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国家资本主义义经济制度的认识,结合原理,联系实际分析

您的位置: &
原理第三次材料分析题答案 正文
原理第三次材料分析题答案
相关热词搜索:
篇一:马克思原理全部材料分析题答案 第一章
(日修改) 一、材料一:现在,随着疯牛病、禽流感、苏丹红、农药残留、三聚氰氨等问题的不断报道,人们走进市场的时候,越来越感到犹豫不决了。以至有的媒体提出:我们究竟能吃什么?
材料二:联合国《世界水资源发展报告》指出,滋养着人类文明的河流在许多地方被掠夺式的开发利用,加上工业活动造成的全球变暖,未来的水资源已经受到严重威胁。
(1) 运用唯物论有关知识,说明出现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所述问题的原因。
(1)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上述材料的问题反映了人们在错误的意识指导下,为了追求单纯的经济利益,违背人与自然的关系,破坏了自然,受到自然的惩罚。
(2)运用唯物论知识,说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2)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它要求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必须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这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
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必须开发利用自然,向自然索取。但是面对自然,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既要利用自然,更要保护自然。
我们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时候,必须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分) 二、材料一:“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从日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后,迄今共执行了100多次发射任务,从1996年10月至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更是连续60次成功发射。
材料二:人类探月分“探”、“登”、“驻(住)”三大步,中国目前的嫦娥奔月工程是人类三大步中的第一步,这步又分为“绕”、“落”、“回”三小步。等到这“三步”走下来,我国接着将开始中华民族千年梦想的载人登月计划。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说明“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连续60次成功发射以及我国成功发射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体现了哪些唯物论哲理。
①“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连续60次成功发射以及成功发射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充分说明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②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③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只有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取得成功。同时人又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连续60次成功发射以及成功发射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是人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利用规律的结果。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一、用唯物辩证法解决 材料一:2004年新年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又称“一号文件”)正式公布,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措施。
材料二:200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运用辩证法的相关原理,简要说明党为什么要把“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答案:联系是普遍的,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三农”问题与科学发展观。 矛盾具有特殊性,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 主要矛盾决定次要矛盾和事物的发展,我们要抓主要矛盾。 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二、请分析说明材料中蕴含了哪些唯物辩证法道理 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政府》中指出,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式。
答案:(1)“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体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体现的是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3)“进一步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式。 ”体现的是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把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从唯物辩证法角度,谈谈“第二曲线”的开辟和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一般的说,企业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个从“起始期”“成长期”到“成熟期”“失败期”的生命周期,被称为“第一曲线”。为了能够实现持续发展,避免失败,全党需在高峰到来之前开辟一条新道路,这条道路发展的轨迹被称为“第二曲线”答案:(1)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科学地预见企业发展趋势,居安思危,认识到“第二曲线”代表企业发展的方向和长远利益。 (2)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要按客观规律办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开辟“第二曲线”。 (3)事物的发展最终是通过质变来实现的,创新要把握时机,不失时机地推动企业的发展由“第一曲线”向“第二曲线”转变。 (4)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第二曲线”的开辟和发展会受到习惯势力、传统思想的干扰和制约,要经历一个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应正确对待遇到的困难,促成新事物的成长。
四、分析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台售价79美元的国产MP3,国外要拿走专利费45美元,中国企业的纯利润为1.5美元。我国至今还没有完全摆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困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材料二: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指出,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础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1)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意义。 (2)运用唯物辩证法有有关知识,说明“我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大力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哲学依据。 (3)运用政治常识有关知识,说明党中央通过《建议》的必要性。 答案:(1)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企业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企业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维护国家经济安全。②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增强国家经济实力。 (2)①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所以我们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②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我们要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③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只有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才能提高核心技术的竞争力。 ④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引进先进技术,有利于促进现代化建设,但只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促进消化和吸收。 (3)①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国家生活实行政治领导,坚持科学执政。 ②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目标。 ③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特别是驾S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二章 材料题 1.关于我们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问题,哲学史上不同的哲学家有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1 哲学史上有不少哲学家是用观念验证某种观念的真理性,例如,斯宾诺莎就认为认识真理要以真理观念为依据。 材料2 经验主义者完全相信自己的感觉,认为凡符合人的感觉的认识就是真理,而与感觉背离的认识则不是真理。 材料3 波格丹诺夫说,真理是“社会的全人类的经验形式”。 请回答: (1) 材料1、2、3中的观点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的主要倾向是什么? (2) 材料3的观点与材料1和2的观点有没有根本区别? 2.分析下面有关知行关系的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 “生而知之者上也。”“良知良能。”“人之所以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2 “行高于知。”“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材料3 “科学虽明,惟人类之事仍不能悉先知之而后行之也,其不知而行之事,仍较于知而后行为尤多也。且人类之进步,皆轫于不知而行者也,此自然之理则,而不以科学之发明为之变易者也。” 材料4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行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请回答: (1) 材料1、2、3各是什么样的行知观? (2) 材料2与3有什么异同? (3) 材料4是什么样的行知观?其重要意义是什么?
答案: 1.(1)材料1、2、3的观点在真理标准问题上都属于主观真理论,都是在主观范围内寻找真理的标准。 (2)材料3和材料1、2中的观点相比,强调了“社会的全人类的经验形式”,但实质上仍然是主观真理论,因为它认为多数人的感觉、经验、思想是真理,仍然是把真理停留在主观范围。实际上多数人承认的思想也不一定是真理,有时真理在少数人手中。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1)材料1是唯心主义的知先行后观,材料2是唯物主义的行先知后观。材料3是唯物主义的行先知后、行易知难观。 (2)材料2与3的相同之处都是“行先知后”观。不同之处在于:材料2是纯思辨的观点;材料3用近代自然科学知识、科学技术发展史来解释知行学说。 (3)材料4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这是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对中国哲学史上关于知行关系问题的争议进行了批判的总结和革命的改造,并将其融合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进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 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述材料,回答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问题: [材料1]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材料2] 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篇二:原理第三次材料分析题-学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阶段测试试题(第五、六专题)
第一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各个国家和民族的社会发展历史,在没有外来条件的严重干涉的情况下,其社会形态将按自然历史进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一般都要由低级到高级,有简单到复杂,依次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五个发展阶段。 各国、各民族在经历某种社会形态时,其经济、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各有自己的特点,不存在一个简单的模式,而是多样化的。中国井田制的奴隶社会,就与古希腊罗马的民主共和国的奴隶制社会不同。中国的中央高度集权的封建制,也与欧洲某些国家诸侯各霸一方、国王权力极弱的封建社会不同。同样是资本主义社会,英国式君主立宪制,美国则为联邦制的共和国,日本则是天皇制的国家。 “乌力楞”,通古斯语意为“子孙们”。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鄂温克族猎人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阶段,这里的社会组织是家族公社“乌力楞”,由有血缘关系的3-10个小家庭组成。 结合材料请回答: 1、原理或结论。参照教材,上述材料反映了何种原理或结论。 2、分析过程。 结合材料分析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3、结论。结合实际谈谈如何理解社会形态的特殊形式? 第二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自美国发生“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危机后,危机的涉及面不断扩大,并演化为一场涉及全球经济的金融危机,发展中国家亦受其害。 怎样认识美国盛行的“次级抵押贷款”以及由它引爆的金融危机?学界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次贷”危机是局部的、短期的问题。笔者的看法是,“次贷”及其危机并不是美国经济局部的、偶然发生的问题。“次贷”危机实际上是美国经济的缩影,它不仅仅是一场金融危机,本质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这从美国经济的一些特点可以看出。 ――经济呈现虚拟化、泡沫化。 ――居民消费靠信贷支撑,家庭债务负担沉重。 ――财政赤字长期居高不下,政府入不敷出。 ――巨额外贸赤字拖累了世界经济。 ――一方面在国内外大肆举债,另一方面无节制地滥发国债,造成债务恶性膨胀,经济虚拟化、泡沫化。 美国经济这座庞然大厦隐含着深刻的危机,根基正在动摇。“次贷”危机只是冰山一角,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导火索。随着“次贷”危机的扩散和蔓延,实体经济的危机必然产生。“次贷”危机一开始影响的是美国的房地产业,导致房地产价格大幅度下降和房地产投资急剧萎缩,其后影响到能源、汽车等行业,目前事实上已经发展为一场经济危机。 ――资料来源:摘自于祖尧《贪婪导致危机――从“次贷”危机透视美国经济》,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材料2: 美国金融危机,属于我们时代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事情来得突然。但是美国走到今天,是水到渠成。20世纪中叶,美国GDP曾经占世界大抵一半,世纪末降到30%上下,近些年大约只有20%多。科技泡沫、房地产泡沫、金融泡沫一个一个破裂,只能靠巨额债务和寅吃卯粮支撑奢侈性消费。至于问题从哪些地方爆发、什么时候爆发和爆发到怎样的程度,那就是历史的偶然性为历史的必然性开辟道路的问题了。 ――资料来源:摘自于卫建林《没有不散的筵席――关 于美国金融危机的杂感》,。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结合材料请回答: 1、原理或结论。参照教材,上述材料反映了何种原理或结论。 2、分析过程。结合新世纪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讨论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 3、结论。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认识。篇三:原理第三次材料分析题-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阶段测试试题(第五、六专题)
第五专题: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鲁迅先生说:“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京捡煤渣老婆子的 心酸,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老爷一样,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 材料:2 从1934年至1936年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先后进行长征。 在长征途中,党领导红军跨越滔滔急流,征服皑皑雪山,穿越茫茫草地,突破层层封锁,粉 碎了上百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克服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和张国焘的分裂主义 等错误,纵横十余省,最远的行程二万五千里,胜利前进到陕甘宁地区,实现了红军主力的 大会师。这场惊心动魄的远征,历时之久,行程之远,敌我力量之悬殊,自然环境之恶劣, 在人类战争史上是罕见的。 ――摘自胡锦涛在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结合材料请回答: 1、原理或结论。参照教材,分别简述材料1和2反映了何种原理或结论。 2、分析过程。 结合材料分析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3、结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的新的伟大长征中,如何正确运用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原理来为实践服务? 第二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各个国家和民族的社会发展历史,在没有外来条件的严重干涉的情况下,其社会形态将 按自然历史进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一般都要由低级到高级,有简单到复杂,依 次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五个发展阶段。 各国、各民族在经历某种社会形态时,其经济、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各有自己的 特点,不存在一个简单的模式,而是多样化的。中国井田制的奴隶社会,就与古希腊罗马的 民主共和国的奴隶制社会不同。中国的中央高度集权的封建制,也与欧洲某些国家诸侯各霸 一方、国王权力极弱的封建社会不同。同样是资本主义社会,英国式君主立宪制,美国则为 联邦制的共和国,日本则是天皇制的国家。 “乌力楞”,通古斯语意为“子孙们”。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鄂温克族猎人尚处 于原始社会末期阶段,这里的社会组织是家族公社“乌力楞”,由有血缘关系的3-10个小家 庭组成。 结合材料请回答: 1、原理或结论。参照教材,上述材料反映了何种原理或结论。 2、分析过程。 结合材料分析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3、结论。结合实际谈谈如何理解社会形态的特殊形式?第三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 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马克思 材料2: 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 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 生产力的。 ――毛泽东 材料3: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 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 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 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 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邓小平 结合材料请回答: 1、原理或结论。参照教材,简述贯穿于材料1、2和3的共同思想。 2、分析过程。 请分别指出材料1、2和3的中心思想。 3、结论。联系实际,谈谈贯穿于材料1、2和3的共同思想的现实意义。 第四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无历史”。 ――摘自《饮冰室合集》第16册 胡适说:“英雄人物,他吐一口痰在地上,也许可以毁灭一村一族,他起个念头,也许 可以引起几十年血战。他也许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 ――摘自《胡适论学近著》第1集 材料2: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摘自《毛泽东选集》第3卷 结合材料请回答: 1、原理或结论。参照教材,简述材料1和2的区别? 2、分析过程。 结合材料简述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 3、结论。联系实际,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的现实意义。 第五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刘少奇在党的七大上首次对群众观点进行了系统总结:第一,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 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观点。第二,就是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第三,就 是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第四,就是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材料2: 利益为最高标准。全党同志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深入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使各项决策和工作符合实际和群众要求。 材料3: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讲话时强调,全党同志必须牢记,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 胡锦涛强调,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 同时,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 材料4:2011年最牛语录(暂定) “我当书记的就是希望你们喝西北风。” 《人民网》日,山东高密市柏城镇堤东村有村民反映,村里承诺的新农村建设工程,开工不久就摇身一变成对外销售的商品房,村民们不仅没有搬进去,更失去了土地。他们多次反映情况,堤东村支部书记宫厚财语出惊人:“我当书记的,就是希望你们喝西北风。” “我不是警察,我是流氓。” 《南方都市报》日:6月1日下午,北京发生一起老人砍伤儿子孙女后跳楼事件,《京华时报》两名记者前往现场采访,遭到两名便衣警察阻挠和殴打。记者曾听到现场民警称,打人者为重案队刑警。当记者询问其是否为警察,该男子(便衣)称:“我不是警察,我是流氓!”据悉目前北京朝阳警方已承认打人者都是民警。 跟央企玩,你玩不起 南航广州飞行部A320机队机长曾鸣 6月9日,乘坐南航航班的3名乘客因登机后临时更换座位,与机组人员发生争执,机长以“飞行安全”为由报请警察将乘客带离拒绝其返机。其中一名乘客将自己的经历发表在微博上后,执飞航班的机长在微博上爆粗称“跟央企玩,你玩不起”。 资料来源自:网络 结合材料请回答: 1、原理或结论。参照教材,简述材料1、2和3共同表明了什么观点? 2、分析过程。 结合材料请具体分析材料1、2和3的观点。并指出材料4说明了什么。 3、结论。联系实际,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做到以人为本。 第六专题: 资本主义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日新华网消息:一段时间以来,生姜、大蒜、绿豆、辣椒、白糖等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姜你军”、“蒜你狠”、“糖高宗”等网络热词迅速窜红,食品、农产品价格不断延续上涨趋势。 蒜农寻文思说:“前年和去年有段时间,大蒜价格高得离谱,但老百姓不管啊,什么挣钱老百姓就种什么,所以今年的量就比较大,大蒜供应上去了,需求不可能马上上去,价格自然也就下来了。” 2011年6月,金乡等大蒜主产区的鲜蒜陆续上市,与去年蒜市开局2.5元/斤的“蒜你狠”局面不同,今年新蒜地头价仅为1.5元/斤左右,比去年低了1元钱。“蒜你贱”的开局实实在在打了蒜农一个措手不及。根据当前的价格水平,多数蒜农都亏本。 结合材料请回答: 1、原理或结论。参照教材,上述材料反映了何种原理或结论。 2、分析过程。 结合材料请简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3、结论。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利用价值规律更好地指导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第二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啃吃饭时间” 英国1850年制定的现行(1867年)工厂法规定,一周平均每个工作日为10小时,即一周的前5天为12小时,其中包括法定的半小时早饭时间和一小时午饭时间,做工时间净剩10.5小时;星期六为8小时,其中有半小时早饭时间。为了监督法律的执行,设置了专门的工厂视察员,直属内务部,他们的报告由议会每公布一次。让我们听一听这些工厂视察员的报告吧。“狡猾的工厂主在早晨6点前l刻就开工,有时还要早些,有时稍晚些,晚上6点过l刻才收工,有时稍早些,有时还要晚些。他把名义上规定的半小时早饭时间前后各侵占5分钟,一小时午饭时间前后各侵占10分钟。星期六下午到2点过1刻才收工,有时稍早些,有时还要晚些。这样每周多出来5小时40分钟,每年以50个劳动周计算(除掉2周作为节日或因故停工),共为27个工作日。?这里捞一点时间,那里捞一点时间,一天多出一小时,一年12个月就变成13个月了”。 资本“零敲碎打地偷窃”工人吃饭时间和休息时间的这种行为,又被工厂视察员叫做“偷占几分钟时间”,“夺走几分钟时间”,工人中间流行的术语,叫做“啃吃饭时间”。 材料2: 在工人阶级有组织的斗争下,现在西方一些资本家为了缓和阶级矛盾,采取一些措施,调整生产关系,使生产力得到发展。比如,有的资本家搞所谓“资本社会化”、“劳资合作”、“劳动人道化”等等,就体现了这一点。 所谓“劳动人道化”,就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劳动采取了某些所谓“人道化”的措施,这当然对工人的身心健康有良好作用。可是,首先还是对资本家有好处。例如,美国一些公司实行每周三个休息日,产量却增加66%,利润增加50%。 结合材料请回答: 1、原理或结论。参照教材,上述材料反映了何种原理或结论。 2、分析过程。 结合材料如何认识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3、结论。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理解。 第三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自美国发生“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危机后,危机的涉及面不断扩大,并演化为一场涉及全球经济的危机,发展中国家亦受其害。 怎样认识美国盛行的“次级抵押贷款”以及由它引爆的金融危机?学界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次贷”危机是局部的、短期的问题。笔者的看法是,“次贷”及其危机并不是美国经济局部的、偶然发生的问题。“次贷”危机实际上是美国经济的缩影,它不仅仅是一场金融危机,本质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这从美国经济的一些特点可以看出。 ――经济呈现虚拟化、泡沫化。 ――居民消费靠信贷支撑,家庭债务负担沉重。 ――财政赤字长期居高不下,政府入不敷出。 ――巨额外贸赤字拖累了世界经济。 ――一方面在国内外大肆举债,另一方面无节制地滥发国债,造成债务恶性膨胀,经济虚拟化、泡沫化。 美国经济这座庞然大厦隐含着深刻的危机,根基正在动摇。“次贷”危机只是冰山一角,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导火索。随着“次贷”危机的扩散和蔓延,实体经济的危机必然产生。“次贷”危机一开始影响的是美国的房地产业,导致房地产价格大幅度下降和房地产投资急剧萎缩,其后影响到能源、汽车等行业,目前事实上已经发展为一场经济危机。 ――资料来源:摘自于祖尧《贪婪导致危机――从“次贷”危机透视美国经济》,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材料2: 美国金融危机,属于我们时代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事情来得突然。但是美国走到今天,是水到渠成。20世纪中叶,美国GDP曾经占世界大抵一半,世纪末降到30%上下,近些年大约只有20%多。科技泡沫、房地产泡沫、金融泡沫一个一个破裂,只能靠巨额债务和寅吃卯粮支撑奢侈性消费。至于问题从哪些地方爆发、什么时候爆发和爆发到怎样的程度,那就是历史的偶然性为历史的必然性开辟道路的问题了。 ――资料来源:摘自于卫建林《没有不散的筵席――关 于美国金融危机的杂感》,。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结合材料请回答: 1、原理或结论。参照教材,上述材料反映了何种原理或结论。 2、分析过程。结合新世纪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讨论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 3、结论。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认识。 第四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列宁指出“资产阶级民主同中世纪制度比较起来,在历史上是一个大进步,但它始终是而且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能不是狭隘的、残缺不全的、虚伪的、骗人的民主,对富人是天堂,对被剥削者、对穷人是陷井和骗局。” 资产阶级平时十分喜欢分权,特别是喜欢代议制,但资本在工厂法典中却通过私人立法独断地确立了对工人的专制。(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结合材料请回答:
原理第三次材料分析题答案相关文章
《》由(在点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