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写给孩子的诗歌大学女生朋友一首自由诗歌

求一首欢送大学毕业生的诗歌(有深度,以感恩为主题),要求带配乐的_百度知道想做一首现代诗歌,有古典气息的,送给女朋友的,表达深深的爱意。字数最好在百字左右,谢谢。_百度知道猜你感兴趣来读读当代大学生写的短诗佳作|诗歌|新诗_凤凰资讯
来读读当代大学生写的短诗佳作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昨天,历时半年的2014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落下帷幕,全球828所高校的青年学子通过网络、新媒体“咏诗”、“赛诗” ,打造了一场盛况空前的诗歌“嘉年华”。记者了解到,短诗大赛是由上海交通大学学子策划、发起、组织。大赛的主题则为“人生总要写首像样的诗”,主要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母语文化为价值导向,面向全球在读高校学生征集原创中文短诗。全球华语大学生写诗之热情,大赛的规模与盛况,令主办方感叹“万万想不到”!
原标题:来读读当代大学生写的短诗佳作昨天,历时半年的2014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落下帷幕,全球828所高校的青年学子通过网络、新媒体“咏诗”、“赛诗” ,打造了一场盛况空前的诗歌“嘉年华”。记者了解到,短诗大赛是由上海交通大学学子策划、发起、组织。大赛的主题则为“人生总要写首像样的诗”,主要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母语文化为价值导向,面向全球在读高校学生征集原创中文短诗。全球华语大学生写诗之热情,大赛的规模与盛况,令主办方感叹“万万想不到”!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 罗晓娜 特等奖与一等奖作品赏析特等奖过故人庄(彭彪 湖北美术学院)我在外面流浪,回来时故乡瘦了一圈——墩子叔走了,门前的池水干了一半。屋后驼背的柳树头发散落了一地,老房子蹲在坟边,屋顶的白云仍在风中奔跑。一等奖你无法两次在镜中(康苏埃拉 美国南加州大学)你无法两次在镜中注视同一双眼睛,同时摘下因果倒置的酒杯两枚,先后经过的死者无法接近更深的黑色而复数的你早已结痂,脱落而走失尽管全无目的为什么此刻还不开始谈论谈论火,和所有响亮的树枝一等奖以倒叙的方式还他一条生命(文刀 天水师范学院)“躺在地上的他已无生命迹象”,这句话,从紧急赶到的医生嘴里收了回去。血泊中的他,逐渐有了心跳,旁边蜂拥而至的人群散开了。深红色的血液慢慢返回他的脑部,血肉模糊的轮廓逐渐变得清晰,破碎的摩托车也恢复原来的样子。他又骑上了摩托车,和拐弯处那辆与他相撞的卡车都开始往后退去。一路感觉有点冷,但心底暖洋洋,他迎风骑着摩托车,好快。他站在阳光下,穿着洁白的短袖,说道:儿子,我去给你买生日蛋糕,嘴角,一撇微笑……A 活动由谁发起?上海交大学子发起,全球828所高校参与大赛主题是“人生总要写首像样的诗”,主要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母语文化为价值导向,面向全球在读高校学生征集原创中文短诗。起初由上海交大学生策划、发起,组织,开始还担心没人投稿、参与。出乎意料的是,自5月13日大赛正式启动以来,便受到热烈欢迎。两个月收到来自包括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香港大学、澳门大学、台湾大学、上海交大等全球828所高校的6528篇参赛作品。短诗大赛在全球大学生中掀起了一股诗歌热潮:入围作品在微博上的阅读量已超过6000万。“地域跨度大、辐射面广,参与人数空前。而且,以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为载体,开创了诗歌比赛组织与传播的新形式,关注度与传播力非常高。”短诗大赛策划人、上海交大2012级硕士研究生马仁义对扬子晚报记者说。“当代大学生对于诗歌的热情、领悟和追求,深深地打动了我”,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基地主任朱健表示,青年学子寓情于诗,以诗言志,诗里诗外,都值得我们为之喝彩。他们的短诗佳作让我们读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沿袭,读到了情感和思维的力量。大学生理应成为创新优秀文化的主体,而通过新诗这一文化体裁,不仅可以创新传统文化的表达,更可以将“仁、义、礼、智、信”等文化精髓传承和发扬光大。B 哪些作品获奖?一首现代版“乡愁”《过故人庄》获特等奖10位终评评委均对诗歌有着深厚的兴趣和研究,本身是诗人或诗评家。他们是:诗人、《诗歌月刊》主编王明韵,诗人、《南都周刊》总编陈朝华,诗人、新华社安徽分社副总编陈先发,诗人、《半月谈》执行主编周清印,台湾诗人须文蔚,作家、《新周刊》副主编蒋方舟,诗人、诗评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臧棣,诗评家、上海交通大学中文系教授何言宏,诗人、复旦大学教师肖水,华东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图书馆长胡晓明。最终,52篇获奖作品从近7000篇参赛稿件中脱颖而出。从预选到初评、复评、终评,一首备受好评的现代版“乡愁”——《过故人庄》拿下大赛最高奖项——特等奖。来自美国南加州大学康苏埃拉的《你无法两次在镜中》与天水师范学院文刀的《以倒叙的方式还他一条生命》获得一等奖。“每一条路都通往故乡,而我们却正背向它,行走在消逝中。”特等奖获得者,来自湖北美术学院的彭彪说,“这首《过故人庄》中死去的‘墩子叔’可以是我们熟悉的一个人、一段历史,也可以是东方式的传统乡村。”王明韵评价说,这届参赛大学生的文学整体水平较高。虽然许多参赛作品在艺术上还显得青涩,形式创造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但大多情感真挚、朴素,富有青春气息,较少无病呻吟和故弄玄虚,体现出当代大学生清新向上的精神面貌。陈朝华则评价说,通过大学生心中的文字,让诗歌精神在庸常逼仄的生活中焕发了烛照青春的光芒,在生活的真实与灵魂的孤傲之间,折射着当下大学校园原生态的认知坐标与梦想图谱。C 大赛意义何在?“牵手”新媒体,诗歌魅力创新传承“牵手”新媒体,诗歌有了“重焕光彩”的力量。大赛组委会希望通过微博这一新媒体平台,将短诗独有的魅力,便捷地呈现到网络用户的视野,使“诗”这种曲高和寡的文学形式在大学校园重新焕发活力。同时,借助校园诗歌的力量,可以使全球华语大学生重新审视中国文学与中华文化的魅力,尤其是汉语言的博大精深。“这也是我们短诗大赛的根本目的,将目前最具传播力的新媒体形态——微博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歌体裁结合起来,给每一位关注个人心灵和社会发展的大学生提供一个表达自我的平台,鼓励他们‘写首像样的诗’”,马仁义介绍,大赛挖掘出来的这些优秀诗作,都是通过预选、初评、复评和终评等层层把关,为广大网民和专业评委皆认可和接受的。它们不仅可以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形态,更可以传递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关于诗歌与新媒体的结合,著名诗人臧棣说:“诗和互联网之间的结合,为这次的诗歌大赛增添了很多新意。这种结合,也为我们体会当代诗的可能性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参照。我觉得,最大的新意,应该是一种开放性。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参与诗歌大赛,比其他的方式,更能显示出一种诗的民主。”■专家视点在大学里写诗,是件很酷的事“这些诗歌有的相当出色,但也普遍存在着因袭套路的问题。”臧棣认为,“问题的责任主要不在学生,而在我们的诗歌教育。特别是针对年轻学子的诗歌教育,普遍存在着僵化和落伍的问题。”“我们的诗歌教育面临着最迫切的任务,依然是摆脱既有的诗歌偏见,不断打开人们的诗歌视野,以便让人们在更开放的诗歌可能性中,选择自己认同的诗歌”,臧棣说。对此,上海交通大学中文系教授何言宏等专家呼吁:诗歌应该成为一种人类面向未来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在浮躁的世界和快餐化的生活中,现代人更应让心灵与诗歌对话,放慢生活脚步,让心灵在诗意的自由中栖息。“在大学里写诗,其实是一件很酷的事。”在臧棣看来,“这就相当于一种秘密的身体修行。因为写诗,既涉及对天赋的自觉,也涉及生命意志的自我觉醒。所以,这应该是大学生从事诗歌写作的生命动机。”“假如以人生为尺度,诗涉及一种终生的自我教育,诗触及的生命秘密和生存洞察,是别的教育方式所无法替代的。面对白纸,或空白的屏幕,你开始写诗,就意味着你正接近最本质的生存真相:你可以通过诗的语言重塑你的生命。”此次短诗大赛,在年龄上与参赛者最为接近的终评评委,人气作家、《新周刊》副主编蒋方舟,提出设问:“什么是一个人的黄金时代?就是心里还有诗歌的时代。年轻人都是天生的诗人,留下最好的一首诗,就和留下最美的一张照片一样,值得长久回味。”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13 08:36
04/13 08:36
04/13 08:38
04/13 08:37
04/13 08:3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12/03 09:23
12/03 09:07
12/03 08:12
12/03 08:12
12/03 09:26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754940
播放数:1175465
播放数:184987
播放数:5808920
48小时点击排行中山大学中文系大三女生创办诗歌兴趣学校, 课上没有标准答案 -
中山大学中文系大三女生创办诗歌兴趣学校, 课上没有标准答案
曾彤和孩子们。21岁的曾彤是中大中文系大三学生。一年多前,坚信每个孩子都有诗人潜质的她,在珠海创办了“万物有灵诗歌学校”。如今,学校办学点已遍及广州、佛山、珠海和深圳,1000多个孩子先后被家长送到这个全国唯一的诗歌兴趣班,寻找诗歌和生活的灵感。在“以考为王”的年代,相比奥数、钢琴、英语乃至作文等教辅机构培训,诗歌兴趣班看起来毫无吸引力。但出人意料的是,今年,学校在顺德的暑期兴趣班早早报名满员。曾彤感慨,诗歌正悄然给孩子和家长带来改变。7月7日下午,广州图书馆。曾彤开始了“万物有灵”诗歌体验课程,对象是7位5~10岁的儿童。还是大三学生的曾彤,身材纤细高挑,一袭黑衣,配以素色罩衫,时而拿着画笔勾勒着投影中的彩色图画,时而深情地吟咏诗歌,她的目光透着灵动,声音和缓没有半分焦虑。孩子们的家长也在旁听,所有人似乎都沉浸在诗歌和图画的想象里。诗意盎然的课堂曾彤正在为诗歌学校的秋季招生做准备,当天的体验课,就是让学生和家长来感受她不太一样的课堂。诗歌课堂从一幅彩色的蜡笔画开始,这幅画里有太阳,有田野和芳草,有碧蓝的天空,还有用蓝色画笔勾勒的风。在曾彤的引导下,孩子们说出了图画里的物体,曾彤随后又添加了很多形容词和动词,比如“青春的”、“洒下”、“万道金辉”、“芳草绿绿”等。曾彤将这些词和之前小朋友说出的名词混在了一起,写在了小卡片上,随后,她鼓励孩子们用这些词汇组成了一首诗歌:“青春的西风轻吹留下清香缕缕,田野复苏吐出芳草绿绿,碧蓝的天空腾起一轮红日,太阳洒下万道金辉。”被五行日记愁哭的孩子曾彤生于佛山禅城,父亲是一位医生兼唐诗爱好者,母亲则是一名教师。自幼,曾彤身边就有一本“很美的”插画本《唐诗三百首》长伴。但曾彤真正爱上诗歌,却是在一个课外兴趣班里。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小曾彤被妈妈送去家附近的“小豆豆诗社”上课。在这个轻松自在的课堂里,曾彤学到了和学校里完全不一样的东西。当时,老师给孩子们看了一本吉米画册,直到如今,她还记得画册上有一个小男孩,倚着月亮,坐在高高的楼顶,安详地凝望着漫天的星光。看完这幅画后,曾彤顿悟了。吉米的画为她打开了一扇窗,她第一次发现,自己想写的东西原来有那么多,自己的灵感原来有那么多。2013年,顺利考上中大中文系后,曾彤来到中大珠海校区上学。当时,学校要求每名学生每学期要完成一定的公益课时,曾彤来到佛山、珠海,为当地社区的一些孩子做助教,进行作文辅导。当时,学校的语文老师布置孩子写日记,但孩子们写日记却写得很痛苦:“一说到写作文,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要写多少字,有些小男孩,竟然还因为要写五行日记绞尽脑汁,愁得痛哭流涕,看得出来,他们从小就对写作有很深的排斥感。”曾彤说,她那时就有了创办一所诗歌学校的想法,她希望让孩子感受写作的美。被诗人带着孩子吟诗打动2015年初,一次偶然的机会,曾彤来到广州方所书店,参加了一个新书交流会。现场,发布新书的诗人带着一群稚气未脱的孩子,用高亢的声音吟诵出诗歌时,曾彤被深深地打动了。那一刻,她相信诗歌可以给孩子带来美,带来无限的想象力。离开书店,曾彤就迫不及待地开始筹办儿童诗歌教育团队。2015年2月,在招募了暨大、华师等高校有志于诗歌文学教育的大学生担任老师后,“万物有灵诗歌学校”正式开班,曾彤也以创业大学生的身份出现,担任这所学校的CEO。目前,诗歌学校在广州、佛山、珠海、深圳拥有6个稳定教学点,包括曾彤在内,学校共有8位全职教师,学校还另聘了一部分兼职教师。她表示,这个项目已经开始盈利,经济上不存在很大困难,目前收支平衡。但并不能说很宽裕很自由,只是至少没有困难。她说,暂时没有什么计划预期要挣多少钱,目前想先把产品做好,长期来看,赚钱是必然结果,但不是首要目的。没有标准的“答案”和其他目的明确的课外兴趣班相比,曾彤的诗歌兴趣班确属另类。小孩子初来课堂时,常会感到非常不适应。因为曾彤的课堂上没有套路可用,也没有标准答案。曾彤只是鼓励小孩子去追求自己的答案,体会思考的快乐,永远都不会给孩子一个思维框架。曾彤还记得,她曾收过这样一个八九岁的学生,曾彤问他学过什么诗,只见这孩子站起身来,就滔滔不绝地吟诵了不下10首唐诗。孩子很骄傲,但曾彤却很烦恼。因为她感到,孩子背诵时并无多少感情,诗里蕴藏着哪些美,孩子看不到,也理解不了,过度的死记硬背,反倒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学生没有标准答案,老师自然也没有标准教案。新招来的老师不少都是师范生,对于这些新老师,曾彤会逼着他们把从学校习得的教案设计程式打破,老师们需要学习的,是怎样让孩子轻松地理解一些事物,并敢于通过自己的想象,勾勒出不同的意境。曾彤传给记者看了一份学校的备课课件,他们精心设计了诗歌课堂的两个环节,每个环节中的细节,他们都经过精心地讨论,以便让孩子能接受,并启发他们的灵感。[对话曾彤]孩子天生都是诗人广州日报:教孩子写诗,是一种怎样的感受?曾彤:孩子的想象力丰富得令人惊讶,他们写诗的天赋以及被束缚的想象力只是需要一个自由氛围去释放。我们会不断发现有天赋的孩子们,这也让我们的课堂永远都充满乐趣和想象力。当然,作为一名老师,我感觉这也是一个慢慢寻找到自己理想的过程吧,我会关注学生的成长,也感受教学相长。广州日报:为何不选择唐诗,而选择现代诗?曾彤:唐诗用的典故多,对于很多孩子来说并不能轻松地理解。家长教孩子背唐诗,更多的是为了增强语感,而非培养孩子的审美。另外就是唐诗中的平仄韵律本身难学,这方面我自己也学得不太好。如果用唐诗教,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就让孩子们失去了写诗的兴趣,而我们的教学更主要考虑的是孩子们想象力的发挥。广州日报:孩子们的诗歌中,哪一首最让你感动?为什么?曾彤:我们有一个题目叫做“天上下起了什么”,有个孩子写“天上下起了椅子,世界到处都有了陪伴”。看到这首小诗的时候,我觉得眼前一亮。孩子们独特的视角发现了“椅子”和“陪伴”之间隐藏的关联,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联想,每个孩子只要有合适的场景和引导,天生都是诗人。广州日报:未来,学校在诗歌教程的设置上将作怎样的调整?曾彤:教育需要不断尝试,我们也在不断尝试之中。我们刚刚确定了新的调整思路,正在落实,主要是把我们的三个产品落到实处,包括室内课程、户外诗歌采风,以及家庭阅读工具。同时我们计划把年龄段再往前延伸,设计让5岁左右的孩子就可以参加的诗歌课程。广州日报:目前学校的运营状况如何?曾彤:我们有六个教学点,在广州、珠海、佛山都有稳定的课程。顺德报名比较火爆,广州相对没那么积极。可能顺德的家长想让孩子释放想象力的意识更强烈些。广州这边家长考虑的因素比较多,诸如价格、距离、时间等都不太好协调。目前更多的家长以单次体验为主,不过不少人有了长期购买课程的意向,我们一上午的课程收费是200元。广州日报:你觉得孩子在你们那里快乐吗?曾彤:孩子的天性就是快乐的,我们能做的就是不降低这种快乐。当然,这还跟课后的家庭氛围有关,我觉得,至少他们在我们的课堂上是快乐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写给朋友的诗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