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石墨烯防火材料:为什么这么火

石墨烯虽火 但中国市场玩不起
> 石墨烯虽火 但中国市场玩不起
石墨烯虽火 但中国市场玩不起
  欧盟委员会于6月23日宣布,欧洲最大的研发计划之一的旗舰项目规模将增长一倍,将有66家新的合作伙伴获邀加入,欧洲的科研实力将得到加强。本文引用地址:
  据悉,上述新增的66家合作伙伴来自19个国家,其中白俄罗斯、保加利亚、捷克、爱沙尼亚、匈牙利和以色列是第一次加入该项目。值得注意的是,新增合作伙伴中超过三分之一是中小型企业,显示出市场对的兴趣不断增加。
  公开资料显示,作为最薄、最坚硬、导电性最好而且拥有强大灵活性的纳米材料,石墨烯可广泛应用于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及太阳能电池等储能产品中。
  但上述人士表示,尽管目前国内石墨烯研发技术已经能够做到部分产业化生产,但由于成本过高,市场需求不被看好,因此迟迟未有企业真正投产。“眼下要让石墨烯真正进入电池领域,降低成本是关键。”
  石墨烯能做什么?
  那么我们可以用石墨烯来做什么?物理学家和研究人员表示,由于石墨烯可以让电子产品的屏幕更清晰且具备柔性特质,这些产品将比以往采用硅材料的设备更薄、更快、更便宜。另外,续航时间长的电池也可具备防水性能。
  2011年,美国西北大学的研究人员以石墨烯和硅为原料制造电池,该大学表示这种电池可以让手机“电池用上一周,每次充电只需15分钟”。
  2012年,美国化学学会表示,石墨烯技术进步将使得“手机薄如纸张,能够折叠装入口袋”。
  亚拉文博士正基于石墨烯研制一系列传感器,包括气体传感器、生物传感器和光传感器,它们的体型比以往更小。
  上周,与韩国成均馆大学合作的三星尖端技术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称,三星已找到在硅片上制造高质量石墨烯的方法。三星在声明中表示,这些技术进步意味着公司可以开始制造“柔性显示屏、可穿戴产品和其他下一代电子产品”。
  科技博客Extremetech撰稿人塞巴斯蒂安安东尼(sebastiananthony)表示,三星的突破最终将成为“石墨烯商业化的救命稻草”。
  三星并不是唯一研究石墨烯的科技公司,IBM、诺基亚和SanDisk公司的研究人员都在尝试用石墨烯材料创造新型传感器、晶体管和存储器。
  从纳米材料到稀土材料,从氢燃料电池到铝空气电池,从三元锂到石墨烯,诸如此类的高科技、新概念名词,往往带着看似风光无限的前景,从大洋彼岸席卷而来。尽管这些新产品也许只是存在于某个实验室的原始模型或初级产品,尽管这些新概念可能只是存在于科技杂志的一篇创新论文或前瞻性报道,尽管不少新技术目前距离大规模产业化开发尚有不小的距离,但是并不妨碍它们成为炒作热点。
  资本不会放过任何可能获利的机会,这些热炒的科技名词一次次让资本市场兴奋,相关概念股票动辄以连续涨停板作为回应。也许,不少人还不完全清楚这些科技名词的真正含义,但是一样可以在资本市场赚个盆满钵满。
  如今,这种科技概念的炒作,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其范围也逐渐从资本市场向实体经济转移。诸如光伏、稀土、石墨、锂电等,一时间,山雨欲来风满楼。不少业内企业摩拳擦掌,也想在这场科技盛宴中分一杯羹。
  对于资本市场的炒作,不论是炒家别有用心、利用消息,还是散户趋之若鹜、趁势跟进,或者企业放烟雾弹、一博眼球,都是资本逐利的本性使然。但是,当这种炒概念的游戏开始向实体经济转移时,却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笔者所言并非危言耸听。事实上,诸如新能源、低碳产业、环保产业、生物产业等领域,不少企业动辄冠以高科技之名,搞的却是低水平重复建设,甚至是空手套白狼,仅仅是利用科技概念捞一把,以实现跑马圈地、关联交易、投机获利的目的。高科技的光环,让这些项目和企业成为地方政府的政绩,也让他们获得了大量的优惠政策和便利条件。有些地方政府一听上马的是高科技项目,大笔一挥,大批资源、土地、投资如数奉上,本想和企业一起名利双收,但是结果却往往并不尽如人意。
  当潮水退去,才能知道谁在裸泳。科技概念、新兴产业不一定就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君不见,我国曾经遍地上马光伏项目,最终却尸横遍野,大到无锡尚德,也难逃破产清算命运;而上游不少有机硅加工企业,更是无视环保法规,生产场地漫天烟雾,不少工人因此罹患尘肺病。君不见,我国大批企业投身稀土材料开发产业,生产的高端产品屈指可数,有人打着高科技旗号,干的却是乱采滥挖、低价出口的勾当。君不见,部分地区大力发展石墨产业,美其名曰资源高效利用,最终却把污染留在了当地。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究其原因,这些企业一没有过硬的核心技术,二没有对市场进行充分的研判,三没有科学的项目规划,仅仅靠炒高科技概念,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终只能关门大吉或者苟延残喘,留下烂摊子交给地方政府收拾。
  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实体经济不是资本游戏,科技创新容不得半点虚假。企业上新项目、新技术时,不能跟风炒作,也不能人云亦云,要对产业发展前景进行冷静的思考和分析。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在项目审批时,也要本着审慎的态度充分进行可行性研究,更不能为了图一时之快,赶鸭子上架。此外,新闻媒体也要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客观准确报道相关的消息来源和新闻背景,不给别有用心之人断章取义提供可乘之机。
  比亚迪万向领衔新能源车市锂电池厂边缘呐喊
  在2013年9月,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出台《关于继续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后,我国新能源汽车行情瞬间引爆,不仅新能源汽车销量暴涨,并且新能源汽车投资骤增,有实力的企业纷纷投身这一市场,而占据了新能源汽车主导地位的电动汽车更是关注的焦点所在。然而在这场越演越烈的新能源汽车大战中,锂电企业并没有深入其中,而是摇旗呐喊,为电动汽车争取更大话语权。缘何如此?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随着《通知》的出台,在2013年11月,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及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确定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深圳等23个城市,与河北、浙江、福建、江西、广东等5个省份城市群成为首批新能源汽车示范城市(群)。紧接着在2014年1月,第二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名单公布,目前已经确定40个城市或区域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示范城市数量接近90个,示范车辆总数超过40万辆(截至2015年底)。各示范城市或城市圈已经开始制定实施方案,部分城市如北京、天津、上海、深圳等已经出台实施方案。
  2014年2月,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和发改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通知中将纯电动乘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乘用车、纯电动专用车、燃料电池汽车的补贴标准进行了调整,加大了财政支持力度。
  新的补贴标准为:上述车型年度的补助标准将在2013年标准基础上下降5%和10%,从日起开始执行。而根据此前的文件精神,年度的补助标准将在2013年标准基础上下降10%和20%。在本次通知中明确指出,按照相关文件规定,现行补贴推广政策已明确执行到日。为保持政策连续性,加大支持力度,上述补贴推广政策到期后,中央财政将继续实施补贴政策。
  投资规模骤然增大
  新政策的实施,尤其是破除了地方保护主义之后,新能源汽车的投资规模骤然增大。一方面是现有汽车生产企业开始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步伐。比亚迪不仅将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秦”投放市场,还迅速扩大新能源汽车的生产规模,迅速成为行业翘首。北汽收购美国电动车公司Atieva25.02%股权,未来将与其合作开发一款高端新能源乘用车,这款车将与奥迪A6L同一级别。万向集团斥资1.5亿美元收购美国电动汽车制造商菲斯科,进一步壮大其电动汽车研发能力。
  另一方面是其他行业巨头开始涉足新能源汽车。神华集团子公司神华科技拟在四川遂宁经济开发区投资200亿元建设电动汽车生产基地,中聚电池旗下香港五龙电动车有限公司位于杭州的生产基地—长江汽车公司新能源汽车制造项目3月19日正式开始动工。
  新能源汽车销售持续火热
  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持续火热。仅2013年12月就高达5581辆,约为前11个月的一半,全年销量17642辆,同比增长超过40%。其中纯电动汽车14604辆,同比增长约为20%。
  进入2014后,四部委降低了补贴削减幅度,进一步提振了市场信心,新能源汽车销售维持快速增长市场。2014年1月和2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1682辆和1738辆,1-2月累计销量达到3420辆,同比增长超过50%。比亚迪成为最大的赢家,连续两月均位居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排行榜首位,累计销量1861辆,占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的50%以上,继去年12月上市以来,比亚迪秦订销已超过6000辆,其市场热度远超预期。
  市场并未扩大
  尽管新能源汽车销售火爆,但背后也不乏隐忧。月销售的3420辆新能源汽车均为电动汽车,但纯电动汽车的数量仅为977辆,占比不到30%,这一数字远远低于2013年的83%。
  按照一辆纯电动汽车容量平均为30KWh和一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容量平均为10KWh计算,月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市场为55MWh,而2013年同期约为59MWh。在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50%的情况下,动力电池市场规模反而有所缩小。这表明我国锂电企业奋力鼓吹的努力化为虚有,动力锂电市场并未如同期望那样快速增长。这也使得我国锂电企业想在这场新能源汽车大战分一杯羹的想法落空。
  锂电企业缘何遇冷
  在这场新能源汽车大战中,除了比亚迪、万向等少数具备电动汽车生产资质的锂电企业能够长袖起舞外,绝大部分企业只能是在外围摇旗呐喊。尽管我国很大锂电企业趁机布局动力锂电领域,但如前面所述动力锂电市场并没有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火热显着增长。锂电企业缘何遇冷?其根本原因在哪?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国家财政补贴是落在新能源汽车企业手上,锂电企业没有拿到哪怕一分钱的补贴。这就意味着行业主导权是在新能源汽车企业手上,锂电企业只能被动地根据车企的意图来发展动力电池。
  对于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来说,产业化技术成熟、市场接受程度高、销量好的新能源汽车才是其研发重点。从当前情况看,纯电动汽车尽管技术基本成熟,但成本高、续航里程短、充电设施不便捷、安全性尚存疑问等因素使其市场接受程度较低。
  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成本较低、使用便捷、不存在续航问题,加上国家补贴力度不低,市场销量较好。这就使得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成为当前的发展热点,对动力锂电的市场贡献有限,从而制约了锂电企业获利的可能性。对于锂电企业来说,动力锂电市场规模增速有限,而国家补贴也不会落在自己头上,也在一定程度降低了锂电企业参与其中的积极性。
  其次,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动汽车生产企业不会放手动力电池。第一,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以及纯电动汽车动力所在,是其核心部件之一。对于汽车生产企业来说,不掌握动力电池的绝对主导权的话,极其容易丧失市场竞争的主动性。就如同现在的燃油汽车,引擎的核心技术基本上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上,我国车企的市场竞争力大打折扣。
  第二,在新能源汽车中,动力电池的成本比重随着电池容量增加而增大,对于纯电动汽车来说,动力电池的成本高达40%-50%。不管是从控制成本角度还是提高利润率方面,新能源汽车企业都会将动力电池的研发和生产控制在自己旗下,而不是放任给锂电企业。
  第三,动力电池是新能源企业的核心部件之一,也是反应技术实力的关键所在。在没有完全掌控动力电池生产之前,为了保证采购体系的稳定性,车企的动力电池采购商至少在两家以上,这就大大增加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核心技术泄露的可能性,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以上也是新能源汽车生产产业纷纷采用合资、并购等方式建立自己动力电池生产基地的原因所在,如北汽就联合韩国SK联合成立北电控动力锂电合资公司将在北京投资建设动力电池生产基地,而万向就收购美国的A123发展自有的动力电池技术。
  再次,我国锂电企业竞争实力有限。我国锂电产业起步较晚,形成规模主要是在2000年之后,发展的重点还在手机、电脑等消费电子产品领域,近几年开始加大在电动汽车、电动工具等方面的发展力度。
  目前我国锂离子电池生产企业有200多家,但有实力参与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竞争的企业还非常少,主要还是集中在几家龙头企业,如比亚迪、国轩高科、中航锂电、天津力神等。目前,比亚迪在动力电池领域实力最强,不仅在于动力电池自身方面,还在于其有电动汽车生产资质。而其他如国轩高科、中航锂电、天津力神等尽管实力不弱,但缺乏固定的动力电池订单,一直进展不大。从事动力锂电研究生产的企业实力有限,汽车生产企业在采购时就会万分谨慎,加上电动汽车的存在诸多问题推广艰难,锂电企业很难从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那里获得足够的支持。
  当然,其他方面的原因还有很多,如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机制不畅、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大等。就锂电企业而言,在新能源汽车这场饕餮盛宴中,除了面临同行的竞争外,还有来自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的压力。要想从中分一杯羹,与车企合作开发动力电池或者作为单体电池供应商无疑会是更好的选择。松下就是很好的例子,作为特斯拉的锂离子电池供应商,松下未来几年内至少为特斯拉提供超过20亿美元的单体电池,而在特斯拉准备建设的超级电池工厂中,松下也有望参与其中。
超级电容器相关文章:
离子色谱仪相关文章:
分享给小伙伴们:
我来说两句……
最新技术贴
微信公众号二
微信公众号一2016第三届物联网大会
智能后视镜产品方案对接会
中国LED智能照明高峰论坛
第三届·无线通信技术研讨会
第二届·中国IoT大会
ETFo智能安防技术论坛
移入鼠标可放大二维码
石墨烯那么火,在哪些领域应用得多?
来源:OFweek 作者:佚名日 09:42
[导读] 石墨烯目前是世上最薄却也是最坚硬的纳米材料;几乎是完全透明的,只吸收2.3%的光;目前世上电阻率最小的材料:因为它的电阻率极低,电子跑的速度极快,因此被期待可用来发展出更薄、导电速度更快的新一代电子元件或晶体管。
  石墨烯(Graphene)是只有一个碳原子厚度的二维材料。石墨烯一直被认为是假设性的结构,无法单独稳定存在,直至200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成功地在实验中从石墨中分离出石墨烯,而证实它可以单独存在,两人也因&在二维石墨烯材料的开创性实验&为由,共同获得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石墨烯之最:
  石墨烯目前是世上最薄却也是最坚硬的纳米材料;几乎是完全透明的,只吸收2.3%的光;目前世上电阻率最小的材料:因为它的电阻率极低,电子跑的速度极快,因此被期待可用来发展出更薄、导电速度更快的新一代电子元件或晶体管;由于石墨烯实质上是一种透明、良好的导体,也适合用来制造透明触控屏幕、光板、甚至是太阳能电池。
  潜在应用
  单分子气体侦测
  石墨烯独特的二维结构使它在传感器领域具有光明的应用前景。巨大的表面积使它对周围的环境非常敏感。即使是一个气体分子吸附或释放都可以检测到。
  当一个气体分子被吸附于石墨烯表面时,吸附位置会发生电阻的局域变化。石墨烯具有高电导率和低噪声的优良品质,能够侦测这微小的电阻变化。
  石墨烯纳米带
  为了要赋予单层石墨烯某种电性,会按照特定样式切割石墨烯,形成石墨烯纳米带(Graphene nanoribbon)。石墨烯纳米带的结构具有高电导率、高热导率、低噪声,这些优良品质促使石墨烯纳米带成为集成电路互连材料的另一种选择,有可能替代铜金属。
  集成电路
  石墨烯具备作为优秀的集成电路电子器件的理想性质。问题是单层的石墨烯制造困难,更难作出适当的基板。
  透明导电电极
  石墨烯良好的电导性能和透光性能,使它在透明电导电极方面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触摸屏、液晶显示、有机光伏电池、有机发光二极管等等,都需要良好的透明电导电极材料。特别是,石墨烯的机械强度和柔韧性都比常用材料氧化铟锡优良。由于氧化铟锡脆度较高,比较容易损毁。在溶液内的石墨烯薄膜可以沉积于大面积区域。
  导热材料/热界面材料
  2011年,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学者首先报道了垂直排列官能化多层石墨烯三维立体结构在热界面材料中的应用及其超高等效热导率和超低界面热阻。
  超级电容器
  由于石墨烯具有特高的表面面积对质量比例,石墨烯可以用于超级电容器的导电电极。科学家认为这种超级电容器的储存能量密度会大于现有的电容器。
  海水淡化
  研究表明,石墨烯过滤器可能大幅度的胜过其他的海水淡化技术。
  太阳能电池
  南加州大学维特比工程学院的实验室报告高度透明的石墨烯薄膜的化学气相沉积法在2008年的大规模生产。
  石墨烯生物器件
  由于石墨烯的可修改化学功能、大接触面积、原子尺吋厚度、分子闸极结构等等特色,应用于细菌侦测与诊断器件,石墨烯是个很优良的选择。
  抗菌物质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的科学家发现石墨烯氧化物对于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超级有效,而且不会伤害到人体细胞。假若石墨烯氧化物对其他细菌也具有抗菌性,则可能找到一系列新的应用,像自动除去气味的鞋子,或保存食品新鲜的包装。
  石墨烯感光元件
  一群来自新加坡专精于石墨烯材质研究的科学家们,现在研发出将石墨烯应用于相机感光元件的最新技术,可望彻底颠覆未来的数位感光元件技术发展。
如今,物联网浪潮已然席卷至汽车电子产业,发动机控制系统、底盘控制系统和车身电子控制系统已模型初显,安全...
ADAS市场或破千亿
国产汽车雷达将爆发
抢占智能汽车制高点
为自动驾驶保驾护航
电动汽车面临的挑战
石墨烯相关文章
石墨烯相关下载
“中国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华为需要丰富不同层次的产品应对竞争。”余承东对腾讯科技表示。“明年我们会继续加大线下渠道的投入,这也是我们零售环...
锤子VR的负责人罗子雄分享了他对VR行业的理解。 锤子VR的负责人罗子雄 2012年时,虚拟现实还是一个只有从业人员知道的专有名词,如今已经成为了所有科...
创新实用技术专题
版权所有 & 深圳华强聚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随便谈谈“光驱动石墨烯材料”这件事
已有 20386 次阅读
|个人分类:|系统分类:
补记:张江敏:光压----记一个美丽的误解 &()jiyang-6-24 04:46 & &您怎么想到写这篇文章的?跟南开的工作有关吗?巧合吗?我还推荐过,可是都没印象了 博主回复( 14:54):我不知道南开的工作。我是看到网上crookes辐射计的视频写的。 &戴德昌博文(里面有克鲁克斯辐射计在转动的图片)
&&&&随便谈谈这件事吧。&前几天我看到了这个新闻,觉得不对劲,就去把Nature Photonics上的原文找来读了读,发现他们的解释有问题。这种事情多得很,没必要大惊小怪的,所以也就没有放在心上。当时我不知道这条新闻还登上了CCTV,否则,也许会写篇博文呢。昨天看了和两位博主的文章及其后面的评论,觉得很多网客也许还不大搞得清楚,就随便写几句话吧。&我说该文章的解释有问题,原因大致如下:块材料的质量0.86mg,2秒钟上升了40cm,对应能量3uJ;光功率1W,2秒钟能量 2J。如果靠电子的反冲,那么:百万分之1.5的能量要转移给块材料;材料里千分之6的电子都要被打出去(1个电子对应于两个核子,即1个质子和1个中子),也就是大约3x10^18个电子要被打出去,带电量变为0.5C,太牛了;光电子发射的量子效率50%,关键还不在这里,而是这些电子把100%的能量都带走了(这种东西,吸收的光能量至少90%要转化为热能的)。 & & & 这里涉及的数字要么来自于原文,要么来自于中学物理的简单推论,就不详细讲了。& & & & 驱动飞船(这里是石墨烯材料)往前跑,只有两种方式:往飞船后面扔东西,我们熟悉的火箭就是这样;用光来驱动,把光的动量转化为火箭前行的速度,这就是所谓的光压。如果我们把光也看作是东西的话,后者也一样是往飞船后面扔东西,只不过这时候扔的东西是光而已。在此过程中,动量是守恒的,东西往后跑的动量等于飞船往前飞的动量。这个动量就是E/v,其中E是后抛体的能量,v是其速度。如果是火箭方式,这个速度只有几百米每秒,而对于光压方式,这个速度是30万公里每秒。所以,对于同样的能量,光压方式提供的动量要小得多。这篇文章认为,往后喷射的是电子,因为材料在真空里,而且材料质量经过多次试验后没有变化。电子的速度比光慢多了,所以动量确实可能比光要大许多。但是,他们错了。& & & & 说说石墨烯飞船往前跑的原因吧: & & & 他们的真空系统是靠抽气实现的,所谓的真空也只有10^-3到10^-4Torr,真空度并不高的,气体吸附和脱附必然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可惜他们没有考虑。激光从下方照射石墨烯块材料(其实应该是多孔介质),气体脱附就会把石墨烯往前推。 & & & 谈谈脱附。气体分子总是不停地碰到样品上,立刻(或者过一会儿)再离开,这是个动态平衡过程。如果气体与物体处于热平衡,物体得不到净动量,否则,就会得到动量。考虑一个双面物体,一侧热,一侧冷,那么,这个物体放在空气中,就会往前跑(从热到冷的方向)。 & & & 再来一点简单的估算吧。气压0.1帕,面积,材料两侧温差就算30度吧(这样好算些),这样材料受到的净压力大约是0.1uN,材料质量是1mg,这样的加速度就会达到0.1,差不多够了(这种估算大概会差出一两个数量级,而且我们还没有考虑光照射前就吸附的气体)。由此可见所谓的真空根本就不够空。这个材料也不需要石墨烯,任何导热不是特别好的吸热材料,都可以的。& & & & 总结一下。该小组确实观测到了光照可以让石墨烯材料往前跑,但是他们的解释是有问题的:他们忽略了真空环境中的残余气体。他们把简单的事情想得太复杂了。当然,气体脱附这种解释太简单,肯定没有任何宣传效果。&&&PS:科学网新闻和博客是不同的编辑在负责,彼此也不怎么通气。中国新材料靠光驱动飞行 或用于星际航行&PPS:&他们在大气环境下也观测到类似现象放在真空里是为了排除空气的影响但是没有想到,残余气体的作用仍然不能忽略就是一个没想到而已,这种事情经常发生的,谁也不可能保证自己不碰上,有些倒霉了如果不是宣传的这么猛,也没有谁在意NatureScience上这种事情,哪个月没有啊? 科普不可能完全正确的,科学研究出点问题太正常了大家只能是说不故意去做,另外就是不要太轻易地相信重大发现非同寻常的结论需要非同寻常的证据,如此而已 &这件事就是赶上了而已作者们想错了,审稿人也忽略了,编辑也没意见石墨烯又这么火,太空航行更是引人注目这些因素凑到一起了然后就火了呗其实这种事情很常见的,什么时候没有啊?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居然头条了,有点意外还改了题目,我不高兴:本来我的题目就是不想太引人注意的做研究出点错误,是常事,又不是故意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科学网博客的博文初审、栏目选文、博文精选和博文置顶似乎是不同的编辑做的,也许是按级别划分责任的&&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姬扬科学网博客。链接地址:
上一篇: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58
评论 ( 个评论)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作者的精选博文
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热门博文导读
Powered by
Copyright &<META name="publishdate" content="" />
可使用军网账号直接登录
最火新型材料“石墨烯” 究竟能做什么?
  (原标题:“万能”石墨烯,究竟能做什么?)
石墨烯的晶体结构。
说起新型材料,当属石墨烯最火。冠在石墨烯头上各种“最”字打头的名号让人惊讶不已,柔韧性最好、强度最高、已知的最薄、透明度最高、导热性最好等等……真的有这么神奇吗?石墨烯到底是什么材料,在军事上有何应用?看完本文你就懂了。
石墨烯是什么?
提到石墨,大多数人都很熟悉。物理学上解释称,石墨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一种层状结构的材料,每一层都是由无数碳原子排列成紧密的蜂窝状六边形平面网络组成,层与层之间的作用力较弱,因此很容易剥离开来,形成很薄的石墨片。石墨烯就是指被层层剥离后,剩下的单层(一层)石墨片,其厚度只有一个碳原子的大小,大约是0.34纳米,被归为一种纳米材料。
过去很长时间内,科学家一直认为,石墨烯只是一种物理假设,因为它无法在有限温度下稳定存在。直至2004年,两位英国科学家通过简单的“机械剥离法”,在实验室内用胶带从石墨表面生生“撕”出石墨烯后,才证实了它可以单独存在,同时也得到石墨烯的制备方法。他们所用的石墨烯制备方法再简单不过了:先从石墨中剥离出非常薄的石墨片,将其两面分别粘在一种特殊的胶带上,手工撕开胶带后将其一分为二,随后不断地这样重复操作,石墨片会越来越薄,最后仅剩由一层碳原子构成的薄片,石墨烯也就制备出来了。
重点新闻网群
主办:解放军报社 京ICP备号京公网安备
本网站刊登的新闻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军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 (C)1999-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石墨烯为什么导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