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川志箴教育在哪里?听说你技术很好作文教的很好

给年轻人的励志箴言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给年轻人的励志箴言
上传于||暂无简介
你可能喜欢平台公告:
当前位置:-&
情系教育 兴办学校―――记我的父亲常志箴先生
作者:●常铸国 && 来源:
& && 发布时间: 00:00 && 浏览量:83
00常志箴,1924年 5月至1925年1月任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校长。  父亲常志箴,1895年生于河南省栾川县。1919年毕业于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成绩优秀,留校任教。1920年任河南省河洛道蚕桑局局长。1924年受聘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校长。1930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路军总指挥部少将经理处长。1932年任河南省政府委员。1937年任河南省政府委员兼代财政厅厅长。1942年被选任第三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4年6月,抱病赴卢氏参加第一战区召开的抗日军事会议,会后赴栾川途中坠马,引发脑溢血,不幸于1944年7月病逝在工作岗位上,年仅49岁。同盟会先期会员、解放后曾任全国政协委员的张钫先生曾说:“志箴出身寒门,砥学励行,才高谨细,慕义强仁。爱国、爱乡、爱友、爱青年儿童,皆出于至诚。”1994年出版的《栾川县志》肯定了他的业绩。  1924年,父亲常志箴担任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校长期间,积极致力于学校农场的发展,注重校园的美化和绿化,制定了既重视理论又重视实践的管理规程和教学要求,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著作有《试论蚕桑事业的发展》,提出了“奋发自强,求实力行”的校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农大人”(见2003年《光明日报》“中原传薪火 百折犹未悔―――河南农业大学九十年发展纪实”,刘先琴等撰写)。“这一时期,常志箴校长提出了‘奋发自强、求实力行’的校训,后演变至今天的‘明德自强、求是力行’。”(见日《河南日报》头版)。  1933年,父亲常志箴和周筱沛(,原名勤学,1932年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毕业,解放后曾任河南省妇联副主任、全国人大代表等职。)在开封创办任时女中,父亲为学校申办注册和选择校址,并拿出五百银洋给予资助。母亲曲湘波在《回忆常志箴先生》(见栾川文史资料三、四辑)一文中说:“拿出五百银洋,并设法筹资,在开封办起了任时女子中学,由我任董事,周筱沛任校长。与此同时曾为开封艺术专科学校捐赠银洋三百元。”  1934年左右,父亲常志箴曾担任焦作工学院名誉校董,当时被聘为焦作工学院名誉校董的还有蔡元培、朱骝先、张伯驹、邓荣光等近20人。  1936年,父亲常志箴与张钫、宋天才等,共同商量兴办嵩岳中学之事。学校的筹建由父亲负责,张钫提供经费支持。父亲亲自到嵩县选择校址,忙碌筹建之事。该校于1939年建成,收费低,聘任名师任教,学生主要来自豫西各县。初中和高中,每一年级招一个班,每一班50名学生。张钫为董事长,名誉校长常志箴,校长郭质(字品三,新安县铁门人,河大教育学院毕业),各科西席共18名。教学并重,学风日上,成就斐然,得到社会各界赞扬。张治国先生编写的《张伯英将军》(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9月出版)一书,也记载了这件事。  七七事变后,日寇进犯华北,加之河南水旱频繁,大批灾童、难童流离失所。1938年由父亲常志箴建议,经河南省政府批准,建灾童教养院。  1938年父亲常志箴在偃师县赈灾,繁忙中仍不忘教育,冒雨步行到到当地的达庙坡小学和老城小学看望老师和学生,并讲话鼓励大家勤恳学习,发愤图强,救亡图存,树我民族正气。  上世纪三十年代,栾川县还没有中学,学生要到数十里外的潭头和卢氏去上中学。父亲常志箴从他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深感栾川地处深山僻壤,上学难,特别是穷苦孩子上学更难,于是,在栾川兴办了耕莘中学。母亲曲湘波曾回忆说:“常志箴先生于1939年回乡办理胞弟丧事后,在栾川筹办耕莘中学,取‘伊尹耕于有莘之野’之意,他任名誉校长,由毕绩轩任董事长,具体操持办学事宜。1940年春招初中班(两个班,共100人)。1943年所建新校舍落成,开始招高中班。教师均由他在洛阳聘请,因愿去山区者少,故各方设法大多聘夫妇二人均教书者携家前往。他视教师如上宾,先安置在洛阳家中暂住,有困难者帮助解决后,方派人送往栾川。先后共聘教师四十余人。因事过几十年,记得名字的有蒋步天、杜晓尘夫妇,杨雅如、卢阴云夫妇,郭野萍、曹梦远、李鸿举、王新光等。”1943年春,首届初中毕业生卫金生、李玉瑞、毕先修三人,在河南省教育厅举办的全省初中毕业生会考中居全省前三名,受到嘉奖,每人发奖金35元(法币),并允准在省内志愿择校免试升学。  1941年,父亲常志箴又在栾川西街兴办耕莘小学,由母亲曲湘波任名誉校长。从此,小学、中学一条龙,使方圆一百六十华里的山区青少年有学上、有书读,为家乡培养了许多人才。他还捐献图书六千余册,在栾川办起了育才图书馆,供各界人士借阅。栾川七里坪常氏长辈常及中先生(字仰之)曾赋诗赠父亲常志箴,诗曰:“黄金散尽为买书,不盖金屋盖书屋。志箴宏愿建桑梓,栾川子弟乐读书。”  日,《洛阳日报》第三版登载了刘恒仁先生的文章《常志箴重教兴学》。文中说:“常志箴虽长期担任国民党军政要职,但他出身贫困,小时饱受无钱上学之苦,在他稍有积蓄时,便大力兴办学校,解决穷孩子入学难的问题”,“除兴办学校外,他还重视发展社会文化事业,办起了育才图书馆,并捐赠图书6000余册,有《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百科全书》、《百子全书》、《万有文库丛书》及中国各通俗小说、外国著名文艺作品等。”育才图书馆可谓栾川图书馆之始也。  父亲一生,情系教育,母亲曲湘波在《回忆常志箴先生》一文中说:“虽然他为兴办和资助学校在经济上、精力上付出很多,但他乐此不疲。他常说:‘栾川的莘莘学子有学可上,不需少年时负箧曳履求学他乡。后生可畏,建设家乡有望,我心安矣,我愿足矣’。”父亲去世时,栾川著名人士符元亮先生在挽联中写到:“泽被后进育英才,桃李成荫苦心栽。君山栾里春正茂,泪盼声呼常公来。”张钫先生的挽词是:“一生勋名,德音昭昭,泽中州而爱于民;盛年早逝,人天悲悯,哭俊杰而歌于里。”都对父亲做出了高度的评价。作者简介:  常铸国,常志箴先生第三子,1935年生于河南省开封市,1953年开封市河南大学附属高级中学(现开封高中)毕业。1957年武汉大学水利学院水工建筑专业本科毕业。高级工程师。原任贵州省毕节地区水利电力局正县级副局长、地区水利学会理事长。1995年退休。
&&|&& &&|&&&&|&&&&|&&&&|&&&&|&&
咨询电话:010-、、010- &&&&
咨询QQ:&&&高校平台官方QQ老师群号: 学生群:9747849 技术支持:&&
友情链接:  【图文】我的家乡 全景栾川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我的家乡 全景栾川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7.33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倾情为教育&淡泊写人生
倾情为教育 淡泊写人生
——记开封二十五中历史学科特级教师常育生
授课中的常育生老师
【个人档案】常育生,男,中共党员,河南栾川人,1928年生于开封。1934年入河南省立第一小学读书,1940年毕业于洛阳师范附小,1943年毕业于洛阳河洛中学,1946年毕业于河南省联合中学第二分校(陕西扶风),1950年毕业于西北大学政治系,同年3月参加工作,先后在开封市职工中学、第一技校、十六中、二十五中任历史教师。曾任河南省历史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历史学会理事、开封市历史教学研究会会长、开封市历史学会副会长等职。著有《中学历史课四部结构教学法》一书。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河南卷》编写。任《开封市地名词典》主编,编辑出版《河南省古今地名词典&开封市地名词条选编》。著有《怎样理解美国的冷战政策》、《简说电报的韵目代日》等论文100余篇。河南省特级教师。业绩被收录于《中国当代教育名人辞典》和《中国特级教师辞典》。1989年退休。
常育生的父亲常志箴先生1919年毕业于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今河南农业大学前身),因成绩优异留校任教,翌年任直鲁豫巡阅使署蚕桑处处长,1924年任公立农专校长,提出“奋发自强,求实力行”的校训。1927年后先后任新安县县长、国民革命军二十路军军需处长、省政府委员兼财政厅厅长等职。1938年任国民党中央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1942年被选任国民参政会参议员。1944年抱病赴卢氏县参加第一战区抗日军事会议,返回途中坠马不幸离世。同盟会先期会员、解放后曾任全国政协委员的张钫先生评价说:“志箴出身寒门,砥学励学励行,才高谨细,慕义强仁。爱国、爱乡、爱友、爱青年儿童,皆出于至诚。”
常志箴先生
常先生关心教育。1933年与周筱沛(河南修武人,北京女师大毕业)在开封创办任时女中。对此先生夫人曲湘波回忆说:“
拿出五百银洋,并设法筹资,在开封办起了任时女子中学。”
1936年,先生与张钫、宋天才等商办嵩岳中学,于1939年建成。七七事变后,日寇进犯华北,加之河南水旱频繁,大批灾童、难童流离失所,先生建议并经省政府批准,设立灾童教养院。1939年,先生在家乡栾川筹办耕莘中学,任名誉校长。1941年,又兴办耕莘小学。常老师的母亲曲湘波,曾任耕莘小学名誉校长。
1934年,常先生为母亲关氏建造陵园,时社会名流章太炎、马相伯、于右任、徐世昌、林森、张学良等数十人为陵园题词。先生在祭堂内附设育才图书馆,购置图书,是为栾川图书馆之始。
栾川常关氏墓园石刻拓片
常老师在青少年时代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父母皆为开明爱国人士,在学习、生活、待人接物上对他严格要求,提出“
自强不息、率真处世”
八个字,鞭策他努力奋进,教育他诚恳待人、忠于职守,这使他受用终生。常老师经历了许多单位,但不论在什么地方工作,都是敬业乐群,一生“
假话全不说”(季羡林语)。
常老师读书的省立一小(在开封),师资力量相对雄厚,学校要求学生努力学习,热爱生活,开展运动会、体操、露营、远足、话剧、歌咏比赛、童子军训练等活动,正规有序。常老师的学习成绩名列班级前茅。老师还教育学生要日行一善,尊老爱幼,这在学习、思想上都给他幼小的心灵打下了深深印记。
九一八事变后,全国爱国同胞和学生掀起了反日救亡运动,开封学生抵制、焚烧日货。省立一小的同学们喜欢演唱抗日歌曲:“
我们小兵气汹汹,敲起铜鼓向前冲。一直打到东三省,我们不怕日本兵……”
1937年底的一天,一小全体师生在礼堂听郑筱兰校长报告。她说,六年级学生常肖苏(常老师的姐姐)捐款五角,四年级学生常育生捐款五角,卢思敏捐款三角……这五位同学在这次抗日爱国捐献活动中捐献最多,为抗日尽了小小的力量。受到表扬,常老师和同学倍感自豪。
40年代初,常老师就读于河洛中学。学校有多位学识渊博的老师,音乐丁老师教的《黄河大合唱》雄伟壮丽,《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悲壮凄凉,这都深深感动着他。为了支援抗日前线,在当局号召和丁老师的安排下,常老师率领十人的小分队走街串巷为抗日募捐,捐钱最多,受到了学校和丁老师表扬。英语王老师经常引用古人的一句话:“
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一乐也”。他教课认真,作业批改一丝不苟,与同学们相处甚佳。“
时来风送腾王阁,运去雷轰荐福碑。”语文老师讲解《滕王阁序》,从王勃到达南昌,到“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流畅的语言和渊博的知识使常老师和同学们个个呆呆静听。
在中学时代,老师的敬业精神和广博知识给了常老师良好教育,使他青少年时期就认为:将来若是能成为这样博学多闻、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教师该是多么好啊。
1944年,由于日寇入侵,常老师随学校到陕西扶风县的河南省联合中学第二分校就读。这里民情淳朴,但古刹荒郊,破门寒窗,常老师和同学们在此艰难度日,直到抗战胜利。一天下午,他在报纸上看到一位父亲为怀念女儿所写的题为《吊念亡女苏菲》的文章,感情真挚动人,因而写了一篇读后感刊登在学校校报上,这是他首次发表文章。
校报总编吴宏达与常老师是同班同学。吴宏达家贫,打工、上学交替进行,比常老师年长八九岁。他学识丰富,与人为善,在他的帮助下,常老师知道了众多社会和生活知识,再加上父亲去世,一时间常老师好像长大了,对学习的理解也深广了许多。这时虽是流亡,上课不多,但常老师的课外阅读在吴的启发下正规化了,先后接触到了《古文观止》、《史记》等史学书籍。父亲生前在西安的好友张钫、陈慰儒、陆汉泉几位先生,不仅在经济上帮助他,还拿来史籍供他阅读,使得他的文史读物大大丰富,当教师的梦想也开始向文史方向发展。抗战胜利之时,也是高中即将毕业之际,常老师与西安玫瑰女中的陈淑筠相爱,并结为终生伴侣。
在西北大学,常老师读政治系。学校名家云集,教授政治经济学的徐兴凯先生,为人正直诚恳,常老师一有时间就去帮他整理资料和手稿,其间徐老师经常提出问题启发他去思考。徐老师讲课不下结论,让同学们比较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然后在课堂上各抒己见。常老师明白了,这是老师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启发式教法。
1949年末和1950年初,必修和选修课程的学分均已达到,常老师大学毕业了,3月加入了教师队伍,圆了教师梦。对此他说:“
开封是我出生的地方,洛阳、扶风、西安是我成长的地方。难忘的开封、洛阳、扶风、西安和这些地方善良的父老乡亲!”
常老师任中学历史教师数十年来,始终把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放在第一位。他坚持收集教学资料,进行多样化的教学和辅导,致力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实践。他研讨历史课教学法,与学生讨论历史教学问题,不断在河南大学《史学函授》及省教研室《历史》等刊物上发表文章,完善自己的“四部结构教学法”,逐渐形成了文、史、哲各科知识相互为用,通俗化、故事化、条理化、网络化的教学风格和“
完、故、常、总” 的教学体系。“ 完”即“
四部结构教学法”的完整体系:1.按历史课课时类型分类教学;2.中学历史课辅导课;3.中学历史课常规教学;4.课外辅读。“故”即故事化教学。“常”即备课、教学、辅导、批改作业、试卷评讲等常规教学严格。“总”即不断总结历史教学经验。
常老师将常规教学视为重中之重。他认为,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高尚情操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要使学生获得自我的学习方法,基础知识的常规教学是必然途径。他说:“常规教学是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认真做好了常规教学的教师,就是基本合格的教师。”
粉碎“ 四人帮”
后,常老师在开封十六中执教。学校设特殊建制,任命他为文科顾问,领导语文、外语、政治、历史、地理和体音美等学科的教学科研。在停顿十年后的1977年高考中,这个班的42名同学有38名升学,其中升入本科的有十几人,总成绩名列开封市前茅。
1978年常老师调入我校,1979年担任市高一历史中心教研组组长,1980年担任市高三历史中心教研组组长。1981年主持部分历史复习资料编写,1982年所教的文科班历史高考成绩名列开封市第一。1985年5月市教育电视台向全市播放他的古代史讲座。在1989年以前的几年间,他先后发表历史教学与科研等文章50余篇。1988年被评为河南省特级教师。
1980年,开封成立小学史地教师培训班,常老师也肩负起培养小学历史教师的任务。1984年省历史教师学习班开课,常老师讲隋唐部分,学习班座无虚席。
1986年~1992年,常老师担任省历史教学研究会副会长,连续两任;1988年~1996年担任市历史教学研究会会长,连续三任。期间他多访名家,邀请孔宪易、王一沙、吕殿楼、胡思庸、朱绍候、魏千志、李光一、郝立本、郭振铎、范沛维、易其祥、刘广志、赵天民等十数位教授、学者为学员举行讲座,使开封市历史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得到提高,常老师个人的教学亦随之升华。
此外,从1980年到1996年,常老师还担任《开封市地名词典》的主编,出版《开封市词条选编》三册,《河南省古今地名词典&开封市地名词条选编》七册,出色完成了开封一市和五县的地名工作编写,荣获省地名科技工作一等奖。
退休之后 老有所为
1989年退休后至今,常老师又连续发表各类文章数十篇,连同前者共100余篇。
1991年全国高中历史首次会考,常老师和吴淑文、马士君组成河南省命题小组,所命试题难易适度,受到国家教委推许。
他任会长的市历史教学研究会,举办中小学历史教师讲习班9次,参加600多人次,获得各种奖89人次。他辅导教师的三部录像课获全国二等奖,三部获省一等奖。(以上数据据1993年统计,1993年~1996年所进行的活动材料遗失,未计在内)。学会制度健全,会长定期听课,工作井然有序。市教育局姬常兴、谢沛澍、汪伯英、阮金响、马大建等领导与学者王基、徐伯勇及市社联的段学仁主席、孔德舜主席皆曾参加该学会会议并合影留念。1988年至1996年,该研究会连续三次被评为市先进学会。
常老师居住在顺河区,2007年在区民政局领导的倡导下,他与老红军、医疗专家等十位老人,在顺河区中小学发起大唱解放军军歌活动,并给予资助,受到社会称颂。
常老师教学工作、社会活动和退休后的继续努力引起社会关注,1991年第3期《汴京论苑》、1993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教育名人辞典》、1994年12月的《汴梁晚报》、1995年2月的《开封日报》、1998年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学历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2000年教师节期间的《汴梁晚报》等多种报刊图书,对他作了多次报道和记述。2005年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教学专著《中学历史课四部结构教学法》。
& 1954年,常老师光荣入党,距今61年。他说:“
在我有生之年,我愿继续为祖国教育事业竭尽余力。”
2015年10月,常育生老师的文集《常育生文集》正式印行,并与市二十五中领导和部分老师见面。该书共分“历史教学与科研工作”“开封市历史学会工作”“班主任工作”“社会学术活动”“地名词典编辑部工作”“人物”“文学”“戏曲”等18个部分,近40万字,全面体现了常育生老师一生教学、科研等多方面工作的成果和心血。该书的付梓,也在市二十五中近百年办学史写下了可喜的一页。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1927年新安县长常志箴
常志箴(1894~1944年),名勤铭,字志箴,以字行。栾川县城关人。早年家贫。童年时其母以树枝画地,教其认字。及长,白天入塾攻读,夜则伴母缫丝。其母病故,因家贫无埋葬之地,乞占庙产一席之地,被豪绅拒阻,经过求亲乞友,多次周折,方两易其地而后葬,志箴大恸,乡邻亦为之叹息。 
志箴聪敏好学,得到邻人王志贞资助,考入开封公立农业专门学校,1919年毕业,因成绩优异,留校任教。翌年由河南省府议员史保安推荐,任直鲁豫巡阅使署蚕桑处长。1923年又受聘任河南省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校长。1927年结识张钫,先后由张推荐历任新安县县长、国民革命军二十路军少将军需处长、河南省政府委员兼赈济委员会主席、建设厅厅长、财政厅厅长等职。1938年志箴任国民党中央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1942年被选任第三届国民参政会参议员。 
志箴关心青少年和教育事业。“七·七”事变日军侵华,加之水旱频仍,大批灾童、难童流离失所。1938年由他建议,经河南省政府批准筹建灾童教养院。他先后兴办私立任时女中、嵩岳中学、耕莘中学和耕莘小学。志箴解囊捐资,置地百亩,作为耕莘小学基金。并兼任耕莘中学名誉校长,物色聘请教师。对耕莘中学会考中成绩优良的学生赠送图书,进行鼓励。 
1920~1925年,他在直鲁豫巡阅使署任职期间,为洛阳西工的绿化亲自规划,巡视栽种。洛阳桑园街因当时栽种大量桑树而得名。 
志箴开明爱国,对进步青年和中共党员给予同情,如刘潇然、李静宜、周筱沛、刘道安、李锡九等,因共产党嫌疑而被国民党追捕、扣押,他都设法保护、营救,并给以经济援助和介绍工作。 
志箴曾于1929年、1933年两次向河南省政府及国民政府请求将其故乡栾川设县治。
1935年11月23日,国民政府照准,由行政院转内政部咨复置县,后因抗日战争爆发,未能施行。 
1934年志箴为母建造陵园,历经4年,占地5亩,邀请社会名流及国民党党政要员章太炎、徐世昌、吴佩孚、马相伯,于右任、张学良、戴传贤、林森、蒋介石、汪兆铭等数十人为陵园题词,镌刻碑碣于园中,留下一代珍迹墨宝。又在祭堂内附设育才图书馆,购置二十四史、《万有文库丛书》等图书2000余册,供学习借阅,为栾川图书馆之始。并购柏树苗数万株,绿化陵园后龙寨坡,今已葱郁成林。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栾川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