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动态血压平均值性态的计算

在用最坏情况复杂度分析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时,是分析算法执行基本运算的最大次数。它的计算难易性及实用性与平均性态相比,最坏情_答案_百度高考
在用最坏情况复杂度分析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时,是分析算法执行基本运算的最大次数。它的计算难易性及实用性与平均性态相比,最坏情况复杂度(
A.计算方便,实用性好B.计算不便,实用性差C.计算方便,但实用性差D.计算不便,但实用性好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财务决策的过程分为信息收集、备选方案设计、方案的选择和后续评价等四个阶段。其中方案的选择是指以一定的价值标准评价备选方案,从中选出一个行动方案。该阶段涉及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准则是短期财务决策的关键内容。本文拟对不同的短期财务决策内容梳理出决策评价标准和评价准则的逻辑思路和具体内容。&  一、短期财务决策的基本逻辑思路   从决策的内容来看,短期财务决策涉及营运资金(或短期投资)、筹资和资金(股利)分配。基本逻辑思路是:依据成本性态扩展了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以权责发生制基础的损益衍生的息税前利润为逻辑起点,考虑机会成本等决策相关成本,以税前损益或相关总成本、每股收益、经营杠杆、财务杠杆和复合杠杆、现金折扣成本等指标为主要决策评价标准。具体分为绝对值和相对值两类标准。   二、成本性态与息税前利润   传统的会计核算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以&收入-费用=利润&来计算损益。这种核算方法不利于考核高级管理层的经营业绩,而息税前利润(EBIT)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高级管理层的实际经营业绩。因此称EBIT为财务管理中损益的核心指标。EBIT的计算方法有两种:一是倒算法。如果已经计算出了净利润,可以在此基础上加上所得税和利息费用来计算。财务分析时经常采用此方法。二是顺算法,即依据成本性态逐步计算EBIT,这种方法在财务管理中最常用。   成本性态是指成本与业务量(产销量)之间的依存关系。依据成本性态,可以把成本分解为固定成本(F)和变动成本(即b&Q,其中b表示单位变动成本,Q表示产销量)。依据成本性态,可以把损益方程扩展为:   EBIT=p&Q-(F+b&Q)   =(p-b)&Q-F   =(1-b/p)(p&Q)-F   =(p-b)/p&(p&Q)-F   其中:p为产品单价,(p-b)称为单位边际贡献,(p-b)&Q称为边际贡献(即M);b/p称为变动成本率;(1-b/p)或(p-b)/p称为边际贡献率。变动成本率和边际贡献率之和为1。   三、决策相关成本与营运资金决策   1、营运资金决策的思路概述   营运资金(或称为流动资金)决策的基本思路是:以EBIT为逻辑起点,采用差额分析法,考虑决策相关成本,以税前损益(信用成本后收益)或决策总成本为决策评价标准。营运资金决策相关的计算项目分为三类:①EBIT(如果固定成本相同,则计算M;如果收入相同,则计算bQ和F;如果固定成本和收入相同,则计算bQ;如果EBIT相同,则本步骤不考虑,例如在现金决策中);②相关总成本;③税前损益或决策总成本(如果pQ不相同,计算税前损益,即①-②;否则,计算决策总成本,即①+②)。   由于短期财务决策涉及到备选方案的比较,因此一般考虑差额分析法,即分析有区别的部分,而省略其相同的部分。基于差额分析法,营运资金决策过程中,在备选方案的比较和选择时往往采用差额计算或总额计算的思路。差额计算思路,比较和计算两个备选方案各自的相关项目的差额,以最后项目的差额为评价标准;总额计算思路,通过分别计算每个备选方案各自项目的相关金额,以各备选方案的最后项目作为评价标准。由于营运资金决策涉及的期限较短,并且备选方案的所得税税率都相同,因此基于差额分析法的考虑,在营运资金决策过程中一般不考虑所得税费用的影响。表1列举了差额计算与总额计算在营运资金决策中的差异。   2、相关总成本的确定   营运资金决策核心是相关总成本的确定。有些成本是由于决策引起的,例如机会成本。在短期财务决策中,机会成本主要是持有营运资金(现金、应收账款、存货等项目)占用资金的应计利息。由于现金管理内容相对简单,本文只分析应收账款和存货管理的相关内容。   表1 决策评价标准和评价准则选择   (1)应收账款的相关总成本   应收账款决策的相关成本包括:①应收账款占用资金的应计利息;②应付账款占用资金的应计利息;③存货占用资金的应计利息(即三项机会成本);④收账费用;⑤坏账损失;⑥现金折扣成本的增加额。   在应收账款占用资金的应计利息计算时,由于假设应收账款占用的资金是实际垫付的资金而非应收的全部资金,因此一般根据应收账款的平均余额乘以变动成本率来计算。   存货与应付账款占用资金的应计利息都直接根据其平均余额乘以资本成本而得,由于是购货环节,不必乘以变动成本率,应付账款相关的应计利息是节约资金的利息,因此,计算时前边应加&-&号。存货的平均余额既可根据存货经济批量和保险储备量的有关内容来计算,也可以采用与应付账款相同的方法,直接根据存货的期末和期初余额的平均数计算。   现金折扣成本由于发生在赊销后,在计算EBIT时一般不考虑,而作为决策相关成本单独考虑。   (2)存货的相关总成本   存货管理中,一般情况下收入和固定成本不变,因此决策的核心是分析变动储存成本和变动进货费用等相关总成本和不同的变动成本(全部销售时,即进货成本),选择较低的方案。   经济批量的计算是存货决策的关键。具体计算时,首先要把握集中到货(即基本模型)相关总成本即TC(Q)的计算,即TC(Q)=(A/Q)&B+(Q/2)&C;其中:Q为经济批量;A为年订货量;B为平均每次的进货费用;C为单位存货的储存成本。利用当&TC(Q)最低时,变动储存成本和变动进货费用相等&的原理,就不难计算出经济批量Q*= (2AB/C),然后将Q*代入TC(Q)的计算公式的各个部分得出相关结果,例如平均存货量为Q*/2。其他情况如陆续供应和使用、允许缺货等,均是在此基础上修正相关变量而形成的。   四、杠杆原理在财务中的运用   财务管理中,杠杆原理的运用基于不同利益集团对经营成果的不同理解。作业层的经营成果是边际贡献,即M=p&Q-b&Q;高级管理层的经营成果是息税前利润,即EBIT=M-F;股东的经营成果是每股收益,在不考虑优先股情况下,其计算公式为:EPS=[(EBIT-I)(1-T)]/N,为了与EBIT在绝对指标和所得税方面保持可比,有时用利润总额(即EBIT-I或M-F-I)来表示。假定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不变,导致经营成果变化的根源是销售量Q,当Q发生变化时,不同利益集团理解的经营成果的变化率是不同的。M的变化率就是Q的变化率,即△M/M=△Q/Q。利润总额的变化率也就是EPS的变化率。经营杠杆、财务杠杆和复合杠杆与杠杆原理的比较见表2。   表2 杠杆原理在财务中的运用  五、EPS的计算与每股收益分析   考核高级管理层经营成果的EBIT,没有反映股东的融资决策成果,因此股东一般以EPS作为经营业绩衡量和融资决策判断的依据。股东可以通过计算每股收益的无差别点来分析和判断在某销售水平下,采用哪种资本结构可以获得更高的EPS。假如不考虑优先股的存在,EPS的计算公式如下:   EPS=[(EBIT-I)(1-T)]/N   =[(M-F-I)(1-T)]/N   ={[(p-b)Q-F-I](1-T)}/N   ={(1-b/p)(p&Q)-F-I](1-T)}/N   在无差别点,由于EPS1=EPS2,计算EBIT、M、Q   [(EBIT-I1)(1-T)]/N1=[(EBIT-I2)(1-T)]/N2   [(M-F-I1)(1-T)]/N1=[(M-F-I2)(1-T)/N2   {[(p-b)Q-F-I1](1-T)}/N1={[(p-b)Q-F-I2](1-T)}/N2   I、N代表负债、普通股的筹资的相关财务特征。不同的资本结构两者的数值可能不同,即不同的资本结构决定了不同的EPS线。相同的资本结构,不同的Q、M、pQ或EBIT决定的EPS在同一直线上。如果追加的筹资是负债和普通股,由于N不同,因此存在不同线的交点。在交点(即无差别点)EPS和Q、M、pQ或EBIT都相同。   具体决策评价准则:当实际的pQ或Q、M、EBIT大于普通股每股收益无差别点的pQ、Q、M、EBIT时,应选择最小无差别点的负债筹资方式(此时能获最高的EPS);反之,选择普通股。   六、相对值分析与短期负债筹资   短期负债筹资决策是以相对值作为分析的基础,一般分析投入(即利息)与产出(实际能够动用的筹资额)之比,即未来的代价(或所得)与现在的实际所得(或实际代价)之比。类似于日常的利率计算。一般在确定实际动用的筹资额或实际所得时,要考虑扣除补偿性余额等。由于短期筹资的时间一般不超过一年,因此不必像长期筹资那样考虑抵税作用,即不考虑所得税的影响。   对买方而言,如果享受现金折扣(即企业缺乏资金希望通过借款享受现金折扣),现金折扣成本(即应付账款的成本)实质是投资收益率,通过比较其最大值(如果有多个现金折扣条件)与筹资成本(即借款利率)进行决策,具体决策评价准则为:如果最火的现金折扣成本大于企业筹资成本,则企业应该选择最大现金折扣成本对应的付款期付款。如果是放弃现金折扣(即企业有富裕的资金但有其他投资机会),现金折扣成本作为机会成本,通过比较其他投资机会的收益率与现金折扣成本的最小值(如果有多个现金折扣条件)进行决策,具体决策评价准则为:如果其他投资项目的最大投资收益率大于现金折扣的最小值,则企业应该选择最小现金折扣成本对应的付款期付款。在具体计算现金折扣成本时,假设到期应付账款总额为1,则享受现金折扣提前付款需要支付额为:1-折扣百分比。以享受折扣的支付期为起点,享受现金折扣的企业现在的代价为:1-折扣百分比,在提前付款期(即信用期一折扣期)得到的未来受益额为折扣百分比,由于提前付款的期限很短(一般不到一年),应当按照实际提前天数调整计算年利率。因此,现金折扣成本=折扣百分比/(1-折扣百分比)&360/(信用期-折扣期)。 责任编辑:冠
&&&&&&&&&&
实务课程分类管理会计之——预算管理(12课时)-中华会计网校
管理会计之-预算管理
管理会计之-预算管理
第二节 编制预算的方法
  一、增量预算法与零基预算法  
  1.增量预算法
  增量预算法是指在基期成本费用水平的基础上,结合预算期业务量水平及有关降低成本的措施,通过调整有关费用项目而编制预算的方法。
  增量预算存在一定的缺点:这种预算方法比较简单,但它是以过去的水平为基础,往往不加分析地保留或接受原有的成本项目,或按主观臆断平均削减,或只增不减,这样容易造成预算的不足,或者安于现状,造成预算不合理的开支。
  2.零基预算法
  零基预算法是“以零为基础的编制计划和预算的方法”的简称。它在编制预算时,不考虑以往会计期间所发生的费用项目或费用数额,而是一切以零为出发点,根据实际需要逐项审议预算期内各项费用的内容及开支标准是否合理,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编制费用预算。
  零基预算的最大特点是:它避免了把过去的不合理的开支项目和开支额度,延续到下一个会计期间,从而使预算更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
  零基预算法的编制步骤为:
  (1)企业内部各级部门的员工,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详细讨论计划期内应该发生的费用项目,并对每一费用项目编写一套方案,提出费用开支的目的以及需要开支的费用数额。
  (2)划分不可避免费用项目和可避免费用项目。在编制预算时,对不可避免费用项目必须保证资金供应;对可避免费用项目,则需要逐项进行成本与效益分析,尽量控制可避免项目纳入预算当中。
  (3)划分不可延缓费用项目和可延缓费用项目。在编制预算时,应把预算期内可供支配的资金在各费用项目之间分配。应优先安排不可延缓费用项目的支出。然后再根据需要按照费用项目的轻重缓急确定可延缓项目的开支。
  零基预算的优点表现在:不受现有条条框框限制,对一切费用都以零为出发点,这样不仅能压缩资金开支,而且能切实做到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最需要的地方,从而调动各部门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量力而行,合理使用资金。
  零基预算的缺点表现在:由于一切均以零为起点进行分析、研究,势必带来繁重的工作量,有时甚至得不偿失,难以突出重点。
  二、固定预算法与弹性预算法
  1.固定预算法
  固定预算法是一种最基本的全面预算编制方法,也叫静态预算法。在编制预算时,只根据预算期内正常、可实现的某一固定的业务量(如生产量、销售量等)水平作为唯一基础来编制预算的方法。
  固定预算法的缺点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适应性差。因为编制预算的业务量基础是事先假定的某个业务量。在这种方法下,不论预算期内业务量水平实际可能发生哪些变动,都只按事先确定的某一个业务量水平作为编制预算的基础。
  二是可比性差。当实际的业务量与编制预算所依据的业务量发生较大差异时,有关预算指标的实际数与预算数就会因业务量基础不同而失去可比性。
  2.弹性预算法
  弹性预算就是在成本性态分析的基础上,充分考虑预算期各预定指标可能发生的变化而编制出的能适应各预定指标不同变化情况的预算,从而使得预算对企业在预算期的实际情况更加具有针对性,这种预算方法也称为动态预算。
  由于未来业务量的变动会影响到成本费用和利润各个方面,因此弹性预算理论上适用于编制全面预算中所有与业务量有关的预算,但在实务中,主要用于编制成本费用预算和利润预算,尤其是成本费用预算。
  编制弹性预算,要选用一个最能代表生产经营活动水平的业务量计量单位。例如,以手工操作为主的车间,就应选用人工工时;制造单一产品或零件的部门,可以选用实物数量;修理部门可以选用直接修理工时等。
  弹性预算法所采用的业务量范围,视企业或部门的业务量变化情况而定,务必使实际业务量不至于超出相关的业务量范围。一般来说,可定在正常生产能力的70%~110%之间,或以历史上最高业务量和最低业务量为其上下限。弹性预算法编制预算的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本性态分析的可靠性。
  与按特定业务量水平编制的固定预算法相比,弹性预算法有两个显著特点:(1)弹性预算是按一系列业务量水平编制的,从而扩大了预算的适用范围;(2)弹性预算是按成本性态分类列示的,在预算执行中可以计算一定实际业务量的预算成本,以便于预算执行的评价和考核。
  运用弹性预算法编制预算的基本步骤是:
  第一步: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确定一个标准业务量的计量单位;
  第二步:确定合理的业务量相关范围;
  第三步:将费用按成本性态分为固定费用和变动费用,对混合成本按规定的分解方法进行分解;
  第四步:计算各项预算成本,并用一定的方式来表达。
  弹性预算法又分为公式法和列表法两种具体方法:
  1.公式法
  根据成本性态,建立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y=a+bx
  其中,y表示某项预算成本总额,a表示该项成本中的预算固定成本额,b表示该项成本中的预算单位变动成本额,x表示预计业务量。
  便可随时利用公式计算任一业务量(x)的预算成本(y)。
  【案例1】F公司分析得出某种产品的制造费用与人工工时密切相关,采用公式法编制的制造费用预算如表5.1所示。
  表5.1                      制造费用预算
业务量范围
2(人工工时)
费用明细项目
单位变动费用(元)
费用明细项目
固定费用(元)
  本例中,针对制造费用而言,在业务量为2人工工时的情况下,y=1x。比如说如果业务量为30000小时,则制造费用=1×3(元)。
  公式法的优点是便于在一定范围内计算任何业务量的预算成本,可比性和适应性强,编制预算的工作量相对较小。
  缺点是按公式进行成本分解比较麻烦,对每个费用子项目甚至细目逐一进行成本分解,工作量很大。
  2.列表法
  列表法是在预计的业务量范围内将业务量分为若干个水平,然后按不同的业务量水平编制预算。
  应用列表法编制预算,首先要在确定的业务量范围内,划分出若干个不同水平,然后分别计算各项预算值,汇总列入一个预算表格。
  【案例2】根据表5.1中的资料,假设F公司生产能力利用程度为70%~110%,F公司采用列表法编制的2015年制造费用预算如表5.2所示(生产能力利用程度间隔10%)。
  表5.2                     F公司2015年制造费用弹性预算表
                                                      金额单位:元
费用明细项目
生产能力利用程度
业务量(小时)
单位变动费用 
制造费用合计
  本例中,业务量范围是2小时,生产能力利用程度为70%~110%,所以生产能力利用程度为70%时的直接人工工时是22596小时;生产能力利用程度为80%时的直接人工工时是22596/70%×80%=25824(小时);
  生产能力利用程度为90%时的直接人工工时是22596/70%×90%=29052(小时);生产能力利用程度为100%时的直接人工工时是22596/70%×100%=32280(小时);生产能力利用程度为110%时的直接人工工时是35508小时。
  拿变动费用间接人工费用的计算来说,间接人工的单位变动费用是0.6元,当业务量是22596小时时,间接人工费用=2=13557.6(元),当业务量是25824小时时,间接人工费用=2=15494.4(元),后面变动费用的计算同理。而固定费用是保持不变的。
  列表法的优点是:不管实际业务量多少,不必经过计算即可找到与业务量相近的预算成本;混合成本中的阶梯成本和曲线成本,可按总成本性态模型计算填列,不必用数学方法修正为近似的直线成本。但是,运用列表法编制预算,在评价和考核实际成本时,往往需要使用插值法来计算“实际业务量的预算成本”,比较麻烦。
  【案例3】某企业编制的2013年8月份的制造费用预算如表5.3所示
  表5.3                     制造费用预算                  金额单位:元
直接人工工时(小时)
变动成本:
运输费用(b=0.2)
电力费用(b=1.0)
材料费用(b=0.1)
混合成本:
固定成本:
  要求:
  (1)计算表中用字母表示的项目(不写计算过程);
  (2)如果8月份的实际业务量为500小时,计算:①变动总成本预算数;②固定总成本预算数;③混合总成本预算数;④制造费用预算数。
  【分析】
  (1)A=420×0.2=84
  B=400
  C=480×1=480
  D=540×(0.2+1.0+0.1)=702
  (2)①变动总成本预算数=500×1.3=650(元)
  ②固定总成本预算数=400(元)
  ③混合成本如表5.4所示:
  表5.4                   混合成本                金额单位:元
直接人工工时(小时)
  设实际业务的预算修理费为x元,则:
  X=493+(500-480)/(540-480)×(544-493)=510(元)
  采用同样方法可以计算得出实际业务量下的预算油料费用为208元。
  ④制造费用预算数=650+400+510+208=1768(元)
  这样计算出来的预算成本比较符合成本的变动规律,可以用来评价和考核实际成本,比较确切并容易为被考核人所接受。
&&&&&&&&&&&&&&&课件形式:
知识点测试
第二节 编制预算的方法
  一、增量预算法与零基预算法  
  1.增量预算法
  增量预算法是指在基期成本费用水平的基础上,结合预算期业务量水平及有关降低成本的措施,通过调整有关费用项目而编制预算的方法。
  增量预算存在一定的缺点:这种预算方法比较简单,但它是以过去的水平为基础,往往不加分析地保留或接受原有的成本项目,或按主观臆断平均削减,或只增不减,这样容易造成预算的不足,或者安于现状,造成预算不合理的开支。
  2.零基预算法
  零基预算法是“以零为基础的编制计划和预算的方法”的简称。它在编制预算时,不考虑以往会计期间所发生的费用项目或费用数额,而是一切以零为出发点,根据实际需要逐项审议预算期内各项费用的内容及开支标准是否合理,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编制费用预算。
  零基预算的最大特点是:它避免了把过去的不合理的开支项目和开支额度,延续到下一个会计期间,从而使预算更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
  零基预算法的编制步骤为:
  (1)企业内部各级部门的员工,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详细讨论计划期内应该发生的费用项目,并对每一费用项目编写一套方案,提出费用开支的目的以及需要开支的费用数额。
  (2)划分不可避免费用项目和可避免费用项目。在编制预算时,对不可避免费用项目必须保证资金供应;对可避免费用项目,则需要逐项进行成本与效益分析,尽量控制可避免项目纳入预算当中。
  (3)划分不可延缓费用项目和可延缓费用项目。在编制预算时,应把预算期内可供支配的资金在各费用项目之间分配。应优先安排不可延缓费用项目的支出。然后再根据需要按照费用项目的轻重缓急确定可延缓项目的开支。
  零基预算的优点表现在:不受现有条条框框限制,对一切费用都以零为出发点,这样不仅能压缩资金开支,而且能切实做到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最需要的地方,从而调动各部门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量力而行,合理使用资金。
  零基预算的缺点表现在:由于一切均以零为起点进行分析、研究,势必带来繁重的工作量,有时甚至得不偿失,难以突出重点。
  二、固定预算法与弹性预算法
  1.固定预算法
  固定预算法是一种最基本的全面预算编制方法,也叫静态预算法。在编制预算时,只根据预算期内正常、可实现的某一固定的业务量(如生产量、销售量等)水平作为唯一基础来编制预算的方法。
  固定预算法的缺点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适应性差。因为编制预算的业务量基础是事先假定的某个业务量。在这种方法下,不论预算期内业务量水平实际可能发生哪些变动,都只按事先确定的某一个业务量水平作为编制预算的基础。
  二是可比性差。当实际的业务量与编制预算所依据的业务量发生较大差异时,有关预算指标的实际数与预算数就会因业务量基础不同而失去可比性。
  2.弹性预算法
  弹性预算就是在成本性态分析的基础上,充分考虑预算期各预定指标可能发生的变化而编制出的能适应各预定指标不同变化情况的预算,从而使得预算对企业在预算期的实际情况更加具有针对性,这种预算方法也称为动态预算。
  由于未来业务量的变动会影响到成本费用和利润各个方面,因此弹性预算理论上适用于编制全面预算中所有与业务量有关的预算,但在实务中,主要用于编制成本费用预算和利润预算,尤其是成本费用预算。
  编制弹性预算,要选用一个最能代表生产经营活动水平的业务量计量单位。例如,以手工操作为主的车间,就应选用人工工时;制造单一产品或零件的部门,可以选用实物数量;修理部门可以选用直接修理工时等。
  弹性预算法所采用的业务量范围,视企业或部门的业务量变化情况而定,务必使实际业务量不至于超出相关的业务量范围。一般来说,可定在正常生产能力的70%~110%之间,或以历史上最高业务量和最低业务量为其上下限。弹性预算法编制预算的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本性态分析的可靠性。
  与按特定业务量水平编制的固定预算法相比,弹性预算法有两个显著特点:(1)弹性预算是按一系列业务量水平编制的,从而扩大了预算的适用范围;(2)弹性预算是按成本性态分类列示的,在预算执行中可以计算一定实际业务量的预算成本,以便于预算执行的评价和考核。
  运用弹性预算法编制预算的基本步骤是:
  第一步: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确定一个标准业务量的计量单位;
  第二步:确定合理的业务量相关范围;
  第三步:将费用按成本性态分为固定费用和变动费用,对混合成本按规定的分解方法进行分解;
  第四步:计算各项预算成本,并用一定的方式来表达。
  弹性预算法又分为公式法和列表法两种具体方法:
  1.公式法
  根据成本性态,建立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y=a+bx
  其中,y表示某项预算成本总额,a表示该项成本中的预算固定成本额,b表示该项成本中的预算单位变动成本额,x表示预计业务量。
  便可随时利用公式计算任一业务量(x)的预算成本(y)。
  【案例1】F公司分析得出某种产品的制造费用与人工工时密切相关,采用公式法编制的制造费用预算如表5.1所示。
  表5.1                      制造费用预算
业务量范围
2(人工工时)
费用明细项目
单位变动费用(元)
费用明细项目
固定费用(元)
  本例中,针对制造费用而言,在业务量为2人工工时的情况下,y=1x。比如说如果业务量为30000小时,则制造费用=1×3(元)。
  公式法的优点是便于在一定范围内计算任何业务量的预算成本,可比性和适应性强,编制预算的工作量相对较小。
  缺点是按公式进行成本分解比较麻烦,对每个费用子项目甚至细目逐一进行成本分解,工作量很大。
  2.列表法
  列表法是在预计的业务量范围内将业务量分为若干个水平,然后按不同的业务量水平编制预算。
  应用列表法编制预算,首先要在确定的业务量范围内,划分出若干个不同水平,然后分别计算各项预算值,汇总列入一个预算表格。
  【案例2】根据表5.1中的资料,假设F公司生产能力利用程度为70%~110%,F公司采用列表法编制的2015年制造费用预算如表5.2所示(生产能力利用程度间隔10%)。
  表5.2                     F公司2015年制造费用弹性预算表
                                                      金额单位:元
费用明细项目
生产能力利用程度
业务量(小时)
单位变动费用 
制造费用合计
  本例中,业务量范围是2小时,生产能力利用程度为70%~110%,所以生产能力利用程度为70%时的直接人工工时是22596小时;生产能力利用程度为80%时的直接人工工时是22596/70%×80%=25824(小时);
  生产能力利用程度为90%时的直接人工工时是22596/70%×90%=29052(小时);生产能力利用程度为100%时的直接人工工时是22596/70%×100%=32280(小时);生产能力利用程度为110%时的直接人工工时是35508小时。
  拿变动费用间接人工费用的计算来说,间接人工的单位变动费用是0.6元,当业务量是22596小时时,间接人工费用=2=13557.6(元),当业务量是25824小时时,间接人工费用=2=15494.4(元),后面变动费用的计算同理。而固定费用是保持不变的。
  列表法的优点是:不管实际业务量多少,不必经过计算即可找到与业务量相近的预算成本;混合成本中的阶梯成本和曲线成本,可按总成本性态模型计算填列,不必用数学方法修正为近似的直线成本。但是,运用列表法编制预算,在评价和考核实际成本时,往往需要使用插值法来计算“实际业务量的预算成本”,比较麻烦。
  【案例3】某企业编制的2013年8月份的制造费用预算如表5.3所示
  表5.3                     制造费用预算                  金额单位:元
直接人工工时(小时)
变动成本:
运输费用(b=0.2)
电力费用(b=1.0)
材料费用(b=0.1)
混合成本:
固定成本:
  要求:
  (1)计算表中用字母表示的项目(不写计算过程);
  (2)如果8月份的实际业务量为500小时,计算:①变动总成本预算数;②固定总成本预算数;③混合总成本预算数;④制造费用预算数。
  【分析】
  (1)A=420×0.2=84
  B=400
  C=480×1=480
  D=540×(0.2+1.0+0.1)=702
  (2)①变动总成本预算数=500×1.3=650(元)
  ②固定总成本预算数=400(元)
  ③混合成本如表5.4所示:
  表5.4                   混合成本                金额单位:元
直接人工工时(小时)
  设实际业务的预算修理费为x元,则:
  X=493+(500-480)/(540-480)×(544-493)=510(元)
  采用同样方法可以计算得出实际业务量下的预算油料费用为208元。
  ④制造费用预算数=650+400+510+208=1768(元)
  这样计算出来的预算成本比较符合成本的变动规律,可以用来评价和考核实际成本,比较确切并容易为被考核人所接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动态移动平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