淀粉在淀粉酶检测作用下产生糊精,碘遇糊精变蓝吗?

碘遇糊精变什么颜色_百度知道碘为什么会遇淀粉变蓝?变蓝的是什么物质?
般是变蓝的.直链淀粉遇碘呈蓝色,支链淀粉遇碘呈紫红色,糊精遇碘呈蓝紫、紫、橙等颜色.这些显色反应的灵敏度很高,可以用作鉴别淀粉的定量和定性的方法,也可以用它来分析碘的含量.纺织工业上用它来衡量布匹退浆的完全度.为什么碘遇淀粉或糊精会出现不同的颜色呢?以前认为,淀粉能吸附碘,使碘吸收的可见光的波长向短的波长方向移动,棕色的碘液就变成蓝色.同理,支链淀粉和糊精也能吸附碘,不过吸附的程度不同,因此呈现的颜色不同.这种解释的有力根据是碘的淀粉液在加热时蓝色消失.这就被认为是加热后分子动能增大,引起解吸的缘故.近年来用先进的分析技术(如X射线、红外光谱等)研究碘跟淀粉生成的蓝色物,证明碘和淀粉的显色除吸附原因外,主要是由于生成包合物的缘故.什么是包合物呢?直链淀粉是由α-葡萄糖分子缩合而成螺旋状的长长的螺旋体,每个葡萄糖单元都仍有羟基暴露在螺旋外.碘分子跟这些羟基作用,使碘分子嵌入淀粉螺旋体的轴心部位.碘跟淀粉的这种作用叫做包合作用,生成物叫做包合物.在淀粉跟碘生成的包合物中,每个碘分子跟6个葡萄糖单元配合,淀粉链以直径0.13 pm绕成螺旋状,碘分子处在螺旋的轴心部位.淀粉跟碘生成的包合物的颜色,跟淀粉的聚合度或相对分子质量有关.在一定的聚合度或相对分子质量范围内,随聚合度或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包合物的颜色的变化由无色、橙色、淡红、紫色到蓝色.例如,直链淀粉的聚合度是200~980或相对分子质量范围是32 000~160 000时,包合物的颜色是蓝色.分支很多的支链淀粉,在支链上的直链平均聚合度20~28,这样形成的包合物是紫色的.糊精的聚合度更低,显棕红色、红色、淡红色等.下表就是淀粉的聚合度和生成碘包合物的颜色.淀粉的聚合度和生成碘包合物的颜色葡萄糖单位的聚合度 3.8 7.4 12.9 18.3 20.2 29.3 34.7以上包合物的颜色 无色 淡红 红 棕红 紫色 蓝紫色 蓝色淀粉跟碘生成的包合物在pH=4时最稳定,所以它的显色反应在微酸性溶液里最明显.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淀粉遇到碘变蓝色的原因是:淀粉是白色无定形的粉末,内含10%~30%的直链淀粉和70%~90%的支链淀粉,直链淀粉具有遇碘变蓝的特性。变蓝的是直链淀粉。
扫描下载二维码唾液使淀粉变蓝试验过程
血染柒尕5465
  (一)实验材料  1.淀粉:(1)市售食用玉米淀粉(1g加水100ml制成浆糊)(2)化学试剂可溶性淀粉(1g加水100ml加热溶解).2.碘液:(1)碘液(Ⅰ)(2g碘化钾加1g碘加水至300ml)(2)碘液(Ⅱ)(2g碘化钾加1g碘加水至100ml).3.滴管:(1)滴管(Ⅰ)(尖嘴直径3mm)(2)滴管(Ⅱ)(尖嘴直径5mm).  实验方法除特殊说明外,均按教科书中的步骤进行.  (二)实验结果与分析  1.唾液淀粉酶对不同类淀粉的催化分解速度和程度不同,产生的颜色反应也不同.  使用滴管(Ⅰ)和碘液(Ⅰ)实验.结果见表1.  表1 不同类淀粉的酶促水解速度和程度  及遇碘后的颜色反应  实验结果表明:(1)、唾液淀粉酶对可溶性淀粉的水解速度比对食用玉米淀粉的水解速度快得多.(见4号、5号、6号实验)(2)、2号实验后的颜色是粉色,说明食用玉米淀粉没有完全被水解成麦芽糖;3号实验后无颜色,说明可溶性淀粉完全水解成麦芽糖.可见,淀粉酶水解淀粉的程度是不同的.  因为化学试剂可溶性淀粉属直链淀粉.它能溶于热水而不成糊状.可被唾液中的α-淀粉酶完全水解成麦芽糖,麦芽糖与碘不发生颜色反应.所以3号实验后无色.  食用玉米淀粉中直链淀粉含量约30%,支链淀粉含量约为70%.它与热水作用膨胀而成糊状.支链淀粉是带有分枝的,用α-淀粉酶水解时,只有60%(外围的支链)被水解为麦芽糖.淀粉的部分水解产物叫糊精,分子较大的糊精遇碘显蓝色,分子较小的糊精遇碘显红色.2号实验所用淀粉中,直链淀粉完全水解成麦芽糖,支链淀粉只有外围支链水解为麦芽糖,剩余部分是糊精.所以2号实验后为粉色乃至棕色.  如果采用可溶性淀粉做5号实验,就不能说明唾液淀粉酶只有在中性溶液、温度在37℃左右条件下才能起催化作用.  2.碘液的浓度不同,颜色反应不同.  使用食用淀粉浆糊,滴管(Ⅰ)实验(见表2).  表2 同一实验条件下用碘液(Ⅰ)和显示(Ⅱ)不同颜色  实验结果表明,在同一实验条件下,使用碘液(Ⅰ)显示粉色或蓝色消失至无色;使用碘液(Ⅱ)就显示棕色.  这是由于碘液的浓度不同造成的.碘液(Ⅰ)浓度低,碘液(Ⅱ)浓度高.由于这一差别致使有些练习题中出现象11号和12号的实验结果.同样使用2滴碘液实验,浓度低的保温3min蓝色消失成无色;浓度高的保温10min蓝色消失至棕色,颜色反应显著不同.  3.滴管尖嘴的口径不同,同是2滴碘液,颜色反应不同  使用食用淀粉浆糊、碘液(Ⅰ)实验(见表3)  表3 同一实验条件下用滴管(Ⅰ)和(Ⅱ)滴加碘液显示不同颜色  实验结果表明,在同一实验条件下,使用滴管(Ⅰ)滴加2滴碘液显示粉色或蓝色消失至无色(见9号和11号实验).使用滴管(Ⅱ)滴加2滴碘液,就显示棕色.  这是由于滴管尖嘴的口径大小不同造成的.滴管(Ⅰ)的口径是3mm,2滴碘液的含碘量少;滴管(Ⅱ)的口径是5mm,2滴碘液的含碘量多.这一差别同样是造成有关练习题中出现象10号和11号的实验结果.口径小的滴管滴出的2滴碘液试管保温3min钟后蓝色消失成无色,口径大的滴管滴出的2滴碘液,试管保温10min后蓝色消失至棕色.同是2滴碘液,颜色反应显著不同.  4.即使实验步骤颠倒,酶促反应照常进行  实验过程见表1.  实验结果表明,不管是食用淀粉还是化学试剂可溶性淀粉;不论是在先加唾液反应后再加碘液显色,或是在先加碘液使淀粉变蓝后再加唾液反应,从实验后的颜色显示都证明实验步骤颠倒,唾液淀粉酶照样能将淀粉水解,只是水解的速度和程度不同罢了.  理由之一是,直链淀粉是由葡萄糖以α-1.4-个糖苷键结合而成的链状化合物.呈弯曲形式,是由分子内氢键使链卷曲成螺旋状.直链淀粉遇碘显蓝色.碘与淀粉之间并不是形成了化学键,而是碘分子钻入螺旋当中的空隙,碘分子与淀粉之间借助于范德华力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复合物,而不是络合物.从而改变了碘原有的颜色而成为深蓝色.这种复合物并没有改变淀粉原有的螺旋状空间结构.  理由之二是,酶作用的专一性,并不是都具有高度的专一.有的酶只对底物分子中其所作用的键要求严格.而不管键两端所连基团的性质.人唾液中的α-淀粉酶就是这样.它可以水解淀粉中任何部位的α-1.4-糖苷键.  因此,唾液淀粉酶照样能水解碘合淀粉——这种蓝色复合物为麦芽糖,从而使蓝色消失.(见5号和6号实验)即使是支链淀粉(含有α-1.4-糖苷键和α-1.6-糖苷键)也不例外,只是酶促反应的时间长些、速度慢些、酶浓度高些(见4号、7号和8号实验).  5.对实验后颜色反应的描述应统一为“变蓝”、“不变蓝”、“蓝色消失”.  如上所述,此项实验采用不同类的淀粉、不同浓度的碘液、不同口径的滴管和不同的实验步骤,使酶促反应后的颜色反应差别很大,说法不一.在教学中带来诸多不便.所以对酶促反应后的颜色变化,应统一到1号试管“变蓝”、2号试管“不变蓝”、4号试管“蓝色消失”.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淀粉酶遇碘变蓝吗_百度知道查看: 13325|回复: 9
淀粉遇碘变兰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在线时间551 小时
阅读权限60
该用户从未签到
主题帖子积分
银牌会员, 积分 1388, 距离下一级还需 1012 积分
为什么支链淀粉遇碘不变兰,而直链淀粉变兰?从理论上来讲是由于直链淀粉的双螺旋结构结合碘形成了络合物而变兰,但糊化后的直链淀粉的双螺旋结构遭到了破坏,却遇碘依然会变兰
[ 本帖最后由 资料员1 于
14:16 编辑 ]
在线时间770 小时
阅读权限60
该用户从未签到
主题帖子积分
多醣类与碘形成有色吸光错合物,乃由于螺旋状多醣类键与碘形成配位错合物所致,其中碘是否位于螺旋物之内部或中心,端赖可形成错合物之未分枝链组成,呈红棕色,而直链淀粉成分之淀粉醣(amylose)呈深蓝色,若兼具两者则呈紫色。
淀粉糊化时虽然直链淀粉的双螺旋结构遭到了破坏,但并非水解,所以还是会呈现蓝色。
若将酶添加入淀粉內並持续加热至淀粉完全水解后,则淀粉遇碘液就不会呈现蓝色反应。
感谢您近一年里对论坛的支持!
感谢您对论坛的支持
在线时间551 小时
阅读权限60
该用户从未签到
主题帖子积分
直链淀粉之所以遇碘成蓝色而支链淀粉成紫色,是由于直链淀粉的双螺旋结构包裹了碘,糊化后的直链淀粉双螺旋结构消失,那么至少应该变成紫色,那为什么还是蓝色呢?望高手指教!
在线时间182 小时
阅读权限50
该用户从未签到
主题帖子积分
碘遇直链淀粉变蓝这一特征,早被人们所熟知,并因其作用的灵敏度很高而被应用到许多科学领域。但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碘分子与直链淀粉之间形成了络合物而显蓝色。在现行的有机化学教科书上,讲到直链淀粉遇碘变蓝的现象时,解释为:“淀粉遇碘显蓝色,碘与淀粉之间并不是形成了化学键,而是碘分子钻入了螺旋当中的空隙。碘分子与淀粉之间借助于范德华力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络合物,从而改变了碘原有的颜色,成为深蓝色”。
使淀粉变蓝的不是碘分子而是I3-离子。其根据如下:
一、在有机化学实验中的发现
碘在不同溶剂中与淀粉作用的现象
碘的碘化钾水溶液能使干燥的直链淀粉变蓝;而碘的四氯化碳及丙酮溶液不能使干燥的直链淀粉变蓝,但能使淀粉的水溶液变蓝;且碘的水溶液也能使干燥的淀粉变蓝。这是什么原因呢?
干燥的淀粉变蓝,因此,碘的碘化钾溶液遇干燥的直链淀粉变蓝。而碘的四氯化碳及丙酮溶液能使淀粉的水溶液变蓝及碘水也能使干燥的淀粉变蓝,这是由于水分子是极性分子,I2分子的体积较大易被极化,又因I2+H2O=HI+HIO,HI在水溶液中离解为H+离子和I-离子,生成的I-离子与I2分子又可生成I3-离子而使淀粉变蓝。因淀粉的水溶液中有水,所以碘的四氯化碳及丙酮溶液也能使其变蓝。而碘在四氯化碳及丙酮溶液中,既不能离解为I-离子,二者之间又互不反应,碘仍以I2分子的形式存在。因此,碘的四氯化碳及丙酮溶液不能使干燥的淀粉变蓝。
二、在分析化学实验中发现
在氧化还原滴定中的碘量法中,实验证明,直链淀粉遇碘变蓝必须有I-离子存在,并且I-离子的浓度越高则显色的灵敏度也越高。欲使I2在2×10-5mol/L时出现蓝色,I-的浓度必须大于4×10-5mol/L。此外还发现,若有醇类存在,也能降低灵敏度,在50%以上的乙醇溶液中便无蓝色出现。这是由于乙醇在酸性条件下易与溶液中的I-离子作用,生成碘乙烷,从而降低了I-离子的浓度,即降低了I3-离子的浓度,因而使反应的灵敏度降低。这也告诉我们,使直链淀粉变蓝的不是I2分子而是I3-离子
在深秋的枫叶中,我迷失了自已,找不到回家的路
在线时间551 小时
阅读权限60
该用户从未签到
主题帖子积分
直链淀粉之所以遇碘成蓝色而支链淀粉成紫色,是由于直链淀粉的双螺旋结构包裹了碘,这个理论是不是很正确?如果正确,那么糊化后的直链淀粉的双螺旋结构已经消失,那为什么还会显示蓝色呢?另外测直链淀粉的含量在波长620mn处,那么测支链淀粉的含量应该在那一波长下呢?
在线时间61 小时
阅读权限30
该用户从未签到
主题帖子积分
呵呵,学术之争,看来还有很多难题啊 我想了解一下
在线时间10024 小时
阅读权限90
签到天数: 167 天[LV.7]常住居民III
主题帖子积分
我想知道淀粉加酶液化过程中碘色反应变化情况及原因解释。
在线时间10024 小时
阅读权限90
签到天数: 167 天[LV.7]常住居民III
主题帖子积分
网上的资料:
淀粉被酸或酶降解是逐步进行的,其不同阶段的产物与碘反应颜色分别为:淀粉(遇碘呈蓝色)→紫色糊精(遇碘呈紫色)→红色糊精(遇碘呈红色)→无色糊精(遇碘无色)。
问题是:颜色是淡黄色,这是液化到什么阶段了?
在线时间10024 小时
阅读权限90
签到天数: 167 天[LV.7]常住居民III
主题帖子积分
(二)淀粉与碘液的呈色作用
淀粉与碘液接触后,可以出现蓝色或篮紫色,这种呈色原理,一般认为是由于淀粉分子具有螺旋状的卷曲,能使淀粉与碘形成淀粉--碘的复合物,因而显示颜色。直链淀粉的分子是由大量葡萄糖单位构成的不分支的链状结构,这种链具有螺旋式的卷曲,平均每六个葡萄搪单位形成一圈螺旋,整个直链淀粉分子的螺旋圈数是很大的。当碘液与淀粉接触时,碘分子能进入淀粉分子的螺旋内部,平均每六个葡萄糖单位(每圈螺旋)可以束缚一个碘分子,整个直链淀粉分子可以束缚大量的碘分子,这就形成了淀粉-碘的复合物。
支链淀粉分子同样取有螺旋卷曲,但由于支链淀粉每个分支的平均长度较短,因此分子中每段螺旋的因数较少,碘分子不能进入支链淀粉的分支点。若葡萄糖单位,不能形成一圈螺旋时,则不与碘液起呈色作用,当链长达30个葡萄糖单位时,则呈蓝紫色,链更长时就呈蓝色或深蓝色。
淀粉溶液加热时,可以使淀粉分子中的螺旋卷曲伸长开来,因而与碘的呈色作用消失,当冷却时可以恢复螺旋卷曲,仍出现呈色作用。
详细内容:
在线时间48 小时
阅读权限20
签到天数: 1 天[LV.1]初来乍到
主题帖子积分
酶将淀粉分解是对淀粉链进行不可逆的破坏,即长链分子变成短链分子。当酶解液遇碘显黄色时基本上可以认为达到酶解终点,一般对淀粉酶催化的淀粉液化反应的终点判断就是用钴的无机盐溶液配成标准色溶液进行对比
学食品挺好的
银牌会员勋章
银牌会员勋章
食品论坛认证会员
2009年度魅力人物
2009年度魅力人物
食坛巨匠勋章
食坛巨匠勋章
杰出服务勋章
杰出服务勋章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血淀粉酶偏高的原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