法,其理论由Kabat博士创立,是医学博士,临床神经生理学者,1945 年得到了Margaret Knott 的物理治疗师的合作,最后完整的一套治疗方法由Knott和Voss完成。有关的基本理论:促进作用,包括时间上的和空间上的促进,时间上的促进是指两个或数个阈下刺激,错开一定时间作用于同一个神经结构,使两个或数个局部兴奋相重叠而达到阈值;空间上的促进是指在同时应用两种不同刺激的理论;时间上的促进成为对同一部位的错开一定时间,连续施加两个或两个以上刺激的理论基础。本体感神经肌肉促进(PNF)是一种阈下值的神经冲动,使另一种阈下值的神经冲动易于达到兴奋阈,而引起兴奋的现象。在临床应用上的例子,如:患者随意用力引起的阈下冲动;由治疗师操纵外周结构引起的阈下冲动;当两者单独应用时不引起促进,如同时作用即发生促进,而使肌肉发生收缩。患者收缩的意念引起阈下冲动,由治疗师牵张肌肉,牵张传入神经传入阈下冲动,同时作用引起兴奋。在一定时间内,两者兴奋场在空间重叠,这种时空总和则可引起促进效果。两冲动出现的时间间距越长,促进作用越弱,当相距超过一定时间后,促进作用即消失。
关于模式的理论包括:对角螺旋型活动的优点:姿势和运动的发展按一定的顺序,先双侧对称,后不对称,然后是双侧交互,再后是单侧型式,对角线型式运动是最高的型式,因此应采用对角线型运动。提倡对角线型运动的理由还有:这些型式符合正常生理上有功能的运动型式,大多数肌肉的附着点和纤维排列也符合这种型式。研究大脑整合功能的成果支持这种观点,即自主运动由不是由单个的肌肉运动组成。对角线是屈伸、内外旋、内外展三对拮抗肌结合运动,是正常发育的最后部分和最高型式。所有对角线型运动都越过中线,促进两侧的相互作用。对角线型运动总合并有一定旋转的成分,而旋转是发育的最后和最高型式之一。上肢模式的形成 —— 实验是PNF中设定运动模式中的一些依据。在运动中实验证明:肩胛带前挺促进上肢肌电活动,后缩则抑制上肢肌电活动。在人体上实验证明;肘关节屈曲、腕伸、屈作等长收缩时,肱三头肌、前臂旋前肌与挠侧屈腕肌共同兴奋,组成活动模式。肱三头肌、前臂旋后肌与挠侧伸腕肌共同兴奋,组成另种模式。肱二头肌、前臂与前臂旋前肌和挠侧屈腕肌构成一种模式;肱二头肌与前臂旋后肌和挠侧伸腕肌组成另一种模式。上述的双侧活动的必要性在人身上的实验证明:双侧性和左右交替运动能更有效地改善被训练肌肉的功能,在动物和人身上实验证明:刺激总是使处于伸张状态的肌肉首先出现反应;因此运动开始时,应使被训练肌肉处于伸张的位置上。关于手法技术的一些理论:牵张:动物实验证明:皮层传出的冲动使被牵张的肌肉兴奋;抗阻力:动物实验证明:抗阻等长收缩使关节不动情况下,肌肉兴奋性较大;协同收缩:紧接着进行对抗肌收缩的相继诱导定律表明:协同肌收缩-结束,对抗肌的兴奋立即升高。因此训练肱二头肌,应先让肱三头肌作最大收缩后,立即训练肱二头肌。
抑制:生理研究表明:刺激可提高运动神经元兴奋阈值,把能提高运动神经元兴奋阈值或对神经元直接产生抑制性作用的刺激和手法,称为抑制性治疗。关于言语声音刺激的理论包括:中等强度的声音易于引起运动神经元的活动,较大声音可以改变α运动神经元的活动。柔和的声音以促进稳定,用较大的声音以促进运动。
PNF模式中,( )式运动是最高的型式
A. 对角线型
C. 双侧交互型
D. 单角螺旋型
A. 对角线型
C. 双侧交互型
D. 单角螺旋型
正确答案:A
解析:对角螺旋型活动的优点:姿势和运动的发展按一定的顺序,先双侧对称,后不对称,然后是双侧交互,再后是单侧型式,对角线型式运动是最高的型式,因此应采用对角线型运动。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的概述和基本理论分别是什么?
二、PNF 的方法与技术
运动模式由于种类较多,选些代表性介绍。螺旋形对角线式运动模式的命名。肢体命名举例:用大写英文字母和阿拉伯字母组成排列和意义如下:第1个字母代表双侧或单侧性,单侧用U(unilateral);第2个字母常用D代表对角螺旋形(diagonal);(因单侧不标出,故如为双侧时,变为第一字母。以下同);第3个字母用阿拉伯字母1代表1型,2代表2型;
第4个字母代表伸或屈,伸用E(extension)表示,屈用F(flexion)来表示。上肢UE(upper extremity),下肢LE(lower extremity)。如UD1FUE即表示上肢单侧1型屈曲式对角螺旋运动模式,D2ELE代表下肢双侧2型伸展对角螺旋运动模式。以上是肢体的运动模式的命名标记。躯干一般用三个字母。第1,2个字母来表示上或躯干,上躯干用UT(upper trunk),躯干用LT(lower trunk);第3个字母表示伸或屈,伸用E(extension),屈用F(Flexion),如UTF代表上躯干的屈曲型、LTE代表下躯干的伸展型。除此以外,特殊模式另加说明。主要要领:在进行各种运动模式时,主要可有以下几方面:首先,用手刺激(manual contact),以手掌直接接触肌肉、肌腱和关节,对其感受器给予刺激,原则要求以手掌部的蚓状肌接触,不要用指甲顶住患者的肢体,手掌接触机体时根据需要对其施加不同的压力,同时要有熟练的技巧给予抵抗,方能引起正确的运动和方向。其次,指示和意志促进(communication)是指治疗前治疗师要向患者说明一切,例如让患者的眼追视手或患者肢体的运动方向;因视觉有较强的空间感。听觉也有很好的时间感,声调的模式对听觉是一种刺激,强的声调,如: “ 用力!再用力! ” 使患者有一种紧迫感,在强的抵抗运动中可用这种刺激,在即可完成动作中,用适当中等强度的鼓励性语言刺激,对某些有恐怖感或紧张的患者,应采用柔和的声调刺激,如多鼓励,
在用词上都应用易使患者理解的语言,注意音调。手法技术包括节律性发动、节律性稳定和反复收缩。节律性发动(rhythmic initiation,RI)是指先给患者进行数次被动运动,然后让患者利用病变轻的肢体或借助滑车、重锤等工具给患肢进行数次自主的辅助运动,再试让患者自已作主动运动,成功后可作轻的抗阻运动。RI有改善发起运动的能力。较严重痉挛难以发起运动有用。节律性稳定(rhythmic stabilization.RS)RS是交替地使协同肌和对抗肌作等长收缩,是发展稳定性、刺激协同肌的活动和松弛对抗肌的手法。如稳定颈肌,让患者坐直从侧方向患者施加阻力,让患者克服此阻力2-3秒的等长收缩,然后迅速从相反方向施加阻力,反向克服此阻力等长收缩,如有必要还可从前后的方向按类似的方法进行。RS有增强肌力、提高稳定生和协调性的作用。在ROM活动时有疼痛而又需加强肌力时,不用改变ROM。反复收缩(repeated contraction.RC)是(Kabat)根据巴甫洛夫的理论,在中枢神经传导通路上进行反复刺激、可使神经冲动的传导变得容易。PNF采用抗阻的运动形式,因此脑卒中后偏瘫在随意运动已恢复、抗阻运动不引起任何痉挛和联合反应时则可应用。PNF应用了本体感觉刺激。
比被动运动更能迅速地增大因肌肉紧缩而受限的ROM。促进性运动模式确能加快肌肉的反应。防止双侧的肌萎缩有效。PNF确能增加肩、躯干和肌肉的柔软性。PNF能提高脊髓的兴奋性。牵引膝关节可以促进股外侧肌。压缩关节可一过性的提高脊髓α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的方法和技术分别是什么?
三、PNF 治疗的注意事项
PNF 治疗的注意事项包括:首先,疼痛是在治疗过程中要在注意动作的同时,观察患者的表情,随时发现患者的异常(阻力过大和疼痛等),还有利于控制阻力的强度和保持正确的施加阻力方向。治疗时,如果出现疼痛要立刻停止对此部位的PNF 治疗,可使用关节松动术等缓解疼痛后继续治疗。特别是疑有肩手综合征的上肢屈曲模式、有膝关节疼痛时,避免做伴随膝关节屈伸的下肢模式。但可对疼痛部位的上位关节继续实施PNF 治疗。其次,认知和注意障碍是指多数患者早期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及认知障碍,特别是右侧偏瘫的患者。所以要频繁地进行口头指令,提醒患者注意自己的运动侧肢体,并且要求患者时刻注视自己运动肢体的远端位置,上肢为手、下肢为脚、躯干部分别为肩峰和髋。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注意力,而且还可以通过视觉反馈提高患者的运动控制能力。还有,选择动作难度、强度,模式,患者很难完成标准的PNF 模式。所以早期治疗原则为由简到难,由静到动、由被动到主动、由躯干到四肢、由近端到远端、由部分模式或代偿模式到完整模式的过程。基本上应从躯干模式开始,抑制肩脚带下沉、骨盆后倾和提高腹肌群的活动,上肢要求增强活动功能,抑制屈肌痉挛,从肩胛带模式入手,按肩、肘、手、手指的顺序进行,在远端特别是手、手指的功能下降时、可以在远端固定的情况下实施。另外也可以考虑双侧上肢组合模式,用健手带动患手运动。下肢则要求在提高支撑能力的同时提高活动能力、抑制伸肌痉挛,从骨盆模式开始,按髋、膝、踝、足趾的顺序促进,和上肢相同在远端功能下降时,控制远端被动运动的同时近端抗阻。从体位而言,多可采用侧卧位,因为侧卧可以减少体重的影响,同时可以利用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使下肢的屈曲一内收一外旋模式更容易完成。特别强调的是如果阻力过大,则患者很难继续完成动作,要格外注意阻力的大小,避免因完不成动作而失去信心,模式的选择,如果动作过于复杂,超出患者现有功能范围,无论是患者还是治疗师都会对PNF 的治疗失去信心。最后,预防跌倒,在坐、站和步行治疗时,一定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实施。在健侧上肢扶持物体的情况下进行治疗较安全。如果处于不稳定的姿势,会使患者感到不安,出现不必要的肌肉活动,促进痉挛,因此容易引起跌倒。
PNF治疗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四、PNF 的应用模式
首先,肩胛带前方上提和上肢屈曲一内收一外旋模式,其促进手法是节律启动(RD 、慢逆转(SR ) ,促进要领为从近端到远端。为避免痉挛发生和加重,应从侧卧位开始、逐渐过渡到仰卧位、坐位。
第二,上肢的屈曲一内收一外旋模式侧卧位或仰卧位。通过诱发躯干旋转,肩脚带外展,促进翻身动作。
第三,下砍模式的维持一放松,可以促进上部躯干的屈肌群、旋转肌群、增强躯干的旋转能力。
第四,坐起的中间动作,半侧身用肘支撑,用手接触两侧肩胛带,促进手法有节律稳定。
第五、坐起动作,促进手法是抗阻运动。用手接触肩胛带施加阻力,方向与患者运动方向相反,通过抗阻运动提高运动的稳定性。
第六、肩胛带前方下降和上肢的伸展一内收一内旋模式。促进手法:节律稳定,用手接触:右手、右肩腋窝前方。
第七、节律稳定提高坐位稳定性。当坐起动作转体不足时,通过肩脚带和上肢的组合模式,提高中间动作的稳定性,指令患者“再用力”,直到躯干旋转,使用交替等长收缩的手法,从不同角度、不等的阻力程度、提高患者的坐位平衡能力和耐力。提醒患者注意力要集中,从而获得躯干控制能力,治疗者要用力柔和、由弱到强、由强到弱、此起彼伏、接连不断。
第八,坐位重心移动,促进手法:下砍等长收缩和肩胛带前方下降抗阻运动。用手接触:左手、右肩腋窝前方。引导患者向患侧移动重心的手法。在下砍动作终止位,进行等长收缩的同时,实施肩甲带前方下降,出现躯干旋转,有利于移动重心。
第九、起立动作,促进手法:抗阻运动,用手接触:肩胛带。在站起过程中对运动方向施加阻力,可以促进动作稳定性。前半为肩甲带的前方下降,后半为肩带的后方上提。需要根据起立的时期转换用手接触的位置和抗阻方向。
第十、搭桥时的骨盆旋转,促进手法是慢逆转运动后挺住。用手接触骨盆。促进骨盆的旋转和侧方移动,对步行有帮助。
第十一、侧卧位时下肢的屈曲一内收一外旋模式促进手法是抗阻运动。用手接触足背、股骨远端内侧。侧卧位受姿势反射的影响,并且排除了体重的影响,下肢容易屈曲,患者容易完成动作。
第十二、侧卧位时下肢的伸展一外展一内旋模式 :促进手法是抗阻运动。用手接触:足底、股骨后面远端。受重力和姿势反射的影响,侧卧位伸展一外展一内旋比仰卧时强度大。如果伸肌群肌张力过高,完成动作时仍保持屈膝状态。此模式在步行支撑力差时经常使用。
第十三、肩胛带前方上提和骨盆后方下降模式:开始时,患者不易理解动作方向,可使用节律启动。促进手法为抗阻运动。用手接触肩峰前面、坐骨结节。开始时,患者不易理解动作方向,可使用节律启动。尽量减少躯干的旋转代偿。
第十四、肩胛带后方下降和骨盆前方上提模式:促进手法是抗阻运动。用手接触肩带、骨盆。
第十五、下部躯干旋转:促进手法:节律启动(RI),用手接触双膝,促进效果是有利于下部躯干的分离运动。
第十六、骨盆前方上提和膝关节伸展模式:促进手法是抗阻运动。用手接触是骼前上棘、膝后面。站立时支撑差,经常处于屈膝位时使用。
第十七、骨盆前方上提和肩带前方下降:促进手法为抗阻运动。用手接触腋窝外侧、骼前上棘。促进部位为躯干屈曲、侧屈。
第十八、骨盆后方上提和肩带前方下降:促进手法为抗阻运动,用手接触骼骨侧后方,抱肘。促进效果是促进步行摆动腿时所需的骨盆后倾、肩脚带前方下降。
第十九、站位平衡促进手法是节律稳定,用手接触骨盆,促进效果:从不同方向施加阻力,提高立位稳定性。
第二十、迈步练习:促进手法为抗阻运动、等长收缩。用手接触两侧骼前上棘。促进效果:促进向左侧移动重心,右腿向前迈一步。
第二十一、伴随伸膝关节的下肢屈曲一内收一外旋的模式:用手接触膝关节上方内侧、足背。促进手法为抗阻运动。促进效果是伸膝同时屈髋,促进分离运动,提高步行摆动期动作质量,扩大步幅。同时提高对侧下肢单脚支撑能力。可健、患两侧交替实施。
第二十二、方步行模式:用手接触髂骨、骨盆前侧方。促进手法是抗阻运动,促进效果为该模式促进步行综合能力。支撑脚抗阻目的为向该侧移动重心,骨盆前倾,伸展躯干。迈步脚抗阻是为了促进屈髋,前方旋转骨盆。
第二十三、交叉步行模式:促进手法为抗阻运动,用手接触双侧骨盆,交叉步行是难度最大的。要求下部躯干旋转,下肢超过中央线运动,前后交叉步行。
第二十四、后方步行模式:用手接触:骨盆后外侧。促进手法为抗阻运动。促进效果:该模式促进伸髋,同时屈膝,提高分离运动能力,坐下和步行。由于运动方向为后方,患者容易有不安情绪,最好是在平行杠内进行。
第二十五、侧方步行模式:用手接触:骨盆侧方。促进手法为抗阻运动。促进效果:促进侧方的重心移动。该模式促进髋外展,为步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PNF的应用模式包括哪些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五、PNF 小结
脑卒中应用PNF治疗的目的是在评定的基础上,使患者能获得尽可能高的功能和获得有效的治疗;并在治疗过程中反复修改和重新设定目标。脑血管病因人因时期而异,变化多样,很难一概而论。具体评定项目有生命体征、语言、感觉认知、运动能力、姿势和运动控制能力等方面,根据时期不同,评定内容也不完全相同。在此仅就典型的障碍恢复过程予以总结。按发病时期分为初期、中期、后期等3 个阶段,分阶段使用适宜的PNF治疗技术。初期阶段:肌张力—肌张力由松弛到开始出现肌肉痉挛;反射—出现脊髓反射和紧张性反射,其他高级平衡反应能力减弱;运动能力—出现联合反应、协同运动,缺乏随意性;运动控制—开始运动能力和维持姿势能力减弱。中期阶段:肌张力—肌肉痉挛增强;反射—低水平反射逐渐正常化,出现高级反应;运动能力—完成协同运动,并逐渐出现分离运动;运动控制—开始运动能力和维持姿势能力有所改善。后期阶段:肌张力—肌肉痉挛减轻,趋于正常肌张力;反射—出现最高级反应;运动能力—分离运动更为显著,可以做各种组合运动;运动控制—可以做精细运动,节律和速度不足。PNF 的阶段治疗:初期阶段相当于布氏分级的1 级或2 级。治疗时患者体位以低重心,支撑面广为原则,因此多采用侧卧位、仰卧位或坐位。因为侧卧位可以减少自身体重和紧张性反射的影响。促进躯干的近端控制能力。使用节律启动、节律稳定等特殊技术。原动肌一拮抗肌相互作用、躯干旋转等。例如侧卧位的上部躯干翻身模式、下部躯干旋转组合模式、上肢和头部组合的下砍模式的相反模式,坐位下的节律稳定等手法。中期阶段相当于布氏分级的3 级或4 级。此阶段的治疗目标如下:提高拮抗肌群的平衡能力,包括抑制痉挛,促进拮抗肌运动;促进正常运动模式;增强近端肌群的控制能力;近端或远端的中间关节(如膝关节和肘关节)的初期阶段的促进。为促进躯干控制能力和一侧运动模式,多采用侧卧和仰卧位,利用搭桥运动,使下肢负重。并且在做搭桥的同时针对骨盆施加PNF 特殊技术,如节律稳定、慢逆转运动后挺住等。由于肩脚带多处于后撤状态,上肢为屈曲亢进状态,可利用上肢屈曲一内收一外旋和肩脚带前方上提的组合模式的维持一松弛特殊技术。从而实现对痉挛肌的拮抗肌运动。还可利用节律稳定促进坐、爬、跪、站位的姿势维持能力,和前、后、侧方、交叉步行时的对骨盆抗阻运动等。在此阶段痉挛是PNF 治疗的最大障碍,在施加阻力时要逐渐增加阻力,不要做快速牵张运动等,可采用节律启动、维持一放松等特殊手法。 后期阶段这个阶段的治疗目标如下:改善远端运动能力;利用离心收缩提高控制能力;提高反复运动能力;提高运动速度;促进正常运动节律。使用促进躯干整体(上部+下部)旋转能力时,采用对同侧手和对侧膝关节的抗阻运动,以及各种组合模式,提高运动强度和速度,施加阻力位置由近端过渡到远端。
脑卒中应用PNF治疗时,分三个阶段治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运动能力—出现联合反应、协同运动,缺乏随意性
B. 肌张力—肌张力由松弛到开始出现肌肉痉挛
C. 反射—出现脊髓反射和紧张性反射,其他高级平衡反应能力减弱
D. 以上都对
A. 运动能力—出现联合反应、协同运动,缺乏随意性
B. 肌张力—肌张力由松弛到开始出现肌肉痉挛
C. 反射—出现脊髓反射和紧张性反射,其他高级平衡反应能力减弱
D. 以上都对
正确答案:D
解析:脑卒中应用PNF治疗时,按发病时期分为初期、中期、后期等3 个阶段,分阶段使用适宜的PNF治疗技术。初期阶段:肌张力—肌张力由松弛到开始出现肌肉痉挛;反射—出现脊髓反射和紧张性反射,其他高级平衡反应能力减弱;运动能力—出现联合反应、协同运动,缺乏随意性;运动控制—开始运动能力和维持姿势能力减弱。
本节课首先介绍了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的概述和基本理论,然后介绍了PNF方法与技术,同时,说明了PNF 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本课件以大量的篇幅,图文并茂的方式,突出地说明了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的应用模式,重点介绍PNF中25种模式的具体应用和临床要点,突出PNF治疗在脑卒中后偏瘫的治疗上的优势和意义。该课件为推动PNF在临床中得到合理规范而有效的应用起到积极作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肘关节肌肉疼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