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高考地域不公平公平吗?

辨析题 异地高考好处多 维护公平靠制度 公平正义不可求 绝对公平更没有
guofen0117
异地高考好处多答案是肯定的,管理易严,作弊更难,但也有了交通不便的弊端.维护公平靠制度的说法不够完整,因为表现结果与否还会受人文思想的制约.说公平正义不可求的关点是不正确的,只要法制建全了,能依法治国依法施政了,公平正义就一定能占据主流.绝对的公平没有这话说的对,因为公平本身没有绝对值不说,就现实而言,目前的社会制度和法律制度还不能用已很建全来形容,加之社会处事结果还会受人文思想进步程度的制约,因此可以说,公平只能是相对出现的,绝对的公平在现时是没有的.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农民日报]异地高考:公平教育还有多远?
[农民日报]异地高考:公平教育还有多远?
  本报记者 江娜
  &我周围很多工友,到城市很多年了,可是孩子在当地考不了大学,只好送回去读高中,因为教材和考试方式不适应,很多孩子学习成绩下滑;还有的青春期叛逆引发心理问题,只好有一个家长放弃工作回去陪读,一家人两地分居。&江苏省苏州市首位农民工全国人大代表曹勇告诉记者。
  曹勇所说的这个问题被称作&异地高考&。在2.6亿外来务工人员像候鸟一样离开家乡,渴望&自由迁徙&的今天,在今年两会上格外引人关注。
  3月5日,在江苏代表团全体会议结束之后,旁听了会议的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刚走出会场,就被记者团团围住,对异地高考问题进行提问。
  袁贵仁说,去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四部委《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并要求各地年底前出台具体政策。&教育部将尊重各省市区政府的实施办法,因为各地情况不同,他们因地制宜,考虑了种种因素。&
  另外,他也希望社会能对异地中考、异地高考多一些耐心。&我们解决义务教育问题用了10年时间。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称,&初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问题,现有1260万农村户籍孩子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袁贵仁说,&但是,提出解决异地中考、高考问题才半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要完全解决,达到人人满意的效果是不可能的,政府也会积极解决、统筹协调本地学生和外来学生的考试权益问题。&
  据悉,目前除了西藏,其他所有省市区都制定了工作方案,有26个省开始解决中考问题,9个省包括江苏开始解决高考问题,其中江苏异地高考方案公布后,被网友称为&史上最大方&的方案。
  3月6日,记者又为此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
  &江苏是外来务工大省,外来务工人员为我们城市的建设、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当然,我们现在讲教育公平可能主要是讲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问题,目前,在义务教育阶段,外来务工人员包括农民工子女在江苏学习的人数大约是90~100万人,他们与我们城市居民子女完全没有差别。&沈健说。
  在这一点上曹勇代表也非常认同,他自己的女儿今年上小学二年级,和城里孩子一样享受着义务教育。他所关心的高考问题,在江苏也正在逐步得到解决。2012年最后一天,江苏省为外来务工人员送上了一个新年&大礼包&&&公布了江苏异地高考方案实施意见。
  &江苏省出台的意见被评价为几个&最&:最及时&&从2013年就开始实施;最公正&&对父母不设社保门槛,在江苏有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包括租赁的房子都可以;最科学&&你注意到我们出台意见中是&来苏务工就业人员&而不是&进城务工人员&。&沈健对记者说。
  异地高考政策实行有没有阻力?会不会对江苏本地的生源增加竞争压力?对这个问题,沈健回答说,江苏高教资源丰富,&平均每100个报名参加高考的考生,有85个能上大学&,而且,一些名校也愿意在江苏省增加招生名额,不会给本地生源带来太大影响。
  &推进异地高考实际上就是为了落实我们每个公民的平等受教育权,这也就是教育公平。&沈健说,&袁部长讲到今年全国异地高考符合条件报名的考生大约有3000多人,其中,我们江苏省就占了347名。&
学信网官方微信
扫一扫,关注
学信网资讯
微信号:chsiwx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的这篇博文被推荐到此博主被推荐的博文:
异地高考方案隐含着巨大的高考不公平
20131230AA3
4000400040-5010
&&&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
我的更多文章:
( 10:13:45)( 11:37:07)( 09:59:57)( 20:24:39)( 10:46:27)( 07:37:42)( 19:37:29)( 14:01:35)( 11:03:29)( 10:09:12)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在不久前爆出的非京藉高中生入美国国籍后可在京高考的消息一出,便在网上引起了热议,这充分说明了人们对教育公平的看重,尤其是对异地高考问题的关注。温总理曾经说过:&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这一语道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也说出了中国人民的心声,更作出了我们政府庄严的承诺。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但是如果离开社会公平,那么经济发展的意义将会大打折扣,这也与中国改革开放的目标相背离。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是人们所关心的一个话题,而异地高考问题则是教育公平绕不过去的一道坎。那么,异地高考为何会成为人们心中难以去除之殇?异地高考方案的出台为什么总是阻力重重?异地高考的前景如何,出路又在哪里?这些问题既关系到国家教育政策的宏观走向,也关系到每一个公民的切身利益。
近日媒体报道,非京籍学生张图无法在京高考,“成为美国公民后反而可直接在京参考,并获10分加分”,引发了广泛的社会热议,以至于教育部都不得不出来澄清相关问题。
事件回放 | 非京籍学生变身美国人获在京高考资格
据媒体报道,非京籍高中生张图学习优秀但却没有在京参加高考资格。父亲无奈下将其送进国际班准备出国留学。张图妈妈已是美国公民,她称美国可以直接给张图国籍。根据政策,外国侨民可直接参加中国高考并享受加10分优惠。这样将成为美国人的张图又可在北京参加高考了。
教育部回应 | “非京籍学生变美籍就可在京高考”消息并不属实
为规范跨国高考移民,教育部2009年11月发出了《教育部&关于规范我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有关工作的通知&》(教外来[2009]83号)。《通知》规定,自2010年起,来华留学申请人必须&持有效的外国护照或国籍证明文件4年(含)以上,且最近4年(截至入学年度的4月30日前)之内有在国外实际居住两年以上的记录&。
舆情解读 | 其背后是“户籍改革”问题与“异地高考”问题的叠加
此事件之所以被舆论强烈关注,其背后是“户籍改革”话题和“异地高考”话题相关舆情的叠加推动了此事件相关舆情热度的快速升温。而要平息汹涌澎湃的网络舆情,相关部门也很有必要出面来回应。如何采取适当措施,弥补现行户籍制度、教育制度存在的缺陷,让每一位中国公民享受到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也就成为包括教育部门在内的相关部门需要深思的当务之急。
国籍与户籍问题的背后是“钱”的问题
异地高考推进的步伐为什么缓慢?各地政府为什么缺乏动力?很多人都提到了教育资源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有限、北上广城市承载力有限以及异地高考放开会对所谓“户籍人口”子女带来冲击等等问题。但是,另一个不容忽视且可能起决定性作用的原因与中国的教育经费来源有关。
教育部部长:异地高考方案2012年内公布
袁贵仁说,我们鼓励各省市结合实际,尽快推出异地高考方案,有些省市确实存在难度的,教育部将具体协调。同时,异地高考也不意味着完全开放,而是存在“条件准入”:一方面要考虑城市的承载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家长满足在当地工作等条件。
教育部部长:各地必须出台随迁子女就地高考政策
对于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的省份,部长强调,不论随迁子女人数多少,各省份都必须要出台地方政策给出解决方案。对于北京,不仅存在随迁子女人数众多,还有“高考移民”等众多问题,袁贵仁承认解决“压力比较大”,肯定要考虑到人口控制的因素,具体门槛由北京市来确定。
《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
教育部为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年)》要求,现就做好进城务工人员及其他非本地户籍就业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中考和高考工作,提出意见。
教育部部长:尊重各地“异地高考”标准不同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日前表示,虽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标准各地并不一样,但教育部“完全理解,也充分尊重。
公平是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不断追求的目标,是引导无数仁人志士为之终生奋斗的旗帜,更是一个国家文明与进步的标志。中央不断推进异地高考改革,就是希望让更多人能够生活在公平公正的阳光之下。
以异地高考为契机不断促进教育公平
在放开异地高考已在全社会形成普遍共识的背景下,改革固然不会在问题和困难面前因噎废食、半途而废,但这些担忧之声也给我们提了个醒:教育公平的实现不会因放开异地高考而“一步到位”,相反,从异地高考出发到实现教育公平,还需要更完善的政策措施以及更广泛的制度改革。
异地高考博弈应站在整体公平角度寻求答案
目前在异地高考这个问题上,摆在政府管理者面前的难题是―“门槛”问题:如果放开异地高考政策,会导致“高考移民”现象,加大城市管理的难度;如果不放开,很多异地高考者的权益无法保障。所以这个门槛该如何设置至关重要。
异地高考是促进教育公平的试金石
教育公平的核心是招生录取上的公平。如果在高考录取方面,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实行某种形式的差别对待,那我国高考中的地域歧视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纠偏与铲除。总之,开放异地高考报名,只是消除高考地域歧视的第一步,更关键的一步要看就地高考之后,能否不考虑户籍问题而一视同仁、平等公正地实施高考录取。
开放异地高考是推进教育公平的善举
连接着国计与民生的教育,背负着民族振兴的希望,承载着社会进步的重任,体
现着国家的文明程度,寄托着亿万家庭的期盼。加快推进落实并细化异地高考方案,在某种意义上,是在夯实社会主义中国公平正义、赢得幸福美好未来、焕发伟大祖国生机活力和创造力的战略抉择。
宏观方向 | 异地高考是大势所趋
多年来,与异地高考、取消高考户籍限制的呼声相伴,反对的声音也一直存在,大都来自高等教育优质资源丰厚、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地区。专家认为,异地高考改革正是使教育向着大的公平方向发展,是大势所趋,势必要打破地方利益的垄断。
坚定信心 | 对“异地高考”不必顾虑太多
无论是家长还是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大家对推进“随迁子女异地高考”都不必顾虑太多。因为任何事物发展都有个过程,也许“随迁子女异地高考”执行当初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只要大家努力,积极地献言献策,“随迁子女异地高考”一定会成为稳定社会,方便群众,推进发展的好政策。
门槛如何设定
地区资源不同
户籍制度难破解
  异地高考最令人关注的是异地高考的门槛。若&门槛&太高,受益面太窄,新政策的初衷可能难以实现,若太低甚至&零门槛&,流入地有限的教育资源也难以承载。教育部负责人曾明确指出,异地高考不仅要对学生条件、家长条件提出要求,还要考虑城市功能定位、产业结构布局、城市资源承载能力等。
  &异地高考&另一难点和阻碍,在于业已形成的高等教育资源地域分配格局,实质问题还是高校与其所在地地方政府和纳税人之间的关系,反对&异地高考&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地方政府和地方纳税人对其地域范围内的高校发展作出了贡献,即使是教育部直属大学,也往往通过与地方共建的形式,获得地方的资金支持。
  &异地高考&已开始&破冰&,未来发展的趋势还是很乐观的。但在发展过程中难点和矛盾有很多:一是在观念上,教育公平与地方保护主义的矛盾;二是制度上,根本阻力在于户籍制度。大城市外来务工人员众多,这是异地高考改革推进的关键。此外,具体操作层面会牵扯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不是教育部门一家能够解决得了的。
机会公平 VS 结果公平
户籍人口 VS 外来人口
特大城市发展不可承受之重
  在京津沪等地,保障随迁子女的入学机会与保障户籍学生升学考试权利之间,存在着机会公平与结果公平的&两难&困境:门槛过高,则无法保障随迁子女入学机会,不利于机会公平;但门槛太低,则会导致大量高考移民涌入,损害当地学生的升学权利,引起新的不公平。
  在现行户籍制度和分省定额录取的高考招生体制下,无论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优质教育资源,还是高校尤其是名校的招生录取指标均与户籍挂钩。北上广津等地随迁子女数量巨大,他们希望放开异地高考的诉求,势必影响到户籍人口的既得利益,引起户籍人口的抵触和担忧。
  据广东省统计,如不设准入条件,每年将有超过20万的随迁子女进入高中阶段就读。而且,由于随迁子女80%以上集中在珠三角地区,按现有学生测
算,仅珠三角地区将至少要增加200多所初中和高中,新增学校所需的土地、师资、投入等,广东在短期内根本无法承受。
解决异地高考问题要全国一盘棋
&异地高考&需要积极稳妥地推进
落实异地高考方案需制度创新
  异地高考,不光要有对地方政府的要求,还要有系统性的宏观配套支持政策。在目前的背景下,&北上广&是没法各自为政的。与其期待&北上广&拿出一个&不成熟&的方案,不如抓紧从顶层进行系统设计、积极稳妥推进。其实,大众迫切盼望的是全国&一盘棋&,出台一整套新的、符合实际的高考改革方案,而不仅仅是异地高考方案。
  异地高考改革是教育改革的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影响范围之大,涉及问题之广,情况之复杂,远远超出教育领域。怎么办?对于异地高考,我们认为正确的态度是&等不得,也急不得&,既不能拖而不决,也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不分情况、地域搞&一刀切&。因地制宜、分步实施应是在现阶段社会发展背景和现行高考制度框架下的理性选择。
  &异地高考&难题的破解,主要是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教育资源按户籍人口配置的管理制度、流动人口管理制度等的改善和突破,很大程度上是&功夫在教育之外&。根本解决的方案是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框架中,使符合条件的外来人口&入籍&成为新市民。这一改革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智慧,需要公安、人口、城市规划等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异地高考&,&细则&决定成败
异地高考&不怕慢就怕站&
解决异地高考绕不开京沪两市
  如果以&因地制宜&为借口,把&异地高考&的门槛设得太高,把条件规定得太苛刻,就会使&异地高考&变成少数人的福利,使惠民政策变成&拼爹游戏&,这不仅违背政策宗旨,而且会损害教育公平。常言道,细节决定成败。对于&异地高考&而言,&细则&即是原则,将直接影响改革的成效,决不可小觑。
  &不怕慢,就怕站&。综观多年教育发展的曲折历程,汲取以往的经验教训,&北上广&等地的异地高考改革既不能急躁浮躁,盲目冒进,也不能畏葸不前,浅尝辄止;必须把握机遇,遵循规律,稳步推进,循序渐进。唯此,异地高考改革才可能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时代考验中,交出一份真正合格的答卷。
  在北京,据统计,学年度,30073名非北京市户籍小学毕业生中,最多只有24685名学生在北京继续读初中;12599名非本市户籍初中毕业生中,最多只有5484名在北京继续读普通高中。大量孩子在北京读完一部分课程后,不得不回原籍读书。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就是非本地学生在北京难以升学,尤其是难以参加高考。
3月3日,列席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的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异地高考改革方案将很快出
台,现在已经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异地高考”关乎教育公平,一直是网友关注热点。要解决异地高考,就不得不与谈到“异地中考”。
实践 | 北京首次放开异地中考
今年北京市首次放开异地中考,对于非京籍学生,如果属于符合报考条件中的九类人,可以报考所规定的学校;如果属于通过资格审核的随迁子女考生,可以报考中等职业学校。
建言 | 中考可试行积分制
政府可以考虑建立一种合理的积分制,综合考虑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工作时间的长短、其子女在城里读书时间的长短、其为城里所作贡献的大小等指标。同时考虑其他因素,包括其是否有固定住所、是否符合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等来酌情打分,逐步解决其子女读高中的问题。
评论 | 异地中考方案考验地方政府诚意
外来人员的户籍虽不在流入地,但他们同样在为流入地的发展作贡献,在为流入地政府贡献税收,因而他们理应享有作为纳税人的各项权利,包括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外来人口,增进外来人口的权益便是各地政府应该做的事情,而且是值得尽心尽力做好的事情。
国籍与户籍问题的背后是“钱”的问题
调查发现,近一半的教师、农民工子女认为政策变化对学生成绩有积极影响。47.3%的教师认为,允许中考后,农民工子女学习成绩上升;仅有12.8%的教师认为允许中考后农民工子女学习成绩下降。实施政策后,有43.1%的农民工子女认为他们的成绩提高了,而仅有7.6%的农民工子女认为成绩下降了。
调研结果显示,允许在当地中考,这种政策变化对农民工子女心理产生了积极影响。62.1%的教师认为允许中考后,农民工子女变得更加开朗,31.8%的教师认为没有变化,仅有6.1%的教师认为变得更加消极了。
高考区域差异的存在,固然是教育不公的体现,然而在这背后,却是户籍制度与历史问题的综合,因此,改变高考的区域差异,实现异地高考的目标,并非是一件能够一蹴而就的事情。但是,“疾风知劲草”,只有能够坚定不移地推进异地高考,不断促进教育公平目标的实现,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及我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
编制:崔伟 张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考真的公平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