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主体的画含感恩成份的小学三年级感恩手抄报

当前位置:
>>>老师的手感恩节那天,报纸刊登了一则故事:有位小学一年级的老师叫..
&&&&&&&感恩节那天,报纸刊登了一则故事:有位小学一年级的老师叫班上小朋友画出他们感恩的东西。&这些小孩多半来自贫苦家庭,所以她料想他们多半会画桌丰富的感恩节佳肴,外加一只香喷喷的火鸡。但看到道格拉斯的作品,她惊讶不已,上面画了一只手! &&&&&&&& &这是谁的手?班上的小朋友都兴致勃勃地开始猜测:“这一定是赐给我们食物的上帝的手。”一个小孩说道。“是农夫,他用这手养出火鸡。”另&一个小孩也发表了意见。在一阵猜测后,小朋友们又跑回座位继续画画。这时老师走到道格拉斯身旁,弯下腰问他这是谁的手。“那是你的手,老师。”他怯怯地回答。 &&&&&&&&&& 道格拉斯个子矮小,样子也不讨人喜欢,但老师在下课时总会过去牵牵他的手。她常这样握孩童的手,但对道格拉斯而言,意义重大。也许过感恩节的真义并不在于接受他人给予我们的有形物质,而是借此机会回馈他人,无论是如何微小的付出。&&&&&1.女教师猜想这些小孩会画什么?为什么?道格拉斯画的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画?&&&&&&&&&&&&&&&&&&&&&&&&&&&&&&&&&&&&&&&&&&&&&&&&&&&&&&&&&&&&&&&&&&&&&&&&&&&&&&&&&&&&&&&&&&&&&&&&&&&&&&&&&&&&&&&&&&&&&&&&&&&&&&&&&&&&&&&&&&&&&&&&&&&&&&&&&&&&&&&&&&&&&&&&&&&&&&&&&&&&&&&&&&&&&&&&&&&&&&&&&&&&&&&&&&&&&&&&&&&&&&&&&&&&&&&&&&&&&&&&&&&&&&&&&&&&&&&&&&&&&&&&&&&&&&&&&&&&&&&&&&&&&&&&&&&2.谈一谈对“道格拉斯个子矮小,样子也不讨人喜欢,但老师在下课时总会过去牵牵他的手。”这句话的体会。&&&&&&&&&&&&&&&&&&&&&&&&&&&&&&&&&&&&&&&&&&&&&&&&&&&&&&&&&&&&&&&&&&&&&&&&&&&&&&&&&&&&&&&&&&&&&&&&&&&&&&&&&&&&&&&&&&&&&&&&&&&&&&&&&&&&&&&&&&&&&&&&&&& &&&&&&&&&&&&&&&&&&&&&&&&&&&&&&&&&&&&&&&&&&&&&&&&&&&&&&&&&&&&&&&&&&&&&&&&&&&&&&&&&&&&&&&&&&&&&&&&&&&&&&&&&&&&&&&&&&&&&&&&&&&&&&&&&&&&&&&&&&&&&&&&&&&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偏难来源:北京同步题
1.女教师猜想这些孩子会画桌丰富的感恩佳肴,外加一只香喷喷的火鸡。因为这些孩子大都来自贫苦的家庭。道格拉斯画的是一只手,是老师的手。因为他个子矮小,样子也不讨人喜欢,但老师下课时总会牵上他的手,这对道格拉斯来说意义重大。&&&&&2.这位女教师喜爱每一个孩子,这种爱与平等也换来了孩子们对她的尊重。(意思对即可)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老师的手感恩节那天,报纸刊登了一则故事:有位小学一年级的老师叫..”主要考查你对&&现代文阅读,理解句子&&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现代文阅读理解句子
现代文阅读:包括现代诗歌阅读、记叙文阅读、说明文阅读、议论文阅读、散文阅读。小学阶段主要以记叙文为主。记叙文包括:(1)划分段落我们所讲的分段就是划分文章的意义段,即在意义上可以构成一个完整单位的部分。划分段落常见的方法有: a、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 b、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 c、按照空间方位的变换; d、按照事物的性质; e、按照所叙述的事件之间的关系; f、按照重点段。 (2)概括段意段落大意是对文章的一个段落的主要意思的概括。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a、找出重点句法。这些句子多数是总起句、概括句、小结句、过渡句; b、合并层意,归纳段意; c、分清主次,抓住主要事件归纳段意; d、分析中心,归纳段意。(3)列小标题列小标题要含义明确、用词简练。方法有: a、段意中提炼重点词语做小标题。 b、从文章中摘录词、词组、句子等做小标题。 c、自己概括小标题。(4)归纳主要内容一篇文章内容丰富,作者着力表现的、与中心思想关系最密切的内容就是主要内容。常用的方法有: a、综合段意,归纳主要内容。 b、抓重点段落,归纳主要内容。 c、用过渡短语归纳主要内容。 d、提出问题(文章主要写什么、写谁、做什么等等),归纳主要内容。 e、分析标题,归纳主要内容。(5)概括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是对一篇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做出的确切、扼要的说明,简单说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者作者要告诉人们什么。概括中心思想一般分两步:第一步弄清作者写了什么,即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二步分析作者为什么要写,即作者的写作目的——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感情、立场等等。常见的概括方法有很多,最基本的有: a、从文章题目入手。 b、从中心句入手。 c、从文章重点段落入手。 d、从主要内容入手。 阅读步骤及技巧:阅读题一般做题程序:阅读题目-----阅读文章-----再认真读题-----揣摩原文-----做好标记-----准确答题。现代文阅读方法:整体感知----局部阅读-----整体阅读。第一阶段的整体阅读,只需对文章体裁有一个整体的粗略的了解和把握就可以了。记叙文:作者写了一件什么事,抒发了什么感情。说明文:作者说明的对象和主要特征。议论文:作者针对什么问题,发表了什么见解和主张。小学现代文阅读一般技巧:1、理解题目记叙文可分为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类型的;记叙文的题目一般也分为这几种类型。题目是文章内容的眼睛,简析题目可以帮助推测记叙文内容,推测文章中心。2、阅读文章浏览一遍文章,凭感觉划出自认为重点的词语、句子;(1)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什么人?什么事(物)?怎么写的?为什么要写?你是怎么看的?)写人的文章主要分析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神态等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主题。记事的文章要弄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分析事件的意义和它体现的中心思想。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主要是借景抒情,在分析时注意:①写景层次、景物特点、写景顺序、情景交融;②想像、联想、修辞手法的运用。借物抒情的记叙文主要是通过对某物的外形、内在特点的描绘,运用联想、类比,颂扬与之有关的人物的内在精神特征,用象征手法、议论、抒情篇末点题即可。分析这类文章要注意:①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警句;②一般富有哲理的语言譬句是以文中物的形象的描写为载体的,所以分析时要抓住物的形象的特点;③想象、联想、象征写法的运用。(2)理清思路:叙述的基本要素、作者的情感变化、材料的安排、文章的过渡3、认真读题4、再读原文,揣摩语言第二个阶段的整体阅读,是在认真、深入分析了文章细节的基础上,对文章主题、感情基调、结构特征、写作意图等方面的准确把握和总结。记叙文:①抓住全文的中心句或主旨句。②从文章中的一些关键性语句入手,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和情感。③从线索入手,把握文章中作者的感情脉络,进而领会全文。④从标题入手,把握文章中心。⑤把握文章的整体脉络:根据事件的发展过程划分;根据时间先后划分;根据空间的变化划分;根据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根据感情的发展变化划分。这次是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读,很快能确定回答问题的阅读范围,再阅读与题干相关的语句,截取关键性文字。揣摩语言:引领文章主旨的词、句(描写句、抒情句、议论句)使用关联词(如:不但……而且……;因为、何况、但是、然而、因此等)5、准确答题,提炼概括理解句子:主要指对句子深层意思的领会,对句子修辞方法的理解,对句子作用的分析,对作者用意的解说。理解句子:抓住关键词,联系文章的内容,背景,找到背后的意义。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撇开表面意思;找到找到在文章中的指深一度的意思。理解句子的具体方法:1.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性词语。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我们可以抓住“焦急”和“耐心”这两个关键词。这两个词乍起来似乎矛盾,但它们却反映了老奶奶急切想见到总理的灵车,以及不见继车决不离去的那种对总理无比热爱的感情。⒉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有些句子的含义与上下文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顾及全篇,才能理解句子的含义。在古诗学习中尤其如此,如“死去元知万事空”,要理解它的真正含义还得联系下文:本来就知道人死了以后什么都没有了,下文是:“但悲不见九州同”但感到悲伤的是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最后两句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最念念不忘的是盼望南宋的军队能早日收复中原统一祖国,到地时家祭的时候不要忘记告诉你的父亲。反映了作者临死时念念不忘统一祖国的激情。⒊联系实际,典型联想来理解。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位伟大的战士,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挪动过一寸地方,没有发出一声呻吟。我们可以联想自己被沸水或火星烫着时会迅速地把手缩回来以及剧烈疼痛的情景,而邱少云在烈火烧达半小时之久却能做到纹丝不动。足见他的高度纪律性及为革命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⒋从比喻、象征意义中去理解。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作者用“黑洞洞”形容旧社会非常黑暗,用“碰壁”比喻革命者没有自由,到处受迫害。这是鲁迅先生用诙谐的笑谈来讽刺,抨击旧社会的黑暗。⒌从联系时代背景来理解。有的文章要与当时地的情况联系起来才能理解。如“赶集”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料想四年以前该不会有这些东西吧”四年以前是什么时候呢?文章写的是解放初期农村面貌的迅速改变,农民的生活的不断改善,从而歌颂了领导好。
发现相似题
与“老师的手感恩节那天,报纸刊登了一则故事:有位小学一年级的老师叫..”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653646863109168201421705132下载图片小提示:只要在你想要下载的以感恩为主题儿童画图片上右击鼠标,选图片另存为就可以免费下载以感恩为主题儿童画大图了
中国儿童画网
宽400x280高
感恩节儿童画图片-孝顺父母懂得感恩
宽500x353高
发表"获奖儿童画
宽278x400高
中国儿童画网
宽400x286高
感恩节儿童画图片_我给奶奶买新衣
宽425x620高
优秀儿童画作品欣赏-感恩教师节
宽490x360高
中国儿童画网
宽400x318高
北川开展"感恩
宽500x348高
世界儿童画网
宽400x281高
感恩母亲节儿童画
宽425x291高
母亲节儿童画:感谢妈妈
宽513x321高
感恩节儿童画作品-感谢父母养育之恩
宽597x431高
关于感恩节的儿童画-感恩发现美
宽597x431高
中国儿童画网
宽400x272高
帮妈妈做家务感恩节儿童画作品
中国儿童画网
宽400x289高
感恩教师节儿童画
宽280x192高
关键字:儿童画 手抄报网感谢作者发表"优秀儿童画
宽533x400高
关键字:儿童画 手抄报网感谢作者发表
宽420x560高
教师节主题儿童画-感谢恩师-少儿兴趣-无忧考网
宽650x488高
儿童画比赛和网上巡展活动
宽425x293高
教师节主题儿童画-送给老师的礼物
宽332x450高
感恩儿童画作品帮妈妈做家务感恩节儿童画作品
宽500x357高
儿童音乐会/入学
宽500x365高
关于感恩节的儿童画-感谢父母
宽597x431高
关于感恩节的儿童画-我爱爸爸妈妈
宽800x572高
感谢党--儿童画
宽500x362高
中国儿童画网
宽400x284高
儿童画比赛和网上巡展活动
宽425x602高
中国儿童画网
宽400x281高
关键字:儿童画 手抄报网感谢作者发表"儿童画
宽416x400高
中国儿童画网
宽400x285高
感恩节儿童画-学会感恩心怀感恩
宽640x480高
关键字:儿童画 手抄报网感谢作者发表"儿童画
宽500x375高
关于重阳节的儿童画-感恩重阳感恩家人
宽600x409高
界牌小学用"感恩辽宁,报效祖国"为主题
宽300x301高
"心怀感恩,童心飞扬"儿童画比赛
宽500x375高
女童班孩子们画的"感恩的心"
宽300x226高
中国儿童画网
宽400x274高
第43届世界儿童画
宽600x403高
感恩教师节儿童画-礼物代表我的心
宽332x400高
感恩节儿童画图片大全-感恩父母之情
儿童画 感恩的心
宽480x360高
我们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感恩节儿童画
宽750x563高
群的设施和服务,有为儿童
宽600x407高
中国儿童画网
宽400x280高
现在就来欣赏感恩节儿童画吧
宽800x590高
中国儿童画网
宽400x276高
关键字:儿童画 手抄报网感谢作者发表
宽400x302高
少儿彩笔画作品—童话世界中的城堡
宽540x400高
"感恩母亲"系列活动(一)
宽524x388高
感恩节儿童画图片大全-懂得感恩
宽597x431高
感恩教师节儿童画-老师像花儿一样美
宽300x212高
关于感恩节的儿童画-感恩母亲
宽600x800高
感恩教师节儿童画-给我们上课的老师
宽552x400高
游戏——儿童画
宽361x500高小学生三年级手抄报 感恩题目老师有画有字120左右。
你应该在百度图片上搜索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感恩的习惯①小侄儿在乡下读书,三年级要学英语,便利用暑假提前随我入城.学习之余,他每天总要画张画给我:或大或小的白纸,用铅笔勾出一花一草或一小人,写上一行不算整齐的铅笔字,有时是:“姑姑,”有时是:“姑姑,你辛苦了!”②我问小侄儿:“干吗送我礼物?”不善言谈的侄儿红了脸,轻声说:“老师教的.老师让每个小朋友们都要学会感恩.任何时候受到帮助,都能不忘了说谢谢.”我说:“姑姑是家里人,还用客气吗?”小侄儿说:“家里人,更不能心安理得.”③小侄儿的话让我感动了好长时间.我不知道是怎样的老师,能让孩子养成如此好的习惯.侄儿的行为,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我.④第一次,在我过生日时,我为母亲买了件羊绒衫,花掉三个月稿费.母亲摸了又摸,不相信地问我:“这么薄的东西,能比羊毛衫暖和?”冬天过了一大半,母亲也未曾舍得穿,倒是拿出来看过多次,每次都仿佛看自己熟睡的孩子,有一点折痕,都抹了又抹.她幸福地眯着眼睛,骂我浪费.这一切都深印在我的脑海中.我为母亲创造了快乐,也分享着母亲的快乐.⑤第一次,在父亲节,牵了父亲的手祝他快乐.父亲不善言辞,以前一个月和我说的话,加起来没有母亲和我一天说的话多.我曾羡慕人家的女儿勾着父亲脖子撒娇,为自己有父亲没父爱而伤心.现在想来,没有父亲起早贪黑,用辛苦的劳动铺平我的大学之路,我又怎能有今天?不知是不是因为我成人后,第一次牵了父亲的手,他和我的话竟多了起来.这让我悟得:原来家庭成员之间的爱,也需要表达.⑥感恩之习,不仅给我创造了生机,亦给我的女儿带来了希望.耳濡目染中,7岁的女儿亦学会了感恩.有一次,她英语考了100分,她说成绩的取得,是老师和她一起努力的结果,于是自己动手制作了谢师卡送给老师.后来的课堂上,老师提问她的次数,竟因此增多了.她终于不再害羞,敢于举手发言了.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不善言辞:耳濡目染:短文围绕“感恩”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短的语言进行概括第三自然段“侄儿的行为,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我.”这句话中“潜移默化”指的是: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 请你用直线在文中划出母亲十分珍惜我送给她羊绒衫的句子.结合短文,谈谈你对“家里人,更不能心安理得.”这句话的理解.读到第五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你是否也有相同的感受呢?请结合生活实例把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用简练的语言批注在下面的方框里.24、你喜欢短文中的谁?结合短文内容简要说明理由.
不善言辞:不善于表达,具体指对于家人的关爱,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感谢.耳濡目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受得影响.文章讲了三件感恩的事,如为母亲买羊绒衫,如牵父亲的手,如给昔日恋人发出祝福短信.第三自然段“侄儿的行为,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我.”这句话中“潜移默化”指的是:具体表现在“我”懂得了向父母感恩.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
亲人之间,也不能心安理得地享受照料而不感恩.请你用直线在文中划出母亲十分珍惜我送给她羊绒衫的句子:母亲摸了又摸,不相信地问我:“这么薄的东西,能比羊毛衫暖和?”冬天过了一大半,母亲也未曾舍得穿,倒是拿出来看过多次,每次都仿佛看自己熟睡的孩子,有一点折痕,都抹了又抹.她幸福地眯着眼睛,骂我浪费.读到第五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你是否也有相同的感受呢? 如作业到夜深时父母为我准备了宵夜,要感激父母陪伴关心之情.你喜欢短文中的谁?结合短文内容简要说明理由.如母亲,从舍不得穿新衣服的细节看出她的隐忍、勤俭,对子女孝爱的珍惜.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唐代绘画消费群体主体成份的变迁
14:37:58 来源:  
玄宗开元至德宗建中(713-780),被称为唐代绘画发展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对其之所以发生的原因,几乎成为套路的一般解释是: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对外交流频繁。虽然这种解释不失其可信度,但由于历史上许多时期都具有上述相似的历史背景,因此,这种普遍有效的解释因为不具有针对时代的特殊性,实际上已变得整体无效。要寻求唐代绘画发展与前代不同的原因,尽管“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对外交流频繁”是一个基本的支撑,但关键的因素,却在于开元至建中完成了中国古代美术史上的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转折,即:决定绘画发展模式及途径的绘画消费群体的主体成份,由皇室转移到了文人士大夫阶层。正是这一影响中国绘画发展一千余年的历史性转化,以及转化过程中所凸现出的层出不穷的消费需求,为唐代绘画的焕然求备、瑰丽灿烂提供了前提条件。
一 唐初的绘画消费者结构
在中国美术史上,绘画消费群体主体成份的变迁始于魏晋,对此,唐贞观时人裴孝源在《贞观公私画史》的序言中写道:“庖牺氏受龙图之后,史为掌图之官。……至虞夏殷周及秦汉之代,皆有史掌,虽遭艰播散,而终有所归。及吴魏晋宋,世多奇人,皆心目相授,斯道始兴。”在这一不为学者所关注的序言中,裴孝源提出了唐以前绘画发展沿革的两个阶段:一是以皇室为主要消费群体的“虞夏殷周及秦汉之代”,一是“斯道始兴”的“吴魏晋宋”之代。虽然在文中裴孝源没有说明两个阶段转化的原因,也没有说明“斯道始兴”的“道”是指绘画之“道”还是藏画之“道”,但仍指出了魏晋前绘画消费群体以皇室为主体的结构特点,以及指出了六朝人对绘画的需求(即“斯道”)所呈现出的初“兴”之势。
裴孝源意识到绘画消费者的主体成份自魏晋开始由皇室向民间下移,其观点并不虚妄。仅据《历代名画记》统计,魏晋南北朝画家为128人,短短的约三百年间,画家数量已是“虞夏殷周及秦汉之代”的8倍,这说明:由于魏晋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强化,绘画已背离了前代“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功用性,更加走向审美自觉,并使绘画消费作为一种愉悦性情的精神消费形式,开始在当时的士族、高门中初显蔓延之势。对此,相关文献如《历代名画记》卷六载陆探微共计79余图中,为王公贵族所画的像就达57余幅之多,以及晋大司马桓温曾请兼善丹青的王献之为其画扇[1](卷10),其子桓玄,性贪好奇,“人士有法书好画及佳园宅者,悉欲归己”[2](卷99)等等,也说明了这一趋向。
不过,魏晋南北朝并没有完成绘画消费者的主体成份由皇室向士族地主的转化。因长年征战、民废耕桑、豪强割据、经济凋靡,加上绘画自身发展的稚拙和不成熟对绘画消费的制约,魏晋南北朝绘画消费普及的范围始终有限。文献资料显示,当时风行于上层士族社会中的主要享受性精神消费品不是绘画而是书法。宋人虞龢在《论书表》一文中,在谈到当时书法消费的盛行时就说:“西南豪士,咸慕其风。人无长幼,翕然尚之。家赢金币,竞远寻求。于是京师三吴之迹,颇散四方。”同时,他还例举了富藏书法的收藏家,如桓玄、刘毅、卢循素、新渝惠侯等,其中,新渝惠侯“雅所爱重,悬金招买,不计贵贱”,所收书法“招聚既多,时有佳迹”。但民间以审美为目的的绘画消费与风行的书法消费相比,则明显处于一种初始状态,其范围及规模都难与“古之珍奇,充韧内府”的诸皇家相媲美。无怪乎斐孝源在《贞观公私画录》的序言中只是说:“及吴魏晋宋,斯道始兴。”用词之慎,与虞龢形容书法消费“人无长幼,翕然尚之”相去甚远。可见,绘画消费单一的消费者结构在六朝没有发生重大变化。
这种消费者结构一直延续至唐初。秉从皇室历来“恶以戒世,善以示后”的蓄画观念,大唐的皇帝们并没有改变皇室大肆蓄聚历代名画的历史惯例。唐政局稳定伊始,唐太宗即于贞观中叶数度下诏购求散逸民间的历代书画名迹;之后,开元十年(722)十二月玄宗命太子中允张悱充使搜访书画,天宝中又命徐浩任采访图画使博访图画;接着,肃宗命待御史集贤直学士史维则充使博访图书,建中四年(783),德宗又命待郎徐浩、国子司业兼太原县令窦蒙、简较户都员外郎窦臮搜求书画①。在这些搜访的活动之中,数贞观年间所得名迹为最,张怀瓘在《二王等书录》形容为“四方妙迹,靡不毕至”。不过,贞观年间所搜名迹主要是书法,历代名画所占的比例很低:裴孝源在贞观十三年(639)八月著《贞观公私画史》时录官库画总计仅298卷,而同样是贞观十三年,内府书法仅王羲之就达2290纸,计128卷[3](卷4)。两者巨大的悬殊说明,在初唐皇室书画消费中,书法消费较之于绘画消费占有明显优势。
由于初唐皇室藏画十分有限,远不能满足皇室绘画消费的需要。因此,为满足皇室各种各样的绘画消费需求,大唐皇帝还不断召当时著名画家如阎立本、阎立德、吴道子、李思训等进宫作画;同时还相继在秘书省、史馆、集贤院和翰林院等内外朝机构中设各种待诏随从和画直、画使等职进行创作。其间劳用人员众多,如仅画直就有:秘书省(武德初置)设立的图画直和丹青直②,史馆(贞观十三年置)设立的史馆画直③,集贤院(开元十三年置)设立的集贤院画直④等。这些应召画家、待诏随从及直使等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服务于皇室的绘画生产群体。不过,该群体的存在,实际上仍延续着自皇室产生以来,绘画生产由皇室营运并具有官手工业性质的惯有模式。唐代略有不同的只是:加大了在民间的绘画搜访活动的力度,扩大了皇室绘画生产群体的规模,并完善了各图籍管理机构和内朝机构依相应职能对设置画家的分工。
绘画资源及绘画创作的人才资源是一种有限资源。皇室凭借集权的力量,在资源的争夺中处于优势地位;加之唐代绘画的地位仅与阴阳、卜筮、工巧相当,属于杂艺,[4](卷43)远不如被列入官私教育重点内容的书法,绘画消费因之受到严重的抑制。所以,在建国后相当长的时期里,除盛于民间的宗教信仰消费,真正意义的以审美为消费目的的绘画消费,在士人中并不普遍,收藏家也不多,显名后世的只有魏征、薛稷、王方庆、李范、张易之等寥寥数人。显然,初唐仍维持着以皇室为主体成份的单一的绘画消费者结构,距离形成一个强大的有某种意识形态的消费群体仍有一段路程。
二 盛唐及盛唐后的绘画消费者结构
然而,唐代社会的巨大进步已预示着绘画消费者结构将必然发生变化:首先,租佃关系的普遍发展,使自给自足、条块分割的庄园经济日益瓦解,地主在与市场大大加强的联系中,货币支付能力也大大提高,从而为地主的生活消费由重量的外延型消费走向重质的集约型消费提供了经济条件;其次,盛唐后朝政动荡、战乱不息,使条件优越同时又深感命运无常的士大夫,日渐抛弃作为地主阶层治国安邦之指导原则的儒家崇俭抑奢的消费观念,纷纷卷入及时行乐的潮流中,为绘画消费成为一种有闲阶层竞相效仿的消费时尚提供了思想条件;再次,科举制的实行,使仆马词章在广泛崛起的庶族地主中的地位远远胜过边塞军功,文人士大夫的精神生活因选仕制度的改革而显得更加丰富,从而又为绘画消费成为文人士大夫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提供了社会条件。
其实,早在贞观十一至十九年,绘画消费就已经显示出向士大夫阶层普及的某种趋势。据《历代名画记》卷三《叙自古跋尾押署》的记载,当时监掌、押署的官员有20名,显然这一行人就是皇室以外的第一批绘画消费群体。其中,参与押署、时任宰相的魏征就“富有图籍,多有虞、褚旧迹”[5](卷13),令后来长于画鹤的外孙薛稷从小耳濡目染,倍受薰陶。不过,这并不奇怪:唐皇室收藏的历世精品对这批官员的视觉刺激,足以使其产生强烈的审美愉悦感,并激起相应的绘画消费欲,加之陌田万倾的官员们不乏财货,大肆购求名画也自在情理之中,更何况绘画消费本身还具有自由、超脱、放达、闲雅的体现身份、地位及文化修养的消费特征呢?
当然,我们在历数贞观十一至十九年参与监掌、押署的20名官员时,还无法忽视一个现象,即这一行20名官员几乎全部是唐太宗身边地位显赫、权重一时的大臣,如前后任宰相的就有魏征、高士廉、长孙无忌、杨师道等。由于这20位极富鉴赏力的京城要员同时在官僚集团中甚至在民间都具有深广的影响力,因此,他们本身极易成为一个消费过程中的参照团体,影响下级官僚的消费行为方式。
“上有所好,下必焉也。”在官僚集权制政体中,这种社会消费“上行下效”的特点显得尤为明显。以开元年间为例:
每至秋时,宫中妃妾辈,皆以小金笼捉蟋蟀闭于笼中,置之枕函畔,夜听其声。庶民之家皆效之也。[6](卷2)
(申王)每夜宫中与诸王贵戚聚宴,以龙檀木雕成独鬟童子,衣以绿衣袍,系之束带,使执画烛,列立于宴席之侧,目为“烛奴”。诸宫贵戚之家皆效之。[7](卷2)
宫中以绵结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爪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动清商之典,宴乐达旦,士民之家皆效之。[8](卷4)
凡此三例已足见皇室重臣等处于权力核心的团体,对士民阶层消费行为的巨大影响。绘画消费作为一种高雅的奢侈性精神消费也不例外:初唐朝中元老、重臣的消费行为,因为其显赫的声名和地位,必然诱导具有群向性消费心理的下级官僚,纷纷加入绘画消费的行列。事实也是如此,至盛、中唐,一般达官贵人因博雅好艺购求书画而成为“蓄聚宝玩之家”的已不胜枚举,其中仅《历代名画记》卷二《论鉴识收藏购求阅玩》一节记载的收藏家就有:窦瓒、席异、潘履慎、蔡希寂、窦绍、滕升、陆曜、高至、晁温、崔曼倩、陈闳、薛邕、郭晖、张从申、张惟素、萧祐、李方古、归登、韩愈、裴璘、段文昌、裴度、李德裕,甚至僧、道之徒如道士卢远卿、洛阳福先寺僧人良胐 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收藏家除道士卢远卿和僧人良胐外,无一不是朝中要员。
唐时凡藏书家须有“九经三史”⑤,与之相比附,唐人认为,若以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吴道子为正经,杨子华、郑法士、董伯仁、展子虔为三史,则藏画家也应一一俱有[9](卷2),否则只能以“好事者”称之。由此可知,见于史载的藏画家并非是杂凑而成的姓名录,相反其藏量之丰富、品质之优异,远非“好事者”所及,如:武后朝,凤阁侍郎知政事王方庆,家藏图画,多为异本[10](卷7);宣宗时,兵部尚书朱崖“陈设宝器图画数床皆殊绝”[11];懿宗时,起居郎崔雍因尤嗜古书图画,“故钟王韩展之迹,萃于其家”[12](卷下);而张彦远一家,更是藏画极丰,史称“家聚书画侔秘府”[13](卷127)。
(本文来源:雅昌艺术
我来评两句
网易通行证:
网易科技今日推荐
今日网易科技看点
网易学院目录树
(评29932条)
(评1677条)
(评1354条)
(评1309条)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年级感恩老师的作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