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了,班主任支教和孩子们玩的游戏对孩子有影响吗

支教不是来丰富人生 应以孩子为主 - 中国教育装备网
支教不是来丰富人生 应以孩子为主
中国教育装备网
& & ――编 者
  “亲爱的儿子,新年快乐!在即将开学之际,妈妈给你写了15年以来的第一封信……你长大以来妈妈一直没有好好地和你沟通过,妈妈希望你能原谅我。你的学习妈妈没有教过你多少问题,只知道让你做完作业,别挨老师的批评,你的生活妈妈只知道让你穿暖,冻不着,你有什么想法也从来不和妈妈讲,是妈妈疏忽了你,请你原谅……”读着这封信,解晗兴的眼泪扑簌扑簌往下掉,这么多年,这是妈妈第一次用这样的方式、这样的语气跟他说话。
  去年底,河北平山县西柏坡中学初一年级三班、四班开了一次特殊的家长会,班主任要求家长,每个月必须给孩子写封信。一个月后,孩子们收到了信,很多人都哭了。
  农村人感情朴拙,少有直白的表达,但一封信能带来这么大冲击,很多人都没想到。
  留守孩子更需要精神关爱
  去年9月,高凯来到了西柏坡中学,他来自国家档案局,是中直机关第十八批扶贫支教队成员。在这里,他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涯,担任初一年级三、四班的品德老师。
  一次,学校获捐了一批文具,分了礼物孩子们大多兴高采烈,有一个学生面无表情,高凯问他怎么了,孩子说:我不缺这个。
  在高凯的观察里,留守孩子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父母失管,即父母离异、失联或者一方亡故、伤病,他们往往生活困难,急需物质帮扶。更多一类则是父母在外打工,孩子由老人照看,这些孩子物质大多丰裕,甚至吃用上会明显高出平均水平。他们的问题更多体现在学习成绩、生活习惯、人际交往上。
  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留守儿童,每年,大量的单位、爱心人士来帮助孩子们,但大多是捐资捐物,经常会人手一份。对于农村孩子,这些物质帮扶是需要的,但是,就留守儿童而言,如果生活水平尚可,这些资助的作用有限;若生活窘迫,改善亦有限。
  “最好能根据孩子的情况,精准帮助。”高凯觉得,相较于物质,更多留守的孩子需要被关注、被倾听,获得心灵温暖。
  不久前,在队长周文帅的带领下,第十八批支教队与平山县团委、学校以及社会力量共同发起了“青春守护点对点”活动,用义卖形式帮孩子们完成一个微心愿。有孩子从家里拿来5斤红小豆,想帮爷爷买一支治疗皴裂的手霜,有的要一个足球,还有人想要一双38码的鞋子,“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以自立、自强的姿态,满足了心愿,体会到尊重,体会到自己的主体性、自我意识。”
  父母不在身边,孩子往往会感到被忽视、被冷落,表现出不自信,相比物质供给,孩子们更需要重视、关注。“城里的孩子接触面广,有多元的信息输入,而农村的孩子相对封闭”。高凯发现,父母在家,即使一块干活都能为孩子提供指引。而当父母缺席,如何让孩子对社会、人生有正确的认知?除了父母的关注,也需要社会提供更多资源,关心孩子的精神成长。
  帮扶需要稳定持续
  第一堂课,高凯就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学习?这看似简单,但很少有孩子真正思考过。高凯分享了自己求学的经历、遭遇的挫折,他希望,支教不仅是提高成绩,而是能用自己的阅历、认知帮孩子们打开视野,尽早对自己的人生有所觉知、规划,对于留守的孩子,这是最稀缺的,也是最需要的。
  孩子们喜欢高凯,喜欢每一个来支教的老师,因为他们懂得多,像大朋友一样,但这也是校长老高最担忧的。老高是西柏坡中学校长,他欢迎支教志愿者,又担心因为他们,孩子不喜欢自己的任课老师。
  一批又一批志愿者,他们为孩子打开了一扇窗,但问题是窗户开了,能有持续的能量输入吗?这也是周文帅一直在思考的。作为支教队队长,他希望能建一些项目,让支教、帮扶不以个体流动为转移,能持续稳定地运作。
  “支教的目的是帮扶,不是来展示个人、丰富人生,志愿者的能力、资源要与孩子们真正的需求相结合。”周文帅发现,在有的地方,志愿者流动频繁,一些人分享完经历、感悟就离开了,时间久了,孩子们有了审美疲劳,外面的世界再精彩,自己的困难依然存在。
  “有时志愿者暑期才来,孩子就会抵触,因为好不容易放假,还得上课。”高凯也觉得支教首先要以孩子们真实的需求为主,志愿者是以自己的知识、视野带来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角度,其次,帮扶要稳定、持续,不因人员变动而中止、改变,让孩子们感受恒定的关爱。
  爱心要用更专业的方式整合
  每年暑假,总会有城里的家长来找崔校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和他的学生“一对一”结对子,一起劳动、一起生活。崔铁牛是平山县北冶小学校长,当他把家长们真正领到农村,参观了留守孩子的家,很多家长就退却了。
  经常,也会有一些爱心人士来看望孩子们。每次,公益组织“上学路上”组织关爱留守儿童活动都会带上一些志愿者,但活动开始前,他们必须先培训,告诫志愿者不要轻易许诺。“活动中,很多志愿者特别投入、动情,会承诺孩子们再来,可很少有人能兑现。”“上学路上”的心理专家张慧说,这会让孩子希望落空,甚至有再次被抛弃感。“包括留手机号,如果志愿者不能确保一定能接听、应对孩子的电话和请求,就不要轻易留联系方式。”
  对于留守儿童,我们不缺乏爱心,但该如何以更高效、专业的方式整合。一方面,要降低爱心帮扶的门槛,另一方面更要有效、有针对性地满足被帮扶者。
  每周六、日,村里留守的孩子们都会到李毅这来上课,他是陕西商洛市商州枣园村农村淘宝的合伙人,前一两个小时孩子们通过淘宝教育的在线课堂学习,剩下的时间,李毅和老婆会带孩子们做手工、上音乐课。“那些想帮助孩子的人可以在网上发布资源,我们选择参与,在线互动”。李毅说,技术为村子带来了改变,他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座桥,帮孩子们连到外界的精彩。
  “对留守孩子来说,家庭教育会有所缺失,社会帮扶是一种有效补充,学校教育是主力。”周文帅觉得,像“小雨点广播”在西柏坡中学落地,让孩子们课余时能听到更丰富的故事,这就是将社会帮扶与学校教育有效结合。不久前,他们还邀请了中科院心理所的专家来到河北平山,对县里的中小学教师开展心理教育技能培训,帮老师们提高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意识,学会如何关爱。
  采访中,我遇到一个非常优秀的小姑娘,她喜欢穿公主裙,戴小皇冠一样的发夹。她走路时腰板笔直,说自己的梦想是跳舞。不过,远在北京的父母没能力将她带在身边,而农村根本找不到一个舞蹈老师,大多时候她只能看看村里的广场舞。照看她的大姨说,喜欢就自己瞎跳跳吧,这个可不能当饭吃,还是要好好学习,将来找份安稳的工作。小姑娘安静地听着,没什么表情。
  希望再来这里时,谈起梦想,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黄程程
本文链接:
微博关注:
教备网在线客服:
客服联系热线:
投稿/访谈/求购/报价:
商务合作/广告代理:
邮箱:ceiea@
.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信箱:ceiea@  客服热线:7 、 、310352  传真:0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号  ICP备案号:皖ICP备号
 网络实名:教备网支教有意义吗?
学校暑假会有支教活动,有的线路是新开的,也有的被放弃的。这种活动有意义吗?也许对学生们是很好的体验,但是对贫苦山区的孩子们会不会反而变成一种负担?
192 个回答
是的,我就是那个发丝随风凌乱,脸蛋晒得黑里透红,眼睛里充满求知欲望的女孩,我就是那个在支教老师要走的时候,涕泗横流,追逐远送,需要他们用“虽然我们不在同一块土地,但我们共看一片蓝天”来安慰的女孩,就是那个因为他们的到来,第一次看到火箭模型,第一次摸到足球,第一次念起“硕鼠硕鼠”的女孩。而他们的到来产生的影响,我们班七十一个人都有了自己的英文名字,英雄、大卫、珍妮、希拉里……他们为我们打开了语音教室的大门,带我们看《冰河世纪》,而在此之前,语音室只是学校摆的面子。他们带着班里被欺负的同学去其他年级复仇。他们和我们踢球滚成一团。在愚人节的时候背后贴我们“傻瓜”,被我们叫“老鹰”也毫不介意。太多欢乐的回忆,不用多说,时隔十多年我今天还能坐在这里答题就是明证。孩子成长的路上,需要的不是一个板着脸教自己守规矩,一题不对就怒目相对拳脚相加的老师,而是一个可以陪她成长、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的哥哥姐姐。在电话刚刚开始在农村安装,大头电脑还只是用来玩扑克的岁月,这些支教的哥哥姐姐们送来了望远镜,不仅仅让我们透过它清晰看到对面山头院落里的老母鸡,更给我们展示了他们所看到的世界。人的一生只能享受一次青春,当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就把自己的人生与人民的事业紧密相连,他所创造的就是永恒的青春。
——江泽民在纪念共青团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作为哈工大派出的第一届支教团,他们来到我们大山的时候,徐本禹还没有感动中国。他们七个人,四个去了我们县最穷的乡,三个留在了我们学校,队长孙老师,要签他的公司年薪给出了十来万,我们的班主任程磊父母身体都不好,勤工俭学补贴家用,隔壁班的张献峰,妹妹当时刚上大学,生活费需要他出,每个人都面临着种种机遇和挑战,但他们来了,每个月700元补助,用最美好的青春陪我们一年的成长。程老师下课总是待在教室里,最后走的时候才说,一是怕下课打闹出事,二是,希望多些时间可以和我们在一起。他的这番话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后来,我初为人师,站上三尺讲台,才发现它是那么有魔力,看着孩子们的成长是多么欣喜。他们七个人,四个去了我们县最穷的乡,三个留在了我们学校,队长孙老师,要签他的公司年薪给出了十来万,我们的班主任程磊父母身体都不好,勤工俭学补贴家用,隔壁班的张献峰,妹妹当时刚上大学,生活费需要他出,每个人都面临着种种机遇和挑战,但他们来了,每个月700元补助,用最美好的青春陪我们一年的成长。程老师下课总是待在教室里,最后走的时候才说,一是怕下课打闹出事,二是,希望多些时间可以和我们在一起。他的这番话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后来,我初为人师,站上三尺讲台,才发现它是那么有魔力,看着孩子们的成长是多么欣喜。长空凝蓝,尽西风笑,东风残弱,天涯晓寒望断。竟回眸,笑语喧喧。足踏黄土铿锵。忆来时,豪情倒海万重山。这是那个185高,皮肤黝黑的,时常斜挎着个背包,大大咧咧的程磊写的,写在他寒假开始,将要与我们小别的时候。回家,背着半麻袋老乡们送的山货,核桃、枣、酸枣,甚至有家长打听了他们几个的尺码,做了黑布鞋。07年,支教团为我们寨疙瘩乡筹集捐赠了一个图书馆,城里的孩子无法体会山村的图书资源是多么贫瘠,拿我们乡来说,到现在也没开过一家书店,就连隔壁镇上也没有,知乎上有人问,人一辈子应该读多少书,我不知道,我曾经看到苏州市区有父母为上小学的孩子一个寒假就订购图书三十本之多,而我故土的父老乡亲,一辈子所见的图书也寥寥无几。二年级的时候,学校要建个图书角,我们把家翻遍,一共凑了三本书,包括我奶奶用来夹剪纸的那本泛黄的没了封面的百科册子。还记得发下课本,第一件事就是把语文书翻个底朝天,就连数学书封面的大熊猫都是那么的遥远而亲切。我们就是这样一群除了人教版教科书就什么书籍都接触不到的小野人。04年吧,郑渊洁回乡祭祖,学校组织大家去郑渊洁童书博览馆参观,记得介绍里说,他是影响中国的十大人物,我们一脸懵逼的听着,对于连皮皮鲁是什么鬼都不知为何物的我们,影响中国是多么洪亮而空洞。希望不要有人攻击捐赠了图书山里孩子也不看,真的有,这里有我之前写的一篇,真实的写一个想读书的女孩:其实我并不认识她,有一次偶遇也因为我的羞涩而没有仔细瞧她。大概是一米七五的个头,长头发,比较清秀。我只能写一点她的事,我不敢写更熟悉的人。
她家住在山里,过了东张,在我们村到西张的路上有个岔道,沿着田埂走去,下个沟再走上一截子山路,大概就到了,不过,我没去过。我妈说他们小时候十里八乡的跑着看电影,听戏,大队闹热闹,我小时候几乎没见过那阵势,我没去过旁的村子,连我们村的人我现在也认不完。
她家有一台电视,就是她和外界唯一的联系,她哥结婚的时候买了电脑,她嫂子闹着要的,但是家里没网线。当年中考,她考的是全乡第一,可是他们乡一个高中也没考上,她妹妹中考又考了他们乡里第一,也是那年唯一一个上了高中的。当时,老师痛惜她是块读书的好材料,不能费了,结果,她妈,那个早年丧父,四十来岁我见到时已经两鬓苍苍的女人坚决决定,她,必须出去打工。
一切都在情理之中,一个寡母,托着四个儿女,一个老娘日子的艰辛哪能形容,儿子结婚,对于一个在庄家地里刨食的家来说,十万块的彩礼是当头一棒啊,可是你就得挨着,别人家的事情都是这么办的。让女娃子不念那没用的书,出去干点活,她老娘有什么错。
然而,没有人知道后来在她身上发生了什么,两年后,她回家了,和所有人吵闹,而且很凶,她不是没有看到八十岁的奶奶做一家人的饭还得喂猪,也不是没有看到哥哥扛铁犁弄出的血印子。可是她就是想吵,像家里人,全世界人都欠她的一样。她妈一声不吭,想着,精神是不是出毛病了,过些日子赶快寻人家嫁了吧。
可她猜中了她妈的心思,郑重其事地讲她不会轻易嫁人,在她理想没有实现以前,哪里都不会去,手里摘着辣椒的她可能并不知道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但她有书,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三的课本,当年,她不知费了多大的劲儿,从乡里的中学背回去,十几里的地哪!还有几本读者,青年文摘,是当年器重她的老师送的,还有一本现代文学三十年,是上大学的妹妹拿回家的,妹妹知道自己对不起姐姐,经常省些纸笔回来,哪里知道,呆在家里,她只能看着这些纸张慢慢变黄。
我们村和我年纪上下相差不到五岁的女娃,念了高中的只有两个,理由似乎仅仅是我们俩初中时在县城里念的,多么可笑的现实。我的姐妹们几乎永远锁在那块土地上,生儿育女,繁衍生息。
我不是说读书就如何如何,,了解我的人应该明白。或许我真的只是在感慨,我们县中考升学率是30%左右,那么多那么小的孩子,该走向哪里?我只是想到左思在门阀森严的时代叹息“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在我身边的余音……最近看电视剧《碧血书香梦》,虽然台词烂的让我忍无可忍,但还是坚持看下去了,或许,这里埋藏着我自己少年时代的初梦。有人说,现在好了吧?我看并没有太大改观,常年不在家,就算在家也不懂如何为孩子挑书的父母,常年不分享网络新知,分享就多是心灵鸡汤的老师,这不怪他们,环境如此罢了。就算信息社会,有效信息流给需要的人也是一件并不轻松的事。刚刚随手翻了学生订阅的几本杂志,蛮有意思。这孩子的父母从桂林来上海打工,把她带了来,看她聊起阿尔法狗眉飞色舞的样子,我想,如果孩子留守在沉寂的老家,应该完全关心不到这些吧!“常常沉浸在巨大的痛苦和幸福之中!也许有一天我什么都失去了,我想在祖国的西部,我还拥有这样一群可爱的孩子。”摘自摘自我就是那个羞涩的小女孩。这个信誓旦旦的学生就是我,可惜并没有兑现,被大学录取那天给程老师打电话,他很开心,一个劲儿问大家长高了没,问了这个问那个,我似乎已经看到他那爽朗的笑声了。这个信誓旦旦的学生就是我,可惜并没有兑现,被大学录取那天给程老师打电话,他很开心,一个劲儿问大家长高了没,问了这个问那个,我似乎已经看到他那爽朗的笑声了。是的,你们还有我们。
支教是我们领导用来惩罚我的方法,按学校规定,支教是新入职不满三年的教师才去的。我们领导还没有派我去点离昆明稍微近的地方,他还派我去了一个几乎是全国最穷的县份,光从昆明坐车到那需要三天。一天八个小时到县城,一天五个小时到乡上,再走三个小时山路到达村里。我们领导觉得荣获全省教学和科研一等奖的渔老师该去锻炼下,作为一个只有专科学历靠马屁上位的领导,教学和科研并不是她的强项。某个年轻男老师到处获奖确实让她的脸上不太好过,毕竟按照她自己的想法,这个学校只需要她就够了。当然我们领导错了,我去支教的这一年不仅没有打垮我,反而让我变强了。人必须在最艰难和最单调的环境中,才可以明显的思考一个问题,你到底想要什么?你能做什么?我的愿望是成为心理学大师,当我的实验室和在教育厅的人脉都被领导断了的时候,我才清楚的思考,有些时候人的内心探索远比外界环境要重要。支教最大的好处并不是环境优美,并不是人心温暖。支教最大的好处在于,当你离开了你所熟悉的一切你就有机会思考,到底你有什么潜在力量可以突破你现有的瓶颈。在这个没有必胜客,没有手机游戏的地方,我唯一还能做的就是写文,但是我只会写科研文,离开了实验室,我毫无头绪。有人告诉我,鸡汤文不需要数据。不过,我是心理学专家啊,怎么能去写我平时很讨厌的鸡汤文。心中有个声音告诉我:别BB了,快去吧,鸡汤文不需要实验室数据,你TM都发配支教了,还这么矫情。谁知一写就无法收拾,半年时间,剑圣喵大师的公众号已经五万多粉,在网络上开始小有名气。十几家出版社找我出书。原来我真的可以干一件,我原本完全不擅长的事,当没有了外界事物干扰,我倾尽全力时,人真的能突破自我。我想起了一件事,中国现在的精英阶层很多都是当年第一批恢复高考的考生,他们都曾作为知识青年下乡锻炼,有的还蹲过牛棚。支教这种陌生环境能让你专注,自从我去支教回来以后,我的拖延症消失了。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个效果,和我去的几个人中,有几个在支教的过程中也消极怠工,经常找借口回家几个月不下来,这样的人心性太弱,支教的好处是需要有足够决意才能体会到的。支教回来,整我的领导说:部门实在派不出人,打算再让我去一年。我说:好啊,我这一年所有平台粉丝接近五十万,都依赖于您的安排,我写一篇文章详细地说明下您对我的打造,XX名人也会帮忙转发,我帮您出出名?领导的脸色立马就暗了,连忙说:我还是考虑让新入职的老师去下吧!我第一次发现和人渣沟通居然有效果。现在我对什么全省教学科研比赛不感兴趣了,我眼睛盯着互联网,它连接着全国。为了表明我故事的真实性,我PO出几张照片给大家。云南怒江兰坪县石登乡是个美丽的地方,你每天都能看到云雾缭绕的碧罗雪山。
这里还有着非常神奇的东西,神奇的蓝色鸟蛋,不知道有没有人敢吃。 听说冬天来这个湖洗澡,会看见碧罗雪山的女神下凡哦顺便一提,喵大师每天喝的水都是纯真的农夫山泉哦!有一位朋友去支教几个月后,对学生极差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积极性伤害到,他问我:不是,贫困地区的学生都想着知识改变命运吗?怎么都这样。我回答他:如果你前二十多年,一直吃不饱。后面有人告诉你,打工可以赚钱,可以吃上好吃的东西。你是很难分辨这个打工到底什么,乞讨算打工吗?所以农村贫困地区更缺的是德育老师,可惜我所支教的石登中学没有一个音乐老师,即便是主科老师也是缺乏的很。有时一个老师加上早读和晚自习一天会有8节课,不过他们的工资却少得可怜。许多优秀的老师都拼命地往县城调。前段时间,北京某著名高校的老师在县城的数月支教生活结束后,召集我们去参会。虽然我对吃这种事情向来不排斥,但我还是悄悄地请病假了。我心中的想法是:同样的学生人数,县城中学有200多位老师,乡村中学却只有60多位老师。你觉得哪里更需要老师?如果真要支教,请来大山深处体验,不要走马观花似得支教几周或者几个月。不支教一年,你体会不到这里的快乐与沉重。这个地方我还会再来的。最后要说一个奇人。这位是和我一起来支教的黄老师。黄老师已经五十三岁了,副教授,对外交流合作处处长,为多位省长做过翻译,实实在在的大牛。当学校派到他的下属来偏远地区支教一年时,这位年轻的老师一下就哭了。在找到了几乎所有校领导哭诉无果后,他找了他们处长黄老师。黄老师说:别哭了,我替你去。你是青年,你还有希望。学校派了三个人下来,有两个打了退堂鼓,唯一欣然而来的只有我,再加上这个接近我父亲年龄的黄老师,一老一少这个组合真的不搭。但黄老师下到石登乡后以茶会友,上到新上任还没有一个月的县委书记,下到菜市场卖鸡的老板,他无一不熟。清晨我上街吃早点,老板看见我就说:哟,这不是和黄老师一起下来支教的周老师嘛,早点钱免了,有空我们一起黄老师那喝茶去。这一年,黄老师成了我毕生的挚友。
在石登乡,帮助我的人很多。
比如,名义上是个校长,实际上是个保安加门卫的熊校,为了改变这里教育落后的现状,你很艰辛也很屈辱。
每天忙的不可开交的乡党委张书记和杨乡长,在我肾结石发病时,专门去县城医院看我。当然主管教育的杨副书记直接在卫生所看我疼的叫了一天,实在太丢人了。
我知道在这个地方,吃鸡是最高礼仪,下来我来的时候不要招待我吃漆油鸡了,我真的受不了,好意我心领了。
还有住一次的各位支教老师,深夜写作影响你们休息,我非常过意不去。
石登乡,我还会再来的,我再来时会带着一支队伍来,一支帮助贫困地区的爱心队伍。
支教有意义吗?长期支教有意义吗?短期支教呢?作为一个两者都做过的人,这个问题,我早已自问过无数次。此刻再面对这个问题,我百感交集。如果回到大四的时候,我会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有。那一年,我组织了一个公益夏令营,带着我校一群义工到湖南通道去待了二十天,给当地的孩子开五花八门的课外活动和课程。我不知道这算不算短期支教,我们是按着夏令营的形式在做,学生自由报名,打乱原有班级随机分班,小班教学。现在看来,已经很像社工项目,上课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所有课程以及夏令营其他活动的设计都是为了夏令营的总目标服务的。感谢当年以个人名义赞助,并且不肯留名的人——其实我到现在都不知道这个人是谁,就拿着他赞助的钱做成了一个夏令营——感谢您对我们的信任,很高兴我们没有辜负您的信任。短期支教一向很有争议。我去做夏令营之前曾向参加过“灯塔”短期支教项目的师兄请教,他说了很多对短期支教的担忧。印象最深的是,他说很多短期支教志愿者对分离时当地孩子的不舍引以为傲,而他认为这些分离处理得不好会是创伤,孩子对分离的态度也能看出短期支教对孩子可能有的长期影响。于是我在义工面试时必问的问题是:你觉得夏令营可能有什么弊端,怎么避免?团队建立以后统一思想,底线是尽量避免伤害。我们的夏令营设计时特别注重最后的环节,特别设了一个告别仪式。但是后来实施起来还是出了些问题,孩子们的情绪反应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很感激当年团队里有学社工的和学心理学的义工,把分离时孩子们的突发情绪处理得很好。从我的经验来看,最少当地政府、合作学校、媒体、参与的学生以及家长对夏令营的反馈都是好的。我们走的时候,有老师对我说:“你就当通道是娘家,以后有事没事,或者心情不好了,就回来散散心。”现在想起都有点泪目。一年后我去回访,校领导、学生,仍然欢迎我。我也曾担心做这么短时间就走,会不会对参加过夏令营的孩子有什么负面影响,然而孩子们说,你们走了以后,我们用你们教的方法去鼓励没参加过夏令营的同学,认识了不同年级的朋友很开心,我们自己还经常聚会。老师们说,这些孩子比原来自信了,有几个调皮捣蛋的变得听话了。听到这些,我当时很欣慰。我不在乎他们学到多少新知识,我在乎他们的成长,看来我们做到了一点点。夏令营结束后,我参加了西部计划,支教一年。如果在支教结束那时再问我,支教有意义吗,我应该会说,没有意义。因为支教那一年,我不断地不断地自我怀疑。虽然我做了很多事情,我仍然秉持着“成长第一”的信念,关注成长多于知识。然而我可能错了,对于常规的老师来说,知识的传授或许更重要。支教那一年,我做了很多事情。我帮学校联系外界资源,为学校募到上千册图书,帮学校开了一个图书馆;引入一个助学基金,当年捐助了超过100名贫困学生;引入一个奖学金项目,设优秀奖和进步奖,鼓励校内优等生和进步显著的学生。我为学校开设了青春期性教育课程,请支医志愿者和我一起给学生上课;为学校开设心理健康项目,以心理情景剧为主题上课,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开设心理健康课。我搭线让学生和我的师弟师妹们结对交笔友,让他们与大学生直接接触。回想起来,当年的我无师自通,做的事情基本就是驻校社工的工作,并且都做得挺好。然而我有一个致命短板——教学。我非师范专业毕业,真心不懂教学。西部计划鼓动很多热血的大学生去支教,但是没有相应的培训和支援。我为了教好学生,一年看了三十多本教育学的书,向当地老师请教,对学生软硬兼施加精神奖励加物质奖励,没事就去家访,什么招都用了。然而可能我天赋有限,这么努力,教学效果仍然不好。看着我的学生跟我关系超级好,什么都听我的,但是成绩就是上不去,我常常自我怀疑,如果不是我教他们,换成别的老师,或许他们成绩会更好,能考上好的学校,改变命运。所以我去支教是不是反而害了他们?这个自我怀疑在那一年乃至支教结束后几年里一直折磨我,让我怀疑支教的意义。支教结束两年后的五一,我的学生们中考前夕,我又一次回到那里,因为我承诺过会在毕业前回来看他们。山区的辍学率很高,当时很多学生都已辍学到外地打工了,还在校的学生听说我回来,都跑回学校来看我。女生们一看到我就哭了,抱着我反复问我过得好不好,却不知跟我聊什么。到我走的时候,她们每人给我一封信。离开的车上我一封一封看信,一边看一边哭。当时我再问自己,支教的意义是什么?我还是答不上来。唯一的安慰是,我教的那个班,辍学率比其他班都低很多。如果我的支教让更多孩子愿意在学校里多留两三年,这也算有些意义吧。再后来,我决定去读社工硕士。在读书时,收到一封学生给我发的邮件——很惊讶,当年最后一节课上我给他们留了我的邮箱地址,但是从来没有人给我发邮件,我以为他们都把这事忘了。学生说,老师,我上了县城的高中,谢谢你教我认识自己的缺点。我又不争气地哭了。这时再想,我支教的意义,对于他们,是给了一些启发,给了一些关注,帮他们发现了多一点的可能性去成长;而对于我,是为了做好支教这件事,我拼命地学了很多,也因此找到了我想做和擅长做的事情。我不敢在此妄评支教的意义。支教的效果千差万别,短期支教和长期支教需要的不一样,不同的人亦有不同的做法。然而,对于每一个用心去支教了的人,最少,总会留下一些痕迹,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学生,对当地的社会。PS. 对于支教志愿者,相关的技能培训和支援真的很重要,不是有知识就能教好学生,理念很重要,心态很重要,技能也重要。大家都在关注支教对当地学生的意义,有多少人思考过对志愿者的意义呢?支教做得不好可能对当地学生有伤害,同样可能对志愿者也有伤害。真希望志愿者到这些地区去,不是燃烧自己,而是双赢。
无意间看到,进来现身说法。2007年7月大一暑假,上大学未满一年的我朝气蓬勃,总是积极参加各种学校的学院的班级的各类活动,向往丰富的生活,期待认识更多的人,当然还为了社会工作奖(你懂的)。学院在暑假结束前贴出了招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者的通知:组成社会实践队利用暑假时间前往安徽省滁州市某县城的小学进行为期半个月的支教活动。犹豫了再三,我决定报名参加。经过筛选(报名人不多啦)成为暑期实践队一员。7月中旬,由1名老师,3名大二学生以及5名大一学生组成的实践队,坐着火车唱着歌,浩浩荡荡向目的地---只有三间瓦房的学校进发……后面的故事,我就不详细叙述了,总之带着孩子们做做游戏,介绍一下大上海,探访一下贫困家庭,再发点奖学金礼物什么的,整个支教活动就结束了,全程不过一个星期。这个活动,在我参加的时候已经持续了十个年头,每年暑假都会有一个实践队去支教。支教?从我回来后我就在想,我们在人家暑假的时候过去,孩子们被迫来到学校听我们讲离他们很远很远的可能一辈子都去不了的城市过不了的生活,做一些无聊的游戏走一些过场,这真的算支教吗?我觉得没有意义。所以大二暑假前当老师建议我作为老队员再去一次的时候,我推辞了。后来当年和我一同去支教的队友作为队长带领了另一批大一新生继续写着“十二年坚持不懈”的历史。我嗤之以鼻。那个暑假结束,大三刚开始的时候,队友从滁州归来,与我分享一些支教中的见闻,突然提到“有个小朋友还问我,去年那个胖胖的哥哥今年怎么没来呀?”(说的是我……)我突然就不知所措了,不是高兴,不是感动,我是真的不知所措。我一直以为他们当时也一定和我们一样,只是想早点把这该死的活动结束,好能继续回家玩泥巴去,怎么会去记得谁长的什么样子?因为他们的面孔,我一张都没有记下来……后来我还听说,那些10年前参加过我们支教的小朋友,已经有人努力读书,考到上海的大学来了。我想了很久都不明白,也许对于很多可以参与这个讨论的人来说,我们支教的内容都太微不足道了,听上去支教就是一个形式大于内容的空壳,因为它确实是。可是或许,那些俗套的百度下来的大上海图片和介绍,对他们来说是真的前所未有的知识吧?写到这我突然想起来我们第一次用笔记本电脑为他们播放视频时,几十个孩子拼命往前挤的场景。我们确实做的太少了,但是那不是我们停止的理由,支教有意义,它的意义就在于,越坚持意义越大,因为谁都有权利拥有更好的生活,他们需要的是希望。在大学毕业前后(记不清了),我听说,定远县的那个破瓦房小学已经没有了,政府投资建了一所条件稍微好一些的小学,所有的孩子现在都在那上学。这是我到今天为止最后一次听到有关那里的消息,不知道未来的某一天,会不会在上海碰见那个当年那个记得我的小朋友?如果有机会,我会请他吃一顿饭,向他道歉,请他原谅我当年的愚蠢和自大。令我惭愧的是,除了世博会,我再未参加过任何志愿者性质的活动,也再没有支教过。PS:当年一起支教过的大一队员,除了我还有四个,除了一位现在在国外,其余都在上海。这四个人,一直是我的挚友和知己。
我都在这教了三个月课了,要是没意义让我情何以堪……短期支教对孩子有害无益,提倡长期支教。要想支教,就准备准备起码待上一学期吧。竟然有人给我赞,人生第一个赞啊!决定认真回答这问题,短期支教不是没有意义,是太害人啦。也许你来到这边体会到了意义,但是对那些孩子真的没什么帮助。现在很多学校已经不缺物质了,缺的就是长期教学的老师。这么说吧,我在的这个学校是完全由支教老师撑起来的,没有一个当地的老师,而且是以一个学期为单位往上叠加的。按理说时间不算短了,但这种一年或者半年换一批老师的频率已经让我感受到弊端了,还是时间太短了。首先这些孩子的基础普遍不好,其实不奇怪,山里的孩子也并不是传说中那么好学的,也贪玩,甚至比城里的孩子更没有“规矩”。每个老师都有自己教学方式,频繁的换老师让他们如何适应?成绩不好,也就不奇怪了。虽然我们总说成绩不重要重要的是品德,说的没错。但是我们来这最重要就是带给他们知识,读书对于他们可以说改变命运的最大方式了。唯一觉得欣慰的是这里的孩子普通话还是比较准的。我也有些后悔因为自己只打算待半年或者一年的,来的这里才发现远远不够。但是这种义务的劳动,没有一定经济基础,实在很难长久。最大的希望还是村里能通上校车,孩子们能去正规的小学上学。
题主所想的很好。我的理解是:对于当地小孩来说暑期支教意义待考量。人家孩子好好地放假了还要拉回来上课这是一种不人道。但他们接触了之前没有接触的人和思维方式,走出去的观念可能会加深。如果我是小孩,我不愿我的暑假时间被剥夺啊。但也有一些孩子暑期要帮助家里做农活,一些孩子不愿意做反而愿意回来上课,也有一些孩子对家里感情很深不愿意看到父母操劳想帮忙。总之这实在是比较复杂。对于暑期支教大学生来说有意义。看到了体验了不曾看到和体验的世界,丰富人生观改变价值观。---------------------长期支教对于当地小孩有意义,志愿支教者的教育水平及视野比较高和广,教育手段教先进,能带给孩子更多。长期支教对于志愿者而言有意义,帮助他人丰富自己,但可能经济上会有压力等。长期执教对于志愿者家人而言是一种离别,豁达的亲人会支持你,不豁达的亲人会反对你,但他们都会想念你。对于能够长期坚持志愿者活动的人,挺高尚的。
作为一个饱受诟病的大学生短期支教的体验者,去年暑假去了甘肃定西进行了为期15天的支教活动,我们13个人是第二届去那个小学支教的学生~期间还发生了6级地震,当时没把我吓死,分享一下我的心得吧。1.意义,就我个人而言,他们那些孩子给我的震撼、感动远比我能给他们的多很多,我去之前也担心过这个问题,担心自己会给他们带去不好的影响,在回家的火车上遇见一个律师,和他谈起这个事情,他说,我可不可以把你们的短期支教理解为一种“被善良”?也许你们在他们心里种下了不好的种子,也许你们让他们看到了世界的花花绿绿而让他们对现状不满,也许你们无意中击碎了他们本该有的幸福,给他们的生活加上了一份沉重和所谓的“不幸”色彩。我想他说出了我来之前的犹豫。我害怕我给他们传播的大山外的世界太过美化,当他们走出大山,面对城市,那种梦想与现实的落差会深深地刺痛他们,令他们失去方向,找不到前行的意义。我到现在都还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突然记起我初中的时候,从我家那个很破的小镇到爸爸打工的深圳的时候,我爸问我喜欢深圳么?我说不喜欢。因为这个城市有着太多的我没见过的诱惑,然后又亲眼目睹了爸生活的窘迫和艰难,我讨厌这种太过强烈的对比。好像偏题了,不过我们在支教期间也尽力和孩子们一样,生活简朴,至少我们去支教不是去享受道德上的优越感,而是应该去排除杂念,尽力给予孩子们我能给的关心。当时的那15天现在想起来都像是梦一般的感觉,每天上完课,晚上还要开会,讨论反思自己班里的情况,再备课,虽然很累,但是觉得很满足。2.孩子们需要的不是知识,更多的是关怀和陪伴。这也是很多人反对短期支教的原因,就和楼上的一样,我支教完最深的感觉就是那种深深的无力感,没法去一个个好好了解他们,去解决他们的困惑。现在过了快半年了,我们三年级就17个孩子,现在还经常给我打电话的也就只有一两个了。其中一个还是之前在班里受全班排斥的一个女孩。附上我支教回来写的关于她的故事。————————————————————————————————————————-刘小玲是我们三年级最大的孩子,她很“笨”,很闹,很无厘头,开始确实很让人头疼。那天,她和娟霞吵架后又打架,最后亚丽拉着我去教室。娟霞哭了,小玲坐在教室后面脸上有愤怒、不满。她的普通话我根本没法听懂。所以只能让给其他孩子给我翻译。但是叙述的时候很多孩子就开始七嘴八舌说自己都被她打过,不记得是谁说了句,她不打人还是刘小玲吗?我看得出几乎全部孩子都在排斥她。小玲只是一声不吭,咬着嘴唇,眼里有愤恨和无奈。我把其他孩子都赶出了教室,只剩下了我和她。开始我和她说话,眼睛总是回避我,还是一句话都不说。突然发现她和小时候那个天天惹老师生气的我好像,不论受害方怎么哭,我从不辩解,也不哭。因为流泪就说明我输了。我没有任何人可以依赖,只能自己为自己保有最后一点可怜的尊严。就这样,和她说起那么不懂事的自己。她的眼泪流下来了,我明白能让自我保护意识这么强的女孩子当着别人留下眼泪是件多么困难的事,这是压抑了太久之后的爆发。就这么哭个不停了,好心疼她,最后干脆就直接抱着她一起哭了。和她做了个约定,后来果然安静了不少。31号那天,partner把她放在教室最后一个人坐,治国不愿意和她坐,我们排练节目,六个孩子在上面唱《隐形的翅膀》,她,周红,芳艳就这么哭了,弄的我瞬间束手无策。正好那时候阳光从窗子里照到她的桌子上,她就那样趴在桌子上,抹着眼泪,唱着歌。瞬间觉得那样真性情的小玲好美,是有内心升腾起的那种温暖。可能她真的这辈子都走不出这座大山,但是我希望她能记得那个温暖的拥抱,在她觉得黑暗的时候还能看到一线光亮。第一次有了这种被需要、被依赖的感觉,我这才明白原来我一直寻找的就是这个,我觉得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成功了多少,而是你被人需要多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孩子很多心理戒备都很强的,你得花足够的时间和他们一起去经历生活,慢慢信任你了,就自然会向你打开心扉了,但是这需要时间。我不知道我以后还会不会再去支教,很多人说想去给孩子们传递梦想,我自己没有梦想,自知没有传递给他们梦想的能力,当时想的只是想让他们学会能够更多的直面自己的内心。因为当他们不管以后能不能走出大山,生活总是会有不平静,会有坎坷,而梦想总是很容易被现实所囚禁,他们要学会去真正的直面生活。3.支教活动首先最重要的还是一颗责任心和爱心,这就应该体现在你的提前准备中,他们不需要老师,需要的是能真正贴近他们内心、满足他们需要的人。当然并不是像电视中宣传的那样,也有不听话的孩子,会出现城市中孩子也会出现的很多让你头痛的情况,让你不知所措。最让我惊讶的是,在支教过大半的时候,我们13个人中很多有倦怠(可能很大程度和海拔、最重要是饮食有很大关系,后来走的时候基本上每个人都瘦了6、7斤,每天就是土豆汤就一个馒头,碗里的土豆才刚盖住碗底)感觉都要坚持不下去了,孩子们后来也各种情况都出现了,所以说要做好吃苦的准备,不要被理想和冲动所蒙蔽,既然选择就要对孩子们负责,我就觉得自己这点做的还不够。对了,还有一点,那些孩子们课余生活是相比城市孩子是很乏味的,晚上放学了还得去放羊,照顾弟弟妹妹。我们班的小孩很多都得走很远的路上学,所以中午都不回家,我每天中午都陪着他们玩,如果能多教给他们一些游戏,或者多一点运动器材(乒乓球啊、篮球啊、羽毛球啥的,我们去之前这些学校都是不给孩子们的)。至于书嘛,孩子们有个图书室,但是好像他们比较喜欢看的都是脑筋急转弯、猜谜语之类的,至于那些名著什么的,他们好像都不怎么看。这点我是深有同感,高中的时候去市里读重点中学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和那些城市里的孩子底蕴和version差的可不是一点两点,高考失利很大程度是因为当时在重点班心态一直没法平衡,直到现在还觉得自己活得好狭隘,一直跳不出来。还有好多想说的,我写文字就是逻辑性很差,太随意了,不过这份心意希望你能明白。所有的付出只因爱的力量,我们都一样~献给所有为孩子付出的人们~
引用我去年支教回来后写的文章里的一段话: “对于短期支教,一些人认为我们短时间内去关心爱护他们又离开了,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伤害,因为我们走后他们会想念我们或者不再喜欢原本的老师。但是我认为,这相当于一个人在很饥饿的时候,你手上刚好有一碗粥,你却说,“我不能给他,因为他吃完这碗粥了还是会饿”,而拒绝了他让他继续饿下去。 我不能保证所有孩子在支教过程中都受益都有所改变,但至少在我带的六年级的班上,有三分之一的人都有很明显的变化,从沉默、内向、怯弱,变为主动、积极、开朗起来。这过程中我也说过,不论你们的老师是谁,变得更好更优秀,是你们的责任因为这是为了你们自己。那么就为了这三分之一或者更少的四分之一五分之一,短期支教都是有必要进行下去的。”这个答案回答了很久了,不知道最近怎么赞突然多了起来。我自己本身就是贵州黔东南人,我们当时去的学校,是在贵州六盘水的一个村里,在一个很高的半山腰上,村里只出过一个大学生(专科),很多人初中没有读完就辍学打工了,辍学的原因一是家里困难,二是村里基本都这样辍学没什么奇怪的。从村里去镇上坐班车要走两个多小时,很多学生从没去过县城。因为比较偏僻,有什么领导下来检查都不会去他们那里。校长跟我们队长讲过,乡里对他们的要求是,没有教学质量要求,只要别出事故,你在学校带着学生玩都行。我们不讨论学校里的老师是怎么上课的,但是至少我们去,学生会觉得,原来有老师是这么认真的,原来有这么多人是上了大学的。我很赞同评论里一个知友的说法,我们不是带他们走向大世界我们也没有这个能力,我们是让他们“发现还有更大的世界”。我们无力改变他们的命运,我们也只是他们整个人生的一个过客,他们也许终将在初中时候辍学,然后打工娶妻,嫁人生子。但有可能在那么一些孩子心里播了颗种子,让他们知道,外面还有更大的世界,我要走出去看看。这是我和我带的六年级同学们的合照。队友的抓拍。这是给学生写的明信片。这是班里的一个男生在我走的时候给我的信,我很喜欢他,但他是个很安静的男生,很少主动跟我说话。所以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泪了。
无论短期还是长期支教,重在教书,贵在育人。首先,想谈谈很流行的暑期支教,支教不是去盖一个社会实践的戳,也不是去乡下游览山水、体验生活。如果去支教前,用心了解了学校的所需,努力准备了想带去的课,事先和队友们讨论好了想带给孩子们的体验和收获,那么这样的支教无论时间长短,它都是有意义的。 2012年暑假,我和大学好友们去了贵州大方县一个偏远的小村里支教了三周,我们所做的是上课、家访、调查、食品安全宣传、编校歌、排小品、办文艺晚会、自制篮球架书架、设立长期奖学金。对于孩子的来说,他们的生活因为我们的出现有了一些新体验。而这些新体验的影响力大小和长远是无法预估的,有的孩子同往常一样恢复了正常学习生活,有的孩子则改头换面有了一些梦想的种子,有的孩子则依旧是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辍学回家。短期支教,一定要抱着做实事,并尽可能不麻烦校方、尊重校方的态度去。2014年,我毕业了选择加入美丽中国NGO成为支教两年的项目老师,这与我之前那段山里短期支教的经历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如今我觉得支教一定要抱着专业教书、专注育人的态度去发挥自己影响力。必须贴图更新!!!我大学暑期支教时教的学生时隔五年联系上我了,他考到挺好的一所中学去了!很惊喜,短期支教如果认真抱着做实事、去解决当地紧急需求的目的去,我相信它肯定是有意义的。
意义二字,从来就是人们苦苦追寻却又难以回答的问题。但起码,这些支教者的到来,给孩子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些从来没有的东西。跟我一起支教的小伙伴跟我讲过一个“死亡漩涡”的故事,说的是蚂蚁下雨天迁徙的时候会紧紧跟着它前面的一只蚂蚁。一旦一群蚂蚁连成了一圈,它们就构成了一个“死亡漩涡”,它们会一直在原地转圈而无法及时迁徙到安全的地带去。对这些孩子而言,生活未尝不是在一个死亡漩涡里。他们的父辈读书少,也不觉得读书重要,做辛苦的工作,拿微薄的薪水,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教育孩子。然后,他们也不明白为什么要学习,他们更热衷由于出去抽烟喝酒打群架,从来不会想未来。未来对他们而言,大概也就是和他们的父辈一样在一个大城市打工,重复简单的劳动,安然地活在这个城市的最底层。而这些支教者的到来,很大程度上在告诉孩子们,在这个死亡循环之外,还有另外的世界。=======================================大概介绍一下背景,我们去的学校是城市郊区一所私立的寄宿学校,学生都是没有本地户籍的农民工子女。而且与其他答案不同的是,我们的支教团队比较特殊,有7个中国人和7个外国人,他们分别来自波兰,土耳其,葡萄牙,马来西亚。每个班都是一个中国人一个外国人负责,所以中国的小伙伴除了自己上课之外,在外教上课的时候,还要在旁充当翻译,毕竟小孩子的英文程度非常有限。题主问有没有意义,我私自揣测他是在问对学生的意义。毕竟,对假期支教的大学生而言,新的体验和经历总是一件好事。甚至是被支教的学校而言,他们也得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想一想有几个农民工子弟小学能有金发碧眼的外教啊。上课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学校招生的人拉着队伍在窗外看外教o(╯□╰)o。在我以为,对学生而言,即便是假期的短期支教,也是有意义的。首先,他们看到了从没有想象过的生活方式,他们被告知,他们可以也应该梦想另一种生活,一种他们父辈完全没有过的生活。我和一个波兰的妹子负责一个六年级的班,我们花了两节课的时间来跟孩子们谈未来。但是很可悲的是,大部分孩子从来都没有想过自己的未来。他们对未来模糊的概念,便是重复他们父辈的路:读到不想读书,就在初中或者高中辍学,然后出去打工,然后结婚,然后生小孩。对他们而言,上大学是一件不在考虑内的事情。更不要提像他们的波兰老师一样,还在上学就飞越近半个地球来到另一个陌生的国家。于是,这两节梦想课,由孩子们讲自己的梦想,变成了我和波兰妹子讲自己的生活。我给孩子们看我的学校,以及各种晚会,社团活动,实验室的瓶瓶罐罐以及价值不菲的庞然大物;波兰妹子给他们讲她的国家,讲她是怎样靠自己打工赚奖学金攒足来中国的费用。我们用我们自己,告诉孩子们,这里还有这样一种生活,除了重复你们父辈的人生,你们也可以有这样的人生。让我多少有些欣慰的是,孩子们听进去了我们的话。课后有学生悄悄跟我说,他将来也要去我的学校,也要去她外教的国家。更重要的是,孩子们看到了一种新的人与人相处的方式。支教过程中,最出乎我们意料的一件事就是,最听话的那个班竟然是孩子年纪最大的那个班。这个学校的大部分孩子,都不是什么好好学习的三好学生,抽烟、喝酒、为了抢女朋友打群架,他们干的一件也不少。最开始,大家都以为,这样的一群孩子,年纪越大便越会无法无天无法管束。但其实,不同于三年级小朋友的调皮捣蛋,这些初一的孩子会认真听你讲道理,你对他们的好他们全都知道。在此之前,他们一直被当做坏学生粗暴的对待,无论是他们的家长或老师,都很少心平气和地跟他们沟通。我知道说这句话也许会招黑,但很多时候,确实受教育程度高的人,他的涵养也就越好,脾性也就越温和。而这些孩子的家长,以及他们那些大专毕业的老师,生活的不如意让他们对待孩子时难以保持一副体贴耐心的模样,尤其是听到这些孩子又闯了什么祸的时候。支教结束的时候,孩子们给支教老师的话里,出现的最多的两个字就是“温柔”。课下谈心的时候,甚至有好几个同学跟我说,“如果我的老师有你这么温柔,我不会像现在这么调皮的”。很多人会说,支教擅自改变影响孩子们的生活。比如,你高考失利而上的这所大学,当地的小孩子受限于教育质量,也许付出十倍于你的努力也不能考上。让他们知道有人生活地那么好而他们却挣扎在底层,而且他们哪怕拼尽全力也难成为那些精英中的一员,确实有些残忍。但不告诉他们这个事实,他们也许永远也不会意识到要改变自己的人生。就像鲁迅笔下的黑屋子,让这些孩子在这黑屋子里“昏睡而入死灭”,难道还成了一件仁慈的事情么?最后,说一下关于支教时间的事。能以学期为单位当然是最好的,这样可以让教学系统性地进行,给当地学生更好的教育质量。短期支教当然也是有益的,但对其而言,上文提及的关于眼界的作用,是远远大于其微乎其微的教学作用的。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支教对小孩子的意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