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怎样才能高效且有条理地如何组织高效会议教学内容

微课讲座材料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微课讲座材料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认识微课 - 教育教学 - 四川省彝文学校 凉山州民族干部学校
搜索类别 :
所有 网页 新闻 产品
四川省彝文学校信息中心& 龚宗洪
摘 要:“微课”是微型课程的简称,是教育领域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微课是一种适应网络信息时代个性化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是课的精华部分的浓缩,具有十分广阔的教学应用前景。本文简要介绍了微课的概念、、特点、评价与开发原则。目的是通过学习微课的制作,推进教学创新,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关键字:微型学习;微课;特点;评价;开发原则
由于信息与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我们已进入移动互联的“微时代”,这就创造了适合网络学习和移动学习的环境,在网络上不仅可以检索到大量的学习资源,还可以利用学习平台组成学习社区,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随着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学习者有了更便利的学习终端,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与交流。微型学习被看作是新的学习环境下实现非正式学习的一种实用模式。它的出现与学习媒介终端和内容癿微型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移动微型学习是微型学习与移动学习相互融合的结果, 是运用移动设备随旪随地进行的一种微型学习, 它把学习场所拓展到了更广地域, 提高了学习效率。
一、微课(微课程)的概念
微型学习是以特定的学习目标为依据,具有时间短(一般在10分钟左右或更短)、内容精炼(一般只涉及一个知识点或一个具体问题)等特点,在信息化环境(网络环境或移动学习环境) 下,充分发挥学习者主体作用的一种学习活动。从2012年下半年以来,随着翻转课堂和可汗学院的传播,这种录制教师上课的“微视频”和“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中教师辅导疑难”教学组织流程相结合的“微课程”开始在国内流行。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微课程是将原课程按照学生学习规律,分解成为一系统具有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与反思等在内的微型课程体系。
根据教学论的系统观,观察和分析一节课的组成,包括了教师-学生-教学目的-教材-各类数字化媒体-教学活动组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与反馈-学习环境等多种要素,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系统中的各个要素相互关联与互动,构成了教学系统的生命活动。微课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它是一门课程教学的辅助学习资源。如果离开了学生的学习活动,仅仅是录制的一段教师上课讲授活动的内容,实质是一段视频记录的课堂教学实录,可以作为一段学习材料,没有形成“微课程”的系统。因此,有关“微课程”的评价标准,需要包括教师讲授教学内容的微视频,还要包括学习单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安排,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微课程。
二、微课程的特点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认为,“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它的形式是自主学习,目的是最佳效果,设计是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形式是流媒体,内容是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时间是简短的,本质是完整的教学活动。因此,对于老师而言,最关键的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制作微课,而不是在教师的角度去制作,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微课的特点可概括为:实用至上,短小精悍。
短:教学活动时间短,一般不超过10分钟。 1.符合学习者(特别是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视觉驻留规律,微课为其提供适量的认知负荷,使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利于提高学习效率;2.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今泛在学习的要求,即网络数字化阅读和学习越来越倾向于片段化的短小的呈现方式。&
小:教学主题聚集教学目标明确课程资源容量小 1.内容短小,教师容易把握教学重点和主线,教学目标易实现;且制作成本低,技术开发难度小,教师可以一个人完成“选题、设计、制作、拍摄、合成、发布”等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2.资源容量小,一般只有几兆或十几兆,易于网络传输、交流和应用共享,适合于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上进行自主性、碎片化学习。&
精: 教学内容精炼教学设计精细教学活动精彩 1.主题突出,内容精选,只聚焦于某个重难点、疑点考点或某个教学环节等有重要学习价值的内容,学习针对性和有效性强;2.教学设计精细化。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进行精准、细致的划分,恰当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每个环节的教学时间,形成一个“脚本式”的结构化的教学设计。3.教师采用问题引导、启发诱导、任务驱动、讲授内容与操作演示同步展现等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主要以视频拍摄或录屏的方式记录和表现)精彩生动,简短又完整。&
悍:资源应用面广适合不同对象教学效果显著 1.短小聚集且交互性强,可以灵活地用在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校内学习和校外学习,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等多种学习情景中;2.满足学习者随时、随地、随需地学习的需求,既是一种新的资源表现形式,更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三、微课的评价
微课最关键、最根本的衡量标准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微课有课程的属性,也有课件的属性,即有知识性,又有资源性,因此可以有多重评判标准和要求。目前,国内教育界还没有统一的关于微课的评价标准,一般由组织微课推广或者比赛的教育主管部门设计评价标准。黎加厚教授把微课程的评价标准分为5项指标:
表1.微课程评价表
总体评价:
下面是评价指标的简要说明:
聚焦:微课程只讲述一个教学知识点,这个知识点是供学生自主学习时,必须要教师讲述才能理解的内容,是学习的重点、或者难点、易错点。学生能够自己通过阅读教材理解的内容,不需要教师制作微课程。
简要:微课程的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抓住学生注意力的最佳黄金时段,简明扼要地概述知识点,点拨难点,突出注意点,循序渐进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点的学习。
清晰:微课程使用规范的学术用语,语言文字表述清晰、有条理,易于学生理解;画面合理布局,成像清晰,无质量缺陷。(例如:PPT画面能够清晰地呈现学习内容;视频画面清楚,不抖动、不倾斜等。)
技术:针对不同的主题,选取合适的一种或者多种方法,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要注意,技术的目的在于辅助学习,切勿滥用技术,分散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创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创新,运用技术创新,丰富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易于理解学习内容。
四、微课制作原则
微课的加工制作方法很多,根据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开展的微课大赛和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的《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提供的一些方法看,通常有摄像机拍摄、数码手机拍摄、录屏软件录制、可汗学院模式、用IPAD录制、录播教室录制、摄像设备拍摄后编辑、运用Flash等专用软件制作等方法。
微课作为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在创新教学模式和提升教师专业水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微课强调便捷和实用,将高深的理论变简单、将简单的问题变有趣,能解决问题就是好微课。学习运用微课程的过程,其实是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掌握信息时代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的过程。通过制作微课程,教师们不断深入反思,不断归纳总结,在不知不觉中成长。制作微课程也让教师在培训中从消费者变成了生产者,借助微课程这一工具,老师们可以将隐性成果显性化、显性成果标准化、研究成果传媒化、科研门槛草根化。
 1.以学习者为中心,突出开放式的学习理念
  任何类型的教育形式,都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且教学设计都要从分析学习者需求开始。由于在远程教育中,学习资源的重要性更为突出,而且不同背景特征、不同学习环境和不同学习任务的学习者,学习行为有很大差异,导致对学习资源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微课程设计的第一步,就是要对学习者的背景特征、学习环境和学习任务进行分析。除了设计环节外,开发、应用和评价环节,都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考虑到学生的不同特征,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
 2.以教学目标为重心,强调内容重于形式
  微课程,必须要满足课程的有关特征,既是基于知识单元的,同时又是以问题为出发点和终结点的。微课程必须包含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即要有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以及学习评价等方面的内容。为了更加突出教学内容,应该尽量减少与教学目标无关的素材。做到内容要聚焦,即一个微课只讲解一个知识点,所有的内容都要为讲述这个知识点服务。为了更加突出教学内容,应该尽量减少与教学目标无关的素材。做到内容要聚焦,即一个微课只讲解一个知识点,所有的内容都要为讲述这个知识点服务。尽量发挥图片和Flash的作用,使微课有趣味性,只有课程内容对学生有吸引力,学生才会主动学习课程。视频背景要干净简洁,无关信息不要出现在画面上,以免分散学习者的注意力。
3.碎片化与整体性相统一,坚持课“微”力不微
  微课程显著的特点是碎片化的学习,在方便学习者学习的同时,也给学习者理解知识的全貌造成障碍。因此,要想做到微课程的课微而力不微,必须使知识点的碎片化与整体性相统一,其中关键在于微课程背后要有相关强有力的支撑。
  一种支撑方式就是利用现有的网络课程,以网络课程作为平台,给学习者提供一个学习的路径,使学习者由“点”学习向“面”学习延伸。相比微课程而言,网络课程更适合学习者进行完整系统的学习,但这不意味着网络课程一定都要由完整的学习模块构成,而可以由一些利于学习者分散学习的微课程单元组成。这样微课程就可以借助网络课程提供的平台,发挥其短小、灵活的特点。因此,微课程在设计中要注重“重用性”原则,即要考虑微课程能在不同的场景下重复使用,这样才能降低开发成本和提高应用效果。
  另一种支撑方式就是利用新出现的新媒体工具,打造全媒体环境下课程学习体系。技术的进步正在使学习方式发生变化,尤其是最近出现的各种新媒体技术和移动终端,使学习者不再受到学习地点和空间的限制,移动学习已经变为现实。微课程的出现,适应了当前移动学习的需要,弥补了传统网络课程的不足。如何进一步发挥微课程的应用效果,一定要借助新媒体平台,全力打造全媒体环境下课程学习体系。
微课程的起点可高可低,适用性非常强。即使偏远的学校,只要有网络,有电脑,都可以学习,可以说是“人人有起点、校校有起点、事事有起点、时时有起点”。作为中职学校教师要提高自身信息技术水平,除了要会利用微课资源,还要做出自己原创的微课作品,从而有效的提升中职教师的教学思考、中职师生生的互动、创新性。
参考文献:
[1] 黎加厚. 微课的含义与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2]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远程教育研究,2013(4)
[3] 张一春的博客 .cn/njnuzyc .小“微课”,大“世界”——揭秘“微课”建设内核的十个问题
[4] 中国教育装备网.微课程的设计原则与应用探索. /html/056.shtml
[ 点击数:] [] []微课促进有效教学:问题与出路--《中小学电教》2015年03期
微课促进有效教学:问题与出路
【摘要】:目前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将微课应用于课堂教学,微课对教育教学的改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结合了微课的教学应用实践指出微课在教学应用中存在诸如教学目标不清、资源运用不恰当等多种问题,并从课程标准把握、资源的重组利用、教师培训、教学实施策略等方面探讨了微课促进有效教学的关键出路。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G434【正文快照】:
目前,很多中小学教师已经能够掌握微课制作的基本技术,并开始尝试将微课应用于课堂教学。教学中,教师通过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改变,设置适当的教学情境,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对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仍较少涉及,还没有真正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无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何克抗;;[J];中国电化教育;2011年01期
祝智庭;;[J];中国电化教育;2011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斌;朱守业;刘苗苗;;[J];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09期
祝智庭;;[J];电化教育研究;2012年04期
黄正荣;蒋和林;;[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王维;;[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张艳;闭海;;[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郁晓华;祝智庭;;[J];电化教育研究;2012年07期
田阡;;[J];电化教育研究;2012年07期
顾秉钰;;[J];甘肃科技;2012年24期
彭万里;杨振华;谭晓朝;;[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年03期
张文川;;[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傅伟;[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杨宁;[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隋晓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赵志明;[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牛佳;[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任晓冬;[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杜永刚;[D];天津师范大学;2011年
韩超;[D];山东轻工业学院;2011年
赵炜军;[D];广州大学;2011年
孙幸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曾博;[D];湖南大学;2011年
贺景;[D];西南大学;2012年
吴骅;[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付荣;[D];鲁东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丽;[J];中国远程教育;2004年05期
李克东;[J];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08期
李克东;[J];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09期
何克抗;;[J];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07期
何克抗;;[J];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08期
何克抗;;[J];电化教育研究;2010年05期
何克抗;;[J];电化教育研究;2010年06期
黎加厚;[J];电化教育研究;1997年04期
祝智庭;[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年02期
桑新民;[J];开放教育研究;2005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郭爱平;;[J];教学与管理;2006年14期
曹辉;尧新瑜;;[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29期
曾静宇;;[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黄春艳;;[J];中等职业教育;2010年12期
蔡永;;[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年07期
张愈;;[J];才智;2012年09期
吴定刚;[J];上海教育科研;1993年05期
刘要悟;[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2期
胡斌武;[J];普教研究;1995年03期
刘富昌;;[J];新课程(小学);201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许一宁;;[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神州教育卷3)[C];2013年
莫娆霞;;[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五卷)[C];2013年
王忠鑫;;[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4卷)[C];2010年
詹伟琴;;[A];第五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夏越科;;[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年
侯祥海;;[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年
周燕;;[A];校园文学编辑部写作教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丁新芝;;[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王久明;;[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六卷)[C];2013年
李秋;;[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六卷)[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张滢;[N];中国教育报;2007年
周建国;[N];中国教师报;2007年
赵先知 通讯员
谢承志;[N];民营经济报;2008年
大方县理化中坝小学
刘颖;[N];毕节日报;2010年
贵州安顺市紫云二中
李鹏举;[N];学知报;2010年
山东省阳信县翟王镇中学
祁付龙;[N];学知报;2010年
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银高中学
赵云杰;[N];学知报;2010年
河北省永年县东张固中学 李晓英;[N];中国信息报;2011年
杨丽红;[N];黔西南日报;2010年
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溧河乡二中
张宝华;[N];学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黄晓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陈雪梅;[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邹桂英;[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宁亚云;[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程祖明;[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李宜丹;[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林立丽;[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王秀波;[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年
赵明;[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年
张金虎;[D];宁波大学;2013年
臧传国;[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商治平;[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微课开发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微课开发
上传于||文档简介
&&微​课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效组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