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怎样学习“你真是中国人吗”

读者热议史正富文章《中国奇迹是如何出现的?》
关键字:&史正富中国经济增长超常增长中国崛起投资三维市场体制中国模式
1月14日,观察者网刊发复旦大学教授史正富文章《?》,引发观察者网读者以及@观察者网 微博粉丝热议。
史正富教授在文中指出,中国发展奇迹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一个包含了战略性中央政府、竞争性地方政府和竞争性企业系统的三维体制,一个把中央政府的战略领导力、地方政府的发展推动力与企业的创新活力三者有机结合的新型经济制度。具体而言,它有以下四大支柱:一是地方政府作为经济主体参与市场竞争,形成了三大市场主体;二是国有企业的资产资本化,形成了国有经济的战略制高点;三是包含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分级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形成了超越西方公共财政的复合型国家理财;四是通过把国家顶层发展战略、中期发展规划与产业政策和短期宏观调控相结合,形成了分层整合的国家发展管理体系,从而超越西方常规市场经济中的被动式宏观干预。这些特征性制度安排的形成与演进,标志着中国已初步形成一种与西方常规市场经济有着系统性差异的、新的经济制度类型。而上述四大支出共同发挥作用,为中国经济的超常规高速发展提供了战略方向与体制基础。
史正富文章《史正富:中国奇迹是如何出现的?》
对此,观察者网读者认为,按照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中国经济学家应该在未来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应有志于成为当今世界上研究经济学中最优秀的专家。
网友@cdg1 说:有个词叫自圆其说。用西方的经济学理论当然不能&他圆&中国的经济发展规律以及种种现象。很难想象;一个优秀的运动员在她的专业领域内频频取得前三名的成绩,之后还要说:我的水平还很落后。这不是骂人吗?所以,中国的经济学家应该是当今世界上研究经济学中的最优秀的群体。最起码现在的基础条件以及摆在这儿了,除非你们非得从这个平台上往下跳。
网友@可欣809 说:市场经济使中国可依全球为背景发展自己的生产力,这对所有国家来说都是第一次,就看谁的适应能力最强,中国的成败正在于此:构建高效的市场规则,维护好可持续的社会人文环境,创造出不断自新的社会运行机制,目前来说中国的条件不比别国差。从根本上来说这是中国人的再造过程:包括经济的、文化的以及灵魂的再造。有了合于时代的精神的引领,我们将事半而功倍。
网友@魅力_狈 表示:归根结底有一个能干的政府和勤劳智慧的人民。
网友@mickeyme 认为:未来最优秀的经济学家必产生于中国!
网友@舟木攸 说:采取了远离股市的方法。那么就好好学习下这些大家的观点。文章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驱动力和发展模式做了深刻的总结,观点新颖且论据有力。不过不同意&中国发展奇迹既非依靠压低消费,也非粗放低效&这样的观点。就实际感受来说,中国发展奇迹中这两个要素还是有重要位置的。另外对于存在的问题和风险的说明虽然结合了&三中&精神,但是总觉得有些简单的开药方了。最后无论怎样,扎根于实际的我国经济学家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智慧。赞一个。
读者热议史正富文章《史正富:中国奇迹是如何出现的?》
更多关于&&的话题讨论可以在相关文章中点击查看,您也可以在@观察者网 微博上留言,同时也欢迎您给我们投递稿件进行交流:(编读往来投稿请随信附上您的姓名、住址、邮编,我们将会在10个工作日内通过平邮给您寄出一份最近一期的《社会观察》杂志。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来源:观察者网
责任编辑:朱康琪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人表态
o&最热新闻&o
o&最热评论&o您好, []|
徐则臣:西方读者读不懂中国人微妙的情感表达
张鸿  徐则臣
  197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著有长篇小说《午夜之门》、《夜火车》、《水边书》,小说集《鸭子是怎样飞上天的》、《跑步穿过中关村》、《天上人间》、《人间烟火》、《居延》等。曾获春天文学奖、西湖·中国新锐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7年度最具潜力新人奖、庄重文文学奖等。根据中篇小说《我们在北京相遇》改编的《北京你好》获第十四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电视电影奖,参与编剧的《我坚强的小船》获好莱坞AOF最佳外语片奖。2009年赴美国克瑞顿大学做驻校作家,2010年参加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IWP)。
  中文系不培养作家?
  张鸿:你是70后的代表作家,也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研究生,是一般人所认为的“科班出身”,从我个人感觉来说,大学培养不出好作家。你是否认为你是先拥有作家的天分,然后在经过北大熏陶、老师的指导之后,才有今天的成就呢?
  徐则臣:北大对我的作用非常大。我知道,作家不是培养出来的。你说的中文系不培养作家,也是北大的一个传统,北大的一个老系主任,杨晦先生,是一个非常著名的老学者。在他执政的好长时间,乃至他执政以后的很多年,一直到现在,每年新生的开学典礼上,中文系的领导或者老教授都会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好好做学问、安安心心看书,别想着当作家,中文系是不培养作家的。这个传统一直到现在。我想这里有些偏见。可能是我入学之前就入了道,有了一些感性地进入写作的经验。我在很长时间内也有困惑。当我做论文,把理论的书看完以后,直接过来写小说,会觉得那个思维完全不对,转不过来。北大中文系又是一个特别讲学术的地方,用我个人的话来说,北大中文系有一种学术意识形态。一个学生优秀不优秀,不看你的才学,而是看你的学问做得怎么样。有很多人其实是没什么才华,但是他懂理论,他记得很多的死知识,能张嘴跟你说这个理论那个理论,你会觉得这个很牛。如果你写小说,你要把很多的时间放在阅读名著上,要放在编故事上,放在琢磨小说技巧上,你跟人家谈的时候,理论的霸权就会笼罩住你,你会觉得特别孤单、特别自卑。那个时候我就觉得特别痛苦,我的导师曹文轩老师跟我说,没必要,如果你想知道哪个理论,花几个小时、花两天你就能了解得差不多,大概的东西你都知道,谈起来没有障碍就行了,你要知道你究竟想干什么。因为这些话,我才放松下来,把更多的精力偏向写作上,然后慢慢地就发现,写作和做学问之间逐渐能够转换和互动了。
  学理论对我有一个很好的思维训练。我觉得,一个好作家需要有一个开阔的视野和必要的反思与自省的精神。
  写边缘人感同身受
  张鸿:你的代表作“京漂”系列,《跑步穿过中关村》,《夜火车》等使你在同年代作家中别具特色,办假证、卖盗版光盘等小人物在你的小说里经常成为主角,你擅长将这些小人物的命名放在一种很动荡的生活的旅途中去加以描写。为什么会去写这种边缘人?
  徐则臣:很多人问这样一个问题。这样的一些人,跟我的生活的确是非常不搭界。但我为什么要写这些?后来我很认真地考虑了这个问题。他们是边缘人,我觉得我也是边缘人。我大学毕业留在北京,在北京待可能跟在深圳和上海待稍微有点不一样,就是在北京要有一个身份的问题。外地人进北京,要有一个进京指标,拿不到进京指标你就成不了一个北京人。尤其是在一些所谓的事业单位或者是衙门里面,你会发现你在编跟你是个打工的,完全两回事。别人享受的福利你享受不到,别人可能有的发展空间你没有,你的工资永远固定在一个数上。签协议时,一个月拿一千五,干了三两年后你可能还是一千五。可能你并不在乎那些福利的变动,也不在乎那个发展的空间,你觉得这样待着也很好,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总有别的人和别的事不断地提醒你身份!过去的好几年里,我户口不在北京,需要办一个暂住证。为这个证我跑了五趟派出所。第一次说不在这个派出所,要到另一个派出所;我就去另外一个派出所,到那边人家说我马上下班了,你下次再来,然后我就下次去;下次再来,工作人员说办事的那人不在,你下次来;然后我再去了以后,让我回去拿别的照片,说我的照片不合格,我又回去拿照片了。回来以后说不行了,我们剩十分钟,我们电脑系统要关了,你只能下次再来;第五次我终于把这个暂住证给办好了。类似这样的事情,不断提醒你,这么多麻烦“就因为你不是北京人”。这种边缘的心态,我觉得跟所有在北京的打工的、卖盗版碟的其实是一样的。我认识一些朋友,或者办假证的,或者卖盗版碟的,租的民房,梆梆梆半夜警察敲门,拿暂住证。你会觉得很痛苦。它不断地让你知道你是一个边缘人。因为有不少作为边缘人的朋友,所以对他们的生活很熟,慢慢地就无意识就把他们写进来了。进入得非常顺利,因为很多心态是共通的。这是最初写作的一个原由,后来是有意识地去挖掘,我想把这一块弄得更明白。
  “李白、屈原、杜甫,还有张艺谋”
  张鸿:你前几年在美国一所大学当过住校作家,对中国文学在西方的传播有什么体会?
  徐则臣:我觉得中国文学在国际上的地位还比较低。你要到国外去问一下,知道中国文学的人非常少。比如说,我在克瑞顿大学听到学生谈中国文学,说“我很喜欢中国文学,我知道很多中国作家”。我说,“哪些作家?说来听听”。他说“李白、屈原、杜甫,我还知道张艺谋”。我说“张艺谋是个导演”。你会觉得他们对中国文学、中国的文化其实是很隔膜的。比如说《红楼梦》,我们中国人,但凡是搞一点文学或者和文学沾点边,都要把《红楼梦》挂在嘴上,我们理解起来很容易。但对他们来说,理解《红楼梦》非常非常之困难,有一个学生说他根本搞不懂。林黛玉喜欢贾宝玉,你喜欢就喜欢,按照美国人的风格,要么冲上去说我爱你,实在不行我害羞,我可以写个纸条、写一封信、写封情书告诉你说我喜欢你。他就搞不懂林黛玉既然喜欢贾宝玉,为什么这么哭哭啼啼的,整天搞得很忧郁,最后把自己给弄死了。他不清楚,怎么会是这样一种表达爱情的方式。《红楼梦》这部小说早就翻译出去了,但是受众特别少,很多人看不懂。
  张鸿:书名都被改了。
  徐则臣:对。对中国人微妙的情感表达方式,他们搞不懂。他们都是直肠子,不擅长拐弯。比方说美国人不会脑筋急转弯。他们干什么事,就是由因到果,有一个非常严格的逻辑,法律是这样规定的,我就这样来。他就搞不懂法律和人之间或者人操纵法律或人篡改法律,这个东西对他们来说有的时候很不可思议。比如老师跟孩子说,今天你要干什么什么,那小孩就干什么什么,很听话。很少有那种总要讨价还价,耍耍赖,看看有没有中间路线,非常之少。那次到爱荷华,顺便去了克瑞顿大学玩,他们请我看一场话剧,把契诃夫的几个短篇小说如《小公务员之死》等放在一块排的一个话剧。正演着,因为舞台上有喷雾,烟大了一点,整个剧院的报警突然就响了。警报为什么响我们都知道。如果在中国,看电影和看戏,你会知道这是因为烟雾放多了才有的警报,把烟雾停下来,就可以了。但是他们不行,警报一响起来,警察立马出现,要求紧急疏散。大家都往外面跑,一边跑一边说没必要,一起嘻嘻哈哈往外面走。明知道没大问题,他们还是疏散了。五分钟以后,消防队员,工作人员,冲进来都检查一遍,又等烟散了,跟大家说可以进去了,戏接着演。这种事在中国很难出现。我当时就跟我那个朋友说,如果是中国人,做得最好的可能就是你们走你们的,我坐在这儿。我等烟消了,反正也没有什么危险,也不会发生火灾。如果有人驱赶你,你说我不怕死,我就待在这儿,不关你们的事。你能怎么着。但是他们不一样,所有人都出去,里面空空荡荡的。所以我开玩笑,说美国人都是直肠子,不会脑筋急转弯。
  张鸿:你还参加过一个很有影响的“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据说很多作家都到那里去过,可以介绍一下吗?
  徐则臣:这个国际写作计划,是爱荷华大学搞的,可能是目前国际上最著名的,也是历史最悠久的国际写作中心。这个大学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开始,就有一个作家写作坊。他们的普利策奖和别的重大文学奖项的得主,有一大半是从这个学校的作家坊出来的。要么是在那边教过书,要不就是从那个地方出来的。像菲利普·罗斯,美国最有名的世界级的一个大师,在里面教过书。有一段时间特别热的一个女作家奥康纳、2006年诺贝尔奖文学奖得主帕慕克也在里面待过。著名的华人作家白先勇、聂华苓,都在这个大学里念过书。现在在美国用英语写作的一个比较著名的年轻作家李翊云也在这个大学里待过。《纽约客》杂志搞了一个40岁以下的最优秀作家的遴选,20个人,李翊云是其中之一。我在爱荷华的一个朗诵会见到过她。她刚拿了一个基金,50万美金,三年里可以啥事不用干,专心写作。
  这个作家坊出了特别多的人。爱荷华大学的国际写作中心也去过很多著名作家。像莫言、余华 ()、苏童 ()、李锐、毕飞宇 ()、迟子建、王安忆、刘恒、西川,等等。那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地方,很小的一个城市,大概就6万多人,大部分是学生,爱荷华大学的学生有3万多人,如果放假学生一走,这个城市基本上就是空的。
如果你对新闻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
新闻视频高清大片
新闻排行图片网评国际国内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有谁看过《读者》杂志?为什么总觉得《读者》有些文章写的有点假有点夸张,而且还有点黑中国人美化外国人的感觉?像有一篇《中日孩子夏令营的“较量”》文章中的中国孩子被描写成好吃懒做日本孩子被描写成自强不息.
游客随风Ia
怎么说呢,读者它作为一个文学杂志,只是刊登文章,文章作者的观点并不代表杂志方的政治立场,它只是结合当代中国社会的种种诟病再选取合适的题材而已,要不然就没人看了.谢谢,望采纳.
总觉得《读者》有些文章就像公知美分写的一样,黑中国美化外国,而且部分文章是捏造事实,像《中日孩子夏令营的“较量” 》这篇文章我有去查资料,有地方写的不符合常理。
我也看过那篇文章,其实,楼主,你是没见过,我身边的孩子还真就那样,唉,毕竟是文化不同,从小接受的教育以及身处的文化氛围不同,也就造就了中外孩子表现出的素质教养不同。长辈在孩子面前吐痰,抽烟,到哪儿旅游就在哪到此一游,那孩子长大后还不潜移默化地接着干哪?其实也不用强求,我们毕竟是中国人,我们承认可能外国人在某些方面做得比我们好,可是我们中国孩子也有胜过外国孩子的地方,比如中国孩子抗压能力强(读过9年书的人有体会),大不了我们在中国就做我们本分的中国人,在饭店尽管大声说话,实在憋不住了就往路边吐口痰,但是一旦出了国,每一个中国人代表的就是整个中国,咋们吃饭不喧哗,大街上不吐痰就是了。中国人得有中国人的本色。
我也看过那篇文章,其实,楼主,你是没见过,我身边的孩子还真就那样,唉,毕竟是文化不同,从小接受的教育以及身处的文化氛围不同,也就造就了中外孩子表现出的素质教养不同。长辈在孩子面前吐痰,抽烟,到哪儿旅游就在哪到此一游,那孩子长大后还不潜移默化地接着干哪?
其实也不用强求,我们毕竟是中国人,我们承认可能外国人在某些方面做得比我们好,可是我们中国孩子也有胜过外国孩子的地方,比如中国孩子抗压能力强(读过9年书的人有体会),大不了我们在中国就做我们本分的中国人,在饭店尽管大声说话,实在憋不住了就往路边吐口痰,但是一旦出了国,每一个中国人代表的就是整个中国,咋们吃饭不喧哗,大街上不吐痰就是了。中国人得有中国人的本色。
有人把中国比外国差的地方一直过度夸张的黑,把外国比中国好的地方过度夸张的美化,为了更美化外国而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无中生有。不否认中国比外国差的地方不少,但也不要否认外国一样也有比中国差的地方,为什么这群人就看不到呢?
其实也是啊,以前9几年的时候,那是洋人的玩意还没有风靡,人们多团结啊,多本分啊,现在社会经济一发达,国人的眼界宽了,野心就大了,也不本分了,整天要么闲雾霾多,闹出国,闹移民,要么就闹医院,闹城管,我真没搞懂了,这都是中国人,他们有闲心闹这闹那,闲东闲西,怎么就不能想想为国家出点力呢?就算帮不上忙,也不要闹事啊,抗日战争的时候,人民不挺团结的么,怎么和平年代就成一盘散沙了……额……我是不是跑题了……好吧,楼主,你为什么非看读者呢?那本《格言》就挺好看的,唉,我们这么说说就只能当个愤青,喷子,楼主还是稍安勿躁,看见那些胳膊肘往外拐的中国人就用英文告诉他Get out!Chinese Foreigner(额,本人生造的,大意是吃里扒外的中国人的意思) 就行了。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你真的会学习吗
为什么中国学生的成绩那么好,在各种以创新见长的奖项中,中国人的名字却如此之少?为什么这些创新奖项大都是欧美人的天下,其中尤其以犹太人最为擅长呢?是我们突然不够聪明了,还是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或者说,我们的学习出了什么问题?
你还记得你高考那年的情形吗?假如我把今年的数学试卷发给你,你觉得能做对多少题?我曾经是学霸,但看了数学题之后我立马觉得自己是学渣,要是我参加今年的高考,估计连蓝翔技校都考不上。为什么我从学霸变成学渣了呢?因为我现在几乎不会用到这些知识,我平时用得着最多的数学是加减乘除,这是我小学三年级就学会的。
还有一个原因:我已经很多年没做过《一课一练》的习题了。你还记得这本宝书吗?我以前每次上完课之后都要练习这本书中的题目。这本书如此有名,以至于它是上海市的驰名商标,是改革开放30周年影响中国的300本好书之一。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这本书马上就要有英文版了,这本书不仅要影响中国,还要影响英国了!今年年初,英国教育部决定翻译这本教材,并在全英中学推广。以前都是我们学习牛津英语和剑桥英语,而我们现在终于可以向英国这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输出我们的教材了。这个消息背后的象征意义,可比卖给他们3000万双鞋子的意义大多了。中国真的崛起了!
为什么英国要引进《一课一练》呢?告诉你,和PISA有关!但这个PISA不是比萨饼,也不是比萨斜塔,而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推出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用于测试中学生的阅读、数学和科学方面的发展潜力。它测试的不是某个学生的能力,而是一群学生的能力,每三年做一次。在这个测试中,英国人一直排名20位之外。得分最高的地区是哪里?是我们最亲最近的上海!2009年之前,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经常是这个榜单的冠军,但自从2009年上海开始参加PISA测试,他们就再也没有拿过第一。2009年和2012年的PISA测试都是上海第一,而且分数的差距在拉大,不出意外的话,今年的冠军又是上海。为什么上海学生的成绩那么好?因为他们在做《一课一练》啊。英国人也知道如何学先进,因此决定引进《一课一练》。有了《一课一练》,我相信英国人在2018年能进入前10位。
我们再来看看这个榜单,除了冠军是上海,前几名都是东亚国家和地区,包括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韩国和日本,欧美国家的得分普遍偏低,当然也包括英国。经常有人说东亚学生的智商高,从这个榜单中能看出一些端倪来,我们确实比那些欧美学生聪明。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故事,一个在中国成绩中等的学生,到了加拿大和美国,就成了学校的学霸。中国学生考托福和GMAT,常常会觉得他们的数学题太简单了。我们去欧美旅游,都觉得他们的脑子好像不太好使,算个数都比我们慢,让我们很有优越感。
听了那么多好消息,我要问大家几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学生在中学时表现普遍比较突出,但一到大学之后,这种优势突然就变得不再明显?为什么到了职场,中国学生的表现普遍不如欧美国家的学生呢?为什么中国学生的成绩那么好,在各种以创新见长的奖项中,中国人的名字却如此之少?为什么这些创新奖项大都是欧美人的天下,其中尤其以犹太人最为擅长呢?是我们突然不够聪明了,还是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或者说,我们的学习出了什么问题?
我也有这样的困扰。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四月份去以色列考察他们的教育。犹太人和中国人一样,是全世界最重视教育的民族之一,也出了很多改变世界的大人物,比如摩西、耶稣、马克思、弗洛伊德、爱因斯坦。美国金融和媒体这两个行业基本上都被犹太人把持着,我们知道的一些名人,比如金融家索罗斯、大导演斯皮尔伯格都是犹太人,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也是。
中国人有个风俗,小孩周岁时要抓周,如果一个小孩拿了一本书,父亲会非常高兴:我们家出读书人了!但犹太小孩连选择都没有,家长直接把蜂蜜涂在书上让他舔,让他从小就在味觉上喜欢上书,现在犹太人还是全球人均读书最多的民族。中国人比较含蓄:书中自有颜如玉;犹太人就很干脆:书上直接有蜂蜜!
犹太人到底有多厉害呢?中国在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让我们看看最能代表创新水平的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们。犹太人口总数仅占全球总人口的0.23%,但从1901年到2004年,共有167名犹太人或具有犹太血统的人获得诺贝尔奖,占诺贝尔奖总获奖人数的22%。犹太人在奥斯卡奖和普利策奖的获奖比例都在三分之一以上。整个以色列800万人,其中犹太人600多万,过去20年有10个以色列人得了诺贝尔奖。
看了这些数据,我一直认为犹太人一定天赋异禀。然而,当我双脚踩在以色列的热土之上,感受他们的文化、接触他们的公民时,我才发现我错了,犹太人的智商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至少不比中国人更聪明。比如说我提到的PISA测试,以色列也处于40多位的名次,表现比中国学生差远了。
我们有一个行程是去当地的天才儿童中心,因为之前遇到的犹太人给人的印象比较普通,我当时想:那些聪明的犹太人都被关在天才儿童中心了?然后我就脑补了一番我在天才儿童中心看到的情景:那里的孩子一定和《最强大脑》里的孩子差不多,能看出五百个鸡蛋的细微差异,能倒背元素周期表,能轻松完成二十位数的开十三次方,能分辨非常小的声音差别。每天更新好文章
(责任编辑:kily)
每日重点推荐
最近,好多人都在转一篇文章《为什么坏学生最后当了老板》,这跟前几年流行的好学生都...
赞助商链接
一周热点文章
点击:1949
点击:1775
点击:1074
乐读随机推荐
腾格尔【】
清风慕竹【】
马未都【】
王世虎【】
秦珍子【】
任黎明【】
赵元波【】
雪小禅【】
在线阅读专题}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