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圣约翰科技大学学大陆校区

台湾的圣约翰科技大学在大陆成立校区了吗??_百度知道圣约翰大学_百度百科
&&&圣约翰大学
圣约翰大学创建于1879年,原名圣约翰书院,是由美国圣公会上海主教(S.J.Sekoresehewsky)将原辖培雅书院(1865年)和度恩书院(1866年)合并而成,在沪西梵皇渡购地兴办。学校于4月14日破土动工,9月1日开学招入第一期学生。办学初期设、和三门,授课,1881年圣约翰的美籍英语教师卜舫济(F.L.Hawks Pott)开始完全用英语教学,是中国首座全英语授课的学校。1888年6月,年轻的出任校长,到1941年转任名誉校长,卜舫济主持圣约翰校政长达53年之久,对圣约翰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圣约翰大学
创办人施约瑟
1892年起,学校正式开设大学课程,并将英语作为最重要的学科教授。1890年5月,圣约翰应加拿大籍体育教师李蔼门的建议,首次举行了以为主的运动会,由此成为中国体育运动会、田径运动会的最早举办者。1896年圣约翰形成文理科、医科、神学科及预科的教学格局,为沪上唯一高等学府,对东南地区高等教育的改革产生深远影响。1898年圣约翰曾获得两江总督所赠的200支枪,此后每周组织学生进行操练,是中国最早对学生实行的大学。1900年圣约翰成立了校友会,是国内最早成立的大学。1901年圣约翰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正式的足球队。
1905年11月,学校在美国首都注册,正式称圣约翰大学,设文理学院(后分设文学院、理学院)、医学院、神学院以及一所附属(后发展为附属中学),成为获得美国政府认可的在华教会大学,毕业生可直读美国大学的。此时的圣约翰已经初具规模,拥有了一座1884年美国纽约克拉克逊女士巨额资助兴建的教堂,后经重建成为该校礼堂兼圣公会教堂(该礼堂80年代末被拆除改建为),一座1894年建造的以创办人名字命名的中国式教学楼“怀施堂”(1951年改称“韬奋楼”)和另一座1903年用所建起来的“思颜堂”(纪念第二任校长中国籍牧师先生)。1906年圣约翰医科学制改为七年,毕业者授予博士学位,是中国最早授予的两所学校之一。圣约翰大学1911年起实行、学衔制,1913年起招收研究生,1936年起招收女生,后来发展成为一所拥有文、理、医、工、神、农六个学院十六个系的综合性教会大学,是当时上海乃至全中国最优秀的大学之一,入读者许多是政商名流的后代或富家子弟,而且拥有很浓厚的教会背景。
卜舫济为世界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
日,卜舫济邀请到约大演讲,受到师生们热烈欢迎。1919年圣约翰大学成立40周年之际,校友和学生捐建的中国第一座现代大学体育馆“顾斐德纪念体育室”落成启用(英籍教授顾斐德1894年到约大科学系任主任,是约大最初体育运动发起者),其中室内游泳池更为当时罕见。日,上海邀请圣约翰大学游泳队至该会泳池参加游泳比赛,这也是上海历史上的第一次游泳比赛。1927年圣约翰大学成立校董会,由在美国的董事会、上海教区会、校友会、校务委员会共同派代表组成,校长和会计作为无投票权的成员参加,在有投票权的13位中,中国人占9位,其中大部分是校友。
1917年卜舫济在军官陪同下检阅约大军训队伍
1929年12月,圣约翰举行了50周年校庆活动,同时庆贺卜舫济担任校长40周年。当时南京政府实业部长、北京大学校长、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院长,以及基督教平民教育促进会会长等人都专程赶来参加庆典。时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长的圣约翰校友在庆典上被授予了法学博士学位。
1937年爆发后,圣约翰大学迁往南京路的,与、、、等校组成上海基督教联合大学,后又于1939年迁回原校址。1941年卜舫济因年迈辞去校长职务,回到美国安度晚年,成为该校首任中国籍校长,卜舫济之子卜其吉辅助(时任教务主任,1948年任代理副校长)。1946年10月,82岁高龄的卜舫济再次回到中国,担任圣约翰大学名誉校长,被任命为校长。1947年学校向立案。1949年1月,任代理校长。到1949年春季学期时,圣约翰大学仍有注册学生1200多人。
1951年圣约翰大学师生员工举办反美爱国大会
日,中共圣约翰大学党支部首次公开了全部党员名单,约大和约大附中分两个支部,约大34名党员,约大附中9名党员。从1950年起,约大党支部的工作重点就是结合运动,对群众进行反美爱国的宣传教育,为此后的思想改造运动打好基础。1951年10月,一支由二三十位干部组成的思想工作队入驻约大,工作为期一年左右,任务主要是领导肃清美国对约大师生员工的影响。1952年3月,圣约翰大学成立了党委,任党委书记,学校开始对师生进行“思想改造”,为院系调整作准备。
兴盛于民国
圣约翰大学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教会大学之一,初名圣约翰书院,由美国圣公会主教施约瑟1877年开始筹建,1879年正式开学。最初,为了吸引学生和扩大影响,该学校免收学杂费,而且免费提供住宿和其它生活用品。1888年圣公会传教士卜舫济开始担任校长,直到1942年退休。
1897年圣约翰书院全体教师合影
1929年圣约翰授予杰出人士荣誉博士学位现场
学校最初设国文和神学两部,1880年设医学部,1881年设英文部。在教学特色上,该校尤其重视英文学习,是学生的必修课,而且课堂大部分用英文授课。由于圣约翰学生的英文水平在全国是最好的,因此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1896年,圣约翰书院经改组、扩建,成立由文理、医学和神学三科组成的大学部。20世纪后,圣约翰大学在提高教学质量,扩大办学规模方面了很大努力,先后建成文学院、理学院、医学院、神学院四个相对独立的学院。1906年以后,它的毕业生还可以进入美国各大学深造,甚至同意免试招收,所以吸引了大批学生。1921年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新闻专业。1923年增设土木工程学院。经过卜舫济精心策划,30多年间圣约翰资产增加了200万,校园从84亩拓宽到228亩。先后建造了15幢大楼、28所住宅,还有宿舍楼、教学楼、办公楼、大礼堂、图书馆、博物馆、实验室、交谊室等。20世纪40年代中期,圣约翰大学的规模又进一步发展。
“六三”爱国壮举
1925年,在上海爆发,各界纷纷走上街头。圣约翰大学及附中的师生也组织抗议,但遭到以约大神学科主任、上海教区主教郭斐蔚为首的校方阻挠。于是6月3日,学生553人以及全体华籍教师19人,集体宣誓脱离圣约翰大学,10余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声明不接受约大颁发的毕业文凭。6月4日,离校学生教师集会商议自行设校事宜,他们的举动受到社会各界和学生家长们的支持,出钱出地。经过各方协助,在短短三个月内就成立了(校庆日定为6月3日),其1951年与合并组建。解放初期,约大师生为纪念1925年该校的“六三”爱国壮举,将校园内纪念郭斐蔚的“斐蔚堂”改名为“六三楼”。日,由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发起,在圣约翰大学原址(当时是华东师大分部)举行了升旗典礼,以纪念“六三”事件。
圣约翰大学原址的六三楼
1949年前,停办,部分学生转入和的农学院。1952年,圣约翰大学历史系停办。
圣约翰大学建立110周年铜质纪念章
1950年12月,圣约翰大学正式宣布与脱离关系。1952年秋,圣约翰大学撤销,在院系调整中被拆散并入上海多所高校,校址所在地现为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上海市长宁区万航渡路1575号)。
圣约翰大学被分拆的情况如下:
1949年~1952年,新闻系、外文系、中文系(部分)并入。1951年,土木工程系、建筑工程系并入。1952年,机械工程系并入;经济系并入上海财政经济学院(今);政治系并入华东政法学院(今);理学院(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教育系、中文系(部分)并入;医学院参与组建上海第二医学院,后更名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今);取消神学院,学生转入南京的;圣约翰大学附中与附中二院合并为。
圣约翰大学的档案,主要储存在(保存约大档案4000余卷)和。此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华东政法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圣约翰科技大学等也收藏了一批圣约翰大学相关档案史料。
圣约翰大学的入学考试长达6天,每天上午9点到12点,下午1点到4点,6天之中只有一天使用中文,其余都使用英文,录取之后每学期学费昂贵,要两百多银元。每年录取人数不定,超过及格线都录取,不及格则都不录取,没有既定名额。
圣约翰大学校门
圣约翰大学的英文课程很深,中学部高三上即读的《》,高三下读的《》。除国文课外,课内外都用英语作为授课语言。为了督促学生学好英文,1917年学校还作出了一项特别规定:凡文理两科学生,毕业时欲获得学位者,须参加在上级或高级时举行的特邀名人监试的特别英文口试和笔试,且取得“优美之课绩”,否则不授予学位。
早期的圣约翰大学备馆(中学部)毕业证书
圣约翰大学是首个将西方教学风格引入中国的学校,除了极重视英语教学以外,也十分强调、宗教、体育和课外活动。圣约翰大学一年级不分专业,都上基础课,二年级分文理科,体育是一、二年级学生的。因英语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许多毕业生都赴欧美名校继续深造。
主政圣约翰期间,主张教育与政治分离,反对学生以学校为基地从事政治活动,为此曾多次与热衷于从事政治运动的学生发生冲突。他还致力于宗教课程的改革,使学校宗教课程和宗教活动从早期的必修课和必须参加的活动逐步改为和学生自愿参加的活动。他把体育列为学校教学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树立体育锻炼的观念,希望每一个学生在运动中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圣约翰大学的学生体育组织和学生体育运动队,在当时的高校中数量最多,在各种大赛中为学校争得了不少荣誉。卜舫济支持学生组织各种组织(辩论会、演讲会、体育会、科学会、绘画会、摄影会、音乐会、青年会、等,不下数十种),开展各种,校方不但对这些活动予以精神及物质上的支持,以充分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还鼓励教授们热诚参加、予以协助。圣约翰大学各年级都有学生自治会,在某些时候,如学期考试之时,校方甚至交由学生自行监考,予以绝对信任。
圣约翰大学
圣约翰对成绩优异的学生会给予免费或一定的补助,每年约30个名额。1929年以后,圣约翰大学校友开始进入学校董事会,参与学校大政方针的制定和学校经费的预决算。学校的办学经费来自学膳费收入、教会津贴和社会各界及校友捐赠。
圣约翰大学首创的“荣誉制度”(Honour System),亦称作“不监考制度”。所谓“荣誉制度”是指学校对学生的一种教育措施,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自尊自爱的品德,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荣誉感,倡导考试时无人监考也无人。该制度于1913年起在大学三、四年级实行,由学生投票决定是否采用这一制度。每次考试时学生需在卷末书写誓言“此番大考,未曾助人,亦未曾求助于人”。对此,校友曾回忆道:“进入二年级,学校通知学生讨论‘荣誉制度’,这是考试无教师监考的信任制度。目的是培养人格,培养道德,培养青年自己站起来做人。‘荣誉制度’以课程为单位,如果同班、同课程的同学大家同意,就可以申请实行。我们经过多次讨论之后,提出了申请。同学自己去取考题,老师不来监考,的确无人作弊。”有趣的是,从圣约翰大学分立出来的也继承了这一传统,称之为“信誉制度”,并成为后人赞许有加的光华大学办学四大特色之一。
圣约翰大学成立之初就设有博物院。1934年,英国浸礼会教士(Arthur Sowerby)之子苏柯仁(Arthur de Carle Sowerby)在圣约翰大学任职期间,将博物院分为四个部门,各部负责人均为拥有教授称号的专业人士,极具权威:植物部—波特菲尔德(W. N. Porterfield),鸟类部—威金生(E.S.Wilkinson),考古部—柏达(Harold Porter),钱币部—裘毕胜(H.E. Gibson),鱼类部—,使圣约翰博物院获得较大发展,进入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1952年院系调整,圣约翰大学(共105件)全部调配给华东师范大学,至今依然被完好地保存在华东师范大学生物博物馆内,继续在生物系和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0余名圣约翰校友访问华东师范大学
圣约翰的校训初为“Light and True”(光与真理),后加上“”。前半句出自信仰,后半句则为名言。圣约翰校刊《约翰声》如此诠释校训道:“我们要使圣约翰大学成为中国之光和真理的火炬,没有再比此目标更崇高的了。我们将努力给予我们的学生一个广阔的和丰富的基督化教育。我们将充分地教授英语和文学,相信这将有助扩大学生的智能水平。我们将传授科学,不仅因科学有实用价值,还由于科学真理和所有真理都来源于。”
圣约翰大学校徽
Leaving the lowlands,faces to the dawning, Scaling the mountain heights, heeding not fears warning, Sons of the Orient, children of morning, Seekers of light we come!
圣约翰大学建校100周年纪念徽章
Heirs to the wisdom,taught by saints and sages,Gathered from every clime,treasures of ages. Never closing wisdom’s book, turning still new pages,Seekers of truth we come!
Then college days done,stirred by high ambition,Armed’ gainst the foes of man,vice and superstition,Our native land to serve, this shall be our mission,So light and truth shall come!
Johannean Spirit 表现在凝聚在圣约翰的校歌里面。这只校歌对于我们每一个起了的作用。许多同学接受了这样一个“圣约翰精神”。
校歌有三节:
第一节是讲我们应该做寻求光明的人,我们是“东方之子”,是“清早的儿女”,要我们攀登高峰。
第二节是要做寻求真理的人,智慧的书永远不要关起来,要翻到新的一页。
第三节是毕业之后要满怀雄心壮志,同罪恶,同迷信,同人类的敌人去战斗,为祖国服务是我们的使命。
摘录自在约大第三届全球校友联谊会致闭幕词
英文歌词作者为约大神学系教授Dr. Cameron MacRae
圣约翰大学校内刊物有《约翰声》(双月刊)、《约翰年刊》、《约大周刊》等,多由学生担任主编。《约翰声》创刊于圣约翰创建10周年之际,卜舫济曾亲自担任《约翰声》主编,这是圣约翰也是近代中国大学第一份学生自办的英文刊物,内容涉及诗歌、散文、小说、等。《约大周刊》创刊于1921年,为新闻系学生报纸。
《约翰年刊》()在1904年问世,一直出版到1951年,中间只有两次,是1942年至1945年日军占领上海期间。该刊每年出版一本,分中英文两部分,主要刊载本年度教师和毕业生名录和照片,介绍校园一年内的主要社团、文体活动、学生文艺作品等。
(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卓越的外交家之一)
手执各类球具的圣约翰大学校队队长
(政治家,外交家)
(政治家,金融家,外交家)
(,原国家副主席,创始人)
(杰出的出版家和新闻记者)
(香港电影教父,缔造出和两位国际巨星及许多演艺明星,香港创始人)
(文学家,原文学主任,新加坡创始人)
(中国近现代最富盛名的女作家之一)
圣约翰大学英文版毕业证书
民国36年的圣约翰大学中文版毕业证书
(中国现代会计之父,创始人)
(世界著名建筑大师)
(老上海商业巨子,创始人,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
(原联合国国际法院院长、大法官)
(外交家,原委员)
:(会计师事务所创始人,香港《》起草委员会委员
(文学家,,诗人)
(评弹界里程碑式的人物,原主席)
(中国外科医学奠基人)
(中国血液病学奠基人)
(中国儿童保健学科奠基人)
(和创始人)
(中国风湿病学奠基人)
(中国基础化学工业奠基人)
(中国复合材料研究奠基人)
(中国航空教育开拓者)
(老上海实业大王)
(经典电影《》的原著作者,原香港作家联会会长)
约大130周年第8届世界校友联谊会特刊
约大校长卜舫济执教54年之久终老上海
(台湾著名爱国诗人和史学家)
(兵工学家,政治家,哲学家)
(哲学家,社会学家)
(经济学家,原院长)
(石油勘探专家,主席)
(政治家,原“中华民国”总统)
(中国足球界元老)
(爱国宗教领袖,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会长)
(体育教育家,原主席、主席)
(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首任校长)
(第一个华人大亨)
(奠基人)
(创始人)
(原主任)
圣约翰培养的学生中,当选、院士的有、、、、、、、、、等;
工商届的还有、、、、、、、、、、等;政治届的还有、、、、、、、等;文艺届的还有、、、、、、、、、、、等;教育届和学术届的还有、、、、、、、、、、、、、、、、、、、、、、、等;建筑届的还有、、等;医学届的还有、、、、、、、、、、、、、等;宗教领袖还有、、、等。
被圣约翰授予的有、、、、、、、、、、、等。
很多圣约翰校友都曾对中国的历史进程和所在的行业领域起到过重要影响。
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圣约翰大学校友会与外省市及境外的几个校友会取得了联系,并建立了每四年(后改为每两年)举行一次联谊会的机制。圣约翰大学世界校友联谊会首届于1988年在香港召开,至2015年已举办了十一届。
第11届约大世界校友联谊会在校歌声中开幕
1992年,约大第二届世界校友联谊会在沪召开,约大校友通过了“三管齐下”的复校方针:第一,在上海复校;第二,将原台湾新埔工专升格为圣约翰大学;第三,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设立圣约翰学院。圣约翰大学香港校友会会长应道富曾说,“复校的第二、第三项已经实现,第一项也由华东师范大学决定创立申江书院(St.John's College)而最终完成,复校计划圆梦了”。
香港崇基学院
1951年,前圣约翰大学校董会主席会同前岭南大学校长、领袖等人,在香港创立,以纪念包括圣约翰大学在内的中国大陆原13所基督教大学。崇基学院是香港第一所基督教中文专上学院,代表基督教在华发展高等教育传统的延续,而崇基学院位于香港的校园则是由毕业于圣约翰大学的著名建筑师所设计。1963年,崇基学院与、合并组建。2012年,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代表团来沪寻根,缅怀先贤创办的气魄。
圣约翰大学校徽
台湾圣约翰科技大学
1967年,台湾的圣约翰大学校友为了延续圣约翰的精神,原本打算在台复校,但受到当时国民党政府教育政策的影响,私人仅能开办专科学校,遂由上海圣约翰大学、在台校友会与基督教共同创办新埔工业专科学校。1993年改名为新埔工商专科学校。1999年升格为新埔技术学院。2003年改名为,并将《光与真理》定为三首校歌之首。2005年升格为(英文校名:St.John's University)。未来将朝以恢复“圣约翰大学”为学校努力争取之最终目标。
圣约翰科技大学校徽
加拿大圣约翰学院
1997年,海外的圣约翰校友在加拿大(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的支持下于该校设立了圣约翰学院(St.John's College)。圣约翰学院继承了圣约翰大学自由文化教育和跨文化交流的传统,成为一个不同文化和学术背景的人沟通与建立联系之论坛。圣约翰学院为UBC的研究生、新任教授、和研究员提供住所,并在校园内举办各种学术活动。圣约翰学院希望培养出新一代的圣约翰校友,把他们的成就和服务带回家园,并为实现全球合作的更大事业诉诸努力。
约大世界校友联谊会上,圣约翰学院展示赠礼
华东政法大学
1952年,华政在圣约翰大学原址上创办,圣约翰大学对华政的影响不仅是“”了校园和建筑,更是理念和文脉的传承、传统和情怀的延续。重视体育教育是圣约翰校园文化的一大特色,华东政法大学为传承圣约翰大学文化,近年开始筹建高校体育文化博物馆。
俯拍上海圣约翰大学旧址
华东师范大学
华东师大校园内的圣约翰大学纪念石
渊缘深厚: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圣约翰大学理学院(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教育系、中文系(部分)并入华东师大,11万余册藏书(包括后人捐赠给圣约翰大学罗氏图书馆的6万余册“愚斋”古籍)、一批生物标本以及仪器设备、家具等教学资源由华东师大继承,成为学校起步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圣约翰大学原址一度成为的分部,后交付给了新成立的华东政法学院。原属圣约翰大学的38名教职工(约大标志性人物之一的校牧也转任华东师大教授)和128名学生于此时来到畔,融入了华东师范大学。同样是华东师大建校基石的,是1925年由离开圣约翰大学及附中的572名师生在社会各界支持下所创建。不仅如此,华东师大首任校长、学校筹建之初的筹备委员会成员张祖培和首任体育系主任、历史学家等也是圣约翰大学校友。日,圣约翰大学北京校友会在圣约翰大学第十一届世界校友联谊会上正式宣布加入。华东师大正在筹建申江书院(St.John's College)以传承和纪念圣约翰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于1952年院系调整时合并成立上海第二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2005年因与上海交通大学合并而更名为“”。
约大校友在交大医学院的约大纪念雕塑前留影
圣约翰大学的教学医院——、宏仁医院(1957年改建为胸科医院)、同仁医院(圣约翰医科教育之),均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2009年圣约翰大学建校130周年纪念暨第八届全球校友联谊大会之际,香港的圣约翰校友在上海交大医学院发起设立圣约翰校友教育发展基金,上海圣约翰大学纪念雕塑亦同时在上海交大医学院揭幕。
上海最早的大学:圣约翰大学
上海高等教育发展史上,有一个名字是绕不过去的,它就是圣约翰。这所由美国圣公会传教士于19世纪中叶创办的学校是上海基督教教会大学中创办最早、规模最大的一所高等学校。
百年名校圣约翰
1878年,美国圣公会传教士施若瑟用一带教会产业作为抵押,购得84亩沪西曹家渡苏州河以南土地,作为筹建教会学校的地基。次年4月14日,校舍奠基,不久,一所校舍,连同几幢宿舍就落成了。当年9月1日,学校开学。最初的圣约翰,并不是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它的中文名字也叫做圣约翰书院,原先圣公会所办的神道学校、培雅书院和度恩书院均归并其内。
1905年时的圣约翰大学校门
圣约翰的第一批学生有39人,他们免费获得学校提供凡人衣、食、住、书籍和生活用品。第二年,学生人数增至71人,书院分设“正馆”和“备馆”,教授国文、神学两种课,并成立附属高中部,增设医科,学制为4年。1892年,圣约翰书院正式开设大学课程。1896年,同仁医院附属的医校并入学校,圣约翰医学院成立。至此,圣约翰书院设文、理、医学、神学诸科,初具正规大学雏型。
1902年,圣约翰书院改名为圣约翰大学。1905年年底,圣约翰大学在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立案。从此,约大授予的学位被美国各大学所认可,毕业生可优先甚至免试入美国相关院校深造。伴随着约大系科的逐渐增多与完备,约大的学生人数日益增多,校舍也相继扩充。当时的约大北临,南面是租界的兆丰公园(今),教师、学生出入不便,约大同学会便集款购得苏州河北岸约70亩土地,1911年又花费白银14万两购置了兆丰公园土地70余亩。这样,圣约翰的校址南面可以直达极司非尔路(今万航渡路)。大学校园占地300余亩,校舍建筑14所,住宅16所,校产共100万美元。1914年,广州的宾夕法尼亚医学院并入约大医学院。约大是当时中国两所授予医学博士的学校之一,医学院的学制为医预科2年、医本科5年(包括一年实习),总共7年,4年时授予理学士,7年时授予。至1919年建校40周年时,约大已拥有文科、理科、神学科、医科及中国文学哲学科6个学科,另外还有中学为预科。后又开设商学、新闻、政治历史等系,1923年增设土木工程学院,俨然成为一所综合性的大学。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约大教学难以正常进行,乃与其他教会学校合办华东基督教联合大学(医学院及神学院不在内),在南京路(今南京东路)大陆商场(后称慈淑大楼,现)楼上继续上课。1939年,学校陆续迁回原址。1944年成立农学院,设动物生产、植物生产和农业经济3个系。抗战胜利后,圣约翰大学于1947年向国民政府提出立案申请,同年10月17日获批准。
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博士生毕业合影
1952年圣约翰大学医学院毕业证书
1949年上海解放后,圣约翰大学继续办学。1952年,全国大学院系调整,圣约翰大学各院、系分别并入相关高等学校,原址一度成为的分部,后交付给了新成立的华东政法学院(今)。
圣约翰的教与学
在旧中国,圣约翰以优异的教学质量而著名,人称“东方的哈佛”。提起“约大”的校训也颇有意思,校训中英合璧,英文校训是Light and True,意为“光与真理”,而它的中文校训则是出自《》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办学之初,为适应本地学生的情况,圣约翰使用和上海方言教学。大约在1880年代晚期,学校开始注重英语教学,规定所有科目(除中文)一律采用英语教学,校园内一律采用英语进行交流,圣约翰成为中国第一所全英语教学的学校。1913年,圣约翰大学开始招收研究生,1936年,圣约翰又开始招收女生,实行男女同校。
圣约翰大学校徽
作为首个将西方教学风格引入中国的学校,圣约翰大学除了极重视英语以外,也十分强调宗教、体育和课外活动。学校的体育设施完善,这里还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支足球队。约大的入学考试长达6天,每年录取人数不定,超过及格线都录取,不及格则都不录取,没有既定名额。学生入学后每周的课程也有6天,每天上午9点到12点,下午1点到4点,6天之中只有一天使用中文。有趣的是,圣约翰大学一年级不分专业,都上基础课,二年级分文理科,很有些现在提倡的的意味。
约大学费昂贵,每学期学费高达两百多。所以考入圣约翰大学的都是富家子弟,每到周末,接学生回家的汽车便会在圣约翰校门口排起长龙,这在旧上海也是一个奇观。当然,圣约翰对成绩优异的学生也会给予免费或一定的补助,每年约30个名额。由于是教会学校的缘故,资助名额在神学院中占较大比重。
1929年卜舫济带领学生前往北平燕京大学访问
虽然圣约翰学生中多为富家子弟,被时人视为培养的学校。但约大也有光荣的历史,它有许多活跃的左派学生团体,曾积极参与了等政治活动。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约大学生参加游行示威,悬半旗纪念死难同胞,校长卜舫济把学生集会时升在旗杆上的中国国旗降下,引起轩然大波。19名教职员及553名学生因对学校当局不满而离开圣约翰大学,自组光华大学。1927年,兵临上海,约大除神、医两院外宣布停办,部分教职员在校外赁屋上课,名丁卯(当年为农历)补习班。补习班办理一年,翌年约大重开,学生转回圣约翰继续学习。此后,原来把持校务的外国传教士不得不顺应高涨的民主主义思潮,于1928年设立校董会,吸纳中国籍校董,将部分行政权交于中国人。
“约大”走出的名人
在圣约翰近百年的办校历程中,曾出现过许许多多的中外著名人物。圣约翰的首任校长施若瑟便是其中之一。施若瑟是美国,1859年来华传教。1860年,施若瑟任虹口圣公会救主堂会长。1877年在美国被为上海教区主教。1878年,施若瑟从美国返回上海,即着手创办圣约翰书院。1879年,圣约翰书院成立,施自任校监(校长)。为纪念这位圣约翰的奠基者,约大校友曾集资在校园内建造一座“怀施堂”,这是一幢中式建筑,用以表达对这位学贯中西、沟通中外学者的思念。
1899年卜舫济校长与合唱团成员在礼拜堂门口
谈起圣约翰,不得不说到的另一位外国传教士就是卜舫济。卜舫济也是美国传教士,生于纽约,青年时代在美国教中国学生主日学,即有志于来中国。1886年,22岁的卜舫济受美国圣公会差会派遣到中国。来华后,卜舫济即任圣约翰书院英文教师,2年后便被委为圣约翰书院主任,1896年书院升格为大学,卜舫济即任圣约翰大学校长,他还兼管附属中学。卜舫济穿中国衣服,仿中国习惯,还娶了中国籍的妻子。他致力于基督教的学校教育,为了发展圣约翰大学,毕生擘画经营,把一所校舍简陋、课程仅为中学程度的学校办成为占地数百亩、校产几百万美元、拥有医学院、神学院、文学院和理学院的著名高等学府。卜舫济主张教育与政治分离,反对以学校为基地从事政治运动,为此曾与爱国学生发生数次冲突事件。他还顽固抵制私立学校向国民政府教育部立案注册的规定,致使圣约翰大学直至1947年才完成向中国政府立案的手续。1939年,在约大任职50余年的卜舫济退休,但仍任名誉校长,1941年回美国,1946年再次来华,次年3月在上海去世。
校长卜舫济,此照片刊登于1920年代的杂志
在约大的开创者中,还有一位华籍牧师,他就是。颜永京祖籍山东,后移居上海。1854年,颜永京被圣公会送往美国留学,1862年学成回国,曾任上海英国领事馆与公共租界翻译。1878年,颜永京协助施若瑟创办圣约翰书院,1881年任校长。他曾安排带出国的留美幼童归国来校任教。后来圣约翰大学为纪念颜永京的功绩,将男生宿舍楼命名为“思颜堂”。1881年和1885年,颜永京曾两次致信工部局,抗议不准中国人游览外滩公园的规定。
圣约翰大学拥有许多著名的校友,他们多活跃于中国商界、政界、外交界、教育学术界和医务界,前国家副主席荣毅仁便是约大的校友。其他知名校友包括外交家施肇基、顾维钧;作家林语堂、邹韬奋;科学家周有光;教育家、孟宪承;实业家刘鸿生、经叔平;建筑学家;宗教人士丁光训;著名建筑师贝聿铭也是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之毕业校友。
目前年龄最大的圣约翰大学校友是(日- )。周有光百岁时自述:“我考大学有趣味。我报考了两个大学,都考取了。一个是上海圣约翰大学,一个是,后来变成东南大学,后来又变成,今天是南京大学。为什么考两个大学呢?有几个比我高的同学劝我去考圣约翰大学,我到上海去考圣约翰大学,考取了。可是圣约翰大学贵得不得了,一个学期就要两百多块银元,我家里到我读大学是最穷的时候,没有钱。那时候每个大学考试的时间不一样,就再到南京去考,也考取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不用学费,那么,我就准备去南京。我的姐姐在上海教书,她的同事朱毓君听说我考进了圣约翰大学不想读,她对我姐姐说:“考圣约翰大学比考状元还难,你弟弟考进圣约翰大学又不进,太可惜了。我也没有钱,我去问我妈妈借,让他去上学,上了学以后再想办法。”她的妈妈说:“我现在也没有钱,但是有皮箱,里面放了很多嫁妆,拿一个皮箱去当,就可以当两百多块钱。”她们家也在苏州,她妈妈很喜欢我,老太太待我很好,她的箱子放在后房,多少年也没有去开,没有用的。有出戏叫《借当》,借东西来当。这样我就上了圣约翰大学。”
圣约翰技术学院2005年更名为圣约翰科技大学
约大世界校友联谊会上,台湾圣约大展示赠礼
另值一记的是,虽然解放后圣约翰大学结束了在大陆的办学,但其散布在海外的校友一直有着复校的努力。1967年,台湾的约大校友成立新埔工业专科学校,2005年升格为圣约翰科技大学。此外,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支持下,圣约翰校友于该校成立了专为研究生而设的圣约翰学院。
圣约翰大学的最后岁月(年)
作者:沈鉴治英语 高俊翻译
[口述者简介]沈鉴治,1949年毕业于圣约翰大学,后在美国获工商管理学硕士及学位。
一、政治气候和学生状况
1945年到1949年,国内政局跌宕变幻,全国几乎所有高校的青年学生都自愿或不自愿地卷入到政治运动中来。多数大学的日常教学常常会因为学潮而受到影响,以反腐化、反内战为主题的一系列游行示威拉开了国民党政权告别历史舞台的序幕。与其它大学相比,这时的圣约翰大学表面上比较平静。1947年春,以学生为主力军的“反饥饿大游行”席卷全国,成千上万的学生走上街头,反对政府的独裁腐化,以及因无休止的内战而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圣约翰大学也有不少学生加入到了这一抗议行列中来,但是学校的教学活动及校园生活却未因此而有明显改变。
《圣约翰大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这一时期,受时局影响,圣约翰大学的教师不再讳言政治,在面对学生的尖锐提问时,他们很乐意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有时这种交流还会在课堂上进行,当然没有人会认为他们就是中共党员。例如,政治学系的①教授(潘教授在平时考试中从不难为学生,他经常很慷慨地给多数惧怕考试的学生打及格分“C”),因为极具政治热情而成为最受同学欢迎的青年教师。实际上,在当时像潘世兹教授这样的爱国知识分子,他们并不具有党派背景,只是对国民党当局失望之极才发出倾向共产党的言论。在1949年建国以后,潘世兹由于不改自己直言敢言的秉性,而在随后一系列政治运动中常常遭到批判,经历了难以名状的人格屈辱和苦痛。
当然,表明上的平静气氛并不意味着圣约翰大学的校园里没有和政治有关的学生活动。众所周知,圣约翰大学有许多倾向进步的学生和一些中共地下党员,同时也有一些实际身份是国民党特务的职业学生。两帮人马经常交锋,当然双方均避免造成过激的冲突。例如,在学校的一些与和专业相关的学生团体中,经常会有若干竞选活动,这些“民主竞选”通常成为双方较劲的场合,但结果往往是进步学生控制了包括学生会在内的多数学生团体,他们希望以此为平台,以自己的政治观点来影响持中立态度的中间学生,而不是要煽动他们反对校政当局。
1917年圣约翰大学附中童子军列队集训
总体上讲,圣约翰大学的学生对于共产主义并不缺乏了解,他们当中很多人广泛接触到过这类宣传。由于国民党当局的腐败和进步学生的影响,许多学生和他们的家长相信国民党政权的垮台是迟早的事情,由中共取代一个病入膏肓的政权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当然,也有人准备离开中国大陆,不过像普通上海市民一样,圣约翰大学的多数学生还是对中共的胜利充满了憧憬。
1917年圣约翰大学的学生在做早操
1948年年中,圣约翰大学发生了“六三事件” ②。事件起因于美国圣公会授意校方强行没收进步学生在校园内陈列的反美反战展品。
①潘世兹,广东南海人。1939年获英国硕士学位。归国后在圣约翰大学任教,先后担任圣约翰大学历史政治系主任、教导长、代理校长。1950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2年调入复旦大学外文系并兼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1957年被错划为,“文革”中遭诬陷坐牢7年多。著有《中国简明历史》,汉译英《三字经》等。
②、26两日,约大学生积极配合“上海市学生反对美国扶植日本抢救民族危机联合会”的运动,在校园的交谊室走廊中张贴图片、标语并陈列展品,通过办展览会的形式来谴责美帝国主义。5月27日,在教会方面授意下,校方以学生擅自行动为由,横加干涉,收走展品。这一举措加深了学生和校方的对峙。学生会随即展开交涉,索回了展品,并向校方提出继续举行展览会的请求。
5月31日,约大五个学生团体联合发起纪念五卅惨案的活动,并邀请校外人士来演讲。校方对此做出激烈反应,6月2日学校召开紧急校务会议,宣布即日起学校停课一周,提前在6月9日举行大考,并给予学生会主席史久馀、陈文涵停学一学期的处分。6月3日,学术会在学校南草地集会抗议校方决定,但会场遭人为破坏,史久馀等10余名学生被打伤。这就是圣约翰大学校史上的“六三事件”。
圣约翰大学校友日 许多校友携家属来校欢聚
事件发生后不久,在校内外种种压力之下,校长①被迫辞职。这一时期,国民党特务时常在各高校中抓捕进步青年,许多学生被以共产党嫌疑遭到逮捕或是莫名其妙地失踪。好在圣约翰大学从未发生过类似事件,不过还是有不少约大学生被特务列上黑名单。他们中许多人为了保存实力,从家里或是学校宿舍中逃走,像政治难民般东躲西藏,有的还离开了上海。而许多右翼分子也在这一时期消失,多年以后,人们才知道他们原来是随着国民党当局撤离到了台湾。
1948年下半年至1949年初堪称多事之秋,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于此际发生。随着的和平解放以及的失败,国民党政权已是气数已尽,蒋介石不久宣布下野,由副手代行总统职权。李上台后随即派遣和平代表团北上会晤毛泽东,代表中包括颜惠庆,他是一位资深外交官同时又是约大校董会的主席。当时人们都知道将退守台湾,而中共也将跨过扬子江直取南京、上海。
美国教会人员开始为撤离做准备,没有人会知道圣约翰大学的下一步该怎么走。和抗战时期一样,约大的中国教员在这一特殊时刻被委以诸多教学和行政的重要事务。表面上看,学校的一切似乎有条不紊,一如既往。实际上,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充满着紧张和不安。通货膨胀变得更加糟糕,银元替代了,政府虽一再严禁黑市交易但也于事无补。多数民众相信国民党政府的垮台随时都会变成现实。
二、1949届毕业
圣约翰大学的1949届学生此时处于动荡与不安的漩涡中心,对于他们来说,最大的问题是:“在即将到来的巨变之前,我们能否按时毕业?”按照惯例,约大一般会和东吴大学及这两所教会大学联合举办学位授予典礼,然而到1947年,这样的仪式中止了。但是圣约翰大学还是坚持在校园内的思颜堂②举行毕业典礼,而且这一仪式一直持续到1952年。
华东政法大学校园内的圣约翰大学纪念坊
1935年圣约翰大学纪念坊正面
所有的约大学生都一定记得,学校经常会在一年中举办至少两次毕业典礼,有时也会增加到三次。第一次一般是为上一年冬季毕业的学生举行,时间在1月间,第二次通常是在7月下旬,而偶尔的第三次则是在9月间,是专门为在当年暑期学校中修满学分的学生举办。1949年的第一次典礼是在1月5日,星期三的下午两点半,地点是思颜堂。毕业生包括141位文科生,4位理科生,10位土木工程专业学生,12位农学专业学生以及1位建筑专业学生。吴清泰校长及其他校政委员会成员参加了这次毕业典礼,由于这些学生都是在上一年冬季结束学业,所以他们通常被视作是1948届毕业生。
&圣约翰大学
版式:| 炫彩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台湾圣约翰科技大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