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地带能种植小麦种植面积不!

中国小麦种植区域划分及不同区域的种植条件 - 粮食种植 - 黔农网
热门搜索:
中国小麦分布广,全国各地都有种植。由于各地自然条件不同,形成明显的不同种植区。早在1936年依气候及小麦生产状况把中国小麦分为7个区域,其中6个冬麦区,1个春麦区;1937年又根据100多个小麦品种在8省9个地点进行3年区域适应性试验的结果,把6个冬麦区归为3个主区。
中国小麦分布广,全国各地都有种植。由于各地自然条件不同,形成明显的不同种植区。早在1936年依气候及小麦生产状况把中国小麦分为7个区域,其中6个冬麦区,1个春麦区;1937年又根据100多个小麦品种在8省9个地点进行3年区域适应性试验的结果,把6个冬麦区归为3个主区。这是中国小麦区分最早研究。
1943年依据中国小麦冬、春性,籽粒色泽和质地软硬,将全国主要麦区划分为硬质红皮春麦区,硬质冬、春麦混合区,软质红皮冬麦区3个种植区。60年代初,《中国小麦栽培学》又将全国小麦划分为北方冬麦区、南方冬麦区和春麦区3个主区和10个亚区,为中国较完整的小麦分区奠定了基础。尤其是冬、春小麦分界线和各主要麦区的划分得到重新确定。以后气象,品种和栽培等学科的科学工作者根据各自学科的特点相继提出不同的区划。《中国小麦品种及其系谱》一书以《中国小麦栽培学》的区划为基础,直接划分为10个麦区,有的区还进一步划分了若干副区。
80年代以来,全国小麦生产迅速发展,有关小麦区划的资料不断丰富,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为此将全国小麦种植区划在原有的东北春麦、北部春麦、西北春麦、新疆冬春麦、青藏春冬麦、北部冬麦、黄淮冬麦、长江中下游冬麦、西南冬麦以及华南冬麦10个麦区基础上,重点对区属范围及分区走向进行了相应的修订与调整。 依据中国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小麦栽培特点,把全国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小麦种植区,便于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小麦生产。
1、东北春麦区
东北春麦区包括黑龙江、吉林两省全部,辽宁省除南部沿海地区以外的大部以及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全区小麦面积及总产量均接近全国的8%左右,约占全国春小麦面积和总产量的47%及50%,故为春小麦主要产区,其中以黑龙江省为主。&
东北春麦区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大部分地区海拔为40~500米,西北部的内蒙古部分地区可达600~800米。土壤以黑钙土为主,土层深厚,土质肥沃。黑龙江省东部三江平原及北部黑河地区小麦面积比较集中,建有大批国营农场,其小麦产量占黑龙江全省春小麦总产量1/2左右。全区属大陆性气候,气温偏低,热量不足,冬、夏气温相差极大。温度为自北向南递增,最冷月平均气温-23~10℃,绝对最低气温-41~27℃,为全国气温最低地区。年降水量320~870毫米,小麦生育期降水量130~333毫米,但东部多雨,西部干旱。东部的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后期常因雨水偏多而形成湿涝灾害,并影响收获。而西部吉林省白城与辽宁省朝阳等地区,则又多因春旱、多风而造成干旱和风沙为害。本区小麦品种属春性,对光照反应敏感,生育期短,多在90天左右。病害以根腐病、锈病、赤霉病为主,丛矮病和全蚀病也有发生。种植制度一年一熟,4月中旬播种,7月20日前后成熟。全区除对各类病害及时防治外,东部排涝防湿;北部防除杂草;西部兴修水利,采用少深翻,多深松,少耕、免耕等防风固沙和减少蒸发的耕作技术,均为小麦增产的主要措施。根据温度和降水量的分布,又可将本区分为北部高寒、东部湿润和西部干旱3个副区。
2、北部春麦区
北部春麦区地处大兴安岭以西,长城以北,西至内蒙古自治区的伊克昭盟和巴彦淖尔盟,北邻蒙古人民共和国。全区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主,并包括河北、陕西两省长城以北地区及山西省北部。全区小麦种植面积及总产量分别占全国的3%和1%左右,约为全区粮食作物面积的20%。小麦平均单位面积产量在全国各麦区中为最低,且发展很不平衡;西部河套灌区的伊克昭盟、巴彦淖尔盟等地的产量水平较高,向河北省的张家口、山西省的雁北及陕西省的榆林等地区均为低产区。
全区海拔l000~1400米,土壤以栗钙土为主。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显著,寒冷少雨,土壤贫瘠,自然条件差。最冷月平均气温-17~11℃,绝对最低气温-38~27℃。全年降水量309~496毫米,多数地区为300毫米左右,小麦生育期降水量只有94~168毫米。种植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个别地区有两年三熟。本区小麦品种属春性,对光照反应敏感,生育期90~120天。播种期在3月中旬至4月中旬,成熟在7月上旬前后,最晚可至8月底。全区病害主要有叶锈病、秆锈病和黄矮病,丛矮病;虫害以麦秆蝇及粘虫为主。早春干旱,后期高温逼熟及干热风为害以及河套灌区的土壤盐渍化,均属小麦生产中的主要问题。在增产措施上应实行休闲轮作等种植制度,以培肥地力;灌区提倡沟、畦灌,作好渠系配套,改进灌溉制度,防止土壤盐渍化。依据全区南、北降水量的不同,可分为北部干旱和南部半干旱两个副区。
3、西北春麦区
西北春麦区以甘肃省及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主,还包括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及青海省东部部分地区。麦田面积约占全国的4%,总产量达5%左右。单产在全国范围内仅次于长江中下游冬麦区,而居各春麦区之首;地区间差异大,其中甘肃省河西走廊灌区及宁银引黄灌区的单产较高。
西北春麦区地处内陆,海洋季风影响微弱,部分地区属干旱荒漠气候。海拔米,土壤主要为棕钙土及灰钙土,结构疏松,易风蚀沙化。黄土高原地区沟深坡陡,水上流失严重,地力贫瘠。最冷月平均气温-9.3~7.5℃,绝对最低气温-27~23℃。光能资源丰富,热量条件较好,气温日较差大;晴天多,日照长,辐射强,有利于小麦进行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但年降水量仅86~335毫米,小麦生育期降水量52~18l毫米,为中国降水量最少的地区之一,且蒸发量大。小麦生长主要靠黄河河水及祁连山雪水灌溉。后期常有干热风为害,小麦锈病、黑穗病以及吸浆虫均为本区小麦主要病虫害。全区种植制度为一年一熟。小麦品种属春性,生育期120~130天。3月上旬播种,7月中旬至8月上旬前后成熟。依据地形、降水等情况,全区可分为荒漠干旱、宁银灌区、陇西丘陵以及河西走廊4个副区。
4、新疆冬春麦区
新疆冬春麦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全区小麦种植面积约为全国的4.6%,总产量为全国的3.8%左右。其中北疆小麦面积约为全区的57%,以春麦为主,单产也高于南疆;南疆则以冬小麦为主,面积为春小麦的3倍以上。
新疆冬春麦区为大陆性气候,气候干燥,雨量稀少,但有丰富的冰山雪水资源,且地下水资源也比较丰富。晴天多,日照长,辐射强。其中北疆位于天山和阿尔泰山之间,温度低,最冷月平均气温-18~11℃,绝对最低气温为-44~33℃,但由于冬季常有积雪覆盖,故一般年份小麦可赖以安全越冬。雪量少的年份,冬小麦越冬死苗情况较严重。全年降水量163~244毫米,小麦生育期降水量冬麦为107~190毫米,春麦为83~106毫米。南疆气温较北疆高,最冷月平均气温-12.2~5.9℃,绝对最低气温为-28.0~24.3℃;全年降水量仅为13~61毫米,小麦生育期降水量冬小麦为8~48毫米,春小麦为7~39毫米,但均有冰山雪水可资灌溉。北疆土壤以棕钙土及灰棕土为主,南疆则主要为棕色荒漠土。种植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南疆兼有一年两熟。冬小麦品种属强冬性,对光照反应敏感。预防低温冻害、干旱、土壤盐渍化以及生育后期干热风为害等均属本区小麦生产的重要问题。冬小麦播期为9月中旬左右,翌年7月底或8月初成熟。北疆春小麦于4月上旬前后播种,8月上旬左右成熟;南疆则2月下旬至3月初播种,7月中旬成熟。依照天山走向,全区可分为南疆与北疆两个副区。
5、青藏春冬麦区
青藏春冬麦区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大部,甘肃省西南部,四川省西部和云南省西北部。全区以林牧为主,小麦种植面积及总产量均约为全国的0.5%,其中以春小麦为主,约占全区小麦总面积的65.3%。70年代中期起,在藏南的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带冬小麦发展迅速,西藏常年冬麦面积约占麦田总面积的40~80%。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带以及吕都等地区,地势低平,土壤肥沃,灌溉发达,是本区主要小麦产区。农区一般海拔米,气候温凉,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最冷月:平均气温-4.8~0.1℃,绝对最低气温为-25.1~13.4℃。冬季气温较低而稳定,持续时间长,冬小麦返青至拔节及抽穗至成熟均历两月之久;且日照时间长,气温日较差大,光合作用强度大,净光合效率高,产量也较高。冬小麦播期为9月下旬,春小麦3月下旬至4月上旬,均于8月下旬至9月中旬成熟。全生育期冬麦长达330天左右,有的直至周年方能成熟;春小麦140~170天。全区年降水量42~770毫米,平均约450毫米。其中藏南地区全年降水量280~764毫米,通常500毫米左右。小麦生育期降水量冬小麦为250~590毫米,春小麦为224~510毫米。种植制度一年一熟。青藏高原土壤多高山土壤,土层薄,有效养分少。雅鲁藏布江流域两岸的主要农业区,土壤多为石灰性冲积土,柴达木盆地则以灰棕色荒漠土为主。冬小麦品种为强冬性,对光照反应敏感。兴修水利,平整土地,精种细管,改进灌溉条件以防止土壤盐渍化等为本区关键性增产措施。全区可分为青海环湖盆地、川藏高原及青南藏北3个副区。
6、北部冬麦区
北部冬麦区包括河北省长城以南,山西省中部和东南部,陕西省长城以南的北部地区,辽宁省辽东半岛以及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甘肃省陇东地区和北京、天津两市。全区麦田面积和总产量分别为全国的9%及6%左右,约为本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31%。小麦平均单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北部冬麦区地处冬麦北界,除河北省境内大部为平原及辽宁省沿海为丘陵区外,海拔750~1260米。土壤有褐土、黄绵土及盐渍土等。其中以褐土为主,腐殖质含量低,但质地适中,通透性和耕性良好,有深厚熟化层,保墒、耐旱。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明显,最冷月平均气温-7.7~4.6℃,绝对最低气温-24~20.9℃,正常年份冬麦基本可以安全越冬,但年际间变率大。低温年份冻害时有发生,冬、春麦区交接边缘地带冬小麦冻害尤重。年降水量440~660毫米,多集中在夏、秋季,7月至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44%左右。小麦生育期降水量143~215毫米。旱害较重,春旱尤甚。种植制度以两年三熟为主,其中旱地多为一年一熟,一年两熟制在灌溉地区有所发展。品种类型为冬性或强冬性,对光照反应敏感,生育期260天左右。病害有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黄矮病等;虫害以地下害虫及红蜘蛛、麦蚜等为主。旱地9月上中旬播种,灌溉地9月20日左右;成熟期通常在6月中下旬,少数晚至7月上旬。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土保持,兴修水利,增施肥料,选用抗寒、耐旱品种,是本区小麦增产的关键措施。全区可分为燕(山)太(行)山麓平原、晋冀山地盆地和黄土高原沟壑3个副区。
7、黄淮冬麦区
黄淮冬麦区包括山东省全部,河南省大部(信阳地区除外),河北省中南部,江苏及安徽两省淮北地区,陕西省关中平原地区,山西省西南部以及甘肃省天水地区。全区小麦面积及总产量分别占全国麦田面积和总产量的45%及48%左右,约为全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44%,是中国小麦主要产区。&
黄淮冬麦区地势低平,除陇东、关中和山西西南部以及部分丘陵区海拔略高外,主要麦区均不及100米。土壤类型以石灰性冲积土为主,部分为黄壤与棕壤,质地良好,具有较高生产力。全区气候温和,雨量比较适宜。最冷月平均气温-3.4~0.2℃,绝对最低气温-22.6~14.60℃,小麦越冬条件良好,冬季麦苗通常可保持绿色。年降水量580~860毫米,小麦生育期降水量152~287毫米,多雨年份基本可满足小麦生育需要,但偏北地区常因雨量分布不均或年际间变异而发生旱害。全区水资源比较丰富,可以发展灌溉。种植制度灌溉地区以一年两熟为主,旱地及丘陵地区则多行两年三熟,陕西关中、豫西和晋南旱地部分麦田有一年一熟的。品种类型多为冬性或弱冬性,对光照反应中等至敏感,生育期230天左右。本区南部以春性品种作晚茬麦种植。一般病虫害与北部冬麦区大致相同,但全蚀病及土传花叶病在山东省胶东地区为害比较严重。小麦生育后期的干热风为害普遍而严重。播种适期一般为10月上旬,但部分地区常由于各种原因不能适期播种,致使晚茬麦面积大,产量低,从而影响全区小麦生产。故合理安排茬口和播种期,是小麦生产中的关键。全区小麦成熟在5月下旬至6月初。依照气候、地形等条件,全区可分为黄淮平原、汾渭河谷和胶东丘陵3个副区。
8、长江中下游冬麦区
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北抵淮河,西至鄂西山地及湘西丘陵区,东至东海海滨,南至南岭,包括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各省大部,上海市与浙江、江西两省全部以及河南省信阳地区。全区小麦面积约为全国麦田总面积的11.7%,总产量约为全国的15%,单位面积产量高,为全国务麦区之冠,但省际间发展极不平衡。其中产量最高的为江苏省,而江西全省以及湖南省西南部则为低产区。小麦在全区不是主要作物,湖北、安徽、江苏各省小麦面积只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20%左右,而江西、湖南,浙江各省则只5%左右。全区气候温和,地势低平,滨海一带如上海,宁波海拔均不及10米,其他地区也只50米左右。最冷月平均气温1.0~7.8℃,绝对最低气温-15.4~4.1℃。年降水量毫米,小麦生育期降水量360~830毫米,小麦生长不仅不需要灌溉,而且常有湿害发生。江西省南部抚州等地区甚至因湿害严重而影响小麦种植。种植制度以一年两熟制为主,部分地区有三熟制。小麦品种多属弱冬性或春性,光照反应不敏感,生育期200天左右。播种期10月中下旬至11月上中旬,次年5月下旬成熟。病害除赤霉病外,还有白粉病、叶锈病、条锈病、纹枯病、叶枯病等。麦田沟渠配套,降低和控制地下水以治理湿害并辅以药剂防治病害,是提高本地区小麦产量的关键措施。全区可分江淮平原、沿江滨湖、浙皖南部山地和湘赣丘陵等4个副区。
9、西南冬麦区
西南冬麦区包括贵州省全境,四川省、云南省大部,陕西省南部,甘肃省东南部以及湖北、湖南两省西部。全区小麦种植面积约占全国麦田总面积的12.6%,总产量约为全国的12.2%。其中以四川盆地为主产区,面积和总产分别约占全区的53.6%及63%。&
西南冬麦区地形复杂,山地、高原、丘陵和盆地均有。海拔300~2000米。全区气候温和,水热条件较好,但光照不足。最冷月平均气温为2.6~6.2℃,绝对最低气温-11.7~5.2℃,其中四川盆地最冷月平均气温为5.2~7.5℃,绝对最低气温为-5.9~1.7℃。雨量除甘肃省东南部偏少外,其余地区年降水量772~1510毫米,小麦生育期降水量279~565毫米。土壤类型主要有红、黄壤两种,鄂西、湘西及四川盆地以黄壤为主,红壤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种植制度多数地区为稻麦两熟的一年两熟制。小麦品种多属春性或弱冬性,对光照反应不敏感,生育期180~200天。全区条锈病、白粉病为害较重,间有赤霉病发生。虫害则以蚜虫为主。有湿害、低温冷害和后期高温逼熟等自然灾害。平川麦区其播种适期为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成熟期在5月上中旬。丘陵山地播种期略早而成熟期稍晚。全区除应加强对湿害和病虫为害的防治外,平川稻麦两熟区改进播种方法,丘陵干旱地区加强水土保持和农田建设,增施肥料以培肥地力等,都是小麦增产的关键措施。本区可分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和陕南鄂西丘陵3个副区。
10、华南冬麦区
华南冬麦区包括福建、广东、广西和台湾四省(自治区)全部以及云南省南部。小麦种植面积约为全国麦田总面积的2.1%(缺台湾省数据,下同),总产量约为全国的1.1%。小麦在本区不是主要作物,其种植面积只占粮食作物面积的5%左右,且历年面积很不稳定。
华南冬麦区近90%面积为山地丘陵,珠江三角洲,潮汕平原以及闽南沿海小平原的面积总计不过10%。山地海拔高度约1000米左右,丘陵区约200米,沿海平原均不及100米。土壤主要是红壤和黄壤。全区气候暖热,冬季无雪,最冷月平均气温7.9~13.4℃,绝对最低气温-5.4~0.5℃。年降水量毫米,小麦生育期降水量为320~450毫米。水热资源丰富,但季节间雨量分配不均,尤其是与小麦生育期的需水规律很不协调。幼苗阶段干旱少雨,灌浆时却又多雨寡照、湿度大,影响小麦开花、灌浆和结实,常导致赤霉病、锈病等为害。种植制度主要为一年三熟,部分地区行稻麦两熟或两年三熟。小麦品种属春性,对光照反应迟钝,生育期120天左右。病害以赤霉病及白粉病为主,其次为秆锈病、叶锈病。虫害有蚜虫和粘虫。成熟期多雨,穗发芽严重,增产措施以开沟排渍防湿及适当安排播种期为主。播种适期在11月中下旬,成熟期最早为3月中下旬,一般为3月下旬至4月上旬。全区可分山地丘陵和沿海平原两个副区。
扩展阅读:,
树懒是哺乳纲披毛目下树懒亚目动物的通称,共有2科2属6种,形状略似猴,动作迟缓,常用爪倒挂在树枝上数...
羊毛是纺织工业的重要原料,在纺织原料中占相当大的比重,纤维柔软而富有弹性,可用于制作呢绒、绒线、...
石斑鱼为鳍科石斑鱼属近海鱼类,不仅肉质肥美鲜嫩,营养价值丰富,还是一种低脂肪、高蛋白的上等食用鱼...
金鱼草别称龙头花、狮子花、龙口花、洋彩雀等,为玄参科金鱼草属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原产于地中海地区...
蟋蟀别称蛐蛐、夜鸣虫、将军虫、灶鸡子等,为昆虫纲直翅目蟋蟀科古老的昆虫,至少已有1 4亿年的历史,...
牛奶是从雌性奶牛身上所挤出来的乳汁,营养价值极高,被誉为白色血液,对人体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在不同...
三文鱼别称北鳟鱼、大马哈鱼、罗锅鱼、马哈鱼、麻糕鱼等,为鲑科鲑属与鳟属溯河洄游性鱼类,肉质细嫩鲜...
羊奶被称为&奶中之王&,营养价值极高,美国、欧洲的部分国家均把羊奶视为营养佳品,对胃肠炎、胃病、...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江西省六校2015届高三3月联考文综地理试题【解析】
江西省六校高三联考文科综合试卷
地 理 部 分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1所示区域的沿海地区年降水量约50 毫米,东部山地雪线高度在 米之间,自20 世纪90
年代,该地区开始种植芦笋(生长期耗水量较大),并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芦笋出口区。回答1-2题
1.图示沿海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最不可能是
A.地处热带,蒸发大&&&&&&&&
B.受“厄尔尼诺”的影响
C.受沿岸寒流的影响&&&&&&&&
D.位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坡
2.该地区能够大量种植芦笋的主导因素是
A.气候条件优越&&&&&&&
B.靠近沿海,交通便利
&C.水源充足&&&&&&&&&&&
D.劳动力丰富且廉价
图2为某地区人口迁移率(迁移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迁入为正,迁出为负)与自然增长率曲线图,完成3—4题 。3.图中该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是
&A.人口总数持续增加&&&&&&&&&&
B.人口总数先增加后减少&&&&&&&&&&
&C.人口总数先减少后增加&&&&&&&
D.人口总数持续减少
4.造成该地区迁移率下降的原因最可能的是
A.生态环境恶化&&&&
B.本地大量人口迁出&&&
C.高素质人才外流& D.产业结构调整
每到隆冬时节,贵州大大小小的青山就被冻雨打扮得分外妖娆,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去观光赏景。冻雨是指天气较冷时,雨滴落到低于0℃的物体上,立刻结成冰并且附着在这个物体上的一种现象,图3中曲线是等温面分布图(等值距为2℃),据此回答5—7题
5.图示时刻正发生冻雨的地点是
A.①&&&&&&&&
B.②&&&&&&&&&&
C.③&&&&&&&
6.与①地相比,③地
A.风力更弱&&&&&
B .气压更低&&&
C.光照更强&&
D.气温更高&&
7 .贵州之所以如此受冻雨“青睐”,有关其成因的推断正确的是
A.北方冷空气南下时过分冷湿,水汽遇地形抬升形成降水
B.地处云贵高原东北侧的斜坡地带,对冷空气的阻滞作用明显
C.西南地区因相对湿润,冻雨比北部地区强度大&&
D.多岩溶地貌,地表水丰富,温暖湿润的水汽上升强烈
图4为中国西南某区域不同地理要素图层。读图,回答第8--9题。8. 该区域
A.高级住宅区集中在②地&
&&&B.③地适宜种植小麦
C.①地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D.钢铁厂布局在④地
9. 据图推断
A.居民点向西、南方向扩展&&&
&&B.森林面积扩大,酸雨危害减弱
C.GPS可应用于道路规划&&&&
D.湿地面积减少,地下水源增加
2014年APEC会议于11月5日至11日在北京召开。图5为APEC峰会第一天北京(40°N)与晨昏线的关系示意图,晨线与昏线分别交40°N于M、N两点,其中K为晨昏线与某纬线的切点。读图完成10--11题。10.APEC会议召开时,下列说法可信的是
A.图中阴影部分达到一年的最大值&&&
B.澳大利亚农民正忙于收获小麦
C.地中海沿岸国家迎来旅游旺季&&&&&
D.天安门广场旗杆影子在地面转动的角度达一年的最大值
11.峰会期间,有关K、M、N三点的移动规律正确的是
A.K点上移,M向左移,N向右移&&&&&&&&
B.K点下移,M向左移,N向右移
C.K点上移,M向右移,N向左移&&&&&&&&
D.K点下移,M向右移,N向左移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题--第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42题--第4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需求做答。
36. (26分)读下列材料并结合俄罗斯的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向日葵为俄罗斯的国花,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喜温暖,喜光,耐低温,耐盐碱干旱,种子
可食可榨油。
材料二& 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
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一般河流入海口鱼类资源丰
富,而鄂毕河的入海口鱼类资源却很少。
俄罗斯三大河流年平均流量表
河口年平均流量(m3/s)
各季径流占全年径流量(%)[来源:学科网][来源:学科网]
冬(12~2月)
(3~6月)
(7~8月)
(9~11月)
(1)简述表中河流径流量季节分配的共同特点及其原因(6分)
(2)分析鄂霍次克海成为“太平洋冰极”的原因。(6分)
(3)从气候角度分析甲地有大面积向日葵分布的有利条件(6分)
(4)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鄂毕河的入海口鱼类资源很少的原因。(8分)
37.(2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为某地区的干燥度分布示意图(干燥度是某地一定时段可能蒸发量与降水量的比值)材料二&
相关研究表明,阿拉善高原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是中国黄土地区粉尘堆积的主要物源区。
酒泉、武威、兰州等地自古是重要的粮食、棉花及优质瓜果产区。近年来,酒泉等地农民在瓜
秧周围的表土上铺一些小石块,以提高西瓜的产量和质量,这就是“压砂技术”。
(1)根据材料一描述图示地区干燥度分布规律,并简析其成因。(8分)
(2)简述酒泉附近地区农业生产利用 “压砂技术”能够提高瓜果产量和质量的主要原因。(4分)
(3)描述阿拉善高原沙漠的沙土被搬运到黄河三角洲的过程。(8分)
(1)西北风(沙尘暴)将粉尘继续向东(东南)方向搬运(2分),途中受太行山,秦岭等山脉的阻挡,大量的粉尘被沉积在黄土高原(2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泥沙大量被冲刷至黄河(2分);泥沙被黄河携带至河口,由于流速减慢,泥沙逐渐淤积形成三角洲(2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自然原因:辽宁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暖热多雨,在南部纬度较低的平原地区生长期可达200天左右。(3分)
社会经济原因:农业科技专家进行水稻杂交,突破了抗旱、抗寒、抗病虫害等关键点。(3分)
(3)该地区承接了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工业化进程加快,进而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就业机会增加,促进城市化水平提高(2分);城镇规模扩大,城市数目增多,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2分);区域内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加快(2分);该区向东部发达地区迁移的人口会减少,其他地区人口迁入该区可能会增加(2分)。
试题分析:
(1)阿拉善高原沙漠的沙土在西北风的作用下,形成沙尘暴天气,将粉尘继续向东或东南方向搬运,途中受太行山,秦岭等山脉的阻挡,大量的粉尘被沉积在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泥沙大量被冲刷至黄河,然后泥沙被黄河水流携带至河口,由于河口地区地形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泥沙逐渐淤积形成三角洲。
(2)结合材料三分析,辽宁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暖热多雨,在南部纬度较低的平原地区生长期可达200天左右。为双季稻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自然条件。农业科技专家进行水稻杂交,突破了抗旱、抗寒、抗病虫害等关键点,为扩大了双季稻的种植范围提供了技术的保障。
(3)根据材料二,该地区承接了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工业化进程加快,进而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促进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镇规模扩大,城市数目增多,有利于城市化水平提高。产业转移,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过来,导致区域内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加快,该区向东部发达地区迁移的人口会减少,其他地区人口迁入该区可能会增加。
考点:区域自然特征的成因,区域农业发展的条件,产业转移对迁入区的影响。&
请考生在第42、43、44三道地理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2.(10分)【旅游地理】
《爸爸去哪儿》让许多人知道了云南普者黑,那里以“水上田园、彝家水乡、岩溶湿地、荷花世界”四大景观著称。景区内256个景点各具千秋,312座孤峰星罗旗布,
83个溶洞千姿百态,54个湖泊相连贯通,被誉为“世界罕见、中国独一无二的喀斯特山水 田园风光”,具有极高的游览价值 。
& 依据材料,概述普者黑景区游览价值高的原因。
旅游资源数量多;(2分) 类型多样;(2分) 地域组合好;(2分)
特色鲜明;(2分)
美学价值高。(2分)
43.(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干热风是小麦扬花灌浆期间出现的一种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力的综合性农业气象灾害。右图是河南省某地1951年~2014年干热风日数年代变化统计图。
试分析干热风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影响:易产生旱灾;加剧水资短缺;农业减产。(任选两点,每点2分,共4分)。
措施:加强对干热风天气的监测和预报;建设农田防护林;培育和栽种抗干热风的小麦品种;适时合理灌溉;调整农业结构;加强灾害评估与灾害管理工作。(任选三点,每点2分,共6分)
试题分析:
根据干热风的定义分析出对农业产生的影响主要为:容易产生旱灾和使农业减产;防治措施主要从:生物措施(建设农田防护林)、管理措施(加强灾害评估和灾害管理)和加强灾害监测和预报。
考点:干热风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44.(10分)【环境保护】
2013年年初,一份由公益人士制作的“中国癌症村地图”在互联网上被关注,随之引发了公众对地下水现状的关注和忧虑,地下水污染问题正被高度聚焦。据新华网报道,有关部门对我国118个城市连续监测数据显示,约有64%的城市地下水遭受严重污染,33%的地下水受到轻度污染,基本清洁的城市地下水只有3%。由地表环境污染加剧引发的地下水污染,己经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⑴地下水污染的特点主要 有哪些?(4分)
⑵说明地下水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6分)
(1)地下水污染具有污染源多、途径多样、过程缓慢、不易发现和难以治理的特点。(4分)
&(2)政策:完善地下水保护法律、法规,完善地下水水源地保护措施,加强地下水污染控制;技术:完善地下水监测网络,建立地下水污染预警预报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的技术研究;防御:加强公众和环保意识和舆论监督。(6分)
江西省六校2015届高三3月联考地理(文)试题解析
【答案】1.B& 2.C
试题分析:
依据图中的纬度、海陆位置、地形等特征,分析出该地气温高,蒸发旺盛,又位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坡,且受寒流降温减湿作用的影响,所以干旱。该地气候干旱和“厄尔尼诺”无关。
2.该地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但东部有高山冰川分布,冰雪融水充足,是该地能够大量种植芦笋的主导因素。
考点:干旱成因、农业区位因素
【答案】3.A& 4.D
&考点:人口数量变化
【答案】5.B& 6.A& 7.B
试题分析:
5.从图中横坐标的数值变化可知,越向右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根据该图等温距和图中0°C等温面可以确定所有等温面的数值。根据材料可知,形成冻雨的条件是高空气温高于0°C,而近地面气温低于0°C,据此可判断出此刻正在发生冻雨的是②地。
6.③地等温面和地面接近平行,说明水平方向上的温差小,地面受热均匀,不易形成水平气压差,因此风力更弱。
7.贵州地处云贵高原北侧的斜坡地带,对南下的冷空气的阻滞作用明显,因此易形成冻雨现象。
考点:冻雨的成因分析、热力环流
【答案】8.C& 9.A
&考点:地理信息技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答案】10.B& 11.D
&考点: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36.【答案】
(1)共同特点:春夏季径流量较大;秋冬季径流量较小。主要原因:春季冰雪融水,夏季降水集中,秋季降水少;冬季降雪,不形成地表径流。
(2)纬度较高,获得太阳辐射少;沿岸寒流具有降温减湿作用;受冬季风影响大,降温剧烈;海域封闭,与大洋的能量交换少。
(3)夏季太阳高度较大,太阳辐射强;纬度高,夏季日照时间长;温带大陆性气候,云量少,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利于营养物质积累。
(4)鄂毕河河口地区纬度高,水温低,鱼类生长慢;结冰期长,鱼类存活率偏低;鄂毕河流经沼泽,营养物质被植物吸收,河水中营养物质严重缺乏,不利于浮游生物生长;北冰洋营养物质和饵料较为贫乏。
&37.【答案】
(1)西北风(沙尘暴)将粉尘继续向东(东南)方向搬运(2分),途中受太行山,秦岭等山脉的阻挡,大量的粉尘被沉积在黄土高原(2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泥沙大量被冲刷至黄河(2分);泥沙被黄河携带至河口,由于流速减慢,泥沙逐渐淤积形成三角洲(2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自然原因:辽宁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暖热多雨,在南部纬度较低的平原地区生长期可达200天左右。(3分)
社会经济原因:农业科技专家进行水稻杂交,突破了抗旱、抗寒、抗病虫害等关键点。(3分)
(3)该地区承接了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工业化进程加快,进而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就业机会增加,促进城市化水平提高(2分);城镇规模扩大,城市数目增多,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2分);区域内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加快(2分);该区向东部发达地区迁移的人口会减少,其他地区人口迁入该区可能会增加(2分)。
&考点:区域自然特征的成因、区域农业发展的条件、产业转移对迁入区的影响
42.【答案】
影响:易产生旱灾;加剧水资短缺;农业减产。(任选两点,每点2分,共4分)。
措施:加强对干热风天气的监测和预报;建设农田防护林;培育和栽种抗干热风的小麦品种;适时合理灌溉;调整农业结构;加强灾害评估与灾害管理工作。(任选三点,每点2分,共6分)
试题分析:根据干热风的定义分析出对农业产生的影响主要为:容易产生旱灾和使农业减产;防治措施主要从生物措施(建设农田防护林)、管理措施(加强灾害评估和灾害管理)和加强灾害监测和预报等方面回答。
考点:干热风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43.【答案】
影响:易产生旱灾;加剧水资源短缺;农业减产。(任选两点,每点2分,共4分)。
措施:加强对干热风天气的监测和预报;建设农田防护林;培育和栽种抗干热风的小麦品种;适时合理灌溉;调整农业结构;加强灾害评估与灾害管理工作。(任选三点,每点2分,共6分,合理即可。)
【解析】考点:干热风对农业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44.【答案】
(1)地下水污染具有污染源多、途径多样、过程缓慢、不易发现和难以治理的特点。(4分)
(2)政策:完善地下水保护法律、法规,完善地下水水源地保护措施,加强地下水污染控制;技术:完善地下水监测网络,建立地下水污染预警预报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地下水污
染防治的技术研究;防御:加强公众和环保意识和舆论监督。(6分)
考点:地下水污染的特点和防治措施
江西省六校联考文综地理参考答案
更多文章:
( 10:42:20)
( 08:19:56)
( 08:40:59)
( 08:19:37)
( 07:12:12)
( 08:06:53)
( 07:09:21)
( 07:46:48)
( 07:52:19)
( 07:58:11)
( 08:38:39)
( 10:19:45)
( 10:08:16)
( 08:14:32)
( 07:49:43)
( 08:41:47)
( 08:02:34)
( 08:21:54)
( 08:38:18)
( 07:38:54)
( 08:10:06)
( 07:58:34)
( 10:01:17)
我的更多文章:
( 07:21:02)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麦种植技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