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代家长,老师,砖家都反对 孩子接触网络游戏,但实际上它们总是失败,孩子们 电影总会在各类网吧中完成在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2015江苏省中小学教师班主任知识网络竞赛题库(含答案):.doc66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3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2015江苏省中小学教师班主任知识网络竞赛题库(含答案)
一单选题。
1,中共中央、国务院以中发〔2004〕8号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日/日/日/日/
2不是教师职业倦怠的常见表现。
个人成就感低/情绪耗竭/喜怒无常/去人性化/
3不是进入青春期后常见的心理矛盾。
自制性与冲动性的矛盾/果断性与优柔寡断的矛盾/封闭性与开放性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果断性与优柔寡断的矛盾
4常见于研究性学习、公民道德实践、法律伴我成长等综合实践活动的初期开题论证、中期检查、结束阶段的结题评审
拓展训练式班会/心理体验式班会/辩论式班会/答辩式班会
答辩式班会
5的“生活教育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教育离不开社会。社会是个大课堂,是一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鲜活教材,它为我们的教育提供了生动丰富的内容,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详尽、感性、富有人情味的环境。
蔡元培/魏书生/陶行知/孔子/
6的方法会增强家长教育子女的信心,能激发学生上进心,最终有益于班主任工作的顺利开展。
反映其子女的某些不足/汇报其子女的明显进步/只说优点/喜忧兼报/
7的需求是中学时代学生的特征
认同/保护/爱情/成功/
8对方,是礼仪规范的灵魂。
爱护/关心/尊重/帮助/
9既是对我们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班主任加强班级建设和管理的需要,更是学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途径之一。
加强对优等生的提升/加强对后进生的转化/加强对中等生的提升/加强对贫困生的转化/
加强对后进生的转化
10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心理特征。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大众软件:假如你有了孩子—给游戏迷的设问
本刊记者 生铁
时间总是无情。在我身边,上个世纪80、90年代成长起来的游戏迷们,其中的一部分人,陆续都有了自己的孩子。托这个世界的福。这些曾经着迷游戏甚至过度沉迷游戏的人,他们还没有因忘情于游戏而潦倒、病倒、摔倒,以至于自己的生活宣告失败。他们都顺利或不顺利地完成了学校生涯,他们都找到了自己的工作,并且这工作还是与“游戏”直接相关的。孔子说他自己“三十而立”,这些游戏迷有些早一点,有些晚一点,也都成立了自己的家庭,有了孩子。
但当他们第一次对自己的孩子说出“不要动电线!”“不要进厨房来!”“不要碰剪刀!”这一类忠告时,我不知道他们——或者说我们,是否对于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有过全新的认识。因为有了孩子的人能够理解,家长对于孩子提出的每一个忠告,都是出自两个根源,一个根源是担心孩子受到严重的伤害,前面提到的3个不要,都是来源于此。另一个根源是不希望孩子破坏自己生活的秩序,比如我们所知道的“大人说话小孩不要插嘴”“不要把饭菜弄得满桌都是”。而这两者无不是为孩子未来走入社会作出准备。不要动电、火、水,是为孩子能尽量走好自己一生,不至于夭折;而制定家庭的规则,实际上大而化之,也能起到为了孩子成年后走入在社会,不至于和整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格格不入,甚至冲突。为什么不同国籍的人在一起工作时总要有一些磨合,为什么久居乡间的人在城市公共场所不留意间大声讲话会遭到侧目——这其实都是人们童年在不同“游戏规则”的环境中所受熏陶影响的结果。
孔子所说的“立”,当然原意还不是成家立业有孩子,而是一个人到30岁就基本有了自己固定的认识体系和世界观的意思。而如何对待游戏,如何帮助自己的孩子处理其未来与电子游戏之间的关系,我们这些有孩子的,或者说已经到了有孩子年纪的人,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而立”!而我们为什么要为年轻的读者做这样一个牵涉到“怪叔叔怪阿姨的怪想法”的专题呢,理由很简单,因为我相信,每一个刚玩过通宵的同学,或者一个法律上已经成年,却还是为玩游戏而刚刚和家长闹了别扭的同学,都会有那么一个凌晨,会想到,假如有一天我有了孩子,假如他也爱上了游戏,我该怎么办?我会怎么办?
爱好音乐的人,一定会堂尔皇之地将自己这种爱好传递和影响给自己的孩子,爱好读书、爱好打篮球、爱好戏曲的人,无不如此,唯独爱好游戏的人,不能尽情、尽早、毫不限制地将这爱好传递给自己的孩子。尽管上述的那些爱好,也都是些闲事,往往不能给自己创造直接的价值,但是它们终归是种情操的培养,终归是人生有雅好的一种情趣。可游戏不行,游戏和情操还沾不上边,游戏还不能算雅好,连《辐射3》的开发总监这样一个在玩家眼里丝毫不比布拉德·皮特和詹姆斯·卡梅隆逊色的人,仍然是社交聚会上的“可怜虫”。一个业界名人都会遭遇这样的境遇,而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当我们在自己的家里时,“游戏对人有情操培养”这样的话,对周围的人又能有多大的说服力。
而当我们,我们所有这些有理性的游戏玩家、所有的游戏业的从业者们保持沉默的时候,另一些人却没有闲着。来自各个领域、为着不同利益的“砖家”们,却在在媒体上大呼小叫妖魔化网络游戏、电脑游戏甚至是上网这件事。无形中,沉默使我们成为了“为了利益毒害青少年”的帮凶——他们如果只是拿网络游戏成瘾说事、拿治疗网瘾当作自己赚取暴利的手段,那他们是可鄙的伪君子(这是显而易见的),而如果他们当中真的有人发自内心地觉得游戏是戕害青少年的罪魁祸首(我们假设有这样的“砖家”),我只能说他是一个糊涂蛋。
这么一想,我简直要掉泪。想想《英雄无敌》吧,想想《博德之门》,想想《星际争霸》,想想《最终幻想》和《合金装备》,想想《超级马里奥》,甚至哪怕仅仅想一想《俄罗斯方块》,你在玩这些游戏时,是在和这个世界上最聪明、并且又同时是最有趣的人为伍,你是在与他们的智商进行较量。而掉过头来,你却要遭受伪君子和糊涂蛋的抹黑,在家庭聚会的餐桌上不能为自己的爱好哪怕辩驳一句。这么想想,该是多么荒诞。
当我们面对网络游戏成瘾这个话题时,似乎我们只能站成两排队伍。一排前面写着:网瘾毒害青少年。另一排前面写着:网瘾是扯淡,没有网瘾这回事。是我们感到理亏?是我们都肯自原站到第二排吗?事实显然不是这样。在这两排之前,有一个因人而异的模糊地带,而这个模糊地带,其实是一种理智地带。
假如我们有了孩子,我们会限制他(她)玩电子游戏和自由上网么?我想这个话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笔者:问你个问题,假如你有了小孩,他12岁的时候,你发现他玩游戏玩了通宵,上瘾了。你怎么办?你会限制自己孩子用电脑吗?
Z君:通宵绝对不行啊,正常使用来说肯定不会限制,但通宵太过了。
笔者:可咱们不也通宵过么?
Z君:咱们在12岁的时候通宵过么?
笔者:你是否想过,要从小孩多大开始让他接触游戏,怎么控制他玩游戏?
Z君:小学就可以了,但我觉得网游不好,游戏机可以适当接触,父子或者父女一起玩游戏,还当是亲子活动了。
笔者:为什么网游不好?
Z君:因为12岁的孩子如果教育得当,是可以有掌控自己的能力,能区分必须要做的事情和重要的事情,比如学习、写作业、家务、睡觉、和朋友交往等等。但是,他们没有辨识一个人的能力,网游要接触的人太多太杂,他们没有能力分辨。这就是我不会让他12岁就接触网络游戏的原因。如果他玩单机游戏或者游戏机,我觉得基本上可以放开,网游不行。
笔者:那你准备多大可以让他玩网游?
Z君:大学可以。最次也是高中吧。
笔者:恩。可我从我自己的过去看,我觉得一个少年掌控自己的能力,也不是那么强。你认为是不是我自己的问题?
Z君:这是个大话题,要因人而异。
笔者:你小时和你家长为玩游戏的事情冲突过么?
Z君:冲突过,不过不算是很大的冲突吧,后来逐渐达成了一个平衡,就是我完成什么样的条件,他们就不限制我玩。
笔者:那时你多大?
Z君:我小学2年级开始玩游戏,7岁多吧。
笔者:就是你完成什么样的条件,他们就不再限制你玩——之后你应该就都达到了那些条件吧?依我对你的判断。
Z君:嗯,都达到了,主要就是对学习成绩的要求。家长不就是看中这个么?
以上是笔者对一位网络游戏企业的产品经理进行的口头采访。这个人是一位优秀的游戏玩家,他对数字充满敏感,不仅仅在电子游戏方面,他的桌面游戏方面也是无人能敌,多次参加国外的桌面游戏比赛。目前他不仅是个成功的游戏业经理人,也是一个优秀的作者。补充一点,他生于70后与80后的交界处,并如他所说,7岁开始玩电子游戏。他现已结婚,尚未有子。
就与以上采访相类似的问题,笔者作出一份小小的调查问卷,采访了多名业内同仁(其中大部分已经或刚刚有了自己的孩子),想知道他们对自己的下一代玩游戏是怎样的态度。“如果你的孩子上小学了,你会限制他玩游戏么?”在对一家知名网页游戏公司的CEO提出这一问题时(她在一年前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儿子),她的回答是:“应该会让他玩游戏。但一天不能过长时间。”
另一位资深的IT业作者则这样说:“我想我肯定会限制他玩游戏吧,父母最重大的责任之下就是把孩子带入社会,网络游戏虽然看起来是社会性的,但本质上我觉得它还是自娱自乐的。以前是谁说过一句:一个孩子一天所受到的干扰,比一个成年人在一年中受到的都要多。原因就是要将一个只有自娱自乐的禽兽型的小孩,变成一个愿意为他人做事着想的社会人,很是艰难。”
这位同样是个聪明玩家的作者又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还没有孩子,但确实认真设想过要是有了孩子,我要怎样处理我跟他或她的关系。特别是那些我自己都做不到的,我要不要让孩子去做,那些我想要做的,我会不会阻止孩子去做。”
这个不是回答的回答,确实是很多成为家长的人,在养育孩子时脑子里出现的矛盾问题。
对于他的父母是否限制过他玩游戏这一问题,他说:“很遗憾,我父母从未阻止过我玩游戏,他们还是蛮信得过我的,包括我有时在外头通宵玩游戏,也没怎么受到责骂。”是的,我相信他说的是真话,同时我还要告诉读者你的是,他是全中国最好的大学“北大”的毕业生。
“你能允许他(她)几岁接触电子游戏?几岁可以自由接触网络上的任何内容?”
“顺其自然,我又不是政党,为何要阻止访问。但重要的是尽量全面的告诉孩子:你所看到的是哪些,哪些是你没看到的。当然这样说也有点考验自己,但告诉孩子,自己也不是全对的,以上只是自己的意见,可能会比较好。”
“如果有一天早晨,你突然发现自己的孩子玩了一宿电子游戏,早晨起来机箱还是热的,而他的两眼发红,而他的学习成绩在班里又不是很好。你会有怎样的想法?或者有怎样的措施?”
“我会玩一下这款游戏,看它是不是真的好玩。要是就是打野猪升级,就希望劝导孩子上进一点。如果这个游戏偏偏是班上同学都在玩的游戏,玩的不是游戏是社交,那我也没办法。要是我也觉得很好玩,我就希望孩子能写点感想什么的。至于学习成绩,这个事情我看还真的是儿孙自有儿孙福。”
“如果你有个女孩,在她13岁的时候,有一段时间,由于玩网络游戏,在网上和一个30岁的异性频繁聊天,并且你还发现她在网络游戏里和另一个不认识的玩家结婚了。你会怎么办?”
“这要看我跟孩子的关系。我要跟她关系很牛,我就会争取进到游戏里看看这个怪叔叔或‘坏’玩家是个什么人,再进一步考虑。要是跟她关系比较公事公办,那就只好讲大道理,尽量全面一些,实在不行只好提前让她妈教她如何做好避孕措施。”
我最后的一个蠢问题照例是:你认为电子游戏会使人上瘾或者叫“沉迷”吗?你会选择一个鲜明的立场,还是模糊的立场?为什么?
他这么回答我:会。我认为最关键的问题在于两点:
1.与实际生活不同,游戏有“明确”并且“快速”的努力回馈机制,所以只要能升级,打野猪也能让人着迷。这种着迷,我的态度是一定要尽早从中解放出来,因为这是模式的吸引,而不是内容的吸引。
2.无论网络游戏怎样强调社交,它本质上还是一种自娱自乐的类型,从自娱自乐来说它没什么问题。但若是因此放弃生活中与他人的联系,才是糟糕的。因此生活中没有爱(不仅指爱情,而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联系),没有因此产生的责任感,这是反过来最要关注的。
所以我的态度是,作为自娱自乐,可以一度沉迷,但要分析自己,要努力让自己跳出羁绊,并且很重要的是,回答自己:你可以丢掉身边的人不管吗?
笔者采访的另一个对象,是一对夫妻。他们两人有一个1岁10个月大的孩子。孩子的父亲也是位游戏业的从业者,之前是位资深的游戏媒体编辑。对于孩子几岁才能接触游戏这一问题,他说他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每个人的特点不同,因人而异,我要观察孩子的性格和接受能力再决定何时、如何引导他接触游戏和网络。”
与此同时他的妻子则这样看待这一问题:“让孩子几岁接触电子游戏,这个问题我还真没很仔细的考虑过。因为自己和老公本人从事游戏编辑以及相关行业很多年了,所以对于这个可能比一般的家长要开明一些。只要他自己愿意的话,我不介意他几岁开始接触电子游戏,而且很有可能……就是我带着一起玩呢,哈哈。网络内容我觉得可以让他自由接触。我一直认为坏的东西并一定全是从网上接触到的,你越是不让孩子接触的东西,他可能好奇心越大,适当的引导比较好。而且网络是一个大的趋势,在线教学和沟通都是将来人类学习和相互了解的手段,所以也不是说家长想控制就能通过‘铁棒’政策就控制得好的。任其自然,善加引导,是我现在比较理想化的想法吧。”在对于孩子上网和接触游戏的方面,不可否认,了解游戏和熟悉游戏的从业者,确实要比从事其他行业的家长更为开明一些,这是采访中很明显的感觉。一个孩子的妈妈能这样开明,恐怕目前还是很少见的。
对于孩子背着家长通宵玩游戏的情况如何处理时,孩子的父亲说:“我理解他为什么会这样。至于措施还是因人而异,我知道电子游戏和学习的好坏没有直接关系,你不让他玩这个他自然有别的玩,玩心是人的天性,至于玩什么没区别。”孩子的妈妈则回答:“这个现象会让我很难过。第二天晚上我可能就会和他一起在某个游戏里出现,好好寻找一下这个游戏能够带给孩子的是什么?为什么游戏可以带给他,而学校、课本亦或是家长做不到。如果能够找出原因的话,也可以有效地和孩子沟通。至于学习成绩,我想从来不玩游戏的孩子也有学习不好的,玩游戏的孩子也有学习好的(我和孩子他爹正是这两类人的代表),学校、家长以及社会对游戏的偏见太重。我也会希望孩子学习好,所以作为家长,我们也会为此多付出一些心思,请注意不是心血。谢谢。”
当问到如果是女孩因为游戏而网恋的话题时,男性玩家或者做了爸爸的男性玩家大都有些短路。他们的答案都潜伏着或多或少的一点点忧虑,正如这为孩子的父亲所答:“女孩的话,这个问题确实比较操心。说实话,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如果我觉得很严重,或许会直接阐明利害,这时比的不是强制力,而是做爸爸的和那个男人谁魅力高。”而我们在第二章一开头采访的那位Z先生则直言不讳地说:“如果我女儿在十几岁时总是和某个人网聊,或者在网络游戏里和人结婚,我会感到很担心,有些不安全感,说直白点,发生点不清不楚的事情,男的至少不会吃什么亏。”这种想法按书面语言讲就是“封建残余思想”,但也确实是一部分人的真实想法。可出乎意料的是,对这个问题,孩子的妈妈却表现得非常轻松,她说:“哈哈,这个不是问题。我也在游戏里结婚呀,也和其他的玩家聊天呀。当然,如果我13岁的女儿和一个30岁的异性聊天的话,我可能也会和这个30岁的‘童鞋’聊聊。当然,我不会装成13岁就是了。”
最后,我也对他们亮出那个最庸俗的、可又是最使玩家们因之而受困扰的问题:你认为电子游戏会使人上瘾或者叫“沉迷”吗?你怎么看这个问题?你会选择一个怎样的立场?
孩子的爸爸答:我相信,在一些极端个例中是存在网瘾和沉迷的,我是说从医学角度上。但目前被大多数人称为网瘾和沉迷的孩子还没达到这个严重程度,他们遇到的通常是家庭问题、教育问题。即使如此,我还是反对任何损害孩子身心健康的东西,只不过我不也不知道有效的改善方法是什么,反正一味阻挠是没有作用的。造成孩子沉迷游戏的原因很多很多,有孩子自己的,有家长的,有学校的,更有社会大环境的。去找出哪个是影响你孩子最深的因素,然后尝试改善它。最后我想说的是,电子游戏和千百年来流传的各种娱乐方式没有本质区别,不要把目光集中在网络和电脑上,多考虑一下孩子的个性和环境的因素。你今天看到孩子做某件事,并不代表他将来会怎么样或者不会怎么样,做家长的应该更多地去了解孩子的性格,改善他的环境,用适当的力度去引导他做适合自己做的事,随着他自主能力的增加,再逐渐减少这种影响。这是一个十分复杂和艰难的过程,也是每个家长不得不承担的责任,往往在我们还没有看透这个问题的时候,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了。
妈妈的回答:我的立场一直很鲜明。游戏会使人上瘾,就像有人吃瓜子会上瘾,不吃完停不了嘴一样。但这和吸毒那样的上瘾不同,或者说有一些不同吧。游戏的上瘾还是相对来说好控制一些的,毕竟它主要是心理依赖,不像吸毒还有生理依赖。而且,据我了解,多数男孩子对于电脑的“开窍”都是通过游戏,这也是为什么一直以来女生的电脑相关知识要相对弱些的原因之一。只是我不认为一个孩子玩了游戏就是“不可救药”乃至“不可饶恕”的,更不是大怪物。至少我不会为了他玩游戏就把他送去给陌生人电击至死。
如果读者朋友你已经读到这里,我很感谢你有这个耐心。也许你能从这些从业者(并且我向你保证他们都是货真价实的游戏迷)的回答中,看到一些真知灼见,哪怕谈不上真知灼见,也总有几句话闪烁着人的理智之光。他们和那些在电视画面里捶胸顿足、痛苦流涕、恨不得要将游戏开发者千刀万剐的家长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并不评判这两种表现谁对谁错。我希望这个专题能使从事游戏行业的人也发出自己的声音,即使这声音很小——不过这并不是我们组织这篇文章的最终目的。
我们有自己的“健康游戏公约”,欧美的游戏产业有ESRB(Entertainment Software Rating
Board)组织的分级制度,德国众所周知是对游戏审查最严厉的国家,早有《毁灭战士》(DOOM),今有《侠盗猎魔》(Manhunt)和《丧尸围城》(Dead
rising)被严禁发行的例子。这些分级制度、健康游戏忠告的设立者和积极推动者,难道他们仅仅是为了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吗?我觉得换个角度谈,这些有能力掌握社会权力和影响社会发展的人,他们当中肯定有很多也已为人父母。
他们也许做错了,也许有些做对了,还有些不过是造成了一种照章办事的过场罢了。但他们的本意,和所有的家长的本意,没有太大差别。还记得我们在本文最初提到的那两种根源吗?
我想说的是:是当我们为游戏所激动、所迷惑、甚至短暂迷失自己的同时,当我们对社会上那些“砖家”、学校和自己的爸爸妈妈保持沉默的同时,不要忘记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想一想,假如你站在他们的立场时,你会怎样面对“游戏”这个……东西。这是本文唯一的目的。
在本文结束前,我突然想起,我那个爱拍板砖、爱辩论的搭档,那个现在还在写他的“专栏评述”的冰河,也回答了我的问卷。要是乐意的话,你们也可以看看他是怎么回答这些问题的。另外,别忘了也看看他本期的那个“大义凛然”或者叫“危言耸听”的专栏写了些什么。哈哈。
问:你有孩子么?几岁?
答:有,不到1岁。
问:当你着迷于游戏时,你的家长曾经用哪些办法来限制你?请认真回忆一下然后回答。
答:痛打,给买课外书看转移注意力。
问:假如你有了自己的孩子,你能允许他(她)几岁接触电子游戏?几岁可以自由接触网络上的任何内容?
答:接触互联网怎么也要4岁以后,连字都不认识上什么网?自由接触互联网怎么也要10岁以后,此前需要大人监督辅导。孩子的好奇心强,未必能正确理解互联网上各种内容的含义。到了16岁之后,基本就可以让他自己上网玩了。哪里都有良莠不齐的内容,光禁止是没用的,关键是教会他正确认知。
问:请你严肃地、认真地想一下,如果有一天早晨,你突然发现,他(她)玩了一宿电子游戏,早晨起来机箱还是热的,而他的两眼发红,而他的学习成绩在班里又不是很好。你会有怎样的想法?或者有怎样的措施?
答:限制他的游戏时间,但还是可以玩。学习成绩如何是另一个问题。成绩好不代表有能力。如果他尽力了,或者兴趣不在传统的功课,倒也可以理解。上大学又能如何?还不是满地找不到工作的。这个世界上,成功并不只有一个标准。(编者按:冰河写过不下10次大学生就业的专题。)
问:如果你有个女孩,在她13岁的时候,有一段时间,由于玩网络游戏,在网上和一个30岁的异性频繁聊天,并且你还发现她在网络游戏里和另一个不认识的玩家结婚了。你有什么看法?
答:我回答这个问题有些站着说话不腰疼了。不过基于父母的角度,和异性聊天,或者玩游戏结婚什么的不算太大的事情。关键还是教会她和人正确的交往,如何学会信任,如何学会提防。简单粗暴的手段只会适得其反。话说我们都是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多理解一下吧
问:最后,你认为电子游戏会使人上瘾或者叫“沉迷”吗?
答:不会,我们可以称之为依赖性,但并不是不可取代的。所谓网瘾,其实是心理问题的一种表现,心病需要心药,需要亲人朋友的关怀。当然这个过程很麻烦,不过人的成长本来就是麻烦的事情,我们自己长到现在也是同样。
“以酒为法,照例实行”——一个已经有孩子的游戏业者的答卷外陈述
江湖险恶,妖孽四起。我不敢说所有的治疗网瘾的大师都是江湖术士,但我敢肯定99%的这类网瘾治疗者和江湖上算命打卦的,没什么区别。至于有人说貌似却有网瘾治疗成功的案例,只是想问算命打卦测字相面自古至今,如果毫无灵验,谁能信它,又如何能流传下来?但这绝对算不上正道吧。有人说网络游戏是电子海洛因,我是非常佩服这种嘴大无脑的说法的;不用过脑子,搞个耸人听闻的名字上来,比拉屎还省力。其实真说起来,我更觉得网络游戏其性似酒,酒这种东西,少饮无害而有易,酗酒成癖则危害健康。酒也分高度低度,而随着时代进步,低度酒逐渐占据主流。再看古今中外,都曾有过禁酒时代,尤以美国最为著名,但是如今酒已经是生活社交的必备之物,只要不是酗酒再没人把它当成洪水猛兽。酒文化各国皆有,却各不相同,甚至淮南为橘,淮北为枳。俄罗斯国自斟自饮,酒鬼满地;中华天朝,强逼硬灌,劝酒成风;欧美各国限烈性酒,厌酗酒者。酒者无罪,罪在滥饮。所以说,有人问我,如何教导孩子玩游戏,多大能玩游戏,玩多长时间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其实一言以蔽之,以酒为法,照例实行。
比如小孩7-8岁了,偶尔让他品一下红酒,和一口啤酒,甚至用筷子沾点白酒让小男孩舔上一下,往往是中国家庭尽享天伦,最温馨和谐的场景之一。对比之,上了小学的孩子,让他学一点电脑操作,玩一两个小游戏,其实没有任何问题。有人说,这可不行,一摸就上瘾。这种情况有没有呢,肯定有。可怜的独生子女,无兄无弟,无姊妹;择校上学离家千里,伙伴放学各分东西;爸爸凶,妈妈忙;大街上车多坏人多,你说他不玩电脑游戏还能干什么。就像你家里既没有饮用水,也没有可乐、雪碧、美年达,逼着孩子用二锅头来解渴,然后有了酒瘾,你翻过头来骂酒就毫无道理了吧。所以,给孩子创造一个有丰富生活的快乐环境才是关键的问题,而并不在于孩子接触电脑游戏的年龄和时间。
中国家庭往往在夸一个好孩子的时候,最常用的两个词叫做“听话”。这在当前这个时代是大受挞伐的。据说现在提倡什么要当孩子的朋友,在我听来真是屁话!我就对我的孩子说过,我不是你的朋友,我是你爹。但凡一个明白人都知道,二三十岁的代沟是没有任何抹平的可能,朋友能管吃管穿管终身么,无非是责人之心责己,爱己之心爱人;搞什么假洋鬼子的那一套。我必须说,听话是好孩子的绝对标准,在国外也不例外。其实对成年人也不例外,不过你听的不是家长的话,是国家的话,写成条文的话——法律。只要你的孩子从小教育得好,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他就不可能沉迷!
其实对于孩子玩游戏的教育,如同对孩子其他方面任何的教育都是一样的,叫做预防为主。孩子小的时候你会告诉他不许玩火,不能捡地下的东西吃,不许朝人吐吐沫等等;那你就应该在孩子上网的时候告诉他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如何与网络上的人交流。我想“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可能是每个家长在现实生活中都嘱咐过小孩子的话,但是有多少家长在虚拟的世界中嘱咐过孩子呢?绝大多数的家长都告诉过孩子在公路上要注意避让机动车,但是有多少家长告诉孩子在信息高速路上有比汽车更可怕的机器杀手呢?人类的天性往往会为自己开脱,当家长因为不了解、不重视而忽视了孩子在网络上的教育时,却把问题归咎于游戏,这样的判断永远也不会解决问题,这也是很多所谓网瘾少年屡戒无效的原因。因为他们从根上就错了!
“时间的力量”——一个还没有孩子的游戏业者的答卷外陈述
在不少吸血鬼题材影视作品中,那些与日月同辉的暗夜绅士们往往会厌恶起最被世人渴望的“永生”,他们会说,“我已经见证太多,让我来迎接死亡”,然后在刺眼的阳光下化为齑粉。你看,几乎大部分人类都渴望得到的超能力,在时间的力量下,就这样被轻易放手。时间可以改变一个吸血鬼,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
我的童年还算幸福,没有因为玩游戏而受到太多苦楚。当时求家里买FC未果,于是找到一根针,在手臂上刺下“我要游戏机”明志,当然,没有真的刺下,那样未免太疼,不过仅是划破皮而形成的5个大字,已经足够让老妈无奈。现在想想,那时真是不懂事,FC的价格在那个年代不算便宜,家里也不是大富大贵,所以在这件事上我很感谢老妈。游戏机让我与同学之间有了更多话题,除去减少了我一点睡眠外,并没出现什么负面影响。高中时老爸给我买了第一台电脑,那时互联网刚刚兴起,老爸实在厉害,那时就跟我说,没事上上网,开开眼界,不用说你也知道我也浏览过“很黄很暴力”的不健康网站,并且加以收集,但是你看我并没有因此成为什么色情狂在法治进行时里低着头忏悔,所以在这件事上我也很感谢老爸。
当然,不可能一点阻挠都没受过,藏变压器、勒令关电脑等事都发生过,不过基本上还是在以我的意志为主,绝没有因为我一直打游戏而闹过不愉快,这里的主要根由我想是因为我的学习成绩一直还算不错,虽然老师不喜欢我,但考试成绩对于他们的奖金发放还是有很大作用,爸妈不会经常被叫到学校,我也就如鱼得水。
说这些不是为了回顾我的过去,而是想通过我的故事,来说明两个道理。
第一, 玩游戏不是“沉迷”“堕落”的充分条件;
第二,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比学校大得多。
首先我必须承认,电子游戏肯定会让人上瘾,如果到了一定程度,就是一种病态。听朋友讲过一个故事,他在网吧挥霍青春时,隔壁坐着一个看着就好几天没回家的孩子,突然他的妈妈来找他,对他说,回家吧,你爸爸快不行了。那个孩子毫不犹豫地回道:“没事,等会我回去复活他。”眼睛自始至终没有离开过电脑屏幕。我自己,也曾经因为玩一款游戏差点没毕业。
所以,玩游戏是会导致“上瘾”或者“沉迷”的。但是问题有两个,一是为什么这么多孩子选择游戏来打发时间,二是判断上瘾或者沉迷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大部分读者应该还是学生,我十分理解大家,因为我也曾经历过与诸位一样的生活,道貌岸然的老师,扭曲人性的校规,口是心非的同学,只会教训的父母,足足20斤的书包,朝七晚六没有周末的作息,就算是寒暑假也要去上个不知所谓的培训班,那种茫然、苦闷、不知道该怎么办、该干什么的心情,就算现在我也能隐约回忆起来,真是糟透了。
如果正在看这篇文章的是一位家长,或者“网瘾必须死”的坚定拥护者,现在你来告诉我,你的童年是这样吗?你想让这些孩子怎么办?这些孩子,到底为谁而活?为什么而活?
我们常说,玩是孩子的天性,整个社会都在扼杀这种天性;我们常说,无忧无虑的童年,整个社会都在扼杀这种童年。我们常说,来吧制造一点美好的回忆,整个社会都在扼杀这种美好的回忆。
在这种黑暗的房间里,那盏廉价的游戏台灯,怎么不可能成为大家趋之若鹜的对象。它那么快乐,那么放松,最关键的,十分便宜,对于一个月没多少零花钱的孩子,还有比这个更好的娱乐吗?于是它成为了唯一,于是出现了沉迷。
结果呢?结果是完全不顾根本原因地、简单地一刀切,把“网瘾”全部消灭就好,通过海陆空三位一体式的信息轰炸,告诉家长:你的孩子沉迷啦,完蛋啦,跟我们一起消灭游戏吧!大部分完全连自己都没活明白的家长,自然痛哭流涕,宛如溺水之人抓住了稻草,一下就视亲手骨头为阶级敌人,甚至不惜把他们送上电刑室……真是糟透了。
那么,为什么不来消灭川菜呢?有很多人没辣的就活不了,算不算上瘾?为什么不来消灭香烟呢?不是还说香烟可以导致癌症吗?为什么不来消灭饮酒呢?酗酒不也是一种病吗?
前面说过,我认为确实有网瘾存在,就跟抑郁症似的,就是一种病,得治。但并不是什么电击……这种毫无科学根据的做法,就好像突然有一天《新闻联播》里主持人告诉大家:“今天晚上文曲星转世哦”一样让人诧异。
而且,并不是只要玩游戏就会上瘾,这就是下面要说的家庭教育。
有一次打车,出租车司机跟我讲,现在的孩子变化真大,当年的“三好学生”在如今被重新解读为“家境好、长得好、学习好”,虽然我也不记得最早的“三好”是哪三好,但可以肯定不是现在这种。
我想说的是,别把“孩子”当“孩子”了。你20岁明白的,人家10岁就知道了,你25岁做过的,人家15岁就腻了。时代的快速变迁,导致很难再用过去的标准和方法教育孩子,但我很遗憾地发现,大多数家长的教育是落后的。这并不是说家长不好,而是由于时代带来的局限性形成的普遍现象。举个简单例子,假如某天玩游戏长大的你也有了孩子,当他问你《毁灭公爵》到底什么时候推出时,你会抽他一个嘴巴还是告诉他,“儿子,那可是永远的《毁灭公爵》!”再比如,你看现在有很多老年秧歌队或者合唱团,他们大都唱一些你根本不喜欢的歌曲,但是他们确实是喜欢的,因为在他们那个年代,根本没有机会接触你现在听到的音乐,所以也就不会出现“你和你孩子一起研究Radiohead成名曲”的景象。
还有一点便是,我认为现在大多数家长也不知道为什么要“生孩子”,根据我能看到的、听到的,似乎还是“延续父辈没有实现的理想”这种想法居多,真奇怪……为什么你自己都没能完成的事情,要让你的下一代来完成呢?
似乎家长们最爱说的便是“我这都是为了你好”,没错,父母的爱是天下最伟大的爱,这里我插一句,这个世界上,除了父母和你自己,不要相信任何人。但是,这种爱意为什么总被孩子曲解呢?在面对“马上就要考试但孩子还在玩游戏”这种事情时,到底应该怎么做?一顿臭骂甚至一顿暴打,除去发泄了你自己的怒气外,还有什么用处呢?
所以我想教育应该是充满技巧的,“去把碗刷了”和“能帮老妈一个忙吗,帮我把碗刷一下?”这两句话,虽然同样都是为了让孩子认识到什么是自食其力,但效果却不一样……这就好像喂食一个婴儿,你不能跟他说“快吃!老子都是为了你好!”吧……如何让孩子明白家长的意思,这里面需要注意、需要学习的地方很多,所以我认为生孩子是一件大工程,除去足够的金钱外,自我修养同样重要,我是说,起码得搞明白为什么要生孩子吧?在这之前,我肯定不会要孩子。
假如有天我真的有了孩子(真是很难想象那种场面……),我想不存在“允许”接触电子游戏这个问题,因为我根本不会对孩子有“管理”的概念,我认为父母与孩子不应该是从属关系,而是充满各种可能性的“父子”关系,如果他想玩,那就玩,他想上网,那就上,我会陪他一起,如果他把我轰跑,我肯定知趣地走开,因为我也有不想让父母知道的东西。
如果他学习不好,还老通宵打游戏,我现在很难脑补出我的想法,但我肯定会和他聊聊天,告诉他为什么要上学,为什么要考试,告诉他这个世界其实很险恶,你没有钱寸步难行,然后给他讲讲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并且做出一个小协议,比如如果这次考试能及格,我就给他买台新电脑。但是我想我不会面临这个问题,因为我就不会让我的孩子沉迷游戏,这个世界上那么多好玩的,吉他、滑板、泡妞,干嘛要去打游戏?
最后一个问题是:如果你有个女孩,在她13岁的时候,有一段时间,由于玩网络游戏,在网上和一个30岁的异性频繁聊天,并且你还发现她在网络游戏里和另一个不认识的玩家结婚了。你会怎么办?
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女孩”,如果是“男孩”就很难成立或者说不够力度,因为“女孩”牵扯到一个腐朽、敏感的“贞操”问题。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必须说下我的想法,因为这可以解释我的答案。我根本就对“贞操”这种东西没概念,也没有什么“处女情结”,“把处子之身留到新婚之夜”这种事在我看来就是反人类的。所以如果我的女儿发生这两种事(我很佩服我连这种事都能知道),我想我什么都不会做的,因为这是她的生活,我无权干涉。她会从中学习到一些东西,远比说教有意义的多。但我想我会提醒她,如果去开房,千万记得做好避孕措施。另外,我想我会悄悄跟着,以防不是普通交往而是谋财害命。
有关“网瘾”的话题,有着太多人力无法解决的关键点,唯有靠时间的力量才能拉上这场笑剧的帷幕。也许在未来某一天,有人不小心看到这个专题,他会嗤笑着说,那个年代的人真是够傻帽的,竟然还会讨论这种傻帽话题。
是啊,真傻帽。
[新闻链接] 青少年网瘾群体中47.9%为“网络游戏”上瘾
日,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在北京发布了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2009)。本次青少年网瘾专题研究工作由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主办,中国传媒大学调查统计研究所实施。本次数据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城市青少年网瘾群体约占青少年网民的14.1%(2400万人口)。调查显示,目前网瘾青少年在年龄分布上呈现上升趋势,年龄在18~23岁的青少年网瘾比例最高,其次是24~29岁。与2005年相比,13~17岁年龄段的网瘾青少年比例有所下降,但18~23岁年龄段的网瘾青少年比例有所上升。这充分说明国家有关部门在帮助未成年人健康上网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该报告显示,在14.1%的青少年网瘾群体中,有47.9%的人把“玩网络游戏”作为其上网的主要目的并且花费的时间最长,属于“网络游戏成瘾”,数字接近青少年网瘾群体的一半。这一比例远远高于非网瘾青少年中选择这一选项的比例(21.1%)。在以“玩网络游戏为主要上网目的”的网瘾青少年中,38.1%“参加过网络游戏公会”。
该报告认为,发展水平高的城市青少年接触网络频度较高、时间较早,对网络的认识和使用方面,较不发达城市更为成熟。此外,发达城市青少年所接触的教育及课外活动资源比较丰富,青少年的课余时间会被安排更多与网络无关的事项。而不发达城市的青少年如果对于学习或生活感到厌烦,更容易到网吧上网,导致网瘾。
网瘾成因和家庭关系密切相关。网瘾青少年比普通青少年网民受到的家庭管教更为严厉,所获得的鼓励和安慰更少,两者在家庭结构和家庭氛围上区别明显。网瘾程度越严重的青少年,“未与双亲一起住”或“仅与父母亲中的一方一起住”的比例越高。报告指出,如果与父母亲一起居住,将有可能有效地抑制网瘾。
该报告还针对青少年网民、家长、学校、网瘾治疗机构和相关部门提出预防网瘾的建议。比如建议青少年网民合理有效地控制上网时间、丰富网上活动和上网目的、尽量在家上网不去网吧、加强现实生活中的沟通交流等;建议家长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学会与孩子有效沟通、使用恰当的家庭管教方式、不给孩子过大压力、满足孩子精神需求等。
科幻动作片明星、现任美国加州州长阿诺德·史瓦辛格和他的儿子,史瓦辛格起码有一半以上的电影里充斥着赤裸裸的暴力、拼死搏杀,他的孩子是否会喜欢看他们爸爸杀人的电影呢?
图02-04:电子游戏被指责宣扬滥杀并非毫无来由,上世纪九十年代最有创意的电脑游戏《暴力辛迪加》当中就有可以杀戮平民的设定,图中现实这位玩家在任务中只杀害了一名平民
爸爸有时只不过是长不大的顽童,在一些儿童读物和影视剧中,爸爸有时比孩子还要管不住自己,而妈妈则要充当家里的管理和守卫者角色,但是一个肯陪孩子玩游戏的开明妈妈,那可是并不多见啊
Wii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成人社会对于游戏的印象,可……很多玩家并不喜欢这种健康的游戏,他们就喜欢打打杀杀的……
这是游戏《生化奇兵》(BioShock)中的一幕,在游戏中,玩家要对抗的往往是一个笼罩整个世界、妄图主宰整个世界的狂人,而在现实世界里,视游戏高过现实的玩家们又何尝不是一个执念成魔的人?
“爸爸,妈妈喊你回家吃饭!”想当年没有“网络毒瘾”的时候,爸爸们就是这样虚度青春
坐地铁要玩,给老婆按摩时要玩,老了也要玩,死也要玩
两张代表父子的概念图,不知让外星人看起来,哪一个更感人呢
来源:大众软件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徐太志和孩子们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