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灾害热动力灾害与防治是什么水平

红庙矿综放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研究--《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红庙矿综放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研究
【摘要】:红庙矿为二类自然发火矿井,煤层的自然发火期为20天,5-2S综放工作面在推进的过程中有自然发火的可能。为了保证5-2S综放工作面的安全推进,5-2S综放工作面采空区防灭火任务是重点。本文研究的是通过现场实际防灭火工作和相应数值模拟分析进行红庙矿5-2S综放工作面采空区的防灭火治理。在5-2S综放工作面采空区埋设三组束管,通过束管定期取气样,化验分析得到采空区各组分气体浓度。根据氧浓度数据绘制氧浓度分布等值线图,利用氧浓度指标得出采空区自燃“三带”,并算出不注氮和注氮时的合理推进度。利用Comsol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采空区氧浓度分布和风流场,用上限漏风风速和下限氧浓度作为指标划分采空区“三带”,得出不注氮时氧化升温带的最大宽度为62m,工作面最小合理推进度为3.1m/d,注氮时氧化升温带的最大宽度为26.4m,工作面最小推进度为1.32m/d。将模拟的结果与实测结果对比,验证了模拟结果符合现场实际,可以指导防灭火实践。在改变风量、注氮量、注氮口位置以及注氮时间的条件下分别进行数值模拟,得出各因素对采空区自燃“三带”的影响规律∶风量变化对氧化升温带宽度影响不大,注氮量越大氧化升温带宽度越小,注氮口的合理范围在30~50m,一天连续注氮16h为宜。本研究结果应用于指导红庙矿5-2S综放工作面采空区防灭火现场实际,保证红庙矿5-2S综放工作面安全采完毕,未发生火灾。表明本研究对红庙矿综放工作面采空区防灭火具有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对于其他煤矿采空区防灭火也具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3【分类号】:TD752.2【目录】:
致谢5-6摘要6-7Abstract7-111 绪论11-23 1.1 选题背景11-12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9
1.2.1 煤自燃机理12-14
1.2.2 煤自燃特性测试方法研究进展14-16
1.2.3 煤自燃影响因素16
1.2.4 防灭火技术研究现状16-19 1.3 矿井概况19-20
1.3.1 矿井交通位置19
1.3.2 矿井开拓方式及生产能力19-20
1.3.3 煤层地质及煤质特征20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0-21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21-23
1.5.1 主要研究内容21
1.5.2 技术路线21-232 煤层发火预测预报23-29 2.1 煤自燃过程23-25
2.1.1 煤自燃的条件23
2.1.2 煤自燃的三个阶段23-24
2.1.3 煤自然发火期24-25 2.2 煤自燃预报25-27
2.2.1 煤自燃指标气体25-26
2.2.2 指标气体的选择26-27 2.3 煤自燃的极限参数27-29
2.3.1 煤的着火温度27-28
2.3.2 上限漏风强度28
2.3.3 最小浮煤厚度28
2.3.4 下限氧浓度28-293 综放工作面采空区气体流动数学模型29-39 3.1 采空区特征29-32
3.1.1 采空区顶板垮落29
3.1.2 采空区上覆三带29-30
3.1.3 煤岩碎胀系数30-31
3.1.4 采空区渗透率31-32 3.2 采空区自燃“三带”32-33 3.3 采空区流场模型33-39
3.3.1 非线性渗流模型33-35
3.3.2 采场空气中气体运移的基本形式35-36
3.3.3 采空区气体流动方程36-394 5-2S 综放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监测39-56 4.1 5-2S 综放工作面概况39-41
4.1.1 工作面布置39
4.1.2 煤层与顶底板39
4.1.3 回采巷道布置39-40
4.1.4 采煤方法和回采工艺40
4.1.5 通风与运输系统40-41
4.1.6 开采技术指标41 4.2 采空区自燃“三带”监测41-49
4.2.1 采空区束管监测系统41-42
4.2.2 采空区温度监测42
4.2.3 5-2S 综放面采空区束管及温度传感器铺设方案42-45
4.2.4 5-2S 综放面采空区束管监测结果45-49 4.3 5-2S 综放面采空区自燃“三带”划分49-56
4.3.1 未注氮 5-2S 采空区自燃“三带”49-52
4.3.2 未注氮 5-2S 工作面合理推进度52
4.3.3 注氮 5-2S 采空区自燃“三带”52-55
4.3.4 注氮 5-2S 工作面合理推进度55-565 5-2S 综放面采空区防灭火工艺参数数值模拟56-76 5.1 Comsol 模拟 5-2S 采空区的步骤56-59
5.1.1 建立几何模型56
5.1.2 确定数学方程56-57
5.1.3 数值模拟的边界条件57-58
5.1.4 划分网格58-59
5.1.5 求解及后处理59 5.2 5-2S 综放面采空区自燃“三带”数值模拟59-65
5.2.1 未注氮采空区自燃“三带”数值模拟59-61
5.2.2 注氮采空区自燃“三带”数值模拟61-63
5.2.3 数值模拟结果与模型验证63-65 5.3 防灭火工艺参数对 5-2S 采空区自燃“三带”影响的数值模拟65-76
5.3.1 不同注氮量对 5-2S 采空区自燃“三带”的影响65-68
5.3.2 注氮口位置对 5-2S 采空区自燃“三带”的影响68-70
5.3.3 5-2S 工作面进风量对采空区自燃“三带”的影响70-74
5.3.4 连续注氮时间对 5-2S 采空区自燃“三带”的影响74-766 结论及展望76-77 6.1 结论76 6.2 展望76-77参考文献77-79作者简历79-80学位论文数据集80-81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许延辉,许满贵,徐精彩;[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5年01期
徐精彩,文虎,邓军,张辛亥;[J];火灾科学;2000年02期
石宪奎;[J];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2002年01期
李林;姜德义;B.B. B;[J];煤炭学报;2010年05期
刘剑,王继仁,孙宝铮;[J];煤炭学报;1999年03期
付永水;[J];山东煤炭科技;2004年04期
徐精彩,文虎,郭兴明;[J];西安矿业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胡社荣,蒋大成;[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0年04期
;[J];中国矿业;1999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康家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胡小华;;[J];安徽地质;2012年01期
宋建华;张红卫;;[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朱卫国;尤亚;余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刘士春;王卫国;;[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李先海;张体镇;;[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王辉;王伟;;[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赵建青;冉慧;晁曼妮;;[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5期
樊小利;[J];安全;2000年05期
钟家民,罗颖;[J];安阳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方俊伟;康毅力;游利军;李相臣;;[A];渗流力学与工程的创新与实践——第十一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邵九姑;许友生;;[A];渗流力学与工程的创新与实践——第十一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王爱爱;程春;黄炜;魏京胜;高涛;;[A];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热能动力分会第十七届学术交流大会暨第八届理事会第一次全会论文集[C];2011年
刘长生;;[A];安全高效矿井机电装备及信息化技术——陕西省煤炭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C];2011年
王丁;刘长武;王东;徐煜航;;[A];2011年中国矿业科技大会论文集[C];2011年
王虹;;[A];第七次煤炭科学技术大会文集(上册)[C];2011年
王理;王子春;;[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王华;邓军;葛岭梅;;[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王建省;董勤喜;;[A];第九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程泽林;熊峻江;彭勃;罗楚养;;[A];第七届全国MTS材料试验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书召;[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陈绍杰;[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陈启文;[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王雪峰;[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席本强;[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付文俊;[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左远志;[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梁运涛;[D];浙江大学;2010年
李琨;[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张伟;[D];山东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鲁来祥;[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王海生;[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孙锐;[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桑培淼;[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郑艳敏;[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刘超;[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狄东晗;[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丁铜伟;[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马俊;[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徐鑫;[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范立民;[J];地质科技情报;1997年01期
刘志坚;;[J];地质论评;1959年05期
刘剑,黄伯轩;[J];煤炭工程师;1993年01期
张广文,王旭;[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2年05期
张国枢,吴中立,邵辉,戴广龙;[J];淮南矿业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张玉贵, 钱国胤, 唐修义;[J];焦作矿业学院学报;1995年06期
张玉贵,唐修义;[J];煤田地质与勘探;1994年04期
聂容春,徐初阳,唐修义,赵继尧;[J];煤田地质与勘探;1996年04期
徐精彩,贺敦良;[J];煤矿安全;1991年04期
崔洪义,王振平,王洪权;[J];煤矿安全;2001年1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邓军;夏海斌;郑忠亚;许延辉;翟小伟;;[J];煤矿安全;2011年02期
周令昌;周西华;梁茵;王丽敏;;[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6年S2期
李静波;;[J];煤;2011年07期
朱建芳;蔡卫;秦跃平;;[J];煤炭学报;2009年08期
刘含文;朱敏;肖森;;[J];中国煤炭;2008年08期
陈明河;;[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9年01期
褚廷湘;杨胜强;于宝海;黄金;徐全;;[J];煤炭科学技术;2008年11期
褚廷湘;余明高;杨胜强;潘荣锟;;[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李莉;[J];煤矿现代化;2005年05期
裴晓东,张人伟,王泮飞,张立鹏,徐立忠;[J];煤矿现代化;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富平;;[A];第六届全国煤炭工业生产一线青年技术创新文集[C];2011年
李廷泽;周万起;刘建辉;;[A];煤矿安全高效开采理论技术与实践[C];2010年
王海兵;;[A];第七次煤炭科学技术大会文集(下册)[C];2011年
张广学;;[A];第六届全国矿山测量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王国华;贺艳涛;;[A];瓦斯地质研究与应用——中国煤炭学会瓦斯地质专业委员会第三次全国瓦斯地质学术研讨会[C];2003年
胡建军;李万仕;;[A];安全高效矿井建设与开采技术——陕西省煤炭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C];2010年
孙国辉;郭武奎;唐银虎;苏克亮;王步青;;[A];全国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及瓦斯治理技术理论与实践[C];2011年
邸学勤;;[A];瓦斯地质研究与应用——中国煤炭学会瓦斯地质专业委员会第三次全国瓦斯地质学术研讨会[C];2003年
张书敬;孔令建;张洪兵;岳宁;;[A];2003年度优秀学术论文集——煤矿先进生产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王应都;;[A];第七次煤炭科学技术大会文集(上册)[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王丹容;[N];温州日报;2011年
王正喜 实习生
徐一文;[N];徐州日报;2011年
喜中 全宝
开芳;[N];河北日报;2011年
哲平;[N];浙江日报;2011年
刘喜中 李全宝 贠开芳;[N];唐山劳动日报;2011年
孙东;[N];北大荒日报;2011年
本报通讯员
雷雨虹;[N];榆林日报;2011年
郭维新 李勇华;[N];长治日报;2011年
王拥军 周盈
李勇华;[N];山西日报;2011年
通讯员 曾祥祯 记者 刘宏;[N];中国煤炭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俊峰;[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吴仁伦;[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卢喜山;[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刘伟;[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刘倡清;[D];西安科技大学;2011年
宋万新;[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李庆军;[D];西安科技大学;2010年
刘宏波;[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郭梁辉;[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3年
张勋;[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2年
王伟;[D];安徽建筑大学;2013年
苏全治;[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陆占金;[D];安徽理工大学;2013年
常绪华;[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蒋东杰;[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郑中亚;[D];西安科技大学;2011年
张振彬;[D];安徽理工大学;2012年
赵阳;[D];西安科技大学;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当前位置: > >
我校矿山热动力灾害与防治实验室获批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发布单位:党委宣传部|发布人:孙海瑞|供稿人:安全学院
&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数量经济与数理金融”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的通知》,我校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承建的矿山热动力灾害与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通过验收的35个重点实验室之一。&矿山热动力灾害与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11年获得教育部批准立项,2012年5月通过教育部科技司组织的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专家论证,启动建设。&实验室成立了建设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由张铁岗院士担任,学术委员会委员包括日本九州大学井上雅弘及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和煤炭企业专家。& & & & & & & & & & & & & & & & & &&&建设期间,实验室依据《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以实现煤矿安全为目标,开展煤炭自然发火防治理论与技术、煤矿受限空间流体动力学与灾变时期管网理论、煤矿动力灾害致灾机理及传播特性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创新性研究。& 新建了面积2000平方米的实验大楼,完成了总长度达1000米,面积3000平方米的1:1模拟实际矿井的实验矿井建设。购置了一批先进的仪器设备,如瓦斯燃烧爆炸测试系统、激光多普勒测速系统、激光闪射法导热仪、粒子图像测速仪、热线风速仪、全自动物理/化学吸附分析仪、色谱质谱联用仪、压汞仪等。&实验室建设为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条件,在建期间共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励35项、发明专利8项、软件著作权10项、著作和教材11部。&矿山热动力灾害与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吸引了以长江学者、美国密苏里大学终身教授Cody Ding为代表的一批高层次人才来学院工作,学院先后引进多名985、211高校博士毕业生,目前学院拥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资质评审专家、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煤炭学报创刊50周年100篇最具影响力的论文获得者、辽宁省特聘教授等一批优秀的专家学者,为安全学科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矿山热动力灾害与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极大地提升了学科建设的层次和水平。2011年获得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获得安全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根据教育部学位中心2012年学科评估结果,我校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全国排名第十一。由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中国科教()和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ECCEQ)共同发布的中国教育分专业,我校安全技术及工程二级学科研究生教育年全国排名第三。年,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全国排名第三,2015年,安全工程专业辽宁省排名第一。矿山热动力灾害与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以来,招生博士研究生49名,硕士研究生213名;毕业博士研究生19名,硕士研究生285人。&在实验室建设期间,安全学院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分别于2012年和2013年组织了第四届国际矿山安全学术研讨会和矿井通风与热害防治国际学术研讨会,极大地提升了实验室和学院的国际影响力。& & & & & & & & & & & & & & & & &&&&&&& 2015年9月,教育部和辽宁省教育厅联合组织以袁亮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对矿山热动力灾害与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进行了验收。验收期间,专家组对实验室近年来的建设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 & & & & & & & & & & & & && & & &下一步,矿山热动力灾害与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将面向科学前沿,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区域发展需求,开展创新性研究,推动学科建设发展,提升学校创新能力,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教育。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 17:53:00  【】  【】
上一条:  下一条:矿山灾害的防治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矿山灾害的防治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20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非煤矿山采矿第十章-矿山灾害与防治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非煤矿山采矿第十章-矿山灾害与防治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2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矿山灾害治理情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