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舱外航天服服内装有什么可以为航天员提供饮用水

书包网所收录免费小说、书友评论、用户上传文字、图片等其他一切内容及书包网所做之广告均属用户个人行为,与书包网无关书包网所收录免费小说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在本站留言,书包网会在24小时之内删除您的作品。谢谢!Copyright &
Beta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号-1航天员在太空飞行时为什么要穿航天服?_百度知道人造卫星_随心所欲_天涯博客
今日访问:[$DayVisitCount$]
总访问量:166029
开博时间:
博客排名:9880
(3)(9)(7)(2)(8)(3)(36)(14)(34)(49)(6)(168)(3)(13)(31)(39)(10)(5)(31)(48)(205)
      
人造卫星  晴朗的夜空,当你抬头仰望满天星斗时,有时会看到一种移动的星星,它像天幕上的神行太保匆匆奔忙,它们是什么星?在忙些什么?  这种奇特的星星并不是宇宙间的星球,而是人类挂上天宇的明灯—人造地球卫星。它们巡天遨游 ,穿梭往来,忠实地为人类服务,给冷寂的宇宙增添了生气和活力。  人造卫星的分类    人造卫星是个兴旺的家族,如果按用途分,它可分为三大类: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应用卫星。    科学卫星是用于科学探测和研究的卫星,主要包括空间物理探测卫星和天文卫星,用来研究高层大气,地球辐射带,地球磁层,宇宙线,太阳辐射等,并可以观测其他星体。    技术试验卫星是进行新技术试验或为应用卫星进行试验的卫星。航天技术中有很多新原理,新材料,新仪器,其能否使用,必须在天上进行试验;一种新卫星的性能如何,也只有把它发射到天上去实际“锻炼”,试验成功后才能应用;人上天之前必须先进行动物试验……这些都是技术试验卫星的使命。  应用卫星是直接为人类服务的卫星,它的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其中包括:通信卫星,气象卫星,侦察卫星,导航卫星,测地卫星,地球资源卫星,截击卫星等等。  人造卫星的运行轨道    人造卫星的运行轨道(除近地轨道外)通常有三种:地球同步轨道,太阳同步轨道,极轨轨道。    地球同步轨道 是运行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的顺行轨道。但其中有一种十分特殊的轨道,叫地球静止轨道。这种轨道的倾角为零,在地球赤道上空35786千米。地面上的人看来,在这条轨道上运行的卫星是静止不动的。一般通信卫星,广播卫星,气象卫星选用这种轨道比较有利。地球同步轨道有无数条,而地球静止轨道只有一条。    太阳同步轨道 是轨道平面绕地球自转轴旋转的,方向与地球公转方向相同,旋转角速度等于地球公转的平均角速度(360度/年)的轨道,它距地球的高度不超过6000千米。在这条轨道上运行的卫星以相同的方向经过同一纬度的当地时间是相同的。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一般采用这种轨道。    极轨轨道 是倾角为90度的轨道,在这条轨道上运行的卫星每圈都要经过地球两极上空,可以俯视整个地球表面。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侦察卫星常采用此轨道。  别看人造卫星个头不大,五脏可齐全呢!它的通用系统有结构,温度控制,姿态控制,能源,跟踪,遥测,遥控,通信,轨道控制,天线等等系统,返回式卫星还有回收系统,此外还有根据任务需要而设的各种专用系统。    人造卫星的特点    1.飞得高、视野宽、观察外星不受大气影响。  2.速度快。  3.寿命长。
    人造卫星环绕地球运行的条件    1.高度条件:  首先,从地面发射卫星,要考虑大气的影响。如果高度太低,马上就会因它和空气剧烈磨擦产生巨热被烧毁。其二,空气的阻力会使卫星速度减小,轨道变低而很快陨落。因此卫星轨道必须在大气层之外才可保证正常运行。因为空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急剧下降,当高度为100km时仅为海平面的百万分之一,200km高空时,只有海平面的5亿分之一。一般卫星都在离地面120km以上空间飞行。  2.速度条件:  当发射速度大于7.9km/s(第一宇宙速度)时,卫星运行的惯性离心力大于重力,卫星将沿椭圆轨道运行,且速度越大,椭圆轨道的形状被拉得越长、越扁;当速度达到11.2km/s(第二宇宙速度)时,卫星挣脱地球引力束缚,不再绕地球运行,成为绕太阳运行的人造卫星或飞到其它行星上去;当速度达到16.7km/s(第三宇宙速度)时,卫星将脱离太阳系。    人造卫星的发射    人造地球卫星和载人飞船是航天技术发展的丰硕成果。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有60多个国家参与了空间活动,飞行过的和正在飞行的各种空间飞行器大约有5000颗左右。航天技术的发展已与人类的生活密不可分,航天技术的成果已经走进千家万户。  
为了让大家对有关人造地球卫星和载人飞船的知识和技术有进一步的了解,在此谈一谈人造卫星及其他的航天器是怎样上天的。  
要便卫星上天,需要一系列的保障条件,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大系统工程,主要包括了3个方面。  1、产生动力的系统——运载火箭   
卫星必须靠一种动力装置把它送上天并使它达到一定的速度,在满足一定的条件后才能围绕地球飞行,目前这种动力装置就是火箭。火箭的主要任务就是起到"运"和"载"的作用,因此也被称为"运载火箭"或者"运载工具"。下文中的火箭单指用于发射卫星用的火箭。  
火箭根据使用的燃料是液态还是固态分为液体火箭和固体火箭。目前一般采用液体火箭或者是固、液混合的火箭系统,而且是多级运载火箭。火箭不需要大气中的氧气进行助燃,在它的每一级内都有两个携带燃料的大储箱。在储箱内分别装有氧化剂和燃烧剂,利用这两种物质的混合燃烧,产生高温、高速的气体,从发动机的喷管中喷出后产生与火箭的喷流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推力使火箭带着卫星离开了发射台,一边升高一边加速。当火箭的第一级工作结束关闭发动机后,自动地与第二级分离并且被抛掉。这时火箭的第二级马上工作,继续升高加速……就这样一级一级地工作,高度越来越高,速度越来越大,最后达到预定的高度和速度时,火箭全部和卫星分离了,卫星开始了自己的航程。火箭的构造是很复杂的,除了燃料、发动机外,还有控制火箭飞行、使火箭按照程序转弯的控制系统,以及监测火箭飞行的测控系统等。  2、卫星地面发射场  
卫星地面发射场是发射卫星的专用场地。在发射场地内有复杂和完备的发射系统、测试厂房、各种测试仪器设备、燃料储存库和加注系统、气象观测系统、发射台和发射塔架、各种光学和无线电的跟踪测轨系统及用于对火箭卫星的飞行情况进行跟踪、轨道测量、接收信号、发送指令等功能的各种雷达和发射指挥控制中心,该中心对全过程的工作进行指挥调度,作出各种决策。  
整个发射场一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称为技术区,另一部分称为发射区。从卫星、火箭制造厂出厂的产品首先运到发射场的技术区,在技术区内完成对火箭和卫星的装配、测试和其他性能的检查。检查合格的火箭卫星再运到发射区,把火箭竖立在发射台上,再把卫星吊装对接在火箭上,然后进行联合测试。测试合格后火箭再加注燃料,一切准备就绪后实施发射任务。  
火箭和卫星连在一起后竖立在发射台上,火箭竖立在巨大的发射台上,发射台的旁边有近百米高的发射塔架,围绕着它周身上下有多层可以合拢的工作平台,当工作平台合拢时,把火箭层层环抱起来,形成多层工作平台,供工作人员进行检查操作,发射前,平台自动转到背后。  
在远离发射台的飞行控制指挥中心,一排排的仪器设备紧张地忙碌着,火箭和卫星的每一个数据都传送到这里,显示在荧光屏上。操作者按照指挥员的命令进行一步步的检查测试。显示屏幕把整个火箭映射在上面,每一步的工作状态都历历在目,火箭起飞的飞行状况和飞行轨迹也清晰地显示出来。   
目前,我国有西昌、酒泉和太原等儿个卫星发射中心。  3、星罗棋布的测控网  
当火箭飞离了发射台,携带卫星开始它的征程、卫星在空中翱翔的时候,要使它们一直处于受控制的状态。这就好像是放风筝一样,火箭、卫星的飞行也是如此,有一条无形的"线"一直牵着它们,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地面测控系统,就好像风筝线,一直在跟踪和控制着卫星。又因为卫星在空中不停地围绕地球飞行,它每时每刻处于不同的地点上空,因此地面的测控站不能只设在一点,而是在全国各地,甚至在海上和其他国家都可能布站,即尽量做到大范围和全天候的跟踪测量,这就组成了一个星罗棋布的测控网。由于各种原因,做不到全球布站,但测控站尽可能多一点好。  
测控站要完成的任务是很多的。一方面当火箭、卫星在天上运行的时候,首先要知道它们是不是按照事先设计的飞行轨道在飞行。如果有误差至少要知道目前的实际轨道是什么样子,这就是轨道跟踪和测量。根据这些数据就可以推算它们在每一个时刻会飞到什么地方,这就是轨道预报。  
卫星测控的另一个任务就是遥测任务。当卫星在天上飞行时,不但要跟踪它,了解它的位置,而且还需要知道它工作的情况是否正常等,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火箭和卫星上有许多描述它们工作情况的信息,称之为遥测信号。这些信号通过无线电波发射到地面,由地面雷达接收站接收后变换成可进行分析的信息。它很像医生用仪器对病人进行检查,通过取得的数据来确定病情一样。不过,卫星是通过遥远的空间用无线电波进行星地的联系。对于载人的飞船,除了传输仪器设备的工作信息外,还要传送宇航员的工作情况和生理参数等。  
测控系统的另一项任务就是遥控,地面人员不但可以跟踪卫星,掌握它的工作状态,而且还可以对它进行干预和控制。当卫星出现了故障时,要把故障仪器关掉,命令备份仪器马上投入工作;临时决定要卫星完成什么工作时,对卫星发出命令;对于返回式卫星,如果动力系统的管路破裂导致燃料泄漏(这是严重的故障),一旦漏光就有无法返回的危险,地面人员发现这个故樟后,马上向卫星发出控制指令,命令它停止一切其他工作,立即执行返回命令,此时的卫星就要紧急返回。由此可以看出遥控功能对在遥远的太空飞行的卫星来说是何等的重要。  
航天测控系统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装在火箭和卫星上;另一部分在地面上,也就是地面的测控系统。地面的测控系统主要由测控指挥中心和分布在各地的地面测控站组成。测控站又分为陆基站、海基站和空基站,在这些地面测控站中,配备有各种光学设备、无线电雷达设备、信息接收及发送和处理设备,以及大型电子计算机等。各地面台站接收的卫星信息被送到测控中心,进行处理和决策。   
4、太空飞行的主角——航天器  
每个航天器的发射都是为了完成人们赋于它的特定使命。可以看出,在航天系统中,发射场是完成卫星的总装、测试和发射任务的勤务保证;运载火箭是把卫星送入太空并使它具有围绕地球飞行的速度的动力源泉;地面测控网是为了对卫星进行跟踪、监测和控制,它保证了天地之间的联系。一切工作都是围绕航天器进行的,为它能够上天创造一切条件。  
还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航天器是一个总称,它包括了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空间站等。  
上面已经谈到,各种航天器都有它特定的任务,它们所获得的大量极其有价值的信息资料经过处理后可以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而这些不同来源的信息必须经过加工处理分析才能提供给相关的用户去使用。因此就要有地面信息处理分析系统,它就是专门用于分析处理卫星取得的信息的技术系统。由于信息的种类不同和所需的处理内容不同,处理设备也各不相同。  
通过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要想便卫星上天,除了设计卫星本身,还要拥有一系列的配套工程设施,上述的3个方面是必不可少的。而载人航天飞行对保证设施的要求就更复杂,除了上述设施外,还要有生命保障设施、宇航员的选拔训练中心、宇航员返回后的搜索救援设施等。  
航天技术是复杂的现代高科技技术,是各种基础理论和现代最新科技成果的集中体现。航天技术的发展程度也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反过来说,航天技术的发展又能大大促进和带动各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就是目前世界各国大力发展航天技术的主要原因。  人造卫星的回收  人造卫星的回收程序是:调整卫星姿态,回收舱与星体分离,然后点燃和回收舱装在一起的制动火箭,使其减速,脱离轨道并返回。进入大气层后,借助空气阻力减速至200m/s左右,打开降落伞进一步减速至10m/s即可安全着陆。  
          我国人造卫星的发展    1970年4月,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成功地发射了一颗“东方红一号”卫星,成为继苏、美、法、日以后第五个发射卫星上天的国家。“东方红一号由结构、能源、温控《东方红》音乐装置和短波遥测、跟踪、天线以及姿态测量等部分组成。卫星外形为球形多面体,直径1m,重173kg。卫星轨道近地点439km,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夹角68.5度,绕地球一周114分钟,用20.009兆赫的频率播送《东方红》的乐曲。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CAST)自1968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各种卫星产品的开发与研制,产品有自旋和三轴稳定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返回式卫星和科学试验小卫星。 1970年,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制造的中国第一颗卫星成功地发射入轨。迄今为止,已经开发研制了十几颗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例如东方红-2、东方红-2A、东方红-3和“北斗”导航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的FHW系列返回式卫星自1975年来,已有十七次成功发射,十六次回收的记录。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巴西INPE联合研制的资源-1号卫星,使用长征-4号火箭成功发射以后,又相继发射2颗资源卫星。它证明了中国开发地球资源卫星和卫星应用产品的能力。  通信卫星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已成功研制出三种地球同步通信卫星――东方红-2东方红-2A和东方红-3。东方红-2是自旋稳定卫星、东方红-3是3轴稳定卫星。 东方红-3号卫星的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重量: 2200 Kg 功率: 2000 W  在轨寿命: 8年 卫星结构: 中心承力筒  载荷: C频段通信卫星 KU频段通信卫星  返回式卫星 FHW系列(FHW-I和FHW-II)    返回式星从1975年开始发射成功。至今为止,已有17次成功发射,16次回收的记录。 FHW系列返回式卫星可为用户提供以下服务: 领土调查,照相定位 空间材料试验 空间生物试验 特殊搭载试 遥感信息的获取和应用 太空育种。                风云-1,风号-2气象卫星    今为止,已成功发射了六颗气象卫星(三颗风云-1和三颗风云-2)。依靠这些卫星,中国建立了自己的卫星天气预报和监测系统。 风云-1是一种极地轨道气象卫星。星上装有若干个高分辨率扫描辐射计。包括4个可见频道和1个红外频道。 风云-2号气象卫星 风云-2是一种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星上装有多频道扫描辐射计。包括1个可见波段、1个红外波段和1个水汽波段。载荷包括S频段传输和云图预报转发器,UFH/S频段数据采集转发器和空间环境监测设备。    神舟5号圆国人飞天梦      10月15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行首次载人航天飞行,9时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  神舟七号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是中国神舟号飞船系列之一,用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是中国第三个载人航天飞船。突破和掌握出舱活动相关技术。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科研单位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科研单位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神舟七号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构成神舟七号飞船全长9.19米,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构成。神七载人飞船重达12吨。长征2F运载火箭和逃逸塔组合体整体高达58.3米。    轨道舱--作为航天员的工作和生活舱,以及用于出舱时的气闸舱。配有泄复压控制、舱外航天服支持等功能。内部有航天员生活设施。轨道舱顶部装配有一颗伴飞小卫星和5个复压气瓶。无留轨功能。    返回舱--用于航天员返回地球的舱段,与轨道舱相连。装有用以降落的降落伞和反推力火箭,施行软着陆。    推进舱--装有推进系统,以及一部分的电源、环境控制和通讯系统,装有一对太阳能电池板。    神舟七号飞船载有三名宇航员分别为翟志刚(指令长)、刘伯明和景海鹏。神舟七号飞船候补梯队航天员分别为陈全(指令长)、费俊龙、聂海胜。主要任务是实施中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同时开展卫星伴飞、卫星数据中继等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    日下午14时30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总指挥部新闻发布会上,"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总指挥部宣布:日21时07分至22时27分直接发射,进行载人航天飞行。届时中国的航天员将首次出舱来进行太空行走。    翟志刚出舱作业北京时间日21时10分4秒988毫秒由长征2F火箭发射升空。日16点30分,景海鹏留守返回舱,翟志刚(指令长)、刘伯明分别穿着中国制造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和俄罗斯出品的"海鹰"舱外航天服进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兼任气闸舱的轨道舱。翟志刚出舱作业,刘伯明在轨道舱内协助(刘伯明的头部手部部分出舱),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宇航员第一次的太空漫步,令中国成为第三个有能力把航天员送上太空并进行太空行走的国家。北京时间日17点37分"神舟七号"飞船成功着陆于中国内蒙古四子王旗。    从神舟七号开始,中国进入载人航天二期工程。在这一阶段里,将陆续实现航天员出舱行走、空间交会对接等科学目标。整个二期工程的所有发射任务全部由长征2F火箭担任。  [编辑本段]细节信息    载人航天火箭系统总顾问组组长、"神舟"五号火箭总指挥黄春平于"神舟六号"着陆后表示,"神舟七号"发射时间可能将会推迟半年左右,原定2007年的发射计划将拖后到2008年。与"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不同的是,"神舟七号"火箭在研制上的关键点是舱外航天服和气闸舱。因为"神舟七号"将实现太空行走,航天员能否从舱内气压骤然适应真空环境,气闸舱和舱外航天服扮演了重要角色。    戚发轫院士认为,"神七"必须在神舟六号的基础上解决两个比较大的问题。现在航天员有一个密封舱,在这个舱里穿航天服。离开这个舱就没有了空气,所以航天服本身就必须能供给氧气。第二是没有温度控制时,航天服能保证他正常的温度,所以这个航天服就相当于一个小型的密封舱。出舱得具备这几个条件。飞船上要有一个气闸舱,人穿好航天服进去,把门关上,把外面的门打开出去。假如没有气闸舱,那么一打开门气就放光了,因此要有一个气闸舱。"我只是说两个主要的,作为航天员有一个舱外的航天服,作为我们的飞船来讲,必须得有一个气闸舱,要保证原来的舱里一定有一个大气压。"     "神舟七号"攻克气闸舱等核心技术难关,太空行走对航天员的考核要求更加高。由于航天服内的压力比正常情况下低,有可能会使人体组织内的氮气释放,在血管内形成气栓,导致减压病。因此航天员在穿好航天服以后,必须在气闸舱内充分吸氧,协助工作的航天员回到内舱(即轨道舱),关闭内舱门,然后气闸舱开始泄压到真空,与飞船外的真空状态保持一致,此时航天员可以出舱活动。而完成舱外任务回到舱内时,还要对航天服进行一定的减压,再对气闸舱充气。     "航天员出舱活动是一项高难度、高风险的活动。"专家介绍,"神舟七号"时的太空行走要求航天员必须在地面做充分的试验和训练,其地面训练一般在一个对比重有一定要求的中性水池里进行。这种水池通常建在大型的试验房里面,把航天器放在水池中,利用水的浮力模拟太空的失重现象,然后航天员在水池里面进行出入舱和舱外操作训练。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张庆伟表示,神舟七号飞船,不是神舟六号的简单重复,突破许多关键技术。用于发射神舟七号飞船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已经成功地将六艘神舟飞船送入太空,具有成熟的技术基础。针对前几发火箭的飞行情况,科研人员将这枚火箭进行局部改进,来进一步提高火箭的可靠性。此外,还在火箭上增加一些摄像头。    神舟七号在日升空。而26、27日两天的下午到傍晚是最适合出舱的时间,2名航天员会进入轨道舱。由于航天服非常重,要另外一个人帮助才可以穿上。出舱活动时,航天员身上将会连接着2条生命线。航天服是以俄式航天服为基础研发的,提供氧气、压力、电源和通讯等设备,出舱以后航天员身边还会有摄像镜头,全程直播。是中国航天科技当中一个突破。  飞行任务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飞行任务的主要目的是,实施中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突破和掌握出舱活动相关技术,同时开展卫星伴飞、卫星数据中继等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飞船运行期间,1名航天员着中国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出舱进行舱外活动,回收在舱外装载的试验样品装置。    按计划,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运行在高度约343公里的近圆轨道。    航天员出舱活动完成后,飞船将释放一颗伴随卫星。还将进行"天链一号"卫星数据中继续试验。    神舟七号飞船完成预定飞行任务后,将返回内蒙古中部地区的主着陆场。  任务过程    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于日21点10分4秒988毫秒(UTC+8,下同)发射升空;    点火第120秒火箭抛掉助推器及逃逸塔;第159秒火箭一二级分离;第200秒整流罩分离;第500秒三级火箭关机;    第583秒飞船与火箭分离;随后飞船正常进入预定轨道,神舟七号飞船成功发射。    9月27日04:03 启动变轨控制程序,04:04 完成变轨。航天员出舱在飞船进入轨道运行,环绕地球超过五圈之后进行翟志刚出舱活动挥动五星红旗。    16:35 航天员翟志刚打开舱门,开始出舱活动,翟志刚首先探出头,并向舱外默认的闭路镜头挥手,之后全身走出舱外。刘伯明也探头出机仓外,交给翟志刚一面小型五星红旗。翟志刚接过五星红旗,向镜头挥动片刻。随后翟志刚取回舱外装载的固体润滑实验试验样品。16:58 航天员成功完成舱外活动,返回轨道舱内。17:01 轨道舱门关闭。    火警误报    在航天员出舱五分钟左右时神舟七号曾经报告"仪表显示,轨道舱火灾",后经证实,是误报。    19:30 神舟七号释放伴飞小卫星    9月28日16:54 飞船进入正常返回轨道;17:16 飞船返回中国上空;17:25 太空船离开"黑障区",并且打开主伞。     17:36 成功着陆;18:22 航天员自主出舱。  发射条件    无降水、地面风速小于每秒8米、水平能见度大于20公里;    发射前8小时至发射后1小时,场区30公里至40公里范围内无雷电活动;    船箭发射所经过空域3公里至18公里高空最大风速小于每秒70米。    "神五"、"神六"和 "嫦娥一号"的发射时间均在10月中下旬,而"神舟七号"的发射将提前到9月底升空。有关专家透露,9月和10月均有较适合发射窗口,但因"神七"将执行太空行走任务,9月底升空时的太阳夹角更适合太空人出舱活动,能令飞船在最短时间内见到太阳,保证太空人出舱作业时有阳光。     能否如期发射,主要是看当时的发射场天气等情况。小雨和气温一般都不会影响飞船的正常发射,但大风则可能导致飞船推迟发射,因为风速超过火箭的承受能力后,将有可能改变其飞行方向。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庞之浩表示,在国际上,不管是白天发射还是晚上发射,两种情况都存在。  [编辑本段]航天实验    中国科学院披露载人航天实验内容    中国科学院有关负责人表示,载人飞船工程应用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开展空间对地观测、空间科学及技术实验。    "对地观测任务"是以与国际同步发展先进空间遥感器及开拓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为目的,确定了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器、多模态微波遥感器(包括微波高度计、辐射计和散射计)、地球环境监测和遥感应用研究等在轨实验和应用任务。地球环境监测包括太阳常数监测、太阳和地球紫外辐射监测以及地球辐射收支探测。遥感器应用研究为中国遥感应用技术的发展奠定基础;开展成像光谱技术和微波遥感技术在海洋、陆地和大气方面的应用研究和应用示范。    "空间科学研究"安排了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科学(包括空间材料科学项目,微重力流体物理研究项目),还有空间天文项目、空间环境预报和监测任务,目标是全面提高我国空间科学水平。"空间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研制了多种空间实验设备,开展空间生物学效应研究、空间蛋白质结晶、空间细胞培养、空间细胞电融合以及空间蛋白质和生物大分子分离纯化等研究;"空间材料科学研究"研制多工位晶体生长炉和晶体生长观测装置,开展二元和三元半导体光电子材料、透明氧化物晶体、金属和合金等材料研究和空间生长,研究空间晶体生长动力学;"空间环境预报和监测"研究可以建立空间环境预报中心,发布长期、中期、短期空间环境预报和警报,进行效应预测,保障航天员、载人航天器和空间设备安全。  [编辑本段]发展计划    未来几年内我国的航天技术发展实行"三步走"计划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工程总体室主任王忠贵向记者揭示了我国航天技术发展在未来几年内的"三步走"计划:"神舟七号"飞船将于2008年升空,肩负的使命是实现航天员太空行走;2009年至2011年之间,"神舟八号"飞船将在太空中完成交会对接;而航天技术发展的第三步是建立空间站。      失重对航天员生活的影响    人长期生活在地面有重力的环境里,一旦进入失重环境,就会感到生活习惯不适应。为此,对航天员的生活须采取各种措施:为航天员设计紧身服装,因为肥大的衣服会漂浮起来;对座舱中的物品加以固定,避免自由漂浮;食物块破碎或表面掉下的粒屑,会飞扬起来,钻进航天员的眼睛、鼻子,甚至吸入气管,引起生命危险,因此航天食品要做成块状,一口一块;饮水时要用管子通入口中,防止水珠进入气管;洗漱溅水,须用吸水器吸干,以防止水珠聚积在空中,造成危害;航天员睡觉须用带子或睡袋把自己捆住;在失重条件下行走时,航天员须穿用带钩的鞋子,能挂住网格状的地板(天花板)。    失重对人体的生理影响    人长期在地面重力场内生活,地球重力吸引血液向下流动。在失重环境中,血液重新分配,下肢血量减小,头部血量增多,航天员的收缩压一般比飞行前升高帕(15~20毫米汞柱),平均动脉压升高帕(10~12毫米汞柱),静脉压也上升,舒张压则下降。失重使流体静压梯度消失,中心静脉压和心房压力增加,刺激这些部位的容积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排尿量增加和水分及血浆量减少(约10%)。尿中排出的钠、钾离子增加。在失重环境中,人体骨骼受力减少,时间一久,肌肉萎缩,骨骼也会变得松脆,特别是失重会引起骨骼内钙、磷盐的丧失,使航天员返回地面后变得软弱无力。失重还会引起红血球减少(8%~17%),白血球增加,T淋巴细胞减少,免疫能力减退。在失重环境中,大多数航天员还会发生前庭-植物神经反应,引起航天运动病和空间定向障碍,出现恶心、呕吐、面色苍白、晕眩,影响工作能力。这种症状常在航天的头一周内发生,随后症状消失。  伴飞小卫星    "神七"任务中释放一颗伴飞小卫星。"神五"、"神六"升空入轨后,均无法拍摄到飞船在太空中的外景照片,当时的电视直播也仅限于舱内。而"神七"释放伴飞小卫星后,将能弥补这一缺憾。据专家介绍,小卫星可近距离环绕,伴飞,因小卫星安装有CCD立体相机,可提供飞船在轨飞行时的首张三维立体外景照片。    针对"神七"任务中释放伴飞小卫星是否有潜在的军事意图的提问,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研究员顾逸东在发布会上进行了回应。中国下阶段将开展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这也是载人航天工程当中一项关键性的"神七"伴飞小卫星示意图技术。这个小卫星将为交会对接提供一些经验、打下一些基础。    顾逸东首先表示,作为神七载人航天应用方面的一项新技术试验--伴随飞行的试验,到现在为止进行得还是非常成功的。我们相信在今后载人航天工程当中伴随卫星是非常有用的工具。    顾逸东介绍,开展伴随卫星的试验,一方面是为以后的应用开拓一个新途径。小卫星的伴随,比如说空间站或者空间实验室,可以延伸大的飞行器的功能。此外,伴飞卫星的试验又可以对大的飞行器,比如为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进行服务,比如观测外表检查可能的损伤,来对大飞行器进行服务。    顾逸东还表示,中国下阶段将开展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这也是载人航天工程当中一项关键性的技术。这个小卫星将为交会对接提供一些经验、打下一些基础,包括地面系统对两个飞行器的轨道控制进行指挥、组织以及轨道预报等基础性的工作,对交会对接是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的。    针对"神七"任务中释放伴飞小卫星是否有潜在的军事意图的提问。顾逸东介绍,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俄罗斯的和平号空间站和德国合作,也释放了一个伴飞卫星,对和平号空间站进行检查和诊断,进行绕飞实验。美国的航天飞机航天员曾经用手释放过微小卫星,同时用搭载筒来释放科学实验的小卫星。日本的月球探测卫星曾释放了两个伴飞卫星。      航天员选拔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的前身是创立于日的宇宙医学及工程研究所,日更名为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成为继俄罗斯加加林训练中心、美国休斯顿航天中心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被誉为"中国航天员成长的摇篮"。    据称,"神七"是在总结"神五"、"神六"航天员选拔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每名航天员在乘组中的不同分工,依据个人特点进行的科学选择,完全遵循"科学、公正、客观、合理"的原则。航天专家介绍说,"神七"航天员是经过5级筛选才脱颖而出的,可谓"两百里挑一"。    "飞天"舱外航天服,俄罗斯海鹰号航天服飞天号航天服    神舟七号准备了两套航天服,一套是俄罗斯海鹰号航天服,一套是中国自主研究的飞天号航天服。飞天号航天服接口各方面都是按照中国的模式来做的。飞天号是我们的自主知识产权,以后航天员出舱可能依赖中国造的航天服,而不是俄罗斯的航天服。这次外出行走的航天服是飞天我们的航天服。    《2》飞船应用系统    飞船应用系统是一个实用性的系统,它与人们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飞船应用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利用载人飞船的空间实验支持能力,开展对地观测、环境监测,进行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空间天文、流体科学等实验,安装有多项任务的上百种有效载荷和应用设备,飞船试验阶段的应用属试验性质,实验内容非常广泛,研究成果将广泛用于医药发展、食品保健、防治疑难病症以及工业、农业等各行业之中。载人飞船系统采用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组成的三舱、两对太阳电池帆板构型和升力控制返回、圆顶降落伞回收方案。其中轨道舱位于飞船的前部,装有船上各分系统为飞船自主飞行和留轨飞行工作所需的设备及有效载荷。    从1992年以来,应用系统完成了近200台全新有效载荷的研制,共200多台次有效载荷设备分别参加了"神舟"一号至"神舟"五号飞船的发射和在轨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地面应用中心的接收、预处理、监控管理等系统全部无故障运行。建成了系统集成测试平台、有效载荷应用中心和空间环境预报中心,开展了67个课题的科学研究,创造了100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方法,取得了丰硕的科技成果。     在对地观测方面,应用系统为我国成功地研制出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多模态微波遥感器、地球辐射收支仪、太阳紫外光谱监视器、太阳常数监测器等一批先进空间遥感器。其中,"神舟"三号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是继美国1999年发射MODIS之后进入空间的第二台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图像质量清晰,光谱分辨率好,应用部门已利用这些成果开展试验性应用研究,对其评价认为:"这标志着我国可见光和近红外遥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我国可见光和近红外遥感技术已跨入美国和欧共体等国际上先进行列";"神舟"四号多模态微波遥感器,在轨运行取得大量具有应用价值的科学数据,一举试验成功微波辐射计、微波高度计和微波散射计,是我国空间遥感技术的重要突破;配合微波高度计的飞船精密定轨,达到我国低轨道空间飞行器全球定轨的最高精度;卷云探测仪具有探测大面积卷云和薄卷云的能力,结果超出预期,受到用户的高度评价;为我国首次实现对全球环境重要参数绝对量的探测,对太阳和地-气紫外、太阳常数和地球辐射收支状态等进行了系统监测,观测成果达到国际水平。     在空间生命及微重力科学领域,研制了一批先进的实验装置,进行了数十项空间实验。其中微重力液滴热毛细迁移的空间实验和理论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空间细胞培养、细胞电融合、蛋白质结晶、空间生物效应和空间连续自由流电泳,以及在空间微重力条件下进行的金属合金、氧化物晶体、半导体光电子材料的生长实验,也取得了丰硕的科学成果,部分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空间天文方面,在国内率先对宇宙及太阳的高能暴发现象进行空间观测,取得了γ射线暴探测研究的重要成果。载人航天工程一期空间科学计划的成功,使我国掌握了空间科学实验的重要关键技术,空间科学实验和探测水平跨上了一个新台阶。作为载人航天安全保障而安排的空间环境监测及预报研究,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飞船轨道空间环境参数,准确预报了对飞船发射有危害的流星暴事件和其他灾害性空间环境状态,保障了飞船和航天员的安全,建立了空间环境预报中心,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空间环境预报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同时促进了相关学科的研究水平。    《3》载人飞船系统    载人飞船构造:    1,轨道舱呈圆桶形状,是航天员工作、生活和休息的地方。轨道舱调整了舱内布局设计以便安装应用系统设备及航天员食品和饮用水装置。轨道舱的后端底部设有舱门,航天员通过这个舱门可以进入返回舱。轨道舱外部两侧装有两个像鸟儿翅膀一样的太阳电池翼,轨道舱所需要的电能就是由这两个电池翼提供的。    2,返回舱是载人飞船唯一返回地球的舱段,飞船起飞、上升到入轨及返回着陆时,航天员都在返回舱内。神舟六号的返回舱形状像钟,其舱门与轨道舱相连,航天员通过这个舱门,可以进入轨道舱。返回舱是飞船的指挥控制中心,舱内安装了航天员的座椅。飞船在起飞、上升和返回地面时,航天员躺在座椅上的。返回舱内还安装了飞行中需要航天员监视和操作的仪器设备,航天员通过这些仪表可以随时判断、了解飞船的工作情况,还可以在必要时人工干预飞船的系统和设备的工作。     3,推进舱形状也是圆柱形的,舱内安装推进系统发动机和推进剂,其使命是为飞船提供姿态高速和进行轨道维持所需的动力,飞船电源、环境控制和通信等系统的一部分设备也安装在这里。推进舱外部两侧也安装了两个太阳电池翼,为飞船提供所需的电能。     载人飞船的轨道舱和返回舱都是密封的舱段,舱内与外界完全隔绝,内部安装的环境和生命保障系统,将为航天员提供一个与地球环境一样的舒适生活环境。另外,还安装了供着陆用的主、备两具降落伞。返回舱侧壁上开设了两个圆形窗口,一个用于航天员观察窗外的情景,另一个供航天员操作光学瞄准镜观察地面驾驶飞船。    《4》运载火箭系统    神舟七号使用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火箭功能及性能满足工程总体和飞行任务要求;产品技术状态受控,研制质量良好,出现的质量问题已经全部归零或有不影响飞行任务的明确结论;完成了规定的可靠性安全性项目试验,各项准备工作满足载人航天飞行产品出厂放行准则的要求。     长征二号F火箭长征2F运载火箭主要技术指标:    火箭的可靠性为0.7,安全性为0.97:0.7的可靠性就是说100次发射里,只有3次火箭可能出现问题;0.97的安全性是指火箭出现1000次问题里,可能有3次会危及航天员的生命安全。这是载人火箭的特性。一般的商用火箭可靠性为0.1到0.3,没有安全性要求。     火箭起飞重量为479吨:火箭加上飞船重量约44吨,其它的都是液体推进剂。因此,火箭的90%都是液体,比人体含水量还大。水通常占人体的60%到70%。     飞船重量为8吨多,占船箭组合体起飞重量的六十二分之一:要把一公斤的东西送入轨道,火箭就得消耗62公斤。神舟六号飞船比神舟五号在重量上有所增加,因此发射神六的火箭也重了不少。     火箭芯级直径为3.5米:我国铁轨轨距定为1.435米,按照这个轨距修建的铁路,能够运输的货物最宽为3.72米,去掉车厢外壳,只剩下3.5米。因此,用标准铁路进行运输的火箭最大直径只能达到3.35米。     火箭入轨点速度为每秒7.5公里:这个速度是音速的22倍。     火箭轨道近地200公里,远地350公里:地球半径6400公里,火箭轨道与地球的距离,为地球半径的几十分之一。    《5》发射场系统    载人航天发射场的基本任务是,为运载火箭、飞船、有效载荷提供满足技术要求的转载、总装、测试及运输设施;为航天员提供发射前的生活、医监、医保和训练设施;为载人飞船发射提供全套地面设施;组织、指挥、实施载人飞船的测试、发射及飞行上升段的指挥、调度、监控、显示和通信;组织、指挥、实施待发段和上升段的应急救生;完成运载火箭上升段的跟踪测量和安全控制;为航天指挥控制中心提供有关参数和图像;提供载人航天发射区的后勤服务保障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    酒泉发射场建在戈壁沙漠的绿洲上,西依山,东临河,是当年聂荣臻元帅亲自挑选的。至今,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不在甘肃的酒泉。其实酒泉发射中心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境内,这里距离酒泉还有210公里。当时以"酒泉"命名,一是因为当时各国导弹卫星发射场起名时均避开真实地址,二是发射场地处茫漠戈壁,很难选一个有知名度的地名,而酒泉是与发射中心距离最近,且在历史上是有名的城市。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又称"东风航天城",是中国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运载火箭的发射试验基地之一,是中国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型导弹、卫星发射中心,也是中国目前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随着任务的变化,发射场在神七任务中不仅要为舱外航天服提供测试环境和技术保障,还要重新制定测试和发射流程,把舱外航天服与飞船的联试、舱外航天服与火箭的联试等纳入测试流程。    《6》测控通信系统    在"神舟"飞船七大系统中,测控与通信至关重要。如果航天器好比是风筝,测控站和分布在三大洋的远洋测量船就是牵住风筝的那一根线,地面的控制系统就像放风筝的人,测控与通信总体方案设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载人航天工程的成败测控通信系统。    当运载火箭发射和载人飞船上天飞行以及返回时,需要靠测控通信系统保持天地之间的经常性联系,完成飞船遥测参数和电视图像的接收处理,对飞船运行和轨道舱留轨工作的测控管理。这个测控通信系统由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陆上地面测控站和海上远望号远洋航天测量船队组成,执行飞船轨道测量、遥控、遥测、火箭安全控制,航天员逃逸控制任务额。    我国航天器测控系统已经形成了以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为中枢,以十多个固定台站、活动测控站和远望号测量船为骨干的现代化综合测控网。在载人航天工程中,我国的飞船测控系统使用了统一S波段系统,通过同一套发射机和天线系统、接收设备发送或接收遥测和遥控信号以及话音和电视信号。探月的号角吹响后,我国的航天测控网又开始建设探月测控系统,月球探测二期工程将建设35米口径天线深空测控网,提高我国深空测控的能力。未来我国还将进一步加强深空测控领域的国际合作。    《7》着陆场系统    飞船着陆场系统是指担负对飞船再入轨迹的捕获、跟踪和测量,搜索并回收返回舱,以及对航天员出舱后进行医监医保、医疗救护和紧急后送等相关分系统的总称。    着陆场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新增加的一个系统。着陆场系统的主要任务是:飞船在太空飞行后,从返回舱再入大气层开始,利用先进的无线电测量系统,对目标进行捕捉、分析和落点预报,然后组织迅速逼近返回舱,并且对返回舱进行处置,且将其安全运回基地。着陆场系统还包括:飞船上升段陆上和海上应急返回搜救分系统,在海上救生区部署了专门的打捞救生船和直升机,配备了能在复杂海况下打捞漂浮在海面上的返回舱的设备。     要让在300多千米高空飞行的飞船准确降落在旋转着的地球上的预定地点,肯定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需要多种技术保障,要有非常可靠的控制系统、跟踪系统和安全的着陆场系统。前苏联曾有一次飞船返回时,因控制系统发生偏差,飞船偏离预定着陆点1000多千米。结果当飞船降落到距地面一定高时,3名宇航员从飞船弹射出来后(那时是乘降落伞着地,不是乘飞船直接着地),有两个宇航员落地了,还有一个宇航员掉到了森林里。由于直升机无法在森林着陆,只得专门派伐木工人紧急赶至现场,开辟一个停机坪,让直升机降落才把人救走。当时天气很冷,航天员在森林里冻了一天一夜,差点冻死。所以除了对飞船的控制、跟踪技术非常重要外,飞船着陆场地的选择和建设也是非常有讲究的。     当然,飞船的着陆场不是像跳伞员降落地点那样,在一块平坦的地面上画个圈,做个明显标志,跳伞员自己控制降落伞,落到里面就行了的。飞船着陆场的选择远不是这样简单,而且它的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神七"费用低于"神六"    "神六"的成功,很多人都关注它到底花了多少钱?对此,王庆仁透露说,"'神六'的总花费是9亿元人民币,其中,'神六'宇航服造价就3000万。"王庆仁表示,"摆在中国航天人面前的一个比较重要的任务,就是用有限的经费取得世界上比较公认的成果。"    对于"神七"费用的问题,王庆仁向记者透露:'神七'的花费应该少于'神六'。因为我们'神舟'系列航天技术的主体研制工作已经完成,所以'神七'是在已有基础上的研制,花销会相应少很多。"      中国航天员"太空第一步"    翟志刚身着国产"飞天"舱外航天服,刘伯明身着俄制"海鹰"航天服。出于中国专家的考虑,由于此次任务的最重要部分是突破出舱技术,将派遣身着国产航天服的翟志刚完成出舱任务。    在舱外,航天员将借助舱外活动扶手、栓系固定装置等沿轨道舱外壁移动,并取回舱外的固体润滑材料试验样品。然后用CCD立体相机近距离为"神舟七号"拍照,此外航天员还进行拧螺钉、设备安装等模拟操作。    25日,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除出舱活动外,"神舟七号"还承担着其他三项任务,包括在太空中进行固体润滑材料和太阳能电池极板舱外暴露试验,释放围绕轨道舱进行伴随飞行的小卫星以及"天链一号"太空中继终端的试验。"天链一号"将为中国地面测控人员增加50%的天空覆盖,建立陆海空天一体的测控网,并进而为载人航天今后从事交会对接等对测控覆盖要求更高的活动奠定更好的基础。    与"神舟六号"飞行相比,"神舟七号"的飞行手册从三本增加到七本,航天员要进行的操作单元从几百项增加到一千多项,而每个操作单元还包含数十个步骤和上百个动作。    在"神舟七号"起飞前,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张建启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说,国外航天员出舱前一般来说是在升空72小时后,以使宇航员适应空间失重状态。但"神舟七号"任务宇航员升空第二天就要出舱,因此"神舟七号"对航天员的要求特别高,航天员的水平和能力将决定这次出舱的成败。    神七成就中国迈向太空的第一步    香港大公报日刊发毕晓哲的文章《中国迈向太空的"第一步"》说,这一次,乘神舟七号飞天的三名航天员所完成的,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又一次飞天之旅--在载人航天工程的首次出舱活动中,中国航天员第一次把中国人的足迹印在飞船舱外的茫茫太空之中。    全文摘要如下:    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的到来,我们满怀豪情、满怀喜悦,13亿中国人见证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中国航天员走出飞船舱门迈进太空的第一步,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又一个全新的开始。    从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首访太空到2005年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携手问天,6年的历程镌刻下了中国人6次完美的脚步,是中国航天事业6次新突破。从发射、返回、测控、环境控制……各个关键技术环节难关一一被攻克,见证的是中国航天人前进中发展、探索中追求的不懈脚步。    我们终于迎来了一个历史性时刻,这一时刻必将被历史所铭记。    这迈向太空的"第一步",将让中国人无比荣耀和自豪。曾几何时,新中国还是那样的"一穷二白",科学技术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甚至连火柴和煤油都要依赖进口。谁又能想到,在短短的数十年时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历史将记录下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不会忘记38年前的4月24日,一曲悠扬的《东方红》乐曲从深邃而神秘的太空传来,划破夜空,回荡大地。也不会忘记,当杨利伟走出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的时候,中国,一跃成为国际"太空俱乐部"的第三位成员。这足以让中国人为之自豪,也为中国航天事业的持续高速发展跨出最坚实的一步。预示着国家民族的未来航天事业的发展,考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也是一个国家在高新科技领域能否始终保持领先地位的关键。它充分表明国家科技力量在发展和推动航空航天技术中起到的至关重要作用,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基础,也预示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与未来。    如今,恰逢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的改革发展成果有目共睹:经济日新月异、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国家富足,人民普遍享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神舟七号飞船的发射升空,将是改革开放成果的又一次生动见证,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又一伟大成就,是我国高技术发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在这个荣耀的时刻,亿万中华儿女理应为伟大的祖国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中国航天员在太空留下的"第一步"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大步,是践行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的必然结果。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中国航天员迈向太空的"第一步",将引领一个时代,开辟一个新世纪。  [编辑本段]飞船安全返回需过四关    安全返回是载人航天的最后一个环节,对于神舟号飞船来讲,返回时要闯过"五道关":    一是调姿关,使飞船从运行姿态调整到返回姿态,其中包括让轨道舱与返回舱-推进舱分离。    二是角度关,飞船进入大气层时,与大气层夹角必须是20°左右,角度小了会被直接弹回,大了则会产生更高的温度,瞬间烧毁飞船。    三是过载关,飞船高速进入大气层时会产生巨大的冲击过载,就像飞机撞山一般,所以必须使过载限制在人的耐受范围内。其方法是通过开动推进舱的火箭发动机产生制动来降低飞船的速度。    四是火焰关,飞船返回时与大气层的剧烈摩擦会产生几千度的高温,因此必须有先进的防热措施,否则钢筋铁骨也要化成灰烬。返回舱在再入大气层时,要使其用特制防热材料做的舱底保持向前,从而保证它在与空气剧烈摩擦所产生的高温高压下,舱内温度正常。    五是着陆关,返回舱下降到稠密大气层后,回收,控制系统开始工作,打开降落伞,进一步减速;着地前,着陆缓冲装置开始工作,使返回舱以很低的速度(2~3 米/秒以下)实现软着陆,保证航天员安全无恙。这最后一关极为重要,否则功亏一篑,前功尽弃。苏联1艘联盟飞船就曾因为在过最后一关时,降落伞的伞绳被缠绕住,伞打不开,返回舱以极高的速度冲向地面,致使船毁人亡。另外,要保证其落点精度,以便及时发现营救。苏联一艘飞船曾因落点精度差,结果营救人员一时找不到,被困在冰天雪地的森林中的航天员差点冻死。    中国是世界上第3个拥有返回式卫星的国家,已成功发射17颗,返回16颗。中国已熟练地掌握了卫星返回技术,拥有研制高可靠回收系统的丰富经验,从而为神舟号载人飞船的安全返回着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分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舱内航天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