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大家,南师说的安那般那数息法法,那个息究竟在哪个位置

【图文】师说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920.5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转载]南师说安那般那(一)[转]
&《实修大安般守意经》摘要
&&&&一、安般
&&&&安般这是古代的梵语译音,全称是安那般那(梵语a^na^pa^na,音:阿诺波诺),指出入息,安那是出息,般那是入息。安那般那——利用呼吸修行的方法,这是释迦牟尼亲口传授的,一种很实际的修持方法。佛学昌明了以后,这些修证功夫反而不受重视,大家犯了一个错误——好高鹜远,都想走高路子,都想马上开悟成佛。
&&&&二、息
&&&&安那般那这个法门叫作数息观。什么叫息?就是我们的生命自然呼吸静止了,不呼不吸中间停留的那个阶段。心念完全放下,呼吸宁静、停止,清净休息,不是用意压下去的,这个叫息。
  我们人体生命生理作用的一个重大因素,叫风大,是四大之一。在宇宙里就是气流,就是风。风,没有声音,也没有颜色,不是物质,但也不是精神。风动了以后,听不见声音,风声是风跟物质磨擦发的声音,不是风的声音。风碰到金属,碰到水,发的声音不同。所以不要认为风有声音,风是无声、无色、无形、无相的东西。风静止了,像我们现在房间里没有外面风进来,很静,闷闷的。息,就接近于风宁静的境界。但这个静是假的静止,手一动,那息的境界就变成气流了,再大一点就变成风了。
&&&&修安那般那是叫你先认识息的道理。呼吸往来不喘,鼻子呼吸声音也宁静了,感觉到自己身体内部内、外都在动,这个叫息。修安那般那出入息,是修这个息,不是修鼻子往来这个,这很重要。
&&&&三、意
&&&&这部《大安般守意经》重点在守意,安那般那是工具。意是什么东西?意在身体什么地方?
&&&&意在第六意识表现为意念、思想,而意根在七识。意的作用机关在头脑。但是要注意,我们坐在这里,能听到外面汽车的声音以及身体外面的环境。实际上意并不在身体以外,并不在身体以内,也并不在中间,全体是意!在我们现有父母生的身体,感到意在脑子里动,思想在这里动,这个思想动是意的分别作用。让分别思想不动,思想来了,就把它抛开,都不动,也没有睡眠,清清爽爽,不要管这个脑,也不要管这个身体,可以体会这个意和内外是全体、整个的。
&&&&四、守意
&&&&真正的守意就是大乘佛法的观心。每个思想来了,心里一起什么思想、感觉、知觉,这个就是心意识在动,这个“动”是妄想,要把它扫清,谁去扫它呢?你知道自己在思想的那个,那个是真意,第六意识清清明白的意。你的思想是意识上面的浮沤,等于水上面的一层油,所以不要给自己这个思想动力骗了。把油面都清了,那个清清明明的就是刚才我所指的,四面八方都知道,这才是本意。
  你那个意知道自己在思想,这个是清净的。理论上就叫知,叫知性,明心见性的那个性。这个知、这个意,不一定是脑子里的作用,它无所不在。所以安般守意先不讲安般,教你随时随地,不仅是打坐,平常走路,做人做事,随时保持这个清净。守意就守这个境界,定也定在这个境界。守着了这个清净,一切杂念都没有了,这就是止,就是定。那么定久了,初禅、二禅、三禅……。真入定了,不一定盘腿,站着也可以,坐着也可以,有时一定三天都不动,杂念来了就扫,甚至扫到以后不用扫也没有杂念了,也没妄想了,这正是守意。 
&&&&其实加上一个守字,是为了文字表达,说不守意比较更好,你死死抓着一个守就错了。守意是叫你不要忘记了这个清净,并不是要另外加一个守,再加个守就是头上加头了。
&&&&五、随息
&&&&认识意以后,要讲随息。什么叫随,不是跟着呼吸,现在我们意念清净,脑子清净,这个呼吸往来长短,不要跟着它,进来出去都知道,你知道就叫做随了。随的意思就是意识心念跟气配合为一,一有杂念就赶快扫掉。
&&&&上坐就要放松,全身放松下去,只管气,不管肉体。只管放下,眼睛合上,意念就这样不加也不减,自然清净,意就在这里了,自然带到呼吸。不要用心,因为意念已经感觉到,这个就是意。这个心是清净的。不求什么,不增不减,知性跟自然的呼吸往来配合,不要用力。慢慢由风变成气,由气变成息,到息的境界,好象念头也空了,脑子也不想了,气息好象停止了,这个就是息的境界。当然初学时这种境界很少,有时候一刹那之间就过去了。但是没有关系,慢慢练习止在这里,止在这里以后还有呼吸,最后呼吸很微弱,甚至微弱到没有。到没有以后,你身体内部还是感觉到在动,那个叫内息。那个东西定久了以后,道家讲奇经八脉、任督二脉,密宗讲三脉七轮,在止息境界慢慢都打通。但不要管它,你只管止息境界。
&&&&附、数息
&&&&你把握着呼吸,脑子一定清醒。如果昏沉,那就赶快注意在鼻子的呼吸,先不要用刚才的守意,先数息,数出入息,等出入息把握止息了,脑子清净了,念头也就清净了。禅宗常常作比方,说我们的心像猴子,又像一条牛,这头野牛乱跑,要用什么把它栓住呢?就拿呼吸作绳子把它栓回来,慢慢把这头牛调教培训,慢慢归服顺了,这牛不乱跑、跪在这里了。
&&&&以下摘自《南禅七日》
  告诉你用安那般若的法门,要想快证涅槃,最好利用出息,就是他讲的呼出去,这个阶段,最重要,那么达摩禅经并没有讲,一般人修气功的,都认为把气装进来才能发生功能,那是凡夫境界。要想快证涅槃得道,这是达摩禅经的秘密话,他今天把自身的秘密,这是密宗,在西藏就是大密宗,他没有保留,他很慈悲,就贡献给大家。不过他的话对,你们多去实验。......现在是风平浪静,白天风很大很冷,假使你现在注意出息,不要注意入息。把它一放出去了以后,你心念一停,停那一下,不呼不吸,那一刹那之间,你试试看。......
  大家搞错了,数息,这个一呼一吸,这个停住之间,你开始勉强点,忍一下也可以。你停住一点,这样一来回停住这一下,把它记住,记住不是呼吸啰,那是思想,这是一次了,这叫数。然后再出入,停住,慢慢要停的阶段,这一段不呼不吸越来越长,第二次数,二。所以叫做数息,是数这个。那么一般跟你讲数出息,或者出去的时候记数,或者是入进来的时候记数,你只要记个两、三次,五、六次,只要心念专一了,你就跟到气息停住不要转了,那就是“随息”,很快。......
  修智慧福德资粮,智慧资粮,再加行,很快就上路,所以,息者止息。息也就是休息,休息就是念定住了,你看,有好几位,懂了一点点,慢慢如此修去做,就行了。先有点勉强,慢慢就自然,你懂了这个,明天就告诉你修息,而且要想得戒定慧,要想得神通开智慧,非常的快......
  不过在休息以后,修这个安那般那的法门,成就是非常快的,转变身心气质也非常快,再配合止观,配合般若,配合显教、密宗各种修法是非常快的。......
  所以你上座以前先用这个调好气,然后做安那般那,注意“止息”,这个“息”字这一段,一进一出之间多定住一下,效果就很快了,成就也很快。......
  安那般那。假使你把这个修好了,出入息修好了,八触的反应的作用马上出现了,八触的作用就出现了。身体的变体就很大了,可是你不要给身体拉去,走了,身体上感受都不是,所以叫做数、随,随则作两种解释,一是跟到出入息,知道在进出,出入之间,第二随,就是任运让他去,一呼一吸,可是头脑清清楚楚的。这个呼吸头脑清楚了以后,道家所讲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一步就可以做到了。就是一条路线就可以到达,安那般那有如此的神妙,佛法任何的修持,没有这个法门的神妙。......
  所以息的作用,就是一呼一吸,不动了,这是息的作用。它也是无声、无臭,空的。所以风是风,气是气,叫我们修行用的是出入“息”,并没有叫你出入风哦,更没有叫你修呼吸哦,所以大家自己不要误解了,修了半天,在鼻了那里哼啊哈的,数进来一二三,数了几千下。......
  我们修数息的法门,你搞不清楚,你就数一千、一万息,有什么用?息者,止息。所以,止息,所以佛告诉你,息长知长,息短知短,息暖知暖,而且要想注意证道,要想成就得快,注意出息那个时候,住叫做息住。住家那个住哦,不要在入息的时候注意“住”,这是问题啊,出息,在这个时候定,那么你……那变化大啦,慢慢,你智慧也开了,身心都起了变化,今天还是先到这里为止,这个原理明天再下去。.......
  “出息入息,一刹那,要不要注意延长时间?”.......如果我们一般对出息入息,不要故意练它,那变成练气功了那是很粗的。我们人婴儿在娘胎里头没有呼吸,婴儿的呼吸不需要,是靠他的脐带通过到我们肚脐这儿,自然吸收往来,换句话,这个境界就是息的境界,等到婴儿一出娘胎,.......哇,第一声哭的时候,那点东西就咽下去,才开始鼻子呼吸了,要懂这个,所以真正叫息,不用鼻子呼吸那个自然凝定,那个阶段,恢复到那个境界了,那你要问延长不延长,我不知道。知道,告诉你,如果你在那个不呼不吸的境界里头,一定,一念万年,万年一念,整个的地球翻了你都还在定中呢,延长不延长你看吧。但是那还不是佛法到家哦,是初步的一点点而已,可是初步一点点大家就做不到了,所以古代一个禅师讲,有一个禅师就问,考验另外一个禅师,他说,“出息不随万缘”,注意这两句话,出息,呼出来的气,不受外物外界环境的影响,不受物理的影响,出息不随万缘,万缘不是外缘哦,万种,“入息不居阴界”,气进来了,呼吸自然进来了,不住阴界,阴阳的阴,什么是阴界呢,五蕴皆空嘛,这个阴嘛,阴就是蕴,五蕴哪五蕴?身体,色、受、想、行、识,假使人真得了道,了解了修养,出息不随万缘,入息不居阴界。这是个什么人?这是真空灵而解脱啊,世间一切同他都没有关系,就在世间也不怕,出息不随万缘,入息不居阴界。这位禅师勘验这个,勘验就是考验,另外一个答复怎么说,还有人在不出不吸呢,不出不入呢,那就真息的境界,不出不入,既不出息,又不入息,那才是真正的“息”,这是安那般那真正境界了。所以我经常讲,你们看一句话,
  宋朝有一个小姐,曹彬的孙女,赵匡胤那位大元帅的孙女,他的后代的孙女有些做一皇后的,只有个出家了,叫曹文逸,后来得道成就了,不过她归到道家里头去了,可是她佛家、道家什么都通的,曹文逸有一篇著作非常了不起,叫《灵源大道歌》,我们如果不分佛教、道教,不分的话,你看她的成就,那真了不起,《灵源大道歌》:她第一句话,“我为诸君说端的”,我对大家说真的一句话,我为诸君说端的,这是宋朝的白话,讲的国语、土话,端的就是说真的。“命蒂原来在真息”,人生生命的根本,蒂,一个瓜蒂的“蒂”,原来在真息,真正不呼吸那个时候定了。命蒂原来在真息,“照体长生空不空”,照体就是刚才讲弥勒菩萨,讲本地分,从生命根本照到本体上,长生永远不生不灭,空,你说,空的也好,不空的也好,不空就是有,照体长生空不空。......
  你们有没有观察一个人的睡觉,我告诉你们,找机会,你去仔细去观察,仔细用仪器去听,尤其是婴儿,你看婴儿睡觉,不用鼻子呼吸的哦,他的呼吸,很健康的婴儿,很宁静,这个气进来,是我们普通修道讲丹田呼吸,一直到肚子这里轻轻动一下,这个鼻子不像我们大了没有用,靠鼻子两个烟囱,他一个进来,整个的身体动一下,很规律的,但是你看那个婴儿,或者我们大人一样,这样一呼一吸,差不多了,停了一下,那个时候是息,真睡著了,生命的功能就在那个里头起作用,停一下,又动了,我们假使看自己,当然你们没有办法看自己,一个睡觉,你站在旁边看他很健康的呼吸,呼吸到差不多,忽然一刹那之间他也不呼,不吸了,过不了多久,又来了,在他那个不呼不吸的自然的停留的那个境界,那个叫息,这个息认到了。所以我们的出气叫做“安那”,进来叫做“般那”,安那般那在出息入息之间那个息,那么没有办法,古代的人祖师们,带领我们这些笨脑筋,进入那个息的境界,他只好叫你先把心理配合这个气,数息,每进一次,出一次,心理头记住一下,一次了,进来又出去,两次了,能够知道一次、两次那是心的作用哦,当然也是脑的作用了,呼吸一进一出是生理的作用,与空气的相应,这个一进一出,这个叫“数”,你不要死死板板的一个豆腐脑筋,豆腐脑筋好听,有豆腐脑筋已经了不起,你不要水泥的脑筋那么死嘛,要活一点嘛,数了,第二步是随息,跟到息,换句话说,你觉得心宁静了你数它个屁,你就看住这个息就对了嘛,一呼一吸,随了嘛,随了以后,你就不管了,你更聪明一点,一上来就,一止,就定住这里,来也好,入息不住阴界,出息不随万缘。你就止了嘛,止了以后,你观什么?就观心理的状态,刚才上《瑜伽师地论》就告诉你心理的状态的观察清楚了嘛,观到最后,身心都回转了,还到净土境界,既无烦恼也无悲喜,清清净净,这不是六妙门完了嘛,按呢讲啦(这样讲),听有没(闽南话),学了两句闽南话在这里吹牛表演,这样讲的,听懂了吧,听懂了,听懂了恭喜,你们明天就证得涅槃成佛了,这个问题答覆了。......
  思想、感觉,妄念纷飞,那是当然的,怎么空呢,不是说怕这个思想杂念,把它压下去,压下去这个作用不是又是一个思想了吗?你只要初步,只要知道是杂念、妄想纷飞,你知道自己在妄想,知道了,他那个妄想已经走掉了,这个妄想他自己本身不停留的啊,你想空它,多此一举,它正来空你呢,每个妄想自己跑掉了,所以不要搞错了,把这个心,杂念、妄想,心想压下去错了,你知道妄想来妄想去,那个能知的那一个作用,它并没有受妄想的影响,自己心里在生气,也知道在生气,等一下不生气,也知道不生气,心里想东、想西,也知道自己在想东,那个能知之性,它没有动过啊本来清净,所以上座就要懂得这个,那么你说这样就是佛法,就是道吗?这是初步入手啊,这是修如来禅,不是禅宗最高处,初步入手渐修法门,最好一个路子,那么你心中要问啰,是不是有一天,真正所有妄想杂念通通自然会清净,会呀,这是佛法跟科学结合告诉你啦,那就修安那般那,修止息,就止在息住,息住了,也可以说住在息了,不呼不吸不要忍哦,它自然,你看清楚心跟出入息,等于出……这一个呼吸,它自然有生命就有呼吸,这是普通,你等吸气他自然进来,出去了以后,这一个就把它切断,切断了不是没有气哦,你那个生命的真气就止息了,开始是慢慢的,将来你功夫熟,纯熟了,息长知长,不呼不吸,止息这个境界,时间久了,你知道久了。息短知短,佛说的。有时候一刹那做得到,等一下做不到了,息短知……慢慢修去,不是一天两天啊!昨天已经告诉你,多少时间转变什么,这都是科学的,所以科学呢,有理论、有事实,呆板的、死板地,一步一步,他证验效果出来了,正如道家所说的,还精补脑,长生不老,同脑有关系了,所以医学上讲思想杂念都是脑神经的关系,现在的科学一讲,有道理,讲了,普通人生命现象活著的普通道理,进一步的道理,现在医学还找不到,这个头脑,这个人来实验,等到止息,定,自然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然后杂念也没有了。
  气脉把脑最难打通,第一步,下面,昨天讲密宗所讲的,脐轮,也就是说肾上腺以下的,气脉很难打通,容易漏丹,漏失了,这个最高的难打通的是脑部,脑部是大乐轮,脑,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真的脑的神经整个的打通了的话,脑神经可以宁静休息了,不想有跳动的作用了,你的杂念妄想也跟著完全停了,这个时候你的境界身心是,昨天讲初步,还没有讲下去哦,离生
喜乐,到那个时候,这个脑子是不只是健全而清醒了,而清醒没有杂念,没有妄想,那就不同了,至于一般的修禅也好,密宗也好,各种各样的修法,道家也好,多得很,真的大乐轮,脑部的气脉,我们拿现代话科学来讲,真的完全通了,寥寥无几,不晓得,充其量只有几位,当然这几位我还没有看见,真到了那一步,才敢说修行有点证验,证果,所谓证果位,有一点希望,所以佛法讲证果位大菩萨境界,的确,同生理,脑的关系,密切的有关,我们衰老了也是脑的作用,这个几时有空了,请我们有脑科的权威在这里,请他给你们报告,不过请这些大教授、博士上课困难了,他自己还在用功呢,真到了……所以衰老老化,这个基因,与遗传工程的关系,都是新的科学名称哦。
&&&&至于静坐真正的用功想得到定的境界,我已经再三强调,从“安那般那”入手,出、入、息。达摩祖师禅宗的祖师到中国来,有四句话,做功夫方面他传了禅宗实际的四句话,做功夫方面,大家一般不注意它,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也就是达摩祖师给二祖神光讲的,用功修证方法之一,外面放下一切,当你两腿静坐,最好是随时,随时如此,外息诸缘,内心无喘,为什么用这个喘,喘气那个喘呢,喘,我们普通人认为是呼吸,在修道的功夫上讲,认为在喘气啊,哮喘病那个喘,内心静止了,呼吸也住了,内心无喘。心念,气一住了,念也住在息的境界上,一切杂念妄想都住了,昨天有一位外国同学提出来讲的,这个就是金刚经的状况护念,你讲对了。诸佛、十方佛、菩萨如何降伏其心,善护念之,这是一个正念存在了,三十七菩提道品的正念,这是正定了,内心无喘,心如墙壁,不是得了心脏狭心症了,什么心如墙壁,心怎么当墙壁,就是内外隔绝了,隔开了,外面环境再吵、再乱,没有关系,自己内心仍然清净,所以内外,心如墙壁,就隔离了,不要外形去出家,心出家了,那才是真出家,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并不是说,这就是道,就是佛法了,这样嘛,可以进入佛法的那个真正的三昧......
  你看看外面街上车子响,汽车在按喇叭,零碎的杂音都很多,当你一站,什么都不管的时候,这个外境同你了不相干,你耳根圆明,非常清净,不要另外去找一个清净啦,然后,随时在行、住、坐、卧,任何一处任何一点上,永远保持此心的安详、清明,三年、五年没有不成功不成道的,就那么简单就那么难......
  “四禅八定”是共法,但是不管是走小乘的四果罗汉的修持,或者走大乘十地菩萨修持,佛法的中心,根本修证的功夫就在九次第定上面,我这个话负责任的哦,讲错了不只五百年做狐狸精喔,那就严重了,所以我不是怕你们给我判决罪行耶,自己的业报是受不了的啊,所以严重告诉你,为什么再三讲,现在我们简单回转来,由开头这一天告诉你们,怎么修安那般那这一条路最快,因为修安那般那配上白骨观,很容易转变这个生理与心理,很容易打通了道家所讲的奇经八脉达到成果,很容易做到了密宗所讲的,三脉七轮气脉一通了,心境身心转变了,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是因不是果,然后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加上四定,容易证得果位......
  我们打起坐来坐在这里入定,纵使你定得很好,身见忘得掉吗?总觉得有我这个身体在这里,对不对,这就是身见。所以说你为什么用功不能得定呢?身见去不掉,身见怎么样去得掉呢,安那般那到达了,所以密宗、道家,讲气脉拼命又偏到……,又是邪见,道家、密宗,偏到这一面去了,但是偏的对不对,邪中有正,正中有邪,也对,只要把气脉修通,身见坐在这里,只有得乐的境界,身体的只有舒服,忘记了……,舒服到最高程度,没有身体的感觉了,才去掉身见,可是身体还在不在呢,还在,那么如果坐在这里气脉通了,没有身体的感觉,而且没有那里腰酸背痛,气脉不通,喉咙哽到,两腿发麻都没有了,这个身见去掉了,就在你的座位上,已经到达天人境界了,对不对,是身见……所以第一个我们上座,不管,为什么,把身见赶快拿掉,至于坐定起来不能够,几个东西习气把你困住,除了佛法所说的这几个以外,我现在讲科学修行给你听,我们坐起来为什么不能得定,为什么?在科学的世界里头,几个东西很难去掉,你见道也难断,是修道也难断,时间观念,空间观念……佛说的十念法,你们为什么打坐修行不能得定啊,因为你照佛法办,两腿一盘一上座,第一个倒转来,念死,我现在死掉了,算了,妈妈父母给我生下来这个身体,我就丢在这里不管了,心念就空了,这一陀几十斤肉,不过是妈妈屙的一个大便一样,这一陀大便就摆在这里不管了,哪里痛,哪里……这个受阴,色、受、想、行、识,这个感觉状态,我就随时来就拿开了,那不是很好嘛,如此去做,初禅、二禅,禅定的境界不难,容易做到……
  (洪文亮医师)你出气,把呼吸吐出去的时候,不要等到吐完了再止在那个息上,就是慢慢……吐的时候,吐出去的时候同时观本来无我,这是用意识观,但是非常有效,光随便让它吐出去,然后有一个时间你可以不用呼吸,等到再需要呼吸再吸进来,我把这时间利用,我就停在这里,没有什么效果。以我的经验,我比较苯,所以我利用吐出去的时候,这是我的一个秘诀,现在公开了,没有办法,带一点本来不是我,本来不是我,你根本不需要动个念头,这个不是我,因为你本来不是你,还动个念头干什么?好像带这种味道去做这个吐息,然后你的脉自然就沉下去,几乎就脉停了,我可以停了三四秒......
  所以洪医师讲的这两点,白骨观配合安那般那,对,第二点,他说的,我也没有跟他讲,他讲的就对了。达摩禅经告诉你用安那般若的法门,要想快证涅槃,最好利用出息,就是他讲的呼出去,这个阶段,最重要,那么达摩禅经并没有讲,一般人修气功的,都认为把气装进来才能发生功能,那是凡夫境界。要想快证涅槃得道,这是达摩禅经的秘密话......
&&&&(耳根圆通法门)他又来了,下雨,帮助你,你听听这个雨声,听到是音声,一滴一滴的雨声都告诉你空的,听过了就没有,而且越听越宁静,不要故意去听,你自然,就很宁静了。峨嵋山,尤其峨嵋山上,尤其到了冬天,那个时候不要说人看不到,鬼也没有一个,空山寂静。那个雨滴滴答答,那个境界,世界上,寂灭现前。不要用心,不要用耳朵意识,不要去注意它,这个意就把它拿掉了,自己意不注意,这个声音,声声入耳。入耳,完全不住,刚才观世音菩萨第一,报告的第一句话,入流亡所。听这个雨声,进入那个法性之流,慢慢慢慢忘记了这个所听的是什么了,心中特别宁静起来,入流亡所。......
  真到达了反闻闻自性,能闻之性,不要用心,本来在这里,这个时候你体会一下,前天所讲,安那般那一呼一吸,根本不管,也在不呼不吸上一念清净了。真的一念清净了,自然是不呼不吸了,所以叫“住息”。因此告诉你们,出入息,出入是两个现象生灭法,重点是不出不入,那一念清净,呼吸,彷佛一息停止了,自然的,这个才是息的境界。这个“息”的境界到达了,也就是念休息。......
&&&&你们困在六妙门的方法里头,我再提一道,六个步骤,六妙门,数息、随息、止息、上面三个,后面三个还不管,暂时不动,观,止与观本来是中心,还、净,我们就来讲止观吧,......一切佛法的修持,由凡夫到成佛之路,修持的路线只有一条,等于《楞严经》佛说的,佛告诉阿难两句话,十方婆伽梵,一路涅槃门。......所有的佛法用功的方法归纳起来,只有一条路,止观。怎么“止”,怎么起“观”,止是修定的功夫,观是修慧的功夫,定跟慧双修,最后才能够达到真正圆满的境界。止,梵文叫做“奢摩他”,唐代翻音,你看解释“奢摩他”,你不要听那个翻译的那个音韵骗了,就是“三摩地”,我们现在看来“奢摩”,这两个字读“奢摩”啊,那个是“三摩”......。观,毗婆舍那,梵文叫“毗婆舍那”,就是“观”,只有止观两路,所以修“六妙门”,教你……,我们为什么要“止”呢,这个心,这个思想,这个生理啊,心理、生理像一条流水,黄河之水天上来,李白的诗,奔流到海不复回,像长江大河一样,我们身心永远在滾动,譬如我们生理上,心脏的血在流动,我们一天周流全身那个血流动著,血液的流动那个行程,十万八千里,把它连起来,我们的呼吸往来多少,我们心理思想状态,所以不能得定,所谓得定要身心两个静止下来才能定,所以要把这个流动的怎么止住,你看那个水流,把它止,要清净下来,宁定了,那个才叫止,宁定了以后,这个水把它停留不动了,宁静了,然后这个水慢慢宁静,里头的尘渣子灰尘都下去了,下去了,我们一眼这个水,碧清的,清到极点,一眼就看到底,这个才是“止”的境界,一眼看到底了以后,所以水宁静到这个程度,一点灰尘掉下去看得清清楚楚,这个叫“观”的境界,......所谓止,到极点,所谓止水澄波,形容像一杯,一潭清水,慢慢宁静了,泥巴下去了,尘渣子下去
&......我们为了,止,止水澄波这个境界,心境,是利用什么最好的方法,利用出入这个气。我们生命从妈妈肚子下来以后,脐带一断,就靠鼻子呼吸,鼻子呼吸补充生命的功能,并不是说我鼻子把空气抽进来我才活著,没有空气就死了,不是哦,这个生物界的空气鼻子进来,又呼出去,其实我们十万八千个每一个毛孔,也是这样在呼吸,你不觉得,我们只是在这两个烟囱里头,觉得吸呀,呼呀,进来出去,你才错了,这个进来的是碳气,氧气的交换,换气是引发了我们自己生命功能,身体内部的那个元气,道家叫先天一炁,真元之气,有道理。息,是那个不靠这个呼吸关系的那个真元一息......
&&&&你们有没有观察一个人的睡觉,我告诉你们,找机会,你去仔细去观察,仔细用仪器去听,尤其是婴儿,你看婴儿睡觉,不用鼻子呼吸的哦,他的呼吸,很健康的婴儿,很宁静,这个气进来,是我们普通修道讲丹田呼吸,一直到肚子这里轻轻动一下,这个鼻子不像我们大了没有用,靠鼻子两个烟囱,他一个进来,整个的身体动一下,很规律的,但是你看那个婴儿,或者我们大人一样,这样一呼一吸,差不多了,停了一下,那个时候是息,真睡著了,生命的功能就在那个里头起作用,停一下,又动了,我们假使看自己,当然你们没有办法看自己,一个睡觉,你站在旁边看他很健康的呼吸,呼吸到差不多,忽然一刹那之间他也不呼,不吸了,过不了多久,又来了,在他那个不呼不吸的自然的停留的那个境界,那个叫息,这个息认到了。所以我们的出气叫做“安那”,进来叫做“般那”,安那般那在出息入息之间那个息,那么没有办法,古代的人祖师们,带领我们这些笨脑筋,进入那个息的境界,他只好叫你先把心理配合这个气,数息,每进一次,出一次,心理头记住一下,一次了,进来又出去,两次了,能够知道一次、两次那是心的作用哦,当然也是脑的作用了,呼吸一进一出是生理的作用,与空气的相应,这个一进一出,这个叫“数”,你不要死死板板的一个豆腐脑筋,豆腐脑筋好听,有豆腐脑筋已经了不起,你不要水泥的脑筋那么死嘛,要活一点嘛,数了,第二步是随息,跟到息,换句话说,你觉得心宁静了你数它个屁,你就看住这个息就对了嘛,一呼一吸,随了嘛,随了以后,你就不管了,你更聪明一点,一上来就,一止,就定住这里,来也好,入息不住阴界,出息不随万缘。你就止了嘛,止了以后,你观什么?就观心理的状态,刚才上《瑜伽师地论》就告诉你心理的状态的观察清楚了嘛,观到最后,身心都回转了,还到净土境界,既无烦恼也无悲喜,清清净净,这不是六妙门完了嘛......
&&&&以下摘自《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修安那般那,这是一条最快成就的捷径。但是,很难的,你忍不住的。你看我们这里出家的老前辈也好,嫩前辈也好,真的,很多人有聪明有智慧,为什么出家修道,永远不上路?就因为他忍不住。......
  真正修安那般那,重点你们千万注意,“十六特胜”都要背得来,十六个专案叫特胜,特别特别最容易成功的路线。(一)“知息入”,(二)“知息出”,(三)“知息长短”,(四)“知息遍身”。这个你们都没有达到,想都不能想,真的到了“知息遍身”,你那个武功不练就到了;除非不出手,一出手都是高手。(五)“除诸身行”。身体空了,身上五阴的行阴空灵了,这个里头秘密很多,到了除诸身行的时候,如果你练武功,可以练到踏雪无痕,走路不在地面,而在地上飘了。(六)“受喜”,得初禅,初禅是离生喜乐。(七)“受乐”,身上内部每个细胞发出快乐的感受,那是无比的舒服,不能形容的。所以得到初禅是“心一境性,离生喜乐”,有和世间脱离之感,无比的喜乐。(八)“受诸心行”,转回来,又感觉不同了,这个很深了;心里一起心动念,这个身体四大已经整个变了。再下来,这个时候,(九)“心作喜”,由初禅真到了二禅“定生喜乐”。(十)“心作摄”,一切杂念妄想没有了,要用就有,不用完全空;摄是统统把握了。(十一)“心作解脱”,修行到这里,才不冤枉出家,的解脱道了。解脱就是证道,不证到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罗汉,也至少证到初果罗汉的“预流向”。到了心作解脱,是修安那般那来的,这是一部分,完全和色法地水火风四大之身有关。
  下面完全是心法了。(十二)“观无常”,工夫修到有神通,飞得起来,又有什么了不起呢!观无常,诸法皆非究竟,可是你没有做到不要随便吹。(十三)“观出散”,所以做到了,转观这个心的法门,你可以像密宗那些有成就的活佛一样,将来要走的时候,一弹指之间,整个身体三昧真火起来化成光明,什么都没有留,化一片光走了。所以,我们平常做工夫,你要注意这个,大家都在身体上做工夫,都忘记了“观出散”,要把所有工夫、身体都丢开,放出去,连放的都要丢掉。
  (十四)“观离欲”,这个时候,才做到真正的“离欲尊”;这个离欲,《金刚经》上佛叫须菩提离欲阿罗汉,真的离欲了。然后,证灭尽定。(十五)“观灭尽”,要走就走,我们也可以做到邓隐峰祖师一样吧!在这个时候到“灭尽定”,所谓涅盘境界,还不算数。(十六)“观弃舍”,还要丢掉放开,转到大乘去了。修习这十六特胜要注意,不要被六妙门困住,六妙门是初步,不算什么,重点在十六特胜。......
  所以修安那般那,刚才我们讨论过的重点,就是这一“知”,你们都知道嘛!这个知性不在气息,也不在地水火风,也不在空,无所在无所不在。所以,禅宗祖师一句话:“知之一字,众妙之门”。这一“知”哪里来?来无所从来,去无所从去。《金刚经》上佛也告诉你,“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这个“知”不要你去找的,本来存在。我们大家平常在用它吧!当然在用,这个不要再追问你们了,再问太看不起人了,你们当然知道。我们茶来知道喝茶,饭来知道吃饭,累了知道累,睡觉知道睡觉,舒服不舒服都知道。这一“知”本来在这里,不要你去修的,如果我们变牛变马变狗,也知道变牛变马变狗了。只不过,不知道自性来源在哪里。
  如果问这一“知”从何处来,谈大乘般若时再讲,现在不谈了。现在你们做工夫,先不要问这一“知”从哪里来,要先认识“知性”。你们都在修行,打坐闭关,但是为什么都没有进步?理上不清,理都没有搞清楚;一方面没有真下功夫,忍不住。所以古人讲修道,“欲求生富贵,须下死工夫”,要忍得住。我们看到多少青年学佛修道人,都是一点都忍不住的,刚坐一下,外境有一点挑逗,他马上动了,跟到外缘跑了,自己还认为有理由。......
  (十六特胜)第一句是什么?(众答:知息入)对。比如由六妙门开始,你们坐在这里一边听,一边知道自己呼吸进出,能够做到吗?老实讲,做不到,绝对做不到。假定有一位坐在这里,一边听话,一边还写字,自己的呼吸在鼻子和全身,进进出出完全知道,这个人差不多可以谈修行了,这叫“知息入”。
  我这样一讲,你们自己测验一下嘛!一边听一边做事,心念跟呼吸配合,在鼻孔这里开始。等于说眼观鼻,鼻观心;这个观不是眼睛去看的观,是心来观。如果是这样修行,很快有进步的。
  “知息入,知息出”,你们现在听到呼吸没有?听到没有?听不见,你们哪里听得见!只靠一点感觉嘛!就是说,随时要跟这个感觉的出入息配合为一,这样才叫做修行,修止观。如果打起坐来,再勉强找个呼吸来配合,那算个什么修行,算老几啊!就像我现在跟你讲话,我知道自己呼吸的“进、出”,你要学我一样,脚还在跳手还在动,知息入,知息出,知道气息进进出出,没有一点不知道。但不能用力,勿助勿忘,也不能不注意。
  然后第三步知息长短就难了。知道自己的息往来长短,第一步,是在鼻孔里知道哦!你如果工夫进一步,自己浑身的每个毛孔、细胞,都在呼吸,你自然都会知道。所以,你看过武侠小说,武功高的人,有时候被人用石灰蒙上头,蒙了以后,结果死不了,他的肛门在下面呼吸。这不是做不到的,浑身十万八千个毛孔都在呼吸。研究《达摩禅经》就知道,这一段知息长短,讲得很细了。有时候长中之长,有时候短中之短,有时候短中之长,有时候长中之短,为什么祖师们把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那么清楚?虽然他交代清楚,也要你自己用过功才知道,不用功的话,也觉得交代不清楚。
  我可以告诉你,有时候是“长中之长”,觉得出息也长,入息也长,在某一种时候感觉到出息很长,出去了,同空的境界配合,没有回来。回来以后,觉得气回来一下很短,已经够了,所以是“长中之短”。有时候是“短中之长”,身体内部,觉得呼吸需要吸进来,自然的作用,吸一下,它继续在吸,一直到脚底心,一直到脚趾头都充满了,这是短中之长。还有“短中之短,长中之长”,每一样都不同,这是跟你讲理论,你要去体会把工夫做到,不是开玩笑的,不是吹牛的。
  知息长短,我只讲了几个,这个里头包括很多内容,详细你们去看《达摩禅经》。这是吩咐你们注意,要自己用功去体会,不是讲空洞的理论,千万不要妄语骗人,骗人要下地狱的,那是千生万劫地狱果报啊!
  然后“知息遍身”,你到知息长短以后,就“知息遍身”了,全身都在呼吸。你们修持到达这个定境的时候,鼻子的呼吸已经不管了,不再呼吸了,鼻子没有作用,这时才晓得全身每个细胞、每个地方都在呼吸,气都充满,气脉都通了。到这个时候,还没有“除诸身行”。
  甚至像丁师和丙师,他们两位前天的报告,就晓得内部五脏六腑,也在呼吸,那个白骨放光,每块白骨都在呼吸。所谓呼吸是生灭法,有来有往,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自然在动。
  知息遍身,气充满遍身了,乃至晓得全身都在呼吸,非常非常重要。并不是是发胀,也不是说,像有些练武功、气功的那样发胖。想要发胖的话,那你还不如到街上的脚踏车店,拿个充气筒套在这里,哗啦嗒几下,马上发胀,发胖了!
  到了知息遍身,这个时候已经不谈什么数息、随息了。也不要数,也不要随,随时息跟念两个配合为一的,随时知性清楚的,这样才叫做修行。不管修密宗,或什么法门,不到这个禅定,不要谈修行了。
  再进一步是什么?(答:除诸身行)“除诸身行”,这个时候身上行阴作用不动,充满了,身体跟虚空等于合一,这个身体内外是通的。比如你们练少林武功,童子功,到这时候,两个睾丸缩上去,自然的缩到肚子里。这个时候缩也好,不缩也好,谈都不要谈。
  第六是“受喜”,到这个时候,心里感觉,非常的高兴,至少你知道佛法是不骗人的,是真的。第七“受乐”,全身喜乐,喜乐是禅定境界,所以初禅叫“心一境性,离生喜乐”。慢慢有一点跟现实脱离关系,人世间一切的事,不会烦恼到你,可以入世不烦恼。不过,为什么不翻成“喜受、乐受”,而翻成受喜、受乐呢?“受喜、受乐”是自己发动了,到达这个境界,就接受了。
  第八“受诸心行”,刚刚说了“除诸身行”,没有身体的行阴感受了,这里又“受诸心行”,那不是矛盾吗?不矛盾的,这是进一步了。受诸心行,这个肉体的心,看到外形还是父母所生的肉体,实际上,身体内部整个四大气质变化,已经不是普通肉体了,这个身上行阴的感受,也统统不同了。这时生活习惯达到了“精满不思淫,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财色名食睡五盖,都会自然去掉,吃不吃都没有关系,有水喝就可以了。“受诸心行”,在这里头,差不多可以证入初禅到二禅去。
  然后,“心作喜,心作摄,心作解脱”,解脱但还没有证果哦!还没有征得初果、二果罗汉境界哦。那个要配合教理,就要参考《俱舍论》,“贪瞋痴慢”的习气改变了多少,自己都清清楚楚,都会明白。如果到这一步,习气动都没有动,还是同以前一样,那就不是修行。
  一直到这里,还是属于色法上的工夫,在地水火风的色阴,和受阴境界里头作工夫。可是你要注意一点,在这个用功过程,今天晚上我们讲得很顺利,听起来很容易,事实上修行有很多的魔(磨)境界,就要参考《楞严经》的五阴解脱。算不定你修行很好,在这个时候忽然有神通了,什么都知道了,忽然有特别本事了;实际上你已在五阴魔境界了,这一点要特别注意。比如昨天李居士告诉我,有个出家人有很多神通,我说又是落在想阴境界里了,叫她答覆他。
  修行特别注意,在这个五阴境界,归纳起来有五十种阴魔,受阴有受阴的境界,有时候会被境界拉走,自己也不知道,还以为是发了神通。所以千万不要作圣解,修行第一要注意,时时把握《金刚经》上几句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有神通又怎么样?一概不理。就怕不得道,不悟道,不怕没有神通!容易得很啊。等于我告诉出家同学们,就怕你不成佛,不怕没有众生度啊!千万记住。
  所以到心作解脱以后,转了,后面完全是唯心的“知性”道理,就是想阴和行阴解脱了,心意识解脱了,然后就“观无常”,你工夫能做到就了不起了。是不是无常啊?你不修行,不作工夫,工夫就垮掉了;所以说诸行无常嘛!
  “观出散”,这个是秘密了,修安那般那,如果常修观出散的话,修到某个阶段,你走的时候,不要说预知时至,甚至打个坐写个偈子,说声再见,自己就化成光没有了。
  这个以后,“观离欲”,才算是真正跳出了欲界,才证得小乘的“有余依涅盘”,证得“灭尽定”,还不是证得“无余依涅盘”。所谓灭尽定是灭什么呢?思想、知觉、感觉,统统空完了,这叫灭尽定。“想受皆灭”,有意的把它关闭起来,这个时候生死可以请假。“啊呀,这个世界不好玩,我准备过个一千年以后再来,入定去吧!”这是可以做到的。
  ......
  十六特胜,最后就是“观弃舍”,连有余依涅盘都不进入。所以《楞伽经》诸大菩萨赞佛,“无有涅盘佛,无有佛涅盘”,佛不入涅盘,也没有涅盘可入,自性现在就在涅盘中。这是大乘另外境界了。
  换句话说,“观弃舍”修到这一步,由小乘转到大乘,真正是大菩萨的境界了。
  以下摘自《正修行之路——禅密双修——有关观慧方面的指示》
  呼吸是生灭法,你听过我讲过没有?
  智怡师:听过。
  师示:它一来一往,你数它干吗?!那么,为什么古德及祖师们教人以数息法?那是因为你内心不静稍稍把你的心收回来在数字上跟呼吸配合一体,然后心觉得静了下来,便不要再数了,就跟着随。但是,随息不是随呼吸。现在问你们,一呼一吸叫做什么?
  (部分同学答:一念)
  师示:对!一呼一吸名一念,也叫做一息。呼出去,鼻子出气,毛孔也出气;吸进来叫做“吸”。一呼一吸之间的那个叫做念,也叫做息。
  什么叫做息呢?在休止的状态中。譬如你们观看一个人的睡眠,尤其婴儿,当真正睡着了的一刹那间是没有呼吸的,那才是睡着,等到睡了一下,忽然猛吸一口气,又起了一呼一吸的作用了,那是脑子里微细的妄念又动了。有妄念的时候,呼吸就动,真没有妄念的时候,那一阵子叫做“息”。听懂了没有!叫你随息,不是叫你随气呀!一般人的随息,都跟着呼吸生灭心跑,这怎么修得好,当然这不只是你一个人,你们全体都是如此。
  随息即随那呼吸生灭之后的那个不呼不吸的静念,跟随着它,就得“心息合一”了。后来道家融合了这个法门,名词一变就叫做心息相依,心息两个配合为一,休止在那里,这个时候把念头硬是强制停住了,呼吸也强制停住了,这个叫做随息。你现在公然讲一边念咒一边随息,既然随息就不会念咒子,念了咒子就不会随息,念动气就动,念不动气也不动,你懂了吗?你自己矛盾也不知道,不用般若观照,没有智慧,怎么能修得上路呢?!一天到晚给业病所扰,你身体本来蛮好,一念之间给业病着,妄想特别多,东一下,西一下,说是聪明伶俐,其实聪明伶俐不好就是业,这个知道吧!...
  以下摘自《静坐与长生不老》
  其次在静坐的进度中。因为心念的太过专一,偶尔也会觉得呼吸近于停止。当这种状态发生时,有时就会感觉全身僵直,稍微带有僵硬的感觉。实际上,这是因为用意太专,渐渐促使全身紧张的关系。这种类似停止呼吸的作用,并非真的是“止息”和“气住”的境界。严格说来,这是由于神经的过分紧张所致。在培种情况中,执之太过,不能放松返还于自然,往往会弄得心境枯搞,生机木然。甚至,更严重一点,便会使身体和四肢的各个关节,进入僵硬的病态。虽然并非如小说家所谓的走火火魔,但至少已经因此而得病了。如果因静坐而到达这种境界,自我治疗的唯一方法,就是要把自己的身心尽量的松弛,甚至,尽量哈出力气,自我放松,任意进入自然呼吸,就如平常人睡眠时的状态。这样只须很短的时间,便可“更上一层楼”而转进新的进度了。倘使有些用工太久的人,虽然努力施用这种方法,僵持的状态还是依然如故,那就只有用密宗和道家的特别教授法了。......
  一个人的身心能够在绝对静止的状态中,内无思虑妄想忧悲苦恼的打扰;外无动作劳力勉强的加行,不昏味、不意乱神迷地顺其呼吸的自然,过了一个昼夜的时间,所有体能的精力和气力,便自然而然地恢复到充盈的原来状态,犹如太阳系统各大行星在一周期恢复相同的相对位置。如果能够在这种恢复原来充盈状态的时候,在某一“刹那”之间,呼吸往来的气机,也就自然地“须臾”止息,达到饱和的程度。此时如能“持盈保泰”,配合心理上真正的平静清虚,才可真正做到“炼精化气”和“练气化神”的功效了。
  以下摘自《如何修证佛法》
  阿含经有十念法门。什么叫念呢?就是对于心灵的一种训练方法,训练自己的心灵,采用“念”的方法。
  十念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也有人称念安那般那,就是念呼吸与息,也就是现在密宗、道家的炼气法。中国道家讲气脉,都是受安那般那的影响。接着是念身,最后一个是念死。这十念包括了一切修持的方法。大乘佛法是以小乘为基础,小乘做不到,免谈大乘。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国。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已修行一法,便有名誉,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只要一个方法做得好修行就对了,一切的善也都成功了。是得无上佛法的法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心无所住之后,日久功课,真空自然生妙有,神通就来了,不骗你的啊!【除诸乱想,逮沙门果,自致涅槃】。一切妄念都去了,罗汉的果位就达到了。自此一路下去,自然就到了涅槃的果位。【云何为一法?所谓念佛。】这一法,就是讲念佛的法门。
  这几句是公式话,差不多十个法门之中,每个都有这几句。我们学佛看不起小乘经典,又不作研究,这是不对的。......
  第八个念安般。安般也叫安般守意。这个要注意了!非常重要。念安般就是念出息、入息、修持气息。后来天台宗的止观,讲究出入息的方法,也就是从安般守意来的。安般守意不是释迦牟尼佛创的,印度的婆罗门教、瑜珈术里早都有了,只不过佛用佛学的方法,将它与般若观行融会在一起。传到中国以后,又跟道家打成一片,守窍、炼气都与它有关系。中国的高僧,有神通证果位的那么多,都同这个念安那般那有关系。修气是非常重要的,你们生在这个时代,物质文明那么发达,未来的时代更忙碌了,最好是采用这个方法,不走这条路子,修行想得果位很难,真的很难啊!
  我们先插一段经文,增壹阿含经卷第七,安般品第十七,佛教他公子安般守意的方法:【尔时世尊作是教敕已,便舍而去,还诣静室。】佛也是肉体之身,需要休息的。【是时尊者罗云复作是念:今云何修行安般,除去愁忧无有诸想?是时罗云即从座起,便往世尊所。】私情上他们是父子;教仪上也是弟子之一。【到已,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为什么一面坐?因为佛在打坐休息,所以行了礼后,坐在旁边等着。【须臾退坐】,过一阵子,佛出定了,下坐,罗云退坐,赶快去问父亲:【云何修行安般,除去愁忧无有诸想,获大果报,得甘露味。世尊回答说:善哉!善哉!罗云,汝乃能于如来前,而师子吼问如此义。】你现在问我这样大的修行问题。【汝今罗云,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具分别说。】这里有四个字要注意:善思念之,意思是说,你懂了以后,还要去研究,不要只是盲目地迷信。方法我来教你,自己要好好地去研究。
  【世尊告曰:如是罗云,若有比丘,乐于闲静无人之处,便正身、正意。结跏趺坐。】要注意!你们打坐坐不住,两腿不争气,那不是“两足尊”。如果两腿的气通了,你们的寿命可增加几十年。佛告诉我们,修行最重要的是正身。站着也能正身,睡也有睡的正身,吉祥卧、摊尸法都是正身的一种。我们打坐做功夫没有效果,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没有“正意”;因为颠倒因果,把佛的成果结论,拿来当作自己的修持法。一上座,都想空,空什么呢?你自以为这一下很好,空空洞洞的,其实,那正是“意”啊!是第六意识的境界。纵使你现在做到身体忘了,感觉到内外都是光明,也还没超出第六意识的范围。在楞严经里的五阴区宇中,还只属于色阴的范围,是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有些人静坐在一片光明中,未来的事情也能知道,以为是“灵感”。你若学过唯识就知道,那是第六意识的反面,是所谓独影意识的作用。境界多得很呢!因为你学佛,所以就会看到佛、菩萨,这是意识境界。拿小乘修证的理论来讲,你意识没有专一,没有“正意”。所谓正意、正身、正言,三者都不可缺。换句话说,你处处在犯成,一般人随便谈戒,谈何容易啊!你的心念意识,一点都没有正,随时都在造地狱种子的业,现行变成种子非常厉害啊!要特别注意。所以佛说,修持第一要正身、正意,意念专一。
  中国道家修神仙的丹经,在隋唐以后就多起来了,讲气脉的问题,很多都是从这个安般品中脱胎出来的。东晋以后有黄庭经,讲究上药三品,神、气、精,这些都是事相,属于有为的功夫。如果有为的功夫,你都没有修到家,怎么能达到无为呢?有为法不能专一,念头如何空得掉?那只是自欺欺人罢了。所以后世学佛的,一万个中,没有一个证果,请特别特别注意!我除了依照佛经以外,拿我几十年摸索的经验,诚恳地告诉各位,你真达到正身、正意,没有一个身体不能转化;没有病去不掉的;没有身心不会健康的。正身、正意做到了,身心两方面绝对地健康,可以返老还童。因为一切唯心所造,这是真的,就是“正身”、“正意”四个字。
  “正意”涉及了呼吸,道家也一样,阴符经上有一句话——“禽之制在气”,这是一个重要的口诀,也就是方法。念头抓不住,会乱跑,思想不能专一,就因为你的气在散乱,气散乱,心就散乱了。
  但气不是主体,是心的附属品,可是这个附属品很厉害,抓它不住,你的心就停不下来,等于人骑在马上,你的气就是马。西游记里,唐僧骑的那一匹马,就是代表那股气。人若骑在一匹劣马上,想叫它停住,缰绳拉得很紧,马还是乱跑,停不下来,你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我们心虽想定,若气不能定,妄念怎么能停止呢?有许多人情绪不好,身体不好,其实都是气不好的缘故。
  【无他异念】,这时心里什么念头都不要有,就是正意的道理。系意鼻头,把意识挂在鼻头上。这句话,害死了许多修道学佛的人。什么“守窍”啊!“眼观鼻,鼻现心”啊!小心得高血压。还有什么学白鹤,白鹤能活一千多岁,据说是因为白鹤休息的时候,鼻子对着肛门,两气相通的缘故。但我们的脖子比白鹤短这么多,怎么学?所以佛说:众生之愚痴,至可怜悯者也。系意鼻头,不是叫你看鼻子,这要首先提醒你,要注意鼻孔呼吸出入的气,也就是“心息相依”的第一步,使意念跟呼吸配合为一。
  【出息长亦知息长】,你的正意不要离开呼吸,呼吸出来有多长,你自己要能知道。【入息长亦知息长】,注意这个“知”字,如果你一边在修气,一边脑子里乱想,那就不对了,没有效果。思想和呼吸配合为一,叫安般守意。怎么把妄想抓住呢?只要注意呼吸,呼吸就像是一条绳子,。把这一匹马拴住了以后,等于妄念被拴住了,修行便可以专一,也就可以证入“初禅”。修行的效果是一定会来的。
  【出息短亦知息短,入息短亦知息短;出息冷亦知息冷,入息冷亦知息冷。】呼吸进来有时候是凉的,这时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病态,一种是绝对健康的,是自己的热能,也就是“四加行”里面的“暖”相生起。相对的,你会觉得从外面吸进来的空气是凉的,而又觉得那个空气与你不相干。
  【出息暖亦知息暖,入息暖亦知息暖】。你们打坐,有时脚心发暖,那就是“息暖”。不过你们心跟息,两者不能专一,所以东一下,西一下,息自己乱跑,跑到哪里就暖到哪里。跑到丹田就以为是拙火,劝你赶快拨—一九电话,叫消防队吧!(众笑)
  佛告诉他的公子:【尽观身体入息出息,皆悉知之】。这个气息,就是楞严经所说的风大,大家应该还记得,楞严经里面的性风真空,性空真风。但这一步牵涉到大乘的修法,暂且不谈。你们不要一心爬高,先要能做到守息才行。能够在静坐时,入息出息皆悉知之,所产生的效果,就是记忆力非常好,脑子特别灵敏。
  你们一般学打坐的,坐在那里,呼吸时在呼吸,都不知道;昏沉时也不知道;有时意识中有点空灵,又有好几个东西在乱忙,如果不信,你们自己检查看看,根本没有“正意”,这个叫什么功夫啊!你坐一万年也没有用。
  最近好多人问我,关于不倒褡,难道不倒褡就是道了吗?哪一本经典,哪一条戒律叫你不倒褡啊?除非真正在修头陀行。连佛自己都要睡的,经典上、戒律上,只教你睡时,要观想日轮在心中,要清明地睡,睡得少,这些讲究是有的。出家人睡,去掉五盖则有之,并没有叫你不躺下来。我说这些话,并不是说不倒褡不对;只是,你如果自认为有这个体能,可以做到不倒褡才行。如果没有这个体能,结果要修道,道没有证到,体力先搞垮了,这个可太不值得吧!我讲的话很严重,是很诚恳地告诉你们。佛乃如语者,实语者,不妄语者。我们要做实语者,老老实实地讲话,直心是道场,所以要注意这个问题。皆悉知之很重要,乃至你躺着睡,也可以注意呼吸,这是同样的道理。
  【有时有息,亦复知有】。注意!这里进一步了。后来天台宗把这个法门扩充了,叫做“调息”、“听息”、“数息”,乃至后来到了密宗,叫作修气功、修九节佛风、修宝瓶气等等。道家有句话:“天地玄珠,万气本根。”在身心配合下,气有万种的变化。中国人看相,先要看气色好不好,的确是有道理的。
  呼吸沉静到停止了,绝对找不出妄念来,你要起个妄念都起不来,可是这时知不知道?很清明,这是实际的功夫。这时做到了【有时无息,亦复知无】。至于知道的这个“知”,又是什么?那是另外一个问题。所谓灵灵明明,始终存在。
  【若息从心出,亦复知从心出】。这句话就要研究了,从心出并不是从心脏里出来,而是说:心念动了。心念动时,有时觉得与光明放射出去了,那时如有旁人经过,这个人马上会受感染,他的心境就会得宁静,或觉一股热流一样传到他身上来。但这是过程,不是好事,这是做得到的。这时候还没有得定,还早,只是普通静坐功夫而已。
  现在科学晓得人体会放光,本来每个人都会放光的,到那时,你的气息停止了以后,那个光芒放射得更大。如果讲有鬼神,那个时候,鬼都不敢碰你,老远看到你就躲掉了,阳气盛极之故。
  所以息从心出,并不是息从心脏出来,那是你的心念动了。换句话说,一般人练气功都从心——心念故意造作,学密宗也是,那是你心念构成一个气息出来的道理。
  【若息从心入,亦复知从心入】。修宝瓶气时,丹田有一股气,炼到能不呼不吸时,即使把你长埋于地下,也可暂时死不了。
  大家注意啊!现在谈的这个路线,都是从鼻子来的,其实我们人体也在呼吸。身体上的呼吸停止了,才算真正入定了。入定时三样东西还在——暖、寿、识。阿赖耶识并没有离开过身体,真正入定了,气息一定充满。气息充满的人,不管多大年纪,身体任何部分,一定都是软的,软化到如婴儿一般。所以入定的人,不能去碰他,只能用引磐在耳边敲。
  你们功夫做了一段时间,身体还没有软化,两条腿盘不住,这不是两足尊,而是两足争,打起坐来跟两腿在争、在熬。去年有一位朋友,写信问我打坐的问题,他说他腿坐不住,我回答他:那得功夫与腿争!我们现在用功都来不及,还跟腿去搞这玩意儿!来不及啊!正意最重要。什么姿势都可以的,等功夫到了,两条腿已软化,自然就盘得住了。只要这两条腿的气通了,寿命也跟着延长。你注意!你觉得身体老化一点,僵硬一点,那么你就早准备一点——准备走了。老子讲:“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所以也不要有门户之见,在这一套修法上,佛家、道家都行,因为“定”是共法。
  有些人日常很忙,注意!赶快多打坐,不要以为忙啊!累啊!没有时间打坐。你要赶快坐,坐到能够住气,那么一个钟头下来,一天都用不完,但是要真正做到了才行。不过有一点要注意!肠胃要空虚一点。道家有两句话:“若要不老,腹中不饱。若要不死,肠内无屎。”当然营养还是要够,肠胃干净,气就容易充实。
  【如是罗云,能修行安般者,则无愁忧恼乱之想,获大果报。得甘露味。】在这物质文明发达的时代,修这个法门,对身心都好,寿命也可延长。你们打坐时,有的人不是会乱摇吗?只要你把意念与呼吸配合为一,气就不会乱跑了。则无愁忧恼乱之想,所以学密宗的讲,由喉轮到心轮的脉打通的人,妄念就不来了,忧愁烦恼自然就去掉了。
  【尔时世尊,具足与罗云说微妙法已】,具足,大原则都具备了。【罗睺罗闻法后,往诣安陀园】,安陀园又译为阿兰若,意即清净的道场。他在一树下,正身正意,结跏趺坐,无他余念,系心鼻头。罗睺罗开始修持佛所教的安般法门。
  【尔时罗云,作如是思惟】,这思惟是在定中,正思惟,并没有错。你们以为应该无妄想,把正思惟也丢掉了,那就错了,大家懂吧!想把正思惟也空掉,是不对的。
  【欲心便得解脱,无复众恶,有觉有观,念持喜安,游于初禅。】罗云依照佛的教法,入了初禅定,这时才真得大喜乐,发出真正的大慈悲心。
  上次提到,自佛法传入中国,为什么东汉之后,隋唐以前,修行证果的人那么多;但在宋明以后,证果的人越来越少,主要原因就是修证的问题。讲到修证事相的问题,要特别提出小乘经典——四阿含经。中国佛教喜欢讲大乘,但真正中国的佛教,是融合大、小乘的;而且大乘是以小乘为基础。后来的显教与密宗的修法,也都离不开这个原则。所以这次才特别抽出增壹阿含经的“十念”要点来讲。隋唐以前,学佛修道证果者多,就是因为注重这方面的修持。十念当中,念“安般”最重要。“安般”的修证方法,于后汉时传入:大安般守意经,就是这一个时期由安世高翻译的。
  现在继续上次罗睺罗所提出的报告,用安般守意的方法修持,到达不呼不吸的禅定境界。这里已将秘密告诉我们:一定要到达不呼不吸的状态,才能证入初禅。
  【尔时罗云,作如是思惟,欲心便得解脱。】名、利、财、食、睡等欲,是属大乘范围。小乘范围的欲,是指性欲。关于这点,还会再讨论。佛在三千年前,对于现在人所有的性花样,早都知道,在经典上佛都讲到了。欲念不得断,罗汉果位就证不到。这个欲念甚至包括了遗精,譬如梦中因欲念而有的遗精;同时也包括了各种自慰的方法;自慰,包括意淫,纯粹心理想象的自慰方法。上面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呼吸到了不出不入时,欲念才可能解脱,这是小乘境界的解脱。
  有觉有观,念持喜安,游于初禅。这时才证入初禅境界。“觉”是生理上的感觉状态,冷热胀饿等。“观”是心理上的知觉状态,每个念头的来去都知道。此时呼吸不来不往,并不是呼吸完全停止,因为毛孔还是在呼吸,脉搏还是在跳动,到达浑身毛孔呼吸“静止”了(不是真的停掉),才称为呼吸不往来。此时知道自己的呼吸完全停止了,这就是”观”的境界。
  有觉有观,即由感觉和知觉反应来的,这个反应就叫“一念”。念持喜安,就是心中发生无比的喜悦。“喜”,偏于生理而言,“安”,则是心理上的轻安,此时,身心如坐虚空,这时才证入初禅的状态。
  证到初禅的状态,还不一定证到初禅的果位。证到初禅的果位,可以称为“初果罗汉”。至于什么条件可以称为初果罗汉,大藏经中的记述多得很,如果肯花时间加以融会贯通的话,自然就会知道。
  修证部分乃南传经典主要精华;学理部分是如是思惟。
大乘见地略有不同,小乘有小乘的见、修、行,这一点要搞清楚。
  学禅不离禅定,但不一定要从禅定入手。禅宗注重见地,注重般若。当然仍须修证,没有渐修的根基,如何谈顿悟的成就!
  有觉有观再进一步:【有觉有观,内自欢喜,专其一心。无觉无观,三昧念喜,游于二禅。】由有觉有观的境界,再进一步证入内心无比喜悦。这不只是口头的高兴,而是看到一切众生、任何人,乃至冤家、仇人等,自己内心都是详和的;他们即使有错,也是值得怜悯的。慈祥是内心自然的流露。不是出于勉强的,所以菩萨“慈悲喜舍”中的喜很重要。不喜的状态久了,整个身体会僵化,气脉就不能通了。
  这时专其一心,专在初禅所得的境界,念持喜安,保持能量不放射的状态。气停了,就是道家“无火之为炁”,渐渐的证到:无觉无观,三昧念喜,心中无比的喜悦。这个喜悦的境界就是“念”。此时证到二禅。
  增壹阿含经,在三国东汉末年传入,这时佛法注重修持,佛法也很容易被接受,因为一修就有效果。当时西晋的文化相当高。如果佛教光靠学理进来,不一定被接受,但定力与神通一来,知识界不能不投降了。而现在学佛的人,哪里有神通!只有神经。如从禅定入手,就会有神通,个个都有,不足为奇。
  无著菩萨一系下来,专讲唯识法相方面的修证,在这一套理论系统下,我们方才讲的,有觉有观,念持喜安,游于初禅,还在有寻有伺的境界里,还是在第六意识的状态中。到达无寻有伺时,才是这里所讲无觉无观,三昧念喜,游于二禅。心理思想,不再像电子般乱跳动,而进入无寻有伺的境界。可是此时还有境界存在,还没到无寻无伺地,还不到“无心”地,还早得很。“无心”谈何容易啊!如果我们认为万事过了不留意,就叫做“无心”,这样每个人都会。禅宗祖师说:“莫道无心便是道,无心更隔一重关”。学禅宗,在见地上有莫大的好处,但在修证方面,却有莫大的流弊。凡事的利有弊,这也是一阴一阳的道理。
  【无复喜念,自守觉知身乐,诸贤圣常所求护喜念,游于三禅。】这里又起变化,到了三禅,心头的喜念没有了,守着一种境界——觉知身乐。身体内部所有的气机、气脉,每一个细胞、神经,都起了大变化。到了三禅境界,才有可能去除疾病。所以不要以为两腿一盘就是禅。能到达三禅,是要无量功德无量善心,慢慢熏修来的。在这以前,只能略微改善身体现状,做到少病而已。证入三禅后,看以前的欢喜境界,就如同凡夫一样。因为现在才达到至善的喜悦,这是圣贤的境界。
  【彼苦乐已灭,无复愁忧,无苦无乐,护念清净,游于四禅。】这时再进一步,证到没有苦,也没有乐;没有忧愁,更没有幽闷。大家要注意,到了苦乐已灭的境界,也还是“念”,所以接着说护念清净,身心内外一片,融化了,证到四禅境界。
  这是佛的公子罗睺罗,自己的心得报告。
  【彼以此三昧,心清净无尘秽,身体柔软。】这时身心毫无渣垢,如婴儿状态一般,要到三禅才能证到这个境界。以前高僧大德,都可预先说出何日死,且临死时身体象婴儿般柔软。或者更高明的,化成一片光,人就消失了;充其量留几片指甲,或一束头发作为纪念。
  此时智慧到达了:【知所从来,忆本所作,自识宿命无数劫事。】同时解脱了分段生死,进入变易生死中,知道自己如何来,如何去;得宿命通能知无量忆劫事。四果罗汉只能知五百生,大果罗汉知道的就多了。罗睺罗就是到达这个境界。
  【彼以此三昧,心清净无瑕秽,亦无诸结。】一切烦恼诸结,都解开了。
  【复更施意,成尽漏心。】注意这八个字,四禅是禅定功夫境界,如结使未断尽,所以四禅并不就是大阿罗汉,还未证果,到了这个境界时,复更施意,如果念头来了,要更加修持。成尽漏心,就是无漏心。
  但是,不能动念不就成木头了吗?不是的,起心动念,用过便休,没有渗漏,没有黏着。有定力的人,尽管一天忙到晚,他那个处在定的境界的本心,并没有动,并且还是光明清净。处理烦恼事,在当时现烦恼相,但心境的光明,则一点都没有动。
  【彼以作是观,欲漏心得解脱。】这时,所有的欲漏,有漏,无明漏,统统得解脱。到这个境界时,【心得解脱,已得解脱,便得解脱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后有。
  四禅功夫到了这个程度,才算得到了解脱。大家注意,心得解脱,这个解脱是修持上的一个境界,得解脱智则是见地。智慧不属于功夫,不属于境界;但是功夫、境界与智慧,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到了解脱的境界以后,还要继续努力,慢慢地得“解脱智”。大家又要注意了,在这一段修证程序中,最后归于“解脱智”。可见小乘还是以智慧的解脱为终究,何况大乘。用大乘的说法,则是大般若圆满的解脱。
  到了这个境界,罗汉的果位来了,这个生命就叫最后身,以后不来了。这一生,清静的果位已立;世间所有的冤债都还光了,以后不到欲界中来了。这就是小乘极果。但是大乘的道理,这种成就最多经过八万四千大劫,非再回来不可。不回心向大乘,不能彻底了脱生死,只能了分段生死,进入变易生死的境界。
  这是罗睺罗的修证报告,经上没有记载他修了几年,或几个月。然而佛在世时,确实有人当下证罗汉果,有人三天证果,也有人七天成就。
  罗睺罗向佛报告修持经过,佛很高兴,奖励了一番。接着说:【具足禁戒法,诸根亦成就,渐渐当逮得,一切结使尽(增壹阿含卷七)】。佛说修安般,由调息的方法入门;修成后,戒定慧具足,不用刻意守戒,已完成守戒功德。诸根神而通之而得解脱。比如佛学中的四大皆空,要诸根成就了,才“空”得掉,才做到饥饿寒暑不侵,四大才转得过来。
  要证得大阿罗汉,还要断三有结使。“三有”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三有结使就是心理行为,即心理状况、起心动念所构成的作为。这些习气的结使都断光了,才能证得大阿罗汉果。
  在佛所提出的十念当中,讲得最多的,就是利用呼吸证果,佛的公子也报告了这方面的修证经过。
  第九个是念身。这里的念身法门,是就显教而言,不讲密教。后世的中国道家及密宗,走的是密教路线,偏重于修身的法门。但在最后,往往不知道把这个法门解脱,而过于执著了修身,就是外道。如果知道把这个法门解开,就不是外道。这里所讲的念身,是小乘的方法,譬如“四念住”中,念身不净、念受是苦、念心无常、念法无我。小乘所讲的无我,是就现有的生命现象而言,在于提示人们,超越这个层面,取得涅槃。可是流入学术界后,尤其是流入西方以后,认为佛家的无我是断见,不承认有灵魂,也有说佛学是无神论,这真是笑话。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数息法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