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军事应该正,国际军事就是奸!因为国家人民是平等的而这个平等对于外国军事网站人民就肯定不是平等的。

国外的军事历史书籍评论大明军队_明朝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98,945贴子:
国外的军事历史书籍评论大明军队
本系列一直致力于描绘古代中原帝国各个历史时期军事系统的基本轮廓。最初的一本启始自最早有文字记录的商朝,而本书则是本系列的第五本,也是最后一本,止于19世纪中叶的清朝。直到最近的一些年,面向一般西方读者的,讲述这一段历史时期的军事读物仍然十分罕见。对那一历史时期中原帝国的军事状况,一直流行着这样一种陈词滥调:即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前,该国的军事状况就已经长时间停滞不前;中国军队在鸦片战争中骇人听闻的糟糕表现是由该国国民的文化和“不尚武”的“国民性”所决定的,因而是不可避免的,同时孱弱也是该国武装力量的一般状况。我们非常希望该系列的书籍向读者们展现该国,在军事层面于不同历史阶段的真正面貌,并驳倒上述的无稽之谈:事实证明,历史上的中国人做过许多有趣的军事改革,他们的历史也和欧洲人一样充满着暴力和战争。 这本书讲述的是从欧洲人刚刚来到东亚地区开始,到他们凭借舰船利炮逼迫中原帝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之间的历史:19世纪40年代后,这个国家不得不向欧洲开启了她的大门。在中古时代,中国曾经是军事技术发展的领跑者:其率先应用和研发了火炮以及可以在大洋中航行的船只——讽刺的是,这些技术后来被欧洲人用来对付其发明者。在15世纪后,在军事领域,中原帝国逐渐陷入了停滞状态,其与西方国家的差距日渐扩大。关于这个国家在军事领域陷入“停滞”状况的原因,有着多种多样的解释:学者阶层对于军事领域的漠不关心;由于害怕先进的武器落入叛军的手中,由中央政权施加的过份的政府管制;由于腐败而导致的政府破产——在明朝晚期时尤其如此;缺少势均力敌的竞争对手或许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这使得这个国家不时的陷于“中华上国”的自满情绪之中,并深信自己卓越的组织制度和国家规模能碾平一切。无论如何,在16世纪的时候,欧洲人在火药武器方面已经远远拉开了中国。而到了19世纪的时候,比起工业化了的欧洲,这个国家在军事方面已经陷入了不可救药的绝望境地。 本系列一直致力于描绘古代中原帝国各个历史时期军事系统的基本轮廓。最初的一本启始自最早有文字记录的商朝,而本书则是本系列的第五本,也是最后一本,止于19世纪中叶的清朝。直到最近的一些年,面向一般西方读者的,讲述这一段历史时期的军事读物仍然十分罕见。对那一历史时期中原帝国的军事状况,一直流行着这样一种陈词滥调:即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前,该国的军事状况就已经长时间停滞不前;中国军队在鸦片战争中骇人听闻的糟糕表现是由该国国民的文化和“不尚武”的“国民性”所决定的,因而是不可避免的,同时孱弱也是该国武装力量的一般状况。我们非常希望该系列的书籍向读者们展现该国,在军事层面于不同历史阶段的真正面貌,并驳倒上述的无稽之谈:事实证明,历史上的中国人做过许多有趣的军事改革,他们的历史也和欧洲人一样充满着暴力和战争。 这本书讲述的是从欧洲人刚刚来到东亚地区开始,到他们凭借舰船利炮逼迫中原帝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之间的历史:19世纪40年代后,这个国家不得不向欧洲开启了她的大门。在中古时代,中国曾经是军事技术发展的领跑者:其率先应用和研发了火炮以及可以在大洋中航行的船只——讽刺的是,这些技术后来被欧洲人用来对付其发明者。在15世纪后,在军事领域,中原帝国逐渐陷入了停滞状态,其与西方国家的差距日渐扩大。关于这个国家在军事领域陷入“停滞”状况的原因,有着多种多样的解释:学者阶层对于军事领域的漠不关心;由于害怕先进的武器落入叛军的手中,由中央政权施加的过份的政府管制;由于腐败而导致的政府破产——在明朝晚期时尤其如此;缺少势均力敌的竞争对手或许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这使得这个国家不时的陷于“中华上国”的自满情绪之中,并深信自己卓越的组织制度和国家规模能碾平一切。无论如何,在16世纪的时候,欧洲人在火药武器方面已经远远拉开了中国。而到了19世纪的时候,比起工业化了的欧洲,这个国家在军事方面已经陷入了不可救药的本系列一直致力于描绘古代中原帝国各个历史时期军事系统的基本轮廓。最初的一本启始自最早有文字记录的商朝,而本书则是本系列的第五本,也是最后一本,止于19世纪中叶的清朝。直到最近的一些年,面向一般西方读者的,讲述这一段历史时期的军事读物仍然十分罕见。对那一历史时期中原帝国的军事状况,一直流行着这样一种陈词滥调:即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前,该国的军事状况就已经长时间停滞不前;中国军队在鸦片战争中骇人听闻的糟糕表现是由该国国民的文化和“不尚武”的“国民性”所决定的,因而是不可避免的,同时孱弱也是该国武装力量的一般状况。我们非常希望该系列的书籍向读者们展现该国,在军事层面于不同历史阶段的真正面貌,并驳倒上述的无稽之谈:事实证明,历史上的中国人做过许多有趣的军事改革,他们的历史也和欧洲人一样充满着暴力和战争。 这本书讲述的是从欧洲人刚刚来到东亚地区开始,到他们凭借舰船利炮逼迫中原帝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之间的历史:19世纪40年代后,这个国家不得不向欧洲开启了她的大门。在中古时代,中国曾经是军事技术发展的领跑者:其率先应用和研发了火炮以及可以在大洋中航行的船只——讽刺的是,这些技术后来被欧洲人用来对付其发明者。在15世纪后,在军事领域,中原帝国逐渐陷入了停滞状态,其与西方国家的差距日渐扩大。关于这个国家在军事领域陷入“停滞”状况的原因,有着多种多样的解释:学者阶层对于军事领域的漠不关心;由于害怕先进的武器落入叛军的手中,由中央政权施加的过份的政府管制;由于腐败而导致的政府破产——在明朝晚期时尤其如此;缺少势均力敌的竞争对手或许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这使得这个国家不时的陷于“中华上国”的自满情绪之中,并深信自己卓越的组织制度和国家规模能碾平一切。无论如何,在16世纪的时候,欧洲人在火药武器方面已经远远拉开了中国。而到了19世纪的时候,比起工业化了的欧洲,这个国家在军事方面已经陷入了不可救药的绝望境地。
挂机一个月得百万,你还蓝瘦香菇么?
在满洲人的统治下,中原帝国的影响到达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其疆界大致包括今天的人民共和国、台湾、蒙古国以及俄国领有的北满洲。在这场史无前例的领土扩张之中,中国人最终制服了她千百年以来未能降服的主要敌人:中亚细亚的游牧部落。本书将要讲述的历史时期中,本地区发生的其他重大事件还包括:现存长城的修筑;日本人征服朝鲜半岛尝试的失败;明朝和满洲国家之间殊死的决斗;以及清帝国将其边界推进到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及尼泊尔的征程。 中原帝国与欧洲人的接触所遗留下来的西方资料,为我们了解这一时期该国的军事状况提供了新的视角。在该帝国诸王朝轮换的历史之中,这是我们首次得以从一个另外的相对独立的视角,而不仅仅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来审视这个国家的军事体系。那些源自西方视角的资料,却一般都倾向于将这个国家描绘成为一副军事上孱弱不堪的悲惨形象。从德拉达(Rada 马丁·德·拉达 西班牙旅行家,传教士。)著于16世纪70年代的作品到古伯察(Huc 法国旅行家,传教士,曾写作一些有关藏区的作品。)写作于19世纪40年代的作品,对这个国家的军队的描述都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在我们之中经常流传着这样一种论调,即中国人,一般是懦弱并不好战的;当被迫不得不迎战的时候,则经常显示出一种毫无组织纪律的懦弱形象,他们在战场上蹦蹦跳跳,胡乱射击;这种“作战”通常仅仅是一种虚张声势而不具备实际的军事效力。 在本书中,我们必须将这种不堪一战的形象与明朝及清朝取得了的实实在在的军事成就结合起来考量,重绘当时历史的实际情况被证明是一项艰难的工作。本书中,我们也采用了数量巨大的中国资料:中央及各地方修订的官方史书;包含着许多军事讯息的地理志及回忆录——尽管当前这些资料中仅仅有很少的一部分被翻译为了西方文字。在我们参考的,当时中国的军事百科全书中,最有价值的莫过于茅元仪在1621年左右出版的的《武备志》。(Mao Yuan-I Wu Pei Chih) 毫无疑问,我们也参考了许多现存的武器、盔甲以及作于当时的艺术作品等——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资料大多现存于联合王国的博物馆,作为清帝国于19世纪被击败的结果。 编者团队已经尽可能的从许许多多的博物馆馆长及相关专家那里获取了写作的资料。我们感谢他们的热情帮助,并声明其不对我们作品中可能的错误负任何责任,尤其是那些由于我们团队写作癖好所造成的描述上的歧义。
大事年表 1517 蒙古人在应州之战(Ying-chou)中被击败。第一位葡萄牙使节到达中国。 1525 明朝政府下令捣毁一切航海用帆船,并开始海禁,试图将中国与来自海洋方向的影响隔离开来。 1540 明朝开始修筑长城防御体系,即现存的长城。
倭寇在中原帝国东南沿海地带泛滥。 1550 阿勒坦汗包围北京(Altan Khan 一译俺答汗) 1567 明朝政府解除了海禁 1583 未来清帝国的建立者,努尔哈赤立誓要攻灭明朝。 1593-98 明朝与日本在朝鲜的战争 1618-19 明朝入侵满洲的大军被击溃。 1626 明朝在宁远(Ning-yuan)击败满洲军队,努尔哈赤去世。 1636 满洲改国号为“清”。 1644 最后一位明朝皇帝自杀身亡。由李自成建立的“顺”朝在短时间后旋即覆灭。清军占领北京。
康熙皇帝统治时期(K`ang-his) 1664 满洲军队征服了福建,中国大陆的全境几乎都已经处于清朝统治。 1673-81 “三藩”叛乱。(Three Feudatories) 1683 在台湾的明郑政权覆灭。(pro-Ming Cheng) 1689 尼布楚条约签订(Treaty of Nerchinsk 涅尔琴斯克条约) 1696 葛尔丹汗被击败。东蒙各部成为清朝的保护国。(Galdan Khan) 1720 藏地成为中原帝国的附庸。 1736-96 乾隆皇帝统治时期(Ch`ien-lung) 1757 清朝皇帝禁止外国商人在广东的贸易。 1757-59 准噶尔部的覆灭,阿尔蒂沙尔的穆斯林国家被清朝征服。 1792 尼泊尔的廓尔喀人被清朝远征军击败。 1793 马嘎尔尼使团访华。(Lord Macartney) 1817-27 张格尔在塔里木盆地发动了“圣战”。(Jahangir 也可译作贾汉吉尔。即张格尔在浩罕汗国支持下发动的叛乱。) 1839 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 1842 南京条约签订,中原帝国被迫开放更多的港口以供欧洲人通商。英国占领了香港。
帝国面临的另一个严重问题就是16世纪40年代开始,在东南沿海一带活跃起来的海盗活动——这些盗匪已经开始变成有组织的地区军事力量。这种情形的主要原因,是明朝政府于1525年颁布的,目光短浅的海禁法令。其为了使那一地区的人民免于受到来自大洋方向外国人的影响,便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来限制贸易和出海活动。这就使得当地的商人不得不占据一些沿海岛礁,以和日本人及葡萄牙人进行非法贸易。不久后,这些私商就变成了全职海盗,并畜有大量的军队,甚至开始攻击一些沿海城镇。这些盗匪最初是由一些九州和本州岛的商人支持着的,并得到已经活跃于东南亚沿海一带两个世纪之久的日本海盗的支持。尽管明朝官方称其为“倭寇”,真正的日本裔海盗一直没能占到这伙人的多数,其超过三分之二的人力来源于当地的中国居民。 在1547年,朱纨(Chu wan)被派遣到东南沿海以镇压当地的动乱。可当地的走私商人在朝中有着很深的势力,因而最终成功的使朱纨去职。 接下来,明朝政府又颁布了更为严厉的海禁措施,其甚至禁止那些靠打鱼为生的渔民出海,并使得这些人同样不得不加入了叛乱者的行列。在1554年,倭寇的势力达到了顶峰,并成功的在陆上击败了数只明军,还威胁到了一些重要的沿海城市的安全,比如南京和杭州。 最终,明朝还是采取了一系列组合型措施,使得当地的情势得到了控制。其任命了两位有能力的军事将领,胡宗宪(Hu Tsung-hsien)和戚继光(Ch`I chi-kuang),来加强对士兵的训练。1557年,倭寇的首脑汪直(Wang Chinh)被明军俘虏。1567年,海禁与对外贸易的禁令终于被撤销。通过最新开辟的,与太平洋对岸的西属美洲殖民地的贸易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当地的不满情绪也逐渐的走向了缓和。
在1573年登基的万历皇帝(Wan-li 明神宗)并不是一位无能的皇帝,但他却成为了当时现成制度的牺牲品:这个制度使其成为了在皇宫中的囚徒,并无法了解帝国内的真实情况。他的统治时期以“三大战役”(万历三大征)而闻名。这些军事胜利经常被用于引证那个时代的明朝军事机器仍具有令人生畏的威力。可这三场战役中的两场,相对来说是没有什么重大意义的。播州(Po-chou)战争从1587年开始:一个当地军阀杨应龙(Yang Ymg-lung)试图在四川(Szechwan)建立自己的独立王国,并从当地的苗族部落那里获得了支持。由于当时明廷还有更重要的事务,杨应龙的小王国维持了一段时间。1600年,由李化龙(Li Hua-lung)率领的,同样也主要是由当地部民组成的军队,在一场100天的军事行动中击败了他。而在1592年,鄂尔多斯的战役(Ordos)更是仅仅有地方性的影响。在宁夏(Ninghsia)的守军叛乱,并和临近的蒙古酋长联合在了一起。可这次叛乱在10月的时候就已经平息了下去,因为政府军将附近湖泊中的水引了过来并泡塌了宁夏城的城墙。 万历年间所发生的最重要战争,毫无疑问是其中的第三场,即发生在朝鲜的那一场。1592年,丰臣秀吉(Hideyoshi Toyotomi)统治下的日本入侵了朝鲜半岛,而其最终目的很明显是征服中国。最初,日本军队进展迅速,并在需要停下来重新集结队伍前就攻占了首尔和平壤。1593年,一支在李如松(Li ju-sung)统帅下的明朝军队渡过了鸭绿江(Yalu River),进入了朝鲜,并在平壤城外击败了日本军队。丰臣秀吉的军队遭受了及其严重的补给困难——且这种困难还由于朝鲜海军和明朝特务的活动而加剧了,后者在敌后活动中烧毁了大批的日军补给仓库。最终日本军队不得不撤回他们在南部釜山(Pusan)地区的桥头堡。接下来,明日两国开始了艰难的和平谈判。在1596年10月,一支明朝使团以缔结和平条约为目的,到达了日本。 接下来发生的事件深刻的体现了古代中原帝国在处理外交事务时的重大缺陷:其因为对四周“野蛮人”国家的傲慢姿态,而难以和这些政权达成真正可行的外交条约。丰臣秀吉试图和明朝达成瓜分朝鲜的协议,或许还包括迎娶一位明朝公主。但当时明朝使团能提供的一切,就是“册封”他为“日本国王”——尽管丰臣已经是事实上全日本的统治者,还要他承认自己国家的附庸国地位,并宣誓永不入侵朝鲜。彻底被这种屈辱性条件激怒的丰臣秀吉下令日军于次年再次进逼首尔,那里正驻守有50000名中国士兵。朝鲜海军总司令李舜臣(Yi Sun-sin),在由火炮专家陈璘(Ch`en Lin 明军海军总司令)指挥的明朝舰队的帮助下,成功的截断了在朝日军的增援和补给。在那一年冬天,日本军队又被迫撤回了他们年初出发时的地方。在1598年之中,明军对蔚山(Ulsan)、庆州(Sunchon)及泗川(Sochon)的进攻都以伤亡惨重的失败而告终,但其确实成功的将日本人阻隔在了半岛上小小的桥头堡之内。当年年末,丰臣秀吉死去的消息传到战场上时,交战双方都已经精疲力竭并很乐于达成和平协议。日本军队撤离了朝鲜,明朝取得了战略胜利。
晚明军队 明朝带有世袭性质的卫所(wei-so)军事系统在明朝初年后,就逐渐陷入了腐败和无效之中,这些情况我们已经在本系列的上一册书籍中介绍过了。(原文注:《中世纪中原帝国军队》 Medieval Chinese Amies)到了16世纪的时候,那些旧编制的军队就已经逐渐变成了某种负担,而不再是国家的财富:其无效运作造成了当时明朝兵员的极度匮乏,因为指挥官甚至将已经死去或者逃亡的士兵名字记录在花名册上以骗取军饷,并且这些士兵缺乏适当的训练和严格的纪律。嘉靖年间的学者,陈建 (Ch`en Chin 明世宗年间广东东莞人。陈建最著名的作品《皇明通记》,最晚记录到正德末年。) 将“卫所”军队描述为“许多麻烦的根源,每当军饷发放哪怕有一点滞后的时候,这些士兵就会开始骚动不安,甚至发动叛乱……每当有战争的讯息传来时,这些所谓“军人”就会畏首畏尾,仅仅是因为害怕受伤。因为以上的状况,国家只能用村庄民兵,或者雇佣雇佣兵来对付强盗。总而言之,是平民在保护那些‘士兵’,而不是相反。”(以上一段为陈建的引文,原文应为古典文言式的。希望有古典著作基础的人能补完原文。) 到了16世纪中期的时候,明朝军队的主体是从庞大的人口中征募来的雇佣兵——一一种和宋朝很类似的系统。这些士兵,如同宋朝的情况一样,大多也出身于底层社会阶级。军人在中国社会中受到尊敬的时代,已经过去很久了。明朝的军队大多是从街头流氓和被赦免的强盗之中征募的,他们的薪酬既不稳定且十分微薄,同时还经常出现被其指挥官克扣军饷的情况。这类雇佣兵的来源及其复杂,并且不同的部分之间战斗力和军队规模的差距也十分巨大。征募自河南开封一带(Hsiang-fu in Honan)的士兵被认为是容易掌控,但却十分懦弱的;从前矿工中征募的毛葫芦兵(Mao-hu-lu ping 一种地方团练武装。)被认为是勇敢但却缺乏纪律的;征募自四川的士兵被认为是掠夺成性的匪徒,并且很容易被战场上敌人留下的辎重所吸引,而陷入不能自拔的抢劫之中。总体来说,偶尔报名参军的农民被认为比那些城市街头的流民要好的多;后者被认为在战场上更倾向于保全性命,而不是奋勇杀敌。 在镇压国内叛乱的时候,明朝经常会从叛乱省以外的地方征募士兵:如1630年,辽东(Liao-tung)的士兵在对付山西(Shensi)的叛军时候就显得十分有效,因为他们无法听懂当地人说的土话,因而就不可能被贿赂进而倒戈。而征募自山西本地的部队则被证明是无能的,因为其中很多人都甚至和一些叛军士兵出自同一村庄。因而这些士兵更倾向于和叛军勾肩搭背,喝酒言欢,而不是和他们作战。明朝也会征募一些非汉族,乃至外国的雇佣军。蒙古人经常被征募来作战,其规模从用于深入中亚作战的整个部落,到被发配到偏远地方戍边的几小撮战俘不等。蒙古士兵和其他部队的唯一区别仅仅是其头戴的红色军帽。
1592年鄂尔多斯叛乱的领导者,哱拜(Pubei)出自一个已经侍奉明廷多年的蒙古家庭。许多在满洲的女真部落都是明朝的附属,并为帝国提供骑兵。在16世纪的时候,明军中也会雇佣小队的日本人。在1618—19与满洲人的交战中,一支朝鲜军队站在明朝一侧作战。 传统上来讲,中原帝国评价战功的系统是以斩获的敌军首级为计算单位的。可到了17世纪的时候,这个系统在实行的过程中已经出现了十分严重的滥用情况:战俘和无辜的平民在很多的时候也会被斩杀,仅仅是为了编造“杀敌”的“证据”。当时还有一种非常成熟的技术,士兵们会用这种技术将己方汉人的脑袋蒸熟以除去能显示其族裔身份的标记,并最终拿来充当满洲人的首级邀功。这类的弄虚作假的行为使得明廷得不到战局的真实情况,并倾向于夸大敌军在战斗中受到的损失。在1640年的时候,崇祯皇帝(Ch`ung-chen 明思宗)试图废止这个系统,但其王朝已经处于覆灭的边缘,而这个时候在进行军事改革以重塑纪律已经太晚了。 和卫所兵类似,很多这些雇佣兵部队很快也变成了国家的负担。在1620年,Shen Kuo-yuan(翻了一遍明史列传目录,没找到此人,还请精通古文者补完。)在奏折中对北京的卫戍部队大为斥责,一如其先辈陈建所作的那样:“一旦战争爆发,要靠这些人防卫首都完全是不可能的。据说那些军队长官都不敢给这些人更新装备,因为那可能会导致一场叛乱——甚至任何对其进行军事训练的企图都会导致类似的灾难。”(原文应为古文,期待古文爱好者补完。) 来自欧洲的观察者也同样倾向于贬损明朝军队的效率。例如在16世纪末的利玛窦(Matteo Ricci)就认为,明军的力量来自其规模而不是作战技巧。临近末年,明廷进行了许多改革——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万历年间的张居正改革(Chang chu-cheng),但这些改革都因为既得利益集团力量的强大而最终流产。腐败在当时的明朝已经制度化了:例如,在某地的一名军官甚至给手下的士兵设定了定额“税金”,以用于抵免其应参与的军事训练;“借用”军马以供私用也在军中明码标价。16世纪60年代的事例可以说明这种腐败的程度:当时的宣府地区仅仅有30000名士兵抵御蒙古人的入侵,尽管当地的军官每年从中央领取多达120000人的军饷。 在野战的时候,各部队之间的巨大差异使整支军队难以调遣。这就在某种程度上抵销了其规模带来的优势。在明朝初期,其武装力量据说总共有三百万人。由于明朝中期后长时间的糟糕管理,我们已经很难探知晚期明军的具体数目。西班牙人,马丁·德·拉达在著作中,认为明朝在16世纪晚期的守备军总共有4178500名步兵和780000名骑兵。这毫无疑问仅仅是纸面上的“军事力量”,且从未真正存在过。但帝国持续增长的人口确实有能力支持一支庞大的军队——1400年的时候帝国的人口大概只有6500万,而在1600年的时候其人口大致达到了1亿5000万。
从战略层面上讲,明朝的军事机动能力还是不错的。在11世纪到13世纪之间的经济繁荣,构建了中原帝国非常发达的道路和桥梁系统,这就为明军调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以1592年的宁夏战役为例,那时的明军用1个月时间就从方圆300英里内的不同地区调集了大约400件之多的火药武器。在1619年对抗满洲的战争中,明朝从4个不同的地方军团中,调集了总计200000人的大军————这就表明,明廷在暮年的时候依然有能力发动其初年发动的那种大规模军事行动。 在战场的战术层面上,比起尝试以有条理的方式指挥那些训练的很糟糕的乌合之众,明军将领一般倾向于身先士卒,亲自率领不多的精锐部队做突击行动的先导。例如在1619年的战役中,明朝将军刘铤(Liu t`ing)就率领了一支由736名誓死之士组成的突击团,手握一把双手巨剑,亲自出现在了战场上。明军中诸如此类的精锐部队都是极其凶狠、英勇无畏的战士,他们向指挥官立下了誓言宁愿战死也不会退却一步。这些武士以必死精神发动的英勇无畏的冲锋,极大的震撼了当时与其一同作战的朝鲜盟军。但是,由于大多数有才能的将领都以普通士兵的身份作战,早期明军所表现的那种优秀的战术调遣却已很少出现在晚期的战争中—————其被大规模的正面冲击所代替。 欧洲观察家的资料显示,明朝军队的训练在和平时期也并未懈怠,可这些训练大多数是有关个人武艺的,而不是协同作战的技巧。在拉达的著作之中,明军的弓箭手被描述为“技术非常娴熟”,但对其步兵整体的评价却是“…..他们在战场完全无法做出有序的调遣,士兵也没有排成有序的队列………相反却经常挤作一团。” 虽然晚期明朝的军事技术总体处于衰退状态,可也有个别的部队是例外,例如由当时明军的杰出将领戚继光所操练的。(Ch`I Chi-kuang)1555年,戚继光被任命为浙江(Chekiang)的军事长官,并担负有着剿灭倭寇的重任。到任后,戚继光发现其对手竟然比自己手下的政府军有着更高的士气和军纪,因而他对自己所统帅的士卒推行了一套十分严格的纪律。在一些事件中,他亲自处决了那些没得到命令就私自下令撤退的军官。戚继光会通过演说和某种宗教性的启发来鼓舞军队的士气,并且他的军队更多的是以小队协同作战为目的进行训练的,而不偏重私人械斗。在战略层次上,戚继光的军事行动都是经过精密策划的,还经常使用黏土制成的沙盘模拟预定战场地形,进行操演和战役规划。 戚继光最著名的军事革新,莫过于由12个人组成的“鸳鸯阵”(‘mandarin duck’ squad),在这种作战小队中,每名士兵都有着既定任务。其中的4人携带有加长的矛,以压制海盗使用的日本双手长剑——海盗中精锐部队的主要装备;长矛手在贴身格斗时会配有两名剑士提供保护,其中一名在小队右边携带一面大盾牌,另一名在左边携带小圆盾和一些标枪;两名士兵携带未去枝条的竹树幼苗(狼筅),用来纠缠住敌人以使其和小队保持一定距离;两名后卫携带三眼火铳(three-pronged fire-lance);再加上一名指挥官和一名搬运军夫就完成了一支作战小队。这种安排乍一看是没有效率的,因为其每三名士兵中只有一名装备有进攻性武器。但由于当时戚继光仅仅得到了很少的中央援助;手头有很多的农民从军,却没有能力制造一些较好的武器。综合考虑这些条件,这类作战小队就成了符合现实逻辑的作战安排。
倭寇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其雇用的精于使用日本双手长剑的步兵——其中既有日本人,也有学到了这种技巧的中国人。这些步兵会依据其指挥官手中折扇 (貌似日本人经常拿个折扇玩来玩去,就是源自古代军事指挥的传统?求熟知该民族军事的朋友补完) 所传达的讯息,以整齐划一的动作举起或砍下手中的军刀。他们使用这种武器的技术是如此熟练,以至于他们的对手“只能看到武器挥舞时发出的光晕,而看不到光晕之后的士兵。” 最初,这些海盗比政府军有着更好的纪律,并且经常凭借更优越的战术调遣战胜后者。但海盗军还是更喜欢进行防御作战。戚继光就注意到了这一点“那些海盗经常蹲守在高处来等待我方进攻。一般来说,他们会等待夜幕降临,我方士兵已经疲惫不堪的时候,在一冲而下………他们会戴有彩色线条饰纹及闪烁着金属色泽的动物角饰的头盔,或者像鬼怪一样的面具来恐吓我军的士兵。”(这一段原文应该是文言文,期待有古典著作基础的朋友补完。) 戚继光的军队逐渐取得了对海盗的优势,在1568年的时候,他被派往蓟州(Chichou 在天津。)对抗蒙古人。这一次,他同样参照当地的实际情况,对驻军的装备和战术进行了革新。他所创立的新军事系统,以每20个人一辆的2轮骡拉战车为基本单位;每辆战车上会搭载两门轻型火炮,由10名士兵负责操作,而这些人负责在战场上机动这些火炮战车;剩下的10个人会携带各式各样用于近距离作战的武器,其中有4人装备火器。戚继光的新战术很适合当时的情况,并且在防御作战时展现出了极高的效率:明军不得不以步兵在开阔的干草原上对抗蒙古人的骑兵,因而在平坦地形为步兵设置某种掩体就显得尤为重要。戚继光反对过度的依赖火药武器,因为他在南方亲身体验过的那些质量都非常糟糕,经常会走火,甚至炸膛事件也时有发生。
明军的火药武器 有关火器在晚期明军的使用状况仍有着许多争议,但总体上可以确定的是,这类武器在军中的比例一直处于上升状态。在1530年的时候,一道奏折建议为守备部队换装一种仅需要3人操作小型火炮,因而原先较大型火炮所需的另外9到10人就可以回去种田了。在接下来的一年,明朝铸造了大量类似的火炮,可其产量远远没能赶上计划所需数量。也就是在差不多这个时候,明朝的军队开始将一些本土铸造的火炮换成了新型的西方样式。当时较先进的火绳枪也在这一时期逐渐传入了中原帝国。在1513-24年的哈密战役中,源自奥斯曼帝国方向的火绳枪经吐鲁番传入了西北部。而在16世纪40年代,这个国家的其他地区通过当时十分活跃的倭寇认识了这种武器——海盗们所使用的火绳枪是仿造最近刚刚到达这一区域的葡萄牙人的。这种武器在中文中被称作“鸟枪”(bird`s beak muskets),据推测应该是因为这种枪械在发射时的击发动作很像鸟类向下啄。 中国人最早接触的佛郎机大炮(Fo-lang-chi p`ao),或者法兰克火炮,可能是在两艘1523年俘获的葡萄牙战舰上搭载的舰炮。中原帝国在本土铸造这类火炮最早可以追溯到1529年。最初,这一名词所指的是葡萄牙人在战舰上搭载的后膛铁铸炮。但随后,其也被用于指代那些大型的青铜或铁铸前膛炮;甚至那些轻型的、便于携带的木制火炮也被称作了“佛郎机炮”。(木制火炮? 求有相关知识的朋友补完。)明朝火炮的质量在不同战线之间有着十分巨大的差距:德·拉达描述中的明军火炮既“小”又“弱”;可在1585年时,胡安·德·门多萨 (Juan de Mendoza 此人即著名的《中华大帝国史》的作者,在网上能很容易的找到相关下载。其是西班牙人,先后到过菲律宾、秘鲁等地传教。可能会被某些吧友指为“黑明”,与利玛窦和拉达相比,此人从未真正达到过中原帝国,仅是通过搜集材料创作。) 却称明朝的火炮“非常巨大,并且比我们的铸造的都好”。当时明军使用火炮作战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一名苏州(Soochow)当地的历史记录者甚至描述了一名崇祯时期(1628-43)的炮手使用望远镜定位,来指引火炮轰击李自成(Li Tzu-ch`eng)的叛军。如果类似的记录属实,那我们就可以将西方技术在中原帝国传播开的时间表向前调进不少。 到了16世纪末的时候,欧洲式的火炮相对于本地发展出的型号的巨大优越性已经深入人心,以至于后者除了在城墙上已经鲜见于各大兵团————在城墙上的火炮对机动力和发射效率的要求比野战时低一些。在天启皇帝(T`ien-ch`i 明熹宗 1621-27)统治时期,明朝军队甚至会像供奉神灵那样,向“大佛郎机炮”(great fo-lang-chi)进献贡品。而欧洲人则一般被认为是火炮专家,明朝也不时的向西方寻求援助以对抗日益紧逼的满洲人。在1621年,三门由非洲奴隶操纵的葡萄牙火炮被运抵满洲前线,并最终因“独立击退敌军”而受到明廷封赏。 铸造火炮的能力,也是那一时代的耶稣会士被允许留在北京城内的重要原因之一。他们当中的第一人就是1602年抵达的利玛窦,他很快就被指令为明军铸造火炮。他的继承者也被指派了类似的任务,比如1642年时的汤若望。(Adam Schall)
票牛教你如何买到热门、便宜、真实的演出门票!
这资料必顶无疑,看看是从哪来出来的。
尽管如此,明廷强烈的保守主义和排外主义还是阻碍了新式外国武器传播的进程。直到1642年,明朝行将灭亡的时候,刘宗周 (Liu Tsung-chou 宋明理学,尤其是心学等“新儒学”的代表人物。有意思的是,在网上搜索这个人的时候,还看到很多对其类似这样的评价“中华民族精神最后的代表人物,其绝食死后,这种精神就陷入了危机,这危机一直持续到了今天”…..) 还在建议皇帝不要依赖火药武器,仅仅因为“先前的唐朝和宋朝没有这些东西,也活的很好”。事实上,在当时的明朝,许多地区的士兵并不熟悉火药武器。而中国本地的工匠的技术是如此生疏,以至于徐光启(Hsu Kuang-ch`I )在1630年建议明廷应该将配制火药和铸造火器的任务完完全全交给欧洲人。与此同时,徐光启还尽全力挡回了一个当时呈递给皇帝的,“提升效能”的建议:其认为在操作那些昂贵的进口大炮时候,使用比欧洲人的推荐量更多的火药,就能达到提升火炮威力的效果。(比如欧洲人说,你一次发射装填2斤的火药就够了;有的大臣非说装3斤的话,炮就能射的更远,威力更大……)在当时的中原帝国,火药武器的铸造和使用已经糟糕到了一种骇人听闻的地步,以致历史记录上经常可以看到灾难性事故的发生:在1605年,一队士兵发现他们的火药已经库藏了太久,以至于凝固成了硬块;当这些士兵尝试用斧子把这些火药“石头”劈开时,一场爆炸发生了,并杀死了数百人。 即使到了明朝末期,其军队的装备仍然以传统武器为主。骑兵部队大多数是蒙古式的骑射手。缺乏放马牧场而导致的马匹缺乏,致使明朝的骑兵不具备什么大的影响力。步兵使用弓箭、十字弓、长剑以及长柄武器——这些武器很多都能在《武备志》的图册中看到。明军中的大多数人不配备任何盔甲,但骑兵和军官也会装备扎甲,或皮革和铁甲片制成的罩甲。
来自欧洲的冲击 当明廷的注意力集中在北部防线的时候,一个新的威胁日益浮现在了帝国的南部。1498年,葡萄牙人绕过了好望角,并开发了全新的通往印度的航线。他们很快又向更东方的地区进发,以寻找香料群岛。(即今天印度尼西亚的摩鹿加群岛,在苏拉威西以东。)1511年,葡萄牙人占据了马来半岛的一个城邦国家,马六甲(Malacca)——这座城市之前是向明朝纳贡的。而在1517年的时候,葡萄牙人就已经到达了中央帝国本身。最初的葡萄牙船只在出售了舱存的胡椒后,就和平的离去了。可仅仅在最初接触三年以后,西蒙·安德拉德(Simao Andrade)在广东附近攻击中国船只的海盗行为就毁灭了明朝和葡萄牙建立友好关系的前景。葡萄牙人还未经明廷允许,在一座离海岸不远的小岛(此即屯门岛)上建立了要塞。在一场短暂的明葡海上冲突后,葡萄牙人被允许在九迳山 (Chang-chuen-shan 译者并没能找到这个地点的具体位置,但参考当时明葡冲突的具体情况,认为应该指今日香港特别行政区内的九迳山。)与宁波进行贸易。可这些最初的成果没能维持多长时间,就由于葡萄牙人所热衷的海盗活动而被浪费掉了。在整个16世纪40年代,他们都在与倭寇合作,通过东南沿海地区向帝国走私货物。在1557年,葡萄牙人在澳门半岛上建立了一个新据点,但这一次明廷宽容了他们的行为。最终,澳门逐渐成为了中原帝国和欧洲进行贸易的主要港口。 紧随葡萄牙之后和明朝建立联系的就是西班牙。这个国家在16世纪60年代就已经在菲律宾建立了据点。在1567年之后,随着明朝海禁禁令的解除,明朝和西属美洲利益丰厚的贸易逐渐兴盛了起来。如我们前面所叙述的,16世纪的欧洲观察家基本都倾向于贬低当时中原帝国的军事能力。而还沉浸在征服庞大的美洲帝国喜悦中的西班牙,也自然而然的对中原帝国打起了相同的算盘。许多征服中国的提案被呈递上了西班牙皇廷,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安德鲁·德·米兰多拉(Andres de Mirandola)所提出的,他在1569年给菲利普二世(Philip II)的信件之中详细的说明了征服行动的具体规划——可最终,西班牙对中原帝国的入侵依旧没能真正执行。事实上,在1574年后,西班牙人征服中国的美梦就在著名的广东海盗林凤(Lin feng)的打击下走向了破灭。他率领的海盗集团差一点就在一次奇袭中成功占领马尼拉——那时,这座城市仅仅有木筑的小堡垒保护。林凤舰队中的炮手操作起火炮是如此的娴熟,以至于他们一开始被误认为是葡萄牙人。接下来,西班牙人和明朝在福建省的海军司令进行了合作,以抓捕大海盗林凤。他们甚至还向明廷要求获准在厦门(Amoy)建立一个据点,以作为对其合作的报酬。可由于林凤最终成功逃脱等一系列原因,明廷最终也未能满足西班牙人的要求。 在1622年,一支荷兰舰队占领了帝国东南部的澎湖列岛(Pescadores),以掠夺临近航线上的中国船只。明廷再一次重复了她先前的错误政策:禁止沿海贸易,以隔绝荷兰海盗和他们潜在的“同谋”并力图使他们无船可掠;然而这一政策也再次迫使沿海居民加入了海盗和走私事业的行列。1624年,一支临时拼凑成的明朝舰队将荷兰人赶到了台湾岛。而那些中国海盗,仍然其头领郑芝龙(Cheng Chih-lung)的领导下繁荣昌盛——其甚至在帝国的南部沿海地区修筑了很多坚固的据点。 总的来看,欧洲人给中国留下的最初印象是非常恶劣的——由于其行径,中原帝国的居民有绝对足够的理由将他们视为海盗船匪。欧洲人日益频繁的活动使得明朝进一步倾向于闭关锁国————这个政策其后也被来自满洲的继承者所采纳。
明朝的覆灭 到了16世纪,400年前曾在中原帝国北部建立金朝的女真部落仍然居住在满洲的祖地上。长时间以来,这些部落大多从属于明王朝,并且以“建州卫”(Chien-chou commandery)之名出现在中国古典史籍之中。直到16世纪90年代的时候,女真军队仍站在明王朝一侧与在朝鲜的日本人作战。但从1583年始,一位名叫努尔哈赤(Nurhachi)的女真首领,开始了将分散的部落融合成统一的满洲民族的进程。在1601年,他建立了著名的八旗系统。这个系统与曾经女真人金朝的猛安谋克体系 (meng-an mou-k`o 猛安指“千夫长”,又有部落首领之意;谋克愿意是宗族长,后又引申为“百夫长”。这套体系不只是军事组织,也是行政单位。) 非常类似,其都将全部能参战人口及其家眷纳入进了一整套军政合一的组织之中。这之后,在1616年,努尔哈赤非常明智的以中国的传统方式,自称为后金王朝的天命皇帝。(Emperor T`ien Ming of the Later Kin dynasty)(原文注:在当时,“满洲”这个词汇尚不存在。尽管我们也经常使用这个术语描述努尔哈赤年间的事件,可事实上直到1635年时女真人才将族名改为了“满洲”。虽然与历史事实不符,但出于方便,我们还是会使用改词汇描述这一段时期的历史。) 在1618年的时候,所有的满洲部落都已经认可了努尔哈赤的最高权力——只有两个部落除外,那就是仍效忠于明廷的叶赫部(Yehe)和海西部(Haihsi)。这使得努尔哈赤和明廷的冲突已经不可避免。满洲人进攻了抚顺(Fu-shun),这座城镇不久之后就投降了。那支被派来解围的明军也被后金军队击败。 明廷对此的反应,是召集了一支多达200000人的大军,其中还包括叶赫女真及朝鲜王国的盟军。1619年4月,这支大军在当时富有盛名的将军杨镐(Yang Hao)的率领下,分兵四路进军当时后金的首都,赫图阿拉。(Hetu-ala)
当时努尔哈赤的后金军队处于绝对的兵力劣势:明朝联军的数量很可能是满洲军队的三倍。但后金军队是本土作战,而且作为其军中主力的满洲及蒙古骑兵比起明军也具有更高的机动性。努尔哈赤集中自己的力量,并成功的将尚未集结的明军各个击破:在短短的一个星期内,后金军队就接连取得了三场决定性的胜利:萨尔浒之战(Sarhu)、尚间崖之战(Siyanggiayan)以及牛毛砦之战。(Niu-mao-chai 原文如此,应是阿布达里冈。)尚存的第四只明军只得仓促撤退了,辽河已东的领土尽数落入了后金之手。富有才能的明朝战略家熊廷弼(Hsiung T`ing-pi)尽全力恢复了长城前线的秩序,但他一个下属却违反了他的命令于1621年对努尔哈赤发动了进攻,遭到了失败。这场失败,及其后续带来的灾难被不公正的归罪到了熊廷弼的头上,以致其最终冤死于刑场。 虽然取得了这一系列军事胜利,满洲人接下来的军事行动并没能取得很大的进展。在1626年,其在宁远城下遭遇了一场空前的失败————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明军在火药武器上的巨大优势。在交战中,努尔哈赤负伤,并很快因之去世。最初的满洲国家在消化新征服土地上的汉族居民时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难。安抚汉族居民并利用其人力的政策,在最初受到了那些持保守态度的满洲将领的强烈反对————这些人仍热衷于掠夺财富,而不是永久性的征服。例如,在1629年,被攻占的永平(Yung-p`ing)及迁安(Ch`ien-an)就遭到了攻城将领的屠杀,作为对当时后金汗廷安抚汉民政策的一种蔑视。 但占领永平确实给当时的后金带来了军事技术上的重大突破。这之前的满洲军队由于缺乏火药部队,一直无法在阵地战中取得对明军的优势。但自这座新征服的城市之中,有着许多欧洲人亲自训练过的铸炮工匠,并也随着城市被纳入了后金的一边。到了1631年,后金政权已经有能力铸造自己的火炮了。 而就在这个时候,来自内部的新威胁又使得明廷不得不分心他顾。在整个16世纪,因为沉重税赋、官员腐败、由于人口爆炸而加剧的饥荒以及自然灾害使得农民叛乱接连不断,而这种状况以传统儒家的视角来看,正是上天撤回“天命”的表现。到了17世纪20年代中期,明朝政府已经失去了对许多省份的控制。 1627年,在帝国东北方的山西省进入了公然叛乱的状态。那里的居民过着一贫如洗的生活,却精于武艺————他们当中很多都是优秀的骑手。在吸收了数千名叛逃的士兵后,叛军最初仍竭力避免与政府军的正面冲突。尽管遭到了不少挫折,叛军的还是逐渐的壮大了起来。到了17世纪30年代中期的时候,整个中原帝国中部,乃至长江下游谷地的部分地区都落入了叛军的掌控之中。
最终,各式各样的叛军团伙联合起来,结成了分属不同军阀的许多路叛军。不同旗号的叛军结成了松散的同盟,以对抗明廷。这些军阀中的其中一个即是绰号“黄虎”(Yellow Tiger)的张献忠。(Chang hsien-chung)此人以大规模屠杀无辜而闻名于中国史籍。在1642年,张献忠所部在长江下游的安徽省活动。(Anhui)可在明军的压力下,其不得不顺长江而上迁往四川省的成都。(Cheng-tu)在那里,他开始了其恐怖统治。张献忠对所攻占城市的居民,任何拥有土地或者拥有他所垂涎财产的人,都进行了无一例外的大屠杀。他会杀死他发现的任何前明官员和儒学学者,他还会处死那些任何有稍许不服从的指挥官——连同其所指挥的士兵一起。据当时的记载,在张献忠此类癫狂行为中的受害者总计6亿人——这个数字远远高于当时中原帝国的总人口,因而肯定有所夸大,但此人确实成功的将当时几乎整个四川的精英阶层全部抹去了。张献忠的土皇帝一直做到了1647年,直到他的部下将他交给了满洲人。 明朝更为理性,同时也因此而更加致命的敌人,则是李自成(Li Tzu-ch`eng),他一贯将自己打扮成平民百姓的保护者。当明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之时,各派各系的势力都涌向他的帐下马前。在1643年,李自成宣称自己是他新建立的王朝,顺王朝的第一位皇帝。1644年5月,顺军攻入了北京城,明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崇祯自杀身亡。 但这个新建立的王朝,并没有得到当时东北前线的总指挥,吴三桂(Wu San-kuei)的支持,这位山海关的总统领已经和满洲人结盟。在长城的要塞,山海关前,吴三桂与满洲联军战胜了李自成的军队。满洲人的领袖多尔衮亲王(Prince Dorgon)没有浪费任何机会。他迅速的占领了北京城,并建起了全新的,清王朝的皇廷。李自成撤向了帝国的西北方向,在那里他加固了潼关(T`ong Pass)的防御工事,并准备借坚强壁垒粉碎清朝的追军。而仅仅在一年后的1645年,多铎亲王(Prince Dodo)就攻破了潼关要塞,李自成不得不再次西撤。不久后,这位一世枭雄就在逃亡中去世了,其部下也随主子身陨而作鸟兽散。 对于明朝这样奉行中央集权政策的帝国,首都的沦陷绝对是致死的打击。在整个中国,已经没有其他城市能承担的起一个大帝国首都的重任,以使明朝恢复元气。但无论如何,明朝的统治在一些地方还存在了一段时间。一个新的皇帝被选出,并以南京作为其抵抗的中心,这个政权在史书上被称为南明。这个小政权有着一系列的致命弱点,这些弱点在其建立后不久就全方位的展现了出来:其宫廷被几个争夺皇位亲王的争吵所撕碎;军队中的官兵不断的叛逃向清王朝一边,这逐渐的耗竭了其力量,并强化了他的敌人;而还剩下的部队,仍有几十万之众,却因王朝领土的不断缩小而无法按时领到军饷,甚至连维持自身所需的补给也无法保证;于是南明只能允许手下士兵在自己领土上大规模掠夺,这就离间了当地的居民。
再来升个精品?@国殇1644
好贴,留名,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西方人的观点
请问13 楼的原文在哪里??
感觉真是内忧外患。。。哎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外国著名军事著作丛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