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祭形容秋天的诗句唯美句

大暑的诗句
&&当前位置: >
大暑的诗句
时间: 17:41 责任编辑:算命网小编27
  白居易.唐
  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
  夏日闲放
  唐 .白居易
  时暑不出门,亦无宾客至。
  静室深下帘,小庭新扫地。
  褰裳复岸帻,闲傲得自恣。
  朝景枕簟清,乘凉一觉睡。
  午餐何所有,鱼肉一两味。
  夏服亦无多,蕉纱三五事。
  资身既给足,长物徒烦费。
  若比箪瓢人,吾今太富贵。
  登殊亭作
  唐.元结
  时节方大暑,试来登殊亭。
  凭轩未及息,忽若秋气生。
  主人既多闲,有酒共我倾。
  坐中不相异,岂恨醉与醒。
  漫歌无人听,浪语无人惊。
  时复一回望,心目出四溟。
  谁能守缨佩,日与灾患并。
  请君诵此意,令彼惑者听。
  大暑水阁听晋卿家昭华吹笛
  黄庭坚.北宋
  蕲竹能吟水底龙,玉人应在月明中。
  何时为洗秋空热,散作霜天落叶风。
  水调歌头
  刘辰翁 .宋
  天地有中气,
  第一是中元。
  新秋七七,
  月出河汉斗牛间。
  正是使君初度,
  如见中州河岳,
  绿鬓又朱颜。
  茎露一杯酒,
  清彻瑞人寰。
  大暑退,
  潢潦净,
  彩云斑。
  三壬三甲厚重,
  屹不动如山。
  从此五风十雨,
  自可三年一日,
  香寝镇狮蛮。
  起舞愿公寿,
  未可愿公还。
  满江红
  刘将孙.宋
  南浦绿波,只断送、行人行色。
  虽只是、鹏抟九万,天池春碧。
  鸾侣凤朋争快睹,鸥盟鹭宿空曾识。
  到玉堂、天上念西江,今非昔
  公去也,宁怀别。
  人感旧,情空切。
  但岁寒松柏,相期茂悦。
  好在莫偿尘土债,风流宁可金门客。
  俯人间、大暑少清风,多炎热。
  大暑忆灵隐寺冷泉一首
  苏籀.北宋
  我念热客辞,怀哉冷泉游。
  此水暨此山,清便物殊尤。
  澄s快一生,晶澈夺两眸。
  青瑶碧玻,三顷方能侔。
  澡雪戏{左山右e}间,大川漫悠悠。
  浣瀹鉴临际,千仞险何求。
  面堂浸九筵,帮^扁舟。
  泠泠析酲福灰皇忽
  当阶掬珠璧,欹枕拖纶钩。
  雷霆落闸喧,雪霜浮涧流。
  京江谢洁滑,苕雄偏州。
  月夕了无滓,暑天常似秋。
  拜尘付一酰槟嘁喟摺
  愿浴岐山凤,勿饮荆州牛。
  大暑留召伯埭
  尤袤.宋
  清风不肯来,烈日不肯暮。
  平生山林下,散发颇箕踞。
  一官走王事,三伏在道途。
  我非y儿,亦尔困驰骛。
  居然恋俎豆,安得免羁c。
  区区竟何营,汩汩此飘寓。
  渊明应笑人,有底不归去。
  曾几.宋
  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
  经书聊枕籍,瓜李漫浮沉。
  兰若静复静,茅茨深又深。
  炎蒸乃如许,那更惜分阴。
  大暑戏赠希古
  张耒.宋
  去年挥汗对淮流,寒暑那知复一周。
  土润何妨兼伏暑,火流行看放清秋。
  鬓须总白难相笑,观庙俱闲好并游。
  只怕樽前夸酒量,一挥百盏不言休。
  和晁应之大暑书事
  张耒.宋
  蓬门久闭谢来车,畏暑尤便小阁虚。
  青引嫩苔留鸟篆,绿垂残叶带虫书。
  寒泉出井功何有,白羽邀凉计已疏。
  忍待西风一萧瑟,碧鲈斫夂稳纭
  大暑竹下独酌
  郑刚中.南宋
  新竹日以密,竹叶日以繁。
  参差四窗外,小大皆琅?
  隆暑方盛气,势欲焚山樊。
  悠然此君子,不容至其间。
  沮风如可人,亦复怡我颜。
  黄错开竹杪,放入月一弯。
  绿阴随合之,碎玉光斓斑。
  我举大}酒,欲与风月欢。
  清风不我留,月亦无一言。
  独酌径就醉,梦凉天地宽。
  知识相问多以封川气候宽凉为言大暑中因念退
  郑刚中.南宋
  退之序郴阳,水驶山不平。
  中州清淑气,至此郁以停。
  封川在炎方,更过郴几程。
  不瘴已甚幸,谓凉兹岂情。
  山穷人尽瘦,草茂虎公行。
  浓云从地起,地气还相蒸。
  雨洞洗之,十日不知清。
  闭门坐小室,欹尊视馀倾。
  见酒暂欢喜,孤吟步中庭。
  炎燠亦何有,感恩泪纵横。
  六月十八日夜大暑
  司马光.宋
  老柳蜩螗噪,荒庭熠d流。
  人情正苦暑,物怎已惊秋。
  月下濯寒水,风前梳白头。
  如何夜半客,束带谒公侯。
  大暑松下卧起二首
  陈天瑞.宋
  炎威一何骄,不有商飙惨。
  苍茫云海路,飞龙不可览。
  我本灌园人,昔乃从铅椠。
  万事已恢心,十载空尝胆。
  亭亭松篁边,小池开菡萏。
  芬清泥自污,根固波徒撼。
  终日哦其间,一卧寂百感。
  相期晚节香,看此秋容淡。
  乙未六月大暑
  宋.方回
  平分天四序,最苦是炎蒸。
  在我须无欲,于斯患不能。
  又应当闵雨,谁识始藏冰。
  人力回元造,生生实所凭。
  水调歌头
  大暑退
  刘辰翁.宋
  天地有中气,第一是中元。
  新秋七七,月出河汉斗牛间。
  正是使君初度,如见中州河岳,绿鬓又朱颜。
  茎露一杯酒,清彻瑞人寰。
  大暑退,潢潦净,彩云斑。
  三壬三甲厚重,屹不动如山。
  从此五风十雨,自可三年一日,香寝镇狮蛮。
  起舞愿公寿,未可愿公还。
  徐夤.唐
  月坠西楼夜影空,透帘穿幕达房栊。
  流光堪在珠玑列,为火不生榆柳中。
  一一照通黄卷字,轻轻化出绿芜丛。
  欲知应候何时节,六月初迎大暑风。
  留题灵岩寺
  卞育.宋
  屈指数四绝,四绝中最幽。
  此景冠天下,不独奇东州。
  夜月透岩白,乱云和雨收。
  甘泉泻山腹,圣日穿岩头。
  大暑不知夏,爽气常如秋。
  风高松子落,天外钟身浮。
  祖师生郎石,古殿名般州。
  人巧不可至,天意何所留。
  老僧笑相语,兹事常穷求。
  移出蓬莱岛,等吾仙子游。
  安静堂书事
  蔡襄.宋
  勿学异世人,过常不可深。
  勿学慢世人,侧身随浮沈。
  白日当中天,难破是非心。
  不有拔俗器,安得太古音。
  大暑苦烦浊,清泉流高岑。
  烈士无恋晾硇胪蒲啊
  和答孙推官久病新起见过
  蔡襄.宋
  去年大暑过京口,唯子见过牛马走。气温貌古风骨粹,如入魏国逢轲叟。前趋王事难少留,兀若洪钟未遑扣。穷秋忽闻感疾恙,斗蚁入床扬左肘。天生贤者固有待,岂得数奇而不偶。勿药之喜既和平,大肉快n饮几斗。神明复还方寸静,万卷旧书仍次部。新年於已无职事,虽欲耕田不盈亩。轻舟将览吴中春,独信墙乌沿霞薮。知子玉趾远临访,倒屣出迎唯恐后。山堂永日接言词,楚萍色味两俱剖。陶家埏埴以为器,其大如瓮小如缶。昔人知命斯上通,动静以时随所有。我闻子论心恻恻,傥或祭天必薪4笃淘鲜奔叮┗щ弧G砍楸梢獯鸪じ瑁舐倘菀娉蟆G练缥锖胶茫胱酉啻悠翟鼐啤R凰敉迥喝赵。а易喑婆弧7呕撤酵饬淖允剩俦嗍羝鹞佟C涝沾死质滥训茫鸹肮槠诼圩映蟆
  和王定国二首
  晁补之.宋
  可怜好月如好人,我欲招之入窗户。
  人言明日当大暑,君看繁星如万炷。
  想君映月读书时,清似列仙J不肥。
  我正甘眠愁日出,朝骑一马暮还归。
  深出赘归省再往妇氏家
  陈著.宋
  父子恩爱重,人生别离苦。惟汝善事我,我亦深爱汝。
  我年今七十,又有多病母。出赘非汝心,事有难直取。
  寸步安可离,而乃江山阻。忆昨汝归时,大暑走风雨。
  身如出水D,淋沥带泥F。弱质又逃病,老怀方免虑。
  胡为有力者,夜半负箧去。本自无完衣,转使时赤露。
  命穷不可医,眉攒若为诉。我心愈恻恻,还送汝行路。
  奈何其奈何,听我细分付。出入谁能无,归期况堪数。
  远游必有方,无愧圣人语。得失亦可常,翕然云散聚。
  不见古君子,堕甑宁复顾。贤哉汝妇翁,可以就规矩。
  瑟琴相好合,更闻汝得妇。足宽父母心,百里在庭户。
  谨铁困f愁,宗事要担负。
  集元刺史句咏寒亭
  杜子是.宋
  长山绕井邑,EE天外青。
  烟云无近远,水石何幽清。
  半崖盘石径,如见小蓬瀛。
  时节方大暑,忽若秋气生。
  高亭临极巅,登高宜新晴。
  俗士谁能来,野客熙清阴。
  漫歌无人听,有酒共我倾。
  时复一回望,心月出四溟。
  钱钟书.当代
  大暑陵人酷吏尊,来苏失喜对翻盆。
  雷嗔斗醒诸天梦,电笑登开八表昏。
  忽噫雄风收雨脚,渐蜷雌霓接云根。
  苍苍似为归舟地,试让前滩水涨痕。
夏夜叹 杜甫&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
安得万里风,飘u吹我裳。&
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
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
何由一洗濯,执热互相望。&
竟夕击刁斗,喧声连万方。&
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
北城悲笳发,鹳鹤号且翔。&
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夏花明 韦应物&
  夏条绿已密,朱萼缀明鲜。&
  炎炎日正午,灼灼火俱燃。&
  翻风适自乱,照水复成妍。&
  归视窗间字,荧煌满眼前。&
  夏日 韦应物&
  已谓心苦伤,如何日方永。&
  无人不昼寝,独坐山中静。&
  悟澹将遣虑,学空庶遗境。&
  积俗易为侵,愁来复难整。&
  山亭夏日 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夏日登车盖亭 蔡确&
  纸屏石道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
  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
  省试夏日可畏(一作张籍诗) 丘为&
  赫赫温风扇,炎炎夏日徂。&
  火威驰迥野,畏景烁遥途。&
  势矫翔阳翰,功分造化炉。&
  禁城千品烛,黄道一轮孤。&
  落照频空簟,馀晖卷夕梧。&
  如何倦游子,中路独踟蹰。&
  仲夏风雨不已 陆游&
  南陌东阡自在身,一年节物几番新。&
  鲥鱼出后莺花闹,梅子熟时风雨频。&
  冠盖敢同修禊客,桑麻不减避秦人。&
  夕阳更有萧然处,照影清溪整葛巾。&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大暑其它内容:
[]←推荐鼠标右键点击左边连接选择目标另存为
如果您不想在当前使用的电脑留下您的算命记录,请点击首页的“重新测试”按钮,如果没有此按钮,说明您的信息已经清除
| 周易和八字算命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民间算卦习俗同样有着长远的影响,请科学的对待它们,不要执迷其中。
The main provision of this Web site:Free fortune-telling and forecast.
版权所有:大家找算命网 蒙ICP备号-1有关冬至的诗句_描述冬至的诗句
有关冬至的诗句_描述冬至的诗句
  冬至诗  南北朝?鲍照  舟迁庄甚笑,水流孔急叹。  景移风度改,日至晷回换。  眇眇负霜鹤,皎皎带云e。  长河结\,层冰如玉岸。  哀哀古老容,惨颜愁岁晏。  催促时节过,逼迫聚离散。  美人还未央,鸣筝谁与弹。  赏析  在上古时期,冬至是新年的开始;在中古时期,冬至与寒食、年节并称三大节,冬至被视为“亚岁”。冬至成为隆重节日,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民间一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所以冬至日更容易使古人感叹时光流逝,年华不在。首联用庄子“无待”和孔子“逝者如斯夫”的典故,接下来用自然界的太阳、日影、霜鹤、云e、长河、层冰来表达自然风物的变化,然后哀叹自己容颜的衰老,值此节日却被迫与亲朋离散,眼前缺少一个知音的佳人!  冬至夜作  唐?韩  中宵忽见动葭灰,料得南枝有早梅。  四野便应枯草绿,九重先觉冻云开。  阴冰莫向河源塞,阳气今从地底回。  不道惨舒无定分,却忧蚊响又成雷。  赏析  葭jiā,指初生的芦苇。古人在冬至之日还常用葭莩(芦苇里的白色薄膜)之灰来占卜气候,依据的就是华夏音乐理论中的“十二律”。古人烧芦苇薄膜成灰,置于律管中,放密室内,以占气候。某一节候到,某律管中葭灰即飞出,示该节候已到。按照古人的经验,冬至日里,葭灰当从黄钟律管中飞出。首句指的就是“葭灰占律”。“冬至一阳生”,由冬至阳气发动想到早梅开放,枯草变绿,冰冻溶解,??????此诗寄托了诗人内心的不安定和对未来的一丝担忧。  冬至后招于秀才  唐?王建  日近山红暖气新,一阳先入御沟春。  闻闲立马重来此,沐浴明年称意身。  赏析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在十二辟卦中,此时为地雷复卦。卦象上面五个阴爻,下面一个阳爻,象征阳气初生,故称“冬至一阳生”。所以诗中说“一阳先入御沟春。”全诗透露出一股欣喜之情。  小 至  唐?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赏析  民间将冬至前一天叫做“小至”或“小冬”。“冬至阳生春又来”用的是“冬至一阳生”的典故,六阴剥尽,一阳来复,等待春天的到来。“吹葭六管动飞灰”用的是“葭灰占律”典故。  冬 至  唐?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望三秦?  赏析  汉朝称冬至为“冬节”,官府举行“贺冬”仪式祝贺,并且形成例行假期。“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是故官府放假休息,军队待命,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唐宋时,冬至是祭祀天、祖先的日子,皇帝要率领大臣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普通庶民百姓则要祭拜逝去的祖先,外出的人一般都要回家过冬至节,表示年终有所归宿,无故不回家过冬至的人,会被视为不认祖宗的人,所以冬至也就成了合家团聚的日子。  在应该团聚的节日,却长时间作为异地客旅,这首诗表达了因此无奈、哀伤的情感。  至后  唐?杜甫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赏析  民间将冬至后一天叫作“至后”。这首表达的依然是思乡之情。“冬至至后日初长”描述了冬至后白昼变长、黑夜变短的自然现象。“青袍白马”指的是作者当前的幕府生活。“金谷铜驼”代指故乡洛阳,金谷园、铜驼陌都是洛阳的胜地,以此代指洛阳。“棣萼”比喻兄弟,典故出自《诗经?棠棣》:“棠棣之华,萼不||。”  朔旦冬至摄职南郊,因书即事年代  唐?权德舆  大明南至庆天正,朔旦圆丘乐七成。  文轨尽同尧历象,斋祠忝备汉公卿。  星辰列位祥光满,金石交音晓奏清。  更有观台称贺处,黄云捧日瑞升平。  赏析  “朔”指月初一。“旦”指早晨。“大明”指太阳。“南至”是冬至的别称。“文轨”指书写的文字和车子的轨辙,若书同文、车同轨,则天下大一统。  这首诗写的是“冬至郊天”的情景。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先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也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皇帝在冬至这天举行祭天大典,一直延伸到清朝灭亡,甚至在日冬至,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在天坛举行了历史上最后一次祭天仪式。  谪官辰州冬至日有怀  唐?戎昱  去年长至在长安,策杖曾簪獬豸冠。  此岁长安逢至日,下阶遥想雪霜寒。  梦随行伍朝天去,身寄穷荒报国难。  北望南郊消息断,江头唯有泪阑干。  赏析  “长至”是冬至的别称。作者被贬官辰州,冬至日遥望京城长安,想到报国之难,禁不住泪流。  奉酬中书相公至日圜丘行事合于中书省斋移止  唐?武元衡  郊庙祗严祀,斋庄觌上玄。  别开金虎观,不离紫微天。  树古长杨接,池清太液连。  仲山方补衮,文举自伤年。  风溢铜壶漏,香凝绮阁烟。  仍闻白雪唱,流咏满d弦。  赏析  “仲山方补衮”指补救规谏帝王的过失,典出《诗经?大雅?A民》:“衮职有阙,维仲山甫补之。”仲山甫是周宣王时的大臣。“文举”指东汉末孔融,字文举。全诗描写了郊庙的庄严和周围的景色,表达自己尽忠皇帝的决心和对朝政的忧心。  冬至后过吴张二子檀溪别业  唐?孟浩然  卜筑因自然,檀溪不更穿。  园庐二友接,水竹数家连。  直取南山对,非关选地偏。  卜邻依孟母,共井让王宣。  曾是歌三乐,仍闻咏五篇。  草堂时偃曝,兰と罩苄  外事情都远,中流性所便。  闲垂太公钓,兴发子猷船。  余亦幽栖者,经过窃慕焉。  梅花残腊月,柳色半春天。  鸟泊随阳雁,鱼藏缩项鳊。  停杯问山简,何似习池边?  赏析  “王宣”指王粲,字仲宣。“闲垂太公钓”用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典故。“兴发子猷船”用的是王子猷“雪夜访戴”的典故。  “停杯问山简,何似习池边?”这一联典出《世说新语?任诞》,山简做荆州刺史的时候,经常外出痛饮,有人为他编了一首歌谣,山简经常醉,径直去高阳。日落倒卧车中归,酩酊大醉无所知。忽而又能起骏马,倒戴白接帽。挥手问葛强,比你这并州人怎么样?高阳池,即习池,又叫习家池;葛强,山简手下的爱将,并州人。后以“山简醉”为醉酒之典。这里,诗人化用山简的“歌谣”,表达了诗人怀古之幽情,醉酒之豪放。  这首诗表现了孟浩然过吴张二子檀溪别业时那种“喜乐放逸,笃好林薮”的窃慕心态和“出仕”与“退隐”的矛盾痛苦。  至日登乐游园  唐?裴度  阴律随寒改,阳和应节生。  祥云观魏阙,瑞气映秦城。  验炭论时政,书云受岁盈。  晷移长日至,雾敛远霄清。  景暖仙梅动,风柔御柳倾。  那堪封得意,空对物华情。  赏析  “验炭”指的是古人“冬至悬土炭”的习俗,《史记》载:“冬至,短极,悬土炭。”就是说,在冬至前三日,悬土炭于天平木杆两端,让两边轻重刚好平衡,到了冬至日,阳气至,炭那边就会重,而夏至日阴气至,则土重。很明显,这个简单小游戏的原理在于吸水与否,古人是这样解释的:“阳气为火,阴气为水,水胜故夏至湿,火胜故冬至燥。燥故炭轻,湿故炭重。”全诗有一种自得与惋惜相融合的大唐情调。  冬至夜寄京师诸弟兼怀崔都水  唐?韦应物  理郡无异政,所忧在素餐。  徒令去京国,羁旅当岁寒。  子月生一气,阳景极南端。  已怀时节感,更抱别离酸。  私燕席云罢,还斋夜方阑。  邃幕沉空宇,孤灯照床单。  应同兹夕念,宁忘故岁欢。  川途恍悠邈,涕下一阑干。  赏析  古人说阳气生于子月,所以“子月生一气”。“阳景”指阳光。全诗表达对亲友的怀念之情。  冬至宿杨梅馆  唐?白居易  十一月中长至夜,三千里外远行人。  若为独宿杨梅馆?冷枕单床一病身。  赏析  “长至”是冬至的别称。用“长至”对“远行”,联想到冬至节日亲人团聚,“独宿”、“冷枕”、“单床”和“病身”刻画出凄凉的景象。  邯郸冬至夜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赏析  不写自己如何思念家人,却猜想家中亲人是如何想念自己,这手法被后来李商隐《夜雨寄北》继承和深化:“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白居易诗中“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灯前”二字,既烘染环境,又点出“夜”,托出“影”;一个“伴”字,把“身”与“影”联系起来,并赋予“影”以人的感情。其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于言表。  冬至夜  唐?白居易  老去襟怀常C落,病来须鬓转苍浪。  心灰不及炉中火,鬓雪多于砌下霜。  三峡南宾城最远,一年冬至夜偏长。  今宵始觉房栊冷,坐索寒衣托孟光。  赏析  “C落”的意思是空廓无用,大而无当。全诗表达一种消沉低落的情绪。“心灰不及炉中火,鬓雪多于砌下霜。”这联的意思是我心如死灰,不如炉中之火还在熊熊燃烧;已届老年,两鬓的白发多于阶下的秋霜。比喻恰切,措词工巧。  冬至夜怀湘灵  唐?白居易  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  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  赏析  由眼前的“寒衾”想到远方的“艳质”,由自己的独眠想到对方的独眠,全诗弥漫着一种依恋的柔情。  冬至日遇京使发寄舍弟  唐?杜牧  远信初逢双鲤去,他乡正遇一阳生。  樽前岂解愁家国,辇下唯能忆弟兄。  旅馆夜忧姜被冷,暮江寒觉晏裘轻。  竹门风过还惆怅,疑是松窗雪打声。  赏析  “双鲤”指信函,代指书信,用两块木板刻成鱼形,一底一盖,把书信夹在里面。“一阳生”借指节气冬至。“辇下”借指京城。“姜被”借指棉被,典出《后汉书?姜肱传》:姜肱与兄弟友爱,常共被而眠。“晏裘”借指衣服,春秋时晏耍以节俭力行著称,着苴布之衣、麋鹿之裘。  冬至宿斋时郡君南内朝谒因寄  唐?权德舆  清斋独向丘园拜,盛服想君兴庆朝。  明日一阳生百福,不辞相望阻寒宵。  赏析  “郡君”是古代妇人的称号,唐代四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称为郡君,宋元以后则只有宗室女才可以称为郡君。全诗表达一种相濡以沫的情愫。  冬至酬刘使君  唐?殷尧藩  异乡冬至又今朝,回首家山入梦遥。  渐喜一阳从地复,却怜群l逐冰消。  梅含露蕊知迎腊,柳拂宫袍忆候朝。  多少故人承宴赏,五云堆里听箫韶。  赏析  诗人出门在外,冬至夜思家而不能眠,故乡是那样的遥远而又亲近,面对梅花吐蕊,音乐和欢宴只能更让人思乡。
下页更精彩:1
本文已影响人
热门新闻资讯
推荐新闻资讯
最新新闻资讯诗经祭祖诗歌
诗经祭祖诗歌
相关热词搜索:
篇一:诗经中的祭祀文化
《诗 经》中 的 祭 祀 文 化
摘要:我国众多的祭祀诗文及相关记载形成了独特的祭祀文化。《诗经》作为一部诗歌总集,内容十分广泛,其中祭祀性质的诗歌以其本身所具有的浓郁的宗教气息和鲜明的特征而自成一类。在诸多的祭祀诗文中,祭祖诗以独特的表现手法彰显出独特的文化内涵,具有鲜明的政治目的。
关键词:诗经;祭祀文化;特点
大千世界,与祭祀相关的活动众多。环境和民族的不同,构成了各具风格的祭祀文化。纵观中国历代各民族的祭祀,可谓千姿百态,异彩纷呈,它吸引我们探骊得珠。
一、祭祀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作为宗教内容之一的祭祀活动曾经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祭祀就是通过固定的仪式向神灵致以敬意,并且用丰厚的祭品供奉它,请求神灵帮助人们实现靠人力难以达成的愿望。祭祀的产生与人类早期对自然界感到神秘、恐惧有关。远古先民对于自然界的事物不甚了解,对自身存在的困惑不解,对自然变迁的无知无奈,使他们只能抱持慎惧的心态,进而产生崇拜、祈求自然的行为。从本质上说,祭祀是对神灵的讨好与收买,是把人与人之间的求索酬报关系,推广到人与神之间而产生的活动。
最初的祭祀活动比较简单,也比较野蛮。祭品多用食物,包括猪、牛、羊、鸡等。毛色纯一的牲畜称牺,体全为牲,牛、羊、猪合称三牲,是最隆重的祭品。还有以玉帛、人、血等作为祭品。民间祭祀仪式繁多,祭品五花八门。主祭者一般为巫师、祭司、家族长等。祭祀对象多为自然神、图腾物、祖先及鬼魂等。除部分带有迷信色彩外,祭祀已成为人们寄托感情的方式或民族习惯。众多的祭祀诗文及相关记载也形成了独特的祭祀文化。
二、《诗经》中的祭祀文化特点
祭祀诗起源于原始社会,一直沿至周代。《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十分广泛,以其丰富的生活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展示了殷商社会乃至远古社会的历史风貌。其中祭祀性质的诗歌以其本身所具有的浓郁的宗教气息和鲜明的思想特征而自成一类,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诗经》中的祭祀诗是指那些在祭祀活动中咏唱的赞颂神灵、祖先、祈福禳灾的诗歌,所表达的内容有祭祀山川、祭祀农神等,但更多的是祭祀祖先的篇章,其突出的特点是浓厚的宗教观念与鲜明的政治目的,及对祖先、神灵的模糊刻画,展示的是人在回顾中追寻远祖的根源,将传统化为生存本领的一种精神努力。
1.具有鲜明的政治目的,为巩固统治地位服务
周人祭祖诗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宣扬上天授权周王统治天下。二是抬高其祖先神灵的地位,将其祖先神灵与上帝平等起来。殷人的祖先在上帝之下,听命于上帝;但周人心目中,其祖先地位远远超过了殷人祖先,俨然与上帝平起平坐。不论祭祖诗宣扬上天授权周王统治天下,还是抬高其祖先神灵的地位,其最终目的只有一个:神化统治阶级,强化其统治地位。祭祖既有如此好处,绝非可有可无,而是治国的根本要政,当然受统治阶级重视。可以说,周人祭祖是披着神的外衣,道貌岸然,神秘地凌驾于世界之上,实际完全根植于现实的土壤之中,并且像政治诗、怨刺诗、讽喻诗一样,有迫切的政治目的和功利性,其政治色彩远远大于宗教色彩,宗教只是外衣而已。
2.宣扬孝道,加强家庭、部族成员的凝聚力
周人认为,先祖死后,其灵魂仍能发挥重大作用,他们是后代子孙心目中的神圣先王和英雄,是本民族的保护神,而且比生前具有更强大的能力。周人通过祭祖的方式,赞颂祖先卓越的功绩,从本体膜拜发展到精神崇拜,是对推动历史前进的杰出人物的肯定,从而把祭祀者的感情统一到对其共同祖先的追思与崇拜上。对统治集团来讲,由于具有血缘关系,祖先成为子孙后代的最直接的保护神,而对于没有血缘关系的不同姓来说,祖先崇拜具有最为强烈的排他
性。对祖先的祭祀态度是衡量其是否尽孝道的重要标准之一。周人相信祖先神灵于冥冥之中会关照自己的现实生活,并视自己的孝心来给自己赐福或降灾。既然祭祀祖先是福及自身、荫及子孙的大事,所以周人于祭祀之中常常表现出自己的“孝道”。参与祭典活动之人,除了国君以外,诸侯、外族也担任助祭工作。祭祀的祝词,以描述先王功德盛美,子孙宜信守师法之形式居多。
对祖先崇拜本是原始社会就有的,但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却不断制度化,被纳入到约束人们行为的封建规范一制之中。与其他宗教崇拜形式相比,祖先崇拜具有更为突出的现实性和功利性,形成加惠本族,排斥他姓的心理暗示。通过祭祖这一形式,从先祖的神灵那里获得精神的鼓舞和福佑,使福佑施之于统治者及其所代表的宗族,达到了预期的心理暗示,加强家庭、部族成员的凝聚力,强化家族、部族观念,巩固新生政权的统治基础。
总之,《诗经》中的祭祀诗是祭祀括动中咏唱、歌颂各种神灵和自己祖先,祈福禳灾的诗歌,也是对当时周人祭祀活动的最原始的记录。宣扬孝道,排他利己,巩固政权,是孕育祭祀诗与祭祖诗,并使其繁荣昌盛的土壤,有迫切的政治目的和功利性,其政治色彩远远大于宗教色彩,为后人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1]褚大庆.文化视野中的《诗经》祭祀诗研究[J ].长春大学学报, 2007,(9).
[2]袁梅.《诗经》译注[M ].济南:齐鲁书社, 1985.
[3]礼经? 中庸[M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3.(责任编辑:朱岚篇二: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公元前七世纪,中国诞生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其中史诗 、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尽管它不是一人所作,但却比古希腊著名的《荷马史诗》的产生要早数百年。
《诗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前十一世纪) 至春秋中叶(前七世纪)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分为“风”、 “雅”、“颂”三部分。《风》指十五个诸侯国的民间歌曲,共160首;《雅 》是周王朝国都附近的乐歌,共105篇;《颂》是国王用于宗庙祭祀的乐章, 旨在歌颂祖先的丰功伟绩和鬼神的巨大威灵,包括祭歌、赞美诗等,共有40篇 。
就形式而言,《诗经》主要采用四言诗,间或也有二言、三言、五言、六言 、七言、八言的句式,同时大量使用叠字、双声、叠韵词语,这使得这部文学作品显得灵活多样,朗读起来错落有致,有极强的音乐性。 从内容上讲,《风》是《诗经》中的精华。由于这些诗歌来自民间,没有或 很少有雕饰,展示了周代民歌的绚丽多彩。《风》中的作品反映了普通劳动者真 实的生活,比如表达青年男女对美满爱情的向往和追求的《关雎》、《出其东门 》;表达愤怒的奴隶向不劳而获的奴隶主的质问的《伐檀》、《硕鼠》;有关战 争的《扬之水》、《君子于役》等等。
《诗经》的作者成分很复杂,如果以诗中自述者的身份作为作者的身份,那 么诗的作者既包括劳动者、士兵,也包括相当一部分属于“士”和“君子”阶层 的人物。“士”在当时属于贵族最低的一级,“君子”则是对贵族的泛称。此外还有许多无法确定身份的人物。
《诗经》中的作品,原来的主要用途,一是作为各种庆典礼仪的一部分,供人 们吟唱,二是娱乐,三是表达作者对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但到后来,《诗经》逐渐成为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学习《诗经》成了贵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养,列为中国最重要的几种经典之一。这种教育一方面具有美化语言的作用,特别在社交场合,常常需要摘引《诗经》中的诗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论语》记载孔子的话说:“不学《诗》,无以言”,给《诗经》以极高的地位。
总体来说,《诗经》是中国文学光辉的起点,是中国文学发达很早的标志。 其内容涉及中国早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 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 所反映。《诗经》的语言则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 重要的资料。篇三:诗经导读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两种说法:一是行人采诗说。《汉
书·艺文志》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诗经》305篇的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和诗歌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而它包括的时间长、地域广,在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互异的情况下,如果不是经过有目的的采集和整理,要产生这样一部诗歌总集是不可想象的。因而采诗说是可信的。一是孔子删诗说。《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唐代孔颖达、宋代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对此说均持怀疑态度。《诗经》大约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此时孔子尚未出生;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至鲁国观乐,鲁乐工为他所奏的风诗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说明那时已有了一部《诗》,此时孔子年仅8岁。因此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够演唱的,《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便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
南、邶、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
《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从时间上看,《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
颂》当产生于春秋时期。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
《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
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其中有些诗,如《大雅》中的
《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
有些诗,如《魏风·硕鼠》、《魏风·伐檀》等,以冷嘲热讽的笔调
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有些
诗,如《小雅·何草不黄》、《豳风·东山》、《唐风·鸨羽》、《小雅·采
薇》等写征夫思家恋土和对战争的哀怨;《王风·君子于役》、《卫风·伯
兮》等表现了思妇对征人的怀念。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西周时期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和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痛苦和灾难。有些诗,如《周南·芣苢》完整地刻画了妇女们采集车前子的劳动过程;《豳风·七月》记叙了奴隶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小雅·无羊》反映了奴隶们的牧羊生
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如《秦风·兼葭》表现了男
女之间如梦的追求;《郑风·溱洧》、《邶风·静女》表现了男女之间戏谑
的欢会;《王风·采葛》表现了男女之间痛苦的相思;《卫风·木瓜》、《召南·摽有梅》表现了男女之间的相互馈赠;《鄘风·柏舟》、《郑风·将仲子》则反映了家长的干涉和社会舆论给青年男女带来的痛苦。另如《邶
风·谷风》、《卫风·氓》还抒写了弃妇的哀怨,愤怒谴责了男子的忘恩负义,反映了阶级社会中广大妇女的悲惨命运。
《周礼·春官·大师》云:“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
兴,曰雅,曰颂。”六诗在《毛诗序》中又作六义。其中,风、雅、颂,
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
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也。”例如《豳风·七月》、《卫风·氓》都是赋体:前者铺叙了奴隶春
耕、采桑、纺织、田猎、造酒、贮藏和准备过冬等一年四季的全部劳动生活,表现了阶级的对立和奴隶们的悲愤之情;后者倒叙了弃妇与氓由恋爱到结婚直至被氓遗弃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弃妇的哀怨和决绝。又如《魏
风·硕鼠》、《邶风·新台》都是比体:前者把剥削者比作贪婪的大老鼠;后者把淫乱无耻的卫宣公比作大癞蛤蟆;二者都寄寓了极大的讽刺之意。另如《周南·关雎》、《魏风·伐檀》都是兴体:前者以贞鸟雎鸠的“关
关”叫声起兴,联想起人的男女之情;后者以奴隶们的“坎坎”伐木声起兴,联想到奴隶主阶级的不劳而获。在《诗经》中,赋、比、兴手法常常是交替使用的,有“赋而比也”,有“比而兴也”,还有“兴而比也”。
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
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
貌无遗”。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它形
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而《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
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诗经》的影响还越出中国的国界而走向全世界。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很早就传入汉文版《诗经》。从18世纪开始,又出现了法文、德文、英文、俄文等译本。
shījīnɡ
deyìyìshìshēnɡdiào
r?nsuǒwai
qínfēnɡ
zhanɡfēnɡ
jiùrúxiànzàiwǒmenshuōshǎn
shānxīdiào
h?nándiào
shīshìbùt?nɡdìqūdedìfānɡyīnyua
dàbùfenshìmínɡē
shìc?nɡzhōunán
、 bīnděnɡ
ɡadìqūcǎijíshànɡláidetǔfēnɡ 豳
风 ɡēyáo
shījīnɡ
ɡuānɡuānjūjiū
zàih?zhīzhōu
jūnzǐhǎoqiú
cēncīxìnɡcài
zuǒy?uliúzhī
wùmaiqiúzhī
qiúzhībùd?
wùmaisīfú
zhǎnzhuǎnfǎnca
cēncīxìnɡcài
zuǒy?ucǎizhī
qínsayǒuzhī
cēncīxìnɡcài
zuǒy?umàozhī
zhōnɡɡǔyuazhī
yǎotiǎo窈
窕 yǎotiǎo窈
窕 yōuzāi悠
哉 yǎotiǎo窈
窕 yǎotiǎo窈
窕 shū淑 shū淑 yōu悠 shū淑 shū淑篇四:诗经全文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 篇。
“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拙,诗味不多。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而《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关雎。周南)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旋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綌,服之无斁。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澣我衣。害澣害否?归宁父母。(葛覃。周南)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卷耳。周南)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乐只君子,福履将之。
南有樛木,葛藟萦之,乐只君子,福履成之。(樛木。周南)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螽斯。周南)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桃夭。周南)
肃肃兔罝,椓之丁丁,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肃肃兔罝,施于中逵,赳赳武夫,公侯好仇。
肃肃兔罝,施于中林,赳赳武夫,公侯腹心。(兔罝。周南)
采采芣苡,薄言采之,采采芣苡,薄言有之。
采采芣苡,薄言掇之,采采芣苡,薄言捋之。
采采芣苡,薄言袺之,采采芣苡,薄言襭之。(芣苡。周南)
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汉广。周南)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舫鱼赬尾,王室如毁。虽则如毁,父母孔迩。(汝坟。周南)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麟之趾。周南)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之子于归,百两将之。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之子于归,百两成之。(鹊巢。召南)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还归。(采蘩。召南)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 (草虫。召南)
于以采苹,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锜及釜。
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采苹。召南)
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
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甘棠。召南)
厌浥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
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室家不足。 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虽速我讼,亦不女从。 (行露。召南)
羔羊之皮,素丝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羔羊之革,素丝五緎,委蛇委蛇,自公退食。
羔羊之缝,素丝五总,委蛇委蛇,退食自公。(羔羊。召南)
殷其雷,在南山之阳,何斯违斯,莫敢或遑?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殷其雷,在南山之侧,何斯违斯,莫敢遑息?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殷其雷,在南山之下,何斯违斯,莫敢遑处?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殷其雷。召南)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摽有梅。召南)
嘒彼小星,三五在东,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寔命不同。
嘒彼小星,维参与昴,肃肃宵征,抱衾与稠,寔命不犹。(小星。召南)
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
江有渚,之子归,不我与;不我与,其后也处!
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也歌!(江有汜。召南)
野有死麇,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野有死麇。召南)
何彼农矣!唐棣之华,曷不肃雝?王姬之车。
何彼农矣!华如桃李。!平王之孙,齐侯之子。
其钓维何?维丝伊缗。齐侯之子,平王之孙。(何彼农矣。召南)
彼茁者葭。壹发五豝,于嗟乎驺虞!
彼茁者蓬。壹发五豵。于嗟乎驺虞!(驺虞。召南)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我心匪鉴,不可以茹。亦有兄弟,不可以据。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仪棣棣,不可选也。
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觏闵既多,受侮不少。静言思之,寤辟有摽。
日居月诸,胡迭而微?心之忧矣,如匪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柏舟。邶风)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絺兮綌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绿衣。邶风)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燕燕。邶风)
日居月诸,照临下土,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胡能有定,宁不我顾!
日居月诸,下土是冒,乃如之人兮,逝不相好!胡能有定,宁不我报!
日居月诸,出自东方,乃如之人兮,德音无良!胡能有定,俾也可忘!
日居月诸,东方自出,父兮母兮,畜我不卒!胡能有定,报我不述!(日月。邶风)
终风且暴,顾我则笑,谑浪笑敖,中心是悼。
终风且霾,惠然肯来,莫往莫来,悠悠我思。
终风且噎,不日有噎,寤言不寐,愿言则嚏。
噎噎其-阴-,虺虺其雷,寤言不寐,愿言则怀。(终风。邶风)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击鼓。邶风)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睕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凯风。邶风)
雄雉于飞,泄泄其羽,我之怀矣,自诒伊阻。
雄雉于飞,下上其音,展矣君子,实劳我心。
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远,曷云能来。
百尔君子,不知德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雄雉。邶风)
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
有弥济盈,有鷕雉鸣,济盈不濡轨,雉鸣求其牡。
雝雝鸣雁,旭日始旦,士如归妻,迨冰未泮。
招招舟子,人涉仰否,人涉仰否,仰须我友。(匏有苦叶。邶风)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
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远伊迩,薄送我畿,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昏,如兄如弟。
泾以渭浊,湜湜其沚,宴尔新昏,不我屑以,
毋逝我梁,毋发我笱,我躬不阅,遑恤我后。
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
何有何亡,黾勉求之,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不我能慉,反以我为雠,既阻我德,贾用不售,
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既生既育,比予于毒。
我有旨蓄,亦以御冬,宴尔新昏,以我御穷,
有洸有溃,既诒我肄,不念昔者,伊余来塈。(谷风。邶风)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式微。邶风)
旄丘之葛兮,何诞之节兮,叔兮伯兮,何多日也!
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狐裘蒙戎,匪车不东,叔兮伯兮,靡所与同!
琐兮尾兮,流离之子,叔兮伯兮,褎如充耳。(旄丘。邶风)
简兮简兮,方将万舞,日之方中,在前上处,硕人俣俣,公庭万舞。
有力如虎,执辔如组,左手执龠,右手秉翟,赫如渥赭,公言锡爵。
山有榛,隰有苓,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简兮。邶风)
毖彼泉水,亦流于淇,有怀于卫,靡日不思,娈彼诸姬,聊与之谋。
出宿于泲,饮饯于祢,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问我诸姑,遂及伯姊。
出宿于干,饮饯于言。载脂载牵,还车言迈,遄臻于卫,不瑕有害。
我思肥泉,兹之永叹,思须与漕,我心悠悠,驾言出游,以写我忧。(泉水。邶风)
出自北门,忧心殷殷,终窭且贫,莫知我艰。
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王事适我,政事一埤益我,我入自外,室人交遍谪我。
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王事敦我,政事一埤遗我。我入自外,室人交遍摧我。
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北门。邶风)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惠而好我,携手同行,其虚其邪,既亟只且!篇五:《诗经》导 读
艺术史家往往喜欢将问题复杂化,使得艺术的价值不为我们所认识。有人惧怕直
面艺术,是因为惧怕面对自己的无知。但真正的欣赏应该是每个人自己的事,道
听途说无法代替。只有你心生喜爱,才有兴趣了解更多。让我们抛开历史的繁复,
单纯沉浸在艺术之中,去感受人的伟大??
观看影片《金字塔》
《诗经》导 读
凡是熟悉中国古代文化、爱好中国古典诗歌的人都知道,在中国文学史上有
一部最著名也是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诗经》这部书,在漫长的历
史时期曾被儒家尊为经典,列为五部经书之一。所谓 &五经&就是指《诗》、《书》、
《礼》、《易》、《春秋》其中的《诗》就是指《诗经》。&五经&是古代知识分
子的必读书,流传很广,现在虽然已不读经了,但今天看来,《诗经》这部书有
很重要的价值。因为它保存了我国最早的一批优秀的诗歌作品,研究中国古代文
学以至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首先,就不能不注意到它。关于《诗经》,我们分
两部分来:首先谈谈《诗经》的概貌,即这本书的内容和结构;第二,谈谈《诗
经》这部作品的辉煌成就。
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并有着优秀的传统,早在公元前6世纪就出现了一
部经过当时的乐师——乐师就是掌管音乐的官——编集起来的诗集,叫做《诗三
百》。大家知道先秦并没有《诗经》这个称呼,到了汉代,《诗三百》被儒家学
者作为经典以后才有了“诗经&这个称呼。而所谓《诗三百》也并不是整整的300
篇,而是305篇,称三百篇是采的约数,取整数。如果我们看先秦古代文献的话,
就没有 《诗经》这个名称,而只有 《诗》,单独称《诗》或者称《诗三百》。
《诗经》收录了我国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之间产生的305篇作品,其中大部分是
当时北方中原地区的民歌,是根植于我国古代古老黄河流域的艺术花朵,从它的
内容来看是贴近现实的,是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的;从风格来看,它是
淳朴的。正是这一批以贴近现实、淳朴自然为特征的诗歌,一产生就广泛地受到
了我国人民的喜爱,成为我国文学园林中最早的硕果,是中国文学史光辉灿烂的
首先,我就《诗经》这部书的构成和它的有关内容作一个介绍。如果手里有
一本 《诗经》的话,我们打开一看就会发现,它是按照《风》、《雅》、《颂》
来编排的,也就是说,它是按《风》、《雅》、《颂》来分类的。为什么这本书
有这种划分呢?原来《诗经》中的诗篇有的就是人们口头传唱的诗歌,有的虽然
是当时文人的创作,但也是经过乐师配乐以后供演唱的,所以它们都是歌诗。后
来的诗歌已经和音乐脱离关系了,虽然说是歌,实际上已经不唱了。但《诗经》
这部诗那时是每首都要唱的,我们管它叫做歌诗,也就是可歌的诗,也就是说,
它是同音乐有关系的。因为这样一些诗,它的产生和来源地区不一样,它的乐调
也就有所不同, 歌唱时的曲调当然就不一样了。《风》、《雅》、《颂》乃是
按乐调来划分的类别。
《风》又称《国风》,是当时各诸侯国所管辖的不同地区的作品,因为在周
代除了周王朝中央统治以外,还分封了许多诸侯国,而《国风》就是指当时各诸
侯国地区的作品。《风》包括十五国风,这十五国风有的是指当时的诸侯国,有
的是指当时的地区;《国风》分为周南、召南、邶风、庸风、郑风、秦风等十五
国风。它的地域相当于今天的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山东等地区,从这也可
看出《诗经》是产生于中原地区的民歌。&风&诗在《诗经》中是最多的,一共是
160首,占305首中的大部分。
《雅》是指当时周王朝国都附近地区的乐曲。古代有一种&雅言&的说法。什
么叫&雅言&呢?&雅言&就是相当于现在我们所说的普通话,因为国都是政治中心,
所以当时就把国都附近的语言称为&雅言&。当时各地有各自的方言,方言方音不
同,不统一,因此把王城附近的话当作标准话,称为&雅言&,同时也把靠京城附
近的乐曲和乐调称为&雅乐&。《诗经》中&雅&这一部分又分为《大雅》和《小雅》,
一共是105篇。《雅》这一部分诗歌里面既有民歌,也有文人的创作,这一点与
《风》的相对单一性不同。
《颂》是古代祭神祭祖时所用的歌舞曲,因为它是祭祖所用,所以就非常严
肃,因而曲调也比较平缓,与一般的乐曲不同,单列为一类。《颂》诗又分为鲁
颂、商颂、周颂三类。一共有40篇。《颂》诗一般是周王朝的史官即掌管史书、
掌管历史的官或者当时的巫祝所作,所谓巫祝应当是当时掌管祭祖活动的人。由
此可知,《诗经》这部作品原都是音乐作品,但是由于年代久远,乐谱已经失传
了,今天所见到的实际上是一部歌曲集的歌词。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我们之所以管它叫“集&而不叫&全
集”,是因为按中国古代一种分法,全集是与选集相对应的,而总集是和别集相
对应的。《诗经》或叫《诗三百》,它不可能把当时所有诗歌都收集齐全,所以
不是全集。总集是收集了不同时代、不同作者的作品的集子;别集是单独的作家
的作品的集子。我们现在管《诗经》、《昭明文选》叫总集,因为它们都是收集
了不同时代、不同作者的作品,把它们汇集在一起。别集如:《李太白集》、 《杜
工部集》、《白居易集》、《陆放翁集》等。《诗经》里面的作品从创作年代来
说,它包括了上下五六百年;从作者来说,它包括了当时社会各个阶层、各种不
同职业以及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性别的作者的创作;而作品的题材内容更是丰
富多彩,有的写政治、农事,有的写祭祖,有的写狩猎;有的写行役,有的写战
争,有的写爱情,有的写婚姻等等,不但题材多样,而且形象极为生动。我们谈
《诗经》里的作品,就像看当时社会一部形象化的历史,是一个精金美玉、杂收
并蓄的宝库,非常绚丽多彩,炫人耳目。这么多作品是由谁来收集和整理的呢?
古代朝廷里设有采诗官,而且当时有相应的一套到下面去采诗的制度,根据古文
献的记载,每当春天来到的时候,朝廷就派一种官员——“行人&,即采诗官,
据说他们敲着木铎,即一种铃铛,在路上巡游,把民间传唱的歌谣收集起来,献
给朝廷的乐官——太师。周王朝里总的乐官叫做太师,太师加以整理,配好音律,
就演唱给天子听。那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据记载,这样做一是为了&观民俗,知
得失&,就是通过这些诗篇的内容来了解下面一些百姓的情况,作为施政方面的
参考;第二,是出于搜集乐章的需要,是为了制乐。实际上,这两种需要,后面
一种需要是最主要的一一我们料想,当时周王朝也没有那么积极关心民情,虽然
为了巩固统治,会有一种了解下面情况的愿望——因为按当时的制度,凡是在一
切祭祖、朝会、征伐、狩猎、宴饮等等场合,都要配合演奏乐章,那么乐官的职
责就是专门来编制和教练各种乐曲,这些乐曲除了乐官自己来谱制以外,还要利
用和参考许多民间传唱的乐调和唱词,所以采诗也就成为乐官们一项不可缺少的
职责。实际上,《诗三百》这些作品正是通过这样一种途径,根据这样一种需要,
日积月累地被搜集、编在一起的。这些诗里还有一些是属于贵族文人的作品,这
就不是产生于民间,不是 &行人”搜集起来的。因为当时还有一种献诗的制度,
所谓献诗制度,就是一些贵族文人或臣子向周王进献诗篇。文人作品大概就是通
过献诗汇集到朝廷的。总的来说,《诗经》这部书,它是由当时的乐师之手把它
编集起来的。
由于《诗三百》的内容非常的丰富,因而就受到重视。古时候,曾经把它当
作生活的教科书。我们今天看来,它是一部文学作品,但在古代它更重要。大思
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曾多次教导学生,要读《诗》。孔子可以说是《诗三百》
的第一个评论家,而且评价非常高。他说:&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
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小子&就是孔子称
呼自己的学生,不带轻蔑的意思。在孔子看来,《诗》的用途非常广泛:《诗》
可以激发人们的志气,可以提高人们的观察力,可以锻炼人们的社会活动能力,
也就是集体精神,还可以学到批评时政的方法,怨就是怨刺,所以说有&兴、观、
群、怨&四大作用;不但如此,&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近呢,则可用来侍奉你的
父母;远呢,可以用它来辅佐君王,帮助时政。最后他说可以&多识草木鸟兽之名
&,因为《诗经》这部书,特别是在《国风》的一些民歌中,就写到很多鸟、兽、
草、木。《诗经》讲究&比兴&,它从大自然当中摄取了很多自然物来写作,所以
你读了《诗》以后,单从知识来讲,你还可以多多地识一些草木鸟兽的名称。看
了这一段话,可以知道,照孔子看来,《诗三百》无疑是一部文学、伦理、政治、
博物的百科全书。另外孔子还说过&不学诗,无以言&。这是跟他的儿子鲤说的,
说你不学《诗》,你就不会说话。意思是说,不学《诗》的话,你就不能掌握语
言的技巧,就说不出优美、动听的言辞。从这可以知道,孔子对《诗》这部作品
是相当重视的,所以他就把这部书当作教授自已弟子的教材。
正因为《诗三百》在语言技巧方面也很有成就,所以它在春秋时代还有一个
特殊用途,这就是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活动常常是用《诗经》里面的诗句来表达,
一些言辞要用《诗经》的诗句来表述,所以当时进行外交活动时有&赋诗言志&
的惯例。国君或者外交官们为了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就经常采用赋诗
的办法将意见传达给对方,对方为了表示很有修养,往往也用赋诗的方式来进行
回答,所以叫做赋诗言志。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据 《左传》记载,鲁文公十
三年,鲁文公访问晋国,在中途遇到了郑国的国君——郑伯。郑国是一个比较弱
小的国家,当时处境非常孤立。他想请鲁文公给他牵线搭桥,跟晋国搞好关系。
在宴会上,郑国的大夫就赋诗,唱了两句诗,是什么呢?是《小雅·鸿雁》篇里
的两句诗:&爰及矜人,哀此鳏寡。&爰&就是乃的意思,&乃&可以当作加,即加上
身上,&矜人&就是可怜人,就是希望把恩惠加在我这个可怜人身上。&哀此鳏寡&,
本来&鳏&是男子大而无妻,&寡&是指女的年长无夫,这里是指孤立无援的意思,
就是你可怜可怜我这样一个孤立无援的人的意思。《鸿雁》本意是讲述当时的劳役之苦,当时统治阶级抓壮丁服兵役、劳役。他就把这两句诗拿来,意思是应该同情孤立无援的人,说明自己国力较单薄,希望鲁君来帮助他。这样,采用赋诗的方式,你赋两句,我赋两句,来表达情意。最后鲁国的国君就赋《小雅·采薇》里面的两句诗作为回答,他说:&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说是国势这么紧张,难道我敢安居?一个月我就要交战三次。《小雅·采薇》是描写出征战斗的诗,鲁君借此表示愿意为郑国和晋国的修好来奔走。当然在这种外交场合所谓吟诗、赋诗,一般都是“断章取义&。他们所用的意思都不是原诗当中的意思,都是采取诗的某句或某几句的字面上意义。大家都知道在外交场合非常讲究机智和辞令技巧的,既要把自己的意图传达给对方,又要讲礼节,不失国格和尊严,所以就需要用含蓄委婉的方式来表达意思。由此可知,在古代《诗三百》被视为有多种用途的重要的书。按照孔子的话来说,它是可以当作美育、德育、博物的教材的,而且在外交场合还可以当成学习外交辞令的教材。
上面我们介绍了这部书在古代使用的状况和它的构成情况,下面我们讲一下《诗经》的辉煌成就。
《诗经》作为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作为文学作品,可以说是我国古典文学辉煌的开始。因为它产生最早,又有广阔而丰富的内容,因此,它又是我国古文化和古文明的载体,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和我们民族古老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部重要的典籍。《诗经》里面的诗篇是不是有商代的遗存?现在还有争议,我们把它断代为西周初年。另一种意见认为《诗经》里面的《商颂》就是商代的作品。可也有人认为《商颂》里面的商,不是指殷商时代的作品而是指当时宋国的作品,因为宋国的君主是殷商的后裔,所以它产生的一些祭祀商代先祖的诗是可以理解的。《诗经》中的作品,最早可以上溯到西周初年是没有疑问的。《诗经》《大雅》里面还有一些古老的史诗,就是《生民》、《公刘》、《皇矣》、《大明》这五篇诗。这一组诗记录从周始祖后稷的诞生一直到周武王灭商兴周的历史和传说,是传唱在周初前后的一组史诗,因为它十分可贵地保存了一些远古历史的面貌,所以特别值得我们重视。过去认为中国好像没有史诗,都是些抒情诗,不像希腊,希腊文学一开始就有一些很著名的史诗产生了,比如《奥德赛》和《伊利亚特》。实际上在中国古代这部《诗经》里也存在着&史诗&。史诗是一个民族发祥、创业胜利的歌唱,是民族历史的第一页。它的内容主要是写英雄传奇的故事,包括一些神话传说。中国最古老的一组史诗就出现在《诗三百》篇里面。
《诗经》里还保留了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民族特色的祭祀诗,如《诗经》里面的三颂,即周颂、鲁颂、商颂。周人把祭天和敬祖置于同等地位,他们视祖先的亡灵为本民族的保护神,这反映了我国古代宗法制社会将宗教伦理化的特点。宗法制是指以血缘为关系构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中国古代除了祭天以外,他们还要祭祖,就是非常重视祖先神。他们首先承认祖先神,这在世界的宗教里面是比较特殊的。在这批祭祖诗里有一部分是祭祀田祖,乞求丰收的诗。他们写的是祭礼,但也反映了古代耕、种、收、藏等农业活动以及相关的礼俗和农田管理等内容,这些诗在虞诚的宗教感情当中,透露出当时人们对农事的重视以及对宗教信仰和过部族安康生活的向往。
《诗经》里还有一部分诗叫做宴饮诗,这部分诗也是非常有民族特征的。它是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独有的产物。周代的君臣朝会、宗族团聚、故旧相逢,都要举行宴饮。特别是在上层社会,宴饮之际要奏乐歌诗,不是光喝酒吃饭。而举行各种宴饮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呢?《礼记》记载:&非专为饮宴也,为行礼也。&实际上宴饮是为了礼仪,是为了&行礼&。所以在这些诗里面除了写酒食非常丰富以外,主要写宾主之间都是彬彬有礼,尊卑长幼有序,特别要表达人与人之间情谊的可贵。实际上是要在觥筹交错、琴瑟钟鼓的歌乐声中达到尊贤敬老、亲亲慕友的目的,达到伦理目的。所以《诗经》当中的宴饮诗,实际上是表达周人那种尚道德重教化的礼乐文明。
《诗经》里还有一部分反映王道兴衰、政教得失的政治诗,它们包括了美、刺两方面内容。所谓美就是颂美,刺就是怨刺。这些诗多出于当时中下层文人之手。大约是通过献诗的制度传到朝廷的 。所以美诗就是对某些当权者、政治人物或英武杰出的人物的颂扬,刺诗则多写些愤世伤时之作,是对君昏臣佞的政治弊端、社会问题的一种揭露和讥刺,这些诗表达了当时一些进步士人关心国民的热情和对时代兴衰、民生疾苦的感。这种忧国忧民的精神一直影响到中国的后代、后世,被无数的进步诗人所继承,成为我国文学的优良传统。我们应重视这些有忧患意识和爱国热情的诗。
作为诗集,《诗经》所反映的生活面是非常广泛的。当然在305篇作品中,最值得珍视的还是民歌,它们都是当时人民的口耳相传的集体创作,是劳动人民的理想和智慧的结晶,正因为它产生于劳动之中,所以它们就十分贴近生活,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当时劳动人民劳动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诗经》里面的作品。首先看一下写劳动人民生活的诗篇。例如《国风·周南》:&采采芣苜,薄言采之。采采芣苜,薄言有之。采采芣苜,薄言掇之。采采芣苜,薄言捋之。采采芣苜,薄言秸之。采采芣苜,薄言攒之。&这是一首写在山坡田野之间们结伴采集芣苜所唱的歌。在对劳动进程和满载而归的描写之中表现出一种非常欢快的情绪。&采采&就是采而又采的意思。朱熹在《诗集传》中注道:&采采,不止一采也&,这个采通&睬&。芣苜是车前草,它的子可以人药。&薄&是勉力去做,&迫切&的意思。&言&是语助词,&薄言&两字连用,表示急忙、赶快的意思。&采采芣苜,薄言有之&,&有&,就是开始采集,从无到有。&采采芣苜,薄言掇之&,&掇&就是拾取,一颗一颗地拾取。&采采芣苜,薄言捋之&,&捋&就是捋取,用手指往后用力捋。&采采芣苜,薄言秸之&,&&即用衣襟把它兜起;“采采芣苜,薄言撷之&,&撷&就是把衣襟插到腰带上,因为古代妇女穿的是长褂子,这样兜的东西更多一些。
我刚才说了,这是一群妇女在采集芣苜的过程中随口唱出来的歌声。这首歌如果用现代汉语翻译下来的并保持一点民歌风味的话,可以这样翻译:&车前子呀采呀采,快快把它采起来;车前子啊采呀采,快快把它采起来;车前子呀采呀采,一颗一颗拾起来;车前子呀采呀采,一把一把捋起来;车前子呀采呀采,掖起衣襟兜回来。&这首歌词很简单,但感情却很饱满,节奏也非常明快,再现了当时的劳动情景,传达了一种劳动时的欢快情绪。我们把这首歌反复涵咏一下,就会恍人其境,仿佛看见三五成群的妇女在山坡旷野一边劳动,一边唱歌,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听后令人感到心旷神怡。
友情链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形容美女的诗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