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唑醚菌酯原药对白粉有效吗

吡唑醚菌酯
中文别称:
唑菌胺酯; N-[2-[[1-(4-氯苯基)吡唑-3-基]氧甲基]苯基]-N-甲氧基氨基甲酸甲酯; 吡唑醚菌酯
英文名称:
Pyraclostrobine
CAS  号:
分 子 式:
C19H18ClN3O4
结 构 式:
分 子 量:
外  观:
白色或浅色无味的结晶体
含  量:
&&&&&&&&&&&&&&&&&& &&
版权所有(C)2014
网络支持&&&&吡唑醚菌酯与已唑醇复配前途不可限量
吡唑醚菌酯是由德国巴斯夫公司于1993年开发的兼具吡唑结构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是该公司继肟菌酯后又开发的此类杀菌剂。能够防治由多种真菌病原引起的病害。&&&&&&
吡唑醚菌酯的其他中文名:唑菌胺酯&&&&&&
通用名为pyraclostrobin,代号BAS500F&&&&&&
单剂商品名为Cabrio、Headline、Attitude、凯润(巴斯夫)等&&&&
CAS登录号:-0&&&&
化学名称为:N-[2-[[1-(4-氯苯基)吡唑-3-基]氧甲基]苯基]-N-甲氧基氨基甲酸甲酯&&&&&&&&
分子式:C19H18CIN3O4&&&&
&&分子量:387.82&&&&
物理性质:白色至浅米色无味结晶体。熔点:63.7-65.2℃,密度:1.37,蒸汽压:2.6&10-8Pa(20-25℃);Henry常数5.3&10Pa
m3/mol(20℃);分配系数3.99(22℃)。水中溶解度为2.4mg/L(20%/去离子水)也有报道为1.9
mg/L(20℃)。有机溶媒中溶解度,(20℃,g/100ml):蒸馏水0.00019,正庚烷0.37,甲醇10,乙腈≥50,甲苯、二氯甲烷≥57,丙酮、乙酸乙酯≥65,正辛醇2.4。在纯净水(灭菌水)中半衰期为59h,在自然水(非灭菌水)(25℃)的半衰期为56h,在大田土壤中半衰期为2~37d。&&&&
毒性:大鼠急性经口LD50>5000mg/kg。急性经皮LD50>2000mg/kg。经兔的眼睛与皮肤试验表明,本剂无刺激性。并且无致畸、致癌、致突变性。对山齿鹑急性经口LD50&2000mg/kg。对虹鳟鱼LC50(96
mg/L。对蜜蜂无害,LD50&310μg/只(经口)。环境毒性水中水解半衰期DT50&30天,在pH=5-7(25℃)时稳定。水中光解半衰期DT50&2hr大田土壤中半衰期DT502~37天.&&&&&
&剂型:有20%颗粒剂、20%可湿性粉剂、200g/L浓乳剂、25%乳油及20%水分散粒剂等。另外有吡唑醚菌酯与啶酰菌胺(boscalid)的混配剂(吡唑醚菌酯6.8%+啶酰菌胺13.6%,及吡唑醚菌酯9.1%+啶酰菌胺18.2%),以及有吡唑醚菌酯分别与氟环唑、克菌丹、咯菌腈、拌种咯、有机铜杀菌剂、有机锡杀菌剂的混剂。&&&&&&
作用机理:吡唑醚菌酯是一种线粒体呼吸抑制剂。它通过阻止细跑色素b和C1间电子传递而抑制线粒体呼吸作用,使线粒体不能产生和提供细胞正常代谢所需要的能量(ATP),最终导致细胞死亡。吡唑醚菌酯具有较强的抑制病菌孢子萌发能力,对叶片内菌丝生长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其持效期较长,并且具有潜在的治疗活性。该化合物在叶片内向叶尖或叶基传导及熏蒸作用较弱,但在植物体内的传导活性较强。吡唑醚菌酯具有保护作用、治疗作用、内吸传导性和耐雨水冲刷性能,且应用范围较广。虽然吡唑醚菌酯对所测试的病原菌抗药性株系均有抑制作用,但它的使用还应以推荐剂量并同其他无交互抗性的杀菌剂在桶中现混现甩或者直接应用其混剂,并严格限制每个生长季节的用药次数,以延缓抗性的发生和发屐。&&&&&&
用途以及使用方法:防治谷类作物病害由于具有广谱的杀菌活性,吡唑醚菌酯对谷类的叶部和穗粒的病害有突出的防治效果,并且增产效果显著。&&&&&&
吡唑醚菌酯可用于小麦、花生、水稻、蔬菜、果树、烟草、茶树、观赏植物、草坪等各种作物,防治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和卵菌纲真菌引起的叶枯病、锈病、白粉病、霜霉病、疫病、炭疽病、疮痂病、褐斑病、立枯病等多种病害。对黄瓜白粉病、霜霉病、香蕉黑星病、叶斑病、葡萄霜霉病、炭疽病、白粉病、番茄和马铃薯的早疫病、晚疫病、白粉病和叶枯病等均有较好防治效果。用其单剂作治疗试验,能有效防治小麦叶枯病,同时也能观测到对小麦颖枯病的兼治作用。即使在发病较严重时,唑菌胺酯仍能有效地防治叶锈病、条锈病对大麦和小麦的危害,同时能兼治大麦的叶枯病和网纹病,唑菌胺酯也可有效地防治其他谷类病害:如小麦斑枯病、雪腐病和白斑病及大麦云纹病。&&&&&&
&&&&&&它能控制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半知菌纲、卵菌纲等大多数病害。对孢子萌发及叶内菌丝体的生长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具有保护和治疗活性。具有渗透性及局部内吸活性,持效期长,耐雨水冲刷。被广泛用于防治小麦、水稻、花生、葡萄、蔬菜、马铃薯、香蕉、柠檬、咖啡、果树、核桃、茶树、烟草和观赏植物、草坪及其他大田作物上的病害。&&&&&&
&&&&&&该化合物不仅毒性低,对非靶标生物安全,而且对使用者和环境均安全友好,已被美国
列为“减小风险的候选药剂”。吡唑醚菌酯能对作物产生积极的生理调节作用,它能抑制乙烯的产生,这样可以帮助作物有更长的时间储备生物能量确保成熟度;能显著提高作物的硝化还原酶的活性,意味着可以减少土壤中氮肥的使用,从而进一步减少对地下水的影响;当作物受到病毒袭击时,它能加速抵抗蛋白的形成――与作物自身水杨酸合成物对抗逆蛋白的合成作用相同。&&&&&&
吡唑醚菌酯是在醚菌酯基础上改进后的高效线粒体呼吸抑制剂,是以N-对氯苯基吡唑基替换了醚菌酯分子结构中的邻甲基苯基,而开发的又一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广谱杀菌剂。它活性更高,是目前同类杀菌剂的3倍。而醚菌酯在实际应用1年后就有关于小麦白粉病抗性发生的报道,到2000年抗性孢子(2%-99%)在德国的北部、法国的北部和英国已有大量报道。在国内目前对白粉病的防效已有所下降。&&&&&&
&&&&&&吡唑醚菌酯乳油经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对黄瓜白粉病、霜霉病和香蕉黑星病、叶斑病以及葡萄霜霉病、炭疽病、白粉病等都有较好防效。防治黄瓜白粉病、霜霉病的用药量为有效成分75~150g/hm2(折成乳油商品量为20-40Ml/667m2)。加水稀释后于发病初期均匀喷雾。一般喷药3-次。间隔7天喷1次药。防治香蕉黑星病、叶斑病的有效成分浓度为83.3-250mg/kg(稀释倍数倍),于发病初期开始喷雾。一般喷药3次,间隔10天喷1次药。防治葡萄霜霉病、炭疽病、白粉病用25%凯润施稀释倍液,60%百泰稀释800~1500倍液。可用于葡萄各个生长期,喷药一次持效时间12-14天。吡唑醚菌酯对黄瓜、香蕉、葡萄安全,未见药害发生。&&&&&&
该产品全球的销售额为4亿美元左右,专利期为2013年。&&&&&&
吡唑醚菌酯、嘧菌酯、醚菌酯,都是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物质,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是以天然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抗生素为先导化合物开发的一类新型杀菌剂,到目前为止已有6个品种商品化,还有至少7个化合物正在开发中。它们的化学结构上都含有甲氧基丙烯酸酯基团或是由甲氧基丙烯酸酯衍变而得。在农业应用上表现有许多共同特点。&&&&&
&(1)独特的作用机理。它们都是病原真菌的线粒体呼吸抑制剂,即通过在细胞色素b和c。间电子转移抑制线粒体的呼吸,干扰细胞能量供给,使细胞死亡,从而发挥杀菌作用。作用于线粒体呼吸的杀菌剂较多,但苯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作用的部位(细胞色素b)与以往所有杀菌剂均不同,因而对于已对甾醇抑制剂(如三唑类)、苯基酰胺类、二羧酰胺类、苯并咪唑类产生抗性的菌株有效。&&&&&
&(2)杀菌广谱。对几乎所有真菌类(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卵菌纲和半知菌类)病害都显示出很好的活性,如麦类的白粉病、叶枯病、赤斑病、网斑病、黑腥病,水稻的稻瘟病、纹枯病,以及霜霉病、疫病等具有很好的活性,对疫病的防治更显重要。&&&&&&
&&&&&&(3)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并有良好的渗透和内吸作用,可以茎叶喷雾、水面施药、处理种子等方式使用。&&&&&
&(4)具有高度选择性,对作物、人、畜及有益生物安全,对环境基本无污染。&&&&&&
(5)本类化合物除对病原菌有抑制作用,对某些昆虫和植物也具有电子传递抑制作用,因此有可能从苯氧基丙烯酸酯类中开发出杀虫剂和除草剂,并已有这方面的专利了。&&&&&&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有:&&&&&&吡唑醚菌酯商品名称叫做凯润,醚菌酯商品名称叫做翠贝,都是德国巴斯夫的。嘧菌酯商品名称叫做啊米西达,还有一个是嘧菌酯+苯醚甲环唑,商品叫做啊米妙收,都是先正达的。烯肟菌酯商品名称佳斯奇,烯肟菌胺·戊唑醇商品叫做可爱,是中国沈阳化工研究院的&&&&&&
经过几年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大量使用实践表明,这类杀菌剂不仅是一个优秀的病害防治产品,同时它还能够显著地改善果实品质,提高产量&&&&&&
吡唑醚菌酯与嘧菌酯对大多数真菌引起的病害都有效,防治范围更广谱一些。醚菌酯对子囊菌、担子菌引起的病害效果更好一些。&&&&&
&打霜霉病建议使用普力克(国产霜霉威)、克露(霜脲锰锌)或者安克(烯酰吗啉)与吡唑醚菌酯复配,可以多种病害一起防治,单用吡唑醚菌酯打霜霉病的话,预防或发病初期还可以,后期可能控制不住。目前来说,吡唑醚菌酯用于保护和前期治疗还可以,真正发病了,建议用银法利(霜霉威+氟菌)。凯润具有保护预防保健性,在作物幼苗三叶以下及温度在15°以下,对任何作物使用时,要注意。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你所不知道的吡唑醚菌酯!
你所不知道的吡唑醚菌酯!
1.吡唑醚菌酯的来源吡唑醚菌酯为是新一代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新型杀菌剂,具有更宽的杀菌谱和更高的杀菌活性。同时具有保护、治疗、叶片渗透传导作用,对瓜果霜霉病、香蕉黑星病、叶斑病等病害具有较强的防治效果。熔点:63.7~65.2℃作用机理:为线粒体呼吸抑制剂,即通过在细胞色素合成中阻止电子转移,从而使能量合成反应中断,细胞饥饿而死。吡唑醚菌酯原药和25%乳油均属中等毒。毒性均略高于国内合成制剂38%恶霜嘧铜菌酯。该制剂对鱼剧毒,在产品标签上注明药械不得在池塘等水源和水体中洗涤,施药残液不得倒入水源和水体中。吡唑醚菌酯的特性1.快速、持久吡唑在施药仅几分钟后即可穿透到叶片中去。有效成分在叶片组织内扩散,并且在上表皮蜡质层形成沉降药膜,预防作用非常好。在叶片上形成的沉降药膜与蜡质层粘连紧密,这确保了由于蒸发和雨水冲刷所造成的有效成分流失最少。而且,在施药几个星期后仍然持续有效。2.强效、可靠吡唑直接破坏线粒体呼吸链,起效迅速,作用强。和其他甲氧基丙烯酸酯杀菌剂相比,活性更高。即使作物受到真菌感染后,仍能控制病原菌。例如,它能阻止叶斑病原菌的发展以及作物受到感染而导致的组织坏死。兼具预防作用的,给作物提供了空前程度的可靠保护。3.杀菌谱广、适用作物广泛国外使用经验表明,吡唑在60多种作物上体现出广谱特性,能非常有效地控制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和卵菌纲病原物引起的大多数植物病害。除之外,吡唑能改善作物生理机能,帮助增强作物的抗逆性,从而会在产量和品质产生非常积极的作用。例如在干旱条件下,可以抑制乙烯的产生,防止谷物早熟,确保最佳的成熟度。还可以通过改善氮的利用增加产量。在受到病毒袭击时,持续加速抗逆蛋白的形成,制止感染。因此,吡唑是实现作物稳产、高产、优质的理想杀菌剂。吡唑除了具有优异杀菌活性外、还能促进植物生长发育、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帮助农户增产增收。表现出良好的植物健康作用,具体表现在:1.刺激叶绿素的合成,使得作物叶片更绿、更厚实,提高光合效率;2.调解激素平衡,促进花芽分化,改善作物生长季节,弱化不利的气候条件影响;3.作物根系更发达,生长更有活力;4.提高作物养分的吸收,增加座果率和果实大小;5.使得农产品产量更高、品质更好。注意事项:1.梨树上使用时,从开花始期到落花后20天左右的时间为防止药害尽量避免施用。2.在作物幼苗三叶以下,要注意使用浓度。3.本剂对蚕有影响,对附近有桑原地区使用时应严防飘移。题外话:为什么吡唑很少有悬浮剂?1.吡唑悬浮剂的化学稳定性对PH值有一定要求,尤其是在水基悬浮剂环境中,很容易分解。2.吡国产原药本身熔点比较低,而悬浮剂的砂磨容易产生高温,原药溶解,无法砂磨,且热储时容易膏化。3.吡唑醚菌酯的水中化学稳定性不是很好,容易光解。4.防腐剂也是成为制剂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是杀菌剂,但是它对水中细菌含量很敏感。5.原药晶型越高,越稳定,反之不稳定,助剂选择困难。==============================查找微信公众账号:深泰化工(ST)或点击右上角菜单选择“关注官方账号”深泰化工免费电话:400-600-2272想分享到朋友圈?请点击文章右上角“...”点击“阅读全文”,查看原新闻链接。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吡唑醚菌酯有什么特点,防治什么病,不能和什么性质药配制
稳定性:纯品在水溶 液中光解半衰期0.06d(1.44h);制剂常温贮存:20~C时2年稳定.化学名称:N—f2一『1一(4一氯苯)一1H-吡唑- 3-基氧甲基』苯卜N一甲氧氨基甲酸甲酯.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吡唑醚菌酯专利到期掀登记热潮
&&&&吡唑醚菌酯原药在中国的专利今年6月到期。目前国内该产品登记已成热点,不仅专利拥有者德国巴斯夫公司大力扩展其复配制剂,国内企业也如火如荼,纷纷推出其单剂或复配制剂。&&&&目前,该成分仍以德国巴斯夫公司登记产品最多,登记范围最广,其单剂凯润250克/升吡唑醚菌酯乳油称得上杀菌剂中经典,其植物健康作用也是独一无二的;18%吡唑醚菌酯悬浮种衣剂将是其下一个亮点,市场潜力较大。复配剂包括凯特18.7%烯酰·吡唑酯水分散粒剂、百泰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健达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国内公司登记的制剂品种有30%吡唑醚菌酯乳油、45%烯酰·吡唑酯悬浮剂、40%唑醚·戊唑醇悬浮剂、1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20%噻呋·吡唑酯悬浮剂、30%吡唑·甲硫灵悬浮剂、30%吡唑醚菌酯悬浮剂、60%唑醚·代森锌水分散粒剂等。&&&(商邦)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全国数字报联盟
----更多媒体----
南国都市报
现代生活报
小龙人学习报
申江服务导报
学生英文报
人才市场报
每日经济新闻
国际金融报
上海证券报
上海环境报
三湘都市报
河南日报农村版
华西都市报
金融投资报
四川政协报
精品健康导刊
连云港日报
安徽日报农村版
安徽法制报
今日生活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吡唑醚菌酯 合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