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电子工程师需要哪些教材?数学,化清华大学物理化学教材,,,,等等方面要那些教材?全点,要好点的教材!

清华大学数学系本科生需要修哪些专业课?用什么教材?_百度知道10637人阅读
万花筒(31)
不少同学好像一直为数学的事情困扰,坦白说,我也是。有些人来问我该看什么教材?怎么学?什么顺序?虽然不厌其烦的谈过许多次,但一直提不起兴趣就这个内容写东西。原因很多,一来因为其实行内用哪些书一般大家都知道,二来其实根本不存在什么学习方法,看能看懂的,反复练习,看不懂的定理和证明就先多抄几遍,往往抄最多三遍就了解的差不多了。窍门就一个――使劲下功夫,抱着一劳永逸的态度使劲读两年,数学的困扰肯定会离你远去。
最近几天没什么事,FTP建起来了,又多了一种交流手段,很开心。躺在床上发呆的时候觉得还是写个东西出来吧,毕竟自己也走了不少弯路,看了一些后来觉得不值得看的书。所以写点东西出来供大家参考可能是有益的。再者因为花坛这两天太萧条了,认真写个原创贴可能会吸引一些人气。最后也希望学过这些书的同学多来交流一下心得,很多地方我自己也不是很明白。
(一)、本文思路:就像我在另一篇文章《学习经济学五年有感-一无是处》中谈到的,学东西要从简单的学起,“复杂的事情简单作,简单的事情反复作”。本文推荐书的顺序是先从简单的直观开始,然后到抽象的分析,然后再回到直观。
(二)、推荐书目的标准:
1、可得性:所有的书都是可得的,不可得说什么也没用。来源主要是我们得两个图书馆(主要是总院馆),已经出的影印版,以及九章书店可以买到的书。如果哪些书上面几个地方也没有的话,可以找我借去复印。
2、全部为英文。中文的数学书我不是很了解,不敢乱说。
3、全部是基础类的书:就是数学分析,实分析,概率,统计,线性代数,还有动态经济方法。更“专业”的书这里也许会涉及,但不会多提。比如Kenneth J Burmeister & Dobell ;Halbert White 等等类似的书这里不会多谈。
4、一个特定题目的主要书目不会超过两本,太多了就滥了,看也看不完。当然可能顺手会多举几本书作参考。饶是如此,看完这些书也得一两年,学到什么程度就看个人努力了。每天花个4、5个小时大概是要的。
教材的作用很大,尤其在研究生前两年打基础的阶段,值得下功夫。
前言的最后一句是废话:多作练习;别跳过证明直接用结论,否则恐怕看多少次也解决不了数学的“困扰”。
PS: 1、九章书店地址在海淀图书城(那个楼叫什么来着,就是靠着麦当劳那边),
网上可以查书:
http://www./
2、总院图书馆数目检索系统
http://219.141.236.146/ecolas-c/intro.php
一、谈谈数理经济学教材
写数理经济学教材的人不容易,篇幅有限的情况下既要照顾数学又要照顾经济学,很多时候顾此失彼,呵呵。我后来很少看类似的书,经济学看三高的教材,数学知识看数学书,分工明确。学经济学的学生肯定经典的三高教材都有,所以再买数理经济学教材的话将会有大量的内容重复,而且其中的数学内容往往又不够深入完整,这是缺点。
然而,数理经济学的书在开始的时候还是要看的,一来回顾已经知道的数学知识,把它们和现在学的经济学结合起来;二来学数学见效比较慢,往往跟不上第一学期三高的教学要求,所以需要弄点“速成”秘笈,数理经济学书可以满足这个要求(准确的说,只能满足高微的要求)。
如果要往书架上添两本教材的话,我个人推荐 Eugene Silberberg 等人的& The Structure of Economics: A Mathematical Analysis& (第三版)以及 Angel de la Fuente , 两本书都是上海财大出的。前者的影印和中文都有,后者的原版总院馆有。
前者的中文前言和目录大家可以看一下
http://time./ym210/article.php?articleid=822
里面很多经济学内容,数学不抽象,以应用层面为主。
后者的数学比较抽象,前半部分(前六七章)基本是简单的数学分析和实分析杂交品种,基本看不到经济学,Berkeley在讲这本书的时候前面还加入了一些简单的测度论内容。研一花了将近一个月抄了一遍前六章,作了所有习题,发现没什么意思,不如直接看数学书。推荐的原因有三:一来因为这本书很流行,网上围绕它展开的课程讲义和相关材料不少;二来因为其中的抽象数学内容属于“精选”,可以当作“速成”参考;三是该书的后半部分讲的是动态经济学的内容,有很多宏观经济学的例子,而第一本书中没有这些。
下面简单谈谈其他几本常见的类似的书,蒋中一的《基本方法》属于床头读物,厚厚的一本,写得不错,就是罗嗦,大部分内容是很多人已经知道的,复习一下罢了。估计看书快的一周就看完了,慢的话两周也可以读完。图书馆有英文版。
高山晟那本《经济学中的分析方法》倒是不错,但我一直没搞明白这本书的目标读者是谁?或者换句话说,我不明白他在写出了《Mathematical Economics》(1985年第二版,不清楚继续更新了没有)之后,为什么又搞了这本书出来?前者在绝大部分地方不过是后者的缩写,书中随处可见“请参考takayama 1985”字样。这本书初学者肯定看着不舒服,太简捷了,而且内容不少。如果想买人大那版中文的话,实在不如到总院借来后者的英文原版复印一下。
其实实在想“速成”以跟上微观的进度的话,最快可能是去读Jehle & Reny (Second Edition)那一百多页纸的数学附录,是高微教材里附录写得最好的一本(准确的说,最“人性化”的, 呵呵, Varian 太爱惜笔墨, MWG“过分”严格,Krep有特点,花了寥寥数页搞定了constrained optimization, 平地里蹦出一章动态规划来,嘿嘿)。
如果你实在想急于“搞定”凹性和优化知识的话,Dixit的《optimization in economic theory》写得不错,薄薄的小册子,一周内肯定读完,经济含义丰富,内容简单明了。本书研院图书馆有两本。如果再想系统化的严格一下,Madden 《Concavity and Optimization in Microeconomics》是个理想选择,从最简单的一元函数、凹性、无限制优化讲起,然后加入一个约束,两个约束,多个约束,严格凹性,拟凹登场,直到解得存在性,可微性,唯一性。。。。。。一本书完了,直观感觉,数学严格性和经济含义兼备。当年我比较笨,数学基础差,这本书完完整整抄了一遍,后来讲微观习题课很多内容要感谢这本书。总院馆有。
罗嗦了一堆,不说了。
二、说说数学分析和实变函数(不敢叫实分析,呵呵)
进入这个题目我有点胆战心惊,估计能做到野人献曝就不错了,写出来的全是垃圾也是很可能的,呵呵。原因有二:一是这方面内容自己虽然下过很大功夫,但总觉得不是那么得心应手,总觉得隔着点儿什么,还是功夫不够。二是自己曾花了很长时间犹豫要不要下很大很大功夫学这些东西,因为初学好像和经济学不靠边儿,不过终于还是下功夫了,确实感觉必不可少,另外确实很有趣。
古龙《萧十一郎》里有个人叫杨开泰,我印象很深,倒不是因为他对风十四娘一往情深,而是因为他的武功。源于两个情节,一个是他的一句话,大意是几十年来,少林功夫的早课晚课从不耽误;其二是他和萧十一郎的交手,萧很惊讶从前小看了这个人,因为“他从未见过这么扎实的武功”,虽然他心中有愧,没有就杨出第十七招时露出的三个破绽出手,但两百招以后杨的功夫完全展露出来了,已经打出了完美的境界。学分析类课程的感觉就和这段武功描写大概差不多。只要学扎实了,后来学经济学确实得心应手,可以“一次性”解决“不会证明”的问题(当然好处远不止与此)。
在看高微作业的时候,有些同学在抽象的证明题后面留了大片空白,有些证的不知所谓,可能就是因为抽象的数学训练不够;也有不少证明的很漂亮,我一年级的时候肯定没这水平,呵呵。
学分析的好处很多文章谈的很多了,还是那句话,5遍不算多,十遍也值得(“实变实变,不学十遍哪行?”嘿嘿),会大幅加快后面学习的进度,比如学概率论或者动态规划的时候,很多内容可以跳过去。
进入教材之前,还要遵守一下前言的思路,说说微积分的直观感觉。数学系的同学虽然直接上的数学分析,但一般数学系都会给本科生开大学物理,所以他们对微积分的直观感觉应该是不差的。普通学经济的同学我就不敢说了,反正我自己没感觉。后来补直觉的时候用的是Stewart (第五版),一千多页,在加两张光盘,跳过所有的练习不看,只看直观解释部分,然后对照光盘图文动画并茂,费了一阵功夫,总算知道了微积分那些概念能干嘛了,呵呵。
进入教材吧。
如果这两门课我选两本教材的话,我会选Apostol (第二版)和 Aliprantis & Burkinshaw . 如果每门课两本的话,数学分析我会添上 Rudin & Principles of Mathematical Analysis&, 实分析的话,添Royden (第三版) 或者Rudin , 后者拿不准。因为如果我说靠自学就把这两本书的内容啃完了的话,那我是在YY,但是Aliprantis & Burkinshaw 那个可以搞的差不多,配套的习题集和答案帮了不少忙。以前我以为是自己笨,但是浏览了一下Amazon对Royden那本书的评价,总算喘了口气,嘿嘿。
Apostol的书写得太漂亮了,直观,严格,证明漂亮,阅读时有一种快感难以言表,而且还有很多习题我居然也是可以自己做的不错滴,最后这条很让我兴奋。(我们的FTP上有前九章所有的习题答案)――当然,我也时不时摘几道吉米托维奇做做,而且经常会陷入幻想,自己有一天很牛叉的做完了所有的吉米,唉,估计也只能是幻想了。
Rudin的书个人特点显明,翻开书一看,就看见一个个黑体字――Theorem, Corollary, Proof…没有废话,怪不得机械工业出版社的影印版封底有这样一句话“与其说这是一部教科书,不如说这是一部字典。” 饶是如此,该书还是不可或缺,证明简单,漂亮,有力量!!!!!!此公写得三本分析皆为经典,上面提到了两本,还有一本,这个偶就彻底看不懂咧。
实变函数可说的话不多,前面推荐的书都以自学为目的,实变如果也要自学的话,我觉得不太靠谱,推荐这本书是因为我学过一些实变,然后还学过一些简单的测度论,所以才堪堪把Aliprantis & Burkinshaw 搞的差不多。所以这部分内容还是推荐大家去听课吧。
PS:据说博弈论老牛Binmore 写过一本《Mathematical Analysis: A Straightforward Approach》很是精彩,可惜无缘拜读啊。此公在另外一本& Fun and Games: A Text on Game Theory&的前言中有一段话着实精彩,文采太好,不会翻译,所以直录如下作为本节结尾:
Much of what passes for a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both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in Europe, seems to me little more than an unwitting conspiracy between the teacher and the student to defraud whoever is paying fees. The teacher pretends to teach, and the student
pretends to learn, material that both know in their hearts is so emasculated that it cannot be properly understood in the form in which it is presented. Even the weaker students grow tired of such a diet of predigested pap. They understand perfectly well that
“appreciating the concepts” is getting them nowhere except nearer to a piece of paper that entitles them to write letters after their names. But most students want more than this. They want to learn things properly so that they are in a position to feel that
they can defend what they have been taught without having to resort to the authority of their teachers or the textbooks. Of course, learning things properly can be hard work. But my experience is that students seldom protest at being worked hard provided that
their program of study is organized so that they quickly see that their efforts are producing tangible dividends.
哈哈,learning things properly and making sense
三、线性代数
很长时间以来,线性代数的重要性被我忽略了,还沾沾自喜的认为自己学得不错。大学时候好像这门课最好学,考研时它也比微积分和概率简单,不就整整逆矩阵求求特征值么,好说好说。发现自己错的离谱是后来的事了。
也许线性代数的那些基本运算并不难,但其中蕴含的数学含义丰富,尤其是学到向量空间和线性变换之后,对理解很多经济学内容大有帮助,比如计量经济学的很多概念。我在数理经济学那部分中推荐Angel de la Fuente这本书的一个原因是这本书第三章整章都在讲些抽象概念,我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
还是从直观开始吧,当初学完线代之后,我基本完全不知道这东西是干嘛用的。于是像补微积分的直观一样,去补习线代的直观含义和现实应用,看了一本Jain & Gunawardena 的 , 顾名思义,又是光盘和书的结合,动画应用图形一顿轰炸,明白了那些数学概念在现实中是怎么用的。这本书超简单,数学内容估计一两天就看完了,主要是看看以前不熟悉的各种矩阵分解,简单的谱,以及特征值问题中类似Cayley-Hamilton定理等。本书不涉及二次型和矩阵求导等一年级高级经济学课程急需用到的内容,所以只能用于回顾直觉,呵呵。
正式的教材推荐两本,简单全面且和经济学联系紧密的。Hadley 和 Dhrymes 。
Hadley的书非常经典,几何的直观讲的很好,内容比较全,值得系统的回顾一下。
Dhrymes的书大概100多页,全部由定理和证明堆成。作为前本书补充的内容大概有30多页吧,集中在各种伪逆矩阵,矩阵分解,矩阵向量化和求导。不过有个问题我一直不明白,本书讲了很多伪逆矩阵(广义逆矩阵),但之后我学了一年的高级计量,好像用到的地方少的可怜又可怜,不解。不过很有意思。
这两本书研院图书馆都有。
好像这些内容暂时就够用了,至于更抽象的诸如线性变换,同构(isomorphism),线性同胚(linear homeomorphism)等,简单的可以参考一下Angel de la Fuente的第三章,后来用到再仔细查(事实上我好像也没后来回来过,呵呵)。
再次强调一下线性代数的几何含义,学习计量经济学时候那些诸如投影矩阵的东东,都和这部分内容有关,懂了几何含义学起来会容易一些
(一气码了6000字眼都花了,鼓起余勇再码一节)
概率和统计的重要性不用强调,不好好学压根就学不了经济学。
概率教材多如牛毛,有得偏统计(实际上每本统计都会先讲概率),有得偏随机过程(比如Grimmett & Stirzaker那著名的《Probability and Random Process》),所以还得分开谈。
先谈“纯概率论”,概率论的重要性不是会弄几个分布就搞得定的,顶顶重要的是对基本概念从直观到抽象的把握。(说这话有点底气不足,概率论那种随机的概念好像从来就没直观过,实际上往往和直观相悖,这点一会儿再谈)
这里的两本书出自同一人之手,那就是俺无比崇敬滴牛人钟开来(Kailai Chung)老师(此公彪悍的事迹一直是K斑竹最爱的话题之一,呵呵。哪天要求他就此开个转贴讨论一下);
《Elementary Probability Theory with Stochastic Process》和《A Course in Probability Theory》第二版,前一本书研究生院馆中英文都有,中文翻译的相当不错。后一本好像没有。
两本书都注重概率论的基本概念,前一本是初级读物,但是想读好了也不容易,原因不是数学的,那些数学大学学过了,可能原因还在于概率论的基本概念往往不那么直观,虽然这本书举了大量例子来讨论直观感觉。但是写得真好啊,真好啊,真好啊。好像读了不止一遍才舍得还回去,唉,好得我忍不住叹息一声。实在建议所有没读过的人读一遍。
这里插一句,图书馆还有本中文小册子叫《随机性》,属于科普读物一级,妙趣横生。里面有N多例子说明概率的推理和直观感觉不符,随机性真是神秘的东东啊。
第二本是“高等概率论”范围的“初级”读物,要求先修过一些实分析,要不没法看。一反第一本书里淳淳善导之文风,比古龙还简略,共九章,从测度论开始,花了一学期在一位牛人老师清晰无比的讲解下堪堪学完六章(没学567章),饶是如此还是云里雾里,做习题做的痛不欲生,唉。不过总算挺过来了,对进一步学习高等计量和数理统计帮助大的很。再多一句嘴,学测度论里“单调类定理”的证明时我有一种老俞看到维加斯“快速离婚通道”的感觉――留着口水惊叹:“太TM精妙了!”,唉,回忆起来都忍不住又叹一口气。
难道就没有“简单”的讲这些深奥概念的书?有,不过我觉得更难读,嘿嘿。总院馆有一本两个英国人写的书,忘了书名也懒得查,雄心勃勃想直观的尽量用文字讲解类似概率空间这种概念,淅沥哗啦花了将近三章密密麻麻文字的篇幅告诉你什么“可测”啊“不可测啊”,“幂集”啊,希格马代数是什么东东啊。。。当初一看之下如获至宝,以为我这笨人有救了,结果差点读死我,罗嗦无穷多次还是不明白,抽象就是抽象,还是学数学语言和证明懂得快。
当然有些书在这方面做的还不错,后面讲数理统计时会提到一本。
五、数理统计(码字都码饿了,吃点东西接着来)
数理统计是什么东东?申请的时候老美一些网页上的解释让我恍然大悟,解释就是在“数理统计”后加个小括号,里面注明使用微积分的统计学才是serious的,哈哈。
社会科学的统计学毕竟不同于基于自然科学ceteris paribus传统的数理统计学,所以学数理统计之前了解一些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十分必要,我个人一直对经济学很好的梳理数据工作十分赞赏,描述统计绝对是大学问!(有很多这种书,类似《统计学的世界》啊等等的,以前对统计学不了解的XDJM这些“粗浅”的东西一定要看的)。总院馆有本书,Aris Spanos , 厚厚的一大本,从头到尾都在强调由于社会科学数据特殊性质而造成的分析方法差别,读下来获益匪浅。而且这本书在讲解类似“概率空间”这种抽象概念时做的很好,应该说非常好,当初没学老钟书之前我已经对这个概念的把握已经及格了,就是由于这本书。
扯远了,回来谈数理统计。
两本书,一本简单一本难一些。Hogg & Craig 第五版; Casella & Berger 第二版. 前者是我本文里所有提到的书里唯一没学过的一本,因为当初看到它的时候我这部分内容已经读别的书学完了,推荐它是因为它风行世界,九章卖的影印本还很便宜,内容全面。
统计学的直观无比重要,什么随机抽样啊,大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理啊,各种检验怎么来的啊,自由度干嘛使的啊,各种分布的图形啊,甚至矩母函数能起什么作用啊等等,这些在第一本书里都有解答。此外,真正想直观把握的话必须亲自动手做一下看看效果,所以我强烈推荐FTP里那个“统计学基本概念教学互动软件”,能看到很多动画效果,绝对过目难忘!!
第二本书是真正非常serious的数理统计学教材,有了第一本中的知识做基础的话,读来会快一些,但也需要花很多很多时间去做推导。以前我的那篇《学习计量经济学:教材,手册,软件,数据》里反复强调了学习计量必须学会推导,如果这里你认真推了的话,计量会省下不少时间。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现代”,什么Bootstrap啊,MONTE CARLO啊,Robust回归啊等等统统登场,这些东西对于学习计量绝对少不了。学习本书时,如果你恰好还学过了老钟的那本高等概率的话,理解起大样本理论时会轻松很多。(突然想起了“淡收敛”这个概念,为啥没有“咸收敛”呢,hiahiahia)
出于个人偏好,最后再添一句关于Halbert White ,如果学Wooldridge 的话,这本书是最好的预备读物,用到的推导思路乃至符号完全一致,不奇怪,Wooldrige是White的学生(White 是 Hausman的学生,坊间疯传著名的Hausman检验实际思路是White上研究生课时提出来的,不过当时white道行浅,有了思路不会证明,最后老Hausman回家就偷偷把它做出来了,哈哈,RPWT),两本书的前言里都互相提到了对方,嘿嘿。
好像就剩动态经济学了,哎呀,离完工不远了
六、动态经济方法
(最后一节咧,熬一下收工睡觉)
这部分内容很熟悉,按理说不难写,偏偏不知道从哪开始,想来想去决定先批两句蒋中一那本《动态最优化》基础,嘿嘿。说“批”也谈不上,书写得还是不错,不过没什么用处,看完了别说肯定不会用动态规划这一最重要的方法(因为压根书里就没说),连变分法能不能用我也抱疑问,而且书中用到的符号好像很奇怪,我比较傻,学过一种方法后如果将来遇见同样的问题但符号不一样的时候,往往就会产生没学过的错觉,搞得自己很沮丧,所以十分痛恨那些使用“奇怪”符号的作者,嘿嘿。
好像从学理上讲,要先说说微分方程和差分方程才能进入本节主题,学过前者,后者懂点皮毛,所以还是算了,前面露怯已经够多了。
两本书,一本简单一本难,内容也完全不同,前者是可微的动态优化方法,Kamien & Schwartz (应该是第二版了吧),后者是离散情况下的动态规划方法,Stockey & LUCAS & Prescott 。(突然想起了邹至庄教授的那次讲座上我和他的交流,显然他的Lagrange方法也应该有一席之地的,可惜我没学过,嘿嘿)。龚六堂老师那本《动态经济学方法》就是这两本书的完美“嫁接”版,哈哈。
第一本很好看,用不了多久自学也能看完,章节分得很多,经济学例子也不少(其实也不多,就是RAMSEY模型来回变)。但拿到模型会不会求解就不一定了,学动态经济学绝对是锻炼计算能力的极佳机会,知道基本方法用不了两小时,但用这方法求解模型就会往死里算了,唉,体力活,不好整。
另一本就不好看了,不过有基本的实分析知识和老钟那本高等概率做基础,数学部分学得很快(这本书绝大部分内容是数学,经济学例子也很多,但很短,大都当习题使唤了)。最后证明解存在性时使用的“压缩映射的不动点定理”实际十分简单(虽然预备知识学了半学期),在我看来证明微分方程解存在的那个毕卡定理的构造还要更精妙一些,嘿嘿。一样的道理,学会定理容易,不好算啊不好算。
至于随机动态部分就不是我能懂的了,ITO公式倒是会用,啥意思一点感觉没有,嘿嘿。
好像还缺点什么?对了,MATLAB,使用方法就是上网下载程序然后粘到程序窗口就OVER了,还是这个好学,哈。
参考知识库
* 以上用户言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CSDN网站的观点或立场
访问:156572次
积分:2313
积分:2313
排名:第12080名
原创:38篇
转载:25篇
评论:174条
(1)(1)(1)(6)(1)(3)(7)(1)(3)(4)(1)(3)(1)(1)(4)(2)(2)(1)(2)(2)(12)(3)(1)结构工程师主要是干什么的,要学好那些科目?_百度知道中学教材全解 5+3 教材解析 等等 哪本参考书适合高中数学 详细的解答可以吗_百度知道中国高校的教材那么差,为什么不用国外的教材?
题主也觉得国内部分基础学科的某些教材编得很差,教材思路跳跃,内容艰涩难懂。(不可否认确实有一些比较好的教材存在,但是少数)而且天朝很多教材的内容其实是抄国外的,还有一些则是国内教材抄来抄去,不同版的教材也没有多少实质上的差异。既然如此,为什么不直接用国外的教材?许多答主指出了语言问题,但个人认为,语言问题是可以由良好的翻译解决的。比如可以找专业水平、英文翻译水平都不错的教授来翻译教材。
按时间排序
本人多伦多大学机械工程狗一枚之前在国内某211读了两年然后转学出国,国内外的教材都体验过不少,应该算是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国外教材真的很贵啊…如果各种教材都买齐,一个学期起码得花个三四百加刀,还都是买的used…说出来都是泪…不过教材required基本上都是基础课,后面的专业课大多数是recommended,教授会给一些材料。其次,国外的教材覆盖面太广。我转学所以不用在这里修Calculus,我大概看了下同学以前的教材,各个都是《辞源》一样的大部头,一千多页,内容从初中到大学啥都涵盖了。相比之下,国内的基础教育,尤其是数理基础,要扎实的多,这样的教材对国内高校来说太过浪费了,对环境也不好是不是…至于专业课的教材,我没有看过国内的,不好评价。关于国内的教材其实我觉得还行。之前学校教高数用自己编的教材,老师也推荐给我们同济的教材,看着都差不多,有些地方确实存在跳步骤或者说理不清,但是总的来说还是不错的。线性代数在国内用的是一本薄的不能再薄的教材,对比它和国外的教材,发现上面记的都是精华啊…关于翻译这个方面没有多少了解,不好多说。这里做一些猜测。国内外很多课程的教学纲要差别挺大的,就拿高数来说,在这里被分成了Calculus, Engineering Analysis 和Differential Equation,但是这三门课涵盖的内容又比高数要多一些。这样看来教材的选取和适配可能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另外,文本翻译的收入并不高,但是教材翻译又是一个要求很高的事情(前两天还看见有人在知乎上吐槽CS的一本国外教材翻译的极差),所以对译者来说,这个可能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工作。瞎扯两句大学课堂呢,我这几年感受下来,最重要的应该还是听老师讲。相比初高中可以通过大量的练习总结要点,大学里有很多精要的东西是教师口头表述出来的。同时大学里的课程对理解的要求要强于中学,这个时候教师的讲解就显得很重要了。
我们学院大一大二就是80%用国外教材,毕竟有马哲之类的没办法,实际上并没有很贵(学校掏钱),很多都是机械工业出版社(好像是)印的。然而效果也没有说很好,因为老师是用中文授课,然后再用英文写黑板,有种找不到也对不上号的感觉。课本是英文的,作业也要用英文做,考试试卷也是英文的,英文不好很吐血!我能说我背了一学期的官能团,然后基于高中化学水平加期末突击,去考期末考试么,考物理化学前一晚上都在背单词啊我去。大三以后专业课就很多用中文的了,知识加深以后英文授课就跟不上速度了,毕竟学生老师水平都欠缺。但是国外课本真的超容易理解,比起国内扭曲的翻译感。而且都是新手向,不用老师,自学都可以学会,解释的超详细。比起国内薄薄一本,同样一门一般都是两块城砖。好羡慕留学狗。所以即使是我们这样没什么名气的211,毕业去向也是画了一副世界地图。感谢国家!当然像我这种都看不懂试卷的,只有挂科毕业来搬砖了哭。
国外好多大学教材都是教授自编每个学期更新的,咋引进哦
作为一名前出版界的小透明,现知乎界的小透明,强答此题。( o ?ωo? )?
关于教材这块,之所以有现在很多不满出现在这里,是有很多原因的,我想没有任何一个人有任何一个理由能喷这个问题。
……………………手机打字,想到哪里写到哪里……………………
第一:教材出现这种情况是有一定的历史原因的,既然大家都拿数学物理说话,那么我也拿这几本书做例子。大家都知道,大学的教师是会评职称的,本身老师的知识储备量和一般的工作的知识储备量是不同的,也不在一个侧面,大家都卖力读书了好多年,甚至还有很多出去留学归来的,选择当教师有一面是因为自己不知道该选择什么职业比较好,另外还有一些原因是因为当老师轻松啊!假期长啊!!!!等一入职却发现我去根本就不是这么个调调啊。每天除了备课还要写总结,还要大会小会的开,要是碰到有领导视察还要写材料,更恐怖的是几乎所有的大学,每过一段时间都会迎接一次针对学院的评估,专业对专业的评估,学校对专业的评估,市省里面对学校的评估,国家关于人才教育的评估。许多老师准备材料的麻烦程度和细致程度,绝不亚于任何一个工种了。这大大影响了教师的工作和业余时间,哪有时间去做科研?哪有时间去做学术?但是对不起,你的职称评比中有一项是学术方面的贡献(比如在某些权威期刊发表的论文,比如参与的科研项目结项的证明,比如专著、教材编写。)有没有时间是你的事,我要的你得给我准备好。这个时候对于数学和物理的老师来说不亚于一枚催泪弹啊,因为大家知道高数和几何,乃是大学必修课,往往老师众多,但是这一领域内的项目多么?项目少拿什么填分?那就写教材吧。(只能这么做了)(当然这种情况再其他的专业里面也是非常多的)所以导致世面上教材众多。而质量却参差不齐。(甚至有教师为了评职称自己花钱出书)
第二就是市场原因了。因为国家之前对这一块的管控力度还不是那么严,大约在09年到13年之间,大批量的私人的出版社如那个啥后的那个啥一般钻出来。花钱买一个出版社的合作权找一个印刷厂就能印书啦,有老师有需求,又有人接单。基本上那一段时间是不可控的市面上出现的书种和书量几乎是以几何裂变的形式增多的。很多学校拿到的样书是一个样子,等等书商发到书的时候发现书是另外一个样子(那段时间书商跑路的不亚于现在的匹凸匹了)许多学校被坑过了还会被坑么?他们只会选择一些大名气的老师编写的书。比如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比如同济的高数,比如谭浩强的C等等。这也影响了一部分教材的同步,但是也导致了学校因为教材和学生不匹配导致的一些问题。第三:后来国家对于这块的管控力度加大了。市面上正规了许多。国家是怎么管控的呢。举个例子,有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教材。什么是规划教材?就是这些教材是通过审核的,内容正规,书号正规,编写者牛逼。当然国家并不明令严申说一定要用。(除了毛邓这类的)而且国家对于人才培养评估的这个环节中设立了一个环节是教材环节。主要为了检测学校不让用“来历不明”的教材。学校一看哎呦我去这么麻烦还不如直接用十二五或者十三五的教材的,省的上面不高兴。这样,也导致了一些教材长期占据着用书量很高的市场,而一些书却无人问津。第四就是现在的素质教育啊,其实国家也挺无奈,谁不想好好出教材,问题是我出了以后那群熊孩子能不能看得懂啊,再说一个学校一个情况,就算是清华和哈工大学生能力都强,那能用一套教材么?更别提本科和专科的差距了。加只一个专业总有辣么几个学科是很冷门的,本身市面上相对于这个科目的教材就少,老师一看老子教了这么多年了。索性自己编一本吧。得,这种情况也来插一脚,这事更乱了。你以为没了么?图样啊!!!!这么说吧,还有就是比如校企合作有吧?我的财务软件是用友,那么基本上金蝶之类的财务软件是不会碰的。甚至用友的软件版本也要跟着这个企业来,没有好的,你不是老教师了吗?不会写啊。不写不合作,你们自己找市场推销自己的学生去。卧槽学校看这还了得?马上给我编!!!然后学生上学去一看这个学校是校企合作不愁工作啊。学校生源也有了。教材也有了。哈哈。当然,还有很多情况,因为我的数理成绩及其不咋么样。历史方面也从来没有关注过这方面的演化历史,所以还有很多地方没有总结到。权当大家看一下。现在国家和学校对于教材编写控制的很好。很多学校编写教材都要立项了,要考评教师授课方式啊成绩啊等等等的。教材比以前有保障了许多。再加上市场管控力度强,现在活下来的书商大多数还是凭质量说话。所以我相信这一行情况会越来越好。当然更多的是我们自己的观念问题,如果你热爱这一行,那么你吸收知识不要只看教材,因为不管那种教材那种写法,诠释的大多数还是基本,所以你如果认为教材不好,你可以搭配一些其他书看。总比总认为教材不好然后去撸啊撸满天的。最后损失的还是自己你缩484 就这样综上所述,教材用不用国外的和用谁的其实没有什么不同原因太多,教材不是你想用,想用就能用。
反对反对反对轮子哥。旗帜鲜明的反对轮子哥嫌麻烦简单解释一切的做法,以及大多数答主对国内高校的嘲讽。你们站在道德高地上就不冷吗?呵呵。有多少同学因为教材而放弃一门学科(当然你们可以说一个人想要学习就不会放弃,他可以自己去找。我什么都不说,呵呵你一脸)因为老师的无趣,缺乏正确的方向、指导而迷茫堕落,你造他们当年也有多努力吗?你造他们也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却妥协于大的教育环境之下吗?在批评别人时,要知道别人不是都有你们那么好的条件。原因只有一个,没有换更好教材的必要。1、国内利益链。教材能捞多少油水就不说了,看看各大高校,有多少是自己老师编出来的垃圾教材,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教材屎吗?谁知道他们知不知道,不过一个普通高校老师就能负责半本书的编写并且错误可以专门制成纠错册的,废纸,呵呵。他们会不知道有比他们编的更好的国内教材吗?当然知道。为什么不用?你猜。例:国内教材再屎也能找个好点的吧。比如,就算国外不引进,同济版的高数能普及一下吗?2、学校垃圾。领导是不管学生效率高不高的,脑残制度更是一脑更比一脑残。比如知乎上经典的不许带电脑;电脑不许装游戏;学校禁止恋爱;强制自习;雾霾仍然跑操;手机上课前统一上交;学校有重大事件时统一做样子;每班开微博每日必发等等等等。领导要管你的一切,就是不管你如何成长。(PS:没去过“好学校”,勿喷)3、钱有限的经费用到无限的学校建设中去,教材凑合一下。有的学校教材指定且要求学生自己购买或复印你们造吗?4、教师的水平也不高这个就不能强求了,况且教师在一串链条中也没有太大的话语权。利益相关:渣的再渣高校学生一枚。
呵呵 level不够呗 碰到一个杭州外国语高中的学生(高中生!) 物理 化学 全是厚厚的全英教材 我假装淡定的问了下 “这是你们的教材吗” “嗯。” 高中就甩我们一百个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的距离
说原版海外教材贵,我是认同的。但是说影印版贵?说国内学生英文不好的,我认同,那翻译好的版本,不否认会有错讹,但是几年前的翻译勘误表也都齐全还有教师指导应该也不成问题吧。国内的教材也贵的要死好么?薄薄一册也要二十好几。好的国外教材,影印本/译本的内容有国内教材的几倍,价格相应的高一点,不奇怪吧?举个简单的例子,C程序设计(第4版),谭浩强编著,亚马逊21.8元。C程序设计语言(第2版o新版),K&R,亚马逊20.8元。当然了,也会有人提出有的老师会倾向于用自己的讲授结构。但是自己不写出一本教材算什么结构?于是写了一本教材,但是那个教材所体现的教师水平……还是劝其专心科研吧,别在教学上搅和了。国内的教材的确有一些共通的好处,例如废话较少,而且由于很多只有中文版,所以某种程度上说整体评价比实际水平低,这是事实。然而,对于某些写的烂的,那就是写的烂。不能否认国外也有烂教材,但是引进的那些基本上算是好书,不然人家引进干什么,出版社也不干啊。至于学生不想学。我想有个简单的道理大家应该都懂:学渣能不能学进去,既然和教材无关,那在选教材时就不必考虑他们,至于考试给不给过,那是另外一个问题,过于深入的部分可以不要求,保证及格率。用烂教材就是在浪费学霸的钱。没错,烂教材满足不了需求当然要买或借好教材,而烂教材必须要有,因为那是考纲,而一般大学图书馆是不可能让本科生借一个学期教材的,研究生会稍好一点。海外教材还有一个问题,太厚,太重。不过讲课的艺术是让学生跟老师走而不是低头看教材,教材本来就应该在自习时阅读,而不是课堂上划重点。所以不涉及背到教室太辛苦的问题。总结一下,引进教材贵是伪命题,语言不通是伪命题,烂教材自有其特色是伪命题,照顾学渣感受是伪命题,教材太重是伪命题。剩下的,大概就是教师自己的骄傲吧(笑)。
不知题主所谓的外文教材,是指外文原版还是外文优秀教材的汉化版?要是原版,你觉得以大部分学生渣一样的英文水平能读得懂?要是汉化版,你以为现在高校教师有几个能很好的翻译过来?要有那能力,也不用自己写出来的教材那么渣了。
经济学用外文的话真的分分钟挂掉的=_=
但是感觉已经有这个趋势了呀
听说某个学员就是用的英文西经
搞得学生都要默默掏出钱包买一本中文的
一直在想为什么不人手一台电脑看名师视频就上完大学,方便不用占座看得清讲的好,然后学校招一批老师答疑解惑~︶︿︶我纯属对某个不作为老师特别不满在发牢骚……
那本线代真的乱。。当年一遍看下来啥也不会。。老师讲的也乱。。还好考试简单。。
用的学校有配教材,代课老师不喜欢就丢到一边讲了一本他喜欢的~~( ﹁ ﹁ ) ~~~ 有英译过来的也有直接英语的,必修课有一门专门英文教材的选课,结课也是和其他分开考试,但是记一个科目因为英语基础有的好有的差,所以用英语教材汉语授课,后来因为有交换生所以用英语了(哭泣)然后大家抢着不去选英文课堂( ﹁ ﹁ ) ~~~ 专业是数学,然后老师教授各种推荐俄国的数学经典教材,讲真还是俄国的数学教材最好,非常宏观,其他理科我不信老师没推荐过吉米多维奇。俄国的数学教材都有权威译本的。
我们当年信号与系统奥本海姆,自控国外那本紫皮的十一版,离散控制尾行克彦,数电模电电路原理英文原版,物理国外原版。嵌入式系统发了本国内的书,大喜,然后老师告诉我们出题范围是讲到所有芯片的Datasheet。最后上了研究生,终于以为不用英语教材了,然后线性系统理论老师掏出一本油印的绝版英文书,机器视觉老师掏出一沓英文论文和一本英文参考书,视频处理老师掏出两沓英文论文,pgm掏出一本一千多页的原版教材,全班同学倒地吐血三升,卒。ps:我这些课除了离散控制和线性系统理论都是优。
我们用国外教材的有苦说不出专业课教材全英文看不懂 期末想勾个重点无从下手啊喂尼玛又厚又重又贵 上课不是拿书是搬砖 都特么是凶器啊喂不说了 滚去猜重点了!
如果直接用国外教材的话,国内出版的各种教材怎么办?这是一条很庞大的利益链,涉及到的利益集团除了出版社,还有学校里的教授,各类领导。君不见有多少教材上面写着的编者是某某教授,真的觉得这些教授都是免费劳动吗?而一旦涉及到利益的东西,现在突然跳出来说要掐断,马上就会有一大堆人站出来反对。2. 如果直接用国外教材的话,学生看不懂怎么办?的确,学术类的文字相比于非学术类的文字更好理解。逻辑清楚,用词也不会太难。读 CS 的应该比较有体会,因为专业词汇颠来倒去就那几个,一开始遇到的时候记得插翻译,后来再见到就会觉得很熟悉了。但是题主,请不要高估了我国大学生的英语平均水平。四六级根本无法反映一个人的真实英语水平,无法反映一个人是否能从英文原文中获取必要的信息,无法反映一个人是否能够用英文思考,表达。我见过几个同学,确实思维很活跃,理科成绩也特别好,但就是死活也学不会英语。你能想象一个 211 院校保研某航的年级第一,连基本的英文都读不顺,面试时候连英文的自我介绍都需要我帮忙写?的确这只是极少数的个别例子,大部分顶尖的学生英语还是蛮溜的。但同时,大部分不顶尖的学生,平均水平的学生,是没有兴趣去研究英语这门语言的。然后现在你想推广英文教材,是想把他们学习知识的权利也夺走?相信我,不会有人因为教材是英文的而努力提高英文水平。大部分人会连书都不想碰。3. 如果直接用国外教材的话,应该卖多少钱?本科期间,我前后在几个学校学习和交流过。在帝都上学,解决教材购买问题简直太方便了。学校附近一定会有二手书摊,干净整洁便宜的二手书就躺在那里等着你买。但是在欧洲,发现鬼佬的脑筋简直就是一根筋——没人会想用盗版书,也很少会有人用旧书。我在网上找到了 PDF 版本然后直接打印出来,结果一批鬼佬跟看到新大陆一样地问我“这是啥?你是怎么做到的?天啊你不怕违反知识产权吗?”。我靠我家才不是你这资本主义国家每年几十万人民币的收入啊,你不看看新课本动辄几百人民币,我选了五六门课,光课本就够我吃土一个月的了,当然能省就省了。后来我只敢拿着小平板在上面看,再不敢大张旗鼓地全本打印。毕竟在别人家地上,而且这确实关系到知识产权的问题,还是别知法犯法的好。那么现在问题来了,如果考虑到英文原文书的知识产权问题,题主您觉得要我国大学生购买价格昂贵的新课本,现实吗?如果引进了英文原文书的话,我觉得出版商是不可能会考虑到中国国情而把价格降低到国人可以接受的程度的。以隔壁的台湾学校为例,我现在就在台湾交换,台湾的经济水平大概可以和大陆的经济水平持平(甚至稍微差一些,因为我可以明显感觉到这边的物价确实比较低)。这里大学使用的就全部都是英文原文书,然而定价都是动辄几百到几千台币,大概就是人民币几百。其实也的确不是人家书定价太贵。是在我国,书的定价太便宜了。然并卵,还是没几个人读。在我国大陆地区,推行英文原文书,只会是一个美丽的梦。而且正如轮子哥所言,咱们的学生还没到需要英文原文书的那一部。有需要的人自然会如饥似渴地去找原文书看,而一定要全部人都接受,真的太理想化而不切实际了。可以想象的是会有一堆的问题接迵而至:推行英文书的话,那么上课是不是也应该用英文呢?PPT 是不是也应该用英文呢?那么考试是不是也应该是英文呢?那么国家统一的考试是不是也应该用英文呢?那这样是不是会对原本基础教育英文基础就不是那么扎实的人不公平呢?是不是会对边远地区的学生不公平呢?我国可不仅仅只有北上广深的学生。而在大学阶段贸然推动英文原文书,没有前面十几年基础教育里头英文教育的铺垫,这事是真的没戏。这不是一件拍了脑袋就可行的事儿。我自己是乐意见到英文书能够被使用的。原因也是因为如题主所言,国内的教材确实太烂。但自己乐意用英文书,自己买来看就是了。一定要全部人都看,真的是好心办坏事。以上。
别这么说嘛,用英文原版很奇怪嘛?用中文才奇怪吧……
我们以前学习专业外语的时候,教授很负责,而且是搞生物某方向的大牛,自己编的教材,复印了只给这门课用(不为出书),结合生物与我们专业实际,所以不单单只是外语课,课程很深,完全按照核心课程来进行。而教材的内容全部来自于国外,以普林斯顿为主,理解为抄袭也好,剽窃也罢,核心是真的是全英文的,上课一大半时候讲英语,比较复杂的句子或者知识老师会讲完英语再翻译一遍。而且教授还是很负责的哦。然而我们学的痛苦的要死,很多单词词典都查不到,非常偏门的专业词汇,光翻译就要命,多的根本记不住。后来草草考试,大家都低分飘过,挂了很多。现在想想,虽然教授很用心,但是确实我们英语基础不行,英语教材和英语教学,可以循序渐进的来,突然一下子,真的效果不好。我们学校也算名校了,都是这个样子,其余绝大多数学校,可想而知。
如果你们学校的教材不行的话,可以用别的学校的啊。。。我们的线代书,编的顺序很奇怪,学起来,尤其是自学(考前突击)的时候完全看不懂到底是什么东西。然后我们后面那年就换了教材了。顺序比较正常了。就因为之前那本教材,线代堪称全校基础课的四大挂之一。。。我们专业课的教材全都是任课老师自己选择,我们自控就是两个老师聊本教材,我们的教材特别厚,例题、书后题、matlab程序示例非常的详尽丰富。薄的那本书就比较难学了,不同的性质全都是一个n,几次方全都是一个n代替,然后n不同的情况下各种解法,对初学者不太友好。有的书我们就直接选取别的学校的教材,编的不错呐。另外。。外国教材的话价格得贵不少,语言依旧是难题。
我相信国内非211985的同学用外语教材全废…
有一门课老师跟我们说,外文正版书一千多,穷学生表示买不起。。。于是我们用的是影印版的,还要好几十......这是我第四次上的非汉语专业课,心好累。。。后天考试,英文试卷......我需要A(安)V(慰)以上,12.27分割线----------------哈哈哈,考过了,好像八十多分吧。我知足了。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物理化学教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