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宪志英语连笔字怎么写怎么写

[转载]追忆我的学生时代
童年啊,何其相似!&
近日,我常常陷入一种深深的冥想之中,思绪就像一条孤独的鲑鱼,游回了那似水年华的上游---学生时代,并不时地从庞杂的忆起中忆起那个懵懂时代的点点滴滴。每每想起,心情恰是风吹的湖水,掀起一阵阵涟漪,久久不能平静。此时此刻,早春的第三场大雪又降临了这座城市,仰头望着纷纷扬扬飘落的雪花,心里想着像雪花一样逝去的那些无邪的童年时光,以及那依稀的颠沛流离的学生记忆,不觉陡增感慨,平添惆怅,并生发出关于光阴、往事的感动和留恋。那些贫苦的岁月里,是什么安慰了我的童年?是什么丰盈了我学生时代那些无知的时光?我思忖着……
我应该是1968年上的小学。那时的学校是十年制,即,小学五年,初中三年,高中两年。我生长在吉林省通榆县向海乡的一个偏僻的山村兴隆屯,这是一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庄,清一色的土房。那时的屯里根本没有幼儿园,小学直接就是我的启蒙教育了。那时孩子一般都是九岁入学,也有更迟的。学校就设在屯东头的一处两间土房里,房檐下用麻绳拴着一个用农民犁地的破铧犁做成的钟,学校只有一至三个年级,一个叫孙和的老师。记得孙老师教我们学汉字很有意思,他告诉我们要抓住某些汉字的字形特点,进行联想,如教“洋”字时,他说:小羊在河边。教“每”字时,他说:人的母亲……在加上节奏朗读,“人、母、每每每”,敲着欢快的节奏,听着轻快的朗读。我至今感谢这位老师,把枯燥的汉字讲的这么轻松、有趣、诱人,他不单使当初愚昧的我一下子就学会了这些字,终身不会忘记和写错它们,而且还常常忆起这些有趣的意象。&
那时,三个年级同在两个昏暗的教室内由孙教师轮流讲课,当老师给其他年级讲课时,我们就温习功课或作作业。记得我们三年级的学生最少,只有刘淑云、孙玉珍、王叔云和张凤娟四个女生,而男生只有我一个人。因为稀有,我也就得到了孙老师的特别关爱和照顾。记得她们四个女生两个人坐一个座,而我不但一个人一座,书桌也是孙老师特做的,那书桌不足半米宽,桌的前沿高出其它部分大约二十公分,高出的部分与以下部分由合页连接成斜坡状,掀开盖后书本就可直接放进去。我自己还按装上了锁,放学除了作业带回家外,其他的书本就可以放在里面,为此,女生们都非常嫉妒我。&
因为三个年级同在一起上课,就难免相互干扰,孙老师很有办法,有时为了让大家静下来,当然也可能为娱乐一下枯燥的学习生活,他常常停下讲课来给我们讲故事。记得他讲的《岳飞传》非常吸引人,他讲的故事与后来刘兰芳讲的大不一样,刘兰芳讲的评书是按原著改编而成的,而孙老师讲的好像是民间传说,用现在的话说应该就是野史,可那故事情节却十分吸引人,记得他讲岳飞出世的情节时,是说岳飞在一个大山洞里由一个大蟒蛇变的……特能抓住小孩的心,他每每讲到最关键的时候就停下来说且听下回分解。为了尽快知道下面的故事,我们都抓紧看书写作业,积极性特别高,然后就央求孙老师再接着往下讲。孙老师是个崇尚学问的人,记得他非常爱读书,我曾在他家看过很多像三国演义之类的书。他对教学也十分用心,还经常亲手为我们做些大角尺之类的教具。写到这我突然想起了那首《长大后就成了你》的歌词:“长大后我才知道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才知道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长大后才知道那支粉笔,画出的是彩虹,洒下的是泪滴”。这不正是对孙老师的真实写照吗?可是,对于老师的这些也是在长大后才理解的!&
六十年代末期,每家的经济条件都非常困难,我家因为是非农业户,爸爸在粮食所工作虽工资不多,但总还是有些现钱,所以,也就能买得起现成的作业本,为此,不少同学都羡慕不已。那时的大多数的家里就连纸张都很少见,有的家庭买不起作业本,就干脆买些廉价粗糙的黄色包装纸,再裁成32开小张后用针线订成,因为那时连订书器也很少见,订好后再用尺子划上格子后写作业。一个学期下来,这些作业本又都会成为家里会抽烟人的旱烟纸了。我家没有会抽烟的,大都让我和小伙伴折纸飞机、纸船什么的了。在那个物质极度贫乏的年代,这些不能称作玩具的玩具,足以让我们开心好一阵子。那时最高兴的事就是寒暑假开学后老师发新书了,新书到手我如获至宝,回家后马上找牛皮纸或旧挂历把它包起来,并爱不释手地翻来翻去地看里面的画图,尽管那时的书除了封面是彩色以外里边都是黑白的。&
小学四、五年级时我是在离家三公里以外的利民屯小学念的,原来同在兴隆小学的同学大都因为家庭困难,加之家长也觉得读书无用就都纷纷辍学了。到利民屯要经过三道山岗,记得那时每天上学都要起早贪黑,早晨要用饭盒把中午饭带上,当然也没什么好吃的,基本上是玉米面大饼子、土豆炖白菜或咸菜疙瘩居多。因为我家是非农业户,还有些细粮供应,所以偶尔能带上一两次白面烙饼、馒头等,同学都非常眼馋。想来那时的生活条件的确很差,很苦,吃穿自不必说,就说上学别说买不起自行车,即使买得起,那时沙窝子小道也根本骑不了自行车。夏天我和同学们顶着瓢泼大雨回家是常有的事。冬天的早晨天还没放亮就要往学校赶了,当时并没觉得怎么害怕和苦,相反还觉得很正常很好玩呢,真是少年不知愁滋味啊!那时,我们男女生坐一个座,和我坐一个座的女生现在我想不起来她叫什么名字了,但我还记得我在桌子上画了一条“三八线”,不允许她过界,一次她伏在桌上写作业时无意中过线了,我就用肘撞了她一下,于是她还哭了起来,为此老师还批评了我。&
初中的一、二、三级是在向海公社(即现在的乡)中学念的,大概在初二时我家由兴隆屯搬到了向海。向海离通榆县城60公里,它位于松辽平原边缘,科尔沁草原东部,通榆县西部额穆泰河与露林河的下游,
是以观赏具有草原原始特色的水塘、沼泽、湖泊、鸟兽、黄榆、苇荡、浅滩、杏树林和捕鱼等自然景观为主的风景区,当然叫风景区那也是后来的事了。向海中学就坐落在这风景宜人的屯西部。学校也是几间土房,前面有个大操场,学校西边有一条芦苇丛生的河,我们称其为西泡子。到了寒冷的冬天,教室里就生起火炉子,同学们怕冷,都争抢着要坐在火炉子旁,那炉子是用土坯垒的,长长的烟囱由教室探出窗外,飘出缕缕青烟。现在记得的语文老师先后是刘立柱、王博、张柏石,荣淑娟,音乐兼体育老师是田忠,数学老师先后有张世儒、王博,物理老师先后是郭永利、王连春,政治老师是谢才。同学大多都想不起来了,只记得的有:刘贵、田贵军、付国兴、任振春、蔡云江、普全山、海滨、白文学、于国宝、单民新、迟树和、张火然、任光、娄天云、刘淑云、朱丽云、曹淑珍、屈桂霞、韩晶、田春华等。
那时的学校在学习的范畴中,有一课种在当时还是占了很大份额的,那就是劳动课。夏天铲地,冬天割芦苇。每到冬天开割芦苇前,学校还要组织誓师大会,记得一次老师让我代表年组站在队前表态讲话,弄得我非常紧张,记得好像说了一句:“嘴是懒蛋,手是好汉,就让我们在劳动中比比看等话……”。放寒假了,也正是芦苇拉进苇场的时候,人们都纷纷去苇场打芦苇包去了,为能赚几个钱为家里贴补一下,我也和个别的同学加入了打芦苇包的劳动,现在应该叫打工。一个寒假下来好像也能挣上几十块钱。打芦苇包可是个既危险又耗力的重体力活,打芦苇包机的机体是铁做的,芦苇放进它的槽里用钢丝绳搅紧后再用草绳绑牢,然后再把钢丝绳拿掉把它抬出来码成垛。一天下来累得精疲力尽,因为那时年轻,第二天就基本能恢复了体力可以继续干了。学生时代的劳动愉悦而略显苦涩,但没有学习压力的劳动赠了我一副强壮的身体,轻松的学习氛围送了我一片自由遨历的天空。&
冬天放寒假后,学校还要求学生在开学时交上一定数量的农家肥,为此,整个寒假都玩不好,还要提上粪筐拾畜粪,有时还不得不向别人要粪充数交差。不过夏天倒是挺好玩,经常是放学连书包都不往家送,就下河游泳,捡鸟蛋,下网挂鱼,因为没有学习上的压力,玩得也格外开心,这是现在的孩子们无法想象的。因为老师也不怎么管学习,我在自己不愿意学的数学、物理课上经常看小说,数学和物理委员收作业之前,就干脆找个学得好一点的同学的作业本,胡乱地抄上交差。久而久之,我的数学核物理成绩一直较差。倒是语文的成绩在同学中算是好的,我的作文经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在课堂上给同学们宣读。记忆中,我写的题为我的家乡向海的作文开头写到:我的家乡坐落在美丽的科尔沁草原的东部,这里有蒙汉杂居的两种民族,这里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成为了鸟类、禽类栖息、繁殖的乐园云云……。还记得用的最烂的就是:“风景如画”,“留恋忘返”,“尽收眼底”之类的词。记得我那时查字典是按照音标来翻的,比那些用部首来查询的同学快得多,为此,同学们都很羡慕我,还说我聪明。我还有一个功夫,就是连笔一笔写下我的名字,为此也蒙过不少同学。对于我的作文水平我还自以为是了好一阵子,直道去了镇上的中学遇到写得比如好的同学后,才知道自己是井底之蛙,也才知道原来学校教学质量是多么的差。记得向海中学教我们语文的张柏石老师,上课时他大多都是让我们自己看课本,当我们一问他问题时,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就那么整吧!印象最深的就是他把成语千里迢迢教给我们读成千里召召,我一直在快要高中毕业时才知道它的正确读法。还有个老师把抚顺市教给学生读成了摸顺市了,多么可笑。&
那时有的学生早熟,有个男同学谈恋爱被班主任老师王博发现了,他组织我们大家开展了所谓的整风运动,可把这个同学批坏了。一次同学们在一起开批判会,每个同学都要表态发言,老师指定我做记录,当有个同学发言时说被批的同学猪腰子正(东北土话意为有主意)时,我就问这几个字怎么写,逗得同学们哄堂大笑。去年回老家见到这名同学提起这事时,他还对王老师耿耿于怀呢。&
高一我和同学蔡云江去了离向海120公里的瞻榆镇通榆二中读高中了。瞻榆镇位于通榆县县城西南46公里处,原来是瞻榆县,后来瞻榆镇和开通镇合并成立了通榆县。据说瞻榆镇有百年历史了,记得在瞻榆至包拉温都公路沿线距瞻榆8华里处的沙丘上,生长着一棵饱经沧桑、经历四个世纪风霜雪雨的古榆。有先人曾留下的“瞻榆修耒、望杏耕田”的优美诗句。通榆二中就坐落在镇北部,好像由三排红砖瓦房组成,由学校的大门进入校园要经过一条煤灰碴铺就的甬路,路两边是婀娜下垂的柳树,操场的正北面的一排房是教学区,我们寄宿学生的宿舍在它的后面。&
因为父亲原来的同事黄凤鸣叔叔在镇上的粮食所工作,由他帮助才得以去成,刚去时因为学校暂时没有现成的床位,黄叔叔就求他的亲戚宋家容留我们二人暂住了两个礼拜。其实,那时的宋家也并不宽敞,还有两个上学的儿子和一个姑娘丽萍,外加宋叔叔的一个妹妹全家共六口人。我们两个就和他们家人住在一个屋内,他们家人住靠窗的大炕,我们俩人被安排住在半截的小北炕上。宋家对我们可以说是素昧平生,萍水相逢,但却给予了我们无微不至的照顾。因为我们放学一般都很晚,加之人生地不熟的,特别想家,记得我们放学的路上要经过一片杨树林,我和蔡云江为了抒发心中的郁闷,经常唱起歌剧《红岩》里的歌: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宋家对我们两人非常好,
在我们最无助时给予了我们亲人般的温暖,当每晚我们回到他们家时,宋叔宋婶就提前把火炕烧热了,我们晚上躺在温暖的火炕上时,真是暖在身上更暖在心里。我曾经发誓等以后有了出息时一定要报答人家。去年,听说宋叔宋婶已经先后离开了人世,看来今生今世也无法再报答他们了。在我离开家乡的几十年中也曾想过回去看看他们,可是一直未能如愿,这也成了我一生中永远的遗憾了。&
当时我们寄宿的通榆二中条件十分艰苦,
宿舍是南北两排大通铺,几十名学生住在一个大通铺上,因为那时年轻,加之气盛,经常和同学闹无原则的纠纷,为了争强好胜,同学都把自己的床铺用找来的木板和草垫子铺得高出别人一些,记得我和后调来的堂兄为此还一争高低呢,实在好笑。那时的食堂伙食和现在的猪食不会差太多,整天是窝头、白菜汤,白菜汤几乎见不到一点油星,好像一周能吃上一顿馒头。于是,这顿饭就成了我们盼望一周的事了,每次还没到开饭时间就已经排成了长长的队,当时也没有维持秩序的,同学们像饿狼似的疯狂地冲向卖饭窗口,为了能早点买到馒头,挤得人压人,喊声骂声不绝于耳,那场面真是惨不忍睹。&
那时,学校学习抓的比较紧,因为高中了人人都有了紧迫感,特别是我们这些寄宿的学生深感求学的不易,都暗自较劲。那时为了不耽误课程我也很少回家。记得一次因为特想家,我就借了同学卞文祥的自行车起个大早骑回了家,路上渴了就到路过的人家要口水喝。记得我到过一家要水喝时,看到这家非常困难,屋里黑黢黢的不说,就连水缸的边沿都是大豁口。那时的乡村道路都是沙土路非常难走,自行车骑骑推推,好像骑了一天才到的家,现在想来真是不容易。那时的学校管理相对说也比较严,好像一到晚上八点钟以后教室就不允许开灯了,我就点着蜡烛继续学习。因为偏科偏的厉害,数理化的成绩一直不够理想。那时的学习是艰苦的,生活也是枯燥的,除了学习几乎就没有什么娱乐活动了。不过在学校每天都能听见附近电影院传来的歌曲声,当然大多是《体育进行曲》,听得耳朵几乎都起茧子了,越烦心时它的声音越大。记得有几次周末,我和蔡云江同学还去了电影院看了电影,尽管那时都是放些诸如《天仙配》之类的片子,但也算是给我们极其枯燥的生活增添了一份仅有的一点欢乐。有个教语文的王老师待我特别好,她看我老实,加之她教的课我学的也不错,她就经常鼓励我要好好学习,这给了我莫大的鼓舞。现在还能想起来的老师有:化学老师陈锡仁,语文老师张才,于家春,政治老师李清和,英语老师翟胜利,女方老师,物理老师杨乾明,化学老师是位大胖子曲老师,教地理课的是贾老师,历史老师李向春,贾淑清,几何老师张光哲,代数老师魏宝田,邢瑞环,物理老师杨向宁等。同学现在记得的有:董佳旭、陈光、蒙树臣、陈振东、卞文祥、薛建富、薛向阳、钟双德、李万军、尹喜全、孙继春、李占伟、苑淑清、夏建波、董凤英等。&
1979年的10月份,我家由向海搬到了洮南县城。洮南位于通榆县的北部,在白城地区也是数得着的商贸重镇,当我在通榆二中得知我家要搬到洮南时,兴奋的好几天都没睡好觉。三叔找到洮南一中他的同学赵宝田老师,把我由通榆二中转到了洮南一中。洮南一中是县重点高中,当时是一幢二层楼房,这是我平生第一次住楼房,感到特别新奇。刚转来时学校对我进行了摸底考试,赵老师拿给我一张卷子,让我在窗台上做,我趴在窗台上做着卷子,等我快做完时他却不见了,我就只好孤单单地傻站在那一儿,后来所幸连卷子一起带回了家。第二天老师向我要卷子时,我以没学过为由说大部分答不上来。后来,赵老师跟我三叔说过后也就只好默许了我。在洮南一中学习时我只记住了赵宝田、王喜林、王小安、欧祥明老师的名字。尽管在这个学校学习时间不长,但我却结识了一生的都难忘的同学,他们是:刘成伟、张东、李长安、张绍志、姜辉、刘福安、胥洪举、孙岩、王群、孟宪志、王志明、朱玉峰、张恩平、田峰、王彦春、郭忠、孙忠义、迟济、吴振恒、张正丰、张六二、贾建荣、魏翠岭、戴淑华等等。每次回老家还能和其中的同学聚上一聚。洮南一中的学习氛围不是很好,城里的孩子居多,他们大部分家庭条件好,又特别贪玩,根本不把学习当回事。记得教语文的戴老师让我们改写白居易的《石壕吏》,我着实下了一番功夫,结果老师在课堂上竟然把我改写的作文作为范文念给了同学们。现在我好像还记得我改写的第一句:“我傍晚投宿在一个叫石壕的村子,夜里突遇官吏来捉人,一老翁如惊弓之鸟翻墙逃走,老妇人急忙前出去应对,官吏如狼似虎般地喊叫着,老妇啼哭的情形是那样凄苦……”。记得一到数学课时。我就和张东、孙岩跳墙进入学校后院的福利院玩,和那些伤残军人、孤寡老人们谈天说地,记得一个孤寡老人曾给我们讲过“猪(朱)死毛没,叶落花归的故事,即,朱德于1976年7月逝世后,毛主席也于同年的9月也逝世了,说明他们的互相依存关系就像猪和毛的关系一样”,叶剑英逝世了华国锋就会下台了。当时我们听得瞠目结舌,佩服得五体投地。现在想来,那时的贪玩和无知真是误了大好年华。在洮南一中的一年后我就参加了高考,由于原来所在的学校教学质量较差,加之我的严重偏科,高考的结果自然可想而知了。第二年,即,1980年11月份我就应征入伍了,当然上大学那是后来的事了。&
以上就是我从小学一直到高中的学生生活,虽平凡、普通,但却让我终身难忘。当今天盘点自己知识的“篮子”时,深感里面留下的东西实在是太少了,真是遗憾多多。如果说到有何经验可言的话,那应该是:年轻时特别应珍惜大好时光,抓住黄金时期,再就是活到老就要学到老,跟上时代的步伐。&
花开花落,年复一年,转眼间已过去了三十余载,学生时代的寂寥与悲戚早已在远去的风中飘散。今天,当我置身于省城这个喧嚣和浮躁的所谓新时代里,静静地追忆我那段颠沛流离的学生生活时,真有种说不出的滋味和道不清的情感。“一霎车尘生树杪,陌上楼头,都向尘中老”,人终归要在烟尘中老去,经历过的或喜或悲都将消失在时间这条长河中。我人生岁月中最为宝贵的青春年华都留在了那或大或小的校园里。学生时代的人和事远去留踪,懵懂的学生时代有欢笑,有忧愁,有激动,有感慨,有精彩。那时不会世故,不会违心,不会假笑,不会奉承,不会讨好,不用心机,决无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更无置对手于死地而后生之举。当然,那时也有渴望感情发芽的心情,也有默默喜欢一个人的青涩,也有羡煞别人恋爱的浪漫。三十多年来,从相识、相知到足可信赖的诸多同学给了我很多的帮助,这一点我不会忘记。今天,无论是联系多的、联系少的,还是不联系的,我都永远把他们记在了心里,因为是他们陪我走过了花季雨季,让我体味到了漫长人生路上的那段曲折、跌宕、美丽的风景。对比时代的异同我感慨颇多,但我由衷地想说:今天,如果能穿越时空,我好想再回到过去;如果时间能够停止,我还希望当一名学生。
&&&&&&&&&&&&&&&&&&
&&&&&&&&&&&&&&&&&&&&&&&&&&&&&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英语连笔字怎么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