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师范大学怎么样的祖厅怎么定义

闽南特色民居建筑:林路大厝在哪里 - 第一星座网闽南特色民居建筑:林路大厝在哪里 16:31:00来源:第一星座网作者:匿名  要是有来泉州旅游的同学应该都知道,泉州本地随处可以看到大厝,这就是闽南的特色,红砖砌墙,琉璃瓦,远远望去夕阳下别有一番美景,闲话不多说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林路大厝吧。  光绪末年,林路在家乡后埔村建造一座半宫殿式民居,即“林路大厝”。中间为正屋、叠楼,两旁为祖厅、书房,共有房屋99间。主体建筑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竣工,全部工程至民国初才完成,建筑材料采用钢筋、水泥、红砖、釉瓦,不用杉木,开泉州新建筑风格之先。南安一带曾流传“有林路富,无林路厝”的谚语,充分反映其建筑的独特与华丽。林路在厦门鼓浪屿田尾亦建有钢筋水泥楼房,以供国内部分眷属和子弟返乡读书居住。  林路大厝位于福建南安市省新镇满山红村,建于清光绪戊申年前后(1908年),全部工程至民国初年完成,距今102年大厝前后三落(进),有住宅、宗祠、花园、书房、梳妆阁和亭台水榭等,占地6.5共有大小房间99间。当时建厝时所需的墙砖、地砖和水泥,均运自海外,可见当年林路的林路富贵显赫。如今,大厝仅存民居3座,宗祠和书房各1座,占地面积不到原来的一半。虽然林路大厝历经百年风雨,附属建筑都已被拆除,围墙也没了,但现存的宗祠、住宅、书房三座各自独立又互为一体的汉式古大厝成“一”字形整齐排开,东西长200米,碧瓦红墙、飞檐翘脊,依稀可见当年风光。  林路身为着名的华侨建筑家,林路大厝在传统的闽南建筑风格基础上求新求变。与传统的闽南大厝不同的是,林路大厝主体厅堂建有二楼阁楼,东西护厝的前端也各盖有六角形角楼,在富有闽南特色的大厝(古厝)中暗含一点西式洋楼的味道,别具一格。整个建筑群典雅、古朴、精湛、壮观。林路大厝的另一特点是它集宗祠、住宅、书房、水榭池亭于一体,且设计了防火通道,结构完整、布局合理。据《南安县志》载,大厝创建者林路是新加坡着名的华侨建筑家。据林路的后人介绍,林路从小家境贫困,靠给大户人家放牛、捡柴糊口,深知没有文化的苦楚。  于是他特别注重兴教办学,特意建了一座大厝(古厝)专门作为书房。书房的建造别具一格,为二进三开间硬山顶建筑,穿斗式木结构,厝前建有小花园,中部有一方亭,还有假山流水,花鸟鱼虫,后进为二层楼阁。很可惜后进已经倒塌,只剩下一堆残垣断壁。据说这座书房名为“养浩斋”,不仅供林路子孙使用,还供全村孩子使用,他出资聘请私塾先生,对后代进行启蒙教育。林路的十多个儿子都在“养浩斋”就读,其中最出名的是他的第十一子林谋盛。林路1929年病逝,林谋盛继承父业。抗战爆发后积极参与抗日救国,最后不幸被日军逮捕,壮烈牺牲。  他的亲属多人同时被杀害,可谓一门忠烈。为纪念这位抗日英雄,在新加坡的伊丽莎白公园建有林谋盛烈士纪念碑。林路的后代多数生活在新加坡及欧美等国家,只有第四世裔孙两家仍在故里居住。林路厝设计精致,尤其它的梁坊、斗拱、雀替等木构件雕工十分精细,流光溢彩,富丽堂皇。巧妙将外来设计和闽南传统林路厝  林路大厝历经百年风雨,且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附属建筑都已被拆除,围墙也没了,但现存的宗祠、住宅、书房三座各自独立又互为一体的汉式古厝成“一”字型整齐排开,那碧瓦红墙、飞檐翘脊在阳光下仍熠熠闪光,依稀可见当年风光。您可能也喜欢:星座测算子时23点子23-0丑1-2点寅3-4点卯5-6点辰7-8点巳9-10点午11-12未13-14申15-16酉17-18戌19-20亥21-22男白羊座男白羊座男金牛座男双子座男巨蟹座男狮子座男处女座男天秤座男天蝎座男射手座男摩羯座男水瓶座男双鱼座女白羊座女白羊座女金牛座女双子座女巨蟹座女狮子座女处女座女天秤座女天蝎座女射手座女摩羯座女水瓶座女双鱼座男子鼠男子鼠男丑牛男寅虎男卯兔男辰龙男巳蛇男午马男未羊男申猴男酉鸡男戌狗男亥猪女子鼠女子鼠女丑牛女寅虎女卯兔女辰龙女巳蛇女午马女未羊女申猴女酉鸡女戌狗女亥猪男:A型血男:A型血B型血O型血AB型血女:A型血女:A型血B型血O型血AB型血copyright &
www.d1xz.net 第一星座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号-1返回顶部关于闽南普度的再认识
&普度是闽南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其热闹的程度仅次于春节,而节庆的时间之长、交际之广、花费之多,则有过之而无不及。从清末到现代当地政府的官员对普度的弊端,大多持反对态度,有的甚至明令禁止过普度。然而,令人深思的是普度习俗禁而不止,一直延续到现在,虽不能说愈演愈烈,但热闹、靡费程度一如先前。这是闽南文化的一个污点,还是一个“光点”,见仁见智,各有论据,但总体上看,以为是污点者居多。存在决定意识,闽南的独特历史地理环境,决定了民俗节庆的内容和形式。可见,普度种种不合理外壳下,必定有合理内核,值得深入研究,重新认识。
普度是由“七月半”发展而来的。农历七月十五日,是道教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后来成为一种民间习俗,佛道合一,俗称“七月半”,“鬼节”,祭祀祖先和孤魂野鬼。过“七月半”的习俗流行于整个汉文化地区,时间不限于一天,犹如清明前后上坟都算过清明一样,七月十五前后,祭祖宴客都是过“七月半”。江浙一带过“七月半”比较热闹,不亚于过春节,一般人家都要事先备好鸡鸭鱼肉等各种吃喝,摆上供桌,举行祭祖仪式,过后宴请亲朋好友,吃喝一番。备办的食品不仅要够吃,还要分送左邻右舍,并让亲朋好友带走一些。晚上,酒足饭饱之后,一家人到河边溪旁放荷花灯、烛火莹莹的小纸船,目送亡灵“往生”而去。北方相对比较冷清一些,过“七月半”仅限于祭祖,一家人会飨,并不呼朋招友。
在闽南由过“七月半”到过普度,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宋代,闽南七月半是由地方最高长官——知州主持。据《真西山文集》卷49记载,举行祭祀时必须“洁斋行事,毋得出谒、宴饮、贾贩及诸烦扰”。此时,“中元三五夜之临,环诸里数百人之众,并斋心而洁虑,冀赦过以除愆,或以士农工商祈安生业,或为祖先亲属追拔冥途”。绍定五年(1232年),农民起义军攻陷德化、永春两县,知州谴责县官僚佐“相先自作全躯之计,委群氓于锋镝之下,举二邑为煨烬之余”,使将士、百姓“游魂荡于太空,枯骨曝于旷野”。知州亲自主持普度,为死去的百姓和将士祝愿“无复久淹之系,西方净土举为极乐之游”。由知州主持,十分严肃地为祖先亲属、牺牲将士、百姓“追拔冥途”和为士农工商祈安的祭祀仪式。可见宋代中元节与盂兰盆会已合为一体,重点由祭祀祖先演变为普度众生。所以,宋代普度是顺应民意,缓和社会矛盾的一种行政措施,是有积极意义的。嘉靖《惠安县志.典祀》记载,至明代,普度祭祀权力下放至里社,由里社“每岁轮一户为会首”、“其轮流会首,及祭毕,会饮”。于是改变了宋代“洁斋行事,毋得出谒、宴饮、贾贩及诸烦扰”的严肃规定,成为一种摆阔气、竞豪奢的习俗。
&&&过“七月半”的延续时间,一般是三五天,而闽南的普度,则延续为一个月。农历七月,&初一谓之“开巷口”,即“开地狱门”,三十谓之“关巷口”,即“关地狱门”。各街道里巷以及农村,从初一到三十日,每天都有一方百姓做普度,称“普度日”。有些地方百姓过“普度日”三十天还轮不过来,于是将“开巷口”提前一天,到六月三十日,“关巷口”推迟一天,到八月一日,共三十二天
日本东京都立大学&walzz《闽南文化与周边文化比较谈----从普度.中元节习俗看闽南文化》,用田野调查和查阅文献相结合的方法,对泉州的普度有很好的描述,引述如下:
“现在旧历十五祭祖先、旧历七月里以“铺境”为单位逐日轮流做普度。据老人们的记忆,36个铺轮流做普度是清末才开始的。据一些后地的文字资料以及老人们的口头讲述,轮流普度乃起自清朝,因为祭祀行为集中、祭品的需求也集中,七月半市场供求紧张。人们常为买东西打架。清乾隆年间,由地方乡绅出面呈请由抽签决定城厢三十六铺的轮流普度日期,而七月半节依旧家家祭祀祖先。从那时起,鲤城区以及相关联的部分乡村都以铺境为单位轮流做普度。而现在的泉州,在整个旧七月里,几乎每一天都会有几个角落轮到做普度,但任何角落的住户在七月十五这天都不做普度而要祭祖先。
......城区旧式住房的普度和乡村类似,都是在天井或靠大门的里面或大门外面摆桌子、放酒菜祭品、烧金。随着高层多户杂居式楼房的增加,产生了一个普度祭祀地点的问题。从个案看到的楼房住户的普度方式现有三种:1、在自家大门内面向楼道摆祭,到楼外面烧金;2、在楼道内自家大门外摆祭,到楼外面烧金;3、下到一楼露天处摆祭并烧金。这是居民们在新的居住方式与传统祭祀行为之间调节的结果。三种类型做法里,烧金行为都要在楼房外面做,这不单单是出于安全或通风的考虑,而是人们对传统意识的承袭。  
  祭祀仪式一般在下午4、5点开始。无论城区还是乡村,左邻右舍总要前后呼应式地开始做普度仪式,理由是怕一家一户的酒、菜“供不应求”引得普度公生气对自己家人不利。
  祭祀后邀亲唤友来“吃普度”也是泉州城乡共同的特点,祭祀仪式结束后的晚饭,队(按:原文误,应为除)亲戚外还广邀朋友来喝酒,人们常常吃了这家又赶到那家去吃,这里刚吃着,那里的催促电话就打来了。不拘城乡,热闹的“吃普度”成为泉州地区普度全过程的一个高峰。有人说,各家各户请很多客人是为了显示自己,也有人说是怕普度公吃完祭不走,叫来很多人壮胆,可以吓走普度公。我想,后者的理由也许是比较原始的,前者则是派生出来的一种客观效果。事实上“吃普度”表现出今日的普度活动兼有很大的社交功能。由于轮流做普度,使人们有更多互访机会以及参加的自由度高,普度时节的社交圈大于春节,这是普度的一大特点。  
......普度的祭祀对象是“普度公”,它是一种没有具体传说、没有具体形象和神像的存在。对于“普度公什么样、他平时在哪”之类的询问,人们的回答是“具体样子不知道,他到处有”、“也许是一个也许有很多个”,“是孤魂野鬼的头头,是管理孤魂野鬼的”,“是孤魂野鬼,有很多是被杀了头的人,在地狱里很饿”等等。很少看到讲述普度公的文字资料,没有听到流传什么普度公的传说,也没有听说有谁不做普度就受到普度公什么惩罚了,但是大家很怕它给自己家带来什么麻烦。认真地做普度,邻里相邀同时开始做仪式、“金”要放到露天烧并且要完全烧尽等等的行为,表明普度公对人们是一种带威胁性的存在。
......&调查个案表明普度亦开始产生变化,许多年轻人不直接参与做普度仪式,往往只参加“吃普度”;一些结婚后独立居住的儿女们普度时则依附于父母家,离开旧街道搬入新楼房的住户的一部分不做普度了。这些现象提示了这个传统活动也许正处于一个新的过渡期,抑或可以说是正在开始一个新的变容时期。"
又王銘銘《宗族、社会与国家——对弗里德曼理论的再思考(中)》说:“
中元节普度在安溪县是分里进行,属于地方性的轮祭,七月二十四日轮到溪村举行普度时,村民们便在每个房头的公用祖厅前摆上献祭品,供孤魂野鬼食用,献祭之后,在家中举行宴会,宴请从村外来的亲戚。祭鬼是一种驱除外来危害的行为,表现溪村各房头各自的边界和内部认同,同时表现全家族共同合作处理外来危害的态势,但在祭鬼之后举行的宴会,则反映不同宗族之间的密切联系。”
闽南地区的厦门、漳州两地“普度”的习俗,与泉州大同而小异。需要补充的是,旧时过“普度”,闽南家家户户门口要挂一盏灯,从初一一直长明到三十才熄,谓之“普度灯”,现在多数人已不挂了;祭品中有一纸马。普度的一些习俗,源自佛教“盂兰盆”节“施食”祀饿鬼的法事,后逐渐演变成一种民间习俗,祭祀的主人也由僧侣演变成了百姓。
佛教认为七月是“欢喜之月”,十五日是“盂兰盆”节,三十日是地藏菩萨生日。现在很多寺院从初一至三十,天天念《地藏菩萨本愿经》,超度亡灵和孤魂野鬼。佛经有地藏菩萨说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话,佛教徒以为七月念经超度亡灵是崇祖、尽孝的行为。现在很多人、特别是有钱人花钱到寺院作法事,超度亲人的亡灵,已成为一种新的普度习俗。很多人既到寺院请僧侣作法事,又过“普度日”大宴宾客,二者并行不悖。
闽南“普度”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首先是铺张浪费,“普度日”请客多多益善,是摆阔气、竞豪奢的机会,有钱人大办宴席,化费不赀,没钱人也要打肿脸充胖子,举债请客。平时过日子读精打细算,但“普度日”都身不由己,残羹剩饭很多,浪费很大。有学者以为这是晋代士族斗富争胜的遗风,有一定道理。“普度”摆阔在一部分人看来,是“面子问题”、“形象工程”,突出地表现出闽南人“输人不输阵”(意谓“你干什么,我也能干什么”,与“宁让牛挣死,不让车翻过”义近)的性格。特别是晋江一带,过“普度日”时谁家门口停的小车多,谁就有面子。其次,“普度日”时来的客人,有些是是客人请来的,主人不认识,客人彼此也不认识,宴客时猜拳行令,酒徳不好或彼此有成见的人难免寻衅闹事,吵架斗殴,以至闹出事端。第三,“普度”是一种民间习俗,用正统的儒、释、道思想来看,都认为有其不合理之处。用今天科学的眼光来看,则是一种封建迷信。正因如此,从明代以来大多主政者,不管出于什么理论考虑,对于“普度”或持批评态度,或明令禁止。这种情况犹以“文革”时期为严重。这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做法,正如马克思所嘲笑的,在泼洗澡水时连婴儿也泼了出去。“普度”习俗屡禁不绝并与时俱进,有历史地理因素的支撑,自有其合理的成分,不是当权者的主观理念所抹杀的。正如不能因为汽车造成车祸和污染危及人们的生命和健康,就不生产汽车一样。
“普度”习俗的功能,有以下几点:
一、任何时代娱神都是自娱,人按自己的口味为神准备祭品,备办的食品名为敬神,实际都进了人的口腹。“普度”时人们忙里偷闲,不是忙于操办“普度日”,就是忙于“吃普度”,增添了生活的情趣,刺激了消费。农民是没有礼拜天、双休日的,“普度”习俗成为休息的借口,劳逸结合的一种方式。消费是生产的直接动力,而休息则为生产蓄积了能量,“普度”习俗是否有利于生产有待观察,但不会给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则是肯定的,闽南的经济在福建居于前列便是证。
二、“普度日”以地域为单位进行,往往是同姓、同宗在同一天,请客自然逾越血缘的局限,在一定的程度上弥合了宗族之间的裂痕。闽南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闽南人大多很重视谱牒,家门口的匾额刻有“颖川衍派”,“延陵衍派”、“紫云衍派”等,昭示郡望和族姓,宗族观念比较强,很多地方的宗祠都修得非常漂亮,家谱也修得很完整,让北方人叹为观止。与此相应,以前宗族之间的争权夺利的械斗也史不绝书。这是自“永嘉之乱”以来北方迁闽的汉族聚族而居以求生存的传统习惯而决定的。福建土楼最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土楼便是聚族而居的物证,闽南也有不少。尽管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不再聚族而居,但习惯具有巨大的惰性,在旧的经济基础消失之后,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存在下去。旧时过“普度”,异姓之间请来请去,“相视一笑泯恩仇”,成了朋友,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血缘关系,弥合了宗族之间矛盾,减少了宗族间的械斗。现在过“普度”,则有助于打破人们以邻为壑的冷漠,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三、诚如&walzz所说:“普度,是人和祖先交流、人与鬼神交往的活动,亦是人与人交际的机会。它具有使人祭祖、敬老、相聚的教化功能,并且由于“吃普度”的特殊性质使今日的普度活动尤其是“吃普度”又具有增进亲族、邻里友情,给为政为商为学的各界人士提供交往机会、沟通信息的交际功能。”
总之,闽南独特的“普度”习俗植根于闽南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渊源有自,瑕瑜互见,不可全盘否定,亦不可全盘肯定。《闽南文化与周边文化比较谈----从普度.中元节习俗看闽南文化》说:“我们并非执意复旧者,也无意扶持那些会被时代自然淘汰的古老文化里的陈渣。但是又真诚地希望民族古老文化的精华被认识、被保留、被继承。今日泉州的“普渡”,作为一个文化元素,它成为闽南文化的一个光点,为闽南文化增添了特殊的韵味。衷心希望泉州的普渡习俗作为闽南文化的突出点之一,在今后一段时间里以继续成为维系海内外亲情、增进国内外友情的一个聚焦点。”这一见解是有道理的。&
http://walzz0./&
walzz《闽南文化与周边文化比较谈----从普度.中元节习俗看闽南文化》
张胜华陈少牧《闽南文化中的“国民性”探析》&
《闽南》2008年第2期
《真西山文集》卷49,《中元仙游建醮青词》、《《普度青词》,商务印书馆出版,民国廿六年。
&嘉靖《惠安县志》卷10,典祀。
王銘銘《宗族、社会与国家——对弗里德曼理论的再思考(中)》&
注:照片选自小颓颓的博客&&&&
上图是普度时的纸马&& 下图是祭品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闽南普度--pao1516c的博客--凤凰网博客
凤凰博报 由你开始
你确定要删除此博文及其所有评论吗?
对于闽南普度的再认识 厦门网 宣布时间: 09:10 起源:学习在线   普度是闽南地域特有的一种文明景象,其热烈的程度仅次于春节,而节庆的时光之长、交际之广、破费之多,则有过之而无不迭。从清末到古代,当地政府的官员对普度大多持反对立场,有的甚至明令制止过普度。然而,令人沉思的是普度习俗禁而不止,始终连续到当初,虽不能说愈演愈烈,但热闹、靡费水平一如先前。这是闽南文化的一个污点,或是一个“光点”,见仁见智,各有论据。但总体上看,以为是污点者居多。存在决定意识,闽南的奇特历史地舆环境,决议了民俗节庆的内容跟情势。普度种种分歧理外壳下,一定有公道内核,值得深刻研讨,从新意识。   普度是由“七月半”发展而来的。农历七月十五日,是道教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后来成为一种民间习俗,佛道合一,俗称“七月半”、“鬼节”,人们祭祀祖先和孤魂野鬼。过“七月半”的习俗风行于全部汉文化地区,时间不限于一天,如同清明前后上坟都算过清明一样,七月十五前后,祭祖宴客都是过“七月半”。江浙一带过“七月半”的热闹程度不亚于过春节,普通人家都要当时备好鸡鸭鱼肉等各种吃喝,摆上供桌,举行祭祖仪式,过后宴请亲朋挚友,吃喝一番。备办的食品不仅要够吃,还要分送左邻右舍,并让亲朋挚友带走一些。晚上,酒足饭饱之后,一家人到河边溪旁放荷花灯、烛火莹莹的小纸船,目送亡灵“往生”而去。北方相对照较冷僻一些,过“七月半”仅限于祭祖,一家人会宴,并不呼朋招友。   在闽南由过“七月半”到过普度,经由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宋代,闽南“七月半”是由地方最高主座――知州主持。据《真西山文集》卷49记载,举行祭祀时必需“洁斋行事,毋得出谒、宴饮、贾贩及诸扰乱”。此时,“中元三五夜之临,环诸里数百人之众,并斋心而洁虑,冀赦过以除愆,或以士农工商祈安生业,或为祖先支属追拔冥途”。绍定五年(1232年),农夫起义军攻陷德化、永春两县,知州谴责县官僚佐“相先自作全躯之计,委群氓于锋镝之下,举二邑为煨烬之余”,使将士、百姓“游魂荡于太空,枯骨曝于旷野”。知州亲身主持普度,为死去的百姓和将士祝贺“无复久淹之系,西方净土举为极乐之游”。普度是由知州主持,非常严正地为祖先亲属、就义将士、百姓“追拔冥途”和为士农工商祈安的祭祀仪式。可见宋代中元节与盂兰盆节已合为一体,重点由祭祀祖先演化为普度众生。所以,宋代普度是适应民心,弛缓社会矛盾的一种行政办法,是有踊跃意思的。嘉靖《惠安县志?典祀》记录,至明代,普度祭祀权利下放至里社,由里社“每岁轮一户为会首”、“其轮流会首,及祭毕,会饮”。于是转变了宋代“洁斋行事,毋得出谒、宴饮、贾贩及诸搅扰”的严肃划定,成为一种摆阔气、竞豪奢的习俗。   过“七月半”的延续时间,个别是三五天,而闽南的普度,则延续为一个月。农历七月,初一谓之“开巷口”,即“开地狱门”;三十谓之“关巷口”,即“关地狱门”。各街道里巷以及乡村,从初一到三十日,天天都有一方庶民做普度,称“普度日”。有些地方百姓过“普度日”三十天还轮不外来,于是将“开巷口”提前一天,到六月三十日,“关巷口”推迟一天,到八月一日,共三十二天。日本东京都破大学walzz《闽南文化与周边文化比较谈――从普度.中元节习俗看闽南文化》,用原野考察和查阅文献相结合的方式,对泉州的普度有很好的描写,引述如下:   “现在旧历十五祭祖先、旧历七月里以‘铺境’为单位每日轮流做普度。据老人们的记忆,36个铺轮流做普度是清末才开始的。据一些后地的文字资料以及白叟们的口头讲述,轮流普度乃起自清朝,因为祭祀行为集中,祭品的需要也集中,七月半市场供求缓和。人们常为买货色打架。清乾隆年间,由地方乡绅露面呈请由抽签决定城厢三十六铺的轮流普度日期,而七月半节仍旧家家祭祀祖先。从那时起,鲤城区以及相关系的部分乡村都以‘铺境’为单位轮流做普度。而现在的泉州,在整个旧七月里,简直每一天都会有几个角落轮到做普度,但任何角落的住户在七月十五这天都不做普度而要祭祖先。   城区旧式住房的普度和城市相似,都是在天井或靠大门的里面或大门外面摆桌子、放酒菜祭品、烧金。跟着高层多户杂居式楼房的增添,发生了一个普度祭奠地点的问题。从个案看到的楼房住户的普度方式现有三种:1.在自家大门内面向楼道摆祭,到楼外面烧金;2.在楼道内自家大门外摆祭,到楼外面烧金;3.下到一楼露天处摆祭并烧金。这是居民们在新的寓居方式与传统祭祀行为之间调节的成果。三品种型做法里,烧金行为都要在楼房外面做,这不单单是出于保险或透风的考虑,而是人们对传统意识的承继。   祭祀仪式正常在下战书四五点点开始。无论城区仍是农村,左邻右舍总要前后响应地开始做普度仪式,理由是怕一家一户的酒菜“供不应求”,引得普度公赌气对自己家人不利,成都漏水检测。   祭祀后邀亲唤友来“吃普度”也是泉州城乡共同的特点,祭祀典礼停止后的晚饭,队(作者按:原文误,应为除)亲戚外还广邀友人来饮酒,人们经常吃了这家又赶到那家去吃,这里刚吃着,那里的督促电话就打来了。不拘城乡,热闹的“吃普度”成为泉州地区普度全进程的一个顶峰。有人说,各家各户请很多客人是为了显示自己,也有人说是怕普度公吃完祭不走,叫来很多人壮胆,能够吓走普度公。我想,后者的理由兴许是比拟原始的,前者则是派生出来的一种客观后果。事实上“吃普度”表现出本日的普度运动兼有很大的社交功效。因为轮流做普度,使人们有更多互访机会以及加入的自在度高,普度季节的社交圈大于春节,这是普度的一大特色。   普度的祭祀对象是“普度公”,它是一种没有详细传说、没有具体形象和神像的存在。对于“‘普度公’长什么样、他平时在哪”之类的讯问,人们的答复是“详细样子不晓得,他到处有”、“也许是一个也许有很多个”、“是孤魂野鬼的头头,是治理孤魂野鬼的”、“是孤魂野鬼,有很多是被杀了头的人,在地狱里很饿”等等。很少看到讲述普度公的文字材料,没有听到传播什么普度公的传说,也没有据说有谁不做普度就受到“普度公”什么处分了,然而大家很怕它给自己家带来什么麻烦。当真地做普度,邻里相邀同时开端做典礼、“金”要放到露天烧并且要完整烧尽等等的行为,表明普度公对人们是一种带要挟性的存在。   调查个案表明普度亦开始产生变更,很多年青人不直接参加做普度仪式,往往只参加“吃普度”;一些结婚后独立栖身的儿女们普度时则依靠于父母家,分开旧街道搬入新楼房的住户的一部门不做普度了。这些现象提醒了这个传统活动也许正处于一个新的过渡期,抑或可以说是正在开始一个新的变容时期。   又王铭铭《宗族、社会与国度――对弗里德曼实践的再思考(中)》说:“中元节普度在安溪县是分里进行,属于处所性的轮祭,七月二十四日轮到溪村举办普度时,村民们便在每个房头的公用祖厅前摆上献祭品,供孤魂野鬼食用,献祭之后,在家中举行宴会,宴请从村外来的亲戚。祭鬼是一种驱除外来迫害的行为,表现溪村各房头各自的边界和内部认同,同时表现全家族独特配合处置外来伤害的态势,但在祭鬼之后举行的宴会,则反应不同宗族之间的亲密接洽。”   闽南地区的厦门、漳州两地普度的习俗,与泉州大同小异。须要弥补的是,旧时过普度,闽南家家户户门口要挂一盏灯,从初逐一直长明到三十才熄,谓之“普度灯”,现在多数人已不挂了;普度祭品中有一纸马。普度的一些习俗,源自佛教“盂兰盆”节“施食”祀饿鬼的法事,后逐步演变成一种民间习俗,祭祀的主人也由僧侣演变成了百姓。   佛教认为七月是“欢乐之月”,十五日是盂兰盆节,三旬日是地藏菩萨诞辰。现在很多寺院从初一至三十,每天念《地藏菩萨本愿经》,超度亡灵和孤魂野鬼。佛经有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说语,佛教徒认为七月念经超度亡灵是崇祖、尽孝的行动。现在许多人、特殊是有钱人花钱到寺院作法事,超度亲人的亡灵,已成为一种新的普度习俗。良多人既到寺院请僧侣作法事,又过“普度日”大宴宾客,二者并行不悖。   闽南普度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首先是铺张挥霍,“普度日”请客多多益善,是摆阔绰、竞豪奢的机遇,有钱人大办宴席,消费不赀,没钱人也要打肿脸充胖子,举债宴客。平时过日子是精打细算,但“普度日”都身不禁己,残羹剩饭很多,糟蹋很大。有学者以为这是晋代士族斗富争胜的遗风,有必定情理。普度摆阔在一局部人看来,是“面子问题”、“形象工程”,凸起地表示出闽南人“输人不输阵”(意谓“你干什么,我也能干什么”,与“宁让牛挣逝世,不让车翻过”义近)的性情。特别是晋江一带,过“普度日”时谁家门口停的小车多,谁就有体面。其次,“普度日”来的客人,有些是由客人请来的,主人不认识,客人彼此也不认识,请客时猜拳行令,酒?不好或彼此有偏见的人未免挑衅闹事,吵架斗殴,甚至闹失事端。第三,普度是一种民间习俗,用正统的儒、释、道思维来看,都认为有其不合理之处,用今天迷信的目光来看,则是一种封建科学。正因如斯,从明代以来大多数主政者,不论出于什么斟酌,对普度或持批驳态度,或明令禁止,这种情形在“文革”时代最为重大。这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做法,正如马克思所讥笑的,在泼洗澡水时连婴儿也泼了出去。“普度”习俗屡禁不绝并与时俱进,有历史地理因素的支持,自有其合理的成分,不是当权者的主观理念所能扼杀的。正如不能由于汽车造成车祸和传染危及人们的性命和健康,就不生产汽车一样。   普度习俗的功能,有以下多少点:   一、任何时期娱神都是自娱,人按本人的口味为神筹备祭品,备办的食物名为敬神,实际都进了人的口腹。普度时人们忙里偷闲,不是忙于操办“普度日”,就是忙于“吃普度”,增加了生涯的情趣,刺激了消费。农夫是不星期天、双休日的,普度风俗成为休息的借口,劳逸联合的一种方法。花费带动生产,而休息则为生产蓄积了能量,普度习俗是否有利于生产有待察看,但不会给出产带来不利影响则是确定。   二、“普度日”以地区为单位进行,往往是同姓、同宗在统一天,请客天然超越血缘的局限,在一定的程度上弥合了宗族之间的裂缝。闽南文化的一个明显特点,是闽南人大多很器重谱牒,家门口的匾额刻有“颖川衍派”,“延陵衍派”、“紫云衍派”等,明示郡望和族姓,宗族观点比较强,很多地方的宗祠都修得十分美丽,家谱也修得很完全,让北方人叹为观止。与此相应,以前宗族之间的争权夺利的械斗也史不绝书。这是自“永嘉之乱”以来北方迁闽的汉族聚族而居以求生存的传统习惯而决定的。福建土楼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土楼便是聚族而居的人证,闽南也有不少。只管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不再聚族而居,但习惯存在宏大的惰性,在旧的经济基本消散之后,仍在相称长的一段时间存在下去。旧时过普度,异姓之间互请,“相视一笑泯恩仇”,成了朋友,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血统关联,弥合了宗族之间抵触,减少了宗族间的械斗。现在过普度,则有助于攻破人们嫁祸于人的冷淡,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三、诚如walzz所书:“普度,是人和先人交换、人与鬼神来往的活动,亦是人与人交际的机会。它具备使人祭祖、敬老、相聚的教化功能,并且由于吃‘普度’的特别性质使今日的普度活动尤其是吃‘普度’又拥有促进亲族、邻里友谊,给为政为商为学的各界人士供给交往机会、沟通讯息的交际功能。”   总之,闽南独特的普度习俗植根于闽南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渊源有自,瑕瑜互见,不可全盘否认,亦不可全盘肯定。《闽南文化与周边文化比较谈――从普度.中元节习俗看闽南文化》中说:“咱们并非执意复旧者,也无意搀扶那些会被时代做作淘汰的古老文化里的陈渣。但是又真挚地盼望民族古老文化的精髓被认识、被保存、被继续。今日泉州的普度,作为一个文化元素,它成为闽南文化的一个光点,为闽南文化增添了特殊的韵味。衷心愿望泉州的普渡习俗作为闽南文化的突出点之一,在今后一段时间里以持续成为维系国内外亲情、增进海内外友情的一个聚焦点。”这一看法是有道理的。 相关的主题文章: 宝宝
为什么事与愿违?
有不一样的发现
<div class="num1_b" id="commend_num_
上一篇&&&&
下一篇&&&&
欢迎您来我的凤凰博客!
博主最近发表的 10 篇博文
凤凰博报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祖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