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中柴机器有限公司“柴卢氏”的起源及分布

周世宗柴荣皇子的历史命运----隐柴入“卢”的蕲王
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六月,一代英主周世宗柴荣病逝。半年后,由周世宗一手提拔起来的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策动了陈桥兵变,将柴荣之子后周恭帝柴宗训赶下台,自己当了皇帝,灭了后周。当时在世的周世宗柴荣的皇子依次是:恭帝柴宗训、曹王柴熙让、纪王柴熙谨、蕲王柴熙诲。柴宗训当时不满7岁,其他皇子年龄更小,因史书记载过于简单,这些皇子的命运和归宿大都成了历史之谜。近些年来,随着对柴荣研究的深入,特别是一些地方志和相关宗谱记载的披露,使周世宗皇子的命运之谜正渐渐清晰。这些史料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填补了千年前一段历史的某些空白。
柴熙诲是柴荣最小的皇子,显德六年八月十五日被恭帝柴宗训封为蕲王。《新五代史周家人传》云:“熙诲不知其所终。”那么,柴熙诲到底“所终”于何处?浙江省缙云县《白竹卢氏宗谱灵山世纪》与浙江省磐安县《卢氏家谱》以相同的内容,记载了蕲王柴熙诲的命运归宿:
显德7年(公元960年)正月,赵匡胤陈桥兵变回到京都,率亲众入宫受六宫朝拜,见两个男孩儿由宫人抱着亦来跪拜。经询问知是柴荣的两个皇子纪王柴熙谨和蕲王柴熙诲。赵匡胤指着两个皇子说:“此复何待?”左右侍卫遂将二皇子提押而出,两皇子惊呼哀号。这时,原后周工部尚书、银青荣禄大夫、开国上将军卢琰上前冒死向赵匡胤谏阻说:“尧舜授受不废朱、均,今受周禅,安得不存其后?”此时大将潘美也在场,以手掐殿柱低头不语。赵匡胤便问潘美:“你也认为不可?”潘美说:“臣岂敢以为不可?但于理未安耳。”赵匡胤听后便命人将两个年幼的皇子追回。两皇子因有先朝元老的谏阻才免一死。事后,潘美奉命抱养了纪王柴熙谨,后改名潘惟正;卢琰则设法买通宫人抱出蕲王柴熙诲藏于府中抚养,并改名柴炯,后来改名卢璇。
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赵匡胤令柴宗训从京城迁居湖北房州,而后又开始询问柴熙诲的下落,卢琰产生了离开京城的想法。当时,赵匡胤对待卢琰不错,并封其为越国公,但为了保住柴熙诲,卢琰便与周世宗柴荣的驸马孙惟温密谋,向赵匡胤提出致仕归农的要求。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年),宋太祖批准了卢琰致仕的要求。卢琰与孙惟温率家人带着蕲王柴熙诲连夜驶出京城,寓居于当时吴越国的都城临安(今杭州)。当时,吴越国虽臣服于宋,但尚未并入大宋版图。
&&&&&卢琰的连夜出走,引起了赵匡胤的疑心,便派人追寻。卢琰闻到风声,决定另寻安全之地。一来驸马孙惟温是浙江永康人,二来卢琰的父亲曾担任越州(今绍兴)令,卢琰一行便经东阳前往永康。他们来到孝义乡灵山(今翠峰山)脚下,看到这里山水秀丽,人烟稀少,正是躬耕垄亩的隐居之地,便在这里定居下来。卢琰看到这里村民质朴,文化落后,就设墅办院建学堂。并多方延请因战乱而闲散的名师以课子孙文武。&&&
卢琰的妻子是行军都督大元帅赵光之女,名赵芸(封越国夫人),生有八子一女,加上卢璇(柴熙诲)共十个子女,多博学多艺。卢琰让女儿卢锦与蕲王柴熙诲(卢璇)成亲。卢锦在卢琰的子女中位于第三,卢琰便让卢璇从其女儿位次,正式排为三子,与其他八子并立,而后分支繁衍,这就是卢琰之后“九支卢”的来由。因卢琰女儿的后代又是隐“柴”
入“卢”的柴熙诲的后代,所以,又专称这一支卢姓为“女支卢”,或“柴卢氏”。卢璇有三个儿子,长子名卢桓,次子名卢可,三子名卢保。九支卢繁衍盛旺,如今遍布浙江省。而第三支女支“柴卢氏”后代犹旺,现今主要居住于浙江磐安、仙居、永康、武义、缙云、浦江等县。据《白竹卢氏宗谱》记载,卢璇生于公元956年(后周显德三年)六月初四,卒于公元1030年(宋天圣八年)三月十七日,享年74岁。卢璇官至殿前防御使,被封武烈侯,其妻卢锦被封为吴国夫人。《白竹卢氏宗谱》还记载了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八月十一日皇帝敕封卢璇武烈侯的敕文:“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朕惟厥任维艰…...防御使卢璇立心公谅,操行端方……今特封尔武烈侯,食邑一千户。盖宜清白自守,无间始终……。”
&&&&&以上是一些卢氏宗谱记载的柴熙诲命运归宿的主要内容。那么,这些记载可信度如何?笔者认为,其中虽然有些疑点,但基本上是真实可信的。首先,记载此事的宗谱多而翔实。宗谱有缙云县《白竹卢氏宗谱》、磐安县《卢氏宗谱》、《东阳寀卢村志》、《指山卢氏宗谱》、《西唐卢氏宗谱》、《东阳县志》等达十余种之多。各宗谱记载基本相同只是在某些细节上有些区别。再者,有的宗谱记载的时间很早。如记载卢琰救孤之事最早的《白竹卢氏宗谱》中的《九支卢家乘古序》一文是由卢琰三世孙于大宋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秋八月所撰,离卢琰去世的雍熙二年(公元985年)才35年,卢璇还在世。还有同样记载这一事件的磐安《灵山卢氏宗谱》序一,是由卢琰的后裔、卢璇的世孙、时任湖广中书省平章事的卢芮于宋英宗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撰写的,距卢璇去世也才30余年。另外,这些历经千年的宗谱记载详细,传承明晰。宗谱撰写者有的身居要职,理应严肃认真,不可能也无必要编织一些事迹、荣誉来粉饰自己的祖先。
那么,这些记载有哪些疑点呢?笔者以为主要有两点:一是卢琰之疑;一是卢璇之疑。
&&&&&李学勤教授主编的《中华姓氏谱》在“卢氏”一栏中介绍卢琰云:“卢琰(公元900——985年),字文炳,五代柴周时人。原籍汴州玉川人,乡人称玉川卢氏,是洛阳一带望族。”并介绍说:芦琰在后周时很受周太祖郭威和周世宗柴荣的赏识,“卢琰辅佐后周尽心尽力,整军治民,力荐有德之士。卢琰功勋卓著,周世宗为其在台庙立碑,其文曰:‘璠玙其温,冰雪其清。学之以粹,行之以精。执笔纵横,陟降殿廷。赤诚辅弼,四海奠宁。’封卢琰为荣禄大夫,开国上将军,食禄三千户,赐紫金绯鱼袋。”“是年十月十五日封卢琰为工部尚书”;还介绍:“宋太祖对卢琰赏识有加。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圣旨赞卢琰‘抚军养民而民不惮,整军卫民而民不怨,甚得治体。’建隆三年十一月封卢琰为越国公。”
卢琰的历史之疑是:这个在后周就是开国上将军、工部尚书、在宋又被封为越国公的卢琰,何以在正史上无丝毫记载?首先在《宋史》上没有列传就不正常,再是新、旧五代史上也无丝毫记载更是匪夷所思。[巧的是,《宋史》中有一篇“卢琰传”,虽与上述卢琰同名同姓,但却不是同一个人。《宋史》中的卢琰“字锡圭,淄州淄川人”官至“河北转运使”,“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卒,享年五十九岁”。按其年龄,赵匡胤策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的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之时,该卢琰才六、七岁。因此,这个卢琰绝非当时已是工部尚书、开国上将军的卢琰。]
如果说因卢琰在宋初就隐居而销声匿迹,元朝人脱脱主编的《宋史》没有关于卢琰的记载还勉强可说,而在后周已是刑部侍郎并与卢琰同殿为臣的薛居正主编的《旧五代史》中对卢琰也无丝毫记载,那就不好理解了。《旧五代史》的“周太祖本纪”和“周世宗本纪”中,两位皇帝对大批文臣武将多次调动、升迁、改任,每一次都有详细具体的记载,但都未能找到卢琰的名字,卢琰其人似乎从历史上消失了。这里不禁要问:这一卢琰莫非不真实?显然不是。因为众多卢氏宗谱详细记载了卢琰,而浙江省磐安县一直保存着卢琰的坟墓。卢琰的坟墓雄伟壮观,占地180平方米,墓后环栽古枫九棵,象征九支蕃衍;墓前是“宋越国公墓”的高大石碑;墓宽一丈二尺,栏石题“九子联芳”四个字;台前立万岁牌一座,题:“卢始祖宋工部尚书、越国公、行一五公讳琰并一品夫人赵氏之墓”。磐安县人民政府已于1984年发文将卢琰墓作为第一批文物予以保护。
&&&&&为什么五代史、《宋史》上对卢琰无丝毫记载呢?笔者以为这是赵匡胤用心所致。赵匡胤明白,他对周世宗是问心有愧的,虽然他是以后周恭帝禅让的方式取得皇位的,但那不是真禅让。就儒家思想的道义和正统来讲,他的皇位并非取之有道。相反,卢琰的行为却表现出大忠大义的光彩。如果卢琰的事迹上了史书,其大忠大义的精神必得到彰显,同时也必会有损他赵匡胤的形象,这当然是赵匡胤不想看到的。明朝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进士程正谊撰写的《越国公祠记》一文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一点:“卢公携孤以逃,存柴氏一线之绪,正宋室之所忌也。当时操史笔者又陶谷之流,岂肯存忠义之迹于青史以自形其短哉!若非野史有稽,卢公事将泯泯无闻矣!”显然,为了使卢琰“泯泯无闻”,一些史官秉承赵匡胤的旨意,销毁和屏蔽了卢琰的史料。而作为宋朝的门下侍郎参知政事薛居正等人在编《五代史》时,自然不敢违背皇帝的旨意,删除卢琰的记载,篡改了历史。这一推论并非无端臆想,在宋朝已有例证。元人刘壎所著《隐居通义》卷二四《周恭帝禅位诏》云:“《五代开皇记》载恭帝禅位诏,与宋朝《太祖实录》所载无一字相同,殆史官改易元本。乃知尽信书不如无书。”宋朝史官把周恭帝禅位诏的内容都改了,并且改的“无一字相同”,以致刘壎感叹地说:全信书,不如无书。
&&&&&&再说卢璇之迷。对卢璇任防御使、封武烈侯的时间各宗谱的记载很不相同,并有六种之多,分别为:公元978年、1022年、1001年、983年、1003年、1023年。任防御使、封武烈侯是卢璇的重要事件,时间记载上不应该这样乱,特别是《白竹卢氏宗谱》记载了皇帝敕封卢璇武烈侯的敕文,而敕文的时间明确为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八月十一日,其他宗谱不应再由众多不同的记载。为何会出现上述情况呢?可能是卢琰后人对《白竹卢氏宗谱》记载的时间有疑问。按敕文记载,卢璇封侯时才23岁。一个官员晋封侯爵要有显赫的政绩,年轻的卢璇一无文绩的记载,二无武功的记载,何以能给于这样高的爵位?这与前面各宗谱记载的卢璇从少年就跟随卢琰躲避于灵山怕朝廷寻之下落岂不大相径庭?有的宗谱还记载,卢琰曾告诫卢璇,自己在世之时卢璇不要出仕为官,而卢璇任防御使、封武烈侯时卢琰还健在人世,卢璇的行为与卢琰的告诫岂不完全相悖?这也许是一些宗谱不认可敕文所载时间的原因。那么敕文是否有假?笔者认为绝不会的,如此重要的皇帝敕文,宗谱上绝不敢随意撰。敕文不但可信,而且对我们理解卢琰抱养卢璇的真情很有帮助。有一条理由完全可以将这一看似矛盾和充满疑问的问题解释清楚。那就是卢琰抱领卢璇(柴熙诲)不是暗地买通宫人“携孤以逃”,而是如有的宗谱记载的,是赵匡胤“命卢琰抱领”。所以,宋太祖、宋太宗乃至宋真宗都知道卢璇即是柴熙诲,给年轻的卢璇高官厚禄是因柴荣之故,是给于周世宗的回报。
赵匡胤是柴荣非常信任的官员,仅五年时间,柴荣就将他从一个一般宿卫将提拔为殿前都点检,做了后周最高军事长官。这一职务原来由郭威的女婿张永德担任,周世宗柴荣临终前免除了张永德的这一职务,给了赵匡胤,其用意是让赵匡胤好好辅佐年幼的恭帝柴宗训。但赵匡胤借着都点检的军权策动了陈桥兵变,灭了后周,背叛了柴荣。赵匡胤对柴荣是有愧的。他在处置柴荣皇子时应该说是处于两难之中。开初,他未必没有杀害皇子的想法,但是,这样做必会背上千古骂名。再者,朝中的文臣武将都是同他一样来自后周朝廷,他的过激行为必然会遭到一些大臣的反对,引发时局的动荡。但留下皇子,又担心留下隐患。后来,他让潘美和卢琰各抱养了一个皇子,并都改了姓名,这是赵匡胤找到了处置皇子最好的方法,这样,既保住了皇子的性命,又消失了柴荣皇子的身份,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可谓两全其美。所以,卢琰抱领柴熙诲是奉“命”抱领的,最低也是赵匡胤同以的。在当时的形势下,卢琰不可能暗暗将柴荣皇子偷出来。果真如此,他和柴熙诲在京城住了七、八年,赵匡胤不可能找不到。如果赵匡胤想除掉柴荣皇子,卢琰即使隐居在浙江灵山也一定能找到。况且,据宗谱记载,卢琰的八个儿子在宋朝都做了官,有的还是高官。宗谱上记载卢琰将柴熙诲偷偷抱出,无非是想突出卢琰的忠义精神,当然,说卢琰对赵匡胤怀有一定戒心那是可能的。
历史也证明了赵宋王朝是善待了柴荣的后裔的。宋人叶梦得在《避暑漫抄》中记载,赵匡胤即位的第三年,秘密镌刻了一块石碑,立在太庙和寝殿中间的一个夹室里,称这石碑叫“誓词”。夹室紧锁,封闭很严,平时从不打开。赵匡胤立下规定:新天子即位时,在拜过太庙后,必须奏请恭读誓词。誓词的内容大臣们都不知晓,直到宋钦宗靖康事变,金兵攻入开封,皇宫大开,人们才得知“誓词”的内容:“一、柴氏子孙有罪不能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二、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三、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据《宋史》记载,宋朝皇帝多次声称宋朝是“继周而王”,因此,自宋仁宗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至宋理宗淳祐九年(公元1249年)的223年间,宋朝皇帝先后13次下诏寻查录用周世宗柴荣的柴氏后裔20余人。
根据上述情况,便可以解释宋太宗为什么会给年轻的卢璇晋封武烈侯了。宋太宗同宋太祖一样,也知道卢璇就是周世宗柴荣的儿子柴熙诲。而柴熙诲在后周时已被封为蕲王,在宋封个侯爵并不越位,也不一定要卢璇建立多大功勋。再者,即使违背了养父的诫训,因是皇帝敕封,卢琰自然也不敢反对和违抗。&
(薛庚环)
&&&&&&&&&&&&&&&&&&
(文中宗谱资料多选自祝治平、柴&&&&&&&&&&&&&
本林《周世宗柴荣暨后裔考》一书)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来姓的起源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虞姓,出自古代舜帝的后代遏父,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舜帝本名虞重华,其子商均在舜去世以后,认为自己没有治国之才,就传帝位于大禹。
大禹即位,封商均于虞城,不久又移封于商(今河南商丘)。商均虽然西迁,但他的后人虞思公却滞留在虞邑(今河南虞城),未再迁徙。舜当
天子时,曾建都蒲坂(今山西永济),他的另一支后裔虞遂便定居在蒲坂附近的虞乡。虞遂的一支后裔被封于遂国,春秋时期被齐国所灭。商汤灭夏,封虞遂的另一支后裔于陈邑(今河南淮阳)。
商王朝统治了大约五个世纪,被周武王姬发所灭。西周初年,商均的后裔遏父投奔周武王,担任陶正之官。
周武王在灭殷商后,正想寻找舜的后裔,得知遏父正是舜的后裔,大出喜望,便将长女太姬嫁与遏父之子胡公满为妻,并封地于陈邑(今河南淮阳),取代虞遂之后的陈国,以接续舜的香火。胡公满的子孙后来就以国为姓,称陈氏,流传至今。
陈氏的诸多分支,其中有子孙分封在徕邑。徕邑,即今河南省荥阳市,其后裔子孙遂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徕氏,后简化为来氏,再简化为来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妫姓,出自古代夏王朝缔造者大禹之裔孙伎来,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氏族典》第十一卷记载,黄帝第五代骆明生伯鲧,伯鲧生禹;禹建夏王朝,娶涂山氏,生子二人:长子启,次子均。启为继夏帝世系者。次子均生固,固生伎来,伎来生循鞈……
伎来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来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商汤王族后裔之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路史》记载:“来,系出子姓,殷商之子孙。”
在史籍《史记·殷本纪赞》、《唐书·宰相世系表》等中记载,商王族支孙食采于郲(今山东黄县),建国,其后遂以封地名称“郲”为姓氏。春秋时期,郲国被鲁国所并,其国人因失国而去“邑”,称来氏,再简化称来氏。
相传,商朝的建立者以子为姓,后来进一步分姓命氏,其中的一支便是来姓。另外,在商朝立国期间,有一位出身王族的人被分封于郲(今河南荥阳一带),这位王族的后裔后来以郲为姓,再后来又简写为来,成为来姓人的一支。
公元前十六世纪,夏王桀残暴无道,众叛亲离。商汤带领一些诸侯,发兵攻打夏桀。夏桀逃到南巢(今安徽寿县),被商汤军队追赶后俘虏。商汤将夏桀囚禁于南巢的亭山。后夏桀亡,商汤大胜,把山东莱州分封于各诸侯。
第四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商朝莱侯之后裔,属于以国名因故改姓为氏。
莱侯为商朝末期诸侯,有莱国,营丘(今山东临淄)曾为莱国国都,西周初期姜太公时所争之营丘即此。
在西周初期,原商莱国国都及大片国土被姜太公占领,居莱都为齐国之都,莱夷人不服且争。故《史记》齐世家载:“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莱,莱人夷也。会讨之乱,而周初定,未能集远方,是以与太公争国。”其结果,当然争不过有强大西周王朝做后盾的姜太公。
到了鲁襄公六年(公元前566年),莱国(今山东黄县)被齐侯所彻灭,莱侯之子浮柔跑奔至棠邑(一作唐邑,今山东鱼台),因失国而去“艹”部首,作来氏,简化字称来氏。这是来氏受姓一说,《萧山来氏家谱》即持此说。
第五个渊源:源于回族,出自蒙古族札赉特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台吉和札赉的后裔子孙终,有取原部族称谓“札赉特”之“赉”为汉化姓氏者,简笔为“来”,成为回族来氏。
第六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族来默氏、毛忽来氏部落,属于以部族称谓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①蒙古族来默氏,又称林明克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地区)。后有满族引以为姓氏,满语称LaimoHala,清末民初改汉姓来氏,亦有改汉姓赵氏者。
②蒙古族毛忽来氏部族,世居鄂尔多斯(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后多冠以汉姓牟氏、来氏、何氏、李氏等。
二、迁徙分布
(部分)来氏受姓源自公元前十六世纪,夏王桀残暴无道,众叛亲离。商汤带领一些诸侯,发兵攻打夏桀。夏桀逃到南巢(今安徽省寿县东南),被商汤军队追赶后俘虏。商汤将夏桀囚禁于南巢的亭山。后夏桀亡,商汤大胜,把山东莱州分封于各诸侯。到了春秋鲁襄公六年,莱国(今山东黄县东)被齐侯所灭。从此即以国为氏,去草为“来”。这是来氏受姓的一说,《来氏家谱》持此说,后二十二世孙来鸿瑨撰《来莱辨》以驳正前说,并称“来氏子姓,系出于郲。”来氏受姓,早于我国宋代的《百家姓》,它虽然被摒于《百家姓》之外,但是来氏后裔遍布世界,许多著名姓氏书都备载来氏渊源。
大量的史料表明,来氏系出于殷人玄鸟之裔,他以王侯将相世系蝉联。同虞帝后裔的姚姓、黄帝后的姜姓、周王后裔的姬姓一样,是我国的华夏族的“子姓”。来氏历经战国、秦朝。齐国时有来章,楚国有来英。西汉时的来歙,因征陇蜀有功,封为征羌侯。三国时的来敏,官典学校尉。来军为羌维参军。隋朝的来护儿官至泉州刺史。唐朝来恒为中黄门侍郎,来济为唐高宗永徽时中书侍郎兼弘文馆学士。宋代有来之邵,字德高,哲宗朝为殿中侍御史。来子时,字以中,绍兴初授袁州通判兼劝农营田事,他的孙子来廷绍,为萧山来氏始祖。来氏南迁萧山定居长河
公元1138年,宋高宗正式定都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南方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促使南宋社会经济的较快发展。嘉泰二年(1202年),萧山始祖来廷绍,出任绍兴府事。渡西陵时得了急病,未赴任而卒于萧山祗园寺僧舍,葬在萧山湘湖方家坞……(余略,另见下第2楼详细介绍)。来姓望居江都郡(隋开皇九年〔589年〕平陈,改吴州为扬州;大业初改为江都郡)、平阳郡(三国魏置,在今山西省临汾县西南)。
三、历史名人
歙:字君叔,东汉初将领。南阳新野(今属河南省)人。建武二年(26年),以劝汉中王刘嘉归刘秀之功,拜太中大夫。数次出使陇西,说服隗嚣附汉,因功拜中郎将。八年春,率2000余人伐山开道,从番须(今陕西省陇县西北)、回中(今甘肃省华亭西南)至略阳(今庄浪西南),斩守将金梁。复坚守数月,抵御隗嚣大军的攻击,在陇西之战中战功卓著。十年秋,统率冯异等五将扫荡隗嚣余党,攻破落门(今武山洛门),灭隗氏割据集团。又率盖延等将击羌人于五溪(今陇西县西),斩首数千,获牛羊万余头。开仓赈饥,安定陇右。十一年六月,与盖延、马成等率军大败公孙述部将王元、环安于河池(今徽县西北)、下辨(今成县西北),正拟乘胜入蜀,被环安遣人刺杀于军中。
周:约明万历、崇祯间人。擅画山水,构图简洁,萧疏闲逸,意境清远,墨色秀雅,画风远学宋、元,近学杜琼,受“吴门派”影响。传世作品有万历十五年(1587年)作《山水图》轴,金笺,墨笔,纵51.3厘米,横31厘米,款署:“丁亥春月上浣,为公篪二兄画。来周。”现藏常熟市博物馆。
来护儿:字崇善,隋人大将军。本为南阳新野(今河南省新野南)人,为东汉中郎将来歙的十八世孙。曾祖来成为北魏新野县侯,后降于梁,迁居广陵,遂以此为家。祖父来嶷,历任步兵校尉、秦郡太守、长宁县侯。父亲来法敏,为陈朝海陵令。来护儿年幼而孤,这世母吴氏收养。吴氏对来护儿抚养教育,待其甚好。来护儿“幼而卓诡,好立奇节”,初读《诗经》中“击鼓其镗,踊跃用兵”,“羔裘豹饰,孔武有力”时。舍书而叹道:“大丈夫在世当如是,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安能区区专事笔砚也!”同辈人惊其言而壮其志。长大后,来护儿更是“雄略秀出志气英进。涉猎书史,不为章句学。”
来廷绍:字继先,号平山,原籍河南鄢陵县,为萧山长河来氏之祖。绍兴二十年(1150年)六月”生于江西袁州。”那时,南宋王朝苟安于江南,当权者终日沉湎于声色,半壁江山沦于敌手,中原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廷绍……“幼负奇才,忠愤激烈”,常念祖宗之耻未雪,时时不忘中原的河南故都,故自号思洛子,但壮志未酬而身先死。
来廷绍曾结识比自己年长8岁的唯物主义思想家陈亮,经常在一起议论国事,多次促陈诣阙上书,提出改革政治、经济、军事的方案,均未被采纳,而“朝廷恶其切直”。自此以后,廷绍晦迹读书,志益奋激。绍熙四年(1193年)和陈亮同中进士,当时的士大夫都说:“来、陈俱登第,恢复有期矣!”但不幸的是陈亮未及上任而卒,使廷绍失去了亲密战友。欣慰的是,两年后,廷绍又结识了大词人辛弃疾。
来知德:明代蜀人(),专研《易经》,自中举后即隐居万县求溪山中,达30年,生活于“不庐不扇,忘食忘忧”的状态中,著有《省觉录》《省事录》《理学辨疑》等,尤以《周易集注》十六卷更为著名,来知德著此书先后经29年,成为易学研究中重要著作,甚至有“来氏易”之说。
来集之: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名容,号集之,字元成,浙江萧山人。明崇祯十二年(1939年)南京国子监贡生。崇祯十三年(1640年)进士。曾任安庆府推官、兵科给事中、太常寺少卿等职。左良玉掳掠烧杀无辜时,正值任安庆府推官,曾前往劝阻。弘光朝、马士英欲招为门下,固辞不就。入清后隐居不仕。康熙七年(1668年),被推荐应博学鸿儒科,仍隐居不出。隐居时潜心著述,因傍依倘湖,人称倘湖先生。一生著述较多,有《读易隅通》、《易图亲见》、《春秋志在》、《倘湖文案》、《倘湖诗全》、《南行偶笔》、《南行载笔》等。戏剧作品有杂剧《两纱》和《秋风三叠》等。
来 章:(生卒年待考),著名春秋时期齐国人。
来 英:(生卒年待考),著名春秋时期楚国人。
来 敏:(生卒年待考),著名三国蜀汉大臣,学识为时人所称,官典学校尉。
来 军:(生卒年待考),著名三国蜀汉将领,为姜维参军。
来 整:(生卒年待考),来护儿之六子;江都人(今江苏扬州)。著名隋朝将领。骁勇善战,所向无敌。敌人凡见其皆退,传言道:“不怕官军千万乘,只怕荣公第六郎。”
来 恒:(生卒年待考),著名唐朝大臣,官至中黄门侍郎。
来 济:(生卒年待考),著名唐朝学者,唐高宗永徽时中书侍郎兼弘文馆学士。
来鸿缙:(生卒年待考),萧山长河人(今者杭州萧山)。著名清朝诗人。
来俊臣:(公元651~697年),雍州万年人(今陕西西安)。著名唐朝武则天时期酷吏。来俊臣少时凶险,不事生产。因告密而得武则天的信任,成为武则天在政争中的鹰犬。
来之邵:(生卒年待考),字德高。著名北宋朝大臣。
来子时:(生卒年待考),字以中;河南鄢陵人。著名宋朝官吏。
来五魁:(生卒年待考),字德祥;萧山长河人。著名明朝太医院医士,孝子。
来端蒙:(生卒年待考),萧山长河人。著名明朝抗倭英雄,萧山来氏第十三代孙。
来 复:(生卒年待考),字阳仲,号阳伯、耦园主人;
陕西三原人。著名明朝大臣,诗人。
来 周:(生卒年待考),萧山长河人(今者杭州萧山)。著名明朝画家。
来国柱:(公元1929~今),浙江杭州人。著名电子工业专家。
来养芳:(公元1930~今),山东邹城人。著名现代书画家。政工师,毕业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
来辛程:(公元1941~今),曾用名宋心诚、宋心澄、何蹇,自署立锥斋主、蜗庐先生、长白山人、大道无常等;吉林吉林人。著名中国画画家、工艺美术家、美术教育家。
来洪云:(公元1945~今),浙江东阳人。著名文化业政工干部。
来广铨:(公元年),字楚庚,以字行,号柴若;浙江萧山人。著名当代台湾“谜圣”。
江都郡:西周初期,今江苏省扬州一带称邗国,后属吴、越、楚。秦统一中国后,改设广陵县。汉时先后属荆国、吴国、江都国、广陵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先后为广陵郡、广陵县、南兖州、东广州、吴州。
平阳郡:三国时属魏,境内为司州平阳郡,辖10县;西晋时仍为平阳郡,辖12县。
洛阳:战国时期秦国的秦襄王置洛阳县,该县以在洛水之阳而名,属于三川郡。
乐安郡:东汉朝永元十年戊戌(公元98年)改千乘郡置国,治所在临济(今山东青高苑镇),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博兴市高青县、桓台县、广饶县、寿光县等地区。
五.字辈排行:
山东寿光来氏字辈:“朝城凤常庆延寿建庭恩”。
河南洛阳来氏字辈:“宗景志朝大会启英华增福延庆克绍祖武尊师重道光耀家庭”。
萧山来氏的祖先起源于河南鄢陵
(鄢陵是春秋时郑伯克段于鄢的故地),据《萧山来氏家谱》记载:来氏河南五世如下:
第一世:来大户,字仲实,宋开封府鄢陵县咸平乡淮安里人,配李氏,子一,名为来之邵。
第二世:来之邵,字德高,哲宗朝为殿中侍御史,落职知英州,配高氏,子一,名为来时。
第三世:来时,字以中,绍兴初以李光推荐,授予袁州通判兼劝农营田事,因李光与秦桧议,事不合,秦桧讽御史何铸劾光谪琼州,时亦遭贬,配钱氏,子一,名为梁叔,卒年五十四。
第四世:来梁叔,字国材,以父为秦桧所抑,隐居不仕,配王氏,子一,名为廷绍,卒年五十八。
第五世:来廷绍,字继先,即迁居萧山为第一世祖。
来廷绍这一支,估计是宋朝南渡时的随迁户。他的祖父来时,宋高宗绍兴初年曾在江西袁州任官, 廷绍即在绍兴二十年
(1150年)生于袁州,宁宗庆元六年(1201年)廷绍被任命为绍兴知府,从杭州渡江至萧山西兴时得急病,未能赴任,卒子祗园寺,葬于湘湖,直系亲属定居萧山,奉廷绍为萧山来氏始祖。
当时可能有一部分族人先行至绍兴,也就定居于绍兴,所以新编《萧山县志》在《姓氏》章的《部分大姓来历》一节中曾有记载说:
“来姓:祖籍河南鄢陵,随宋室南渡,定居绍兴。后分两支,一在绍兴,一居本县今长河乡的,长河头,后又分支于今浦沿及闻堰乡等地。全县有1.6万余人,长河一地即达5000余人。”
来姓起源 来姓起源
来姓出自子姓
相传,商朝的建立者以子为姓,后来进一步分姓命氏,其中的一支便是来姓。另外,在商朝立国期间,有一位出身王族的人被分封于郲(今河南荥阳一带),这位王族的后裔后来以郲为姓,再后来又简写为来,成为来姓人的一支。
公元前16世纪,夏王桀残暴无道,众叛亲离。商汤带领一些诸侯,发兵攻打夏桀。夏桀逃到南巢(今安徽寿县东南),被商汤军队追赶后俘虏。商汤将夏桀囚禁于南巢的亭山。后夏桀亡,商汤大胜,把山东莱州分封于各诸侯。到了春秋鲁襄公六年,莱国(今山东黄县东)被齐侯所灭。从此即以国为氏,去草为“来”。这是来氏受姓的一说,《来氏家谱》持此说,后二十二世孙来鸿(王+晋)撰《来莱辨》以驳正前说,并称“来氏子姓,系出于郲”。
来氏历经战国、秦朝。齐国时有来章,楚国有来英。西汉时的来歙,因征陇蜀有功,封为征羌侯。三国时的来敏,官典学校尉。来军为姜维参军。隋朝的来护儿官至泉州刺史。唐朝来恒为中黄门侍郎,来济为唐高宗永徽时中书侍郎兼弘文馆学士。宋代有来之邵,字德高,哲宗朝为殿中侍御史。来子时,字以中,绍兴初授袁州通判兼劝农营田事,他的孙子来廷绍,为萧山来氏始祖。
来姓迁徙史 萧山来氏迁徙史
公元1138年,宋高宗正式定都临安
(今浙江杭州)。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南方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促使南宋社会经济的较快发展。嘉泰二年(1202年),萧山始祖来廷绍,出任绍兴府事。渡西陵时得了急病,未赴任而卒于萧山祗园寺僧舍。葬在萧山湘湖方家坞。南宋大名鼎鼎的爱国诗人辛弃疾给他撰写墓志铭:“来廷绍,字继先,号平山,原籍河南鄢陵县,为萧山长河来氏之祖。绍兴二十年(1150年)六月生于江西袁州。”那时,南宋王朝苟安于江南,当权者终日沉湎于声色,半壁江山沦于敌手。
来廷绍曾结识比自己年长8岁的唯物主义思想家陈亮,经常在一起议论国事,多次促陈诣阙上书,提出改革政治、经济、军事的方案,均未被采纳,而“朝廷恶其切直”。自此以后,廷绍晦迹读书,志益奋激。绍熙四年(1193年)和陈亮同中进士,当时的士大夫都说:“来、陈俱登第,恢复有期矣!”但不幸的是陈亮末及上任而卒,使廷绍失去了亲密战友。欣慰的是,两年后,廷绍又结识了大词人辛弃疾。庆元五年(1200年),辛弃疾任浙东安抚使,来廷绍出任朝散郎直龙图阁学士。翌年,来廷绍以宣奉大夫出知绍兴府,辛弃疾非常高兴,喜曰:“来君来,事济矣,祖宗耻,可雪矣!”但还未出任,就在萧山病倒,而且病情十分严重。嘉泰二年(1202年)十二月十五日病殁于萧山祗园寺,享年53岁。来廷绍曾在病中,仍未忘怀故国,作《祗园临终诗》一首:
病卧僧房两月多,英雄壮气渐消磨。
昨曾饮药疑尝胆,今天披衣似挽戈。
吩咐家人扶旅榇,莫教释子念弥陀。
此心不死谁如我,临了连呼三渡河。
来廷绍死后,葬于湘湖方家坞。由其子师安、师周延请辛弃疾为父作墓志铭。辛弃疾怀着极为悲痛的心情撰写了墓志铭:“又卒矣!呜呼,岂天下之不欲平治天下也哉!不然,胡为来、陈相继而殁,已焉哉厂(注:陈指陈亮)。墓志铭分为志和铭两个部分,其铭曰:壮志愤愤兮扶社稷,忠诚烈烈兮贯金石。怀抱郁郁兮未获伸,友义思思兮同扶策。皇天不整兮夺其年,国步艰难兮谁共力。湘水苍苍兮荫佳城,千秋迢迢兮知来宅。
辛弃疾所作的墓志铭概述了来廷绍一生的经历。来廷绍病故,由他的长子师安守墓,占籍萧山,卜居冠山之阳。师安在萧山长河,生下七个儿子,存三人:大德、大震、大圭。
长河为萧山西部古镇,北滨钱塘江,东邻铁陵关,西连浦沿镇、闻堰镇,南通湘湖水。冠山海拔161米,是长河的象征。萧山来氏的祖先就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兴旺发展。
来师安之“占籍萧山,卜居冠山”,这是来氏在萧山定居的奠基之始。这种说法一直流传到现在。
按大宋王朝“限田定制”,绍兴府事来廷绍可应得“限田”百亩之数。但是,到了他孙子一代,即来长河十二三岁时,这百亩“限田”仅有七亩。由于本地豪民孔德祖“阴萌嫉妒”、“妄意生事”、“擅行科率”,竟把来长河这仅有的“七亩”田,也勒令“出助役田”。这一恶劣行径,致使来氏无法在萧山立足。当时来长河虽然尚未成年,但为了不受孔德祖之辱,在他的内侄邱本高、眷弟任庸相和国子监助教曲江张经的支持下,“持祖父诰敕陈诉”,经都司、宪台判定,孔德祖已构成“科勒役田”之罪,并勒令其“不得再有妄意生事……”
据邱本高的《宋处士长河散人来公墓志铭》、张经和任庸相的《附限田状并二跋》语云:“元贞二年岁次丙寅二月初一日,君子来公年七十有二……而亡。”“公讳大德,字维守”,“大父廷绍”,“父师安,娶李氏,生七子。公则长男也”,“自七八岁,则明敏严饬,无复童心。十二三则温良正直,有成人之德。”“里有豪民孔德祖,科勒役田。公持祖父诰敕陈诉。明证罪恶,人咸直之……·
这段“志文”和“跋文”,不但表明了来氏在萧山的权力地位得以确认。
来长河未出世之前,萧山以西七里的地方,称“夏孝里”、“夏孝乡”,长河公出世后,人们便用他的名字更换了“夏孝里”、“夏孝乡”的地名,称之为“长河”。
长河古为越地,周秦以来为会稽郡所属,隋唐以降为越州永兴县属地,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始有乡的建制,明清以后隶属于绍兴府萧山县,民国仍之。建国以后萧山划为杭州市属县,长河则为杭州萧山属镇,1996年又划为杭州滨江区所属。
南宋时,来氏从河南迁居萧山,来廷绍成为萧山来氏始祖。据《萧山来氏家谱》世系记载:
第一世:始祖廷绍,行美三,字继光,号平山,别号思洛子。原籍河南开封府鄢陵县咸平乡淮安里人。生于宋高宗绍兴庚午六月二十一日。中光宗绍熙癸丑陈亮榜进士,历任朝散郎直龙图阁学士,进阶宣奉大夫。配杨氏。子三:师安、师厚、师周。宁宗嘉奉壬戌出知绍兴府事,道经萧山患病,寓祗园寺,卒于十二月十五日,年五十三岁,葬于湘湖方家坞。浙东安抚使辛弃疾志其墓。
第二世:大宗师安,行会四,字仲仁,号西麓,生于宋孝宗淳熙辛丑七月初三日。以龙图公葬方家坞,遂占籍萧山,卜居夏孝乡
(现在的长河镇)。配李氏,生子七人:大德、大振、大圭、大发、大亨、大伦、大瑶。存三人:大德、大振、大圭。师安卒于理宗宝祜癸丑十月二十二日,年七十三岁,葬于萧山冠山陶家坞。进士徐理志其墓。
第三世:大宗大德,行鲁七,字惟守,号长河。生于宋理宗宝庆丁亥正月十七日,配邱氏,子一,名贤,行荣二。大德卒于元成宗元贞丙申二月初一日,年七十岁,葬于冠山西麓。内侄邱本高志其墓。
第四世:大宗贤,行荣二,字子孝,号江屯,生于宋理宗甲寅四月初十日。配沈氏,子三:
尚宾(正三)、尚友(正四)、正五。荣二卒于元泰定甲子十月十六日,年七十一岁,葬于冠山西麓。金华郡学正朱公志其墓。
第五世:大宗尚宾,行正三,字端夫,号恬齐,生于元成宗元贞乙未三月初三日。配徐氏,生子一,名韶;继王氏,子二:歆、韵。正三卒于元顺帝至正壬寅八月十八日,享年六十八岁,葬于冠山南麓。
第六世:大宗韶,行员五,字仲美,一字邦卫,号斌山,生于元仁宗皇庆壬子六月初二日。配孙氏,生子一,思名;继王氏,子二:思义、思德。卒子明洪武辛亥六月初一日,享年六十岁,葬于冠山南麓。赐进士山东利津县韩守正志其墓。
第七世:大宗思名,行一,号潭居,生于元顺帝至正已丑闰七月二十七日。配孙氏,生子二:励、仪。卒于明宣德戊申十二月二十七日,享年八十岁,葬于冠山南麓。柳州府儒学训导李实志其墓。
第八世:大宗次子仪,行三,字宗表,号冠山,生于洪武丁卯九月初二日。配俞氏,生子三:英、雍、岜。卒于宣德已酉正月二十日,享年四十三岁,葬于陈家河山麓。
第九世:大宗英,行四,字淳才,号间如,生于永乐辛卯七月初十日。配壬氏,生子二,瓒、琏。卒于明正统戊辰八月十二日,享年三十八岁。
宋末以后分大房祖、二房祖、三房祖、四房祖、五房祖、六房祖等六支。
南宋嘉泰二年(1202年),宣奉大夫知绍兴府事,来氏始祖来廷绍被任命为绍兴知府,赴任途经萧山,病殁于萧山祗园寺。其长子师安守墓在萧山湘湖方家坞,遂占籍萧山,卜居长河。次子师厚,去向无考。幼子师周,回河南。
师安生子有七,存三人:大德 (来长河)、大振、大圭。
大德生子荣二。
荣二生正三、正四、正五。称“三支”。
来大振生荣一、荣二、荣七。荣七为塘上“一支”。
(“一支”,因荣三当兵。荣七入赘苏家谭)
来大圭生荣六、荣九,为高田沙“二支”。
荣九生德仁。德仁出家“云岩寺”后,创立了“西隐庵”(今称冠山寺)。
宋末,来氏初次形成“六支”,在萧山已形成一个整体。
元末,来氏随着丁口的繁衍,宗族体系发生了新的变化,重新进行了组合与分布。
第一阶段:
来正三生晨五、员五、员六。
员五生三子:思名 (潭居)、思义、思德。
来潭居生二子:长康顺字励,幼冠山字仪。
元末明初,来氏“六方”(六支)和广世系”的创立。
1.“六支”(六房)
来康顺生三子:长口如、次恂、幼裕,称大、二、三支即大、二、三房。
来冠山生三子:长口如、次侃如、幼泰如,为四、五、六支即四、五、六房。
自来潭居以前,居址星散的来氏均称“广世系”。
(1)分布在萧山境内蒋家山、陈家河、坟里陈、徐家阐、塘外、苏家潭、高田沙七派人“广世系”。
(2)在战乱中跨越省外的如四川、陕西、河南、山东、广西、云南、福建等地称“广世系”。
来氏“六支”(六房)和“广世系”的创立,既是宗族传统的有效延续,又是这一传统与传统文化融会后的新事物。
据有关史、地志载明:“冠山”在六朝时就是名山。但从传统的风水相术观念而论,来氏则称“占籍萧山”、“卜居冠山之阳”以相符应,并用来作人名,有“长河”、“冠山”其人。所以乡谚有“先有长河,后有冠山”指二人辈分的先后,有人不知道长河、冠山二人的先后,所以成为疑难之谜。
运用“河”“山”这种传统取名方法,无不蕴含着我国民族文化之精华,表现了来氏为传承“还我河山”这种英雄主义精神,以表示来氏从南迁开创的未竟之业!
来氏“六支”在萧山的分布现状大支(大房)主要居址在月湾潭、河沿上、天官第、会宗堂、百仁堂、石厅(后墙门)、世科第、咸墅、花园周、浦沿的冠三村、闻堰的祥大房、潭头庄。
二支(二房):双庙、河兜里、河环庄(下庄里)、西兴的襄七房、俞家潭。
三支(三房):水沟沿、南山(川)堂。
四支(四房):大夫第、老当、老二墙门、腾蛟厅、起风厅、白虎(浒)弄、新当。
五支(五房):光裕堂、经魁墙门、老二墙门、阁才厅。
六支(六房):六房道地。
从来氏“六支”(六房)的创立与分布现状分析,地域界限分明,分而居之。按其格局,运用沟、潭、池、河、墙、门、弄、厅、堂、房等支离错杂的文字形象,似“水”引穿“六支”(六房),井井连贯,象征了来氏聚族而居,同宗一体的民族传统和民族文·化。他们以冠山为据点,以长河为渊源,日益发展,尤其在明中叶以后,来氏已号称“两浙巨族”。每逢朝考,录取总额占全额六分之一,而有“无来不出榜”的传说。
萧山来氏的繁衍外迁
萧山来氏向外省繁衍,大约在宋代后期。始祖来廷绍之幼孙来师周一支,迁回河南洛阳,也可能有回鄢陵老家的,但文献不足,无可征考。据《洛阳来氏家谱》序所记,在明代中期,来氏家族自萧山迁入洛城,至今四百余年,洛阳来氏的始祖名无考,字承甫,迁洛后住城内西北角仓街,卒葬城北金家沟村西,为洛阳来氏一世祖。冢前有碑,相传至五世,有来思信者又迁至距洛阳西南四十里地的延秋村。延秋是唐武则天的避暑盛地,因希望延缓秋凉而得名。洛阳来氏至今已有二十余世,现有二百二十余户,人口近千。
萧山来氏曾有繁衍至四川者,历史上知名者为哲学家、思想家来知德。来知德字矣鲜,号瞿唐,别号十二峰道人。其祖先由萧山迁出,先至湖北麻城。元末时有来泰者由楚入蜀,居于梁山,成为蜀地来氏之始祖,在古之贤等所撰《瞿唐先生年谱序》中已言明其事。
洛阳来氏和麻城来氏中有向西迁至陕者。如洛阳来氏第十二世携子赴陕州,麻城一支在入蜀途中也有可能向西北经郧西入陕。今人陕西505集团总裁来辉武虽已难追述其始祖渊源,但据本人函告祖籍湖北省郧西县,民国初年其祖父为逃荒,辗转曲折到陕西定居,来辉武即出生于陕西周至县尚村乡,则陕西来氏或亦为萧山来氏之后裔。
在河南除洛阳外还有南阳、柘城等地有来姓族人,其中南阳有上来村、下来村。据洛阳市志办来学斋编审函告,他的老家是三门峡市、灵宝市阳平镇裴张村下的一个自然村名小阎村,全村400余人,均为来姓。据说小阎村来姓一族最早由洛阳迁来,是洛阳来氏第十二世来宗有于清嘉庆十八年携三子,先移居卢氏,后又迁小阎村。来学斋提供了一篇他的某老师所撰《小阎村的变迁》一文。
文中曾说到村址,在阳平镇的最东边,位于温和、东仓二河交河处的西岸。该村南端高圪塔处,有一座老窑院,住着张、严、来三家人,后来由于窑院倒坍,住户迁到河边外居住。河边与窑院相比,地势较低下,因此被称为“下村”。
下村后来又添一阎姓居民。老阎有一子,聪明能干,在邻村稍有名气,广称“小阎”。时间一长,都以人名代替村名,与下村并称。张、阎二姓,后来败退……只有来家,人丁旺盛,久传不衰。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浙江平柴泵业有限公司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