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仲淹慨然有志于天下下这篇文言文主要讲了哪三件事

仲淹少有大志,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无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①尚风节,自仲淹创之。
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扣虽贵,非宾客不重肉②,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③里中,以赡族人。守杭之日,子弟知其有退志,乘间请治第④洛阳,树园圃,为逸老⑤地。仲淹曰:&人苟有道义之乐,形骸⑥可外,况居室乎!吾今年逾六十,生且无几,乃谋治第树园圃,顾何待而居乎!吾之所患在位高而艰退,不患退而无居也&&&
及卒,谥文正。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仲淹为政主忠厚,所至有恩。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选自《续资治鉴》卷五十二,有删节)
【注】①矫厉:振奋。②重肉:两种以上的肉。③义庄:一种慈善救国机构,由范仲淹开创。④治第:建府宅。⑤逸老:安享晚年。⑥形骸:形体、身体。
8.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2分)
一 时 士 大 夫 矫 厉 尚 风 节
9.请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每感激论天下事:& & & &
(2)吾今年逾六十:& & & &
(3)乃谋治第树园圃:& & &
(4)吾之所患在位高而艰退:& & & & &
10.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分)
人苟有道义之乐,形骸可外,况居室乎!
译文:& & & &
11.文章结尾写范仲淹死后君、民的反应,用意何在?(4分)
答:& & & & & &
12.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请说说范仲淹的&仁人之心&在上文中的具体表现。(4分)
答:& & & & & &
8. 一 时&/士 大 夫&/矫 厉 尚 风 节& &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文语句的停顿。完成时,在理解语句含义的基础上,把主谓宾分开,同时注意划分两处
9.(1)有所感而情绪激动 (2)超过(3)种植 (4)担心&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字词含义的理解。完成时可联系已学知识。比如(1)&感激&可联系《出师表》中的&由是感激&;(2)&逾&可联系《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不敢稍逾约&;(4)&患 &可联系《送东阳马生序 》中的&无冻馁之患矣
10.人如果有道义的快乐,身体都可以不要,何况是住的房子呢?&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文语句含义的理解和把握。完成时,应抓住句中关键词&苟&&况&&乎&。
11.运用侧面描写,描写范仲淹死后君、民的反应,突出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古仁人之心。& &【解析】此题考查对写作手法的把握,此文描写范仲淹死后君、民的反应,意在表现范仲淹。
12.①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自己的志向;②把衣食施舍给别人,设立义庄赡养族人;③不愿意为颐养天年而修建住宅。&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完成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具体&两字,在文中找出能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事迹。
【附译文】
范仲淹年少时(就)有非凡的志向,对于(个人的)富有、贫贱、赞美或诋毁、快乐或忧愁,一点都不动心,而是慷慨激昂有志于天下,经常自己诵读:&士人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都享乐之后才享乐。&每当慷慨激昂讨论天下事的时候,不在意自己的身份,一时之间士大夫风气大大振奋,纷纷崇尚风格品节,这是范仲淹首先倡导的啊。
(范仲淹)性情极其孝顺。因为母亲在世时家中贫穷,以后虽然显贵,没有宾客就不吃两种以上的肉食。妻子儿女的衣食仅仅能够自足。喜欢施舍给予别人,在里巷中设义庄,来赡养族人。他做杭州知府的时候,家中的晚辈就知道他有退隐的理想,趁着空闲的时候请求在洛阳建住宅,栽种树木花圃,作为他安享晚年的地方。范仲淹说&人如果有道义 的快乐,身体都可以不要,何况是住的房子啊?我现在超过六十风度,生命将没有几年了,竟然考虑建住宅种植园中的树木,但肯定住不上了。我所担心的是在高位上很难退下来,而不是退下来没有住的地方&&&
等到他死后,谥号文正。安葬以后,皇帝亲手在他的墓碑上写着&褒贤之碑&。范仲淹为政主张忠厚,所到之处皆有恩义。他死后,羌族首领几百人,为他恸哭如推动父亲,斋戒三天才离去。
13.材料A抒发了对时间不知不觉流逝的感慨。材料B则清楚地告诉人们一生时间分别去了哪里。材料C说明了年龄越大感觉时间过得越快的原因。 【解析】此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筛选和概括,涉及不同的文体,完成时,应围绕&时间去哪儿了&。
   (0)                                     
   同意评论声明
   发表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标题内容作者《范仲淹文言文翻译》
范仲淹文言文翻译
范文一:文言文范仲淹有志于天下阅读答案_范仲淹有志于天下翻译赏析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其全诗如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文言文范仲淹有志于天下阅读答案_范仲淹有志于天下翻译赏析。往往稠粥不继,日再食,遂大通儒家经典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注释]1、孤: 幼年失去父亲,现指孤儿失去双亲。2、再适长山朱氏:改嫁到长山姓朱的人家。(适,嫁。再,第二次)3、知其家世:知道了自己的身世。 家世:身世。文言文范仲淹有志于天下阅读答案_范仲淹有志于天下翻译赏析。4、既:等……之后。5、去:离开。6、之:到,往,去。7、南都:指应天府,及河南商丘。这里的南都学社为当时著名学社。8、尝:曾经。9、就寝:上床睡觉。10、日昃(zè):太阳偏西。11、或:有时。12、昏怠:昏沉困倦。13、辄(zhé):往往,每每。14、沃:用水淋洗,这里指“洗”。15、六经:指、、、、、。16、慨然:形容慷慨激昂。17分页:
3原文地址:
范文二:范仲淹节选翻译[1] 范仲淹,生于公元989年,卒于公元1052年。字希文。江苏徐州人。宋代文学家、政治家。[2] ①范仲淹少年时代读书非常刻苦,②常常一人彻夜伴灯苦读。③清贫的生活并没有动摇他矢志求学的决心,④他在书本中寻找生活的乐趣。2为了见更大的世面,向名师求教,和饱学之士交游,他二十三岁时来到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的应天府书院。范仲淹在这里向名师请教,和许多同学相互切磋,大量地阅读了书院丰富的藏书,顿觉眼界大开。这一时期的学习生活为他以后成为一个精通儒家经典、博学多才又擅长诗文的学者奠定了基础。3[3] 早年的艰辛生活磨练了范仲淹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计利害得失、心怀天下的胸襟。他一生仕途坎坷,几度遭贬。他的朋友滕子京被贬岳州(今湖南岳阳),重修岳阳楼,写信请他为岳阳楼写篇记,尽管那时范仲淹在政治上遭受很大的打击,被贬在邓州,身体欠佳,但他还是答应了滕子京的要求,在邓州的花洲书院挥毫撰写了著名的《岳阳楼记》。在这篇文笔优美洗练的名文中,范仲淹劝诫遭到贬黜的朋友不要因为个人遭到不幸而忧伤,不要因自然风景优美就得意洋洋而忘怀天下;要“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时时以国家大事、人民疾苦为念。这样“进亦忧,退亦忧”,究竟什么时候可以快乐呢?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理想。这既是为了劝勉滕子京而作,又是范仲淹一生远大抱负和高尚情操的真实写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语,激励了千百年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人民奉献终生。早年的艰辛生活磨练了范仲淹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计利害得失、心怀天下的胸襟。The hardships he had experienced in childhood had toughened his willpower and endowed him with such broad-mindedness that he began to concern himself about the affairs and future of the state, regardless of personal gains or losses.broad- mindedness博大他一生仕途坎坷,几度遭贬。他的朋友滕子京被贬岳州(今湖南岳阳),重修岳阳楼,写信请他为岳阳楼写篇记,尽管那时范仲淹在政治上遭受很大的打击,被贬在邓州,身体欠佳,但他还是答应了滕子京的要求,在邓州的花洲书院挥毫撰写了著名的《岳阳楼记》。When Teng Zijing, his friend relegated to Yuezhou (where Yueyang in Hunan Province stands today), decided to renovate the Yueyang Tower and wrote to him asking him to write a memorial note of the renovation, Fan zhongyan, though in poor health, composed the famous在这篇文笔优美洗练的名文中,范仲淹劝诫遭到贬黜的朋友不要因为个人遭到不幸而忧伤,不要因自然风景优美就得意洋洋而忘怀天下;要“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时时以国家大事、人民疾苦为念。In this memorial note, elegant in style and succinct in wording, he admonished his friend not to be overcome by sorrow from personal tribulations, nor neglect the welfare of the state for the pleasures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succinct 简明的,简洁的,简练的[s?k's??kt]
tribulation苦难,艰难,苦难的缘由,痛苦[?tr?bj?'le???n]He asked him tomiseries
痛苦( misery的名词复数 ),痛苦的事,穷困,常发牢骚的人 ['miz?riz]这样“进亦忧,退亦忧”,究竟什么时候可以快乐呢?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理想。这既是为了劝勉滕子京而作,又是范仲淹一生远大抱负和高尚情操的真实写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语,激励了千百年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人民奉献终生。Should he complain too much, he would never be contented.be contented意气风发,会满足;应该满足于Fan Zhongyan, in the note, put forward the famous motto of[4] 范仲淹一生在教育方面也很有成绩。他常说:国家之忧患,莫大于人才。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只有办好了学校,才能使天下得到治理。他曾多次建议朝廷要“劝天下之学,育天下之才”。在地方官任上,他总是倾注大量心血在办学事业上。他主持的“庆历新政”中就有教育方面的改革。他对一些有为青年非常爱惜和关心。例如,他在应天府讲学时,学生中有一个叫孙复的青年很有才华,但家中很贫苦,老母亲没人供养,不得已中途退学。范仲淹得知后,马上拿自己的钱资助他,又设法帮他在府学找到一个差事。孙复从此每月可以得到三千文养家费。白天干活,晚上听范仲淹讲解《春秋》经义。孙复感激范仲淹对他的帮助,常常通宵苦读。十年以后终于成为以研究《春秋》而著称的儒学大师,他被称为“宋初三先生”之一。受到范仲淹指导和帮助的还有著名学者胡瑗、著名思想家张载等。[5] 范仲淹一生道德文章,名闻天下。士大夫以不受他指点为耻。大街小巷以至外邦,人人都知道他的名字。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对范仲淹十分景慕,视平生未曾从学为终生憾事。Fan Zhongyan[1] Fan Zhongyan (989--1052) of Xuzhou, Jiangsu Province, was a celebrated man of letters and statesman of the Song Dynasty.[2] He was born in a poor family, but the restraint of life did not blunt his will to learn. In his childhood he was very diligent in reading.? He would read allnight through, trying to discover the meaning of life in books.? Urged by his desire to go and see the rest of the world and study with learned scholars, at the age of twenty-three he went to Yingtianfu Academy, one of the four famous academies of the Song Dynasty, where he worked with established scholars and exchanged ideas with his fellow students. He had read a large portion of the Academy's collection,?? as a result of which he greatly extended his breadth of vision. His student life at the Academy paved the road along which he eventually became an erudite scholar.? He was not only expert on the classics of Confucianism but also well versed in the craft of poetry and prose writing.[3] The hardships he had experienced in childhood had toughened his willpower and endowed him with such broad-mindedness that he began to concern himself about the affairs and future of the state, regardless of personal gains or losses. When Teng Zijing, his friend relegated to Yuezhou? (where Yueyang in Hunan Province stands today), decided to renovate the Yueyang Tower and wrote to him asking him to write a memorial note of the renovation, Fan zhongyan, though in poor health, composed the famous[4] Fan Zhongyan was also an established educator.part-time job at the Academy with an income of 3 000 wen per month to tide hisfamily over. To repay Fan Zhongyan's kindness, he worked during the day and, at night, attended Fan's lectures on The Spnng and Autumn and then he would spend the rest of the night reading. In ten years' time he became a Confucian scholar, specialized in the study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d later he became one of the three great scholars of early Song Dynasty. Among those having been supervised and aided by Fan Zhongyan, there were the renowned scholar Hu Yuan, and the renowned thinker Zhang Zai.[5] Throughout the country Fan Zhongyan was well-known for his moral integrity. He was so popular that his name was familiar to the people ingrass-root neighborhoods and even to the people in neighboring states. Scholars took it as a shame when they failed to study under his supervision.? The great poet of the Song Dynasty Su Dongpo admired Fan Zhongyan very much but, all of his life, he had regretted not having the honor of being a student of his. (刘士 聪译,选自刘士聪编译《英汉汉英美文翻译与鉴赏》,译林出版社)阅读详情:
范文三:文言文范仲淹作墓志原文及译文文言文范仲淹作墓志原文及译文 原文: 范文正公尝为人作墓志,已封将发,忽曰:“不可不使师鲁见之。” 明日以示尹。师鲁曰:“君文名重一时,后世所取信,不可不慎也。 今谓转运使为都刺史,知州为太守,诚为清佳,然今无其官,后必疑 之, 此正起俗儒争论也。 ”希文怃然曰: “赖以示予, 不然, 吾几失之。 ” ——(选自毕仲询《幕府燕闲录》 ) 译文: 范仲淹曾替人写墓志铭,当他写毕封好刚要发送时,忽然想到: “这篇铭记不能不让尹洙看。”第二天,他把铭文交给尹洙过目,尹洙 看后说:“你的文章已经很出名,后代人会以你的文章为典范,不能 够不谨慎啊。现在你把转运使写作都刺史,知州写成了太守,诚然是 属于清雅古隽的说法,但现在却没有这些官职名称,后代必然会产生 疑惑,这正是引起庸俗文人所争论的原因啊。”范仲淹听了,颇有感 叹地说:“多亏请你看了,否则,我差一点要失误啊。”阅读详情:
范文四:【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原文+翻译岳阳楼记 【北宋】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庆历 四年 的春天, 滕子京 被贬到巴陵郡(岳州)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通人和,百废具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扩大政治顺利,百姓和乐, 各种荒废了的事业兴办起来。 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嘱予作文它 旧时的规模,在上面雕刻唐代、当今贤人的诗、赋。 嘱托 我 写一篇文章以记之。来 记述此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我 看 那 巴陵 的美景, 在洞庭湖上。 (洞庭湖)含着远方的山脉,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吞吐长江水, 浩浩荡荡, 广阔得没有边际; 早上洒满阳光,傍晚一片阴暗,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这就是 岳阳楼 的 雄伟景象。 前人 的 描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极南端通向潇水和湘水,被降职的官员已很详尽了。既然这样,那么向北与巫峡相通,骚人, 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吟诗作赋的人,大都会聚在这里, 观赏景物的 心情, 怎么不会不同呢?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像 那样连绵细雨纷纷而下, 接连月份不放晴, 阴冷的风狂吼着,浊浪排空;日 星隐 耀,山岳潜行;商旅不行,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 太阳、星星隐藏了光辉, 山岳 隐没了踪迹;商人、旅客无法通行,樯倾 楫摧;薄暮冥冥,虎啸桅杆倒下,船桨折断;猿啼。登斯楼也,登上这座楼,傍晚时分天色昏暗,听见虎的怒吼和猿的啼叫。则有去国 怀乡,忧谗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畏讥,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的心情, (再抬头望去, )()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满眼都是萧条之景, 感到感慨而 十分悲伤。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等到像 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湖面波平浪静, 天色与湖光上下想接,一碧万顷;沙鸥 翔 集, 锦鳞游泳;岸芷一片碧绿,广阔无垠;沙洲上白鸥时而飞翔时而休息,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岸边的小草、汀兰, 郁郁菁菁。而或长烟 浮光 跃金, 静一空,皓月千里, 影 沉 璧,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葱。有时(湖面)大片烟雾一并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有时湖面上微波荡漾,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有时水平静,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渔夫唱歌,互相回应,这样的乐趣真是无穷无尽!登上这座楼, 就会感到心旷 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心胸开阔、心情愉快, 荣耀、屈辱一并忘记, 在清风中拿起酒杯畅饮,那样的心情真是者矣。快乐极了。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唉! 我 曾经探求古代高尚人士的 胸怀,他们心情不同于上面两种,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为什么呢?居庙堂之高不因外物(好坏) ,不因自己(得失)高兴或悲伤;当他们处于朝廷做官时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就为百姓忧虑, 处在偏远的江湖就为君王忧虑。 这就是进入朝廷也忧虑,退亦忧。然 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离开朝廷也忧虑。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 快乐呢? 他们一定会说 “在天下人忧虑前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非斯人,要先忧虑, 在天下人享乐之后再享乐” 吧? 啊! 没有这样的人,吾谁与归?我同谁一道呢?()时六年九月十五日九月 十五日写于(庆历)六年阅读详情:
范文五:《范仲淹有志天下》译文范仲淹有志天下选自《宋名臣言行录》文 本译 文原 文文 本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有志天下》阅读详情:
范文六:文人范仲淹文化名人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话,出自他的《岳阳楼记》。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反复引用这句名言,以激励自己在从政道路上,做一个与民同甘共苦并为他们办实事、做好事的人。范仲淹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思想,写下这样的文章词句,并非偶然,而是与他的身世、经历密不可分。生平经历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范仲淹出生于吴县(今江苏苏州),两岁时父亲就死了,留下孤儿寡母。母亲改嫁到山东一个姓朱的人家,他也因此随继父改姓朱。长大后的某一天,他在偶然的情况下知道,自己并非朱家人而是范家的后代,不禁伤心落泪,觉得既已认清身世,就应该走出这个家门,到外面去奋斗,便毅然告辞母亲,前往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南)一所名校求学。从此,他发奋读书,“昼夜不息,冬月疲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五年之后,不仅学识大增,而且培养出认真做事的作风、勤劳节俭的美德以及顽强不屈的意志。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范仲淹考中进士,先是接回母亲,继而奏明朝廷,恢复范姓。范仲淹的从政之路是从基层开始的。他先后任广德军司理参军,集庆军节度推官,泰州西溪盐税监官,大理寺丞,楚州粮料院监官,后因母亲病故回家守孝。晏殊知应天府时,因仰慕他的声名,热情邀请他到府学任教。在此期间,他向朝廷上万言书,“请择郡守,举县令,斥游惰,去冗僭,慎选举,抚将帅”。可以看出,刚刚从政不久的范仲淹就已经发现当时政治上和社会上的许多弊端,并提出了切实有效的措施。守孝期满后,经晏殊的推荐,范仲淹任秘阁校理。由于他精通六经,特别是对《易》有很深的研究,许多学者遇到疑难问题向他请教时,他都“执经讲解,无所倦”。他还经常纵论天下大事,身怀国家百姓,激昂慷慨,奋不顾身,使得“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宋仁宗天圣七年(公元1229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范仲淹认为此举不妥,他说,“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也就是说,你章献太后要做寿,可以在后宫,不能在朝廷,否则是不对的。接着,他又上书朝廷,请太后还政。虽然他的奏折没有被呈上,但从中可以看出范仲淹的胆量。或许正是这种敢于忠谏的行为给仁宗皇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章献太后驾崩后,范仲淹被召为右司谏。那时,江淮一带,尤其是京城的东面,旱灾与蝗灾十分严重,范仲淹建议朝廷派员到下面了解情况,可是那些官僚们,根本不把人民的灾难当回事,他的奏书竟然没有被呈上。这一下,范仲淹急了,他对皇上说,“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仁宗听了“恻然”,就派他前往灾区安抚。范仲淹所到之处,开仓赈济灾民。随后,范仲淹到睦州任知府,一年后又转任苏州。当时正逢苏州发大水,老百姓的田没法耕作。范仲淹大规模兴修水利,召募民工,“疏五河,导太湖注入海”。然而工程还没有结束,上面又要调他去明州。这时转运使上奏朝廷,建议让他把工程搞完才去上任。朝廷同意这个建议。此后,范仲淹历任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判国子监、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等职。吕夷简当宰相时,“进用者多出其门”,可谓任人唯亲,专横拔扈。许多人看在眼里,敢怒而不敢言,范仲淹却偏偏对着干,他亲手绘制《百官图》,详细标明众官的升降情况,呈给宋仁宗,并指着图说,“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意思是,与吕夷简关系好的人升了官,关系不好的人遭到了贬抑,这样的用人显然是不公的,今后官员的进退,不宜都由宰相一个人说了算。吕夷简对此很不高兴,便从中找岔,诬告范仲淹对时政的批评是“离间陛下君臣,所引用,皆朋党也”,然后把他调出京城,外放到饶州。范仲淹在饶州呆了一年多,又先后调到润州、越州任职。后来西夏元昊造反,入侵西北边地,他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当时守将无能,“延州诸砦多失守,仲淹自请行,迁户部郎中兼知延州”,主动到第一线指挥作战。他发现,原有的军事体制很不合理,即不管西夏来多少人马,一律由低级军官领兵作战。范仲淹认为,“将不择人,以官为先后,取败之道也。”于是他把延州一万八千兵马分为六部,每部三千,各由自己的将官统领。每一仗,根据来敌的多寡,派选将领和队伍应对。从而大大增强了部队的作战能力。此外,他还针对塞外的天气特点,灵活地掌握作战的时机。因此,西夏的多次进攻,都被宋军打败。为了有备无患,范仲淹还修筑城堡,屯兵种粮。西夏当权者看到这种情况,知道范仲淹的厉害,不敢轻易来犯,原有兵戎相见的边地变成了比较宽松的环境,“于是羌汉之民,相踵归业。”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调回京城,任枢密副使。谏官欧阳修等人“言仲淹有相材”,可以担当大任。仁宗欣然接受这个建议,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主持朝廷日常工作。对于当时的朝政,范仲淹有很深刻的了解,他曾对人说,“久安之弊,非朝夕可革也。”然而他是一个有抱负有作为的人,觉得既已接受朝廷的重任,就应该把事情做好。不久,他向宋仁宗上了《答手诏条陈十事》疏,提出十项改革措施。一是明黜陟,二是抑侥幸,三是精贡举,四是择长官,五是均公田,六是厚农桑,七是修武备,八是推恩信,九是重命令,十是减傜役。内容涵盖政治、军事、法律、民生等方面。宋仁宗采纳他的主张,并“皆以诏书画一颁下”,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比王安石的变法早了二十几年。但是由于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新政未果而终,范仲淹也遭排斥被贬为陕西四路宣抚使。庆历五年(1045年),范仲淹到邓州(今河南南阳一带)任职,这一年他已经五十八岁了,改革失败,又遭贬谪,打击一个接一个,但他并未气馁,仍然是伏枥的老骥,志在国家人民。第二年,交情甚深的老朋友滕子京给他送来一幅重修的岳阳楼图样,说是要将历代文人吟咏岳阳楼的诗文刻上,请他能为重修岳阳楼写一篇记文。岳阳楼始建于唐。唐宋的时候,被贬的官吏大多远谪西南,岳阳楼便成了这些失意的官吏或文人游会登临之所。范仲淹接到信后,思绪万千,想起了烟波浩淼的洞庭湖,想起了历代受贬的官员和浪游文人以及他们留下的诗文。他既能理解这些人失意、伤感的心情,又有与之不同的思想境界,于是他想在记文中别出生面,抒发自己心系天下,情为人民的胸怀。经过一番思考,他提起笔写下了千古不朽的《岳阳楼记》。其中写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此后几年,范仲淹在杭州、青州等地做官。虽然年老体衰,还是尽其所能为老百姓做一些实事好事。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朝廷又“下调令”让他去颍州任职,结果,病故于赴任途中,终年六十四岁。[1]代表作简介范仲淹不仅是一位很有思想的政治家、教育家,而且是一位富有才华的文学家。他的诗文或写湖光山色,优美而有情致;或叙事抒情,寄寓远大抱负。范仲淹是北宋中期诗文革新的倡导者之一,主张诗文创作要“文以载道”,与社会现实密切联系。他十分推崇古越范蠡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但并无退隐之意,诗文中充满了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在词的创作上,他将边塞风景引入词的领域,描写北疆的风光和将士的豪情,开阔了词的意境。范仲淹有《范文正公集》传世,其中多有寄寓深远、脍炙人口的佳作传世。《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是范仲淹于庆历元年到三年 (即公元一 ○四一年到一○四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兼知延州,负责西北边防时所作。魏泰《东轩笔录》“《渔家卷十一:范文正公守边日,作傲》乐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由于作者亲历边塞,对边塞生活有着亲身的体验,此词气势恢宏,情景交融,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全词通过边塞萧条凄凉景象的描述,表现了西北边地生活的艰苦,守边将士忧国和功业未就思归不得的复杂心情。全词上片以写景为主,而又景中有情;下片以抒情为主,而又情中有景,情景交融,通过景物的描写衬托出人物的心情,从而更深刻地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2]《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写的一篇以“忧”贯穿全篇的古代散文佳作。其文叙事引景,因景生情,情景交融。景是一幅巴陵胜状图之美景,情是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景情相映,其意在表现作者在政治失意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文中其情、其景处处皆“忧”。以“忧”字统贯全篇,不蔓不枝一贯到底乃是《岳阳楼记》的妙笔。[3]范仲淹今存之文,有赋38篇、表状53篇、奏疏173篇、书150篇、序12篇、论8篇、记8篇、碑铭墓志52篇。其中,以奏疏等政论文为数最多。这些文章,论文剀切,文笔流畅,长短不拘,可为时辈典范;其他创作,有记叙、有抒情,多数文辞简洁、舒卷自如,且富有个性特色。范仲淹的散文创作以议论文为主,其中最著名的是政论文,代表作有《上执政书》、《奏上时务书》、“四论”(《帝王好尚论》、《选贤任能论》、《近名论》、《推委臣下论》)和《遗表》)等。这类论作,务实坦诚,充满锐气,表现出超人的胆识和高妙的论辩艺术。范仲淹的写景抒怀散文虽然为数不多,但成果卓著,除了千古传诵的《岳阳楼记》外,还有《清白堂记》、《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和《天竺山日观大师塔记》等佳作。[4]后世对范仲淹的文学评价《岳阳楼记》创作出来以后,“世以为奇”,唯独尹洙对之加以讥评,这也起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说清代散文第一大流派桐城派的代表人物姚鼐在编选清代最为重要的散文选本《古文辞类纂》的时候,就将《岳阳楼记》弃而不录了。姚鼐在清代文坛影响巨大,他的做法应当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后世对《岳阳楼记》的流传和接受。还有一些选家则会采取折中的态度来对待《岳阳楼记》,例如师从桐城派后期大家吴汝纶的高步瀛在《唐宋文举要》选了它。但是亦然不敢对姚鼐的作法提出批评,而是中庸地说中间两段是俗艳之体,与古体散文要求不相一致,所以尹洙讥笑它传奇体是对的,但是最后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实是千古名言,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因此选入。而一些负面影响阻挡不了名篇的流传,在历史久远的今天,范诗的光彩持续闪耀。台湾辅仁大学包根弟指出:范的文章诗赋皆为其本性学养之表露,因此范公诗中无一咏及男女私情和家庭亲情之作,由此亦可证范公自言“许国忘家,亦臣自信”所言不虚。观其诗歌,查其主张,见其行事,可知范公实为一言行合一之君子。汪锋则探讨了范仲淹在饶州的诗歌创作情况,他指出:宋景佑三年是范仲淹诗歌创作第二次高潮中的重要一段,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收获期,它为奠定范仲淹在宋代诗坛的地位,作出了重要贡献。周兴涛则在总结前人著述的基础之上,重点论述了范仲淹诗歌之“清”。他指出,范仲淹的诗歌数量不多,不过300余首。但内容丰富,或揭露社会矛盾,关心民生疾苦;或描写边塞生活,反映民族矛盾;或描述壮丽的山川,抒发壮志情怀;或咏物咏史,反思过去。形式上,近体多于古体,晚年律绝更是炉火纯青。诗是他人格的外化,以淳朴浑厚为显著特点,表现手法以白描见长,语言平易清新,也擅长议论,因师承多家,风格不拘一体。从微观的角度,用细读的方法,周兴涛从范仲淹诗歌发现了“清”字的使用频率相当高,在初布梳理的基础上,他认为其诗语言清新、意象清淳、意境清空灵动。最后,得出结论:范仲淹以清为美的诗歌审美追求对宋诗特色的形成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后人对范词的研究也日渐深入。台湾师范大学王熙元指出:范仲淹词以精粹的语言,细腻的手法,融合其高才,情思与深情,发挥其高度写作技巧与表达艺术,留下几首文学精品,为词苑增添奇葩,其情韵风骨,卓尔独立,影响后来的词风,则范词的文学价值当可肯定。新加坡大学皮述民禁不住赞叹道:令我们感到惊奇的是,今天所能见到的五首范词,不但篇篇是佳作,甚至使人有字字珠玑之感。范词不载于其全集,他的词都是后人零星收集的;也就是说,今天传下来的范词,全属其传诵人口之作,是令人百读不厌的的精品。就仅仅存的五首词说,古今词选者均异常重视它们的存在,这就证明了范公的词做确实是精品,成就非凡。总看范公词做,历代选词诸家,肯定了他的成就;近代部分治词史者,也承认他对后人后世词风之影响。范公虽仅传词五阕,也可以说算不朽了。韩国檀国大学车柱环指出:我们通观范公的五首词,就可以发现其写景入微,用事恰当,抒情真率,格调自然,实不愧秀逸之作。而且范公的五首词都能够吸引词评家的积极关心,这一事实已经充分的证言范公词保持有其独特的价值。 内地学者方健指出,尽管传世范词仅有5首,但其出手不凡,笔调幽婉,理致深蕴,情景苍凉,语言典雅,温润秀洁,堪称大手笔。乃至汤圭璋誉之为苏辛两家的先驱,称其词“有境界,有气魄,豪迈沉雄”。同时,方还指出,关于范词的风格,五首词似各有侧重,但无疑以《苏幕遮》、《渔家傲》、《御街行》为佳。尽管对于范词的理解,不妨见仁见智,各抒己见为好。但范词品频高,多能即景抒情,突破之写一己悲欢的模式,而能开拓词之意境,却又情景交融、脍炙人口,堪称大家。韩富军则称范仲淹的词是“志”与“情”的统一。张艳认为,范仲淹的词作,在题材上拓宽了当时宋词的内容,表现出宏深阔远的艺术境界,有力地冲击了宋初“诗庄词媚”的观念,是北宋豪放词派的先导,在宋词发展中的影响非常深远。
姜艳秋则称《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为“宋词奇葩,词坛一帜”,他指出:《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描述了边塞独特景象,表现了守边将士在极艰苦的环境中思乡而又功业未就无以回归的心情。在内容上开拓了词的新领域,在风格上开豪放派词的先河,并且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因此,谈词不能不谈《渔家傲》,论词人不能不论范仲淹。韩杰则从补缺的角度,对范仲淹《渔家傲》进行了赏析,他认为范仲淹的《渔家傲》写的苍凉悲壮,慷慨哀婉,忧国忧民。戍边将士身孤而心不悲、力薄而思建业的精神充溢全诗,真可谓是一首名留千古的戍边之曲。 1957年夏天,政治家诗人毛泽东纵论范词:“介于婉约与豪放两派之间,可算中间派。”“既苍凉又优美,使人不厌读。”文学影响陈鑫、刘尊明两位学者指出:范氏以其非凡的创造力和革新精神带来了词体的开拓与新变,对以后的词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后,苏轼、黄庭坚、周邦彦继承范仲淹的革新精神,分别向着三个不同的方向努力开拓,各自衍为一派。诸葛忆兵称范仲淹的诗歌“浩然之气不可及”,他指出:范诗创作无疑有利于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引导当时宋诗向平淡简约的方向发展,为欧阳修、梅尧臣等人诗歌革新拓宽了发展空间。日,在长沙求学的毛泽东于《讲堂录》笔记中写下面这段文字,第一次对宋代名臣范仲淹和影响近代中国历史潮流进程的著名人物曾国藩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说:“圣贤,德业俱全者;豪杰,歉于品德,而有大功大名者。拿翁,豪杰也,而非圣贤。有办事之人,有传教之人。前如诸葛武侯范希文,后如孔孟朱陆王阳明等是也。宋韩范并称,清曾左并称。然韩左办事之人也,范曾办事而兼传教之人也。”青年毛泽东认为:正如在宋代,范仲淹的历史地位要高过韩琦一样,在清朝,曾国藩的历史地位肯定高过左宗棠。因为范仲淹和曾国藩都是“办事而兼传教之人”,也就是说,范与曾两人不仅建立了不朽功勋,而且其文章思想和不朽精神都可以为后世所效法,被后人所景仰!毛泽东把韩琦、范仲淹和左宗棠、曾国藩相比较,指出了范、曾二人比韩、左二人在意识形态领域里高明得多,也就是因为他俩领悟到了“本源”的关键所在。所谓办事,是指建功立业。所谓传教,是指建立和传播思想学说以影响当代和后世。在青年毛泽东看来,成功者,圣贤者,应当是“办事”而兼“传教”之人,就是高举理想道德的伟大旗帜,又能以此为大本大源来经世治国平天下,并取得大功大业的人。所以即使拿破仑称霸欧洲,也只能算是一代豪杰。与所谓“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同出一辙,不能进入圣贤的第一队列。毛泽东认为范仲淹和曾国藩才是真正的“办事而兼传教之人”,即是评价他俩不但建立了辉煌的事功,而且其文章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此可见,20岁的青年毛泽东对范仲淹已是十分仰慕万分钦佩了。由此可见,范仲淹对毛泽东的影响深远。[5]作品选录《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御街行》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攲,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参考文献及出处[1]楚欣.心系天下的范仲淹.《炎黄纵横》 2009年第5期[2]姜艳秋.宋词奇葩 词坛一帜——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词.《辽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3]戴华坤.不蔓不枝“忧”贯全篇——谈《岳阳楼记》之“忧”. 《新课程.中学》2011年第10期[4]郭艳.范仲淹的文学艺术成就.《黄河科技大学学报》第11卷第3期2009年[5]熊劲松.毛泽东论范仲淹.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阅读详情:
范文七:范仲淹传[文言文加注]范仲淹传范仲淹(子纯祐 纯礼 纯粹)范纯仁(子正平)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其先邠州人也,后徙家江南,遂为苏州吴县人。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名说:对名作缘解,作相解,作能解,作性解】。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今南京】,依戚同文【人名】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宋各州有司理院,以军人为判官,掌狱讼,以文臣为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属地方的推官有点幕僚的意思,多少有些挂职而没有多少实权的意味了】,始还姓,更其名。监泰州西溪盐税,迁大理寺丞,徙监楚州粮料院,母丧去官。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寘【放置,置音】府学【古代地方官办教学机构】。上书请择郡守,举县令,斥游惰,去冗僣,慎选举,抚将帅,凡万余言。服除,以殊荐,为秘阁校理。仲淹泛通《六经》,长于《易》,学者多从质问,为执经讲解,亡所倦。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仲淹极言之,且曰:“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寻通判河中府,徙陈州。时方建太一宫及洪福院,市材木陕西。仲淹言:“昭应、寿宁,天戒不远。今又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 合天意也。宜罢修寺观,减常岁市木之数,以蠲除积负。”又言:“恩幸多以内降除官,非太平之政。”事虽不行,仁宗以为忠。太后崩,召为右司谏。言事者多暴太后时事,仲淹曰:“太后受遗先帝,调护陛下者十余年,宜掩其小故,以全后德。”帝为诏中外,毋辄论太后时事。初,太后遗诰以太妃杨氏为皇太后,参决军国事。仲淹曰:’太后,母号也,自古无因保育而代立者。今一太后崩,又立一太后,天下且疑陛下不可一日无母后之助 矣。”岁大蝗旱,江、淮、京东滋甚。仲淹请遣使循行,未报。乃请间曰:“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帝侧然,乃命仲淹安抚江、淮,所至开仓振之,且禁民淫祀,奏蠲庐舒折役茶、江东丁口盐钱,且条上救敝十事。会郭皇后废,率谏官、御史伏阁争之,不能得。明日,将留百官揖宰相廷争,方至待漏院,有诏出知睦州。岁余,徙苏州。州大水,民田不得耕,仲淹疏五河,导太湖注之海,募人兴作,未就,寻徙明州,转运使奏留仲淹以毕其役,许之。拜尚书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召还,判国子监,迁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夷简不悦。他日,论建都之事,仲淹曰:“洛阳险固,而汴为四战之地,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阳。当渐广储蓄,缮宫室。”帝问夷简,夷简曰: “此仲淹迂阔之论也。”仲淹乃为四论以献,大抵讥切时政。且曰:“汉成帝信张禹,不疑舅家,故有新莽之祸。臣恐今日亦有张禹,坏陛下家法。”夷简怒诉曰:“仲淹离间陛下君臣,所引用,皆朋党也。”仲淹对益切,由是罢知饶州。殿中侍御史韩渎希宰相旨,请书仲淹朋党,揭之朝堂。于是秘书丞余靖上言曰:“仲淹以一言忤宰相,遽加贬窜,况前所言者在陛下母子夫妇之间乎?陛下既优容之矣,臣请追改前命。”太子中允尹洙自讼与仲淹师友,且尝荐己,愿从降黜。馆阁校勘欧阳修以高若讷在谏官,坐视而不言,移书责之。由是,三人者偕坐贬。明年,夷简亦罢,自是朋党之论兴矣。仲淹既去,士大夫为论荐者不已。 仁宗谓宰相张士逊曰:“向贬仲淹,为其密请建立皇太弟故也。今朋党称荐如此,奈何?”再下诏戒敕。仲淹在饶州岁余,徙润州,又徙越州。元昊反,召为天章阁待制、知永兴军, 改陕西都转运使。会夏竦为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进仲淹龙图阁直学士以副之。 夷简再入相,帝谕仲淹使释前憾。仲淹顿首谢曰:“臣乡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 憾也。”延州诸砦多失守,仲淹自请行,迁户部郎中兼知延州。先是,诏分边兵:总 管领万人,钤辖领五千人,都监领三千人。寇至御之,则官卑者先出。仲淹曰: “将不择人,以官为先后,取败之道也。”于是大阅州兵,得万八千人,分为六, 各将三千人,分部教之,量贼众寡,使更出御贼。时塞门、承平诸砦既废,用种 世衡策,城青涧以据贼冲,大兴营田,且听民得互市,以通有无。又以民远输劳 苦,请建鄜城为军,以河中、同、华中下户税租就输之。春夏徙兵就食,可省籴 十之三,他所减不与。诏以为康定军。明年正月,诏诸路入讨,仲淹曰:“正月塞外大寒,我师暴露,不如俟春深 入,贼马瘦人饥,势易制也。况边备渐修,师出有纪,贼虽猖獗,固已慑其气矣。 鄜、延密迩灵、夏,西羌必由之地也。第按兵不动,以观其衅,许臣稍以恩信招 来之。不然,情意阻绝,臣恐偃兵无期矣。若臣策不效,当举兵先取绥、宥,据 要害,屯兵营田,为持久计,则茶山、横山之民,必挈族来归矣。拓疆御寇,策 之上也。”帝皆用其议。仲淹又请修承平、永平等砦,稍招还流亡,定堡障,通 斥候,城十二砦,于是羌汉之民,相踵归业。久之,元昊归陷将高延德,因与仲淹约和,仲淹为书戒喻之。会任福败于好 水川,元昊答书语不逊,仲淹对来使焚之。大臣以为不当辄通书,又不当辄焚之, 宋庠请斩仲淹,帝不听。降本曹员外郎、知耀州,徙庆州,迁左司郎中,为环庆 路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初,元昊反,阴诱属羌为助,而环庆酋长六百余人, 约为乡道’事寻露。仲淹以其反复不常也,至部即奏行边,以诏书犒赏诸羌,阅 其人马,为立条约:“若仇已和断,辄私报之及伤人者,罚羊百、马二,已杀者 斩。负债争讼,听告官为理,辄质缚平人者,罚羊五十、马一。贼马入界,追集 不赴随本族,每户罚羊二,质其首领。贼大入,老幼入保本砦,官为给食;即不 入砦,本家罚羊二;全族不至,质其首领。”诸羌皆受命,自是始为汉用矣。改邠州观察使,仲淹表言:“观察使班待制下,臣守边数年,羌人颇亲爱臣, 呼臣为‘龙图老子’。今退而与王兴、朱观为伍,第恐为贼轻矣。”辞不拜。庆 之西北马铺砦,当后桥川口,在贼腹中。仲淹欲城之,度贼必争,密遣子纯祐与 蕃将赵明先据其地,引兵随之。诸将不知所向,行至柔远,始号令之,版筑皆具, 旬日而城成,即大顺城是也。贼觉,以骑三万来战,佯北,仲淹戒勿追,已而果 有伏。大顺既城,而白豹、金汤皆不敢犯,环庆自此寇益少。明珠、灭臧劲兵数万,仲淹闻泾原欲袭讨之,上言曰:“二族道险,不可攻, 前日高继嵩已丧师。平时且怀反侧,今讨之,必与贼表里,南入原州,西扰镇戎, 东侵环州,边患未艾也。若北取细腰、胡芦众泉为堡障,以断贼路,则二族安, 而环州、镇戎径道通彻,可无忧矣。”其后,遂筑细腰、胡芦诸砦。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 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始,定川事闻,帝按图谓左右曰:“若仲淹 出援,吾无忧矣。”奏至,帝大喜曰:“吾固知仲淹可用也。”进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仲淹以军出无功,辞不敢受命,诏不听。时已命文彦博经略泾原,帝以泾原伤夷,欲对徙仲淹,遣王怀德喻之。仲淹 谢曰:“泾原地重,第恐臣不足当此路。与韩琦同经略泾原,并驻泾州,琦兼秦 凤、臣兼环庆。泾原有警,臣与韩琦合秦凤,环庆之兵,掎角而进;若秦凤、环 庆有警,亦可率泾原之师为援。臣当与琦练兵选将,渐复横山,以断贼臂,不数 年间,可期平定矣。愿诏庞籍兼领环庆,以成首尾之势。秦州委文彦博,庆州用 滕宗谅总之。孙沔亦可办集。渭州,一武臣足矣。”帝采用其言,复置陕西路安 抚、经略、招讨使,以仲淹、韩琦、庞籍分领之。仲淹与琦开府泾州,而徙彦博 帅秦,宗谅帅庆,张亢帅渭。仲淹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 犯其境。元昊请和,召拜枢密副使。王举正懦默不任事,谏官欧阳修等言仲淹有 相材,请罢举正用仲淹,遂改参知政事。仲淹曰:“执政可由谏官而得乎?”固 辞不拜,愿与韩琦出行边。命为陕西宣抚使,未行,复除参知政事。会王伦寇淮 南,州县官有不能守者,朝廷欲按诛之。仲淹曰:“平时讳言武备,寇至而专责 守臣死事,可乎?”守令皆得不诛。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事,仲淹语人曰:“上用我至矣,事有先后,久安 之弊,非朝夕可革也。”帝再赐手诏,又为之开天章阁,召二府条对,仲淹皇恐, 退而上十事:一曰明黜陟。二府非有大功大善者不迁,内外须在职满三年,在京百司非选 举而授,须通满五年,乃得磨勘,庶几考绩之法矣。二曰抑侥幸。罢少卿、监以 上乾元节恩泽;正郎以下若监司、边任,须在职满二年,始得荫子;大臣不得荐 子弟任馆阁职,任子之法无冗滥矣。三曰精贡举。进士、诸科请罢糊名法,参考 履行无阙者,以名闻。进士先策论,后诗赋,诸科取兼通经义者。赐第以上,皆 取诏裁。余优等免选注官,次第人守本科选。进士之法,可以循名而责实矣。四 曰择长官。委中书、枢密院先选转运使、提点刑狱、大藩知州;次委两制、三司、 御史台、开封府官、诸路监司举知州、通判;知州通判举知县、令。限其人数, 以举主多者从中书选除。刺史、县令,可以得人矣。五曰均公田。外官廪给不均, 何以求其为善耶?请均其入,第给之,使有以自养,然后可以责廉节,而不法者 可诛废矣。六曰厚农桑。每岁预下诸路,风吏民言农田利害,堤堰渠塘,州县选 官治之。定劝课之法以兴农利,减漕运。江南之圩田,浙西之河塘,隳废者可兴 矣。七曰修武备。约府兵法,募畿辅强壮为卫士,以助正兵。三时务农,一时教 战,省给赡之费。畿辅有成法,则诸道皆可举行矣。八曰推恩信。赦令有所施行, 主司稽违者,重置于法;别遣使按视其所当行者,所在无废格上恩者矣。九曰重 命令。法度所以示信也,行之未几,旋即厘改。请政事之臣参议可以久行者,删 去烦冗,裁为制敕行下,命令不至于数变更矣。十曰减徭役。户口耗少而供亿滋 多,省县邑户少者为镇,并使、州两院为一,职官白直,给以州兵,其不应受役 者悉归之农,民无重困之忧矣。天子方信向仲淹,悉采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独府兵法,众 以为不可而止。又建言:“周制,三公分兼六官之职,汉以三公分部六卿,唐以宰相分判六 曹。今中书,古天官冢宰也,枢密院,古夏官司马也。四官散于群有司,无三公兼领之重。而二府惟进擢差除,循资级,议赏罚,检用条例而已。上非三公论道 之任,下无六卿佐王之职,非治法也。臣请仿前代,以三司、司农、审官、流内 铨、三班院、国子监、太常、刑部、审刑、大理、群牧、殿前马步军司,各委辅 臣兼判其事。凡官吏黜陟、刑法重轻、事有利害者,并从辅臣予夺:其体大者, 二府佥议奏裁。臣请自领兵赋之职,如其无补,请先黜降。”章得象等皆曰不可。 久之,乃命参知政事贾昌朝领农田,仲淹领刑法,然卒不果行。初,仲淹以忤吕夷简,放逐者数年,士大夫持二人曲直,交指为朋党。及陕 西用兵,天子以仲淹士望所属,拔用之。及夷简罢,召还,倚以为治,中外想望 其功业。而仲淹以天下为己任,裁削幸滥,考覈官吏,日夜谋虑兴致太平。然更 张无渐,规摹阔大,论者以为不可行。及按察使出,多所举劾,人心不悦。自任 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侥幸者不便,于是谤毁稍行,而朋党之论浸闻上矣。 会边陲有警,因与枢密副使富弼请行边。于是,以仲淹为河东、陕西宣抚使, 赐黄金百两,悉分遗边将。麟州新罹大寇,言者多请弃之,仲淹为修故砦,招还 流亡三千余户,蠲其税,罢榷酤予民。又奏免府州商税,河外遂安。比去。攻者 益急,仲淹亦自请罢政事,乃以为资政殿学士、陕西四路宣抚使、知邠州。其在 中书所施为,亦稍稍沮罢。以疾请邓州,进给事中。徙荆南,邓人遮使者请留,仲淹亦愿留邓,许之。 寻徙杭州,再迁户部侍郎,徙青州。会病甚,请颍州,未至而卒,年六十四。赠 兵部尚书,谥文正。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又遣使 就问其家,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 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 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 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 之如父,斋三日而去。阅读详情:
范文八:“范公讳仲淹,字希文,世家苏州”阅读答案附翻译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范公讳仲淹,字希文,世家苏州。公生二岁而孤,母夫人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家世,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自刻益苦。居五年,大通六经之旨,为文章,论说必本于仁义。祥符八年,举进士,礼部选第一,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始归迎其母以养。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其事上遇人,一以自信,不择利害为趋舍。元昊反河西,延州危。公请自守,乃知延州。公为将,务持重,不急近功小利。于延州筑青涧城,垦营田。于庆州城大顺,以据要害,又城胡芦,夺贼地而耕之。贼以骑三万来,公戒诸将:“战而贼走,追勿过河。”已而贼果走,追者不渡,而河外果有伏。贼既失计,乃引去。于是诸将皆服公。公待将吏,必使畏法而爱己。所得赐赉,皆以上意分赐诸将。公居三岁,士勇边实,恩信大洽,乃决策谋取横山,复灵武,而元昊数遣使称臣请和,上亦召公归矣。初,公既得熟羌为用,使以守边,因徙屯兵就食内地,而纾西人馈输之劳。其所设施,去而人德之。庆历三年春,召为枢密副使,五让不许。既至数月,以为参知政事。每进见,必以太平责之。公叹曰:“上之用我者至矣!然事有先后,而革弊于久安,非朝夕可也。”既而上再赐手诏,趣使条天下事。其知政事,才一岁而罢,有司悉奏罢公前所施行而复其故。言者遂以危事中之,赖上察其忠,不听。方公之病,上赐药存问。既薨,辍朝一日。以其遗表无所请,使就问其家所欲。赠以兵部尚书,所以哀恤之甚厚。公为人外和内刚,乐善泛爱。丧其母时尚贫,终身非宾客食不重肉,临财好施,意豁如也。(取材于欧阳修《文正范公神道碑铭》)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 戚:忧伤B.五让不许 让:推辞C.必以太平责之 责:责怪D.言者遂以危事中之 中:诬陷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 之南都 B. 乃决策谋取横山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C. 然事有先后 D. 以其遗表无所请凌万顷之茫然 亦足以畅叙幽情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于庆州城大顺,以据要害,又城胡芦,夺贼地而耕之在庆州修筑大顺城,来占据要害之地,又修筑胡芦城,夺回叛贼的土地派人耕种B.因徙屯兵就食内地,而纾西人馈输之劳于是将驻扎边地的军队撤回内地谋生,因而解除了西部百姓供给运输粮草的辛苦C.有司悉奏罢公前所施行而复其故有关部门上奏朝廷,全部废止了范公以前施行的改革措施,恢复了过去的旧政策D.丧其母时尚贫,终身非宾客食不重肉母亲去世的时候,他还十分贫穷,一辈子如果不是去人家做客,就从来都不吃肉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他感伤家世之变,离家求学,严格自励,学有所成。B.元昊在河西反叛,范仲淹主动请缨守御延州,他积极备战,发展农耕,颇有远见。C.范仲淹自作主张,竭力改革积弊,遭到反对,皇上虽知其忠心,但已不再听信他。D.范仲淹病重时,皇帝赐药慰问,死后皇帝停朝一天,还追封他兵部尚书以示哀恤。10.第二大题文言文中说范仲淹“其事上遇人,一以自信,不择利害为趋舍”,意思是“他侍奉皇帝、对待他人,完全按照自己的信条,不因对自己有利或有害而决定取舍”。这句话概括了范仲淹为人处世的原则,请从文中举一例加以说明,并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自己对这一为人处世原则的领悟。(不少于200字)(10分)阅读详情:
范文九:《范仲淹有志于天下》翻译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 困没有依靠。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 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 任。他发奋读书,有时晚上困了,就用 冷水冲头洗脸。有时连饭也吃不上,就 喝粥坚持苦读。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 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谗言而被 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 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 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给自足罢了。他 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 应当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 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范仲淹二岁的 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长山的朱家,(范仲淹)长 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含着眼泪 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 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 年中,竟然没有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 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就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 吃,直到太阳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 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 “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 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阅读详情:
范文十:[优秀作文]范仲淹范仲淹中文名称: 范仲淹又
名: 字希文 谥文正性
别: 男所属年代: 宋代民
族: 汉族生 卒 年: 989—1052宋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范公祠即范仲淹纪念祠。范仲淹 (989 ~ 1052 )范仲淹,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年十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名词欣赏:《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作者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叛乱性战争。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这首词当作于是时。这首词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另方面,也描写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这种复杂苦闷心情的产生。是与当时宋王朝对内对外政策密切相关的。作者针对现实,曾经提出过一系列政治改革方案。但都未得采纳。北宋王朝当时将主要力量用于对内部人民的镇压,而对辽和西夏的叛乱侵扰,则基本采取守势,这就招致了对辽和西夏用兵的失败,结果转而加速了国内的危机。范仲淹在抵御西夏的斗争中提出了某些正确建议,主张"清野不与大战",待"关中稍实";"彼自困弱",并坚决反对"五路入讨"。但他的主张并未被采纳,终于遭致了战争的失利。他自己还遭受过诬陷和打击。词中所反映的那种功业未建的苦闷心情,正是这一历史现实的真实写照。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名言,表达了他忧国忧民的胸怀。这句话意思是一个仁人志士应该在天下人之前忧虑,在天下人之后享乐。赞扬范仲淹名言:1、“甲兵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
忧乐观乎天下千秋俎豆苏台”前一句赞美他为国家做出的战功后一句赞美他忧国忧民2、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3、苏洵说,斯人一去,就算道成亦无滋味。阅读详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翻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