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关于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 危害的修养论对比是否有错?

第3课 宋明理学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第3课&宋明理学
作者:佚名 教案来源:网络 点击数: &&&
第3课&宋明理学
文章来源莲 山课件 w ww.5 Y
第3课 宋明理学★ 目标:1、知识与能力:(1)列举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状况;(2)一定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状况的产物,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意识反过来又会影响社会存在;(3)理解儒学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正确看待和评价各个时期儒学的历史地位;2、过程与方法:(1)结合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经历和浅显的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弄清理学的内涵。(2)了解思想观点,观察儒学发展变化,分析其历史地位和价值;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三教并重局面的出现,反应了不同文化的互补可促进思想文化的发展,反应了维护互补的重要性;(2)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取了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认识这是中国儒学的一大进步;(3)心学的出现既反应了理学的发展,也说明了理学的不足,新的思想萌芽呼之欲出;★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程朱理学基本内容。难点: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开始对儒家思想产生了怀疑,而对宗教有了更多的兴趣。辟如南朝的梁武帝,就笃信佛教曾三次舍身入寺院,与众为奴,图谋政教合一。以上情况充分说明:儒家思想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那么,请大家想想为什么汉代儒学刚刚确立了正统地位,儒学的地位就会受到挑战呢,儒学应该怎么办?第3课& 宋明理学的兴起一、背景-----正统地位受挑战但继续发展的儒学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学见教材第一段& 我国历史进入魏晋南北朝以后,随着佛教的盛行,道教在民间的广泛传播,儒学的正统地位开始受到挑战。与此同时,儒、佛、道三家也开始相互影响和融合(1)儒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战的原因:①佛教的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的原因首先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大力支持和扶持。他们将佛教作为巩固统治,麻痹和奴役劳动人民的精神武器;其次是社会矛盾的尖锐。当时南北对峙,王朝更迭频繁,兵戈不息,剥削残酷,压迫深重,人民要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再次,佛教本身具有很大欺骗性。把人们的眼光从痛苦的现实转移到无法验证的来生幸福上,使人感到一种似是而非的满足和安慰;第四,实际经济利益的驱使。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尼不入国家户籍,可以逃避赋役,破产农民大量投身寺院,寺院形成了独立的经济力量;第五,佛教为了适应中国的国情,在自身传统方面作了自我改造,给处于不平等地位的各种人,提供了一种精神上机会均等的满足。②道教在民间的传播:道教创立于东汉末期,开始主要在受苦受难的民众中流行。魏晋以来,封建统治阶级逐步对原始道教从理论上、组织上加以改造,使它成为巩固统治的精神工具。东晋时道教日盛,不仅有皇帝、大臣信奉,下层民众中也拥有众多的信徒。南北朝时,官方道教已经形成。③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儒学之所以会受到来自佛教和道教的挑战,其中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儒学本身在思辨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2)儒、佛、道三家的相互影响和融合:早在魏晋时,玄学已经将三教的思想进行了一次初步融合。具体来说,魏晋玄学继承了先秦西汉以来的道家哲学思想,并把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与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不同于先秦西汉的新道家学说。经过曲折的演变,终于与儒家哲学相表里,即披着道家思想外衣来宣传儒家纲常名教的外道内儒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成为士族地主的意识形态。而佛教也自传入中国的那一天起,受中国古代经济政治及传统文化的影响,调整了与世俗王权的关系,调整了与儒学的关系,调整了与民俗的关系,逐步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至于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遵道”。2、隋唐时期-------“三教合一”。(1)隋朝:儒学提出“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2)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唐代实行三教并存的文化政策,儒、释、道三教得以各自独立发展,并在独立发展中进一步相互争论,相互融合。在三教的争论和发展中,儒教日益处于劣势,明显地感受到来自佛道二家的压力。面对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儒学受到了很大的挑战。唐中叶以后,儒学大师韩愈和柳宗元等人率先提出要复兴儒学。他们在回应佛道挑战的同时,积极援佛入儒与援道入儒。总之,韩、柳等人企图建立一个能融汇“百家之学”的学说来取代佛、道的愿望,后来经过理学家们的发展,到南宋的朱子可以说正式实现。二、程朱理学:1、宋代“理学”的产生:(1)含义:所谓“理学”,指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儒家学说,它把“理”或“天理”视作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理无所不在,不生不灭,不仅是世界的本原,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2、宋代“理学”兴起的社会条件:①与宋代政治特点密切相关。隋唐五代的长期分裂和混乱,使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破坏,极不利于大一统政治的稳定和巩固,因此,宋统治者一开始就倡导尊儒读经,宋代的儒学复兴便由此而形成。②与宋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宋代一统政局后,农业、手工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大规模发展,在此基础上,科学文化的进步尤其引人注目。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宋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③与思想史自身进程密切相关。理学是儒、释、道三教长期论争和融合的果实。宋代儒学为了与统治建设相适应,儒学道统自然成为其承续的对象。此外,理学也是北宋初期思想解放的产物。北宋学者敢于疑经改经,相互辩论,相互启发,独立思考,大胆立论,讲注义理,为理学的产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思想环境。3、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1)北宋:程颢、程颐(合称“二程”)-----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正式形成。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理而后物。(核心思想)②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所谓格物也就是就物而穷理。程、朱主张就世间万事万物而体认天理。格物穷理,是教人从待人接物的具体事情中去体认道学家所讲的天理。格物是致知的基础,致知则是格物的目的和深化。2)南宋:朱熹――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思想主张:①理气论:朱熹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理”和“气”两方面构成的,气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材料,理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现实世界中,理、气不能分离,但从本原上说,理先于气而存在,这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②心性论:其基本观点是:“心体情用”、“心统性情”。朱熹的“心统性情”理论,认为性是心之体,情是心之用,善心即“天理”,恶的人心就是“人欲”。③认识论:朱熹对“格物”的解释,认为一是“即物”即接触事物,二是“穷理”即研究物理,三是“至极”即穷理至其极;对“致知”的解释,朱熹认为是扩展、充广知识,致知是格物的目的和结果。在知行观上,朱熹则提出了“知先行后”的观点,认为知的目的在行,即实地践履,若想践履,必须先知,不过朱熹也强调知和行不能偏废,“知行学相须”。④功夫论:在修养功夫方面,朱熹主张人们学习和道德修养的目的,就在于“存天理,去人欲”,这一结论一方面有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意味,但另一方面,在伦理学上则有用理性原则来作为社会普遍道德法则的意义。总的来说,程朱理学所强调的“格物致知”,并不是要求科学真理,而是明德之善,主要是道德层面的。●历史地位:(科考依据& 思想外传)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还形成“朱子学”学派。3、程朱理学的影响:(适应需要、官方哲学、维护统治)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统治。三、陆王心学:1、陆九渊与“心学”:(1)生平简介:陆九渊()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江西抚州金溪青田人。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陆九渊是中国“心学”的创始人。明代王阳明发展其学说,成为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学派”,对近代中国理学产生深远影响。(2)心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又称“良知之学”,是理学的一个流派。它与程朱理学不同的是,陆王心学主张以人“心”为宇宙的本体(程朱理学以“道”或“理”为宇宙的本体),明代王阳明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学说,成为集心学之大成者,因而又称“陆王心学”。(3)思想主张:①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②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③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内心就得天理。过渡:明初,为了强化思想统治,朱元璋和明成祖大力提倡程朱理学。从此,程朱理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明中叶,明朝的封建统治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王阳明认为程朱理学崇尚空谈,不务实际,遂创立心学,以克服人们心中的“私欲”,挽救封建社会的政治危机。心学蔚然形成一代学术思潮。2、王阳明---心学的集大成者(1)生平简介:王守仁(公元年)浙江余姚人,因被贬贵州时曾居住于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心学”创始人。(2)主要思想:①“心即理”:王阳明认为“至善是心之本体”,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善”; “理”是封建道德,存在于心,是人头脑中固有的,主张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用封建伦理道德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就可巩固封建统治。②“致良知”:王阳明认为 “知”是人心本有的,不是认识了外物才有的。这个知是“良知”。看经书的目的是为了致良知。③“知行合一”:王阳明主张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行本是紧密相联的,因此有知行合一之说。在当时社会上、在理学发展中的确有知而不行的情况存在。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对时弊有纠偏的意义。※&&&& 王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要强调道德的自觉和主宰性。见教材P14最后一段★课后延伸1、理学与心学的联系和比较:程朱理学向心学的演变说明理学已走向极端。朱熹的观点是要人们接受封建道德观念(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则主张,封建道德存在于人们心中,只要恢复就可以了。二者同是维护封建统治,没有本质区别。由客观唯心主义(程朱理学)向主观唯心主义(心学)的转变,说明理学已走向极端。2宋明理学的特点:(①儒学进一步思辨化。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思辨性。②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宋明理学家提出的各种各样的本体论、作为道德基础的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③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3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同:程朱理学和王的心学都承认“理”的存在,两者的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异:认为世界的本原不同: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理在心外;而王的心学认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理在心中;程朱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作业布置※谈谈对宋明理学的评价。作为一种流传几百年的传统文化,它有什么可取的地方?有哪些内容是不科学和不正确的?((1)科学或可取的一面: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④宋明理学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2)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因循守旧的观念;④重利轻义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3)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学思之窗】※请谈谈程颐和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做法,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启发?(对我们学习的启发是:首先在脚踏实地、认真学习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然后才能融会贯通,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水平。)⊙本课测评: 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①“天理”是万物的本源。②人伦道德、尊卑等级、三纲五常都是“天理”;要“存天理,灭人欲”。③认识论上主张“格物致知”,通过探究万物,更好地理解天理,从而达到明德之善的目的。)&★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儒学在汉武帝时期确立正统地位后发展演变过程:①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战,依然有所发展;②隋唐时期――进入更辉煌的时期;③宋朝时期,程朱理学兴起,儒学思想走向成熟;④明朝理学发展新阶段――“心学”的产生。那么接下来,儒学发展又将走向一个怎样的阶段呢?下节课,我们将学习《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文章来源莲 山课件 w ww.5 Y
上一篇教案: 下一篇教案:
? ? ? ? ? ? ? ? ? ?以上内容摘取自《高中历史必修三导学案人民版【三维设计】2014新课标同步课堂.doc》,若想查看原文格式,请如果您觉得不放心或未尽人意,请复制链接到电脑端访问(同时支持支付宝和微信支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