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素材,关于红军长征手抄报精神的小故事,要求,故事足够新奇(很多人没

您当前的位置:&>&&>& & 内容
两学一做之弘扬长征精神党课材料 理论文章 心得体会 素材版
21:42:55&&&&阅读:
&&&&整理: 公务员写作网
& &\烨文字工作室关注全国各地&两学一做&自选动作,量身定制各类文章QQ.下文,有\烨文字工作室整理,希望对网友有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1 红军长征与长征精神
今年是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80周年。我本人有一个&走走史&理念,首先走了红军长征路。从2003年始,结合出差、讲学,不仅基本走完了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长征路,同时走了红二十五军部分长征路。2013年还对西路军悲壮历程作了考察。这样,对红军长征历史就有了比较多亲历、亲知感受和体验。在纪念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80周年之际,我主根据个人实地考察,谈谈对红军长征和长征精神一些看法。
& & 一、红军长征基本内涵和发展阶段
& & 红军长征早已成为历史。对它研究仍然是个常研常新课题。
& & 在走长征路过程中,我萌生一个疑问:红军长征基本内涵是什么?怎样才能全面地、完整地把握它?这是过去讲长征书上没有涉及,因而成了&长征行&考察重点。
& & 经过考察,我感到红军长征内涵很丰富,它不简单地是突围、转战、打仗等,应包括三个方面严峻斗争:首先是革命与反革命两种力量、光明与黑暗两种命运大搏斗;其次是在这场惊心动魄搏击中,共产内部指导思想和政治路线有尖锐斗争;再次是极端恶劣自然环境,使红军一再面临着能否克服艰难险阻、经受饥寒伤病折磨严重考验。这三方面斗争和博弈,构成红军长征基本内涵。
& & 为了全面把握红军长征基本内涵,正确说明长征历史,首先必须明确关于长征若干基本概念,澄清一些模糊认识。
& & (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3+1&长征。
& & 红军长征,就最后到达陕北这个历史主线而言,毫无疑问,以中央红军长征为历史起点。但是,整个红军长征是&3+1&长征。即红一(中央红军)、二(最初称红二、六军团)、四方面军长征,再加红二十五军长征。红军长征开始时间,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离开中央苏区算起;长征结束以三大主力红军(红二十五军于1935年11月并入红一方面军系列)于1936年10月在甘肃会宁和今属宁夏将台堡会师为标志。①
& & 红军长征历时两个寒暑,纵横14个省(四川省分出重庆市,按现在地域说为15个省市),进行了600多次重战役战斗,渡过了近百条江河,越过了约40座高山险峰,经过了10多个少数民族地区。其历时之久,规模之大,行程之远,沿途自然环境之恶劣,敌我兵力较量之悬殊,在人类战争史上不说绝无仅有,也极其罕见。
& & 关于红军长征里程,过去比较多地是讲二万五千里。这是讲中央红军走长征路。现在既然明确了整个红军长征是&3+1&长征,那么仅仅讲二万五千里就不全面了。据军史资料统计,红二方面军长征历时11个月,转战8省,行程两万余里。红四方面军长征历时19个月,转战6省,有三过雪山草地,行程1万多里。红二十五军长征历时10个月,转战4省,行程约1万里。将上述四支红军长征路,历经14个省里程加在一起,长征实际总里程为6.5万多里。因此,除了继续肯定中央红军长征里程两万五千里外,还应当广泛宣传整个红军长征里程为六万五千里,强化这个概念。这样比较完整。
& & (二)对红军为什么长征,将进行战略转移原因同作出战略转移决策加以区别
& & 战略转移原因和作出战略转移决策,这是两个有密切联系问题,但又不能混为一谈。有如上述,红军长征首先从中央红军长征开始。而中央红军所在中央苏区,在鼎盛时期面积为8&4万平方公里,比现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还大,相当于两个半海南岛;人口450多万,是全国最大革命根据地;中央红军曾达到13万人。以中央苏区为依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先后拥有13个苏区,总面积达40余万平方公里(相当于4个江苏省),人口约3000万。这么大一个中央苏区和&红色中国&,怎么几乎丧失殆尽呢?从指导方面言,这主是在中共中央占据统治地位&左&倾教条主义推行错误政治和军事路线结果。由博古负总责中央领导,面对国民反动集团调集50万重兵发动空前规模第五次&围剿&,不仅将毛泽东排斥出政军领导岗位,还抛弃前四次反&围剿&战争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指挥下取得胜利所采用战略战术,在许多方面听凭共产国际派来所谓军事顾问李德错误指挥,历经一年消耗,中央红军遭受重创,中央苏区日益缩小,最后不得不实行战略转移。
& & 在这里,往往被忽视但却是非常重一个问题,即将进行战略转移原因同作出战略转移决策混在一起,不加区别。其实,这是两个问题,应区别开来。第五次反&围剿&在中央苏区失败,从主观方面说,无疑归咎于错误路线。但导致这个结果后怎么办?在当时只有两种选择:一是继续死守,与中央苏区共存亡;一是撤出中央苏区,进行战略转移。前者说白了,是死路,不仅国民军重兵包围,而且苏区内人、财、物等资源基本耗尽,再难以支撑一场需大量兵员和物资战争。进行战略转移,从理论上说是活路,只指导思想正确,保存革命力量就能再图发展。这就是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因此,错误路线领导使红军遭致严重失败,这是一个问题;在这个危急关头作出战略转移即长征决定,则是另一个问题。对前者否定,对后者肯定。不能因为否定前者,就不作分析地认为:在中央红军生死存亡关头,作出战略转移决定也是错误。
& & (三)红军长征出发地不是一个,而是多元
& & 这些年开展红色旅游,一些地方争着打&长征出发地&牌,对红军长征出发地争论愈趋激烈。我在考察红军长征路后,形成了&长征出发地多元论&概念,即各路红军长征都有自己出发地,属于不同层面出发地也不只一个。比如,就中央红军言,瑞金是中央首脑机关长征出发地,带有标志意义;于都是中央首脑机关和红军主力四个军团集结出发地。还有红军部队从其他地方直接出发作战略转移进行长征,如红九军团就是从会昌出发,因而也是长征出发地。属于这个层面出发地,还有石城、长汀、兴国、宁化等县。讲红军长征出发地多元性,并不等于说红军战斗过地方都是长征出发地。其定位标准,就中央红军言,大体以日中革军委下达撤离战斗前线到集结地情况来确定。各部队接到命令时所撤离那个地方,均可视为长征出发地。上述所列,还只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长征既然是&3+1&长征,其他红军长征还有各自出发地,如红二、六军团在湖南桑植,红四方面军在四川苍溪,红二十五军在河南罗山等。因此,红军长征出发地不只有唯一一个,而是多元。
& & (四)&长征&概念最早使用和长征目地不断变化
& & 红军长征,最初叫&战略转移&、&西征&、&远征&。使用&长征&一词,最早是在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2月下旬,中央红军二渡赤水发布《告工农劳苦群众书》中。
& & 红军长征到陕北,这不是预先设定。进行战略转移,开始并没有打算走很远。长征路线和目地是根据军事形势和作战情况而不断变化。这是一个动态过程。红军长征目地,据我初步统计,仅中央红军言,先后有8个设想:(1)在瑞金出发时是到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发展复兴后再回来;(2)黎平会议决定到黔北遵义地区建立新根据地;(3)遵义会议决定过长江到川西建立根据地;(4)会理会议决定到川西北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去建立根据地;(5)两河口会议决定去川陕甘一带开辟新根据地;(6)毛儿盖会议进一步明确到甘南在洮河流域创建新根据地;(7)俄界会议决定到与苏联接近地方创建根据地,将来向东发展;(8)在哈达铺初步决定到陕北去,随后榜罗镇会议正式决定陕北为长征最后落脚点。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后,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批准了榜罗镇政治局常委会议决定,宣告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结束。随后,中共中央将&红都&设在瓦窑堡,陕北成为中国革命大本营。
& & 明确了上述问题,红军长征基本内涵包括三方面斗争,就有非常丰富内容,有助于我们来全面把握。
& & 第一方面斗争,即革命与反革命两种力量搏斗。中央红军以湘江战役、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最为惊心动魄。红四方面军以嘉陵江战役、名山百丈关战役和甘南&岷(县)、临(潭)、舟(曲)战役&最为激烈。红二方面军战斗以在云贵高原转战乌蒙山大迂回作战和在陇南&成(县)、徽(县)、两(当)、康(县)战役&最为著名。红二十五军以在河南方城独树镇和甘肃泾川王母宫塬血战最为艰险。
& & 第二方面内斗争包括两个内容,突出地表现在两个系列会议上。一是与博古、李德&左&倾教条主义斗争。这以中央红军长征途中召开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和遵义会议最为关键。二是与张国焘分裂主义斗争。这又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从两河口会议开始,直到俄界会议,由以毛泽东为实际核心中央同张国焘直接斗争;二是在红军总部随红四方面军长征后在阿坝会议和卓木碉会议上,由以朱德为代表红军领导人进行反对张国焘分裂中央尖锐斗争。
& & 第三方面斗争,即同极端恶劣自然环境生死搏弈,以过雪山草地最为艰难。红一方面军以翻越四川宝兴夹金山,红四方面军以翻越四川丹巴至道孚岭山,红二方面军以翻越从云南中甸至四川乡城系列雪山,牺牲指战员为最多。过草地是长征途中遭遇最大艰难险阻。三个方面军都经过了&水草地狱&,牺牲者更多。
& & 红军长征在上述三方面斗争中既突破了反动派军队围堵,又克服了内错误指导思想遭致困难,还战胜了自然界种种艰难险阻,实现了从东南至西北战略大转移。
& & 关于红军长征历程基本阶段。红军长征,既然经历三方面严峻斗争,而上述三方面斗争又是交错发展。这样,我将红军长征历程分为五个阶段。
& & (一)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出发至1935年1月遵义会议前。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之后实行战略大转移。其间,博古主导中央坚持错误军事指挥,使红军在突破国民军队封锁线时,在湘江战役中遭到惨重损失。它教育了广大红军将士,为遵义会议召开奠定了实践基础。
& & (二)从1935年1月遵义会议至1935年6月两河口会议。遵义会议批判了以博古、李德为代表错误军事路线,改组中央领导,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央和红军中实际领导地位。此后,在毛泽东正确领导下,中央红军四过赤水河,强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初步摆脱国民围追堵截,在小金(懋功)达维实现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两大主力会师。这5个月,中央红军长征尽管比较艰苦,但完全改变了此前被动局面,是红军牵着蒋介石鼻子走而非常主动和顺心一段。
& & (三)从1935年6月两河口会议至9月中央红军到达哈达铺。
& & 在红军两大主力会师后,张国焘自恃人多枪多,野心逐渐膨胀,一方面不同意中央北上方针,另一方面又伸手权,直至另立中央,同以毛泽东为实际核心中央分庭抗礼。从两河口会议始,以毛泽东为实际核心中央对张国焘作了仁至义尽规劝和争取工作,同他分裂主义行径进行了反复斗争,最后坚持北上路线,克服了过草地极端艰难困苦环境。到哈达铺之后,明确了陕北为长征落脚点。
& & (四)中央红军从1935年9月到哈达铺至12月瓦窑堡会议。中央红军在通渭榜罗镇会议整编为陕甘支队后,行动更为便捷,进军打仗更为顺利,于10月下旬到达吴起镇,11月下旬取得直罗镇战役胜利,为中共中央将西北作为全国革命新大本营举行了奠基礼。12月召开瓦窑堡会议,根据国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政治路线作了重大调整,为迎接历史转折新阶段作了重准备。
& & (五)从1935年12月中央瓦窑堡会议后至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陕甘宁会师。这一年,中央红军先后进行东征和西征,为巩固和扩大陕甘宁根据地作了很大努力。张国焘分裂主义在南下9个月后破产。在中共中央和在红四方面军工作坚持正确主张领导干部以及红二、六军团负责同志共同努力下,张国焘最终同意北上。红四方面军先是与红二、六军团于1936年6月在四川甘孜实现会师;最后,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宁夏将台堡地区实现大会师。中国工农红军走完了长征路。长征胜利,是中国共产和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伟大转折点。
& & 二、红军长征史上若干重问题
& & (一)湘江之战和遵义会议
& & 这是中央红军长征初始阶段重大事件。中央红军突破前三道封锁线基本没打大仗,不是因为像有网文所说蒋介石放红军一马,而是因为红军与广东王陈济棠达成了秘密协议,即只不在广东建立根据地,而是借道西去,不布置重兵围堵。但蒋介石在判明中央红军西进战略意图后,调集30余万兵力,组成5路大军,沿湘江、潇水两岸建起550多座碉堡,构筑第四道封锁线,妄图以优势兵力和精良装备,前堵后追,左阻右截,对红军&围歼&。面对严峻形势,博古、李德顽固坚持西进路线,再加上又是&大搬家&甬道式行军,一再耽误了抢渡湘江时间。湘江之战,从11月25日中革军委下达作战命令,到12月3日中央红军后卫部队被歼,共血战9天。红军广大指战员表现了顶天立地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牺牲精神,前仆后继,神勇杀敌,虽然歼灭了不少敌人,但红军自己折损了3万多人。这是建军以后在一次战役中所遭受最惨重损失。
& & 湘江之战打得如此惨烈,教育了红军广大指战员,认识到中央错误领导和指挥严重恶果,为遵义会议召开奠定了实践基础。
& & 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召开了一系列会议,我在走长征路时作了考察。据不完全统计,属于中央政治局会议、包括它常委会和扩大会,从1934年底至1935年底,仅一年时间,比较重,有20多个。这些会议,按其讨论内容和解决问题来划分,形成三个系列。
& & 一是中央红军在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前召开中央系列会议。这个系列会议有9个。它包括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遵义会议、鸡鸣三省会议、扎西会议、苟坝会议、会理会议,还有沪定会议。这些会议基本上是讨论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指导思想、军事路线、行军方向和作战方案等。
& & 二是中央红军在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后召开中央系列会议。它包括两河口会议、卓克基会议、芦花会议、沙窝会议、毛儿盖会议、巴西会议、俄界会议等7个会议。这些会议都是讨论两大主力红军会师后军事计划、战略方针、行动方向、作战方案,以及与张国焘分歧,努力求得共识。其中批评、斗争,也是希望求得团结,共同北上抗日,但没能实现这样结果。
& & 三是与红四方面军分道后,中央红军在单独进军陕北过程中召开系列会议。它包括哈达铺会议、通渭榜罗镇会议、保安铁边城会议、吴起镇会议、下寺湾会议、瓦窑堡会议等6个。这些会议就是不断讨论中央红军对陕北进军,以及到达陕北后随着形势变化而调整路线和方针政策问题。
& & 这三个系列会议,对中央红军实行战略大转移、经过长征到达陕北根据地,开辟新革命局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 & 这里主讲遵义会议怎样实现历史伟大转折。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随后成为和红军实际领导核心。对此,起重作用主是三个人。
& & 一是王稼祥。他首先提出召开遵义会议,将博古、李德&轰下台&。
& & 二是张闻天。在遵义会议上,他第一个发言对博古&开炮&作&反报告&,提出让毛泽东回到军队领导岗位,并起草了遵义会议决议。
& & 三是周恩来。他作用至少不在王、张之下,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起了决定性作用。第一,周恩来负责会议组织工作。原定是政治局会议,而不是扩大会议。博古最初不同意扩大到军团主领导参加,但军团领导人纷纷求,周便通知红军总部和各军团负责人前来与会,这为在会议中提出改组中央领导,让毛进入中央常委奠定了基础。第二,周恩来在会议上主持和发言起了举足轻重作用。第一天会议博古作报告,由周主持。博古刚讲没多久,张闻天加以打断,抢先作了代表毛泽东、王稼祥和他三人发言,周恩来没予制止,让其&开炮&;毛泽东对李德战略战术进行严厉批判后,李德想反驳,又被周恩来制止。这个导向对会议产生重影响。第三,周恩来&副报告&,着重分析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主原因,主动承担责任,请求免去军事领导职务,全力推举毛泽东来领导红军。他这个表态和提议得到了与会多数人肯定和拥护。由于他身份和影响比张、王大,他这个态度对于遵义会议作出毛泽东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参与军事领导决定,发挥了最重影响。第四,遵义会议后,周恩来与博古有一次长时间谈话,对于顺利实现遵义会议没有解决最高领导权力交接起了决定性作用。
& & 周博谈话情况是这样。遵义会议改变原定议题和程序,推举毛泽东参与中央核心领导情况,博古在会前一点不知道。对会议批他也没有思想准备。会后,博古对会议上一些发言一直想不通。在1935年2月初中央红军长征一渡赤水到达&鸡鸣三省&村子改组中央,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责前,周恩来同博古作了谈话。他说: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失败,说明中国革命源泉在农村,必须走农民战争道路。这以后,我就在考虑,我们必须找一个熟悉农村革命人当统帅。我虽然长期做军事工作,军队干部也拥护我,但我有自知之明。你虽然有才华,但不懂军事,很难领兵打仗。行伍出身人不会服你。你和我都是做具体业务人,不合适做领袖,当统帅。毛泽东擅长农民运动,深知在中国干革命,离开了农民将一事无成,农民战争是中国革命成功基石。他经过井冈山斗争,总结出打游击战、运动战经验,很适合驾驭目前战争。他喜欢历史,善赋诗词,文笔豪放,是一个很有智慧帅才。当然,人无完人,但战争需他率领红军打败蒋介石,这是最重。我对他是到中央苏区后,才了解到他打仗很有一手,每仗全胜,很是佩服。宁都会议后,他离开军队,像一块石头一直压在我心里。红一方面军不能没有他。从红军长征开始,我就在想办法让他尽快回到军事领导岗位上来。黎平会议上,他有理有据地驳倒了李德错误主张,使我下了决心尽快&去李换毛&。我深信,以他才能,一定能率领红军走出困境。所以在遵义会议上我力主他进入政治局常委,参与军事领导。你讲话不检讨军事路线错误,遭致很多人不满,促使我不得不站出来检讨反&围剿&失败领导责任,批评你错误。会议发展到集中批评你,是因为大家憋了一肚子话说,你应想开些。对毛泽东,你看大处,希望你能抛弃和他前嫌,同心同德,一切为了打败蒋介石、建立无产阶级新政权这个大局。这一席谈话,使博古解开了思想疙瘩,服从革命事业需,顺利实现了博张交权。
& & 张闻天、王稼祥、周恩来对于毛泽东进入中央常委虽然起了重作用,但毛泽东这时毕竟不是一把手,为什么说他成了领导核心呢?这里有一个看问题方法论,即不应从形式上看问题,而应从实质上看问题。周恩来对博古那次谈话中说过:谁做&书记&并不重,重是谁掌军权,谁来领导打好仗,只有在战争中不断得到军队拥护人,才能真正成为领袖。周恩来这个话是说到了实质。这个领袖无疑应是毛泽东。所以说,遵义会议实现了以毛泽东为中央实际领导核心转变。
& & (二)张国焘&九九电报&即&密电&
& & 在长征途中,张国焘思想有一个变化过程。应当承认,在开辟川陕苏区和为迎接中央红军作战略策应长征到建立松、理、茂红色区域这个时期,张国焘还是做了许多有益工作,甚至是有功。因为他是一把手。若他不赞成,那些成绩很难取得。但是,自两河口会议始,张国焘就开始打自己算盘,与中央闹别扭了。一是在两军会合后到哪里去建立根据地战略方针上与中央意见相左,中央提出拟向东、向北去川陕甘开辟根据地,而张国焘却主张两军会合后,控制川西北地区,向南进攻;二是了解到中央红军不足3万人,而他有8万之众,便如前述,野心开始膨胀,一方面不同意中央北上方针,另一方面又伸手权。此后,与张国焘分裂主义斗争,对于和红军前途成为一个重问题。在人烟稀少川西北地区,红军与国民战争危机暂时不尖锐了,内危机却逐渐严重起来。
& & 所谓密电问题,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红军长征史一大热点。有争论是两个问题:一是有没有日&密电&;二是&密电&内容究竟是什么。2003年走长征路,我专门到发生这个事件巴西、阿西、潘州、班佑等地作了实地考察,了解当时中央研究处理此事一些实际情况。在我看来:
& & 第一,应当承认有&密电&。毛泽东1937年3月在延安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批判张国焘错误时讲过此事。第一个看到&密电&叶剑英,多次说过此事具体情况。张国焘坚持&南下&思想很顽固,电报很多,这不过是一个具体情节。当然,这是一个重情节,进一步表明了它坚决态度,是过去思想发展逻辑使然。再则,张国焘害是另立中央,在延安批判他时没有必杜撰此事去加害于他。当时也没有将此事作为批判重点。那种持没有&密电&说,主以在中央档案馆没有找到这个电报为由。这是个技术性问题,不能因此说明没有此电。因为那个年代战事频繁,丢失不是没有可能。还有,若讲保存电报,首先应查收电人和发报机关。该电不是发给中央和毛泽东,在中央文电档案里找不到&密电&没有什么奇怪。因此,这个论据很难成立。至于有当事人否认此事,这不能简单地听信他们后来否认说法,还看他们此前又怎么讲承认之说。对这种有反复情况作具体分析,慎重对待。还有,不妨设问,如果没有&密电&,怎么解释毛泽东率原中央红军部队和机关突然在半夜出走巴西和在俄界召开会议通过关于批评张国焘错误决议。目前归罪于毛一些说法完全不符合历史实际,是纯主观臆断。
& & 第二,关键是&密电&内容。收电人员最初讲&武力解决&之类话,曾产生轩然大波。经过考证,这个说法没有文献根据。这样重大事,不拿出确凿证据就讲是不合适。现已得到澄清。目前都以毛泽东1937年3月下旬在延安批判张国焘会议上讲为准。其核心内容是&南下,彻底开展内斗争&。有会议记录,比个人记忆准确。这是一个教训。凡是史上重大问题,都不能仅凭个人记忆,一定查档案,找文字根据。这应当成为研究史一条戒律。
& & 第三,对&密电&问题不宜&炒作&。张国焘主是两大错误。首先是另立中央,搞分裂主义。其次是坚持&南下&路线,使四方面军遭受不应有许多挫折,也影响了中央北上进军。尽管从时序上讲,&密电&南下错误在前,另立中央错误在后,但像张国焘这样拥兵自重,公然扯起第二&中央&旗号,在历史上还没有第二例。再则,&密电&只是坚持&南下&路线一个具体情节。这不是&本&,而是&末&。有同志往往本末倒置,对&本&不大关注,对&末&却兴趣浓厚。这是研究史&猎奇&倾向反映。事实上,&密电&是密而不奇。杨尚昆对此事有个说明。他说:&密电&问题,凡军用电报&都是以专用密码拍发,而且不止一套密码,还有不同密级,也可以说都叫密电。我虽然没有见到那份原电,但最早收阅电报叶剑英当时亲口告诉过我,毛主席和周恩来多次讲到这件事,后来我又问过当年收抄这份电报吕黎平,对有这样一份电报是没有疑问。原电毛主席看过后,叶剑英立刻送给陈昌浩他们,以后没有再找到。但中央北上后给张国焘等电报中仍可找到证明。&{1}这说明,这份电报跟在此期间其他许多电报一样,不是说只有它是&密电&,其他不是。&密电&说法,若不作正确理解,会给人产生误导。因此,我曾提议改用&九九电报&之说。以后就讲&九九电报&,不使用&密电&表述。这可以淡化&密电&之&密&给人&猎奇&感。
& & (三)红四方面军长征贡献
& & 对红四方面军进行长征和作出贡献,过去史书讲得很少。因为张国焘分裂、成立第二中央,是在四方面军长征途中发生。这不能不影响对红四方面军长征认识。我在2004年7月对红四方面军开辟川陕根据地及随后长征作了考察之后,深深感到:张国焘错误对四方面军长征无疑有很大影响,但不能因此就淡化乃至否定四方面军长征贡献。过去研究和宣传太失衡了。我初步将四方面军贡献归纳为五点:
& & 第一,对中央红军北进川西发挥了重策应作用。红四方面军在1932年底开辟川陕苏区,将领导土地革命战争由东南引向西北,并成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大区域。中央红军长征,在遵义会议前几乎陷入绝境。为尽快改变这个局面,遵义会议后不久,中央发电红四方面军派兵南进,策应中央红军北上。红四方面军对挥师策应作了多方努力,于1935年3月集中主力西渡嘉陵江,开始了漫漫长征路。那时,中央红军正在四渡赤水、转战黔滇,被国民军前堵后追。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牵制国民军,对中央红军摆脱困境起了有力缓解作用。红四方面军在获悉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转入川西建立苏区来电后,即向川西松潘一带前进,策应中央红军北上,实现了两大主力红军会师。因此,对红四方面军长征坚持策应中央正确方针这一点,应予充分肯定。
& & 第二,对中央红军克服物资匮乏、补充兵员起了巨大支援作用。红四方面军在进入松潘、理县、茂县地区时,中央红军已经过冕宁,正向大渡河挺进。红四方面军领导层将迎接中央红军作为首任务。6月,两军先头部队在达维会师后,四方面军通过络绎不绝马队、牦牛队,把大批慰劳品送至中央红军驻地。这包括数十万斤粮食,上千件衣服套装、皮衣、棉大衣、毛毯、鞋子等。后来,还给中央领导同志每人送了一套粗呢制服。中央红军也捐了不少钱给四方面军。中央红军长途跋涉,减员不少,出现官多兵少状况。经中央批准,四方面军调拨了3个团,近4000人,充实中央红军。四方面军大力支援,对中央红军增强战斗力、改善军需,起了重作用。
& & 第三,在所经过地区发挥了强大&宣传队&作用。红四方面军有一个由20名石匠组成钻字队,在砂石岩上将标语口号镌刻成大字。这就是有名&红军石刻&。川陕根据地保留下来红军石刻标语曾有4000多条,这在其他苏区罕见,目前已成为珍贵文化景观。在长征途中,宣传队继续镌刻大字标语。仅苍溪就保存有1000余幅石刻标语和群众送亲人参加红军生动图画。这些红军石刻标语,已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生动教材。属于原川陕苏区平昌县已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石刻标语园,收集了1600余幅以石刻为主体标语,成为研究红军文化、弘扬红军精神、传承红色基因重基地。
& & 第四,在所经过地区发挥了&播种机&作用。红四方面军所到之处,包括后来南下到一些地区,仍然宣传政策,坚持地方群众工作。张国焘搞分裂是在内军内,并没有在广大群众中公开打旗帜。即使另立中央,也是打着马列旗号,蛊惑人心,进行蒙骗。广大指战员对是忠诚,对长征是坚定,对群众工作是积极。红四方面军三次进出藏区黑水县,驻扎150多天,多次派人与黑水各地头人会谈,宣传民族政策;帮助藏胞建立了区、乡苏维埃政权,还分别建立有游击队武装组织。在宝兴活动四五个月,不仅成立了县委,还成立了县、区、乡和村苏维埃,赤化了全县。红四方面军在这些地区播下革命火种,对于团结藏族人民投入抗日战争、进行反对国民反动派斗争,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 & 第五,壮大了领导革命军队力量。红四方面军在达维同中央红军会师时为8万多人。这以后由于张国焘分裂主义,南下时牺牲1万多人;在甘孜整编时为4万余人;重新北上,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时为3.7万多人。随后,红四方面军一部奉命西渡黄河组成西路军,血战河西走廊,失散和牺牲2万余人。红四方面军另一部分到达陕北。结果在延安统计各方面军实有人数时,仍以红四方面军人居多。抗日战争爆发后,基本改编为八路军第129师。解放战争时期又基本构成第二野战军主力。新中国成立后授衔将军,也以原红四方面军为最多。我国三个将军县,其中两个县(湖北红安县和安徽金寨县)多为红四方面军将军。红四方面军军史、战史,以光辉实践证明:它们是领导能征善战一支不可缺少革命军队。
& & (四)西路军血战河西走廊
& & 西路军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极其悲壮惨烈一幕。它算不算红军长征史重组成部分,目前没有统一说法。在史界,有不同看法。我们中央史研究室出版《中国共产历史》第1卷采取了基本上&算&写法,将其放在&三大主力红军会师&一目中。但是,讲红军长征结束又是以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在1936年10月会宁和将台堡会师为标志,这些年纪念活动也是如此。而西路军血战河西走廊则发生在主力红军会师之后,它是从日在甘肃靖远虎豹口西渡黄河开始,到日在祁连山深处召开石窝会议宣布分兵活动为止,前后共有4个多月。如果以李先念率领左支队在这一年4月底到达新疆星星峡为止,则有半年多。就此而言,它似乎被排除在红军结束长征之外了。因此,不少讲长征书籍和影视都不讲西路军这一段历史。
& & 我个人认为,如果讲红军长征全史,应当前后延伸。往前延伸,可将红七军团北上抗日先遣队(后与赣东北方志敏领导红十军会合组成红十军团)转战闽浙皖赣,视为红军长征序曲。因为组织这支先遣队就是为了调动和牵制敌军,既是为了减轻敌军对中央苏区&围剿&压力,又具有为中央红军长征作战略准备作用。这在前面已经讲到。往后延伸,就可将西路军视为红军长征尾声。因为它一方面是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会宁会师后重大决策,另一方面西路军本身就是红四方面军与中央红军组成原左路军和右路军一部分。因此,不将其作为长征历史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它作为红军长征主脉延伸一段支脉,无论从哪个方面说,都是不可否认。这里指出是,将红军三大主力在1936年10月会师作为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纪念日,与此不矛盾。因为那是标志性,如同长征历史起点以1934年10月一样。将1936年10月会师作为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标志,并不是说红军长征到此就完全结束了。因此,西路军可视为红军长征尾声。有序曲、有尾声,红军长征这个震天撼地、威武雄壮大剧才算在历史上谢幕。
& & 对于西路军问题怎么看,一直是史、军史热点和难点问题。我在10年前集中走长征路时很想考察西路军历程,直到2013年10月下旬才弥补了这个缺憾。我同甘肃省委史研究室同志一起用10天时间沿西路军行军和作战路线作了比较系统考察,对过去不太清楚问题有了比较深入了解。经过实地现场考察,我以为,对西路军问题从两个层面来认识。这里讲四点看法。
& & 首先,从战略层面来看西路军西进河西决策。为什么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会宁会师后分兵西渡黄河呢?那时是为了实施宁夏战役。实施宁夏战役核心是什么,过去不那么明确,这次清楚了。在上个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感受到德国和日本法西斯两个方面战争压力,通过共产国际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决定从蒙古、宁夏方向给中国红军以物资援助。宁夏战役就是为了打通国际路线,获得苏联经蒙古运送700吨军援物资。中国红军,无论是到达陕北中央红军,还是在长征途中四方面军和二方面军都极其困难,急需大量军事物资。在得到共产国际指示后,中央实施宁夏战役是可以理解。从实施计划言,在靖远虎豹口西渡黄河,打通宁夏到内蒙再去蒙古边境获取这批军火也有一定可行性。因此,中央决定组建西路红军去打通宁夏。但是,在日共产国际电告中共中央,军援物资改经霍尔果斯口岸从新疆方向运送,让红军到哈密去取1600吨军火后,无论是中央决定,还是西路军愿意再继续西进夺取河西走廊并建立根据地这个战略决策,是很难实现。其一,河西走廊是马家军地盘,西路军通过它迳去新疆,如像中央红军战略转移借道粤北而不深入广东,与马家军达成这样协议不是不可能;但在那里安营扎寨建立根据地,他决不会容忍,会拼死争夺。其二,即使达成迳去新疆协议而去取了军火,但怎么运回千吨军火物资,也是难题。马家军决不会眼睁睁地看着这些军火物资通过它地盘而不染指,世上还没有这样慈善军阀。这就是说,即使迳去新疆不会大打,但从新疆返回河西也必有生死决战。其三,河西走廊是千里荒漠大戈壁,没有高山密林之类障碍物和回旋空间,利于马家军骑兵作战而不利于西路军,况且双方兵力和装备悬殊很大,战斗力从总体上说不在一个等级上,尽管在局部战斗中能打些胜仗,但根本打败马家军骑兵不那么容易。其四,这里物产本来就稀缺,再加上没有拥护红军广泛群众基础,不用说建立根据地,就是获得粮食等生活物资都很困难。在此长期作战,很难避免兵败河西这个结局。通过这次考察,我初步结论是:从战略层面讲,红军西渡黄河前期实施宁夏战役还有可行性;在11月收到共产国际改由新疆方向取军援物资指示电后,西路军再继续西进,夺取河西走廊并建立根据地决策是脱离历史实际。如果在得到共产国际电后命西路军早点返回,不再西进,损失肯定会小多了。只坚持西进打通新疆,盘踞河西,即使在战术方面少犯错误,也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大结局。
& & 其次,从一些重大方针问题和战术层面具体研究中央对西路军指示是与非,研究西路军领导作战部署得与失,就总结经验教训进行历史反思言,有重历史价值。许多著述在这方面有很深入研究,不必赘述。这里也讲四个问题:
& & (1)关于建立根据地。有如上述,再补充几句。一方面,中央指示西路军在西进途中建立根据地,特别是在作战形势已很严峻形势下还建立临泽、高台根据地;另一方面,西路军主领导也希望建立根据地后作为打通国际路线战略后方,因而在西洞堡打胜仗后又重回倪家营子建立根据地。这样决策无论当时有怎样考虑,但历史结局证明是不适宜。西路军领导对中央最初求在河西创建根据地作为战略后方指示有误读,以为中央意在将战略中心移至河西,因而在极端困难时还坚持创建根据地。但只在河西建立根据地,马家军必聚集重兵围攻,将其消灭。因而,西路军血战高台和倪家营子必然遭受重大牺牲,这个结局很难避免。
& & (2)关于前线指挥自主权。这也有两个方面。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撇开这句古语封建君权历史背景不言,就战争统帅部与前线指挥员关系来说,一是统帅部放权授权前线指挥员根据战场形势决定战事部署;二是前线指挥员有担当精神,根据瞬息万变战场形势,临机决断,灵活制敌。就这两方面来看,都有欠缺,不只是某一个方面问题。我赞同这种看法:对于西路军作战&自主权&问题,可以日军委主席团下达&你们行动方针,以便利击敌、保存实力为目,行动方向由你们自决&①指示作为一个节点来分析。此前,延安方面没有给予西路军主领导以这样明确、充分&自主权&。这时明确这一点比较晚了。西安事变后不久,西路军在占领永昌后继续西进,马家军一路强追不舍,战争形势已转入被动。中央下达此指示时,高台已经失守,这是西路军开始下行标志。当然这不是说中央此前指示都是束缚前线指挥员。逐一分析,许多指示是符合实际情况。就西路军主领导言,陈昌浩因犯过追随张国焘对抗中央错误,自西进以来就有对中央指示不敢再&违抗&思想包袱,不再从实际情况出发研究中央指示,也就不再履行&自主权&责任。&1&24指示&以后,西路军挫折和危局,就与中央给没给&自主权&无关了。应当指出是,在明确&自主权&后,陈昌浩又为西洞堡战斗胜利而头脑膨胀,不顾徐向前坚决反对,作出了重呒矣致命错误决策。这说明对&自主权&也有如何使用问题。只有正确使用&自主权&,才能取得战争胜利。
& & (3)关于作战部署指导方针。在战术层面上,西路军领导在最初有轻敌思想,其潜意识是长征转战那么困难都经历过,挺进河西打马家军算什么?再加上地势狭长、堡寨稀疏,因而在作战部署上没能牢固树立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思想,比较多地是采用&分兵进击&、&分兵攻防&战术,特别是在夺取重城镇和堡寨后拼命固守,以便建立根据地。由于兵力有限,防守点也只能分兵。这样,阵地防御战成为了主作战形式。这就没能充分发扬我军擅长运动战克敌制胜长处。中央对此有多次指示乃至批评,但这种状况在需改变时没有明显改变。同时,由于敌强我弱、敌多我寡这一基本格局存在,就难免给敌攻打我固守点以各个击破之机,使我军陷入被动挨打处境。红九军兵败古浪,红五军喋血高台,都与此有关。后来在西洞堡打胜仗正是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结果。但为时已晚,主力消耗过多,无力挽回败局。
& & (4)关于战胜极端困难指导思想。自力更生,主依靠自己力量战胜各种困难,这是我军能够取胜一个重法宝。但是从命西路军进抵河西,去新疆取军火这一决策来看,对获取得这批军火抱有过多希望,对后来变数考虑欠周。事实上,直至西路军完全失败,李先念率400多人到达新疆后没有得到一吨军火。这个&水中月&遭致两万多西路军健儿血洒河西教训值得深刻总结。从西路军主负责人来说,他们率部进军河西不久后就表现出缺乏依靠自己力量战胜一切困难坚定信念,将希望寄托在外力援助上思想非常强烈。日,他们夺取永昌后就提出:希望&国际接济先期或按时到达&,无论如何将&皮衣、子弹送来&;在形势逆转不利时,甚至希望&远方、新疆方面应援&。这都不切实际。因为&远方、新疆方面&,从未承诺过将军援物资运往甘肃,也不可能先期将&皮衣、子弹送来&。他们还多次建议河东主力西进,到1937年3月初围困祁连山下时还急电中央,&恳望援军星夜奔来,或以更迅速而有效办法灭马敌&。此电说明西路军处境危险之极,是求生呼唤。但红军主力不可能渡河西进,中央已成立援西军也不可能立马赶到解除危急困境,以最快速度计,至少也需30天。而西路军在发出求救电后6天就再也坚持不住了,最后只能突围南进祁连山里。这个教训极为惨痛。
& & 第三,应充分肯定西路军历史功绩。西路军虽然失败了,但它历史地位和功绩应充分肯定。具体来说,有这么几点:一是消灭了马家军25000余人。马家军参加作战有9个旅3万余人、还有民团9万余人。敌军这个损失是沉重。二是牵制蒋军,策应了河东红军作战和国内政局变化。山城堡战役是在西路军向河西走廊进军之后展开,它吸引了蒋军数万人进入河西,为山城堡战役歼灭胡宗南一部以难得之机。西安事变爆发后,西路军在河西浴血奋战牵制了蒋军10余万人,中央令西路军东返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起了积极配合作用。三是第一次在河西走廊建立了地方组织和苏维埃政权等革命团体,至少有3个县委、26个县级及其以下苏维埃政权,扩大了共产和红军影响。四是保存和培养了部分军事骨干。经过营救,西路军失散和被俘将士百折不挠奋斗,有5000多人回到了队伍,成为和人民军队骨干。特别是到达新疆400多名将士,经过培训,初步掌握航空、无线电通讯、装甲、汽车、炮兵等技术,为我军技术兵种建立打下了基础。
& & 最后, 应高度评价西路军革命精神。在对西路军现场考察时,听到西路军失散人员幸存者、帮助过西路军农牧民后代,还有省、市、县各级史工作者讲了西路军很多事迹,诸如广大指战员怎样在极端困难条件下不畏艰险英雄主义气概和坚持革命英勇献身精神,失散人员和被俘将士坚持革命、受尽折磨百折不挠斗争精神等等,无不催人泪下。红五军军长董振堂奉命率2000多人孤守高台,无电台与总部联络,最后几乎全部战死。在敌军冲上城楼后,他还高喊:共产员们,干部们,敌人上来了,为了民族和人民解放,我们血战到底!他本人壮烈牺牲后被敌人砍下头颅悬挂城门示众。红九军军长孙玉清在古浪之战后被免职,董振堂牺牲后接任红五军军长,西路军分散游击后在酒泉南山被俘。他被押往西宁,鼓励被俘将士勇敢斗争,本人拒绝投降而被杀害。西路军妇女先锋团团长王泉媛,我于2003年12月初到江西吉安泰和县城她家里作过访问。先锋团有1300多名红军女战士,在作战中英勇顽强,遭受巨大牺牲,最后结局更为悲壮惨烈。她本人于1937年4月被捕,在狱中惨遭毒打,备受折磨和凌辱。但她坚贞不屈地说:活着做共产人,死了做共产鬼。她在西路军女战士中很有影响。西路军主领导尽管有决策失误,但其革命精神也是高昂。他们在最后几天电告中央说:我们无日无夜不战,弹药几尽,抱全部牺牲决心,在此战至最后一滴血。这也代表了西路军全体指战员在危急时刻视死如归决心。
& & 西路军出征时总人数为21800余人;战死者约7000余人;被俘后遭残酷杀害者约5600人;被营救返回延安者约4700人;失散流落在沿途约4500人。最后仅存左支队800人在李先念率领下,历经40余天,走出冰天雪地、没有人烟祁连山,经过安西地区4场血战后,幸存437人于4月底5月初到达星星峡,与前来接应陈云、滕代远等相会。谁也未曾想到,西路军打通新疆使命以这样方式完结。
& & 三、万古长存红军长征精神
& & 这些年来,中央一直重视宣传红军长征精神,并不断对它内涵进行概括。日,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代表中央讲话,对长征精神作了进一步升华。他讲了红军长征精神五个方面,即: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精神。这个内涵非常丰富,上述西路军革命精神也包括其中。当然,每个人对这个内涵都会有自己理解和感受。这里,根据我走长征路体验和采访一些老红军认识,对此作点解读。
& & (一)对革命无限忠诚和对坚定信念,是红军长征精神根本义。前已指出,红军长征,首先是革命与反革命两种力量、光明与黑暗两种命运大搏斗。在这场惊心动魄搏击中,共产内部指导思想也有尖锐斗争。同时,极端恶劣自然环境,使红军一再面临着克服艰难险阻、经受饥寒伤病折磨严重考验。红军长征,既同围追堵截几十万国民军浴血奋战,又与内错误思想展开斗争,还克服无数道大川高山天然屏障阻隔困扼,特别是爬雪山过草地极端恶劣自然环境造成那种世所罕见艰难困苦。广大红军将士靠什么来战胜敌人、克服险阻、渡过艰难?首一条就是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和对能够领导革命胜利坚定信念。这是战胜敌人克服险阻、度过艰难原动力,是派生长征精神其他义初始源泉,因而也可以说是整个长征精神精神之源。2013年五四青年节时,习近平同志参加&实现中国梦、青春勇担当&主题团日活动,讲&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砂&。这一论断正是根植于对中国革命经验认识。中国革命能取得胜利,从思想意识层面上讲,理想信念起了决定性作用,因为它是一切精神动力之源。
& & (二)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是红军长征伟大精神集中体现。这是红军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基于理想、信念所铸成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英勇顽强战斗作风。有了这种精神状态,在正确思想路线指导下,长征就能取得胜利。没有这种精神状态,长征不可能取得胜利,西路军悲壮历程就不可能那样感天动地,也就没有整个长征精神。各路红军都遭受国民军队围追堵截,与数倍于己敌人进行过生死决战,尽管有巨大牺牲,但最后都摆脱了敌人围堵。红一、二、四方面军都过了雪山草地,特别是红四方面军和编入其序列原红一方面军部分指战员,有是三次走雪山草地,每次都有不少同志长眠在那里,但幸存者都胜利地到了陕北,还有不少老红军活到今天。我问过一些老红军:你们在与敌人作战时,在过雪山草地时,想没有想过生死问题?他们回答说:在那种特殊环境下,早将生死置之度外。我们参加红军,最初是为了找条活路,以后受教育才懂得革命道理。我们现在吃苦,是为了子孙后代不再吃苦。我们牺牲了,是为了解放天下穷苦人,这种牺牲值得。因此,打仗个个奋勇争先,不怕死。毛主席讲&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当时就是这么做。我们长征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革命进行曲。
& & (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机动灵活战略战术,是红军长征精神得以发挥正确指南。对革命忠诚和对坚信,不怕艰难困苦和流血牺牲这种精神,是红军将士作为革命军人基本素质。仅有这种精神,并不能使革命取得胜利。在错误路线指导下,红军将士并不知道其错误,也能发挥这种精神,并能谱写出天惊地撼英雄史诗,如湘江之战但是其结局是异常惨烈。只有在正确路线和战略战术指导下,上述那种精神才能结出灿烂之果,引导革命取得胜利。因此,这是红军长征精神题中应有之义。红军长征能够胜利会师陕北,找到开辟新局面落脚点,归功于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在中央和红军实际核心领导地位,从而红军长征才有了一套正确思想路线、军事路线和战略战术,使红军最终摆脱几十万国民军前堵后追,变被动为主动,指战员战斗力能得到充分发挥,仗打得虎虎有生气,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 & (四)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互助友爱高尚品德,是红军长征精神转化成凝聚力、战斗力一个重条件。红军是无产阶级政领导革命军队。这支军队与其他军队重区别在于它有严格组织纪律性,能够顾全大局,服从整体利益,紧密团结,互助友爱。因而它具有其他军队所没有巨大凝聚力和战斗力。长征是四支军队先后进行。这几支军队怎样互相接应、互相配合、互相支援,在整个长征途中始发阶段和最后会师阶段表现得非常突出。没有这一点,就不可能取得红军长征伟大胜利。当然,其间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由于张国焘分裂主义,致使红四方面军一度南下,不仅影响了中央战略部署,而且红四方面军本身也受到很大损失。但是,由于以毛泽东为实际核心中央正确地把握了内斗争原则,还有其他方面努力,张国焘不得不回师北上,最后实现了三个方面红军大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再则,从广大红军将士来看,在整个长征途中,特别是在遇到艰难险阻,比如过雪山草地过程中,这种团结互助、为了援救同志宁可牺牲自己崇高品德,也表现得十分突出。这充分表现出红军无私无我阶级友爱。
& & (五)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获得人民群众支援与帮助,是红军长征精神形成重外部条件。 红军是人民军队, 红军脱离了人民就无法生存,红军进行长征也是如此。没有粮食,没有必物资,任何精神力量都难以发挥。红军在离开中央苏区踏上长征旅途时,苏区人民给予红军巨大支援。红军经过雪山草地,很好地执行了民族政策和军队纪律,得到少数民族群众支持,从而得以征服长征途中艰难险阻。因此,将&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精神&,作为长征精神一个内容,是完全必。
& & 红军长征已成历史,但红军长征精神是永存。长征是中国共产创造惊天地泣鬼神英雄史诗,是90多年波澜壮阔历史中最惊心动魄、也最精彩感人篇章。红军长征精神包括西路军将士革命精神在内,是中国共产人先进性之魂集中反映,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最高体现,因而也是我们取之不竭宝贵精神资源。这种精神,无论岁月如何更替,条件如何变化,都发扬光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正在进行新长征,尽管已取得很大成就,但仍不过是新万里长征第一步。因此,仍需弘扬红军长征精神,使新万里长征发出更加灿烂光辉。
& & ①这两年了解和研究长征人多了,不时遇到这样提问:为什么不以为中央主力红军长征作准备1934年7月红七军团北上和红六军团西进作为红军长征历史起点?这是因为那两支部队尽管是数千人运动,但毕竟还属于小规模,前者主是为了调动和牵制敌人,后者带有探路性质。它们无疑是长征历史重组成部分,但这一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一是队伍达八万六千余人,是大规模战略转移;二是中央和中革军委领导机关随军运动,影响巨大。因此,以1934年10月作为红军长征历史起点标志是无可非议。事实上,数十年来,这已经成为共识,不必单纯从时间早晚这一个视点来更改了。否则,会引起一些意想不到纠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发扬长征精神 走好新长征路
长征,是中国共产历史上最壮烈、最惊心动魄、最富有神奇色彩一页。在长达一年长征途中,我们红军将士们在中国共产坚强领导下,表现出来不怕艰难困苦、英勇奋斗精神,紧密团结、一致对敌精神,舍己为人、自我牺牲精神,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精神,创造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人间奇迹。他们为解放人民而战,为正义事业而战,为了一个共同崇高理想而战。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就是长征精神。有了这种精神,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还有什么敌人不能战胜?还有什么压力不能顶住?
& & 长征,80年过去了,中国早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但是今天重温这段历史,仍然感受到一种震撼力量,一种鼓舞力量,一种催人奋进力量,一种对和人民事渎判力量。一支不大而且装备很差红军队伍,却能在几十万敌人日夜围追堵截之中,跨越无数天险,走过人迹罕至雪山草地,忍饥受寒,边打边走了整整二万五千里,终于取得最后胜利。这不是人间奇迹吗?
& & 红军何以能够创造这样人间奇迹?分析其原因,对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有教育作用,给我们很多启示。
& & 首先,有中国共产领导,这是最根本一条。中国共产是由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武装起来,是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奋斗,是由具有高度政治觉悟先进分子组成。它有自上而下一直到最基层严密组织和铁纪律,是凝聚红军队伍坚强力量。每个共产员起着模范带头作用,是冲锋在前、吃苦在前尖兵。正如毛泽东所说:&谁使长征胜利呢?是共产。没有共产,这样长征是不可能设想。中国共产,它领导机关,它干部,它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
& & 其次,由于共产实行了正确路线和正确军事指挥。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和军事上瞎指挥,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领导地位。这是保证长征胜利直接决定性因素。没有正确路线特别是没有正确军事指挥,这样长征同样是不可设想。所谓在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领导地位,是指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上当选政治局常委、进入核心领导之后,他主张,他意见,他对战争指挥,在中央处于主导地位。尽管中央内部还有不同意见争论,但最终总是按照毛泽东意见办事。照毛泽东意见办,红军就能料敌如神,出奇制胜,化险为夷,变被动为主动,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遵义会议之后,相继召开扎西会议、苟坝会议、会理会议等一系列政治局扩大会议,进一步巩固了遵义会议成果,进一步巩固了毛泽东在和红军领导地位。同时,在毛泽东为代表正确路线指导下,采取正确方针和方法,比较圆满地解决了内各种不同性质矛盾。一方面克服了 &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又一方面反对了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行径,达到了和红军团结和统一。
& & 第三,由于和红军具有共同坚定理想信念。正如《长征组歌》里所写:&革命理想高于天。&有了共同坚定理想信念,红军将士们就不怕任何艰难困苦,而表现出一种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屈服大无畏精神;就有舍己为人、宁可牺牲自己而把生希望留给别人集体主义精神;就有紧密地团结一致、英勇杀敌英雄气概。红军将士们,为什么在体力不断下降情况下,能够在大山峡谷崎岖山路上,一天行军120里,在特别紧急时甚至一天行军240里?那已经是超出了人体能极限了!没有坚定理想信念精神支撑,能够做到吗?显然是做不到。恰恰是这120里、240里日行军速度,争取了最可宝贵时间,赢得战胜敌人先机。长征途中也有极少数叛逃离队而去人,那就是因为没有坚定理想信念,用今天话说,就是精神上缺&钙&。
& & 第四,由于有人民支持。红军同自己对手国民军队有着本质区别。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军队,是解放人民而不压迫人民军队,是有严格军纪、对人民秋毫无犯军队,因而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在遵义会议陈列馆里,人们可以看到这里珍藏着许多当年红军送给穷苦百姓衣物、器具等。在红军烈士陵园里,有一尊高大铜像,塑造是一位红军女战士,怀里抱着一个骨瘦如柴、鼓着大肚皮患病儿童,形象十分感人。这位女战士是一名军医,为老百姓治病,牺牲了。这是一个真实故事,据说这位军医实际是男性,有真实姓名,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把他作为长征中第一位牺牲医生,载入了名册。这尊塑像,极具典型意义和象征意义,是红军与老百姓鱼水情真实写照。没有人民拥护和支持,红军取得长征胜利也是不可能。
& & 红军所以能够取得长征最后胜利,以上讲了四条。当然不只是这四条,还可以列出许多。例如,实行正确民族政策和统战政策,利用敌军内部矛盾等等。但是上述四条我认为是最主。
& & 经过长征,红军队伍人数是大大地减少了。但是,经过长征洗礼,如毛泽东所指出,这支队伍不是更弱了而是更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就是在这支队伍基础上发展壮大起来,他们是人民解放军精华和骨干力量。在这里,我们还对长征中牺牲将士们,致以崇高敬礼,缅怀他们为革命立下功绩!
& & 今天,我国人民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中央坚强领导下,有条不紊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当今情况,同红军长征时情况,可以说是天悬地隔。环境、条件、任务都不同了。但是,从长征中得到启示,从长征精神中汲取营养,仍然有重意义。如果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比作新长征,那么,就让我们发扬长征精神,走好新长征路,去创造新奇迹,争取新伟大胜利。
& & & & & & & & & & & & & & & 3弘扬长征精神与培育社会主席核心价值观
80年前,在艰苦卓绝红军长征中,中国共产及其领导中国工农红军,铸就了伟大长征精神。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征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引领社会文化发展、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全社会精神力量具有重现实意义。新形势下,我们深入挖掘和阐发长征精神时代价值,把弘扬长征精神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一、长征精神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树立了标杆和方向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价勘辏贫壬杓啤⒕霾卟渴稹⒎芍贫ㄌ峁┝俗钪占壑狄劳小3ふ骶袼逑坚定理想信念和昂扬精神斗志,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勘旰透求,是引导全社会理想追求精神灯塔。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民主法治、依法治国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发展层面价值取向,为社会长远稳定发展、促进人全面发展提供了根本价值遵循。长征精神所蕴含社会责任、社会效益、遵纪守法和诚信守约等价值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取向一致。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道德、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统一和衔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层面价值准则。长征精神体现了共产人矢志不移坚定信念、无所畏惧英雄气概、审时度势创新胆略、患难与共高尚情怀;表现出不怕牺牲、勇往直前、敢于胜利革命风范,顾全大局、严守纪律、团结友爱、互帮互助高尚品德,艰苦奋斗、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崇高理想;折射出共产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光芒,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长征精神所折射社会主义道德光辉,具有引领人们崇德尚义、向上向善强大力量。长征精神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勘辍⒓壑等∠蚝图壑底荚蛉霾忝形成上树立了标杆,指明了方向。
  二、长征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
  长征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产物。长征精神中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英雄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等等就是中国古代传统美德与当时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近代革命传统美德集中体现。当前,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继承我们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精神,而且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包括长征精神精华与精髓,更好地反映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德求,体现鲜明时代特色。
  长征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体现了共产主义道德风尚本质求。共产主义道德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主义道德最高表现。正是在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为人民服务为最高表现共产主义道德指导下,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才能乐于吃苦、勇于战斗、重于求实、善于团结,这种信念、气概、品德和思想成为红军长征中坚强精神支柱。以&三个倡导&24个字为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我们关于共产主义道德规范认识成果,把共产主义道德核心、原则、基本求和规范结合起来,实现了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与时俱进。
  长征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长征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长征精神则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最终取得胜利。长征精神中为实现全国胜利理想与当今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本质上是一致,都是为了人类最高理想而奋斗。以&三个倡导&为主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在新形势下与时俱进提出新求,与长征精神相互映衬、密不可分,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道德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开拓了中国共产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认识新境界。
  三、在弘扬长征精神中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长征精神中汲取营养。一进一步汲取长征精神中坚定信念、不懈追求可贵品质,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强大精神支柱。二进一步汲取长征精神中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扎实作风,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可靠作风保证。三进一步汲取长征精神中团结互助、顾全大局道德风尚,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坚实道德基础。
  加强对长征精神文化传播。一是大力创作传播长征题材文化精品,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生动教材。二是传承和弘扬长征历史文化遗产,不断丰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三是利用新兴网络媒体传播长征主题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阵地。四是丰富长征题材文艺活动载体,增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效。
  推动弘扬长征精神活动经常化。一在开展弘扬长征精神活动中,以长征精神为引领,组织开展各类志愿活动,发挥长征精神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引领作用。二通过推动弘扬长征精神活动经常化,有力引导人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深入长征精神中锐意进取、自强不息创新精神,为实现伟大 &中国梦&凝心聚力。三把机制建设作为推进弘扬长征精神活动经常化重点,完善弘扬长征精神活动组织保障机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大力弘扬长征精神
80年前1934年10月,中国共产领导红军将士开始伟大二万五千里长征;1935年1月,中国共产在长征途中召开著名遵义会议。长征铸就伟大长征精神,遵义会议是长征乃至中国革命由挫折走向胜利伟大转折。为挖掘和探讨遵义会议具体史实和重大意义,深入研究和大力弘扬长征精神,中共贵州省委史研究室近日在贵阳市举办&遵义会议精神研究&课题成果评审会。与会者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研讨。
  与会者指出,长征是中国共产人和中国工农红军伟大壮举,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人革命精神鲜明体现。长期以来,长征精神激励全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次又一次新长征,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一个又一个胜利。新形势下,我们应继续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凝聚智慧力量,勇于攻坚克难,全面深化改革,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与会者认为,深入研究遵义会议有助于深化对长征及长征精神研究。遵义会议不仅取得了突出政治成果,而且留下了宝贵精神财富即遵义会议精神。遵义会议精神是长征精神重组成部分,其实质是求索精神,其内涵主是坚定信念、实事求是、独立自主、民主团结。
  &遵义会议精神研究&是由贵州省委史研究室承担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研究项目。自项目启动以来,课题组深入开展文献研究、比较研究等,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本文来源:公务员写作网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红军长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