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在大理州鹤庆县人民政府作的诗词

(察木多汉子)
第三方登录:人人网 - 抱歉
哦,抱歉,好像看不到了
现在你可以:
看看其它好友写了什么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站外搜索:&&&&&&
“当代徐霞客”李振华开启唐诗宋词之旅
李振华向前来送行的人们挥手告别。
7月18日上午,有中国十大当代徐霞客之一、中国第一农民旅行家美誉的乳山市民李振华,在乳山各界群众的欢送下,从乳山滨海新区出发,开启了他的全新之旅。
这一次,他将和妻子一起驾车走遍19个省市,行程3万多公里,寻找100首唐诗和100首宋词的诞生地及描写地,重新考察这些地方的历史、现状、经济、文化等,以期完成拟定的创作计划。
探寻唐诗宋词发生地
李振华是大孤山镇李家庄一位普通农民。几年前,他只身骑摩托车探访五岳,随后相继重走徐霞客游记路线、玄奘取经路线,穿越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在出游过程中,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挖掘,精心整理,出版了《五岳探秘》《千里走单骑》《新西游记》等作品,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对外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2007年入选&中国十大当代徐霞客&。
成名后的李振华依然低调。后来,他成为乳山市供电公司的一名职工,于今年年初正式退休。退下来的李振华又闲不住了,他谋划着再次出行。
李振华对唐诗宋词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在儿子读书的时候,他经常和儿子一起,诵读这些经典诗篇。&如今儿子已经在外地成家立业了,但和儿子一起读诗的场景,常在我脑中出现。&李振华说,这些诗词不仅仅读起来朗朗上口,还饱含着文明、和谐、自由、公正的理念&&这些积极向上的诗篇也成为激励他不断前行的信念。由此,他萌发了一个想法:何不到这些诗词的发生地实地探寻一番呢?
&行程中,我的第一个比较重要的站点是河南焦作云台山。&李振华说,&如果没有听说过焦作云台山,没关系,那你一定听说过唐代大诗人王维写下的千古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这首诗便是因云台山茱萸峰有感而作。&
随后,他将转战西安、南京、苏州、镇江、杭州、成都等地,共寻找100首唐诗和100首宋词的诞生地及描写地,一方面用一个农民的笔触记录这些古地千百年的沧桑变化,另一方面也想让更多人深入了解祖国的大好山河。
新装备助力新旅程
&你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庄稼人,出去折腾干嘛?&这是李振华2002年首次提出只身骑摩托车探访五岳时,妻子丁会芹劝阻他的话。
之后,李振华每一次出行,妻子总会站出来劝阻,却总是劝不住执着的李振华。直到她随李振华骑摩托车走完了玄奘在国内的所有路程,她才开始理解丈夫的所为。
这次,当李振华提出要开启唐诗宋词之旅时,她只提出了一个要求:&买辆车,我陪你去。&&毕竟他已58岁了,不能想象他孤身一人佝偻着身躯,骑着摩托车行走在山间小道上的样子&&&
李振华答应了妻子的要求。由于家中并不富裕,夫妻二人千挑万选,花费6.5万元购买了一辆吉利轿车。这在李振华的眼中,已经是装备的极大提升了。
此次李振华还升级了他的通信装备,带上随身wifi&手由宝&,以便能快速地将自己旅途中的文字和照片传回家乡。在旅途中,李振华可以随时随地上网,同家乡人联系沟通。
李振华坚信,全新的装备,会让这次唐诗宋词之旅变得更加顺畅。
将与家乡人同步诵读
在李振华的行囊中,除了衣物、餐具、摄录设备外,行囊里有很多宣传乳山的资料、画册等,还有介绍乳山各方面的视频资料,以便于在外地报道时使用。
&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我第一次旅行时,有位记者采访时开口就问乳山到底怎样美。远在数千里之外,竟然会有那么多的人钟情乳山,我有什么理由不在这次唐诗宋词之旅中介绍乳山,让更多人了解乳山、走进乳山、爱上乳山?&李振华说,他将作为一位文化使者,以宣传家乡为己任,把自己当成宣传、推介乳山的使者,沿途向人们宣传乳山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底蕴深厚的人文环境。
这次出行,李振华还肩负着两个使命。
&出行前,我跟市文化部门已经沟通好,准备开展一次&异地同步诵读经典活动&。&李振华说,这次他将利用自身携带的野外wifi&手由宝&作为传输网络,采取异地视频对话的形式,将诗词诞生地的实时图像传回乳山。
&我们将在市图书馆阅览室,组织市民、学生观看李振华实时传输回来的图像,同他一起共同回顾历史,比看现在,并进行现场互动,进一步加深市民对唐诗宋词的理解。届时,还将组织市民代表,和李振华一起,异地共同诵读经典诗篇。&市图书馆馆长刘玫说。
李振华此行的另一个使命,就是完成他的两本著作&&《带你走进唐诗》、《带你走进宋词》。李振华说,他希望通过此次旅行,用实地探访的方式写成两本书,用大量的图片和文字,让人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唐诗宋词的内涵,为弘扬国学文化做出一份贡献。
当日上午9时,在众人的欢送与祝福中,李振华和妻子踏上了全新的旅途。(侯洪超)
编辑:天蓝
【】 【】&&
欢迎投资中国山东乳山
Copyright &
www..乳山网(乳山宣传网)版权所有
乳山网(乳山宣传网)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乳山网(乳山宣传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主办:中共乳山市委宣传部 地址:乳山市胜利街78号 邮箱:
网站备案号:[转载]只是在大理!只有在大理!
老夫我走南闯北几十年,或长江两岸、或山区沿海,今生有幸定居大理且最终将火化在第二故乡大理矣!
真正的春城是大理:夏天没昆明热、冬天没昆明冷,居家全年不必买电风扇空调。更难得是下关风,吹尽下关上空烟雾废气粉尘!大理的蓝天全国罕见!
大理,上帝赐给我们的宜居之地!
三塔——大理的标志&&&&&&&&&&
大理,全称为大理白族自治州,地处云南省中部偏西,东临楚雄州,南靠普洱市、临沧市,西与保山市、怒江州相连,北接丽江市。州府驻地大理市下关镇,距昆明市331千米。自治州国土总面积29459平方千米,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93.4%,坝区面积占6.6%。全州辖大理市、漾濞彝族自治县、祥云县、宾川县、弥渡县、南涧彝族自治县、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永平县、云龙县、洱源县、剑川县、鹤庆县,共12县市(1市11县),辖110个乡镇。2012年末,全州总人口349.3万人,少数民族人口约占50%,其中白族人口占32%,是我国唯一的白族自治州,是闻名于世的电影“五朵金花”的故乡。&&&&&&&&
大理,历史悠久,
文化灿烂。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白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公元前211年,大理地区就纳入了秦王朝统一的封建国家,唐、宋时期分别出现了南诏、大理国等地方政权,相继延续500多年。以白族先民为主的大理各民族,不仅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了独特的本土文化,并以开放包容的胸襟,主动汲取、接受中原文化的长期熏陶,进而形成了白族博大包容的和谐文化,被西方学者誉为“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大理还是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有8个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大理三月街荣获“节庆中华最佳文化传承奖”,大理国际影会荣膺中国十大“最具国际影响力节庆”。全州有2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大理市、巍山县),2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漾濞县、剑川县),6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4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7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还以2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居全省第一,1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7个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剑川沙溪寺登街于2002年被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列入“100个建筑遗产和世界濒危建筑遗产”名录,剑川海门口被证明是云南文明之源,入选2008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及中国社科院“2008年六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2012年,大理正式由中国古都学会和东南亚(国际)古都文化发展研究院正式定位命名为“中华六朝名都、千年国际陆港”及“8—12世纪东南亚第一大古都”。
大理古城南城门
&&&&——大理,风光秀丽,气候宜人。中部点苍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地质公园,与洱海珠联璧合;东部金沙江流域,地势平缓、沃野棋布;西部澜沧江、怒江流域,山峦迭障、景色壮丽;高山盆地之间镶嵌着明珠玉镜般的洱海等湖泊,终年碧波荡漾,构成青山抱绿水、湖光映山色、四时有奇葩的自然景色。大理属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约1000毫米,年平均气温为15摄氏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气候宜人。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用“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来描写大理的气候环境。北面剑川县境内的雪邦山海拔4295.3米,是大理州内最高峰;西面云龙县境内怒江边的红旗坝,海拔为742米,是大理州内海拔最低点。
&&&&&——大理,资源丰富,潜力巨大。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全州风景名胜旅游点达130多处,佛教圣地鸡足山、道教名山巍宝山、”南天瑰宝“石宝山和高原明珠洱海、苍山洱海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苍山自然与南诏文化遗存”是国家自然文化双遗产。苍山洱海、无量山、天池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治州首府大理市是第一批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国家地质公园、中国十佳旅游休闲城市、中国最佳休闲旅游目的地、最中国文化名城等桂冠于一身。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目前已发现金属矿产20种,非金属矿产25中,金宝山铂钯矿是全国第二大矿,大理石最负盛名,已探明贮量达1.6亿立方米。有丰富的能源资源,生物多样性使大理成为著名的核桃之乡、梅果之乡、乳牛之乡。
&&&&——大理,交通便利,区位优越。州府所在地大理市,是滇缅公路、滇藏公路交汇地,古为“蜀身毒道”和“茶马古道”的重要中转站,现为云南省规划建设的滇西中心城市、区域交通枢纽和滇西物流中心,初步形成了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结合,城乡连通,辐射周边的立体交通网。
一、大理市
&&&&大理市是大理白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国家地质公园、中国十佳旅游休闲城市、中国最佳休闲旅游目的地、最中国文化名城等桂冠于一身。
&&&&大理市位于云南省滇西中部,总面积1815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70.5%,坝区占15.8%,洱海水域面积25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3.7%。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最高点4122米(苍山马龙峰),最低点1340米(太邑乡坦底摩村)。大理市下辖下关镇、大理镇、喜洲镇、挖色镇、双廊镇、上关镇等11个乡镇。2010年末,总人口65.2万人,白族人口占60.4%。
苍山雪是素负盛名的“风花雪月”之最。 &
苍山,含苍翠黛绿之意,又名点苍山,古籍中另有玷苍山、熊苍山、大理山之称。位于云南省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地处大理市、洱源县、漾濞县结合部。苍山是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大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苍山于2005年9月经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
苍山山脉是国家地质公园,更是文化遗址,包括远古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和后来的南诏故都太和城遗址、大理国羊苴咩城遗址。云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规程进行的科学发掘,初步揭示了大理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面貌,为研究大理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提供了科学证据。解放后,云南省博物馆在苍山沿线调查或试掘的遗址有:五指山遗址、中和遗址、余家田遗址、小岑遗址、双鸳村遗址、鹤阳遗址、上关遗址等7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苍山在地貌上处于滇中高原和横断山区的分界线上,在云南由北而南下降的地势中,属中间梯层,在地貌形态上为高山地貌。苍山是横断山脉中段的一座名山。苍山山脉连脊屏列自北而南由云弄峰、沧浪峰、五台峰、莲花峰、白云峰、鹤顶峰、三阳峰、兰峰、雪人峰、应乐峰、小岺峰、中和峰、龙泉峰、玉局峰、马龙峰、圣应峰、佛顶峰、马耳峰、斜阳峰19座海拔m的山峰组成,最高峰马龙峰海拔高达4122m,与西坡河谷相对高差2500余米,与东坡洱海相对高差2100余米。
苍山共有雄峙嵯峨的十九峰,山顶上终年积雪,被称为“炎天赤日雪不容”,更奇妙的是,每两座山峰之间都有一条溪水,由上而下,顺东流淌一直注入洱海。这就是著名的十八溪,自北而南的溪序为:霞移、万花、阳溪、茫涌、锦溪、灵泉、白石、双鸳、隐仙、梅溪、桃溪、中溪、绿玉、龙溪、清碧、莫残、阳南。这十九峰十八溪构成了苍山独特而多姿的景观。
公元八世纪,南诏王异牟寻曾仿照中原政权的做法,把南诏境内的名山大川敕封为五岳四渎,点苍山被封为中岳。许多充满白族文化特色的景观都位于苍山之麓,比如著名的崇圣寺三塔、佛图塔、无为寺、桃溪中和寺、七龙女池、洗马潭、双龙潭、黄龙潭、感通寺等。
苍山巍峨而秀美,苍莽而幽深,云、雪、林、泉、石、花等组成的天然景观,让人倾倒。山云景变幻万千,其中最有名的是“望夫云”和“玉带云”。
苍山在第四纪时曾有冰川广泛发育,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将中国东部地区在第四纪大冰期中最后出现的一次冰期用大理的名字命名,称为大理冰期,时间约在晚更新世(距今10万年),苍山“大理冰期”的遗迹可以对应欧洲阿尔卑斯山的玉木冰期和青藏高原的白玉冰期。
现今苍山仍然保留着较完整的冰斗、冰川谷、刃脊、角峰等冰川作用遗迹,就主要形成于这次冰期。
七龙女池,位于马龙峰与玉局峰之间,是游览苍山玉带云旅游路必到的重要景点。
洗马潭杜鹃花
洗马潭。玉局峰北侧的洗马潭是一个典型的冰斗,海拔3920米,呈半圆形,三面环以陡峭的岩壁,开口处有一高起的岩坎。冰斗底部洼地在冰川退却后积水成为冰斗湖,直径约70米,水深0.5-1.5米,水色清澈,明朗如镜。在苍山著名的潭水中,它以海拔高、水质清而自成特色,是苍山顶上一个风景绝佳的高山湖泊。相传,元世祖忽必烈征大理时,率兵翻越苍山,曾在这里驻扎洗马,洗马潭因此而得名。
洱海是一个风光明媚的高原淡水湖泊,是我国著名的七大淡水湖泊之一,素有“高原明珠”的美称,在古代文献中曾被称为“叶榆泽”、“昆弥川”
、“西洱河”、“西二河”等。水面海拔1972米左右,北起洱源县江尾乡,南止于大理市下关镇,形如一弯新月,南北长41.5公里,东西宽3—9公里,周长116公里,面积251平方公里。洱海属澜沧江水系,北有弥苴河和弥茨河注入,东南汇波罗江,西纳苍山十八溪水,水源丰富,汇水面积2565平方公里,平均容水量为28.2亿立方米,平均水深10.5米,最深处达20.5米。湖水从西洱河流出,与漾江汇合注入澜沧江。
洱海之印——小普陀
团山公园里的洱海渔女
3、崇圣寺三塔
崇圣寺三塔位于大理古城西北部1.5公里处,西对苍山应乐峰,东对洱海,距山脚约为1500米。南336米处有桃溪向东流过。北76米处有梅溪,东靠滇藏公路。它是大理的象征,也是整个云南省历史文化的象征。它是大理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古刹,南诏丰佑年间曾有殿宇千间,大理国时期是皇家的寺院。崇圣寺三塔由一大二小三阁组成。大塔又名千寻塔,当地群众称它为“文笔塔”,唐代南诏国时期所建,通高69.13米,底方9.9米,凡16级,为大理地区典型的密檐式空心四方形砖塔。南北小塔均为十级,高42.19米,为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砖塔,为宋代大理国时期所建。三座塔鼎足而立,千寻塔居中,二小塔南北拱卫,雄伟壮观,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方面的卓越成就。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理崇圣寺始建于唐开元时期(公元713年),经历代的扩建和重修,到宋代大理国时期达到鼎盛,成为当时东南亚地区最大的佛教寺院和佛教文化交流中心。是南诏、大理国最著名的王家寺院,有“佛都”之称。据《徐霞客游记》记载,当时的崇圣寺“基方七里,为屋八百九十间,有佛一万一千四百尊,用铜四万五百五十斛”,有“三阁、七楼、九殿、百厦”的规模,曾经有九位大理国的国王逊位为僧在此修行。明代崇圣寺以五大重器著称于世:三塔、南诏建极大钟、雨铜观音像、元代高僧圆护手书的“佛都”匾、明代三圣金像。然而历经清咸丰、同治时期的战乱、公元1925年(民国十四年)的大地震和十年文革浩劫,将崇圣寺这座千年古刹几乎夷为平地,唯有崇圣寺山门前的三塔幸存于世。2005年,崇圣寺恢复重建工程全部竣工。
4、大理古城
大理古城东临碧波荡漾的洱海,西倚常年青翠的苍山,形成了“一水绕苍山,苍山抱古城”的城市格局。从779年南诏王异牟寻迁都阳苴咩城,已有1200年的建造历史。现存的大理古城是以明初在唐阳苴咩城的基础上恢复的,城呈方形,开四门,上建城楼,下有卫城,更有南北三条溪水作为天然屏障,城墙外层是砖砌的;城内由南到北横贯着五条大街,自西向东纵穿了八条街巷,整个城市呈棋盘式布局。
天龙八部影视城
大理学院古城校区的樱花大道
5、喜洲古镇
喜洲古镇距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大理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六诏与河蛮并存时就已是白族聚居之地,原为大理河蛮的城邑。隋史万岁曾驻兵于此,因而称“史城”或“史赕”,唐时南诏王筑宫殿于此,时称大厘城,当时已时“邑居人户尤众”,是南诏时期“十睑之一”。大理籍的商人,尤以喜洲多,号称喜洲商帮,为滇西三大商帮之一,主要经营药材、布匹、茶叶。喜洲是大理国家历史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白族典型的商业集镇,是白族民族资本主义的发萌地之一,云南著名的侨乡之一,也是电影“五朵金花”的故乡。喜洲古镇共有明代、清代、民国以及当代各个时期各具特色的上百院白族民居建筑
双廊镇位于大理市东北部,洱海东北岸,双廊北有萝莳曲,南有莲花曲,前有金梭、玉几二岛环抱于双曲间,因此而得名——双廊。双廊镇是云南省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和“苍海风光第一镇”,境内水天一色、群山叠翠与湖光水色交相辉映,金梭织锦、“双岛双曲”与古色淡雅、风情浓郁的白族集镇相环抱,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天然图画,是最适宜人居的小镇,素有“大理风光在苍洱,苍洱风光在双廊”之盛誉。双廊村等12个村庄为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7、环洱海公路
环洱海公路,紧贴洱海,蜿蜒在洱海的睫毛上,不仅风景优美,有的路段还设有专门的单车线路,能观赏到多美景。最美的是海东,从海东镇经天镜阁、小普陀、双廊、红山寺到江尾,几乎全部紧贴洱海而行,很多路段甚至有专门的单车线。环洱海公路全程115公里,无论自驾、骑单车、骑摩托车,还是徒步,都是非常好的线路。环洱海旅游景观道路的建设,使沿海105个自然村实现“村村通”,提高了苍洱景区的内部通达性,极大的改善了旅游景观质量,丰富了苍洱景区的旅游活动内容。
8、海西田园风光
洱海海西是大理风景名胜区和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海西片区指大理市阳南河以北、上关镇罗时江入海口以南、洱海以西苍山以东的坝区范围,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宽约2.8~7.7公里,总面积约548平方公里,涉及大理市6个镇。洱海海西片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田园风光秀美,是大理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农耕文化和田园风光的精华之地。优美的田园风光和错落有致的民族村落,使海西的自然生态环境既有高原的雄浑,又有江南水乡的柔美,充分演绎了大自然的和谐与宁静。海西是景观特色鲜明、自然与人文有机融合的区域,是风景名胜区资源类型最丰富的区域。这些都是历史和大自然留给大理各族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大理的核心竞争力中重要的部分。&
下关镇是大理市下辖的一个镇,是大理州、市政府所在地,政治、经济、交通中心,人口23.5万人。下关镇在唐代为南诏国龙尾城,因地处要道,曾是“天宝之战”著名的古战场。”下关风“著名,故有“风城”之称。多年后,下关城区或许就成为是现代气息的滨海城市。
二、洱源县
洱源,意为”洱源之源“,是高原明珠洱海的发源地,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全县总面积2614平方千米,县城拔2060米,距省会昆明公路里程389千米,距州府大理市下关公路里程69千米。
洱源,西汉至隋朝属叶榆县地。唐麟德元年(公元664年)设治,境内置浪穹、邓备、舍利等州。南诏时为浪穹州。大理国时设宁北赕、邓赕、凤羽郡。元宪宗七年(公元1257年)置浪穹、德源两个千户所,隶大理上万户府;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云南行省建立,置邓川州,领浪穹县,隶大理府。清沿明建置。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浪穹县改称洱源县,邓川州改为邓川县,两县先属迤西道,后属大理督察专员公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洱源县、邓川县同属大理专区,1956年11月起同属大理白族自治州。1958年10月,洱源、邓川、剑川3县合并,成立剑川(大)县。1961年10月撤销剑川(大)县,原洱源、邓川两县合并称洱源县。
洱源是以白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白、汉、彝、回、傈僳、纳西、藏、傣等族为世居民族,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2010年末总人口为28.78人,白族人口占62.4%。
洱源,自然风光旖旎,风景名胜众多。旅游景点有200余处,有西湖、茈碧湖、海西海、鸟吊山等景区。湖光与山色,冷水与热水,众多的人文景观,浓郁的民族风情,以及地处丽江、大理、迪庆三大风景区的枢纽地带,洱源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具有资源优势,更具有难得的区位优势。
洱源素有“高原水乡”之称,水资源极为丰富。弥苴河水系多年平均径流量4.82亿立方米,占洱海多年平均径流量8.13亿立方米的60%。洱源地处滇西高温热水区,地热资源得天独厚,是闻名遐迩的“温泉之乡”。境内分布有九台-玉湖、牛街-三营、下山口-城西-温水等地热主显示区,共有30余处自然出露点,水温30~90℃,矿物质含量均达医疗热矿水标准。&
茈碧湖清如碧玉,不仅以盛产珍稀古生物“茈碧花”而著名,还因里海北岸、罴谷山麓宛,若世外桃源的梨园景色而令人神往。
洱源茈碧湖(旧称宁湖),湖泊面积7.86平方公里(加西南侧的草海,则为8.46平方公里),南北长6.1公里,东西宽最大2.5公里,最小0.75公里,湖岸线总长17公里,平均水深11米,最大水深32米,平湖水碧绿透明,年产鲜鱼近百吨。湖中盛产芘碧花,构成水花奇观,“芘碧湖”由此得名。芘碧花属睡莲科,叶呈心脏形,浮于水面,茎长七八尺,扎在水底泥中,夏季开花,类似莲蓬,多为黄白色,每天中午12时至下午4时开放,其余时间闭合为花蕾状,清香扑鼻。&
大理地热国,占地近1000亩,是以温泉沐浴文化为特色的休闲度假型旅游风景区,位于茈碧湖畔。
凤羽,徐霞客称为“桃花源”的好地方。凤羽,位于洱源县西南部。2001年4月,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010年12月,被列为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凤羽街上古时用青石板铺就的古驿道保存完整。星罗棋布的村中三方一照壁、四合院的白族民居建筑,整体风貌简洁朴实,村中那青石板巷道,清澈的流水,街头巷尾的民居古建筑、古塔等都形成了凤羽古镇的独特风貌,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和历史价值。众多的自然景区分布面积大,景观多样。
西湖位于苍山云弄峰山麓,镶嵌在右所镇西部的佛钟山下,面积3.3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8米,最深3.3米,是洱海的重要水源之一。洱源西湖湿地公园是继元阳哈尼梯田后云南省第二个国家湿地公园,还是云南省第一个天然的国家湿地公园。西湖湿地地处洱海源头,属澜沧江水系,为高原断陷湖泊,是大理及周边地区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西湖湿地生物丰富多样,天然湿地生态系统保存较为完整,有洱海大头鲤、灰裂腹鱼、大理裂腹鱼等特有鱼类,是许多越冬鸟类的栖息地和觅食地,也是濒危鸟类紫水鸡的生存地。湿地内活性炭沉积特殊,在湖泊演替、气候变化等方面具有潜在的研究价值。同时是云南省高原湿地中景观独特、白族风俗浓郁的特殊区域。
&三、剑川县剑川位于滇西北横断山脉中段,“三江并流”自然保护区南端,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北大门。全县国土面积225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70%,县城所在地海拔2200米,2010年全县总人口17.79万人,有白、汉、彝、回、纳西、傈僳等世居民族,白族占总人口的90.5%,是全国白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份,被誉为“白族之乡”。&剑川县城(剑川古城)距大理市126公里,距丽江市72公里,据昆明市464公里。
剑川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有目前发现中国最大的水滨“干栏式”建筑聚落海门口遗址,其年代从新石器时代晚期直至青铜时代,是云南文明之源,距今5300年。在2000多年前的秦汉之际,剑川就已成为南方丝绸之路“蜀身毒道”和“茶马古道”的重要交通要冲,与中原、东南亚地区和中、西亚地区有商贸文化往来。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剑川逐步形成了崇文尚教的社会风气,教育鼎盛,文风大开,被誉为“文献名邦”,蕴育了赵藩、周钟岳、赵式铭、张伯简、张子斋等一大批名人。
剑川历史悠久,风光秀丽,文化积淀深厚,旅游资源富集。老君山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八大片区之一;剑川海门口遗址是全国目前发现最大的水滨“干栏式”建筑聚落遗址,其年代从新石器时代晚期直至青铜器时代,为云贵高原最早的青铜时代遗址,是2008年度全国六项重大考古发现和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石宝山为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被誉为“南天瑰宝”;千狮山(满贤林)的“世界双绝”得到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认证的,属国家3A级旅游景区;“高原明珠”剑湖是省级风景名胜区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沙溪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云南省旅游名镇,沙溪寺登街2002年入选世界濒危建筑遗产保护名录;剑川古城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和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石钟山石窟(又称石宝山石窟、剑川石窟)、兴教寺、西门街古建筑群、景风阁古建筑群、海门口遗址、茶马古道(剑川段)6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宝山歌会、剑川木雕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个村庄为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2010年,剑川荣获“2010中国青年喜爱的旅游目的地”和“中国最佳民族文化旅游名县”等称号,沙溪寺登村入选108个中国村庄名片。剑川木雕工艺精美,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木雕艺术之乡”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剑川解放前是中共滇西工委所在地,“四.二”武装暴动的成功为滇西北解放作出了重大贡献。&
”文献名邦“的标志——剑川古城文魁牌坊
剑川古城始建于元代至正末年(公元年),已有650多年历史,原有古城墙巍峨壮观,古城墙、樵楼1952年拆除。现四门护城河、壕桥犹存,古城墙基础四至清晰,明代建成的街巷道路走向不变,尺度不变,格局不变,历经沧桑,古貌依旧。古城的民居极富特色,尚保留明代建筑40余处,其中有21个院落保存完整,尚保留清代建筑146处,其余为民国至20世纪60年代土木结构建筑,古民居建筑的保留量占全城民居总数的90%以上。为现存云南白族民居中典型的活生生的建筑博物馆,也是国内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城之一。
剑川古城白族民居
剑川古城西门街“高原明珠”剑湖是剑川人民的母亲湖,是云南省现存的28个高原淡水湖泊之一,位于剑川古城东南4.5公里处,属澜沧江水系。剑湖东西长达3.35公里,南北宽3.25公里,湖岸全长12.8公里,水面面积约6.23平方公里,最大水深6.0米,平均水深2.7米,是省级风景名胜区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剑湖还是云南省重要的高原湿地。剑湖生物多样性丰富,是滇西横断山脉候鸟迁徙通道上重要集结点和越冬栖息地,有重要的地理和生态研究价值。剑湖水质纯净、水色澄清,湖中心有自涌潜流,水源丰富,是滇西北高原上的一颗明珠。金庸的《天龙八部》对剑湖的美景有脍炙人口的生动描述,小说里“剑湖宫”就是在此处。
千狮山(满贤林)位于剑川古城西2公里。十步一景,景中有景,景景有别,渐入佳景。连大旅行家徐霞客也“爱其幽静,为知憩阁中作记半日。”千狮山目前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千狮山(满贤林)集雄奇和幽静于一体,山峻林秀,古刹威严,历来是文人墨客赋诗论文的闲雅之地。上个世纪90年代末,剑川的石雕艺人拿起锤子铁錾,用他们的智慧在满贤林裸露的山石上依势雕凿了3268只石狮子,从此,千古静谧的满贤林变成了举世瞩目的千狮山。2013年5月,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认证千狮山景区为“雕刻石狮最多的景区”,认证景区中的“千狮王”为“最大的石狮”。
石宝山属老君山系。其自然风光绮丽迷人、峰峦叠嶂,谷幽泉美,密林掩遮,古寺深藏,更有堪与敦煌、云岗、龙门、大足等古代石窟媲美的石雕瑰宝石钟山石窟。它集中展示了南诏大理国时期白族阿吒力佛教艺术精粹。1961年,石钟山石窟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石宝山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风景名胜区。2006年被列为首批中国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大理苍山与南诏历史文化遗存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石宝山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沙溪古镇。日,沙溪寺登街被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WMF)入选2002年值得关注的101个世界濒危建筑遗产名录。该名录中指出:“中国沙溪(寺登街)区域是茶马古道上惟一幸存的集市。有完事无缺的戏院、旅馆、寺庙、寨门,使这个连接西藏和南亚的集市相当完备。”
&&寺登街区域不但完事地保留了茶马古道上传统的山乡古集市风貌,还有至今仍在沿袭的鲜活的阿吒力佛教文化、儒家文化和白族民间乡土文化,为此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瑞士联邦理工学院雅克博士等在评估报告中写道:剑川是唯一一个真正的白族人的中心,因为它唯一的白族文化最活跃的地方。至今,沙溪古镇(寺登街)荣获了值得关注的101个世界濒危建筑遗产名录、世界遗产遗址脱贫的可持续实践项目框架内的示范研究案例、2005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杰出贡献奖、全球佳境大奖、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云南旅游十大古镇、中国村庄名片、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等荣誉或称号。
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老君山地跨大理的剑川、怒江的兰坪、丽江的玉龙、迪庆的维西,其总面积的50%在剑川,为剑川之主山,主峰太上峰高4247.2米。全山景区面积达170多平方公里,在剑川境内约5.33万公顷。&神秘的森林公园老君山森林覆盖面积占剑川全县森林覆盖面积的70%以上,春末夏初,成片的杜鹃竞相怒放,缀满山岭,令人目不暇接。&
四、鹤庆县&
鹤庆县是大理州的北大门,地处大理、丽江两大历史文化名城、著名风景旅游区之间,具有良好的交通和区位优势,丽江机场毗邻县城,大丽公路、大丽铁路穿境而过。县城距省会昆明市459千米、距州府大理市136千米、距丽江机场15千米,是大理─丽江─香格里拉旅游线上的黄金走廊、茶马古道上的文化重镇。县城云鹤镇被中宣部等五部委命名为全国创建文明小城镇示范点,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全国环境优美镇。全县国土面积2395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2148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89.7%,森林覆盖率50.14%。
2010年末全县总人口27.29万人,其中汉族人口为8.9万人,占总人口的32.6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8.39万人,占总人口的67.39%(白族人口占56.76%)。
鹤庆是滇西北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自然景观奇秀,人文景观奇特。境内山川雄奇,盆地、河谷、平地错落有致,江河湖泊和大小龙潭星罗棋布,文物古迹点缀其间,形成各个景区景点各具特色,又相互映衬的和谐格局。著名的风光景点有龙华夕照、漾江烟柳、石宝天光、螺峰野色、镜台雪石、澄潭竹树、梅城石塔、天池夜月八大奇观;有大龙潭、西龙潭、黄龙潭、羊龙潭等大小龙潭;有青玄洞、天华洞、幺龙洞等大小洞穴;有龙华十八寺、菩提寺、朝霞寺、天子庙、国公庙等大小寺庙;有新华石寨子广场、红军长征过鹤庆纪念碑,云鹤楼、黄龙潭、草海湿地等旅游景点。有6个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鹤庆的标志——云鹤楼。云鹤楼始建于明正德九年(1514年),后毁于战火,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鹤庆州通判署府事佟镇倡导建楼,中置钟、鼓各一,俗称钟鼓楼。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又重建,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再重建,更名为“云鹤楼”。云鹤楼属中国建筑体系中的木构架楼阁式建筑,明暗四层,高30米,东西长18.6米,南北宽14米,通道拱门长16米,外面绕以檐柱,内面斗拱纵横交错,对缝对榫未用一棵铆钉,具有较高的建筑工艺特色。
省级风景名胜区——黄龙潭。黄龙潭西枕螺峰山,“螺峰野色”是“鹤阳八景”之一。螺峰山俗名谷堆山,海拔2990米,由裸露的石灰岩构成。因山势陡峭,形状像螺蛳又像发髻,故名螺髻峰。每当雨季时,山顶经常白云缠绕,又名云峰山。登上螺峰山顶,鸟瞰鹤庆坝子,四山环抱,漾弓江如带,村庄棋布,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始知佳色此峰多”的“螺峰野色”。
新华白族旅游村是依原生态自然村落建成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新华村原名石寨子,坐落于鹤庆县城以北7公里处,距丽江机场12公里,全村有1149户人家,
5227人,白族占总人98.5%,是一个典型的白族寨子。新华村是一个“小锤敲过一千年”的古老村寨,早在南诏时期,先辈们即以手工艺品加工制作养家糊口,“鹤川匠人”的美名传誉海外。2000年分别被文化部和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中国民俗文化村”,
2006年,新华村荣获“云南十大名镇”的称号。所生产的九龙壶和各种民族首饰不仅走俏西藏、四川、青海、甘肃等省区。
新华村七、八月,鹤庆县与剑川县交界的马厂、新华等地洋芋花盛开,景色十分迷人
鹤庆白族服饰
五、巍山县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南端,全县国土面积2200平方千米,其中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3.27%。辖4镇6乡。县城距省会昆明市450多公里,北距州府所在地下关市54公里。截止2010年末,全县总人口31万人,其中:彝族10.6万人,占总人口的34.1%;回族2.2万人,
占总人口的7.1%。境内居住着彝、回、汉、白、苗、傈僳等6个世居民族,彝族为土著民族,共有23种民族成份。
巍山建置历史悠久,是南诏国的发祥地。明、清王朝在巍山设置蒙化府,由彝族左氏土官为世袭土知府,历经两朝,时间长达500多年。民国初年,先为府,后改设一等县。建国后,于1956年11月成立巍山彝族自治县,1958年10月成立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
巍山的名胜古迹众多,主要有巍山古城、巍宝山、东莲花村等景区景点,有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彝族打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8个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近年来,巍山先后获“发现中国·魅力小城”综合金奖、“中国最佳旅游名县”、“中国低碳旅游示范区”等称号。
巍山古城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第三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从星拱楼延伸建东街、南街、西街、北街。现拱辰楼为古城中心,形成了星拱楼、拱辰楼、文献楼(现群力门)的一条中轴线,中轴对称,形成棋盘式格局。拱辰楼成为古城标志性建筑,和南面的星拱楼相对。星拱楼檐牙高挑,挺拔俊秀,玲珑剔透。
巍山古城古街道
巍宝山,距巍山古城南面十公里处,最高海拔2509米。景区总面积19.4平方公里,主景区6平方公里。巍宝山历史悠久,古建荟萃,环境幽雅,自然和谐,是大理国家风景名胜区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道教名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南诏国发祥地。1987年12月,山中古建筑群被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巍宝山长春洞被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巍山彝族服饰
六、南涧县
南涧县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南端,总面积1731.63平方千米。县人民政府驻南涧镇,距省会昆明356千米,至州府大理市下关103千米。交通便利,214国道横穿县境。2010年末全县总人口22.16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9.7%(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7.63%)。
南涧具有浓郁的彝族风情和丰富的旅游资源。2003年3月,南涧被文化部命为“中国民间南涧跳菜艺术之乡”,2008年,“南涧彝族跳菜”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南涧跳菜》音乐入选中国民歌博物馆藏音乐。境内有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思茅市景东彝族自治县和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彝族自治县的结合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0°19&~100°45&,北纬24°17&~24°55&之间,属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南北长约83km,东西宽约5~7km,保护区总面积31
313hm2,核心区面积17 644hm2,缓冲区面积10 804hm2,实验区面积2865hm2。
2000年4月,国务院将合并后的景东和南涧无量山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定名为云南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黑长臂猿及其栖息环境。无量山是我国黑长臂猿种群分布最多、最集中的地区,可以说是黑长臂猿的王国。已知区内有黑长臂猿98群,约400~500只。
南涧县无量山樱花谷,位于无量山镇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每年12月,华庆茶叶公司茶园的冬樱花开放,构成一幅迷人仙境。
无量山樱花谷&
南涧土林。这些一柱柱、一座座金灿灿、黄澄澄的土林,五彩流光、千姿百态、形神兼备,似真似幻,宛如置身于神仙幻境之中。漫步在土林的峰壑之间,那一峰一崖,随处都会让人见到一些见所未见的奇特景致;目光所及,随处都能令人展开想象翅膀。这些大自然的杰作真是让人美不胜收,流连忘返。据有关地质专家说,南涧土林奇观的形成,是由这里独特的地质结构所决定的。由于远古时候地壳运动的原因,形成了这里的地质是粘土一层、砂石一层,多层的粘土与砂石相互叠压后坚固而牢实。特别是粘土、砂石在不同的地段和地块又具有黄、橙、赤、白、灰等多种纯色或混合色的神奇结构,所以在几百年上千年经年累月的风蚀雨刷过程中,这里就慢慢地形成了既有雅奇别致的多姿美景,又有五光十色的多彩奇观。&
七、弥渡县&
弥渡县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东南部。弥渡交通便利,古称“六诏咽喉”。国道214线、320线交汇境内,广大铁路、昆瑞高速公路和祥临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是滇西、滇中地区通往临沧、普洱、西双版纳等州市的交通要塞。弥渡气候温和,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土壤肥沃、自然条件好、物产丰饶,自古以来就有“滇西粮仓”和“蔬菜王国”的美称。2010年末,全县总人口323478人,有汉、彝、白、回、傈僳等23个民族。
弥渡史称“白国故地,西汉旧郡;十赕沃壤,六诏咽喉”。相传古代弥渡是一片浩瀚的水乡泽国,行者易迷津,故名“迷渡”,清代改称弥渡。
弥渡风光秀丽,气候宜人,矿藏丰富,生态良好,区位优越,历史文化灿烂,发展潜力巨大,素有“文献名邦”、“花灯之乡”、“民歌之乡”的誉称,是东方小夜曲《小河淌水》的发源地。
弥渡花灯以浓郁的地方特色跻身于云南花灯之林,民歌《小河淌水》、《弥渡山歌》和花灯《十大姐》、《绣荷包》等驰名中外,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花灯戏、弥渡民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弥渡旅游资源丰富,文物古迹众多。有“标绩全滇”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诏铁柱,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文学彝族农民起义遗址、二十村玉皇阁、白崖城金殿窝遗址等,有“杜鹃世界、山高水长”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太极山、“天下无双境、人间第一桥”的天生桥等旅游景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诏铁柱”位于县城西北,距县城约5公里。南诏铁柱古称崖川铁柱或建宁铁柱,俗谓天尊柱,今存铁柱庙大殿内,立于佛台正中。铁柱为直圆柱体,柱身铁黑色,铸面稍粗糙;通高3.3米,直径0.33米,重约2069公斤,柱顶呈漏斗状凹坑,坑中凸起一包,高15厘米,径16厘米;坑边正东、西北、西南方向各开一“V”型丫口,丫口高20厘米,使柱头呈三莲瓣相联状。铁柱身西面中段铸有直列阳文楷书“维建极十三年岁次壬辰四月庚子朔十四日癸丑建立”二十二字,外框单凸线边框。
省级风景名胜区——太极山位于弥渡县密祉坝西部,地处弥渡、巍山、南涧三县交界处,距弥渡县城20公里。太极山为哀牢山系起点,最高峰太极顶海拔3061.4米。太极山以森林植被、溪流清泉、高山天气等自然景观和南诏时期修建的宗教石构寺观群等人文景观为主。
密祉集“花灯之乡、文化之乡、世界名曲《小河淌水》的故乡,太极山、革命老区,文盛街茶马古道”等美誉于一身。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以及丰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资源,物阜天华,山川秀美。境内文盛街因其文化底蕴深厚,自然和人文资源、古民居建筑、民风民俗在周边所独有。文盛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永增玉皇阁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是由三进院落组成的古建筑群,占地面积3866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现存山门、戏台、中殿、南北殿、玉皇阁、龙祠、厢房等建筑,建筑群落庞大,是研究我国滇西地区古建筑文化的实物资料,又是研究滇西地区民俗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的珍贵素材,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永增玉皇阁(即二十村玉皇阁),是以一祠两耳、一阁六厢三殿、山门暨内戏台组成的三进三院古建筑群,整座古建坐西朝东向,最早仅建一龙祠及两耳房,至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由西壁二十个村庄集资扩建,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竣工,故名“二十村玉皇阁”,当时“栋宇辉煌”、“地势巍峨,天然耸拔,锁二十村之风水,览弥川之景物”。虽经数劫,今尚得以保存。现为省级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八、祥云县
祥云县原名云南县,为大理州东大门,面积2425平方公里,2010年末总人口47.08万人。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滇西交通枢纽,铁路、高速公路、320国道贯通县境,柏油路星罗棋布。这里是滇西历史上的重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然风光雄伟绮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星罗棋布,人文资源古老独特,民俗风情绚丽多彩,是名副其实的文物重点县和旅游资源大县。水目寺塔、云南驿古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4个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清华洞为国家森林公园。
公元前109年(元封二年),汉武帝降服滇王,因梦见彩云南现,故取名为云南县,县治设在云南驿,属益州郡。1381年,明洪武帝平定云南,改品甸赕为洱海卫,云南县城从现云南驿迁至到现祥云城,县卫合一,并建洱海卫城(今祥云县城)。1918年,因县名与省同,故改称祥云县。
祥云县城——洱海卫城:始建于汉唐,完备于元明,是一座名符其实的“古云南城”。这里有着中原文化的建筑构思,四街八巷的建筑构局,仿佛一枚方印,城中心矗立着雄伟的五层钟鼓楼即为“印把子”。古城还是红军长征过祥云的主要战斗、驻留地,整体凸显红军长征过祥云革命史迹、再现“明清古城”魅力、充分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的红色祥云旅游、古城古建筑旅游和商贸旅游景点。被誉为“昔日洱海卫,今朝不夜城”。县城古街区为省级历史文化名街。
水目山开创于南诏龙兴四年(唐元和八年),即公元813年,因开山祖师普济庆光禅师“锡杖涌泉”而得名,为南诏大理国时期的皇家禅林、云南禅宗第一寺院、滇西佛教文化传播中心、民间文化的摇篮、天然的植物宝库。鼎盛时“衲子千余,从者如云,三千和尚,八百尼姑”。经历代开发,依山建有九庵十八寺。现保存有水目寺、普贤寺、宝华寺等佛教禅院,有中国南部最大的佛教塔林,全国罕见的“寺抱塔”奇观和久负盛名的宝华寺“戒堂”,特别是举世震惊、万众向往的佛门圣物“舍利子”,一见结禅缘、一拜保安康。又有徐霞客过访、林则徐专谒、担当受戒、吴三桂问卜等历史记载和“锡杖涌泉”、“枯井取木”、“风洞购物”、“木犬守场”、“铁树开花”等历史传说。水目山是研究云南佛教文化和南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为云南省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是祥云县佛教文化旅游精品景区和休闲度假胜地。水目寺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水目山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云南驿古镇
云南驿村南距祥云县城21公里,是祥云县最早的县治驻地,是古滇文化的典型代表。云南驿是西南丝绸路上一个重要的驿站,作为驿站至今已有1237年的历史。当时随着白盐井盐业的兴旺,盐商马帮络绎不绝,商铺林立,驿道运输频繁,古道遗址的石板路上至今仍存留下斑斑马蹄足迹,仿佛在诉说着茶马古道千年的辉煌。驿站专业化、规模化程度高,保存完好,在西南丝绸路上绝无仅有。“彩云南现”的美丽传说更为云南驿增添了绚丽的光彩,是祥云独俱特色的精品旅游景区之一。二战期间,云南驿成为中印缅战区的重要军事基地,举世闻名的滇缅公路由此通过。云南驿机场是驼峰航线的航空转运站,也是中国空军第38站驻地和从杭州迁来的中央航空军官学校校址;飞虎队的飞机从这里起飞,出击日军。古驿道每天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开设了著名的华美餐厅、纽约餐厅等。目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九、宾川县宾川县地处大理州东北部金沙江南岸的干热河谷地区。全县国土面积2562.67平方公里,山区占83%,坝区占17%。县城驻地金牛镇位于祥宁公路和凤太公路交汇处,海拔1430米。东南距省会昆明340公里,南距祥云县城59公里,西距州府大理市下关56公里,北距永胜县城129公里。&
宾川是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境内居住着25个民族,其中:有汉、白、彝、傈僳等7个世居民族,全县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分布在山区和半山区。截至2010年底,全县总人口为35.19万人,少数民族人口8.2万人,占人口总数的22.93%(白族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3.6%;彝族人口占人口总数的6.4%)。
宾川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一是有得天独厚的热区资源优势。全县光照充足,热量丰沛,适宜于320多种农作物生长,素有“天然温室”、“热区宝地”的美誉,是中国小粒咖啡的发源地,是“中国柑桔之乡”、“中国葡萄之乡”、“中国优质柑桔基地”和“中国果蔬无公害十强县”。二是有享誉中外的鸡足山佛教旅游资源优势。三是有联系广泛的侨乡优势。四是有富集的矿产资源优势。五是有丰富的水能资源优势。六是有优质的太阳能、风能资源优势。
宾川地处昆明至丽江、大理、攀枝花的交通运输和滇西旅游区的重要位置,发展旅游区位优势明显;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开发前景广阔,有丰富的佛学、史迹、民俗和侨乡文化资源以及农业生态资源。除鸡足山外,县内旅游资源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牛镇白羊村新石器遗址,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州城镇,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平川镇,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大营镇萂村民俗村和大营观音阁、平川杨氏宗祠、古底石棺墓群等内涵丰富、历史悠久、景色优美的景点分布境内。还有得天独厚的热区资源优势、多民族多样性优势以及联系广泛的侨乡优势,具有较好的农业休闲游和侨乡风情休闲游的资源基础。&
鸟瞰宾川县城
鸡足山。鸡足山是享誉南亚、东南亚的著名佛教圣地,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大理景区的重要景点、国家4A级旅游区、云南省首批省级文明风景旅游区及省级自然保护区,是以展示佛教文化和生态景观为主的,集佛事朝拜、佛学研究、观光旅游、科普科考为一体的多功能旅游景区。其旅游资源集中体现三大特色:一是浓郁的佛教文化特色。鸡足山是佛教禅宗的发源地,两千多年前,释迦牟尼大弟子饮光迦叶守衣入定鸡足山华首门,奠定了它在佛教界的崇高地位。元、明两代,形成了以迦叶殿为主的8大寺71丛林,鼎盛时期发展到36寺72庵,常驻僧尼达数千人的宏大规模。二是丰厚的历史文化特色。在鸡足山的发展历史中,文人墨客荟萃,为鸡足山编篡书籍、题字献画,是鸡足山难得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明代著名地理学家、文学家徐霞客步行五千余里,于1638年、1639年两次登上鸡足山,驻山数月,对鸡足山的地质、水文、植物、胜景、寺院等进行了详细考察,记述日记3万余字,纂修了第一部《鸡足山志》,影响深远。三是雄、秀、幽、奇、绝的自然景观特色。鸡足山面积2822公顷,共有40余座奇山、13座险峰、34座崖壁、45个幽洞,泉潭百余,岗岭谷壑无数;有高等植物80多科500余种;有莽莽原始森林、名木古树、奇花异草、有珍禽异兽数十种。古人用一鸟、二茶、三龙、四观、五杉、六珍、七兽、八景来概括鸡足山的自然美景。
宾川核桃谷
鸡足山日出
平川镇盘谷村的杨氏宗祠,气势宏大,结构精巧,雕刻精湛,其中保存有中国近现代史上50多位著名人物的题刻。这些题刻,集隶书、楷书、行书等多种字体和汉、满、蒙、回、藏等多种文字于一堂,是省内保存民国时期名人题刻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宗祠,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杨氏宗祠源于杨如轩母亲百岁寿辰。1929年,杨如轩的母亲百岁寿辰,国民政府特准建坊,以彰人瑞。杨如轩经多方考察,决定同时建杨氏宗祠,以报母亲的养育之恩,也为慎终追远。这是一组包括坊、祠、亭等多个建筑的建筑群,如东街百岁坊、盘谷村宗祠和节孝坊、百岁亭等,1930年开工,1936年全部工程竣工。百岁坊和节孝坊毁于“文革”时期,现仅存部分石质构件和残断的名人题刻。
在祠堂室过厅中央挂有蔡元培题写的“神州人瑞”和章炳麟(章太炎)题写的“富昭明”。西侧立有于右任撰写的《杨太夫人百岁建坊纪念碑》,东侧立有云南省著名文化人、书法家陈荣昌撰写《杨太夫人建坊歌》。室内两边山墙处,立有郑孝胥、谭泽闿撰写的碑刻。祠堂内有多块匾额、楹联。匾额的题写者有袁嘉谷、朱培德,谭泽闿、胡汉民、陈荣昌、吴绍麟等;楹联的题写者有蒋中正、任可澄、袁嘉谷、吴良桐、谭泽闿、胡汉民、李根源等。
十、漾濞县
漾濞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自汉王朝在云南设郡县起,今漾濞地先后为益州、永昌、云南各郡所属,唐初六诏称雄时先后为蒙巂、样备诏地。宋朝时为大理国属地。元朝分属永昌府及蒙化府,明清大体袭元制。1912年,以样备、打牛坪、箭杆场三巡检司故地及云龙、洱源插花地设置漾濞县。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属大理专区,1956年改属大理白族自治州。1958年并入大理市,设漾濞区,1961年复置县。日,设立“漾濞彝族自治县”。漾濞县城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010年末全县总人口10.3万人。
漾濞是苍山洱海冰川遗迹、森林及高原湖泊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分布有182科2849种植物。群峰列屏的点苍山以西,有争奇斗艳的脉地大花园,雄险奇秀的石门关,奔腾激荡的漾濞江,喷珠溅玉的深壑飞瀑,变幻莫测的苍山玉带,郁郁葱葱的果木森林;有“百丈崖桥”、“福国晚钟”、“铁锁云龙”等八大胜景;有3000年前的苍山崖画,被史学家称为“苍洱文化之源”;有博南古道、云龙桥、普光寺、下街古清真寺等古遗址,有蛇马、坪尾等地的彝族古墓群,构成了漾濞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等多项桂冠。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8.8%,林业绿化率达83.1%,位居全州县市之首,被誉为“绿色宝地”,是“大理后花园”。
漾濞有悠久的核桃栽培历史,先后荣获“全国质量第一”、“全国县级人均占有量第一”、“中国核桃之乡”、“中国名特优经济林核桃之乡”、“国家美国山核桃种植示范推广基地”、“漾濞大泡核桃原产地标记认证”、“中国核桃产业龙头县”、“核桃有机食品转换证”、“中国名优核桃”等荣誉。&
云龙桥位于漾濞县城西北角的漾江上,西通永平,西北入云龙,是昔日博南古驿道的必经之隘口。此桥始建于明代后期,原为铁索吊桥,桥长40米,宽3.27米,高12.9米,在并列的8条铁链上面铺有栗木板,左右各拉一根铁链作为扶手,原两岸桥头上还建有桥亭4间,该桥历史上就有“漾江飞虹”之誉。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代文学家杨慎于明嘉靖十二年(1533)贬谪边地,游经漾濞古道时,在其《滇程记》中有“又西为云龙桥”之载。民国元勋李根源曾亲笔书“铁锁云龙”匾额。1966年8月,云龙桥东面的桥墩被洪水冲毁,抢修后将铁链换成钢索。1996年6月,已修复古桥原貌。
石门关,在大理苍山背后的江边,有两座高数百米的断崖峡谷,形如两扇巨大的石门,清流飞瀑,奔泻而出,是一处神奇的景观。周围巉岩壁立,峡谷深邃,谷地溪流湍急。石门关实为鬼劈神凿,异境开天,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石门关是一处典型的峡谷地貌,发源于苍山玉局峰的金盏河,从峡谷中间奔驰而下。隘谷呈V字形,北石壁最高处海拔2321.8米(金庵寺),南石壁最高处海拔1760米。至大瀑布海拔约2000米。隘谷长约1200米,其中,隘口石门长约600米,顶部宽约100米,岩壁高200—500米。石门关岩石为片麻岩和大理岩,它的南侧称翠屏山,北侧称清凉山,周围植被主要有次生云南松、滇油杉、南烛、小铁仔、老鸦泡灌丛林,峡谷内有野芭蕉、枫杨、旱冬瓜、樟、麻栎等亚热带绿阔叶林。石门关为漾濞古十六景之一,即“天开石门”。
苍山西坡大花园位于苍山西坡中段,漾濞县漾江镇境内,是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漾江镇紫阳、上邑、金盏、安南四个自然村大部林地,南起紫阳河上游,北至金盏河上游,上齐白云峰、莲花峰顶,海拔米,面积约30平方公里,地势较东坡平缓,植被丰茂,主要是以杜鹃为代表的林、草、灌梯级阔叶林陆生生态系统。大花园景区景点众多,主要有官房坪马缨杜鹃林、金盏三叠水瀑布群、老鹰崖、大黑牛、黑龙潭紫杜鹃林、一碗水大白花杜鹃林、雪凝条、金月亮杜鹃林、紧风口、苍山冷杉坪(罗汉松坪)、莲花峰万亩黄杜鹃等。
苍山西坡大花园&
中国·大理漾濞核桃节于每年9月在大理漾濞县光明村举行,这一核桃盛会将持续一个月。光明村地处苍山腹地,处于漾濞县万亩核桃园的核心位置。
十一、永平县
永平县是大理州的“西大门”,东邻漾濞和巍山,南靠昌宁,西接保山,北连云龙,县政府驻地博南镇,东距昆明400公里,距大理市99公里,西距保山市98公里。全县国土面积2884平方公里。
永平建置历史悠久,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就已立县,取名博南县,属永昌郡管辖。至公元1274年,借东汉明帝“永平”年号为名,改置永平县。1950年1月,永平县划归滇西北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大理地区行政公署。1956年11月,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立,永平县隶属其管辖至今。
永平县境内居住着22个民族,汉族、彝族、回族、白族、傈僳族、苗族属世居民族。2010年末全县总人口为18.25万人,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7.65%;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2.35%(白族人口占3.60%;彝族人口占27.11%;回族人口占7.76%)。境内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全县有宗教活动场所165所。
永平历史悠久,古时是博南古道的咽喉,曲硐、老街、杉阳是重要的驿站。古往今来,曾有中外旅游考察者经此而瞩目。县内自然资源丰富,有林地面积292.12万亩,森林覆盖率70.6%,特别是距县城西南63公里的宝台山国家森林公园,现存原始森林10多万亩,区内各种动植物资源丰富,于1994年被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5年被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准设立为“云南宝台山国家森林公园”,县内被列为国家保护的动物有40多种,在科研、旅游等方面均有重要价值。永平古称“博南古邑”,自然风景,历史古迹众多,如:金光寺的风光、永国寺的茶花和铜像、天神庙蟒蛇的传奇、曲硐清真寺的庄严、曲硐温泉的温热优美、具有传奇特色的曲硐(奇洞)传说,古老的永平“八景”,无不引人瞩目入胜。有保存完好的博南古道,有云南境内所发现的规模最大、层位最深的古人类文化遗址—新光新石器文化遗址,有清净神奇的生态旅游区宝台山,有古典灵佑的“滇西名胜”金光寺,有被誉为第四冰期活化石的佛苗灵种“木莲花”,有色鲜味美的特色饮食黄焖鸡、清真系列美食等。
霁虹桥史称兰津桥,位于永平县岩洞乡和保山市平坡乡的澜沧江上,素有“西南第一桥”的美誉,是我国最早的铁索桥之一。南诏时渡口已建有竹索吊桥,明成化年间(公元)改建铁索吊桥。图片的铁索桥为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建造,光绪年间重修。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编的《中国科技史》里写道:“霁虹桥为世界现存的唯一最古老的铁索桥。”
霁虹桥一直享有“天南锁钥”、“西南第一桥”等盛誉。该桥桥身总长115米,净跨56.2米,宽3.8米,由18根铁索组成,其中承重底链16根,呈2、4、4、2形式排列;扶链2根,每边约用30根高约1.5米的铁条将扶链与底链相连接,形成栏杆状。底部约隔6米有1道铁夹板,将16根底链锁住。底链上依次铺有4米长木板,用铁丝绑扎在铁链上,各板之间又用木条和抓钉扣牢。桥石墩以条石倚崖筑成半圆形,长25米,十分坚固,铁链穿墩而过,铆死在崖缝中。霁虹桥西岸绝壁上刻有历代文人墨客书写的“西南第一桥”、“悬崖奇渡”、“金齿咽喉”等等;这些题刻,大多出自明清两代,现尚有20余条清晰可鉴,多数字大如斗,古风袭人,均古意苍苍,各具特色。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意大利马可.波罗都曾到过此桥。而今,这些题满了历代名人辉煌篇章的摩崖石刻现在已经走到了它生命的尽头,2009年小湾电站蓄水后,汇集了杨升庵、张含、张学庠、孙人龙、汪如祥、顾纯、担当和尚等古代文人墨客等名家各种字体的摩崖石刻和古桥已淹没在江水里。目前,新桥建在老桥斜上方几十米的地方,是座钢索斜拉的公路桥。
摩崖石刻。在霁虹桥西岸的摩崖上刻上了诸如“人力所通”、“西南第一桥”、“悬崖奇渡”、“沧水飞虹”、“金齿咽喉”、“天上星桥”、“要塞天成”
、“壁立万仞”
清正廉明”、“玉尺冰壶”、“怪石倒悬侵地隘,长江诸曲傍山多”等层层叠叠的题字。
这些字刻在几近垂直的摩崖上,低的则下于路面三四尺,高则达两三丈高。其中最大的是“人力所通”这四个字,每字高约1.8米,从桥东岸的江坡上下去,相距两三百米就可以清楚地看见这几个大字。这些题刻,均古意苍苍,各具特色,大多出自明清两代,现尚有20余条清晰可鉴,多数字大如斗,古风袭人。其中书写于清康熙癸未年间(公元1703年)冬天的“霁虹桥”3字,幅高1.27米,宽3.4米,体壮气足,格外醒目。这些题刻,风骨高古,雄浑壮丽,颇有气魄,隶、草、楷书各体皆备,或笔走龙蛇,或端庄稳健,金钩银划中无不饱含着文人们一种浓浓的情素,无怪人们会说,要读懂滇西的历史,就要读懂古道,而要读懂古道,就要先读懂霁虹桥了。从内容上看,一类是题颂长虹卧波的,如清康熙年间的“霁虹桥”,明代成化年间的“西南第一桥”,及督学使吴鹏的”沧水飞虹”等。第二类是赞美古渡天堑的,如清康熙年间的”天南锁钥”,乾隆年间的”悬崖奇渡”,明嘉靖年间的”壁立万仞”,还有“兰津渡”、”金齿咽喉”、”要塞天成”、”悬岩奇渡“等。第三类是称颂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具有代表性的是每字高约1.8米的“人力所通”。在诗联中,首推明代永昌(今保山)人张含的《兰津渡》:“山形宛抱哀牢国,千崖万壑生松风。石路其从汉诸葛,铁柱或传唐鄂公。桥通赤霄俯碧马,江含紫烟浮白龙。渔梁鹊架得有此,绝顶咫尺樊桐公”,诗用楷书题于壁上,为横幅,每字约10厘米见方。诗用精妙之笔传神地称颂了霁虹桥的悠久历史和宏伟之势,表达了作者对前人辟渡建桥开创之功的凭吊之情。
此外,还有明代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春,监察御史王大任题写的“怪石倒悬侵地隘,长江诘曲盘山多”一联,比喻贴切,对仗工整,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兰津古渡的地形、地貌特点,给人以如临天险之境的感觉。游人在霁虹桥,很容易感受到这座古桥的历史气息和文化氛围。看到了那些刻在山崖上的字,第一次感受到了那种悠远的历史带来的心灵震颤,霁虹桥成了一个让人魂牵梦萦的地方。这些诗文,与霁虹桥交相辉映,使这里既是滇西桥梁史的生动载体,也是滇西历史、文学、书法的宝库,既是历史、文学、书法的宝库,又为山川增添了光彩,给游人增加兴致雅趣。也许将来我们再也见不到这些题刻了,但我们却忘不了那些如闲云野鹤般的人物,他们肯定目睹过桥在丝绸古道繁荣时的盛景,但他们没料到身后这几许的苍凉,他们是———杨升庵、张含、张学庠,孙人龙、汪如祥、顾纯、担当和尚等,他们浪迹天涯,把桥作为了一个驿站和精神的栖息之地,那思想仿佛仍在峭壁上飘忽。所有的兴衰更迭,桥见了,水见了,我们不得见。见的只是被岁月的刀剑剥蚀的痕迹,一如他们模糊的远去的声音。也许,当年被贬谪永昌长达27年之久的杨升庵,就是见了这滚滚澜沧江之水,才挥笔填下那首耳熟能详后被用作《三国演义》卷首,也是他一生感悟与智慧所得的弹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曲硐村,是一个居住着七千多以经商出名的回民的村落,是一个四季冒着天然温热泉水、出产各种风味和特产、集散多种农副产品的地方是博南古道、滇缅公路、320国道、大保高速、大瑞铁路(在建)旁有着温泉、美食、古道、古城和浓郁回族文化的地方,西南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现为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和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曲硐,古时曾称“奇硐”,相传因城西小狮山上有一个奇异山洞而得名。据有关史料记载,曲硐的首批回族源自元朝,公元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率蒙古军、西城回族军10万人攻占大理,大批回族人开始入滇。在征服大理后,大量回族将士受领驻守大理。此后百余年间,不少中亚,西亚的回族和新疆的“畏兀儿”作为官吏,将领、士兵,军匠,被派驻云南达10多次,每次多以万计,少则数千,在赛典赤·瞻思丁及其子纳速拉丁等回族官吏、将领的统帅下,分散在云南各地进行屯戌。其中就包括当时作为博南古道上得军事要地——曲硐。在随后的元代和明代,又有许多由中亚征调东来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士兵及江南、陕甘回族士兵,落籍于博南古道沿线的驿站或屯田处所,使得曲硐的回族住户不断得到补充,曲硐逐渐成为滇西最大的回族聚居村落。
曲硐历来人户密集,地当孔道,曾经几度设过县署。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永平县城从老街移到曲硐,县府设在东门(现名衙门园)。光绪十八年(1892年),县城又由曲硐迁移老街。民国元年(1912年)县城又由老街迁移曲硐,县府设在北门(现在曲硐完小),民国25年(1936年)因滇缅公路绕道云龙,又移老街至今。曲硐作为滇西最大的回族聚居地和西南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多种文化在这里得到相互交融、渗透、促进、补充,最终形成了以伊斯兰文化为主,融合宗教文化、农耕文化、马帮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服饰文化为一体的多元文化。
永平县博南镇
&十二、云龙县
云龙县地处大理州、保山市、怒江州的结合部,总面积4400.95平方千米,云岭和怒山两大山脉贯穿全境,怒江流经县域西境,澜沧江由北向南逶迤直下,境内山峦重叠,河谷交错。最高海拔3663米,最低海拔730米,县城海拔1640米,距大理州府大理市下关158千米,距省会昆明市518千米。
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设比苏县,属益州郡,东汉永平十二年(69年)属永昌郡。唐(南诏)分属剑川节度和永昌节度。宋(大理)时期,名“云龙赕”。明、清称云龙州。民国2年(1913年)改州为县。1950年属大理专区,1956年属大理白族自治州。到2010年末,全县总人口20.53万人,汉族人口占12.65%,少数民族人口占87.35%(白族人口占73.27%)。
云龙境内有风光秀丽的“高山明珠”的天池,有类似道教“太极图”的天然景观,有“千年白族村”诺邓,有危岩高耸、山势雄峻、两溪拱绕、石壁千寻、古木虬枝的虎头山,有著名的漕涧下澡塘温泉瀑布。还有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人文旅游资源丰富。诺邓村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宝丰村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顺荡墓群、诺邓白族乡土建筑群、沘江古桥梁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个村庄为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横断山纵向岭谷区的核心区域,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内高山地貌及其演化的典型地区之一。天池是全省最大的自然高山湖泊,也是云龙县城的饮用水源地。天池保护区是云南松生长和滇金丝猴活动的最主要区域,四周拥有10万亩原始森林,生活着滇金丝猴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50余种。
桥梁文化作为云龙现存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证据,其种类之多,造型之巧,结构之精,确实不愧于“桥梁博物馆”之美誉。在云龙境内众多大江小河上,千百年来修建了无数跨江过河的藤桥、木桥、石桥、钢桥、铁链桥等等,形式则有吊桥、浮桥、拱桥、伸臂桥、风雨桥之类。其中如抗日战争中的功果桥、滇西农民起义的飞龙桥遗址及水城藤桥、包罗通京桥、石门青云桥、顺荡彩凤桥等都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遗产,它们证明着古代云龙的不凡经历。
诺邓有着悠久的历史,云南最早的史书《蛮书》中言:“剑川有细诺邓井”据考证细诺邓即今云龙县诺邓井,可知诺邓村见于史籍至少有1100多年历史,历经唐、宋、元、明、清几代王朝。它因盛产百万斤优质食盐而名镇滇西,缅北,经济繁极一时。据万历《云南通志》载:“汉代,云南有两盐井,安宁井和云龙井。”据考证汉代的云龙井就是诺邓井,那么诺邓盐井已经有两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民居依山而建,上边家的门口往往是和下边一家的房顶同高,主要是以明朝和清朝时期的居多。向上望去,民居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由下向上建有:龙王庙、古江西会馆、万寿宫,古榕树、黄姓家族的“题名访”和玉皇阁前的“棂星门”,是滇西现存最大的古木牌访。再上去就是玉皇阁建筑群,周围全是高大的古黄连木,树高多达三四十米,最古老的树龄已有800多年。诺邓村中国最具旅游价值的古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景观村落。
文庙前的棂星门据说是滇西现存最大的古木牌访。始建于清初,四柱三楹、飞檐斗拱,又叫“腾蛟、起凤”坊。
天然太极图。在云龙县城所在地北面1公里处,因沘江水在这里绕出一个“S”型的大湾子,形成了类似道家“太极图”的天然地貌奇观。在这天然太极图东面有诺邓河流入,古人称之为“太极锁水”。虽然它不过是地质时代第四纪新构造运动中通过河流深切形成的特殊地貌,但后来人们赋予它许多神奇的传说和故事,成为一个天生的道教文化符号。“太极”上有阴、阳两个鱼形平坝,同道教图案相似无二,而在太极图东面山中有诺邓玉皇阁道教建筑群,南面山中有虎头山道教建筑群,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和谐统一在古代道教文化思想上,旅游资源内涵非常丰富,成为罕见的旅游景点。
云龙古桥梁
结语只是在大理,只有在大理。无论是高原明珠的洱海、茈碧湖、西湖、剑湖,还是总面积约548平方公里大理海西田园风光,29459平方公里的大理不仅是大理12县市349.3万人的大理,也是云南的、中国的、世界的大理,随着环洱海景观带特色客栈群体和古镇古村旅游热的崛起,大理旅游由观光型逐渐向观光、休闲度假多元型发展转变,大理的自然生态环境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更加用心地呵护这唯一的大理。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鹤庆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