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在外国学习 现在无聊 想坐飞机去同一个国家另外一个城市玩

如何评价本科期间的海外交换学习经历?
一学期的海外学习,会改变哪些方面?对于本科生而言,除了国际视野等虚化的描述之外,交换带来了哪些印象深刻的收获?不可否认,本科期间交换的机会成本也很高,因此希望了解不同的观点,以作取舍。题主为商学院学生,也很希望了解其他专业对交换的看法,非常感谢各位的回答。
按时间排序
更多的是拓宽眼界吧,体验不同的生活。我大三下去美国某村交换,那边的人非常友好热情,生活节奏也是慢悠悠的,完全和北京节奏飞快的生活迥异。出去,你才会意识到世界有多大,有如此多的风景,有这么多不同的人,从而才不会局限在一方天地里,不会抱有固执的偏见。你会认识到全世界就是你的舞台【特别是在美国这样国际化的地方】,从而拓宽了发展的空间和机会。另外体验下国外的教育方式也是很好的。回来后确实偶尔会怅然若失,当知道世界上有另一种生活方式和状态时,会对目前的生活不满。
大三来美国交换一年,现在刚刚过去一个月。想把这个回答作为自己交换生涯的见证,与各位知友分享交换的见闻与成长。我走的是学校的本科生公派留学项目,免除学费,生活费由留基委付。学的是经济学。不可否认的是出来一年机会成本很高,留在国内可以继续做项目发文章,参加比赛,考证,GPA也稳定,对保研都很有帮助,和狐朋狗友到处耍,安逸的很。不过重温死亡诗社后方觉Carpe diem才是生活的真谛,于是冒着风险,在八月来到了大洋彼岸。学校在凤凰城,一个夏天无比炎热,冬天气候绝佳的地方。从航站楼里出来就被沙漠的热气震慑,我才开始发觉,我的交换生活并不是如之前所想的诗和远方,更多的打怪升级。这一个月遇到了很多困难,也有很多让人愉悦的事。在美西农村最痛苦的就是没有车。美国公共交通极其落后,轻轨十几分钟一趟,而且间隔并不稳定。Bus更是一个多小时一趟,有一次傍晚去宜家坐错了公交,等回去的公交居然等了一个小时,8点多一个人在荒凉昏暗的街道上,加上治安很差,还有诡异的美国大叔的莫名搭讪,心里特别恐惧。至于上课,现在最让我头疼的就是医保经济学,讲课的是一个光头的中年人,语速很快,把本科生当研究生教,班上同学都云里雾里,他喜欢旁征博引,我最怕这个,多半我都不懂,笑话也笑不出来。另外,最开始的时候因为交不到当地朋友十分忧心,担心自己陷入前辈不建议的天天和中国人在一起的状态。当地人都很友好,但并不难感受到个别人内心对亚裔的歧视。当然,更多的是让人愉悦的事。私以为出来一个月最大的成长是生活态度和能力的变化。自己办电和网,买菜做饭,规划生活费。还有就是厨艺的突飞猛进,因为外面随便吃一顿就要10刀多,加上小费和税就更多了,所以开始自己做饭。深觉做饭是一件值得享受的事,从之前的在食堂凑合凑合就行了,到现在钻研菜谱,学习新菜,在厨房里快乐地做上一个多小时的饭,生活热情也跟着涨。这里要感谢和我一起来的饭饭同学,一个超会做饭超爱生活的妹子,虽然不住在一起,但经常碰面~美国的课堂非常让人着迷。尤其是我选的法语课和中级微观经济学。法语课老师是个热情优雅的法国女人,有一节课为了带大家熟悉数字,居然玩了半天bingo,还常常向我们推荐音乐会。我还是喜欢愉快的老师,之前选的法语老师愁眉苦脸的,我毫不犹豫地就换了课。中微的老师费尔南多居然让我又爱上了经济学,这边的经济学数学确实比较多,但费尔南多让一切都很有趣。不过值得吐槽的是美国同学的数学大部分都很差,所以上课没什么压力。碾压~. 终于写完作业哈哈哈前几天去了法国同学的通宵PARTY。最多就是酒精还有各种搭讪。不过我没满21岁,只喝了果酒。PARTY可以认识很多人。接触多的是一个台湾的交换生小哥,对大陆极其友好,不停地说还是我们比较亲,都讲中文,过一样的节日。还有一个爱学习的奥地利小哥,居然是和我同一节课的同学,一直要和我聊数学,真是颠覆我对欧美人的印象。废话太多了,上一些图吧~钱妞演唱会。大喊FUCK 川普。钱妞演唱会。大喊FUCK 川普。超狂热的橄榄球观众。超狂热的橄榄球观众。一个美国大叔和我说,911是他们心里永远的痛。学校超多滑板。滑板少年&少女虐到我了~学校超多滑板。滑板少年&少女虐到我了~厨艺进步~厨艺进步~9.22/2016每天强迫自己参加各种活动,但是没呀有一个是自己内心想要的。特别迷茫。有时间继续更~
占坑,前后补足
帮助较大1. 可以让你对留学的生活,国外大学大概的学习有一定的了解,观察自己在交换的时间(通常是半年)内是否适应,是否喜欢国外的学习生活2. 有机会接触到国外大学的教授,如果在其课堂上表现比较好,和其关系也比较近,可以要求推荐信3. 如果交换的大学比国内大学的知名度高一些,对申请也有帮助
这个问题出现在我的时间线上,就想起前不久前删的一堆照片,里面也曾记录着交换时的时光,当时拍的时候总想着“多拍点吧尽量都记录下来,不拍就真的好像鸟飞过天空不留一点痕迹呢“,你看如今我还是删了大多数,一件事一个场景一些人只留下了寥寥几张。这里大多数回答谈到的独处、厨艺、自立、旅游经历、外语沟通、交朋友、生活态度、学习方式和机会等等都是我在决定交换前就认识到如果我去经历也是可以收获的,甚至这些东西在国内我一样也可以收获,但纵然我是很追求体验的人,这些却始终无法帮助我坚定地告诉自己“我想收获这些,所以很想去交换”,我找不到驱动我决定交换的动力和意义,也隐约害怕这样一去后我的未来方向变得不可控。有意思的是交换是我妈首先提出来的,她对这件事上比我热心好几倍,而她的出发点——为了我出国深造的观点更是不能帮助我。但我还是准备了考试和申请,没有告诉我的周围朋友。在过程中我将自己的一些困惑告诉了一个很欣赏的师姐,她同样有过交换经验,给我的回复帮我定心不少,一些让我记得深的话在下面。“交换也不会耽误很多,因为交换是未知的,而其他机会是可知的,努力方向应该是把未知变成理想的已知,从而做出比较。我自己在你这个时候也迷茫,不确定以后要干什么,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理想的生活点是哪里,这是很大的问题,有人活到三四十岁也没弄懂,也不想弄懂。我很想定位自己,但找不到,找不到的原因是没有参照物,没有比较就没有结论。交换整体对我来说是个去比较的过程,在一个全然不同的环境下去比较,去定位,去找自己想要的。你可以试着倒着推:你想要的生活是什么?你想要的工作状态是什么?你如何得到这份工作?你现在需要做什么努力?生活是有悔的。”最后我就真的只是抱着“到一个新的环境去比较,去定位自己”的心态坚定地去交换了。事实也像我预料的一样,那些收获我多多少少都有触及,可经历那些好玩的活动、做美食、看美景、拍照片、赶一个个due、结交有趣的人在满足我的同时也带来了优越感,反而模糊了我之前的心态,不知不觉我不自知地陷入在一种自我陶醉中,花很多心思准备一场pre或者备战final得到周围人的赞赏好似自己打了多大的胜仗,可是这些不是我本来就应该做的吗?以前我挺喜欢“成长”这个词,我的每一次经历总结中不谈到成长就好似时光被自己虚度了,可我越来越厌倦这个词,就像我也厌倦了看美景、认识新的人,之前期待或者经历这些事能带给我的满足感开始边际递减。地方去多了,就发现美景大多相似;照片拍多了,也再不想发到社交平台;人结识多了,发现自己的精力真是有限,我逐渐认识到并非经历更多就等同于收获更多。我也会看周围的人,有考试作弊的人;有一周几次party的人;看古稀老人和我同坐一个课室;有假期一到到处自驾到处飞的人;有特意选容易过的老师的课程的人;有每一天像备战final刻苦学习的人;有故意挂科的人;有只为约P的人;有找到国外伴侣的人;有将Amway作为毕生事业的人;有只为熬文凭的人;有毕业差遣求婚的人;有为信仰甘愿奉献一生的人;有硕士毕业后生孩子被称为人生赢家的人;有修习表演一毕业就失业的人;有几乎被圈子里所有人冷眼相待的人;有因自身行为臭名昭著的人;有为留在当地焦头烂额的人;看不同地方的人对同一件事的态度等等。一边持续看着这些人的轨迹,一边想我自己是怎样的,慢慢地就真的体会到世界太大、差异性很多、可能性更多,事情的发展并不都是简单直接的因果关系,我会真切认识到自己不过是个普通人,会想起小时候常常听的小猫三心二意钓鱼的故事,我会想要专注的享受而不是慌乱的忙碌,我不再热衷浮躁喧嚣与虚伪的事,我会很珍惜课堂上上课和私下学习的时间,我再也不会以人的成就和对我的利益价值来评判一个人,我会明白找个高薪事少舒服的工作并不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我也会时常想起《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开头真的很有智慧,这些转变也确乎影响着我接下来的选择。好吧这里真的总结得没有水准。您提到机会成本的问题,其实既然您知道机会成本不小,那就让交换的经历值得就好了,这种值得往往是您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把控的。当时有个朋友交换选择了法律专业,修的都是专业里面较难的专业课,周围的人都不理解认为朋友自讨苦吃,毕竟大多数交换生的选课都以简单易过有时间浪为首要标准,朋友就说“来到这里也是花钱的,希望这笔钱值得。”很简单的一句话却挺有道理的,所以只要您认清自己交换的目的是什么,机会成本的问题其实就容易想通了。我私以为本科阶段有机会交换是值得把握的机会,比国外全程本科或者国外全程高中性价比高,既能拥有在中国大学学习的体验,又可以尝试在国外大学学习定位自己,这些体验都能帮助一个人认识真实更全面的自己和挖掘兴趣,为以后更长远的工作及国外深造选择提供依据。
额,交换到苏黎世的某所,能转学分的几门专业课课业量都是原来学校的好几倍。课业量最大的一门是原先学校的5倍,一天要上8个小时,一个星期20小时按一小时课要花两小时做作业的大学标准,一门课要花60小时每周也是醉了晚上还要学德语,谁和我说的苏黎世是国际都市,会英语就够了。。。。。居住区里的超市柜员不懂英语唉看到你们交换的那么开心,真好
FDU大三,英国利兹大学交换一学期刚刚回国,我就稍微讲一下自己的经历吧。刚到英国的时候真的几乎什么都不懂,在餐厅吃饭旁边人说话基本我只能听懂三分之一,而且会觉得我自己的口音别人很难听懂所以不太敢说,后来一狠心就说豁出去了,不怕丢脸,都出国了也没人认识我,还好遇到的同学们都很友善的帮我解决问题。后来就和舍友们慢慢熟悉起来,也会一起去pub去喝酒,去开party。英国学生的大众娱乐活动感觉就是喝酒,喝腻了就边打牌边喝,再不行就来个比赛,一口气跑完一条街的酒吧一路喝过去。我倒是觉得没什么意思…后面基本只是和室友在聊天。其实和上海比起来,在利兹生活不那么方便,城市很小交通很贵,也会有人对中国人不友善,但是如果和我出生的一个国内三四线城市比起来,可以感觉到更多的友好,更平静的生活,少一些痞气。说到主要收获嘛,室友们是一群非常可爱的Aussie,虽然我有时候聊天的时候会觉得他们的政治看法有一点naive(其实我也挺naive的),但是他们真的非常友好,也成为了我很好很好的朋友。他们给了我很大的信心,让我觉得自己的善意可以得到回报,这一点在国内我比较难感觉到。还有从其他很多人身上,我也感觉到很多时候我自己习惯的生活环境,是一个自己选择的温室一样的地方。当我走出自己的comfort zone之后,才开始真正接受别人不一样的观点和立场,真正的去思考,而不是之前很无意识的选择自己支持的东西去相信。国外的很多观点比国内要远远多元化的多,国内对很多事情的大众观点往往还是比较两极化的,所以听到一个新奇的角度往往有利于开拓自己的视野。还有就是接触到了定向越野,虽然在上海的时候玩过,但是在野外和城市里还是不太一样,在这里遇到了很多有趣的小伙伴们,还有跑的比我快很多的大爷大妈…最后放上和小伙伴们在都柏林玩的很糊的照片…住在P block的所有可爱的小伙伴们我想你们了…
RUC大三国政专业,刚刚结束英国一学期交换归来。最大的收获:世界很大,选择很多,不是只有国内那一亩三分地。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要坚持不懈地往那条路走,一切皆有可能。生活:食堂里每餐5镑的X肉+土豆三吃。学习:lecture和seminar压力都蛮大,不仅仅是阅读材料多,更是适应不了西方学生讨论的思维模式。期中期末写essay的过程中可以学到很多。英语水平不敢说有多大提升,但起码日后和外国人说话不会露怯了,偶尔指手画脚查查字典能够顺畅聊天。有时间继续补充。
大四就要去加拿大了。有点畏惧有点期待有点恐慌。但我觉得这就是为什么要去的原因吧。现在是北京时间晚上十点整,刚刚online application交完钱,给对方学校老师写了邮件。千难万难开了个头,希望一切顺利。
目前大三,有两次出国经历。大一暑假在美国加州伯克利上了7周的暑期学校,上学期刚刚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交换半年,算是美国和欧洲都体验了一次。认真回想起来,伯克利交换最大的收获是让我知道自己可以做得多好,荷兰的交换教会了我与自己做朋友的能力一、伯克利去伯克利之前,我在成绩上算是一个学渣。大一一年都处于刚入大学的兴奋中,参加了辩论队,登山社团,校报社等一批社团,唯独没有在学习上上心,因而我的大一结束时,成绩在班里只能算是中等偏下。发奖学金,没有我;申请交换申请不到;更不要说未来的保研肯定无望,心里满满的绝望。唯独伯克利的暑期学校对GPA要求没有那么严格,成功地申请上了。而且当时我对即将到来的美国生活充满了惧怕,不知道自己能否独立在一个陌生的又是全英文环境的地方待下去。但我当时想,越是害怕,就越应该鼓起勇气上。未知的恐惧既然早晚都要面对,不如趁早来了。由于害怕自己学不会,我对待两门暑期的课程极其认真,老师布置的阅读,即使读得慢,读不懂,也一点点啃;布置的论文和Pre也尽最大的努力好好准备,这样做的结果出乎我的意料——两门课的老师竟然都给予了高度评价,成绩也都拿到了A。现在想来老师的要求并不算很严格,但对于整个大一都很颓废的我来说,这无疑是一个莫大的鼓励——告诉我只要通过自己的付出和努力是可以取得成绩的,你的付出和努力终究会有回报。这段暑期学校的经历也增加了我的自信心,让我突然有了面对任何课程的勇气,也有了相信自己付出努力,能把每一门课程学好的自信心。后来回国,在我的大二一年,我都充满自信地投入专业课的学习,取得了大二一学年全班第一的成绩,拿到了我们班唯一一个学校奖学金。二、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大二一年的努力提高了我的总成绩,也帮助我拿到了学校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交换的名额。这半年我最大的收获是提高了自己独处的能力。1. 首先是生活上的独立能力我在本地上大学,每周末如无社团的活动都会回家,其实在生活自理能力上不如同龄的同学。这半年的交换,自己独住,独自买菜做饭,收拾房间,让我从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公举慢慢学会自己照顾好自己,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平时学习,周末和假期抓紧时间在欧洲好好玩,粗略算了去了不下十个国家。分享几张我做的饭菜(出国之前完全不会做,不回家时通常混外卖和食堂)快手蛋炒饭(处理剩菜==)快手蛋炒饭(处理剩菜==)燕麦水果酸奶燕麦水果酸奶贝果三明治+牛奶贝果三明治+牛奶彩椒鸡丁+紫米饭彩椒鸡丁+紫米饭出门旅游,全部自助游。错过火车,也订过错票,买了欧铁通票最初也是小错不断,但在快回国时带妈妈在欧洲玩已经是得心应手,基本可以担任初级导游+翻译了。这次去的城市里最喜欢的是巴塞罗那(图片之后补充)2. 精神上的独立出国之前我是一个心思很细腻敏感的人,会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出门吃饭呀上自习呀也会和室友或朋友一起。但到了荷兰,发现每个人都很独立,大家会按照自己的时间做事,能碰上则一起,不行则各干各的,加上一个人住,不再每晚可以跟室友叽叽喳喳地聊天,刚开始感觉很孤独。但后来慢慢适应了就发现了独处的快乐和妙处,不需要迁就别人的时间,自己怎么样快乐就可以怎么做。慢慢能从每日的朝阳和落日中看到美,在荷兰青山绿水的郊区跑步而感到快乐,在一个人老城闲逛中放松自己,在无意中与陌生的人对话中获得快乐。记得快走的时候一个人去了一家我特别喜欢的餐馆喝下午茶,一个人要了一杯咖啡一块小蛋糕,读了整整一个下午的《飘》,结账时跟服务员大叔说了两句荷兰语,大叔幽默地表示虽然不地道但他能听懂,当时开心了好久!3. 学会享受生活,提高生活质量这其实跟第二条是有关联的。小时候我学了很多年钢琴和绘画,也很喜欢阅读,但后来越长大越给自己找没时间的借口就很少能静下心来认认真真读书或画画。我是冬半年在荷兰交换,天亮晚天黑又早,每晚一个人待在屋里百无聊赖便翻出书了读一读,慢慢竟找到了小时候单纯读书的乐趣。加上要在欧洲到处玩,没有一点基本的文化常识也不行,逼着自己读了很多书。比如去巴黎之前看完了林达的《第一本书去巴黎》,《拿破仑传》,《九三年》,《红与黑》,《基督山伯爵》;电影《巴黎,我爱你》,重温了《天使爱美丽》和《爱在黄昏日落时》。在巴黎的三天一眨眼就过去,走过的地方经常就是书中或是电影里提到的,会心一笑。--------------------------------------------------------------------------------------------------------------------------------------------没更完,去吃晚饭接着更二更4. 学会接受,平和心态交换之前我希望自己能够尽可能融入当地人生活的圈子,这样才没有辜负交换的意义。于是在刚到荷兰的一个月,我都努力去参加Party, 努力主动跟外国人说话,上课时候也主动和周围的荷兰人聊天,但渐渐我意识到:尽管可以跟他们很愉快地聊天,想要建立长期持久的友谊,融入他们的生活却难上加难。期初我以为是自己性格内向的原因,但后来跟其他交换生和在当地读研读博的中国人交流之后,发现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慢慢地,我明白了文化差异不是限制你去和外国人交往的理由,但确实影响了你们的深度。我不喜欢熬夜、不喜欢吵闹,那么及时我强迫自己区参加每一次的周五Party也不能让我融入当地的圈子,同时强迫自己做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本身就很痛苦。慢慢地,我觉得可见跟荷兰同学集聚简单的聊天,下课后各自做各自的事业没什么不好,跟一个荷兰同学逛阿姆斯特丹市中心,一起喝咖啡而不是跟一群荷兰同学在聚会上喝酒聊八卦也没什么不好,小组作业展示前我们也会一起准备,一起构思。无论外国人也好,中国人也好,其实我们首先作为一个人,共同的地方永远比差异多;至于之后的兴趣能否相投、能否一直聊得来,是要看缘分的。我们应当学会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人如何在世界上生活,如何与他人相处,但相处的模式没有优劣之分。5. 看轻得失,让自己活得快乐一些唯GPA论英雄的心态绑架了很多大学生,无论自己感兴趣与否,都会拼命努力刷城际。我们的思维总停留在“如果我不能XXX,就不能XXX”上,却没有问问自己,“就算XXX,又如何呢?” 除了生命之外,金钱,地位,名利,奢侈品,人际关系都是身外之物,我们常常因为一点小事没有做好觉得世界末日要来临,但其实绝大多数时候都是我们将得失看得太重了些。
马上去美国交换一个学期,半年后补上
占坑等开年直播(不过台湾不算海外吧???? ????? )
我本来是计划在意大利这里交换一年的,因为一些原因决定提前回国了,原因下表。从头写起吧。
进大学之前就计划过要出去交换台湾的,所以把户口迁到了成都,无奈大一上的时候挂科了,GPA 不够高,慢慢也就放弃了。后来在大二下的时候,无意间接触到了这个交换来帕维亚大学实习的项目,对于成绩没有要求,加上当时心烦意乱的就决定来这里待一年好好的整理下思路并且来这边学习下技术。因为第一次办签证,虽然有意大利这边的学长指导,但毕竟不是一个领区的而且他也是很早前办的签证,所以很多东西还是靠自己摸索。听学长说大概要办两三个月,五月份发了邀请函后,九月份就打算过来,所以时间很紧迫,万幸的是签证在走之前的一个月还是下来了,期间还被打电话英文面试,不知道其他人有没有同等待遇哈哈。
来了后呢,给自己订了两个目标,一个是制定了一个旅游计划,打算把这些地方全部游历完;另一个是好好实习学好技术,为大四回国找工作做准备。下面就从这两方面来写提升吧。
首先是旅游,去了14个国家,34座城市,住过22家青旅,乘坐过将近20班火车,25班飞机,丢过1次护照,进过2家中国驻外使馆3家警察局,在机场睡过1次,在长途大巴上睡过1次,认识了无数多个外国人。因为我个人怕麻烦,而且旅行目标比较明确,所以一直都是一个人上路,坐的廉价航班,背着一个包,睡得宿舍式的青旅。从9月到意大利开始,按国家划分,分别去了希腊、匈牙利、瑞士、葡萄牙西班牙、北欧四国(除冰岛)、何比卢。在巴塞罗那的时候不慎丢失了整个书包,钱到一分没有没丢,关键是丢了护照和MAC。那天整个人都快抑郁死了,先跑去警察局报案,因为语言不通纠结了半天,然后又跑去了中国领馆补办旅行证,最后还是按照原计划顺利的回到了米兰。但是马上又要圣诞节了,对于北欧神往已久,实在不忍心放弃整个行程,又去了意大利的警察局报了案拿了报案单然后在网上各种搜索丢失护照后没有居留证没有签证怎么坐飞机去其他申根,几乎是把中文论坛里的所有案例都过了一遍,把机场的安检海关规则也理了一遍,悉数了各种情况后然后就去机场撞运气了,打算走到哪里算哪里。在从瑞典徒步穿越芬兰边境的时候被警察拦了下来,因为没有护照被抓进警察局小黑屋差点被拒入境。不过幸运的是虽然有所波折最后还是顺利的完成了这趟北欧之行。我在圣托里尼的海边跟一堆英国夫妻谈人生论理想讲职业规划,误入圣岛无人区被猎犬追逐最后靠着地上的痕迹走了出来,在布达佩斯跟穆斯林兄弟有说有笑,不熟悉欧洲火车又研究了一遍他们的规则,在少女峰跳伞,在葡萄牙吃最正宗的葡式蛋挞,在欧洲最西端看大西洋的波澜壮阔,在哥本哈根遇到了清华西交学霸畅游了一天,在挪威纬度70度的雪地里迷失了方向靠着手机走到了城区,在极光之都看到了欧若拉,在瑞典尝试了狗拉雪橇,在芬兰圣诞老人村向好友写过明信片,穿着牛仔裤高帮鞋防寒服在北极圈呆了六七天怕买不到吃的每天都计算好存量怕出万一,在阿姆斯特丹的红灯区被站街女勾搭(不想做对不起以后女朋友的事儿,关键也不符合品味哈哈)......都是DIY 旅行,一个人上路,遇到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就一起玩耍,第二天各走各的,纵是再有千般不舍也要踏上自己的行程。我在旅程中没有主动向别人要过联系方式,相逢何必曾相识?他日有缘必会再见。
虽然没有完成之前制定的旅行计划,但这么一趟走下来也确实感觉挺舒心的。提升有这么几项:一个是对于欧洲的历史有了一个更深入的了解,之前读欧洲史一直云里雾里的,但是来了以后亲眼看过这些历史后,再读起来确实别有一番趣味,印象也更深刻了;二是变得更加不要脸了,欧洲很多人的英语水平也不是很好(其实我英语也不好),但是有些事又不得不去交流,怎么办呢?一个脸皮要厚,一定要获得一个满意的结果,另一个肢体语言确实很重要,说不清楚比划下还是可以的;三是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了,不管有多大的困难,只要想去做,除非实在是没办法了才放弃,否则一定尽我所能,通过一切可以的途径去获得信息,不撞到南墙绝不回头半分;四是,经历了这么多磨难,大概可以说只要身上有钱有手机,就可以活下去。我相信这些经历对我来说是非凡的,我想起我当时纠结来呆半年还是一年的时候我爸打电话跟我说,呆一年,虽然他也不知道会经历什么,但是这些经历隐隐约约当中绝对是有好处的。恩现在我大概是明白了,只不过我还是提前半年回国了。
来谈谈第二方面,实习上的事儿吧,这也是促成我提前回国的最根本原因。大概来说,是没有成就感吧,每天虽然是有进步,但是相当缓慢。我知道我现在的技能点是缺乏在规范上和代码的强壮性上,是缺乏在一个对软件比较宏观的架构上,比如同样的需求,怎么去设计可以最精简最符合性能上的需求?怎么去组织去架构可以保证代码的重用性?怎么去命名可以让我的继任者不看文档就能明白其中逻辑?而这些我所或缺的,大概不是我去查查资料看看书写一两段代码就能获得的提升吧,我需要一个有经验的人来 REVIEW我的代码,给出建议,我想想看看一个大型产品的代码是怎么样,他们是怎么组建的。而这些,我在意大利的实习是满足不了的,我每天写的代码只要求可以运行不出 BUG 就好了,我每次提交代码想了半天想出的COMMIT 也不会有人去看,因为 GIT 在这里不是必须。当然我不是说在这里工作不好啦,因为提升还是有的,只是这个增量远没有达到我之前的期望。学不到东西,但是如果这个产品能让我有种归属感也会坚持下去,可是这事儿却不是我说了算,一个个无关的需求点加进来,一个个无理由的改需求让我真的是精疲力尽,有一种我真的是码畜的感觉。我从十一月开始萌生是否要提前回国的想法,一直到一月才下定决心,因为我真的开始心急了,这样子一天天混下去真的不是我想要的实习生活。那天跟朋友谈起这事儿,我说作为一个程序员,起码我要求的很简单,可以没工资,但是起码我得有成就感,我得为我自己做的东西感到一种骄傲。这大概就是当初之所要选择选代码的初衷吧,如果有一天倘若连这点都满足不了,我觉得我是时候转行做点其他的了,比如卖卖烧烤什么的也是不错的。
深夜码字,不请自来。目前THU大三,德国TUM交换一学期,现在回国将近一学期,想借回答这个问题的机会整理一下最近凌乱的思绪,分享一下我的感受。在我过去的21年的生命里,我做过无数让我如今懊悔不已的决定,比如高考不经思考胡乱选专业、没有读双学位、没有在大一大二的时候加入一个我感兴趣的社团而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碌碌无为中,没有认真地准备托福考试……但是有一件事——出国交换——是我在做出选择时毫不犹豫并且坚信自己此生都不会后悔的决定。说起当时的动机,主要有以下几个:1.功利一点说,因为某些特殊的原因,我没有本科毕业去国外读研的机会,出国交换几乎成为了一个拥有海外经历唯一的机会。2.当时处在大二下,刚入大学的新鲜感逐渐褪去,生活慢慢步入routine,学习社工实践轮番轰炸,特别想改变当时自己的生活方式。3.对欧洲的向往。游山玩水、开拓视野、提升生活技能……这些大家都可以看到的好处自不必讲。我想说的是,交换生活对我三观的重塑。---------------------------------------------------------以下切入鸡汤模式---------------------------------------------------------【做一个处女座】在德国,观察德国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可以发现他们是一个多么处女座的民族。坐手扶电梯严格遵守“左行右立”;机动车道、停车位、自行车道、人行道泾渭分明;上地铁纵使没有划等待区每个人都会“两旁等待,先下后上”;Ubahn、tram、bus严格按照精确到分钟的时间表运行,几乎分秒不差;垃圾分类细致到龟毛的程度;学生的笔记条理分明,用不同颜色马克笔标记重点,然后一起加在活页夹里;德国人的家里也收拾得干净、一尘不染……德国上至社会运作,下至百姓生活,有序整齐到令人发指。但是,这种有序整齐,让我在德国的半年里过得通体舒畅,以至于刚回国的时候不习惯北京的自行车道时有时无,地铁没有时刻表,人们会在背后推着你上地铁。以前我可以一个月不收拾书桌,脏衣服堆一周,为了应付卫生检查草草扫地。后来我才发现这是多么邋遢又可怕的生活习惯。现在我坚持每周彻底地清理书桌,定时整理衣柜、收纳杂物,不在盆里堆脏衣服、随换随洗,扫地拖地不放过角落。收纳和清洁,真的不是多么困难的事情。只要克服懒惰,生活质量和体验绝对会上一个台阶。【那么多有趣的事情,你敢不敢去试一试?】平时一周内4天上课3天旅行,加上圣诞节、寒假,半年来旅行的时间累计达1个多月,也走了德国、捷克、瑞士、奥地利、意大利、西班牙、法国、荷兰、匈牙利、希腊、梵蒂冈这几个国家。发现——世界真的很大。新天鹅堡浪漫的传说,petrin山下红顶的布拉格、少女峰傲视欧洲的巅峰、维也纳金色大厅的回响、穿过古罗马斗兽场的第一缕阳光、巴塞罗那海边落日时绝美的月、埃菲尔铁塔整点闪烁的灿烂星光、阿姆斯特丹穿梭在运河之间的自行车、醉人而悠闲的多瑙河畔、伫立在蔚蓝爱琴海边孤傲的波塞冬神庙……所有的这些,还仅仅是这个星球欧亚大陆的一个角落,还有大峡谷的落日、热情的南美海滩、袋鼠可爱的小爪子、春日里的日本樱花、泰国佛塔的金顶、索菲亚大教堂孤独的穹顶、恒河边洗礼的圣徒、古埃及法老的神秘传说……这世界竟然这么大。在啤酒节上来一大杯扎啤,和身边的陌生人含笑大喊Prost!在安联看拜仁主场的比赛,作为一个假球迷在热情的真球迷中间兴奋而又尴尬。站着听Sam Smith的演唱会,与兴奋的人群一起跟唱。参加圣诞舞会,在舞池中间跟着大家一起狂魔乱舞,跳着不知名的舞蹈。参加Stammtisch,和来自各种国家各种不同的人聊天聊天聊天,认识了热情的法国妞,也见识了泰裔美国婊。去慕尼黑郊外,泡温泉蒸桑拿,在露天的温泉池里猛地站起来。去德国人家里吃家常饭,饭前祈祷,饭后一起讲讲圣经,讲讲欧洲的历史,讲讲德国最近反穆斯林浪潮,讲讲旅行的计划,还能逗逗家里金发碧眼的可爱小姑娘。和意大利姑娘一起走到地铁站,在夜色下她的眼睛发亮:好久没有这样和朋友一起走路了,聊聊各自的高中和大学生活、吐槽吐槽德国人,一起回家。听巴西姑娘将她家的猫和她家我见都没见过的南美洲萌物。带德国朋友去吃火锅,又被德国朋友带着吃巴伐利亚美食,最后一顿终结在日本面馆。一起逛圣诞集市,聊德语和汉语、聊政治、聊婚恋观、聊喜欢的国家、聊看过的电影,最后看一个巴伐利亚人和黑森州人”撕逼“(笑)期末的时候站在大雪纷飞的街上用尽毕生所学的英语安慰了失落的意大利姑娘,收获了一个温暖的拥抱。和日本的男生聊聊日本、聊聊中国,生日在facebook上收到他的祝福,本来中国人和日本人,可以不报任何敌意地相处。和德语班上帅到梦幻的西班牙小哥聊他的家乡——巴塞罗那,最后西班牙小哥用他梦幻的眼睛看着我说: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alking about my hometown.见到了各个国家各种不一样的人,尝了各种奇怪的饮品、吃了各个国家各样的美食、学了德语还有一点点点点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法语和希腊语。这一段生活,让我懂了:有趣的生活不会眷顾无趣的人。当你觉得routine一样的生活无趣时,请不要大意地去追求改变吧!读一本新的书、学一道新的菜、学一门新的语言、做一项新的运动、学一种新的乐器、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家旅行、从事一项完全不熟悉的工作……人们喜爱新鲜,却又惧怕陌生,但不勇敢而又懒惰的人无权享受生活未知转角处的精彩。不大意地去尝试、尝试!【学会独处】曾今喜欢热闹,觉得一个人是件屌丝又可怕的事情,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看演唱会、一个人旅行、一个人……天呐,这些事情怎么可以一个人做,想想都觉得苦逼。后来,我一个人吃饭、一个人逛街、一个人坐火车去匈牙利旅行、一个人去听Sam Smith的演唱会,有时候确实是因为找不到伴,有时候却是因为单纯喜欢一个人。当一个人时,寂寞甚至孤独是必然的,但你会更加关注事物本身,并且慢慢学会与自己对话。独处的好处是可以最小限度地减少别人的影响,最大限度地听从自己的内心。我们中国人,太容易被影响,也太喜欢影响别人。我们评价事物的眼光会被别人影响,我们做决定时会被亲人朋友甚至于社会主流价值观绑架。西方社会的价值取向则更为多元:纵使一个人去餐馆吃饭服务员不会投以惊讶的眼光,而是一切如常,热情招待;高中毕业,有人上大学,也有人gap year去非洲做义工,也有人自己开起青年旅社。23岁就已经结婚生子的和丁克都不会被认为是异类。相比之下,中国社会的包容性差了许多,但她并不否认可能性。每当做选择、做决定时,咨询的过程必然是有的,但还有一个过程比咨询更为重要:独处,不受任何人、任何社会主流观点、任何功利心的干扰,只问自己,问自己想要的东西,问自己喜欢的生活,问自己想过的人生。只做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并为之负责。只有这样的选择才能让自己日后不后悔。对于题主此时的犹豫和日后的诸多人生选择,想必应该都是有益的。回国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曾经非常沮丧,回到了4人20平米的寝室,回到了教室图书馆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似乎那半年经历的事情似乎一下都变得像梦一样飘渺了,变成了相机里的影像,似乎自己的生活又没有什么改变了。但似乎又有什么开始改变了:生活态度、思维方式那点细微而又妙不可言的改变。真的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这样能够强烈shock到我并刺激我去改变的机会。要一直保持热情和冲劲是艰难的,但是我的愿望是,每当将来的我在迷茫、绝望、失意之时,每当我想起这段时光,还能继续有勇气追逐着太阳奔跑。---------------------------------------------------鸡汤结束----------------------------------------------------------------------------最后来点实际的。可能的顾虑类似:大四需要补课甚至延期毕业——补课真不是一件会累死人的事儿。何况这能避免你在大四无所事事成为一只真正的”狗“。更何况,有些课程还能替代呢。没钱——有的项目是有奖学金可以申请的。实在没有钱又申请不到奖学金,可能确实需要选择放弃,但是务必不要荒废自己。错过国内科研或者实习的机会——这个是个个人preference问题。是追求新鲜和改变or追求稳妥和踏实。选择没有所谓对错之分,只是从个人体验以及无数人的经验来看,这是一个短期内看不到效益但是有较高的长期投入回报比并且会带来极大身心愉悦的事儿。好像有点跑题……鸡汤喝完了,利弊讲完了,权当作我对大三上半年交换生活最后的总结吧,供题主参考。还是一样的,最后做决定,记住,问自己的内心。下面上图!最喜欢的几张!慕尼黑郊外的Starnberger see,远方是阿尔卑斯山。慕尼黑郊外的Starnberger see,远方是阿尔卑斯山。传说中巴塞罗那海边日落时绝美的月传说中巴塞罗那海边日落时绝美的月传说中穿过古罗马斗兽场的阳光传说中穿过古罗马斗兽场的阳光传说中petrin山下红顶的布拉格传说中埃菲尔铁塔整点的灿烂星光传说中埃菲尔铁塔整点的灿烂星光传说中蔚蓝爱琴海海涯上孤傲的波塞冬神庙传说中蔚蓝爱琴海海涯上孤傲的波塞冬神庙醉人而悠闲的多瑙河畔,布达佩斯醉人而悠闲的多瑙河畔,布达佩斯乘一辆小火车,登上欧洲之巅吧。乘一辆小火车,登上欧洲之巅吧。蒙锥克山上的卖艺人,尤爱他嘴角那一抹笑蒙锥克山上的卖艺人,尤爱他嘴角那一抹笑在这里有一次前所未有的现场体验在这里有一次前所未有的现场体验旅游照太多,不一一上了。这段经历被我来来回回也回忆过无数回了(毕竟是个打小没啥经历值得炫耀的土逼),只做怀念,不多沉溺,最后收尾。鞠躬。【PS码完字已经3点了。。。最近心里纠结的事情也多,必须滚去睡了】
作为上学期交换回来的回答一下吧。我大三上很幸运地被欧盟Erasmus SAT项目选上去波兰一所经济大学交换半年,这个项目免学费,每个月1000欧的奖学金,还包机票和保险,据说全国本科生就5个名额。当时的感觉就是幸运!觉得自己何德何能被看上的。。。记得刚到宿舍的第一天,我特别窘迫,两个乌克兰美女室友英语都特别好,而我一开始没进入状态,总是理解不了别人在说什么,第一天WIFI装不好也没人能求助(本项目还有一个中国男生,但貌似他不太想理我),十几个小时没睡觉还硬撑着靠自己把网络装好。然后什么吃的都没有买,第二天一早两个室友招待我喝咖啡和水果燕麦粥,特别感动,这就是第一次在异国他乡感受到温暖。后来的后来,我发现自己越来越能融入西方人圈子了,我的朋友除了乌克兰人,也有波兰人,还有一群东欧姑娘们,一帮美国人。我们连续一个星期参加Welcome Party,每天凌晨3、4点回家,最后快肾虚了。。。因为波兰没什么中国人,我玩的人全是老外(除了一个西班牙华裔会说中文和同项目的那个男生),我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思考方式越来越像老外(就是OPEN),上课的时候就我一个亚洲人,也可以从一开始害怕发言到后来坦然自若地做PRE。几乎每个周末,我都和室友或者别的朋友去一个欧盟国家旅行,就呆两、三天的样子,算了一下,我每个月都要飞5、6次,堪比商务人士。而且我对欧洲的廉航、学生大巴可以算是精通了(因为每次都是自己做旅行计划)。如果不出国的话,周末一般会和同学参加FB上的线上活动,什么游公园啦、游城堡啦、滑冰啦,反正总有事干。不过别以为欧洲大学这么轻松(确实有点水),圣诞节前夕正是所有DDL、PRE、Zero term exam的集中时间,那段时间整天都泡在学习室里,死啃一本叫做International Economics的我永远学不懂的书(最后考了95分,目测全班第二)。而且我发现中国人真的智商高,无论做什么都比别人优秀,比如说我只是写了个水水的Marketing Report,结果得了最高分,遭到老师当众表扬,其实只是因为我做了个封面,然后排版比较认真而已(老外根本不讲究Format);然后做了个关于中国伦理道德的PRE(PPT很水),也被老师夸得不得了。当然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一段时间我和其中一个室友闹矛盾,几乎有一个月都没说话。那段时间我在准备雅思,压力大心情非常烦躁,这也算是交换时期最遗憾的一件事。但总的来说,我和大家相处的都不错,圣诞节被邀请去波兰朋友家做客,过生日的时候在我们小厨房办Hot pot party,几乎每个周末大家都会找个由头聚在一起,有的时候是Tea time,有的时候是International dinner,有的时候是某人的生日趴,有的时候是Girls们的塔罗牌日╮(╯_╰)╭然后考完试后,我勇敢地一个人踏上了环游欧洲四国之旅,全程CS!因为我钱包在比利时的时候被偷,所以中国银行卡都用不了,只能靠每个月1000欧的奖学金度日,当时我还剩下1500欧左右,我估摸着20天环游欧洲够用了。结果真相是它不仅够用,而且还够我买了一个Gucci钱包!最后还剩下500欧回国!当然CS也有风险,我在威尼斯的时候就碰到了变态,那简直是一场噩梦,不过这是题外话了。最后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怀念一下我这半年,在欧洲的这半年是我一辈子都没法忘记的体验,如果我没有去欧洲,我可能现在还只是一个没见过世面的井底之蛙,和寻常人无异,没有半点优势。可是现在,我觉得自己特别自信,在众人面前讲话,在台上做PRE,都不会胆怯。是的,自信,这是交换带给你最大的改变。好好珍惜这个机会,能去旅行就尽量多走走,走远点,能交朋友就尽量叫外国朋友,别老跟中国人混一起。嗯,就说这么多了。
认识了现在的男朋友,感觉很值。
见识!再说俗点,谈资
当时在欧洲的一年(其实原来是来一个学期的,后来觉得交换生活太精彩,就再留一个学期),生活是非常精彩的。本质是打着交换的幌子,到处旅游。
看完了题主的描述,感觉和我背景和当时的想法相像,当时本人读的也是管理类的专业,也无意于学术道路。交换的确机会成本挺高的,当时是大三出去的,一堆商业比赛错过了,各种好的学习机会错过了,大学专业课最多的一年错过了,当年大四的好朋友们我回去都毕业了,大四别人已经签好offer然后我要苦逼地补一年的课(学校不太承认国外的学分,必须课程相同且只能抵选修课的学分,我也是醉了),但是交换的过程收获也很多:
1.当世界公民(到处浪)
其实是,到北欧腐败,到东欧看女神,到南欧度假,到巴尔干半岛当奇葩(当我告诉欧洲人我要去科索沃和阿尔巴尼亚之类的,他们都醉了),跑了几十个国家,各种交通工具,各种住宿方式,各种约会(捂脸,别想歪了)。。学习没学到了多少(也有个别学霸),生活情趣和幸福感猛增。
还记得从巴塞罗那到瓦伦西亚暴雨后出现的上帝之光;
还记得在Granada看皇宫时在顶部看到有人求婚那浪漫一幕;
还记得里斯本Belem的nata;
还记得柏林的自由与光怪陆离;
还记得华沙瓦津基公园的秋叶;
还记得哥本哈根的冬天童话;
还记得圣诞在阿姆斯特丹的
还记得塞浦路斯paphos的日落,是我一辈子见过最漂亮的景,我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生日;
还记得很多很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走就走,一路向欧。
也PO照:照片是手机随手拍的,质量较低:巴塞罗那的港口巴塞罗那的港口不莱梅的llama!(其实就是草泥马)不莱梅的llama!(其实就是草泥马)塞浦路斯Paphos日落后的景象塞浦路斯Paphos日落后的景象
2.习惯于世界如此之大,不要去judge
从小在两个特别行政区旁边的省份长大,已经习惯了看TVB,World和Pearl频道上的英剧美剧,日本的动漫,韩国的欧巴剧,再加上班上一堆(没错,就是一堆,特别在中考高考港澳台学生集合时,教师瞬间变空荡)港澳台同学,再加上以前认识的国内各地人和外国人,小时候就知道大家生活方式之不同,但是在我到离开华南去上学,去欧洲旅游,去东南亚度假,去欧洲交换时,还是shock了一把。交换的一年才让我习惯了:
你可以彻夜party,你也可以整天呆图书馆;你可以整天呆在来自本国的朋友圈里,你也可以主动走出去认识更多的人;你可以有精英癌,你也可以过好小日子;你可以爱大城市,也可以爱田园;你可以整天奔波去实习,也可以到处逛逛,探索人生各种可能;你可以靠父母,也可以自己独立打工,做自己想做的东西。
不要去judge别人,世界比你想象中多元。
不和别人去比,自己也感到越来越轻松。
3.爱上外语和另一种文化
出去交换前我在学法语,出来交换后,室友是两个非常开朗(爱party)的西班牙人,近水楼头,结果我就学了西班牙语。现在见到西语系的人就上去用简单的西语交流-瞬间拉近距离有木有。
很多人说出去交换可以锻炼英语口语(虽然我觉得绝大多数交换生的口语没有我好,勿喷,很多南欧人哦),这个某种程度上可以,但是这个问题上要看个人性格,因为交换的学生来自几十个国家,口音各异,有可能有的同学一开始听不太懂一些外国人的英语结果就不敢跟别人去交流,然后。。。
据说有不少人找到真爱哦!具体搜:EU's Erasmus study abroad programme is 'responsible for 1m babies'
但是据我观察短期affair的多,该分开的还是分开了。而且很多人来之前有自己的男女朋友,交换时找的affair来得快,走得也快。
请自行Google:EU's Erasmus study abroad programme is 'responsible for 1m babies'
5.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经常做饭,厨艺大大提升,这绝对是出来交换的TOP 1 SKILL GET!以前生活在国内校园的舒适圈(什么都可以在校园里面搞定),出来之后,一切靠自己咯,连一女生都说在家里爸爸宠着,在这边什么都要自己干。(特别是鉴于我们学校离市中心20多min的公交车程,并且冬天常年零下N度,冰天雪地,出去办个事容易吗?大家都觉得瞬间独立。
6.获得更多的机会(exposure?)
交换还可能找到当地的实习机会,找到工作机会等。我在这边参加一些创业者的open coffee等,也了解到这边的创业氛围和公司分化的不同。话说有去加州交换的学姐既拿到了某名校的博士项目并且收获了爱情,准备以后结婚哦!
7.跨文化交际能力
这个能力听起来很虚,并且有的学校还开了课程,出去交换一段时间的确有可能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想到每次都回答外国人三大问然后还让他们服帖,想想也是醉了,因为不少外国人对中国的误解非常多。(是非常多!)
同意 @姜动 提到的外国人喜欢浅而泛地社交。整天邀请你去各种聚会,表面看起来挺热情,实际上不容易深入做朋友。哪国人实际上都喜欢和自己国家的人扎堆。如法国团、西班牙团、斯洛伐克团等。如果你不喜欢,大可没必要和总跟他们去party和club(我至今还不懂一周三次通宵club真的那么好玩吗?)
一句话:跟外国人交流时要自信,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要有自己的气场,不要只附和外国人,谦逊在国外很可能意味着“隐形被欺负”,再加上各种stereotype,你懂的。
豆瓣有篇文章:,里面有一些内容值得参考。
以后把我扔到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可以生存下来的自信。
由于抱着Gap Year的心态,无聊之时就看书,结果以3天看一本书的速度,看了不少书,涨了不少姿势。
最后,我和另行交换的人都觉得,这是我们做过的最正确的决定。
祝大家都有一个美好的交换经历。
PS.想到其他的稍后再补充,看官别忘了点赞哦!
附上可能有用的链接:
于我而言看到了更大的世界,明白了人生有无数种选择。更尊重别人,也更愿意去体谅。还有就是,你可以几乎完全做主你的生活,然后承担全部后果。
1.接触更多的人,见识更多的文化交换虽然只有半年,但只要不要天天混迹于中国人圈子,反而可能比full time的学生更international——毕竟每天都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社交啊party啊聊天啊啥的。而且不用考虑啥长久人际圈的问题,大可放开去搭讪去say hi——哪怕一次交流之后甚至可能再无相见机会。至于文化这个东西,几乎所有的出国项目都会大打文化牌,很多人会觉得出去半年能感受啥文化?要感受深确实不太可能,但至少可以接触到更多的观点。比如我和我的美国室友讨论过科技对经济的推动到底起多大作用,她就觉得科技虽然很重要但是很轻易就导致贫富差距,这个角度是我以前没有怎么想到的…至于要说接触更多人、感受更多文化有什么好处,我觉得或许是能让我们更多元同时包容性更强。2.英语or某种特定语言总会有进步的,哪怕只是丁点…用我同学的话来说,出国就像每天在做英语听力和英语阅读,还有口语考试。置身于一个非中文的环境,不说外语也得说,不然这生活多无趣。。。半年或者一年的时光就算外语水平没有速度长,至少会更敢说外语了吧。如果多逼逼自己和外国人聊天,那语言水平总是会有些提高的。3.旅游的大好时机交换一般是半年或者一年,跟国内课程设置相比,基本上无论如何都是轻松的,只是轻松多少的问题…那么课余的时间拿来干嘛呢,旅游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尤其是在欧洲交换的同学,那必须是拿着申根签证到处玩耍。。。用我师姐的话来说,以后哪还有机会花那么少的钱在一个地方玩那么久?而且还没啥学业压力…世界那么大,还有那么多美景没看,怎么可以轻易停下。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