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学生考香港大学可以去香港以教育优惠购买吗

铁道部:高校新生购优惠火车票将写入学生信息
09:38:10  来源:京华时报  编辑:周光宇   
  本报讯 (记者张灵)10月13日,市教委转发了教育部和铁道部通知,针对学生购买优惠火车票政策作出进一步规定,从今年秋季入学的新生起,火车票学生优惠卡将写入学生身份信息。
  限定乘车优惠区间
  市教委要求,各高校应对学生火车票优惠卡信息进行完善。自今年秋季入学新生开始,在优惠卡中写入学生身份的相关信息,并在高校学生学籍电子注册信息中,标注学生乘坐火车往返于学校和家庭所在地乘车区间。
  按规定,学生优惠卡写入的乘车区间,是学校所在地至家庭所在地,或至父母实际居住地,具体由学生本人选择。如果学生在校期间因为父母居住地发生变化而变更乘车区间,除了修改优惠卡、学生证上的优惠乘车区间外,还要在学籍电子注册数据中作相应修改,并加盖学校公章。
  每学年最多购4次
  学生优惠卡“实名”后,学生购买优惠火车票的次数也将严格限定,学生每学年只能购买4次优惠票。
  按照要求,各校将在11月1日前,将本校学生优惠卡送往指定单位免费升级。升级后,优惠卡中将写入学生姓名、身份证号码、乘车区间、入学日期、优惠次数等5项内容。学生在校期间因损毁或遗失再次申请火车票学生优惠卡时,学校要在写入学生信息的同时,扣减该学生已享受的购票次数,铁路客票系统将累计学生优惠卡已购票次数,在学生购票时进行验证核减。
  严控优惠卡发放量
  各高校发放的优惠卡数量也将得到严格控制。每年秋季开学后,各学校应根据当年报到注册并需乘坐火车新生人数申购优惠卡数量,不得多购转卖其他学校,也不得虚报冒领为非学历教育学生或其他人员违规发放。损毁的优惠卡要寄回制卡单位换购,对遗失补领的优惠卡数量要予以严格审核。
  按照安排,铁路系统的优惠卡识别器软件升级将在今年年底前完成,自明年寒假开始使用。学生购火车票时将出示附有优惠卡的学生证。
教育资讯v&& 10:28:03v&& 09:23:34v&& 09:20:17v&& 09:18:58v&& 09:13:03v&& 09:11:55
•& •& •&•&•&
轻松英语课堂
•&•&•&•&•&
•&•&•&•&•&•&•&
电影放映厅
•&•&•&•&
&|&&|&&|&&&&&&|&点播& &&|&
& &&&&&&&&&&&& &&&&&&&&&&&&&&学生买中转车票别把优惠“刷光了”
&&&&来源:&&&&
&&&&&&字号
原标题:学生买中转车票别把优惠“刷光了”  12月21日起,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电话、窗口、自动售票机等各个渠道购买日之前的学生票。也就是说,学生返程票,现在也可以抢了哦。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比如突出的问题是,学生证上的优惠卡,在购票时被划销了两次,导致有的同学返程票“买不起来了”。
  买票遭遇   1 想买返程票,发现优惠卡次数用完了   “我本来要买一张年二十九到哈尔滨的学生票,但错过了最佳购票日期,没刷到直达票,就想买一张苏州-北京-哈尔滨的‘G-G’(高铁换乘高铁)的学生票,”小冯说,“当时是去车站窗口买的,很顺利就买到了。”但到了买返程票的时候,小冯“买不起来”了。“工作人员说,我的学生证已经被刷了两次。”   2 学生票退了再买,也“买不起来”了   记者最近还接到了江宁一所高校学生李同学的投诉。她说自己此前在车站购买了“南京-阜阳”的K8362次列车的学生票,后来发现这趟车开点不好,是凌晨3点多,所以就把这张票退掉,再去买K8482次列车的车票。买票的时候却被告知已经超过学生证优惠卡规定的优惠次数,要买成人票了。   如何避免   购中转车票,别让售票员划掉优惠次数   原来,根据铁路部门规定,每年年初开学,学生火车票优惠卡中已储存购票数4次,以后学生注册时由学校在优惠卡中按每年4次增输。学生每年仅限于购买四次单程减价票,当年未使用的次数,不能留到下年使用。而如果4次划满,则不可以再购买学生票。   那么对于小冯来说,买了换乘票被刷两次优惠卡岂不是很“冤枉”?记者了解到,这种情况其实不常出现。在南京站,售票员在为学生购买换乘学生票的时候,基本都是只刷一次优惠卡。   记者在学生票购票规定中看到,购买联程票或乘车区间涉及动车组列车的,可分段购票。学生票分段发售时,由发售第一段车票的车站在优惠卡中划销次数,中转站凭上一段车票售票,不再划销乘车次数。学生在中转站购票时,可以提醒售票员,不要划销乘车次数。 至于退票后无法再购买优惠票的问题,目前看来似乎“无解”。这里只能提醒学生旅客想好了再买票,买了就尽量不要退票。   重要提醒   区间不符合 取不出学生票   学生购票如果出现区间不符的情况,联网取票机器上是取不出学生票的。比如学生证上写的是“南京-北京”,而你却买了张“南京-青岛”的车票,那么在联网的自助售票机上,是取不出这张车票的。   如果有家庭住址变更的情况,当事学生应及时向学校提出申请,经确认后,可将学生减价优待凭证上的乘车区间予以修改,并加盖学校公章,同时修改学生火车票优惠卡的相关信息,这样才可以购买变更区间后的优惠火车票。   以下这些情况不售学生票   学校所在地有学生父或母其中一方时;学生因休学、复学、转学、退学时;学生往返于学校与实习地点时;学生证未按时办理学校注册的。学生证优惠乘车期间更改但未加盖学校公章的。没有“学生火车票优惠卡”“学生火车票优惠卡”不能识别或者与学生证记载不一致的。(记者 徐媛园)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精彩新闻|精彩博客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您的位置: >> 正文
苹果中国推新学期优惠活动:最高降价600元
苹果中国推新学期优惠活动:最高降价600元
  今日,苹果中国官网推出“新学期优惠”活动,针对大学生或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高中生在现有教育优惠基础上再次优惠,其中购买Mac产品优惠600元,iPad优惠300元,而此次还首次将iPhone加入优惠行列,在原价基础上降价300元。
  此次苹果中国官网推行的“新学期优惠”可在原有“教育优惠”之上叠加,以MacBook Pro为例,13英寸Retina屏MacBook Pro原价9288元,教育优惠700元为8588元,而在此基础上叠加“新学期优惠”的600元,将相比原价降低1300元,仅售7988元。
  苹果在线商店“教育优惠”针对在校学生以及教师,而“新学期优惠”则主要面向即将入学大学生或在校大学生。通过教育优惠入口购买产品下单后,苹果内部资质审查小组将对购机者学生身份进行验证,并致以邮件要求提供学生证或教师证扫描件,而后方可正常发货。
  如果收到验证购买资格邮件的用户在五个工作日内并未提供相应材料,订单将会被取消。不过这一资质审查并非每单必究,而是抽查机制。另外,家中如果有在校学生或老师也可帮助下单享受相应优惠。
  据了解,苹果都会选择在学生毕业季推出针对优惠的计划,目的是为了加速在学生市场的布局。(小红)
[] [] []
[责任编辑: 赵紫东]
新华网重庆频道编辑部 电话:023-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重庆精彩
黄桷树下,讲述城市的故事,见证城市的变迁,记录城市的点滴…您的位置:> >
大陆赴港留学生现状调查:八成留学生难融入香港
今日早报.cn
赴港求学,你能适应吗?
辽宁文科状元从香港大学退学事件持续发酵
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的本报记者深度调查
为你真实展现在港留学生的生存现状
不久前,网上热议一则消息:辽宁省文科状元刘丁宁从香港大学退学,返回高中母校复读。
一时间,内地学生在港适应度的问题,再被提及。
1998年,数十名内地学生获得捐助,入香港高校。自此,内地学生,涌入香港。
2003年,教育部批准香港高校向内地招生。
2005年,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城市学院可通过高考,招内地生。
2008年,政策放宽,内地毕业生毕业后可无条件地留港一年。在此期间,如果找到工作,可以继续留港。
十余年过去,如今,内地在港留学人数已超10万。
有的,毕业了就回,毫不逗留。有的,留港工作,挣扎在7年拿香港永久居留证的时间里。
对于如此庞大的留学生群体,你又了解多少?
这两天,本报记者对话8名在港留学生,并在港漂群发起问卷。深入调查,你才会发现,其实,他们,是一帮熟悉的陌生人。如果你对他们不了解,都不足以非议。
“镀金”,不少人会这么简单地概括这帮南下的学生。可事实上,背后的故事不尽相同,并非所想的那样简单而功利。
乐天派的Cathy,2005年通过面试加高考,进入香港城市大学。“稀里糊涂”,她总这么形容被录取的结果。
两年之后,Tony来到香港理工大学,成为设计学院的一名研究生。他的南下,并没有Cathy的美好愿景。无路可退,是他当时的处境。
那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的Tony,本想回老家杭州找份高校的工作。可是,底下交易岗位的潜规则,太过残暴。他负气而走。
“赵老师”,Siyi喜欢别人这么称呼自己。从小学到大学,学校离家,不超10分钟的范围。2011年,她想出去,寻找属于个人的自由。
没有父母的支持,Jesse一意孤行。去年,她放弃已到手的银行工作,申请赴港,念香港大学公共卫生硕士。
他们,为什么去香港
八成留学生,感到难以融入香港
香港,距离浙江1300公里。
乘飞机,从杭州起飞,2小时到达。而飞至成都,则需3小时。换乘高铁南下,则8小时到港。今后,如果沪港高铁开通,那么,香港直达杭州,最快只需3小时。
在地理上,香港离浙江,如此之近,甚至近过成都。可在心理上呢,是否也是如此之近?
记者在港漂群里的调查显示,83%的留港内地生感到,“难以融入香港本土圈子,没有归属感。”这些原因,给他们造成时而的压抑和孤单之感。67%的留港生认为,语言不适应。
对于赴港读研的人来说,没有语言的缓冲期。“其实,有时挺没有归属感的。”Wiky说。被粤语裹挟的她,异乡客的感觉特别强烈。
为了融入,Junius也想学粤语。但最初的开口,总显得艰难。“一听就知道不纯正,不是本地人。渐渐地,就不好意思说了。”在港1年,他还是没有跨越这道心理障碍。
尽管,Tony曾负气地说,“为什么非得学粤语?也可以讲英语啊。”但4年后的现在,他不得不承认,要想留在香港,必须会粤语,不管心里是否喜欢。语言,是非常重要的生存技能,可以拉近与本地人的心理距离。
在香港8年,Cathy讲普通话时,句尾都带有粤语的语气词“喽”。尽管,香港永久居留证在手,她仍不认为自己是香港人。香港之于她,只是一个打拼事业的地方。只有回杭州,才是回家。
2005年的香港,本科仍是3年制。不过,内地生的本科有4年,头一年是预科。Cathy挺感谢这一年,因为,可以安心攻关语言难题,熟悉香港。
尽管,听说粤语不成问题,但对于笑话,Cathy仍会无感。周围的港人已笑得四仰八叉,她还一脸迷茫。
后来,她才发现,每个笑话的背后都藏有香港的历史与往事。从这点来说,她仍在香港文化圈外窥望。其实,不少人与Cathy有同感。笑话,始终是一道“鸿沟”,难以逾越。
一半留学生不适应快节奏生活
问卷显示:50%的留港生认为,对快节奏的学习、工作,感到不适应。
“忙得都没有时间找男朋友!”赵老师高声抱怨道。去年,她从香港城市大学毕业。学英文的她,进了香港的幼稚园。10个月后,她发现自己爱上了这份工作,“从小朋友身上,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今年,她开始在香港教育学院念Part-time(在职)两年制的学前教育专业。18点半上课,17点收工。从位于香港荃湾的工作地,乘地铁到位于大浦的学校,得花上1个多小时。晚饭,有时只能放弃。
别以为17点收工,是常态。“香港就是加班文化。”赵老师说。在她看来,并非任务多得做不完,而是,“不加班,别人会觉得你不敬业。”
不喜欢私人时间被占用的她,总会想着法子在8小时工作时间内完成。“当然,代价就是,你累得要死。”
累了,总想休息。可有人说,在香港,时刻都得警惕。因为,到处充满竞争,危机感异常强烈,不能松懈。就连每个十字路口,过街绿灯发出的,都是“滴滴滴”的急促声,逼迫你向前向前。
懈怠时,赵老师总会这样“刺激”自己:“想不想将来?想不想将来一辈子看老板脸色加班?!和你不想的事情比起来,看书做功课算什么?!和你想的事情比起来,偷懒逃避不上进有什么意义?!”
生活成本太高,父母不停催促回家
问卷显示:33%的留港生认为,生活压力过大,不适应。
4300元港币一月、一个15平方米的套房,这是Cathy在香港红磡的租房费。对于如此促狭的空间,Cathy并不在意。对她而言,“这只是个睡觉的地方”,没有再多的意义。
但4300元,却实实在在地“吃”走了她近一半的工资。在香港,媒体圈的工资远比你想象的要低。
心疼的父母,不断催她回家。甚至,为她安排好杭州的工作。可是,她不干,只为了追梦。
在念书的Junius,同样感受到巨大的生活压力。只要有空,他就去兼职。他在香港国际会展中心发过问卷。一天,就能拿到700元港币。“如果能拿到一张参展商的名片,还能多拿10港币。”说这话时,Junius瞪大了眼睛。
是的,他变现实了。香港,到处都是现实。
晚上11点过后,走出地铁站,地上摆摊卖水果的老太太,满头白发。“她拿水果的手都是颤巍巍,很缓慢。如果家境好,会深夜出来吗?”他反问道。
地铁在香港新界穿过,窗外,散落的简陋房屋,破败不堪。深水埗、天水围,逼仄的格子铺公屋内,多是挣扎在贫困线的香港人。
但我们,只记住了香港的另一面——五光十色的耀眼。“海洋公园的后头,一片富人游艇。”他急促地说,浅水湾、港岛中环半山,豪宅林立,“路上的跑车,常会亮瞎你的眼”。
Jesse的班上有30个内地生,今年毕业时,只有6人留港。她,则是回内地的二十四分之一,“父母不让我留港,我是独生女。”现在,她已在杭州一家医药公司上班。
跟她一样,Junius也选择回来工作。离家近,也是其中一个原因。不过,更关键的是,留港并不易。
读系统工程的他,希望进入金融行业。原以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都市,应该机会很多,但事实上并不好进,发来面试的企业,都希望他转岗卖保险或基金。
于是,他选择回来。现在,他已在杭州的一家银行上班半个月。他听说,隔壁班上留在香港的同学,已有6人想回来。
“现在的孩子,留在香港的越来越少。”Tony感慨。当年,他的班上,有一半留港。但现在,据他的经验,留港的学生,一个班上也就20%。
可是,留港7年拿香港永久居留证之路,异常艰辛。没有归属感地漂在香港,还不被当地的文化圈所了解。其间,Tony想过放弃。
留下,又究竟需要怎样的能力?
Cathy认为,“会与人打交道。”与香港人相处,有特别的技巧。“心里得明白,什么能说,什么不能。比如,政治话题绝对是禁忌。”
还有,就是工作学习效率。“在这里,很短时间内完成一件事,很正常。”她说。
Tony觉得,“一定得有忍耐能力。”在香港6年,他看到不少负面的东西,不少甚至颠覆从小的价值观。
还有,接受适应能力必须强。学习方式,就与内地的大学很不一样。“没有标准答案,你得有自己的思想。”他说。写作业必须查资料,阅读大量文章。学会合作,会有大量的小组作业。
这意味着,大量的时间都得花在学习上。这一年,Jesse每天得学6小时。“终于毕业了!”回杭工作时,她改了签名。
要适应的,还有工作方式。“在香港,媒体和金融行业,加班至深夜,十分正常。”Tony说。他自己则在设计行业工作,项目赶工时,得加班至夜9点。
其实,与他们交流,还会发现,这是一帮有着强大小宇宙的乐天派。但更关键的,执着的梦想和很强的事业心,是扛过一切伤痛最坚挺的原动力。(高逸平/文黄昕/漫画)
文章来源:哈佛毕业演讲首位大陆学生:教育能改变人生
何江在美国实验室。
一名在湖南农村长大、上大学才第一次进城的中国小伙儿,5月26日,将要站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的讲台上,作为哈佛研究生优秀毕业生代表发言。这相当于哈佛大学给予毕业生的最高荣誉——从全校数万名毕业生中各选出一名本科生和研究生,代表毕业生发言。
  哈佛校方确认该校生物系博士毕业生何江是第一位享此殊荣的中国大陆学生。当天,与他同台演讲的特邀嘉宾将是著名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
  这不是他第一次获得一所大学毕业生的最高荣誉。何江曾经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生最高荣誉奖——郭沫若奖学金,并作为获奖代表发言。
  “现在乡村逐渐流行读书无用论,认为寒门很难再出贵子。这样的观点让我觉得挺无奈的。”何江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后,特地用短信方式再次补充自己的观点,“教育能够改变一个人的生活轨迹,能够把一个人从一个世界带到另一个不同的世界。我希望我的成长经历,能给那些还在路上的农村学生一点鼓励,让他们看到坚持的希望。”
  再苦再穷也不让儿子成为“留守儿童”
  上世纪80年代的湖南农村,像当时中国所有的农村一样,以土坯房为主,孩子的零食以糖水为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代“留守儿童”就在那时诞生,越来越多的农村父母到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城市打工,老人照顾几个年幼在家的孩子。
  1988年,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南田坪乡停钟村的一户农民家中,何江呱呱坠地。与村里其他农户明显不同的是,虽然家里经济条件一般,但何江的父母却有个坚定的信念——不能为了打工挣钱,而让儿子成为“留守儿童”。
  几年过去了,外出打工挣钱的人家,又是砌砖瓦房子,又是给孩子带礼物;但是何江的家,仍是一个土坯房子。何江印象最深的,是睡前故事。无论白天农活儿干得多累、多苦,何江的父亲都会在睡前给两个儿子讲故事。
  几乎所有的故事,都是一个主题——好好学习。“我爸高中都没毕业,也不知道哪里找来那么多的中国传统故事。每天讲都讲不完。”何江上大学后,有一次问起父亲,哪里找来那么多睡前故事,父亲告诉他,很多故事都是自己瞎编的,目的只是想告诉孩子,只有读书才能有好的出路。
  除了给儿子讲睡前故事,何江的父亲还严格要求两个孩子的学习。放学后,何家的两个儿子通常是被关在屋里“自习”,作业做完了,继续自习;而这个时候,大多数农村男孩都在田间地头玩耍。
  “那时觉得爸爸很‘霸蛮’。但现在想想,这是农村环境下的最佳选择。”何江后来考上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又去哈佛大学硕博连读,而他的弟弟则成了电子科技大学的硕士毕业生,今年下半年就去上海工作了。
  文化水平不高的母亲懂得鼓励孩子
  支撑两个男孩保持学习兴趣的,是那个“文化水平不如爸爸”的母亲。在何江眼中,母亲是个温和派。父亲批评孩子学习不好时,母亲总会在一阵狂风暴雨后笑呵呵地跑过来,送上“和风细雨”。
  在母亲那里,两个儿子总能找到自信。何江现在知道,母亲当年的做法,就和如今他所见到的美国人的做法一样——以鼓励孩子的方式,给予孩子最大的自信。
  湖南农村的妇女,在农闲时通常喜欢聚集在一起唠家常。但何江的母亲更喜欢陪着两个儿子一起学习。
  因为不识字,她总是要求两个儿子把课本里的故事念给自己听,遇到听不懂的地方,她还会跟两个儿子讨论。
  何江记得,自己和弟弟都喜欢给母亲“上课”。母亲的循循善诱与何江如今正在接触的美国文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刚来美国时很不习惯,不管提什么建议,导师都说可以试试看。”何江说,美国有一种“鼓励文化”,无论是诺贝尔奖得主,还是那些名字被印在教科书上的“牛人”,都会习惯性地给予学生鼓励。他们会在跟你一起啃汉堡、喝咖啡、泡酒吧时,时不时地鼓励你一番,让你觉得“前途不错”。
  就连这次申请哈佛典礼演讲,何江也是在美国教授Diana Eck的鼓励下进行的。
  哈佛毕业典礼的演讲,每年只有极少数的中国学生敢于申请。何江想要发言,目的是让美国的大学生听听来自中国的声音。但他此前并不敢报名,“教授告诉我,你只要觉得可以,就去试试,没什么好丢脸的”。
  “农村英语”变为纯正美语没有捷径
  申请哈佛大学的毕业典礼演讲,总共有3轮测试。第一轮,递交个人学习、科研材料和演讲初稿;第二轮,从10名入选者中挑选4人,每个人都要拿着自己的演讲稿念稿;第三轮,从4人中选出1人,所有人都被要求脱稿模拟演讲。
  对一个英语是母语的学生来说,这都有极大的难度。更何况何江从小在湖南农村长大,初中才开始接触英语,操着一口“农村英语”上了县城的高中。那是他第一次从农村走进城里。在宁乡县城,他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的英语水平与城里孩子的巨大差距。“第一学期很受打击,考试没问题,就是开口说英语很困难”。
  不怕“使苦劲”的何江,买了一本英文版的《乱世佳人》回宿舍“啃”,遇到读到不懂的地方,就在书本旁边进行大段大段的标注。
  “学英语,跟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一样,没有捷径。”何江自认为自己有些“一根筋”。这一点,或许遗传自父亲——从来不懂得走捷径,家里的田地里,除了水稻,再也没有种过其他品种的农作物。
  到了哈佛大学,何江又像刚上高中那会儿,焦虑不已。中国学生大多喜欢跟中国学生聚集在一起,这样的话,很难找到机会练习英语。
  何江硬着头皮,申请给哈佛的本科生当辅导员,“也不知道自己哪里来的勇气,反正就是想多讲讲英语”。从入学第二年开始,何江给哈佛的本科生做辅导员,这种方法让他的英语表达方式很快从“中式”转到了“美式”。到了读博士期间,何江就可以给哈佛本科学生上课了。
  何江透露,这次哈佛毕业典礼演讲的申请,自己的“农村故事”为整个演讲主题增色不少。他将在演讲中介绍中医在中国农村发挥的作用,进而推及到自己在哈佛大学所专注的生物光学、物理专业研究,“以一个理科生的角度,来反思科技知识和技术在社会上不均衡的分布,以及如何将自己研究的科技技术,更广泛地传递到世界不同地方”。
  据悉,哈佛毕业典礼的历届演讲代表多为文科生,何江是为数不多的一名理科生代表。哈佛博士毕业后,何江将赴麻省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香港苹果学生优惠多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