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不同学术都可“援《易》自以为是说”

李零:《周易》是本什么样的书_历史频道_新浪网
李零:《周易》是本什么样的书
  (二)五行说
  《易传》没有专门讲五行的话。但阴阳、五行相结合,是大势所趋。马王堆帛书的《要》篇提到了“五行”。汉易是以阴阳五行讲《周易》。
  古人喜欢讲循环论,道理很简单。春夏秋冬,生老病死,生活的经验,本来如此。五行说是一种五元循环的概念。这个概念有如魔方。东南西北配春夏秋冬,凡是四方加中央,都可使用这个概念。古人讲四方变五位,八位变九宫,方色配物,一层层往里加,是个可以无限推广的概念。
  五行也有一部经典。古人讲五行,都推始于《尚书?洪范》。《洪范》讲五行,只有几句话,“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但后人却大做文章。汉代讲《洪范》,前有伏生《尚书大传》,后有刘向《洪范五行传》,都是发挥这个理论。《汉书?五行志》就是根据《洪范五行传》,用五行讲灾异,大到山崩泉涌,小到牛马生病,什么都有解释。这是五行说的经典依据。但我们不要以为,五行说是凭《洪范》的几句话就能创造。
  五行说的创造,必须有技术支持,有知识铺垫。这个支持,这个铺垫,不是卜筮,而是选择术。我们要知道,选择术是战国秦汉最大的一种术,历代史志都是放在数术类(或术数类)的五行类。选择书,夙有时令书和日书两大类,上面我已提到。时令,四时令,把一年分为四时,配二十四节气;五行令,把一年分成五段,配三十节气。它们都有复杂的方色配物,越分越细,越推越广,什么都可往里装。日书更把时令细化,日常生活的一切都可往里装,所有占卜都可往里装,简直就是占卜大全。五行说的大本营,其实是这个领域。
  古人用这两种理论,破圆为方,化方为圆,整合所有的“术”(医书和兵书,也都渗透着这个理论)。这种系统化的理论,就是阴阳五行说。好坏不论,古人是这么讲。
  《汉书?艺文志》有两类书密切相关,一类是阴阳家的书,一类是五行类的书。阴阳家在《诸子略》,五行类在《数术略》,两类密切相关。司马谈《六家要指》说,“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阴阳家是讲这一套,五行类也讲这一套。我们看五行类,它的前六本书就是以阴阳为名,其中还有《阴阳五行时令》。这两类的区别是什么?主要是前者多半有作者,可以称为“家”,后者只是一般的技术书,要讲“作者”,无名可考。
  过去,我们都以为,阴阳五行说,完全是哲学家的创造,即邹衍的五德终始说一种。其实,根据现有认识,我们应该说,它是无名技术专家和有名哲学家共同创造。我相信,思想不光是哲学家的创造(就像艺术,前面有工匠)。
  另外,值得补充的是,研究中国的自然哲学,除了《易传》,除了《洪范》,还有个资源不容忽视,这就是战国道家的宇宙论。比如《老子》就有这方面的高论。郭店楚简《太一生水》就是阐发《老子》的宇宙论。上博楚简《恒先》,还有《淮南子》中的道论,这样的东西,收集一下,还有不少,都是很有哲学味道的东西。
  汉代六家,儒、道为显。汉初,道家最吃香。武帝时,儒家大翻身,反居其上。魏晋以来,又往回转。
  汉代学术,阴阳近儒,法家近道,各为二家之附庸。儒家是儒-阴阳家,法家是道-法家。法、名、墨消亡后。汉代学术的遗产是儒、道唱对台戏,阴阳沦为数术。
  一部易学史,不光是儒经嬗变的历史,象数派的背后有阴阳、数术,义理派的背后有黄老、释道,此不可不察也。
  八、易学革命的遗产:象数与义理
  &《周易》有两种读法,一种主于象数,一种主于义理。象数以占卜为主,《周易》只是工具,往往借题发挥。义理以哲学为主,借阴阳五行讲天地造化、人事休咎,更多是就书谈书,以《易》解《易》。《易》本卜筮,先秦易说,都是以象数为主,兼谈义理。自《易传》出,开始有不占之说,义理逐渐突出,于是有两种不同读法。汉以来,易学有象数、义理之争,就是反映这两种读法,来龙去脉,可概括如下:
  (一)汉易
  通常说的汉易,是指王弼扫象(推翻汉易象数学)前的易学。
  汉易有今古之分。今文家宗田何,古文家宗费直。田何是淄川(今山东青州)人,费直是东莱(今山东莱州)人,都是齐人,属于上文说的北派。
  今文易是西汉官学。田何是秦汉之际人,为汉易第一人。汉初,田何传易,王同、周王孙、丁宽、服生是第一代。王同授杨何,周王孙授蔡公,丁宽授田王孙,是第二代;杨何授京房(不是下面的京君明)、司马谈,田王孙授施雠、孟喜、梁丘贺,是第三代。《汉书?艺文志》的三家易,施、孟、梁丘,宣帝时立于学官。孟氏易是援阴阳五行说讲《周易》的一派。孟喜倡卦气说,为汉象术易的祖师爷。焦延寿著《焦氏易林》,自称得孟喜之传。焦延寿授京房(京君明),有《京氏易传》。京氏易是西汉象数易的代表,汉元帝时立于学官,对西汉末和东汉早期的易学影响最大。
  古文易是私学,主要流行于东汉和魏晋。费直是汉成、哀之际和王莽时人,比较晚。费氏本同中古文本(秘府所藏古文本),号称《古文易》,传者绝少。东汉流行京氏易,费氏易不吃香,陈元、郑众、马融治费氏易,局面才有所改观。马融授郑玄,有郑氏易。郑玄倡互体、爻辰(借自《易纬?乾凿度》),把孟氏易、费氏易和《易纬》捏在一起,兼糅今古,对东汉晚期和魏晋易学影响最大。郑玄提倡古文易,费氏易强调以传解经,是魏晋义理派的源头,但郑玄仍是象数派,荀爽、虞翻也是。
  汉易,西汉孟、焦、京,东汉郑、荀、虞,六家都讲象数。但所谓象数,其实包括两种不太一样的解释,一种是以《易》解《易》,主于爻变;一种是借题发挥,借爻变,讲阴阳占候、灾变咎徵,把《周易》日书化。这两种思路对后世都有影响。
  (二)宋易
  郑玄之后,王弼扫象,借老说易(除道教,还有佛教的影响),纳《周易》于玄学,是风气使然。他的义理是玄学的义理。这是一大转折。从此,象数之说才归于沉寂。
  宋易,虽以义理为主流,但并非完全不讲象数。宋易也有象数派和义理派,只不过概念与以前不同。宋易所谓象数是图数之学,所谓义理是理学家的理。
  宋易象数派,源头是华山道士陈抟。陈抟以图解《易》,源头是《周易参同契》、道教炼丹术。陈抟以《先天太极图》、《龙图》、《无极图》授刘牧、李之才,而有各种“数学”和“图学”。周敦颐发明太极图说,邵雍创先天学,是这派的代表人物。他们喜欢玩图,不断创造各种易图,后人也把这种学问叫“图书之学”(图是河图,书是洛书)。
  宋易义理派,源头是胡瑗。此派讲义理,上承王弼注,但反对以玄解《易》。宋易所谓义理,与王弼不同。胡瑗以下,程颐讲理,张载讲气,各有所主,也有很多不同的流派,但共同点是反对象数派。朱熹比较特殊,论派别,他和程颐是一派,但他的《周易本义》却兼采象数,是宋易的集大成者。
  (三)清易
  清代学术,有汉、宋之别。易学也像时装,有它的流行趋势。汉易讲象数,讲过头,扫象,改玩义理;宋易讲义理,讲过头,又尚象,回归汉易。乾嘉考据,钩沉辑佚,《周易集解》又成起点。整理汉易,惠栋、张惠言、焦循、孙星衍有大贡献。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有“两派六宗”之说,对易学史有所概括:
  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焦,入於S祥,再变而为陈、邵,务穷造化,《易》遂不切於民用。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其论端。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夫六十四卦大象皆有“君子以”字,其爻象则多戒占者,圣人之情,见乎词矣。其馀皆《易》之一端,非其本也。今参校诸家,以因象立教者为宗,而其他《易》外别传者亦兼收以尽其变,各为条论,具列於左。
  这一描述,是不是完全准确,可以讨论,但大轮廓是对的。它说的“两派”是汉魏时期的两派(象数派和义理派);“六宗”是宋易的分支。
  象数派,代表人物是汉代的京房、焦延寿,特点是“入于S祥”,讲阴阳灾异,神秘色彩很浓。此派发展到宋,分为陈抟、邵雍二宗,特点是“务穷造化”,讲宇宙论,讲万物生化。它的源头是道教。义理派:代表人物是魏王弼,特点是“尽黜象数,说以老庄”。此派发展到宋,分为胡瑗、程颐二宗和李光、杨万里二宗。它的源头是玄学。
  宋学强调正统,但它的资源可并不纯粹。
  近现代的易学,照样有义理、象数两派。这里不再详谈。大家看下面的书目,自然可以明白。
  九、读什么书好
  &读《周易》,怎么读?我的建议是:先读原书,次读易史,最后读出土本。这里做一点推荐。
  (一)读原书
  《周易》,原文很难懂,不看注,读不懂。看注,有两个麻烦,一是注本太多,读不过来,要挑一挑;二是注本分派,象数派、义理派,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要比一比。这里选几本书,供大家参考:
  1.唐孔颖达《周易正义》,收入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一册,1-228页。
  此书,经注出魏王弼,传注出晋韩康伯,而孔颖达为之疏,是唐代的标准读本。王、韩注宗老尚玄,一扫两汉象数学(虽亦偶引象数说),是魏晋义理派的代表作。
  2.唐李鼎祚《周易集解》,清李道平《周易集解纂述》,潘雨庭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
  与前书相反。李氏悯旧注亡息,斥王注为“野文”,集汉唐旧注成此书。其引书“三十余家”(见序),旧说是35家,近考有40种。汉唐旧注,多赖此书保存。研究两汉象数学,此书最重要。3.宋程颐《周易程氏传》,收入宋程颢、程颐《二程集》,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下册,689-1026页。
  程颐治易,推重王弼、胡瑗、王安石。此书是依王弼本而注,不包括韩注各篇。宋易分象数、义理二派,而以义理为主流。此书是宋易义理派的代表作。
  4.宋朱熹《周易本义》,廖明春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此书与《周易程氏传》不同,篇序不遵王弼本,而依吕祖谦复原的古本。朱熹不满空谈义理,主张以筮解易,以象数济义理。他有句名言:“《易》本卜筮之书。”(他的语录和书信多次讲到)。此书,书前印有《筮仪》、《卦歌》和九种易图,就是讲筮法和卦象。这是吸收象数派的东西。其书,注释极为简练,叙述极为明晰,对后世影响很大。
  5.清惠栋《周易述》,附:《易汉学》、《易例》,郑万耕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乾嘉考据,重兴汉易,此书是代表作。惠栋所谓汉易,主要是孟喜、京君明、郑玄、荀爽、虞翻五家,特别是荀、虞。荀、虞注主要保存于《周易集解》。特别是虞注,《集解》引用最多。
  6.杨树达《周易古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作者说,他从小就不以汉象数之说为然,而独喜宋程子书(自序)。书前叶德辉序,谓汉易重象数,清儒(如惠栋、张惠言)专事抉发,有大功,但不外爻辰、卦气等题外话,无关本义,门人杨遇夫近辑《周易古义》一书,遍采群书,才是善说《易》者。书名所谓“古义”是义理之义。
  7.尚秉和《周易尚氏学》,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尚氏是晚清、民国之交人。近现代,义理重归主流,象数被目为迷信,再次被扫荡,尚氏志在恢复西汉象数。清儒讲汉易,最重荀爽、虞翻。尚氏讲汉易,独尊《焦氏易林》。他说,汉易正宗是孟、焦、京,而非马、郑、荀、虞。焦氏之书,独合古义,验之《左》、《国》筮例,无不密合。但他动言逸象,什么都成符码,似有推阐过度之嫌。他著书约十种,此书以象解《易》,通释全书,是尚氏的代表作。
  8.高亨《周易古经今注》(重订本)和《周易大传今注》,前者有1984年中华书局本和2004年《高亨著作集林》本(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第一卷,1-424页);后者有1979年齐鲁书社本和2004年《高亨著作集林》本(第二卷)。文献考证,二书最详备,极便参考。
  作者强调,经是经,传是传,经要以经解经,传要以传解传,两者要分开,所以各写一书,以尽其意。前书注经,作者说,它的特点是,第一不守《易传》,第二不谈象数。后书注传,他说,象数要讲,但不可泥于象数。可见二书主于义理。
  (二)读易史
  有两本书可推荐:
  1.朱伯《易学哲学史》,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年。
  此书分四卷,通释全部易史。
  2.刘玉建《两汉象数易学研究》,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此书是李鼎祚《周易集解》的导读,主要是讲汉易的历史。
  (三)读出土本
  有四本书不可不读:
  1.上博楚简《周易》,收入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图版:11-70页,释文考释:131-260页,濮茅左整理。
  此书是个残本,包括残简58枚,加上我增补的一枚,共59枚。这59枚简,涉及34卦,大约只是原书的一半。其抄写年代约在战国中期,在现存古本中年代最早。濮氏的释文是以我的旧稿为基础,但另有新解,以为简本卦序与今本不同。我写过一篇读后记,除订正他的误释,还明确指出,简本卦序,与今本并无不同。[ 李零《读上博楚简〈周易〉》,54-67页。]这一点,现在已被证实。[ 孙沛阳《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的复原与卦序研究》,《古代文明研究通讯》,北京: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总46期(2010年9月),23-36页。]
  2.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参看:张政R遗稿的两种本子。影印本:《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校读》,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排印本:《张政R论易丛稿》下编:遗稿,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89-292页。
  张先生的遗稿,约写于1976年前后,一直未发表。年,我和我的学生通过课堂讨论,才把这部手稿整理出来。
  3.双古堆汉简《周易》,收入韩自强《阜阳汉简〈周易〉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双古堆汉简也是残本,包括残简221片,涉及52卦,因为残缺过甚,已无法恢复其卦序。
  4.李学勤《周易溯源》,巴蜀书社,2006年。
  此书原名《周易经传溯源》(长春:长春出版社,1992年),14年后,经修订,改名《周易溯源》。全书涉及数字卦、上博楚简《周易》、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双古堆汉简《周易》、王家台秦简《归藏》
  是目前唯一一本综合有关考古发现,讨论最深入的著作。
  读《周易》,书太多,很多书,只有为了研究易学史,才有必要读。读《易》,最基本的书还是《易经》、《易传》。《易经》是卜筮时代的经典,《易传》是筮离于卜,与阴阳五行说相结合的产物。汉易的特点是阴阳占候和日书化。我们要注意,清易宗汉,宗的是东汉三国的汉,而不是西汉,西汉易不等于战国易,《易传》也不等于《易经》。
  最后,我想用三言两语作为总结:《易经》是西周筮占的经典,《易传》是战国秦汉新旧占卜杂交的产物。在《易传》的阐释下,《易经》才成为中国自然哲学的源泉之一。阴阳讲世间万象的二元对立,五行讲世间万象的五位循环,它们一静一动,构成古人解释世界的两把钥匙。
  我说的自然哲学,就是指这两把钥匙。
 (来源:作者授权新浪历史刊发)
文章关键词:
&&|&&&&|&&周易的内涵包括哪些内容?
《周易》凝聚了伏羲、周文王、孔子三位圣人以及历代先贤大圣对宇宙、自然的认识,包含了他们对社会历史变化的理解,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位居“群经之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中,它以博大精深的思想对我国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四库全书总目?经部一?易类一》中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周易》在世界上也享有“宇宙代数学”、“科学皇冠上的明珠”等美称.《周易》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不仅是古代的,更是现代和未来的.《周易》最初是用作卜筮的书.朱熹说:“《易》本为卜筮之而作”、“《易》本卜筮之书”.其内容包括卦画、卦名、卦辞与爻辞等,又加之《周易》成书于数千年以前,如果不了解关于《周易》所特有的一些基本知识,根本就不可能读懂《周易》.因此,为了帮助读者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周易》,有必要对《周易》作个导读.《周易》的内涵,体现在“三易”上.《乾凿度》云:“《易》一名而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又云:“易者其德也,变易者其气也,不易者其位也.”郑玄深谙此义,认为:“《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可以说,“三易”包括《周易》的一切,当然,也就包括宇宙的一切了.(一)变易宇宙间任何事物都包含着阴阳两个既矛盾又统一的方面,阴阳二性不停地切摩,阴极则生阳,阳极则生阴,这种消长盈虚的相互转化之机使天地间万事万物随时随刻都处在变化之中,而且这种变化是一而二、二而四、四而八,以至无穷.这就是宇宙万象之本、万化之根源.《周易》谈论天地人之道,是以天道之变易,而定人道之变易;以人道之变易,合天道之变易.所以《系辞》有:“天地变化,圣人效之.”之说,又有:“子曰: 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 ”六十四卦本身就是从自然现象的变化中演绎出来的,六十四卦显示了六十四种自然静态现象,三百八十四爻演化了三百八十四种动态的变化.自然万物的千变万化是遵循一定规则的,如每卦有六爻,初爻表象事物的初始变化,二爻表象事物的变化初显成效,三爻表象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四爻表象变革,五爻表象兴盛,上爻表象变化发展到终极,开始走向衰微.《周易》正是通过六十四卦的结构及其卦爻辞,来帮助人们知晓宇宙在变、世界在变、万事万物都在变的自然之趋势和其中的变道,从而蓄积能变之力量,修养主变之德行,做一个《周易?损》所言“与时偕行”者,变其所当变,变则必求其通.(二)不易不易的内涵有三层意思:(1)《周易》所阐释的哲理,是宇宙、天地、人生、事物的真理,它是永恒不变的.因为宇宙生化,虽然错综复杂、瞬息万变,但在变易之中,也含藏不变之理,如日月往来,寒暑相推这样的万古之常道是“不易”的.正如董仲舒所说:“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2)自然万物的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道本自然.以天地自然现象来讲,如白昼与黑夜、阴晴与圆缺、春华秋实、沧海桑田等的变化都是本乎自然,人只能效法和适应这种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地改变自然.老子也提示人们:“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的这一永恒法则是永远不变的.变易是现象,不易是法则.研究《周易》的目的就是要认知变易的现象,探求不易的法则,以确定人合理存在的方针和指导应变的方法.(三)简易简易的内涵也有两个层面:(1)天地自然的法则,本来就是简朴而平易的,正如孔子所讲:“乾以 易 知;坤以 简 能.”(2)简的根源就是心诚.所以,简易就是效法天道,保持人性的纯正.中孚卦《彖》云:“中孚以利贞,乃应平天也.”这句话讲的就是,诚信能保持人性的纯真,是合乎天之简朴而平易大道的.一切人世间化简为繁的事物,其本源都可归于心不诚,或者为了规制不诚心的行为而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条例、守则.心不诚就必然要伪饰一些表面的东西以掩盖其本质,这种矫揉造作就把本来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大道至简,这是宇宙的普遍法则,也是《周易》的精髓.这一点,从《周易》易数上看得更清楚,《周易》中只讲一位数“ ”,其余的数都是来自于“ ”的递增.计算的方法也更简单,即加法和减法,万物的变化正是如此,非加即减.八卦和六十四卦仅仅就是用了两个最简单的符号:“ ”和“ ”,由阴阳而成乾坤,乾坤生六子为八卦,由八卦重之而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一卦而备众象,一爻而明众事,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就演绎出了宇宙、社会和人的无穷变化.《周易》散之三百八十四爻,聚之六十四卦,约之仅八卦,再简之仅两卦,再简之仅两爻,故《系辞》云:“一阴一阳之谓道”,道者简易也.德国的莱布尼茨看到了由传教士翻译成拉丁文的《周易》,为之着迷,领悟了二元对数,即阴为“0”,阳为“1”,演变出了无穷的信息数据,进而奠定了计算机运作的原理.《周易》内涵中的“三易”的关系,可以具体理解为:由其生之原而论,是简易;由其生生不已而论,是变易;由其生之有秩序而论,是不易.简易者其德,不易者其体,变易者其用.所以,变易为《周易》中最重要者,也是最繁赜者.对此,我将在导论中“《周易》的思维方式”部分详加论述.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快易国学:易经究竟有没有学习的价值?
  易经在大众的印象里,是一本占卜书,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还有人在学习它,这是相信“怪力乱神”么?
  “快易国学”作为一家由热爱并了解传统文化的80后发起的团体,致力于推广发扬传统文化。今天我们一起聊聊周易在现代社会,有什么用。
  如今少有人知道,所谓四书五经中的五经之首,就是易经。作为儒家的经典学术读物,它的外延和内涵,远超占卜,在今天仍然有重大的文化价值。
  易经饱含哲学、历史和文化价值
  易经“推天道明人事”,其观天象悟天道的过程中存在许多“求真”的因素。
  易经视太极为世界本源,认为其发展有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现代西方科学家的黑洞理论、大爆炸学说,和周易对世界的看法,有相通之处。
  快易国学的研究表明,周易指出世界万物皆由阴阳构成,二者相互依存,两者冲突交感推动事物发展,其实就是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此为哲学价值。
  易经还是考察商周文化历史的重要文献,如《泰·六五爻辞》和《归妹·六五爻辞》中的“帝乙归妹”,记载的就是商纣王的父亲帝乙把少女嫁给文王的故事,此为历史价值。
  易经中卦爻辞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散文的萌芽,有许多如诗一样押韵的地方,如《屯卦·六二》“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其中还多比喻、比兴手法,此为文学价值。
  易经无愧中华传统文化之首
  易经,说它是是中华文化之首,并不为过。
  此“首”有二义,一为时间之源头:易经之后的文化现象大多不同程度的受其影响,“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荀子·劝学》)。透过易经,则可以清晰的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二为其地位之重要,易经基本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框架。
  快易国学弘扬国学精粹,以易学为主,概也是出于此。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文史哲,文史哲的核心又是哲学,哲学的核心为儒、道,而儒、道的渊源则是易经。
  儒家继承的是积极进取的一面:“君子终日乾乾”的道理,在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道家则继承了隐退、无争的一面:“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的道理在老子是“上善若水,山里万物而不争”,在庄子则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四库全书》里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易经在中国文化史上有如此地位与影响,却多被今之世人以怪力乱神之说一言蔽之。易学本身的晦涩艰深是重要原因之一,而快易国学追求的用最简单、有趣的方式满足人的需要,正有弘扬普及的目的。
  易经智慧的古为今用
  易经最初仅为朝廷专利,为君主修身养性、管理国家出谋划策。现代社会大到国家治理、企业经营,小到养心怡情,我们都可以从中汲取智慧。
  诚如快易国学所传承的由“天道”推导出“人事”,其中蕴含的人生智慧,体现在方方面面:观象悟道,按规律预测未来,如何为人处世,因时而动,趋利避害,修身养性,都可以从易经中得到启示。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责任编辑:NL055
本文相关推荐
里约当地时间本周一,巴西警方在奥运村中再抓获一名性侵清洁女工的拳击运动员。
4岁时,阮维海右腿下半部分开始出现生长异常。17岁时,长出的异物估计重达25公斤。
王宝强的离婚案可谓一波三折,网上流言四起,众说纷纭。
世界最奇异9大村庄 中国功夫村上榜
获得亚军的何姿却“抢了头条”,颁奖后秦凯单膝跪地向她求婚。何姿眼含热泪地戴上了戒指。
24小时点击排行榜周易文化的影响_百度知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以为然的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