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腾飞楷书妙繁体字繁体字如何写

容易写错的字
2006年十大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杂志社
xū,地支的第十一位,对应的属相为狗。戍,音shù,义为防守,和地支无关。
四、出版物中容易混淆的字是:即/既。如:“即来之,则安之。”“即来之”应为“既来之”。“即”,音jí,有未然义;既,音jì,有已然义。两字音近而义殊。
五、街头招牌中常见的繁体字错误是:美發。如:“美容美發中心”。滥用繁体字不合用字规范;即使用繁体字,“美髮”也不能写作“美發”。“發”,音fā
,是“出發”的“發”;“髮”,音fà,是“头髮”的“髮”。两字均简化为“发”,但音、义并不相同。
十、文史知识常见的错误是: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如:“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是野蛮人的行径。”圆明园是于1860年被英法联军抢掠并烧毁的。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肆意践踏中国主权,其时圆明园已是废园。
我个人对第八条关于信封上括号的用法存有异议。没错,括号是用来标明注释性文字的,可没说括号只能用来标明注释性文字吧?再说了,即使如此“规定”(我是看见这俩字儿就不怎么喜欢的),这信封上的用法如今也完全是老百姓约定俗成的了,没有任何一个人会因为信封上的括号而有什么疑惑。因此纠出这种所谓错误完全没必要。“以讹传讹”并非都是什么洪水猛兽,比如通假字,其中一个成因不就是这样吗?
语言文字归根结底是为老百姓服务的,只要老百姓喜欢并沿用下去,任何所谓“规定”都是不攻自破的东西。比如曾经被禁用的所谓网络词汇,如今不是有些也见诸重新修订的辞典,登大雅之堂了吗?当然,胳膊拧不过大腿也很常见,这在第一条的“象”和“像”中就体现得淋漓尽致了。别的不知道,如我一般20世纪80年代中期上小学的朋友们,哪一个在课本上学的不是“象”字?可成年之后的我们再照原来的习惯去写的话,就是硬错了。
很多时候觉得校对是个非常不错的行当,对就是对,错就是错,甭管你官大官小,一切都是无可商量的。然而居然也有太多的时候感觉很无奈,比如无道理可讲的时候,人家说“这是规定”,你只能张口结舌。
呵呵,文字亦如生活,多多少少总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在如今这个不知道该用什么来形容的纷繁复杂的社会里,文字,总还算是比较清爽的东西。因此,我,喜欢文字。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容易读错写错的字
  一、电视字幕的常见别字是:象。如:“就象树一样挺立着。”“象”应为“像”。“象”曾是“像”的简化字,1986年重新公布《简化字总表》时,“像”字恢复使用。在形象上相同或有某些共同点时用“像”。?
  二、干支纪年的常见错误是:丙戍年。如:“千姿百态的狗,成了丙戍年贺卡的主角。”“丙戍”应为“丙戌”。戌,音xū,地支的第十一位,对应的属相为狗。戍,音shù,义为防守,和地支无关。
  三、社会热词的常见错误是:神州六号。如:“神州六号是中华腾飞的象征。”中国宇航员乘坐的飞船取名为“神舟”而不是“神州”。“神州”是中国的代称。
  四、出版物中容易混淆的字是:即/既。如:“即来之,则安之。”“即来之”应为“既来之”。“即”,音jí,有未然义;既,音jì,有已然义。两字音近而义殊。
  五、街头招牌中常见的繁体字错误是:美發。如:“美容美發中心”。滥用繁体字不合用字规范;即使用繁体字,“美髮”也不能写作“美發”。“發”,音fā?,是“出發”的“發”;“髮”,音fà,是“头髮”的“髮”。两字均简化为“发”,但音、义并不相同。
  六、常用文体中容易混淆的词是:启示/启事。如:“招聘启示”“征稿启示”。“启示”应为“启事”。“启事”义为公开说明某事,是一种公告性的文体;“启示”义为启发提示,和文体无关。
  七、商品名称中常见的错误是:哈蜜瓜。如:“哈蜜瓜是甜瓜的一个变种。”“哈蜜”应为“哈密”。哈密瓜因新疆地名哈密而得名。
  八、标点符号常见的错误是:信封上误用括号。如:“王伟(先生)收”“王伟先生(收)”。括号是用来标明注释性文字的,信封上的称谓和“收”字并非注释。
  九、容易张冠李戴的引文是:“食色,性也。”如:“孔子说‘食色,性也’,至今仍被奉为至理。”“它使我们想到了孟子的名言:‘食色,性也。’”“食色,性也”一语出自《孟子·告子上》,它既不是孔子说的,也不是孟子说的,而是另一位思想家告子说的。
十、文史知识常见的错误是: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如:“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是野蛮人的行径。”圆明园是于1860年被英法联军抢掠并烧毁的。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肆意践踏中国主权,其时圆明园已是废园。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原创:《中国电视报》日第44期中的错别字
原创:《中国电视报》日第44期中的错别字
1.粗体字是有差异的部分,请重点关注。
2.括号里面的一般为正确和规范的读音、用字或用词。
底部通栏小广告《高科技中药“芯宝”软胶囊问世》一文中,“摆脱常年(长年)服药”一句中,应该用“长年”错写成“常年”了;“不再常年(长年)服药”一句中,应该用“长年”错写成“常年”了。
注:“常”我们可以理解为经常、常常,这是表示频率高的意思。“长”则可以理解为长久、持续不间断的意思,例如“长年在外”、“长相厮守”,长年在外的人是回不了家的。
“长”往往表示的是不间断的;“常”则一般表示间断的。如果要表示长时间不间断的意思,还是应该用“长久”的“长”字。如“长年在外”、“长年积雪”。当然,到了“天长地久”的时候,就更没有人把“长”字用“常”来替换了。
A2版(责编:司楠)
《2012央视荧屏值得期待》一文中,“更加灵活的(地)适时加开新闻窗口”一句中,应该用“地”错写成“的”了;“为了更好的(地)服务广大受众”一句中,应该用“地”错写成“的”了。
《央视筹备跨年盛典》一文中,“一台由央视精心打造的元旦跨年盛典正在紧锣密鼓的(地)筹备当中”,应该用“地”错写成“的”了;“这台名为《启航(起航)2012——中央电视台元旦跨年盛典》的晚会”,应该用“起航”错写成“启航”了;《启航(起航)2012》将向世界展示一个快乐的中国”,应该用“起航”错写成“启航”了;“《启航(起航)2012》主体结构分为4个部分”,应该用“起航”错写成“启航”了。
“启航”如改用“起航”则更加规范。后者是《现代汉语词典》中有正解的规范用词。与人的行为有关的起步、起身、起程、起跑以及起航等,都是规范词形。
“启”,《说文口部》:“启,开也。从户,从口。”又《说文攴部》:“啟,教也。从攴,启声。”现在简化合成一个“启”。启的本义是“开门”,引申出“打开”“开始”。
“起”,本义“由躺或坐到立起来”,《说文走部》:“起,能立也。从走,已声。”后引申泛指“动起来、上升”。如“起跑”、“起飞”、“起锚”等。因为“起立”被认为是行为的开始,故“起”又引申出“开始”之意。
《厦门扬〈时代的风帆〉》一文中,“把这里当作(当做)自己的‘第二故乡’”,应该用“当做”错写成“当作”了。
A3版(责编:徐凯旋)
《〈梦想合唱团〉不做选秀
只为公益》一文中,“瘐澄庆(庾澄庆)、张蔷、胡彦斌、周笔畅、林宥嘉、胡夏、房祖名、龚琳娜8位当红明星回到自己的家乡”一句中,应该用“庾澄庆”错写成“瘐澄庆”了;“瘐澄庆(庾澄庆)说道”一句中,应该用“庾澄庆”错写成“瘐澄庆”了;“而瘐澄庆(庾澄庆)回到家乡”一句中,应该用“庾澄庆”错写成“瘐澄庆”了。
底部半通栏小广告《吃同仁养生堂冬虫夏草9种疾病好得快》一文中,“降压、降脂、降血粘(黏)”一句中,应该用“黏”错写成“粘”了。
黏和粘原本是二形一字,都是黏性材料,只是制作黏性材料的原料不同,一个用大米,一个用黄米(黍)。专家们在整理异体字时,曾把黏字作为异体字淘汰了。后来又恢复黏字,这样就出现了一字二形。于是,专家们将两个字的音和义重新规范:粘读zhān(沾),义为“使连结”;黏读ni&n(年),义为“黏性”。
A5版(责编:王红)
底部半通栏小广告《治疝气
无需(无须)手术》一文中,“无需(无须)手术”一句中,应该用“无须”错写成“无需”了。
A6版(责编:张斌)
《谁是第二个施暴者》一文中,“同样也是对那些只知道搏(博)眼球、搏(博)收视率的媒体无情的嘲讽”一句中,应该用“博”错写成“搏”了。
注:“博取”的“博”!
A7版(责编:郭莉)
《见义勇为过失伤人怎么办》一文中,“后视镜又刮(剐)到一位老人的手臂”一句里,应该用“剐”错写成“刮”了。
“刮”音guā,是形声字,小篆作字形,从刀。“刮”的本义是削,用刃平削物体或把物体表面的某些东西去掉。《说文解字》:“刮,掊杷也。”《三国志&关羽传》:“矢镞有毒,毒入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后来,“刮”又引伸出搜刮以及在物体表面上涂抹等义项。在现代汉语中,“刮”主要有以下几个义项:1)用刀子去掉物体表面的东西,如刮脸、刮宫(子宫手术)、刮削、刮痧(民间治疗某些疾患的方法,刮皮肤,使充血,以减轻炎症)、刮目(拭目,用新眼光看)、刮刀(①有一个把手和锋利刀片、用来迅速刮掉字迹的工具;②钳工用来刮削金属的工具,一般为三棱型,硬度较高)、耳刮子(耳光)等;2)掠夺财物,如搜刮、刮地皮(搜刮民财)等;3)在物体表面上涂抹,如刮糨(ji&ng)子、刮腻子等;4)风吹动(作为繁体字“颳”的简化字),如刮风。
“剐”音guǎ,也是形声字,从刀,咼(kuā)声。“剐”的本义是割肉离骨。后引申为被尖锐的东西划破,亦指古时分割人体的酷刑(凌迟的俗称)。元代关汉卿《窦娥冤》:“合拟凌迟,押赴市曹中,钉上木驴,剐一百二十刀处死。”《一件珍贵的衬衫》:“我只是让车剐了一下。”在现代汉语中,“剐”主要有以下两个义项:1)被尖锐的东西划破,如剐破、剐蹭;2)封建时代一种把人的身体割成许多块的残酷死刑,如剐刑、千刀万剐等。
《马云也团购
楼市现松动》一文中,“绿城都平安渡过(度过)了”一句里,应该用“度过”错写成“渡过”了。
度,会意,从庶(省灬)从手(变形为又),直接会意即“庶民之手”。但这个“手”是度量的标准。《说文解字注》:“周制寸尺咫寻常仞,皆以人体为法。”周代计量长度、宽度、高度,以人体为标准。这就是“度”的原始含义。计量长度有“由此及彼”的意思,因而引申为“通过”。“度”字指计量,如度数、度量衡;此还可引申到程度之度,如度量、气度、限度;也可做打算考虑讲,如置之度外;再有是做量词,如一年一度,再度公演。除此之外,更多的地方是指度过之意了。如:“度日如年”是说过一日如同一年般漫长艰辛,“欢度新年”当然指是欢欢乐乐过新年了。
渡是后造的会意字,从水从度,会意为“由此岸及彼岸”。在“
渡”之前,凡是表示“过”的意思,一概用“度”;“渡”出现后,“度”的任务有所分化,其中“济”即渡水这一义项,由“渡”承担。但在实际使用中,分工并不严密,“度”仍可用渡水,如《汉书·贾谊传》“犹度江河亡维楫”;“渡”则不限于渡水,如《史记·高祖本纪》:“淮阴已受命东,未渡平原。”
在现代汉语中,度和渡的含义分工比较明确:度,由此时及彼时(时间),如度假、度蜜月、虚度年华、欢度国庆、度日如年、光阴虚度、、暗度陈仓、关山度若飞等词句;渡,由此岸及彼岸(空间),如渡轮、渡河、渡江、渡海、轮渡、渡口、横渡、远渡。即使有“渡过难关”之类的固定用语并非涉及过河,但却隐喻困难为惊涛骇浪,不是轻易可渡过去的。
A8版(责编:王泽民)
《这是我的职业操守》一文中,“这只猴当时已经被训(驯)猴人打得体无完肤”一句中,应该用“驯”错写成“训”了;“说训(驯)猴如果不鞭打”一句中,应该用“驯”错写成“训”了。
训人,驯动物。
A9版(责编:李燕宁)
底部通栏广告《香油膏方妙治“颈腰椎病、膝关节病”》一文中,“有效成份(成分)定向营养修复关节软骨……”一句里,应该用“成分”错写成“成份”。
“分”字在现代汉语中是个多音字,它在读f&n(奋)音时的常见用法有下面几项:(1)表“成分”,例如:水分、盐分、养分等;(2)表职责、权利等的限度,例如:本分、过分、名分、恰如其分、非分之想、分内的事情;(3)表人与人的情感,例如:情分、生分。在普通话口语中(一般见于我国北方地区),情分单独用“分(f&n)”表示这个意思时要读成儿化词,说成“分儿(f&nr)”,一般说成“分儿上”或者“情分上”。如“看在老同学的分儿上,你就帮他一下吧。”
“份”的常见用法有下面几种:(1)表整体中的一部分。例如:份额、股份。(2)做量词,用于表示搭配成组的东西。比较常见的是用于食品,也用于报刊、文件等事物。例如:一份快餐、一份报纸、几份材料、两份礼物。(3)做量词,用于比较抽象的事物。例如:这孩子还必须努力学习,不能光靠自己那份聪明;杂技演出时,那份惊险真让我揪心;我现在很忙,哪儿有这份闲心啊!(4)用于“省、县、年、月”后,表示划分的单位。例如:省份、县份、年份、月份。口语中说的“份儿上”是一个固定的词,表程度、地步或境地的意思。例如:他们俩在工作上的矛盾闹到这个份儿上,只好请领导出面调解了;虽然穷到这个份儿上,但是公路已经修到村口,只要把山货运出去,很快就能致富;不听别人劝说,把事情搞得一塌糊涂,如今他只有哭的份儿了。
A10版(责编:赵爱宁)
《中药瑰宝“清宫寿桃丸”惊现京城》一文中,“本来以为他(它)是补肾养生的药”一句中,应该用“它”错写成“他”了。
A11版(责编:王萍萍)
《风湿骨病1号克星
攻克颈肩腰腿痛》一文中,“数年的腰椎病患者服用2(两)盒后”一句中,应该用“两”错写成“2”了;“服用几天后脖子竟奇迹般的(地)转动自如”一句中,应该用“地”错写成“的”了。
《一天一丸 康复风湿骨病
无效退款》一文中,“一摇头还咯吱咯吱的(地)响”一句中,应该用“地”错写成“的”了;“吃金关捷不到2(两)盒”一句中,应该用“两”错写成“2”了;“绝不(决不)刁难患者”一句中,应该用“决不”错写成“绝不”了;“各种疼涨(胀,应该是肿胀的意思)、发麻、发皱的症状全消失了”一句中,应该用“胀”错写成“涨”了;“连骨病医生都惊讶的(地)说”一句中,应该用“地”错写成“的”了;“大腿以下酸涨(胀)”一句中,应该用“胀”错写成“涨”了;“成为以领先(祖先)姓氏命名的骨病专用药”一句中,应该用“祖先”错写成“领先”了。
注:此处商家不过是在表态而已!
“绝”是会意字,从纟(
m&),表示与线丝有关;从刀、从卩(人),表示人用刀断丝;其本义就是把丝弄断。一些古代的“绝”字都有些像人用刀切割丝线的情景,所以“绝”字就有“断开”、“断绝”的意思。断开的东西前后不相连属,“绝”便有了“后无继者”的含义(比较典型的词语包括绝交、绝情、绝笔、绝唱、绝代佳人、恩断义绝、绝无仅有等),从而引申出“极”、“最”、“唯一”等意思,进而发展出“绝对”这个意义。“绝”用在否定词“不、无、非”等前面,表示完全否定。“绝不”可以理解为“全然不”,进一步说,就是“所有情况下都不”或者“任何情况下都不”。因此,“绝不”所表达的意思偏重于对客观事物否定的程度,表示完全否定。
“决”是形声字,本来写作“决”从水、夬(
gu&i)声。从夬得声的字多有“断”、“缺”的意义,比如“抉”是“挖出”、“玦”是“有缺口的佩玉”、“缺”是“器皿破损”等。“决”也和“断”、“缺”有关,它的本义是“挖开堵塞物使水流动”。人们在做出判断或决定之前,总是要经历一个走出困惑、豁然开朗的心理过程,“决”的本义和这个心理过程相似,所以“决”自然就引申出“判断”、“决定”等意义,并进而有“肯定、一定”的意思。“决”用在否定词“不、无、非、没”
等前面,偏重于表达坚决否定的主观态度,具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决不”就是“坚决不”的意思,它是在表达说者的态度而不一定是最终的事实或结果。
通常情况下,第一人称作为主语的时候,往往是在表述说者的态度,宜用“决不”,并且可以写成“坚决不”。非第一人称作为主语的时候,往往在表述说者对别人所做的事情的结果或者客观事实的一种期望或者猜测,宜用“绝不”,并且可以写成“绝对不”。
A12版(责编:赵爱宁)
《难以指证的罪恶》一文中,“人称三楞(愣)子”一句里,应该用“愣”错写成“楞”了;“防止有人毁灭这惟一(唯一)的物证”一句里,应该用“唯一”错写成“惟一”了。
“楞”,一个物体上不同方向的两个平面连接的部分,或者物体上条状的突起部分,都叫“楞”,也可以写成“棱”,这两个字的意思是一样的。现代汉语中,“楞(l&ng)”字基本上被“棱”字取代,如棱角、棱角分明、有棱有角。
“愣”字在词典里,有三种解释:其一,是失神、呆;其二,是说话做事不考虑后果;其三,是偏偏、偏要的意思。
“愣”字和“楞”字,虽然字形相近、读音也相近,但它们本质上是不一样的。“愣”,读音为“l&ng”,去声;“楞”,读音为“l&ng”,阳平声。再说,这两个字的写法,一个是木字旁,一个是竖心旁。
“唯一”与“惟一”是异形词,《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版)将“唯一”作为推荐词形(也称“首选词形”),“惟一”作为非推荐词形。《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在“惟一”词条特别注明:现在一般写作“唯一”。教育部、国家语委于2001年公布的《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对338组异形词进行规范,但此表中,“唯一”“惟一”阙如。光明网(2007年2月6日)发表语言文字专家杜永道先生回答“网友问字”时说:“唯一”跟“惟一”意思完全一样,是一对异形词。过去,“惟一”是规范的写法(按指《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版),现在调整为“唯一”为规范的写法(按指《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版)。因此,我们应该使用“唯一”而不用“惟一”。
A13版(责编:李燕宁)
《大山飘出天籁之音》一文中,“他们发现李恭表现得比他们想像(想象)的要好太多”一句里,应该用“想象”错写成“想像”了;“有三个姑娘高音唱的(得)特别好”一句里,应该用“得”错写成“的”了;“他们唱的(得)不比我差”一句里,应该用“得”错写成“的”了。
注:“象”、“像”、“相”三字都是常用字,前两字音同形似,后一字有两个音,其中一个音也与前两字一样,并且字义上三个字有某种联系,因此很容易用混。再加上1964年国家语委曾经将“像”字(除“比照人物制成的形象”一义外)简化为“象”字,《现代汉语词典》等词书都照此改过来了;而日国家语委公布的《简化字总表》又规定,“像”字不再做“象”字的繁体字处理,一部分人按新规定做了,而许多人对新字表并未引起足够的注意,依然照1964年的旧字表和现行词典使用“象”、“像”字,使得“象”、“像”、“相”的使用更加混乱。为了纯洁祖国语言,对读者对社会负责,特提请各位作者、编辑同志注意,一定要以1986年的新规定为准,正确使用“象”、“像”、“相”字。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已确定“想象”为推荐词形。“想象”,一般认为是动宾结构,但也有认为是联合结构。如果是动宾结构,想的是事物的形状、样子,用“象”应该说是合理的。如果是联合结构,“象”字本身也是动词,即韩非子说的“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想”即“象”,“象”即“想”,用“象”同样应该说是合理的。
注:(杜永道)
在汉语书面语中,“的”是定语的标志,“地”是状语的标志,“得”是补语的标志。一般情况下,三者的区别是显著的,但有的时候容易用错。下面说说几种容易用错的情况。
先说“的”跟“地”。你一定知道,定语的后面写“的”,状语的后面写“地”,这一般不会用错。但有一种情况却容易搞错:在偏正词组中,修饰成分是双音节形容词,中心语是双音节动名词,也就是具有名词作用的动词。“彻底de解决”就属于这种情况。遇到这种情况判定用“的”还是用“地”的方法是,如果这个词组处于主语或宾语位置,写“的”,如果处于谓语位置,写“地”。下面以“彻底de解决”为例来说明:
(1)彻底的解决,还需要一些时间。
(2)矛盾得到了彻底的解决。
(3)这个长期困扰我们的难题已经彻底地解决了。
(4)我们必须彻底地解决这个阻碍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
(1)中“彻底de解决”处于主语位置,(2)中“彻底de解决”处于宾语位置,所以这两个句子中都用“的”。(3)(4)中“彻底de解决”都处于谓语位置,所以用“地”。在实际使用中,这种结构处于主语位置时,中间写“的”写“地”都比较常见。
应当注意,有的时候这种偏正词组充当宾语的时候,“的”“地”都能使用,但用“的”跟用“地”意思有细微差别。例如:
(5)他喜欢剧烈的运动。
(6)他喜欢剧烈地运动。
体味一下这两个句子会发现,(5)是说喜欢很用力、动作猛烈的运动项目,表明的是喜欢的运动种类。(6)是说喜欢很用力、动作猛烈地进行运动,表明的是喜欢的运动方式。这时,要根据表达的意思来细心确定使用“的”还是“地”。
再说“的”跟“得”在使用中易混用的情况。
有的时候,句子里可以用“的”,也可以用“得”,都说得通,不过意思有明显区别。例如:
(7)快得谁也追不上。
(8)快的谁也追不上。
(7)是述补结构,整个句子是说明“快”的程度。(8)中的“快的”是名词性的“的”字结构,整个句子是主谓结构。这里的“快的”是说话人所指的某个人或事物。例如指跑步跑得快的人:“操场跑道上,慢的落在后面老远,快的跑得像一阵风,谁也追不上。”又例如指跑得快的汽车:“赛车的时候,快的老跑在前面,慢的总是跟在后面。”
“得”跟“地”也有容易混淆的情况。例如:
(9)高兴得跳起来。
(10)高兴地跳起来。
这两个句子都能成立,但意思有所不同。
(9)是说明当事人的心情,语义侧重在“高兴”。我们可以将其扩展,使意思更显豁,例如:“刘敏听说自己考上了市重点大学,高兴得跳了起来。”因此,“高兴得跳了起来”是说“跳起来”时的程度。
(10)是说明“怎么样跳起来”,语意侧重在“跳”,我们可以将其扩展,例如:“王东辉刚到操场,几个同学就邀请他跳绳,王东辉跟同学们一起高兴地跳起来。”所以,“高兴得跳起来”是说“跳起来”的状态。
因此,应细致地根据表达的意思来选择“地”或“地”。比如,“这次测试,她考de特别出色”中,应该用“得”;“村民们正在紧张de收割麦子”中,应该用“地”。
底部通栏小广告《高血压、高血脂专用产品申领通知》一文中,“2(两)小时溶解血栓”一句中,应该用“两”错写成“2”了;“2(两)小时即可化开浑身血栓”一句中,应该用“两”错写成“2”了;“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粘(黏)、动脉硬化、冠心病、心梗、脑梗、脑出血、中风偏瘫等”一句里,应该用“黏”错写成“粘”了。
A14版(责编:孙莲莲)
《这些“超级跑车”走了,我们应该反思……》一文中,“接儿连三(接二连三)的(地)发出‘求救信号’”一句里,应该用“接二连三”错写成“接儿连三”了、应该用“地”错写成“的”了;“你就会像一辆开了40年却没有好好的(地)保养的老爷车一样”一句里,应该用“地”错写成“的”了;“为了让更多的人吃的(得)起正宗的冬虫夏草”一句里,应该用“得”错写成“的”了。
A16版(责编:王泽民)
《手脚麻木现在治——四肢不瘫过晚年》一文中,“由于常年(长年)征战加之气候恶劣”一句里,应该用“长年”错写成“常年”了;“提取了药物中清洗‘痹栓’的有效成份(成分)‘通痹洗栓应答素’”一句里,应该用“成分”错写成“成份”了;“它能分解粘(黏)团状的痹栓”一句里,应该用“黏”错写成“粘”了;“才把它独立当作(当做)一种疾病来研究”一句里,应该用“当做”错写成“当作”了。
A17版(责编:郭莉)
《万历兴亡录》一文中,“过了几年当家作主(当家做主)的好日子”一句中,应该用“当家做主”错写成“当家作主”了。
A18版(责编:郭莉)
《公元一六四四》一文中,“大顺军却遭遇到了超乎想像(想象)的顽强抵抗”一句里,应该用“想象”错写成“想像”了;“李自成率领10万大军启程(起程)东征”一句里,应该用“起程”错写成“启程”了。
底部半通栏广告《三天治好咳喘憋,你信吗》一文中,“创造性的(地)产生负压脉动振荡气流”一句里,应该用“地”错写成“的”。
A19版(责编:张维)
《古衙奇案》一文中,“王氏被当作(当做)嫌疑犯押回悬殊衙大堂”一句中,应该用“当做”错写成“当作”了。
底部通栏小广告《老人长寿秘方
首度公开》一文中,“开了六副(服)中药”一句里,应该用“服”错写成“副”了;“家人惊讶的(地)发现”一句里,应该用“地”错写成“的”了;“于是又让老中医给配了几十副(服)药”一句里,应该用“服”错写成“副”了;“病并不一定好的(得)快”一句里,应该用“得”错写成“的”了;“但身体一定垮的(得)快”一句里,应该用“得”错写成“的”了;“活的(得)有质量”一句里,应该用“得”错写成“的”了;“睡的(得)香”一句里,应该用“得”错写成“的”了。
“服”字读f&(福)音作动词的时候,有“喝药”、“吃药”的意思,因此也就引伸出了其量词的属性,用于表达中药剂量,一剂称一服(f&,音富)。中药的数量论“剂”,故而“一剂药”称“一服”。
A20版(责编:唐秀)
《识别面料
合理熨烫衣物》一文中,“需(须)垫干布熨烫”一句中,应该用“须”错写成“需”了;“毛料熨烫时需(须)垫湿的烫布”一句中,应该用“须”错写成“需”了;“合成纤维织物需(须)低温熨烫”一句中,应该用“须”错写成“需”了。
注:必须的!
“须”单独使用时有“一定要”的意思,用在动词前,有副词的明显特征。“需”是动词,有需要、需求的意思,有时更指需要用的东西。
A21版(责编:程韬宇)
《做自己的进补“膏”手》一文中,“膏方药性粘(黏)腻”一句中,应该用“黏”错写成“粘”了;“消食开胃的山楂还有四大秘笈(秘籍)藏而不露”一句中,应该用“秘籍”错写成“秘笈”了。
“籍”是形声字,从竹、耤(j&)声。古书以竹制成,故从“竹”。“籍”的本义是登记册、户口册。秘籍,就是记载秘不示人的技能、技巧的书籍。
“笈”是形声字,从竹、及声。“笈”的本义为竹书箱。经典电影《倩女幽魂》中的宁采臣所背的就是古代读书人外出装书籍用的箱子。
“负笈”是一个古语词,《现代汉语词典》至今未收,《辞源》(1979年版)对“负笈”的解释是:“谓背笈游学。笈,书箱。”并有出自《抱朴子》、《晋书》等古籍的例证。这个词,今天在报刊等媒体上时有所见,多指出国留学,如“负笈东瀛”(留学日本)、“负笈巴黎”等。误写的“负籍”虽可强解为“背负书籍”,但于史无据。就是说,“负籍”在汉语中是子虚乌有的一个“词”。我们在梁祝一类戏曲影视中可以看到书生出外游学,有书僮或仆人挑着盛书的囊箧和其它行李跟随在后,不应该毫无生活依据。实际上,“负笈”早已成为稳定的双音合成词,它的含义就是远离家乡出外求学(今天多指出国留学,不包括在国内求学),至于负不负“笈”,是否携带盛书的笈箧,人们已经不计较了。
底部半通栏小广告《肠道“怪病”袭扰九成都市人》一文中,“更严重的人拉出的大便带着粘(黏)液”一句里,应该用“黏”错写成“粘”了。
A22版(责编:杨向红)
《国医奇术——艾灸》一文中,“活血化淤(活血化瘀)”一句里,应该用“活血化瘀”错写成“活血化淤”了;“其中的大部分都具有活血化淤(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的功效”一句里,应该用“活血化瘀”错写成“活血化淤”了。
根据《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的注释,“瘀”字的义项有“积血”和“血液凝滞不通”两个,并且在词例中就有“活血化瘀”一词。而在“淤”字的注释下则没有这个义项。而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却将“瘀”字作为“淤”字的异体字予以消灭,这是没有道理的,目前,没有任何正式的文件可以支持《现汉》的这个做法。因此,本着规范的做法,还是应该使用“活血化瘀”这个词形。
底部通栏小广告《冬虫夏草
优惠新政策出台》一文中,“降血脂、降血压血粘(黏)”一句中,应该用“黏”错写成“粘”了。
底部半通栏小广告《解除打呼噜猝死危机》一文中,“无需(须)口服、不增加肝肾负担”一句中,应该用“须”错写成“需”了;“呼吸道粘(黏)膜直接‘吃药’”一句中,应该用“黏”错写成“粘”了。
A23版(责编:杨向红)
《补肾益精话核桃》一文中,“其外形象(像)桃”一句里,应该用“像”错写成“象”了。
底部半通栏小广告《300年黑药丸专治顽固老咳喘》一文中,“它决不(绝不)是普通的(止咳平喘)”一句中,应该用“绝不”错写成“决不”了;“清肺泡——再生粘(黏)膜”一句中,应该用“黏”错写成“粘”了。
底部半通栏小广告《肚子越大,寿命越短》一文中,“感觉怎么也不象(像)69岁”一句中,应该用“像”错写成“象”了;“平衡代谢必须(必需)的营养元素”一句中,应该用“必需”错写成“必须”了。
A24版(责编:李燕宁)
《中国电信
中国联通涉嫌价格垄断》一文中,“互联互通状况非常的(地)不好”一句里,应该用“地”错写成“的”了。
通栏小广告《纯黄金“国宝九龙金币”首次全套9枚发行》一文中,“通俗的(地)说”一句里,应该用“地”错写成“的”了。
B1版(责编:王茂华)
《生财有道》一文中,“在经历山洪爆发(暴发)”一句中,应该用“暴发”错写成“爆发”了。
B2版(责编:顾婷婷)
《向幸福出发》一文中,“就全当(权当)每年生一个儿子”一句里,应该用“权当”错写成“全当”了。
注:权字在这里是姑且之义,可不能想当然地误写为“全当”。
《快乐汉语》一文中,“据说文登大饽饽的外形超乎一般人的想像(想象)”一句里,应该用“想象”错写成“像想”了。
B3版(责编:王军)
《国际乒联职业巡回赛总决赛》一文中,“2011年度国际乒联职业巡回赛总决赛4个项目的入围名单也公诸于众(公之于众)”一句里,应该用“公之于众”错写成“公诸于众”了。
注:诸(zhū),文言词,代词“之”与介词“于”的合音词,古代“于”与“乎”通用,于是“之于”或“之乎”就写作“诸”了。常见的词语有付诸实施、公诸同好、公诸社会、诉诸武力等。古代典籍中这种用法比比皆是,如:子曰:“赐也,如可与言诗也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宋芮司徒生女子,赤而毛,弃诸堤下。”(《左传·襄二十六年》)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付诸,就是付之于的意思,因此,不能出现“付诸于”、“公诸于”这样的用法。
底部半通栏小广告《“葵力神”神奇植物的结晶》一文中,“黄秋葵主含类似于天然荷尔蒙的粘(黏)性物质”一句里,应该用“黏”错写成“粘”了。
B4版(责编:李珊珊)
《国片集萃(粹)》一文中,标题“国片集萃(集粹)”一句里,应该用“集粹”错写成“集萃”了。
B9版(责编:孙莲莲)
《中国武警》一文中,“可对于那些常年(长年)在外务工的人来说”一句里,应该用“长”错写成“常”了。
《乡土》一文中,“传说这里有玄幻飘渺(缥缈)的八仙过海、行踪莫测的海上蛙人、神奇少见的海市蜃楼”一句里,应该用“缥缈”错写成“飘渺”了。
注:规范词形!
缥缈(拼音:piāo
miǎo),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样子。形容空虚渺茫。一般指心中想要而现实中不可得到的东西,并非指虚无、不存在于现实的东西。也可形容富有美感。
B10版(责编:李冰)
《夕阳红》一文中,“别出心裁的(地)不仅能用鼻子吹”一句里,应该用“地”错写成“的”了;“大家伙(大家伙儿)都为欧阳大叔的本领所折服”一句里,应该用“大家伙儿”错写成“大家伙”了。
注:“大家伙儿”是指大家,“大家伙”是指大个的物体!
《自然传奇》一文中,“有一些甚至能致(置)人于死地”一句里,应该用“置”错写成“致”了。
《大家》一文中,“也有人把它看作(看做)是中国叩开空间站时代大门的一个信号”一句里,应该用“看做”错写成“看作”了。
B11版(责编:蔡楠)
《过把瘾》一文中,“盛世和鸣——首季京剧琴票群英汇(群英会)24进10第五场”一句里,应该用“群英会”错写成“群英汇”了。
注:群英会,古代指英雄模范人物的集会,也指各种有才能的人的集会。
《法律讲堂》一文中,“2没想到新媳妇给他带来的却是噩运(厄运)连连”一句里,应该用“噩运”错写成“厄运”了。
注:恶人、噩梦和厄运。
底部半通栏广告《央行首轮十二生肖纪念币
全国限量发行》一文中,“将来升值空间不敢想像(想象)”一句里,应该用“想象”错写成“想像”了。
B12版(责编:程韬宇)
《动漫世界》一文中,“在路上她们(它们,都是动物)遇到了鬛狗科迪”一句里,应该用“它们”错写成“她们”了;“一位他(它)能够找到辛巴”一句里,应该用“它”错写成“他”了;“利用豹子给他们(它们)的惊喜”一句里,应该用“它们”错写成“她们”了;“她们(它们)又有怎样的遭遇呢”一句里,应该用“它们”错写成“她们”了。
《动画梦工场》一文中,“蓝猫为了让炫迪健康快乐的(地)成长”一句里,应该用“地”错写成“的”了。
《经典》一文中,“历时2(两)个月”一句里,应该用“两”错写成“2”了。
《歌声与微笑》一文中,“这些合唱团将为我们带来陕南民歌《郎在对门唱山歌》,陕南民歌《水乡情歌》”一句里,应该删除第二个“陕南民歌”。
注:《郎在对门唱山歌》和《水乡情歌》都是陕南民歌。
B13版(责编:王炼)
《谁推高了房租》一文中,“有的片区甚至报出的价格惊人的(地)一致”一句里,应该用“地”错写成“的”了。
B15版(责编:沈玉)
《断刺》一文中,“并启用(起用)了一个代号叫‘草枭’的高级战略特工”一句里,应该用“起用”错写成“启用”了;“主使者在混乱中把护送宝钺撤离的警卫调包(掉包)”一句里,应该用“掉包”错写成“调包”了;“唐栋以丰厚的交换条件说服了草原上一个野外心勃勃(野心勃勃)的小部落首领额鲁巴尔王爷协助他一起阻止宝钺的绥远和平起义”一句里,应该用“野心勃勃”错写成“野外心勃勃”了;“焦汉魁集结军队赶到二道沟山顶与唐栋汇合(会合)”一句里,应该用“会合”错写成“汇合”了。
“起用”多用于与人有关,如“起用新人”;“启用”一般用于与物有关,如“新船闸启用”。
“掉”字除了我们平常所理解的“落下”之义项外,还有“对换”之义,可构成的词语包括“掉座位”、“掉包”。
底部半通栏广告《灰指甲
滴一滴就好》一文中,“不需(须)修甲、锉甲、包甲”一句里,应该用“须”错写成“需”。
底部半通栏广告《手足颤抖、帕金森病的福音》一文中,“从几十种中药中科学提取出有效成份(成分)浓缩而成--【太空&帕尔诺】(国药准字Z)”一句里,应该用“成分”错写成“成份”。
B16版(责编:王萍萍)
《从〈奢香夫人〉看彝族风情》一文中,“奢香与蔼(霭)翠最初的结合可谓受到重重阻碍”一句里,应该用“霭”错写成“蔼”了;“需(须)经近40道工序方能完成”一句里,应该用“须”错写成“需”了。
B21版(责编:王萍萍)
《从法官到演员》一文中,“再加上抛头露面不打怵(打憷)”一句里,应该用“打憷”错写成“打怵”了;“竟然找来了群众演员的服装——一件洗得褪(退)了色的旧卡其布中山装”一句里,应该用“退”错写成“褪”了。
“退”表示“向后移动、退出、减退、退还、撤消”一类的意思。例如“后退”
、“退场”、“退烧”、“退款”、“退婚”、“退色”。
“褪”(tu&)是指羽毛脱落,例如“小鸭子褪毛了”。“褪”也有“脱下衣服”的意思,例如“褪去冬衣”。
B22版(责编:张斌)
底部半通栏小广告《抹平大肚子》一文中,“六粒蓝韵甘舒胶囊就相当于一副(服)中药”一句中,应该用“服”错写成“副”了。
B23版(责编:王婧)
《咀嚼中年》一文中,“舔拭(舔舐)一下身心带血的伤口”一句里,应该用“舔舐”错写成“舔拭”了。
舔舐,tiǎn
sh&,用舌头舔的意思。动物(像狼、狗、狮、豹之类的)在受伤之后,会用舌头舔自己的伤口。这样可以杀菌、消毒。猫吃完食物后会舔舐自己的毛。舔舐也用来比喻人在受到心灵创伤之后,躲在一旁独自忍受和自我安慰。
《心型尺度》一文中,“能悠闲地在林荫(林阴)小道上散步”一句里,应该用“林阴”错写成“林荫”了。
由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和广电部于1985年12月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中规定,荫y&n(统读)(“树~”、“林~道”应作“树阴”、“林阴道”)。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之前的辞书中,基本上也都按照该表的规定进行注释。其中,1998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规范字典》(语文出版社;首席顾问:吕叔湘;主编:李行健)中还特别在“荫”字的注释中加入了上述内容。原本只有一个读音的“荫”字,在现汉(5)中干脆多了一个读音“yīn(阴)”,如此一改,也就解决了读音和用字之间的矛盾,如此没有道理和缺乏原则的媚俗行为值得批判。
B24版(责编:王婧)
《美味的瓠子拖》一文中,“不大一会儿功夫(工夫)就将满满一盘子瓠子拖一扫而光”一句里,应该用“工夫”错写成“功夫”了。
“工”是象形字,在甲骨、金文中皆象古人筑墙用的石杵,上边是木质横把,下为石质杵头。金文将杵头填实,篆文线条化后看不出杵头来了。隶变后楷书写作“工”。《说文·工部》:“工,巧饰也,象人有规矩也。”释义皆从引申。“工”的引申义:(1)建筑工程,一切工程;(2)各种生产劳动;(3)工匠。“工”的再引申:(4)精巧;(5)擅长;(6)技巧。凡从工取义的字皆与“捣击、事功、法规、技巧”等义有关。
“功”是会意兼形声字。金文中的“功”从攴(攴,pō,小击也),表操作;从工,表筑墙,“功”的本义指从事盖房等各种各样的工作。《说文·力部》:“功,以劳定国也,从力、从工。”“功”的本义指从事建筑等各种各样的工作。“功”的释义皆从引申:(1)做事的成效、功效;(2)功夫、功力、技能、修养。又引申:(3)功绩、功劳;(4)大的事业、功业;故又引申出(5)坚牢、精美。
以上可知,古汉语中,“功”与“工”同源,除了“功劳”义项为“功”独有,其他义项二者皆同。同样,“功夫”与“工夫”也是通用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出版的现代汉语工具书大都这样处理。《汉语大词典》中,两词义项大致相同,“功夫”和“工夫”各列有四个义项,有三个义项是相同的,各有一条有差异。《辞海》,两词都收了,在解释“工夫”条时,首先标明,“亦作‘功夫’”;“功夫”条义项①的解释为,“同‘工夫’”。旧版《现代汉语词典》(1998年以前版),将“功夫”与“工夫”放在一起解释。可见,“功夫”与“工夫”是不分彼此的。再后来,“功”与“工”逐渐有了分工,“功夫”与“工夫”便进行了分化处理,新编(修订)的工具书已体现了对“功夫”与“工夫”的区分。“功夫”与“工夫”在以前通用时的几个义项:①所用时间;②空闲时间;③一段时间,时候;④本领,造诣;⑤指武术,在新版(修订)、新编的工具书对它们的分工是,义项①②③表示时间,归到“工夫”名下;将义项④⑤归“功夫”所有。
底部通栏小广告《高血压优惠通知》一文中,“血脂、血粘(黏)降到正常值”一句里,应该用“黏”错写成“粘”了。
C2版(责编:王慧丽)
《〈金陵十三钗〉剑指“奥斯卡”》一文中,“诺大(偌大)一个南京城却无一个藏身之地”一句里,应该用“偌大”错写成“诺大”了。
注:“偌”为这么、如此。“偌大”意为如此大、这么大。
C3版(责编:张紫翾)
《〈龙门飞甲〉悬念重重》一文中,“徐克筹备了2(两)年”一句里,应该用“两”错写成“2”了;“大漠风烟(烽烟)间”一句里,应该用“烽烟”错写成“风烟”了。
C4版(责编:张紫翾)
《〈大魔术师〉揭开神秘面纱》一文中,“汇聚(会聚)了梁朝伟、刘青云、周迅等众多一线影星参演”一句里,应该用“会聚”错写成“汇聚”了。
注:“汇聚”与“会聚”的差异,核心在于“会”与“汇”的不同。
“会”的繁体为“會”,甲骨文、金文中的“会”下面的“口”代表容器,上面是盖子,中间是装在容器中的东西,表示器与盖相合的意思。所以,“会”的本义为聚合,既然装起东西盖上盖子,就免不了有“人”的存在。因此,“会”还可以引申出相逢(如会面)之义,同时又可指有目的的集会(如晚会)或者团体(如工会、协会)。此外,“会”还有理解、懂得、通晓、擅长的意思,如体会、能说会道等。
“汇”的繁体为“匯”、“滙”和“彙”,其中,“匯”是形声字,从匚(fāng,即筐子),淮声,其本义为盛器。“彙”也是形声字,从韦(y&,即长毛兽),胃声。“彙”本义为刺猬,引申为类、族类,如汇类(分类再聚集)、汇纂(类集编纂)等。另外,和货币有关的也用“汇”,如外汇、汇率。
一般来说,和人有关的“聚集”,往往使用“会”,表达人聚在一起的意思。既然是“盛器”,“汇”自然也就含有把东西放到一起的意思,如汇总、汇合、汇报。与和人有关的“会”字相对应,有“氵”的“汇”自然就有河流汇合的字义并往往负责构成和“水”有关的词,如汇涌(汇集涌流)、汇濊(水流深广的样子;濊,hu&)、百川所汇、汇成巨流。我们可以参照这样的原则对比一些常见的词,如会合(人的聚拢,如两军会合)与汇合(水流聚集)、会展(名词,会议和展览,如会展中心)与汇展(动词,把商品汇集在一起展览)、总会(小团体的上级机构,如工商总会)与总汇(把一些相关的东西放在一起而成的东西)。
“汇聚”与“会聚”的差异,其实本质上是“会”与“汇”的差异。笔者认为可以按照是否涉“水”来区分,凡涉“水”的,宜用“汇聚”,反之则宜用“会聚”。
C5版(责编:赫欣)
《杨门女将之军令如山》一文中,“我们请来了李连杰的师傅(师父)吴彬来做武术总指导”一句里,应该用“师父”错写成“师傅”了;“那源于(缘于)他心中的一份遗憾”一句里,应该用“缘于”错写成“源于”了;“歼灭(灭绝)杨家血脉”一句里,应该用“灭绝”错写成“歼灭”了;“期间(其间)更失去文广踪迹”一句里,应该用“其间”错写成“期间”了;“准时化好妆(装)”一句里,应该用“装”错写成“妆”了。
凡是学徒称呼授技之尊长为“师父”。古语曰:“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故师父之妻当然被尊为师母,同门学徒之间则互称师兄、师弟或师姐、师妹。此种现象,也广泛地存在于中国的教育界(多指私塾)及各行业有学识或身怀绝技并设馆收徒的人员之家。甚至宗教界亦如此,连尼姑收徒也被尊称为“师父”。
“拜师”一词,就说明了“受拜”的一方有别于我们日常所说的那类“师傅”,“师”在“天地君亲师”的思想体系中名列第五名!“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发端于《国语》,形成于《荀子》,在西汉思想界和学术界颇为流行。明朝后期以来,崇奉“天地君亲师”在民间广为流行,把它作为祭祀对象也已经普遍。清雍正初年,第一次以帝王和国家的名义,确定“天地君亲师”的次序,并对其意义进行诠释,特别突出了“师”
的地位和作用。民国时期,“天地君亲师”又衍变出“天地国亲师”
和“天地圣亲师”两种形式。(《“天地君亲师”源流考》,徐梓,《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另外,提醒同志们,赵本山曾经专门组织过跪拜的“拜师”仪式,此举曾经遭受批评。
“源”本作“原”,水流起头的地方,如源泉、源远流长。后引申为事物的来源、根据和出发点,也指事物的起源和发展。“源于”即“来源于、源出于、源自于”的意思,在实际用语中指主语对象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基础。例如:无论任何时候,文学创作必须源于社会生活。“源于”在句中是“从……中来”意,引出主语对象“文学创作”产生、存在的基础。
“缘”本为佛教用语,谓宇宙中一切事物皆待缘而起、因缘而定,如缘起、因缘。后引申为事物产生、存在、发展的起因、原因。“缘于”即“起因于、鉴于、原因在于”的意思,在实际用语中指主语对象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例如:班超投笔从戎缘于其远大的志向和抱负。“缘于”是“起因于、原因在于”的意思,引出主语“投笔从戎”的原因。
“其间”与“期间”这两个词都是指“中间”的意思,但主要区别在于“期”与“其”。“期”指“时期”,“其”是指代词,相当于“这”、“那”、“这个”、“那个”。
“其间”是指某一段时间。从结构上分析,“其”修饰“间”,相当于“这”“那”等指示代词。在使用的时候,“其间”前面总有一段关于时间的叙述,“其间”承上表示“这段时间里”或“那段时间里”。如果“其间”前面再加上“这”或“那”,就重复了。我们熟知的经典例子是鲁迅先生《一件小事》里的话:“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其间”多用于书面,口语中,人们有时会在它前面加上“这”或“那”,现在也是不容忽视的语言事实。但引导规范,还是不要在前面加修饰成分。另外,“其间”也可指两个以上人或两种以上具体或抽象事物之间。
“期间”的用法恰恰相反,它前面应该加修饰成分,如“春节放假期间”“十一长假期间”“暑假期间”“这期间”“那期间”“开会期间”等等。现在有个用法是错误的,就是“期间”前面不加修饰成分,例子几乎天天都能见到。
“化装”和“化妆”是同音异义的两个词。按照《现汉》的解释,“化妆”意为用脂粉等使容貌美丽;而“化装”则是演员为了适合所扮演的角色的形象而修饰容貌或假扮。
化妆主要指运用化妆品和工具,采取合乎规则的步骤和技巧,对人的面部、五官及其它部位进行渲染、描画、整理,增强立体印象,调整形色,掩饰缺陷,表现神采,从而达到美容目的。
化装则主要指改变装束、容貌,即乔装改扮之意。剧中的敌特为了躲避追捕不断地进行乔装改扮,这种“化装”包括了“化妆”的一些意思,但是更主要的是进行从头到脚的改变,以期达到隐藏真身、蒙混过关的目的。
C6版(责编:赫欣)
《鸿门宴》一文中,“我们比划(比画)怎么出这个棋”一句里,应该用“比画”错写成“比划”了。
《精英部队:大敌当前》一文中,“该片在2010年刷新了多项巴西影史票房记录(纪录)”一句里,应该用“纪录”错写成“记录”了。
&“记录”在做动词时,指把听到的话或发生的事写下来,例如记录在案。记录在做名词时,指当场记下来的材料,如做会议记录,也指做记录的人,如推举他当记录。
“纪录”一般只做名词用,指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以内记载下来的最高成绩,如打破纪录,创造新纪录等。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们只要把握住一点,就可以准确无误地用好“记录”和“纪录”,那就是看这个词是做动词用还是做名词用。如果做动词用,那一定是“记录”,如“请你把会议情况记录下来,整理成会议纪要”;如果是做名词用,那就要优先考虑“纪录”,如“三项指标都创造了新的纪录”。
最后,请你好好看看这句话:“请仔细查看一下记录,看是不是刷新了历史纪录,然后把这一情况记录下来,编印一本新的《纪录》。--当然,如果某项指标没有突破历史纪录,这个指标就不要记录了。”
C7版(责编:邵楠)
《倾城之泪》一文中,“故事的主角对爱都坚信不移(坚信不疑)”一句里,应该用“坚信不疑”错写成“坚信不移”了。
注:坚信不移是“坚定不移”和“坚信不疑”的杂交体。
坚定不移,稳定坚强,毫不动摇。移:改变,变动。【出处】《资治通鉴·唐记·文宗开成五年》:“推心委任,坚定不移,则天下何忧不理哉!”
坚信不疑,即深信不疑,义为非常相信而没有一点怀疑。【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梦狼》:“慰藉翁者,咸以为道路讹传,惟翁则深信不疑。”
底部通栏小广告《“〈中华腾飞〉中国航天珍藏集”珍稀发行》一文中,“美国用登月航空火箭的返回材料制造了两只(支)笔”一句中,应该用“支”错写成“只”了;“现估计每只(支)约合500万元人民币”一句中,应该用“支”错写成“只”了。
C8版(责编:邵楠)
《一代宗师》一文中,“期间(其间)更是意外骨折”一句里,应该用“其间”错写成“期间”了。
《赛车传奇》一文中,“张钧甯(宁)”一句中,应该用“宁”错写成“甯”了;“而后(尔后)虽然因林司哲的伤病归队却状态低迷”一句中,应该用“尔后”错写成“而后”了;“这位天才赛车手终于在比赛的最后关头使出了传说中的‘杀手锏(撒手锏)’”一句中,应该用“撒手锏”错写成“杀手锏”了。
“而后”是一个典型的连词,主要连接前后连续发生的事件或行为。“而后”后面所叙述的行为或事件,往往紧接着前面的行为或事件发生。例如:他翻了翻眼珠,身子晃了两晃,而后跪在了地上。
“尔”本身是一个代词,指代一个特定的事件或行为,“尔后”相当于“此后”、“在这之后”。“尔后”前面所述的是某个相对独立的事件,后面的事件往往并不是紧接着发生。例如:我们是在飞机上认识的。尔后,又通过几次电话。有时,“尔后”后面叙述的是前面事件的发展、变化情况。例如:我们最后一次见面是在三年前,尔后再也没有他的消息。
撒手锏,正解词语,指旧小说中厮杀时出其不意地用锏投掷敌手的招数。动作游戏里面往往有“必杀技”,这样的招数使出来往往能够重创对手甚至一击致命;但是“撒手锏”则是真有其物,古时二将对战,两马错镫,一将甩出所藏的“锏”使出“暗箭伤人”之术,往往就可以获胜。使用“杀手锏”的说法,曲解词语的历史渊源,误导读者。
《东成西就2011》一文中,“只有有朝一日他们懂得了互相理解、和谐相处才能重返天廷(天庭)”一句里,应该用“天庭”错写成“天廷”了;“之后七位天神便开始了他们在人间的各种救世渡人(救世度人)的生活”一句里,应该用“救世度人”错写成“救世渡人”了。
天庭,是神化传说中神仙待的地方。
度人,就是超度。
《巨额交易》一文中,“使劲(尽)浑身解数与各色人等斗智斗勇”一句中,应该用“尽”错写成“劲”了。
D1版(责编:赵晖)
《考虑的是责任感》一文中,“我被几十年前这样一支中国军队感动着、震憾(震撼)着”一句里,应该用“震撼”错写成“震憾”了。
D2版(责编:王慧丽)
《吃亏是福》一文中,“包立功为堂弟跟师傅(师父)和邻居借结婚的东西”一句里,应该用“师父”错写成“师傅”了;“被师傅(师父)发现”一句里,应该用“师父”错写成“师傅”了;“马唯民说让出自己的房子把师傅(师父)接回来住”一句里,应该用“师父”错写成“师傅”了。
D4版(责编:王姝)
《快乐生活一点通》一文中,“但土豆也能干煸您能想像(想象)的(得)到吗”一句里,应该用“想象”错写成“想像”了、应该用“得”错写成“的”了。
《本期推荐》一文中,“为什么有人得了脑卒中会恢复的(得)很好而有人却半身不遂”一句里,应该用“得”错写成“的”了。
《魅力周末》一文中,“让大家在这个冬季倍感(备感)亲情的温暖”一句里,应该用“备感”错写成“倍感”了。
备,繁体作备,是由小篆演化而来的。甲骨文里也有备字,是象形字:筐里盛着一支箭,含义是“具”,即器具。金文备字的形体变了,成了会意字,由矢和用组合而成,含义未变,还是“具”。小篆在金文备字左边加个“人”,除了表“具”义外,增加了“慎”的含义(不是普同的“具”,而且置放武器的“具”)。所以,备字兼有“具”和“慎”二义。由“具”引申出“具备”“设备”,又引申出“齐备”(完全);由“慎”引申出“预备”“防备”。
倍,形声,从人咅声,本义“反”,是“背”的本字。古文里常用“倍”表示“反叛”义。《礼记》:“信以结之,则民不倍。”其中的“不倍”即不反叛。“背诵”的含义是“重诵”,是从“反”引申出来的。所以,古文里常见将“背诵”写作“倍诵”。在现代汉语里,倍字的本义已被“背”取代,而被假借表示“跟原数相等的数”,如“倍数”。又引申为“程度比原来深得多”,如“倍加”“倍增”。
倍感,表示感受的程度(尤其是指一个个体),如“倍感亲切”。
备感,表示全面感到(尤其是指群体)。
D6版(责编:王泽民)
底部半通栏广告《让耳鸣、耳聋患者重获新“声”》一文中,“具有通窍泻(泄)毒、复聪开窍、滋补肝肾、活血化瘀、营养耳神经”一句里,应该用“泄”错写成“泻”了。
“泄”是指气体或液体从封闭的物体中流出,有漏出的意思,如泄漏、泄洪、泄火;也引申为透露、抒发的意思,如“泄密”“泄愤”。
“泻”是指大量液体急速流动,也指情感等连续、强烈地表达,如倾泻、一泻千里、上吐下泻。
D7版(责编:赵春霞)
底部半通栏小广告《走出湿疹、皮炎、皮肤癣的治疗误区》一文中,“彻底改变血热、血燥、血淤(血瘀)的现象”一句中,应该用“血瘀”错写成“血淤”了。
D8版(责编:王红)
《难忘那些京郊的果子》一文中,“有名甜食‘糖核桃粘(仁)’”一句里,应该用“仁”错写成“粘”了。
《挖窖挖井贮菜忙》一文中,“然后把萝卜一层一层的(地)码放”一句中,应该用“地”错写成“的”了。
希望记者编辑同志们努力提高文字水平,对我们的评论如有异议欢迎来电探讨。
联系方法:
电邮(),
1.文为笔者原创,如有转载请注明博客地址和作者。任何商业目的的使用,请与博主联系经协商一致后方可使用,否则视为侵权。
2.笔者其他原创文章及地址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缘梦腾飞 爱我中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